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发展

医药行业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行业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行业发展

篇1

【摘要】医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医药行业的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好的机遇、迎来了美好的前景。但不可否认,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需要解决。分析了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和机遇,具体探究了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机遇;问题挑战;对策

TheOpportunityandChallengefortheDevelopmentofPharmaceuticalIndustryinChina

WUGuan-sheng

(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GuangzhouGuangdong510006,China)

【Abstract】Medicineandhumanhealtharecloselyrelated,sothedevelopmentof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hasattractedpublicattention.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ournationaleconomy,improvepeople´slivingstandards,thehealthneedsofthegrowing,thedevelopmentofChina´spharmaceuticalindustryisfacingaverygoodopportunity,usherinabrightfuture.However,therestillexistsomeproblemsandchallengesneedtobesolved.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opportunitiesforthedevelopmentofChina´spharmaceuticalindustry,explorestheproblemsandchallengesexistingintheprocessofitsdevelopment,and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promotetherapiddevelopmentofChina´spharmaceuticalindustry,health,protectthehealthofthemasses.

【Keywords】Thepharmaceuticalindustry;Thedevelopmentofthestatusquo;Opportunity;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最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导致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推动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迎来了美好的前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喜,也有忧,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好发展的良好机遇,并且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

1.1国内经济环境良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GDP为56.8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7.7%,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1]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实力也逐渐在增强。另外,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在国家正确决策的指导下,使得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稳步较快发展,这显然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1.2国家扶持力度逐渐增大

根据国务院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力度和强度要高于2009年至2011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2]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医药卫生领域的投入、逐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足以看出国家对医药卫生行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增大,对医药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视,这无疑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1.3人们药品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最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会导致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药品与人们的健康和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增加了对药品的需求量。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使得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增大,这就增加了老龄人口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对药品的需求。显然,这都会促使人们药品需求日益增加,扩大我国药品消费市场,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1.4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突出

近几年以来,中国医药产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逐步提高,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3]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医药产业仍然不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地位日益突出,说明它的重要性逐渐彰显出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我国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1.5药品GMP和药品GSP的实施与落实

药品GMP是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SP是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规范的实施与落实因为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提高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医药生产经营水平,有利于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2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令人忧虑的一面,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这无疑会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1产能过剩、闲置

现阶段全国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整体产能过剩,20%~40%产能闲置,有1000多家小企业甚至是不开工的。[4]可见由于产能过剩、闲置,我国许多医药企业陷入了困境,并且在药品生产企业出现整体产能过剩、产能闲置的情况下,会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此时,很可能会导致药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从而降低医药行业的效益。另外,还会导致许多药品积压,增加企业成本,从而缩小医药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

2.2行业集中度低,存在小、散、乱等问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药行业共有6,625家企业,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8,255亿元。而根据《制药管理者》杂志公布的数据,全球前20强制药企业2010年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11亿美元。[5]可见虽然我国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由于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不当,并且行业集中度低,存在分散、凌乱等问题,导致我国医药行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国际竞争力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将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走出去”,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3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附加值低

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15%左右,而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平均占销售收入的2%左右。[6]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医药企业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和创新能力明显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药品的生产以仿制药为主,新药所占的比重十分小。然而我们都知道,新药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性的优势,仿制药的利润空间明显要小于新药。另外,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也制约了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从而也限制了新药的开发。所以,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医药产品附加值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创新,以致医药行业重复生产严重,造成资源的浪费。

2.4缺乏对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

时下有部分企业并没有看到品牌对于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因为企业本身的人力、财力等不够强大,没有能力建设品牌。甚至很多企业的领导提出先占领市场再打造品牌的战略,认为建设品牌会耽误市场的拓展。[7]然而,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甚至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医药与人们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医药行业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缺乏对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导致其产品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会使消费者逐渐失去对该医药产品的品牌忠诚度,最终将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5行业管理水平高低不等

中国医药行业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因超标的重金属含量药品的使用而发生的不良事件普遍存在,这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信誉造成严重损害。[8]可见,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维护企业信誉。然而我国医药行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不等,使得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进行一些违法的、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这也许短期内会给这些企业带来一定的盈利,但将不利于它们的健康持续发展。

3对策建议

3.1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推动优化升级

由于产能过剩、产能闲置,缩小了医药企业的盈利空间,阻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切实解决好产能过剩、闲置的问题。医药行业应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及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那些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大力发展那些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企业,发展那些低成本、竞争力强的企业,从而调整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推动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扩大盈利空间、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

3.2推动我国医药产业走向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我国医药行业存在集中度低、规模小、分散等问题,导致我国医药行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国际竞争力不强,所以我们需要推动我国医药产业走向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国家可以采取建立医药产业园的措施,推动同类医药产业走向集聚,促进产业园内各同类医药产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延长同类医药产业的产业链,促进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先进技术等,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从而形成规模效应,增强我国医药行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医药行业“走出去”。

3.3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样适用,医药科学技术的投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显然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医药行业研发的投入,大力发展医药科学技术,加快推动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医药企业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新药的研究开发,推动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减少重复生产,努力提高医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3.4加强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

一方面,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健全医药行业品牌保护法,切实保护医药行业品牌,严厉打击各种盗用其它医药企业品牌,进行销售“假药”、“劣药”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医药企业要切实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作——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市场细分和正确的品牌定位,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培育知名的医药品牌,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5加快建立健全医药行业的管理法律法规

一方面,国家要加快建立健全医药行业的管理法律法规,对医药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坚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的、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从而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医药企业管理者要严格遵纪守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从而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4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蓬勃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好发展机遇,并且正确应对所面临的挑战,解决好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2014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EB/OL].askci.com/news/201406/20/20160440915.shtml,2014-6-20.

[2]中商情报网.2014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EB/OL].askci.com/news/201406/20/20160440915.shtml,2014-6-20.

