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能够建立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普遍脱节,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毕业后在企业的适应能力差,工作技能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而产学研合作使高校及时掌握地方产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场发展需要来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和工厂一线,使人才的培养更具适用性和针对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改革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拟结合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科教城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各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 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科教城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和常州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几所学校在园区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取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1 工学交替模式

科教城内入驻企业涵盖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生物、能源环保等行业,五大行业与高校专业对接,可以说科教城“工学交替”具有先天优势。学生的学习分为校内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两大部分,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深化了课本所学知识;再把实践锻炼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里来,应用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工学交替模式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把学生的书本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教城内各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工学交替,自己的学用结合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自己在企业的实践中也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1.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是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学校为用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到企业上岗后立刻能上手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设置时要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时要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实训安排时要立足岗位技能。这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

近年来,科教城高校内的订单班相继开班,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华威世纪集团”订单培养班根据华威世纪集团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由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授课,共同考核,校企共育了一批熟悉电子技术与产品应用、具有一定销售技巧的复合型人才。为华威集团销售系统储备了针对性与适用性并重的人才。

1.3 “2+1”顶岗实习模式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都采用了学生前两年进行校内课程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2+1”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在毕业前一段较长的工作适应期,能让学生从学习情境顺利过渡到工作情境,深化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实践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这种方式实用高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可以让他们深入企业,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1.4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科教城已建有电工电子、商务实践等实训基地,这种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了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上课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了。另一方面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同学形象的说:以前我们是“学”功夫,现在是“练”功夫。

2 各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分析与比较

2.1 工学交替模式

在缺乏良好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工学交替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动力,产学研合作并不积极,合作无法长期持续;低年级的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时,往往是以参观、座谈等形式为主,只能获取一些对行业和岗位的感性认知,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即使是进行岗位实习,由于时间较短,企业也无法将一些重要的工作职责交给他们,学生操作的仍是一些简单重复、无需灵活处理的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学生没有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深层次锻炼,工作中也没有奖励机制,让学生对工学交替产生了一些想法,影响了学生工学交替的积极性和对本专业的信心。

篇2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对政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的实践,对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缓解当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举措。是在政府部门的牵引下,借助高职院校的科教实力及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地方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校企双方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造高水平的产学合作、能够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能从办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用,即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有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起主导作用,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学校起着主体作用,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更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服务地方产业”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产业为主、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宜兴市拥有陶瓷及非金属材料类生产企业达千余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从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兴当地的有效资源,已培养了数千名陶瓷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按照现代陶瓷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

三、“教学模式改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学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重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实训中心或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教师的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加快技艺实践与专业的融合。

2.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实践,探索综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政、产、学合作”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高职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就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但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则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在政府的介入下,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施政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资助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资助的企业就业,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结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本地区陶瓷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开展专业讲座与职前培训,同时,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借助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指导培训学生。

4.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参与从校本教材名称确定、市场调研、大纲编写与审定、教材体例设计、教材编写、案例提供、审稿、论证的全过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各项实训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学习。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指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学院与企业开展生产项目联合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总之,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各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2]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篇3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06-02

高等教育事业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在西部地区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我们也不容忽视他的一些自身固有的缺陷,例如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他的外部环境相当不匹配,还有由于历史原因,西部高等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发育不够充分,导致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小,适应不了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近两年高校实施了扩大招生的政策,随着国家赋予各省在高等学校招生方面的自变大,一些西部高校,本身基础条件就欠缺,实力有待提高,对其扩招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其发展。其次,由于西部各个省份本身就具有不好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因为缺乏经费来源,不能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进步,久而久之,因为我国东部地区拥有稳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办学实力,使其快速的发展起来,很大程度的超越了西部,西部由于自身原因与问题,制约了其本身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高等教育发展在西部地区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西部高校没能够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性的作用,所以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西部地区的人才状况应受到人事部门和各级组织的重视,而且要创造条件并采取积极措施发挥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下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作意识,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成员间的合作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而且对其认识也不够充分。在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不够足以重视,彼此间的合作也不频繁,缺乏紧迫感。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世界的理论型人才是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是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并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现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重点大学为突出,总是倾向于对学术研究与理论知识进行传播,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欠缺,不能够适应当下竞争残酷的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对于人才的需要,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实战型应用人才,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被社会所需要。

