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临床药理学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6821
国内刊号:11-2220/R
邮发代号:82-1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2009年JCR药理学和药学类共收录了237种期刊。5年影响因子在5.0以上的期刊有15种[2](表1),其中11种属综述类期刊,只有4种期刊以研究论文为主;这些期刊的出版国分别为美国(8种)、英国(5种)和荷兰(2种);创刊最早的期刊是PharmacologicalReviews(1949年),20世纪90年代后创刊的期刊有6种,最新的期刊是MolecularPharmaceutics(2004年)。从发表周期来看,有半月刊(2种)、月刊(6种)、双月刊(4种)、季刊(2种)和年刊(1种)不等;从学科专业来看,8种期刊主要涉及药理学(包括临床药理学)、6种期刊涉及药物发现和药学,另一种期刊内容是药物化学。15种期刊目前的出版机构分布如下:5种期刊分别属于4种科技社团,即美国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学会(表中第2和9位期刊)、美国化学会(表中第15位期刊)、AmericanCollegeofNeuropsychopharmacology(表中第11位期刊)和国际控释协会(表中第13位期刊);5种期刊属Elsevier出版集团(表中第4、5、8、10和12位期刊);其他是Nature出版集团(表中第1位期刊)、AnnualReviews出版社(表中第3位期刊)、CellPress出版社(表中第6位期刊)、Willy出版商(表中第7位期刊)和Taylor&Francis出版商(表中第14位期刊)。以上分析说明,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以综述类期刊占多数,其影响因子与创刊年和出版周期的关系不大,它们均由知名的科技社团和学术出版商出版发行。这些特点与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相似[3]。
2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稿件的来源
经查阅各刊投稿须知发现,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对其刊载的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定位非常清晰,对稿件的学术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刊载的综述性论文定位在药学领域中最高质量、具有权威性并通俗易懂的文章。这些期刊的稿件多数来源于编辑主动约请相关专家或知名学者撰写。
2.1综述类期刊
综合类期刊对稿件来源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4种:(1)要求作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学者,这些作者都是约请的。这些期刊有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AnnualReviewsPharmacologyandToxicology[5],DrugResistanceUpdates[6]和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7]。(2)多数稿件来自约请的专家;对于自由来稿,要求作者预先与主编联系,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认可方可开始准备稿件,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8],Pharmacology&Therapeutics[9]和DrugDiscoveryToday[10]。(3)由执行编辑和主编策划每期主题,相关的特约知名学者供稿,如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11],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12]。(4)要求作者预先提交稿件写作提纲,需主编认可;少数自由来稿,如MedicinalResearchReviews[13],DrugMetabolismReviews[14]。正是对期刊稿源的高要求,使这些综述类期刊中的综述和述评能够反映各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些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力较大,被引用频次也很高,对于研究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2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4种期刊中,两种涉及临床药理学研究,两种涉及药剂学研究。期刊中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多来源于自由投稿,但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少数综述性论文源于特约专家的稿件或要求作者预先联系编辑并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许可后再正式投稿。这些期刊近年来注重组织专刊或主题专栏;如ClinicalPharmacology&Therapeutics[15]自2008年每年在2月组织专刊,并在其学会网站上提前预告出版的主题栏目,吸引相关作者投稿;Neuropsychopharmacology[16]在2009年组织过4次主题专栏;JanuralofControlledRelease[17]每年组织会议专刊或专栏;MolecularPharmaceutics[18](2004年创刊,双月刊)自2006年开始每年都组织3~5次主题专栏,是4种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中组织专栏最多的一种。从这里看出,新创办的学术期刊更注重主动组织相关学科研究热点和生长点的主题专栏,吸引读者阅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稿件的约稿和组稿方式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稿件多经过编辑约稿和组稿而来的,特别是综述类期刊。这些编辑本身就是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非常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知晓相关权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因此,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容易约请到权威专家的稿件。同时,这些药学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特约专家也愿意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约稿的方式有:(1)编辑直接约请作者,如DrugResistanceUpdates,DrugDiscoveryToday。(2)先由副主编推荐作者,再由编辑约稿,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3)执行编辑或主编选题组织专刊并约稿,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由编辑邀请某专业权威专家作为主题栏目特约编辑,再由特约编辑约请该专业相关专家学者供稿,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5)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主题,约请相关学者的稿件,如MolecularPharmaceutics。
4讨论及思考
4.1高水平综述性论文对药学期刊的影响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均出自于世界上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大国[19],这些期刊中多数为综述类期刊。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来自营利性的学术出版商还是非营利性的科技社团,综述类期刊的载文量都不高(表1),说明这些期刊更注重稿件的学术质量,而非数量。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一般被引用频次较高,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贡献较大。因此,积极主动约请专家学者撰写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4.2约稿和组稿对药学期刊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73-01
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而中药的复方制剂是由很多味中药组成,这些不同味的中药有的需经过炮制处理,在制剂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煎煮、提取、提纯等制备过程再给予患者进行服用,所以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化学变化,并且其有效成分有的是直接由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直接发挥出治疗作用,更多的有效成分则需要通过在体内经肝脏代谢的作用才能发挥出其药效作用,还有一些时候是需经第二信使起间接的药效作用[1,2]。因此,直接提取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体外药理实验往往无法准确并客观地反应药物在体内产生的实际效应[3]。而血清药理学实验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通过事先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动物服药,然后采集其的血清作为实验源,进行体外相关的药理学实验及观察。本文就血清药理学如何通过其实验方法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进行讨论,现综述如下:
1 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
1.1 血清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区别 血清药理学不同于普通的药理学,普通的药理学主要是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与机体间互相产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单纯的忽略药物化学成分的任何变化,总体观测对人体所起到的治疗作用。有学者提出应用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制剂的疗效很准确,更客观[3]。因为血清药理学能够客观的探究药物进入人体内产生的化学变化,还原药物进入体内的一系列反应(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时比对总结其优势[1])。血清药理学的试验方法是给实验动物服用研究的药物,选取不同的时间进行采血,通过血清检测得以更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血清药理学的发展扩展了中药药理研究新方法,实现了从细胞角度研究中药疗效的新途径。例如侯小萍,康永等人在研究中药的复方制剂时先利用药理学将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在探究实际起作用成分时就选择了血清药理学,从而将中药的有效作用成分分离出来[3]。
1.2 血清药理学利于提高中药制剂疗效 中药制剂在我国的发展已有悠长的历史,但针对于中药疗效的药理研究却一直是半模糊的状态[1]。有资料对我国中药药理研究目的进行了总结:制备出精制的中药制剂、寻找中药中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及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为对象[4]。有学者提出,只有建立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才能有效完成上述中药制剂研发目的[4]。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体外的药理学实验,进一步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疗效进行验证与评价,选取含有药物有效成分的血清或是有效药物的血清进行初步的实验筛选(程珠炉等在实验中采取的方法[5]);可有助于快速寻找并鉴定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有效部位(程珠炉,洪浩等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5]);血清药理学实验能对比及筛选出合理的药物制剂工艺。
1.3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研发鉴定抗肿瘤中药制剂疗效的应用 在研发中应用广泛的离体实验是公认的有效开发、研究抗肿瘤中药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1]时采用这种方法却发现其有很大的不足:难以发现各种配伍的中药的血清中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定量分析、检测。这也是我国针对抗肿瘤的复方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中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程珠炉等在研究蛇床子的实验中发现[5],采取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能有效地研发抗肿瘤的复方制剂。其研究层面广泛,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细胞周期的调节、干扰端粒酶活性的调控等[5]。
1.4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协助神经药理学及反映其药效的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需要有大量的体外模型,通过各种模型进行快速及高效地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筛选。蒙一纯等在研究茯神的药效时显示,合理运用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方法,能在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助分析茯神治疗失眠、健忘、心虚悸惊的作用机理,进行中药药效的有效反映。
2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的关系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对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由于其特殊的实验方法学,能发挥其针对中药制剂成分有效性分析的独特优势。蒙一纯等[4]学者应用血清药理学实验研制滴囊制剂时发现根据方法学中的要求,能协助解决中药复方制剂中无法直接采用实验验证药效的难点,有机地将中医药研究通过此方法直接结合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程珠炉,洪浩等[3]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提出血清药理学实验能以原复方的粗提物作为参照物,同步进行分析对比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的药效作用机制和药动学作用机制,从中寻找并发现中药复方制剂中主要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验证并总结出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规律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新思路[5]。
3 讨论
血清药理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能有机结合与血清药化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药动学等学科的内容,特别是经常会与中药证治药动学、中药血清药动学、中药胃肠药动学等学科理论结合研究分析,血清药理学对于更快的找到提高中药制剂疗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后血清药理学在针对中药复方制剂方面的研究上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血清药理实验还是起步阶段,但我相信血清药理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势必会使血清药理学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地位。血清药理实验法这种对于内含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的方法因为能直接有效地对药物在体内环境发挥药效后产生相关的效应的真实过程作出集中的反应,具有科学及真实地理论支持,从细胞学的水平上进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分析,也会逐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林,贾波,石含秀,等.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5):319-321.
