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础医学的内容

基础医学的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基础医学的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础医学的内容

篇1

近年来,地方各类院校包括军队院校都在大力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应该说,无论是“教”的现代化,还是“学”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其现代化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

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学理念的现代化。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不再局限在校园,也不再局限在特定时期。今后的教育应当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未来教育的共同方向,是将教育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之中,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在科技高度发展、社会变革十分激烈的未来社会中,人们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需要具有未来的意识,需要具有设想和理解未来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取决于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

2.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仍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但可以在校内进行单班教学,而且很容易同外界大型网络连接,为更大范围的网络交互学习提供基础。它对教学的组织产生深远影响,使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发生一场革命。首先,多媒体技术将使教材发生巨大的变革。教材不再仅仅是印刷体的书本,还有融文字、声音、图画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其次,这种技术将使教学形式更为活泼,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化。可以通过计算机反馈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校正学习中的错误,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第三,这种技术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第四,这种技术能更好地实现远距离教育。使学生都能听到著名科学家、教师的讲课。

3.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手段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与之呼应,并引发教育课程发生质的变化:(1)多样化。在课程的开设上,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加多样,提供多种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2)综合化。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现有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可能出现许多新的交叉,必然要求内容的综合化。(3)软件化。软件化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通过专家聚集开展一些专门化的或专题性课程,无疑比现在各自为政的封闭型课程设计要强得多,他们开发的软件可以随时供学生选择学习。(4)自主化。依托现代技术学生可以设计各种知识的结构,像搭积木一样,产生许多新奇的功能,这有助于学生本人的知识建构。(5)模块化。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模块化,就是将课程或内容分为基本性、扩展性模块,由学生选择装配。

二、教育现代化呼唤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1.重系统性,轻交联性。由于过分注重单个学科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往往在无意中形成了学科的壁垒,忽视了知识间尤其是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网络交联性,从而导致学生内化的知识结构不科学。造成的后果是,不同学科的公共知识点,往往是教学的“盲区”或“重复区”。例如,《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有些内容就是这种情况。

2.重完美性,轻缺陷性。传统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大都是基于逻辑结构成功的一面,而以发现知识过程编排的内容较少,即对非成功的一面,也就是对问题或方法的残缺之处讨论较少,这是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较弱的最主要原因。

3.重线性,轻非线性。在内容组织上,比较注重知识之间的一因一果关系和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和间接的因果关系,即具有非线性特点的问题讨论较少。比如,很少有没有确定性答案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也很少。

4.重均衡发展,轻非均衡发展。内容编排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缺乏弹性,只强调了共性要求,对个性差异性顾及得不够,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

5.重单一思维,轻全面思维。总的来说,内容编排重视逻辑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的训练,忽视对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失调,创新思维能力弱。

6.重“小”方法,轻“大”方法。以知识或学科为中心的内容设计,往往对其内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介绍的比较多,即对“小”方法比较重视,而对跨学科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方法,即包括哲学方法在内的“大”方法,尤其是创新技法介绍的较少。内容的组织,要让学生透过“小”方法学到“大”方法。

7.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只注重全面介绍知识,对其趣味性重视或挖掘得不够。没有充分站到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三、基础学科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基本对策

篇2

【关键词】CBI教学设计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 教学设计

一、CBI教学设计依据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将内容和语言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不再完全按照语言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而是围绕学生所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展开,从而确保既能够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又使学生掌握与主题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

本课是上海市华师大版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英语1》 Lesson 11 “Eating out”的第一课时(Task 1―5)。本课主要是关于外出吃饭的主题,学生通过本课学习,熟悉餐饮业服务员招呼客人和点菜的常用语。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Lead-in & Reading and Speaking两部分。该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为本单元读和说的环节,重在词汇和句型的应用,这些内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做了语言的必要准备。

三、学情

笔者所任教班级为商务英语专业16级新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词汇量,能够主动配合教师,愿意开口。不过由于掌握的知识所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是非常薄弱的,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很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把活动由简到难分步骤有序进行,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各项任务的热情,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节课知识和能力目标如下。

①学生能掌握招呼客人和点菜的词汇和句型。如“menu, order, rare, medium, well-done, steak”“Would you like the table by the window? Are you ready to order? Would you like anything to drink? How would you like it cooked? What’s the special today?”等。

②通过学习一段饭店服务生招呼客人的短对话,学生能够将所学句型运用到特定场合。

③通过学习一段招呼客人点菜的长对话,学生小组合作在学习对话时能够正确地筛选出重要句型,并运用句型和模仿所学对话,扮演服务生的角色,完成并分享一次餐厅招待和点菜任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学生能掌握餐厅服务员招呼客人和点菜的词汇和句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重点单词句型,完成并分享一次餐厅招待和点菜任务。

通过本节课学习,希望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对待客户需要有礼貌、有耐心,始终做到顾客利益至上(polite; patient; considerate)。同时通过课堂上布置小组互助任务,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和创新的职业素养。

五、教学过程

(一)Step One:Lead-in “How to Order”(视频导入,引出“在外吃饭”话题)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of “How to Order”, ask students: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 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restaurant?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设计意图】创设“在餐馆吃饭”的情境,渲染氛围,自然引入“Eating Out”主题,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Step Two:Preparation for Task

1.餐饮业服务员迎客的常用语,图片导入句型。

(1)Ask students: What would the waiter or waitress say to you in a restaurant?

(2)If students want to know what the waiter would say to the customer,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tch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ictures.

Finally read aloud the sentences until students can make proper and quick language reaction to the picture.

【O计意图】首先配合图片导出餐饮服务员迎客用的常用语;然后反复操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对图片做出正确的语言反应;最后教师请每组共同完成短对话任务。

2.学生能理解对话内容,能够说出服务员招呼客人和点菜的常用英语语句。

(1)Elicit the new word “menu” from the real menu.

(2)Ask students to search for the pictures of western food and drinks before class and say them in class.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 western food and drinks in the conversation and students read aloud.