2.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一直以来被视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社会效益往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于我国西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说,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不只是西部地区甚至从我国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来看,过分地把经济效益看的太重,往往忽视了教育创新这一重要方面,没有形成通过教育创新带动科研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国家应该在宪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加入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通过法律的形式更好的保证素质教育的依法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且使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如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加大,使科研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且科研成果也在不断的创造,取得了一定可观的数量,从而对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西部地区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政府,而又很难从企业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更缺少金融机构的支持。这就与我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差距,科研经费的充足与否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实施。

4.西部人才结构不均衡,缺乏优秀高层次人才。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5.4%和8.8%,只有东部地区所占比例的一半多一点。要想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优化的环境是关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再加上受地理、历史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环境相对较差,致使很多高层次优秀人才选择了离开西部,造成如今的局面。西部地区本来就缺乏人才,这一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趋势无疑会使西部更雪上加霜,促使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局面更为严重。

二、完善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西部高校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那么就要对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给予充分的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合作各成员间的互相集合参与程度,要有积极的态度。归根到底,一切的问题根源来自于合作各方对于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观念意义不够了解与重视,不能全面的认识其内涵。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对于培养出更优秀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2.高校增强与产业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机制。西部高校要采取更全面的教育模式,积极主动的在行业和企业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支持。对于课堂教学的安排要适度,不要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提升自身能力,当然还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习、思考、实践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与此同时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也能更好地促进培养出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

3.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西部高校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对于课程结构体系要进行重新的编排与整改,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巧妙地转化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更好地消化与吸收。与此同时还要多开设些水平较高的综合课程和新兴课,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发散他们的思维方式,见识世界的快速发展与变化,顺应时展,使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完美的结合与互补。高校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4.政府发挥职能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众所周知,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政府的职能是不容小视的,如何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就要靠政府充分发挥他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其的影响下,更大力度地提倡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来促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更加顺利,以达到加大总体投资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种渠道来对资金进行筹措,设立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并对资金走向建立相对应的跟踪制度。其实,我国的一些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应政策法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制定,来更好地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例如,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给予优惠;在资金来源渠道,政府方面应宣传和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捐资助学、社会赠与、税前列支等。

参考文献:

1.胡冰玉.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教资料,2010(23)

2.常云平.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与人才市场建设.2005

3.谢明慧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篇4

当今中国动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其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动画作品数量和动画时长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国内的动漫市场依然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占据,我们的动漫作品数量很多,但是作品的质量仍与发达国家动漫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动漫要持续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高校动漫专业教育是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动漫人才又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高校动漫专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以产带学,以学促产,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可用之才。[1]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高校需要转变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动画教育普遍偏于理论化,专业课程的结构不适合动画行业的市场需求,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仅限于动画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不了解动画行业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实际上是缺乏在动画市场的实践制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到动画企业工作,需要到社会上进行再次学习。据有关部分统计从2011年起动画专业连续三年登上“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事实表明[2]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创新高校动漫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行业相关的行规和相应的制作技术,提升学生适应动画市场的能力,提高毕业的就业率,为中国动漫产业输送有效的动漫人才。

二、高校动画专业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国内优秀院校下设的动画专业他们根据自己学校动画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不同人才培养计划,为动漫产业输送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为业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他们借助国际交流平台与世界前沿的动画产业接轨,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画创作能力和很好的市场适应能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注重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动漫制作能力,人才培养方向偏向于艺术创作。由于动漫自身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高校动画专业建设要遵循动漫发展的规律,结合自己的办W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分类培养动漫人才,构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达到以产促学,以学促产的双赢局面。

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双方要明确统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合作中做到充分信任对方,制定保障双方利益的条约。在合作体系中高校方面要放开一些手脚,注重社会实践环节,让动画企业项目管理经验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技术和行业行规要求,同时也培养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职业素质;企业方面应该积极与高校参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体系中去,让行业中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学校的实践课堂,分享在动画项目中实际的制作经验,同时,也应吸取高校动画专业中优秀的创作理念,可以增强动画企业的创作能力,帮助把高校动画专业知识理念转化成科研成果。

三、结语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之长期地有效发展下去需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3]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是既要进行一般的人才培养也要进行对行业精英培养,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的艺术理论培养和艺术的创作能力,还要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做到培养动画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动漫教育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解决中国动漫产业原创动力的缺乏,这是当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刘坤.构建产学研合作实践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长春市动漫产业为例[N].吉林日报,2014,11,1.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16-03