[2] 孟李,王宁生.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 ,10(5):290-292.
1 药理作用研究
1.1 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镇痛作用,高崇凯等[1]用TGP粉针剂100~300mg/(kg·d)静脉滴注可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揭示该药具有镇痛作用。王永祥等[2]利用大鼠热板反应和扭体反应检测TGP对痛觉的影响,发现TGP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扭体和嘶叫,且该作用不能被纳洛酮阻断,提示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吗啡受体无关。而TGP对白细胞介素-2的抑制作用,可能参与其镇痛机制。Kobayashi M等[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白芍有抗胆碱能作用,因而具有止痛功效。国内动物实验研究证实TGP具有抗惊厥作用。张艳等[4]采用最大电休克发作法、士的宁惊厥法和戊血氮最小阈发作法,观察TGP对动物惊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GP呈剂量依赖性对抗小鼠的最大电休克发作,TGP[60~100mg/(kg·d),ig]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和大鼠的惊厥。TGP[40~80 mg/(kg·d),ig]对小鼠的戊血氮最小阈发作无影响。TGP[40~80 mg/(kg·d),ig]对小鼠最大电休克发作的作用高峰时间在0.5~1.5h之间。
1.2 抗炎作用
TGP粉针剂50~150mg/(kg·d)静脉滴注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并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00~300mg/(kg·d)静脉滴注可显著抑制小鼠耳二甲苯所致的炎症,揭示该药对急性、慢性和免疫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5]。进一步发现,松果腺切除大鼠角叉菜胶致炎前5d,每日给予TGP 50mg/kg可以显著抑制松果腺切除引起的大鼠足爪的过度肿胀,且与褪黑素有协调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P抑制炎症局部致炎因子,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的合成有关。等[6]综述说明TGP对白三烯B4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可能参与TGP的抗炎机制。近期,魏伟等人对TGP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7-8],结果发现,TGP能有效改善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抑制其过度增殖反应和产生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表明TGP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功能亢进的滑膜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滑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分泌能力有关。通过检测滑膜组织Bcl-2、Bax蛋白的表达,该项研究还发现,Bcl-2、Bax参与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TGP可下调滑膜组织中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及降低Bcl-2/Bax的比值,这可能也是其治疗胶原性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1.3 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TGP的免疫调节作用得到广泛证实,TGP还有调节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的作用。近年对TGP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对自身免疫过程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调节作用,这可能与它的多种有效成分分别起着不同的药理作用有关。
1.3.1 在T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杀伤T细胞,然后给TGP,腹腔注射5mg/kg连续8d,发现可显著促进抑制性Th2细胞的增生,这可能是TGP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途径之一。同时还发现TGP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具有浓度依赖特性,在低浓度(0.05~0.4mg/L)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高浓度(0.4~1.6mg/L)时则呈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某一药物成分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启动另外的调节通路,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1.3.2 对B细胞的调节作用
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实验性关节炎(如佐剂性关节炎、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自身抗体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12],因此抑制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自身抗体生成应该也是治疗策略之一。王斌等[13]观察了TGP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体外培养中加入TGP,在0.4~1.6mg/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抑制脾B淋巴细胞的增殖。在李俊等[14]研究中,用脂多糖诱导小鼠B细胞增生,加入单核巨噬细胞和不同浓度的TGP(0.0016~5mg/L),当TGP浓度上升至0.04mg/L时,细胞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提示TGP对B细胞的生长有逆向调节作用。
1.3.3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斌等[15]的研究发现TGP以12.5~250mg/L的浓度加入大鼠腹腔单核细胞的培养体系,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随TGP的浓度增加而降低,而前列腺素E2浓度随TGP浓度的升高而上升,提示TGP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下调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E2有关。
1.4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白芍是肝炎及肝硬化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方之一,近年来对其保肝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戴俐明等[16]应用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肝炎动物模型,观察TGP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TGP(20mg/kg)连续7d,腹腔注射的预防给药可显著改善小鼠肝损伤后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清蛋白下降及肝糖原含量降低,并使形态学上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恢复。同时超微结构上肝细胞内线粒体的肿胀、内浆网的空泡变性、溶酶体的脱落也得到明显改善。TGP对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王世宏等[17]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TGP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并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发现TGP(0.5~2.5g/L)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细胞生长,且呈浓度依赖性;TGP(1.0、1.5g/L)分别作用72h后,人肝癌细胞株细胞出现体积缩小,荧光染色增强,胞核或胞质中可见致密浓染的块状或颗粒状黄绿色荧光染色,说明TGP在体外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并能诱导细胞凋亡。
1.5 对肾的保护作用
近期研究发现TGP有肾保护作用[18]。采用胃肠道综合免疫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以不同剂量的TGP干预,以雷公藤多苷为对照,观察对大鼠蛋白尿、血生化指标以及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增加,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下降,肾小球系膜细胞中至重度增生,系膜基质聚积。灌胃给予TGP干预4周后,给药组的系膜细胞增生、基质聚积减少,大鼠的蛋白尿减轻,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表明TGP可保护肾小球肾炎大鼠的肾功能,部分逆转受损的肾小球病理改变。
1.6 对睡眠节律的影响[19]
TGP 50mg/(kg·d),ig连续7 d,可延长正常大鼠慢波睡眠的持续时间,并能使咖啡因诱导的失眠大鼠,睡眠各参数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还可明显延长游泳大鼠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总时间,提示TGP可改善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大鼠睡眠。
1.7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TGP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20],TGP具有降低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的作用。说明TGP通过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降低红细胞聚集性而降低血液全血黏度,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21]。
1.8 其他药理作用
TGP对东莨菪碱引起的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不良有改善作用,而对亚硝酸钠和乙醇分别造成的小鼠记忆巩固不良及记忆再现缺失无明显影响;能增强正常小鼠的学习和短时记忆,而不影响其长时记忆[22];可使豚鼠结肠离体平滑肌收缩积分和时间显著性增加,且收缩效应的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23];可减轻心肌缺血引起的细胞膜损伤,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24]。
国外有人报道,白芍或其提取的有效成分有去极化的神经肌肉阻滞剂作用,具有类似琥珀酰胆碱功效,但不产生收缩作用,并具有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和抗焦虑与忧郁作用[25-27];周辉等[8]观察了TGP对不同状态的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提示TGP对正常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小剂量兴奋和大剂量抑制的剂量依赖性调节作用。并观察到TGP可兴奋轻度应激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抑制重度应激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表明TGP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轴机能依赖性的调节作用[28]。抗抑郁作用,杨士友等[29]做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芍解郁颗粒可以对抗小鼠因强迫悬尾及强迫游泳造成的抑郁症状,并可对抗因利血平所致小鼠眼睑下垂和体温下降。
2 毒性研究
长期毒性实验采用大鼠静脉点滴[500、1000和2000mg/(kg·d),连续给药30与90d]和狗静脉点滴[280与560mg/(kg·d),连续给药90d],长期给药后这两种动物除血小板数目增高外,其摄食、体质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对两种动物的心、脑、肝、肾等18个重要脏器与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亦无明显毒性作用[30]。致畸变试验研究表明,TGP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1~10000μg/mL),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试验(37~333.3μg/mL)和微核试验(39.06~2500mg/kg)均呈阴性[31]。长期中医实验未发现白芍对人体有毒性,TGP的动物毒性研究也显示TGP无明显毒性损害,安全范围大[32]。然而,TGP致突变致畸性研究表明当大剂量大鼠体重增重减低时,对胎仔和胎盘发育具有胚胎毒效应(主要表现为胎仔和胎盘重量明显减轻),但未见TGP对胎仔外观、内脏和骨骼形态等产生明显的致畸作用[33]。
综上所述,白芍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与药理活性的中药,其中TGP作为主要成分发挥药效药理,其作用广泛、显著、毒副作用性小。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中药必将呈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崇凯,吴雁,王勇,等.白芍总苷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新药药理与临床药理,2002,13(3):163-165.
[2]王永祥,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的镇痛作用[J].中国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1988,2(1):629.
[3]Kobayashi M,Ueda C,Aoki S,et al. Anticholinergic action Paeony root and its active constituents[J].Yakugaku-Zasshi,1990,110(12):964
[4]张艳,明亮,王瑜,等.白芍总苷的抗惊厥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4,10(5):372-374.
[5]高崇凯,吴雁,王勇,等.白芍总苷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新药药理与临床药理,2002,13(3):163-165.
[6],栗占国.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1):687-691.
[7]贾晓益,魏伟,郑咏秋,等.白芍总苷对胶原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Bcl2,Bax表达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2):143-146.
[8]朱蕾,魏伟,郑咏秋.白芍总苷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的作用及机制[J].药学学报,2006,41(2):166-170.
