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区别

篇1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心理工作方式的重要性,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放在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更加民主和尊重人的个性。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在《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将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笔者曾有幸当了八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担任辅导员过程中开始接触并尝试用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做学生思想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到心理工作者的转变,成了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任务,感受并见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思想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有机会探索两者的之间的结合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两种教育之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主要是课堂上教师自上而下的教导和灌输,以理论教育和宣传为主,通过榜样示范、舆论导向、道德约束等方式来实现对大学生的观念、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化,使大学生按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有时不符合大学生个人内心的需求,流于说教,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存在,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滞后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如刻舟求剑般地显得假、大、空,不能切合大学生需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工作效果比较差。

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方向相反,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心理工作者会以一种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包容之心面对大学生,尊重大学生自己的人格和力量,教师主要以协助者的身份进行工作,针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做工作,以开放性探讨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反对强制和灌输,主要采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比较柔性的方法进行工作,修渠铺路,将学生的个人需求同社会需求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从而达到学生自愿接受教育的目的,显得针对性强,有实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虽然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相互借鉴,不能彼此替代。

1.理论依据的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是其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图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意识形态浓厚,阶级性鲜明。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为基础,通常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诊断与统计测量学,人格心理学等。工作过程中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品质和生活质量。它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重在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对教育对象不指责,不评判,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

2.教育目标的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宏观,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按社会和国家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微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强调个性和谐、潜能开发和人格健康,让大学生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做到内心不紧张、不焦虑,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等。

3.教育内容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重在“德育”,目的是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活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及性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和障碍的指导与帮助,目的是使大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快乐生活。

4.教育方法的区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志代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多依靠公开的报告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群众舆论宣传等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自上而下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育的效果与学生的接受态度有很大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宣传普及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预防的意识。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自愿、保密、平等探讨问题的平台,让学生自己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学生配合性与主动性较好,教育效果好。

5.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要求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除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人员外,如领导干部、教师、标兵模范等凡是能够得到社会支持和认可身份的人都有对相对人群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心理学训练,尤其是心理咨询师,没有受过专门心理咨询培训的人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但不能帮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可能还会对来访者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建康教育二者各成体系,有着本质而明显的区别,但二者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交叉,这使二者结合成为了可能,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

1.思 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一种让大学生树立观念、改变认知和情感并养成一种行为方式的方法,也都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学科体系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一种工具、方法和途径。

2.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人。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人是最根本和最宝贵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符合人知、情、意、行的规律,才能起作用,这也是这两种教育方法能够融合的基础和保证。

3.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方向,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方向,一个道德品质有问题的大学生是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在心理上也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惑。同样,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心理有着这样那样冲突的大学生,无法将自己和谐统一起来,也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保证了一个大学生成为一个内心和谐统一健康的自我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人,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格完善的个人是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三、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1]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教育教学与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双重职能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双重功能,中心老师还担任与心理学联系紧密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目前,从课程的管理和实施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但是从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学工一起接受主管学工院长的领导,实现了教育教学与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职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院的安全稳定做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

(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者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身份转变

近年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领导到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各系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培训,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织的,有省教育厅组织的,例如省教育厅每年都会组织两次“自杀危机干预工作坊”、“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培训”,几年来从未更改。有不少书记和辅导员为了更好地做学生工作,还参加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实现了由“单一型”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到兼具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学生工作者的转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走上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道路。

(三)从课程内容安排和授课方式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借鉴

自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合并以后,两种教育体系经常在一起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内容和授课方式上在不断地相互借鉴。思政课部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学生内心需求,注重各年级的心理特点授课,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心理电影赏析、角色扮演等授课形式结合学院“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改革融入了自己的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心理工作者发现在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时事的了解,对国家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与把握,对道德和社会价值的看法等等这些与思想政治息息相关的东西,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方向和效果,影响来访者的社会适应性,因为一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同样也离不开顺应社会这个大环境所提倡和要求的美德。如果要实现一个人全面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四、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存在的困惑

(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教学体系上归属了同一部门,但是两者深度融合不够

由于学科性质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重在应用,所以离学生距离近,课上课下的主要精力用在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学队伍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与引导,主要是宏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多不参与具体学生管理工作,课下和学生接触的比较少,部分专职老师也没有从事学生管理的经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相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比较弱。

