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

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动物的科学知识

篇1

当前,我国有许多院校动物解剖课程在实习教学项目配备上、管理规范化、提高型实习教学项目和研究创新型实习教学项目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在动物解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够重视,甚至部分人认为实践教学需要较多的经费、精力和时间、实践操作比较麻烦、劳动强度大等,实训基地和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均欠佳,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够理想、学生动手能力差、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用人单位不满意等现象。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实践指导教师由于实训教学存在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实验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使得实训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实训教学教师中兼职教师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条件不足而迅速扩招,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不规范,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欠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过去存在的许多问题要能够解决,必须引起高职教育战线同仁们的重视。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依托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以设施、设备、管理等条件较好的实训中心进行建设,它充分体现了实习教学的示范性和导向性。通过加大对实训中心建设力度、投资力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力度的建立,使得实训中心建设对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深化实训中心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发展都具有着深远地现实意义。我国高职院校动物解剖课实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学示范作用的高层次实训中心,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动物解剖课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建设和管理的层次水平,为培养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农牧业类实用人才创造条件。

一、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教材的制订

(一)制定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

高职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教材要有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材,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大纲的制定应体现实习教学改革,实验实训项目和内容的选定应与课程和专业的发展相适应。精选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技能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大纲应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通过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应达到目的、要求、验证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训练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等内容;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特点、学时分配等。

(二)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材的制订

实验实训教材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训过程的依据。凡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必须配有相应的统编实验实训教材或自编实验实训讲义,并配备实验实训参考书、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必要的图表、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等。以模型、标本、实物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和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进行立体化现代实习教学。认真开展动物解剖课实训中心的实训教材建设,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以弥补以前教材不足,以前的教材多以马、牛、猪、羊等大家畜解剖为主,及时调整教学教材内容,增加当前热点的中小动物犬、猫、兔、禽类解剖内容,把解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适时地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单元中。撰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纸质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编写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学习辅导材料。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动物解剖校本课程教材中要做到“知识点突出,通俗易懂,少而精”。 努力进行动物解剖实践教学教材的开发,实习教材表述精炼、直观易懂、突出实践性和适用性。

二、实习教学教具开发

规范化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建设,首先,师生互动完成设计性实验项目作品,由老师指导让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己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进行归纳后形成题目,再将实验的名称、目的、所需仪器及实验所需解决的问题等写出具体方案,进行分步实施,然后提交实验要求,教师根据实训中心具体情况,从可行性方面加以把关,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完成创作。实验过程完全是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结束后不是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作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而是侧重实验过程,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学生都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创作实验,学生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进行动物标本制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努力进行动物解剖教具与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创新实验教学[2]环境,研究取代传统甲醛教具污染环境、伤身体、教学质量差等缺陷的动物教具干制方法,研制各种各类教学标本、教学模型器具、教学挂图、教学幻灯片、教学录像和教学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先进教学教具,采用动物图像与多媒体互动进行实习教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教学标本陈列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多媒体引进实训中心,将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研制动物实习干式标本广泛应用于校内外实践教学,既节省了巨额实习费用,又低碳环保,形成很强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调整讲授内容和侧重点,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本着专业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选取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有关解剖知识;又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要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保证为学生今后自学提高、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动物解剖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职业生产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际需要,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思想和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与创业、甚至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对常见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对动物有机体实际解剖、观察、认知,让学生综合运用系统解剖学知识,理解掌握动物有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认知动物标本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尽量选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配套的优秀高职教材,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讲义,形成具有本课程特色的教材体系。近年来,教师先后制作动物解剖陈列教学标本1300余件,购置了二套教学录相带和教学系列碟片,制作了动物解剖课程实训教学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录像、教案、讲义、习题集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实习教学资料齐全,为提高教学质量、逐步为实训中心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突出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采用讲与练结合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讲解与不同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章节重点、难点、框架和思路,引进前沿进展。学生可以通过校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以及与教师互动系统进行课后学习,增加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在动物解剖理论教学的间隙穿插实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验,使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讲解紧紧围绕实验展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通过演、讲、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实习技能训练,严格规范实习实训操作强化实习技能训练。在强化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动作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比如在解剖组织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使得一些神奇的变化呈现眼前,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动手积极性,再加以规范化的操作引导,很好地达到动作技能训练的目标。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实习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采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转换、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实习等多种形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效率,建立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实训中心实习教学平台,大量开发适用的多媒体实习教学课件,实现实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人性化。扩大实训中心的开放,这是实习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即学生经过一定的方式,自行选择时间进行实验;二是实验内容、手段、方法的开放,即只要符合实训中心管理规章,学生就可以自行选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到实训中心做实验。要真正把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一体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实验、实训三者融为一体,边讲、边做、边练; 岗位教学,即将学生分别安排到专业对口的生产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和技术员给学生讲述理论、示范技能,学生训练操作,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四)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和鼓励探索的多元实习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应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动物解剖实习技能考核采取随机分组抽签的办法,每位学生根据抽签的结果临时决定考核项目,每组由两名监考老师,有统一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实验课程的学习成绩,由理论、技能、平时成绩三方面组成。按照平时成绩 10%,实践考核成绩 70%,理论成绩 20%,每一个考核项目均根据难易不同确定不同分值。在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过关法教学,寓考核于教学之中,考中有教,教中有考,考教结合。课内实验采取理论 60%,实践 30%,平时占 10% 比例进行。有些学生不重视实习操作过程,甚至出现抄袭实践报告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中心实习教学考核由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践操作、实践记录的整理、实践结果的分析直至实践报告的撰写等.实践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践成绩的10%、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实践成绩的 30% 和实践报告占实践成绩的 60%组成。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加强,考试过程体现规范化、客观化与标准化。完善独立的实习教学评价监控体系。采取教师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分学院领导听课及督导听课四级听课机制,每学期对实训中心实习教学的体制、实验项目、实验队伍、教风与学风、实验管理、实习教学改革、实验条件、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专家参与实践考核,同时,实训中心采取学校督导、教学委员会、教师不定期实习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把好人才出口关,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一)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动物解剖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心教改的实习教学和管理队伍,实训中心主任由各相关学科高级职称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组建一支由技术骨干组成的专职实验人员队伍,以及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动物解剖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课程,因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教好这门基础课程实验室建设[3]。我们鼓励团队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锻炼。经常外出参加课程建设相关培训。加强以老带新工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加强团队师德、师风教育,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通过导师制“,以老带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到相关生产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获取双师素质证书,解决“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低的问题。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数量,扩大“双师型”和“双证型”教师在实践教学队伍中的比例,双师型教师需达到 70% 以上。

(二)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习人员职业技能体系[4]培养,采取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参与技术承包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轮训,安排他们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进一些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担任技能训练教师,培养和引进高学历且实验技术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把校外实习基地的骨干人员吸纳到本科生指导队伍,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努力建成一支能保证完成实习教学、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训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定期考核,在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等方面充分考虑考核结果。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出规范的实验实训教案,同时做好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材料的准备,检查安全和环境设施,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实习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训中心应加强现代实习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习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习教学环境建设和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建设。实训中心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或参与实训中心建设和实习教学工作;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使实习教学队伍的知识、技术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形成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热爱实习教学,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实训中心管理与实习教学团队。

