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但某些发言、会议、文件、法规、文献、媒体等对其表述尚存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混乱,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带来不便,更对我国服务业国际化以及长期、稳定、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服务外包是企业、单位将业务外包的一种作用行为,是一种业务作用活动的处理方式;国际服务贸易是一种根据业务涉及范围是否是国内或国际间的一种服务贸易的划分类型:国内服务贸易中,可以采用服务外包方式,国际服务贸易中,也可以采用业务(服务)外包的方式;服务外包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它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等等。
诸如上述有关服务外包、服务贸易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二者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总结和创新,在实践中加以纠正、发展和完善,并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间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关系
1.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同服务业内在联系。服务是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过程”的一种活动,从事服务的行业称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侧重于指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产生或有较大发展的服务行业。具有“三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三高”(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特征。服务业还同第三产业既区别又联系: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即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而服务业的范围是以生产或提供服务来确定的。第三产业是供给分类,它与第一、二产业间是单向依存关系;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相对于国内经济的,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含义则是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正确理解服务业同第三产业划分上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正确把握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间的关系及其同服务业的内在联系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服务外包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实际上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随着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快速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需要相应拓展,主要体现在:(1)根据服务的交易对象不同分为: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和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仅仅把服务外包理解成为生活(消费)提供服务的外包是片面的。事实上,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外包将在未来服务外包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根据外包领域不同,可分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前者通常是指对生产制造活动的外包,即是将产品的某个或某几个非关键性的零部件、环节交由其他企业来完成的外包方式。服务业外包则是指除了制造业外包之外其他一切外包活动。(3)按外包范围的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前者指产品制造过程外包,后者指技术开发、支持以及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4)按业务性质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和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前者包括产品支持与专业服务的组合,用于向客户提供IT基础设施、或企业应用服务、或同时提供这两方面的服务;后者指企业在核查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后,将部分流程或职能外包给供应商,并由供应商对这些流程进行加工和重组。(5)按发包方和承包方所在国家的不同可分为在岸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前者指发包方和承包方同处于一个国家之内,其特征是外包处于一个经济体内,职位在公司之间转移;后者指公司将其业务交给其他国家的企业经营,即发包方和承包方处在不同的国家里,其特征是职位在国家之间转移。(6)按服务外包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基础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业务改造外包等。企业服务外包级别越高,则越具备战略价值。上述分类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分类是第四种和第五种分类,而作如此分类,是科学划分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内容以及把握二者关系的必要环节。但是,外包活动本身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分类,而是交叉进行,即某项外包可能既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也可包括在岸外包和离岸外包,还可能包括“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等等。
根据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是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既包括有形劳动力的输入输出,又包括提供者与被提供者未实体接触情况下服务的国际间有偿输入输出。其内容十分广泛,服务贸易涉及150多项,20多个领域。显然,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仅将其理解为劳务贸易,以及将其理解为“国内服务贸易”等都是错误的。
由以上可见,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服务业为基础,服务业又以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为重要发展形式。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服务业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是,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其他形式,不能认为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服务业发展的仅有形式。此外,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已经使其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渗透作用也越来越强,直接关系着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2.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内容上有交集部分。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可全部归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中的在岸外包则不属于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有更多内容。事实上,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服务贸易既包括上述所说的第三产业,还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其内涵和范围比我们对服务业的传统理解要大得多。那种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贸易一部分(或一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服务外包包含于服务贸易”这种“被包含与包含关系”的命题更是不成立的,正确的表述应为: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
同时,必须注意到,服务外包不仅仅包括为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外包,而且也包括为其他行业部分制造过程、部分业务流程等提供的服务外包,那种将服务外包单纯理解为是服务业一家的事情,显然也是片面的,不符合服务外包发展史以及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实际的。“服务外包≠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服务活动的外包”。对服务外包的这一理解,不仅拓展了服务外包的内涵与外延,而且也扩大了服务贸易的范围。
此外,主张将“服务外包”重新表述为“外包服务”,也是不必要更是不可取的;认为“服务外包”“影响服务贸易双方主动者与被动者的关系,影响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客观地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服务外包构成要素得到说明。“服务外包”实际上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形式。发包方和承包方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个成功的服务外包案例必须既有发包方,又有接包方。二是内容。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逐渐转为以服务业为主。三是目的。主要体现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优势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等。这里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服务外包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对其科学的分类。由上述,服务外包本身就有发包方和接包方,例如,“我国企业承接美国企业外包业务”,就很清楚地说明,我国企业是接包方,而美国企业是发包方。
3.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统计上存在交叉,且互为依存。内容上的交叉可能带来统计上的重复。仅以2009年为例:一方面,我国当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8亿美元,其中进口1582亿美元,出口1286亿美元。试分析这里有多少来自离岸外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统计数字,当然就离岸外包自身也有“进出口”即“承包和发包”问题。另一方面,我国2009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00亿美元,这里是否可以说,100亿美元是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1582亿美元的有机构成部分。此外,2009年并没有对我国发包业务合同执行金额作出统计,更没有对我国在岸外包业务作出统计,因而就不能得到我国全年服务外包总额。但可以肯定的是,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存在着交叉重复统计现象,这需要统计工作者做深入分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至少应在统计数字上分别说明服务贸易构成和服务外包构成,从而有助于人们对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的理解以及对其相互关系的把握。
4.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都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离岸外包主要是发达国家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加强核心竞争力而将业务外包出去,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发达国家也是服务贸易的主体。据统计,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前8位都是发达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和荷兰。这8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1.2%,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有9个也是发达国家;2007年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中有9位是发达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爱尔兰(中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排在第7位),这9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49%,几近一半,服务贸易进口前10位中也有9个是发达国家。
5.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在发展速度上都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且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态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1980年服务贸易总额为3800亿美元,1990年为19951亿美元,2000年为28150亿美元,2003年达到2906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008年,仅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万亿美元,同上年相比增长11%。离岸外包本身就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无疑促进了服务贸易额迅速增长,同时,服务贸易的急剧发展,也必将带动更多的服务进入离岸外包。而作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对形成新的服务贸易以至世界贸易和生产格局、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重大作用。
对于我国,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产生若干联动积极效应,例如,可以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改善贸易结构、突破贸易壁垒、改善国际收支、促进劳动力就业、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得到很大发展,已跻身贸易大国行列。但在贸易结构中,货物贸易长期呈顺差,引起众多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而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108亿美元;2009年,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等。服务出口贸易额占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较低,2004年仅为9%;2009年我国服务出口贸易额为1286美元,居世界第五,但占我国贸易总体出口额的比重也只有10.7%,虽比2004年略有提高,但都明显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且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服务业,逐步形成新一轮出口增长,真正实现出口“主战场”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为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奠定扎实基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同时,随着贸易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服务业整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必将出现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印度和爱尔兰作为通过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出口、提升服务贸易、促进服务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典型,其经验值得借鉴。
6.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日益显现出技术、知识密集化的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金融、银行、保险、法律、租赁、咨询快速进入服务贸易的范畴。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整体上升趋势。而服务外包中的离岸外包就是以技术、知识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体现其高技术、高技能的特征。
[中图分类号] F1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6-0102-04
[基金项目]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地方政府经济外交研究”(16BGJ020);2016年厦门市社科院科研项目“厦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报告”(2016B23);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战略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厦门市‘一带一路’贸易与投资合作:基础、方向与对策”。
[作者简介] 何军明(1974 ― ),河南武陟人,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厦门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市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一、“一带一路”建设
与厦门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背景
1.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世界经济已经逐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已经由以货物贸易为主的阶段进入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新阶段。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44万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9.8万亿美元,不到14年的时间,全球服务贸易增长了7倍多。2014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全球服务贸易仍然逆势增长6个百分点,而同期货物贸易增长只有0.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已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为20.6%,而中国仅为12.3%。从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趋势出发,估计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中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也将从2014年的6.2%左右提升到10%左右。所以,“十三五”期间厦门市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既是优化贸易结构的关键,又是加大有效供给的重点之一。
201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的全球占比逐年提高。
2015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十二条措施的通知》,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省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年均增长30%。
2016年9月,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十三五”期间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工作措施》,明确提出,争取到2020年,厦门市服务贸易重点发展领域进出口额超过170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达20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全市对外贸易的比重显著提升,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一带一路”为厦门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
