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划分,可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所谓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由于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入稳定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焦点。特别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外资银行的陆续登陆、企业融资方式的调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要求及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甚重视。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推动,国内各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开始积极拓展中间业务领域。使中间业务的品种、规模和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1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的年增长率约为30%,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功能和收益的贡献度在逐步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
(一)品种少,层次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分业经营所限,只能从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结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操作相对简单的劳务型业务上。很少能利用其信息、技术、人才等优势从事诸如代客理财、为企业并购或资产重组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智力型业务。
(二)规模小、盈利能力差
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1980年就达到了22%,1996年上升到了39%;2006年,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经营收入的平均比率为10%左右,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盈利能力不强。
(三)科技服务手段相对滞后,精通中间业务的人才匮乏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服务手段程度很高,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服务手段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支付结算系统,但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支付系统尚未联网,客户服务系统滞后。中间业务需要大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人才储备不足。
(四)市场竞争尚处于无序状态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和金融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所以中间业务市场竞争自律性与监管性不强,中间业务市场竞争秩序较为混乱,比如把中间业务当作吸收和稳定存款的手段而非一种相对独立的创利途径,从而竞相压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办理权而为客户倒贴费用等异常现象。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环境不成熟
分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服务领域。如与保险、证券业相关的代客理财及金融创新工具等收益较高的新兴中间业务产品研发范围有限。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因此难以设计开发出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和档次。因此与外资银行品种繁多的中间业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关于中间业务管理的一项空白,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监管机制还不完善。此外,还存在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营理念存在偏差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信贷管理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银行传统业务的辅助手段,在人、财、物上投入少,起步慢。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经营理念上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明确,市场定位存在偏差,往往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附加业务,置于次要地位。
(四)同业恶性竞争,市场培育不够
商业银行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银行间竞争目标的趋同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中间业务少收费和不收费。巨大成本投入而产生低收益的现象,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性不强,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使各商业银行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中间业务创新的源动力,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由于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银行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再加上中间业务被当作可口的“免费餐”的不正常市场消费现象,抑制了中间业务市场的正常快速发展。
(五)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由于员工远离信托业、证券业。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人才则更加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三、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把存贷款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各种资源优先配置在存贷款业务领域。今后,随着国内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必须对中间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在财务和人力资源上予以大力扶持,使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处理好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使三者的发展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分步发展中间业务
发展中间业务,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紧跟经营形势变化。挖掘市场需求。适时开发业务新品种,扩大中间业务领域,增加收入来源。但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银行的水平,因此必须明确发展方向,分步进行。首先,应大力发展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如汇兑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等。在研发中间业务产品时,要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细分客户群体,树立自己的品牌。其次,可为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投资理财服务,积极参与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策划及项
目融资、信息咨询、基金托管等。再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展信用性、融资性等带有一定潜在风险的中间业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同时控制好风险。
(三)规范同业竞争,加强行业自律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应摒弃“价格战”这一粗放的经营方式,树立以产品取胜、以服务取胜的经营理念。对于资源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冲突,以最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原则去协调,实现双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最敏感的收费标准问题未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明确收费管理权属,坚持统一管理,有限浮动的指导原则。在对市场、客户、风险、成本等因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基本收费标准,允许商业银行根据上述因素有限浮动,既防止恶性竞争,又能体现中间业务成本、风险、收益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大有偿服务观念宣传力度
虽然从银行卡的年费开始,普通居民对银行产品及收费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但商业银行的收费工作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商业银行应加大有偿服务宣传力度,逐步培养社会群体对中间业务收费的认知度。培养收费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既需要银行业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来实现,同时银行自身也要改变回报客户综合贡献的方式,以增值的服务而不是通过减免费用的方式赢得客户。
(五)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5-02
一、引言
在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0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出将在200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规范非税收人管理;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从“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四是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五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整的分析,预测财政业务市场、财政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财政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机遇
