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服务行业发展

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疗服务行业发展

篇1

当前立法研究缺点和立法缺陷

篇2

执行组长:高 洁

课题组成员:卢 昊 陈 怡 李 欣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不得不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营销传播费用虽然不断攀升,但是作为竞争利器的营销传播活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一些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对营销传播重视程度较低,还有一些广告主对营销传播策略的使用存在严重的误区。医疗广告问题层出不穷,整个行业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

本报告总结概括了现有政策体制下的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营销传播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其营销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根据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现存的营销传播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可以对业界实践人员提供启发和帮助。

现状篇

(一)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营销传播费用增长迅速

近年来,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迅猛,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了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营销传播费用节节攀升(见表1)。从2000年到2005年,医疗服务行业的广告投放总额一直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每年的投放额增长都超过100%。3

链接:整形美容现已成为我国继买房、买车、旅游之后的第4消费热点,近年来全国年均笑容消费已突破200亿元。统计数字显示,到去年底,中国内地有美容院15477家,年产值1680亿元人民币,占全中国GDP的1.8%。5

(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营销传播助企业突围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有大中小型医院都开始纷纷转变观念,逐步由以前的被动适应消费者需求向主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趋势发展。同时,民营资本越来越多注入医疗服务行业,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的目标消费者往往更加明确,营销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营销传播策略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案例:华美医学整形美容医院。华美医学整形美容医院是一家全国性的民营连锁医疗整形机构。该机构的目标 消费者定位于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阶层,其营销传播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媒体投放看,户外广告占25%,电视、报纸各占30%,剩下的部分由其他媒体配合。户外广告主要在有连锁店的城市投放,大城市选择主要的路段和路口来投放,较小的城市集中在市中心投放。电视广告以黄金时段投放形象广告为主,垃圾时段投放服务项目广告,部分女性杂志作配合。所有广告内容统一,该机构从南方市场成功延伸到全国市场。

(三)医疗服务业营销传播活动的不均衡发展

各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对营销传播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较大差距,这直接导致医疗服务行业营销传播活动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一方面,一些国有医院尚未摒弃坐等消费者的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更缺乏营销传播策略的概念和建设品牌的理念。而医改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公费医疗群体不必再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这时,一些固步自封的国有医院就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那些经营机制更为灵活的民营医疗机构,由于更加需要知名度和权威性,他们的营销传播策略往往贯穿始终。

困惑与挑战篇

(一)营销传播手段同质化严重

虽然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营销传播花费巨大且逐年攀升,但因医疗行业本身特质和政策等限制,其营销传播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形式、内容、媒体选择同质化等多个方面。

1、媒体投放选择单一,传统媒体广告过于集中

总体而言,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媒体投放的首选,这主要是因为医疗行业的受众范围较广,传统媒体是最理想的传播工具。从2003年和2004年广播、电视、报纸行业广告投放排名可知,医疗服务行业广告在广播和电视广告中排名第二,报纸广告排名第五,这说明医疗服务行业极高的费用投入(见表2)。但是,随着消费者碎片化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服务需求的差异化日益明显,这就需要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考虑投放针对性和互动性较强,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的新媒体6。另外,传统媒体的广告价格相对较高,医疗服务行业对于传统媒体广告的巨额投放影响了其对新媒体使用甚至是其他营销传播活动的资金资源。

2、“隐形广告”宣传大张旗鼓

近年来,植入式广告渐渐成为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主要广告形式之一。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植入式广告主要表现为在媒体上出现的以健康咨询或专家讲座为标题的栏目形式,或是新闻采访形式。这类“隐形广告”模糊了“专家讲座”栏目与广告的界限,不易辨别,混淆了消费者的视听,有时甚至对消费者产生误导。植入式广告的泛滥带来了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行业和媒体的双重信任危机。

案例:某电台“健康讲座。在某地方广播电台一天播出三次的“健康讲座”中,一位以“主任”自居的“专家”不断向听众推荐一种所谓治疗心血管病的“特效口服液”,并把该药描述成“根治”、“专治”心血管病的良药。后经消费者举报和相关部门查处,这位“主任”是经销药品的药贩子,而“口服液”则是某驻军医院研制的一种蘑菇饮料,某药厂购得专利后改成了“口服液”。

3、缺乏创新――营销传播内容趋同

目前,众多医疗行业广告主的广告都存在着营销传播内容趋同的重要问题。归根溯源,这些企业在广告传播活动的第一个阶段7――定位战略确定伊始就缺乏规划,定位模糊。这使得广告主的广告缺乏对目标消费者的针对性,缺乏表现形式创新的策略基础。同时,广告主的广告策略互相模仿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广告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更加突出。

案例:北京新兴医院、上海长江医院。这两家医院都是自称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疗机构,并在中央台投放广告。两个医院的广告除了标志不同,演员不同外,广告创意如出一辙。都是妻子抱着孩子,丈夫和年迈的父母在一旁开心而关切的注视着孩子。

(二)政府监管力度加大,营销传播方式、内容受限

虚假医疗广告的泛滥引起了国家各部门的关注,政策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各级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医疗广告审批流程的规定,明令禁止承诺治愈某些科学尚未攻克病症(如艾滋病、癌症、癫痫、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等)的广告;为了避免隐性广告,严禁在健康节目中出现某医疗机构的地址、电话、联系方式等内容。这些政策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虚假广告泛滥,迫使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进行营销传播策略的重新规划与创新。

链接:2005年12月13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凡在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成员会议上表示,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0部门将对医疗广告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并修订完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按照新规定,对医疗

广告进行规范,严格标准,逐条清理。

(三)行业风险性较大,危机事件不断发生

医疗服务行业是风险性较大的行业,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必须时刻准备面对危机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医疗事故发生比例成上升趋势,整形机构的危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由于医疗事故往往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某一机构的危机会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医疗行业的质疑。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不但要能够应对自身的突发危机事件,还要应对其他医疗机构危机事件所带来的行业危机。由此可见,在机构正常运转时的居安思危意识培养,在危机事件突发后的妥善处理能力都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需要加强的方面。否则,一旦消费者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信任危机,就很难改变其固有的认识。

(四)虚假广告不断曝光,行业公信力下降

现阶段,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广告内容以承诺式、对比式、数证式、专家、明星代言居多,而这些承诺和数字往往都是广告主的杜撰和夸大,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违法医疗广告在各行业违法广告中位居榜首,很多地区的医疗广告违法率甚至超过90%。这些虚假医疗广告的曝光,使得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行业整体公信力不断下降。

案例:美诗婷美容荚体中心。浙江省丽水市关诗婷美容美体中心利用网站“蓝衣天使”虚假美容服务广告,宣称“非手术无痛祛眼袋,10分钟年轻5岁;绿色健康减肥,一疗程瘦10-30斤,终身不反弹;嫩肤术使您年轻5-10岁,逆衰因子使用一周后,人体外观及内在感觉同步年轻5-8岁,二周后,年轻10-15岁,三周后,年轻15-20岁”等内容,经查,当事人对广告中的内容无证明材料证实其广告的真实性,对其经营服务内容进行了虚假夸大宣传。

对策篇

(一)营销传播重心转入企业形象建设

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因素。近年来,虚假医疗广告的泛滥严重损害了医疗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因此,树立企业形象,打造医疗机构自身品牌将是医疗服务行业未来营销传播活动的重中之重。

案例:上海万豪医院。为了树立医院的品牌形象,上海万豪医院看重演员胡兵健康阳光的形象,邀请胡兵担任形象大使。之后胡兵尽力做好医院和患者之间联结的桥梁,参加万豪医院向弱势群体发放爱心卡的活动,使得该医院树立起有爱心,肯负责的企业形象。

(二)加强公共关系建设,挽回行业危机

公共关系建设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不可忽视的营销传播手段。公关建设不只是针对消费者,还包括企业与员工的沟通,以及和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建设。一方面,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可以选择赞助一些政府举办的活动,加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另一方面,积极投入公益事业,树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赢得政府和消费者的好感度和美誉度,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的明智选择。

