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97-01
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开展创新教学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通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其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两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高教学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游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趣味性。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语文教学课堂。
二 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保证。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例如,学习五年级课文《学习梦想的力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从瑞恩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具有单一性、乏味性的特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将声音、图像、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潮来时的盛景,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潮来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景象。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3.教学游戏的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教学游戏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学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两个特点:第一,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第二,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创新教育。
4.生动的教学语言
由于语文课文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印第安人被迫离开家园时悲痛的心情,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可以先领读一段,再让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实现创新教学,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要。一方面,语文创新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玉蓉.谈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4)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绝对主体和权威地位的现象,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能一味地站在讲台上进行单方向的知识传输,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处于好奇心很强的阶段,教师更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鼓励小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小学生大胆积极地发言,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和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回答并鼓励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在努力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课堂上仍然很难改变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忽视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才能敢于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想法或不允许学生发言,不能包容学生的不同想法,会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生活。
三、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创新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陈述讨论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分成两个立场,以辩论赛的方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展示,调动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创新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喜欢绘画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黑板上画个地球宣传画,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一些地球宣传片的生动图片,通过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内心能够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本就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尤其要有创意地把教学内容放入相应的情境中,然后使学生能够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理解语文知识,利用情境创设法激活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文时,教师应该放映庐山的壮阔景观,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语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大场面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五、找准切入点,设计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其中切入点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对学生们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1.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板书形式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工具。深入了解教材知识和结构安排,对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案有着很大的帮助。将教材中的图文所承载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中枯燥的知识。在课堂上,板书是对教案展示的主要形式,要想使课堂变得活泼,板书的形式也需要精心设计,俏皮的艺术字和简笔画等形式,都可以将教案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开放性的情境设定
设定情境是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设定开放性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们接收更多的外界知识,并且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情境设定,才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造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5.板书设计的创新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44-01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立足于创新,进行创新教育。所谓教学创新是指:“由教师通过创新性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现状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创新不足,教学形式、手段运用不当等问题。
1、学科定位不明
目前的语文课教学正逐步从语文书当中走出,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不断联系,从单一走向丰富。虽然这种学科观念很有改革创新意识,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准是使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目的是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学习语文课程,而不是学其他课程。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语文课与政治学科相联系,设计一些与政治相关的问题,强调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的理解和撑握,忽视了语文学科观念,以至于使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2、教学形式运用不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并不很了解,无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教师大多只关注教学形式的鲜意,而忽视了不同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学习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会选取智力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抢答,虽然这种方式比较新颖,但是实际过程中,一些不愿意发言、思考比较慢的同学只能当观众,无法参与教学活动中。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了许多课件,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往往用课件直接演示,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思考。总之,教学形式运用的不当既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完善语文教学创新的方法
1、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应该把握语文学科教学本质,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积累语言知识,了解文章知识,可以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带领学生“研究语言文字,研究语言文章,研究语言文学。”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创新要立足于课文,联系文章语言内容。例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避免设计过于偏于文章内容的问题。在小学五年级《月光曲》中,对于“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样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教师可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这位盲姑娘。学生们会想出许多答案:例如贝多芬沉浸在音乐中,没有听到问话,贝多芬很谦虚等等。这种切实文章内容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说只有了解语文学科内容与本质,明确语文学科定位,才能使教师教学得到创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采取情景式教学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情境思维,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形成互动。”教师在语文课上,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或者历史画面形象、逼真的展示给学生,缩短语文课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情节性比较强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领会人物的内心。
3、创建良好的氛围
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与创造性环境相联系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氛围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例如在面对小学生时,教师应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已的想法,同时也用委婉的说法告诫学生什么事情是不对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与活动空间,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
总之,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和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结论