[3]赵文,马爱霞.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2-1.

[4]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2013年中国医药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放宽.[EB/OL].abaogao.com/c/yiliao/Y16189GJ6E.html.

[5]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EB/OL].askci.com/news/201406/20/2016235640931.shtml,2014-6-20.

[6]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EB/OL].askci.com/news/201406/20/2016235640931.shtml,2014-6-20.

篇2

1、双方合作的过程从九州通与微信合作的过程图可以看出(见图2),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创新令人侧目,拿下无数个第一。

2、双方合作所带来的效益从九州通净利润增长图也可以看出(见图3),2013年九州通逐渐扭亏为盈,净利润一直稳步增长,表明九州通与微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快速订药即刻送达”成为空谈。凭借“送上门”商机出道的“药急送”,却在上线半年内问题频现,下单后无人问津、拒单的现象屡有发生。“药急送”为线下药店带来客流增加了销售,但缺乏实际补贴的合作模式,难以提高药店的参与度。据了解“,药急送”除了帮助药店卖药外,不会给药店以及工作人员提供配送补贴,但若通过补贴增加药店工作人员的配送热情,恐怕“药急送”方面又难以承受。(2)药品控温要求很难满足。药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它自身具有特殊性,其质量和卫生、配送时间对顾客来说相当重要,只有对症下药,及时地把药品送到顾客手里,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药品配送除了时效性外,控温箱必不可少,但除了专业配送药品的物流人员外,多数传统药店均不会自行配备控温箱,这也为“药急送”配送带来隐患。(3)药品自身特殊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渠道。药品的特殊性导致消费者对于网上消费的接受度还相对较窄,对于一些比较大众的医药产品,比如家庭用医疗器械、计生用品、保健品等,会通过网上电子商务平台解决,而对于一些针对具体病症治疗用药则更习惯于在线下消费。

4、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药急送服务目前正处于九州通O2O战略布局的第一步,对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公司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解决,未来将可能使用第三方物流,或者依托九州通的物流体系来进行配送。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医药电子商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与国外医药电商行业的对比图4为国内外医药电商发展现状。由图4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医药电商起步较晚,进展缓慢,与国外医药电商相比差距较大,但是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2、与国内医药电商行业的对比图5为2010年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市场份额占比图。从图5可以看出,九州通在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地位不可小觑。

三、九州通与微信合作推出O2O“药急送”的借鉴和启示

1、注重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拓展自身业务九州通与微信合作推出的O2O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售药方式,刮起了改革的旋风,在电商领域试水成功。因此,对于其他医药企业,应该重视企业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业务,可以拓展业务范围,开发更广的市场。

2、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作用九州通与微信合作推出的O2O模式,很好地将“网店”与“实体店”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网上卖药”带动的不仅仅是医药行业本身,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对于其他医药企业,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尝试开展新业务,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

篇3

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关于‘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的建立给河北省医药行业带来的红利’的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张希颖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4日

“十二五”之后,河北省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打造为后续支柱产业,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生产制造业基地,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地区的“药都”,从而充分发挥河北省技术和产业优势。“十三五”的时候河北省医药行业虽发展势头良好,但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规模经济、突破技术瓶颈、扩大正外部性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807.98亿元,河北省医药行业生产总值一直持续稳定上升,企业单位数也由2012年的196家上升到2014年的213家,增加了17家。但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却呈现下降趋势。统计表明:河北药企销售收入由2012年的752.43亿元下降到了2014年的548.08亿元,由此销售收入增长率由19.18%下降到3.08%,利润总额也由2012年的4,835,308千元下降到3,760,957千元。

(二)出口情况。河北省医药主要出口至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亚洲主要有日本、香港、韩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欧洲重点为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对亚欧国家的出口额占据总出口额的80%以上,其中对日本、香港地区的出口总额占据对亚洲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出货值由2012年的7,868,969千元下降到了2014年的4,666,311千元,同比增长从5.49%跌至-5.45%。

(三)产品结构。医药行业产品类型主要分为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9大类型。在全国看来,河北省主要以生产大宗原料药而著称,特别是在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的生产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中药、生物生化制药比重比“十五”期间提高近3个百分点,化学制药比重降低7个百分点左右。

从以上分析看来,河北省医药行业拥有自身独特的生产优势,出口范围十分广泛,盈利能力稳步增长,整体呈现高速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营业利润巨额下降,说明当今河北药企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新的途径和渠道来解决。

二、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优势不明显。河北省医药行业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在全国排名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与山东、吉林、江苏、四川等医药强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医药行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竞争力的增强,河北省医药行业利润处于下滑阶段。2015年规模以上医药行业9月份增长速度为7%,1~9月份累计增长仅为2.8%,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明显。

(二)创新能力仍不足。创新是推动河北省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河北省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2010年,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5%,我国的医药大省江苏为3%,河北省仅为1%左右。2012年,江苏省作为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数是河北省的3.5倍,远远超过河北省。“全国最佳研发产品线十佳工业企业”评选中江苏省有五家,河北省却没有企业入选。

(三)产品结构需优化。医药行业产品类型种类繁多,河北省产品结构却相对单一,化学原料药产品结构偏重,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65%。并且河北省产品附加值较低,下游产品开发落后,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链也急需完善。除“华药”、“石药”等少数行业巨头凭借多元的产品结构、强大的竞争优势走向国际外,河北省医药企业中跨国公司少之又少。

(四)发展环境要提升。河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企业生存环境和人才环境三方面,河北省医药工业一方面受招标、价格和环保等政策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能源动力供给方面约束趋紧的制约,市场的不规则竞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产品成本的上涨等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相比于其他医药强省,河北省的医药行业投资政策优惠力度小、差异化不显著、政策落实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医药产品生产成本也较外省同行高,生产要素供给不足,这使药企面临着供应紧张的窘境。此外,河北省医药行业高端人才资源匮乏,且高端人才引进少,后备人才成长速度慢,医药企业人才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人才环境存在“青黄不接”的隐患。