也正因为学科性质的区别,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书记和辅导员因为有效管理学生的需要,对掌握心理的知识需求迫切,学习主动性强,相比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需求相对没有那么迫切。目前很少有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认为大家从小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什么难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很少专门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远来说,这两种认识都是有待提高的。打破学科壁垒,两种学科内容和工作方法相互借鉴融合才是长远的发展之路。

(二)具体到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用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咨询的方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会有冲突

学生工作者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能够更好地倾听和共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理解,缓解学生不良情绪,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用心理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也会遇到困惑,对此笔者当学生辅导员时深有感受。比如 辅导员在做学生失恋这个工作的时候,从心理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有负面情绪,不想学习,情绪低落,容易招惹,甚至不想上课,做出逃课行为都是可以理解和尊重的。但是从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你的情绪是可以有的,影响了别人是不允许的,逃课这种行为是要受到批评教育的,逃课太多不问因果可能还要给予处分的,因为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这就是两个工作方法之间的冲突。两者工作方法结合会出现感情上我能理解你,行动上我要约束你的结果,这和纯粹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方式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有差别的。这两者工作方法的冲突也存在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要求之间,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因,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纯粹的思想道德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两者的结合——适应问题。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种方法工作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尤其是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心理工作者也有很大的启发。

篇2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根据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以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3]。

1.2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主要为教师或辅导员)以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将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政治观念,逐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过程[3]。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从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据的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正面导向特征,往往是一种集体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应当遵循群体利益和社会规范[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大学生给予积极关注,使其个性能够更好地发展。另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尤其是进行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时,会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因此为学生保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会根据大学生具体情况,把保密和公开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和服务,也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4]。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生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学校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行政处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从问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出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学生学习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社会意识、道德判断的引导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无条件尊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般不会对学生做出道德判断。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心理发展的方向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又要受到心理发展的影响与制约[4]。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强调平等、尊重人格,坚持以人为本,都是以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人格塑造为目标。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塑造注重个体生理、心理因素的结合,使其更加完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注重个体社会性与个性的结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部分相同的原则、相同的目标,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4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也是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杨芷英[5]从接受心理、激励、人际交往心理、学习心理、态度、自我教育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本文主要就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进行补充,并说明学习、情绪以及个性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1学习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中的过程。因此,学习心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体现在其必须主动让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对新现象进行归类和推理[6]。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观念、新发现的好奇心,增加自信心是关键。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反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学生接受多少内容、接受的内容是否存在偏差,都是从反馈中体现出来的。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新的内容,建立更广泛的联系[6]。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对新学习到的知识、理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进行分析,最后形成一个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有社会适用性,同时又考虑到每位学生的特殊性。只有当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才能做出与思想观念相一致的行为,减少思维混乱和行为偏差。

4.2情绪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2-01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高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高中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与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高中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结语:想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就应该从家庭和校园两方面共同努力,有效的完成育人的目的,提高高中生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全面性的人才。

篇4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及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生命教育则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

第一,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进而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进行自我调节;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标为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第二,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生命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和生命r值的教育。第三,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宣传教育和个别辅导等;生命教育的教育途径为开设专门课程和进行实践活动等。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第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程度。高职学校应对教育途径进行一定的创新,突出体验教育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感知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生命的真实,提升生命情感和促进生命发展。第二,整合教育资源,创立兼具人文关怀和生命特色的心理教育模式,激发高职学生的生命情感。第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展现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发挥生命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使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更加得到凸显。

2.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学校应该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合一的课程体系,进而给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和人生困惑的方法和技能。课程体系应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然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其进行串联,再开展关于人际、爱情、生涯规划、感恩教育、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等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将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和情感分享等方法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对社会交际中的道德行为准则进行充分感受,培养其坚韧、宽容、奉献的品格,并使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珍爱生命。

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现融合有着重要意义。要实现二者的融合,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工作机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篇5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篇6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健康教育的定义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从而增进健康,减少残障。社区健康教育的特点:①社区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是社区健康教育与医院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区别。②社区健康教育具有广泛性。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所有居民,包括患者和健康人。③社区健康教育具有连续性。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即从出生到死亡。

