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

篇1

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

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

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

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

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

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

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

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构建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构建作用

是指构建、补充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

1.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而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理论体系,只有从作为逻辑起点的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推演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终构建成学科理论体系。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弄清楚了,实质上也就是把它的科学形态的基本“骨架”搭起来了,而通过这个“骨架”又反映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及其内容范围。因此,逻辑起点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关系,是根据与表现、前提与结果、抽象与具体、贫乏与丰富、“胚胎”与“机体”的关系,离开了思想与行为这对起点范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失去了这块基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大厦就无从建立。人们只有透过起点这个“窗口”,才能了解或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安排以及范畴构架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展开和体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是紧密联系着的。不同基本范畴的联系及其运动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同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最本质的方面,因而它决定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各个侧面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实质和相互关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的补充和展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与内在本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范畴和规律是统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的。一方面,规律包含了基本范畴。从逻辑形式上看,规律以判断来表达,基本范畴以概念来表达。判断离不开概念,规律离不开基本范畴。另一方面,基本范畴体现了规律。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展开,就构成为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律体系一起,科学地概括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反过来又以一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篇2

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光学、力学等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的时空范畴是不科学的。他认为空间是脱离物质运动的绝对空虚,时间则是与物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持续性,因而导致他的时空理论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爱因斯坦对时空范畴做出了科学规定,认为时空和物质不可分,随物质状态的变化而改变时空特征,从而建立了科学的时空理论。因此,范畴的水平如何,直接制约科学理论体系的水平,是科学理论发展程度的显示剂。同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跻身于当代科学之林,就必须加强对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的研究。发达的科学必然有着发达、成熟的范畴及其体系,由此可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体系完善与否是这一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基本范畴研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一)认识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认识作用,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工具,在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知识、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中的作用。1.认识和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构成的,这些范畴包含着已有的学科理论知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凭借基本范畴得以凝结,通过基本范畴的展开而推导出新的知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容不断扩展。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起着思维再生产的作用。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们可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特性、新关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畴网。更重要的是,科学范畴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基石的作用。新范畴的产生往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框架形成的起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构架的转换会带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新变化。凭借基本范畴的综合和创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认识得以跃进到新的基本范畴体系,从而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带来全新的变化。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通过规范、精确的学科基本范畴而得到科学规定和充分展示的,人们正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基本范畴及其体系来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2.规范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规范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作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这些特性和关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建立在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联系,因而不仅能指导现实,而且可以把握未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3.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体系是一个整体,在理论思维过程中,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形式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体性。人们通过对成对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学习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各方面的规定性,产生、发展的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关系,综合成统一的有机体,予以全面地、详尽地进行阐述,达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的目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和转化,才能在思维中完整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曾指出,认识要达到主客观一致,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5]18这第二条道路就是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把各个单一的、简单的规定性整合为“多样性的统一”,在逻辑上再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的思维总是一步步上升的,经过基本范畴这条通道,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才能不断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认识。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具有认识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是指基本范畴作为思维方法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范畴自身升华中的作用。1.是人们思维中概念辩证法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自身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展开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主观性,指的是其思维形式是主观的,是离开了具体对象的抽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客观性,指的是其内容是客观的,即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来源来说却是客观的。”[6]178掌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畴的推移、演化、冲突与解决,即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人们的认识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运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反映在、表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中,就是人们思维中概念的辩证法,即概念的矛盾运动。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矛盾运动时,正是通过分析其基本范畴的矛盾运动,不断趋向于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动规律的。2.体现了认识运动中个别与一般的各个思维环节。人类认识运动是由个别向一般(主要是运用归纳方法),并由一般向个别(主要是运用演绎方法)运动的。个别──一般──个别……以至无穷,这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个别与一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辩证环节,基本范畴中内含着个别与一般的两极,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一般”不如“个别”丰富、多彩,但“一般”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的个别性在一般中保存下来,使基本范畴的一般比个别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经历着众多的个别与一般的环节,才达到具体的一般。这就要求在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客体时,不能运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畴)。正如黑格尔所说,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达到无生命的、无精神的、不开花和无内容的普遍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如果离开了个别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动的内容,失去了基本范畴发展的生命力。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崭新局面,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断吸取、概括新鲜的、活生生的具体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每前进一步,都是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新环节。3.能激发思维的超越,不断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具有确定性,否则就不成其为基本范畴,但基本范畴的确定性要与灵活性、发展性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永恒地运动着、发展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会出现飞跃,基本范畴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实现旧范畴向新范畴的转化。范畴方法中的飞跃是范畴的突破。人类认识史、科学史表明,由于范畴的突破、创新,会带来理论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旧范畴的突破、转化,新范畴的产生、丰富,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机。