Play the video of the conversation among restaurant waiter and guests (John & Mary).After listening, ask students to read aloud the conversation by playing 3 different rol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sentence patterns about what a waiter and a customer will say in a restaurant.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上展示他们所知道的西餐食品,并选出本环节的赢家,以此激发大家的参与度。另外,利用部分图片呈现话中出现的以及常见的西餐食品和饮料的新词:steak, dry white wine, red wine, spicy, wing etc.在掌握菜单词汇的基础上开始播放对话录音,一是通过组与组进行角色扮演、操练对话的形式训练学生关键句型的熟悉程度与口语能力;二是通过匹配练习,辨别出饭店服务生招呼客人和提供客人点菜服务的英语关键句型。

(三)Step Three:Completing the Task(搭建信息沟,操练重点句型,完成口语训练任务)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an information gap in the card to check whether they can identify the information by themselves.

Student A and B take turns to be the waiter/waitress and the guest. If you are the guest, order the meal according to the menu. If you are the waiter, take the order and mark them.

Help them to use the important sentence patterns to make a conversation about ordering a meal and taking the order.

【设计意图】搭建information gap,学生根据菜单信息,运用本课重点句型来完成餐厅接待服务和点菜任务。模拟真实对话,提前给予对话语言框架,降低活动难度,建立学生信心,在练习目标语言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Step Four:Summary(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同时努力达成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再次加深印象,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提供学生一些暗示:餐馆服务生在和顾客交流时的用语里最常出现的词有would, please等。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对待客户需要有礼貌,有耐心,始终做到顾客利益至上(polite, patient, considerate)。

六、总结

教师在整堂课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同时,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

【参考文献】

篇3

一、 教学做一体的涵义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源于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教学活动上非常重视“做”,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以这种知行统一思想为基础,结合当前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逐渐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就基础会计课程而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模拟具体财务工作环境的实训室,教师根据企业一个期间内具体财务工作的工作过程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工作任务,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融合进行,直观与抽象相辅相成,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而老师负责引导和答疑解惑。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对加强学生的会计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教学做一体模式下强调的是从做中学,“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与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应该体现从做中学,教师应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以此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种模式下就要求我们对教学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同时考虑到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会计的基本工作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工作过程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以企业一个期间的会计工作进行的具体环节来进行安排。这和我们原来传统的理论为主的课程内容安排就产生很大的分歧。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来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进行整合。

三、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整合

1、原有的基础会计课程是在理论为主的课程体系下进行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一般包括的教学内容有如下的几个方面:①概述:包括会计的概念和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记账基础、会计核算方法等。②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式:包括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式等。③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法: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试算平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等。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基本内容、填制和审核、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⑤会计账簿: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对账和结账、错账更正方法、账簿使用规则等。⑥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以及成本计算。⑦财产清查:财产清查的种类、范围、方法、清查结果的处理。⑧会计核算程序: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⑨财务会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2、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根据财务工作在一个会计期间的各个工作环节,结合基础会计要达到的技能目标,对内容进行整合如下:①建账。主要内容:账簿的格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账簿的种类、设置方法和期初开立各类账户的各种操作等。②凭证填制与审核。主要内容:原始凭证的概念和分类、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借贷记账法下会计分录的编制、基本经济业务处理(含企业在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经营成果结转过程中的基本业务)、记账凭证的概念和分类、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凭证的传递与保管等。③登帐。明细账登记(将账簿的登记规则、错账更正等内容融入其中)、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总分类账登记等。④财产清查。主要内容:财产清查的概念和范围,现金、银行存款、存货等财产清查的方法和结果的处理。⑤对账与结账。包括对账的内容和结账的方法。⑥报表的编制。主要内容:财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编制要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⑦对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归纳(该部分内容在前边个部分中都有所体现):会计概念、会计假设、信息质量要求、记账基础、会计核算方法等。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上述的整合之后,在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或编制一套适合的实训资料来辅助完成教学。实训资料的内容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业务进行提炼编写。资料假设为一个企业在一个月份内所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的内容,包括期初资料、当月业务的相关凭证等资料、期末有关资料,根据资料内容,结合课程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完成实训资料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最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目标,完成相应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在具体的业务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体现出业务的普遍性,又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还要全面。也就是说既要有日常最常见最普遍的业务,也要与课程讲授内容结合,体现出特殊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尽量选取难度不大的基本业务,又要尽量涵盖常见的各类经济业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又能使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调动学生动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至让学生觉得课程难度太大。

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实训资料的工作情景布置学习任务,并通过适当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由学生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一、授课班级背景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附属幼儿园在苏北地区是属于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师资、设备都属上游。我所听的这节课是小班,孩子9月份入学。班级人数30;儿童年龄3~4岁;使用教材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第一册,教材正规。本课是学习课本的第二单元,内容不多,4个关于身体的单词:eyes, ears, mouth, nose。

二、授课过程

一开始,老师用汉语让孩子用英语问老师和客人好。孩子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用“Good Morning”问老师好。然后老师用英语引导孩子坐好――老师说“One,Two”,孩子们齐声说“three,four”。之后进入课堂程序。孩子们齐声说的“Good Morning”和“Three,Four”,响亮有力,发音正确。接着,老师又用英语问了句:“Are you ready?”孩子们的反应也相当好,一起大声回答:“Ready!”应当说,英语才学了一个多月,孩子们已经能用英语进行语言反应,很不错了。当然也有少数孩子没有张口。

课堂程序第一是复习。先唱一首了英语歌:《Good Morning!》这是孩子们开始学习英语后学的第一首英文歌。接着又复习了一个《chant》(有节奏说的英语儿歌)。大部分孩子能跟着唱下来,说下来。但有几处,比如歌曲的“And 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弱读、连读部分,还有“Line up here”这句,大部分孩子们显然做得勉强。

