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的教育功能

德育的教育功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的教育功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德育的教育功能

篇1

二、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德育功能

自古人们就很注重艺术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主张将艺术与伦理道德的结合,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制订“理想国”蓝图时主张将影响不好的艺术作品一一驱逐;孔子的“善”在先,然后才“美”,“善”比“美”更加重要的观点;汉代的《毛诗序》中提出的“教以化之”的理论等等。可见,艺术中的德育因素对人的影响非常重大,对大学生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归结起来,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承担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对个人发展和国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教育中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通过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引导大学生反思历史,参照现实,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义,培养起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比如革命年代的战地文工团,为了战争的早日胜利,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不惜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生命的危险,到革命前线慰问演出,给将士们鼓舞士气,提升斗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虽有短短几分钟,但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给人振奋和力量,但每当乐曲响起时,内心充满了激动和热情;油画艺术,过去中国的油画被称为“西洋画”,但现在中国的油画是带有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特色的“中国油画”,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都包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虽然这一艺术种类首先起源于西方,但它却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经由中国画家的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不断壮大的,所有这些,让学生学习了解后自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和价值观。大学时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加上社会上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极端自私现象的时时出现,这势必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甚至会产生迷茫和信仰危机。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基本艺术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学生对艺术产生一定的兴趣,使学生们在欣赏和感受艺术中美的同时,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的能力,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并能以实际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感之以形,动之以情,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让学生在参与艺术中有直观的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他们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同时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不仅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并结合时代特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形成有利于自己全面发展的正确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3)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由于学业繁重、感情挫折或者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犹豫、焦虑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和沟通,会消耗人的意志,降低人的免疫力,易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发生,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而研究证实,艺术教育对人情绪的调节,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艺术是心灵的体操”,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矫正,它能调节人的植物神经,促使大脑得到休息,帮助人们消除疲劳,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为例,不同的音乐调节不同的心情,它通过音调、音节、音律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与宁静、烦恼与欢乐、忧愁与幸福,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兴奋、镇静和降压作用,并随着音乐的曲调、节奏和旋律,最终使人恢复到平静和自然。因此,艺术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表达感情,排除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态。

(4)能够陶冶大学生情感,完善大学生个性。艺术教育具有“以情感人”、“以美动人”的特点,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之处,它能使人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情感起伏,在美术的色彩光影中心弦触动,在舞蹈的身姿中身心愉悦,在戏剧舞台的身影中咀嚼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影视的声画世界里沉浸共鸣,它能直接的进入人们的感情世界,点燃人们的情感火花,使人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内心得到充实,情感得到陶冶。同时,艺术教育还能塑造、完善大学生的个性。艺术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解读空间和超脱狭隘功利的意念世界———驰骋个性的自由王国,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原型人物或事件与个体相比较,看到不足和优势,找到自己的潜在能力,适合做什么和不适合做什么,使他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目标努力。而且,艺术教育具有很好的调节功能,它能够使帮助学生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克服弱点、缺陷,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

(5)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行为高尚。大学生人格完善和行为高尚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艺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艺术知识的传播和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情趣、意志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以形象的陶冶、情感的交融,使人心灵美好、人格完善,并能促进大学生以实际行动,通过“精神—实践”的方式来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达到身心合一,行为高尚。

篇2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34-01

一、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可谓殊途同归,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而音乐教学中,音乐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育人”。音乐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与社会与时代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密切相联,“诗言志”、“乐以和情”。

二、教师是“音乐育人”的设计者、主导者

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其德育任务是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力来实现的。音乐教师不能脱离大纲和教材大讲思想品德、法制纪律,把音乐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强调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把音乐课上成“纯艺术”、“纯音乐”的专业课。既不能“穿靴戴帽”,也不能“拼贴填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德育观念,自己增强“育人”意识,加强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感,时时绷紧头脑中的“育人”之弦,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生硬地简单化,相反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音乐课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音乐教学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充分发挥音乐的感染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学生的想象的共鸣,以达到培养高尚情操和道德人格、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目的。其次,精心设计,向45分钟要质量。音乐教材中的每一支歌曲,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大多数都是音乐宝军中的瑰宝,尤其是具有爱国主义主题的一些传统歌曲,其内在的教育价值、音乐价值、审美价值是前所未有的,并以独特的音乐魅力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的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传统教材。但是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不吃透教材,不精心设计,就很难表现出歌曲的闪光点,也不可能形成学生丢份儿兴奋点。45分钟好似一幕剧,而教师则是该剧的导演。教材(一首好歌)就如同一个好剧本,学生好比是“演员”,有了好剧本还必须有好导演,去挖掘剧本的艺术价值,使导者、演者、观者都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学生育是“音乐育人”的感知者、传承者