我国工程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较低,学生工程意识缺乏,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世界水平相距甚远,毕业生只有10%可以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 。[1]目前,学校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一点地方院校表现尤其突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地方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是由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的学者,没有从事过实际生产,缺乏工程经验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中很难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其次,地方院校缺乏完备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生产实习都是临时联系一些工厂,而这些工厂大多只能参观,因此难以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最后,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工程实践重视不够。由于地方院校参与工程实际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只重视理论设计。

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而工程师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能力。[2]因此,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即理论知识学习应服务于工业生产,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思想方法。[3]要想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其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实际生产中去获得这种能力。这一点所有工科院校都认识到了,而且许多地方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办学,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企业要考虑生产效益,学生很难参与实际生产,只能走马观花,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以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适应工业生产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3][4]在上述要素中,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对象是本科生,其他要素涉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四个方面。这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指着眼于服务地方,培养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工程,至少是合格的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同时兼顾本学科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方法,以满足学生日后的继续教育需要;评价体系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方式应突出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中所说的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指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产中,真正获得实际生产的经验;整个学校教育能够从培养生产实际需要去安排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的研究工作应体现在为完成培养目标服务,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

地方院校面向工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围绕上述四要素展开,原则是简单、有效、可行。

(一)面向工业生产的培养目标[5]-[10]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的规模和产品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却依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的现状。一方面企业抱怨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实际能力不能胜任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抱怨没机会动手,没机会到企业参与实践。于是地方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面向工业生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9]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工程教育必须以企业人才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制订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能从事项目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5]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学校的专业设置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企业要求进行调节和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紧缺人才。[10]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考虑基础理论教学、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重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每门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思想的掌握,最终达到会用基本理论及基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会撰写技术文档等目标。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尤其强调自学能力培养。最后,不能忘记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以高校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完成,企业高级工程师负责课题及设计实施,高校教师负责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审。[11]

(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11]

1.对学生学习后取得成绩的评价。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对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测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1)理论课程的测评以笔试闭卷方式为主。主要考评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课程的测评采用实验操作加实验报告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问题分析处理、现象及数据记录处理等来进行评价。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完成时间、书写、格式、图表规范程度、现象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来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综合成绩。(3)实践环节由企业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给出评定,最后由学校进行相应折算。(4)学生的毕业设计测评要以学生的毕业设计报告为依据,采用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小组成员来评级。

2.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地方院校毕业学生最终要进入工业企业和投入生产,而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和学生的就业率是对培养模式的最终评价。学校要有专人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测评,以适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

(四)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内信息量;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特点、效果来合理分散、取舍和安排教学内容,使其重点突出,难点分散[6];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以避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脱节,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2]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习基地,以实现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电子大赛参赛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热情和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大学生 “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进行创新实验。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研究要与时俱进,与国家经济发展同步。[13]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保产学研模式实施过程的措施真正产生效果,要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壁炉现象”发生。[14]要处理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双方互利。

第二,要注意产学研结合模式中的“产”是学生真正参与生产,做到顶岗生产,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是学生学习一定要为工程需要服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研”首先是确保教学的研究,即怎样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的研究,其次才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生产的研究。

第三,要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5]

第四,要脚踏实地,避免目标过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工程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再进行提高。要避免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工程师。

四、结语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工科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工科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6]

[ 参 考 文 献 ]

[1] 罗高涌,张瑾.基于CID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 田浩.CIDO:工科教育发展新模式[J].陕西教育・高教,2011(9):104-106.

[3]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15-18.

[4] 宋国利,盖攻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94.

[5] 王勖瘢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2(1):143-145.

[6] 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4-56.

[7] 张玮,刘世斌,郝晓刚,段滋华.企业大使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1-75.

[8] 竺柏康, 石一民. 地方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136-138.

[9]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2-74.

[10] 吴宾,何婕.“校企合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9(9):139-141.

[11] 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12] 吴宏岐,李晓斌,王亚云,张昭.电气控制及PLC课程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7):70-71.

