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风险管理体系

医疗风险管理体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风险管理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疗风险管理体系

篇1

1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角色定义 

20世纪90年代,北美开始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概念。目前,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医院采用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并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中,风险可以定义为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的应用产生相应的医疗设备的风险。引起风险的类型主要有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三种。这些风险的表现形式反映出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部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实施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根据设备的风险水平确定应采取的质量保障措施,风险控制同时对风险评估有反馈作用,根据风险控制的反馈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因此,如何对设备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本研究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化的动态风险评估,及时地呈现出医疗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并利用计算机实现风险控制管理,提醒设备管理者应进行计划性维护等风险控制行为。 

2 目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设备应用和风险管理起步发展较晚,加之长期被边缘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学术水平低下,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相对临床发展滞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分析了当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维护、维修不全面,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不力;安全检测人力、物力不足,尚未配备基本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检测多属于结果检测,尚未实现过程检测;临床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水平不一,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操作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错误操作现象;信息管理不严格,设备技术系统未受重视,缺乏对使用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等。随着医学科技快速发展,临床对医疗设备的技术需求和依赖性大大增强,对医疗设备综合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远远不能满足新技术条件下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范同、业务量急剧增加,管理项目的复杂性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设备风险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 

2.1 人员培训问题异常突出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一方面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结构要求,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显得更为迫切。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以及有关学会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我国临床工程师执照考试刚刚开始,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临床工程师上岗证等相关制度。 

2.2 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薄弱 

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管理仅仅停留在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故障的维修上面,对于风险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预防性维修(PM)以及质量检测大多没有开展。维修质量控制即维修后的检测、性能检测、功能检测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那些设备需要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和由谁来做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能够及时把损坏的设备修理好,已经面临很大压力。解决办法首先培养好人才;工作重点转向预防性维护以及维修质量的控制;并且购买配备相关检测设备。 

2.3 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后的应急预案亟待完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业务量的的迅猛发展,设备故障率比以往明显高了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忙于应接报修电话,处理各类各级运行设备的故障,然而,对于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出现的故障,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得求助专业工程维修人员。由于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出现响应时间过迟、维修费用过高、配件以次充好等各种违规行为。因此,整个设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急预案的设置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甚至在采购伊始就要在合同或协议书上明确作出有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风险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以便医院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能适时、实用。从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调整,以趋完善。 

2.4 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应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规定医疗单位不得改变医疗设备的用途和形式,但是监管困难。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设备管理部门往往也得不到准确信息,无法正确上报。引发媒体曝光或医疗纠纷后才得知.因而,需要设备管理部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联系,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加强风险意识,减少乃至消除不良事件。不仅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的监测、报告,减少医疗风险,而且也需要积极推进并加强制度化建设;重视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规范医疗设备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的全程管理流程,注重环节监管;加强各类证件的严格审核。 

3 结语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医疗设备安装或投入临床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投入人 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维护,才能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目标。我们必须创建符合实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计划,很好地识别和分析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并依据风险的可接受性标准做好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更好地消除或降低设备风险。前期的管理只是冰山一角,后期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才是管理的重点,使医护人员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nitoring system monitoring the entire process of operating room medical device life cycle to achieve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and safe use of medical devices in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Key word: Medical Devices Quality control The operating room

无数经验证明,医院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手术室作为医院的核心组成部门,在医院职能中承担了艰巨的任务。手术室是医院对病人进行手术诊断、治疗和紧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场所,是直接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部门。手术室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作用于患者身体之上,对患者的医疗风险很高。手术的质量与安全直接决定患者的康复甚至性命的存亡。手术医疗器械越来越高科技化、复杂化,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应用质量安全,是安全、成功、高质量完成手术的基本保证。

近年来,我国医院手术室在规模、技术能力、装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许多大医院在医疗仪器设备方面的配置已非常的先进和完善。但我们同时也认看到,目前国内对于临床环境下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管理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医疗机构只重医疗仪器设备数量不重质量,缺乏对临床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和质量监管。为此,本文以探讨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为目的,提出建立一套手术室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监控体系,以实现医院手术室医疗器械的规范管理与安全使用。

一、管理体系

2010年1月18日卫生部正式 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提到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质量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管理体系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对手术室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以提高手术室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安全。

(一)管理体系的构成

1.管理目标

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确保手术室医疗器械在手术室中可以安全和有效地运行和维护,保证手术质量,以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2.管理结构

设立三级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质控技术中心――临床使用科室。

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领导组成,成员由来自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学工程等相关人员组成。其职责是总体指导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进行监督与审核。

质控技术中心主要由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员、本专业研究生组成。负责对手术室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和对具体方法与方案的研究与改进。制定工作计划、作业流程、技术规范、技术培训和具体实施技术方案。

临床科室―手术室,由护士长负责,规范手术室医生、护士对医疗器械的操作、使用和简单的维护。

3.规章制度

建立涵盖医疗器械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等环节的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它的核心是安全,以实现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全程控制。

4.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的采购论证、安装验收、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检测评价等环节中的有关具体指标、参数、性能描述和程序要求,它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二)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借助过程管理方法,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方法是PDCA循环,PDCA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简称。PDCA循环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适用质量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通过风险分析手段,首先分析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危害,针对各种风险研究措施,制定PM\检查\培训等对策和计划;按照预定的计划认真执行;通过检查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等要素,检查执行的效果,分析评估结果,重新调整改进措施,以达到新的安全管理目标。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持续改进。

(三)管理体系的监控与审核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通过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内部审核:检查、确认体系各要素的实施过程是否按计划有效实现,是对体系运行是否达到了规定目标所做的系统地、独立地检查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并致力于改进。

管理评审:是对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地适应安全管理体系目标的要求,以及体系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是否适宜等所做的综合性评价。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都是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要素,与检查监督构成了体系的三级监控。