篇3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以往认识成果的小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它是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属性、特征以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性的工具。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等。这些基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和成果范畴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结构。这样的立体动态结构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推演,生动地体现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序运动进程和思维的辩证运动过程的特点。在这个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揭示了基本范畴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一、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是指军人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军人自身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军队的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行为是指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动作,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动作和过程。

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支配行为;第二,行为反映思想;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一对范畴;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思想与行为不仅对其它范畴起着基础和制约的作用,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以笔者认为,思想与行为这一范畴,应作为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系统的起点范畴。起点范畴是使整个范畴体系由以进展开去和得以丰富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逻辑起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一般说来,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依据上述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

二、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在这里特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受教育者是相对于教育者而言的,是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也不同,所以他们之问有对立的一面。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他们的位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在教育活动中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在思想与行为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想与行为回答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则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谁在进行思想与行为,即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的思想与行为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从思想与行为发展演化而来的范畴,而且是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中的中心范畴。一般说来,每一个范畴体系都有一个中心范畴,对其他范畴起着规定和影响的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具有贯穿于系统的始终的这种特征。如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诸对范畴,不仅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规定和影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发生作用的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的效果也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上得以体现出来的。

三、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说的疏通,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采取一切措施和方法激发、调动、维护军人的积极性,使他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所谓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疏通和引导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辅相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引导的前提,没有疏通就没有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疏而不导,各种错误思想就会放任自流。离开了疏通谈引导,就使引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引导谈疏通,疏通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疏通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说的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事实与道理去影响军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软”要求,不带有强制性。这里说的管理,是指教育者运用部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规范等现实的制度管理,是通过行政、纪律和法律的手段去约束军人的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与管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教育是一种“软”要求,而管理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有其对立的一面,另外教育和管理也由其统一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军队管理的效率,因为思想教育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提高军人的觉悟和认识,为顺利进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管理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管理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军人的种种要求加以条文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思想教育基本要求的实现。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在确定了谁在进行思想与行为以后,接着自然就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基本范畴中,引伸出了两对基本范畴,即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中,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这些范畴在逻辑上就是联结起点范畴、中心范畴和成果范畴的中介范畴,它们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运行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媒介作用,使之构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整体。同时,这些中介范畴也不是孤立存存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疏通与引导是始终贯穿于教育和管理之中的,通过教育和管理而体现出来。教育与管理也必须要遵循疏通与引导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与管理的效果。

四、成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所说的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军队教育因素下,接受军队、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军队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所谓外化,则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第一,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第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第三,内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完成,而外化则主要是通过动机指导行为的方法进行的。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

篇4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

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

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

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

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

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

1、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

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

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

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

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

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

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

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

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

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

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

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

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

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

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

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

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

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

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

1、疏与导相结合

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

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

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

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

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

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

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

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篇5

思想政治教育成熟发展期学科范畴研究综述一、学科范畴研究的发展性背景与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是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理论体系是开放型的、自然生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理论、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原理与实践研究硕果累累。同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以及党、国家和社会的客观要求,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又有很多的困惑与争论,这都需要重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反思、研究、澄清、定位与拓展。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学科理论基石的学科范畴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丰富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研究能有效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体系框架,同时不断拓展各理论结点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为其提供有效的研究对象、内容、路径、领域、过程、原则、方法、启示和反思。

二、学科范畴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并走向成熟,学界已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这其中,不乏从各种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含义、特征、功能、建构原则、体系结构、理论创新等提出创见的力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正不断深入。

但是,学科范畴理论研究的数量总体上还很少,而且不成体系,众多学术论著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只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远未达到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度,也尚未对其作出明确、严格、公认的科学界定和解释。而且对一些学科范畴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进行描述,而不是联系地、动态地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弄清学科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诸多学者以不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起点进行建构,但这些学科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构建带有极大的不稳定性,逻辑论证不够充分、严密、合理,还存在很大分歧。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研究会日益成熟。我们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营养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使之对本学科有益的成分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中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有机构成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

三、学科范畴研究应坚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多元分析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统筹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支撑,并借助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学科范畴问题。

2.文献法

学科范畴课题研究中应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方面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和整理,收集资料的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汲取营养,批判地