接着进行新内容的讲授,老师比较有经验,教学环节的推进有板有眼。老师的授课语言是汉语。她拿着一张眼睛的卡片,藏在背后,然后闪动,问孩子,这是一张什么卡片?引出“eyes”这个词。接着就是领读,孩子跟读。领读几遍后,老师走到每个孩子身边,让每个孩子看着卡片说“eyes”。这些一般的程序做完,就把卡片挂在白板上,供练习使用。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教了“ears”、“mouth”和“nose”三个词。

之后是练习环节。在这个环节,老师用了“爬楼梯”游戏的形式,即老师把卡片放低,孩子读单词的声音就低,随着老师把卡片由低而变得举高,孩子的朗读的声音也越来越高。老师还用了情景教学的模式,指着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让孩子们朗读“eyes”、“ears”、“mouth”、“nose”。随后就是总结,老师让孩子回去多朗读学过的这四个单词。半个小时的教学过程结束。

这一节课,学的内容简单,教学过程也简单明了,表面上看来是一节很普通幼儿英语的课。然而,仔细思考这些平日里在幼儿园常见的英语教学活动,我们却能发现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从这节看似普通的课上,我们几乎能够发现对幼儿园双语教育几乎所有重大实践问题的回答。

第一,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也就是幼儿双语教育活动,孩子能够接受吗?从这节课来看,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孩子们当堂课学了4个英语单词,整个过程孩子们没有出现厌倦,或者疲乏感。绝大部分孩子,都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在活动,精神比较集中,能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们的跟读,响亮有力,很准确,当然也有个别孩子走神。这个班的孩子才3~4岁,他们9月入学开始学英语,才刚刚接触英语一个多月。以上这些事实说明:3~4岁的孩子是可以开始英语学习,是能够接受英语学习的,从实践的层面说,幼儿园开始进行英语教育,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第二,幼儿学习英语,学什么内容?这节课学了4个名词,这4个单词都是关于身体部位的,发音不复杂,所以孩子能够接受。幼儿园英语教学,应当格外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所选的语言材料一定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第三,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幼儿园起始课的英语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孩子的身心发展。在英语学习上,老师的讲课一定要游戏化,也就说整个教学过程给孩子的感觉是在做游戏,游戏的比例要大于学习。这堂课老师用了闪卡、爬楼梯等游戏,但是游戏的成分还略显不够,尤其是在练习阶段,方法比较单一。老师讲解要伴随着表情和动作,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教学方式既要有变化,有不要变换太频繁,要符合3~4岁的儿童的注意力规律。

第四,学习成果的巩固。3~4岁孩子的无意识记忆还相对较弱,整个教学基本都是在无意识活动中进行,就造成了学习效果较差的现象。这就出现一个如何巩固所学内容问题。幼儿初学英语,在短暂接触了一个新词后,如何迅速巩固这个成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长期保留住所学内容,就成为一个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

第五,幼儿园英语环境的创设。幼儿园英语环境的创设,牵涉的面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老师使用英语。老师可以随着孩子们学习内容的增多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使用英语不能勉强,不能为创造英语环境而做无效劳动,尤其在初始阶段。

本节课结束时,老师给了孩子们一个要求,也就是作业:回去多读。就动机和学习环节的设定来说,这没有什么错误。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孩子回到家能按照老师要求的做吗?这个英语学习巩固的责任,无疑只能落在家长身上。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否,没有家长的参与是很难想象的。幼儿园英语教学中如何取得家长的配合,就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

1.幼儿园进行英语教学,从3岁起(小班)是可行的

幼儿园英语教学,在起始阶段,所学的内容应当少而精,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谓少,内容包含几个方面:内容要少,可以学简单的单词、简单的词组;简单的句子也可以涉及,但要特别小心。学习单词也要避免一些发音困难的单词。在读词组、句子,尽量不要出现连读,弱读等较复杂的语言现象。

2.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并能适合孩子的需要

多样也并一定要时刻在变,要动员孩子的多种感官,多种感官参与的无意识记忆效果较好,要根据孩子注意力维持的心理规律来巧妙设计。教师的语音基本功一定要过关,教师的语音基本功不过关,贻害无穷。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使用汉语,要注意适时加入英语。教师的讲解要伴随动作,以吸引孩子的注意。

3.家长的配合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如何配合孩子的英语学习,是幼儿园英语教师应当予以高度重视问题。没有家长的配合,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甚至很难实行。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篇5

一、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

大学的课程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与基础课(如英语、政治、数学)之间的意思很相近,但它主要是指与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与专业紧密相关,但也没有专业课讲得那么深入,它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它与专业相关,理论性较强,分析层次也多,而且一般都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因其专业性与基础性的双重属性,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是基础课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课课程教学的连接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以及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增加的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培养学生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的根本,要求准确和真正吃透,而在基本技能方面则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动手实践的基本能力,是以后专业实践的基础,要求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包括基本运用和综合运用,就是运用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以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基础;新增知识就是跟踪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或增加与本课程相关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学科发展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学习深造的根基,只有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之后,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实践创新。如何搞好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笔者作为高校大学新生的导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提出讲好第一堂专业基础课是至关重要的。

二、讲好专业基础课的关键――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序幕;一部乐章,要演奏好序曲。所以上好第一堂课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也称为优先效应),抓住“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深刻的第一印象。它包括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和学生对课程的第一印象。大学新生对新教师和新课程总是充满期待和好奇,第一堂课一般都会聚精会神的听课。专业教师根据这个心理特点,从自身的仪表、言谈举止,充分展现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本课程的角度,充分结合实际,讲清楚该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学生切身利益的影响,使学生形成对课程地位、性质的第一印象,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兴趣和重视。第一印象的好坏,将对本课程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不容易改变的。

第一堂课上好了,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信任感,创造了一种自由交流的气氛,以后的课程教学工作就可以顺利开展了。教师的第一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就意味着教师的第一堂课成功了。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第一堂课是讲好专业基础课的关键,大学新生可以因为第一印象喜欢教师进而对其课程感兴趣,也可以因为第一印象喜欢某一门课程进而对教师感兴趣。无论是哪种情况,无疑对教学都是一种促进作用,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第一堂专业基础课讲授内容

