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

篇1

[2]Carl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EB/OL].http://gpo.gov/fdsys/pkg/BILLS-109s250enr/pdf/BILLS-109s250enr.pdf.

[9]吴雪萍,任佳萍.美国职业教育质量问责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49-53The Research on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mplication to China

Zhang Yu, Xu Guoqing

篇2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篇3

墨子(公元前aso-一公元前389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同时代世界的最高水平。他本来师从儒学,但讨厌其重礼厚葬的繁文褥节,便创办了墨学,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截然不同,最突出是把儒家不屑一顾的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劳动技能等教育内容倍加重视和推崇。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并称“显学”,其职业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今天,深人研究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墨子职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变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产品极大丰富,生产力迅速上升。这样就把更多的人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脑力劳动,从而创造更丰裕的科学、文化、思想成果。同时,战国初期又是一个动荡的变革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除战争外,还竞相养士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和派别,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繁荣局面。

二、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简述

(一》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

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兼士”或“贤士”,进而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对于“兼士”的标准,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质,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道德培养尤甚,使兼士能“爱无差等”,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分彼此亲疏、贫富、贵贱,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僵子·兼爱下》)辩论技能的培养是为了能让兼士去社会上推行“兼爱”的主张;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让“兼士”投人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有兴利除害的能力。墨子经常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

(二)科学和技术为主的教育内容

墨家确定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内容以培养兼士,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内容更多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于锻炼和形成严密的语言逻辑,从而在论辩中能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1.自然科学知识

墨家学派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W物理学

力学。力学是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僵升中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如关于机械运动的正确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

光学。光学是墨家科学教育中最出色的部分,从“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探讨了一系列光学问题,对平面镜、凹顶镜、凸面镜等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做了类似“小孔成像”的实验。

(2)数学

《墨子·经劝中含有丰富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邃的数理哲学思想。如对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对中心一点”,“同长”即“等距离”。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墨子是对十进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J卿数学卷中所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2.生产技能知识

僵矜中记载了许多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墨子特别注意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经验,掌握技能。《墨子·辞过》:“圣人做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僵子·节用中》:“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鞍、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子自身为人师表,直接从事生产,并且具有很高的技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他的门徒大多出身于“农与工肆”,他们同墨子一起学习和劳动,在培养德行的基础上,努力掌握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受到了很好的劳动职业训练,为将来实践墨家的理想打下了基础。

3.军事知识

墨子可以说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精通各种军事技能,并把它充分的运用到其宣传“非攻”思想的行动中。僵子·公辙中就记载了墨子通过向公输班演示军事布阵止宋攻楚的一件事。他不动一兵一刃成功的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且宣传了自己的“非攻”思想。

《墨子》中“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等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墨子守城理论的特色:军事谋划与工匠技术相结合。

4.思辨能力的培养

包括形式逻辑和论辩方法的教育。墨子特别强调语言的逻辑性,要“上说下教”,必定要有正确的观点和逻辑严密的语言内容和论辩的方法。他提出要用“三表”来衡量人的认识和观点是否正确,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和“有用之者”,从历史的经验知识、民众的经历和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思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 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墨子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即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讲求以理服人,追求思辨技巧,言行有据。

(三)重“作”重“行”的教育方法

重“作”即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墨子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僵子·耕柱》)对古代好的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可见,墨子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十分重视。

重“行”即重视实践。墨家的实践内容除了道德和社会政治之外,更多的是生产、军事和科技的。从实践中学习技术,总结经验,培养改造社会、推行政治主张的能力。

在墨家教育方法中,还强调了量力而为。依据学生的精力和能力进行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培养,同时告诫学生凡事也要量力而行,切勿贪多务得。

三、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学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职业教育也深受其害,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职业教育一直没有销声匿迹,但也总是作为官方儒学教育的附庸,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有上百年的历史,而真正的发展在近二、三十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开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熟练技术人员,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的,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是理论能力重于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许多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发展而开设的职业技术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铁的事实。在职业技术教育欣欣向荣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中寻找他山之石。

(一)要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识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忽视职业教育,从几千年前的孔子开始,轻视劳动技能的学习,使教育的目的一直在“人仕”中徘徊,上学是为了做官,直到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进政府谋得一官半职。这种观念已经与社会的需求相违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才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

《二)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专业

墨子在当时动荡的年代,为了社会安定与人民幸福,毅然抛弃儒家繁文褥节“礼”的教育,从实际生产实践中寻找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只要是对生产劳动有帮助的技能都被墨子吸收到自己的教育中来,上升到理论,并亲自带领学生践行。他的军事技能是为了宣扬自己“非攻”思想,为了人民的安定生活。我们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应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对社会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技能

墨家教学注重教书育人、学以致用,即所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还应以实践为根本。一切说教,一切理论,都必须见诸行动,根本在于实践应用。墨家艰苦实践的精神不仅体现于践德,而且体现于生产、科技及军事领域。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表现出积极的实践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立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这就要求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该多到现场练习、操作实践。多练,多动手,才能熟练地掌握技巧,真正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四)勇于创新、警于创新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17-02

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设计行业在功能上不断细化,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对设计教育形成巨大的挑战。就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而言,首先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研究教学规律,强调设计实践与技术能力。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出现以来,“技术”与“艺术”都是设计教育关注的焦点,而在信息社会中,技术的内涵发生了更多的变化,我们正面对一个文化渐渐被技术取代的社会。就设计教育者而言,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关注技术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下一代人文化体验不足与动手能力弱化的现象。