2 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对心脏病患者保健的作用 

2.1 建立健康档案-规范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 通常谈到的健康管理是指狭义的健康管理概念,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是运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必须不断循环运行。在健康管理期间,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确定高危患者,定期评价与干预,预防发生心血管疾病危险。疾病管理是着眼于一种特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的综合的、一体化的保健和费用支付体系。其特点是以人群为基础,重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强调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学科的合作,提倡资源的早利用,减少非必需的发病之后的医疗花费,提高卫生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目标是建立一个实施医疗保健干预和人群间沟通,与强调患者自我保健重要性相协调的系统。

2.2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意识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保健知识传播技术及针对不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方法,以期通过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来达到促进健康目的的一门科学。健康教育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核心是使被教育者摒弃不良行为,实行健康行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缺乏运动、吸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过度饮酒、过少使用蔬菜、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与多种慢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健康教育应教育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平衡心态,坚持有氧运动,合理膳食,少量饮酒,戒烟,劳逸结合。同时应教育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心血管疾病,了解科学治病方法,掌握基本的疾病常识和自救方法,综合提高防治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树立良好的健康信念至关重要。在卫生保健领域,健康教育是以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特点的。健康教育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重点是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提高居民对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并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

篇7

1948年,WHO签署的一个章程的序言中为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这个将健康提升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层面的定义,相对仅仅从狭义的“生物学”角度认识人的健康,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涉及到有关人的健康的各个学科,其中包括对性健康的认识。在这个定义的指导下,性健康就不仅包括健全、健康的生殖系统、能力,而且包括健康的性心理、性活动,包括有关性的良好的社会适应。而健康的性心理、性活动、良好的社会适应都需要道德保障。

1 性健康的道德内涵

性健康不能归结为道德修养,但良好的道德修养无疑是性健康的重要支撑。性健康不仅有解剖学形态、生理机能方面的物质基础,而且有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精神基础。性健康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生殖系统的正常形态和机能使健康的性发育、性活动成为可能,而有关性的道德、法律法规则廓定着性活动的社会边界,为个体和社会的性健康提供保障。如性健康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不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在处理有关性的问题上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观念,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

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品德、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可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健康。而违背道德的人,在性问题上不检点,甚至犯下性罪错,必然紧张、内疚、恐惧、焦虑,食不香、睡不安。这种精神负担,会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干扰多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降低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久而久之,不仅会出现各种亚健康状况,而且会出现各种疾病。

用历史的眼光看,人们关于性健康与道德进步正相关性质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当人们认识到“群婚”、“”对性健康的危害,“群婚”、“”就成为公众道德谴责的对象;当人们认识了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途径和转归机理,性病患者对他人和自身健康构成危害的就为崇尚道德的人所不齿。而健康的性观念、健康的、青少年性教育、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以及对性病患者的救助,在本质上都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推动着社会道德进步。

在中国,社会道德进步对性健康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十分突出。我们以对艾滋病的防控和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为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2004年,国务院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由当时的副总理吴仪担任委员会主任。中央财政投入8.1亿元用于艾滋病的防治,相继在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清洁针具交换和美沙酮替代疗法。总书记亲自到北京佑安医院探望艾滋病人,与他们握手交谈,勉励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号召全社会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国家人事部将“HIV携带者”从《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试行)》中去除。总理在湖北考察工作期间,登门看望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桂希恩教授[1]。这一系列行动和举措不仅收到了预防艾滋病、救治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效果,而且起到了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作用。

2 性健康的道德保障与法治保障

在性健康的实现途径和现实保障上,人们很重视性健康知识的传授、健康的性心理、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健康的道德保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的性健康需要坚实的道德保障,道德保障与法治保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一权利在受到法律保障的同时,也受到道德保障。为维护人的性健康,法律要追究各种性犯罪的法律责任,这种追究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在性健康维护上,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靠道德来规范,还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信念的作用。

法律和伦理分属两个领域,二者对社会的作用方式不同。法律依靠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则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但他们之间又有联系,相互促进,殊路同归。只有将法律和道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维护性健康。