2015年3月,中央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于2015年11月出台了《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提出支持厦门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2016年3月,厦门市印发了《建设海上丝路战略支点城市2016年工作方案》,提出厦门要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合作、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四大枢纽,做大进出口。
厦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具有相互贸易的悠久传统,近年来与东盟货物贸易增长较快。“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各方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展服务贸易的领域、构建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营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厦门市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额还比较小,但是互补性强、潜力巨大。2015年以来,厦门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呈高速增长态势,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培育外贸增长的新动力。
二、厦门服务贸易发展基本情况
2015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内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时期,面临各种不利因素,厦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实现了逆势高速增长,并持续实现贸易顺差,在旅行、信息、技术、文化娱乐、维护与维修行业取得了快速增长。2015年,厦门国际服务贸易克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各种困难,进出口额达101.19亿美元,占福建全省服务贸易总额的38.1%,同比增长17.4%(同期厦门货物贸易进出口下降0.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6.66亿美元,占福建全省的47.3%,同比增长21.0%(同期货物贸易出口增长0.6%),服务贸易进口44.53亿美元,占福建全省的30.5%,同比增长12.7%(同期货物贸易进口下降1.1%)。2016年1~6月,厦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0.64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24.86亿美元,进口金额25.78亿美元。同期厦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3.40亿美元,同比下降5.5%,
1. 近年来厦门国际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服务贸易顺差位居全国前列
2012年以来,厦门国际服务贸易增长均在两位数以上。2015年,厦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01.19亿美元,同比增长17.4%,高于全国增速约2.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6.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0%,高于全国增速约11.8个百分点;进口44.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低于全国增速约6个百分点。
从全国来看,2015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9.2%,进口增长18.6%,进口增速约为出口增速的两倍,而厦门出口增速则超过进口增速4.8个百分点,从而实现服务贸易顺差12.14亿美元。
2. 旅游出口增长迅速,其他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平稳增长
近年来,厦门旅游行业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很快。2015年,厦门旅游服务进出口达51.13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出口32.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进口18.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4%。运输和建筑等其他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实现了平稳增长,运输服务进出口达30.47亿美元,同比微降了1.8%,其中出口15.01亿美元,同比增长4.1%,进口15.46亿美元,同比下降1.8%;建筑行业服务进出口达5205万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4793万美元,同比增长7.6%,进口4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8.1%。
3. 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快速增长
近年来,厦门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出口一直保持了较快增长。2015年,厦门传统服务贸易行业以外的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会计服务出口187.9万美元,同比增长496.5%;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实现出口3820.3万美元,同比增长19.7%;展会服务出口978.2万美元,同比增长18.3%;计算机服务出口1.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信息服务出口310.7万美元,同比增长378.3%;技术服务出口2150.3万美元,同比增长32.9%;知识产权使用费543.8万美元,同比增长87.7%;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344.6万美元,同比增长1790.6%;维护和维修服务出口1525.8万美元,同比增长631.5%。
4. 旅游与运输两大传统行业约占厦门市服务贸易八成比重
从结构上看,厦门国际服务贸易仍然一传统行业为主,新兴产业占比较低。2015年,厦门市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51.13亿美元,运输服务进出口30.47亿美元,旅游和运输两个行业合计占厦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0.6%;从出口方面看,旅游服务出口32.21亿美元,运输服务出口15.01亿美元,二者合计占厦门市服务贸易出口的83.3%;从进口方面看,旅游服务进口18.92亿美元,运输服务进口15.46亿美元,二者合计占厦门服务贸易进口的77.2%。
三、存在问题
1. 服务贸易规模偏小,近年来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总量看,与国内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厦门服务贸易规模偏小,2015年,厦门服务贸易总额为101.2亿美元,而同期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为1338.8亿美元,北京为1302.8亿美元,深圳为571.4亿美元,青岛为114.6亿美元。从增长速度看,2011~2015年厦门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约为13.2%,而全国同期平均增速约为14.0%。尽管存在统计不完全等偏差,也反映了厦门服务贸易在全国面临各个城市竞争的问题。
2. 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低
2015年,厦门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之和)的比重为10.83%,低于全国水平约4.5个百分点;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总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的比重为9.58%,低于全国水平约1.6个百分点;服务进口占对外贸易总进口(货物和服务进口之和)的比重为13.00%,低于全国水平约7.2个百分点。
3. 新兴行业占厦门服务贸易比重偏低
与全国水平相比,厦门服务贸易传统行业比重偏高,而新兴高技术服务行业比重偏低。2015年,全国三大传统行业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9%,比2014年下降了10.7个百分点,占服务出口总额比重为53.2%,占进口比重为79.2%。而同期2015年旅游、运输、建筑这三大传统行业在厦门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据了81.1%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29.2个百分点;出口占比84.2%,高于全国水平31个百分点;进口占比为77.3%。
新兴产业方面,厦门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行业占比偏低。2015年全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9.4%,而厦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仅占2.0%;全国专业管理和咨询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0.1%,厦门为1.6%;全国技术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3%,厦门为0.4%;全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9%,厦门为0.1%;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0.4%,厦门为0.1%。
厦门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进口城市,同时又是东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进出口在厦门服务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厦门市服务贸易总量,2015年厦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GDP总量的18.4%,远高于全国水平(6.9%),这也是造成厦门传统行业占服务贸易比重偏高,新兴行业比重偏低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总体来看,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增速放缓,在价值链上趋于下行,厦门亟待提升和改善服务贸易的行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新兴服务贸易产业的比重。
4. 服务外包工作亟需提升
2010年2月25日,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成为第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随后厦门出台了一系列对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2016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在十个省市和五个国家级新区设立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当前全国各个城市都已经意识到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性,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许多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很快,全国上下已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厦门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亟需优化和提升现有的服务外包工作,进一步从多方面加强对服务外包发展的支持。
四、对策建议
1. 进一步明确服务贸易的重要地位
2016年9月,厦门出台了《厦门市“十三五”期间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工作措施》,可借此机会,在市政府相关工作和文件中进一步提升和明确服务贸易的重要地位,将服务贸易作为厦门经济的新增长点来培育。同时,由于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干部以及企业对服务贸易知识了解较少,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比较模糊,可以组织各类服务贸易知识和统计的相关培训,全面提升相关人员对服务贸易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2. 仿照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重点企业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二是重点扶持一批服务特色出口基地,包括邮轮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飞机及其零部件维修服务、文化服务出口(油画、动漫网游、文物拍卖、影视制作等)教育服务出口以及跨境电商、供应链等,培育厦门外贸出口的新的竞争优势;三是重点扶持新兴行业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如重点扶持比重偏低但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贸易、飞机及零部件维修等新兴行业。
3. 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共创的工作机制
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工作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与就业、财税金融政策和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因此,建议将现有服务外包领导小组进行整合,成立服务贸易的工作协调机制,由市领导牵头,各区、各责任部门为成员单位。各区、各开发区要相应成立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共同创建的局面。
4. 提升“厦门服务”品牌影响力
以支持厦门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基础,推动厦门企业踊跃参加相关国际展会、赴境外参加重点展会,争取在98投洽会上增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展区,在重要展会上争取设立专门的厦门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展区,展示厦门服务企业形象。
5. 加强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引进对具有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利用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优势,扩大服务业开放,吸引国内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领军企业落户厦门,重点包括软件、动漫、医药研发、试剂检测、物流供应链、电商平台设计运维等行业。
6. 加大投入推进服务贸易的统计和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40-02
一、软件外包的内涵
软件外包(Software Outsourcing)属于服务贸易的一种,它是指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软件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软件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软件外包也正好符合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各国之间软件技术水平大不相同,产品价格也存在差异,接包国劳动要素丰裕,发包国资本要素丰裕,发包国利用软件外包与接包国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双方都能获益,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软件外包企业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从而释放企业资源,分担风险、加速重构优势。
二、大连软件外包发展的现状、趋势与前景展望
(一)大连软件外包的基本现状
随着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软件外包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连之所以形成如此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得益于“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在大连高新园区建设的大连国家软件公共技术平台,它是由国家、省市和大连高新园区共同支持建设起来的公益性技术平台,项目总投资 1 100 万元,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服务于高新区乃至全市的软件企业,旨在降低软件企业研发、测试、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本。通过专业技术服务,推进软件企业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打造世界级现代软件产业聚集区提供有效的自主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导向,避免了政府在操作环节的低效率,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在软件园开发建设上直接投入带来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利益的激励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促进软件园区更快地发展,提高软件园区开发和运行的效率,也提高了对软件企业的服务质量。在过去的11年中,大连软件出口从1 000多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13.3亿美元,软件企业从15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900多家,软件从业人员从当时的5 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9.5万人。11年间,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了60%。如今,软件业已经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大连软件”四个字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品牌。
(二)大连软件外包产业促进大连市经济全面发展
在2009年初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指出,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2010年将继续加大IT人才吸纳和培养力度,使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和人才聚集的“蓄水池”。国务院已确定大连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将在这些城市实行包括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等在内的支持政策,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下面采用模型研究的方法,分析大连市1999―2009年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的增长关系。
为了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先把数据作出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散点图上看大连市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具有很强的一元线性关系。因此,下面将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设模型为:
Y=A1+A2X(Y表示大连市软件出口贸易额,X表示大连市工程师数量)
对大连市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的模型进行检验,假设大连市工程师就业数量对大连市软件出口贸易额没有影响,即H0∶A2=0.将2000―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线性关系为: Y=8.048+6.5723X。计算统计量T的观测值: t=33.779>2.306=t0.975(8)
结果显示,常数项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回归参数也通过显著水平0.05的检验。因此拒绝零假设H0,即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自加入WTO之后,大连市软件对外出口贸易额从0.15亿美元增加到13.3亿美元,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的增速并没有减慢,出口贸易的增长,企业数量随之增加,工程师就业人数也迅猛增长。这样,大连软件外包产业促进大连市经济全面发展。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前景展望