五、实训中心的建设

(一)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

扩大实训范围我们不仅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而且还要对学生开放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的场地和机会。常见动物的骨骼、肌肉等标本及各系统挂图等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记忆边思考,有利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实训中心管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的认知标本过程中也可以全程的给予指导。学生还可以大胆设计生理试验,观察各种现象,找出产生的原因。动物解剖开放性实训中心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5]要以高职院校组织团队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的动物解剖实训中心建设专家组,负责对本单位实训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管理体制,如: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实验技术队伍庞杂,工作效率低下,教学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实训中心的建设和实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随着高职实训教学的地位逐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应运而生。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于实训室,也不同于行业企业,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加大实训基地经费投入,重点办好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实行产学研结合,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6]办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显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克服实践教学基地相对较少,畜牧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里养‘猪牛羊禽’,兽医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治“猪牛羊禽”病缺陷。探索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学院先后建立了“校外宠物繁育基地”、 “校外畜牧科技养殖场”、 “校内宠物美容保健医院” 、“校内动物实习牧场”和“校内动物兽医院”五个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7]提供了理论支柱。实训基地是专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实施工学结合场所。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规划,并可将行业企业的培训、相关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技术服务等纳入统筹项目。校内实训基地能发挥实施实践教学,不断开发生产经营、科学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方面作用。

六、实训设备的管理

设立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通过改革,使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实训中心、实训场地等建设更完善,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框架下,必须打破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管理实训中心的模式,在对校内实验资源进行必要整合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明确校、院、学科在实践教学中的各自职责、权力和义务。各级实习教学机构负责人要实行相应的聘任制,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环节,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健全制度,校内实验实训科学管理[8]基地应形成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要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建立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实验教学实训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由于实习教学实训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具有示范实训作用,同时实现实训中心之间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保障。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是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对实训开放、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管理等教学评教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严格监控,科学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层面,通过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院校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东.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

[2]胡体玲.浅谈高校中创新性实验教学开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84.

[3]雷炜.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2):120.

[4]陈伟芬.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行政人员培养体系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09,(7).

[5]陈大鹏.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15-17.

[6]田建敏等.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人才途径[J].北京大学生学报,2001,15(S4):70.

篇2

作者简介:徐坚(197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高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张文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业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LICC范式的高职院校专业化听课工作实施研究――以南京X学院60门专业课听课实践为例”(编号:ZCZ63),主持人:张文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82-04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过程中,无合作的任务,无明确的分工;评课过程中,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评课过程中,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课堂观察正在取代传统的听评课。课堂观察,一般是指除课堂教、学双方外的第三方,在课堂现场通过观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2]。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总结出四个要素,分别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在此基础上崔允t等提出专业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3]。本文基于这一范式,通过观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的行动导向教学课堂,对行动导向中任务单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确定本次课堂观察的研究问题。本观察量表研究的问题是:采用行动导向的任盏バ问降慕萄Хㄊ欠衲芄惶岣咧耙到逃(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专注性?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学科模式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课程门类。一味按照学科结构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有违职业教育的性质。从实际的角度看,容易使学生学习许多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并且由于他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把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不利于在工作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意义,最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学科模式不同,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分类。其基本假设是:(1)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2)工作知识是以与工作任务密切结合的方式存在的;(3)以工作任务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院校普遍面对的一个困难[5]。有学者归纳了能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的六个理论上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例如应用与实践,贴近实际等);(2)授课质量;(3)教师对课业内容感兴趣;(4)集体团队型的社会联系;(5)对能力培养的支持(信息反馈,针对性的指导);(6)对自主能力培养的支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选择)[6]。

任课教师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该门课程既可以考虑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任务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已有知识储备较少。如果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单模式进行教学,将本门课程基于学科专业组织的知识点打散,重新面向职业特点。任课教师设计开发了三个主要的项目,并将知识点按照任务的需求分别归入不同的项目。每节课完成一个小的任务,通过设计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由任课老师自行开发的任务单形式,通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并针对学情对其做了校本化设计。通过该任务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学生更加科学的评价。

在任务单形式的课堂中,学生被分为5人小组。每节课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节课的开始,由授课老师先对本节课的任务进行简要讲解和引入。该阶段完成后,由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自行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单的内容。授课老师在学生自主完成阶段,随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引导。

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可将任务单形式课堂中学生行为态度粗略的分为表1中的六种。

将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编号,如第一阶段行为态度1,编号为P1B1;第一阶段行为态度2,编号为P1B2。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分类,可以将P1B1、P1B2、P2B1、P2B2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正面的表现。P1B3及P2B3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负面表现。其中,尽管P1B1和P2B1的实质内容为一致,为了保证不同阶段的对比,仍将其标记为不同的行为态度。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表2的第一版观察量表: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观察量较大,将观察两名学生更改为观察一名学生。同时,对于时间的计算也进行修改,只记录行为开始的时间点,中间行为持续的长度可在课后进行计算。修改后的观察量表提高了记录的效率。修改后的观察量表如表3:

其中表3的观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师引入任务单阶段和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阶段。通过记录学生行为态度所花的时间来量化表现学生在任务单形式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其中,假设引入讲解阶段作为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完成阶段作为面向职业和情境的任务教学模式。

课堂中需要听课老师随机抽取一名组长或组员。课后,听课老师需要记录该学生的名字,并向任课教师询问后,将该学生归为学优生、中等生或学差生。

课堂记录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记录,对于听课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听课老师集中注意力,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听课教师随机坐在课堂中的不同位置,对其附近的小组进行观察。

二、职业教育课堂观察实证案例

本次课堂观察的假设为:

第一,不同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主动性有显著的差异。不过,由于本课程对比阶段包含在一节课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差异。

第二,通过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录,可对整节课中不同阶段所占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学生行为态度的统计,为任务单的完善设计提供建议。

通过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10:00开始的第三节课听课记录,P1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34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1%。P1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0秒,占总课时长度为2%。P2B1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6分02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4%。P2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25分44秒,占总课时长度为62%。P2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48秒,占总课时长度为11%。

所观察的同学为某一小组的小组长,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后通过询问教师,其学习能力为中等水平。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P1的入阶段,老师并未要求拿出教材。P2阶段中P2B1的行为较少是由于在小组讨论中,给同学走出自己的座位,加入前两排的小组成员中进行讨论。该名同学没有回自己的座位拿取自己的任务单级课本。在任务一完成后,该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拿出了自己的课本。

若我们可以粗略的将P1B1、P1B2、P2B1和P2B2行为态度归为是期望的有效教学行为态度,其余的行为态度则归为对教学没有帮助的行为态度。那么,本节课中以记录到的总有效时间41分48秒为基准,有效教学时间达到36分20秒,无效教学时间仅为5分28秒。总体来看,总有效教学时间达到87%。可以说这堂课对该名学生的效果非常好。如图1所示。

经过对其态度行为的观察。下图以时间为x轴,将有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无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如图2,可在图中直观的看出学生整节课中的态度行为转变。

任课老师本节课程采用了经典的小组教学法方法。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学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的授课班级规模进行了缩减。通过小组的形式,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任课老师分别在11分47秒至12分34秒,17分49秒至17分54秒,32分23秒至32分55秒,39分45秒至39分50秒,到达所观测的小组,参与讨论并对他们进行评分。共计时长达1分20秒。尽管绝对时长并不长,但是由于分别在课程总进度的28%、43%、77%和95%不同结点处,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