在高职教育中,我们强调技术教育,是为了实现高职高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高技能?二是如何培养高技能?在重视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应如何拓宽思路,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呢?首先,在艺术设计领域没有“熟练工”的概念,不存在“技术工人”阶层,原因在于艺术设计的特性,艺术设计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体现了创新性、个性化,是非批量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视觉判断力和创造力,所以,艺术设计学科的“高技能”必须建立在对审美“通识”的基础上。西方教育家认为创造力是不可培养的,属于天性。而视觉判断力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通识教育”尤为重要。其次,就技术而言,我们要认清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材料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否电脑技术发达了就不需要手工劳动了,技术教育与软件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信息技术“缺乏场所的完整性”是否可以使我们减少对材料技术的关注。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只有立足于艺术的特性与技术的实质,关注现实,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教学更富于前瞻性。

技术与艺术是设计教育史中永恒的主题

纵观设计教育史,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和对技术的理性思考,一直贯穿于教学理念的变革中,无论是1907年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德意志创作联盟的“工程技术的精神与艺术融为一体”理想状态,还是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都是围绕着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展开的。包豪斯在专业课程领域任用工厂技师和艺术家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双轨”制,至今仍然启迪着我们的设计教学。而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乌尔姆造型学院,更是强调理性、科学性和现代性,其课程的一半是关于新的科学知识、方法包括人文学科内容的,“这不只是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造型工作者,也是为了发展出批判性的社会与文化意识”。①

从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开始,设计教育就抛弃了传统造型学院的艺术教育目标,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漫无目的和自我表现。设计教育一步步迈向了理性。“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最初是一种尝试,它企图把艺术家、工艺家和设计家的培养建立在一种理性基础上,一方面,使他们从毫无生气的学院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使他们从当时毫无节制的达达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思潮中解放出来。”②今天的设计教育则更关注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高职高专的设计教育只有在理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正确对待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重视学科教学规律,才能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

技术的变迁与多元化使

设计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

技术的概念因为时代的变革一次次地被改写。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是包豪斯设计体系所提及的以真实材料为媒介的手工和机器制造技术,还是当代语境下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信息技术?显然,我们不能回归到手工时代,也不能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技术”一词更加多元化。“技术”不仅仅是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概念,也不是将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实现设计的技术,更多意义上是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界面交互设计技术。

当信息技术成为技术主流,设计中的“技术”呈现多元化趋势时,技术的发展对高职设计教育就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设计学科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使传统设计学科得以拓展 由于计算机的介入,图形设计由传统的手绘设计向数码设计、由二维平面向多维空间扩展,并因此产生了新的审美观。数码图形和三维图形已成为图形设计的一部分,并且也将成为图形设计的发展方向,技术的更新也是对高职教育教学硬件与师资的挑战。

新兴设计学科、设计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兴起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的交叉影响的结果 如动画与三维软件结合产生了三维动画设计,平面与网页结合产生了网页艺术设计,平面与新媒介结合产生了多媒体艺术设计等等。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而产生的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动画设计、数码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新兴学科逐步成为设计教育的主流课程,这些设计学科的发展都是计算机新技术、新媒介应用的产物。边缘学科的特点是综合两门或多门以上跨专业领域的学科,必然要在对各个学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学科体系,也就是既要有对“美”的通识教育,又要掌握多门软件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体现“一专”的专业性,即学科性,在技术课程和专业课程上又要渗透到不同的领域,体现“广度”与“多能”,这所谓“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指出了专业建设的思路。但事实上,在有限的三年里很难做到合理的侧重与分配,这是对专业教学结构和课时安排的挑战。

技术教育是高职艺术

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设计教育史上,我们看到了西方社会对理性和技术的强调。而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很晚,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我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封闭在象牙塔中“高、精、尖”地培养技术精英的路子注定是走不通的。因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社会需求快速演变,狭隘地传授固定不变的专业技术,只会使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社会不知所措。相反,在专业上强调发展学生带有一定专业性的创意能力,在“多能”的基础上形成“一专”,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变能力就会增强。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技术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手工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以往长时间内,很多人会质疑:当大工厂代替手工业作坊后,我们还需要传统工艺吗?随着资源的缺乏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对传统工艺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会使我们的文明成就得以延续。手工劳动的现实意义在于:(1)可以养成条理、整齐、正确、清洁的好习惯;(2)可以促进对有关形态的观察和感觉训练,发展手的灵巧性和触觉感;(3)可以养成重视深度、勤勉和忍耐的习惯;(4)可以进行正确的工作;(5)可以了解本土文化的特色;(6)可以体会本民族的审美趣味;(7)可以感受区域人类历史的风俗民情。前四点是基于工作态度的培养,后三点是基于文化体验的通识教育的角度,这对每一位艺术设计者和劳动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我们不能抛弃手工劳动和材料技术。

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软件教学,理应包括材料技术及工作方法 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基础(对形式美的感受与判断)和对材料的实践,单单强调软件的操作,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技术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软件教学上,更应该重视信息技术中的分析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就要使用信息采集的方法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与甄别,以此作为完成和改进设计的依据。视觉最终是否能有效转达及转达效果的强弱,不仅由视觉形态设计的高低决定,还会受到各种动因制约,如对传播媒介形式的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技术中最大的收益是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判断,并选择更好的途径实现我们的设计。软件教学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须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结合。在有设计理念和设计构思、有理性分析的前提下,用软件去实现设计。否则,教设计不谈设计理念,不谈市场变化,高职教育就等同于培训班。具体做法可以采用“双轨制”教学:一门课程由软件教师和设计教师交叉授课,或以“一主一辅”的形式进行项目教学。

信息技术的特性要求技术教育必须与真实的文化体验相结合 信息技术具有“缺乏场所的完整性、当下性”③的特点。以往人们通过真实体验完成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而今在虚拟世界里,我们通过鼠标、显示器感受世界,接触世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设计师具备更多的文化体验,从更多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设计,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创意人才的生命活力,需要在创意文化环境中滋生与激发,没有丰富的艺术生活刺激想象力,没有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不断启发创意,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只会趋向机械刻板而变得毫无生气。”④――文化体验是创意产生的前提。设计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视觉进行发现、整理、重新呈现,没有对视觉形式的敏感度,创意就无从谈起。