在上专业基础课的第一堂课时,不应急于向学生讲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大学新生,他们一直习惯于中学老师“手拉手”领着教、“要我学”的学习模式,而对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等认识不够,较模糊,甚至迷茫。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堂专业基础课的讲授内容。

1.开场白拉近师生距离

与大学新生初次见面,笔者从人际交往中基本的礼节入手,进行开场白:“祝贺大家大学梦想终于实现了;欢迎来到我们这所高等学府继续学习,更是欢迎来到我们院系学习专业知识;为了让大家的大学梦编织得更美好,我愿为大家服务!”接下来笔者进行自我介绍。

2.讲解学习方式的变化

大学里学习内容比中学多很多,每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同,大学四年共需要学习的课程达40门以上。每门课程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老师上课的节奏比中学快很多,要求大家课前要快速多量预习,根据章节内容,用笔划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上课时再和老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对比。经过几次对比,调整自己对重点内容的把握方向,从而在众多的知识里挑出重点的知识点,再串成一条学习主线,系统地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这样的训练,大家获得的不仅是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为大家日后走上科研或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方法上,大学里主要是引导式学习――“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提倡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学会自己合理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采用中学时期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

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大学的学习目标是多元化的,不像中学的学习目标单一(为了高考而学习)。它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目标,其中初级目标可以制定为每天学习好,生活好,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能有一种自我成就感;中级目标制定为学习一门技能,有一个专长,如获取各种证件(英语四六级证、会计证、计算机证等),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考研继续深造学习;高级目标是要规划好以后做什么样的人,人生做成什么样的事,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学习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贯穿于大学的每一学期的学习中。

我们每位大学新生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自己的目标,向不同的方向努力。为了多元化目标的实现,这要求大家学会做学习计划(每学期的计划、每学年的计划、大学四年的规划),端正学习态度,脚踏实地去实施,在大学舞台上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为今后走上社会做好必须的准备。

在大学学习阶段,除了储备一定量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要学会怎样去查阅资料,利用查阅的资料怎样将所学的知识展开。

4.介绍课程学习前的相关内容

(1)讲清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在第一堂课中,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是让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个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本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在学习生活中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如电子商务概论这门专业基础课,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最底层,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在生活中“坐在家里不用出门,就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已屡见不鲜,大家或多或少已用了电子商务概论的实践知识。如管理学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还是考研必考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提醒可能要考研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务必认真。引用生活的案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兴趣。

(2)介绍本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

在第一堂课中,给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三方面的信息:本门课程的总学时,理论学时多少,实验学时多少;每章节用多少学时学习,进而能初步判断出全课程的重点章节;每次课前要学生快速预习多少内容。教学进度计划可以让以后的教和学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学习本专业基础课程的纪律要求

首先,课堂上不希望听到手机的响声,从教师自身做起,上课前手机关机或调整到静音状态。其次,要尊重课堂,不迟到,不早退,不要在课堂上睡觉,因为课堂上有教和学的互动。最后,每章节的课程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因为作业是检验大家学习成果的,又是让老师了解大家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作业应反映大家的真实学习情况,才有利于教和学的效果,有利于大学学习目标的实现。这些纪律要求,其实质是培养我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与大学新生初次见面,用第一堂课与他们用实例交流谈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笔者认为有必要且值得。有了好的印象,就有好的开始;有了目标,同时有好的规矩,后面的教与学都将会变得很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1-02

《西医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三方面内容。它是我校非医学专业如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中药英语和药物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的使用教材。以前使用的同类教材如《解剖生理学》中,解剖在前,生理在后,每一部分知识独立分布,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明显感觉到所学知识既不连贯,也不便于理解。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基础上[2],我们创新性地把同一系统同一器官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学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如消化系统中的胃,既有胃的解剖又有胃的组织学和生理的知识,把同一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同一教师讲授,这样学生明显体会到内容紧凑、易于理解、重点突出。下面我们就把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前后的情况作一调查对比。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河南中医学院4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学生219人,2010级学生233人。

2.调查方法。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采用问卷式随机调查,现场回收。共派发问卷452份,回收442份,有效问卷435份,其中2011级212份,2012级223份。总有效率为96.2%。二是统计期末考试成绩。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1.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认为《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合理的人数多于2011级使用其他同类教材的人数,高出21.9%;,经过X2检验(X2=24.86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通过考试成绩分析: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11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西医理论基础》课程只有90个学时,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全部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连贯、精练,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同步学习[3]。学生对使用教材的评价是教材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4]。从上述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相关知识整合的《西医理论基础》内容量适中、编写合理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相关教材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他相关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组织形态知识,后一部分是生理内容,学完形态再学机能,老师授课容易,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创新性地把同一章节的解剖、组织和生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减少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5]。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对课程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11级相比,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2012级学生选择“理解”的学生增加了19.6%,选择“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时,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1级提高了14.2%。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还能增加学习兴趣。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医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把药学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奠定理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目的比2011级明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可使更多的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知道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数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近几年把《西医理论基础》作为我校药学专业教科书的使用,得到了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誉,他们认为这本教材知识点紧凑、章节编写合理、便于理解。当然通过使用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删减,语言需要更简练和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等。针对这些,我们目前又对《西医理论基础》进行了再版,使之更加精确完善,以便让更多的药学专业同学能学习到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游言文,高剑锋.西医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廖亚利,黄卫春,云等.高等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169-172.