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5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很好的平台和基础。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注重素质培养、实践性强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培养高端技能型营销人才。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通过知网(CNKI)以“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1993年到2013年共有3267篇文章。从的时间上来看,2009年2012年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详见下表)。

这表明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几年有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学校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未来的员工。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润万家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在营销专业设立“华润班”, 华润公司向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信息, 参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参与对营销专业班的教育教学, 为营销专业班学生实习、技能训练提供方便, 并优先安排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学生在三年学习中间,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高校单一办学主体的情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 ,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销售公司的形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实践效果。

淄博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将“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学年,将营销专业学生分为四批赴企业进行每批三个月的实习。具体安排是第一批安排在7月16日―10月15日;第二批安排在10月16日―次年1月14日;第三批安排在1月15日―4月15日;第四批安排在4月16日―7月15日,这样保证全年学生在企业实习不断岗,学生在3个月的实习后带着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学习。第三阶段安排在第三学年,其中第五学期是学习,第六学期是顶岗实习加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无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都还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这些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企业的参与还不够充分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密切合作。企业仅仅参与人才培养是不够的,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二)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指的是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结合做到了,而产学研结合还不够。既然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注重产学结合是不够的,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加上研这一块。

(三)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

如果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话,学生仅仅掌握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无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培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高素质的养成比较困难。

(四)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教师方面。这方面的问题有二,一是能否确保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真正懂企业。二是能否确保企业的兼职教师真正懂教育。

(五)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挖掘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应该结合各自区域、院校乃至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挖掘更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列举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全面合作

在营销领域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入、全面合作,不再是仅仅培养企业的销售人员,应该在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价格的制定和调整、销售渠道的建立和调整、促销乃至销售效果的评价等等方面充分合作。这种合作培养出来的营销人才不仅职业技能非常全面,而且职业素养也会很高。

(二)产学研合作要协调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产中学、学中研。产中学指的是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工学结合;学中研指的是学生在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研究营销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与改进。

(三)重视“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营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坚实的营销理论基础、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很强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中体现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四)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

积极探索提高师资力量的途径,可以让企业人员长期兼职专业教师的同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长期兼职企业。这样可以解决企业人员不懂教育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专业教师不熟悉企业的问题。

(五)积极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目前被采用比较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有全方位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模式、结合当地经济全面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等,应该进一步结合专业的特点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西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2+1”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学生销售公司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1.7

[2]程恒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众商务,2009.9

[3]曲岚,姜国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时空,2011

[4]庞洪芬,牛大山.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结合问题及途径探讨[J],教育新观察,2009.2

[5]王春兰.市场营销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开始加快了步伐,与此对应,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也在逐步深化。本文就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对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是将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资源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即传承知识。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将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研即新知识。无论是何种研究,都是对知识进行的创新;产即用知识。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产离不开人与科技,即学与研。研只有依存于学与产,才能有所创新与应用。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学习最新的成就,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政策性文件》指出,高等教育在新的世纪必须以“针对性”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回应,“现在职业界变化很大,学生在较早的学习阶段所学的很大一部分专门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有必要与生产部门保持相互合作的关系,这一点应该纳入高等院校的总任务和活动中”。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关系

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来看,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其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从而所选择的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影响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模、体制、组织机构、效果等重要因素。合作教育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的模式。

一是以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一般被培养国内国际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如美国的NSF和欧盟的C0METY计划等,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上海财经大学培养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二是以实习或工作项目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养设计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所选择,把合作教育直接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安提亚克大学模式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实习完全企业化与社会化,即所谓的“工学交替”模式,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直接顶岗工作。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会计师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三是以某一职业技能为中介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主要被培养操作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专科院校所选择。如德国的以就业为基本取向的职业教育系列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就从事这种职业,即所谓的“专业对口”模式,让学生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其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会计人员可采用这种教育模式。

所以,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所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不同。但是具体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方案,即有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规律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做保障。两者是相互相成。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是不能充分体现一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培养的会计人才与“产”、“学”、“研”教育模式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例,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只是一种口号,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但那只是一个数字比例,不能很好的落实,有时校企合作也只是纸上文章,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尤其是会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校学习期间,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可能都具备会计上岗的工作经验。因为这不是学校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

2.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学”主要是教师将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因为教师本事就缺乏会计实践知识;“研”即创新知识。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不是我们学员所能研究创新的,这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参加会计继续教育、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结合企业单位的特点,帮助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财务分析等。“产”即用会计知识。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各种产品。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产”、“研”的能力。

篇8

产学研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社会服务功能。这不仅加速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将产学研合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结合起来,完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方向。

一、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单位、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单位或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三方共育是指政府(科研机构)、学校、用人单位三方联合,共同对人才进行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过程。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加强企业、科研单位、学校之间的合作,在三方联合的基础上培养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报税、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1. 建立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

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按照互惠共赢的指导方针,建立校企合作建设、合作项目运行、管理、激励考核等制度。发挥学院科研优势与人才优势,服务于合作企业,为合作单位提供职工培训、科研咨询等服务;同时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等多层次合作内容,在校企合作“互惠多赢”长效机制框架下,实现合作发展、互惠共赢效果。