二、手术室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达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的对象是过程,即从需求、计划、采购、评估、安装、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维修、计量、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对象达到规定的安全要求。为使监控对象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包括技术和方法(见P67  手术室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表)。

对手术室医疗设备、高值耗材、环境体系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手术室整体硬件的安全状态(见图1、图2)。

三、数字化平台

篇3

(1)管理体制不健全。21世纪的社会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促使不同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断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盲目性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资金投资方向把握不准,从而出现内部资金匮乏、成本较高等现象。目前,我国医疗水平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加大医疗投资力度非常重要,但是医院并没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相关工作展开缓慢。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医疗改革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与人才少。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念在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内部运用还不够成熟,财务管理风险知识在医院内部员工中还没得到全面普及。主要表现在医院在组织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开会时,员工财务知识的专业性还不够强,员工对医院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及风险控制没有提出实质性和针对性的意见。由此可见,医院对员工财务方面的知识培训还有待加强。员工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即财务管理观念模糊,没有将医院的发展与自身利益做到有效结合,医院财务人员会计处理流程还不够熟悉、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教育目标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对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方向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加强财务管理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学校对学生财务管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财务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财务知识理论没有打好基础的话,走出校门跨入社会时就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工作。企业的领导者和HR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是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如果员工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在学校或者公司培训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有些小型医院为节约成本,在新员工入职时没有花费时间和资金对新员工进行单方面的培训,从而导致新员工在开始工作时频频出错。

(3)财务管理内控存在漏洞。社会的不断进步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财务管理模式在大型医院和中小型医院中得到广泛关注,财务管理模式以及风险控制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财务管理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财务体制也存在一些漏洞。例如,财务管理内部体系还不够健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控制力度不强、财务资金安全性不高、财务风险性较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医院在资金、成本、内部控制方面带来了影响。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点促使医院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医院之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虽然可以提升医院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是医院之间的不良竞争就会使医院的内部控制失去效果,无法展开医院正常的资金运转和财务管理工作。甚至还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医院的内部控制如同虚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不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导致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得不到良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1)采取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分散性的资金管理模式,造成医院内部资金管理得不出预期成果。基于这种情况,医院管理者需要改变管理观念,采取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金资源,实现医院资金的优化配置。集中化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减低医院管理、资金成本,加大对预算资金的控制力度,确保医院日常资金的周转。另外,医院管理者还需要定期盘查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避免出现资金冗余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控制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新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医疗机构员工的个人素质有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医院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原有的财务人员在实际会计处理工作中,其专业知识能力不强,且财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医院对财务信息处理不够及时,还会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医院要提供多种渠道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使其转变懒散的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达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

(3)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新会计制度中要求医疗机构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是改善医院财务漏洞,实现内部信息化管理的保障。首先,国家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优化会计信息编制途径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国家《新会计法》就是针对《会计法》中有关于会计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而制定与完善的,其不仅可以避免医院在权责发生制下出现利润指标纵的现象,还可以促使医院的会计管理和财务报表分析走向法制化、层次化、规范化、合理化,保证医院的资产得以有效支出和使用。其次,医院要根据自身内部结构和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财务管风险理制度,加大对员工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定期举办有关于提升员工业务素质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由此可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突破管理工作的局限性,需要国家和医院之间的共同努力,为保证医院合理合法控制财务风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4

关键词 档案管理 风险管理 规范化 重要作用

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规范化管理在降低医疗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的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管理的随机性还较大,导致医院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不能持续对质量安全进行有效改进。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对医院风险管理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改善医院管理质量,降低管理风险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逐步开始依照QSHE管理原则,对医院风险管理中的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逐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各种职能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医院的档案,这些档案是利用文字或者图表形式对历史资料的真实记录,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历史档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医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医院的经营管理离不开科学完整的档案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档案信息的参考以及利用价值。档案资料的保存与利用价值决定了风险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在降低医疗风险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风险管理档案质量要求

风险管理档案是医院很重要的资产,需要由既懂风险管理又懂档案管理的综合型人才进行管理,充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对于医疗活动中的不良事件,要做到一事一档,收集整理工程中必须保留原件或者复印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撰写材料时要提前留有装订线,避免由于装订导致的信息遮挡,充分确保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叠整齐存放;再次,所有资料必须用A4纸打印,需要手写时用碳素笔或者钢笔;此外,多有风险管理档案必须要留存电子版和纸质版的,妥善保存,保证资料的安全和完整;最后,按照规定格式对资料进行排版,做好说明,制定目录,便于以后查阅。

三、档案规范化管理在降低医疗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医疗风险,充分确保医疗活动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在医疗风险管理档案中记录了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全过程,对于挖掘更有利的管理措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有助于透析医疗事件的根本原因

当发生医疗事故时,应当将事件报告送达相关管理人员,并进行随访,科学管理风险档案,确保事件的妥善解决。找出导致不良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制定改进措施的基础,通过对医院风险管理档案中的不良事件报告表与事故记录,可以通过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完成改进措施需要很长时间,应在改进工程中不断完善,并予以实施,以期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医院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进行风险档案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相关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得去识别风险,并及时寻求降低风险的管理办法。其次,医院风险管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建立优秀的质量安全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质量安全文化建设是医院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风险管理档案规范化过程就是医院风险管理体系确认和系统整理的过程。医院内部要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科学管理风险,在医院内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此外,档案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管理的随机性,各种不良事件的报告及相关资料必须如实记录,防止漏写或错写,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档案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规范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将档案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实现风险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

(三)档案规范管理有助于实现风险的科学化管理

档案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建立统一、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多是以部门为基础进行分散管理,管理方式各部相同,管理职责不够清晰,管理效果各不相同。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造成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规范化的风险管理要求按照规定程序和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并将档案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以规定的格式由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和表格填写。风险档案的科学化管理,要避免档案记录与管理过程中出现过多形式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减少档案的随机性,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规范化管理在降低医疗风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满足新时期医疗改革发展需求的,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医院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视角。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风险档案管理中,逐步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医院风险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降低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规范化管理还有助于规范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行为,促使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我国医院风险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风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为我国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苹.医疗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及预警预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2] 刘慧彩.基于风险管理的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徐秀萍.小议医疗卫生机构档案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4.07:167-168.