音乐是表现人的情感的,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方面自然起着其他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可能我们不知道引发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背景,但我们却直接感受到了他的情感。音乐的节奏正是灵魂的体现。每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突现出一个美的灵魂,使人在迷茫之时看到希望,在消极之中找到力量,在困难面前增加勇气,在痛苦之中变得坚强。

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已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认可。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的基本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现,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于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辩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数学解题审题需要语文知识,物理的证明归纳也需要语文知识,如不掌握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你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学好;思想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两者相辅相成,既教书又育人。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势在必行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2.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方面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德育的宏观规定,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并且具体化、直观化。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草船借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数课文能体现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能在漫长的教学中做到既能讲文又能传道的有机渗透呢?在此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课前分析好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几百篇文章中无不涉及,但偏重不一,教师必须在课前推敲斟酌,找出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有了这些渗透重点,教师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教育,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显著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课上灵活运用渗透方法传道育人

语文课堂具有形象性、情谊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生命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好的教学素材必须用高效可用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效果。常用的渗透方法有“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身临其境”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收、理解。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口而诵,心而为,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

3.课下偶尔布置实践作业,将德育教学渗透到生活中

可以在学完赞美父母的文章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给父母捶背、洗脚,吃完饭后主动刷洗餐具等实践作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和操持家务的劳累,这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有教育作用;也可以在学完赞美清洁工阿姨的文章后,组织班级去街道义务清洁,让他们体会到清洁工阿姨们工作的辛劳,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完善的人格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并对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者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2.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指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和目的的保障,是制定德育目标、规划德育内容和选择德育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学者对于德育功能论述颇多,从广义上理解,德育功能包含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民族性格功能、人格优化功能、认知发展功能等。本文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依据德育的感化性、内化性、自主性、广泛性和制约性等特点,探究创业教育视角下德育功能的内涵,即德育究竟能“干什么”。

二、创业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辩证分析

创业教育与德育是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学生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与创业教育的定位高度契合。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实现学生知、情、意、信、行统一的过程。如果教育仅仅单纯培训学生创业技能、提高学校就业率,则容易导致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出现偏差。1.德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意识、品质和精神是创业教育的内在核心与最终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念认识方面,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办新企业的教育”;教育方式方面,采取“快餐式”的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动机方面,盲目崇拜创业英雄,以功利为驱动参与创业活动。如此一来,造成德育严重缺失。一些创业者由于不具备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导致他们在创业的征途上无法更好地发展下去。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过度,使得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把握机会,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为实施创业行为提供思想动力和源泉。2.创业教育是德育的载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德育“低效”是高校普遍面临的困惑。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教育界多年来亟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究其原因是“接地气”不足,体现在人文关怀缺乏、工作方法低效、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和个性发展等。而创业要求创业者对社会发展、市场规律和人性特点有较深刻的把握,这与德育回归生活、回归人本的属性相吻合。因此,以开展创业教育为载体,为高校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改革、优化德育内容以及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崭新视角。

三、创业教育德育功能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将德育的理念有效渗透于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1.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一个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一般而言,它能提高人的动机水平。高职院校大学生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等问题。根源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特点缺乏认识,造成个体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认知缺失;二是缺乏对自身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绪、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和体质等方面的认知。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者“知己知彼”,包括对市场的理解、对消费者的洞悉力,尤其是对自身的了解,增强差异化认识,从而明晰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习动力。

2.成就激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创业成功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而强烈的成就动机与必胜成功信念可以诱发出相应的行为,直到最后达到成功的目标。在全球创业型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英雄们极大地推动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加上各类媒体的宣传效应,使得国内外创业英雄在大学生心中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力,投身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成就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对于激发当前“90后”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和“袋鼠簇”的成就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3.精神塑造。以英、美等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发达国家将创业教育的核心归纳为培育创业精神。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创业精神就是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的机会的行为。他们认为,创业精神代表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谨慎、自信、不屈不挠、进取心、坚持性、不自卑等心理特征。英国国家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研究与教育部主任PaulDHannon则提出,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创业当作一种人生态度。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当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2-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悄然兴起,但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了很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懂得高技能的技术型的实用人才,所以在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中我们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大量的实践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德育和教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要想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品位和兴趣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重视。