2.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以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为导向,依托企业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以市场调研与会计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构成由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在对市场 、合作企业及专业毕业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主要有5个: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依据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出纳作为初始岗位、会计核算作为核心岗位、会计监督作为相关岗位、会计和财务管理及分析作为发展岗位,并对每个职业岗位进行描述。

将职业生涯五个阶段的能力要求进行融合,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引导,提炼20项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描述。按照初学者、一般者、有能力者、熟练者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学习范围。在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基础上,确定21个行动领域。构建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 教考结合,实现课证融通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ERP应用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使会计岗位、职业证书、课程体系紧密对接;职业道德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岗位知识学习融为一体。

三、产学研合作,三方共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总结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由此,应当逐步建立产学研合作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和多元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由政府发挥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引导作用,确立产学研合作在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调动三方合作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合作搭建各种互动和交流平台,营造合作氛围,保障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实现产学研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安林,王婷,刘佳俐. 产学研合作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施机制探讨[J]. 大学教育. 2014(03)

[2] 胡琼. 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3] 袁雪飞. 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商业会计. 2013(12)

[4] 蒋漱清. “4444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6)

篇9

当前我国科技翻译工作在规模、范围、难度、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面临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首先,跨国公司常直接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其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涉及众多的当地公司,因此我国许多行业领域的公司都与跨国公司产生联系。因此,科技翻译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且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其次,随着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将大规模输出技术和资本,汉译外的工作量将迅速增长且更易发生问题。因此,科技翻译工作的专业难度增加。再次,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随之必然带来了西方价值观。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较大冲击和影响,科技翻译工作日益复杂化。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翻译产业,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科技翻译工作总体水平不高,高水准的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匮乏,低劣的翻译产品随处可见;2)缺乏能够胜任的师资,科技翻译急需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教学队伍;3)科技翻译服务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科技翻译体系的结构布局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社会对于科技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翻译在技术引进中“一字千金”的价值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简单技能,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就可以胜任。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升科技翻译人员的社会地位及建立科技翻译人员的激励机制;政府要重视对科技翻译工作的管理与扶持,将科技翻译归入经济范畴,加强科技翻译组织机构建设;大力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科技翻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建立科技翻译学科体系,重视科技翻译教学,加紧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二、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框架

随着我省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而与地方经济特色相匹配的、能够胜任这种沟通任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翻译人才严重不足。培养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成为相关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当务之急。将校企合作模式植入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翻译教学、构建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翻译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翻译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联盟。在行业管理方面,本联盟中的翻译协会应发挥指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商讨校企合作、翻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实习基地及兼职教师的资质认定等等,促进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进程。

1.校企合作教育模块的应用。河南高校与省科技情报所、翻译企业及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等合作,以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翻译硕士(MTI)专业教育的方向,把培养掌握传统优势及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以及电子、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专业技术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机构,初步拟定培养方案;2)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聘用特定专业领域的翻译专家,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3)MTI中心分设校企合作管理小组,以保证特色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4)遴选省内外知名翻译企业和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翻译实践;5)MTI中心与翻译企业共建网站及专业技术术语库,实现资源共享;6)设立翻译奖助金,资助翻译人才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企业公关形象。

2.企业/市场发展研究模块的应用。积极实施“立足地方发展需求,以教学孵化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发展战略[1]85,首先必须做实“研”,才能实现“学”和“产”的无缝对接。高校应当结合翻译教学和实践,与翻译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应用翻译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不仅充实了翻译教学理论,还可为翻译产业发展和市场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可研究内容如下:1)就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跟踪研究,积极探讨应用型翻译教学模式的效果;2)开展翻译教研项目合作研究,校企共同研究翻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翻译企业和译员的工作效率;3)围绕我省翻译企业管理、质量监控等开展研究,为增强翻译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翻译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在招生就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及实习基地等几大方面,该模式都凸显了紧贴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特色。

