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交流的沟通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沟通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以及知识的互动,人类具有人性、情感交流的需要。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农村中小学校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救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处于师生沟通主导地位,其沟通观念、技巧及态度直接决定教育交往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对于情感有所缺失的留守儿童而言,与教师的良好互动沟通,可以帮助增强其心理弹性并促进其自我保护性因素发挥作用。师生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者相互渗透,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仅就非语言沟通在留守儿童师生沟通中的作用及技巧进行探讨。
一、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仪表、体态、声调、目光接触、手势、表情、距离等非语言方式进行信息表达与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姿态都可以向对方传递信息。师生双方在运用言语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常需要借助于表情、目光、行为、姿态等配合、深化言语表达的效果。
二、非语言沟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柏尔?梅拉别恩认为,一句话的信息传达效果中只有7%依赖于文字本身,而93%通过声音和体态表达。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留心观察留守儿童的体态语,比较准确地觉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读懂隐匿在对方体态语中的暗示信息。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情感更加敏感,更注重细节信息的收集处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4]。他们可通过对教师言行的观察,了解教师,获取知识和情感。且非语言沟通有利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激发,可有效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和接纳,促进留守儿童个性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操控自身体态语,娴熟地掌握并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发挥非语言沟通在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中的作用,更为准确具体地表达,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育。
三、非语言沟通的基础
1.尊重
尊重留守儿童,不把他们看作问题儿童是最根本的沟通基础。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易于出现学习焦虑、沟通焦虑、敏感、悲观、孤独、胆怯等情况,但不能谈及留守儿童,就等同于有问题的孩子。要充分尊重留守儿童,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为他们提供公平、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真正促进他们成长。尊重留守儿童,就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帮扶他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助不能用施舍的、高高在上的心态,而应用尊重的心态去看待和理解留守儿童,给他们真诚的帮助。
2.爱心
如果说尊重是教师与留守儿童沟通的基础,那么爱心则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即便有了尊重的态度,如果没有爱心去激活、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灵,那么他们的行动必定没有说服力,也坚持不长远。态度是心灵的表白,有的教育者态度不好,其实这正反映了他们内在爱心的缺乏、没有付出真情或者是情感输出不够。只有付出爱心,才会在行动中显现出平和与关切;也只有付出真情,才可以获得留守儿童的信任与支持,最终让教育效果最大化,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四、非语言沟通技巧
1.善用目光接触沟通
目光接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目光可以传达恨、恐?帧⒛诰巍⑾苍玫惹樾饕约氨泶镄判摹?爱与支持等。教育者真诚的眼神是获得留守儿童信任的基础,善于沟通的教师,重视目光接触与学生保持联系,眼神中流露出热情和尊重,以博得留守儿童的信任,真正叩开他们的心扉,使双方能够得到心灵的沟通。
在与留守儿童沟通过程中,应以期待的目光,注视他们的面部,杜绝面无表情的斜视,或不停地上下打量。注意目光接触时间不能过长,而形成凝视。因为凝视往往能够表达多重意思,有时带有敌意,有时表达痛苦。长时间凝视,会让留守儿童感到紧张。而留守儿童对教师的凝视则多是充满期望与求助,教师应借助其他肢体语言或行动予以回应,让他们感受到关心与爱。
2.注意面部表情沟通
面部表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和习惯过程。弗洛伊德曾说过,“没有人可以守住秘密,即使他缄默不语,他的手指尖都会说话,他身体的每个汗孔都泄露他的秘密”。因此,教育者应当善于表达与留守儿童沟通的面部表情,更要细心体察他们的面部表情,根据面部表情辅助观察他们的身心状况[5]。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也是面部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中,教育者的微笑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友好、善意的表达,能给对方带来一种美的感受。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情感上非常脆弱,需要人性温暖。教师真诚热情的微笑,往往可以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恐惧感,增加他们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留守儿童更加振奋、意志更加坚强。相反,如果教师表情冷漠,则会导致留守儿童紧张,并且会使他们认为这样的老师难以接近,而不愿透露生理和心理的问题,教师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阻碍彼此的沟通。
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技巧是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宫外孕是妇产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外孕患者多存在不良的心理,以致影响诊断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手术室护士应熟悉宫外孕诊断与治疗,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增强宫外孕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 宫外孕的诊断与治疗
1.1 宫外孕的病因 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发育异常或行输卵管手术后;孕卵游走;患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或配带宫内节育器。
1.2 宫外孕的临床表现 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表现与孕卵在输卵管的着床部位、有无流产或破裂、腹腔内血量多少及发病时间有 关。 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前,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除短期停经及妊娠表现外,有时出现一侧下腹胀痛。检查时输卵管正常或有肿大。
1.3 诊治 急性宫外孕症状、休征典型,多数患者能及时作出诊断,诊断有困难时,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输卵管妊娠应与宫内妊娠流产、急性阑尾炎、黄体破裂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一般采用全输卵管切除术。有绝育要求者可同时结扎对侧输卵管。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如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明显病变,可行保守性手术,以保留输卵管及其功能。
2 交流技巧
2.1 选择合适的开场语 手术室护士与宫外孕患者接触的时间短,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应注意掌握恰当的语言交流技巧,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患者。第一次接触宫外孕患者就是在术前访视,护士是交流的主角,选择何种话题作为开场语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建立护患关系的关键。凭护士的外貌、衣着、谈吐和对患者的态度等有限信息给其留下良好的印象。
2.2 尊重患者,根据宫外孕患者的职业特点,给予恰如其分的称呼,做到热情和蔼,有礼貌、有区别、有分寸,使患者感到亲切;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权利和隐私。
2.3 自我介绍姓名、职务、工作职责等。明确交谈的目的和主要问题,交谈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确定交谈中应讲哪些内容,然后决定怎么讲,用什么方法讲,避免交谈太离题。
2.4 语义准确,言辞恰当 根据宫外孕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医学术语,把握交流的深浅度,尽量避开患者所关注和敏感的话题,对病情不能乱加评论,要以维护患者的利益为前提。