案例:武汉亚洲心脏病与“明天计划”。82006年3月5日,民政部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联合举行了“残疾孤儿康复明天计划”启动仪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正式成为全国“明天计划”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定点医院。从这一天起,民政部将有计划地安排全国各地心脏病残疾孤儿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免费手术。此前,已经有5名残疾孤儿心脏病患者接受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治疗,正在康复之中。“明天计划”是民政部组织实施的针对残疾孤儿进行治疗的全国性公益活动,目的是通过和医疗机构合作为全国社会福利性机构中的近3Z名病残孤儿进行治疗。

(三)差异化定位以求突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若想占据优势地位,找准自身定位是必不可少的营销传播环节之一。首先,只有批准目标消费群,进行差异化定位,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传播活动,同竞争对手相互区别。其次,差异化的定位,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为目标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也有利于广告主树立企业品牌,并通过体验服务实现品牌溢价。

案例:北京贵族生产医院“和睦家”,定位在贵族的环境和服务上,医护人员中、英文双语流利,还有专业母乳喂哺课程训练,产房内婴儿用品齐全,不但折叠整齐,甚至天天有专人消毒,豪华房间空间宽敞约有十二坪大,更有脚踏式豪华产床、音响视听设备、空气滤清器,连陪产亲人都有专属沙发等等。

(四)传统媒体使用由“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在媒体投放方面,传统媒体的黄金时段已不再是医疗机构的首选,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开始根据自身营销传播的实际需要进行媒体投放策略的制定。首先,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意识到,媒体投放的选择应针对其目标人群的媒体选择偏好,不能一味追求高收视率的栏目。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医疗广告的整治条令频频出台,黄金时段的医疗广告播放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黄金时段的医疗广告播出量。由图1可见,2004年电视黄金时段的医疗广告投放量明显减少,而普通时段的广告投放量大幅增长。

(五)大型活动争排位,小型活动赚人心

针对性、互动性都相对较强的活动营销,由于不仅有利于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和消费者的直接、深度沟通,还有利于医疗机构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受到医疗服务行业广告主青睐。与普通广告不同,活动营销的魅力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品牌信息,引起消费者注意。医疗服务行业目前较为常用的活动营销方式有:赞助活动、社区义诊、科普宣传、专家讲座。

赞助活动可以借助活动的影响力宣传企业形象,一些大型的活动还能彰显企业实力,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案例:南京金陵男科医院赞助《梦想中国》江苏赛区选拔赛活动,意图在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同时,把中国第一家“男性专科医院”的定位传达给消费者。同时企业还组织专家进小区开展义诊、举行金陵男科康复之星评选等来配合这次赞助活动。

社区义诊一般为中小医疗机构常用的手段,因为其受众主要集中在其所在区域,义诊活动容易展开且目标针对性强。

科普宣传活动不仅对消费者提供知识获取机会,更是医疗机构宣传自身服务项目,树立品牌形象的良好契机。

很多医疗机构还会邀请一些医学专家或本医疗机构的知名大夫对一些疑难病症或新兴的医疗技术进行大型讲座,或者研讨会。这些活动社会影响力较大,不仅能使消费者了解专业的医疗知识,使同行分享学科前沿信息,同时能够塑造该医疗机构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形象和地位,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提升品牌形象。

案例:华山医院。华山医院定期举办大型的讲座活动,为了鼓励大家参加,在其中设立一些优惠的活动。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时间举办与患者的座谈会,除了娱乐表演之外,会提供很多日常医疗的小常识,很多患者连续十年参加这类活动。

(六)决胜终端――企业实力的终极体现

终端是消费者获取医疗资讯和对医疗机构认识的最直接渠道,终端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方面,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终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在身体承受痛苦时都希望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良好的终端环境和服务有利于建立消费者的好感度和忠诚度,易使消费者形成定点的习惯性消费。

1 医疗服务行业是指为人类健康提供服务的各种类型医疗机构集群。包括医院、疗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门诊部、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急救中心(站)和临床检验中心。

2 本篇报告所引用的案例及数据若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数据案例库。

3 数据来源:《现代广告》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第4期。

4 数据来源:《现代广告》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第4期。

5 资料来源:《利润率让人咋舌,未来5年中国美容业产值翻番》中国化妆品网http:#www.zghzp.com 2004.7.30

篇3

(一)思想政治意識存在偏差

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内重要组成部分,一线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服务工作核心成员。正式由于人们对医院这种认知,医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差情况下,后勤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自身工作岗位重要性认知存在偏差,自身工作和医疗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别。正式由于,在偏差思想政治观念影响之下,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质量与医疗服务发展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从这个层面来说,提高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水平,对医疗服务高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1]。

(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十分低下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质量,在医疗体系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后勤管理上落实存在偏差,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组织认知缺乏,自身纪律性较为低下,团结观念不强。正式由于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高,无法有效提升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质量。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质量效率低下,后勤工作无法为医疗工作提供高水准服务,医疗运营缺少必要保证[2]。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后勤管工作正面效应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上面存在偏差,造成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问题。提升医院后勤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水平,正确对思想政治工作认知,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医院后勤管理质量,在医院后勤管理上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管理人员树立正确职业观

提高医院后勤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需要以党的建设方针和医务工作职业指导内容作为基础条件,对医院后勤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进行拨正,正确认知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定位,推动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具有正确职业观,提高自身责任感,采取无私奉献精神,开展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保证医院能够正常运营,借助高水准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为人们提供高水准医疗服务质量,进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建设[3]。

(二)结合医务工作需求,提高后勤管理人员品质

医院后勤管理人员虽然并不是医疗服务行业一线医务人员,但是也是医院医务团队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医院后勤管理团队管理人员自身素养及品格,对医院医务工作开展水平具有直接性影响。提高医院后勤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医务工作实际需求相结合,从专业技能层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构建廉洁医务团队,有效提高医院后勤管理人员奉献意识与服务意识,进而提高医院后勤管理人员自身品格,逐渐提升医院后勤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

(三)明确医院后勤人员职责分工

篇4

我国翻译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和健全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和完善我国翻译服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笔者认为可有针对性地在我国的《规范》或者《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中增加并强化以下内容:一是译员须通过相关翻译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并只能从事其资格证书规定的能力范围内的翻译工作。二是译员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提高职业技能、促进职业化发展。三是进一步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随着翻译产业化进程,传统的译员“单兵作战”作业模式难以为继,尤其无法适应大型笔译项目及本地化服务需求。而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因普遍采用同传口译模式,要求译员以接力形式开展工作,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力倡导精诚团结的精神、加强团队建设是翻译队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第二,将《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中国译协作为我国翻译行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标准,除《规范》外,还包括《翻译服务规范》以及《翻译服务行业诚信经营公约》等。其中,《翻译服务规范》已由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系国家标准。但是《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还停留在中国译协服务委员会制定并的层面上,而中国译协作为行业组织自身的权威性尚待提高。完善后的《翻译服务行业道德规范》应像《翻译服务规范》一样,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由有关权威政府主管部门,从而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广执行。第三,在各级翻译资格考试中考查职业道德,正确引导行业发展。以CATTI为例,笔者十分赞同冯建忠教授的建议:修改CATTI考试大纲,把职业道德直接纳入考试[9]。笔者对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认证局(以下简称NAATI)的相关考试制度做了细致研究发现,根据NAATI《考生手册》(ManualforCandidates),职业道德部分除在二级口译(par-aprofessionalinterpreter)考试中占总分的5%外,在其它口笔译考试中均占10%。NAATI规定考试总分数线和口笔译技能测试各部分分数线均为70分;职业道德部分分数线为该部分分值的50%。只有总分及各个部分得分都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取得相应的翻译资格。该《考生手册》同时将《口笔译道德规范———澳大利亚从业指南》(EthicsofTranslation&Interpreting:AGuidetoPro-fessionalConductinAustralia)列为必备考试辅导教材[10]。这些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笔者认为我国在设计翻译职业道德考题时应避免选择或简答题的形式,而应选择分析论述题,以便综合评价考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第四,将职业道德作为独立章节编入各类翻译教材,甚至还可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教材。笔者翻阅了目前我国学院派(高校翻译教学研究人员)或职业译员编写的一些翻译教学培训用书,其中明确提到翻译“职业道德”的凤毛麟角。个别教材偶有涉及,内容仅数行或一页,多以条款形式编写,并置于译员素质要求或译员注意事项等主题之下,这种写法不能满足教学培训需求[11]。笔者认为:首先,在翻译专业教材编写时应明确“职业道德”的提法。其次,翻译资格考试应编写专门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辅导教材。编写CATTI考试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教材可参照澳大利亚NAATI和英美等国的职业道德培训教材,也可借鉴我国导游行业的有关资格考试教材[9]。此外,编写专门的翻译职业道德教材时,可制作相关典型案例的视频材料。这样更加生动形象,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便于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理解掌握。第五,翻译教育培训应教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除了行业协会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继续教育之外,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翻译培训机构可在其翻译课中增加职业道德能力单元,并安排或者增加授课学时。