面对国内外较大的需求弹性、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各国不同的政策风险,河北省医药企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河北省行业龙头的带动下应对要素供给偏紧、行业竞争加剧、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规模经济?总体功能定位为河北省创新发展新平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新引擎、京津冀地区高标准新兴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无疑是河北药企最好的选择。

三、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给河北医药企业带来的机遇

继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成立之后,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9月获批,经过一年的建设,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工程建设完成了90%,已具备验收资格。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位于中国北方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于一体的外向型、多功能国际化省会城市石家庄,必将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巨大的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成为省会高标准的新兴产业聚集区、高效率的国际物流分配中心、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增长极,为医药企业释放巨大的红利。

(一)自由贸易的基地。石家庄综合保税区通过一道虚拟的关境线,使企业在税收方面,“入境不入关”;贸易管制方面,除特殊规定,无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保税监管方面,区内保税存储货物不设存储期限;区内企业之间货物可以自由流转。如此种种优惠政策,必然有助于河北省医药企业自由贸易的开展。并且保税区内保税加工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为河北省药企优先利用政策福利提供了机遇,使降低高投入的医药企业生产成本和流动资金的压力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竞争机制更有助于在河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医药行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贸易的开展,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同时贸易便利化也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从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减少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成本,给企业带来收益。

(二)规模经济的载体。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是一个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生产企业、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相关政府机构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分布而形成,将是一个价值创造的平台,价值链信息的载体,更是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企业的集结点。生物医药需求弹性大,价值增值高,综合保税区通过价值链的方式把各个环节医药企业集聚到一起,优化企业供应链,形成产业间的前后联系,充分发挥各个医药企业的专长和优势,产生强大的规模优势,在成本利用政策优势本就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利润。同时,集聚企业与外部市场保持的长期联系也将形成一种动态累积优势,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应变能力,进一步打造品牌优势。

(三)创新发展的平台。为避免保税区货物与区外出口加工区形成同类产品竞争,石家庄综合保税区的加工贸易并未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加工项目,而是充分利用保税区作为省会贴近国际市场、接轨国际潮流的增长极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项目,吸引其更多的科技专利成果在保税区内孵化、转化,进而产业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竞争已由传统的制造业转为集技术、资金密集型的服务业,河北药企可充分利用石家庄保税区为其提供的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窗口,抓住学习国内外企业国际管理、商事法律等知识的机遇,把握国内外顶尖企业入驻保税区技术外溢的优势,利用保税区对高素质人才、熟练劳动力的集聚效应,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带动自身传统产业,促进自身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开拓更多产品类型,突破技术瓶颈,发展清洁产业,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提升创新核心竞争力。

(四)物流仓储的中心。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以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功能为核心,其保税仓库不仅具有传统的保税功能,也期望为医药等敏感货物根据药品特性,提供专用保税仓库,满足药品存储需求。保税区医药企业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分批提取贮存在保税仓库的货物、分批缴纳关税,这样不仅可节约仓库空间,还可避免一次性缴纳大额关税,便于资金流转。同时,保税区也应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当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打造平台经济,帮助企业规避原料涨价,降低经营风险。此外,位于正定国际机场东侧的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拥有集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变既方便又便宜,又可以通过区港联动为医药企业实现一体化运作,为其提供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方便医药产品运往有需求的世界各地。

(五)综合服务的窗口。在全球信息化迅速更新换代的今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变动频繁,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资本交易,通信和信息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不仅发展与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相关的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展览展示等功能,还积极拓展医药试剂的检测、供应链的管理以及经济法律咨询等业务。高投入高风险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可以在保税区内获得各种优质的市场咨询、业务咨询、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保税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多样的金融产品、便利的外汇政策、跨境电商贸易综合的服务中心,都将有利于入区医药企业优化资金管理、抓住市场机遇、帮助其规避投资风险,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维护自身利益。

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河北省经济发挥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医药商业市场不断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大型药企扩大经营的现象层出不穷,使行业内竞争加剧。河北省医药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深入研究企业发展环境、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生产结构以及客户需求变化趋势,抓住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机遇,充分利用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为其提供的政策优惠、区位优势、综合服务这一系列“福利”,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促进自身快速崛起,成为医药行业的翘楚。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1 引言

通化|宝集团自成立以来,企业规模发展之猛,多元化项目经营之广,兼并国营民企数量之多,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之先,科研队伍研究水平之高,都堪称国内企业发展之奇迹,被业内人士誉为“东宝模式”,创造了中国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神话。目前,东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当今先进技术的胰岛素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以通化东宝集团为对象,对其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杜邦财务分析

通化东宝最近五年杜邦分析法指标及其变动趋势如下表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企业权益净利率有较大的增幅,说明通化东宝近几年成长迅速,获利能力较强;企业权益乘数总体保持在1-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有升高趋势。总体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负债总额递增,杠杆收益大。这主要是与企业近年来采取的扩大销售规模和扩建项目的策略有关。

3 行业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在对通化东宝进行杜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医药行业另外两家发展较好的企业--同仁堂和舒泰神,运用雷达图,进行行业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通化东宝的行业发展地位进行分析。

3.1 财务数据雷达图

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三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公司经营规模的几大指标上,通化东宝的经营规模水平远高于行业均值,且行业地位领先于舒泰神,但远远落后于同仁堂。

3.2 财务比率雷达图

同样,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比率数据,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六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3:

为了让图示更直观,在数据处理时,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乘以100,从而得到上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利润率指标方面,通化东宝领先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较为理想;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通化东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通化东宝落后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