篇7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组合的必要性,以此引起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视,进而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配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大影响,而当前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薄弱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课程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阐述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因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基础上编写的,与后期的《会计电算化》内容脱节,没有把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对会计内容的影响考虑进去,与住处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另外,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赞成新会计科目和要求,不能在教材 中体现,导致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突破。当前高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以教科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参与,虽然多年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长期的思维定势 ,冲破不了禁锢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能以课程为依据,要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学生也只能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要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应付考试,脱离了真正的职业教育轨道。更重要的是很多传票的填制、传输入过程无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对于没有会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纯理论的讲授无法给学生带来立体感,更难产生兴趣

(三)缺乏真实的经典案例。例案教学法是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互动,自己动手,主动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目前众多基础会计教材中,都缺乏经典的案例。

事实上,基础会计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以后的专业素质,因此,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已势在必行。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

1、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质

基础会计课程组合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基础会计课程有关内容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的互动性双向组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组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基础会计课程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育活动方式,设计出信息化的新课程方案,组织和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新课程方案为根据,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化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成果,以确认和推进基础会计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

2、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首先是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连贯性,却将会计工作过程割裂开,所以各高校应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编写教材,其内容更应注重高职学生教学特点,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准备一系列完整的实训资料,通过这些实验教材的使用,提高了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加大手工及电算化的力度,优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方便而灵活地调用或制作出适应各种情境的有效课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网络式教学,建立学习单元库、题库和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学习单元库是把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按照一定技术进行设计的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程序集,包括微教学单元、学习游戏、程序等。题库包括例题库和试题库。 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是将网络上可调用的远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学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在教授、学习和教学中利用一台个人电脑作为终端机通过网络进行检索、下载与重组,也可以将本地课程材料以HTML格式上传到WEB服务器上,供师生们下载使用,在增加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使课程资源处于时时更新的状态。我国教育部现在正大力建设一些学习网站,并准备把网址向全社会公布,这些网站就是典型的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了视觉的冲击,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欲望,例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手、眼、脑的有机结合。

三、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大多都在根据教育部十六号文的规定,努力的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而在基础会计教学上,大多数院校都开始注重基础会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基础会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基础会计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组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组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组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基础》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已成为当前基础会计教学的新趋势,组合后的基础会计为会计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为后面的会计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手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可能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可以看出,学校整体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已超过了5500人,但基础医学的报考人数却逐年减少,2012年已低到68人。目前我校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428人,基础医学专业仅110人。极大的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科学研究与整体建设。经过调剂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有所提高(见附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紧缺问题。调剂到基础医学的硕士研究生一大部分是非临床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增多趋势(见图1、图2)。2014年以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居多,这类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了解较少,培养起来较困难。另一方面,调剂过来的学生,大多是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记忆力、理解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都有体现,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发展速度。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困境解析

李芳芳[2]等认为基础医学招生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学生认为基础医学不是医学,就业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于临床医学。社会环境方面表现在国家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而夏春波[3]等认为基础医学硕士生招生困难主要与学生的专业兴趣、毕业后的工作待遇、就业空间和社会认可有关以及学校引导不足和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相关。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报考生源少的原因。从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上与临床医学进行比较,并没有显着优势,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缺乏信心。从数量上看,从事临床医学的人数量较多,因此发表文章及中标课题的数量不比基础医学少。从质量上看,目前医学研究强调成果转化,强调科学研究对疾病的作用,临床医学更方便与疾病进行联系,更有利于高水平课题的运行。从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上看,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线人员,基础医学的研究生生源底子差,外语水平较低,缺乏留校机会,因此能力和动力都不如临床医学。

(二)基础医学报考生源少,但仍有部分学生接受调剂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西医综合覆盖面太广,包含内容太多,因此放弃报考基础医学,但有机会调剂到基础医学还是愿意接受的。部分学生认为基础医学的招生困难,生源不满会接受调剂,因此先报别的专业,考不上再调到基础医学。还有的学生,没有考上报考的专业,又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抱着先上研究生再说的想法,同意调剂到基础医学。

(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非临床专业来源较多的原因。在非临床专业来源的硕士研究生中,以护理专业和管理专业最多,经座谈了解,护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认为攻读基础医学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且不用值夜班。管理专业来源的研究生大部分因为管理就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想学点技术让自己有一技之长。

三、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对策

(一)在学校层次加强制定适合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学校及社会应该加强对基础医学教师及研究生的关心与帮助,工作上给予更大发展空间,生活上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制定人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提升教师学生的优越性和幸福感。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将西医综合替换成生物综合、预防综合、护理综合及西医综合四选一的形式。以加大可报考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生数量。加大本推免的力度,并给与政策倾斜。选择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这样既保证了生源,有提高了生源质量。为了吸引优秀本科生参加基础医学的本推免,承诺其硕士毕业时可免试留校或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吸引大量的本科优秀学生选择基础医学。就业问题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决定攻读什么研究生的关键性问题,就业渠道的大小,就业水平的高低,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础医学的招生情况。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就业关系网络,通过以往已经就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随访学生工作情况。关心用人单位需求现状,推荐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保证推荐学生的质量,并定期进行随访,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放心选择、安心录用。

(二)在学科层次调整适合基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在培养模式上要强调灵活性,分类、分层次培养;在课程学习上要强调差异性和综合性,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学习[4]。导师兼任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同时培养基础科研型和临床诊断型研究生。例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5]。实验室与医

篇9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_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双向通道研究。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0,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0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

 

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3。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_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晡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晡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篇10

1.1肝细胞癌的转化医学研究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属于较为常见的肿瘤,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据统计,在我国,肝癌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就全世界而言,则位于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4]。近10年来针对肝癌治疗研究的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使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肝癌发生与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和关键分子方面也取得了较为领先的地位[5-7]。但是,从临床对肝癌诊治的过程中看,肝癌的总体预后依然很差,难以与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相平衡。2004年,Mankoff等[1]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就全世界而言,肝癌的发病率仍持续上升,年发病和死亡人数较10年前明显增加,由10年前年发病56.4万人上升到74.8万人,年死亡人数由54.9万人上升到69.6万人。目前,肝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5%。

我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国是肝癌高发国,患者数量占全世界肝癌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对肝癌诊治的相关研究较为突出,但治疗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仅就肝癌的转化医学研究而言,转化医学在此领域进展颇微,虽然相关的基础医学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但是在检验基础医学应用效果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肝癌的疾病治疗却进展缓慢,肝癌的基础研究没有达到提高肝癌预后生存率的效果。与国外相比,虽然我国的肝癌人数占世界肝癌人数一半还多,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没能通过转化医学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转化医学的真正意义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2心肌梗死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