篇5

(一)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进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可有效监督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相关机构要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服务相关法规和政策,从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障其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我国政府相关机构还要制定出科学的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政府只有给予养老服务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真正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健全。因此,我国政府机构要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加大养老服务支出的比例。同时,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去,而对于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无盈利组织,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减免来促进其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我国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方面,我国要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打造出一批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过硬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到社区或养老机构去开展养老服务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的热情。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升F有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灵活市场运作机制

(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

采取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辟多种渠道,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比如,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对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组织进行政府补贴或进行税收减免,从而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而在养老服务机构的设立方面,可以鼓励社会资金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建立,例如合资、参股等。同时,在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时,要注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跟进。

(二)培育和规范养老服务市场

严格按照《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发展养老服务业,建立公平、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我国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监管,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对养老机构进行管理,对服务质量和设施条件不达标的养老机构进行惩罚和整顿,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同时,我国要引导和支持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挖掘缺口服务行业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养老服务机构,能基本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现有的养老机构都不具备专业的医疗服务功能。在这种形式下,养老型医院应时而生。养老型医院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养老场所,而且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它是传统养老机构和医院的结合体,有效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弥补了它们的缺陷。这种类型的养老型医院可以从社区医疗机构发展而来,由卫生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特别是健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是因为养老院不仅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也能满足其精神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不断优化物质条件,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要积极进行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三、科学规划养老服务体系

(一)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纯粹依靠机构养老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公办养老机构,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才能使床位充足,服务保质保量,让老年人满意;二是对民办养老机构,一方面要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养老服务的价格必须要在老年人的接受范围之内,这是一个矛盾。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大众对养老机构的认可程度较低,同时很多人认为将父母送入养老机构是不孝的体现,老年人本身也不愿到养老机构去生活,选择在家养老。实际上,国际上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数也是选择居家养老。结合国外成熟养老经验和我国实际国情,我国应当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并辅之以机构养老,建立起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以社区养老为依托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提升,每个子女的养老负担也逐渐增加,一个家庭往往要肩负着4个老人的养老责任。因此,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转变养老服务模式,将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变,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利用社区的人、财、物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和细致化的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具体服务内容上,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包括短期护理服务、长期护理服务、老年保健服务和医疗服务等,而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具体的服务内容。

(三)以机构养老为补充

机构养老虽然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但由于这种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化强的特点,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特别是为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实现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养老场所,因此,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功能和示范作用,必不可少。发展养老服务机构,要积极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政府机构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例如通过财政补助或税收减免。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质量,制定必要的标准,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允许开展养老服务。同时,对于由政府建立的养老服务机构,要尊重市场规律,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运作的市场化,提高其运营能力。

四、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一)不断加强服务专业化人员队伍

一是加强潜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为养老服务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二是加大对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鼓励有经验的养老服务人员参加在职教育,从而加强服务专业化人员队伍。

(二)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篇6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广大民众就医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硬件终端普及、传感器技术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互联网医疗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研究产生背景

我国目前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环境仍存在较大挑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提供或改善卫生服务与信息交流,不断推动互联网创新技术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广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技术与效率变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样态。

(2)“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3)移动医疗:运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平台、移动终端和卫星通信数据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服务,深入到移动互联网领域,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类App实践应用为主体。

(4)远程医疗: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载体,充分发挥高端医院或专业医疗优质资源,辐射支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边远区域、海岛或流动舰船上的伤病员,实现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服务。

(5)网络医院:田军章(2016)认为网络医院是以医疗机构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构建医疗机构之外的服务对象开展专业在线互动诊疗、咨询预诊等远程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1.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背景

医疗服务,特别是我国的医疗服务具备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1.2.1 医疗服务空间巨大

2014年我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将近3万6千亿,近10年来,一直保持近20%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

1.2.2 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根据彭博社的世界各国医疗系统效率排名,在被调查的500万以上人口,人均GDP至少5000美元,预期寿命至少70岁的47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36。

1.2.3 医疗服务痛点较多

从患者角度,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院内医疗服务质量低下,院外跟踪病情空白问题凸显;从医生角度,医患矛盾日趋尖锐,医生职业工作强度大、收入较低、风险较高。从医院角度,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医疗被迫扩张成管理难度加大,而另一方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大幅浪费。

1.2.4 医疗服务长尾显著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呈不均匀态势,存在大量长尾人群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三甲医院分布格局过于集中,多数高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大部分地区罕见病难以满足治疗需求;卫生部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同2009年版对比,药品品种增长迅速,药品产品数量惊人,仅2013年,就批准药品注册申请416件,新药长尾特征明显。

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吉林省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截至2015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5.09万人,实现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但在全国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融入全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升级问题。

2.1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政策环境

吉林省于2016年4月26日《关于积极推进吉林省“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强调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推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居民健康、医疗档案等信息共享。推动吉林省人民医院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大中型医院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心电监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镜、智能手环、嵌入式人体传感器等可穿戴设备产业化。鼓励省内医疗健康企业与百度、华为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等开展健康预诊、实证服务,实行长期跟踪、定期更新、预测预警等特色化管理服务。

2.1.2 医疗状况

智慧医疗未来强调协同统筹平台和运用平台形成不同区域间的互相联通。当前吉林省正在积极打造医院信息化三级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院有机结合;吉林省民营医院部分已开设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优质资源;长春北部建立了全国区域性数据中心。

2.1.3 存在问题

吉林省互网医疗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这一初级阶段,医院联网服务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挂号、预约问诊等基础服务,对“互联网+”深刻含义的正确理解和逐步实现对当前吉林省互联网医疗发展非常重要。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距今已发展多年,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成果和经验,增强我国在互联网医疗发展领域的预见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我国的互联网医疗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3 吉林省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与浙江等省相比,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和现状,医疗资源配置与互联网结合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对策及建议

吉林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包括目前移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建构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供不应求等问题,拟解决病患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医院社会效益、包括缓和医患之间尖锐矛盾等问题。

3.1 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在线服务行业逐渐崛起、医疗服务开始由PC端向智能移动端的转变,并形成五种发展模式:互联网+医院形成智慧医院;互联网+硬件形成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医药形成医药电商;互联网+保险形成个性化商保服务以及互联网+基因形成精准医疗。

3.2 “互联网+”行动与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策略

(1)在医院方面,建设智慧医院。加强医院与科技公司合作,从多个维度构建基于诊疗病例和持续监测的病患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挖掘形成精准、高效的诊疗实证,形成诊疗方法论上的创新,实现移动全流程无纸化、智能指引信息透明化、挂号费用优惠差异化、支付方式多元化、安全部署独立化。

(2)在患者方面,优化App界面及环节构成。可参考“掌上浙一”APP软件将界面分为手机挂号、智能分诊、取报告单、医院导航、健康资讯等板块的做法,让患者根据人体模型选择不舒服的部位,显示相关部位易发疾病及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使患者能够进行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医院及科室建议,进行线上智能分诊,完善“就诊卡”模式并拓宽服务,延展至院内可能活动,开设支付宝就诊预约、就医流程指导、医药费移动支付等功能。

(3)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制度。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到医院、个人及第三方平台,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或部门,进行赔偿判定与事后调解,重塑公信力,缓和医患矛盾。

(4)在信息方面,建立信息联网云平台。可参考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云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有效分配,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线联动的分级诊疗,建立有效机制与法律法规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加强信息提供与使用的监管与约束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5)在药企和保险公司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院内、院外可持续监测的大样本数据,辅助医药企业有针对性的药物开发,为保险公司提供可供追溯的客户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医疗及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我国医疗行业蕴藏着重大技术创新等巨大的潜力,国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重点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模式一定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6):1518.