作为一门基础性且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小学语文包含着大量的创新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民主互动的教学气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性,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1.1技艺和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能力的培养,而片面追求文化修养,必须从学习汉语基本技能入手,构建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基本单词和语法的技艺,另一个是组词造句、构思文章的能力。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掌握了技能工具,下一步就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汉语工具表达高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热情。这就要求在范文欣赏、课上讨论中,渗透出对高尚价值观的赞美,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时在评判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在评分标准上对达到要求的同学给予高分的激励。例如对给予描述孝敬老人、帮助同学的论文给予高分,对反映负能量的论文给予批评。
1.3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归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的学习必定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成为传播高尚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讲好手上的教材,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大量阅读汉语名著、提升写作水平,以自身为示范效应,潜移默化中影响、感化学生。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1对“工具性”的把握
工具的属性是语文教学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技能,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文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这要求教学从零开始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和情感,这样的训练要求表达准确、清晰。其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汉语的表达,不能完全“任性”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注意尊敬对方,并且根据对方的特点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2.2对“人文性”的把握
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以来把小学语文的核心“人文性”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在1956年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出:“(小学语文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工具。”;1980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1986、1988、1992年大纲仍然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人文性”,构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时期教改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定位的巨大突破。这无疑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从用于传播意识形态思想,转而关注人性本身。对人文性的把握,要求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个性品质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语文课学习提升人文素养。
2.3两者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把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首先,人文教育必须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获得的。这要求避免片面强调人文性,避免过度去挖掘人文元素,把课堂大量时间去讨论人文内容的感悟,而忽略了语文技能和语文工具本身。脱离语文工具性,语文就会被人文性“掏空”。其次,语言工具技能训练必须反映人文的需求。脱离了人文的语言工具,必然陷入言之无物或者语文工具意识形态化的境地。
3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提出,无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实践”的概念。和以前大纲中的“语文训练”、“课外活动”相比,语文实践对教学方法要求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当中。
3.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的语文课定位,强调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去训练,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传播意识形态。这些都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求学生达到某种外在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物”。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语文素养和人文性,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使小学语文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新时期下的教学目的。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老师转换为学生。首先,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比如加大写作的学习力度,组织学生评判作业。再比如,让同学之间以互动的方式掌握语文技能。其次,在重视授课质量的同时,更重视学生掌握的程度。讲得好不好,往往是传统教学模式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评判。最后,在重视对小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内化于心的掌握。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不仅要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掌握了多少答题技巧,更主要地是要考察在小学生内心中,人文性的提升和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多媒体应用对于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1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的目的。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多种手段塑造语文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启学生智慧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扩充语文知识面。
4.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的人文性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而且动态直观,对于人文性的表达提供了丰富和有力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大信息量能够“立体化”地承载“多维度”内容,能有效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展现,并利于学生综合把握和学习。
在普及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为该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打好坚实基础。详细一点来讲,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在讲授有关“草原”的内容时候,教师可以将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等景象放映出来,并且穿插适当的言语讲述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和讨论来总结草原人民的生活特点,让同学们在彷如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有,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语文课堂“搬”出教室,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并给每位同学都分配一定的角色,在轻松自在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掌握,而且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积极性,实现在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作好有力铺垫的双赢局面。
二、 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创新思维
新课改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在课题引入后,教师可以首先提问“本文作者许地山的笔名就叫落花生,大家知道他为什么用自己名字来命名该文章吗”,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要立刻否定,而是在鼓励学生大胆言论的同时引入文章的学习,公布正确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增强。当然,在巧妙设计疑问的同时,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将课堂中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和讨论问题,教师要予以适当的言语辅导和帮助,让学生的想象力在更大的平台得以发展,为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锻炼提供强大的催化剂的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新课改的最新要求,在了解和掌握小学生个性成长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第三中学)
编辑/杨帆增强了自己作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五、让学生参与表演激活课堂
这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渲染气氛,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起心理共鸣,从而进入学习新课角色的一种方式。如在讲到《竞争与合作》这一课时,我首先让部分学生两人一组,把两个人靠近的腿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人”,再让他们进行比赛,从教室前头走到教室后头,胜者有奖。他们开始只想到要“赢”,没有想到两个人是捆在一起的,结果没走几步就全摔下了,学生们全都发出哈哈的笑声。这时,我给他们几分钟适应一下,让他们重新站好,他们找到了感觉,自觉地喊起了“一二一”的口号,成功了。接下来我就让参与比赛的学生谈感想,怎样跑得又快又好,他们自然会提到“善于合作”上来。经过活动,再去学习竞争与合作的知识,自然很轻松。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课堂体验,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就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简要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信息技术环境里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巧妙解疑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合理使用评价方法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方法,被称为“四诊”,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医生可以和病人沟通,并能够实地感受、了解病情,避免误判,从而更好的为病人诊断。而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创新的今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背景,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像中医一样,在教学中做到“望、闻、问、切”,从而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望――望尘追迹
在中医中,所谓望诊,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知道其所患何病。而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要望尘追迹,赶上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就是要观望教育环境的变化,了解新的教育环境下与传统的教育背景下的各种差异,从而找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观望一:教育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和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兴起,当代中小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既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如何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全面、有机地渗透德育,是需要深入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语文教师也一样,要深入的了解当前的教育环境,要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观望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举止
