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药理学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6821
国内刊号:11-2220/R
邮发代号:82-1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2009年JCR药理学和药学类共收录了237种期刊。5年影响因子在5.0以上的期刊有15种[2](表1),其中11种属综述类期刊,只有4种期刊以研究论文为主;这些期刊的出版国分别为美国(8种)、英国(5种)和荷兰(2种);创刊最早的期刊是PharmacologicalReviews(1949年),20世纪90年代后创刊的期刊有6种,最新的期刊是MolecularPharmaceutics(2004年)。从发表周期来看,有半月刊(2种)、月刊(6种)、双月刊(4种)、季刊(2种)和年刊(1种)不等;从学科专业来看,8种期刊主要涉及药理学(包括临床药理学)、6种期刊涉及药物发现和药学,另一种期刊内容是药物化学。15种期刊目前的出版机构分布如下:5种期刊分别属于4种科技社团,即美国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学会(表中第2和9位期刊)、美国化学会(表中第15位期刊)、AmericanCollegeofNeuropsychopharmacology(表中第11位期刊)和国际控释协会(表中第13位期刊);5种期刊属Elsevier出版集团(表中第4、5、8、10和12位期刊);其他是Nature出版集团(表中第1位期刊)、AnnualReviews出版社(表中第3位期刊)、CellPress出版社(表中第6位期刊)、Willy出版商(表中第7位期刊)和Taylor&Francis出版商(表中第14位期刊)。以上分析说明,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以综述类期刊占多数,其影响因子与创刊年和出版周期的关系不大,它们均由知名的科技社团和学术出版商出版发行。这些特点与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相似[3]。
2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稿件的来源
经查阅各刊投稿须知发现,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对其刊载的论文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的定位非常清晰,对稿件的学术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刊载的综述性论文定位在药学领域中最高质量、具有权威性并通俗易懂的文章。这些期刊的稿件多数来源于编辑主动约请相关专家或知名学者撰写。
2.1综述类期刊
综合类期刊对稿件来源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4种:(1)要求作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资深学者,这些作者都是约请的。这些期刊有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AnnualReviewsPharmacologyandToxicology[5],DrugResistanceUpdates[6]和TrendsinPharmacologicalSciences[7]。(2)多数稿件来自约请的专家;对于自由来稿,要求作者预先与主编联系,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认可方可开始准备稿件,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8],Pharmacology&Therapeutics[9]和DrugDiscoveryToday[10]。(3)由执行编辑和主编策划每期主题,相关的特约知名学者供稿,如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s[11],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12]。(4)要求作者预先提交稿件写作提纲,需主编认可;少数自由来稿,如MedicinalResearchReviews[13],DrugMetabolismReviews[14]。正是对期刊稿源的高要求,使这些综述类期刊中的综述和述评能够反映各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因此,这些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力较大,被引用频次也很高,对于研究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2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
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4种期刊中,两种涉及临床药理学研究,两种涉及药剂学研究。期刊中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多来源于自由投稿,但需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少数综述性论文源于特约专家的稿件或要求作者预先联系编辑并提交论文提纲得到许可后再正式投稿。这些期刊近年来注重组织专刊或主题专栏;如ClinicalPharmacology&Therapeutics[15]自2008年每年在2月组织专刊,并在其学会网站上提前预告出版的主题栏目,吸引相关作者投稿;Neuropsychopharmacology[16]在2009年组织过4次主题专栏;JanuralofControlledRelease[17]每年组织会议专刊或专栏;MolecularPharmaceutics[18](2004年创刊,双月刊)自2006年开始每年都组织3~5次主题专栏,是4种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中组织专栏最多的一种。从这里看出,新创办的学术期刊更注重主动组织相关学科研究热点和生长点的主题专栏,吸引读者阅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3稿件的约稿和组稿方式
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稿件多经过编辑约稿和组稿而来的,特别是综述类期刊。这些编辑本身就是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教授,非常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知晓相关权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因此,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容易约请到权威专家的稿件。同时,这些药学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特约专家也愿意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约稿的方式有:(1)编辑直接约请作者,如DrugResistanceUpdates,DrugDiscoveryToday。(2)先由副主编推荐作者,再由编辑约稿,如PharmacologicalReviews。(3)执行编辑或主编选题组织专刊并约稿,如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4)由编辑邀请某专业权威专家作为主题栏目特约编辑,再由特约编辑约请该专业相关专家学者供稿,如CurrentOpinioninPharmacology。(5)通过分析作者最常引用的关键词寻找主题,约请相关学者的稿件,如MolecularPharmaceutics。
4讨论及思考