一、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修养,沉淀人们的心灵,提高修养境界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音乐可以愉悦人们的心灵,激荡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我们却时有忽视音乐对人们德育的教化。早在楚汉争雄时期,西楚霸王被困于垓下,当人们处于绝境的时候,了无生路的时候如果出击的话会激起士兵的昂扬斗志,刘邦在这时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懂得巧妙的运用了音乐的感化作用,让将士唱起了楚歌使楚军的军心动摇,达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高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功效

1. 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形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提高,就必须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德育功能的教化,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培养自己的学习热情,同时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效果,这个阶段也是他们提高和培养欣赏水平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2. 音乐教育能培育德育理念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文字来解释概念的或者用语言来传达表达情感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与此相反的,它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要求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音符的不同来感受情感。音乐教育的表达不是用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它是通过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每个人由于文化价值的差异对相同音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音乐教育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情感一致。它的传递形式是富于变化的,它的魅力也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值得把它运用到教育上来,

3.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发达,涌现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但是却没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所以培育高科技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能力,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经过音乐教育教化的人往往比那些普通人更显得有创造性思维。为什么说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力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人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创造力,音乐教育是一个聆听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创造力的过程。人们常常聆听一些激发他们创造力的音乐,以此来开阔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底的某种情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以此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创作的热情。 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育和音乐互动的过程上有趣的掌握音乐技能,在无形中传播真善美,以此种形式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育全能型高智慧高情商的新型人才,提高全国的教育水平,来改变中国人才多德才少的现状,使中国的教育领先于世界。由此看来,教育机构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放在高职音乐教育上来,增加相应课程的开设。我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面貌会焕然一新的。

通过对音乐德育功能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并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是抽象、生动的而不是死板、具体的,由于它具有抽象性所以要求我们在使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细心体会,由接受到内化。如果只用传统的道德文字教育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学生就能主动的吸收接受和消化,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虽然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育机构并没有把音乐德育教育运用到学生的教化上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是强制的用其他具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国外在音乐教育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就需要我国引起重视,加以引荐。

参考文献:

篇6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能够反映人的道德品质。高中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优良品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和德育密不可分,本文对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进行了分析,以促进高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通过高中音乐教育完成德育理念的树立

德育与智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德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能仅凭教师的讲授来完成。德育要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真善美,从而树立德育理念。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色彩变化,通过高中音乐教育能够将音乐语言转化为德育语言,帮助高中生完成德育理念的树立。

二、通过高中音乐教育促进道德情感的激发

道德情感是德育的基础,在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不仅要做到晓之以理,更重要的是要动之以情。高中音乐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为艺术教育的高中音乐教育同时也是情感教育。例如,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中对《少女的祈祷》这一乐曲的欣赏,通过欣赏,高中生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作者充沛的情感,获得真善美的体验,使高中生身心愉悦、引起心灵的共振,从而培养高中生的道德情感。

三、通过高中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

道德教育要让高中生建立一定的道德思维,培养高中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音乐教育是一种抽象的教育,通过音乐能够再现社会中的种种人和事,展示出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在音乐教育中,本身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艺术家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道德态度。例如,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经典的京剧剧目的了解与欣赏,去感受剧中对社会生活的表现,从而树立起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进行思考,并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对客观世界进行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获得道德想象和道德感受,实现道德思维的提升。

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进行培养。例如,在欣赏京剧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领会京剧剧目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善恶美丑,让学生来进行判别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四、通过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培养

高中生在道德教育中养成道德思维、培养道德情感之后,要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往往要通过行为来对音乐进行感受和理解。学生通过在音乐教育中感受和理解音乐,能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音乐中蕴含的道德伦理内涵和政治思想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音乐中的道德内涵进行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这一点来说,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通的。在高中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优势,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篇7