转贴于

篇6

在没有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前,我一直认为范畴是指某一事物的范围,错误地把范畴同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延等同在一起。在学习之后,我才知道范畴指的是学科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一个领域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个领域的范畴。我们通常认识某一事物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帮助我们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清楚的界定和认识。也可以说范畴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成果,是帮助后人认识事物的阶梯。通过这些阶梯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清楚我们所要了解的事物,并且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像骨架一样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得这一学科能有效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也是一样,对于本门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本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标志。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总体来讲还是有些欠缺。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学科的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是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形式,但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二者有“点面关系”。之所以说二者是点面关系,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其实就是本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概念本身就是用来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形式。只是概念上的反映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受教者在概念之间不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正好解决了这一需要,他把各个独立的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思维形式,更好地帮助人们去理解和追逐本门学科。可能此时有人会质疑,既然规律更全面更稳定,那么完全可以用规律去替代范畴。我觉得这种质疑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却不是准确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概念,根本谈不上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如果没有范畴,根本就谈不上学科的规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只能有机结合才能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类型结构的理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本门学科的范畴体系。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内容、实实在在的基础以及具体的环节,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联系所规定的内在的属性、特点、功能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阶段性、历史性、价值性、层次性等范畴;有的范畴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对应的,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可能是立体的,比如“优秀―中间―后”,还有可能是综合性的,通过范畴之间的联系来及时发现某种规律,比如行为受思想支配、行为表现思想等。可以看出这种范畴划分的标准是范畴性质和状态的差异性。

我们还知道,不同的范畴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大小和高低层次是不同的,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可以将范畴划分为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以及低层次的具体范畴。高层次的基本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教育学中能反映和概括本领域中各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最重要的特性和关系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高层次的基本范畴一共有八对。中间层次的重要范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揭示学科内某些规律,又能创造出一定的条件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比如说思想教育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价值。低层次的具体范畴是指那些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并且可以反映学科内许多具体现象的内在本质联系的范畴。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意思是说同一范畴在不同视角或者不同划分标准下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类型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中的不同类别和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低层次范畴是基础,高层次范畴对低层次范畴又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28-05

迄今为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建构问题,很多学者做了颇有成效的研究。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拓展、学科建设、实践活动和职业化发展的深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问题进行更精细的研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它必须能完整而准确地解决好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这两个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上讲,它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相对意义上这样讲),其目的是用来解释、指导、评价、完善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问题,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理论。这可以依循两条路径:一是辞典的解释,即共识或通识;二是学者的解释,即己见或独见。本文主张采取共识或通识。《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①《韦氏国际词典》将理论解释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②两种解释都主张理论是一种有序的知识系统。这种通识正是我们讨论理论结构的基本理路。具体地讲,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就需要从系统观点的视角来解构。

那么,基于上述理路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本体上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本文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结构应由概念群、范畴群、原理体系、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评估体系这五大要素构成。

一、要素1:概念群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首先应该是一个概念体系。就是说,一套前后一致的理论学说是基于若干自圆其说的概念而自然集成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一种科学理论的首要基本单元。从系统论的意义讲,指认或辨识一个概念,就略知该科学理论体系的大致概貌或基本精神。没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独立的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概念群,严格意义上讲,该学科还是不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概莫如此。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宇文利,2009年;徐志远,2009年)开始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研究,试图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进行清理与澄清。应该说,其研究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但就目前已经得出的结论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群的清理与澄清还存在逻辑变轨或变形问题。也就是说,指认概念的种差关系的逻辑起点或理论标识尚缺乏必要的准确度、公信度和服众度(当然,作为一家之言,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必须完整而准确地解释和指导实践的基本任务尚难据此完成。这也正是我们迄今还不得不继续进行探微工作的重要原因。

笔者尝试从结构图的视域来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应该是一般概念与核心概念“二维弥合”的结构现象。所谓一般概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能达至的终极边界限域内的所有概念,即用于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普遍事实的知识现象,如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未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教育实践方式,其它学科诸如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也主张并研究这种教育实践方式。但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来不回避对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学理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依循属于本学科独有的理路去解释和指导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但不能简单地把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划归本学科独有的概念沙龙。所谓核心概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独立达至的一维边界限域内的专属概念,即用于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有事实的知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专业语境内的基本概念,意即专业术语。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做如下勾勒:

1.一般概念

教育、感动、感化、感染、熏陶、素养、素质、言教、身教、内化、外化、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技术、谈话、谈心、交流、沟通、鼓动、鼓舞、鼓励、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新生教育、新兵教育、新农教育、新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防教育、礼仪教育、形势报告、英模事迹座谈会、英模事迹报告会、集体学习制度、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影响、文化浸染、群体影响、潜移默化、道德榜样、榜样偶像、名人偶像、偶像崇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清理出的一般概念仅仅只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辞典”意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所能达至的终极边界限域内的可能性概念,并不都是必然性概念。