[2]王晶,朱慧颖.“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五大产业链的分析[J].互联网医疗中国会.互网天地,2015,(08):15.

[3]闵杰.互联网+医疗的探索与痛点[J].吉林医学信息,2015,31(4):2729.

篇7

复星医药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给出的战略定位是“复星医药覆盖医药健康产业链的多个重要环节,做中国领先的医药上市公司。”这种定位下,使得复星医药既不同于一般的医药生产企业,也不同于纯粹的医疗服务企业,目前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药品的研发和制造、药品分销及零售、医疗服务以及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

“你看看我们的报表,有这么多控股公司,其实这中间有没有战略的脉络和逻辑的导向很重要,所以首先公司要有清晰的战略。”陈启宇表示。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制定决定了公司前行的方向,在陈启宇看来,公司发展蓝图离不开整个宏观环境。他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医疗服务、创新和国际化三件事,而这也正是复星医药战略路线图着眼的关键。他坚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领先的一批医药公司若能抓住这三个方向发展,将会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陈启宇分析道,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成为世界领先企业。以市值论,目前中国最大的医药公司市值约100亿美元,就全球来看,市值最大的强生达到280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医疗服务市场,但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大市值才100亿美元,从这一点来看,是非常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既是一个问题,也是一种机遇。

首先,中国目前虽然说整个医疗行业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场,但市场化程度并不高。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仍由公立医院高度垄断,而民营医院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在全球较大的经济体内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可以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才刚刚起步。因此,医疗服务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这也是复星医药要迅速去卡位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正在一个培育过程中,过去5年间,中国创新能力不断积蓄力量,创新药品、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要坚决地在药品和器械上面不断创新。“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药品创新的扶持力度,目标是至2020年,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医药强国”。

最后,中国医药近些年出口有所增长,但是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上。目前出口的只是些原料药,或者是相对低端的产品。目前,我们的优势在中国市场,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从事医药健康行业必须国际化,要有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和全球化的视野,才足以支撑我们的创新能力。

根据公司的战略蓝图,复星医药的近期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国领先并率先国际化的医药企业。面对这一发展目标,陈启宇在接受采访时胸有成竹,他认为现阶段重点要在三个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和突破:第一,药品的研发和制造,这是复星医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复星医药的主业;第二,快速培育在医疗服务行业中领先的业务能力;第三,坚决在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业务方面加大创新发展。

“这三件事情每个事情核心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医疗服务要求你要有竞争力的医院,布局要多,医院单体的质量要好;药品和器械的能力关键在于研发能力,要不断地有好的产品出来,而且你的销售要能跟得上。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研发能力,要有好产品。这个行业做得好的公司,价值大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研发能力比较强的。”陈启宇说。

在国际化方面,陈启宇强调:首先,在药品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复星医药要迅速搭建一个全球化的高端仿制药的体系,瞄准全球主流的仿制药市场。第一圈层是中、美、欧这三个市场;第二圈层是南美、东南亚、印度及俄罗斯等市场。在整个仿制药业务上,从研发、制造、市场能够贯通中、美、欧三个市场是复星医药国际化的第一要务。其次,在医疗器械和诊断业务上,复星医药要有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里面找到好的领先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原则上医疗器械的国际化,复星医药不去轻易碰那些传统型的市场比较成熟的东西。

围绕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复星医药铆足了发展的干劲。除了汇聚复星平台可及的各种资源,复星医药也积极寻找学习标杆。“每一个行业目前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企业,就是我们确立的标杆方向。”陈启宇表示。腾讯、强生等优秀公司都是复星医药正号召员工们去学习的对象。

擅长合作的主体

眼下,医疗服务业务正是公司积极培育的新的业务增长点。陈启宇认为,与其他各路资本相比,复星医药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全产业链的优势。复星医药扎根在医药健康整个产业链里面,对这个行业有独特的价值理解,能非常广泛地接触到医院这个终端,从而迅速辨别医院的质量。当然,在一个产业里面进行不同子行业的发展,公司如何把握好不同子行业发展的路径这本身是个很大的挑战,但这既是特点,也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复星医药是一个比较擅长合作的主体。多年来,复星医药一直坚持“内生式增长、外延式扩张、整合式发展”的战略发展模式,主营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在医疗服务方面,复星医药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按照既定的战略:瞄准二三线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一边发展千张床位目标的综合性医院,一边培育和建设地方肿瘤专科。

篇8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欧美债务危机对服务业的启示

2009年欧美债务危机的发生牵动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从这场危机的背后可以看到,危机的产生来自于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与全球性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存在关联。从内部方面,国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这场危机的产生,尤其表现在发达国家过于依赖旅游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典型代表是希腊。从外部方面,主要是欧元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另外更深层的矛盾是,美国与欧洲在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中的纷争,美国一直以来力求主导国际货币的霸权,然而若想变更为欧元以替代其地位,则是一番较为激烈而痛苦的较量。这主要是因为欧元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对于新兴市场的国家,欧元提供能够替代美元结算货币的选择,欧元结算量提升实际危险美元结算量,而结算量主导定价权使得美国的市场定价权逐步流失,使得货币竞争逐步开始。

2011年以来,这一金融危机依旧不断演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美国、意大利等服务行业萎缩,西班牙已落入服务业负增长的局面,我国服务业中服务贸易的出口也在逐步下降,并受到贸易保护的困扰。国内的投资及消费市场近期也出现下降,尤其是金融、保险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低迷,再加上我国服务业本身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急需一个稳定、健康而宽松的发展软环境以支持成长。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行业水平发展缓慢规模偏小且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现阶段我国服务行业还处于较为初级且发展水平低于国际化水平,并且发展速度也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这使得服务业所占比重也与发达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例如1976-2007年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总体GDP的比重,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差距为4.2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虽然增长迅速,但是比重的增幅却不明显。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缓慢,服务业的规模也与相应的经济水平不相协调。尽管近五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超过货物贸易,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尽管近几年有所变动,但本质没有明显改变。

(二)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协调

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服务业,比如海上运输、旅游、劳务输出以及建筑服务等。2007 年我国运输服务、旅游进出口等贸易进出口额由 2001 年的 500 多亿美元上升到 2007年的 1400 多亿美元,且每年都有所递增。然而,在如今全球最为新兴且附加价值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中,我国的行业发展市场仍旧较为初级,尤其是在金融、管理咨询、通讯、保险等大量密集技术与知识的行业。近年来全世界的服务贸易都朝着新兴现代化服务业转变,我国也面临行业的转型升级,尽管目前我国航运服务、旅游等进出口额所占比重开始减少,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增加,但这种结构性的递变依旧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及行业管理不健全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发展,没有跟上整体行业的递变,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出台各项法规,但是行业规范依旧存在诸多疏漏,或是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没有进一步细则出台,执法操作性差,相关规定也没有紧跟国际化标准。而且在国际上,我国的服务贸易遭受行业壁垒、歧视性对待等问题。我国法律的权益保护力度薄弱,我国服务行业中不规范、不公平问题也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在行业的规范管理方面,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管理部门也存在相应的管理问题,比如国家到地区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规定的制定不同,许多相应政策难于落实;相关服务行业的指导部门不明确各项职责划分,权责不清;对地方服务行业有保护性政策而造成不公平竞争;我国对服务行业的相关定义、行业标准都未完善,有些行业的服务发展远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些都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迈向更为先进的发展行列的步伐。