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

在对企业和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的最大顾虑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是来自学生的通用能力及视觉判断力。事实上,高职学生从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缺乏文化体验,在创造力和审美判断力上先天不足。我们在打造“技术能力”的同时,最大的困境恰恰源于高职生源文化体验的缺失与动手能力的弱化。

通识教育的弱与强决定教学质量。“就艺术设计而言,设计构思和设计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设计构思必须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涉及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其结果是解决设计的‘概念’层面;如何把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现实设计,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⑤――对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美学的通识构成了通识教育。显然,在设计构思阶段对通识教育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设计实现阶段对技术层面的认知也要立足于通识教育。

有人说:“现代复合型高等应用技术人才已经不是专科层次所能全部培养的,尤其是现代高等职业设计人才和许多高新技术应用人才。”⑥这话不无道理。事实上,目前的生源状况很难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对技术教育中的软件教学的过分看重,未免是舍本逐末之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一定要“齐头并进”式地加以推进。

综上所述,要迎接时代的挑战,必须尊重学科规律,在专业教学上要有预见性、前瞻性。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应并重,坚持技术教育的多样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关注现实,与时俱进――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李砚祖:《乌尔姆: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装饰》,2003年第六期

②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279页

③张幼云:《论高等美术教育对形成创意社会应有的功能》,《清华美术》,2006年第三卷

④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装饰》,2003年第4期

⑥彭亮:《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转引自设计在线网

参考文献:

篇5

当今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技术社会。现代技术不仅广泛渗透在生产、各种工作职能与管理之中,而且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家庭生活圈子。虽有知识而缺乏足够技术、技能的人,不仅越来越难以胜任工作和参与社会交往,甚至面临生活与生存的困难。因此,把以劳动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教育引进课程,这是学校教改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这种情况)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许多国家在小学开设劳动课、手工课,或创建综合中学,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劳动、技术教育引进教育领域,可以促使年轻一代手脑并用,学用结合,既懂科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从根本上改善一代人的劳动素质,以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可见,劳动、技术教育正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转轨的不可缺少的运行机制。

3.在初等学校里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源泉,是人的神圣义务和培养个性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体验创业的艰苦,才能养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以及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态度。

为了使未来一代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还必须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现代生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懂得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能学会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受到现代化的启蒙。值得重视的是,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新一代人不仅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技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是错误的,非人文的技术教育和非技术的人文教育都不完全,教育应该是既传授技术又启迪智慧和理性的。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15-05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1],备受各国重视,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特别关注。长期以来,UNESCO通过一系列行动建议、标准规范、国际会议、合作网络以及公共出版物等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走向合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2]。

2016年,随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战略的关注点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其于2009年制定的《支持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战略(2010―2015年)》(Strategy for Support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 in 2010-2015)将焦点集中在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政策建议,从概念上澄清技术发展并促进信息交流,通告全球职业技术教育争论点[3]。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UNESCO于2015年制定了后续的战略计划《UNESCO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战略(2016―2021年)》(UNESCO TVET Strategy 2016―2021,简称《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旨在重新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一个更为全球化世界中的角色,包括其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扩大全民终身学习机会[4]。

一、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背景分析

(一)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国际经济格局也不断调整,世界经济体系也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导致就业增长率变低、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和就业形势脆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影响。这一情形在一定程度表明了教育、培训和就业之间的匹配失衡。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劳动力市场对新的专业技能的需求不断变化,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对新的专业和技能的需求预测变得日益困难。如何调整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增强多样化和灵活性,以便培养出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是摆在当今全球教育界面前的问题。

(二) 终身教育思想的驱动

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的发展,它是在对成人教育不断反思中完善起来的[5]。20世纪6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在联合国的倡导下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终身教育要求从最初的学校教育开始,且在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努力培养人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终身教育打破了教育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加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间的联系,开辟了各种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形式,为人们一生的不间断学习提供可能,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UNESCO通过各种行动推动和加强终身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如1999年UNESCO在韩国召开的第二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会议主题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会议指出加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其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6]。2006年NESCO-UNEVOC 与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协会(IVETA)在俄罗斯莫斯科组织召开了题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会议[2]。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针对青年,同时也对任职的或失业的成年人开放。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职业技术教育专注于初始和持续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来扩大全民的终身学习机会始终是UNSCO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议题。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趋势的推动

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破坏了社会融合,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5]。仅仅依靠技术革新、政治调控或经济手段都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各个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下优质的教育和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我们建设性和创造性地解决现阶段的全球问题并迎接将来的全球挑战,创造可持续和有弹性的社会[7]。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中强调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中[4]。为此,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渐成为UNESCO的重要议},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思想被融入到职业技术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不能限定为经济发展或工作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和培训,它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其各个阶段中,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等。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动下,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15年8月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成果文件,文件中的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以及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8],更是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如何在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构建职业技术教育是UNESCO-UNEVOC制定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战略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对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差距的反思

职业技术教育对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教育和培训来促进人们就业,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生产率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职业技术教育并没有产生预期结果。如职业技术教育对个人、企业、政府所做的回报远没有达到预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仍然低于普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4]。职业技术教育的潜在价值和它的实际表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最大可能发挥出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是值得探讨的。

二、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体系分析

在上述背景下,201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召开了此次会议。来自57个国家的165名成员就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新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未来五年职业技术教育框架的构建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总结性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职业教育培训战略(2016―2021年)》。