所观察的学生在第二个任务开始后,至最后一个任务开始前,也即21分52秒至35分25秒,为该学生的主动性反复阶段。该时间段总计13分33秒,分别跨越第二个任务的操作阶段、第二个任务的总结讲解和第三个任务的引导。其中包含多次短暂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并且在30分57秒至34分45秒之间发生了本节课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达到了3分48秒。试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由于这段时间该名学生未参与前排的讨论,而是坐在自己的座位,偶尔同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而其前两排的同学在该时间段内积极讨论,表现同所观察的同学明显不同。第二,该时间段处于课程总时长的中后期,可能达到了该名同学的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或该名学生认为内容已经掌握,可以放松。非常有趣的是,按照传统经验推论,该名同学在剩下的课时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的时间可能会逐渐缩短。但是在任务三开始操作后,该名同学能够立即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任务三的完成中。这一现象表明教师需要在课程的中后程,加大对部分学生的提示力度。或者要求组员间在这一时间段加强互相的督促。并且尽量采取动手操作性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

三、反思与总结

(一)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7]。职业类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筛选,大都是可以被假设为不是十分适合纯粹动脑的学习方式。而行动导向教学中,提出动手与动脑的平衡[7]。在本次课堂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尽管学生的主动性开始下降,但是通过任务三的动手操作,实现了学生课堂主动性的戏剧性逆转。因此,职业类院校中课程,应当坚持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向,在课堂中逐渐针对性的加大动手环节的比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关系

尽管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课教师仅仅采用了幻灯片演示、轴承实物演示等方式,并未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如慕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仅仅是在教学方法有所转变,而其自创的类似行动教学法的引导文教学法的任务单教学方法,该方法也并不是多么时髦的教学方法。舒茨・沃夫冈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在选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框架也就被确定了。”[8]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的教学技术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教学技术的应用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特点、学生背景、师生关系等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及选择。可以想见,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未来也应当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间断的交融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t.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4-8.

[2]张荣胜.课堂观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45-47.

[3]崔允t.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4]徐国庆,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5]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美国人通过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以及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同时,又不迷信科学,而这一切正是从事科学活动所真正需要的品质,幼儿的科学教育其实是将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科教育。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教育活动本身就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逐渐让幼儿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篇4

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科学探究的问题究竟该从何而来?具体如何操作?下面谈谈我个人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发问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围绕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

2.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十分重要。

2.1新课前搭桥铺路。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讲授新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篇5

关于科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它最重要的任务并非普及知识,而是激发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毕竟时代在变,现在科学知识已经汗牛充栋,并且唾手可得,很多孩子床头都有科普书,打开电视也不乏科普节目,如果对某方面特别感兴趣,网上一搜就应有尽有。所以,科普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并掌握观察、试验、分析等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兴趣有了,孩子们自然求知若渴。有了科学思维,即便将来不从事相关工作,也能对诸如“量子矿泉水能治疗癌症”这种谣言多一分清醒。 

那么,怎么做科普孩子才喜欢?记得小时候,所谓的科普大多来自于课堂,老师讲讲科学知识,解释一下科学现象,条件好的可能还会播放视频,偶尔做一次实验……现在,各种科普活动眼花缭乱,各种高科技“乱入”其中,科普正变得好玩有趣,让“过来人”羡慕不已。 

就像此次“动物课堂”,孩子们可以了解华南虎的生存现状、实地感受老虎的生活习性,还能与老虎宝宝来一次亲密接触。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接触、体验、参与,孩子们可以在不知不觉间了解动物、喜欢动物,说不定还会有人暗下决心要做野生动物的守护者……

篇6

在大班下学期,我借助视频与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式探究认知的科学活动《认识啄木鸟》。在这个活动的组织中,我尝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比较原始的方式,让幼儿看看说说,但又突破了常规的看看说说模式,以观察―思考―观察为主线,在传统的看与说中拓宽幼儿的思路,打开活动的视野,激发学习积极性。首先内容的选择基于儿童的发展。之所以选择《啄木鸟》进行教学活动,是因为我发现大班孩子在前期积累了一些关于鸟类的学习经验后,对鸟类动物的知识尤为感兴趣。而啄木鸟又是鸟类动物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能够更好地引发幼儿关注啄木鸟的动作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好时机。在活动中我关注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选择适宜的视频资料充当科学认知活动的教材和教具

在幼儿园进行的科学认知类活动中,一直以来我都主张尽可能提供实物让幼儿进行观察,在大自然这一真实世界中获得感性材料,从而帮助幼儿直观地积累知识经验。当幼儿认知的对象是我们生活中不常见的,远离幼儿生活的,比如认识啄木鸟、鸵鸟等时,我通常会截取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视频资料来作为教材和教具,而我选用这类科教片进行教学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这类的科教片画面内容真实、宽泛,所涉及的知识不仅科学、正确,而且解说到位,视听结合的素材容易刺激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的行为。

其次,我们课程中的科学教育是主张幼儿在得到科学知识启蒙的同时,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运动论、发展论的启蒙,而生态平衡理论的引入,也满足了幼儿了解自然界的物物关系的愿望和需要。特别是当幼儿进入到大班阶段的学习,由于正处在抽象思维的萌芽时期,已具备一定的联系和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因此认识动物不再是只停留于对其身体结构和简单的生活习性的认知,更要了解其身体结构与生活习性及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动物世界这类的科教片恰好能动态而又形象地反映动物的真实生活,给予幼儿整体了解知识经验的机会。

二、为幼儿发展量体裁衣,根据教学需求充分准备视频资料

首先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从辞海等书籍中获得知识,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及其解释的权威性,从知识百科、专业人员处获取丰富、宽泛的具体知识,这样才能在丰富自身经验的同时自信、专业地面对幼儿,应对幼儿提出的关于认知物的各种问题,使幼儿科学教育真正从科学性知识入手。

在丰富自身知识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这学习内容既是幼儿已知的,又是幼儿未知而想知的,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远离生活,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激发幼儿对已知物进行再探究的学习愿望,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在确定认知物之后,我们要分析幼儿的需要,提取适合集体教学的关键经验,解读、截取相关视频,选择适合教学的片段,制作成课件。以《认识啄木鸟》为例,啄木鸟的身体结构、基本本领是幼儿熟悉的,但是它细长、结构特殊的舌头对孩子来说就颇为新奇,而它在生活中的特殊举动对幼儿来说也是陌生的,所以我们抓住这两个关键点,专门截取需要的视频为教学活动服务。

三、启智导引,灵活多变地巧用视频课件

在实施具体活动时,我们首先充分激发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互相分享关于认知物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先把视频进行无声处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视频进行观察、猜测和解读,让幼儿专注于视频中的画面内容,仔细观察,进而推理、猜测视频内容,播放原声视频,在锻炼倾听能力的同时及时验证、修正、补充自己的认知。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幼儿对啄木鸟储备的果实认识不够清晰,产生了争议,这种争议在课程中是被允许并鼓励的,因为争议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幼儿对视频正进行着仔细的观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内容进行着猜测,另一方面更能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让幼儿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经验。

在这类科学活动中,都会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活动前要先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要把握好重点,针对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多次重复播放视频,让幼儿在反复倾听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逐步积累新的知识经验。