2.核心概念

灌输、疏导、政工、思想、观念、态度、政工师、生命线、一元化、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人文性、感染性、感化性、感召性、鼓动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舆情教育、国情教育、社情教育、民情教育、政治导向、思想导向、价值导向、交心谈心、宣传工作、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感化、思想改造、思想管理、思想交往、思想沟通、思想关系、思想矛盾、思想冲突、思想斗争、思想障碍、思想修养、思想品质、思想素质、思想觉悟、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精神能量、精神动力、精神控制、精神资源、精神经济、精神管理、精神优势、精神家园、精神统治、精神实力、精神国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阶级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等。这里同样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这里澄清的核心概念还不能称之为完全周延的或完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学限域的必然性概念,仅仅只是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尝试划出的一个特殊的知识边界符号。

二、要素2:范畴群

范畴是人类认识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争取理性自由的思维工具。从科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它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反映着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学跟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形态一样,同样有其最基本的范畴集群或体系。研究范畴集群一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高地。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骨架,对于加快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前所述,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宇文利,2009年;徐志远,2009年)开始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研究,试图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群和范畴群进行学理上的清理与澄清,很多研究结论对于我们今天更精细地进行学理探微,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但从已有的研究结论来看,同样存在清理与澄清的逻辑变轨或变形问题。也就是说,指认范畴的种差关系的逻辑起点或理论标识尚缺乏必要的准确度、公信度和服众度。

迄今为止,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或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现象?依然还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只要大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起点和终极边界的理解还存在分歧,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就必然会出现异见。既然如此,笔者就满怀有限的学术底气大胆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这个高地。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集群应由单维词组、二维词组和多维词组构成。据此,笔者尝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集群作出以下勾勒:

1.单维词组

所谓单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被人们约定俗成和学者加工提炼而形成的特殊概念现象。诸如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舆情教育、国情教育、社情教育、民情教育、思想动员、组织动员、政治动员、思想修养、思想斗争、思想改造、思想素质、思想觉悟、思想情操等这样的约定俗成概念,以及诸如人学视域、精神能量、精神动力、精神资源、精神经济、精神优势、精神家园、精神实力、精神国力、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思想认同等这样的由学者概括得出的学术概念。一般地说,单维词组是一个复合词,单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类事实或独立现象。

2.二维词组

所谓二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二维现象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必然性联系的知识现象,通常是由两个单一概念对应组成且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有机组合。诸如思想与行为、教导与引导、疏导与诱导、他导与自导、帮教与疏通、思想教育与思想认同、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国情教育与文化认同、民情教育与民族认同、舆情教育与价值认同、社情教育与制度认同、思想修养与思想觉悟、思想改造与思想感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精神控制与精神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等。在这里意欲澄清的范畴事实,不单纯是为了揭示那种类似哲学范畴(概念对子)具有对应转承关系的知识规律,而是为了概括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范畴事实。或许这种概括目前还不是很缜密、不是很准确,但这种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规范化、科学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学科发展阶段。这种概括已经远远超出了得出这些研究结论的本体意义和实际价值。

3.多维词组

所谓多维词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多种现象或复杂现象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必然性联系的复杂知识现象,通常是由三个以上概念依次递进并具有内在自觉弥合且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有机组合。诸如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与教育介体,教育材料、教育质料与教育预料,家庭德育、学校智育与社会美育,事实感动、氛围感染与精神感化,直接教育、间接教育与对接教育,教材教讲、媒体宣讲与网络联讲,教育效果、教育效率与教育效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中介激励,情感陶冶、文化熏陶与潜移默化等。这里需要特别申明的是,之所以要确证多维词组型范畴,真实的理论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特征,更细致地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近相关学科的学理边界,更明确地标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属地。

三、要素3:原理体系

所谓原理,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规律。科学的原理,由实践确定其正确性,可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原理也可泛指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科学的原理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与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可以推衍出各种具体的定理、命题等,从而对进一步实践起指导作用。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其原理体系。每一个原理除了由本学术属地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之外,它还具体而直接地承担着解释和指导实践的学理任务。进一步讲,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指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则是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的必由之路。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若干基本原理概述如下:

1.灌输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活动,它把灌输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作为己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看来,任何社会个体本来是不可能有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意识的,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人们的头脑里。列宁和都曾分别说过,先进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东西对于人们来说本来是没有的,只能通过灌输才能装进头脑,或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才能获得。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对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而言,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不悟而能,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灌输具有身不由己性,是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个体无法抗拒的外部教育介入。