(四)专业化高水平人才稀缺且劳动力行业比较优势弱

尽管我国是劳动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但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多少不能决定一个行业的高低,尤其是现代化服务业是以高技术、高知识为主的智力密集型行业为主,对于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广,否则只能固守在传统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之中,无法寻求产业附加值的提升。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并且具有国际水准的服务型人才,比如金融师、精算师等高端智力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从事劳动密集行业的比重较大,如从事建筑业的在外劳务工人员占36.3%等;而从事计算机技术服务业的在外劳务工人员仅为0.2%,设计、咨询的在外劳务工人员仅为0.5%。可以看出我国不仅严重缺乏与国内服务行业增长水平相配套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而且也缺乏与国际相对接的高级现代化服务型人才。因此,若要改变整体服务业的发展格局,需要吸纳更多提供智力贡献的重要人才及社会精英,才能形成服务业从传统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向智力密集、高附加值的转变。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高等要素的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迅速,但是就业人数的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精通于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稀缺,例如精算师、律师、咨询师等高资历水平的相应服务人才。这使得我国的保险、管理咨询、IT、证券等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发展也相对滞缓,也阻碍了整体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水平提升。我国服务业相对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队伍的构成。

因此为加快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质量水平,必须要努力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意识有导向性地开发、培育高技能及高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增强我国服务业走向高级生产要素组成,提升整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实力。这需要逐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并完善服务业素质人才培养体制,充分调整高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二是在服务业全面引进高水平、专业性、国际性高级贸易服务人才,完善对高水平人才激励机制;三是通过政策鼓励学生留学出国或是吸引留学背景人才进入服务业,才能充分促进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行业与国际水平对接。

(二)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

服务业作为服务贸易的基础产业,需要大力促进其发展。为了改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被动现状,必须要从提升整体服务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实力为出发,并为此创造一系列经济及社会条件,其重点在于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从更深层原因探析,就是需加强制造行业对服务贸易行业的支持,可以通过货物贸易拉动服务贸易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制造业来带动服务业,在制造业对外输出的过程之中同时配套相应的服务输出,协助服务业整体开拓,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的繁荣,生产就是针对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商务事宜提供服务的中介商。投入生产业,通过降低分工的成本来推动分工的深化,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服务业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生产者的服务需求是处于抵制状态的。然而绝大多数生产业都是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在服务创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对企业的创新起着辅助的作用。所以,要推动消费业向生产业转化,从而激活生产者的服务需求。

(三)完善服务贸易行业管理机制

完善服务贸易行业的管理机制,其主要核心是提高和保障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为其塑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并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

1.建立服务贸易的风险保障机制。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在进口激增、国内服务业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成员国有权实施保障措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服务贸易的进口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货物贸易进口,即跨国贸易;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商业存在完成进口,而外资服务企业为国内企业或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属于服务进口,因此进入国内的外资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也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由于这两种进口激增会对我国国内企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建立对于服务贸易的风险保障机制以抵御不良事件的影响,采取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完善服务贸易发展体系。从国家层面而言,主要是商务部以及相应部门需要对服务贸易行业,与地方部门协调统一方针政策,为政策落实铺平道路,并逐步促进对服务贸易行业的资金建设。另一方面是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及调度功能,由于现阶段行业协会多是国家政府部门转变而来,缺乏内部自生的管理机制,且行政化作风不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且发展水平滞后,功能性发挥不充分。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来进一步促进行业协会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性。

3.发挥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在政策制定上,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寻求创新,从思想观念上要逐步向服务化政府转变,树立为行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意识。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政府服务非常重视服务贸易行业的促进与支持,从技术培养、开发教育、政策鼓励出口、行业优惠政策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充分重视服务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行业包括金融、咨询、保险等行业的政策支持,并将支持力度倾斜于鼓励知识型企业的培养。

(四)完善服务业相关立法并建立系统化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关立法发展较慢,法律体系覆盖面有限、内容不明确、中央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冲突、与国际规范有差异等问题,使得服务业的整体法律环境存在缺陷,管理中存在不公平等现象。服务贸易法律需要尽快得以发展完善,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可能地填补各类法律上的约束和监督空白。尤其对于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收税、优惠政策等相关支持性政策,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公开化政策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服务行业不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

(五)积极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务

服务外包作为目前国际上最为主流的服务转移方式,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根据国际化服务外包的主流内容,主要集中在后援支持、IT外包、文化服务外包、医疗服务等业务类型。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之下,服务外包得以迅猛发展。服务外包的业务选择往往是非核心商业流程,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多是承接低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流程外包,依靠自身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也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也需要完善的行业体系和放宽的市场政策作为支撑,大力培养服务外包相对应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出口导向型的服务业务。推动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也是为我国服务业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我国应当紧跟潮流趋势,大力支持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承接外包服务能够给我国带来诸多优势:一是优化服务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业务种类,带来主营收入及更多就业岗位,提升收入水平等经济效益;二是承接方需按照国际标准制定业务,这样便鼓励服务业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在合作中取得技术进步,优化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等社会效益。

篇9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篇10

目前,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妇科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诊治的对象均为女性,且存在病种的特殊性,医疗服务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隐患相对较多。因此作为妇科医务工作者,如何提高和完善医疗服务质量,对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分析和探讨当前妇科医疗服务特点、缺陷和导致纠纷的原因,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是降低日益激化的医患矛盾的重要手段。

一、妇科常见医疗纠纷原因分析

(一)、妇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妇科所接诊的均为女性患者,其患病后不但受疾病本身的困扰,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作为妇科医务工作者,更为注重的是对其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相对忽视了患者因疾病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从而常会引起患者的不满,产生矛盾,引起纠纷。同时由于很多新闻媒体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片面认识和宣传,将矛盾指向医生,让患者在入院前就怀有对立情绪。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不利因素。

(二)、医务工作者工作态度欠佳

妇科医务工作者劳动强度高,工作压力大,无论是病房还是门诊,患者流动数量都很大、周转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容易引起医务工作者身心疲惫,从而导致工作态度欠佳,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具体可表现在对病人的态度冷淡,让患者觉得受到忽视,心理上不能接受,是引起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三)、医务工作者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由于医务工作者的从业经历、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等差别。其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因对施治医生专业水平或治疗效果不满,引起医疗服务气氛的不和谐。

(四)、医患双方沟通不足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加之外界对医疗行业认识的片面化,医患双方关系日趋紧张而又缺少沟通方式,由此可导致医患双方的沟通障碍。

患者在住院期间,对自身病情十分关注,常自备相关医学书籍,查阅与病情相关的知识。但由于自身非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往往断章取义,当医生所介绍的病情和书本知识不吻合时便产生怀疑。甚至,采取录音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影响了医务工作者主动与患者深入沟通的积极性。当患者出现疑问,医生仅程式化的给予解释,让患者不满,如此引起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五)、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不强

目前,医患纠纷处理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如果医务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淡漠,易将自己置于不利位置,有些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忽视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如各种化验单、知情同意书等。一旦出现纠纷,医务工作者将缺乏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

二、预防和缓解妇科医患双方矛盾的措施

(一)、正确认识现代医疗体系

目前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一生物一心理医疗模式已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患者特别是妇科患者,在对其疾病本身治疗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科室可通过加强学习,强化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自觉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纠纷事情的发生。

(二)、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

加强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服务的意识,科室应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定期在患者中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把反馈意见和医生的工作挂钩,施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同时针对妇科医生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轮班和轮休制度,尽可能缓解医生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医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医生队伍建设

针对医疗队伍体系专业水平的不完善,科室应加强培训和学习,尽可能为科室医务人员争取更多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定期进行科室内学习交流,定期进行临床疑难病历分析。同时科室也可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增加医务工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另外,科室应合理优化专业技术梯队,更为有效地发挥医疗梯队作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四)、加强沟通,充分履行告知义务

治疗过程中注重细节沟通,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健全告知体系管理,包括入院时相关疾病知识的介绍、治疗方案、各种操作、手术等等知情同意书的谈话。同时向患者交代病情应具体责任化,病情应由患者的管床医生介绍,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五)、增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医务工作者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同时制定病例管理制度,专人负责病历质量和完整性检查,并每周进行差错分析,完善病历质量。

三、结语

不断完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解决日趋明显化医疗矛盾的重要途径。作为妇科医务工作人员,应该深入理解现在医学模式的涵义,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自觉运用于日常工作中。不仅重视疾病本身的治疗,同时强调对患者异常心理状态的干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同时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工作自律性,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产生。

参考文献:

[1]王文霞,解志葆,庞小敏.当前医患纠纷的特点与防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1,01.