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忙于传授知识给学生或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对认真听课作笔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对那些心不在焉、睡觉甚至讲小话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及时的给予诱导,多加以关注,好好的利用时机教育这些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学生的机会,从而真正达到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
二、闻――闻风而动
闻诊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发挥的是听觉和嗅觉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师也应面对学生时多用耳朵听,用心感受。
1.听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认真投入地倾听学生讲话,不仅表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而且还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诱导学生讲出心里话,使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赢得教育的契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树立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理念,使其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一般为学生所接受。
2.感悟学生的情绪波动
由于学生的自身原因,例如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不适应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异常行为。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感悟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及时的给予心理辅导,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稳定性,从而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问――“问责自省”
中医中的问诊是指看病时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在本文中,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问责”。
问责一:专业教学业务素养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确信自己是否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是否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丰富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积极关注最新的教研成果,主动了解和掌握教改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方法。
问责二:问责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无可争议地成为首要焦点,只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促使教师以自身的高尚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问责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客观的看清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及时的调整不足。
四、切――切身处境
切,切诊就是切脉、候脉。目的是医生通过脉搏能够亲身感受到病人的病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切身处境的换位思考,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切脉”。
(一)切身处境的换位思考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常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善于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学生,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经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希望老师怎样帮助、教育自己?请教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 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更加尊重、理解、了解、关心学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成长氛围。换位思考后会和学生走得更近,走进学生的心,进而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
(二)切脉――教学效果
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观察掌握并记录,见微而知著,就能及时做出反馈来影响教学进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课外尤其是课堂的表现细心观察,捕捉反馈的信息,获取大量信息,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祖国花朵的浇灌者,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新时代的教育需求的变化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主动实现角色转换,自觉融入新的教育环境中,从而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理念,只有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才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跟随自己的求知欲望主动探寻结果,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蔼可亲的老师总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在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改变教学策略,让创新教育顺利实施
1.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漂亮个性的板书、多姿多彩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进取。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会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并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挖掘教材创新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生动美丽,还存在大量的创新因素。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就可以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荷花,在池塘中翩翩起舞,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从而在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中获得创新。
3.创新课堂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也许有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只要学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足够,这种观点很显然是错误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发端,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学生在这个阶段学好语文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本文将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以教师为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呆板、迂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缺乏活力,逐渐演变成为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学生的学习最终追求的目标是怎样通过教学获取正确的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小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严重限制学生的个体发展,使他们逐步演变为只会学习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使小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训练思维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文课本的一些基础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创造性解决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珍珠鸟》时,就可以提问自己听过哪些鸟叫的声,它们的叫声有什么不同,还有鸟的生活习性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有许多都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的,教师在课堂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生活中探究发现,得出自己的结论,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创新。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学好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好的一项工作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积极性,才会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才能唤起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里,教学一直以教师为尊,而且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对我国的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从小就学习汉语,汉语是自己的母语,所以学习难度不大,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抱着这样的观点学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然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在语文学习中锻炼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鹿和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于鹿和狼的故事存在,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要怎么做,是像课文里写的那样保护一方,消灭一方,还是任其自由发展相互制衡,这样的设想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点讲给学生就好,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反复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自己所学的知识。创新并不都是自己凭空再造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所得。就语文教学而言,鼓励小学生创新,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学生在某一次的学习中有创新就行,这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坚持的过程,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学会让学生学会复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学生会有新发现、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都是需要小学生凭借自己的创新精神解决的。
总的来说,在学生学习语文之初,教师就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将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观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找出适合学生的方法,这样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具有启发作用,其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创新即创造,但不是刻意求新,小学语文创新要求教师的讲解在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同时具有个性和特色,把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创新