2.疏导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历来不把灌输视为本身唯一性的学理依赖,而是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殊教育方式或教育活动的合规律性、服理性。疏导,就是这种合规律性和服理性的生动表现。所谓疏导,简言之,就是疏通与引导。疏通是一个借用词,原意是指管道堵塞后,使用物理、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使管道重新恢复原本使用功能的行为或过程。本文借寓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需要调解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在实施任何一种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善于首先发现人们思想关系的障碍节点,找到消除障碍节点的最有效方法,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人们理性理智地认识和分析问题,把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的统一,是对应相承的完整的统一过程。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延续。疏通是为了正确地引导,引导是疏通的目的。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没有疏通,就无所谓引导,也不能正确引导;不去引导,疏通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感化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而是通过教育去达到转变受教育者个体的观念、观点和思想,树立符合社会政治制度要求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灌输和疏导都还只是在强调言路的辨识性、多径性及其学理价值,这里要讨论的感化,则是特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善于用言行去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受感动而逐渐发生转变。教育者既要能说会道、善言善辩,还要身体力行、榜样示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施教于任一受育者个体除了言教,还需要身教。只有教育者首先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受育者才会受到感动、身体效尤。言教与身教也是辩证统一的,是对应相承的完整的统一过程。言教是德行教师,身教是德行导师。言教是教育者的职业本分,身教是受育者的行为楷模。既要重视言教,又要重视身教。没有身教,言教可能是事倍功半;言行一致,言教就能事半功倍。言教与身教有机统一,才能最终促使受育者因感动而逐渐转变自己的态度、观点和立场。

4.互动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相思”式的封闭性教育,它历来主张开放性和反馈性。关注受教育者的逆反心态和拒斥态度,从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题中之义。我们既要重视灌输的输入强制性,还要重视疏导的输出反馈性,更要重视互动的逆反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信息输入,经过回馈程序、信息消解、信息输出的教育模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思想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模型的规律性表征。只有教育者的教馈(单相思),没有受教育者的反馈(互相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检验教育主客体之间思想互动的效果和质量,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受教育者消解教育者输入信息的接受程度。接受度高,则表明信息消解的正态性高;接受度低,则表明信息消解的负态性高。

5.复杂性原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复杂性程度极高的学科。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人类思想活动。人的思想活动纷繁复杂,令人难以琢磨。驯化动物易,调教学生难,转变思想更是难上加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人既是社会动物、政治动物,也是文化动物,更是思想动物。人作为复杂性动物,决定了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善于用复杂的眼光审视简单的思想活动,用多维的路径去解决简单的思想矛盾或冲突,而不是用简单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复杂的思想活动。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受教育者个体而言,特别是思想相对成熟的个体而言,任何看似简单的思想关系现象,实际却隐藏着非常复杂的思想纠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点恰恰正是隐藏着的思想纠结,而不单纯是思想矛盾的表象。

6.针对性原理

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针对一定的思想问题才得以开展。所以说,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或实现其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首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或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性的前提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事先已基本掌握了教育对象的问题症结和期望值,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设计好思想工作的措施和沟通语言,做到言辞恳切,实事求是,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地与教育对象交流,说服受育者转变态度和观点。其次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对象特点以及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任何无的放矢的做法都是与针对性格格不入的。进一步来讲,促使受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是针对性的学理精髓。

7.实效性原理

希冀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能期待和职业追求。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效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定理是: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或者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而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这里实际涉及到一个潜原则需要确证,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不要计较其投入成本?是不计成本?还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是以同一的成本实现多赢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其本质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要素4:方式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经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是两个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就是说,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绕不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研究。方式与方法既有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式是方法与形式的统一体。近些年来,笔者检索了近20多种不同版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教材,发现迄今为止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只论及方法,而不论及方式。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笔者认为,无论在理论规定方面还是在实践作为方面,既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这里所讨论的方式是相对于方法而言的,但不单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略(策略意蕴),是形式与方略的有机统一。就其方略而言,诸如隐性教育、文化渗透、文化输出、媒体扩张、全民学习、教育国际化等,就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范畴;就其形式而言,诸如报告会、荣誉室、宣传橱窗、思政网站、学术演讲、集中学习、政治培训、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政治课教学、媒体主题专栏、红色文化考察、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景体验等,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时是交融在一起的。从学理上加以区别,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方法是一个多义词,古今中外关于方法的定义有很多种。概括地讲,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方向、途径、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办法是方法的学理底蕴,目的性、中介性、选择性、操作性、功效性则是方法的最基本特征。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从其性质、存在形态、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分类。从性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解决思想矛盾、思想教育矛盾,实现教育目的、内容向教育对象思想转化的中介性要素;从存在形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表现为知识形态,也表现为工具形态;从形成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生相长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目前试行的教科书文本来看,大多都是从上述这三个维度来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例外)。本文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纳入一体化的范畴进行研究,这样做,能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五、要素5:评价评估体系

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如何,通常是经过教育评价或教育评估来实现的。通过评价与评估,可以准确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了解其成败得失,科学总结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试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体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已然成为教材内容,但大多都只是论及评估而不论及评价,抑或说,只谈“估”不论“价”。估评多,价值分析少。进一步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多,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缺失和质量亏损的评价少。鉴于此,本文主张,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实际价值,应该构建“二维指标”体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前者主要侧重价值分析和质量分析,后者则侧重效果判断和效益判断。

注释

①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74.