[2]韩改云.解析医患纠纷[J].政府法制,2004,20.

篇11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服务业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支柱产业。离岸服务外包涉及的面很广,行业很多,许多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都大有可为,但是目前开展和准备开展承接外包的部门并不是很多,相关政策也只惠顾到软件外包等几个传统外包行业,这与主流的外包分析行业一般化比较方法不无关系。他们把各行业受到外包青睐程度进行比较排列,结果就是排名靠前的IT行业发展最快。这样的分析方法是否有问题?通过比较主流的方法,借鉴Martin和Ricard(2005)的观点,作者提出离岸服务外包决定模型,认为分析具体工作的外包决定更加实用。

二、模型的建立

我们首先找出影响离岸服务外包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提供服务对地理相近性的要求,法律法规的限制,社会团体的相关规定带来的压力,离岸外包给公司长远发展带来的风险等,我们正是需要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一项外包决策的。

离岸服务外包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解决地理相近性要求,因为与制造业不同,很多服务性工作是需要服务双方同时在场的。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是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成本的显著下降、通信能力的大幅上升、计算机化和数字化的明显改进重新定义了服务的范围,使从偏远的地方提供服务成为可能。这些进步加在一起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长期以来就持有的假设,即关于那些必须由邻近的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这个研究框架的第一步解释什么将变成可能,第二步解释法律环境如何限制公司可采用的新技术。法律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它能够促进也能够限制离岸外包。如果美国通过限制公司离岸外包某特定工作的法律,我们的讨论就此打住了;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废除了限定某些工作只能在美国或只能由美国人完成的法律,那新的外包机会就出现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动,这些变动将大大影响社会允许的被离岸外包的工作种类,如果法规禁止某种医疗保健程序在美国之外完成,那有利于这种工作的通信技术的进步也将是徒劳的;如果法规允许某种任务在海外完成,我们就需要进入模型的下一步。

一旦公司发现其业务离岸外包不再受到法律的限制,并且新的技术有利于使原在国内完成的业务外包到国外的新供应商,那么框架的第三个问题产生了,外界是否还有其他可能会约束离岸的因素吗?可能有些团体或其他压力仍然限制离岸的发生。2003年,印第安纳州政府废除了与一家印度公司的合约,尽管这家公司的1500万美元的竞价比美国出价最低的竞争对手的价格还要低80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阻碍离岸的社会政治因素胜过了传统的对州纳税人最优价值的追求。最后,假定一个公司发现新的技术使得服务对地理相近要求变得不重要了,也没有相关法律禁止其业务离岸,外界再没有影响公司进行外包决策的因素,是否有其他诸如安全、质量、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会阻碍公司离岸外包某些工作?虽然技术可能使离岸某些工作经济上具有可行性,如果公司担心核心业务和产品的安全问题,它可能仍然选择不离岸核心业务,这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在考虑IT部门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把离岸外包的服务工作技能水平当作外包决定的本身,把另外的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压力和公司担忧等四个因素作为外生变量,组成我们的外包决定模型,参见图表1。为了全面反映外包决定的所有过程,图表1加进了外包对发包公司和接包公司的影响(也就是外包动因)。

三、模型检验与应用

(一)检验目标的选择

掌握的资料与数据的多少,决定了我们的模型可以分析的服务行业的工作的范围。同时,分析也不是涵盖得越广越好,有些目前发展的非重点行业,若是下大功夫去分析,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说,得出的结论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意义。这里我们重点选取医疗保健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是大家认为较不易被离岸外包的行业,不少学者把它列为外包最不会涉及的行业之首,这样的论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会影响我们的实际业务的开展。

(二)模型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工作检验

“你不能到海外去看医生、护士或者得到身体照料,”Harper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所以医疗保健行业是最不容易受离岸外包青睐的。但是,这个观点忽视了一个事实,有些医疗保健工作已经处于离岸外包运动的前沿,更准确地说,医疗保健工作被离岸外包的范围正在稳定扩大,现在已经涉及专业、半专业和非专业的医疗保健工作。通过运用我们的框架分析保健行业,我们能看到离岸外包在这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行业是如何进化的。

医疗保健行业的离岸外包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的美国,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刚开始外包的只是一些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如抄写服务、保险索赔、填表单等。这样的创新结束了长期以来对美国当地工人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工作可以被如印度这样的国家去完成。转变的确在发生,甚至很多美国医生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利用离岸抄写服务。当技术在进步,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发展的更近,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可能看到低技能医疗保健工作在未来几年里将受到更大的离岸外包的威胁。

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信成本的下降,一些新技术的引进,第二波更加老练而又复杂的工作开始被离岸外包。在这个阶段,离岸开始影响的不仅仅是低技能的医疗保健工作,而且是需要高等教育和广泛训练的工作。举例来说,美国一些地方开发了“问护士”项目,通过这个项目会员可以随时给持证护士电话以寻求各种护理帮助和建议。当通信成本在下降,会员越来越多,很显然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菲律宾会说英语的护士能够成为这个项目的员工。护理工作的被离岸外包的潜在可能性说明了一个重要转变:医疗护理工作也能被送往国外。

以上只是分析了第一个影响因素——科技,同样重要的是法律和公司关心的是利用和执行这些新技术所受的限制。举例说明,在美国,放射线医生必须得到工作所在州的许可和所在医院的委任书。美国放射医学学院已经开始讨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阻止放射性工作的离岸。这个仅仅说明特殊利益群体的保护主义反映,还是会提升到法律高度来关注质量、安全、保密和工作安全?上文提到,法律环境是动态的,在未来的几年里,关于医疗服务的离岸的规则将被广泛争论,涉及到关心薪水的医生和医疗保险公司。

模型中,除了政府的限制以外,社会政治压力也是需要考虑的,我们通过美国医疗保险退还制度来看看它是如何影响离岸的。医疗保险不会偿付美国之外完成的手续,所以在这个政策之下,它不会偿还在国外实行的放射。好多年以来,美国国外公民辩护小组游说以期改变这个规定,因为它限制为国外医疗服务支付的医疗保险。现在,保险公司和其他把离岸医疗服务看作降低医疗成本的一个方法的人都加入了他们。这些组织共同代表社会政治框架中支持离岸的积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与相反的组织刚好相互抵消,后者其中包括,美国美国放射医学学院,2004年它出版了自己的关于离岸放射的限制准则。

模型最后提到了公司也可能出于保密、安全或质量等考虑,选择不离岸。一个有趣的例子会说明这些考虑是如何影响抄写服务行业的离岸决定。上文所述,这是一个最早被选择离岸的医疗行业,短短一段时间内,数以亿计美元的抄写服务被送到海外。但是,在2003年,一个巴基斯坦抄写员威胁要把患者的档案公开到网上,除非雇佣她的公司付清欠她的工资。这个档案来自于加州旧金山大学,但是其官员声称并不知道他们的文件被巴基斯坦转录了。保密的考虑,尤其是联合健康保险简单责任法案(HIPAA)的要求,意味着虽然技术和通信的提高是离岸抄写工作经济上可行,如果对保密的担忧不减,医院和医生团体可以避开这个选

择。

四、结论

一直以来,在讨论离岸外包涉及的范围和影响时,人们习惯于把各个行业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忽视了对行业中具体工作的考查。本文提出离岸服务外包决定模型,认为实用的分析应该从工作层面着手,具体分析科技进步、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力量和公司层面的担忧对公司做出外包决定时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应用模型详细探讨了医疗保健行业工作的外包的情况。分析表明,一般的对某些行业是否容易被离岸外包的观点往往具有很强的片面性,掩盖了行业中具体中工作的特性。比如在大家都认为不适合外包的医疗保健行业,很多工作离岸外包却开展得红红火火。

这样的结论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大家都知道,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发现并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非常重要。当前我国承接离岸外包的业务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家对此投入很多,期望也很大。但是必须认清的事实是我们的相关业务毕竟刚刚起步,承接国际流行的外包(如IT软件外包)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与印度这样的“外包老手”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利用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就更加重要,这就需要详细分析具体工作的离岸可能性,对比我们的优势,更好的参与到新一轮的外包竞争中。

参考文献:

[1]Martin Stack,Ricard Downing.2005.Another look at offshoring: Which jobs are at risk and why Science direct. elsevier.com/locate/bushor. Business Horizons 48,513—523.