目前,对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治疗经验的总结,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应用,已经通过转化医学实践验证达成了比较清晰的共识,一般认为放置血管内支架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国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使用心脏支架的态势呈现疯长。据统计,心脏支架的使用量连续3年每年增加6万例,但是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仍然呈逐年上升态势。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要通过预后的效果来判断,即预后的生存时间。冠脉支架和/或搭桥手术,对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死率下降仅为3%~5%。从上述例子可知,我国应用转化医学的近10年间,在心肌梗死治疗领域仍然属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虽然,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心肌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冠脉支架,因为冠脉支架能快速畅通冠脉,但对于一种临床应用技术的判断不能仅看近期的治愈情况,还应该对临床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做客观评判。但是预后却难以令人满意,转化医学的效果也同样难以让人满意,需要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相关人士共同努力协作发展转化医学,共同寻求最佳的诊治策略[8]。

1.3实验外科应用的转化医学发展

实验外科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用实验医学的方法探讨、验证外科领域的未知问题。首先,是通过动物实验来验证手术方法的效果,通过各种实验技术和方法,验证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等;其次,是外科疾病的病因、诊断、防治与预后等内容,利用循证医学进行判定。

通过上述可知,实验外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具体说应该是与外科临床医学相联系的重要枢纽,应属转化医学的范畴。在外科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外科的基础医学的相关内容来判断或验证这种问题可解决的办法,进而通过临床实践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

近30年来,虽然我国的实验外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主要表现在[9]:(1)在国际上有标志影响力的先进成果不多;(2)每年在SCI具有影响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但是真正能将基础研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重复验证的却寥寥无几,多数是为了基础研究而进行基础研究;(3)对疾病进行诊治的临床知名医生很多,但能真正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进而转入实验外科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匮乏;(4)临床外科手术创新不够,高新技术成果及应用较少,多为国外新技术的跟踪引进和重复应用,一些重要的技术和设备仍受制于人,临床研究的创新指数和证据级别也有待提高。比如,外科手术技术最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因临床中难以达到精细操作应运而生的,从2000年首次应用,到2010年短短10年的时间,全世界范围内,欧美国家的装机数量迅速增长[10]。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装机数量为1753台。其中,美国1285台,占73%以上;欧洲316台,占18%;亚洲及其他地区152台,占8.7%。亚洲国家和地区共有96台,其中,韩国34台;中国大陆10台,仅占0.6%;中国香港6台;中国台湾7台;日本20台;印度7台;其他国家共12台[11]。由此可见,我国外科学的发展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难有竞争力,因此,作为转化医学范畴的实验外科应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医学科学内部学科间的相互转化,提高我国医疗的整体水平,合理运用转化医学,培养“实验室-临床-实验室”综合型人才,使我国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强国。

1.4转化医学资金投入及其成果发表情况与转化医学初衷相悖

美国国家肿瘤研究院在过去30年间共耗资2000亿美元,用于基础医学的相关研究,最终发现80%的经费涉及小鼠、果蝇与蠕虫等的基础性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约156万篇,但肿瘤死亡率却未见明显改善[12]。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长期以来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员往往将作为主要的研究成果,只要能在Nature、Science、Cell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视为科研的最高成就。而临床医生则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大多不善于基础性研究,对临床上发生的难题缺乏敏感性,往往习惯于凭经验解决问题;即使在教学医院,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也常表现 为形式多于实际,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整合,所有这一切都制约了转化医学的发展。对临床工作者而言,实现转化医学的新模式必须改变传统临床科研的思维方法,要以迅速发展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基础,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对疾病的本质展开研究,以寻找疾病诊断、分型的新方法,提供疾病治疗新的药物靶点,探索靶向治疗的新手段,这是实现转化医学的关键所在[12]。

2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与困境

综上可知,全世界的转化医学发展似乎存在一个瓶颈,虽然在20世纪中叶就提出了转化医学,但真正意义上的转化需要用时间来判定,需要远期的效果观察来最终做出结论。可以认为,转化医学在世界范围内仍处探索阶段,虽然相关的针对临床实践基础医学研究不断更新,但真正意义上能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的却微乎其微。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转化医学的提出和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的投入和对高精尖技术的关注亦较少,与国外差距较大。而转化医学的重点并非“转化”的本身,其真正意义是通过这种转化的过程,使有意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真正成为临床医生得心应手的诊治疾病的工具,而且在今后的效果评价中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目前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和困境如下。

2.1“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形式多于实际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转化医学实施的困境。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就是诠释从实际出发的最好例子[13]: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胃溃疡是由于长期食用辛辣食物、饮食不规律及工作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而在1982年4月,临床医生Marshall与病理学医生Warren合作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并认为这种细菌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相关。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合作者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在1984年4月5日,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于TheLancet上,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于是,世界各大药厂投资开发治疗疾病的药物,并且临床试验成功。这是转化医学实践从临床中来最后应用到临床的典型例子。但是当前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脱节的原因在于大多基础研究者为了基础研究而研究,没有真正到临床中去调研,查看临床医学实际的需要,盲目进行基础实验,最终实验结果难以达到临床实际需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转化医学难以实施。同样,临床医生往往不屑于基础研究,认为治好疾病就是好的临床医生,却没有认识到在临床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基础研究来解决,达到对疾病诊治的需求。

2.2基础医学研究对象的简单性与临床疾病诊治对象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基础医学的研究往往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对于研究对象(包括小鼠,细胞等)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培养,也就是追求一种简单性、效率性和因果性。因此,无论实验的方法和技术如何,这对事先已经预定结果的实验而言,往往能获得成功。但是,基础研究的目的是要转化为医学实践所用,而医学面对的是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富有感彩的人,因此,在把基础医学实验结果放到临床进行验证时,很难达到可重复性[3]。也就是说,基础研究产生的结果,是基于事先预定好的实验对象进行实验而得出的,而要将这种方法转化为临床应用,要面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性别等的复杂人体,需要多次长时间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因此,二者研究对象的矛盾,注定加剧了转化医学的困境,基础研究对象的简单性与临床实践的人的复杂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临床医学只有经过大量资料的积累,长期的临床效果观察,对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人群的反复验证,才能达到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实践的真正转化。如同上述肝癌转化医学研究的困境,即使基础医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临床试验需要大样本及长期的临床观察,而面对复杂的人体时,就会产生上述矛盾,阻碍转化医学的顺利进行。