4.1高水平综述性论文对药学期刊的影响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均出自于世界上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大国[19],这些期刊中多数为综述类期刊。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来自营利性的学术出版商还是非营利性的科技社团,综述类期刊的载文量都不高(表1),说明这些期刊更注重稿件的学术质量,而非数量。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一般被引用频次较高,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贡献较大。因此,积极主动约请专家学者撰写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4.2约稿和组稿对药学期刊的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73-01
目前,临床使用的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而中药的复方制剂是由很多味中药组成,这些不同味的中药有的需经过炮制处理,在制剂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煎煮、提取、提纯等制备过程再给予患者进行服用,所以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化学变化,并且其有效成分有的是直接由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直接发挥出治疗作用,更多的有效成分则需要通过在体内经肝脏代谢的作用才能发挥出其药效作用,还有一些时候是需经第二信使起间接的药效作用[1,2]。因此,直接提取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体外药理实验往往无法准确并客观地反应药物在体内产生的实际效应[3]。而血清药理学实验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通过事先建立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动物服药,然后采集其的血清作为实验源,进行体外相关的药理学实验及观察。本文就血清药理学如何通过其实验方法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进行讨论,现综述如下:
1 中药制剂的疗效与血清药理学关系
1.1 血清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区别 血清药理学不同于普通的药理学,普通的药理学主要是研究根据药物本身的化学成分与机体间互相产生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单纯的忽略药物化学成分的任何变化,总体观测对人体所起到的治疗作用。有学者提出应用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制剂的疗效很准确,更客观[3]。因为血清药理学能够客观的探究药物进入人体内产生的化学变化,还原药物进入体内的一系列反应(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时比对总结其优势[1])。血清药理学的试验方法是给实验动物服用研究的药物,选取不同的时间进行采血,通过血清检测得以更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血清药理学的发展扩展了中药药理研究新方法,实现了从细胞角度研究中药疗效的新途径。例如侯小萍,康永等人在研究中药的复方制剂时先利用药理学将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在探究实际起作用成分时就选择了血清药理学,从而将中药的有效作用成分分离出来[3]。
1.2 血清药理学利于提高中药制剂疗效 中药制剂在我国的发展已有悠长的历史,但针对于中药疗效的药理研究却一直是半模糊的状态[1]。有资料对我国中药药理研究目的进行了总结:制备出精制的中药制剂、寻找中药中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及提高临床疗效等作用为对象[4]。有学者提出,只有建立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才能有效完成上述中药制剂研发目的[4]。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体外的药理学实验,进一步对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疗效进行验证与评价,选取含有药物有效成分的血清或是有效药物的血清进行初步的实验筛选(程珠炉等在实验中采取的方法[5]);可有助于快速寻找并鉴定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其有效部位(程珠炉,洪浩等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5]);血清药理学实验能对比及筛选出合理的药物制剂工艺。
1.3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研发鉴定抗肿瘤中药制剂疗效的应用 在研发中应用广泛的离体实验是公认的有效开发、研究抗肿瘤中药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柯玮、朱建华在检测乌骨藤[1]时采用这种方法却发现其有很大的不足:难以发现各种配伍的中药的血清中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定量分析、检测。这也是我国针对抗肿瘤的复方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中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程珠炉等在研究蛇床子的实验中发现[5],采取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能有效地研发抗肿瘤的复方制剂。其研究层面广泛,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细胞周期的调节、干扰端粒酶活性的调控等[5]。
1.4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对于协助神经药理学及反映其药效的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需要有大量的体外模型,通过各种模型进行快速及高效地有效治疗疾病的药物筛选。蒙一纯等在研究茯神的药效时显示,合理运用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方法,能在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助分析茯神治疗失眠、健忘、心虚悸惊的作用机理,进行中药药效的有效反映。
2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的关系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最为突出的作用是对于中药制剂的疗效评价。由于其特殊的实验方法学,能发挥其针对中药制剂成分有效性分析的独特优势。蒙一纯等[4]学者应用血清药理学实验研制滴囊制剂时发现根据方法学中的要求,能协助解决中药复方制剂中无法直接采用实验验证药效的难点,有机地将中医药研究通过此方法直接结合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程珠炉,洪浩等[3]在研究中准确的鉴定出了蛇床子的有效作用成分—蛇床子素提出血清药理学实验能以原复方的粗提物作为参照物,同步进行分析对比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的药效作用机制和药动学作用机制,从中寻找并发现中药复方制剂中主要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验证并总结出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规律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新思路[5]。
3 讨论