4 总结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医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本提高和售价降低的双面夹击下,医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求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技术改造,降低成本。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医改政策的继续发展,医药市场呈现了回暖态势,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优化器械审批流程、鼓励技术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在通化东宝的发展中,也应坚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利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效率。

篇5

1.医药流通行业地方保护问题突出

医药流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流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医药流通规范进行。受计划经济时代政策影响,以及国内对药品流通严格的监管,药品在国内范围内流通并不顺畅。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地方贸易壁垒,阻碍外区域药品进入本地市场。例如:通过药品检验、审查等行政手段影响一些非本土药品的本地销售。地方政府的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严重干预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还使一些地方药品流通企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尽管我国药品管理办法第69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设立药品流通地方保护政策,但从国内药品流通的现状来看地方保护问题还是非常突出。造成药品流通地方保护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国内相关的法规机制不完善。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制药产业发展带动医药流通行业发展,但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小,而且企业经营盈利能力差。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医药流通还是以国营为主,民企医药流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4年度药品流通企业中上市公司共17家,市值总值为2593亿元,但平均市值只有152.54亿元,是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潜力巨大的医药消费市场的。新时代背景下医药流通电子商务也有了一定发展,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仅为425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互联网药品交易平台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药品物流需求。“多、小、散”的产业生态还是当前国内医药流通的主要现状,市场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数量统计如表1。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国内医药行业

1.医药行业价值链组成分析

医药行业价值链由医药原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品、顾客等组成。在整个价值链中医药流通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环节。全球医药市场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预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20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份额将从3%上升到7.5%。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22,97亿元,同比增长18.79%。随着医药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需要高效的医药物流做支撑。另一方面,随着医药生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医药生产端与销售端的利润空间不断缩水。由于医药流通不完善,药品流通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不高,导致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医药流通成本过高必然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因此医药流通成为了制约医药行业发展的瓶颈。

2.医药行业价值链保障措施分析

行业价值链分析的主体部分是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此外就是价值链价值保障的组成部分分析。保障组成部分包括规范的医药市场秩序、医药信息化和智能化、医药物流创新服务、雄厚的资金保障、优秀的人才队伍等,是保障价值链各个环节发展的关键。在价值链模型分析中,明显能感受到国内医药行业在相关保障方面的建设比较滞后。例如: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具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开展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确认文件的有93家,开展物流延伸服务的有68家,承接药房托管的有64家,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的有22家。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集中、降低成本、发挥细分市场的优势、创新发展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但以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现状和规模来看政府不及时出台相关的保障措施是很难实现的。

三、国内医药流通企业转型的策略

1.加强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发展一批规模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在美国,医药流通业务主要集中在麦卡森、卡地纳、美源博根三大公司。由于业务高度集中,这三家公司获得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从而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支持医药流通模式创新。例如:对上游建立OEM业务,为下游提供药房管理、医疗手术用品定制、自动售药系统和医院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在龙头医药物流企业的带动下,美国国内医药流通水平大大提升。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加快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整合。行业整合不仅包括行业内整合,还包括上下游行业整合,打造一批核心药品流通服务企业。通过行业整合也能在医药流通行业内引发鳗鱼经济现象,提高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的活力,从而实现提升流通效率、下降流通成本的改革目标。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加强行业整合实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动力。为实现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集中发展,需要鼓励金融市场向医药流通企业倾斜资金扶持,鼓励和支持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也可以鼓励上下游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增加市场活力。当前国内物流行业发展迅速,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合作与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鼓励一些专业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行业也将促进医药流通的大发展。

2.在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利润增加是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应该以利润增加为主要目标。在企业内部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无疑是流通企业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转型过程中流通企业要正确定位自己,认清当前的市场形势,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发掘客户需要的营销观念,积极开展营销渠道建设。结合价值链模型分析,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消费终端和生产企业的重要环节,掌握销售市场才是流通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因此,转型中营销渠道的建设应以提高企业对营销渠道控制为主。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强有力的控制力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为了提升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大胆创新。例如:某知名医药流通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药品零售企业发展建立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获得了绝对的市场话语权。思维创新方面国外有很多方式可以借鉴,例如:医院药房托管业务。积极拓展医院药房托管业务,使其能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一定能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管理思维理念上需要打破常规,可以通过让销售终端入股的方式,牢固企业与销售终端的联系,还能为企业吸纳更多的发展资金。

3.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

篇6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流通行业经历了从计划控制到市场经营的逐步发展,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医药流通企业在市场兼并整合的大潮中如何明确自身定位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问题,而从医药行业层面的分析相对比较少,本文正是基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分析,来给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现状

1. 市场化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药品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在我国,药品一直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1984年,政府开始取消统购统销、按级调拨的规定;1999年,医改方案开始实施,正式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2009年,新医改正式推出,旨在加快行业集中,完善市场机制。

由于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医药企业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医药企业往往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由于区域壁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药流通行业的做强做大。此外,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尚未确立,医院在医药流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药品的正常定价以及医药市场化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冲击。

医药流通行业对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医药行业的主要规范性文件。GSP虽然对于医药流通行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其门槛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行业现状。

2.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一直处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的情况。截止2009年5月,我国通过GSP认证的医药流通企业就有1.31万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中中小企业占了80%以上。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销售额过千亿的医药流通企业,只有3家超过200亿规模,分别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九州通,2010年的分销规模分别为692亿元,291亿元和212亿元。2009年,我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行业的20%左右。而在成熟市场,医药行业的集中度相当高,例如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为96%、日本则是75%,欧洲国家略低为64%,可见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