(一)制定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的制定者,UNESCO对自身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战略中角色的正确定位是保障该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由于独天得厚的优势,UNSCO在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加强各国各地区间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推动学术交流和争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设定议程。UNESCO在各国间和国际上的领导力和召集力使其能够召开职业技术教育会议,特别是国际层面的会议,以此提升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认可,引领职业技术教育战略计划的制定。

二是建立UNESCO网络,推动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卓越实践经验的共享。具体表现如促进更大的产业合作和企业参与,推进义务教育后续培训(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Training)的开展和质量的提升,建立跨国间对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格认证;收集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探讨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输出来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

(二)目标和指导原则

该战略的目标是在提升就业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其他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如品格教育、发展动机、积极的价值观以及拥有明智的判断力。职业技术教育旨在通过提供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个体和社会(A More Balanced Individual and Society)。

围绕此目标,该战略制定了四项指导原则: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会来帮助人提升职业技能和获得资格认证,从而得到体面工作;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利益者应该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缩小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的差距;推动终身教育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强具体职业技能和其他技能的培养。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领域

围绕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问题,该战略总结了六项职业技术教育关键领域。

1.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数量,同时推进教育公平和性别平等,为女性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二是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得到提升,这需要保证更多的学习者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该覆盖各个年龄段,为需要的人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2.把握经济环境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首先,收集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包括职业技能需求、职业发展趋势,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匹配度,帮助职业技术教育明确优先发展项目。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以此确保项目的有效运作。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只有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得到有效发展。第三,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适切性,通过了解劳动者的个人需求设置多样化的培训项目。

3.注重相关利益者的参与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各相关利益者的合作,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之间的衔接,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利益群体主要包括三方,即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及企业。一方面,作为政策引领者,政府应制定政策提升各方对职业技术教育价值的认可和重视;同时,作为信息服务者, 政府建立有效网络,以供各方共享和交流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应该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和实践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其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切性。

4.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这是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输入和产出之间平衡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包括标准设置、基准测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选拔和专业发展、机构的管理和组织建设等方面。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健全国家职业标准,设置职业认证框架,包括职业培训项目的审核和认证、培训后的个人资格认证。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通识教育、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和公民素质(包含环保意识),相关必需技能,如表达和写作能力[4]。第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一个明确职责和权限、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第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绩效评估,在有效评估的基础上改进和提升项目的实施质量。

5.严把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关

教师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个体层面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是提供高质量、有效、适切教学的保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整个体系来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质量的提升能够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整体发展,如教师参与项目的管理、提供有效合理的政策建议、发挥卓越的领导力等[4]。为保障教师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师资的初始和继续教育与培训,需要提升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以及职业实际技能的发展。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的质量,还需要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选拔标准和建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

6.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内部建设,建立各种水平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根据不同背景、不同条件设置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整体的一部分,还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外部普通教育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大众化高等教育对职业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技术教育向着更高层次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变得更为联系密切。而且高等教育的职业化也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特点分析

(一)《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顺势而生,契合当下教育发展要求

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教育理念和实践也随之不断调整以适应发展要求,2009年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已经很难再用来指导全球职业技术教育的推进;特别是2015年全民教育(EFA)运动告一段落,联合国首脑会议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教育2030愿景的诞生等教育界重大活动与变革,不可能不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首先,职业技术教育不再只单纯地关注技术,还重视与品格教育以及资格认证等的关联性,避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断裂性,这种整体性认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进步,为获取体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可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教育的广度;其次,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就业,但不再只单纯地关注当下就业,而是在终身发展理念下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也应贯穿一个人发展全过程,可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延伸了教育的长度;第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但也不排斥与学术教育的关联性,强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度。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在逐渐凸显“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这是契合当下教育发展要求而做出的科学合理的转变,相信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二)《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全方位指导,但尊重每个国家的国情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坚持“可持续、绿色、公平”的理念,聚焦“入学、教育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治理、私人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以及资金”等问题。其中,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方面关注学生数量增长和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效率问题;教育质量涉及保障机制、教师招聘与发展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等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治理关注供需平衡问题;私人部门参与涉及商业案例和工厂参与,为毕业生能够获取体面的工作奠定基础;职教机构再次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效果与劳动力市场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多样化途径筹措资金,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效益。上述问题覆盖面广,可以说涉及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强调,每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为此,非盟制定了《非洲大陆职业技术与培训战略》[9],南非制定了《2016年度职业院校行动方案》等,这些大洲级或者国家级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分别根据各自情况从愿景、任务、范式转变、以及治理和财政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指导本区域或本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回避的重要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宣讲的宏大理念过多,但有些切中要害不够;归结了存在的问题,但却并未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不可否认,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也不可能通过一项战略的制定就能得到明确的解答,但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总是顺应大的教育趋势而不断消蚀自身的特色,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不见得十分有利。《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讨论了“职业教育悖论”――职业技术教育富有潜能但却从未见到激发出来的效果,导致职业技术教育长期沦为教育体系的“穷亲戚”,不断地遭到边缘化,甚至连其自身拥有的价值也被低估。面对这种长期存在的困境,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教育质量和市场接轨问题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备受诟病,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招不到,毕业生掌握的技术用不到,亦或职业技术人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职业技术教育战略(2016―2021)》提出要加强师资建设和能力建设,但并未从源头上考察职业技术人才质量问题。生源是质量的保障,全球许多国家都是被筛选下来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他们首先缺乏自信,同时也缺乏社会的信任,再加上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深造受阻,社会声望自然不高。其实,无论是职业技术教育悖论还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问题,都源于人们的理念和认识,教科文组织需要倡导和引导大众发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学习职业技术,培养既掌握普通知识又具备职业素养的职业技术人才,方能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4-06-25].http://.cn/zgks/2014-06-25/151042

5370.shtml.