血清药理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能有机结合与血清药化学、中药分析化学、中药药动学等学科的内容,特别是经常会与中药证治药动学、中药血清药动学、中药胃肠药动学等学科理论结合研究分析,血清药理学对于更快的找到提高中药制剂疗效的方法和途径是有重要意义的。以后血清药理学在针对中药复方制剂方面的研究上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血清药理实验还是起步阶段,但我相信血清药理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势必会使血清药理学在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地位。血清药理实验法这种对于内含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的方法因为能直接有效地对药物在体内环境发挥药效后产生相关的效应的真实过程作出集中的反应,具有科学及真实地理论支持,从细胞学的水平上进行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分析,也会逐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林,贾波,石含秀,等.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5):319-321.
[2] 孟李,王宁生.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 ,10(5):290-292.
1 药理作用研究
1.1 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镇痛作用,高崇凯等[1]用TGP粉针剂100~300mg/(kg·d)静脉滴注可显著减少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揭示该药具有镇痛作用。王永祥等[2]利用大鼠热板反应和扭体反应检测TGP对痛觉的影响,发现TGP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扭体和嘶叫,且该作用不能被纳洛酮阻断,提示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吗啡受体无关。而TGP对白细胞介素-2的抑制作用,可能参与其镇痛机制。Kobayashi M等[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白芍有抗胆碱能作用,因而具有止痛功效。国内动物实验研究证实TGP具有抗惊厥作用。张艳等[4]采用最大电休克发作法、士的宁惊厥法和戊血氮最小阈发作法,观察TGP对动物惊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GP呈剂量依赖性对抗小鼠的最大电休克发作,TGP[60~100mg/(kg·d),ig]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和大鼠的惊厥。TGP[40~80 mg/(kg·d),ig]对小鼠的戊血氮最小阈发作无影响。TGP[40~80 mg/(kg·d),ig]对小鼠最大电休克发作的作用高峰时间在0.5~1.5h之间。
1.2 抗炎作用
TGP粉针剂50~150mg/(kg·d)静脉滴注可明显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并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00~300mg/(kg·d)静脉滴注可显著抑制小鼠耳二甲苯所致的炎症,揭示该药对急性、慢性和免疫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5]。进一步发现,松果腺切除大鼠角叉菜胶致炎前5d,每日给予TGP 50mg/kg可以显著抑制松果腺切除引起的大鼠足爪的过度肿胀,且与褪黑素有协调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P抑制炎症局部致炎因子,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的合成有关。等[6]综述说明TGP对白三烯B4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的抑制作用可能参与TGP的抗炎机制。近期,魏伟等人对TGP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7-8],结果发现,TGP能有效改善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抑制其过度增殖反应和产生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表明TGP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功能亢进的滑膜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滑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分泌能力有关。通过检测滑膜组织Bcl-2、Bax蛋白的表达,该项研究还发现,Bcl-2、Bax参与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TGP可下调滑膜组织中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及降低Bcl-2/Bax的比值,这可能也是其治疗胶原性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1.3 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TGP的免疫调节作用得到广泛证实,TGP还有调节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的作用。近年对TGP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对自身免疫过程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调节作用,这可能与它的多种有效成分分别起着不同的药理作用有关。
1.3.1 在T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杀伤T细胞,然后给TGP,腹腔注射5mg/kg连续8d,发现可显著促进抑制性Th2细胞的增生,这可能是TGP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途径之一。同时还发现TGP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具有浓度依赖特性,在低浓度(0.05~0.4mg/L)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高浓度(0.4~1.6mg/L)时则呈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某一药物成分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启动另外的调节通路,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1.3.2 对B细胞的调节作用
在类风湿关节炎及实验性关节炎(如佐剂性关节炎、胶原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自身抗体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12],因此抑制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自身抗体生成应该也是治疗策略之一。王斌等[13]观察了TGP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体外培养中加入TGP,在0.4~1.6mg/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抑制脾B淋巴细胞的增殖。在李俊等[14]研究中,用脂多糖诱导小鼠B细胞增生,加入单核巨噬细胞和不同浓度的TGP(0.0016~5mg/L),当TGP浓度上升至0.04mg/L时,细胞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提示TGP对B细胞的生长有逆向调节作用。