1.大连将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领军城市。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取得不俗的业绩,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900家,其中外资企业300多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使大连市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软件和服务外包最为集中的城市。全球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已有6家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东软、华信、海辉三家本地企业连续几年排名全国软件出口前三位。大连已经把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实现城市转型的强有力支撑,作为战胜当前金融危机的最有力途径。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培育出几家万人规模以上的软件外包企业,推动大连软件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2.加大对欧美市场开拓的引导。市场空间决定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加大对欧美市场的开拓,是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大连软件企业对欧美外包市场的拓展起步较晚,并且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由于软件开发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型特点,发包商在对承包商进行评估时,更看重对方的开发经验、双方在语言文化上的共通性以及长期合作的默契与信任程度。在大连投资的跨国公司,如HP、IBM在初期主要将日本业务转移到大连获得成功后,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欧美业务转移过来,他们的做法在欧美企业中间形成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可以预期,未来大连企业承接欧美业务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3.大连软件逐渐向自主创新过渡。大连未来的目标是:做中国软件的自主研发基地、高端服务外包的承接基地、连接国内服务外包的再次转移中心。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软件产业来说,外包业务是保证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标准接轨国际软件产业的链条。在外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大连开始鼓励本地的服务外包企业学会用“服务外包”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企业规模。首先,从资源整合层面来考虑,建立以大型软件企业为龙头,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以大促强”具有规模化的软件外包联盟。通过产权、品牌、行业地位等一系列优秀资源的整合,从根本上把众多小而分散的软件企业,构建成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软件外包联盟;其次,组建区域性软件外包企业联盟,做到一家接包,多家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联盟本着以承接优秀外包业务为宗旨,为中外软件客户在联盟内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支撑平台建立软件外包企业联盟。根据国际软件外包的主导产品,结合产学研自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可以吸引诸如微软、IBM等欧美软件公司向该外包联盟发包相关软件项目。
2.注重人才培养。人才供给不足仍是大连软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连市进一步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国内率先提出根据企业每年员工和销售收入增长量情况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一名大学生(含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 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除了培养人才外,企业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留住人才,使他们乐于在企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承接更多更好的项目打下基础。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重视帮助员工成长,将股权、培训项目或其他激励机制等引入对人才的管理,用好和留住现有的人才,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
3.改善投融资环境。资金不足直接限制了大连软件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一个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将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风险投资是发展软件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融资方式,比如苹果电脑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公司等。因此我们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来源,建立健康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和高效的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势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人才队伍。注重完善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鼓励对软件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逐步建立服务外包产业风险投资体制。积极为重点软件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扶持大型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目前大连已经建立了将近90 家的各种形式的担保公司,资本金已超过了100 亿。这样的尝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既规避了民间融资的法律风险,又便利了政府的监管。
参考文献:
(一)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低
山西省服务贸易起步于2007年,当年服务贸易额为7.9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贸易额达到29.4亿美元。2009年达到1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仅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0.34%,全国排名26位。2009年,山西省进出口总值为85.5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1.5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3.5%,属于服务贸易不发达水平。
(二)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国要求统计的服务贸易额为12项,主要是运输、旅游、建筑、保险、金融、外包、技术引进、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它服务等。受起步晚、产业结构重型化、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山西省服务贸易主要集中旅游、工程承包、外包、文化产品、技术引进等五项,占全部贸易额指标的41%。“十一五”期间,外包650万美元,占服务贸易额的2.2‰;旅游为10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额的34%;工程承包12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额的40%;技术引进1.5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额的5.2%;文化产品2100万美元,占服务贸易额的0.7%。
(三)对发展服务贸易的认识程度不高
与制造业国际转移相比,服务贸易国际转移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运作特征,对贸易投资环境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山西省对服务贸易认识不足,存在重货物贸易、轻服务贸易的认识,加之一些服务贸易承接方缺乏必备的国际沟通方式、国际化服务意识和经验,特别是对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服务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必要的措施。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企业培育、产业配套、投资环境、投资促进等方面缺乏引导,服务业发展环境相对滞后。
(四)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小,服务能力低
2008年,山西省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约300万美元,而同期大连服务外包业务总额高达2亿美元,是山西省的66倍。东大阿派软件一家公司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已近1万人,而山西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总数才8000人,上百人的服务外包企业不到2家,企业规模小,难以承担国际大型外包项目。
(五)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人才短缺
山西省每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16万,但调查显示,只有10%的工科大学毕业生能够胜任外国服务企业的工作。此外,山西省还缺少具有全球眼光,能够带领大型技术团队承接复杂外包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具备外语能力,熟悉发包国商业文化的技能型人才。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外包高端人才流失较重。
(六)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山西省文化产业基础好,发展快,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对创意环节不够重视,各级政府和企业,没有把创意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产品和项目中无法体现创意内容;创意人才匮乏,从目前来看,没有一种机制能够把优秀的创意人才、创意企业聚集起来。省内文化产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整个产业缺乏来自信息、制造、教育、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支持;全省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不大,对外开放的速度较慢,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当前,全球的服务业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带动了国际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对比发达国家70%、发展中国家50%的比例,山西省服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左右,未来山西省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十二五”期间山西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和重点
(一)发展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以服务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山西省服务贸易发展;研究并遵循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分享发达地区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吸收适合山西省服务贸易发展的合理成份。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统筹兼顾服务贸易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在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值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在扩大旅游、工程承包、外包、文化产品、技术引进等传统服务贸易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通讯、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贸易。
坚持市场化取向,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支持,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行业协调发展。
(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巩固优势、发挥特色、挖掘潜力的原则,对山西省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进行分类指导、重点促进。对山西省运输、旅游和建筑等传统贸易产业,挖掘潜力,继续扶持扩大进出口;对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予以特别指导,努力发展壮大;对技术引进再出口、文化产品、动漫、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重点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加速发展。
1、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进一步提升旅游供给水平,鼓励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整合力量集中培育大型旅游节事活动,增强入境旅游吸引力;加强宣传促销,促进旅游与外宣、外交、外事、经贸、文化各部门联动,通过驻外使领馆和多种商业渠道,搭建多种平台,强化山西省整体形象宣传,建立完善配套服务,推动建立健全旅游紧急救援体系,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加强旅游国际和地区合作,探索和深化有效合作机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参与旅游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话语权;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旅游竞争,鼓励和扶持一批大型旅游企业在境外建设服务网络;积极稳妥推进出境游业务的试点开放,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2、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发挥山西省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企业国际资质认证或评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的支持力度;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和国际离岸外包,对软件移行、网络安全、招标服务、头孢工艺研发、远程医疗、公共缴费软件平台、动漫设计等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出口企业,扶持壮大太原服务外包出口基地建设,扶持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服务外包实习基地,扶持一批服务外包出口企业通过国际服务外包“CMM3”级以上资质认证。专项支持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公共平台建设及企业发展。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境外设点;制定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评估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
3、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
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山西省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扶持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从事演出展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业务的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借助国际性的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山西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夯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
全面提升山西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优化服务贸易主体结构。加大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贸易人才的政策,建设和认定一批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基地,加快服务贸易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和动态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服务贸易、熟悉服务贸易、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加快与服务贸易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平台建设。重视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提高,建设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形成服务贸易发展良好环境。
(二)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政策体系
把推进服务贸易发展作为今后五到十年全省经济贸易工作的重点,充分把握资源型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制订出台促进山西省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政策文件和具体实施细则,设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完善促进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重点包括积极争取服务贸易税收优惠试点政策、支持服务贸易企业扩大出口、培训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创新服务方式;支持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服务业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科学合理地简化自然人移动的行政审批程序等。
(三)深化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管理办法,结合山西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和统计工作特点,学习借鉴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标准和发达国家(地区)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山西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办法。做好以服务贸易BOP统计和FATS统计为主体的服务贸易基础性统计;扩展运输服务、软件出口、服务外包、文化贸易、教育服务贸易等服务贸易专项业务统计;建立服务贸易综合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增强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积极鼓励企业参加涉及服务贸易内容的国内外知名展会;整合资源,将“山西服务贸易网”等建成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网上信息、项目对接、人才交流等功能;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协调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外交涉、维护企业权益、加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立政府综合服务体系
探索建立“各部门紧密配合,市、区县联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山西服务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市级各部门依托山西服务贸易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共同研究制订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各区县将服务贸易管理工作延伸到第一线,市、区县之间形成便捷化、扁平化、网络化的服务贸易服务体系。依托行业管理和政策措施,政府各部门要与服务贸易企业建立制度化的联系机制,并依托相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及时了解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探索建立服务贸易预警机制。协调部门管理,提高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做好服务贸易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进出口规模与速度并重