[4] 栾进.医院医疗质量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10.

篇5

选取我院手术医疗器械189件,根据时间不同将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受常规管理的93件医疗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2017年8月接受风险管理的96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妇科类器械47件,内科类器械46件;观察组中妇科类器械49件,内科类器械47件。两组器械的型号、生产商及各项指标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管理方法

术者根据手术情况对医疗器械进行选择,通知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前1天把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中心,对其清洗、打包和灭菌,在手术完成后对器械进行清洗。

1.2.2风险管理方法

将所有器械在应用前进行建档分类,在器械上添加表明身份的指示牌,对器械的使用、保养等进行责任追踪,将人为因素引起的质量风险降到最低;对医疗器械使用人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使其对器械的应用原理、方法及保养细节能够熟练掌握,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工作;使用新的医疗器械之前应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保证手术室的温度、湿度等使器械的性能良好发挥,同时保证器械使用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建立预防维护制度,防止器械“带病工作”,保证器械的效能能够充分发挥。提前检查维修疑似有故障的器械,将隐患提前找出并消除。对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有较高风险的器械需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高风险的植入性器械需要将其名称、型号、生产商、产品批号等完整填入,从而保证有可追溯的文档方便以后查阅;完善器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必须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考核,主观上完成对器械的熟练掌握,客观上遵守器械使用的法律规定,保证对风险进行最大程度的规避。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调查术师对两组器械使用的满意度和对其质量进行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情况观察组医疗器械的配套齐全率、清洗合格率、有效验收率、去向明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术者对两组医疗器械满意度情况术者对观察组医疗器械的总满意度(94.79%)显著高于对照组(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风险分类;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50-02

随着我国高校实验室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各类实验日趋增多,实验的安全隐患也日益凸现。各类实验教学事故屡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建立教学科研正常运行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职能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是指高校实验室围绕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在实验室管理各个环节和运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风险识别,是指识别并记录可能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由于识别出的潜在风险数量很多,而潜在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需要通过分析、比较、评估等各种风险分析方式,对风险排序并评估其对项目的可能后果,以集中精力于为数不多的主要风险上,从而使项目的整体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风险应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风险对项目可能造成的威胁。风险监控则是指跟踪可能变化的风险,识别剩余的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 修改计划, 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实验室的风险分类

高校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有很多种不同的风险,不同实验室的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侧重点都不相同,实验室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识别风险。实验室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 如政策风险、社会环境风险等)和内部风险(如安全风险、质量风险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外部风险(政策风险、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本文重点浅析一下内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分为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

1.1 质量风险:对高校实验室而言,结果报告是实验室的最终目的。结果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高校实验室的权威性,也关系到高校实验室的形象和信誉。影响高校实验室结果报告的因素有人、机、料、法、环,主要的质量风险也来自于这五方面。高校实验室的质量风险主要关注如下内容:

1)人:资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责任心。

2)机:性能,有效性,稳定性,可靠性,灵敏度,损坏的频率。

3)料:样品管理,样品保存,样品稳定性,供应的持续性,供应品的稳定性。

4)法:适用性,可操作性。

5)环:稳定性,准确性。

1.2 安全风险: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实验室的安全风险主要关注如下内容:危险化学品; 火、电、水、气、爆炸、盗窃、有毒化学物质( 剧毒化学物质、无机有毒化学物质、有机有毒化学物质) 、有害生物、病毒细菌、辐射、高压气瓶及人身防护。

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实验室应该关注数据定期备份,无论计算机备份还是纸质文件备份,都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大型实验室还应考虑计算机信息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

2 高校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意义

风险管理不同于个别风险管理,它需要对各种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的识别、排序和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高校实验室实行风险管理、运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意义,最主要有如下方面:

1)风险管理体系帮助高校实验室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最大风险,从根本上避免实验室遭受重大损失。

2)风险管理体系帮助高校实验室建立动态的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3)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责任落实在高校实验室各个层面,保证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降低实验室利益及利益相关方的损失。

3 高等学校实验室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大多采用直线职能制, 它的优点是便于政令的执行, 能够快速地完成常规任务, 但也存在着实验室人员缺乏创新精神等缺点。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应负责组建风险管理组织,并赋予组织成员一定的权责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应确保组织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能够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成立高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 从管理的上层出发, 制定有效的规则, 引导激励实验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益, 保证实验室实质性的开放而非流于形式。实验室建设委员会是实验室的指导机构, 由主管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高级实验师组成; 学术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委员会主任, 由相关学院的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授和高级实验师组成; 管理委员会由设备处处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由相关学院分管院长、高级实验师(或高级工程师)和其他专家组成。

3.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文件:高校实验室完整的风险管理文件体系应包括相关方针、组织结构、工作程序、资源配置、信息沟通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由于每个高校实验室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实验室的文件。风险管理文件的编写必须基于以上一系列分析和设计的结果,并结合考虑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特别注意所有的制度应该切实可行并且尽可能简练。

3.3 建立安全保障系统:高校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研究,要采用安全合理工艺,尽量减少使用危险物质。实验室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如电气火灾、危险化学品使用不当引发事故、限剧毒害品的使用隐患、病原微生物管理不慎引发隐患、放射源辐射伤害、压力容器隐患、计算机安全隐患等实验室安全隐患。因此,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统, 包含安全消防系统、医疗求助系统、标志指示系统以及救难支持等系统, 达到应有安全维护的保障。