四、接过幼儿抛出的球,积极合理进行应对与互动

首先,进行这类科学活动,更需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是围绕着视频内容进行探讨和对话,而这探讨和对话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学习的过程。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孩子,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探讨氛围,调动已储备的丰富的知识经验与幼儿进行讨论,应对幼儿的问题,提升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其次,采取多种感官的手段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知识,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幼儿模仿啄木鸟啄树,感受头部的震动,很自然地引发幼儿对啄木鸟的头部特殊的结构产生好奇。而我又列举了生活中安全头盔的海绵保护层,形象而又生动解释了啄木鸟大脑周围的绵状骨骼的特殊功能和价值。

最后,运用视频教学还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好预成和生成的关系。它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随时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所需调整知识点的时间分配。如我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孩子对啄木鸟细长、特殊的舌头、杂食性动物的特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最后选择不进行预设的关于啄木鸟母子亲情的教育,因为幼儿在之前认识其他鸟类动物时已具备了关于鸟类动物孵蛋和抚育幼鸟的这一共性的知识,所以我就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对啄木鸟特殊的身体结构和行为关注上。这也是为了保证幼儿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保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状态。而灵活、多变的科学教学还要求我们适时地给幼儿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回家后继续查阅资料,丰富知识,达到持续科学教育的目的。我在《认识啄木鸟》活动中,就“留鸟”和“候鸟”的问题,艺术性地把问题留给了幼儿,激发了幼儿新的探索愿望。

附教案: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啄木鸟》

目标:1.了解啄木鸟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及环境的关系(喙、舌、爪、尾等),知道它是森林的卫士。

2.能观察、发现啄木鸟的特殊举动,学习提出疑问和互相补充。

3.学习相关的词语和知识(喙、倒钩等),感悟鸟类的母子亲情。

准备:1.教师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充分的知识准备。

2.根据学习需要,选择、截取和重新组合制作成课件。

过程:一、出示啄木鸟影像,让幼儿辨认并介绍关于啄木鸟的已有经验。

二、分段看影像

第一段:

1.无声播放啄木鸟捉虫的视屏,让幼儿观看,然后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有声回放,要求幼儿边看边听,看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第二段:

1.无声观看录像,让幼儿对啄木鸟在树上啄小方块好奇,鼓励幼儿提疑和互相解答。

2.带着问题有声回放,看后请幼儿自我解答。

第三段:

1.无声观看啄木鸟储存粮食的视屏,鼓励幼儿用合适的语句描述啄木鸟的行为。

2.教师提问:啄木鸟为什么要储存这么多的粮食?渗透关于留鸟、候鸟的知识经验。

3.和幼儿一起归纳啄木鸟的食物类型――杂食类。

篇7

近年来,国内外早期阅读教育界开始关注学前儿童对科学知识类图画书的阅读。研究表明,科学知识图画书无论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还是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科学知识图画书独特的图文特征出发,对这类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可以针对画面色彩提问

色彩是图画中最具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它运用自身的基本要素和线条、形状等艺术语言、文字语言一起分担叙述的任务。色彩语言和其他图画语言是相互补充的,能够让扁平的故事朝着多维多项、立体的方向扩充、延伸、添加和衍生,从而为故事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图画书中角色的性格特征、神态动作、情绪情感的刻画和表达,事件背景、环境的塑造,以及时间的转换与流逝等都可以在色彩中阅读到。色彩语言是儿童图画书中一种强有力的叙述语言,是呈现作品性格、营造画面气氛、传递审美情感的重要元素。写实性是科学知识图画书构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它在色彩运用方面尤其在主色调上,侧重于凸显事物的特征或特定的场景,暗示主题内容和关键问题。这些微妙的信息相对于直白的文字对幼儿更加具有吸引力,使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力得到滋养,并能让不识字的幼儿也能够“读”出其中的意思,给幼儿的阅读带来无限的乐趣。

教师在组织科学知识类图书阅读活动时,可针对图画书整体或局部画面的色彩设问,引导幼儿关注图书的色彩特征,观察图画书的主色调,并找出其过渡或对比色调。这样既能够让幼儿感受整体与局部的色彩所营造的审美意境,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又能够帮助幼儿从中理解、感受和想象色彩所烘托的氛围、情绪情感、事物特征及活动场景等。如在阅读《夜里什么人不睡觉》时,教师可针对书本的整体色彩提出诸如“你在图书里看到了哪些颜色?哪种颜色最多?这种颜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它表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问题。再如在阅读《地球的呼吸》时,可针对局部页面色彩的变化提出问题:画面变成了什么颜色?它表示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看到这种颜色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等等。

二、可以针对画面细节提问

以画面的细节描写来增加图画的趣味和表现力,并辅助文字进行文本意义的表达,是图画书文学叙事最基本的策略,也是图画书画面形式特质的重要表现手段。对于一本图画书来说,如果说它的构思是作品的骨骼的话,那么画面细节则构成了作品的艺术肌理。它运用隐喻的方式传达意义,借助图像中各种视觉艺术的要素,如造型、比例、构图、明暗等传递出意念、情绪、抽象概念等无法用语言直接传达的意味。因此,画面细节的增添、设置和隐藏不但可以凸显图画书的叙事特色,丰富图画的叙事容量,而且使图像衍生出多线叙述的无穷变化,开启其他叙事线索,引发幼儿发现的乐趣,增强阅读图画书的乐趣,激发幼儿反复阅读的欲望。隐藏性、隐喻性、说明性是科学知识图画书细节描绘的主要特点。如在《地球的呼吸》中,其细节之一是明亮蔚蓝的天空下,人类和小动物在嬉戏和欢畅;细节之二是林立的烟囱、滚滚的浓烟和灰暗的天空;细节之三是在拥挤的车流旁,人类戴着防毒面具和弯腰驼背的体态;细节之四是小动物戴着氧气罩、四肢伏地瞪圆双眼的神情;细节之五是人们在植树,地球表面重新长出了茂密的绿色植物。这些细节无不隐喻着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科学知识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画面细节,在细节处提问,以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形状、颜色、布局、比例等视觉艺术要素细节,在观察中去发现、想像和猜测事件发生的场景和角色的性格特征,去感受和体验画面细节所隐喻的情绪、情感和氛围,去理解画面细节所隐喻的阅读线索、主题和阅读方法。如在阅读《地球的呼吸》时,教师可就画面的细节提出问题,如:“天空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滚滚浓烟?有了这些浓烟,会发生哪些事情?人类和动物戴上了什么?为什么要戴上这些东西?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有什么变化?”等,引导幼儿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想象,进一步感知科学知识图书的主题倾向,了解自主阅读和多角度阅读的基本方法,深化对科学知识图书内涵的理解。

三、可以针对其中的专业术语提问

已有研究发现,早期习得的词汇对幼儿未来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科学性词汇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信息的主要载体,理解和掌握这类语言是儿童今后学习的必要条件,对儿童未来的学业和语言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活动目标上,科学知识图画书与故事、诗歌类图画书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着眼于说明性或解释性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以及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后者强调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所表达的情感。为了表现科学知识的严谨、科学,科学知识图画书较少运用修辞手法,只要涉及科学知识,就会使用准确性、科学性强的说明性和专业性术语。因此,多使用说明性语言和专业性术语是科学知识图画书独特的语用方式。如在《长大是怎么一回事》中,尽管书中采用了叙事手法,以种子茁壮成长和小姑娘日益成长的过程为叙事线索,但其中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都使用了“吸收养料、生命圈、生命圈的循环”等专业术语。幼儿的书面语言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对图画书中文字的理解主要通过两个通道:一个是视觉通道,即观察画面内容;另一个是听觉通道,即聆听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朗读和解释。由于科学知识图画书中专业术语与儿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大不相同,这就给幼儿在语言理解上造成困难。因此,教师应在专业术语出现处提问,以引导幼儿根据文字描述观察画面。如《长大是怎么一回事》中出现了“生命圈”这一专业词汇,教师就可针对这一专业词汇提问:你知道生命圈吗?它们在干什么?这样可以引导幼儿在图画中找到文字描述的相关信息,将书中的专业术语形象化,帮助幼儿将感知到的图画、文字和口语对应起来,将两个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使幼儿不能理解的语言具象化或更加接近他们已有的经验。