[9]王兴旺,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5):340.
[10]王兴旺,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1,7(6):609-611.
[11]王兴旺,魏 伟,陈敏珠,等.白芍总甙调节小鼠免疫功能的机理[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6):363-366.
[12]Cruzd D. Testing for auto immunity in humans[J].Toxicol Lett,2002,127(1):93-100.
[13]王斌,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功能和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4,8(2):129-131.
[14]梁君山,魏伟,周爱武.白细胞介素-1的检测及白芍总甙对其产生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6):354-357.
[15]王斌,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调节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3):255-257.
[16]戴俐明,陈学广,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6):449-453.
[17]王世宏,魏伟,许杜娟,等.白芍总苷对SMMC2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安徽医药,2006,10(1):8-9.
[18]周登余,徐星铭,戴宏,等.白芍总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保护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2):146-149.
[19]张安平,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大白鼠睡眠节律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6):454.
[20]YangYanfeng. Effect of TGP on platelet congregation in rat[J].Anhui Tradit Chin Med Coll,1993,12(1):51-52.
[21]杨煜,吕文伟,宋瑛士,等. 白芍总苷抗血栓形成作用[J].中草药,2006,37(7):1066-1068.
[22]明亮,马传庆,张艳.白芍总苷对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3,28(1):19-22.
[23]杨小军,李建军,轩原清史.白芍总甙对豚鼠结肠平滑肌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3):151-153.
[24]王晓明,李付彪,吕文伟,等.白芍总苷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3):393-396.
[25]Kimura M,Kimura M,Kimura I,et al. Blocking effects of a new component,paeoniflorigen- one,in paeony root on neuron muscular junctions of frogs and mice[J]. Pharmacol,1984,35(1):61.
[26]Kang SS,Shin KH,Chi HJ,et al.Galloyl paeoniflorin,a new a-cylated monoterpene glucoside from paeony root[J].Arch-Pharm-Res,1991,14(1):52.
[27]Watanabe H. Psychotropic effects of Sino 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J]. Yakubutsu Seishin Kodo,1993,13(2):951.
[28]周辉,张安平,陈敏珠,等.白芍总甙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功能的调节[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4,10(6):429-432.
[29]杨士友,黄世福,孙 备,等. 白芍解郁颗粒对小鼠抑郁模型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04,8(2):87-88.
[30]李军,李延凤,周爱物,等.白芍总苷的毒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1):53-55.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狴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査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药理学特性
1.1 DEX 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为咪唑类衍生物。受体选择性α2∶α1=1620∶1,α2肾上腺受体主要分布在交感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肾上腺神经元中,被刺激后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表现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降低。
1.2 α2肾上腺受体有3种亚型(α2α,α2β,α2C)这些受体亚型分布广泛,并各自发挥其独特作用。目前认为α2α受体亚型介导了非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镇静遗忘和镇痛作用及抗交感神经作用。α2C受体亚型介导了其激动剂的抗焦虑作用,α2β受体亚型与其激动剂结合后可产生短暂的血压升高反应[1]。DEX作为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临床具有镇痛和镇静、抗焦虑作用。
1.3作用部位在脊髓水平通过作用于脊髓突触前和突触后膜α2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使细胞超级化,抑制疼痛信号向脑的传导,增加脊髓神经元αch释放,NO合成、释放增多参与镇痛调节。于脊髓上水平作用于蓝斑核内的α2受体抑制交感活动,产生镇痛、抗交感、类似自然睡眠的镇静。DEX静脉注射后,半衰期约为6 min;终末清除半衰期约为2 h;在肝脏代谢,尿及粪便清除。
2围术期应用
2.1术前用药 研究表明:术前肌内注射DEX 1 ug/kg,镇静及抗焦虑效果与0.08 mg/kg咪唑安定相当。麻醉诱导前肌内注射2.5 ug/kg的DEX可以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发生 ,可以抑制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减轻手术创伤所致的全身炎性反应,且术后无痛时间延长,可作为术前用药。
2.2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 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应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引起神经细胞膜超极化,能明显缩短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延长运动与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的作用。
2.3麻醉诱导和维持 目前DEX 用于全身麻醉的推荐剂量为负荷剂量不超过1ug/kg,在10 min内缓慢注射完毕,维持剂量为0.1~0.7 ug/kg/h。DEX 可减轻气管插管及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研究证明[2-3],DEX可以减少吸入和静脉麻醉剂和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可减少七氟烷的用量达17%,也可以降低静脉麻醉剂,包括硫喷妥钠、依托咪酯、丙泊酚等的用量。DEX使芬太尼的用量从68 μg/kg降至40 μg/kg,且明显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作为全身麻醉辅助药,DEX可大大减少全身用量,减轻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肌肉强直和气管插管、拔管时的应激反应,减少全身麻醉恢复期的呼吸抑制、寒战、谵妄等不良反应。
2.4麻醉苏醒期和术后 DEX具有良好的镇静、 镇痛作用,明显减少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剂以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从而改善麻醉后的复苏。DEX可减轻全麻拔管期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同时降低躁动发生率且有术后早期镇痛的作用[4]。临床发现谵妄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术后谵妄的老人脑葡萄糖代谢率明显降低,由于葡萄糖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唯一来源,术中麻醉及物可导致脑葡萄糖代谢率明显降低,大脑局部神经元活力降低,从而导致谵妄的发生,DEX为α2受体激动剂,有镇静作用,可降低全身应激反应,因而阻止脑葡萄糖代谢率进一步降低,从而控制了术后谵妄的发生[5]。
2.5其他 镇静和镇痛是ICU患者综合治疗的基础, DEX 优于其他镇静药物在临床上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起效快、停药后恢复快。根据DEX在维持镇静期间可唤醒能力的特点,在重症患者中具有独特优越性,是目前理想的ICU镇静剂。
3结论
综上所述,DEX是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交感神经抑制等多种作用。DEX是可以保持术中及术后唤醒能力的镇静药物,有利于术中及术后进行神经学检查及治疗。围术期应用DEX 还能够减少麻醉剂的用量,降低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并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够预防术后寒战、谵妄的发生、无呼吸抑制,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邹鑫,王世端,冯伟.右美托咪啶的临床麻醉应用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1,32(2):201-204.
[2]仇琳,姜虹.右旋美托咪啶在气道管理中的镇静应用[J].上海医学,2009,32(11):1020-1022.
[3]李民,张利萍,吴新民.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6):466-470.
[4]翁亦齐,喻文立,王刚,等.右美托咪啶在全麻拔管中的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4)400-403.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18
Target Network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y
Li Yujiao1, Tong Lin1, Tang Danli2, Zhang Huamin1*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Experimental Research Center,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arget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ans of multiple pathway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rget network analysis is mainly applied to studies of TCM potential target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and reviewed target network from the acpects of complex network theory, molecular level, and binding studies with the syndrome.