②韦氏国际词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104.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篇8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15-0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理解不同,衍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其他问题的不同解释。因此,本文试梳理争论,以有助于清晰问题,商榷分歧,寻求共识。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

有研究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已足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没有必要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的始发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先在地被规定了的。因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静态描述的时候,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说明问题是适当的,更准确地说是够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当我们着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在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就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引进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是有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主体定位的争论

当我们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之后,争论随之而来,谁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单一主体说”。 “单一主体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主体和客体讨论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单一主体说”可以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前者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因而教育者是主体。后者认为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因而受教育者是主体。单一主体说坚持了教育管理主体的一元论,但因两种观点同时否认各自对方的主动性而陷入片面性。

其二,“双主体说”。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双主体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但“双主体说”模糊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同时,“双主体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两个主体,或多或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三,“主体际说”。“主体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主体际说”中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由客体转化为主体,与教育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这种转化是在空间中的实在的转化。从哲学认识论来看,主体与客体是构成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但是主体间性说中所揭示的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也很难被理解为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指向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认识。

无论是“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问题集中指向的都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主体? 通过分析学科产生的特定政治环境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基本路径。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普遍制度安排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化学术努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政党才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主体定位的基本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术建构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是以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逻辑推理中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出发,基于经验事实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确定?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两个角色不能转换。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来看,它是政治统治或政治控制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而不同于知识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统治或政治控制而进行的使受教育者服从于教育主体的说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术建构的应有逻辑。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掌握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机关是用“硬规范”型塑人们行为的“刚性”主体,在客观上它也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更好的去理解:

首先,多元化存在的政党作为各自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角色充当了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当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是政治的主体,国家是政党活动的舞台,人们不能设想没有政党的政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其次,国家机关运用法制这一“硬规范”充当了型塑人们行为的“刚性”主体,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对人们政治意识的型塑。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这意味着任何政党都可以在体制内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

最后,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之中并以后者名义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特定观念的塑造是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得到民众普遍认可的基本方式。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之中的做法是由国家政治发展的客观进程决定的。

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实践表明,政党是政治理念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其自身的价值诉求决定它必然要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尽管它在各国的实现形式并不相同。因此,政党作为终极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

参考文献:

[1]卢黎歌,田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略述[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篇9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

(一)内涵方面

认为,如何区分科学研究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便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矛盾,这是一门学科对象形成的基础。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存在这种矛盾,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对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与当下环境中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二者间的矛盾。因而,思想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的全面理解应当立足于这个特殊矛盾的基础,换句话说,内涵应当在社会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水准”的差距上,即应当将从“要求”到实际“水准”的诸如过程、方法及规律等实践活动作为学科研究的针对性方向。进而,从笔者的偏重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人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其特定规律。对于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列宁都曾有过专门的阐述,前者形象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后者则总结道,“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种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针对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方法存在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在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不断变幻莫测的当下,如何使得主客体更好地联系统一,方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我们所面对的“要求”与实际“水准”之间的关系,即是所说的“桥”与“船”的问题,又是列宁所说的“主体”联系“客体”的问题。只有将实践活动的这个“中介体”作为研究对象,加以重视、解决,才能过好所说的“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才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方面

了解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是什么,即比对相对权威的邱伟光、张耀灿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张耀灿、郑永延等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而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务、环境、过程与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容、原则、方法与艺术、载体、管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则细分多个专题,先从其发展、目的、价值进行论述,之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构、主体、环境、过程、方法、载体、管理进行详述。通过内容的罗列、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两本专著所涉及的研究的角度基本相同。某一学科研究的内容应当也被理解为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内容,并不是凭空臆断而来,它需要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具体展开,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包括它的具体实践活动及其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活动中,各个阶段、领域、主客体通过实践都会形成各阶段与领域的规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应当建立在学科实践活动及在活动中日趋完善的规律上,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它形成的特定规律毋庸置疑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研究范畴内的特殊矛盾统摄之下。

(三)研究客体、对象同一性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目标是促使人们尽快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与品德素养,以及需要对人们解决具体做什么与具体怎么做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学科的基础之上更像是一门实践科学;它的研究客体是实践活动,揭示其中的规律,并以认识和分析学科教育领域的现象为目的;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该书中出现的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客体。客体不仅是指相对主体之外的一切他物,还是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对象,它是主体在行动与思考的过程中作为具体目标的人或事物。从中我们发现,对象与客体并无实质的区分,客体也就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不问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与其客体是具有同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范畴内所具体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方面