音乐教育以形育人、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它是一种最活跃、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的特殊性。同时,德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它应该贯穿在任何一项教育中。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放在首位的事情。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对于这一点,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讲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武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认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音乐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德育方面来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它具有审美性、多元性、工具性等基本性质,它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了高尚的形象,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振奋精神,培养情操。它发之于心,因此也能动之于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正是通过高尚的音乐思想、深厚的音乐情感和优雅的音乐品位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音乐并非为艺术而艺术,乃是把音乐作为陶冶性情和修身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那些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给人以振奋、鼓舞和鞭策。对此,青年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不知何时起,将革命历史歌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为了音乐教育德育特征的最突出表现,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曲《松花江上》,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在声泪俱下的演唱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一曲《黄河大合唱》激起了多少革命志士的斗志,唤起了多少中国人的抗战热情。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八荣八耻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明晰。你拍二,我拍二,爱国爱校爱伙伴……”让孩子们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得到教育。

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

人的身心由人的生命有机体和情绪、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那么,什么是人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呢?我认为,除了智力正常、意志坚强、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以外,最普遍、最鲜明的标志是人的情绪稳定和有愉快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是健康的道德行为。

一般德育的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始于知,终于行,情意为过渡。而音乐正是将美的音响作用于人,产生美的情感,由情至意,产生美的形象,因情导行,意行互动,产生健康的道德行为。托尔斯泰认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音乐感动的是人的心灵,强调的是情感的体现,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教育形式。因为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和音色等,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它往往与人的生理节奏和旋律产生共鸣和协 调,从而使人感到愉悦畅快、和谐统一的美感。这种美的愉悦就是健康人的心理标志,即有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等等。比如,在音乐表演特别是集体表演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服从集体的必要性。在合唱中,学生担任的声部在织体中所处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是主旋律,一会儿是副旋律,恰似人的社会角色频繁转换,一会儿是主角,一会儿是配角,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过分的好高骛远和自卑心理,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公德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是符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健康的道德行为。

三、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

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强调了理想人格的形成有赖于音乐学习。音乐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是最典型的表现艺术,是主情的艺术,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黑格尔说:“音乐是透过人心灵与主体合而为一最情感的艺术”。音乐能够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既是一种自我心理投射过程,也是一种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在这种境界中,人的生命超越了种种障碍而获得了自由和无限伸展的空间,内心直接地获得那种纯粹而强烈的美感或生命升华感。

从《我的祖国》到《和谐中国》,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众人划桨开大船》,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优秀作品很多,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化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间接形式。但是同时,不健康的音乐能使人低沉消极,黄色歌曲、低级下流的音乐能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2007年,新华网转载了5月12日《北京青年报》的一条评论《对恶搞《国歌》说“不”》。这一时期,一些人的手机上收到了按《国歌》曲调填词的股歌。在这多元的社会里,非正式文化不仅可以存在,而且作为正式文化的补充,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即使是一些有恶搞色彩的段子,只要不违法,不侵害他人利益,我们尽可以看成了一种诙谐、调侃而轻松一刻,一笑了之。“国歌作为代表一个国家的声音,就如同国旗一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应该得到尊重”(夏学銮,2007年5月9日)。国歌响起,一派庄严,从百姓到官员,从军人到孩子,站立、注目、行礼,民族情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在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一种德育教育。

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内容。音乐教育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显现创新价值等方面独具魅力。一是从音乐的创作来看,本身就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新过程。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把一些不正当的、对社会有害的东西加以讽刺、鞭策,引起人们对“丑”的愤怒和对“美”的颂扬,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二是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看,无论是创作手法的创新、创作体裁的创新,还是演绎方式的创新(包括老歌新唱、老曲新词),都体现了二度创作的创新过程。2004年,北京大学的《未名》、清华大学的《近春》、武汉大学的《珞樱》、南京大学的《影秋》、吉林大学的《季节》和南开大学的《绿野》,校园音乐合集《绿色音符》中大学生们以原创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心情故事,表露出了纯真的情感,也传达了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独特理解;三是从以情启智方面来看,音乐审美活动不仅能增强人探索真理的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启迪人的智慧,拓展人的思想空间,指导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探索。美国研究人员曾对音乐是否可以提高人的能力进行实验。实验抽取样本人员36人,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播放莫扎特的钢琴曲;第二阶段播放轻音乐;第三阶段什么音乐也不播放。每一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参与人员进行智商测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参与人员的智商普遍提高9%。