性健康的道德保障与法治保障中,道德保障是基础。法律是以道德进步为依托的,法的力量植根于深厚的社会道德之中。

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是互相对应的,非道德行为又有罪与非罪的区别(罪与非罪是法学概念,是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的界定。这里,我试图在伦理学与法学结合的意义上使用罪与非罪概念,赋予罪与非罪某些新的含义)。罪与非罪的区别,从道德与法的角度说,是“违反道德+违法”与“违反道德”的区别;罪既是对法律的违背,也是对道德的违背;非罪虽然未违法,却是违背了道德。但是,罪与非罪又有着一定的联系。一般地说,违法行为总是从违反道德发展演化而来的,违反道德与违法之间并不存在千里之遥,时常是仅一步之差。从道德天平的失衡到走上犯罪道路,构成了许多犯罪分子人生抛物线的轨迹。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防微杜渐的功效并不局限于社会道德进步本身,实乃在根本的意义上维护法的尊严、推动社会法制进步;当然,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的作用也并不局限于社会法治进步本身,同时也是在弘扬道德,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因为法律既是道德的体现,又是对道德的维护。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有过一段精彩的关于道德与法的社会功能的论述,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说明孔子看到了道德与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不同作用,也明显地表现了他崇尚道德的观点和立场。刑法可以使人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具有羞耻心;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使人知耻、自觉地走正路。孔老夫子关于法不能脱离道德、法以道德为基础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很大。

预防性犯罪与性过错当然需要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但性道德教育更为重要。加强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性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如对异性和同性的尊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处理两性关系上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基本的道德修养,对维护个人和他人性健康是基础,是很有效的。

3 性健康教育的道德原则

性健康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为深化对性健康与道德进步的讨论,我们从性健康教育与道德进步的角度作些分析。

人类个体在性生理上的成熟与对自身性健康的认识,与个体行为对他人、对社会责任的主动自觉,往往不同步。这种不同步虽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可以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式解决。缩小乃至避免这种不同步,实现个体性成熟的自然过程与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将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习得并升华为科学的性健康知识传递给正在成长中的面对各种性问题的个体,在本质上是社会道德进步。因为,缩小和避免这种不同步,可以使许许多多的人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帮助众多的个体去除烦恼、获得幸福。而伴随着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就去除了社会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保障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可见,性健康教育很有意义。但是,这样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必须由道德来保障,必须坚持基本的道德原则。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性健康教育普及读本中,我将性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归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健康原则。性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必须是“健康”的,必须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既是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二是科学原则。性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传递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宣传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使人们认识、理解、接受科学。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认识了性健康的规律,自觉地遵循规律,人的行为就既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缺乏对规律的认识,违背规律,人的行为则不利于自身,不利于他人、不利于家庭、不利于社会,甚至造成危害。性健康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科学是教育无知、去除愚昧、促进健康的法宝。性健康教育要与科学发展同步,要整合当代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探索科学的性健康方法和性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当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促进着性科学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多学科专家、学者携手做性健康教育工作,一起解决复杂的性健康问题,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的水平和实际效果不断提高。

三是个体化原则。性健康教育既要解决人们普遍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又要解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带有个性特征的问题。尤其要重视对个性问题的研究、解决个性面临的问题。共性离不开个性,任何个性都是共性,正是在回答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才形成了一般的性健康知识。性健康教育不同于基础研究,是针对性很强的工作,目的是通过传播知识解决个体面对的问题。所以,只有坚持个体化原则,才能提高性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有助于不同个体、个体发展不同阶段遇到的具体的性问题的解决。

四是尊重原则,即教育者尊重接受教育者。性健康教育是为他人答疑解惑,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是令人尊重的工作。但这项工作贯穿着对接受教育者的尊重。尊重接受教育者是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其中,包括尊重接受教育者对性健康知识需求的理解,包括耐心的讲解和指导,包括尊重求教者的人格、为求教者的个人隐私保守秘密。这是从事性健康教育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

五是通俗原则。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事业,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是高深的理论研究。在本质上,性健康教育属于科学普及的范畴。一方面,既然是科学“普及”,就必须通俗易懂,避免晦涩的语言、“高深的”理论表述,避免使接受者不得要领;另一方面,既然是“科学”普及,就要不折不扣地坚持科学原则,自觉地与庸俗、低俗的东西划清界限。

