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向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属性决定了中职教育语文课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学任务要与普通高中区别开来,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结合专业要求、以及市场的导向,尤其是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社会背景下,要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中职中药专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中职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突出其专业特色,尤其是语文课教学方面要和普高的教学模式区别开来。根据语文课的自身特点,提出一些符合职业学校教育规律、针对性强、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深化中职中药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语文学科对学生学生学好其他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发展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背景,具备良好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中药研制的基本技能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中药生产、管理、销售、研究开发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专门人才。中药行业是充满人道主义的行业,体现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中职中药学专业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是塑造医药专业学生健康人格必由之路。语文是由"语"和"文"两部分组成,"语"是语言,语言是手段、工具,所谓"言为心声"通过语言交流,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增进感情。"文"是文学。是一种文化氛围,人们在这种充满文学气息的氛围中,不断涤荡自己的灵魂,升华自我人格。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好语文对他们健康人格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 在医患关系十分敏感的今天,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
(三)语文教学是中药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语文学科应强调基础性和运用性,现代中药学的专业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典籍知识的继承,目前中医药典籍就有上万种,而语文就是实施专业教育的工具和载体,依据现有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中药学知识、敏锐把握中药学动态,最后达到发展中药学的目的。同时,语文课中关于医用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课文也提供了学习古典中药学知识的正确思维和有效方法,进一步来说,语文学科将是提高中药学客观思维和多元思维、获得新知,从而探索中药学文化史籍奥秘的有利武器。所以学好语文,特别医用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研究和表达水平的能力,具备对大量医药范文和著名文献的学习、钻研的能力。可以说语文文化基础课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必备基础。
二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定位思路对策
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路必须满足职业化导向,语文老师要有服务专业的意识,帮助于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职中药学专业语文教学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一)把握语文与专业技能课的关系。首先,要改善文化课和专业课互相"敌视"的情况。可以通过通过教学内容的交叉,实现实现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姻",实现"双赢",尝试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和谐地执教于某一课堂,这样在有效的教学时间中学生既能掌握语文教学文学性要求, 也能注意到中药专业传统医药文化特色要求, 让学生收到比较全面的评价。其次,改变传统"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中职语文教学突出职业特色,并不意味着要唯专业课瞻前马后,成为专业附属品,而是把语文课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突出语文课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
(二)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夯实语文基础之间的关系。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就是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突出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不以放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育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实用能力,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三)中职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就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职语文教学在突出职业特色的同时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首先,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对于中职语文课来说,只有实现了工具性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特色要求语文教学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合适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能说会写的实用型人才。其次,语文人文性却也是不能忽视的。语文一经人的运用,便会产生具有思想情感的实际效应,而且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指较高技能水平,也包括丰富、深厚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有社会使命的人。
参考文献
[1]余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09-02
《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高校各专业《方剂学》教学基本沿用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思路,即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但是,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和推介等,故需通过《方剂学》获得与中药相关的临床知识而不是处方能力,基于这一需求,对中药专业《方剂学》进行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全社会对本科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因此中医药教育也要顺应就业需求,考虑学以致用[1]。因此,应调整和创新各学科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这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向就业实际工作的合理转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为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基本理论也不能荒废。因此,通用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兼顾。
2 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在不降低《方剂学》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
从就业出口来看,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而中药学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担任药师、新药研发(临床监察)和新药推介(针对临床医生的讲师和医药代表)等工作。这些工作对《方剂学》知识的第一需求并不是获得临床处方的能力,因此若完全按照中医类学科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大纲和模式授课,将不能完全适应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专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也应该有所改进。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
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
生在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与本专业特点有关的《方剂学》相关知识,又能拓展与就业有关的实用的知识面,在应用能力上有提升,即保证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学时里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实力,又不缺少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应有的作用。