五、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谐”的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全民音乐教育”所下的定义时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哲学上认为“美就是和谐”,音乐之美就表现为和谐之美。音乐培养人美的感情,激发人对美的追求,运用知识去创造美,在创造过程中不仅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同时发展了人的才能,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从而造就出和谐的人。培养“和谐”的人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我的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歌曲《为了谁》、《常回家看看》、《朋友》、《爱的奉献》等,把传统的仁、礼、忠、孝、义、爱、诚等“善”的思想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使年轻一代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从而造就出“和谐”的人。

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大学这个圣洁的殿堂里占据险要位置。这种流动着的艺术不受时空的限制,直视人的心灵和深邃的情感世界。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就能在音乐中得到激励、催生和强化。但德育与音乐教育不能划等号,不可互相代替。教育实践中要做到教“歌”不忘育人,但切不可人云亦云或哗众取宠。无论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是文化素质,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都能得以提高,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再光.略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56-57.

[3]李蓉.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71-372.

篇8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2-01

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和技能,但这只是其存在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开发和促进智力的发展,但这只是其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从本质入手,不从本体出发,实际上会和音乐教育学的根本原理背道而驰。试看当今有多少孩子和学生――被家长和教师逼着学某种乐器,完全不顾年龄、生理、心理条件和特点,不按艺术的自身规律,而被迫致力于技能的操练,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从而把学习音乐当作只是一种手段,无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艺术,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人的审美能力;只顾音高的唱准,而缺乏对音乐“灵魂”――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和体现,并缺乏对音乐节奏逻辑感、整体感的根本培养。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2 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1)音乐可以美化学生心灵。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由于没有音乐教材,教师在选择教授内容时非常广泛。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又结合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选择教授课程。

结合节日选择教学内容。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中,我把教学内容设定为教唱歌曲《感恩的心》,并加上手语的教学,通过一遍遍边唱边做手语,学生能够很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情感。整堂课不管是演唱歌曲,还是做手语,学生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感情是那么的真挚,通过音乐的教育加强了学生对母亲的爱,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这种艺术“美”就是用人为形式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

(3)音乐表演能极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考试以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将教室的讲台作为舞台,学生自己上台报幕,自己表演,内容有歌曲表演、舞蹈表演,模仿表演、配乐诗朗诵、舞台剧、话剧等综合表演形式,表演的同学认真投入,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表演完的一组派一名代表,进行音乐基本常识的抽题答题环节,其他组的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分数以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学生的音乐常识、演唱表演、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每位学生提供了登台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4)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要对学生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从而使学生达到感情和思想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为此,我们要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组织学生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用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粹,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和道德观。

3 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班上举行小型演唱会,以男女生独唱、男生小合唱、女生小合唱、混声小合唱等等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表演欲望,让每个学生在演唱会中充当主角,学校艺术节的大合唱比赛中,更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排队型、选歌曲、指挥、策划演唱形式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表演中兴趣越来越浓,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到位。在多次小型演唱会、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因此。通过音乐的实践是锻炼学生良好道德意志的手段之一。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说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篇9

中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图书馆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具有其它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图书馆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它拥有许多优秀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它不仅是学生补充知识的“殿堂”,也是中职生素质、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一、中职学校图书馆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书籍报刊等文献信息资源,从哲学著作到文学艺术作品,从心理研究到道德修养,是课堂教学内容所难以包容的,而且馆藏书刊不同于社会上流行的书刊,学校图书馆供学生阅读的藏书都是经过馆员认真甄别选择的,这些经净化、优化了的馆藏,具有品位高、知识性强的特点,保证了思想价值的纯净性。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提高人们精神境界、陶冶心灵、提高道德水平的作用,使人高尚,唤起人的尊严感和美感。美好的图书文献,它给予人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学启迪,它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社会,它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人格的良师益友。

2.图书馆是中职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大课堂。好的书籍可以改变人生,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展读者服务工作,通过书籍来引导学生读者向上向善,激励学生进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另外,图书馆场所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基本文明修养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锻炼。对于中职学生群体而言,图书馆这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德育教育方式,比起明文警示等有形教育形式更容易被接受。