2.1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创新
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语文接受和学习方法十分重要,语文教师要对教材充分重视,创新和优化都要围绕教材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把握新课改之后新内容的思想和人文内涵。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文的人文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介绍,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他们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提高理解能力,丰富知识积累。但是有一项要把握好,就是一切的延伸和扩展都要以教材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实现教学内容最大化。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老师在设置课文的创新点时要从课文的具体特点出发,寻找创新和教材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在讲解《养花》一文时,要引导学生对劳动和生活进行理解,让他们知道幸福的生活需要劳动进行充实,让学生与作者一起体会劳动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在讲解《葵花之最》一文时,要引导学生探究边防战士为了祖国人民乐观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
语文学习重在理解,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他们自己获取课文阅读的第一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就课文的一些简单问题和学生的阅读感想进行提问,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方法有利于创造课堂的活跃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2.3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录音机的单调乏味的课堂,形成一个涵盖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内容的课堂环境,整体性的环境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包含尽量多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跃的语言学习环境,小学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成为学生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多媒体的声、像、图、文并重,对于语文可以有很好的表现。利用多媒体声音给学生播放富有感情的朗读,利用动画和视频给学生再现课文描写的场景等,直观的画面、生动的阅读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其对抽象的文字有一个具象化的认识,让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去自由想象,这些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暮江吟》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江畔日落景象的图片,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更深的体悟。同时,在小学语文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转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需要思考,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字体颜色、重要图标等加深印象,或明确重点,也可以锻炼学生对学习速度和课堂节奏的适应能力。
只有对多媒体进行恰到好处的利用,才能给学生的思想以启迪,使小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更加明确、方法更加科学。
2.4扎根文化和育人
小学的各项课程中,除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之外,语文是最能够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取得高的分数,而是要通过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理解和洞察,学会认知和生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利用创新精神来带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去开放学生的视野等。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体现自主性和合作性,可以在预习中为学生分好组,三五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互相提出问题,通过查阅网上的资料帮助理解,通过一起整理使问题的答案明晰化,从而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小组方式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锻炼语言表达,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结语
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推动下,需要改革,也必须改革,改革就需要创新,创新是改革之源,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从自身、方法、思想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创新,在帮助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改革现有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的新路径,以期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已成为全体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面临的课题。那么,如何创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长期的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及兑现课改的不断地认识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鼓励质疑,尽量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质疑是应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课后给以给予回答,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质疑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不允许班上其他学生讥笑,注意保护这些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每一个能够大胆提问的学生都要给予真挚的表扬与肯定,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
2、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入手进行质疑。一般说来,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都是文章的“文眼”,它能深度地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若能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质疑的话,无疑是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深刻的意义。
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整个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原有被动、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能够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进行求知和学习。这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只有这种重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其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2、因材施教、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与特点的不同个体,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势必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中国古代时期孔子的教学思想中便有明显的体现,时至今日,无数的实践证明它正是解决班级授课制特有缺陷的最佳办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媒介和桥梁,正确、恰当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学科素养的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21世纪,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趋势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渠道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3、创新评价标准,重视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提高与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评价标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发展性评价便是一个相对完善和可取的评价方式,它更加突出教学发展的功能,改变了传统评价标准过分追求成绩与升学率的弊端。根据调查显示,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小学中,仍然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他们甚至想当然的认为所谓的新课改就是教学内容的改变而已,而并没有将评价标准的创新与调整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上述情况的产生不仅将严重制约我国新课改的深入与推进,还将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发展性评价标准在我国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有关领导与教师的重视。
4、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也相当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有助于学生迅速的理解新教材、掌握新知识,实现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这个创设的情境中尽情的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不仅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秘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传统的小学语文已经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对小学语文进行创新。
一、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新颖灵活的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观察、思维、想象、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及学习的方法,实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句型改写时,一开始就扶着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程度以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评,这样不仅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方面加强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发现,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同时,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将语文教学放在室外,进行游戏教学,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灵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玩乐的同时获得知识。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还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不压抑、扼杀其创造天性,创新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创新的观念为指导,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语文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