2.3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各自为政

人类进行基础研究之初,实验室是在医院之内,随着临床工作复杂性的增加,基础研究人员逐渐从医院分离出来,将基础医学研究放到医学院校之内,这样,基础医学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分离,从而也导致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各自为政,他们之间的沟通较少,没有交流就难以互相提出各自的需求,阻碍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也阻碍了临床应用需求反馈给基础研究。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是转化医学难以实施的关键。

实验外科的发展如火如荼,从传统手术到目前手术机器人的发明,可以看出外科学中的实验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但反观我国的实验外科向临床外科学转化的实际,对于先进的手术设备却少有人问津,虽然有手术技术不成熟、治疗费用高昂等因素存在,但多数的医院包括临床实践者,没有将这种尖端的技术提到引进的日程,使实验外科新技术难以在我国大范围应用,实属转化医学的又一困境所在,实验外科的基础研究已经完成,但临床的实施者却将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医院效益等进行权衡,最终可能由于难以广泛开展而延缓新技术的引进。因此,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临床医生应与基础医学研究者共同协商,在对高新技术开发之前,明确其今后使用的效价比,以避免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不符合临床的实际需要,而这种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各自为政,是转化医学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

2.4明确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目的性:为患者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在《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是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当是以人的健康为医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应明确实施的目的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只有目的同一,才能为了相同的目的而共同发展。为患者服务,不但是对患者疾病的治愈,还要节约患者的治疗费用支出,提出最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只有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从“为患者服务”的目的出发,节约医疗成本,才能使转化医学最终达到为临床所用之目的,走出困境,实现发展。

3转化医学的未来展望

3.1相关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展望

纵观全球近20年的转化医学发展,有较多的转化医学研究的成功案例,如胃肠间质瘤(应用情况)(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近10年来被重新认识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在2000年以前,这一少见肿瘤发病机制的发现未能转化到治疗干预中,这时患者的生存率只有10个月~20个月,2000年以后,由于临床研究者注意到伊马替尼对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作用,进而转向到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当中,通过基础研究,使伊马替尼成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有效药物,这使患者的生存率延长至57个月。使其生存率从只10个月~20个月延长到了57个月。但是,临床中仍然有许多疾病有待通过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应用被攻克。

未来转化医学研究的临床疾病中传染病将是重要的一方面,其中亟待通过基础研究解决临床治疗问题的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流感等。而关于这几种传染病转化医学已经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内容:艾滋病产生的致病机制;预防艾滋病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效果;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抑制剂的发现[14];治疗乙型肝炎的蛋白酶抑制剂药物的抗性如何;H5N1流感的相关致病机制;流感与脓血病(sepsis)之间的相关性[15];H5N1疫苗的免疫效果可否通过MF59免疫佐剂增强;流感疫苗的相关研究,等等。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较大而且变异速度较快,最近已经发现了H7N9型流感病毒,这又为转化医学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外,转化医学未来的研究领域还涉及代谢性疾病、精神疾 病、运动系统疾病、视网膜疾病、遗传病、器官移植等。而相应的研究内容包括:糖尿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人造胰脏治疗1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联合治疗新方法;通过恢复控制多巴胺传递的蛋白(GRK6蛋白)改善帕金森病症状;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后的运动障碍;保护具有骨质增生的Wnt蛋白的作用;脊髓损伤之后病情恶化与Surl蛋白的关系;基因治疗脊髓性肌萎缩;先天性失明的治疗;提高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移植存活率;失眠的致病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等等[16]。可见,转化医学的未来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仍然有许多疾病亟需转化医学研究解决相关的临床诊疗问题,这需要基础与临床研究者的有效沟通,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理念的推广,转化医学研究必将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未来攻克各种疾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但是,转化医学应用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建议:首先,对于基础研究者来说,在进行基础研究之前,明确研究目的,到临床中进行调查,验证该研究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临床诊治困难,应用前景是否乐观,对医生和患者是否适宜。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诊治手段的精确与多样性,对广大患者来说是一项利好消息,但诊治费用必将提高,患者的医疗负担也会相应提高,等等[17],这些都应该是在进行基础研究之前需要做的工作。其次,临床医生要培养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在完成临床疾病知识充实的同时,要重视基础医学理论的学习[18]。只要二者相结合,利用转化医学理念,就能找到临床实践中需要的基础医学知识,找到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方法,使得转化医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使得转化医学为临床服务,为患者服务。

3.2转化医学研究的政策支持

3.2.1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与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深度合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在2003年描绘的路线图计划中,明确了所谓的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1],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机构,NIH路线图计划一经确立,就得到了全球的各大机构及制药公司的大力支持,相应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的项目,提供大量资金扶持转化医学的研究。在2006年,NIH成立了由20多所大学和机构协同合作的一个协作组织,专门负责对临床和转化医学的推动发展,并使其他学科加入到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来,通过合作、协助等方式对研究进行创新。包括各种研究的项目设立、新式计划和手段的应用、技术的介绍,而这些项目和技术均与临床癌症防治相关,目的在于找到相应的组织工程技术,癌症防治技术的临床转化,干细胞技术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方法和转化。鉴于此,肝癌的转化医学研究,相应的基础研究成果已经问世,对恶性肿瘤的防治应该能够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但通过调查,肝癌的年死亡率升高,5年存活率未有改观,因此,应成立相关的转化医学机构,必须与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提供相应的资金,将基础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临床,对于费用较高的问题加以解决,使临床医生和患者没有后顾之忧,使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者密切沟通,全身心地投入到转化医学研究中;另外,鼓励临床的研究者发现临床应用的问题,尽快反馈给转化医学研究机构,通过机构与医学院校基础研究者联系,达到信息的传递通畅,保证转化医学顺利进行。