Key words: target; network; review
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具有独特学科内涵,而传统概念所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学科内涵却不能普遍的被现代人所理解。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医药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逐渐被各领域的学者关注。学者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不同的领域对中医药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使得中医药研究的创新有了大的进步。在中医药领域引入自然科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是中医药创新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不少,却与研究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医药新药的研究面临着衰退和低谷[1]。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网络生物学、系统医学、网络医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等概念,是医学研究领域重大的创新。中医药研究人员也成功地将它们运用到中医药领域,给中医药研究,尤其是中药新药发现带来了新的思想。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792,81202630)
第一作者:李钰蛟,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策略研究。E-mail:
*通讯作者:张华敏,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利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策略研究。E-mail:
1靶标网络的背景
目前并没有学者提出靶标网络的明确概念。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李梢教授课题组提出网络靶标[2]的概念是以病证生物网络分子为靶标,病证生物网络是关键环节,通过映射药物靶标谱与网络靶标的关系,设计和预测中药方剂最佳的药物组合,挖掘出特定方药所针对的有效病证、疗效指标与副作用[3]。在笔者看来,网络靶标与靶标网络虽然只有文字顺序的差别,但网络靶标的研究也是以靶标所建立的网络为基础的。在这里我们认为,只要是应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中药作用多靶点和靶标研究等都是与靶标网络的内涵相吻合。
2中医药研究中靶标网络的应用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靶标网络的文献,发现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网络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中心,通过构建靶点、靶标及中药有效成分的网络,去分析网络的特性,得出结论。还有一类是以中药化学分子结构和计算机技术为中心,通过分子层次的分析来进行研究。最后一类其实是第一类的子集,只是他是从“药-证”、“病-证”结合的角度来研究的,所以在这里拿出来单列一类。这三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在分子层次分析时同样会用到网络理论。
2.1以网络理论为中心
2.1.1挖掘潜在信息 吴磊宏等[4]以常用中药附子为例,探索以中药化学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并构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网络。结果显示以附子的22个化学成分预测出多个作用靶点,预测结果得到文献数据印证,反映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特点。并得出该方法可用于发现中药的某些潜在作用靶点的结论。
张燕玲等[5]对冠心病疾病网络、防治冠心病西药作用网络和活血化瘀中药作用网络的交集部分进行分析,发现网络潜在关键靶标分析方法有助于发掘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可为从分子层次和系统层面上揭示中药作用机制提供方法学支持,对中药的作用机制阐释和新药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李翔等[6]针对复方丹参方中9个活性成分,根据相关文献知识构建多成分-基因网络、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关系数据,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多成分-多基因-多疾病网络模型。网络分析表明,这9个活性成分可调控42个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表达,涉及糖尿病、高胰岛素型低血糖症等30种疾病,提示复方丹参方具有新的临床适应症研究前景。
2.1.2分析作用机制顾浩等[7]利用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中药有效成分族群快速辨识平台,发现参仙冰有效成分群及其作用靶点;利用实体语法系统推理规则,以生物网络为背景推断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系统解析参仙冰有效成分群及其对心肌缺血的分子作用机制。
张燕玲等[8]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技术,从已有的数据库中整理出血府逐瘀汤的化学成分以及有效成分。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模型,并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疾病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得出血府逐瘀汤活性成分可调控的靶点信息,涉及炎症和心血管受体,与高血压、心绞痛等多种疾病相关,揭示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可能的作用机理,并从理论上得出血府逐瘀汤可以应用的新功能。
姜春燕等[9]应用IPA软件构建生地黄效应机制网络和银屑病相关基因网络,通过网络比较,可视化呈现生地黄治疗银屑病的网络靶标。得出生地黄可以调节肿瘤抑制蛋白(TP53)、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分子以及NF-κB信号通路,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能够预测中药治疗病证的分子机制。
2.2在分子层次讨论
采用化学空间、分子对接、网络技术等计算机药理学方法,郑春松等[10]研究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活性分子;通过分析药物库中骨性关节炎的药物-靶点的作用网络及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分子-靶点的作用网络的异质性值、特征路径长度等特征,揭示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多药物、多靶点、多途径分子作用机制。王冬梅等[11]研究古方“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药理学作用机制。通过分子-靶标、靶标-靶标、分子-分子的网络分析推测揭示了四物汤多靶点、多药物、多途径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探索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配伍规律。
郑春松团队通过以靶点为研究对象,探讨六味地黄丸和青风藤治疗骨关节炎(OA)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研究得出,六味地黄丸治疗骨关节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可能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2]。青风藤存在多成分、多靶导向效应,且部分成分存在多靶导向效应,为青风藤治疗OA的药效学分子机制提供了解释,同时也为寻找治疗OA的新型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13]。
朱艳芳等[14]和朱伟等[15]运用分子对接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别研究了调脾护心方和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和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调脾护心方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属于无尺度网络模型,网络的无尺度特性和网络节点的性质可以较好地阐释各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治疗慢性肾病中药的有效成分群及其关键靶标快速筛选,为组分中药的研发提供实验数据。这都从复杂网络研究角度为中药复方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刘海波等[16]对与丹参具有共同化学结构特征的主要活血化瘀活性成分丹参素、迷迭香酸、丹参酮等化合物,运用靶分子信息学平台,实现丹参共同化学结构特征与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的结合能力的系统化研究,得出丹参活血化瘀活性成分的主要靶标是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和单胺氧化酶A。
2.3与证结合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热证为切入点,牛旭艳等[17]通过构建、分析其对应的分子网络及药物靶标网络,初步探讨“药-证对应”的机制。并认为基于大量数据库和算法构建的分子网络及药物靶标网络,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还需要进一步实证实验的验证。但这已经为探索中医“药-证对应”及辨证施治的生物学基础开辟了一条高通量的途径,并为开发基于证候的优化药物组合、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通过构建RA寒、热证候相关的疾病网络、方证对应的生物靶点网络以及证候关联中药组方规律的文本挖掘方法,李健等[18]研究了基于证候动物模型的组学信息构建“病-证”动物表型网络和基于寒性、热性方剂对应的化合物信息构建药物靶标网络的网络药理学思路。他们认为通过构建靶标网络及模式识别技术,不仅可以预测方剂作用的靶标,还可以更好阐释方剂的配伍规律。
3展望
靶标网络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新药发现和新药创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对靶标网络的分析,学者们证实了中药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的特点,并发现一些中药潜在的治疗功效以及作用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所建立的靶标网络会逐渐庞大,建立中草药计算机网络药理学网上数据库的构想[19]也随之被学者们提出。如果中医药研究领域能有类似DIP(Database of Interacting Protein)[20]等数据库的出现,将会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价值含量高的信息,大大节省科研费用,提高研究效率。
参考文献
[1]Xiaojie Xu. New concepts and approaches for drug discovery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Drug Discovery Today: Technologies, 2006,3(3):247- 253.
[2]李梢.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2017-2020.
[3]周颖.网络靶标可阐释中药方剂作用机理[N].中国中医药报,2010-10-15(002).
[4]吴磊宏,高秀梅,王林丽,等.附子多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 2907-2910.
[5]张燕玲,黄明峰,乔延江.基于网络关键节点分析的中药防治冠心病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 38(14):2359-2364.
[6]李翔,吴磊宏,范骁辉,等.复方丹参方主要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2911- 2915.
[7]顾浩,张燕玲,王耘,等.基于靶点网络的参仙冰抗心肌缺血有效成分群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 1163-1168.
[8]张燕玲,黄明峰,王元明,等.基于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的血府逐瘀汤配伍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1793-1797.
[9]姜春燕,谭勇,吕诚,等.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生地黄治疗银屑病的分子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 19(4):404-407.
[10]郑春松,徐筱杰,刘献祥,等.精制透骨消痛颗粒防治骨性关节炎的计算机药理学[J].物理化学学报,2010, 26(3):775-783.
[11]王冬梅,古江勇,朱伟,等.古方“四物汤”治疗银屑病计算机网络药理学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 30(3):236-240.
[12]郑春松,叶蕻芝,蔡亮亮,等.基于计算机模拟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骨关节炎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J].中医正骨,2013,25(1):11-13,18.
[13]郑春松,徐筱杰,叶蕻芝,等.青风藤治疗骨性关节炎药效物质基础多靶导向作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75-379.
[14]朱艳芳,徐志伟,敖海清,等.调脾护心方的计算机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1): 25-29.
[15]朱伟,丘小惠,徐筱杰,等.治疗慢性肾病中药计算机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0,40(8): 1085-1090.
[16]刘海波,徐峻,彭勇,等.丹参活血化瘀活性成分的靶 标[J].物理化学学报,2010,26(1):199-205.
[17]牛旭艳,李健,吕诚,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热证“药-证对应”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8):299-303.
[18]李健,郭洪涛,牛旭艳,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方剂作用原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267-270.
鼻内窥镜行鼻腔及鼻窦手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但鼻腔局部有丰富的血运及神经末梢。鼻内镜手术后的患者,由于鼻腔受到器械机械性损伤,导致缓激肽、5-羟色胺、蛋白水解酶等致痛物质释放,引起术后疼痛。同时,由于手术创面不缝合,采用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反应性水肿和鼻腔分泌物引流不畅,以上是造成鼻内镜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和严重拔管反应的重要因素[1]。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是新型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的镇痛、镇静作用[2]。研究报道右美托咪啶可减轻高血压患者的拔管反应[3]。本研究拟探讨右美托咪啶对静脉麻醉鼻内镜术患者术后拔管反应的影响,为其应用于鼻内镜手术做出初步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ASAⅠ或Ⅱ 级。排除标准:精神认知障碍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者;循环功能不稳定或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气道系统疾患、变应性鼻炎及气道高反应患者;内环境紊乱、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入选40例,分为右美托咪啶组(A)和生理盐水组(B),每组20例。
1.2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常规检测ECG、SBP、DBP、MAP和SpO2。A组右美托咪啶0.5μg/kg(江苏恒瑞医药,13051534)稀释成10ml于麻醉诱导前10min泵注,10min注完,B组以同样方法泵注等容积生理盐水。然后开始麻醉诱导,依次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2min后气管插管,机控呼吸。术中维持:丙泊酚4~8mg/kg・h-1、瑞芬太尼0.1~0.2μg/kg・min-1。手术结束填塞纱条时停止泵药。术毕送PACU继续复苏和观察。
1.3观察指标 观察术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1min(T2)、拔管后5min(T3)和拔管后10min(T4)的SBP、DBP、HR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和手术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1,P>0.05)。右美托咪啶组,T1~T4各时间段的SBP、DBP和HR明显低于对照组(表2,P0.05)。
3讨论
鼻内镜手术虽手术时间不长、创伤不大,但是鼻内镜手术后,创面的渗血经过后鼻孔流向咽喉部,容易引起咽喉部的刺激。所以为了减少全麻下鼻内镜手术后误吸的风险,一般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清醒拔管会给患者带来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气管拔管反应,血压增高又进一步增加手术创面出血的危险[4]。因此,减少鼻内镜术患者术后拔管反应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美托咪啶作为一种镇静药最早于2000年在美国试用,随后各项临床试验证实其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术前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预防和术后镇静[5]。在一项对口腔癌患者实施清醒纤支镜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试验中,复合应用右旋美托咪啶获得了良好的插管条件,患者耐受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6]。全身麻醉术后拔管过程中,由于吸痰、拔管等操作的影响,患者从麻醉状态转为清醒时的切口疼痛刺激,以及呼吸吞咽反射的恢复,对患者的循环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颅内压等症状的患者,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右旋美托咪定无呼吸抑制的作用,是全麻拔管时良好的镇静用药。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能够减轻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期的反应和躁动,不仅可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还能使患者顺利从麻醉状态向清醒的过渡,减少苏醒期躁动和血液动力学的波动[7]。
近年来对术后气管拔管的躁动和平稳拔管的研究较多[8,9],本次研究考虑到鼻内镜手术时间短小的特点,本研究中DEX采用单次剂量注射法,于麻醉诱导前泵注,并对术后拔管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提示:单次泵入右美托咪啶0.5μg/kg,能够很好的减轻鼻内镜术后拔管对患者带来的不适感,维持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同时并不影响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和拔管时间,明显提高拔管刺激对患者带来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总之,术前单次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0.5μg/kg能够减轻鼻内镜术患者术后拔管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唐红丽,耿武军,何国栋.氟比洛芬酯对鼻内镜手术围拔管期的躁动及疼痛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0):746-748.