二、发挥中职图书馆德育教育功能的途径

1.采集、推荐优秀书刊,做好宣传导读

图书馆要十分注重采集思想内容健康的书刊,把好藏书建设入口关。馆藏中必须保证一定比例的马列主义理论文献,以提供读者阅读,为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增强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藏书中还要有大量思想品德、修养高尚的好书、好文章。“好书育人,好书催人奋进”。只有把好采集和藏书建设这一关,多购进思想健康、观点正确、格调高雅、学术性强和教学急需的书刊,才能为发挥中职学校德育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读工作是中职学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培养他们敏锐的情报信息意识,增强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自学风气。图书馆馆员要有意识地向读者提供各种类型的必读书目和各种参考资料,以满足他们的专业学习,同时要推荐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以及一些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人生、学会怎样热爱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奋发工作的好书刊。在导读内容上,要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籍的导读倾向,增加德育书刊的导读。

2.做好宣传教育,为学校德育教育服务

图书馆可利用黑板报、图书宣传窗、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声像技术等进行宣传教育。注意收集各种音像资料,激光视盘,筛选制作专题,组成精粹系列,为德育工作服务。也可以通过成立读者俱乐部、开展读书心得报告会和书评等方式联络和引导读者,把德育教育引向深入。针对少数读者违纪、损毁书刊行为,选登做个文明读者等文章,对学生读者教育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利用馆藏文献知识的潜在特点,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教改计划任务,联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的实际,开辟文献推荐、新书通报、信息剪贴、图片展出等宣传专栏,通过“学生要什么样的社会公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家谈”、“中职生怎样为人处世”等导读宣传,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真谛,净化心灵,从而克服自身存在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养成社会需求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3.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图书馆要引导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因素等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图书馆要结合学校各项大型活动开展相应的读者活动,同时开发一些体现图书馆特色的实践项目。一是聘请学生担任图书管理员,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德育实践机会,使其体验什么是为他人服务。二是图书馆利用馆藏优势,主动配合学校,与党团组织、学生社团联合开展德育知识竞赛、美文赏析、新书评介等各种文化活动,举办德育系列讲座等,自觉地把图书馆各项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积极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图书馆利用黑板报、图书宣传窗、图板展览、现代化多媒体图文声像技术等进行宣传德育教育。

4.规范管理,以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图书馆作为文明的殿堂,德育的阵地,必须进行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制度,使其成为行动的指南,并通过宣传引导使多数人能自觉遵守。中职学校图书馆馆员要恪尽职守,为人表率。对于违章行为,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和处理。这样才能达到维护秩序的目的,而且能起到教育的效果。馆员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和图书馆要为馆员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要形式多样地激励馆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馆员必须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要思想端正,品德高尚,要有一种乐于奉献的崇高敬业精神,还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既懂图书馆知识,又懂现代技术,这是新形势下对中职学校图书馆馆员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中职学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需要。

5.运用网络平台深化德育教育

图书馆德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应有效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进入图书馆网络时,接收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了解德育教育方面的信息。具体可以在图书馆网络首页开设德育教育专题,介绍德育先进个人,推介德育教育的书籍,提供德育教育方面的前沿信息,下载德育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章,以图文并茂和现身说法的方式形象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

总之,中职学校图书馆要发挥文献知识的潜能,利用馆藏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导读活动,以先进的信息引导、鼓励中职学生,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深受启迪,从而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规范,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人道德观念。只要图书馆认真研究,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实践,就会给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以有力的配合和支持,就会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传阜.加强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职能的几种作法[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4(3).

[2]丁英凤,王嵘.高校德育教育与图书馆的德育教育功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3).

篇10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对于高中生审美观和情操的养成都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中音乐的学习中,音乐传递出一种美好的祝愿、向上的精神,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因此,可以通过高中音乐的学习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将美传递出去。