3. 企业盈利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总体上呈现出流通成本高,利润率普遍偏低的特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费用率和利润率指标分别约为8.2%、7.0%~7.6%、0.6%~1.2%,美国和日本医药流通企业这三项指标约为2.5%~4.0%、1.0%~1.5%、1.5%~2.5%和2.0%~3.0%、1.0%~1.5%、1.0%~1.5%。企业盈利水平偏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医药物流水平比较低,运输、仓储等手段依旧比较传统,运行效率较低,造成行业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是我国药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复杂,分销环节过多,导致市场营销的成本比较高;此外,由于整体医药流通行业尚不规范,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也导致了整体的利润率不高。

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从而导致行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地域壁垒的存在,弱化了企业建立自身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最终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同质化严重的结果,往往直接表现为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市场兼并重组的不断加快,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逐渐面临生存危机。除了几家大型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传统的药品批发,服务对象也局限与当地的医院和药店,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下,将导致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的危险。

三、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分析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最初的价值链模型被应用于企业内部,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价值的传递。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行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对应于波特的价值链定义,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行业价值链。

医药行业价值链一般由医药原材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店和顾客等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医药行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整体目标是追求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也即行业价值链整体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不再是单独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或竞争能力。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或零售药店相对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医药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是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而顾客则更多的是产品和价格的接受者。

(1)医药生产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从2001年的2 040亿元到2010年的11 741亿元,增长了近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0%以上。伴随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新医改,医药行业将继续不断增长。在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相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有着较高的议价能力。

(2)医药流通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医药行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关键节点,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于医药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上游的药品来源渠道管理和对于下游的营销网络控制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3)医院或零售药店。早在21世纪初,我国便开始实行医药分业试点,2009年3月出台的新医改中也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业体制改革尚未真正全面启动。医院药店仍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直接销售渠道。随着国家对于药品管制的放开,医药零售行业的利润较高,医药零售行业在前期发展迅猛。然而,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药零售也面临着洗牌,整体利润率趋于合理,服务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零售药店也已成为医药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的主体即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此外医药市场规范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医药物流服务和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保障措施对于医药行业的边际利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医药市场规范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于行业的规范,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国家对于行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医药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于行业的自治和管理。

(2)技术研究与开发。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研究与开发是行业竞争力的最直接来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将有效的提高行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3)医药物流服务。药品的保存和运输相比于一般商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医药物流服务,特别是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将大大加快医药流通行业的运作能力,对于医药流通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人力资源管理。医药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四、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对策

1. 向前整合,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控制营销渠道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向前整合,即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下游延伸,加强对于零售终端的控制。我国的医药零售终端主要分为零售药店和医药两个部分。针对零售药店,可以采用战略合作、参股或者并购的方式,加强与其联系。例如九州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发展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2011年6月九州通完成了收购河南杏林大药房有限公司,收购后公司间接控股90%。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医院药房托管等业务,巩固医院医药销售市场份额,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总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控制更多的药品销售终端,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又可以获得对上游供应商更大的话语权。

2. 向后整合,通过委托加工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向后整合指的是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上游进行延伸,而委托加工是指医药流通企业委托医药生产企业为其生产,从而发展自有品牌。委托加工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其知名度,同时推出自有品牌的药品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为例,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都通过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或者依靠集团内部的工业生产资源,先后推出其自有品牌的药品。此外,向后整合还包括与医药生产企业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以保证其药品的稳定来源。

3. 向内整合,推行现代化物流,提高运营能力。所谓向内整合,指的是医药流通企业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同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物流能力,特别是仓储、运输和配送是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业务能力。然而我国医药物流相对落后,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只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传统服务,没有真正成为医药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推行现代化物流,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物流作业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向外整合,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医药流通企业除了考虑向上下游整合以及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外,还可以考虑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来获取更高的价值。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进入门槛低与行业的集中度低导致了医药流通企业同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此外由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最后往往演变成价格竞争,从而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实施同业联盟或策略性合作,有利于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四川医药物流协作联盟通过资源整合,按照产业链建立其自上而下、纵向延伸的协作联盟,从而避免了同级别的企业因利益相同造成恶性竞争,使各个环节都可以获取合理利润。

五、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保障措施

1.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从政府的角度,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定价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要堵塞新药审批和单独定价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实现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避免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混乱现象。此外,政府应该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医药流通行业等组织,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参与行业自治,加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行业定价机制,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实现行业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2. 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新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从而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运营能力,增强对于上游的议价能力和对于下游的盈利能力。在医药物流技术方面,条形码,RFID等标签技术的应用将更有利于药品的管理和监控,GPS、GIS等技术的应用将加强医药运输和配送过程的管理,此外物流信息平台如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的运用将大大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业务运作能力。不断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流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医药流通行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

3. 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医药第三方物流对于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流通速度,有利于优化医药流通行业的仓储、运输、配送等流程,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在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药品的流动,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对于医药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相比于物流服务,上下游的医药网络建设更为关键。对于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帮助下,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能够使其更好的专注于核心业务,加快市场布局。对于整个医药流通行业来说,更是有利于行业的整合速度,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是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战略历来是企业发展之本,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医药行业以及医药流通行业近几年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态势,导致医药行业管理人才以及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培养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性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对此,应该重视我国医药行业相关人才不足的问题,采取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方面的培养相关的人才。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从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纳国外行业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凡礼.兼并重组催生医药流通新格局.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6):78-79.

2. 郑晓红.从行业价值链探讨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之路.海峡药学,2009,21(7):188-189.

3. 陈彪.医药行业整合与物流发展现状.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5(6):74-77.