[2]李玉静,陈衍.为了可持续发展与工作世界的教育:UNESCO职教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2(6):26-45.

[3]UNESCO.UNESCO’s TVET Strategy(2010-2015).[EB/OL].[2016-04-21].http:///new/en/education/themes/education-building-blocks/technical-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tvet/strategy/.

[4]UNESCO.UNESCO TVET Strategy 2016-2021[EB/OL].[2016-06-27].http:///images/002

4/002439/243932e.pdf.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72.

[6]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节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总结报告(摘录)[J].教育发展研究,1999(7):47-50.

[7]UNESCO.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6-06-25].http:///themes/edu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8]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6-06-27].http:///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69/L.85&refer

篇7

据有关调查显示,许多罪犯刑释后,由于他们大多不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在社会上找不到稳定的正当职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家庭接纳而重新犯罪。因此,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关系到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给监狱工作带来的冲击,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呈弱化加剧趋势。罪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对罪犯职教工作进行分析,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一、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教的启示

1.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保障问题

(1)监狱要重视教育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资本投资的重点要从侧重物质资本转向侧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既可以带来个人收益,也可以带来社会收益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对监狱经费投入不能完全保障,所以监狱不得不靠自身生产弥补经费的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形成监狱管理以生产为主,而淡化了教育改造。监狱教育改造投资不仅给个人带来收益,更多地是通过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降低重新犯罪,从而节省了破案、抓捕、重新改造教育的费用,从总体上降低了教育改造成本,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也会带来社会效益。人力资本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改造投资的现实意义。

(2)关于罪犯职业技术教育费用的思考。由人力资本理论来看,提高罪犯职业技术教育是对罪犯人力资本发展的教育投资,是可给罪犯带来未来收入的一种投资,是首先从罪犯个人利益出发的一种教育手段。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教育消费视为一种投资,把劳动力的质量纳入了资本范畴,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导致的人的后天能力的变化解决了以人的先天差别为前提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困境。研究表明,个人的收入分配水平与教育消费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所以增加教育投资,提高罪犯职业技能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以获取满意的职位与较高的收入。既然是对罪犯自身利益的投资,按照教育成本分担 的原则,罪犯有责任来分担一部分教育费用。在教育成本分担的情况下,可以刺激其努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在某监狱对1330名罪犯就“监狱提供场所、条件,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罪犯个人缴费学习,地方劳动部门考核发证,你有何看法?”的问卷 中,选择“愿意”的占81.6%,选择“不愿意”占13.1%,选择“无所谓,反正我不想学”的仅占5.3%。可见,实行“自费入学、发证奖励”政策是完全可行的。罪犯需求的,一是能学到真本领,为谋生奠定基础,二是有社会普遍承认的证书,领到就业的“敲门砖”。当前,监狱企业面临困境,罪犯职业技术教育资金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国家部分投资的基础上由罪犯适当分担部分教育培训费用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本理论也是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费用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理论依据。

2.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1)注重成本―效益。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成本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初随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而提出的。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要求以较少的教育劳动投入,获得较多的教育产出,从而要求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核算。同时不仅要求降低教育成本,还要考虑提高教育效益。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同样也应考虑成本――效益问题。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效益是指教育投资所能获取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非经济效益。教育效益对罪犯个人而言,接受教育可以获得谋生的技能,这一知识技能的获得并能具体表现为个人工作之工资所得,并提高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积极性;从监狱方面来看,教育效益即以较少的教育投资成本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从而降低重新犯罪率,达到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目的。

我国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并得到发展,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没有教育效益的观念。在目前监狱保障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单靠国家拨款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的空间很小。因为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相比还很贫穷。可以说我国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来保障监狱经费是不现实的。监狱作为国家的执法机关又必须履行教育改造罪犯的职能,所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处理好教育投资改造的成本――效益问题是现今的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捷径和明智之举。

(2)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最核心的资源,而且会比物质资本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监狱的管理归根结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符合监管工作规律的人才激励机制是搞好监狱管理的当务之急。

罪犯劳动改造的法定性,决定了罪犯是监狱企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尽管监狱企业的性质和职能规定,对这一劳动力只能是“择劣而收”,他们难以适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到罪犯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对于提高监狱企业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监狱人力资源,无论是对监狱干警、职工,还是对罪犯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从管理上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配制和优化组合,重视教育培训。

(3)社会资源的利用。人力资本理论要求在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树立教育效益观念。在对监狱教育资源开发、优化的配置中,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想方设法在降低教育投资成本的情况下,获取更大的教育效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体现了监狱行刑社会化要求。监狱行刑社会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协助和支持。

3.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与教学的要求

人力资本理论角度下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以培养罪犯职业技能而使罪犯更好择业为最终目的。而就业的第一需要是就业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操作实践能力。因而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突出罪犯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要求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人力资本理论要求罪犯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研究和预测本地区社会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发证等都要突出“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2)以实践为依托。要求职业技术理论知识与岗位技术操作实践相结合,对罪犯来说,学习一些基础的技术理论知识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建立开放式罪犯职教模式

根据以上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教的启示和要求,我认为监狱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开放式培训模式。即:监狱和社会联合办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学校也可在监狱办分校,实行开门教育,联合办学。建立这种开放式罪犯职业技术教育专职机构模式把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管理体系,由监狱职教机构负责,保证了对培训中心的组织和领导的权利;另一个是教学体系,由地方职业学校负责,保证了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化。具体方案如下:

1.应当进一步强化罪犯技术培训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罪犯职业技术培训从监狱“特殊学校”中分离出来,挂靠地方职业学校,利用原有教学设施场地,建立罪犯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或地方职业学校分校区。以监狱教育改造部门为主体,设立罪犯职业技术教育专职机构。