2009年财税改革内容中有三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密切相联。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方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09年非税收入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央将继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弥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加快推进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步伐。三是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模式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财政部门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从2009年财政改革的方向看,这两个改革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今年财税改革的重点分析,在非税收入收缴业务、转移支付业务和县级财政客户这三方面,商业银行拓展财政业务将有较大作为和突破。
根据对宏观财政政策变化的理解和对2009年财政收支的重点要求分析,总体来看,2009年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财政业务乃至各项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此次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资金投放力度、投放模式和投放方向的变化,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空间。
1,从投放力度上看。目前中央明确提出的是两年内拉动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这种投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按以往年度的财政投资力度和近年来投资正常增长速度估计,正常情况下2009、2010年两年政府的投资规模大概在3-3.2万亿间,4万亿的数字已经超出一般预期20%-25%,可以说,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以海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海南省2009年部分新增中央投资15.21亿元(占计划总额18.92亿元的80.4%),这对海南省来说,投资规模是空前的。
2,从投放模式上看。一方面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借助企业、个人投资的力度在增加。4万亿项目完全依靠财政独家承担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呼吁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推出项目的决定权上也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家首批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除了大中型项目由发改委审批外,地方项目改由中央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到具体项目。地方财政部门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放使省级财政部门在各类地方中小型投资项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3,从投放领域上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在中央财政2009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超过350亿元的投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直接涉农资金接近200亿元。
结合以上几方面看,2009年政府业务板块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作用,积极捕捉业务合作机会,并为其他部门的业务搭建发展的平台。
(二)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挑战
I_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减税力度很大,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取消利息税等项目,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面对财政客户中间业务收入的议价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在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增加,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将被更快的投入使用。同时,按照政策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收入通过非税,使得资金沉淀减少。特别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后,同业对于财政客户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3,不确定性因素。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也存在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例如4万亿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配套投资来源、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都有待明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政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一条基本原则
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大财政视点,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合力,突出财政业务平台作用。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资金将会更为高效透明的运转,滞留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和时间随之减少。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效应,有效利用财政客户对资金与项目的掌控优势,携手全行相关部门、相关条线,关注下游客户群体,为相关业务提供支撑。同时,要抓住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早期介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银行在基建资金管理和财政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提供对资金来源、资金掌控使用、资金监管审核等全套的服务方案力争资金在银行内部流转,并利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需求,拓展有关负债及中间业务。
(二)两类关注账户
两类关注账户是对国债资金专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加强关注。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国债成为今年弥补财政赤字,保证财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重点。预计
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以往年度4000亿的平均水平。在国债资金安排使用的过程中,尽管各地资金规模和拨付方式有所区别,但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下划和资金归还所使用的过渡性账户的经济效益会逐步显现,将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营销的焦点之一。此外,转移支付额度和种类近两年大幅增长,转移支付专户成为部分县级支行支撑性的存款来源。从今年转移支付的政策趋势看,一方面为缩小地区差距。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解决各项民生领域问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会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面会扩大,同时管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在今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转移支付专户资金的沉淀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三)三种传统业务
三种传统业务是指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业务和公务卡业务。从集中支付业务看,自各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到各项财政业务领域的拓展延伸,零余额账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预算单位开展全面合作的基础平台。公务卡的广泛推广就是很好的印证,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规定公务卡业务与零余额账户绑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大的分行就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零余额账户也是财政资金走向和预算执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能够为下游客户的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商业银行提早把握市场先机创造条件。另外,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政府机构类客户而言,零余额账户未来很有可能替代基本账户。从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看,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后,更多的收费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发展空间放大,对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公务卡业务看,公务卡业务是粘合政府类客户对公对私业务的重要平台,是财政政策中严控支出的有效工具,与国家鼓励消费的精神吻合。2009年将是公务卡推广工作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必将会加大公务卡改革的实施力度。为商业银行公务卡的广泛营销创造市场环境。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公务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公务卡衍生效益的认识。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拓展的双赢。
(四)四个重点客户
四个重点客户包括地方发改委、财政专员办、基层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地方发改委是项目的审批者、申报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财政专员办是重点项目中央拨付资金的监督者、监管者和资金拨付进度的控制者之一,在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基层财政部门主要指县级财政部门。它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直接成为“三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者。资金实力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在地方债难以正式出台的前提下,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现的关键渠道。以上四类客户都是在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地位有所提升的客户,商业银行都应引起足够关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窄,有很多领域是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收付,信用证等产品,其他领域的所占额则不到40%,高品质,高服务水平的业务提供不足,商业银行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一些高附加值的领域比较匮乏,比如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等,未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产品服务体系。对于很多发展层次低的业务领域,产品同质化明显,商业银行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够强,缺乏主动性,导致优质客户流失,盈利来源减少,最终影响经营业绩。