我认为,贯穿这五个原则的是道德,或者说,这五个原则都反映着道德原则,是道德原则的展开。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健康原则,作为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性健康教育的道德追求。强调在性健康教育中坚持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认识和自觉地遵循规律的科学原则,强调关注个性、解决具体问题的个体化原则,凸显了当代性健康教育的道德性质。而尊重原则和通俗原则更是道德原则的贯彻。

综上所述,维护和促进性健康是一个道德工程,需要社会道德进步来保障,而性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道德进步。对性健康与道德进步的这种相互作用和良性互动,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篇8

我校参加了贵阳市教科所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贵阳实验区子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研究。作为实验校,学校以课题为载体,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为重点,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探索与实践。

一、得其法

对于多数实验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非常陌生的。理论缺乏是课题研究起步阶段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做到有始有终,理论学习是起步的关键。为此,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引领课题研究。如邀请了贵阳实验区课题负责人雷颖善老师对我校实验教师进行开题培训;选派数十名骨干教师听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专家申继亮教授的“心理教育与教师素质”专题讲座;利用暑假组织实验教师在教科所听取中央教科所心理学博士张彩云的“如何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特点、操作、评价”等讲座。暑假,我校又组织部,分实验教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听取了华东师大特聘资深心理咨询师陈默教授及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范亦铮老师的主题报告“走过春夏秋冬――教师职业生涯心理”,培训结束后老师们还与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一线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交流、沟通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互动、专题讨论和参观考察中,实验教师初步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学校班团队会的区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环节有了初步的认知,树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强调“活动”,重视“体验”效果的新理念。不少实验教师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当即表示很想回学校一试身手,上一节这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我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有效探索活动课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力学笃行

实验教师集体学习吴增强老师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拟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要点的二级评价体系,并由学校的两名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冯建波、张家静老师率先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讨课。教师通过观课一议课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了全新的感悟,实验教师开始上“翻版课”“教研课”“展示课”。

学校将全体实验教师分组,分为四人或五人一组,首先上“一课多上多研”翻版课。第一轮结束后问题很多,尤其是教师容易把心理活动课上成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不清楚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区别;还有教师生搬硬套别人的课,设定的主题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又组织实验教师研讨,反思自己上的课,讨论下一步如何改进,由此开展了第二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

由于时间冲突,我们根据教学地点把实验教师分成中北和瑞北两个校区,按校区分小组上课,互相听课、评课。改进后的活动课要求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困惑,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活动观察等方法发现学生的需求,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分析、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主题,从而找到最适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的活动目标和贴近学生生活、立意新、有吸引力的活动主题。第二轮“一课一人上,多人研”研究课由此拉开序幕。通过“学习一研究一实践一反思一总结”螺旋上升的循环研究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方案得到逐步修改和完善。教师们通过集体探讨得出了如下一些心得体会: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否成功,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关键,在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中要倡导体验式学习,倡导活动化、生活化,倡导学生学习与分享。第二轮实践结束后,教师感言收获颇丰,提高很大。我们的教师做到了力学笃行,这些研究实践对他们的蜕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三省吾身

参加实验区的抽签,接受“评好课”检查。“评好课”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反思学校的研究过程。活动以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促进所有实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中不做旁观者、教练员,积极做探索者、研究者,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尽管以点带面的抽查不能代表学校课题研究的全貌,但我们对专家的意见仍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针对部分教师出现的问题,学校通过教师座谈,广泛征求意见,重新修订了管理方案,加强了对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实施、学生参与程度、积极性、效果等方面的学术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教师在“一课多上多研”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多次反省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我们破茧而出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完美蜕变