通过以上三点关于科学知识图画书阅读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思考,不仅给幼儿教师一些建议,同时对儿童的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观察画面的能力、用简洁的科学语言描述事物特征的能力以及提高幼儿的图文对应理解水平等。

【参考文献】

篇8

初中科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利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收获,从而充分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传授学生知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最终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呢?我以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对初中科学教学的要求来制订,而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要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前提进行确立。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明确了自己要“教什么”,还明确了学生要“学什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自然而然地使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师准备《力的图示》这一节内容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首先,在这一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力的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以及力的作用点的关系;其次,要让学生能够用力的三个要素来表示一个力;最后,学生要能够运用力的三个要素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为什么会不同,以及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力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有目标地向学生传授力的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有目标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的自转》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丰富表现形式,为学生制作出一个地球自转的模型。然后再向学生抛出问题,如,白昼和黑夜是怎么产生的?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制?为什么会出现时差的现象等。通过有效的提问,再加上学生对模型的观察,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使学生学习到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并能利用地球自转现象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以素质教育为教学背景的当代,作为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使一些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初中科学的课堂上,深入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初中科学在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发挥它的作用,从而实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初中科学这门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内容非常丰富,实践性也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构建出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一片知识的海洋,让他们自由地遨游,发现科学知识的奥秘,从而喜欢上初中科学这门学科。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被动地参与,这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主动去参与这个过程,说明学生的学习情绪是积极的,那么必然会收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这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来考虑的,只有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这也是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

例如,在讲解《代代相传的生命》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策略,针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生命的概念和内涵,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再引出有关动物生命周期的教学内容,利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一只蝴蝶能活多久?一只海龟又能活多久呢?利用这些问题,说明动物生命周期有长有短。其次,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采取视频播放,向学生展现生命的诞生和死亡。最后,再利用探究性的教学策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和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组成小组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是在确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全面强化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生动

幽默

这套书一共10册。它以幽默的口吻、新鲜的视角介绍了10种可爱的动物:蚂蚁、乌龟、鳄鱼、鼹鼠、狐狸、蜗牛、青蛙、企鹅、猫头鹰和刺猬。有趣的画面、通俗易懂的表述,活化了一个神奇有趣、让人遐想联翩的动物世界,让天性喜欢动物的孩子爱不释手。这套书的文字被浓缩到极致。与文字相对应的图画也很简约,但色彩极其艳丽。

作者永田爷爷还将自己的感受放在每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了一种观察日志的范例。这是一套专为小朋友设计的科普绘本。会让小朋友读起来兴趣盎然。

文字简洁,画面布局清晰,更适合小班的孩子阅读。

《宝贝,妈妈爱你》系列

关键词:

温馨

感恩

作为一套原创科普童证绘本,不仅仅在传播科学知识,更是以感恩和爱为主题,用丰富的色彩和温情的故事,通过童话中的小生灵,让孩子在快乐中了解自然,在感动中塑造人格,在付出中感悟神圣。书中所附的DIY书签,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之余,感受游戏的快乐。

这个系列包括《大麦》《风滚草》《红樱桃》3本书,都是关于植物如何繁衍生命的故事,如《红樱桃》包含两个故事。一是红樱桃妈妈利用人和鸟传播种子,二是小豆荚妈妈用顽皮的方式繁衍生命。每一个故事都充盈着生命的喜悦,演绎着自然的温情。让孩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人性之美。

对那些喜欢追问生命起源的中班孩子来说,这套绘本是很不错的生命教育读物。

《神奇校车》第一辑

关键词:

探索

刺激

篇10

一、合理地为幼儿选择科学绘本

科学绘本五彩缤纷、神奇有趣,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因此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绘本。我们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根据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需求,选择了以图画为主,并具有一定情节、直观形象、趣味性浓、吸引力强的绘本。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所选绘本《蚯蚓的日记》《上面和下面》《水是从哪里来的?》《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以生动幽默的故事呈现,以图为主,文字简练,从幼儿的视角,以幼儿喜爱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启迪智慧,吸引幼儿轻松阅读。前期我们与家长共同搜集科学类绘本,并根据幼儿发展的水平及需要进行了筛选,共搜集了25本绘本,在我们的共同商讨下筛选出了16本优秀的科学绘本供幼儿阅读。筛选出的部分绘本与主题内容相融合,如:科学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与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种子藏在哪里》相融合,在开展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时,我们选择了科学绘本《我喜欢你》《母乳是最棒的》《胡椒生长在哪里》,扩展幼儿的知识面,从而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身上所隐藏的秘密。

二、为幼儿找寻“探索点”,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1.寻“点”――激趣

每一个科学活动和科学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探索点,有的探索点很深奥,没有必要让幼儿去探索,有的探索点尽管很深奥,但却值得去探索。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动物的秘密”时,我们利用绘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让幼儿了解动物嗯嗯的秘密,本来难以启齿的大小便却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让幼儿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地面对正常的生理问题。我们利用嗯嗯调查表,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嗯嗯的大小、颜色、形状、质地,并利用餐前时间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

在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前,我们又结合主题开展了科学活动“认识蚯蚓”,小朋友将捉到的蚯蚓带到幼儿园来观察,我们又利用图片、视频来让幼儿了解蚯蚓的主要外部特征,知道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那么蚯蚓到底吃什么呢?这个问题刚刚抛出,便有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为此我们与小朋友共同准备了许多不同的食物,如:面包屑、报纸、树叶等,通过小朋友们的自主实验和观察,我们发现蚯蚓什么东西都吃,小朋友们对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科学活动其实就是通过自主的观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过程不仅仅使幼儿获取了科学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家长助教――提趣

考虑到主题活动中有《化冰实验》,所以我们围绕水开展了科学活动,借助绘本《水是从哪里来的》让幼儿了解雨水是怎样形成的,人们生活中的水是如何净化而来的。绘本中形象的画面和有趣的实验都是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以幼儿最能接受的方式回答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邀请了一位家长助教来园做了一些关于水的小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第一个实验是浮起来的鸡蛋,在把鸡蛋放入水中之前我们请小朋友进行猜测,鸡蛋是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小朋友们都说会沉下去,果真当鸡蛋放入清水中时是沉下去的,但是再往水中加入很多很多的盐时,鸡蛋却浮了上来,看到这一现象时小朋友一时都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家长的介绍,原来加入盐的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鸡蛋就浮在了水面,小朋友对这一神奇的现象很感兴趣。第二个实验是倒不出的水,把玻璃杯里装满水,然后盖上卡纸。左手托住杯底,右手紧紧压住卡纸,将玻璃杯迅速倒转过来,将托卡纸的右手慢慢移开,纸吸在玻璃杯上,水一点也没有倒下来,看完了实验,小朋友们很诧异,为什么纸不会掉下来呢?有的小朋友说纸被水吸住了,所以倒不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在杯子装满水用卡纸盖上后,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空隙。当杯子倒转过来时,外部空气的压力托住了卡纸,所以,卡纸就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通过观察这些小实验,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有好多小朋友都回家自己尝试起了做科学小实验。