[2]李民,张利萍,吴新民.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6):466-470.
[3]章玲宾,樊理华.右美托咪啶在高血压全身麻醉患者围拔管期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47-1049.
[4]刘雯,张丕兴,孙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181-1182.
[5]张清,陈永强.右美托咪啶的I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1,2(17):434-437.
[6]Chu KS, Wang FY, Hsu HT,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dexmedetomidine infusion for sedating or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awake fibreoptic nasal intubation. Eur J Anaesthesiol,2009,27(1):36-40.
[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b)-153-02
灵芝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灵芝属的真菌,常用其子实体,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历代医家都认为灵芝能治疗多种疾病,将其列为上品。最早的药学著作《专著神农本草经》谓:“久味苦平,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服轻身不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详尽记述道:赤芝,苦平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紫芝,甘温无毒,好颜色、治虚劳、治痔[1]。
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灵芝具有多方面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近百篇研究报道。现就灵芝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1 灵芝的化学成分
灵芝所含化学成分复杂,目前已知含有糖类(还原糖和多聚糖)、多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蛋白质、多酞、甾类、三萜类、挥发油、香豆精苷、生物碱、树脂、油脂、多种酶类(酯酶、麦芽糖酶、漆酶、蔗糖酶、棉子糖酶、淀粉酶、凝乳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尿酶、胰蛋白酶、酯酞酶等)。此外还含有钼、锌、镉、铅、钴、镍、锰、铁、磷、硼、镁、钙、铜、铬、钒、铍、镱、钇、钪、铈、锶、钡等二十四种微量元素[2]。
干的赤芝子实体含水份12%~13%,纤维素54%~56%,木质素13%~14%,灰分0~0.22%,粗脂肪1.9%~2.0%,总氮1.6%~2.1%,原糖4.5%~5.0%,多糖1.0%~1.2%,甾体0.14%~0.16%,总酚0.08%~0.12%。
2 灵芝的药理作用
2.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实验证明灵芝制剂能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加强利血平及氯丙嗪的中枢抑制作用。拮抗苯丙胺的中枢兴奋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加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睡眠作用。能对抗电性惊厥[3]。
灵芝中的云芝糖肽(PSP)具有确切的镇痛作用,它不仅对急性皮肤痛和内脏痛有镇痛作用,而且对急性(甲醛溶液致炎等)和慢性(佐剂性关节炎)炎症性疼痛都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用药后2 h左右,镇痛作用消退,与度冷丁比较,PSP的镇痛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4]。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5,6]
2.2.1 强心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灵芝能显著增加心脏收缩幅度及减慢心率,对在体兔心脏也能加强收缩力。
2.2.2 对血压的影响灵芝热水浸出物对Wister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均有降压作用,口服3 h降压作用最明显。临床初试亦证明有降压及降血脂作用。
2.2.3 对冠状循环的影响预先静脉注射赤芝液(3 g/kg),对给正常清醒家兔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使心电图(VS导)高耸的T波显著降低。
2.2.4 对心电图的影响赤芝恒温渗滤液及乙醇提取液静脉注射仅使家兔心电图(Ⅱ导)R-R间期缩短。腹腔注射赤芝冷醇提取液26.4 g/kg仅使麻醉猫心电图P-P间期延长,而腹腔注射35.2 g/kg或静脉注射8.8 g/kg时除出现心率减慢外,可使P-P间期延长,T波倒置或双相,S-T段压低,静脉注射大剂量时可发生室性早搏或室性节律,提示中毒剂量赤芝可抑制房室传导,提高心室自律性。
2.2.5 抗血凝作用日本学者研究灵芝热水提取物对内毒素引起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影响,结果表明灵芝能阻止内毒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纤维蛋白原减少。灵芝能阻止用内毒素的高血脂大鼠肝静脉中的血栓形成[6]。在试管内证明灵芝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凝血酶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体老化的红细胞变形能力[7]。
2.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3.1 镇咳对小白鼠氨水引咳法的镇咳试验,灵芝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可使氨水刺激引咳的潜伏期延长,或使咳嗽次数明显减少。
2.3.2 平喘赤芝制剂对组织胺引起的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有解痉作用,而且与给药浓度成正比[5,6]。
2.4 对内分泌和代谢的作用
北京医学院研究赤芝液对大剂量氢化可的松所致“耗竭”现象有影响,结果表明赤芝没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5]。河北新医大实验指出,赤芝水提液无雌激素或雄激素作用[8]。
实验表明,灵芝孢子粉醇提取物的水溶成分(Ganodezma tucidu spoze extract, Glse)注射受试小鼠,在无氧条件下,小鼠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并且有量效关系[9]。推测孢子粉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机体的带氧或合氧功能,并能降低机体耗氧量。
2.5 降血糖作用[10]
能减轻乙硫氨酸引起的脂肪肝,促进肝细胞再生,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6 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11,12]
2.6.1 提高机体非特异免疫能力赤芝及补气药党参、黄芪均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且以赤芝的作用最强。赤芝与党参、黄芪组成的灵芝合剂作用更为显著。赤芝合剂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杀菌功能。
2.6.2 抑制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灵芝发酵浓缩液能显著地抑制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且其作用强度与给药浓度成正比。
另据日本报道从灵芝中分得一种蛋白质LE-8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抑制抗体产生。
2.7 抗炎抑菌作用
灵芝多糖能显著抑制巴油、烟雾和大肠埃希菌内的毒素所致的小鼠非特异性炎症;明显延长由亚硝酸钠所致低氧血症小鼠,氯化钡致心脏毒小鼠的生存时间;提高因肾上腺诱发急性肺水肿小鼠的生存率。其机制可能与之阻抑某些组织对白细胞的扣押作用相关,其特点与甾体抗炎药有相似之处[13]。有美国学者采用醋酸扭体法,证实灵芝的二氧甲烷提取物呈现明显的镇痛作用,抑制率为35.6%。
赤芝水提取液在试管中的浓度为0.125~0.500 g/ml时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赤芝的乙醇抽提物在试管内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4]。
2.8 抗肿瘤作用
灵芝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多种水溶性多糖,其中的酸性β葡聚糖(FA)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2.9 毒性试验
赤芝恒温渗滤液给小白鼠一次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8.30±1.04) g/kg体重。赤芝热醉提取液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的致死量为6.75 g/kg体重,最小致死量为5.00 g/kg体重。动物的急性及亚急性试验均表明,灵芝的毒性极低[15]。
3 灵芝的临床应用
3.1 治疗神经衰弱
许多临床报道均指出灵芝试剂对失眠及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一般用药后10~15 d即出现明显的疗效,表现为睡眠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昏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强,体力也增强。
3.2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6,17]
灵芝的各种制剂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对此病的咳、痰、喘三种症状均有一定疗效,对喘的疗效尤为显著。
灵芝制剂的疗效发生较缓慢,多在用药1~2周方生效,远期疗效也较好。
3.3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4]
灵芝制剂对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灵芝制剂能增加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小板。
3.4 治疗冠心病[18]
灵芝制剂对冠心病心绞痛及高血脂症均有一定疗效,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和β脂蛋白。
3.5 治疗肝炎[19]
灵芝制剂可用于各种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07%~97.00%,显效率为44.00%~76.40%。一般来说,对急性肝炎的效果较慢性肝炎或迁延性肝炎为好。
3.6 治疗心律失常[14]
采用灵芝注射液观察各种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从心电图心律失常的类别来看,对房性及室性前期收缩尤其对阵发性心律失常,用药后数分钟即可奏效,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常在用药3~5 d出现疗效。
3.7 其他
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和萎缩性强直等疾病,以及潜在型和慢性克山病、高血压、脑发育不全、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都有一定疗效。
4 展望
灵芝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其有效成分未能更多的分离出来,因此必须加强灵芝的植物化学研究,尽快分离出灵芝的有效成分,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灵芝的药理作用,特别是研究灵芝的体内代谢和分子药理学效应。此外还应加强灵芝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11-1712.