3 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使中药学院的学生通过《方剂学》有限的学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为了既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兼顾就业市场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又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4.1 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我们认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对于各专业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专业《方剂学》学时设置不同,学生将来要进入的行业也不同,因此对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讲授,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又有差别。为保证研究结论准确和严谨,有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再次确认《方剂学》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首先,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炼出《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纵向方面,研究建国以来各版《方剂学》教材,了解《方剂学》内容的变化情况;横向方面,研究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针对各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大纲,了解各学校各专业都重视的《方剂学》教学内容。其次,进一步访问教学管理部门对《方剂学》课程设置的建议,访问资深的《方剂学》教师以了解前贤和同仁在《方剂学》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再次,总结作者个人多年的经验。其对方剂学的知识体系和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都有切身的体会。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
4.2 学生所需知识的特点以及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1)调查研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以及《方剂学》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并调查中药学各专业在校学生对《方剂学》学习的需求和教改建议。(2)了解中药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出口,调查已毕业学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对已学《方剂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所需补充的相关知识。(3)调查用人单位对中药学各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并分析确认其中哪些是《方剂学》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的。
4.3 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最佳知识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将各种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将《方剂学》必须讲授的核心基础知识与中药学院各专业学生对《方剂学》的特殊需求有机地结合,得到适当调整《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方案,制定了适合中药专业的教学大纲。
5 本研究的结论
5.1 《方剂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比较建国以来历版《方剂学》教材,发现各版教材的章节设置基本一致。比较我国比较知名的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基本内容一致但是细节有差异。
结合总结个人《方剂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方剂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相同的,中药专业也不例外[2-3]。当然,中药专业《方剂学》的课时较少,而且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中医专业确实有所不同,因此中药专业《方剂学》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确实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般说来,《方剂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总论中包括方剂学发展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剂型和用法,各论是经典方剂讲解。
5.2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总论教学的特点
药学生出口不论是药师,药品推介还是医药研发企业等,都是通过药与临床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一专业和行业都必须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理法方药缺一不可,因此总论中方剂的组成变化,也就是组方配伍理论和法度,是方剂学教学重点,是必保的核心知识。
考虑到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特点,从剂型与成药关系密切角度考虑,总论中除治法和组成变化外,还应该重视剂型的讲解,应把剂型讲解提到一个高度。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课程通常在三年级开设,在此前的两年中,中药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学习与中药相关的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等,因此中药专业学生对单味药的理解和记忆比较深刻。然而临床等应用领域中,中药的治疗作用是以方剂的形式实现的,所以《方剂学》总论的教学中还应该强调中药和方剂的联系与区别,以理法方药方剂配伍思路为重点,讲解其用药知识,这对于中药专业毕业生将来开发新成药或者作为药品推介师向临床医师讲解宣传自己的产品都是很有好处的。
5.3 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各论中的选方原则
考虑到中药专业《方剂学》课时相对较少,各论中所能选择的经典方剂的数目相对就少,必须采用少而精的选方原则,主要是注重方剂对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为纲,以纲为目,纲举目张”。
5.3.1 体现法度的方剂 依据“方从法出,依法统方”的理念,选方和授课时注重以方表法,重点是能表达配伍法度的方剂尤其是一方多法的方剂,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并不强调对每一张方剂面面俱到。如麻黄汤,麻黄配杏仁,表达了宣降相因的理肺法度,对肺系疾病的处方和肺系新药配方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5.3.2 目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药方 药学专业培养目的不是临床医师,通过方剂学学习侧重的不是培养其处方能力,而是实际应用能力,中成药的使用不可忽视,因此在正方和附方的选择中尽量选择一些已经具有中成药剂型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中成药的方剂,这一特点特别适合于药店的药师。
5.3.3 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适合于制药企业的药师) 近年来,新药研发人员将一些经典方剂剂型加以改革,成功开出新的中成药,这些成药成功的走向市场,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制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就是一个剂型改革的成功案例;又如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传统名方,今人在此基础上去生姜加香附、丹皮、栀子增强方剂疏肝解郁的作用,又可治疗肝郁化热,成功的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舒肝颗粒疗效稳定,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已纳入非处方中成药目录。这是一个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的能力,应多选对古方剂型改革获配伍调整取得明显成功的案例,并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
5.3.4 《方剂学》教学的实践环节 中药专业的《方剂学》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用能力的培养,如模拟药店药师、药品推介师和住院药师的工作场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方剂学知识撰写求职报告病进行模拟求职答辩等,通过以上环节的讲解和点评,使方剂学理论知识实用化。实践环节可以再教学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璞.中医药通才教育的几点看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5,13(2):51-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中医药学遗产,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是我国医药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中药学专业是最具我国特色的本科生专业之一,也是当前备受社会欢迎的本科生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成为中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用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人文关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应现代中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1、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具备的素质
1. 1知识结构多样化中药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药学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由于其作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及动物,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遇到的问题也是多方而的、涉及诸多因素。尽管中药学人才供不应求,但社会对其要求也日益严厉,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