从BOP统计下居民与非居民间的服务贸易来看,2000-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总额由114.1亿美元上升到503.06亿美元,8年间增长3.4倍,年均增长率为23.1%,高于同期北京货物贸易20.9%的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同期,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和)的比重由2000年的18.7%上升到2007年的20.7%,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7.3%上升到2007年的20.1%,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由2000年的38.1%上升到2007年的40.9%。其中,出口额由63.01亿美元上升到252.81亿美元,进口额由51.04亿美元上升到250.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5%和24.9%,服务贸易顺差规模基本呈增加态势。
与此同时,2000-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总额由79.1亿美元增加到559.1亿美元,8年间增长7倍,年均增长率为32.3%,高于同期上海货物贸易25.8%的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同期,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上海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16.5%,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7年的21.9%,服务贸易依存度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2007年的34.9%。其中,出口额由36.07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进口额由43.05亿美元增加到30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2%和为31.7%,服务贸易一直保持逆差。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
从FATS统计下外商附属机构服务贸易来看,2007年,北京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占引资总额的80.6%。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服务营业收入277.7亿美元,同比增长130%。其中,位居收入前三位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分别占57.2%、12%和10.9%;2007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占利用外资总额的67.1%。外商投资企业服务贸易收入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位居收入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依次占比26%、22.6%和21.7%。
从自然人移动服务贸易来看,2007年,北京和上海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合同分别为317项和6185项,合同金额分别为23.7亿美元和73.5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4倍和7倍;实际完成营业额分别为9.4亿美元和50.2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倍和5倍;派出劳务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分别为1.13万和3万,同比分别增加64.4%和9.7%
(三)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并进
从出口行业结构来看,2002-2007年,运输和旅游两项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一直是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出口的优势项目,平均占比分别为39%和63%,但2004年之后均出现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发展迅速。2002-2007年,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以及宣传三类项目在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均较高。北京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前三位的行业是电影音像、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前三位的行业是金融、咨询和广告宣传。
从进口行业结构来看,2002-2007年,运输和旅游两项传统项目在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平均占比分别为48.8%和65.2%。此外,北京服务贸易进口中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是咨询、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服务,进口增速较快的行业是保险、金融和运输服务,上海服务贸易进口中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是咨询、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增速居于前三位的行业是旅游、金融和运输服务。
从服务贸易差额行业结构来看,2002-2007年,北京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顺差,且顺差幅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宣传是主要的顺差项目,而且建筑安装和承包工程、电影音像逐步由逆差转为顺差;只有保险和运输服务的逆差2007年分别比2002年增长15倍和14倍。而2002-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幅度大幅增加。其中,运输、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保险一直是主要的逆差项目,旅游服务则在2005年之后开始转为逆差且逆差大幅增加;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广告宣传一直是主要的顺差项目,而金融服务和电影音像则开始出现由逆差转为顺差的迹象。
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1.战略定位明确,服务贸易重要性认识逐步提高。随着服务贸易对城市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北京和上海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战略定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外经贸发展规划》先后明确了北京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战略定位和要求。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上海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则为上海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行动纲要。
2.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日益形成。2008年北京和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0488亿元和13698.1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2%和53.7%,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72.4%和55%,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3%和62.4%。2001-2008年,北京和上海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5%和15.7%,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和4.8%。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5.5%,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和7.1%,2分别高于整体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平均水平。由此可知,北京和上海已进入服务经济社会,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日益稳固,这将为两地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基础。
3.发展重点突出,服务贸易出口逐步扩大。围绕商务部服务贸易工作指导意见,北京和上海根据当地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促进本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同时在融资、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对金融、文化、软件、技术、服务外包等重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给予优惠支持。而上海则结合建设“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四个中心的实际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以金融保险、运输、服务外包、文化教育等作为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行业,并通过制定促进该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和专项规划,进行重点推动。如《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的召开以及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行业目录的确定极大地促进了上海服务外包产业、软件产业和文化产业服务产品的出口。
4.统筹协调加强,服务贸易促进协调体系日益完善。为加强服务贸易各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北京和上海都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水平。一是重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的作用。除成立专门的服务贸易处负责服务贸易工作外,两地还注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联合有关部门建立更为紧密的重点部门工作机制。如上海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二是重视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两地都成立服务贸易协会并成立专门委员会,同时注重官方网站建设,以方便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贸易信息支持;三是重视服务贸易调查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各层次力量加强对服务贸易发展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官、产、学、研的联合调研。除做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的年度编印和工作之外,在各层次的立项课题中突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选题。包括“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立项中加强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重要问题的立项。
三、提升中心城市服务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狠抓根本,重视服务贸易发展的服务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服务产业的支撑,从北京和上海的经验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当前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2008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40.1%和33.2%,而其他主要中心地区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分别为38%和46.2%、42.9%和32.2%、41%和33.2%、38.1%和38.1%,3不仅低于OECD对服务经济社会60%的界定,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55%的水平。因此,各中心城市和地区应当结合当地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稳固的产业发展基础。
第二,瞄准重点,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行业和企业。服务贸易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具体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环境,利用优势,凸显特色。从北京和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地区优势对其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和特色的影响。我国其他中心城市和地区应认真落实商务部关于服务贸易工作的具体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借鉴北京和上海的经验,依托具体的服务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增长潜力大的重点服务行业和企业,努力打造凸显地方特色的重点服务品牌。
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十二五”期间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对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从研发、设计、营销、市场资讯、管理咨询、物流、专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开创服务贸易工作的新格局。
各地要全面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和跨部门联系机制,加强对服务贸易企业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加强服务创新
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的服务创新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对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密切跟踪新型服务贸易业态、交易内容、交易方式的变化趋势,在服务贸易工作中体现服务创新,有效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研究适应服务贸易创新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相关创新。研究探索符合服务贸易特点、具备现代管理模式的新型服务交易平台,使其成为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载体,推动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
完善服务贸易法规政策体系
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与落实。组织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为服务贸易的管理和促进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出台服务贸易发展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研究开拓服务贸易出口新领域,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在一些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落实文化出口的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修订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组织开展2011~2012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评选工作,积极拓展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跟踪落实。完善促进软件出口政策措施,落实国务院制订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软件出口基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指导。各地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贸易出口,建立健全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机制,落实重点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扎实推进技术贸易的管理和促进
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管理体制,修订《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出口的若干意见》,积极促进成熟的产业化技术出口。完善技术出口贴息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做好技术出口贴息审核工作。组织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统计体系。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技术贸易促进体系,积极推进技术进出易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平台建设
结合服务贸易特点,研究服务贸易新型交易形式,积极推进服务贸易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展会平台,办好6月份的第三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提升实效、扩大影响;组织参加5月份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指导和协助其在欧洲地区开展推介活动;办好5月份的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成都分会;办好6月份的第九届中国(大连)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办好10月份的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重庆)高峰会;办好11月份的第五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9月份的境外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组织中英服务贸易促进团,开展创意、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交流交易活动;组织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参加日本东京国际电玩展;组织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软件园和企业参加美国Gartner服务外包峰会。
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交流与配合,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服务贸易中介组织更好地发展。推进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建设,完善栏目设置,强化交易功能,提升信息质量。
各地要加强服务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并充分利用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和促进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全面实施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深入推进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工作。推动出台《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文化、旅游、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的专项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进出口、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统计体系,实现与服务贸易统计的衔接。深入开展统计分析,监测国内外服务贸易运行情况。实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监测与预警功能。各地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要求,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支持,确保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并强化监督、检查与培训,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38-03