[2]王洪存,孙树英.野生与人工栽培泰山赤芝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分析[J].中成药,1990,12(11):14.
[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423.
[4]滕爱芬,张玉英,顾振纶,等.云芝糖肽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学,1996,31(10):591.
[5]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灵芝的药理研究Ⅰ[J].北京医学院报,1974,(4):246.
[6]北京医学院药理教研组.灵芝的药理研究Ⅱ[J].北京医学院报,1975,(1):16.
[7]韩玉复,苏桂芬,苏鑫,等.灵芝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1995,18(5):266.
[8]河北新医大药剂教研组.灵芝对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医药研究,1972,(6):49.
[9]包天桐,杨甲禄,王桂芬.赤芝孢子粉(肌生注射液)的药理作用[J].中药药理临床,1998,15(5):17.
[10]章灵华,肖培根.灵芝孢子分提取物对实验性糖尿病的防治作用[J].中草药,1993,24(5):246.
[11]吴葆杰.中草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8.
[12]万阜昌,黄道斋.人工紫芝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0):619.
[13]郑占虎,董泽宏,佘靖,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501-2513.
[1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81.
[15]河北新医大气管炎研究组.灵芝的实验研究3[J].新医药研究,1972,(3):46.
[16]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灵芝沉没培养,毒性试验及临床试用[J].医药工业,1972,(4):8-14.
[17]北京市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灵芝协作组.灵芝制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医学院学报,1978,(2):104.
目前证明白花前胡根含挥发油及白花前胡素甲、乙、丙、丁、戊等多种香豆素,另含微量紫花前胡苷(Nodakenin)。常海涛等[1]从白花前胡根中分离出6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特征分别鉴定为Pd-Ⅱ(1)、顺式-3’,4’-二千里光酰基-3’,4’-二氢邪蒿内酯(Ⅱ)、isobocconin(Ⅲ)、aegelinol(Ⅳ)、(一)-反式凯林内酯(Ⅴ)和伞形花内酯(Ⅵ),其中Ⅱ、Ⅲ、Ⅳ均为首次分离成功。叶文鹏等[2]用甲醇提取白花前胡根茎,提取液经乙醚和水萃取,再经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与丙酮梯度洗脱,可分离得到有效成分Pd-Ⅰa。孔令义等[3]用气质联用首次对白花前胡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从中分离出4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23个成分,它们分别属于烷烃、酯、酮、倍半萜、芳香化合物和奈醌类成分。从气相色谱图中可大致看出,香木兰烯、β-榄香烯等倍半萜为主要成分。抗菌实验表明白花前胡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继孔令义等又通过活性跟踪法,从白花前胡中首次发现并分离得到舒张肺动脉血管的有效成分花椒毒素(Xanthotoxin)和舒张支气管的有效成分北美芹素(Pteryxin),并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鉴定了化学结构[4]。李意等[5]从白花前胡根中分离出主要有效成分白花前胡丙素,并建立了HPLC法来分析白花前胡丙素的含量。徐勤等[6]又应用HPLC法测定了白花前胡中的白花前胡丙素和紫花前胡中的紫花前胡苷的含量,并认为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对中药前胡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最近,王传慧等[7]经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认为香豆素成分是白花前胡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也是对心血管作用的主要成分,并测定了其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
2临床药理学的研究
2.1对心肌的影响
常天辉等[8]采用多导记录仪同步连续观测的方法,记录白花前胡水醇提取液对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血压、心肌收缩的最大上升速率及心律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给予提取液后能立即制止心律失常的发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王玉萍等[9]又进一步观察白花前胡水醇提取液对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心律失常发作率由对照组的100%降至70%(P<0.01),结扎后对照组出现T波高峰,ST段上移等异常,病死率较高,而实验组却少见上述现象,认为白花前胡水醇提取液能防治心律失常,并认为与钙拮抗作用有关。吴欣等[10]观察了前胡丙素对离体豚鼠心房生理特性及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肌顺应性的影响,结果前胡丙素明显抑制右房自律性和对心肌顺应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也认为可能与其心肌钙拮抗作用有关。赫丽英等[11]应用白花前胡甲素对豚鼠单一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频率依赖性阻断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白花前胡甲素对钙电流的阻断作用可能是白花前胡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之一,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有防治作用。王丽娟等[12]又进一步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制方法观察了白花前胡甲素对豚鼠心室肌单细胞迟发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结果认为白花前胡甲素能促进K+通道开放,其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促进K+外流有关。姜明燕等[13-15]应用白花前胡对猫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首先经十二指肠给药,描记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前及后5h的心外膜电图,测定血清及心肌某些酶活性,并用NBT染色法计算梗死面积,结果给药5h后白花前胡低、高剂量分别使心肌梗死面积从对照组的(23.6±6.7)%减少至(15.0±5.7)%和(13.9±6.7)%(P<0.05),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同功酶(CK-MB)的活性分别由对照组的(61.1±12.8)%、(191.1±25.2)%和(75.0±32.5)%降至(44.6±9.1)%、(87.2±1.5)%和(46.8±32.6)%(P<0.05)。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遭到破坏,释放出LDH、CK、CK-MB等酶类,使血清酶活性增高,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程度。白花前胡低、高剂量组血清酶活性均降低,说明白花前胡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证实其有效成分是前胡甲素。
2.2对肾型高血压和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1 拆方研究的目的
一个复方,不仅药味较多,治法也常为几种并用。整方的药理作用虽有很多资料,但都为笼统、概略和表面的认识。通过拆方研究,可以明确方内某种治法或某味药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将分析和综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全面、深刻、精确地认识复方的本质。
1.1 确定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
中药的特点之一是其配伍理论,经典的包括“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理论。通过拆方研究,以药效学为指标,对传统方剂的组方原理、实质与内涵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指导临床用药。中药配伍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增效减毒作用,因此,拆方研究也往往从药效和毒副作用入手而进行。如在真武汤的研究中表明,附子与方中其他药物如生姜合用则可增强全方的强心利尿作用,降低不良反应[1]。
1.2 确定中药复方中的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
中药理论认为,针对病因和主要症状的药物称为君药,协助君药加强疗效的称为臣药,而佐使药是协助君药或臣药发挥疗效的。从现代实验药理学研究的结果看,有些传统名方中君药的作用反映了该方主要药效,但有些方面的药效并非是君药的主要药效,这与所观察的药效指标有关。因此,通过拆方研究可以寻找方中主要作用药物,为改进方剂疗效,寻找最佳组方提供依据。聂氏等[2]运用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结合的方法,以免疫活性为导向评价指标,对六味地黄汤中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获得了ca4-3、马钱素(lgn)等多个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对几种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几种活性成分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单味药,进而研究发现,ca4是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之一。
1.3 确定复方药物间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
中药复方中单味药用量的配伍有一定比例关系,方中药味的量发生变化时药效也往往随之改变。采用拆方研究原理,通过对治法或单味药的功能进行研究,比较药物不同用量配伍对某特定药效的影响,寻找最佳剂量配比关系,增强药效,组成新配方,这无疑对方剂组成原理的研究和新药的研制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度的差别,许多古代文籍记载的方剂配伍剂量不能直接应用于现代临床。如《金匮要略》中记载酸枣仁汤处方为:酸枣仁二升(炒)、甘草一两、茯苓二两、知母二两、川芎二两。经折算后,此方中酸枣仁的用量远大于目前酸枣仁的临床用量。沈氏等[3]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以旷野法的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对酸枣仁汤进行拆方研究。固定酸枣仁剂量,其他4味药按临床配比量,以四因素七水平进行均匀设计,分析组方配比,得到优化配方比为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为12∶1∶2∶10∶2。这一结果与《金匮要略》原方的配比较为接近,也为药理研究提供了剂量依据。黄氏等[4]研究了由不同剂量黄芪(6%、18%、54%)所组成的防己黄芪汤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并非黄芪剂量越大其作用越强,只有黄芪原方(18%)的作用最强,这说明了原方组方剂量配比关系的合理性。
1.4 精简方剂
中药现代化的目的之一是减少中药复方制剂中的非药效因素,提高制剂水平。中药复方虽是依据中医理论配伍组成,但方中的药味并非都是必需的,尤其是针对某一适应症时。通过拆方研究可筛选出针对某一药效的主要药味或组分,使组方得到精简,药效更为明确。如对定喘汤的拆方研究报道,观察到从中筛选出的拆方1号和拆方2号的平喘、止咳作用与定喘汤皆相似,且不良反应也很小[5]。
2 拆方研究的途径
2.1 数学模式
2.1.1 正交试验设计
中医复方由多种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剂量不一,所以,方剂存在多因素多水平性质。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中药复方,是一个多快好省的重要设计方法。正交设计是利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使每次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得到合理的安排。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较全面的信息,从中找出各因素对试验观察指标的影响,并能找出各因素的主次地位及交互作用,能发现诸因素各水平的最佳组合,是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试验效率最高的设计方法[6]。田氏等[7]采用正交设计进行拆方研究,确定因子与水平数,取给药与不给药两个水平,给药剂量为原方剂量,按正交表l16(215)的设计。将大鼠分为16个组,重复3次,分别给予不同的方剂组合并观察大鼠用药后的血清睾酮值,探讨多囊平煎剂治疗高睾酮血症的最佳药味组合,探讨该方中药物作用的主次与配伍规律。当然,正交试验法应用虽然较多,但其不足之处是与中医理论相脱节。
2.1.2 均匀设计
我国学者方开泰和王元首先提出将均匀设计法应用于折方研究[8]。均匀设计法是将数论和多元统计相结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的方剂拆方研究。如余氏等[9]用均匀设计法分析了大承气汤的配伍规律。
2.1.3 直接试验设计及正交t值法
研究人员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接试验设计技术(ded)和正交t值法等方法进行拆方研究。这些方法吸收了序贯设计原理,综合考虑了5种优良性准则,并运用多种回归分析的方法,揭示因素、水平的不同组合与“响应变量”的关系与规律,具有优良性好、实验组次少、方案设计便捷、揭示规律可靠等特点,显著提高实验效率。
孙氏等[10]在改进正交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正交t值法。这种方法将中药拆方分析过程分为三步,即主药分析、辅药交互分析和剂量选择;同时对正交表中交互作用的表达方式也进行了改进,使之便于分析药物之间协同或拮抗的关系。该方法适用于较大方剂的研究。邓氏等[11]对补阳还五汤有效组分的拆方研究采用了上述方法,在分析了各单味药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找出主要有效组分和次要有效组分,然后利用正交t值法对次要有效组分进行了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和氨基酸与其他5类组分间无交互作用。另据报道,对活血祛瘀复方的研究也成功地运用了正交t值法[12]。无论是正交试验法还是经其改进的正交t值法、直接试验设计技术,它们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最大不足之处是与中医药理论脱节,很难阐明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
2.2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不同治法或君臣佐使配伍的拆方分析
2.2.1 证明复方配伍的合理性
多数拆方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复方原方配伍的合理性。如通过综合评价总体疗效,以全方组最佳,从而印证了仲景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3]。
2.2.2 考察药队、药对与单味药药效
在对半夏泻心汤拆方研究中,发现部分药组之间呈协同作用趋势,部分药组之间呈制约趋势,其中甘补组(人参、炙甘草、大枣)的效果最为显著,扶正药物在半夏泻心汤中的抗溃疡作用不容忽视[14]。
2.2.3 探讨治则治法的适用性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拆方研究对疾病治法的合理有效选择起到了积极作用。此类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复方对疾病模型的病理机制和作用环节奠定了基础。
3 展望