2.3 语言清晰,声调柔和 语言的载体是声音,在与宫外孕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时,要注意语气柔和,声调适中,声音清晰可辩。除患者要求外,都用普通话。要讲究语言的逻辑性,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心理。
2.4 注意语言的情感性 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的心态,用快乐的心情来感染宫外孕患者。护士的语言美体现在其艺术性、文雅、谦虚、和气、善良等方面。经常对宫外孕患者说些安慰性、鼓励性、劝说性、积极暗示性的语言,就会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无论对治疗还是休养,对疾病的转归和康复都是大有帮助的,反之,护理人员的不良语言则可产生消极作用。在运用语言上要注意保护性、科学性、灵活性、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相统一的原则,和患者建立起友好合作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手术治疗。
2.5 善于倾听 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耐心倾听宫外孕患者的诉说,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在听患者说话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或面部,以表示真诚,注意从患者的言行、表情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多与患者讲,多给予信息,可以轻声地以“是”“哦”等,还可以通过点头、微笑等来表示你在认真倾听。让患者说出心中的疑惑和要求,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不能打断患者的说话,也不要随便插话,否则会伤害患者的自尊心。
结果:观察组患儿依从性(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8.33%),且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在儿童输液护理中,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恐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沟通交流儿童输液技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97-01
在小儿门诊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儿童是医院需要重点照顾的患者,为了保证儿童输液安全有效的进行,减少护理人员和家属的纠纷,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不仅要提高相关的护理质量,良好沟通交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减少误会并且相互增加一些理解[1]。所以,一名优秀的临床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关的沟通技巧,并且要采用因人而异的沟通方式,让自己的工作能做得更好,才能让患者满意,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儿科治疗,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120例,其中男性患儿65例女性患儿55例,年龄3岁至7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的护理按一般情况进行,观察组用良好的交流来辅助护理工作。在病人出院时,比较家属的满意度等相关指标。两组的年龄、性别等指标比较得P>0.05,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在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该穿着整洁,仪态端庄得体,给患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及手势来表达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微笑服务,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来消除患儿对于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同时也使家属感受到尊重从而对于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医护人员、家属、患儿三方面协调合作才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取得好的治疗结果。
(2)语言的沟通技巧:语言的沟通是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输液前护理人员应该向家属告知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家属的疑问要耐心细致的解答,不能随意打断和敷衍了事,以免引起家属的反感和不满。在输液前打消家属的疑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密切配合对于顺利治疗至关重要[2]。另外,与患儿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对于患儿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认真又不失幽默的回答,轻松的语气可以使他们减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适当的激励他们勇敢起来,给予鼓励都是有效的方法;对于哭闹不止的孩子,要耐心的安抚他们的情绪,告诉他们输液的好处[3],用温柔的语气和态度来取得患儿的顺从。
(3)提高基础护理的相关水平:儿童的血管相对于成人来说较为细小,穿刺过程中的疼痛会使得患儿哭闹,这些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射时应该选取较为粗直的血管,待血管充分暴露后进行消毒,努力做到下针稳准轻快,力争一次穿刺成功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焦虑。如果第一次穿刺失败,应该及时向患儿及家属真诚道歉,说明原因,以求得他们的谅解和配合。输液结束后,应该告知家属用消毒棉球压迫穿刺处5分钟左右,直到不再出血。处理好护理工作中的细节,尽力减少各种差错的出现,是提高服务质量和家属满意度的重要环节[4]。
1.3统计学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P
2结果
由表1结果可知,观察组患儿依从性(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8.33%),且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在给予良好的沟通交流后,其一次穿刺成功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患儿依从性提高,观察组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且有显著性差异(P
儿童对于输液治疗有着恐惧心理,尤其是针头穿刺的时候由于疼痛会挣扎和哭喊,再加上儿童的血管比较细小娇嫩,这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想要顺利穿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家属看到孩子的痛苦心里势必焦躁,这就容易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引起医患纠纷,沟通交流技巧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注射前应该给家属讲清孩子输液中相关的注意事项,耐心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求得家属的大力配合和支持;用微笑和温柔的话语安慰患儿使其尽量不乱动,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创伤,治疗的顺利进行当然也就能使家属的满意度提高。经过临床的相关实践证明了在儿童输液护理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来与患儿及家属进行充分的交流,能降低穿刺的难度,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三方面的良好沟通和密切配合可以大大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属的焦虑,同时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因此,不同的沟通交流技巧对于儿童输液的护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红霞,朱瑞平,朱红卫.学龄前儿童输液沟通技巧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1,(z1):52-53
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可以使学生深思,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接受则使学生心生焦急,甚至反抗。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举起左手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当老师让他回答时,他却答不上来。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个学生说:“别人都会回答,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嘲笑我。”老师听后,私下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回答就举左手,不会回答就举右手。从此以后每次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会尽力给他机会,举右手时从不让他回答。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变得开朗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这个学生,并没有因为该生的成绩落后而讽刺甚至训斥,让孩子意识到了尊重,这样的沟通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二、尊重学生
有经验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从来不会讽刺和诋毁学生的人格。这就是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
例如,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而没做作业,老师会如何处置呢?