篇8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85-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北京市开始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院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三大生物医疗产业园区布局,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表示:北京市今后将集中培育信息、汽车、医药三大产业集群,使其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而北京市前两大集群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医药行业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含义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顾客,横向延伸到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和通过技能、技术而相互联系的企业,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比如大学、监管机构、咨询机构、娱乐设施和贸易机构。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教育、服务、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及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

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产业集群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方面,由于共同使用多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2.专业化加强,彼此集中于擅长的领域,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3.有利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4.有利于创新。由于企业地理位置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新工艺、新技术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更易于被接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5.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产业以网络的形式落户于某地,形成了产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

(二)国外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为美国和英国,医药行业在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波士顿的“基因城”、旧金山湾的“生物技术湾”等产业集群都是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最为活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英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英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但是科技投入占世界的4.5%,制药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科研与实践的良性循环。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有着DNA双螺旋结构、抗体工程、单克隆抗体构造等成果,这些都为医药行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两国的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有以下共性特点:

1.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2.完善的创新体系。3.投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活跃。4.医药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备。5.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6.政府政策扶持。

医药行业主要包括4个支柱性产业:化学制药工业、中药制药工业、生物生化制品工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其中前两个产业占据了医药行业的80%。在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有几个显著态势:区域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并购频繁,市场集中化程度提高,研发创新对生物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外包市场继续扩大,重构全球制药行业,而且非专利药市场的发育给产业造成的深远影响继续扩大。据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8%的速度复合年增长。

(三)国内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医疗仪器产业聚集区。江苏省集聚了一批跨国企业的中国生产基地,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基地初具规模。上海市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国内领先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临床试验、生产、流通、销售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以浦东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较好的产业集群。

而北京医药行业的产业集群还相对薄弱,北京医药行业呈现出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三足鼎立,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格局。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促进北京市医药商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医药产业市场的调节作用,2006年北京六家医药商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商业分会。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是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之间达成入区意向,越来越多的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签约入区的医药投资项目,吸引的外商投资越来越多。但是北京的医药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与完善的产业集群相比,北京市最明显的劣势在于未形成发达的产业区域体系。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生产制造、协作配套环节相对较为薄弱。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所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北京市所处的环渤海区的产业集群程度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北京的竞争力优势。

赵艳红:产业集群是北京市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医药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发比重很大。美国生物产业集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与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毗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尚未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动机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整体上与各种中医药大学联系不密切,集聚地内的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企业仅仅依靠自行研制,大学、科研所的创新成果也并未成为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

(二)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医药行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设施配套、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可以优先集聚。利用北京市先天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扶植的部分行业,在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鼓励其充分发展,同时在规划布局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形成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的格局,充分培育其竞争力。

(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医药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产业链比较长,包括基础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只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使得每个环节的研究和资金的注入都到位,就会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使得从原料到中间体和最终产品都具有竞争力,就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努力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消除区域内各种壁垒,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北京市应该利用自身的发展,与天津市一起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孤点的辐射作用建立经济网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战略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华.产业集群演进[J].文献综述,2004(6):14-15.

[2]陈文华,刘善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成果及启示[J].企业研究,2005(7):35-37.

[3]孙劲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

[4]刘洪波.北京市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5]张宇石.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33-36.

[6]干荣富.医药行业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J].医药调研,2009(1):8-12.

篇9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篇10

新医改方案全文公布。这项集政府、民间、社会各界意见与智慧,经不同利益主体反复博弈最终达成一致、并以“意见”冠名的方案,分六大章二十四节,全文有13000余字,多数内容非专业人士难解其详。就普通百姓的计较,希望通过实施新医改,致使看病难、看病贵、不敢看病之“看病三难”能否有一个明显改观。

简言之,通过实施新医改方案,中国社会能否实现基本的、起初保障水平不高但能逐年有所提高的、覆盖全民的“病有所防”和“病有所医”。

广泛吸纳民众反馈意见的医改方案确定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中国医药行业前景广阔,众多医药企业,尤其是医药商业和处于龙头地位的医药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并不是所有的医药企业都能够坐享其成,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劣质企业将被淘汰,而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凸显,反倒是利大于弊。

在医改的大背景下,相关主题投资机会显著增多,其中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疫苗和诊断试剂、创新型处方药、大型低价品牌普药及品牌中成药等生产企业均存在爆发潜力。

医改对医药行业的利好非常明显。医保把低收入人群纳入其中,普药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同时,双向转诊制度将拉动社区医院和县级医院的更新、采购,增大医疗器械企业的需求。

修改稿中进行大范围调整的是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被删除,改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这一改动被认为更多地体现了市场竞争原则。

修改稿还把“统一制定零售价”修改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即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基本药物零售价格。

虽然医改大方向基本确定,医药需求总量将增长,但这也会带来行业的分化,带来结构性的变革,那些具有优势的企业将大大受益,而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企业将面临困境。目前普药品种比较多,进行定价招标后,行业的集中度将会提高,毛利很低的企业将无法生存。专科药将不再集中在大医院,70%将流向社区和基层医院,市场明显扩容。针对政府对普药未进行定点生产、统购统销,这是国家采取的过渡措施,医药企业先在省内洗牌、集中,然后走向全国集中。

新医改方案不是“全国一盘棋”模式,而是根据各地区情况做出调整,这将凸现地方政府责任和话语权,增强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解决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修改稿添加了“零售药店”的内容,即在“医药分开”的实现形式上,“探索公立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医药分开的有效途径”。

普药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零售药店以低端基础用药为主,那么,普药生产企业的产量、规模最重要,大型综合型制药企业有规模化和综合化优势,能获得更多的产品机遇。在药品流通渠道上,拥有全国网络的国药控股公司最为受益。

篇11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2-0030-04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当前,无论是服务业还是整个国民经济都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瓶颈和节能减排压力,因此,探索健康可持续的服务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催生了一种能够同时促进经济低碳转型和服务经济持续发展的服务产业——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服务业有利于突破“生态门槛”与“福利门槛”约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笔者对发展低碳服务业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其运作机制和发展思路。