(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总收入要占到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分析其中间业务现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
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明显,2013年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中间业务增长迅猛。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增长率为123.07%,中国工商银行增长率为107.18%,中国建设银行增长率为116.99%,中间业务收入五年间成倍增加,2009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收入为2399.33亿元,平均收入达到149.96亿元,2013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达到5754.14亿元,平均收入达到359.63亿元,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增加3354.81亿元,增长率达140%,平均收入增加209.67亿元,增长率达140%,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少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虽是逐年增加,16家上市银行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8.46%,其中有仅八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20%,其中最高的也仅为25.85%,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早在1985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已经达到20%以上,此后一直到1995年,比重增长并维持在30%左右,之后到2010年,比重上升到40%左右,到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以上,并且仍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中间业务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为美国银行业带来了利润,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力,所以对比两国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低,盈利少,发展不充分,跟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二)中间业务品种结构单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逐步放开的金融环境,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根据社会科学院发表在2013年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到2012年底,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超过800种类型的业务,达到了200000亿元资金规模的流动。虽然品种在增多,但与目前拥有30000种中间业务种类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实在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共同基金类等高附加值的新领域业务涉猎不多,未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体系,经营范围狭窄,品种结构单一,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受到很多限制。可能会流失原有优质客户,也阻碍了金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不利于其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不够重视
我国中间业务起步晚,观念传统,没有对中间业务倾注心血,而是青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依靠利息收入,这便从一开始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够重视,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新产品,新渠道的开发和扩展能力十分欠缺,而且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设置产品开发部门,很多产品和服务都是随大流,导致缺乏其自身的品牌效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以平均0.97个月的周期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而美国和欧盟的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周期平均为0.26个月,两者的差别高达273%。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和重视程度低直接导致了较低的市场份额和较差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缺乏进步的动力。中间业务发展需要有着大量专业知识,并具有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这些人不仅要精通银行业务,也要涉及证券,保险,信托,法律,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和创新等方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依然是稀缺人才。其次,发展中间业务尤必须依靠强大的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这是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物质支持,必不可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是按照传统理念经营业务,缺乏对中间业务的理解和认识。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从2015年银行最新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5%,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75%,利差竟达3.20%之高,使得银行会有很大的利润,从而养成了对利息收入的过分依赖,而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所以,要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从观念上引起重视,才会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内在动力,才会有对中间业务更多地投入、创新和发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巩固提升现有业务,发展新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收入占比。
(二)完善中间业务产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72-02
一、商业银行发展黄金业务是供需关系的必然结果
在现实的黄金市场上,由于信息的不公开,买卖双方的需求很难匹配起来,因此需要一个市场中介来提供服务,以活跃和促进市场流通。而商业银行就是在市场的强烈需求下,利用其网点广泛、结算方便等优势在黄金市场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而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和内在需求来看,积极开拓黄金业务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吸收高端客户,拓展非利息收入,吸纳低息或无息存款,提高银行竞争力。可以说,商业银行发展黄金业务实现了市场的双赢。
二、黄金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
黄金业务虽然属于商业银行的新兴业务,但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从天津市的统计来看,截至5月末开展黄金业务的金融机构达17家。其中,除浙商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客户均已开展不同品种的黄金业务,另外,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也领先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加入黄金业务的竞争中来。2010年以来由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国内其他投资渠道不畅和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黄金的保值避险功能更加突出和提升。另外,近两年国际市场金价在波动中持续冲高,也进一步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从数字上看,截至上半年,天津市实物黄金交易量为70751.7公斤,是上年同期的3.5倍,成交金额为16.2亿元,较上年同期也有大幅度的提高。纸黄金买卖业务累计交易量为9197.9公斤,同比增长10.9%,交易金额为27.8亿元,同比增长31.1%。
三、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的分类
以黄金交易是否纳入资产负债表核算标准可分为自营业务和业务(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其中,自营业务主要包括:黄金投资、品牌金的销售和回购等。业务主要包括:实物金和纸黄金的交易、其他黄金产品的销售、黄金远期交割、黄金租赁、黄金信托和黄金理财、黄金寄售、黄金拆借等。按照黄金的投资品种来分,可分为:实物黄金、纸黄金、黄金现货和黄金延期等。按照交易对手的性质来分可分为:对央行交易、对金融机构交易、对企业交易和对个人交易。
由于商业银行进行黄金交易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产品多样,但涉猎较少,交易品种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销售、实物黄金买卖和纸黄金的交易上。
四、黄金业务的会计核算特点
虽然各种黄金业务在商业银行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商业银行在对黄金业务进行核算时涉及到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多,核算方法千差万别,归属关系较为复杂,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所有的黄金业务一般由总行统一发起,各分行仅负责资金的募集、归拢和上划工作,由总行统一进行资金的划转和买卖等。从记账方式上看,一般由总行负责记账、行内清算工作及与金交所资金清算工作,仅对各分支机构的业务收入进行核算,并以财务费用形式部分返还。
二是对于黄金持有期间,因黄金公允价值的变动而引起的损益变化,各商业银行基本都有专属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公允价值的变化一般体现在自营黄金业务和黄金延期业务中。另外,对于黄金交易商业银行一般也开立专门的保证金账户进行资金的清算,不会与其它存款或理财等资金相混淆。
三是在现有的商业银行黄金业务中,除黄金延期和黄金租赁业务外一般采用全额结算方式,而这两种业务实行的是交付保证金的交易方式。黄金延期按照上交所的规定一般收取交易金额的15%,黄金租赁则是各商业银行自行制定保证金比例,如招商银行收取10%。这无疑会增加商业银行作为第三方托管机构的交易性风险。