一、我国IT软件和服务业发展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IT软件和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和产业环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软件和服务业规模逐渐扩大,“十五”期间,软件和服务业规模从24亿美元增长到12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31%。至“十一五”末期总体规模有望达到27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2%。但从整体上看,我国IT软件和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产业整体规模偏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IT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90%为计算机制造业,软件和服务业总收入123亿美元,占GDP比重仅为0.5%,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仅为10%,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与我国电子大国的地位不相符。
1.IT软件和服务业国内需求状况。和印度的出口导向型不同,中国IT软件和服务业属于内需求拉动型,国内需求占软件服务业总需求的80%左右,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较低。“十五”期间内需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5%。200B年,国内软件业务收入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服务外包收入近7亿美元。软件行业总体增长超过21%,高于行业19.5%的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软件行业还将进一步发展,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在18.3%左右,至2010年末软件和服务业国内需求将超过200亿美元。
跨国公司是目前国内IT软件和外包服务最重要的力量。作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模式的主体,它们既是最大的潜在服务外包市场又是颇有实力的外包服务提供商。目前国内技术水平高、合同金额大、合作期限长、合作关系稳定的中高端外包业务,基本发生在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之间。中小型企业涉人不足,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
IT软件产业规模持续增大,软件产品的国内需求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应用软件是主体,销售份额达到国内软件销售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基础软件,销售接近软件销售的1/3。应用开发和部署软件的销售基本稳定在18%的比例。中占比达到41%,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consuhing and SystemIntegration,C&SI)占比37%,而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Outsoureing,ITO)占比还不到13%。“十一五”期间,ITO复合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32%,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的年增长率也在20%左右。
2.IT软件和服务业出口状况。IT软件和服务业出口主要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和BPO(BusinessProcess Outsourcing)―一业务流程外包。ITO主要包括编程、测试等软件开发工作,关注企业rr基础建设如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和支持等。而BPO则是指企业将自己辅助甚至关键的业务系统委托给专业服务公司,由专业服务公司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关注的是企业内部运作或客户的后端活动。BPO对外包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求更高,产生的利润也更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世界经济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贸易环境的不断开放,使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从图5、6可以看出来,我国软件外包服务以每年41%的比例快速增长,到2010年总收入将超过70亿美元。
由于国际经济的萧条,以及IT人才的缺乏,使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软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降低开发成本,加快产品上市周期,成为企业重要的追求目标。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公司把软件产品或服务的某些环节外包出去。美国和日本是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外包出口市场,其次是我国香港地区与欧洲。因历史文化地缘等原因,日本业务主要流向中国,但高端大额业务倾向于留在日本国内,发往中国的外包项目只占其总发包的2%。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强,承接欧美外包业务正在从间接模式向直接模式转变。
二、IT软件和服务业SWOT分析
1.IT软件和服务业发展优势分析。
(1)良好的国内政策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以“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作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并提出“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从12%提高到15%”。“核高基”重大专项的实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将持续15年每年投人40亿元重点扶持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发展,成为拉动国产基础软件强力引擎。国内创业板2009年开市,为软件企业提供新平台。作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资金密集的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软件产业受到国内外投资资本的青睐,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2)来自垂直行业的巨大需求。一是金融、电信行业的需求将继续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促使银行业继续扩张性战略;电信行业投资将继续增长,3G系统建设和新业务开发也将带来巨大的软件服务需求。二是交通控制、电力控制、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需求将大幅提高,受国家4万亿的基础建设投资的带动,一些新投资项目的IT应用从2009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启动,2010年随着项目建设进入中后期,信息化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三是电子商务、互联网增值服务、数据服务等新兴业态快速成长。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新模式下软件服务增长空间巨大。
(3)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储备。2009年普通高等院校中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院校已近千所,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大约在200万人左右,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约40万人,硕士、博士毕业生约2,5万人,占全部软件相关的一些专业毕业生人数的6%左右。我国IT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虽然高于国内平均工资水平,但拥有类似技能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仅为美国的约1/9。
2.1T软件和服务业发展劣势分析。
(1)适合的专业型人才缺失。尽管我国IT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人才结构不合理,呈“橄榄型”:严重缺乏软件高端人才,软件低端人才也较为短缺。据麦肯锡环球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工程师总量将近159万人,国际上公认的直接可以引进就用的15.9万人,比率10/1。印度工程师总量将近52.8万,国际上公认的直接可以引进就用的13.2万人,比率4/1。情况比我国好的多。
(2)交流技能不足。尽管中国的技术人员可能有较强的项目开发技能,但交流技能不足会严重影响其理解客户要求的能力,交流技能不足和文化意识缺乏甚至可能会使这些供应商难以进入合同竞标名单。虽然中国新生代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在交流和技能效度两方面的分数都较低,落后于爱尔兰、印度等重要外包供应国。
(3)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备。我国现有的很多政策,如关于跨国并购的管制政策、项目外包的税收政策等,与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并不配套。《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软件产业的支持细则仍需加快落实,国家“核高基”等重大项目的资金落实和项目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创新步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服务外包承接业务的开展。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也直接影响软件外包服务出口。
(4)服务质量与资格认证方而差距显著。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尚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难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并控制工期和成本,导致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在通过CMM认证企业数量上中国和印度企业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印度的大多数软件公司通过了IS09000国际质量认证与CMM质量体系认证,全球每4家拿到SEICMM5级认证的企业有3家是印度企业。最近一两年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也开始重视质量认证,但仍有较大差距。
3.IT软件和服务业发展机会分析。
(1)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速度加快。为了服务于在中国的制造业投资项目,并获取更多的新兴市场机遇,许多跨国公司近年来开始在中国设立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延展了产业链条。众多跨国公司好中国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在中国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的服务执行中心。短短数年,IBM已在上海、大连、深圳和成都四地建立了全球服务执行中心。IBM等外包服务企业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中国引入印度等国的先进行业经验,并提高相关产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语言能力。从而推动外包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形成印度那样的集群和品牌效应。此外,很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大型企业都逐渐将其非主营、非核心的业务包给本土公司,从而形成一个较大的内包市场。服务外包的内需和外需都拓宽了服务外包的发展空间。
(2)中印软件产业的合作共赢。对中印两国而言,这是一种具有双赢结果的交易。吸引印度公司的是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印度很少涉足的日本和韩国市场。吸引中国的是印度公司20年来在美国和欧盟发展起来的营销、销售技巧和网络以及项目管理和流程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旦中印结成战略同盟,双方就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KPO的兴起发展。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sourc-ing,KPO)是业务流程外包(BPO)的高智能延续。是BPO最高端的一个类别。一般来说,它是指将公司内部具体的业务承包给外部专门的服务提供商。KPO将业务流程外包,更甚者将整个外包产业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更多地寻求先进的分析与技术技能。以及果断的判断。KPO是知识套利,它需要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同时还要有深入的行业经验的人才。对于我国很多企业来说,KPO还属于新生事物。虽然KPO是继ITO和BPO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但是KPO发展并不以BPO为基础。毕马威IT专家埃吉迪奥・扎雷拉曾说过:“有ITO和BPO经验的公司来从事KPO,可能有一点点优势,但我认为这点经验既不必须也不重要。”所以,对于我国一些正在发展的咨询类企业来说,可以抓住这个发展的机会。
4.IT软件和服务业发展威胁分析。
(1)东南亚国家的挑战。随着加工制造国际竞争的日趋升级和全球市场的趋于饱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将承接服务外包作为国家经济崛起的重大战略,采取诸多措施为服务外包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抢占国际外包市场。在东南亚各国中,菲律宾的外包业务发展最为迅猛。菲律宾在英语运用、电讯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都优于印度,经营成本也低于印度。此外,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开始大力拓展外包市场,而东南亚的人力成本比中国更具竞争力。
(2)欧美民众的抵制情绪。尽管全世界都认识到自由贸易的好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但是欧美国内各种反对外包的声音仍然非常强烈。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的劳工组织和工会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抵制活动。目前美国一些州政府考虑到外包对本地劳工就业的影响,正在采取严格的限制性行动。如美国劳工问题活动家督促政府限制发放外国劳工的H-1B工作签证和L-I(签发给将被派往去美国分公司或有关系的公司工作的人员)签证数量。美国几个相关的国会委员会召开关于外包项目对美经济如何影响的听证会议。此外,有5个州的立法者已经提出,限制或者禁止将州政府合同给外包公司。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进入2l世纪以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的转型,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将在上海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海依托科技、教育、管理、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运输、金融、保险、邮电、广告、展览、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审计、法律等国际服务贸易业。80年代,上海每年的国际服务贸易额为20亿美元左右。进入9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额明显增长。1999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同时,上海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逐步进入银行、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咨询、设计装潢、广告等领域。到1999年底,上海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1,85亿美元,占比达47.55%。到2005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近324.6亿美元。
(一)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
从服务贸易规模看,贸易规模加速增长。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额从2000年的3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1亿美元,进口额从2000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3.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79.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24.6亿美元,如表1-1所示。根据计算,2000-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7%,出口年均增长35.4%,进口年均增长30.4%,均高于同期上海口岸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20.5%。其中出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8%,进口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2000年的11.2%上升到2005年的19.2%。
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额仍较小,2002年新加坡、中国香港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69亿美元和452亿美元,是上海的4.7倍和7.9倍;服务贸易出口分别为206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是上海的3.5倍和4.1倍。
(二)各服务行业进出口状况
从行业分类来看,在十四个子项中,有一半以上的项目出现逆差,前三位分别是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和教育医疗保健,2004年其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11.77亿美元、9.15亿美元和2.62亿美元。顺差主要来自于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2004年顺差分别为13.02亿美元、4.32亿美元和2.02亿美元,但后两者的顺差额明显偏低。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且一直保持顺差的工程承包项2003年出现逆差,这主要是受“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所致。扣除这一因素,可以看出上海在传统的旅游、工程承包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等新兴服务业的领域,上海企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预示着上海在服务业领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新兴服务业的异军突起将可能成为上海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产业整体能级和规模提升的助推器。br>
(三)服务贸易结构和形态
从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近年来形态相对单一,但贸易结构有所优化。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近几年维持稳定,但服务贸易类型较少。其中,运输、旅游、咨询所占比重最大,分另0约占出口总额的50%、20%和10%。从进口结构看,运输基本保持在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以上;旅游这一项从2000年的19%下降到现在的9%,2003年因“非典”下降到4%;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现在稳定在10%左右。
从服务贸易结构看。上海服务贸易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工程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其贸易额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而计算机信息、专利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教育医疗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份额虽较少,但比重持续上升,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四)服务贸易竞争力