3.4 建立信息化风险监控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 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 促进开放。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 高校实验室每天的预约情况、使用情况、设备运转情况均实时地体现在管理平台上。这样一方面为学生使用实验室提供方便, 同时也为实验中心的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提供实时的信息, 使实验室开放达到既宽松环境又有良好秩序的效果, 有效地提高开放实验室管理的效率和使用效率。同时, 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了高校实验室的实时反馈信息,为高校实验室的评价、风险监控提供依据。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服务于学校建设的重要场所。只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把实验室的危险因素与风险降至最低。同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才能使实验室教学科研等诸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才能确保师生员工人身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2009年9月30日

[2] 马锦琦.开放式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08( 4): 154- 155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effor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various large-scale projects have been approved, objectively to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terprises; accordingly, as a security risk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reas, due to the lack of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level, safety ac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make people to think about and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risk. Security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not only affects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the social image, more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safety and property safety, not to be let down. This paper will b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management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A

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数量达到4160万,这一行业容纳了全国就业人数的5.5%。从最近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建筑行业吸纳投资不断增加,公共设施建设速度与数量持续增长,这一数字也将处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

建筑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建筑工程市场和相关政策日益成熟,其规模和产值也日益壮大;同时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也摆在眼前:由于管理体系、思想意识、防控措施等方面的不到位,建筑行业已经日渐成为社会高危职业。相关数字统计,2000至2003年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而这一时期的全国建筑行业发展也呈现井喷状态;在2004年中央政府及各地方开始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监管,这一数字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然仅次于矿产事故的第二大安全风险领域。为了应对复杂多年的行业现状和社会环境,必须加强对建筑行业及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管理。

中外建筑项目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国外企业项目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企业建筑项目工程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更应该从国外吸取借鉴先进的理论经验。

1、美洲国家中,美国是最先通过劳动职能部门对企业建筑工程和施工现场建立监督机制的国家。在美国的宪法中,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对内部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全程负责,同时在联邦各州中对这一项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谨。例如,规定建筑企业必须为员工购置巨额的商业保险,为了应对医疗体系的不完整性,保险金额的浮动是随着每年伤亡人数进行调整,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正式由于这种措施,美国最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建筑行业的高薪制度和职业肯定,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性人才涉足这一行业。

2、亚洲国家中,日本由于受到土地面积和人口密集的约束,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一直非常严格。由于日本常年收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困扰,同时由不得不发展高层建筑,因此对建筑项目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格外注重,时时进行完善和修改。早在1949年,日本政府就成立了“建筑安全协会”,对全国范围内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包括材料供应商、工艺加工、特殊建筑承包商等,常年进行行业培训和安全高风险管理教育,整体国民的建筑安全意识非常强烈,受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日本也是亚洲国家中建筑项目工程风险防控方面首屈一指的国家。

3、欧洲国家中,德国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理论体系研究最为深入。德国建筑施工企业非常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各种安全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如高空作业的安全系数与相匹配的安全保障措施,升级频率多少,防护设备的更换和销毁等等。事实上,世界各国的建筑行业都不约而同的实践、使用着德国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模式。

我国企业项目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1、我国在建筑项目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我国对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针对建筑行业的资金安全风险展开的。由于国内经济体质的原因,长久以来各个我国相关部门对建筑项目的投资十分严谨,在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方面防控措施比较完善。通过经济学理论建立数据模型,并逐步模拟出风险造成的经济范围、经济影响等因素,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理论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其二是针对建筑工程本身展开的安全风险研究,在这一课题下阐明了安全业绩和经济效益的直接关系,为建筑行业的安全风险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国企业建筑项目工程安全风险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和各大高校建筑专业的专家经过细致研究,开创了建筑行业安全风险分析和决策的专注理论,从此以后,这一理论的才进入实际论证期。

但是和国外的现代建筑企业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起步仍然很晚,在理论研究的高度上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整体防控和评价体系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理论支撑。这有待进一步时间的印证。

2、我国建筑行业安全风险制度的确立。从1986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建筑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法制道路摸索。原国家建设部编写一系列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并未以后的《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供了素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群众”监督、企业“负责+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制。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和必要性研究

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在因为不同的国家体制而不同,在国内,主要认为安全风险管理是针对“项目存在出现损失和误差的不确定性,而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对其在可支配资源下进行的正确轨道调整”,而这种行为也存在预定性和既定性。简而言之,安全风险的行程必须有三个要素,即风险因素、风险环境、风险损失。

1、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一般定义。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目的,是实现在风险因素行程、环境变化和损失程度等不同阶段的控制,最合理的做法是在风险因素为构成之前进行综合预防,将项目建筑工程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不可避免的设计到建筑工程的内部流程问题,如质量管理、制度管理、进度管理等等,最终目的仍然是保障安全措施得以顺利执行。

2、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研究。事实上,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将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之所以要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理论引入到风险管理的之中(反之亦然),是从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的。第一要素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壮大和从业企业的数量增多,与之相匹配的是投资额度增加,从业人员成分复杂和不稳定性,又间接导致了这一行业的风险系数增加。一种科学方法的诞生离不开实际实践的验证,事实证明,安全风险管理的运用在预防各种风险和安全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增加了继续研究它的必然性。

企业级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建立

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建立过程也需要依赖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不单单是独立的经济学理论、商业理论和建筑学理论的综合学科;因此,从它自身所引申出来的评价体系更为复杂,却能够深刻反映出安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分析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同时针对特殊情况加以分析。

1、科学性。建筑行业符合中国传统的“行易知难”哲学理论,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不容易,需要科学的统筹方法和分析方法。首先对理论进行剖析,从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两方面独立的层次进行研究,从中找到契合点,并对契合之后的理论进行论证,最终形成能够反映建筑工程对象的主要判定因素。

2.系统性。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还存在区别,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却在纵深方面更加复杂,在不同建筑施工领域进行细致的划分,因此各个指标体系的判定标准有相对独立。这是完全依靠实践来指导的评价体系,因此才具备良好的反馈性。