从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诞生、发展到当前的日臻完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在现实中,学者们已经基本认同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法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三大主干学科构建而成。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断发展过程中,主干学科群体化的现象日趋显著,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已经分为价值论、环境论、中介论、资源论、评价论等诸多分支学科。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主干与分支课程的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它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与规律作为对象的。因此,对于普遍认可、相对权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定,即包括人们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学科范畴内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双重规律的认识。笔者通过梳理、概括认为,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不应涵盖于其中,而应当放入三大主干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当中。毕竟,从相关性来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延续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史是有很大关联性的;同时,丰满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不仅能够丰富与发展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门学科带来极大的学科自信、理论自信,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自身形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它的规律确立为其内涵的一部分,这样能够赋予自身浩大的整体学科形象,展现深沉的历史情境,并最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干及其分支研究能够在平衡协调、健康有利的状态下迅速发展。

篇10

    “范式”(Paradigm)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共同显示”,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在拉丁语中它有“典型范例”的意思。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理论。尽管库恩在使用“范式”一词时,前后常常有差异,但他仍然表达了一个基本思想: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手段、方法、标准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就此而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疑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元”问题与“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也有其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目标、技术与方法论等,这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基于对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界定为:由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规律、体系等方面共同约定或者全部承诺构成的整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共同的目标和规范、共有的信念。具体地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合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支配地位的看法,包括对“为什么说”、“说什么”、“如何说”等根本问题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涵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即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并不仅仅只是形而上层面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规律,还蕴含形而下的应用操作层面,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内涵和特征,所以能够成为联结、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与话语实践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范式变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彰显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因为理念是主观观念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本质性反映,包括对事物发展状况、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核心问题的理性认识。形而上理念层面的主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价值观念和标准所形成的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功能、作用、目标以及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等宏观的问题。理念受观念的制约,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涉实践层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话语传播、话语形式、话语交往、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权分配等微观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两个层面中,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发生变化。一旦理念发生变化,那么,整个范式便发生一次“格式塔转换”。范式是理论的灵魂,理论是实践的指针。只要实践在变,理论就得变,只要理论在不断创新,范式就得不断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等方面的整体性变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畴的转变问题,而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变革,它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不同的范式之间拥有不同的前提假设、概念体系、理论方法和社会背景。因此,范式的转换是哲学观点、理论体系和总体方法的整体性的革命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主要内容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常常困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是:他们发现用自己的职业话语与受教育者对话变得越来越困难,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失效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失效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时,就必须进行概念、方法和理论的重新整合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催生其范式的转换,重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诉求必须通过创新实现范式转换,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话语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观念起统领作用的核心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理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厘定问题,也就是确定、指认、廓清其本体的问题;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超越和对现实的反思,是以其对“本体”的寻求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厘定是建立在对本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原追问的基础上。从本体来看,人是语言的存在物,“惟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显而易见,无论是话语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体都是“人”。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原来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直接体现。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话语指向终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由其社会职能决定。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的原点。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创新必须反映和符合时代特征及社会背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为支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应确立以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与理想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相统一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彰显“平等”“和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人文情怀。要把话语创新置于真实的人和社会生活背景下,以引领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话语创新的终极目标,设置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规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话语体系,在融合“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拓宽主体间的对话语境,从而向受教育者说出可理解和信赖、能听懂和信服的语言,实现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最终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视界融合”。

篇11

Introduction of 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anch Frontier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U Wenzhong

(School of Politics &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es mor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also its laws between spou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t'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ntier branch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isciplines,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breaking the paradox of education.

Key wordsspo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ouse; inter-subject

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学理考察

配偶又称“夫妻”。合法婚姻中的男女双方互为配偶,是具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即夫妻之间的对称规定。现代社会,配偶及其发展受到多领域、多学科的普遍关注,共同展示了以人为本,关心和促进配偶双方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原则,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与内在属性。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是指在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主导下,在配偶关系中的两性主体之间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在配偶双方交往互动中促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实践活动,是主导性与主体间性的共生教育形态。主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统领、引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对等交往关系。配偶思想政治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定的主导力量、教育者对配偶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配偶两者之间一者对另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狭义仅指配偶双方之间的相互教育。

2 学科理论基础

(1)科学体系。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分支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因此,要用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以及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2)人际心理距离论。一般说来,配偶是基于比较相互认同、动态协调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的两性结合,其共同私人生活排除了一般人们交往中必有的思想沟通屏障,因此,能够在最小心理距离、最大心理引力实现思想融通、情感交流。“这种交流的理性意味着,在人类间存在着共同的东西,存在彼此理解的可能性,存在着在有关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价值观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存在着互相宽容和求大同存小异的可能性。”①