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服务贸易总体逆差呈缩小趋势,但核心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表5中TC指数大多呈负数。上海总体竞争力较弱,2005年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同2004年持平,均为-0.01。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是产生顺差最大的三个项目。而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运输、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教育医疗保险一直是产生逆差最大的三个项目,国际竞争力不高,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服务贸易发展三大途径
(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关于目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重点发展服务业还是重点发展制造业,对照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现在有两种观点;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是应该继续维持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还是要大力建设国际服务中心,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1、产业结构两种发展道路之争
香港20世纪80年代后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主张上海走此道路的人认为上海发展的瓶颈在于:长期以来,即使在人均GDP增长和产业结构自发演进的转折阶段,仍不断强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不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规律。香港正是强调了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才保持其较高的GDP水平,在2004年服务业更是占到GDP的85.7%;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也同样显示了这个规律。另一种思路是,上海应认识到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地产业的发展,使整体经济失却了依托,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鉴此,上海更应强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应削弱它以促成第三产业份额上升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香港近几年一直提出发展高增值服务业以及重振制造业。香
港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在追求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额提升的同时,也应加快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
2、本文的观点
我们认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可以互相推动、互补相长,亦即可以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含义是指高科技制造业、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提高其科技、知识的含量,而不是提高资源消耗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定会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等等。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上海过多地强调制造业主导地位、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丧失很多发展先机和竞争优势。同样,如果一味单纯地依赖服务业,那么整体经济失却依托,产业空心化会削弱经济的增长动力。而新加坡却由于仍然重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更快地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增长动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需对立,而是应该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贸易的提升,以服务贸易的提升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除破各种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加大市场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人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国际运输、国际物流、国际旅游、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对目前不具有优势的服务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和深度,以开放促进发展,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
商务成本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城市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方向升级。这已经在跨国公司加速将其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向上海转移上体现了出来。对上海而言,人均GDP达5000美元显示出其已经和上世纪80年代时候的香港一样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借鉴后者二十多年来的直接经验,上海应在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同时,顺应制造业自身的演进,注重培养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些环节上发挥比较优势并形成集聚,从而增强价值增值。与此同时适当发展部分有优势的高端制造业,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总的来说,就是应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现代服务业,使之具有更准确地发展方向。
(二)加大对外开放度
1、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的必要性
要加快上海服务贸易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当今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贸易倾斜发展,发达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以及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势在必行,它是加速发展服务贸易,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根据杜珍儿《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估模型》的研究结果,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另外还指出,对于整个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度是最重要的,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的行业,它的影响力却是不一样的。WTO前副总干事、印度计划委员会委员安瓦鲁尔・豪达在2005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服务贸易论坛上表示,开放的服务业发展进程要高于低自由度的行业,实现各种服务也对内对外的市场“自由化”有助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做大作强。张蕴如(2002)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和竞争力问题。她认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包括服务业对外贸的开放度和外资的开放度都较薄弱。 香港服务业高度发达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高度自由化的经济制度,实行低税率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带动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
2、上海服务贸易对外开放度现状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开放的程度有所加大。自浦东开放以来,中央授予浦东和上海各项功能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许多与服务贸易有关,比如允许外商在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投资经营,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的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外商在外高桥保税区开办贸易机构,批准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批准部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等。
根据WTO公布的《服务贸易分类表》所列的12大类150多个项目,除金融保险部分项目以及新闻、出版、电信等大类外,上海已向全世界开放了大部分的服务贸易项目。
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服务业领域各行业的现状及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其他类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中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和金额都相对较小,需要从数量和金额方面同时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房地产业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相对较少,但投资总额却相对较大,根据这一特点,今后要重点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力争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上海的房地产业;第三,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在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项目数虽然较大,但投资总额相对偏小,需要提高项目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目前,在服务业领域中还没有利用外资的项目数量和金额都相对较大的、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行业,这也表明上海服务业领域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分散度较大,没有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
3、上海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建议
第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有国际水平的服务性跨国公司入驻上海,优化上海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能级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谨慎渐进开放。采取渐进的方式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开放计划,确定不同的开放深度,尽可能使竞争能力弱的行业有较长的适应和缓冲时间。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服务行业贸易竞争力普遍非常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加大对外开放度之外,其次要考虑的就是服务外包。
1、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性
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把部分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且这
一趋势呈愈演愈烈之势。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是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升服务业的能级和水平;是上海转变外资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推动实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是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服务全国,带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增长点。
2、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大力吸引、承接全球的服务外包;巩固目前服务市场,加快向高端服务市场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提升上海服务外包能级;大力培育若干个知名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使之成为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
二是要加快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规章和规定,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推动行业信用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设立市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45-03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FDI一直在我国引资总额中占据较大比重。而服务业开放整体晚于制造业。2005年之前,服务业FDI在我国实际使用FDI总额中所占比重一直在25%左右,此后服务业FDI总额和占比均呈现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达589.62亿美元,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5.8%。近年来,服务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较低,服务业进口远大于出口,2010年服务贸易逆差达到209.2亿美元。随着我国在金融、通讯、旅游、教育和咨询等行业履行入世承诺,服务业市场日益开放,外资企业在我国服务业市场上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合理利用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服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模型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
本文所使用的计量模型是VAR模型,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避开了结构建模方法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及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函数建模的问题。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三个变量的VAR模型,三个变量依次是服务业FDI(SFDI)、服务贸易出口(EX)、服务贸易进口(IM),时间跨度为1997—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统一货币单位,把实际使用服务业FDI和服务业进出口额用当年的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折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为了消除方程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性,对SFDI、EX、IM分别取对数。各种检验均采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7.0。
三、实证分析
(二)建立VAR模型
对于lnSFDI、lnEX、lnIM这三个具有同样单位根性质的时间序列数据,满足VAR模型估算的要求,可以进行建模。考虑到样本区间有限,不宜选取较大的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本文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建立VAR(2)模型。对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发现所有的单位根都在圆内,模型稳定且整体拟合程度较好。研究表明滞后一期的服务业FDI对当期服务出口和进口均产生负效应,且服务出口的影响稍大于服务进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滞后一期的服务业FDI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分别减少0.344、0.337个单位。但滞后两期的服务业FDI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出口、服务进口分别下降0.129、0.15个单位。服务业出口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对SFDI产生正效应,滞后一期服务业出口每增加1单位,服务业FDI增加2.27个单位。滞后二期的服务业出口每增加1单位,服务业FDI增加1.75个单位。滞后一期和二期的服务业进口对SFDI均产生负效应,滞后一期的服务业进口增加1单位,SFDI减少2.03个单位,滞后二期的服务业进口每增加1单位,SFDI减少0.86个单位。
(三)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根据得到的VAR模型,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可以得到服务业FDI、服务贸易EX、服务贸易IM之间的相互冲击动态响应路径。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进出口从长期来看存在替代关系。服务业的进口和出口促进了更多的FDI流入,而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带动效应则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吸引制造业FDI,而忽视吸引服务业外资。此外,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FDI存在过多的市场进入限制。在全球经济贸易结构不断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保持外贸稳步发展意义重大,服务业引资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首先,应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着力发展以生产业、知识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和扶植我国本土龙头服务企业,努力推进我国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优势向服务环节优势延伸。
其次,要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加大服务业 FDI 的引入和服务贸易的进口。要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方法,尤其要积极引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品,扩大产品研发、设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等生产型服务的进口,优化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结构,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业市场开放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第三,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要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之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积极引进高质量的FDI进入服务外包领域。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硬件环境;要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不断降低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要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建设,加大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参考文献]
[1]赵玉娟,王光伟.服务业FDI、制造业FDI的技术进步效应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4):143-146.