1.招生就业。MTI高校可以签约为有关企业和单位“订单式”培养翻译人才,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又节省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教学目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科技翻译人才模式的教学目标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描述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专业素养等素质,将培养翻译技术专家作为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是MTI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界精英和业界专家共同参与MTI课程设计,使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更适应市场需求,确保MTI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MTI教育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和职业素养教育等等。校企合作单位共拟可开设的MTI专业学位课程,主要有“技术写作与翻译”、“专业知识课”等。1)技术写作与翻译课程:技术写作不仅要传递原文技术信息,还要在翻译之后,根据受众需求和文本用途加以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写作概述、技术文本写作与翻译、文本编译与处理。本课程采用专利技术文本、科技论文、工程技术文本等编写翻译案例教材。由合作单位向学生提供翻译任务,其结果由教师和译文用户共同评价;2)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汉语阅读等,也包括凸显河南经济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特定行业知识,还包括科技翻译人才必须掌握的翻译项目管理及职业伦理等内容。该课程为选修课,其授课形式将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专家专题讲座”联合模式,即将专业知识与翻译知识相结合,这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又一特点。重视翻译实践,把学生带入企业或工作现场体认具体事物。拟定翻译实践融入本省特色大中型企业,如河南煤化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河南大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华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的翻译部门也是很好的翻译实习基地;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8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药学专业,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药人才,是医药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深化高层次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医药企业、科研院校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1 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医药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学科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在质和量上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由医药生产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药物研制也由最初的仿制转向新药的研发。可是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都离不开多学科交叉融合,离不开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在科研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高等医药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而医药企业的科研能力却相对薄弱。因此,医药企业与医药院校进行科技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等药学院校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必须与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近几年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的规模得到快速的发展。如我院的招生人数,由最初的一百多人,在几年间,剧增到目前的四、五百人,招生人数还趋于增加。但与招生人数剧烈增加相比,学院所能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增加缓慢,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面临着下滑危险。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培养高校药学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医药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是高等医药院校目前发展的迫切需要。

2 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方式

从2010年起,河南大学提出“高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目标,为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引导教师积极承担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学校规范了对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我院抓住这一契机,利用药学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加大与河南本地医药企业的联系,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横向课题,促进了我院产学研的发展。

主要的做法是,首先启动与医药企业的横向合作,再以新药研发为龙头,信息交流为纽带,开展产学研有效合作,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

3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药物分析人才

自从我院建院以来,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和制剂专业的核心课程,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药物分析人才。伴随着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保证医药产品的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如何不断向广大医药企业提供新的科研成果,如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医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课题。我院利用目前承担大量横向课题的机遇,促进产学研的发展,提高药学专业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把药物分析教学与医药企业合作。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用于药物分析的教学实践工作,促进药分人才的培养。良好的产学研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实践锻炼环境。通过学生在医药企业中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企业中生产一线的人员,可以将医药企业第一线的需求信息和科技经验直接带给学生,生产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教学中,有效避免了教学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教学与企业合作对企业来说也并不是没有益处,企业员工可以从中获得学习,企业领导也可以从学生中发现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将来储备人才等。

学院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的人员,利用科研成果为教学中药分人才的培养服务。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如在《药物分析》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新药研发作为例子,给学生们讲述新药研制的整体流程,其中有哪几步需要进行质量研究,每一步对质量研究的要求又有何不同。在向学生介绍新药研制时,可以从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讲解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时考虑的出发点等真实的科研情况,把真实的科研流程讲解给学生。此外,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除了横向课题,学生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材料,确定命题,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等,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有利于培养独立的药学科研人才。

21世纪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为高校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机遇。而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药学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产学研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构建一个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医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吉,臧玲玲,于鹤丹,杨天仁,郭宏伟,蒋琛.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创新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0,26(6):4-5.

[2]朱家勇,齐平.产学研互动培养应用型药学创新人才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1,27(2):1-3.

[3]袁琦,张旭,王奕.药物色谱分析与产学研相结合改善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J].时代教育,2013,(6):53.

篇11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与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不同学术环境和不同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的,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2-4]。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书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辩证统一,有利于高校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突破了在相对固定的校园课堂授课为主的人才培养的单一的模式,是企业参与办学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对于企业和学校都是有利的。

黄山学院林学专业起源于安徽省黄山林业学校,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林业行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林学专业设置2个培养方向即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方向和城市林业方向,其中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方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入林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调查和编制经营管理措施;城市林业方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入苗圃、园林公司,从事园林苗木培育、城市绿化施工和养护。

1 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黄山学院构建相对完善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训教学、生产实践、社会服务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对林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院林业类专业设立以来,非常重视院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近几年来,根据林业类专业行业的特点,与林业类专业生产单位合作,构建了集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外建立起紧密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感受职业环境,熟悉职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为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基础。