一、改善教学理念,加强制度完善

为了加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首先要树立起音乐德育教育的理念,要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德育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制度的建设,让学生多角度去接触到音乐,比如引导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演唱和表演,让学生在兴趣分组中喜欢上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处于一种平等自由的氛围之中,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比如为了加强高中学生对于红歌的学习,可以在每年秋季举办“一二九”歌唱比赛,让每个班级都组织合唱团,并且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歌曲,最后整个学校进行歌唱比赛。高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候,喜欢竞争,又是合唱这样可以娱乐的项目,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参加的积极性。然后在歌唱比赛中,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类似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五星红旗》《祝福祖国》以及《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积极向上的红歌。虽然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情感,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在整齐的音乐声中,会产生一种直达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积极向上的歌舞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乐观的思想品质,但是由于高中生的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也会受到一些低俗歌曲、黄色歌曲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学生受到不良音乐影响的时候,教师要跟学生进行谈话,保障学生思想方向的正确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学习状态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音乐来完成德育的教育,还需要教师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改变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歌曲,歌词富有画面感,选取一些比较励志的、高中学生喜欢的歌曲,比如《龙的传人》以及《中国人》等,这样就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安排本土的歌曲,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对自己家乡的喜爱。此外,还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在学习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中音乐中“祖国颂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分两节课程进行内容的设置,第一部分学生来学习“家乡颂歌”,第二部分就是让学生来学习“祖国颂歌”。在第一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讲解家乡的音乐故事,家乡特有的乐器等,来增加学生对于家乡的好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家乡的音乐也是十分美妙的。然后在进行第二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在视觉和听觉的配合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就像在观看《谁不俺家乡好》这个MV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被视频的画面所吸引,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排演歌剧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在排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音乐的美妙,在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候,学生也会具备坚强不屈的品行。

三、营造德育氛围,促进德育教育

校园就好比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因此为了增加德育教育,就需要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音乐促进德育教育的氛围。通过形成德育教育的校园文化,就能够使学生在不自觉当中按照校园文化的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在校园广播站每个月都播放同一个主题的歌曲,比如红色歌曲主题月、励志歌曲主题月以及亲情歌曲主题月等,让学生能够随时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就会哼唱听到的歌曲,并且能够将歌曲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具备“感恩”的品行,学校就可以指定感恩计划,指定一系列跟音乐相关的感恩活动,像学唱《感恩的心》《母亲》《父亲》等这样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曲调和歌词都很容易打动人,比如在《父亲》中有这样的歌词“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这样的歌词在高中生听到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触动,学生在演唱中就会感受到自己父亲母亲的不容易,从而使得学生敬孝的意识得到提升。在接下来,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给父母唱歌或者父母和学生一起歌唱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和父母之间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形式,学生都开始审视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和父母的关系,就能够慢慢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真的不容易,从而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就能够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就是不让自己的父母失望。这样的音乐教育形式,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锦Z.音乐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

篇11

二、为什么要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1)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接受知识,同时包括思想的升华。语文课程中不乏有优秀的德行操守的案例,不论古今,都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好的素材。通过教材中的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对此有所感悟。语文课程中的案例是现成的教学材料,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便可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要场合。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加强德行的培养便是传道的过程。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决定了教学情境更适合进行小学生德育的培养。

三、怎样在语文课程加强德育培养

(1)利用语文课程中的优秀德育案例说明。语文课本中不仅有古代品德典范的例子也有近代优秀人物的事例。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不H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精神的洗礼。不但有提高自身修养的优秀文章、名言警句,也有增强爱国意识、感恩意识的直观素材。这位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媒介。

(2)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要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是模仿力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但模仿、学习能力极强。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要求,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正能量的传播。

(3)从实际生活取材,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注重生活中的点滴,多以身边的人或事为例,通过各种善行义举,缩短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品德高尚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身边真实题材为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安排学生适当的进行善举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善行义举活动,不仅提高自身德行,也是回馈社会的良好行为。例如:关爱社区老人、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团结同学等行为。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友爱他人,在潜移默化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结论

通过语文教材案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播与德行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使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缺失。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险,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篇12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把“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功能。我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谈谈个人看法。

一、打开心门,主动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打开了心门,最好的方式就是沟通。师生之间在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彼此打开心门,相互交流,进行情感沟通,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碰撞出心灵上的火花。

打开学生的心门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老师要主动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本着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的原则,充分走近学生的心灵。其次,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做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最后,做学生忠诚的好朋友,与学生沟通一定是一对一进行,心对心的碰撞,且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与老师无话不谈,彼此成为好朋友。

如《经济与生活》,由于同学们对一些经济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在课下搜集了和经济有关的许多生活方面的知识,比如:同学们作为消费者去购物的心理,有关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以及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状况的事例,学生应当如何去理财,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意探究。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对这些事例进行合作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我也找到了答案,“物美价廉”是每个消费者的心理,为我讲“价格的变动”打下了基础。如何花钱,如何攒钱,为我讲“投资理财”做好了铺垫。探究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家庭背景,知道了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关爱学生。既学习了经济生活的知识,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这是师生打开心门,心灵相通的结果。真挚的友谊,师生情谊,是师生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快乐起来。