[2]张宇馨.制造业FDI与服务业FDI区位决策的互动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46-55.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50-03
目前,受后金融危机时代结构调整的影响,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外包已成为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全球一千强企业中,已有95%制定了离岸服务外包战略。在当前全球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时,对中国而言服务外包是新机遇,中国政府已确定商务部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主管部门,这是政府支持该产业的重要制度安排。
一、新疆发展服务外包的意义
在全球以及中国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服务外包的形势下,新疆发展服务外包工作相对滞后,服务外包作为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发包方、承包方等都是一个双赢的战略选择。
1.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将会优化我区对外贸易结构,加快我区企业“走出去”步伐,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新疆作为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通过承接国内外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将资源配置和市场等扩大到国内外,必将有助于新疆扩大对外开放,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2.助推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必将逐渐成为我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成为乌鲁木齐市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首府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助力。
3.促进就业增长。承接服务外包有助于缓解我区就业压力,解决人才就业问题,同时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将带动一些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较高收入的职位,培育较高收入人群,这又是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基础。2010年底,新疆总人口2 181.33万,就业人数仅为894.65万,服务业就业人数323.77万,而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扩大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促进解决新疆就业难的问题。
4.促进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新疆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以计算机及信息、金融、保险、咨询、会展、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经营等为主的新兴服务贸易从无到有。服务外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领域的逐步拓宽,将会促进我区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是信息技术外包(ITO)已经逐步成为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5.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承接外包将使跨国公司更为依赖国外市场,有助于承包国/ 地区进一步吸收外商投资。新疆2010 年实际利用外资2.37 亿美元,但仅占全国利用外资规模的0.23%。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将进一步促进吸收外资规模和水平的提升,成为我区“引智”的重要渠道。
6.带动关联服务需求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将加快我区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产业内技术进步产生的外溢效应显现,带动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联服务需求产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新疆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显著,潜力巨大。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使其形成了陆地、航空交叉,公路、铁路、管道并举,沿边、内陆互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对外开放格局。新疆与世界14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对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具有明显的地缘、人文、市场优势。随着新疆外经贸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硬、软环境日益改善,新疆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加强与中亚及俄罗斯等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发展服务外包潜力巨大。
2.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新疆具有多民族语言的优势,这些民族语言与中西南亚各国语言基本相同,在发展多语种软件服务外包优势明显,已经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荣获“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年会”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最具潜力城市奖。2007年新疆规模以上软件企业84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7亿元,从业人员年末数5 847人。系统集成企业300多家。新疆软件园已于2010年8月奠基启动,目前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软件企业产业化基地也将陆续建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新疆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必然迎来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时期。
(一)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利用外资、加工贸易、出口退税、节能环保等多项政策调整和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价格上升,抬高了外资进入的门槛,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制造业大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快速增长,成为外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支撑力量。上半年,全省新批外资项目平均总投资74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8万美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1个,合同外资26.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6%和139%,项目数虽然仅占全省的8%,但合同外资所占比重高达51.3%。新批准设立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个,投资总额2.2亿美元。日本神户制钢、美国美敦力和家乐氏为首次在我省投资。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63家,下降45.4%,主要原因是技术含量低的小项目和加工贸易项目大幅下降。其中,总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下降了73.4%,100-500万美元的项目下降了43.8%。
(二)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热点。以交通运输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到帐外资分别达到16.8亿美元和10.6亿美元,占制造业利用外资的50.8%和42.4%。医药、精细化工等制造业利用外资也有较快增长。新能源及其设备制造业成为亮点,批准设立了华润、华电、泰国宜德集团投资的3个风能、波浪能发电项目和德国埃孚太阳能、香港华隆、美国高盛集团投资的3个新能源发电设备项目,总投资4亿美元。上半年,新批服务业项目合同外资16.7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2.1亿美元,分别增长67.7%和42.2%,占全省的32%和30%。服务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旅游、房地产、物流、商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三)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省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服务外包三年行动计划》、《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服务外包重点企业认定办法》等配套文件。全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一区一带”(即省会城市聚集区和沿海城市聚集带)格局初步形成。首批认定了12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个省级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和30家省级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共争取国家专项扶持资金1100多万元,省及各有关市级财政安排5000万元扶持资金也全部拨付到位。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等市出台了鼓励政策。初步统计,省及有关市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规模近2亿元。上半年,全省引进境内外服务外包企业5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16家,实际到帐外资1.4亿美元,增长3.7倍。韩国INTERPARK、日本宇通、英国思邦、印度环球信息、北京东方道迩陆续落户我省。截至6月底,全省服务外包业务企业200余家,就业人员2万人,取得各类国际资质认证的服务外包企业31家。
(四)利用外资方式保持多元。现有企业增资踊跃,上半年,全省新批增资项目787个,合同外资28.4亿美元,增长49.4%,占新批合同外资的54.4%。企业境外上市继续推进,山东山水水泥、滨州三星玉米和临沂新光毛毯分别在香港、法国、德国融资16.8亿港币、2857万和1245万欧元。
(五)香港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来自香港的合同外资、实际到帐外资分别达到34.4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增长2倍和1.5倍,所占比重达到66%和30%。除了香港作为大陆最重要的融资和服务业投资来源地以及CEPA实施带来的机遇外,新税法实施也是重要因素。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从2008年起非居民企业从我国居民企业获得的股息将按照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香港企业可根据与内地协议减按5%征收,而北美、欧洲、日本、避税岛按10%征收,所以从去年底开始不少境外投资者在香港注册公司转而投资大陆,这对促进香港投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中西部城市实现较快增长。新税法实施后,中西部菏泽、枣庄、济宁、临沂、莱芜、泰安、聊城、德州、滨州9市外资企业所得税由33%降为25%,过去相对不利的税收条件有所改善,其充裕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等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特别是中西部一些地区通过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和外资并购,实现了利用外资跨越式发展。上半年,济南、枣庄、泰安、日照、德州、聊城6市到帐外资实现翻番增长。
二、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新批项目已连续2年较大幅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如果扣除重汽项目,全省合同外资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7个市合同外资出现下降,一些市下降幅度很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地普遍缺少能够形成产业聚集的过亿美元的在谈龙头大项目,同时也存在对大额境外上市融资项目和增资项目倚重较大,吸收世界500强和行业排头兵新建项目增量不足问题,这势必对下半年特别是明年利用外资产生影响。
(二)产业和外资来源不均衡的问题。高新技术项目少的问题依然突出,上半年全省IT制造业合同和实际到帐外资下降了71%和25%。虽然韩国和美国实际到帐外资扭转了大幅下滑的态势,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日本和欧洲投资下降也在趋缓,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合同外资大幅下降的局面并没有改观。因此,深化日韩、突破欧美,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保持外资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课题。
一、引言
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外包出去,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国际服务外包则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境外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等服务外包业务。 进人新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由于昂贵的人力资源成本等原因,纷纷将一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向海外转移。继制造业全球大转移之后, 服务外包蓬勃发展, 成为新一轮不可逆转的全球产业转移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抓住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也带来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环境和生态成本逐渐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而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具有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正掀起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江苏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当前这一轮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服务外包,这不仅有利于江苏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有助于江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江苏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
作为全国开放较早、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沿海省份,江苏在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十一五”以来,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江苏省共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7.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7.96亿美元,同比增长177%,产业规模、载体建设、人才培训等都在全国领先。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已确立了自身优势,呈现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持续高位。“十一五”期间,江苏软件产业收入和软件出口年均增速在50%以上,迅速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提前两年实现“双倍增”目标,奠定了江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呈现连年翻番的增长势头,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居全国首位。
2.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08年,全省通过资质认定的软件企业达1457家,列全国第四位。软件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47家,其中超10亿元的24家,有8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全省登记服务外包企业1915家,其中196家企业通过相关国际资质认证。企业接包能力迅速提升,年离岸外包收入超100万美元的企业达178家。在2008年全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前50名企业中,江苏省分别有22家和16家企业入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3.集聚态势日益明显。2008年,苏南五市软件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业务出口四项指标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92.2%、97.1%、98.7%和99.9%,集聚效应显著。在服务外包领域拥有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级示范城市和6个省级示范城市、15个省级示范区,在建服务外包载体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南京、苏州、无锡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占全国20个示范城市的38.8%和41%。