3、整体性。整体性研究对建筑行业协调工作具有宏观意义,全面性、多因素的考虑项目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尽管会造成一些后期失误、弊端,但不会涉及到主要问题。选取指标的要素来源于多重数据的积累,在操作过程中的遗漏部分,也是完善评价体系完整性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说,整体性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国企业建筑项目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部分非常完善,在评价方法方面虽然过多的借鉴了一些欧美国家专家的理论,但整体上仍比较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行业现状。如经典的层次分析法;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数学界提出来利用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定量信息和决策思维的量化模式,实现对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定性和定量,从而制定出安全风险方框的最低数值;在具体对策方面,项目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仍然以预防为主,除了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以外,应重点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并完善安全事故上报制度,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1]许霞.论建筑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09)

篇8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医疗器械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对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对于医疗企业来说,实际生产中,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便是预防。因此,风险规划管理和预测监控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建立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降低医疗器械开发和生产风险,避免和减少诊断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器械的分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器械方面更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对于产品质量提出多种多样的要求。医疗器械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说是充满了风险。国际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13485:2003),其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组织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建立风险管理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应保持风险管理引起的记录。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风险管理文件支持:在研发阶段有成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每一个组成部件也有各自的风险分析报告。而量产之后的任何变更也都必须有风险规划和监控,避免更改造成失败的后果。医疗企业的风险管理一般遵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ISO/IEC 14971:2012)来控制风险。ISO 14971要求企业在已经将一种医疗器械的所有单个风险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程度后,必须建立全部风险等级。这种全部风险等级必须反映单个风险的累积效应。风险管理认为在产品开发周期中做出的风险估计必须是有可靠依据的猜测。根据工作经验不断更新初步风险分析,并且根据这些更新资料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降低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2 案例介绍

医疗器械中,结构件是器械的支撑部分,关系着产品功能是否能精确实现,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一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外协生产,因此在变更时,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系到物流及供应商等各方面。本案例中,为降低供应风险和成本,需要再开发备用供应商,下面以此项目为例说明风险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的应用。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是一种根据经验和原有认识来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它研究产品每个零件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各个失效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影响,用以在实际设计、生产时预防风险,通过不断评估、验证及改进再验证,使产品不断改善,最终得到可靠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结构件更换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通过积极主动而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将正面的计划最大化,将负面的影响最小化的目的,确保针对所有的风险都有确定的行动。

3 风险识别

第一,根据WBS识别每一项任务在人员、技术、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商、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风险。

第二,参考以前类似新开发结构件的风险分析报告。但是由于产品不同,对于结构件的要求不同,有时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

第三,头脑风暴法。可以召集项目相关人员不受拘束地提出任何可能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构件更换的风险有如下五类:(1)技术风险(尺寸变化、性能变化、设计缺陷、工艺缺陷等);(2)进度管理风险(项目拖延等);(3)外部风险(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法律法规的变更);(4)物流风险(库存和新产品的过渡方法、新产品的供货是否及时等);(5)成本管理风险(超支)。

4 风险分析

4.1 定性分析

先将风险清单中的风险根据其后果分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等程度,一般后果分为对客户的影响和对生产组装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优先考虑对于用户的影响,如果对于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以严重度高的等级为准。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法规风险为非常严重风险;关键尺寸和物流风险为严重风险;其余为一般风险。

4.2 定量分析

有三个因素决定风险重要值: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风险评估系数=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对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再使用主观评分法,参考评分标准,对每一项风险的严重度、可检测度、发生频率进行打分。对于这些新引入的风险项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在开发中进行验证及整改。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评估表显示,由于供应商变更,总共有7项风险。有1项的风险评估系数≤50,这是广泛可接受的。有4项的风险评估系数为≥51以及≤100,这些风险项是合理可行的,将会采取相应的建议性措施。有2项的风险评估系数高于100。因此,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验证中进行验证,确保尺寸符合接收标准,并且由质量部进行控制跟踪。而材料变更造成的重新注册也必须尽快解决,才能符合法规要求。在模具正式量产后再填写跟踪报告,确认RPN值均低于50,并整理风险分析报告,以备以后的项目进行借鉴。

篇9

关键词:

财务风险;形成原因;管理对策

财务管理在每一个企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医院个体管理中会存在很多财务风险,为了对各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需要完善财务风险,从风险管理现状入手,将具体管理对策落实到实处。通常情况下,医院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会存在比较大的风险,在前期投入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收回成本,必然对医院后续管理造成影响。

一、财务风险概述

医院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情况,进而出现极大的损失。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的各项管理工作比较多,医疗市场的竞争也逐渐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医疗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医院负责人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对各项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进行分析,将风险预防机制落实到实处,及时检测到不确定因素的具体表现,尽量减少财务风险,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的成因比较多,涉及到内部、外部等管理形式。由于风险种类比较多,必须对成因有全面的了解。以下将对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后续管理中需要对管理制度形式进行分析,按照财务风险的具体要求,必须对各种政策的变化进行分析,保证制度形式的有序性。但是在具体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医生的行为无法得到控制,甚至存在谋取经济效益的情况,对医院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

(二)重视度低

医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缺乏全面的认识,重视度比较低,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管钱而已,没有对财务做出很好的规划和合理的调整,导致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风险。医院相关部门的重视度对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对策,必然对医院整体发展产生制约性影响。财务风险的重视度会出现经营风险和筹资风险,相关负责人对资金市场的发展机制缺乏长远的筹划,医院在资金流量不足的情况下可能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中,同时对银行借款过分依赖还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利息支付压力。因此风险重视度在整体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不能掉以轻心。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财务风险的意识薄弱是导致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到医院性质的影响,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管理能力低的情况,滋生了很多财务管理风险。在医院财务管理阶段,很多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对新的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日常工作仅留在表面,各项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比较大。此外医院没有确定切实有效的风险机制,奖惩机制和激励体系不健全,导致财务风险的动力低,降低了医院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针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医院当前管理现状,将具体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能力。以下将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风险的关键所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当前管理现状入手,兼顾到财务风险的具体管理形式,优化管理措施,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保证医院的一切工作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在建立财务风险机制的过程中,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设定有效的内部控制部门,发挥内控部门的最大化作用。最后要扩大内部执行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院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必要时要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对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前对特殊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二)树立风险意识