篇9

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服务内容,其中入院宣教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包括病区的人员介绍,环境介绍,制度及作息时间介绍等 [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强调人是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强调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是一个整体的护理过程。入院宣教正是做好病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第一步。我们对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间,入院3天以上且神志清的病人253例,进行入院宣教情况调查,旨在了解患者对入院宣教内容的需求与入院宣教时间及患者入院时病情的关系。提出针对性的入院宣教方式,使病人入院就能得到优质、高效、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间,入院3天以上且神志清的病人25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171例,初中以下82例。其中男147例,女106例,年龄 35~81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入院时患者轻度不适者(无明显痛苦貌和急性病容)128例,严重不适者(痛苦貌、较烦躁)75例。入住病房后,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宣教内容包括:介绍主管医生、护士、护士长,介绍各种制度(作息、探视、查房、安全、请假等),介绍病区环境和生化设施,新型医疗制度、作疾病方面的简要指导(交代有关心理、饮食、休息活动、用药、安全等)。入院后3~7天内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的反馈性调查。包括对宣教时间的选择、宣教内容的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轻度不适患者128例,100%选择刚入病房时需要护士介绍主管医护人员、病区环境生活设施、医疗报销、作疾病方面的简要指导;而对介绍各种制度,多选择在当日治疗护理后(占83.6%)。入院时严重不适患者85例,100%选择刚入病房时作疾病方面的简要指导,91.7%家属选择作医疗报销的具体事宜指导,94.1%选择刚入病房时介绍主管医护人员;而对病区环境、生活设施及各种制度的介绍则希望在第二天或病情稳定后介绍。

我科将住院环境、住院制度(安全、探视、查房、作息、请假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新型医疗制度的重点规定、室友的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等在医院的协助下写成书面文字,按照满足患者与家属的优先需求的原则采用口头宣教、实物讲解、发放健康教育卡等形式,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对每一个新入院的病人及其家属予以逐一宣教,然后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根据我院发《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之《健康教育标准》检查落实效果并追踪,观察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治疗的顺应性、医患关系的影响。

2 宣教的内容

2.1 住院环境、人员

住院病人进入病室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介绍相应分管的护士及医生,责任组长、科主任、护士长、以及他们相应的职责范围,以利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寻求帮助;介绍同室病友,融洽相互的关系;引导病人了解熟悉,如配餐室、浴室、厕所及大小便标本放置处等地方,并告诫勿随便进入治疗室、换药室等无菌场所;讲解并示范病房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2 相关制度

主要包括安全、探视、查房、作息、请假、陪护管理等,尤其强调安全制度的全面及重复宣教。为了保持病室内整洁、安全、舒适,要求不在病房内吸烟、喧哗、玩牌、随处吐痰、乱丢纸屑及往窗外倒水,不在室内使用炊具、家用电器,病人不得自动调动床位,以免发生差错,不能进入办公室翻阅病历,如有意见,可向医护人员提出,若要自行外出,需经主治医生同意,个人的贵重物品自行保管好,特殊情况可请护士长代管,严防遗失;十二岁以下儿童尽量不能带入病房,以免发生院内感染。为了新病人能合理安排自己时间,主动介绍查房、作息、探视、订餐时间等,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陪护,护士应耐心做好宣教工作,使亲友能自觉、愉快地遵守医院有关规定。

2.3 疾病相关知识

经过评估,针对患者优先需求,采用口头、图片、影象、发放健康处方等方式运用易懂的语言宣教有关心理、饮食、休息活动、用药安全、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等。对于病情特殊及年老患者,可先让病人家属阅读病室概况宣传册后,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循序渐进的宣教。

2.4 新型医疗制度

在评估发现患者主要针对手续、报销比例、报销范围、各个区域的区别存在顾虑,我科在医院的协作下制作了宣传卡,做到人手一册,做到专人指导、协助办理相应手续,减少了患者的困惑。

3 结果

通过规范的入院宣教,让患者在陌生的就医环境中感到信任与被尊重,及早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消除不良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医疗护理的顺应性,为进一步治疗与护理赢得了有力支持,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4 讨论

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是一个整体的护理过程,入院宣教是整体护理的第一步,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2]。做好入院宣教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我们从第一环节抓起,明确各级人员职责,规范入院宣教标准,并定期对入院宣教进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阶段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早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消除不良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减轻并发症,所能达到的效果是单纯的治疗、护理所不能替代的。

健康教育是一种投入低、见效快的治疗促进措施,入院宣教作为一种治疗、护理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护士在实施入院宣教时应把规范化服务与人的个性化相结合,实施个性化的入院宣教,运用护理程序和教育技巧,了解新病人的需要,满足新病人的健康需要,使住院病人住院期间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作用。