三、抓住幼儿的“探索点”,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篇11

“反身性”原则是布鲁尔在《知识与社会意象》一书中提出,并作为“强纲领”最后一条理论原则。反身性原则要求对科学的社会学解释必须能够应用于社会学本身。布鲁尔提出该原则的初衷是为了保证自己理论的自洽性,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理论的严密性,更是为了确保“强纲领”的普遍适用性。要想使一个理论能够对研究对象具有解释效力,它必须能够解释自身,这也是对称性的一个要求。同时该原则的提出体现了布鲁尔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学家对自己理论的信心。这条原则提出的初衷虽是为了确保“强纲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但该原则却恰恰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遭到批判的突破口———“反身性问题”。反身性原则提出本是为了维护自身理论的自洽性,增加对其他理论的批判力度,但事与愿违反身性原则造成了自身困境即“反身性问题”。该困境对科学知识社会学本身也是无法克服。

二、何谓“反身性问题”

“反身性问题”源于格尔兹称之为“曼海姆悖论”问题即:“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方面宣称,所有思想、意识不过是一种源于特定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不存在超文化、超主体的绝对知识;而另一方面他又以某种实在论支点作为其知识社会学思想的精要,这便形成了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特有的悖论形式。”反身性问题在科学知识社会学里表现最为突出因为:当自然科学被视为是一种社会的、利益的建构时,科学知识社会学自身所建构的知识也不可避免地被反诘:你的知识也是社会、利益的产物。因此“反身性内涵的普遍化演变为:在特定文化、历史语境中进行知识生产的主体,其制造的知识是无法超越特定情境下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因而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种解释是一种永远无法打破的封闭式循环的悖论。”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一切信念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但在劳丹看来(L.Laudan)便意味着“如果任何信念均非理性思考或有见识的评价结果,而仅仅决定于信仰者的社会境况的观点成立……认识社会学家本人的信念也就没有理性而言,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理由要求被接受。”不完全性定理用逻辑方式证明:任何一个符号系统要达到逻辑一致性,其前提就不能由系统自身内在地给出,而只能来自系统之外。例如理性主义的成立前提依赖于判断“我相信理性”,而该判断为真的依据本身也是非理性的;同理相对主义的成立也依赖于它以外的绝对前提“一切都是相对的”。由此可知,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本身都是不完备的,因而陷入到“反身性问题”中。所以任何对反身性原则的批判都无疑成一场自杀行为。而在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之间也因为必须面对反身性问题而无法自拔。“反身性问题”带来的难题是自我反驳、自我指涉。自我指涉是指“一个总体的元素、分子或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又指称这个总体本身,或者要通过这个总体来定义或说明”。比如希腊哲学家埃匹门尼德的著名悖论:“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相互指涉的例子:如果埃匹门尼德说的话是真的,因为他是克里特岛人,这句话也适用于他自己,所以他一定是个说谎者,那么这句话就是假的;反之,如果他这句话是假的,同理因为他是克里特岛人,他不是一个说谎者,那么这句话就是真的,所以这句话是一个悖论。“反身性”带来的自我反驳是因为:自我反驳是指任何涉及全面的,可以转化为自指句的陈述都必定会表现出自我反驳性。例如“没有什么是绝对的”这句本身就是绝对的,典型的自我反驳的例子。正如相对主义与社会哲学相同处都是对社会情境和历史条件的着重强调,都坚信所有的命题、论断和理论都是特定社会和历史情境下的产物,不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强调知识和意义具有社会性和历史特性。而理性主义批判指出:相对主义命题本身就是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相对主义必然是自我反驳的理论。反身性原则要求对其他信念的检查也要适用于自身,我们看到把反身性原则运用到相对主义和理性主义时发现:这些理论都有缺陷,都无法达到自圆其说因而陷入到“反身性问题”中来。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方面要以科学知识作为其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这种知识本身又是其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中的一部分。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总是结合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单独讨论。反身性原则要求对自身检验因而出现如下问题:关于“描述”的描述、关于“观察”的观察、关于“实验”的实验等。反身性问题如同悖论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也束手无策,自我指涉的同时又自我反驳的循环反复,完全违背了布鲁尔提出该原则的初衷。

三、反身性影响

篇12

一、注重“启迪民智”

西方国家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国家。这时国内的有识之士就明白只有科学知识能让国家富强和强壮。中华书局小学理科教科书从中华高等小学理科教科书一直到新小学理科教科书,怀抱“传播科学知识,振兴中华”科学理念的前提下,注重开启民智,引领人民群众学习科学知识,抛弃愚昧,从而富国强民,这一特点在民初中华书局理科教科书的编辑大意与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新制中华理科教科书》的编辑大意指出:“本书所选教材注意之要点有四:一为对于人类有关系者;二为在科学上足为代表;三为生态及生活上足以显明者;四为适合时令而易得实物者”[1]。这一编辑大意说明中华书局理科教科书选材上注重为人类生活和生态服务,注重启迪民智。如《新小学教科书理科课本》第三册第八课:“??有两种,制成火柴也分两种。一,黄??是黄色软质有剧毒的固体。二,赤??是赤色无毒的粉末。”又写到“火柴发火时,为什么要摩擦一下呢?因为摩擦是一种发热作用,摩擦后,便可以使它到发火点”[2]。《新制中华理科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煮水至沸,化为蒸汽。其容积放大至一千七百倍,呈莫大之涨力。试观锅中煮茶,釜中煮饭,至沸腾时,其盖?S?S欲动,即由此气涨力而然也”[3]。

为什么火柴能够点燃,??与火柴相关等这些问题涉及基本的一些科学知识,对于民初的民众来说,却又不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中华书局在理科教科书中选择这些知识,做到普及科学知识,开启明智。事实上,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能力,由简单到复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二、选择贴近生活常识的材料

中华书局在编撰供小学生使用的以“理科”命名的理科教科书时,其选材通常注重国民必须的生活常识,有力地削减了人们的盲目程度。这些常识内容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其选文符合当时教育目标和改变愚昧之风的急切需要。如《新小学教科书理科课本》主要选取生活材料进行解释论述,增加知识的利用价值,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高级第二册第六课关于油漆的介绍:“油漆,涂刷房屋、船舶、器皿等,有两种主要原料:一是干燥性的油,一是干燥性的漆”[4]。高级第一册第一课:“食物是营养身体的。我们日常吃的饭,大概是用米麦煮成的。我们日常吃的菜,有荤素两种:素的大概是果蔬,荤的大概是牛、羊、猪、鸡、鸭、鱼等动物的肉”[4]。教科书通过对日常中食物的作用、分类和来源详尽的描述,使学生增加了对日常生活的科学认识。《新制中华理科教科书》每个单元教科书的内容,都与其编制的时令有关,如第一课《草棉》写到:“草棉茎高二三尺,夏季开花外具聪苞,三片内有萼片,花瓣各分为五中,央有雌蕊,一枚周围绕以无数雄蕊,合作筒状,雌蕊之端有柱、头,雄蕊之端有花粉,草棉至秋结实如桃,熟则外皮自裂,中有种子,附着白色细毛,俗曰棉花。种子藉此以乘风远飚者也”[5]。