从心理学上讲,满足内在需求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源于个体内在的需求,内部的唤醒状态。需要的形式和转化是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个体内在需求的主要途径。

如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这个引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填鸭式”教学的观念,树立自己是领头人、引路人的思想,把课堂这一主阵地还给学生。首先,老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备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其次,老师上课必须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及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的意见。再次,用眼神、语言和手势等及时对学生听课好的状况作出激励和表扬。最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的心情放松,思绪飞扬,快乐起来。这样,才能自觉地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有合作探究与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课堂沉闷、死板的气氛。学生们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得到满足,从而对明天抱有憧憬,不断努力奋斗,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三、身教胜于言教,洒向课堂都是爱。

教育心理学的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我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有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着个体观察谁、观察什么,所以做教师必须深知身教甚于言行。

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核心就是热爱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是课堂,老师要把爱洒向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培养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他们就会喜欢上你和你的课堂,你所教的学科也会成为他们的最爱。你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他们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当我走向课堂时,我会面带微笑,展现给他们最有朝气、最为活力的一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人活着就应当有追求,有梦想。当他们犯错误时,我当然也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讽刺和挖苦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孩子犯错是难免的,改了就好。当学生有病时我也会送上一句温暖的话语,送上一些药。只要你对学生付出爱,学生自然会给你一片天。哪怕是一个的手势,一个热情温柔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温暖,获得无穷的力量。让他们鼓起勇气,去战胜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政治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和研究更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渗透教学中,方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学生。

篇13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把“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功能。我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谈谈个人看法。

一、打开心门,主动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打开了心门,最好的方式就是沟通。师生之间在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只有彼此打开心门,相互交流,进行情感沟通,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碰撞出心灵上的火花。

打开学生的心门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老师要主动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本着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的原则,充分走近学生的心灵。其次,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做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最后,做学生忠诚的好朋友,与学生沟通一定是一对一进行,心对心的碰撞,且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与老师无话不谈,彼此成为好朋友。

高一政治课必修一教材是《经济与生活》,由于同学们对一些经济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在课下搜集了和经济有关的许多生活方面的知识,比如:同学们作为消费者去购物的心理,有关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以及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状况的事例,学生应当如何去理财,如何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意探究。于是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对这些事例进行合作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我也找到了答案,“物美价廉”是每个消费者的心理,为我讲“价格的变动”打下了基础。如何花钱,如何攒钱,为我讲“投资理财”做好了铺垫。探究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家庭背景,知道了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关爱学生。既学习了经济生活的知识,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

这是师生打开心门,心灵相通的结果。真挚的友谊,师生情谊,是师生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快乐起来。

从心理学上讲,满足内在需求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源于个体内在的需求,内部的唤醒状态。需要的形式和转化是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个体内在需求的主要途径。

如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这个引导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填鸭式”教学的观念,树立自己是领头人、引路人的思想,把课堂这一主阵地还给学生。首先,老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备课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其次,老师上课必须细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及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的意见。再次,用眼神、语言和手势等及时对学生听课好的状况作出激励和表扬。最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的心情放松,思绪飞扬,快乐起来。这样,才能自觉地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功能。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有合作探究与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课堂沉闷、死板的气氛。学生们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得到满足,从而对明天抱有憧憬,不断努力奋斗,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三、身教胜于言教,洒向课堂都是爱。

教育心理学的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我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有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着个体观察谁、观察什么,所以做教师必须深知身教甚于言行。

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核心就是热爱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是课堂,老师要把爱洒向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培养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他们就会喜欢上你和你的课堂,你所教的学科也会成为他们的最爱。你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他们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当我走向课堂时,我会面带微笑,展现给他们最有朝气、最为活力的一面,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人活着就应当有追求,有梦想。当他们犯错误时,我当然也会严厉地批评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讽刺和挖苦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孩子犯错是难免的,改了就好。当学生有病时我也会送上一句温暖的话语,送上一些药。只要你对学生付出爱,学生自然会给你一片天。哪怕是一个的手势,一个热情温柔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温暖,获得无穷的力量。让他们鼓起勇气,去战胜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