4.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围绕系统软件、文字处理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电信、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系统集成软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初具规模,软件研发、动漫创意、医药研发、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和金融后台服务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但江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规模不大。据调查,外包企业网上登记数已超2600家,从业人员约30.7万人。外包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离岸外包业务主要分布在IT技术、软件、工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领域。尽管江苏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不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力有限。与印度、大连等服务外包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省有意识发展服务外包业至少晚5-10年,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截止2009年,江苏有73.5%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内,84.7%的企业年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技术,竞争力不强。总体而言,本土企业规模较小,力量分散,开发大型软件产品的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国际影响力低,很难接到大的外包合同。
2.外包业务领域较窄,主要以软件开发、软硬件测试、数据录入等基础信息技术外包为主,在完成的业务中60%多是ITO,BPO占了20%多,高附加值的KPO比重偏小。
3.人才结构矛盾突出。人才是服务外包业的基本资源,人才供给水平决定了一个区域外包业的发展水平。江苏省人才资源相对较丰富,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人才优势逐步显现,但同时其人才结构问题也逐步暴露。具备一定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以软件业为例,江苏现有软件人才不足 5 万人,但要成为全球软件外包中心,至少要再培养25万~30万不同等级的软件人才。
4.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承接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是发包商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近些年江苏省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企业和人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国际法宝企业对此还有些担忧,阻碍了服务外包的转移。
三、加快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等途径筹集资金。
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和规章,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打击各类侵权行为的力度。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把在服务外包业务中取得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列入政府资金支持范围。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业务指导,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切实维护发包方的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
2.依托产业特色,合理空间布局
针对江苏软件业缺乏国际影响力品牌的问题,要着力打造江苏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整体品牌,提升江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围绕江苏优势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领域,重点打造以南京“中国软件名城”为代表的苏南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带。南京市要以国家级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为龙头,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尽快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中取得较大突破,奠定南京软件产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市应依托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太仓软件园、吴中经济开发区等园区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集聚。以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动漫创意、金融、物流、医药研发和数据处理等产业为主要方向,充分发挥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主动接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形成特色产品品牌,建成全国一流的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无锡市应发挥国家级无锡软件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的产业集聚和技术优势,加快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园等,重点打造软件研发、IC设计、工业设计、影视动漫设计、生物医药研发等特色产品群。
3.加强载体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在加强南京、无锡、苏州三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相关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的同时,强化示范区的服务功能,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政策辅导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按照国际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在整个江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和产业特色的服务外包集聚园区。
4.培育重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积极探索公司收购、兼并等方式,鼓励企业实施调整、联合、并购、重组,形成大型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寻找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增强国际业务能力。
5.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明确“人才主导型”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建立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人才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引入国际领先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模式,结合企业所需,针对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岗位需要、不同人才层次,积极开展学历培训、企业定制培训、委托培训、资质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推动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与合作,建立“江苏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实习基地”,经过培训后的人才可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同时应引进国外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和江苏培训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一并为企业提供经过专业培训的有一定技能的服务外包人才。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通信基础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重点是建设直通上海国际数据传输宽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增强数据传输能力,优化数据流向,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服务的质量。
总之,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抓住服务外包国际转移的机遇,以服务外包为突破口。提高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卫星.江苏发展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1)
[2]余敏丽.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
[3]赵娜.江苏服务业外包环境与机会[J].北方经贸,2008,(12)
[4]姚蓓艳.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对策[J].江苏商论,2008.1
服务贸易是我国贸易结构类型的一部分,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服务贸易的总额连年上涨,我国的服务贸易类型也从简单的劳动服务逐渐向旅游、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靠拢,在此过程中,国际服务外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在国际服务外包如火如荼的开展下,我国和全球的服务贸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国际服务外包的概述
1、国际服务外包的含义
国际服务外包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经过具体的权衡与考量,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提升综合效益,将企业内部的部分生产加工或者其他业务外包出去,花一笔比较少的费用交给其他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一般选择的都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有时很很多企业自身条件不完善,人员配置方面不足,自行完成所有的生产运营业务相对比较困难,将这些业务外包出去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另外对于承包服务业务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来说,也能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国际服务外包也已经越来越国际化、全面化,很多企业甚至将自己内部的部分主要业务都外包出去,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扩大企业综合效益。
2、国际服务外包的作用
国际服务外包做大的好处和作用就是有效缩减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企业通过将服务业务外包出去,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里投放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来,尤其是核心业务的研发工作。企业将服务业务外包出去能够帮助企业将以往花费在运输和管理上的时间压缩至最低,所谓“时间就是金钱”节省了时间就等于帮助企业节省了金钱。另外,国际服务外包中强化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也非常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关系。
二、现阶段我国的服务贸易
1、服务贸易规模不大
我国现阶段的服务贸易规模并不是十分大,国民经济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占据的比重还远远达不到国际统计出来的平均水平。
2、服务贸易优势较小
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稳定性较弱,经常存在贸易顺差、逆差相互交替的情况,增长速度也比较缓慢。特别是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中的服务贸易总额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利用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贸易
1、抓住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国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来联系也变得日益频繁,特别是现在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开拓出来的业务领域也越来越广,在此基础下,国际服务外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为了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新项目的研发设计当中,势必会选择将服务业务外包出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2、成立机构
想要利用国际服务外包来促进服务贸易,需要国家和有关部分就服务外包业务成立专门的组织或部门,并且委派专人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好选择各行各业中有国际服务外包经验的专业人员,另外,为了避免发生业务争抢,或者是在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纠纷和问题,还需要成立相关的行业机构或者行业协会,全程给予必要的技术指点和服务帮助。
3、改善环境
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中国际服务外包还不成熟,发展还不完善,为了尽快改变这一颓势,快速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还需要尽可能的优化与改善环境。比如说将大力修建现代化的国际机场和高铁,改善原先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闭塞不便的交通,大力建设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并且委派专业的相关人士长期驻扎在园区内,为外包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服务,与此同时,国际之间也需要经常加强沟通,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从外部创立一个轻松融洽的国际合作气氛,为国际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吸引外资
我国想要促进服务贸易,仅仅靠将国内的服务业务承包出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力吸引外资入华,承接别国和地区的国际服务业务,尤其是针对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的项目,我国应该在大力发展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吸引力的同时,敞开怀抱,欢迎优秀的国际企业入驻进来,通过不断学习国际企业在服务外包中传递出来的科学技术与核心理念,取其长处补己之短,运用到自身的服务贸易中来,在吸引大量外资的同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也拥有了必备的资金和成本,积极建立与国际大型企业的合作,达成服务外包合作共识,全面推动国际服务外包的结构升级。
5、扩大市场
我国地处亚洲,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市场多集中在亚洲,其中又以韩国和日本为主,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国际服务外包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过大国际市场,将眼光放置到更远的欧洲和美国市场上来,通过深入分析欧美市场的国际服务外包需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国际服务外包市场推向全球。
总而言之,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很多企业选择将生产加工服务甚至是更加机密核心的业务内容全部外包给相对价格比较低廉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是就大众意义上说的国际服务外包,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有效降低了成产运营成本,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承接外包业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刺激经济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国际服务外包的辅助下,服务贸易越来越走向国际化,也变的越来越成熟,通过国际服务外包将经验和技术传递出去,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有效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建芬.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