(3)光环效应理论。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是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全盘肯定此人的一切。一个人的优点一旦被扩大为光环并主观地掩蔽或消弭其缺点。“爱屋及乌”就是这种现象。光环效应尤其对有着比一般人更多认同感的配偶建构一种“去障碍”的思想教育通道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4)配偶爱情学说。就一般意义而言,配偶是基于特定情感关系即以爱情为纽带的主体构成,这种特定情感是配偶双方心理情感、精神情感和社会情感的综合体。配偶之间的承诺、亲密和激情形成的非理性认同是激发配偶双方教育活力与自觉接受的重要主体机制。理性与非理性的总体认同是最大限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接受效果的双重内在动力。

(5)发生学原理。所谓发生,揭示了事物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低级到高级的转变过程。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为实现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向“新质”转变的“发生”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发生。配偶作为基于物质生活和爱情纽带的两性共同体,它反映了双方构建私人领域契约和公共领域参与、实现个体与社会发展的两性思想与行为的“新质”产生过程。因此,发生论为配偶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即这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根源、规律、动力提供了研究的重要线索和方法。

(6)主体间性范畴。主体间性是指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协调、对等的交往关系规定性。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提升和修正,使单子式的主体性发展为总体性的主体性,其实质在于扬弃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主体――客体”的模式而重建“主体――主体”的关系形态。哈贝马斯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际相互依存。……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些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②主体间性是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和核心范畴。

3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架

3.1 配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篇12

一、交往理论的涵义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涵盖了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交往具有独立的地位,它绝不是无足轻重的过渡性范畴,而是极其重要的范畴。因此,从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来界定的交往的内涵,即交往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中的个人以及共同体之间通过中介客体,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各种实践活动”。交往理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唯物史观的建构、发展和完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二、交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1.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根源于交往活动而又在交往活动中得以展现,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起源于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展人的一种手段,在其本质上是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态而言起源于交往。另一方面,交往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等媒介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2.交往理论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交往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性,交往理论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一方面,原始道德的产生表明,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密不可分,是道德产生的根源。交往是思想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源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起点,交往不断构建交往关系,从而形成个体品德。另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是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是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社会生活为客体中介,形成互动的新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关系。

三、交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1.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

在交往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给予受教育者前所未有的关注,赋予其以主体地位,以达到主体间认同一致和相互理解的主体往实践活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对象性思维转向关系思维,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突出多极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要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思维到开放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开放性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国际发展,要确立世界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路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考。最后,从“灌输”到“对话”的转向。交往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走向“对话”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是一个主体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要改变传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向平等对话转变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2.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环境

交往环境是引发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影响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因此,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环境。首先,营造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环境。营造理想的语言环境,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多极主体间交往的顺利进行,能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都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利,要倾听和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言说,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内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增加生生之间的言谈频率。其次,营造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会对人的文明素质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建,能优化大众传媒环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倡导新的风尚,通过强化舆论监督,促使社会环境的净化、育人环境的优化。最后,营造理想的交往虚拟环境。加大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努力提高网络技术安全水平,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网络交往环境。

3.重视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交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既强调对人的尊严的肯定,也强调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它既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与智慧精神与生命的沟通,强调要把学生确实当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方面,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民主的平等的外部的交往环境,尊重学生自主活动的权利与自由,为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教育内容,进而以促进其知识建构与意义的生成。另一方面,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通过理解与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双方采取平等自由的开放式对话,使双方既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倾听对方的意见,在多元理解中整合形成了意义的规范结构"从而形成视域的融合。

参考文献:

篇13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导向价值;激励功能、激励价值等之间的机械转化,即人们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之间划上了等号,这样就给二者各自的研究带来了盲点,以下本文将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该明确功能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性活动系统本身对外界产生的作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本文仅从其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从内部结构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要素,主体是人和社会,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介体是主体和客体发生作用时的中介或桥梁,环体则是环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这样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作为客体具有自身的属性,它在与主体发生作用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得到外化,进而产生一定的功能效果。因而,我们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时,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身,即从客体本身的属性角度分析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

我们同样应该首先明确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它反映了人与物的联系和关系,而更为关键的是,价值是指向主体需要的,只有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它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问题,有学者认为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社会和人,客体的属性作用于主体,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与品德,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实现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这一说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属人的,必须在满足主体需要的前提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否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功能与价值具有密切的联系,功能的实现,如果满足了主体的需要,便产生了价值。但是二者之间有区别。功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价值则是指向人的;功能属于实体范畴,价值则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概念,属于关系范畴。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基本符合的。

通过以上对功能、价值的概念分析,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属性对外部主体的人或社会发挥的作用或功效。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必须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只有满足了主体需要的功能才形成价值,也即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结果。

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混淆二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打下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工具,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这实际上也是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导致的。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也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用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