笔者认为,今后方剂拆方研究中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①方剂有效成分和有效组分的研究。从现代科学角度出发,认识中医复方的基本目的是弄清方药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阐明复方的本质,且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开展新的制剂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②采用多模型、多指标全面深入地对方剂的药效学进行研究,同时应注意新技术及新理论的应用。③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复方配伍是中医药疗效的优势。因此,方剂的拆方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主导思想,并结合方剂自身理论体系,如药对、药队、复方等,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同时重视国外的研究经验,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疗效,方便应用。笔者认为,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引入哲学思想,注意相关条件的选择,不单一划分药物的有效与无效成分,使化学成分研究与药理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都有助于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均宁,龙子江,王钦茂.真武汤及其拆方强心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4.
[2] 聂 伟,张永祥,茹祥斌,等.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2):1.
[3] 沈 鸿,黄 芳,窦昌贵.酸枣仁汤处方的配比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1):21-23.
[4] 黄 勇,吴敏毓.不同剂量黄芪组方的防己黄芪汤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8-11.
[5] 徐长化,孙江桥,李 波,等.定喘汤及其拆方的药理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4):202-204.
[6] 吴翠珍.正交设计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重要意义[j].山东中医杂志, 1999,18(9):426.
[7] 田 峰,王新瑞,朴晋华,等.多囊平煎剂组方对大鼠高睾酮血症影响的正交设计[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5):289-292.
[8] 郑青山,孙卫民.均匀设计法分析多药物联用的效果[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7,2(3):201-205.
[9] 余日跃,朱家谷,谢文光,等.均匀设计法对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7-9.
[10] 孙为民,孙瑞元.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t值法[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8(1):41-45.
[11] 邓常青,唐映红,贺福元.补阳还五汤各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组方对小鼠脑缺血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4):1-3.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37-02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临床试验违规行为不断被外界以及监管部门发现,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行为已成为药监部门的重要议题。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行为,关键在于找出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影响因素已做了不少研究,为了便于更多学者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研究,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依据现有文献,本文从药物临床试验参与主体的角度将其归纳为政府监管因素、研究人员自身因素、临床试验机构因素和申办方因素等几个方面。
1 政府监管因素
1.1 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体系
法律规范是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政府行政执法的基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91年Allen就指出制定完善的药物临床试验法律法规,对于规范研究人员行为、保护受试者权益、保障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准确有着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临床试验法规建设时间尚短,诸多不完善之处对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缺乏对受试者知情同意权和研究者的说明义务的详细规定,缺乏对研究人员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研究人员在试验中淡化、忽视受试者的知情权益,甚至违规操作临床试验。
1.2 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作为药物临床试验法律法规重要补充的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是无数医药研究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邵颖(2008)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现状发现,目前发达国家药监部门均制定了种类繁多、内容系统的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全面阐述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客观规律,国外药物临床试验参与主体均会主动参照执行这些指导原则,从而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可信性。相比于外国,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指导原则偏少,尚不能很好地引导药物临床试验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
1.3 临床试验行政监管能力
药监部门行政监管能力也是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监管能力的强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行政执法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能力、执法资金支持力度、行政执法手段等。孙轶康和阮秀芳(2010)指出,目前我国临床试验检查人员很少,而具有丰富临床试验监管经验的检查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然而我国每年开展的临床试验数以千计,检查工作量大,又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无法在检查之前对被检查机构作全面分析把握检点,从而导致现场检查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此外,在监管模式上,我国主要采取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和药物临床试验的注册核查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检查内容较为相似,对日常监督管理也缺乏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标准,政府的监管能力还不够强,难以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完全按照政府的法规要求开展试验。
2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自身因素
2.1 研究人员职业道德
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对医学临床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研究。李文(1990)的研究中指出,临床科研职业道德是临床医学研究人员的最基本准则,具备良好的医学科研道德是高质量完成医学临床研究的前提。Shumaker & Dugan等人(2000)通过调查发现,一些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价值取向发生扭曲,在试验的过程中不尊重受试者,忽视临床试验的社会效益,在临床试验的科学性、社会性与受试者权益冲突的选择中往往优先选择前者,由此带来临床试验操作过程中一系列的不规范行为。而一些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的医学科研人员,往往名利思想严重,将科研工作与医疗工作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为获取某些资料、数据,不顾患者及临床试验受试者的安危,在他们身上进行不合理的科研工作,甚至弄虚作假。
2.2 研究人员临床试验能力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的试验能力也是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是否具有扎实的医药专业知识、临床试验法规知识和临床试验实施经验等方面。田少雷(2004)和蒋涛(2007)认为,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只有掌握了与临床试验项目有关的医药专业知识,才能设计出较为完善的临床试验方案,在临床试验假设、设盲、受试者招募标准设置、剂量选择以及终点指标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是研究人员对临床试验法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些研究人员对GCP知识缺乏了解,不懂法规要求,在临床试验随意变更临床试验方案,忽视临床试验中的不良事件,提前破盲。而Koji Oba(2006)的一项社会调查也显示出临床试验过往经验直接影响研究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前参与过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操作规范性要强于未曾参与过任何项目的研究人员,并且参与临床试验的次数越多,其试验技能越强,操作越规范。
3 临床试验机构对研究人员的影响
3.1 研究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作为临床试验项目的承办方,选择合适的研究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对规范药物临床试验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卫华和梁伟雄(2009)等人的研究认为,药物临床试验程序十分繁琐,研究人员在试验的过程中要填很多表格,并且要不时的与受试者沟通,这些都致使研究人员的任务加重,从而导致研究人员不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开展,降低临床试验质量,因此,他们认为选择有充足时间和精力的研究人员,能够大大降低药物临床试验违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汪朝晖(2009)等人认为,如果选取的研究人员医学基础知识和GCP知识的掌握欠缺,或者缺少临床试验经验,在实施试验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考虑欠周,必然也会影响到试验试验的质量,因此需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3.2 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闻素琴(2009)等人论述了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对规范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实践性强的SOP有助于严格控制影响试验结果的主、客观因素,避免研究人员操作上的随意性,减少偶然误差,保证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缺乏SOP指导的临床试验,则容易引发诸多的问题,如试验设计粗糙,技术人员不按临床试验方案操作,不能保证如实记录、报告,管理人员不能严格评审数据资料等等。
3.3 机构质量控制体系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控制体系在规范临床试验行为方面有很大影响。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临床试验机构实行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机构办公室的三级质量控制,通过明确各级质量控制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工作内容,能够对研究人员的临床试验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4 申办方对研究人员的影响
4.1 临床试验监查
申办方作为临床试验的发起单位,临床试验结果直接关系到其产品能否成功上市,因此,申办方通常会对研究者所进行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各方面的监查,以保证试验记录与报告的数据准确、完整无误,保证试验遵循已批准的方案和有关法规。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具备适当医学、药学及药品法规方面知识的监查员,在经过适当培训后,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研究人员临床试验中的不规范行为,从而督促研究人员进行改正,提高临床试验质量。
4.2 临床试验利益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已经对临床研究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面前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Rochon(2010)研究发现,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普遍性地存在着利益冲突,即研究人员出于对个人经济收入的考虑,会做出有利益实现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判断倾向。这是因为研究人员负责的临床试验项目经费主要由申办方(主要指制药企业)承担,他们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给予研究人员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费用,并且给予的金额随着临床试验结果的好坏有较大的浮动。正是这种利益的驱使,致使研究人员通过各种违规途径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修改临床试验方案、篡改临床试验数据等。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众多学者已对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纵观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后续的研究可以从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的微观角度展开。在整个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作用最为核心,他们参与了整个临床试验的实施过程,包括从最初的临床试验设计、受试者招募、试验实施到最后的临床试验报告撰写等环节,临床研究人员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影响整个临床试验的质量。因此,学者可以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对研究人员行为的影响对此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llen .M. E. Good clinical practice: rules,regul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investigator. Br. J. clin. Pharmac,1991,(32).