由于医院管理中涉及到内容比较多,在风险管理中,部分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度比较低,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医院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逐渐提升。因此在具体管理中需要掌握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形势,从医院当前管理现状入手,强化风险教育,树立医院决策层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风险管理中,为了防止出现财务黑洞的情况,可以对药品和器械的购置采用竞争招投标的形式,采用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的形式,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最大化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综合能力

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医院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实践。管理人员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系统的审核,严格执行债投标管理制度,考虑到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医院原有发展形式的要求,制定有效的投资预算规模,计算投资的建设后期和回收周期,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撑,保证企业发展的有序性和完善性。

四、结束语

医院是高风险、高科技和高难度的行业,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强化对财务管理的控制是当前财务管理的重点所在。在实践过程中要将财务管理放在首位,落实风险管理体系和具体要求。为了提升经济效益,在管理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降低财务风险,保证医院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医院整体发展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为医院建立高效的运营环境奠定基础,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陈香红 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篇10

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稍有疏忽即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生理或心理创伤,还可引起医疗纠纷,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风险管理主要是发现、识别、评价潜在风险并及时提出处理对策,目前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我院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随机收集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2013年1-12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33例,女367例,年龄22~74岁,平均(48.11±2.29)岁。收集风险管理后(2014年1-8月)住院患者900例,男547例,女353例,年龄20~75岁,平均(48.24±2.33)岁。风险管理前后所选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参与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措施、职业教育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树立起“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分层次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其法律意识,并增强其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将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护理项目。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临床资料、不定期开展临床检查以及护理查房,分析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准确识别、评价并处理风险问题,如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加强对护理薄弱不安全因素的筛查及评估,寻找避免或者控制风险发生的方法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③风险管理的实施:a.组建风险监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监控小组,主要职责为分析、评估并预测潜在风险,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b.侧重风险点管理:针对急诊室、手术室等医院主要风险点,一旦发现风险应迅速处理。c.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水平。d.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标准化风险防范和抢救措施。e.纠纷处理:及时回应并妥善处理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类疑问,对于其不满以及投诉需迅速做出回应以及协调处理。

评价标准:①护理综合质量:定期对各科室开展护理综合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急救药品及器械管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护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护理“三基”理论以及技术操作考核等,总分100分。②护理投诉事件:统计任何原因所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并投诉至科室负责人处、护理部或者医院等事件。③风险事件:统计在开展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输错血、用错药、患者摔伤、坠床、褥疮以及导管脱落等。④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 18.0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x2检验,P

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风险管理前显著降低(P

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风险管理前,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1.09±3.15)分,开展风险管理后,综合护理质量评分(97.16±2.62)分,风险管理后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t=44.445,P

篇11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推荐的风险管理工具,青岛市中心血站陈同华等将其应用于血站采供血风险管理[1],取得了较好管理效果。近年来,血液安全管理的重点不断向基层深入,国家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新乡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现状,运用HACCP的理论与方法,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保证血液安全。在研究了新乡市23家医疗机构的输血科及临床用血科室临床用血过程管理基本情况后,确定1家具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连续5 d对临床用血全过程进行观察,然后描述其临床用血流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预防措施、控制方法,完善了标准操作规程。

1 临床用血流程

临床用血流程见图1。

图1 临床用血流程

2 临床用血过程中的危害分析

临床用血过程中的危害分析见表1。

3 关键控制点(CCP)及关键限值(CL)

3.1 CCP判断的原理和方法 CCP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点、步骤或过程,通过对其实施控制,能预防、消除危害或将危害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2]。CCP的确定应以工作流程图为基础,在针对可能引起临床用血安全问题的过程正确设置CCP时,常借助CCP判断树进行,见表2。

3.2 CL的设定 CL是区分安全与不安全的分界点。要客观设定CL就必须分析与CCP相关的所有因素,每一个因素中区分安全与不安全的标准就构成了CL。CL应是一个可测量的因素。

CCP必须能被监测,并能建立和规定控制标准。当监测结果未达标时,应能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控制、予以纠正或避免更坏的结果发生。

4 临床用血过程HACCP计划的确定及控制

HACCP计划是根据HACCP原理制定的书面文件,描述了CCP过程控制应遵守的程序。确定HACCP计划应重视所有相关细节的控制,确保计划中没有遗漏任何危害因素是至关重要的。HACCP计划表见表3。

5 HACCP计划的实施

HACCP计划的实施是一项有组织的质量活动,有赖于内部协调、配合与参与,其中验证和记录是HACCP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利用验证程序不但能确定HACCP体系是否按预定计划运行,而且还能确定HACCP计划是否需要修改和再确认。验证活动可以是本单位内部的审核,即内审,也可以是上级部门或有资格的第三方进行的外部验证。记录是采取措施的书面证据,不但可以用来证明本单位按既定的HACCP计划执行,而且可以用来建立工作流程档案,一旦发生问题便于迅速查找原因。

6 讨论

HACCP计划的有效实施应建立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上[3],输血科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是其主要职责之一。新乡市中心血站充分发挥对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职责,通过组织培训、技术支持和现场指导,目前本市23家医疗机构输血科均已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为HACCP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通过实施HACCP计划,促进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减少了临床用血过程中的危害因素,为临床用血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同华. HACCP在采供血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1):20.