这一设计体现着贴近生活的理念。根据时令的不同,设置不同时令中与生活现实相关的事物。可以说,中华书局理科教科书着重力于教授给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贴近生活,增长了国民的见识,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三、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知识分类

理科知识是理科教材最主要的内容。民初中华书局小学理科教科书主要包括了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地理类、天文类等知识。如《新制中华理科教科书》编辑大意指出:“本书遵照民国教育部新制。第一、第二学年授动植矿自然物之关系于人生者。第三学年授理化生理卫生之大要”[1]。《新编中华理科教科书》编辑大意指出:“本书遵照部章,自第一至第四册之教科皆系动植矿自然物之关系于人生者,为第二学年所适用。第五、六两册授以理化生理卫生之大要,为第三学年所适用”[6]。

纵向来说,中华书局理科教科书科学知识内容在不断丰富。以新制和新编中华理科教科书的第一册为例,新制总共有16课,但是新编却增加了两课,为18课内容。横向来说,以《新小学教科书理科》课本为例。其一共有四册,第一册多为动物、生物类,用简要陈述的方式简单介绍了动物的特性,不进行深入的剖析。第二册多为植物、地理类知识。从第三册开始,理科教科书内容深度增加,加入了天文、化学和物理类知识。

四、强化民众科学意识

陆费逵主张实利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宗旨必须以“自立”为标准,就是应该有生活之智识、谋生之技能,能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人。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华书局理科教科书的编撰,更加强调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如《新式理科教科书》的编辑大意指出:“一、宗旨:授儿童以自然物及自然现象之智识,使儿童洞澈自然物与认识之关系,养成儿童利用自然物之能力,造就儿童活泼之精神及高尚之道德”[7]。从这一编辑宗旨中,我们可以得知,其理科教科书多注重教会儿童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新制中华理科教科书》第一册目录:“九月:草棉 蝉 稻 稻之害虫。十月:燕 梨及柿之果实 秋之动植物 蚯蚓 ?N蛄 鼹鼠。十一月:甘薯 马铃薯 落叶树 常绿树 菊 鸡卵。十二月:凫鹜 犬马 猫鼠 牛羊”[1]。《新式理科教科书》第四册目录:“第一,蓝及漆。第二,茶及叶。第三,甘蔗及糖。第四,海水及盐。第五,海中动物。第六,海中植物。第七,海绵及珊瑚”[8]。从上述目录可以看出,中华书局理科教科书用联系法把相似的事物贯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科学形成正确的认识,系统连贯的学习知识,并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

五、注重科学应用能力培养

篇13

关键词: 科学童话;特点;影响

Key words: science fairy tales;features;influences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9-04

0 引言

文学把情感注入孩子的灵魂,而科学则把理性融入孩子的心智。科学童话是文学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童话的“联姻”[1]。在文学的花园中,它是一朵美丽的奇葩;在科学的绿地里,它又是一丛葱郁的异草。

科学童话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它的产生以科技发展为前提。随着19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意义的科学童话也就应运而生了。科学童话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童话的题材,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回避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由于当今少儿的眼光和思考日趋高远,他们不仅关注着自身的发展,也关注着社会和自然万物,关注着世界的合理性。也正是因为少儿读者的视野改变,科学童话的创作和研究才变得更有意义,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关系

1.1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共性 科学童话首先是童话。童话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面向少年儿童,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对少儿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童话的故事情节常常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性格习性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像,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妖怪、神仙等,也可进入童话。但不管选取什么去充当童话的角色,反映的都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它们身上具有的也是各种各样人物的社会性格。当然,童话中常常少不了人。而且,在一些童话中,普通人和超自然人,拟人化的各种生物、非生物的形象可以同时出现,彼此交往,共同活动在作者构建的童话环境中。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和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童话这种文学形式很适合少儿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科学童话与一般童话的区别 科学童话是童话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又称知识童话、科普童话,是科学文艺的一个分支,它在文学性方面具备一般童话的各种特点。但是,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重视知识性、强调科学性,它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科学紧密相关。比如,《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它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当起普及科学的重任,但确实能培养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儿的智慧。[2]它的优势在于普及科学理性,而科普的根本意义也正在于普及科学理性,因为科学理性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少儿读者是科普的主要对象,他们天性喜欢求知、新鲜、有趣、幻想,科学童话形象地普及浅显的科学知识,最能迎合他们的趣味。例如杨楠的《胖子学校》、《五兄弟闯关》就是属于此类童话。科学童话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科学童话中的科学成分,让受众获得知识和启示,引导受众热爱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童话的科学性与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也是有区别的。科学童话强调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已知性和准确性。它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幻文学中的科学内涵则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包含着较多的幻想成分,在已知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突破。[1]

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虽然科学童话故事不能从完全意义上担负起科学普及的重任,但它是一种趣味性强、传播面广、影响时间久的科普教育资源,它既符合科学特质又具有普及性特点。这种既符合科学又体现少儿文学特点的童话故事容易在广大少儿读者群内传阅,便于所承载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少儿的科学意识方面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老少皆知的《小蝌蚪找妈妈》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天真、淳朴、清新以及温馨的幽默,使小读者感知了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安徒生的《癞蛤蟆》介绍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以及青蛙与蟾蜍的关系。

1.3 科学童话的分类 科学童话的类别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划分。从内容上划分,科学童话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童话和社会科学童话。从形式上划分,则可以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科学童话。目前国内的科学童话作品多属自然科学童话和短篇科学童话。社会科学童话和中、长篇科学童话还较欠缺。

2 科学童话的特点

2.1 科学童话的一般特点

2.1.1 幻想性 首先,科学童话具有普通童话的特点。丰富奇妙的幻想色彩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童话的人物是幻想世界里的人物。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假想的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幻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艺术幻想,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固有的形态,而按自己新的需要从而虚构形象的创作方式。”[3]童话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方式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4]这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优秀的童话作家都善于将幻想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1.2 荒诞性 在科学创作领域,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感,而童话则恰恰相反。童话注重的是神奇的幻想色彩。奇异与荒诞是幻想的童话王国中重要的审美指标。作者的想象越奇异、越荒诞、越陌生,就越能激发小读者的阅读欲。《格利佛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等名著都是以出色的奇异荒诞之魅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儿读者。这里所指的“荒诞”概念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宽泛的荒诞感,与现实生活中所指的“荒诞”一词是有区别的。它涵盖幻想、奇异、怪异、稀奇、善变、可笑、不可能、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是这种宽泛意义上的荒诞性,才能使童话产生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5]

2.1.3 逻辑性 童话的逻辑性是指童话中的幻想成分与其所反映的现实成分相结合的规律。童话无一不是虚构的,但有的让读者觉得合乎情理,而有的却让读者觉得牵强附会,原因就在于前者的逻辑性好,而后者的逻辑性差。童话的逻辑性建构在假定之上,作者从这一假定的前提出发,使幻想的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使假想的人物在假定的生活意境中,合理地自然地活动。[5]