[2]曹永高.论完善我国人体药物试验法律制度的几个问题[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13(4).
[3]邵颖.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发展史与期望[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2).
[4]孙轶康,阮秀芳.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实施中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中国药房,2010,21(25).
[5]李文.临床医学科研职业道德问题[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6]Shumaker SA,Dugan E,Bowen DJ. Enhancing adherence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Control Clinical Trials,2000,(21).
[7]Jansen L: The ethics of altruism in clinical research.Hastings Cent Rep,2009,39.
[8]Glass K,Waring D: The physician/investigator's obligation to patients participating in research: the case of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s. J Law Med Ethics,2005,(33).
[9]白彩珍,赵志刚,崔向丽等.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职业精神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8).
[10]田少雷,李英.影响药物临床试验的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20(2).
[11]蒋涛.高质量的新药临床试验初探[J].卫生软科学,2007,21(2).
[12]Koji Oba,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mpliance and non-compliance by physicians in a large-scal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BioMed Central Ltd,2006,(7).
[13]许卫华,梁伟雄,王奇等.临床研究者低依从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
[14]汪朝晖,杨忠奇,杜彦萍等.谈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者依从性的管理[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1).
[15]闻素琴,陆德炎.药物临床试验运行程序与关键环节管理[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2).
[16]Pract.J.Oncol. Quality Assurance and Educational Standards for Clinical Trial Sites.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2008,4(6).
[17]李利清,虞坚尔,张新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体系构建[J].环球中医药,2010,3(5).
OMT通过减少TNF生成,抗氧化和减少能量消耗,保护线粒体等发挥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3]。尹永英等[4]认为氧化苦参碱可通过降低心肌缺血时MDA的生成、升高SOD活性,保护心肌细胞膜,并同时使NO含量增加、NOS活力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苦参碱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生成、增强内源性抗氧自由基活性等有关。
1.2强心作用据李青等报道,氧化苦参碱(0.5,5,50mol/L)能明显增加正常离体蟾蜍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强心同时不增加心率;显著增加戊巴比妥钠和低钙离体心衰模型的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P<0.05或P<0.01);50mmol·L-1可使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完全恢复到心衰前水平,对心率无明显影响;能不同程度地加强离体豚鼠、大鼠、兔肌的收缩力,均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对豚鼠肌更为敏感;增加大鼠离体右心房心肌收缩力同时降低其自发收缩频率(P<0.01)[5]。
1.3抗缺氧、扩血管、降血脂作用苦参总碱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离体兔的肾及耳血管,但对后肢血管无明显影响,有一过性的降压作用,能延长小鼠在常压下的耐缺氧时间。血脂增加,血黏度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用苦参碱50mg/kg能显著降低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血清三酰甘油,升高HDL水平,降低血黏度,使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另一方面,苦参碱有抑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表现在能显著抑制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IL-1)。因此苦参碱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6]。
2抗肿瘤作用
苦参抗癌的主要作用在于其所含的生物碱。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每毫升含苦参总碱50mg,黄芪生药50%)肌注,2次/d,24ml/次,一般用药2~4周,经治疗,在化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WBC)低于4×109/L的l2例不同恶性肿瘤患者WBC有升高趋势;3例单纯白细胞减少症患者WBC升至正常水平[7]。敖江帆[8]在临床观察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食道癌,发现在放疗中加用复方苦参注射可有效提高原发癌症近期疗效,防治放射性食道炎的发生,其机理可能在于其本身具有抗癌作用。
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据孔庆志等[9]报道,苦参素具有明显的抑制S180肉瘤作用,其大剂量组抑瘤率为31.36%。中、大剂量苦参素组的S180、瘤体内微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苦参素大剂量组可抑制S180瘤体内VEGF、bFGF的表达。
3抗肝纤维化
目前认为,肝脏慢性炎性损伤是肝纤维化过程的中心环节。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苦参中提取的苦参碱类成分具有抗肝纤维化功能。胡彦武等通过对小鼠实验发现氧化苦参碱干预可以降低TGF-D,mRNA的表达,显著减轻小鼠肝脏组织内炎症活动度和抑制肝内胶原纤维增生,推测氧化苦参碱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是通过下调TGF-D基因表达水平实现的。甘乐文等发现,氧化苦参碱抑制肝组织炎症与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TNF-α水平与抑制巨噬细胞和肝KC分泌TNF-α、IL-1和IL-6有关。胡彦武等[10]认为苦参碱类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是全面且广泛的,包括抗炎、抗病毒、保护HC,抑制ECM合成,促进ECM降解,减少ECM沉积,以及综合作用机制等。
4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用
郭景梅[11]采用苦参碱和干扰素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果显示HBeAg,HBV-DNA阴转率为43.48%。张伟东等[12]对159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两组,治疗组86例用苦参素6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73例用甘草酸二铵(甘利欣)150mg静脉滴注,两组均1次/d。疗程为2个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乙肝病毒DNA(HBV-DNA)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81%和84%(P>0.05),而在血清总胆红素复常率上治疗组(76%)高于对照组(63%)(P<0.05);在乙肝e抗原(HbeAg)阴转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为15%和l1%(P>0.05),在HBV-DNA阴转率治疗组(43%)明显高于对照组(12%)(P<0.01)。
5抗惊厥作用
苦参与广豆根、苦豆子3种药中所含的苦参碱有明显镇静、镇痛作用,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拮抗苯丙氨所致兴奋,加强戊巴比妥、水合氯醛和氯丙嗪等的中枢抑制作用。对化学、热刺激有明显镇痛作用。
另外,苦参还有镇痛、平喘作用,治疗湿疹、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也有一定作用。
苦参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药理作用则更是引起人们的兴趣。相信苦参必将有一个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对苦参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伟,唐金花,王亚娣.苦参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l7(5):829.
[2]韩向东,陈长勋.苦参碱的心血管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1):72.
[3]余志华,冯义柏.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4):272.
[4]尹永英,张善锋.氧化苦参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4):752.
[5]冯晓,汤焕梅,沈烈行.苦参碱的药理学研究概况[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14(6):331.
[6]韩向东,陈长勋.苦参碱的心血管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1):72.
[7]程剑.苦参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业,2000,9(6):63.
[8]敖江帆.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道癌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743.
[9]孔庆志.黄涛,黄冬生,等.苦参素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师,2003,6(12):769.
[10]胡彦武,孙罡.苦参碱类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6,8(7):14.
[11]郭景梅.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