2 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

①参与林区技术服务,为现代林业做出贡献

A、帮助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受绩溪县林业局的委托,林学专业师生分赴绩溪县所辖的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完成全县森林资源调查任务。

歙县坑口乡人民政府委托林学专业师生对枇杷品种改良进行研究,为该地枇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B、参与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我院林学专业师生完成了休宁县林权发证的前期工作,为林权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②积极融入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受歙县建设局和小川乡小川村村委会委托,生环学院多次组织林学专业学生深入小川村,在实地调查、测绘、广泛征求村民及当地党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小川村的实际情况、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的建设基本思路,对小川村的村居建设和山地综合开发进行详细规划。

3 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关键在教师。因此,林业类专业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锻炼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通过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论文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确保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黄山学院林学专业学生结合林学专业老师主持和参与的“微生物防治黄山松红蜘蛛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废水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引进”,“安徽省山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阔叶箬叶无性繁殖生产技术标准”等课题进行技术研发,完成力所能及的外业调查、数据资料整理、调查报告撰写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林学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红豆杉种子育苗、扦插繁殖等技术实践,培育的红豆杉形成了5000株的规模,后续将进行盆景制作等进一步学习。林学专业学生还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黄山绿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参与进行香榧嫁接快繁,油茶苗木繁育等技术研究,现已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黄山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林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了创新人才,增强了学生创业能力,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了条件。林学专业学生,在参与森林资源清查及其它大量的专业技能实践、林业类行业技术研发、社会技术服务,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林学专业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经过几年建设黄山学院林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也成为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也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左健民,张丽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2(5):115-117.

篇12

作者简介:周丽梅(1971-),女,内蒙古赤峰人,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武素梅(1982-),女,山西忻州人,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工程师。(辽宁 大连 116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20-0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1]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科学与技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电子科学与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该领域中高新技术的制高点,需要统筹教育、科研、开发、人才、资金和市场等各种资源和要素,其中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2]高等教育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凸显。实践出真知,仅仅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的教育模式。它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创新人才的成功教育模式。[3]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符合应用人才的培养规律。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比较老化,一些专业课教师没见过本领域最新的实验设备,而国内一些企业的仪器设备却很现代化。企业先进的硬件条件和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整合,会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校优秀的毕业生进到企业,又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从优势互补的角度考虑,也应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另外,与传统教育相比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缩小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大连交通大学从2004年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积累了部分经验,为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培养了几百名合格的毕业生。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有独特的优势。要通过合理地安排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时间环节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产学研合作合作教育的对策

1.紧密联系实际,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兴趣

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或分解后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促使专业课教师将本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细化分解,结合课程进度融入到教学中,也可以延伸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定期邀请企业、研究所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讲授行业、科研动态;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及创新思维。还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接轨,既可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问题的空间和自学时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2.以研促教,提高师资水平,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同时提高教学素质、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才能担当好领路人的角色。

教学方面,我们采用教学辅导制,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通过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业务能力,要求青年教师与教授、副教授不断交流,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组织和鼓励青年教师建设标准课程,编写教材或讲义,承担有关的教改项目,培养其教学研究的能力。

科研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承担科研项目,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业务水平。完善科研促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的理念和实践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实行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的教学模式。加大对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者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开展科研活动,学校或学院在课题经费分配上,做到“重点扶持、点面结合”。

实践方面,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鼓励高校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与企业、研究所参观、培训,使学校教师充分接触生产实际;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改立项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进行再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

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师要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要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研”结合建立纽带。目前本专业已与“大连集成电路设计基地”联合举办了2期教师IC设计培训班。有两名专业教师取得了合格证。

3.依靠企业与科研单位,完善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的合作教育,不仅仅简单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上,而是在学生从最初的参观实习对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流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全方位的、更深层次合作。如采用让学生进行顶岗锻炼、假期实践、到企业做毕业设计等方式,使学生融入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分子,在实际生产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其在生产中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