篇1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现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三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了多次修改。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996年底美国审计委员会认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并修改相应的审计公告内容。

(三)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04年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回顾

在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之后,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CICA(1998)将风险定义为,“一个事件或环境带来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阐明了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系:“当您在抓住机会和管理风险时,您也正在实施控制”。巴塞尔委员会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指出,“董事会负责批准并定期检查银行整体战略及重要制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为这些风险设定可接受的水平,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去识别、计量、监督以及控制这些风险……。”这里显然是把风险管理的内容纳入到了内部控制框架中。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控制标准委员会(1999)认为,“控制应该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减轻”,其中的风险不仅包括与实现特定目标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包括一般性的风险,如不能识别和利用机会,就不能使企业在面临未预料到事件以及不确定信息时保持灵活性或弹性。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中明确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范围广得多。英国Turnbull委员会(2005)认为,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Blackburn(1999)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它们是一体化的。Laura F.Spira(2003)分析了内部控制是怎样变为风险管理的,并指出,“将内部控制定义为风险管理强调与战略制定的联系,刻画了内部控制作为组织支撑的特点,但是,它也掩盖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没有人真正明自内部控制系统是什么。”

基于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比较

现论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各不相同,但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本文以COSO报告为基础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研究。

(一)两者的定义与内涵。1992年的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受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目标:与运营有关的目标,即确保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即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有关的目标,即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它由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风险评估是依据、控制活动是手段、信息与沟通是载体、监控是保证。

2004年的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风险管理定义为,“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有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个: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遵循性目标以及战略目标。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有八个:内部环境、目的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二)两者的比较

1、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

2、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是企业日常管理所固有的。

3、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能够向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在企业各目标的实现上提供合理的保证。

4、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遵循性目标。但报告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

5、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要素。在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利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一)目前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正式定义主要是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有相关的表述。

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规范的《通知》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国资委《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与COSO框架的差异

总体上来说,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参照或遵从了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但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在各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拓展和延伸。

1、目标纬度: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定义在实现目标上有所拓展,增加了企业战略目标和资产的安全完整目标。而在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目标增加了“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另外,其他四个目标也与COSO全面风险管理四个目标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使之更适应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表述习惯或者更具体而易于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别是内部控制实现目标的拓展使得其与全面风险管理实现目标差异不大。

2、要素纬度:财政部内部控制《通知》形式上借鉴了COSO 报告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则没有明确指出是5要素还是8要素,但通过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将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些要素融合到流程中,从实质来说,也体现的是8要素的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运用的一些误区

(一)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二)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相互独立的。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三)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被夸大。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寄有过高期望,他们希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成功、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实际上无论多么先进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都只能为企业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保证。

(四)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盖地;试论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中国成本研究会编;企业内部控制原理、经验与操作一企业内部控制高层研讨会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57一60.

[2]李凤鸣;《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周兆生;C0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4.

[4]程新生;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 2004年4期.

篇13

1 研究方法

利用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2004.从本单位疫苗预防接种不安全实例以及常规工作中识别出存在的安全管理风险,在进行充分分析安全风险的基础之上,初步尝试运用风险管理标准里的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找出关键点,然后提出预防安全接种的改进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预防接种风险,见图1。

1.1 识别风险

目前李遂卫生院实行的预防接种程序为:提前预约—接种—接种后观察—随访制度,其中预约的医生不一定是给儿童提供疫苗注射的医生;其次,现只有一个注射台,而每周参与疫苗接种的儿童数量较大,容易发生疫苗注射错误的事情;另外,接种当天需要家长签知情同意书,大部分家长都不认真、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的详细内容,只是听医生的安排。其次,预防接种室面积太小,没有足够的地方候诊和接种后观察;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也同样重要,接种信息需要接种团队信息沟通和共享。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对存在的这些风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以最大程度避免风险带来的不良事件发生。

1.2 分析风险因素

安全接种过程包括了人的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协调因素、培训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等方面。其中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人的因素和组织沟通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见图2。

1.2.1 人员因素

①技术熟练程度;②责任心;③职责分工。

1.2.2 组织协调和沟通

①质量监管;②员工之间的沟通;③信息。

1.3 评估风险

初步尝试运用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2004的矩阵法进行评估,并总结出所有风险因素里的关键控制点,见表1、表2、表3、表4、表5。

表2 不安全疫苗接种事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造成的影响对受种者的影响

LevelDescriptionDescription

1ExtremeDies

2MajorDisabled

3ModerateResult in other comlication of patient

4MinorMild discomfort

5InsignificantComplaint

表3 不安全的疫苗接种事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造成的影响

LevelDescriptionDescription

1ExtremeNever can be solved

2MajorHuge economic losses

3ModerateAffect the social image

4MinorNeed explanation

5InsignificantNearly no need to do anything

表4 不安全的疫苗接种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LevelDescriptorDescription

1Almost certainIs ecpected to occur in most circumstances

2LikelyWill probably occur in most circumstances

3PossibleMight occur at some time

4UnlikelyCould occur at some time

5RareMay occur only in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表5 不安全疫苗接种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风险矩阵分析

Risk IDRisk TypeRisk DescriptionActual or

potentionalConse

quenceLikeli

hoodInitional

RankingRanking

1组织管理风险领导对预防保健工作的不重视;

没有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现有管理模式与实际工作不匹配P44161

2政策风险现有政策与基层实际预防接种工作有冲突P43122

3经济风险经费不足阻碍了接种室、观察室、接种台等预防保健工作布局改造以及设备的更新A43122

4人力资源风险预防保健人力不足与大量预防保健工作不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工作的开展P4282

5技术培训风险新员工没有完成充分培训就上岗;

上级部门对新技术没有进行全面培训;

老员工培训机会不多,多按照经验办事P43122

6医生职责风险医生粗心大意,接种前未核实接种信息;

技能不熟练,违规操作;

预约医生与接种医生信息沟通不畅A44161

7医疗环境风险没有候诊区,无法维持正常的接种秩序;

没有专用接种台,容易错误接种疫苗;