1. 2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想要在竟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社会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医药发展,既要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创新,与世界接轨,与日俱进。
1. 3练合索质和团队精神。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人文关怀、身体条件等。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等都与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更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完成的。因此,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是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2. 1建立应用型中药专业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发展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它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中药人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医药经济也要融入世界经济中,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学人才,以适应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而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从发展中药事业、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增强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仟感
2. 2建立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随着中药的研制、制药技术及设备的发展,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从事中药基础性研究和药物研制的研究型人才。第二,随着药学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除了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之外,还包括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中药生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流通、药材的质量、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等,更需临床应用的中药学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药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
3、构建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 1落实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研究药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人及动物服务,倘若研究与生产脱离,研究便没有意义,生产也会滞留不前。学校应该利用名优中药开发企业对科研技术的需求,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优化创新平台。这个平台以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为切入点,融入最新的科学技术,设有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中药组效关系评价研究、中药处方配伍优化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组分配伍作用模式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志向、兴趣,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研究中心、实验教学部共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校企合作造就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
3. 2实施学分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应把重视学生及其需要作为核心,实施学分制管理。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给学生选择余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改变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个性。虽然大部分高校已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选修等于必修,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式和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而,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更加注重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
总之,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造福于人类,中医药还要不断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时维静,俞浩,周国梁,方艳夕. 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6)
1.1实施过程见图1。
1.1.1病例列举案1患者,男,45岁,自述近3天咳嗽,痰多色白、质清稀,伴有鼻塞咽痒,鼻流清涕,兼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案2患者,女,32岁,自述近一周咳嗽,痰多色黄、质黏稠,咳痰不爽,偶有腥臭味,可闻及喉中痰鸣声,身热面赤,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案3……
1.1.2问题列举A.痰、咳、喘、哮的区别和联系?B.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证?C.苦杏仁有毒是因为含有氢氰酸,中毒量大概为多少,吃多少会导致死亡?D.刺激性强的止咳平喘药是不是指的是对支气管黏膜的刺激?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胃肠有出血者也不能用?E.生苦杏仁为何要后下?F.……
1.2效果调查
1.2.1学习能力提高经过调查,在参与会议讨论的13名学生中,有2名学生测试成绩在95分及以上,7名学生成绩在90~94分,3名学生在85分~89分,仅有一名学生成绩为82分。90%的学生认为自己止咳平喘药章节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知识掌握迅速、牢固。
1.2.2学生认同度调查设定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热情、喜欢此种教学方法、课前作业课上提问讨论的方式好、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更有助于相关知识掌握、此种教学方法使学习压力增大这五个方面为调查内容,对参与会议的1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10名学生喜欢此种教学方法、9名学生认为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热情、7名学生认为课前作业课上提问讨论的方式好、11名学生认为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更有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3名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法使学习压力增大。
1.3教学质量监控结果高年资教师在听取了本次教学活动后,认为将“翻转课堂”和PBL相结合后,教师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更深入地讲解专业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更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为临床打下基础。
1.4教师课后总结和反思讨论结束后,教师在课后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总结,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讲解,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讨论
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大学教育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和PBL符合这种教育理念,且为这种理念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临床中药学的学习中,学生要记忆数百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知识点繁多、复杂,传统的授课方式简单直接的将以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气氛也比较呆板,学生记忆知识难度大,多而繁杂的知识点很容易混淆,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将“翻转课堂”与PBL结合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实验中,学生课下学习书本知识,课上思考并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激烈的进行讨论,并与临床真实病例相结合,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较高昂、气氛较热烈。通过当堂测验发现,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对于中药学繁杂知识点的掌握速度更快、更牢固。学生普遍反映在经过思考、激烈讨论及针对病例辨证练习用药后,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多数学生比较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让原本简单、枯燥的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