教师甲:“为什么不做作业?这样懒,将来怎么会有
出息?”
教师乙: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拍拍他的脑袋说:“慢慢来,尽量把会的题目先做好,不会的题目找机会向学生和老师请教吧。”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甲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而是借题发挥。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作用。而教师乙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伤害学生。
三、理解学生
教师和学生对于任何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个人观点,忽视学生的心理想法,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最苦恼的是平时不被人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一旦接受了你,沟通才会有效。
课上,一位学生拿出一本小说偷偷摸摸地看,老师走过去什么也不说就拿走了小说。这位学生又掏出一本杂志看,老师又拿走他的杂志。此时,学生又故意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当众训斥:“再不听话,就打电话让你家长来!”“你想怎样就怎样!”学生回答道。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首先这位学生基础差,课上听不懂,于是就干脆看课外书。教师可以走过去轻轻地说:“小说里可能有你喜欢的内容,但上课不能分散精力!实在想看,在放假的时候,或做完作业再看不是更好吗?”我相信这位学生一定会收起小说,专心上课。
四、赞美学生
沟通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沟通,我们能够对彼此的思想、兴趣以及爱好等进行了解,对于中学班主任来说,沟通就是工作成功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教育工作转型的新时期,改革是教育想要获得发展的必然途径,教育部门对于班主任工作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新要求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评估标准,规定中重点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工作进行了重新的规定和要求,以求更好的促进班主任教师工作内容的完善和达标。
一、心理沟通和交流在师生之间的重要性
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沟通,生活就没有快乐,事业就没有成功,工作就没有乐趣。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能有相识,就不会有理解,同样就不会有信任。沟通在班主任工作管理中的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沟通是其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没有沟通,就谈不上管理。中学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时期,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逆反性,同时他们还具有闭锁性的特点,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老师,跟学生的接触尤为密切,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另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家庭背景、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就为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学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那么我们所说的心理沟通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通过语言或者肢体上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实现思想和感情等方面内容的传递和反馈,力求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通畅。当然,这种心理沟通可能会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也可能就是无用功,但是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班主任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对其效果的影响作用非常大。一般来说,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中有两种形象:一种是准家长的形象,一种是拟亲人的形象,前者更具有威慑力,而后者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更容易让学生倾心沟通。
三、中学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的原则和技巧
(一)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始终保持主动性,多询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力求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之前,发现A学生的状态不是太好,此时班主任就要单独与他进行沟通,询问状态不佳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获知该学生最近学习心理压力大,因此导致状态不好,怕考试成绩不好,此时班主任应当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明白此次考试只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考察,目的是在于明确自己在以往学习中的疏漏,为以后的学习明确重点和方向,使他能够以轻松的状态迎接考试,并在考试中获得稳定的发挥。另外,在考试之后对成绩进行总结和分析,与成绩有大幅度变化的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谈一谈失误与成功的原因,要注重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态度面对学习。
(二)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交谈技巧的把握。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中的交谈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谈场合和时机,交谈的场合可以在如办公室、课堂此类正式场合,也可以在课间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交流,也可以操场、劳动场地等非正式场合,甚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可以边走便说。场合的选择主要依赖于交流内容的选择。沟通时机的把握对于沟通效果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抓住了这个正确的时机就会使沟通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交谈方式,沟通一般是两个人之间进行,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集体沟通,比如班委会集体和学生的沟通,或者是班主任个人对几个同学之间的沟通。举个例子来说,在某次考试结束之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开一次班会,在班会中班主任先让成绩比较稳定的B同学传授考试经验和方法,让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C同学向同学们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D同学在听完之后发表自己的感想,班主任对班会内容进行总结,指出他们叙述中的优点和缺点。在沟通中,班主任要以微笑面对学生,用温柔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亲切、和蔼、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学生则会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信赖、亲切与真诚,进而彻底打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三)班主任在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多观察学生的状态。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这不仅限于对整个班级集体动态变化的观察,更需要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的观察,分析其思想本质的变化和发展,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在进行沟通和交流工作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妥善处理。
四、结语
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更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沟通和交流是在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学班主任,能够与学生成功地进行谈心是其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个性,在沟通中注重技巧性,通过沟通有效的促进师生感情的靠近,同时为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