2.职业技术教育专职机构(简称职教机构)负责教学的行政管理工作。职教机构负责制定教育计划、教育方案。要宏观指导,落实督察检查的职责,并负有保障教学安全,维持罪犯纪律和正常教学秩序的职责。另外,监狱职教机构负责按学生数量、教学量向地方职业学校交纳教学费用,学费可采取以罪犯劳动报酬作为部分学费,或由罪犯自愿承担部分教育费用,另外部分费用由监狱承担的方式。

3.职业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交由地方职业学校负责。地方职业学校负责监狱分校区或监狱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职业专业课程教学管理,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内容的总编、课程设置、教师安排、学生学习考证、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的发放。

4.监狱企业劳务培训仍归职教中心负责,职教中心通过劳务培训劳务输出向监狱企业收取培训费、劳务费来用于教育资金。集团公司向职教中心提供后勤服务和实践岗位。

总之,这种开放式的罪犯职教模式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体现罪犯职业教育社会化,是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教指导与要求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8

姑不论这些思维模式是否科学,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倒是值得赞赏的——“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一种全球视野”。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很注重以全球视野来观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申报了诸多“当代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等课题。

今年5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这为我们近距离地透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

2010年底,本刊在社论中曾经留下类似的疑问。本期,在聚焦栏目我们重头刊发了《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参考UNESCO近年来的行动与理念,我们可在卷首部分先作一个简要的回答。

趋势一,本位性。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主题即确定为“开发为了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实现自身的转型和扩张,以确保所有的青年和成年人都能获得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技能,将始终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定位。

趋势二,发展性。UNESCO倡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理念上得到深入发展,而且逐渐融入各国实践。职教要关注诸如个人自主性、公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更广泛的教育需要,要关切经济社会包括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消费在内的可持续发展。

趋势三,开放性。传统的职教概念与培训进行整合,形成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这一更加开放的理念。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有力地助推了各国职教发展模式开放性的变革。开放性还体现在政府、企业、社会合作伙伴以及个人等各相关利益群体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趋势四,全民性。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教育,也使所有的人获得最基础的生计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从而使全民教育更贴近求职的需求,成为一种为人们生存和工作作准备的基本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性特质也使满足所有年轻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要成为可能。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8-01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小学阶段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一定的体系化标准,可是劳动与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自我、对自然、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它的课程目标对具体的活动主题以及开展的活动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文章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新课标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因而,要科学制定劳动与技术的总目标以及开展各种活动项目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爱好、兴趣、需要和动机,以及孩子的年龄特征,制定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比如,教学“快乐的纸贴画”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完成一幅有生活情境的剪贴画,但学生对此类教学设计没有接触过,所以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你们准备这幅画以什么为主题?先命名。(2)画中会有什么?它们的位置分别在哪里?(3)在小组内,每个同学怎么分工?三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快进入了合作学习的状态。各人发挥所长,在组长的协调下进行了分工,贴、画、剪,忙得不亦乐乎。但总有几个学生没有听从安排,以自我为中心,拖慢小组进程,甚至进行不下去。这时,教师就要教会小组长起好协调、指导的作用。教导学生向同伴学习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本身,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制定劳动与技术课程各类目标的基本依据。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具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要有利于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与环保意识、创新思维意识等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与基本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我们孩子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目标要具体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三、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学科门类日益趋向精细化,同时各学科门类之间的综合性不断加强,需要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各类目标,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1)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创新性、反思性、研究性、发展性的实践。学生通过一定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亲自参与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自然与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2)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学生走出书本,走向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实践研究、综合探究、合作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发现,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可把学生再次捆绑在书本中进行教学,否则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不一致的。(3)劳动与技术课程真实地体现了学生是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视野得以开阔,知识得以丰富,个性得以发展。(4)劳动与技术课程根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让他们认识社会,感受生活,为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课堂教学的需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所以,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实践的发展史或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方面组织学习,归纳原理或概念,使学生学得实际些,理解得深刻些。要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响应,从而让学生适应社会及科技的发展。

五、结束语

劳动创造财富,也使人精神振奋。为给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打好基础,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与技术课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新课标体现了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技术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03).

[2]王贵春,沈月飞.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有效合作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3).

篇10

近来,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构建问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面世,这是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致力于学术自觉,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开始走出低水平重复研究局面的可喜现象。但是,与职业教育实践以及其他教育理论分支学科相比,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多数是普通教育学的翻版,缺乏自身特有的逻辑,“研究的范围比较窄”、“缺乏有力的逻辑”、“缺乏系统的理论”,仍然处于“理论贫困”的境地。①本文拟就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以及学科框架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称谓与规范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遗憾的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tion)的称谓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出现在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公文中:“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阙一不可。”②自清末的“实业教育”以来,期间经历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和技术教育”(Vocation- s1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教育和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S)等称谓。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把“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一类教育的一个综合性术语使用,其内涵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掌握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受重视,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农耕文化也不需要技能技巧,故中国正规教育长期没有教人谋生糊口的内容。当西方列强挟持“奇技巧”征服儒家文化时,同人逐渐对西学技术产生了顶礼膜拜,开始出现了传授这些技能技巧的广义职业教育。在清末,职业教育就是“西学”、“洋学”,就是掌握技术一类的“末”节,人们看重的还是学习道德修养的“中学”之“本”。民国时期,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实业教育”、“生活教育”、“技术教育”、“大职业教育”等,但在动荡的时局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现实中,这些思想和实践也如昙花一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身份确认上有其细微差别:前者培养“干部”,后者培养“工人”。

在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1999年 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9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将职业教育确认为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正式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