一、低碳服务业的内涵

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提出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关于服务业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世界各国通常都是在克拉克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来解释和界定服务业。一般认为,服务业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技能等为社会提供劳务、服务业务的集合。[4]服务业是一个包含众多行业的产业,WTO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将其分为11大类140多个服务项目,即商业服务业、通信服务业、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业、销售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服务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5]

(一)低碳服务业的概念

低碳服务业(Low Carbon Servi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产生的。与国内外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实践相比,低碳服务业的概念依然处于初期讨论中。迄今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对这一新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笔者文根据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低碳服务业定义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背景下,将低碳理念应用于现代服务业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中,力求最优的资源利用、最少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服务业既是低碳经济理念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延伸和具体运用,也是低碳经济目标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

(二)低碳服务业的特点

1. 资源节约型的服务业。低碳服务业是一种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新型现代服务业,能够立足未来、统筹全局、合理安排,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因此,发展低碳服务业能全面衡量利弊得失,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大大提高利用有限资源的效率。在整个服务周期中,通过合理规划,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 综合效益型的服务业。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使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关联性逐步增强,从而推进国民经济产业协作与和谐发展。作为工、农业生产链的核心环节,服务业低碳化必将有效地带动低碳农业、低碳工业甚至低碳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这样就很好地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最佳综合效益。

3. 生态安全型的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的盲目发展,也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将占用相对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使其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威胁大大降低。低碳服务业准确地确定了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地位,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和谐。

(三)低碳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低碳服务业即是低碳经济理念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具体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等外部压力和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部驱动的联合作用下,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利用服务资源为核心,形成产业内部驱动、市场有效推动、社会全面参与的新机制,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质、升级,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对有限资源的节约和优化利用,以减少排放和污染,弱化对环境的压力和威胁,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低碳服务业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发展低碳服务业是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产业结构变动呈现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平缓下降;而服务业的产出比重相对平缓但持续上升,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劳动人口由农业逐步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形成服务业就业占据主要份额的局面。因此,经济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常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张是有限度的,且有其内在规律性,即只有经济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才能保证经济规模的可持续扩张。实证研究表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2]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不仅需要发达的服务业支撑,还必须切实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

低碳经济的兴起,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在当前因资源环境桎梏而导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更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

依赖于化石能源,我国迅速发展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研究表明,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3]在“高耗能、高产出、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日益凸显,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亦更加显现。

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临界状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情形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低碳服务业正好具有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特点。近年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等低碳型服务业的日益兴盛,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更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因此,以相对成熟的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低碳服务业,是我国破解资源能耗约束难题,实现“高碳消耗型经济”向“循环节约型经济”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和不二选择。

(三)发展低碳服务业是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

世界服务业发展的历史特征表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是随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亦有不同。一般来讲,在初级阶段,以发展传统生活业为主;在工业化社会,以发展与商品生产有关的生产为主;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新型业态开始出现,一些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形成传统服务业比重大幅度减少,现代生产业进一步发展,新兴知识型服务业崛起为主流业态的基本格局。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这是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阶段,除了商业、交通运输、通信业以外,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将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也将成为未来内需扩张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型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外,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物流业在物流活动中多少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配送和运货的货车也会造成交通堵塞、燃料浪费和尾气排放。批发零售、餐饮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形成了白色污染,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不能自动降解的建筑垃圾。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下,这种服务资源的粗放以及服务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必将难以为继。因此,发展低碳型服务业已势成必然。

(四)发展低碳服务业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从整个社会大生产的角度来看,服务业是资源、产品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通过其各种服务功能,有机联结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速各产业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转,对推进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三次产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它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成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是因为在未来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本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因而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同时,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两大产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这些都使未来工业和农业成为“服务密集型”领域。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惊涛拍岸,低碳浪潮日益兴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低碳型服务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不仅能为以高新技术、科研、信息服务为主的生产提供创业环境,亦可以与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通过外溢效应促进其发展,在促其自身内部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又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最终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三、发展低碳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规章制度,促进低碳服务业有序发展

1. 建立有效的价格引导机制。在发展低碳服务业过程中,要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提高资源利用补偿费用和排污收费的标准。在服务产品、服务价格、服务展示、服务促销中加入环境因素,减少或消除对环境有害或影响资源持续利用的服务产品或生产资料的不合理补贴。建立合理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收费制度,引导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根据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不同阶段建立资源环境价格体系。

2. 建立合理的金融制度。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低碳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将低碳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低碳型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对服务企业因转向低碳化的运行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补偿,使环境效益内部化;对实施与资源循环、低碳技术等相关的项目和对运用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的低碳服务企业予以信贷优惠和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

3. 健全发展低碳服务的税收制度。在切实抓好现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扶持低碳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鼓励发展的服务行业落实税费减免优惠;对符合低碳化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产品研发,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高科技电子设备设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软件生产企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区、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和连锁超市、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酌情减征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二)加强载体建设,夯实低碳服务业发展基础

1. 加强现代服务集聚区建设。一是从“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出发,加快编制低碳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明确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率先保障用地指标;二是制定加快低碳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办法,鼓励服务业企业集聚,范式规划布局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给予投资贴息补助;三是加快旅游休闲功能区、文化创意功能区、城市综合功能区、物流功能区、生产功能区、服务外包功能区、金融服务功能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的建设,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入驻企业的标准,实行集聚区内的优胜劣汰机制,保持集聚区生机活力,把各类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错位发展的低碳型产业集群。

2. 加强低碳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储备一批、推进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重点项目,建立低碳服务业大项目储备库,实行跟踪专项服务管理,并给予政策扶持;健全低碳服务业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责任制考核办法。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完善投融资体制,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为低碳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 推进低碳服务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快制定并实施《低碳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建立低碳服务标准化工作共同推进机制,在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商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低碳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二是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标准化工作,开展低碳标准的研制;三是抓紧制定并推行新的服务行业低碳标准,与污染严重的传统服务企业签订减排协定,敦促其履行减排承诺,加强服务规范和服务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建设。