1.3.3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王斌等[15]的研究发现TGP以12.5~250mg/L的浓度加入大鼠腹腔单核细胞的培养体系,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随TGP的浓度增加而降低,而前列腺素E2浓度随TGP浓度的升高而上升,提示TGP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下调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E2有关。
1.4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白芍是肝炎及肝硬化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方之一,近年来对其保肝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戴俐明等[16]应用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肝炎动物模型,观察TGP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TGP(20mg/kg)连续7d,腹腔注射的预防给药可显著改善小鼠肝损伤后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清蛋白下降及肝糖原含量降低,并使形态学上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恢复。同时超微结构上肝细胞内线粒体的肿胀、内浆网的空泡变性、溶酶体的脱落也得到明显改善。TGP对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王世宏等[17]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TGP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并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发现TGP(0.5~2.5g/L)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细胞生长,且呈浓度依赖性;TGP(1.0、1.5g/L)分别作用72h后,人肝癌细胞株细胞出现体积缩小,荧光染色增强,胞核或胞质中可见致密浓染的块状或颗粒状黄绿色荧光染色,说明TGP在体外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并能诱导细胞凋亡。
1.5 对肾的保护作用
近期研究发现TGP有肾保护作用[18]。采用胃肠道综合免疫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肾炎模型,以不同剂量的TGP干预,以雷公藤多苷为对照,观察对大鼠蛋白尿、血生化指标以及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增加,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下降,肾小球系膜细胞中至重度增生,系膜基质聚积。灌胃给予TGP干预4周后,给药组的系膜细胞增生、基质聚积减少,大鼠的蛋白尿减轻,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表明TGP可保护肾小球肾炎大鼠的肾功能,部分逆转受损的肾小球病理改变。
1.6 对睡眠节律的影响[19]
TGP 50mg/(kg·d),ig连续7 d,可延长正常大鼠慢波睡眠的持续时间,并能使咖啡因诱导的失眠大鼠,睡眠各参数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还可明显延长游泳大鼠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总时间,提示TGP可改善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大鼠睡眠。
1.7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TGP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20],TGP具有降低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的作用。说明TGP通过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降低红细胞聚集性而降低血液全血黏度,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21]。
1.8 其他药理作用
TGP对东莨菪碱引起的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不良有改善作用,而对亚硝酸钠和乙醇分别造成的小鼠记忆巩固不良及记忆再现缺失无明显影响;能增强正常小鼠的学习和短时记忆,而不影响其长时记忆[22];可使豚鼠结肠离体平滑肌收缩积分和时间显著性增加,且收缩效应的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23];可减轻心肌缺血引起的细胞膜损伤,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24]。
国外有人报道,白芍或其提取的有效成分有去极化的神经肌肉阻滞剂作用,具有类似琥珀酰胆碱功效,但不产生收缩作用,并具有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和抗焦虑与忧郁作用[25-27];周辉等[8]观察了TGP对不同状态的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其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提示TGP对正常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小剂量兴奋和大剂量抑制的剂量依赖性调节作用。并观察到TGP可兴奋轻度应激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抑制重度应激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表明TGP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呈现轴机能依赖性的调节作用[28]。抗抑郁作用,杨士友等[29]做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芍解郁颗粒可以对抗小鼠因强迫悬尾及强迫游泳造成的抑郁症状,并可对抗因利血平所致小鼠眼睑下垂和体温下降。
2 毒性研究
长期毒性实验采用大鼠静脉点滴[500、1000和2000mg/(kg·d),连续给药30与90d]和狗静脉点滴[280与560mg/(kg·d),连续给药90d],长期给药后这两种动物除血小板数目增高外,其摄食、体质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对两种动物的心、脑、肝、肾等18个重要脏器与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亦无明显毒性作用[30]。致畸变试验研究表明,TGP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1~10000μg/mL),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试验(37~333.3μg/mL)和微核试验(39.06~2500mg/kg)均呈阴性[31]。长期中医实验未发现白芍对人体有毒性,TGP的动物毒性研究也显示TGP无明显毒性损害,安全范围大[32]。然而,TGP致突变致畸性研究表明当大剂量大鼠体重增重减低时,对胎仔和胎盘发育具有胚胎毒效应(主要表现为胎仔和胎盘重量明显减轻),但未见TGP对胎仔外观、内脏和骨骼形态等产生明显的致畸作用[33]。
综上所述,白芍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与药理活性的中药,其中TGP作为主要成分发挥药效药理,其作用广泛、显著、毒副作用性小。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中药必将呈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崇凯,吴雁,王勇,等.白芍总苷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新药药理与临床药理,2002,13(3):163-165.