的称谓。1996年9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统统归并到“职业教育”范畴之中,《职业教育法》第1章第4条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培训就是“职业教育”。第2章第14条进一步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这说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包含:普通教育的职业技术入门教育;为了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的职业准备教育;作为继续教育一个方面的职业继续教育。但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体系的又—一次归类划分中,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的内容,被划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与此前《宪法》、《职业教育法》中的称谓有些不同。

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艾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视为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一百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单纯指一个人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向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渗透,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将这种“职业教育”概念从“Vocational Education”拓展成“TVET”,职业教育内涵随着时展而不断演进充实的现象,称之为“大职业教育观”。③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概念包含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的内容。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素质中的“技术”含量往往是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就业的前提条件;二是教育过程与培训过程又有区别:前者偏重于学习一般生产过程的原理,注重各行各业的原理讲解和理论阐述及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后者要求受训者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技巧,强调具体生产(服务)活动的实际体验;三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看,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由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包括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以上各个术语的含义,特别是与目前大量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含义基本一致。因此笔者郑重建议,今后在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文件、报告、新闻和学术论文中统一使用“职业教育”一词。

二、职业教育学科的性质界定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mer)博士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教育定义的三种类型,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这三种定义的分类由其出现的上下文情景决定,同一定义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交际,描述性定义的功能是解释,而纲领性定义的功能是陈述一种道德价值规范。

科学理论,如数学、物理等,一般按照逻辑规则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实践理论,如政治、经济,更多的是运用纲领性定义。这两种理论下定义的依据有区别:前者以观察数据、经验事实为根据,后者表述的不是已有的事实,而是“应有的”状态,即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许多不同的职业教育著作对同一概念(如“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所下的定义,多数不是真正的定义,而是关于某个职业教育问题(如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功能”与“培养目标”等)自己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理念”偷换了职业教育中的“概念”。

对事物的科学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科学实验或思辨允许将对象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而撇开其他对象,科学概念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就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在实践中,客观事物的存在是错综复杂、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科学的”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论下定义的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前者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且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因为涉及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教育实践,并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一般采用纲领性定义。如“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⑤这类定义告诉人们,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表达了下定义者的主观价值判断,是典型的“纲领性定义”。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许多定义就因“人”而定了。目前数十本职业教育著作、各种权威的“辞典”,对“职业教育”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如《国际教育辞典》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当今则包括职业定向、特殊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内容。”《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涵义有两个,一是“仅指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二是“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技能性、还包括技术性的”,与“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同义。⑥

除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概念、名词、术语大多采用纲领性定义之外,另一个不成熟的表现是“移植”、抄袭普通教育学的定义和框架体系。如对“职业教育学”的定义,干脆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移植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⑦或者“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⑧还有人按照教育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开列出“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师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⑨,似乎在教育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前面冠上“职业”二字就完成了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学正在重蹈教育学的覆辙,除了翻版普通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之外,几乎没有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和特殊问题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学基本上是一门“实践”的理论,而非“科学”的理论。可喜的是,笔者最近看见欧阳河等人所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突破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框架囿于普通教育学的壁垒,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像这种职业教育理论中的定义模糊和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等问题,从根本上说,与其母体教育学的性质模糊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假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我们正力求使其成为科学。近代教育学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继哲学与神学分离、自然科学萌动于实验之中时.人们谋求按照科学的先例建立人文科学,而为实践所迫切需要的教育学首当其冲。于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又与“教学艺术”有别的“科学教育学”建构起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就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描述性的教育学陈述体系,他的“普通”是指教育的一般(普通)原理,而非“普通教育”之学。20世纪之后的教育理论家比以往更不满意于思辨哲学和狭隘经验性质的陈述,更加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他们在“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里进行了大量教育细节的实验研究、统计和测量。但是,这些成果离“科学教育学”还有一定距离,时常有一些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揭开教育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外衣,认为教育学仍然是以“教育科学”其名,行“实践教育”之实的学问。这种情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多年来有几百本教育学“原理”、“大纲”、“概论”等著作问世,但教育理论仍然被很多学科视为“非科学”。

三、职业教育学科框架的重构

严格说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对一些个别的、零散的、短期的问题有一些研究,至多存在一个与普通教育学大同小异的框架,迄今尚未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模仿普通教育学框架的理论研究,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理论缺乏学术声誉的重要原因。我们讨论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职业教育学的“学科”(discipline)定位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基础(disciplines-basis)、研究领域(fields of research)以及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实际上,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比较准确地讨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也才能真正地思考这个学科变化中的实质因素。

职业教育理论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各个方面的迅速扩张,其结果既是这个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力的增长和对普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积极介入,也是它不断模糊的学术面貌和日益尖锐的身份危机所致。当所有“精英”教育之外的、业余的、劳力的、技术性的培训都登上了职业教育学的殿堂,当学者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巧和教育形式等专业技巧中脱颖而出,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理想、价值观等广阔层面上求索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意义,当技术手段、劳作研究、能力本位、双元制模式等内容涌人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中时,以其带有强烈工业革命色彩的教育挑战吸引了许多对“劳心式”教育不满的学者,以普通教育学理论为框架,以欧美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和中国特色为主要概念的传统职业教育学开始被自我解构了。但解构并不意味重构,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换言之,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成为“技能训练”(skill-training)、“素质本位”(quailty-based)、“就业导向”(employment-oriented)等不同概念的集合场地,而没有内在的框架和概念内涵作支撑的话,那它作为一个学科的身份也就瓦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开始逐渐重视、辩论重视职业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问题,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学”是否应该脱离普通教育学的框架,与“教育技术学”、“职业培训”等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