3.2.2鼓励医药企业投入,国家对转化医学为临床服务给予支持

篇11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1.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的核心教学思想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医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名高级临床医师,必须把基础医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临床医学解决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没有雄厚的基础医学知识,就不能在医疗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的联系。如在讲述生物化学氨基酸分解代谢内容时,介绍了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产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VitaB6,由此说明VitaB6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又进一步解释,指出在应用VitaB6治妊娠呕吐时,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抽搐症,这是由于孕妇长期服用VitaB6造成胎儿对VitaB6的需要量增加,出生后出现“戒断现象”,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惊吓表现,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VitaD缺乏症。这样学生对VitaB6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

 

2.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2.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2.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3.1加强与新的医学知识相互联系

 

每门基础课程都能解释一些临床知识。我们从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医学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在讲透一般生化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医学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过去的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释的临床医学知识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医学难题在分子水平上得以阐明。比如,发现了控制肥胖的ob基因;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癌基因、抑癌基因;找出了许多基因突变导致某些酶或蛋白质功能丧失而扰乱了物质代谢等等。实际上,在生化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的例子很多,有些还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脂肪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酶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因此联系临床医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引用医学实例要恰当,不要“喧宾夺主”。内容要精选,不要生搬硬套,要以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

 

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3.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结束语

 

篇12

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用教材的问题

护理专业在过去使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字样的书籍,目前选择的教材范围缩小,但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课程中5门基础医学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的。护理学需要改编现有的基础医学教材,使其更适用于护理专业,以避免医学模式阻碍护理专业的发展。我校已意识到了没有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教材所出现的问题,于是发现一些较大的书店的医学专柜,都有各式各样的供护理专业使用的基础医学书籍,但真的选用时还得谨慎抉择。因此,目前还没有做出新的行动。

3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问题

我校护理教育的基础医学老师几乎都受过医学教育,他们既教授护理专业的学生也教授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同专业在同一课堂讲课,我们了解到只有协和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少数学校的护理学院才有专门给护理学生上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但是将护理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差距较大,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4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其他问题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篇13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意见》,强调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改革,推进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整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国家实行的这些医学教育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务人员。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规律的自然科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医学类专业教育中,基础医学教学是开展医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基础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其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医学教学提供参考。

1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基础医学学科分类科目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这种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大都存在教学内容局限和过于繁琐,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学科中的缺点。但生命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界限分明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难以把问题阐述透彻,必然会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存在各学科脱节、基础课程重复率过高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协调的关系,没有实现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1-2]。国外医学教育多以长学制为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临床技能大幅提高[3]。但在我国现有医学教育模式下,要在医学教育特别是基础医学教育中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

1.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由于上述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致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师为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孤立地强调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本学科知识的讲授,对于相关知识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1.3理论教学脱离临床实际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由于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知识与临床的密切结合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面对这些枯燥难懂的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的,临床知识相对匮乏,难以在课堂上恰当地引入临床案例,造成基础与临床的脱节[4]。

1.4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的实验课程设置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基础医学生物学实验、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三个部分课程。这种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大部分实验课程仍然只是按每个学科的要求设置,强调每个学科的完整性,缺乏综合性、开放性,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不利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学生能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的少,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其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学习内容与现代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脱节,造成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5]。

2对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由于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基础医学教学应当要为临床能力的培养服务。所以,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认为,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变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块

由于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内容重复、相互脱节等现象,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对课程进行整合。2010年,复旦大学医学院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现状,提出了“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初步方案”并逐步实施。该方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开展整合式和模块化的系统医学教育,包括9个系统整合核心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健康与社会模块、临床技能与沟通模块、科研素质培养模块和选修课模块。9个系统整合核心模块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界限的教学模式。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按照这个模式,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如: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整合课程体系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整合课程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和提高了医学生综合应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6]。邰浩清等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横向教学模式,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合理地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使教学进程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为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我们认为,这种整合的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医学知识,加深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对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具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课程的整合毕竟还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课程整合的内容。根据基础医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应当对课程进行如下整合:将医学生物学、遗传学课程整合为人体生物学绪论,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知识;按照“器官—系统”的模式对课程进行整合,按照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系统等对解剖、生理、病理和病理生理课程进行整合,遵循从形态到功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疾病的形式对各个系统的内容进行讲授;对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课程可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2.2构建适应基础医学整合教学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实验教学也是后期临床教学的重要基础。由于目前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按学科界限,即基础医学生物学、形态和功能三个部分,强调单个学科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系统、综合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对其医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培养不利。因此,有人针对以上问题,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潘銮凤等从四方面进行了探索:①配合系统整合模块“人体结构与医学生物学基础”,构建“基础医学整合实验I”,内容主要为动物手术基本操作、生理机能观察、正常形态观察、细胞培养和形态、生化指标检测、细胞和分子分离和分析等基础实验。重点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贯穿于解剖、生理、细胞与遗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②配合“感染与免疫”“生殖与人体发育”及各个系统正常与异常的理论教学,设立“基础医学整合实验Ⅱ”,开展疾病动物造模、生化和免疫诊断、病理形态观察、药物治疗等综合性实验课程,将功能、生化、免疫、诊断和形态、病理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融人其中,目的是加强各传统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协调知识的综合应用。③配合“科研素质培养模块”,以基础医学研究入门课程和“基于项目学习”的科技创新项目实验课程作为整合实验课程的后期课程“基础医学整合实验Ⅲ”,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医学生物学研究前沿技术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7]。另外,有意识地减少验证类实验课程的内容,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加深对医学难点的理解。

2.3针对临床要求,设立拓展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上述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对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让学生早接触临床,为后期临床教学打下基础。因此,可在整合课程模式下,针对临床的实际问题设立一些拓展课程,让学生能充分地运用基础医学知识来思考临床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如:可设立《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实现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有机结合,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