[2]王永祥,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的镇痛作用[J].中国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1988,2(1):629.
[3]Kobayashi M,Ueda C,Aoki S,et al. Anticholinergic action Paeony root and its active constituents[J].Yakugaku-Zasshi,1990,110(12):964
[4]张艳,明亮,王瑜,等.白芍总苷的抗惊厥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4,10(5):372-374.
[5]高崇凯,吴雁,王勇,等.白芍总苷粉针剂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新药药理与临床药理,2002,13(3):163-165.
[6],栗占国.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1):687-691.
[7]贾晓益,魏伟,郑咏秋,等.白芍总苷对胶原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Bcl2,Bax表达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2):143-146.
[8]朱蕾,魏伟,郑咏秋.白芍总苷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的作用及机制[J].药学学报,2006,41(2):166-170.
[9]王兴旺,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2,8(5):340.
[10]王兴旺,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1,7(6):609-611.
[11]王兴旺,魏 伟,陈敏珠,等.白芍总甙调节小鼠免疫功能的机理[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6(6):363-366.
[12]Cruzd D. Testing for auto immunity in humans[J].Toxicol Lett,2002,127(1):93-100.
[13]王斌,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功能和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4,8(2):129-131.
[14]梁君山,魏伟,周爱武.白细胞介素-1的检测及白芍总甙对其产生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6):354-357.
[15]王斌,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的调节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3):255-257.
[16]戴俐明,陈学广,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实验性肝炎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6):449-453.
[17]王世宏,魏伟,许杜娟,等.白芍总苷对SMMC2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安徽医药,2006,10(1):8-9.
[18]周登余,徐星铭,戴宏,等.白芍总苷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保护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2):146-149.
[19]张安平,陈敏珠,徐叔云.白芍总甙对大白鼠睡眠节律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3,9(6):454.
[20]YangYanfeng. Effect of TGP on platelet congregation in rat[J].Anhui Tradit Chin Med Coll,1993,12(1):51-52.
[21]杨煜,吕文伟,宋瑛士,等. 白芍总苷抗血栓形成作用[J].中草药,2006,37(7):1066-1068.
[22]明亮,马传庆,张艳.白芍总苷对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3,28(1):19-22.
[23]杨小军,李建军,轩原清史.白芍总甙对豚鼠结肠平滑肌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3):151-153.
[24]王晓明,李付彪,吕文伟,等.白芍总苷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3):393-396.
[25]Kimura M,Kimura M,Kimura I,et al. Blocking effects of a new component,paeoniflorigen- one,in paeony root on neuron muscular junctions of frogs and mice[J]. Pharmacol,1984,35(1):61.
[26]Kang SS,Shin KH,Chi HJ,et al.Galloyl paeoniflorin,a new a-cylated monoterpene glucoside from paeony root[J].Arch-Pharm-Res,1991,14(1):52.
[27]Watanabe H. Psychotropic effects of Sino 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J]. Yakubutsu Seishin Kodo,1993,13(2):951.
[28]周辉,张安平,陈敏珠,等.白芍总甙对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免疫功能的调节[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4,10(6):429-432.
[29]杨士友,黄世福,孙 备,等. 白芍解郁颗粒对小鼠抑郁模型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04,8(2):87-88.
[30]李军,李延凤,周爱物,等.白芍总苷的毒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1):53-55.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
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狴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
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
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
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
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
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
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
思考题:査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