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段。但夸张要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少儿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小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童话的逻辑性能使虚构的故事得到合乎逻辑的发展,使作品获得明显的艺术真实性。但是,这种幻想的逻辑并不能改变童话本身纯虚构的性质,不能让读者真去相信种种假想的故事,相反,它只能突出童话虚构的性质和作用。[5]童话将想像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幻”为特征的童话和以“真”为特征的科学是一对奇特的伴侣。科学童话尤其要注意童话的逻辑性。科学童话将童话故事和科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长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感受科学知识的力量。童话和科学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因为彼此不同而彼此适合。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些杰作的灵感正是来自科学界的奇迹。科学童话可以激发少儿的科学想象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满足好奇心、丰富想象力为目标。科学童话故事由诸多元素组成,除了科技成分外,还有玄幻成分、魔幻成分、科幻成分、文化成分、社会成分等。

2.1.4 现实性 首先,童话具有现实性。虽然童话最明显的特征是幻想,但无论怎样神奇莫测地变幻,无论幻想的意境如何脱离现实世界之外,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童话中的幻想情节、幻想形象,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诞怪异,但仔细琢磨思量,仍不难找出现实世界的痕迹。比如,武玉桂的《蓝色的皮鞋》中,乔利穿上用驴皮做的皮鞋就见什么踢什么,这荒诞的幻想情节离不开现实世界中毛驴踢人的真实特征。

童话虽然具有幻想和夸张的特点,有些童话的内容甚至远远超越了现实,但童话创作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透过表象看本质,童话中的人、动植物、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孩子们熟悉的,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奇异的童话世界中处处充溢着现实生活的物质、哲理、思想和情感。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巧妙结合。童话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现实的影子。

无论是安徒生《海的女儿》里所创造的海底“人鱼世界”,还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里的“唧唧王国”,或是郑渊洁《魔方大厦》里所畅想的“魔方城”,都具有很深刻的现实寓意。变化多端的“魔方城”表现了现实中孩子们对自由快乐的游戏精神的倾心向往和追求。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描写都极其自然地构成了这些童话的意蕴焦点,使童话中所传达的人情与哲理都更加真实化了。[5]

2.2 科学童话的突出特点 除了具有童话的普遍特点外,科学童话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特点更为突出。少儿的许多知识是从童话中获得的。他们可以从童话中了解自然万物的特点,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了解水中的鱼儿如何呼吸和游动,了解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换。他们也可以从童话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简单的人际关系,学会初步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许多童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了少儿,并教给少儿应对某种邪恶行为的办法。[6]

比如,《爸爸当保姆》这个故事让小读者知道了企鹅如何生育下一代,企鹅与人类的不同,并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教育孩子们懂得感恩与珍惜。《我的爸爸在哪里?》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螳螂的生态:为了延续下一代,雄性螳螂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读此故事孩子们会更懂得生命传承的可贵。《小兵的故事》可让孩子们认识蚂蚁的群居生活以及生活型态,也可让孩子们了解蚂蚁的辛勤工作态度,并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小壁虎借尾巴》借助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述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故事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把小动物的礼貌和真诚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们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受到了教育。故事《小时候的相本》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神奇,让小读者们知道了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蝴蝶的。通过读此故事,小读者们也懂得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故事《四个胖子》告诉小读者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在条件,教育小读者们学会尊重别人,并且保持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7]

尽管童话的内容常常是离奇的,但主题往往是鲜明而积极的。由于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往童话中输入了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读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8]

3 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影响

3.1 科学童话的一般作用

3.1.1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象性和情趣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的、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比较容易认知。快乐是少儿的共同需求,而童话的幻想、夸张、拟人等都是促进快乐的因素。少儿的想象力在童话境界中的大胆自由驰骋,更加强了快乐的感受。而且,丰富多彩的童话内容可以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9]

3.1.2 促进感知能力 童话中的形象角色是相当广泛的,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鱼虫,花草木石,无论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他们都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故事中。少儿对这些角色的特点和属性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故事中读到的知识,在童话内容的诱导下,他们甚至会到大自然中亲自去观察日月星辰、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山水沙石的特点,记住它们的表象,思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到真实环境中观察和了解某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童话的内容促进了少儿对现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会加深他们对童话所蕴涵意义的理解。[9]

尤为重要的是,童话是激发少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是少儿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童话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0]读童话、讲童话、表演童话等活动,可以使少儿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得到充分发展。科学童话对少儿的感知、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

3.1.3 促进情感发展 童话有利于少儿积极情感的发展、消极情感的疏导和缓解。少儿时期是情感培养的最佳期,童话在少儿情感培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由于少儿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童话所反映的是少儿最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少儿处在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的良好状态。比如,安徒生的《一年的故事》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用五彩缤纷的画面展现了各个季节的特点,这无疑有利于小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愉悦。[11]由于少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郁闷、厌烦、紧张、愤怒、恐惧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疏导和缓解。而且,童话的结局往往是快乐圆满的,体现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有利于孩子们乐观情绪的培养。

童话可以丰富和深化少儿的情感,培养少儿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例如,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里,作家按照各种动物的形态习性,相应地赋予各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通过它们的语言、行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象征性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愿望。在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是作家歌颂与赞美的对象,有的是作家批判与谴责的对象,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受作者情感的引导。童话中美丽或奇异的景色,善良或勇敢的人物,感人或怪诞的故事情节,都能引发小读者愉快的体验和活跃的思考。即便是童话中存有反面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惊险,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愉快的: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超人的力量力挽狂澜、化险为夷,等等。

3.2 科学童话的独特作用 丰富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是科学童话对少儿读者的突出作用。少年儿童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常爱向大人提问各种问题。科学童话以讲故事形式向少儿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可以启发少儿读者思考问题,其重要功能之一是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12]科学童话可以引导小读者逐渐接受、理解和运用科学,或许会成为无数少儿走向科研之途的启蒙者和引路者。

首先,科学童话无疑有助于读者增长科学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童话寓纷繁复杂的知识于简洁生动的故事之中,既贴近少儿情趣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少儿能够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和关系,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关系的理解,逐渐了解、感悟社会生活中各种浅显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人物的行为价值。

科学童话作为少儿喜爱的文学样式,对少儿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持久而深广的影响。如孙寅贵先生的《动物天堂》,故事以环保主义、道德诚信、爱与付出、自我认同为主题,讲述了一群可喜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以天为屋顶,以地为床铺,风雨是它们的朋友,相互帮扶和团结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13]

科学童话有助于激发少儿对科学的兴趣,向他们传播科技知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比如,安徒生的《海蟒》把海底电缆描绘成了海蟒,借海底生物看到海蟒时的惊慌和惊奇的神情,赞美了人类神奇的科学发明,激发了小读者探索科学的兴趣。科学童话把科学的理性与想象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读者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相交融,有助于培养少儿读者的探索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结论

少儿读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喜欢童话这种富于幻想的文学形式。童话的拟人化手法和幻想的艺术手段,特别符合少儿好奇、好幻想的心理特征,他们总是把一些非生命的事物或有生命的动植物想像成有言语能力的、有感情、有知觉的人。少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开发少儿智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家的高度重视。在开发智力的过程中,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尤为重要。科学童话是对少儿进行科技教育的好形式,它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传载科学知识;它将神奇的科学世界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和遐想。科学童话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断扩大少儿的科学视野,丰富少儿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少儿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激发少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少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景行.略谈科普童话的创作.《写作》,1996年第08期.第9页.

[2]童话的概念及分类.惠童幼儿教育网..

[9]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惠童幼儿教育网.http://

/zqyd_detail.asp?keyno=3366.

[10]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大江晚报》.2009年6月22日. http://.cn/djwb/html/2009-06/22/content_37438930.ht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