[2]Fitzgerald, M. (2004, July 18). A drive-through lane to the next time zone. New York Times,(Sec.3),3.

[3]Mann C. (2003). Globalization of IT services and white collar jobs: The next wav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olicy Briefs No. PB03-11).

篇12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极大地促进了高科技研发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作为衡量国家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准,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议题,探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途径,对于改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相关概要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概念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企业或公共单位致力于知识创造、经营与传播的经济贸易活动,其知识密集度较高,多依靠新兴技术与发明,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商业服务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一般分为生产者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业,前者是提供支持活动的商业机构,比如银行与信托等金融服务行业;软件与广告等设计服务行业;会计与法律等商务服务行业;教育与培训等教育服务行业;研发与技术等科研服务行业等等。消费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集中在酒店服务、医疗服务、房地产服务、保健服务领域。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建立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或自然人流动等形式,提供具备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创新含量的创新产品以获取收益的商业行为。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特征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较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言,往往拥有自身的技术专利,创造了服务的高附加值,它们的产品包含着大量知识,会直接参与消费者的知识创造活动,诸如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行业,与消费者的知识互动明显,建立了双向学习的需求关系,其行业雇员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是消费者创新活动的合作者,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起着发起、推动与传播角色。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具有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中间投入性等特征。首先,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服务不具备商品确定的与有形的空间形态,绝大多数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供应者无法向消费者表明服务样品的空间形态,且服务效果也只有消费者在购买了该服务以后才能感知到。其次,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生产过程具备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再次,就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消费效果与品质而言,基于服务供应者的技能水平与服务态度差异,以及服务对象针对具体服务的差异需求,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呈现出异质化特征。最后,知识密集型贸易服务容括了生产者服务业与消费者服务业两部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生产者知识密集型服务往往作为其他商业活动的中间要素出现,承担着提升生产效率,增加商品附加值的中间投入功能,因此以生产者服务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通常不是最终消费。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价值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靠服务贸易的拉动,2011年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为服务贸易,知识经济的出现促使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与品种呈现知识化倾向,推动了各国家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升级,促使世界经济形态向高级阶段转变,这一过程集中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知识应用与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要求,是衡量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相较传统服务贸易来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链以知识技术的形式取代劳动力,其人才构成主要为具备较高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脑力工作者,对社会大范围产生的就业效应不明显,但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通过对社会生产的拉动间接增加就业机会,如服务外包创造的就业机会,发达国家每年有2%到6%的就业岗位流向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形势、科学技术进步等方方面面。

二.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818亿美元,接近2006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额的三倍,我国近六年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具体分类贸易

我国人口基础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得人力成本较低,随着我国加入WTO,近六年来建筑行业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增多,由图可见,建筑行业2006年到2011年进出口总额增加了3.8倍;同时由于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工程的支持,多年来致力于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为改造传统行业服务,使得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的进出口总额增加了3.4倍;在保险行业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外资金的注入,增加了保险行业的进口额度;另外,我国金融服务行业受到体制与政策限制较多,发展非常缓慢;在影视文化产业领域的出口以武装动作片为主,且多为港台、日韩等文化背景相似的亚洲地区,六年来的贸易额度基本持平,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图表显示,我国进出口规模较大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集中在咨询、保险、建筑、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其他项目如金融、电影和音像、广告和宣传的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结构的两极化预示着国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链不完整,尚未形成集群化发展效益,产业间的协调功能差。

(二)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普遍采用TC指数,TC指数是指该国(地区)某一产业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

TC=(某商品出口―某商品进口)/(某商品出口+某商品进口)

当TC取自范围大于0时,越是接近1,说明此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越强;反之当取值范围小0时,越接近-1,说明此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越低;当取值接近0时表明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般。下图是我国2001年至201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分类行业TC指数

如图所示,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左右,国际竞争优势低下,这与我国缺乏全球化的国际企业有关,我国服务行业发展晚,产业化基础薄弱,且垄断现象严重,行业本身的竞争活力不足,政府干涉成分较多,出口少进口多,贸易逆差情况严重。具体到单个行业来说,处于极大竞争劣势的服务业有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较大竞争劣势的服务业为金融服务;微弱竞争劣势的服务业为通讯行业。在竞争优势方面,我国尚没有极大竞争优势行业,较强的优势行业是广告、宣传、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电影音像类、咨询类保持着微弱的竞争优势。结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环境分析,我国信息化服务贸易虽然在国家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战略背景下发展迅速,但规模较小,很难参与国际竞争;金融服务贸易至2005年才全面对外开放,无论是经营条件还是管理水平都无法与国际接轨;诸如保险服务行业,人才素养结构参差不齐,缺乏熟悉国外法律与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人才,难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在技术贸易方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极大劣势反映了我国技术贸易发展水平的落后,国内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到国外专利的限制,技术创新与运用呈现被动局面。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

服务贸易开放度(ODS)是测量某国家某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概念,反映了国家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服务贸易。我国2000年至201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如

笔者之所以选取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作为考察阶段,是因为我国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逐步开放对服务行业的限制,包括削减关税水平,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完成了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定》,建立了相关的法律系统,致力于调整与优化自身贸易结构。从图中可以发现,2007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达到顶峰。2008年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亚洲国家的服务贸易主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图中显示2008年与2009年两年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下降,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回暖,再次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坚持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方面做得不错,但服务贸易管理制度与立法系统还存在着漏洞,主要表现为行业垄断现象、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化管理、部分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不强、中央与地方的相关政策存在差异等等,造成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我国东部省份,如北京、江苏、上海、天津、广东等五个省份的地方性开放度更大,区域发展政策惠及更广,创新型人力资本更集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也就更高,占据全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5%以上,相较之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水平远远落后。

(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

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价值构成中,创新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重要性源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对高新技术的内在要求,即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依赖国民经济的前瞻性驱动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还需要获得政府等公共政策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一方面,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存在政策环境的基础障碍与体制障碍。我国大城市对创新型人才的聚集效应明显,但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不足,造成人才地理性分化严重,且我国人才培养的体制落后,缺乏专业化、开放化的指导思想,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适应力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育迟缓,科技中介机构不仅自身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还担任着促进行业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催化剂角色,根据2010年我国科技情报调研项目报告,我国科技中介结构的类型、组织规模、成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成立于三年以内的超过80%,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组织规模方面,机构人数在二十人以内的超过70%,组织规模小意味着组织系统不健全,运行机制落后,且服务内容单一。从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类型来看,接近70%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性质为情报咨询、项目评估、创业支持范畴,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来说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发机构仅占16.8%,可见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尚且无法适应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对知识与技术运用的核心需求。