4. 促进服务业品牌培育。首先,加快制定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发展的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积极创建服务业企业品牌;二是以优质品牌为中心,结合企业改革,实施资产重组,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速服务企业规模扩张;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对新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对新认定的五星、四星级酒店,对新认定的4A、5A级景区(点),4A和5A级商业特色街区,对举办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型会议、展览、文化节庆活动给予奖励;四是利用长株潭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加强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

1. 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服务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型低碳服务业。根据旅游业、物流业和静脉产业等产业运用新技术的需求,鼓励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包括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绿色包装技术、系统化技术等,以服务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研发体系,加快低碳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低碳产业化。最后,要持续加大对服务业运用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那些有突出影响,带动作用大的低碳技术项目。

2. 强化技术转化服务,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实施一批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应用技术重点项目,依靠示范工程带头,推广实用、高效的共性技术。强化低碳技术的转让与转化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建立低碳技术转化服务平台或基地。要建立技术应用与推广的信息网络,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低碳技术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3. 完善低碳技术标准,逐步淘汰落后技术。加强标准化管理,服务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和排放标准来组织生产。有些行业可能暂时缺乏国家标准,那就根据企业条件和市场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要制定明确约束和限制措施引导企业实施新的低碳技术,对那些排污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服务设施要限制使用、限期淘汰。

当然,在发展低碳服务业时,必须正视我国服务业整体水平还很低这一客观实际,服务业现有资源禀赋、传统产业的升级、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决定了我国发展低碳服务业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更是一项需要协调多方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必须坚持与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创业、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人们消费水平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曹莉萍,诸大建,易华.低碳服务业概念、分类及社会经济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1,(8):3-10.

[2]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篇12

一生物医药行业涵义及特性

(一)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生物制药是指在制药工业过程中主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综合应用生物学、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先进技术,以组合化学、基因治疗、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新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由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支撑的体系。

(二)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

1.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通常需要大笔资金。政策严格管制: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2.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3.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

4.高收益

生物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开发研究一种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复杂、难度高,因此产业化过程具有很高的风险。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具有国际专利的新药并不多,大多是买进专利或者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药物,原创药物的研发非常薄弱。因此,导致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产能相对过剩与恶性竞争的现象。

(二)面临跨国制药企业的严峻挑战

外资医药企业逐步加大在华投资、原料药的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资转变,是跨国制药企业投资中国的三大新动向。我国生物医药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资制药企业所占据。与跨国制药公司相比,由于我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处于劣势,缺乏拥有核心技术与专利的拳头产品,因此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三)仿制药品的威胁竞争

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但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由于国内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庞大需求,仍然推动着我国生物仿制药行业加速发展。在制药行业,一旦仿制药上市参与竞争,那么在一年之内,它就能攫取原研药高达80%的市场份额。仿制药价格通常比原研药低15%,而如果有更多的仿制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药价的下跌幅度可能高达60%或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将不得不与生物仿制药进行竞争。

(四)人才、资本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

重视生物医药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以形成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成功的关键;伴随当前外资企业并购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是未来的巨额利润――知识产权。这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保护生物药品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化政策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物医药产业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扶植发展。同时生物医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需要多类学科的合作及严格的准入审批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建设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建立针对核心、共性、重大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为企业国际认证和药品注册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提高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效研发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拓宽多方位的融资渠道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不同的融资形式来满足资金需求。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如国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出资与地方合作,采取股权合作方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产业倾斜,政府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股票市场优先审批、上市。

篇13

1.办班培训

采用举办业务培训班、政治理论辅导班、专题研讨会、形势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经营管理者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国际商务和畜禽饲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运作企业的能力。我们先后从墨西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北京农业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聘请了200多名知名专家、教授到公司讲学,改善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训中,注意克服就理论学理论、就业务学业务、急用现学、浅尝辄止等倾向,坚持学用结合,超前谋划,取得了明显效果。

2.走出去学

我们每年都组织选派年富力强、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经营管理者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习深造。依托中央党校、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通过离职进修等方式,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锻炼

形势的发展,不仅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有一技之长,更要成为“多面手”。我们改变过去“以位定人”的做法,让管理人员轮换岗位和角色,接受各个方面的锻炼,培养复合型人才,担当起企业领导者的重任,主要采取内部轮岗和挂职锻炼两种方式对各大厂人员进行锻炼,打破他们长期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形成的固定思维方式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关系网”,消除羁绊,释放新的活力,提高他们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人力资源监督

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监督,是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根据实际,探索实行了三种有效的监督形式:

1.加强党内监督

首先,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深入查摆经营者的落实目标责任制、经营决策、企业管理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剖析不深不过关、问题不清不过关、措施不明不过关、群众不满意不过关。各党总支、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党委统一定时间,派专人参加。每次会议都吸收一定比例的党外人士和群众代表列席,确保会议质量。其次,公司党委摆正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的关系,董事会选聘经理,党委参与;经理用人,党委监督;监事会开展工作,党委支持,形成了有效制衡,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发挥好党的监督作用。

2.加强民主监督

以厂务公开为主线,发扬民主,实施监督。一方面,实施厂务、政务公开。党委把厂务、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党委成员和经理目标责任制,完善了公司档案、检查督导等制度,一月一公开,自觉接受股东、职工的监督。专门成立了由群众代表参与的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厂务、政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公开工作,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厂务、政务的及时公开,打消了股东、职工的疑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实施民主评议经营管理者制度。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行“公示制”,每年一次,将个人一年来的思想表现、廉洁勤政、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情况,公诸于众,让群众评议。党委根据评议结果,分别写出综合的分析评价,在董事会上进行通报,研究决定其升迁去留。并将情况及时公布,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3.加强财务监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