没有观察室,不能及时处理接种反应;P35151

8受种者风险受种儿童家长盲目签知情同意书,对接种的疫苗不了解;接种前后与医生没有交流A52102

9医疗人员风险受种儿童家长与医生之间发生误解引起对医疗人员人身或其它风险P2243

10数据风险计算机受病毒影响或其它因素导致接种数据丢失或者受种儿童家长丢失接种记录P3363

1.3.1 一级风险

包括组织管理风险、医生职责风险和医疗环境风险;

1.3.2 二级风险

政策、经济、人力资源、技术培训以及受种者风险;

1.3.3 三级风险

医疗人员、数据以及其它风险。

1.4 针对风险提出的具体措施

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有些因素是可以解决的,有些因素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对那些人为因素或者医生本身的因素又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就能解决的,针对风险矩阵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或者最大可能回避风险的具体措施,见表6。

表6 不安全疫苗接种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处理计划

风险编号风险类型处理措施时间表负责部门风险

后果可能性评估等级

1组织管理风险领导对预防保健工作的不重视;

没有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现有管理模式与实际工作不匹配长期院长44161

2政策风险现有政策与基层实际预防接种工作有冲突长期卫生行政部门3262

3经济风险经费不足阻碍了接种室、观察室、接种台等预防保健工作布局改造以及设备的更新长期卫生行政部门3262

4人力资源风险预防保健人力不足与大量预防保健工作不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工作的开展长期主管院长2243

5技术培训风险新员工没有完成充分培训就上岗;

上级部门对新技术没有进行全面培训;

老员工培训机会不多,多按照经验办事2周年防保科34122

6医生职责风险医生粗心大意,接种前未核实接种信息;

技能不熟练,违规操作;

预约医生与接种医生信息沟通不畅1月内防保组长和科员43122

7医疗环境风险没有候诊区,无法维持正常的接种秩序;

没有专用接种台,容易错误接种疫苗;

没有观察室,不能及时处理接种反应;6月内医院管理部门2482

8受种者风险受种儿童家长盲目签知情同意书,对接种的疫苗不了解;接种前后与医生没有交流1月内防保科1113

9医疗人员风险受种儿童家长与医生之间发生误解引起对医疗人员人身或其它风险1月内办公室1113

10数据风险计算机受病毒影响或其它因素导致接种数据丢失或者受种儿童家长丢失接种记录1月内后勤科和防保科2113

表7 不安全疫苗接种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处理措施

Risk IDRisk TypeRisk DescriptionTreatment plants

1组织管理领导对预防保健工作的不重视逐渐改善

2没有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咨询疾控中心计免科专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3现有管理模式与实际工作不匹配院内管理层共同商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4政策现有政策与基层实际预防接种工作有冲突与卫生行政部门协商解决

5经费经费不足阻碍着多项工作发展积极申请,合理调配资金使用

6人力资源预防保健人力不足与大量预防保健工作不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工作的开展合理调配人员,疫苗接种增加1名护士

7培训和继续教育新员工没有完成充分培训就上岗新员工必须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8上级部门对新技术没有进行全面培训申请上级部门定期对预防接种以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培训,并在科内进行二次培训

9老员工培训机会不多,多按照经验办事要求所有职工按照工作原则办事,不能越权改动接种信息

10医生职责医生粗心大意进行科内人员岗位调整,将认真、细心的人员放在关键岗位

11医生没有足够的责任心进行座谈,使其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在岗爱岗,加强责任心

12技能不熟练,违规操作新进员工在培训合格后必须由老职工带领1个月以上的时间

疫苗接种错误接种医生必须在接种之前细看疫苗名称

接种前后留存数量核对,并签字记录

13预约医生与接种医生信息沟通不畅

接种前未核实接种信息在接种日当天,接种之前对预约信息进行核对

14职工之间沟通少,缺乏团队意识预防保健科定期召开质量会议,总结工作,分享经验,同时可以进行业务探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15医疗环境没有候诊区,无法维持正常的接种秩序引入电子叫号系统,按号接种

16没有专用接种台,容易错误接种疫苗接种室改造,明确那个接种台接种哪种疫苗并标识

17没有观察室,不能及时处理接种反应改造预防保健科房屋分配,成立疫苗接种观察室

18受种儿童过多,容易出错每周增加一天接种日

19受种者受种儿童家长盲目签知情同意书,对接种的疫苗不了解;接种前后与医生没有交流签知情同意书时,由防保科医生详细告知注意事项

特殊病例接种本和计划免疫电子系统均进行标注

20其它计算机受病毒影响或其它因素导致数据定期备份

21突况下保证疫苗的质量—冷链系统备用电源

22接种数据丢失或者受种儿童家长丢失接种记录查阅电子档案

23受种儿童家长与医生之间发生误解引起对医疗人员人身或其它风险合理解释,化解矛盾

1.4.1 院长和卫生行政部门

需要长期对基层社区卫生无法中心的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业务管理和政策及经费支持。

1.4.2 院内主管领导

提出预防保健工作室布局和改造计划;提出引入叫号系统计划和增加人员计划;同时指导预防保健科制定相关质量监管体系,并定期进行督察。

1.4.3 预防保健科在短时间内对人员进行调整,用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对新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在老职工的带领下对业务非常熟悉后方可独立在岗。与老职工私下沟通,指导期按照正确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开展工作;在预约医生和接种医生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做到信息共享。定期开展业务讨论会,将疑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达成共识。

1.4.4 加强职工责任心和团队意识,以患者为重、大局为重,认真负责开展工作。

2 质量控制与沟通交流

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文献资料显示,部分国内外医疗机构引入了风险管理模式后成功预警了一些医疗纠纷或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但在预防保健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报道很少,本文在学习了风险管理后,初步运用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1999、S/NZS 4360:2004,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风险提出了改进措施,以避免以前曾经出现过的不安全预防接种事件的发生,并对已经存在的,但还未暴露出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提前预警,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与预防保健医生共同验证风险管理模式,并对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并审核,然后再进行利用,形成一个施行—修改—再施行的反复循环。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