目前讨论的结果有两种观点: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并没有消失,许多大学开始主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系和职业教育研究所,纷纷申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的第10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名单中,通过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如果加上教育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可以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则成遍地开花之势。学者们仍然不断发表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著作,仍然在培养新一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基地,这些系、所仍然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转型期间。对学科建设有兴趣的学者仍在苦心思索新的框架,希望为职业教育学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涵盖范围和游戏规则。这种探求并不是纯学术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如,一些大学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系对于教师配备的考虑相当简单,均以教育技术学为轴心,从IT技术手段、课程编排、电教设备运用到信息技术原理分成若干模块,大多招聘理工科出身的教师讲授各种技术原理及其运用。其他“次要”的非“教育技术”的内容理所当然处于边缘地位,尤其是理论探索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境地。虽然这种状态在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个重大的变化是,没有人再敢于站出来宣称“职业教育学原理”和职业教育理论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实际上,大部分人感到,由于“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大,一个缺乏理论架构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已经不可能被社会所认可,唯一的出路是构建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独立研究范围、个性化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理论框架,据此决定一个职业(技术)教育系的教学和研究重点。

那么可供选择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据笔者所见,目前尚没有一个在理论上有清楚明白表达与说服力且在学科框架上有独特实践特征的体系大全。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大量素材,已经可以作为在中国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参考。总的说来,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既是实质性的也是策略性的,其前提有两项,一是职业教育学科和理论探索的多元化,二是各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此出发,一类理论思考集中在从其他领域,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引进新的概念系统,逐渐形成一个“开放型职业教育学”的架构。另一类理论思考则应该立足于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文化多元论”的前提下,重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史的地理和时间框架。可以预见的是,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将不再是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复制”,而是在“职业(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教学重点和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性。

[注 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②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

③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15).

④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⑤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⑥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

篇11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篇12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篇13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许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综合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大都给出了综合性的界定。通过对这些综合性的概念界定进行分析,发现基本上都是对以下三个维度的综合:一是教育发生地域的维度,二是教育对象的维度,三是教育内容的维度。从教育的发生地域维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刘春生和刘永,他们认为,从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概念综合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者石伟平在其所著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与城市及工业发达地区实施的工业、服务业职业技术教育相对的另一类职业技术教育”,他强调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设在农村。以上观点立足于农村和城市在地域上的明显区别,旗帜鲜明地从发生地的角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即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是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从教育对象维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刘春生、王虹主编的我国第一本《农村职业教育学》(1992年)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对农村广大的就业人员和从业人员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刘春生、刘永还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职业技术教育”。张力跃在《受教育者视界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民子女为主要对象”。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就是农村人口,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都是农村学生,这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决定的,符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从教育内容维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石伟平编写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中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农业种植、水产、果树栽培、畜牧、蔬菜、花卉、药材等内容。刘春生、王虹在《农村职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从以上观点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基本上还是应当围绕“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即第一产业来进行设置。尽管刘春生等学者认为应当设置“加工、运输、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但总体仍然应当以涉农专业为常规的和主要的专业设置。农村职业教育内容的设置,最初是为了适应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的需求,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技术水平。

二、嬗变与冲突: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界定的现实困境

(一)生源枯竭使“办在农村”几近名存实亡

农村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至今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历经了从恢复发展到陷入停滞、从鼎盛时期到步履维艰的兴衰起伏,并从曾经多数人的“理想选择”沦落为当前弱势群体的“无奈选择”。其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农村职业学校和生源从数量上由充沛到短缺、质量上由优质到低下、结构上由多元到单一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教育分流制度的恢复,在生源方面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应当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这一精神,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成为当时各地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1985年国家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在这些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加之市场需求旺盛,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增加最快、生源最好的时期,到农村职业学校就读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这一时期,全国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数量由1979年底的2000余所发展到1992年的6900余所,几乎每县都办起了职业学校;农村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79年的23万增长到1990年的195.5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高校扩招以及农村中职学校自身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职学校发展陷入停滞,生源出现了滑坡现象。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化成为企业改革的方向,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开始被逐渐打破。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被推向市场,和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城市的中专和技工学校在户口、就业等方面的附加价值也随之消失。由于城市中职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较之农村中职学校有明显优势,从而使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流向了城市中职。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导致了“普高热”现象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严重流失。从目前的地域分布状况来看,办在农村的职业学校数量锐减,县均只有2所左右,而现存的农村职业学校也普遍存在生源差、办学效益差等诸多问题,有些学校因生源枯竭甚至可能随时停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体制改革使城市职业学校附加价值消失,城市学生大都不愿意上职业学校,生源界限被打破,呈现出农村生源向城市中职学校单向流动的态势。这种生源的单向流动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农村职业学校生源枯竭,难以为继;二是在所有的职业学校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且占比90%以上。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职业教育还有必要办在农村吗?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农村人的中职呢?

(二)市场化导向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日趋“离农”

改革开放之后的十余年,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恢复发展和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多农村中职学校开设了农学、种植、水产、果树栽培、畜牧等和第一产业密切相关、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农业生产规律、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毕业生。1984年至1992年,农村职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430余万,这些毕业生大多留在家乡工作,并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村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1993年起,由于受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职业学校的总体吸引力大大降低,涉农类专业的招生出现了严重困难。为适应新的形势,很多农村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面向二、三产业的专业,如计算机类专业、数控机电、电子商务、宾馆旅游、服装设计等。然而,由于办学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大多农村中职的新设专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实训设备、实习场所和优秀的专业教师,这自然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毕业生往往达不到市场所要求的标准和规格,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因而这一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目标。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客观上推动了“普高热”,加上长期以来社会上轻农离农思想的影响,以及农村职校毕业生出路较差的现实,使广大农民认为让孩子读高中、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纷纷开设普高班来吸引生源、维持生存,还有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则被迫停办或者转型为普通中学。进入21世纪之后的农村职业教育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失败的,也未能实现“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教育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