(1)参观实习。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本专业与大连世纪长城科技有限公司、大显集团、大连路明集团、大连路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森谷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大连皿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大连惠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大连世纪长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辽宁省大连市光伏光电工程研究中心;与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实验室合作建立电子薄膜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科间的综合性。以本专业学生在大连皿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观实习为例,该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BIPV中空幕墙生产线,同时可生产普通电池组件和双夹胶玻璃电池组件及各种规格半导体照明产品。通过在该公司的参观,学生对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封装流程有了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参观实习的内容同时包含了“电子材料与系统”和“电子器件封装”等课程的知识,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同时与企业合作,将实际的项目带到实验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设计实践的认识。这种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技巧,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2)学生顶岗锻炼。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在与大连世纪长城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学生到单位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学生亲自动手进行LED显示屏的插件工艺、焊接工艺、检测及LED显示屏的安装与调试等部分生产环节。通过定岗锻炼,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使学生思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3)带薪假期实践。探索试行假期校外实践,进行带薪生产实习。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者根据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参加各种校外实践,加深学生对相关行业的了解,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定感知,不断调整在学习中的侧重点,并指定教师负责指导。对这一时段的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习给予一定学分,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提供保障。尽量实现带薪实习,这样可部分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难题,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校时能更加专注与学习。

(4)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部分本科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这些毕业设计题目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所在企业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相关设备及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虽然企业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专业相关,但由于科研项目和许多现场的课题有的涉及学科的前沿,有的必须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有的知识在课堂中仅占极小的比例,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吸收新知识。

此外,毕业设计由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还要与生产人员沟通、请教,因此对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5)企业到校内培训。利用企业的软硬件资源,倡导企业到校内进行培训。本专业已与大连市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签署了联合培养IC设计人才的协议。由企业提供培训教师、软件,学校提供计算机房,对学生和部分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将高等教育原本封闭的教育环境变成了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为高校开辟了更广泛的教育和实践空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需求,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兴趣,提高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难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加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使整个人才的培养流程变成一个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相攀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11-02

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产学研结合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出国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产学研合作究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理念创新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产学研各合作主体充分认识到合作的价值,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理念与氛围,产学研合作才能持久深入并卓有成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美国斯坦福大学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所二流大学跃升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明确地提出了要把大学办成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的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的、得力的措施推进这一办学思路的实施,从而与硅谷一起成长闻名于世。

二、资金积累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物质保障

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鼓励了大学教师投身于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充足的教育经费也赋予大学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学校可以更加从容地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从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1988―1996年,硅谷产值的一半由斯坦福师生创业企业所创造,此外,那些从专利许可中获益的企业和校友对学校的捐赠更是许多老牌大学富可敌国的来源。比如哈佛大学,其校友基金甚至达到300亿美元。[2]

三、知识迁移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心理学上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拥有广博的知识迁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产学研合作通过在高校课堂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应用中的实践知识相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受教育者认知能力的提升、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应用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突破。英国政府专门出台了“知识转移伙伴计划”,建立“知识转移基金”,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一些列的措施,及时将前沿知识和思想融进高校教学,促使教学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能力。[3]

四、实践体验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4]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要求相脱节的矛盾,培养学用一致,知与行有机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产实践中,体验学习与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体验式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5]实践中,学生进入工厂或企业,领悟企业文化的精髓,观察企业经营运作全程,感受一线员工工作的情境,亲身体验产品加工过程,有助于培养劳动情感、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实践场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塑造了学生的良好品格,是培养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的实训基地。

五、智慧萌生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来源于知识,但并不来源于简单的、机械的、教条的知识,它主要来源于多样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知识。[6]按照现代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观点,贮存于不同个体长期记忆系统中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的实质性内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协调关系上的差异,导致他们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差异。即教育需要促进的是人“实践智慧”的发展,培育人的主体性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提升和解放人在生活、学习、劳动、工作、娱乐等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智慧。产学研合作通过在“实践中学”、产业界和学术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可以给受教育者智思想上的启迪。

六、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与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合作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课堂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的能力,明确学业目标,亲身的工作感受有利于促进在校的学习;通过实际工作,发现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选择形成一个想法;较早地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有助于理解工作场所的文化、管理、人际交往以及掌握一些实际使用知识等,提高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可以挣些钱用于补充学费或个人其他支出。[7]产学研合作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技术的转化和知识的应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每年不同的学术科研社团都要举办很多不同类型的学术讲座、野外考察、与知名学者的互动社交等活动,这种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围绕着知识的传播、创造与应用而开展的合作活动。产学研合作意在资源共享,使合作主体利益最大化。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检验知识的价值,为人才培养搭建实践的平台与创新的环境,其根本旨趣应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在人才培养、知识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如合作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科技园区、共建创新研究基地和企业孵化中心等,培养了大批人才,创造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彰显了产学研合作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利军,苏阳.美国高校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N].学习时报,2013,(7).

[2]陈昭锋.国外高校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化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2).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沃里克模式和教学公司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5,(10).

[4]转引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社,1979:159,107,195.

[5]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