常规的宣教方式进行宣教,是指护士在患者入院后按照护理常规规定的入院宣教内容对病人进行宣教[1] ,没有区分病情的不同及时间的先后顺序,造成入院宣教内容与患者的需求无明确的针对性,影响了宣教的效果。护理人员必须从主观上认识到入院宣教工作的重要性,区别病人的不同情况及需求,并且将其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入院宣教的效果,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04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巨大的压力使人们感觉喘不过气来。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健康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青少年是未来发展的栋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根据科学的方法与理论,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消除负面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地发展。

一、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高中德育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在于:德育教育是以理论为基础,注重以社会共同认可的品德和方式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教授和感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评测,同时对学生进行情绪的诱导与宣泄。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处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的全面性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社会最需要的便是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当企业在选择员工时,不仅仅会看工作技术或者学历高低,还会对员工的三观和心理素质进行鉴定。将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此同时健全学生的心理精神发展。作为一个有着正确三观与健全心理的优秀人才,才会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2. 顺应德育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存在相应的区别,德育教育的教育方式侧重于教授,这种方式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以科学的引导方式来进行诱导发泄的,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也是顺应德育教育的现状。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主体便是教师,教师承担着对学生培养及塑造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教育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对学生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仅需要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正确的三观与健全的心理。

班主任是在校园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岗位,目前专业的心理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学校将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学生绝大多是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是学生良好品德与健全心理的关键教育者。因此,学校应帮助班主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的素质。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的诱导方式,并将这种教育方式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主题文化精神的重要反映,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学校应根据自身校园环境,积极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3. 建立心理咨询室

因心理教育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学校都是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担任德育心理教育师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当学生需要情绪疏导时,只能去办公室寻找教师,办公室除教师外还有学生来访,很多学生因为这种情况而不愿意去进行疏导。因此,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开设能帮助学生心理品德的发展,也是实现德育心理疏导的有效场所。高中生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与对未来的迷茫。此阶段要求充分发挥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可以在心理咨询室举行心理讲座活动,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同时,因为有了专门的环境,需要单独沟通的学生也有了隐秘和放松的地方来发泄自己心中的困惑。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训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孩提时代还未接受教育时,受到的教育是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个体性格、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差别。家庭教育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相处的作用,如:家长的言传身教,这种方式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而家庭成员的亲情感化会对学生的心理情感进行影响。由此可见,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家长提升素质,如:教师进行学生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传达培养良好心理品德的观念;教师与家长电话互访,进行问题交流;学校组织年级家长会,将同年级的学生家长组织在一起进行心理品德的讲座;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活动并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园的各种情况,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工作。

篇11

中图分类号:CJ641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05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大学自身内在发展的迫切需要,很多高校都开始了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多校区的办学模式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将面临新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思路。

1 多校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很多学校的新校区大多设在郊区,周边的发展不完善,配套设施跟不上,学校像在孤岛上一样,远离社会,硬件设施突出而软件跟不上。生活在偏远校区的学生,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空虚等,从而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学校的发展上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第二,多校区联合办学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如校园文化不同、软硬件设施的完善性等,容易让不同校区间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弱势校区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及缺乏社会竞争力的“歧视心理”,甚至对学校产生抵触心理,导致不同校区间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增多,造成学生的新环境适应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

第三,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缺乏,有的校区甚至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导致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加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限,甚至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产生歧义。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疏导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适自己的异常情绪,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我国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单位不同。单校区大学以学工处为主导,分别在各个院系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同一校园内上下级、各部门之间容易沟通协调,保持一致性,有利于整个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多校区的院校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学工处为基本单位,由于各校区间空间上的距离、工作上的相对的独立性及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侧重点的差异,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不同校区间差异性大。各校区之间由于建立的时间、受重视程度、专业设置等各种原因,使得各校区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如分校区的硬件设施不到位,师资跟不上,管理方式的不统一等,都间接地影响着不同校区间的发展。