五、对于正确统计黄金业务的思考和建议
由于中央银行现行统计制度的变更一般滞后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从目前来看,对于黄金这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的分类比较笼统、统计指标的设计较为单一。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真实、准确的反映黄金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开展情况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黄金业务根据性质的不同应划分为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
参照人民银行总行在2010年初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的通知》(银发[2010]13号)文件中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来看,商业银行自营业务所持有的黄金应该计入“交易性黄金”工具中。而其他黄金业务基本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属于中间业务范畴,应作为“委托协议”这一金融工具进行统计。
(二)建议改变现有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
由于各商业银行总行对全国黄金业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这种记账方法必将造成黄金业务仅在总行层面体现,不容易跟踪地方黄金业务的资金流向,使其对全国各地区资金分流作用不容易把握。建议将会计核算的权限下放给分支机构。这样对于分支机构来讲从会计上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资金的流入流出,而是黄金交易的具体明晰特征。例如交易对手的类别,黄金交易的品种的不同等,给分支机构对于黄金业务的发展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三)建议增加相应的统计指标,扩大中间业务的统计范围
在现有的央行的统计指标体系中,仅有“12M09/22M09贵金属”指标对自营黄金业务进行统计;在中间业务体系指标中也仅有“13J34/23J34贵金属”指标来统计全部黄金业务的收入情况。这些远远不能满足黄金统计的需要。因此建议增加以下几个统计指标:
1.从商业银行执行的会计准则上看,银行一般将贵金属交易的本金汇总填报在“贵金属”统计指标中。因此建议在黄金自营业务统计中,细化资产负债表中的“贵金属”统计指标,增加其子项目“贵金属-黄金”用来区别其他贵金属(如白银)等的交易。建议细化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黄金”子项目。这样通过加总更能体现银行所持有黄金的实际价值。
2.对于业务来说,应根据不同的业务品种,增加相应的统计指标,才能如实反映真实的交易情况。
――代售实物黄金业务建议增加“代售金额”和“代售收入”指标。
――实物黄金买卖业务建议增加“机构买卖金额”、“个人买卖金额”、“机构买卖收入”、“个人买卖收入”指标。
――黄金延期业务建议增加“机构延期买卖金额”、“机构延期买卖保证金”、“机构延期买卖收入”、“个人延期买卖金额”、“个人延期买卖保证金”、“个人延期买卖收入”指标。
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大幅度提升。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了解到资金缺口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这就应从农村商业银行入手,加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力度,确保当地政府机关与农村商业银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和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继而强化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效果。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能够实现银行机构与当地政府机关相互衔接的目标,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问题,这就应针对各方面问题展开有效分析,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掌握力度。从多方面研究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大量资本流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服务水平下降。而且在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发展水平提升的条件下,还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效果变差,农村商业银行“脱农”问题层出不穷。第二,对于“三农”服务来说,其对于农村底层群体贷款发放有很高的要求,据此提高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农村地区“扶贫”目标。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银行体系金融服务水平受到层层制约。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农村社会底层群体生活水平和农村整体经济下降,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出现严重问题。第三,为实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这一政策目标,就应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注入力度。尽管这样能够改善农村地区老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受到层层制约,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第四,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贷款风险比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支农贷款过程中出现金融风险,继而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经济实力。此外,多数农村商业银行还存在贷款方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政府机关“三农”服务要求。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综合发展实例和信贷支农水平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管理内涵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现实作用和农村地区信贷支农效果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管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够实现银行运营成本降低和控制风险分散的目标,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会受到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适当措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贷款质量,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下降,第二,在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农村政府机关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不足,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超出相应标准,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管理水平下降,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银行机构社会地位。第三,与其他银行体系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三农”服务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应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机关的支持下扩大“三农”服务覆盖面,确保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受农村地区综合发展形势和“三农”服务水平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覆盖面与农村综合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对农村综合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宏观层面的角度出发,一旦农村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必然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社会地位下降,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层层制约。
相关政策建议
从以上几方面研究中,了解到农村商业银行在“三农”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就应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形势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标准化政策建议,积极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目前来看,改善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问题的政策建议有很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
未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发展水平,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工作模式实施优化调整,同时强化农村商业银行转制效果,妥善处理农村商业银行中潜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对农村地区“三农”服务本质和宗旨等方面展开有效分析,同时遵循商业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优化处理,或者在一系列标准化政策的支持下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力度。这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综合发展力度,还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三农”服务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使得农户收入能够满足农村全面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对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
在对农村商业银行制定政策建议之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应对当地农户融资需求和农业发展水平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按照各方面了解对农村商业银行中现有的支农金融产品实施创新处理,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支农金融产品的经济效果,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中各项金融产品在支农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方式实施优化处理,拓展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处于共生共荣的状态。
保证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