三.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路径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优化应坚持协调发展,关注产业成长性。纵观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软件业的渗透性较强,可以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革,其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也能很好地带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可通过软件业加速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人才集聚效应,为制造业提供知识生产的有效平台,形成市场技术研发与人才配置的良性滚动。再比如,近年来我国网络服务业迅猛发展,可利用网络服务业为工业生产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的转变。另外还可利用网络服务为地方专业市场服务,地方专业市场一般为国家地方性特色经济市场,网络服务可影响传统特色经济的运作方式,既能激活新形势下的经济活动,又能开发传统特色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除此,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区域性发展失衡现象,一方面,防止发展失衡需要寻求合作。比如东部知识密集型产业较多依托科技创新基地,是打造出口产业的集聚地,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可引导相关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帮助中西部服务业引资、引技,以及引智,建设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在政策上鼓励外商投资,促使行业机会的显现。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策略

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应从改善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现状入手。一是信息产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一差距是我国信息产品缺乏造成的,提升我国信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在核心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当今诸如手机芯片等领先技术均属于国外。因此我国信息服务行业强大人才储备,提升自身创新研发能力是发展关键;二是金融行业,我国应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通过经济调控与行政调控相结合,规范国内市场,重在打破我国金融行业的垄断现象,鼓励有序竞争。面对金融国际化,国家应完善汇率机制,坚持适度保护与有序开放的原则,促使国外金融业的先进水平为我国金融业发展起到示范与激励作用,扶持国内金融业积极研究与创新产品,逐步适应国际市场要求;三是技术服务贸易,我国技术服务贸易落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严重,其根源在于国内市场的技术创新动力缺乏,以及将技术转化为产业的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我国政府应向高技术产业实施政策倾斜,鼓励民用科技计划,重视吸收国外科技人才参与项目合作,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重点高新技术产品的投产提升我国技术服务的整体竞争力。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有赖于立法制度的健全。首先,国家应强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立法原则,在逐步开放服务领域的同时坚持稳定国内市场与维护国家,保障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在此原则上,依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确立多边协商原则,制度服务贸易基本法。其次,我国服务行政部门的种类繁多,统一性较差,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频频发生,服务贸易基本法的制定应考虑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其发展制度、发展规律相互衔接,切实面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开放需求,既确保科学合理,又突出可操作性。再次,改善外资立法体系。我国外资立法应遵循WTO协议,立足于基本国情与外资利用的实际背景,完成与全球多边贸易法律体制的接轨,比如修改对国外服务行业投资的股权限制,强化外资法规的透明度,改变外贸立法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合理简化外资审批制度,从而改善投资软环境。最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政府方面应强化《知识产权协议》的执行力度,整顿服务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知识侵权行为,通过对公平竞争原则的坚持,维护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经营自与自主知识产权。除此,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自身处于技术开发与贸易的中心位置,提升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树立员工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意识必不可少,对于专有技术除了防止泄密外,应积极申请专利,促进技术转让,扩大影响。

(四)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培养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解决人才问题,走产学研究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企业的职能相互统一,例如高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结合,科研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通过产学结合促使学员投入前沿技术的研究课题,又比如高校面向企业开展学术研究与咨询活动,提升校研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力。二是服务行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把关,比如在高校建立科研基地,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供应机制等等。另外,我国科技中介结构的发展滞后,应大力推进科技市场建设。一是打造科技服务的发展平台,可利用网络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信息资源,提升科技中介服务的信息质量,鼓励科技中介机构之间开展交易洽谈会、成果对接会等互联活动;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扶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帮助机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专业人才,促使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做强做大。三是政府成立专项资金用于高科技企业孵化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同时建立考核与表彰制度,奖励先进,配合宣传,帮助提升优秀科技中介机构的知名度。四是强化组织协商与管理,防止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的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现象,可召开工商局、质检单位、民政部、人事厅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合会议,突出协作与配合。

参考文献:

1.金雪军:《中国知识服务业发展问题探析》,《软科学》,2007年第16期。

2.王铁山:《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内涵、效应与发展趋势》,《服务贸易》,2009年第06期。

3.熊正德:《对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08期。

4.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0期。

篇13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以医疗护理、康复和休养为目的旅游。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发展迅速的新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崛起。医疗旅游的发展也随之带来医疗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带动扩大旅游目的地的社会认知。

常州旅游资源丰富,常州的各类医疗机构有1000多家,医护人员充沛。2015年1月23日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而常州西太湖是江苏省政府认定的两个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之一,这一批复对于常州的健康产业和生态服务业,起到了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希望能为常州发展医疗旅游提供借鉴。

二、常州市发展医疗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优势

1、医疗医院相对丰富,医护人才资源充沛

目前常州市三甲医院有四家,三级医院10家,其中综合医院3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专科医院5所(市三院、市肿瘤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第一二医院(和平医院)),中医医院2所(市中医医院、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各类医院47家,基层医疗机构130家,各类卫生机构1123个;常州市2015年每千人床位数6.1张,江苏省平均为4张。常州市共有卫生人员总数33450人,常州市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34人以上,而江苏省平均为2人,注册护士2.6人以上。

2、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

常州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和江苏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无锡、苏州形成苏锡常商圈。常州是京沪高铁必经城市,每日沪宁线的城市铁路更是班次紧凑。公路运输也是便捷,常州市内的交通便利,快速公交BRT基本达到市内各个商圈,而目前兴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将为未来常州市内的交通网添翼;随着2015年9月常溧高速的通车,常州已经成为江苏交通的枢纽,这条高速南至安徽,北至苏中、苏北以及山东、京津冀,形成了串起沿线区域经济、旅游、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资源的新格局。航空方面,常州机场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韩国等航班。常州附近有常州港口、江阴港口、张家港口和上海港口,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

常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千年古刹天宁风景区,中华恐龙园现代旅游休闲区域,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淹城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嬉戏谷主题乐园,天目湖度假区等等

3、医疗费用低廉

价格优势也是常州发展医疗旅游的条件之一,整个江苏省的医疗费用比较低廉,很有价格竞争力,医疗资源优势集中在苏南地区(王星丽,2015)。常州作为苏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相对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来说,各类资源成本低,因此,常州发展医疗旅游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很大的进步,而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具有极大的潜力成为医疗旅游热门目的地。

(二)内部劣势

1、医疗旅游市场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医疗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及领域,需要多个法律法规以及措施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相关法令和政策不完善,相关部门无法协调发展,医疗旅游者的利益也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医疗旅游,常州又是医疗旅游的先行区,但是整体而言,医疗服务水平及规模等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部分医疗设施利用不足

根据《常州市市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3-2015年)》得出,常州市大多的社区卫生院,设施设备闲置较多,人才较少,承担的医护工作也远远不及综合医院。而专科医院薄弱,不能满足医疗患者的需求,例如老年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社会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与综合医院相比竞争力不强,管理及技术水平也较低,多数旅行社以及医疗行业对医疗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还是比较模糊。

3、医疗种类缺乏,语言受到限制

医疗旅游设计的产品有很多,例如保健、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等等,目前常州市场上的医疗旅游更多是传统理疗,健康体检,温泉疗养等,没有高精尖的高级医疗技术。而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又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但是目前外语医护人员也极度匮乏,发展涉外医疗旅游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外部机遇

1、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健康中国”的建设,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卫计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七个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江苏省也是其中之一。

此外常州发展医疗旅游获得了江苏省、常州市以及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这为常州市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2、国内国际影响力提升不断提升

2015年常州全年接待外宾197批、1025人次,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8批、161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8批、215人次,外国来访记者4批、8人次,和智利拉塞雷纳市和巴西库里蒂巴市结为友谊城市。

2012年常州市获得联合国环境署与国际公园协会主办“国际花园城市”金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了《2014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常州也名列前茅,2015年常州市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调查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些荣誉说明常州的人文景观,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3、人口老龄化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15年至202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期。2016常州统计局《2015年常州市人口发展状况的简析》也印证了这一点,老龄化程度加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11.64%,比2014提高0.5个百分点,这也促使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促进医疗旅游的发展。

(四)外部挑战

1、国内外竞争环境激励

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医疗市场的竞争影响,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已经成熟庞大,特别是瑞士、泰国、印尼等国家。相对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国内市场也是不断壮大,特别是上海、海南等城市在国内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先驱,医疗资源丰富,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了经验,这也给江苏医疗旅游的发展带来竞争因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