第三,多校区办学导致校园危机的处理存在延迟。由于不同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置和校区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使得危机干预介入的时机、危机重要信息的掌握、危机处理的效果及后期跟踪情况等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第四,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环境的交互性使得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与其生活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可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多校区大学与单校区大学的区别在于环境发展路线的不同,多校区大学环境是从矛盾到融合到矛盾到发展,而单校区大学环境是在不断的积聚和升华,因此,学生缺乏对多校区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构建适合于多校区大学办学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对于多校区大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探索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3 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第一,设定适合于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面对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积极适应新环境,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考虑到各校区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校区学生的特殊性,设计、组织和开展适合于各校区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水平,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注重工作队伍建设的专门化和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有一个与其他部门并列的专门机构来负责,以便于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明确工作队伍人员的任职要求、工作性质、进修培训、职称评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其他教育工作,专业化要求较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过特殊化的专业训练。对于多校区大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无形中就增大了很多,有的校区没有在职在岗的专业人员而由辅导员或其他人员兼任,导致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空白,遇到棘手问题时再交由专业人员处理,会导致问题处理的延误。

第三,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实现管理的垂直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其他部门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各校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挥、协调和安排,在各分校区至少设置一间心理咨询接待室,并安排心理咨询老师值班,由专业人员和学生面对面,有利于掌握各校区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得到妥善的处理。

第四,管理模式上采取“集权制”与“分权制”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各校区的工作开展进行协调、沟通、监督和评估,对各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指导,同时各校区结合学生的整体情况,如专业、年级、性别、人数等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篇12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以反复急性发作喘息憋闷等为主。因为支气管哮喘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等基本特征,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结果证明健康教育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1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患者70例,女患者50例,年龄为50~80岁,中位年龄为(68.55±7.48)岁;与临床医学诊断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标准互相符合。按照医学伦理学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项临床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措施进行干预,相关措施体现如下:(1)心理护理。因为老年患者对于疾病医学知识不太了解,常会觉得自己患上的是肺炎或者呼吸道感染,加上经济原因的影响,常会在恢复期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2]。护理人员需要将随意停药的后果、疾病发展过程、疾病发生因素等详细告知患者,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护理人员还可以制作健康知识小册子,促进患者认知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的方式使患者疾病防治信心明显增强;(2)用药指导。老年患者受到视力不佳、记忆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牢靠的掌握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以及时间[3]。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让其督促患者按时按量用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3)饮食指导。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饮食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避免进食蟹、虾、牛奶等造成过敏的情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过敏史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另外,因为老年患者消化功能较差,加上哮喘发作,对食欲产生影响,造成营养失衡情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针对性的饮食,促进各种所需营养得到全面均衡,促进免疫力明显提高[4];(4)活动指导干预。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促进患者体质明显增强。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安排以及设计活动,在疾病恢复期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耐受情况作保健操、太极拳、骑车以及散步等活动,促进肺功能明显改善,并培养患者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3 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数据均录入SPSS30.0统计学软件作分析统计,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通过率(%)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若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健康教育知识评分

观察组、对照组在接受护理前健康教育知识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接受护理后,观察组健康教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 对照组中30例非常满意,20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3.33%;观察中35例非常满意,24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8.33%,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篇13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激烈的竞争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知识储备,也同时要求其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德育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性,离开个性心理谈德育或者离开社会谈心理健康都是难以想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共通性,弄清楚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可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区别

1.内涵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指对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2.目标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个体属性,目标在于寻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即内心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社会取向的特征,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3.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好能保持价值中立。道德教育中,要求学生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为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因而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联系

1.面对的挑战相同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元化的知识不足以解释所有事实,而多元化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同样令人无所适从。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

2.教育目的相同

在学校里,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关注的问题密不可分

道德教育关注的思想问题从实质上说属于心理现象范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等都是外部影响与学生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通过思想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某些心理障碍也要借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排除。

4.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

无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都要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价值、重视个性发展等为教学原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德育新模式的形成

目前的德育教育往往把“禁止”作为立足点,其结果是,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始至终做主体,让其在活动中去实践、思索、选择。因此,为了充分体现德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就必须变原有的保姆式、管教式德育为开放式、自主性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探索和自主选择、自我管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灵感化的教育。而现在的德育工作居高临下的说教多,以诚相待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缺乏人情味。师生之间唯有建立深厚感情,老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有德,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

四、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德育目标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庸俗化的问题,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德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2.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机构,完善教师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

为保证教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同时,要完善和优化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结合,让心理教师更好地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塑造完善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教育,它关注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根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心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可行方案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它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决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活动、咨询与自助密切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努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德育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必将成为学校育人实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美艳.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