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决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以亲切的面孔、鼓励的话语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教师要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才实学的教与真情实感的爱、真心真意的帮结合了起来,就能激起学生的内心动机和智慧。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让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了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之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闰年的规律。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了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这一结论。此时我又指出:如果是这样的话,每400年中就多算了3天,人们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课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师生合作、交流与碰撞的课堂才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的、有趣的情境,引发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教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看!”接着让学生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能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揭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再如“元、角、分、的认识”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答“10+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能”。那么,“1+3=13”的等式能否成立,学生回答“不能”。我说:“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办法使等式成立。”学生一下子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重实践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互相讨论、交流等,这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培育能力。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按以下过程引导学生:
1. 自己演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讲台操作,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演示“圆的周长”,使学生对圆周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自做实验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三个圆(课前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成三个直径不同的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
3.自主活动
学生观察后,组织小组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直径长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畅谈己见。
4.自我归纳
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值,我们把它称为圆周率。
5.自推公式
通过多媒体的信息传递,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种引导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自己跟老师共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各自显示出了特长和才华,结果是中慢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优秀生得到了进一步的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提高了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深挖课本功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异议甚至批评、反驳,对学生的插嘴和错答现象,能做到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2 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2.1 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创设情境就是提供综合反映学习内容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真实情况,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创设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投影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动画片《成龙历险记》的图片,简单介绍故事梗概,赞扬成龙、小玉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困难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设问]如果今天成龙、小玉正在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我们是否要帮助他们?于是有同学问“任务在电脑上吗?”“什么任务呀?”“怎么帮助他?”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中。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同学们的正义感膨胀,参与行动的积极主动性高。真实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触发了学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作好了准备。
二、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轻松自如
(一)提出任务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任务是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内容或学习目标,即我要做什么或学会什么。这些任务往往是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或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刚才的情境展示,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这些任务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用什么工具可以找,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也有同学说:“老师,只要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试一试,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设想不仅各具特色,更体现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我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吧。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从此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任务驱动,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或小组合作自行或共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点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等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后,这时我只告诉学生们:“这次行动的名称叫‘正义行动’”,至于文件夹在哪里,如何找到它,如何执行它,这些都让学生独自探索去了。再如在找到正义行动文件夹后,执行任务时,学生就问:“老师,我们如何同时选择多个文件?”我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提示。对于“复制与剪切”效果不同,“回收站的相关操作”允许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三)合理设置情景“误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常规的办法当然有很多,或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或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等等,有的时候恰当地采用一些反面引导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快乐大闯关”任务中我设置了4个关卡分别是:①搜索《我最棒》文件夹;②删除《我最棒》;③搜索《成功的秘诀》;④复制到桌面打开阅读。其中任务②用了点小心思是一小陷阱,因为删除《我最棒》,《成功的秘诀》将无法搜到。设计目的:搜到《我最棒》文件夹后,出于好奇,同学应该会打开从而看到,第三关将要用到的《成功的秘诀》文件,将其复制出来,从而成功的完成任务。而我们有些同学他们求胜心切,往往会丢掉自己的好奇心,不打开文件夹,直接删除,从而落入“预设的陷阱”。本关目的有二:一、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情感教育:①告诉学生无论何时好奇心是不可丢掉的财富。②落入陷阱后应及时想到脱困方法即还原文件,而不应纠结于搜索。目的: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将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过程规范,重视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身体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掌握,但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相符合。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关键。下边谈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
中学体育课运用合作学习法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主导”与“主宰”的不同,不代替学生完成一切事情,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准备活动这一部分,不一定每节课都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练习。教师帮助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动作积累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由当天的小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练习,这样即使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又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及相应的名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教学方法的x择在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复杂的教材变得简单,使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的。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等特点,设计和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合作练习、交流、讨论、探究、尝试、评价的练习与选择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单、双脚跳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请同学们去吃蛋糕,但要达到小红帽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奖励的情境。这就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利用小沙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要求,“吃”到香甜的蛋糕。再如在耐久跑练习中,教师将通常使用的集体练习法,转化为自愿结合两人一组练习法,比比看,哪一组能通过努力,不掉队,互相鼓励,完成练习。这样的练习效果远比集体练习的效果好了很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互相关心的品质等。
三、正确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新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团队行为,每个人都必将为集体的胜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个体潜能。个体间只有相互理解、接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支持集体活动的目的与动机,形成统一意志,才能获取最大成效。例如:在利用跳绳进行初学跨越式跳高练习中,学生自愿结合三人一组,在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动作提示后进行练习,教师深入观察,看到小组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分工、合作,把自己想出的动作进行交流、尝试练习,根据教师的要求不断改进,使动作更趋于正确,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及在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后对他们今后进行更多领域的学习能起到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等,并且对学生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在合作的伙伴中,形成信任、交流、了解,学会分工、合作,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练习。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一比哪组最先完成或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等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我,对这种只为自己名声而置学生实际和教学规律于不顾的做法是不敢恭维的。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时,几位资深语文教师曾告诫我:备课之前既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又要深钻《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登载的“七~九年级教科书总说明”(以下简称“总说明”)。因为只有真正体会到三者的精神实质,才能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实施近十年来,不管是在哪个年级教语文,在不忽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我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不但贯彻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和《纲要》以及“总说明”的精神,而且让我和我所教的历届学生获益颇多。我教得轻松,教得洒脱,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自在,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不致尴尬。毋庸置疑,要想较为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上课时有话可说,不致尴尬。为此,我每次准备上新课前,都会根据学生实际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
如前年秋季开学后不久,在准备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捅马蜂窝》时,我布置了下列预习任务:1、认真阅读课文,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简述“捅马蜂窝”的过程;2、在所有动物中,你最害怕最厌恶的是什么动物?你和它(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冲突?请准备在班上说给老师和同学听;3、读完这篇课文后,你对这些厌恶的动物是否有了新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一般学生上课时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点起来回答问题,大都能说几句,不致于让同学或老师都感觉到非常尴尬。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较之刚开学时有了明显的好转。
其次,要让学生做到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根据教学规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有话想说并且不吐不快的感觉,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我在进行作文《心事》的训练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本单元的《羚羊木雕》,让学生再次说说小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心事,自己是否也有过相类似的心事;其次让学生回忆自己从记事起到现在,在与家人或他人交往中有过怎样的心事,并说说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心事、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个心事,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将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再次就是让平时性格比较开朗且发言比较大方的同学带头在课堂上简述自己的心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向同学或老师敞开心扉谈想法,大大方方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要让学生做到会说想说的话,力争不出现语法修辞上的错误。根据教材安排“口语交际”的八次训练,我着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因为这些口语训练的话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既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又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文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一、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
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和情感因素,提倡学习者要有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空间。其根本目的是要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1.重视课本阅读,善于提炼发现
虽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复杂,许多的定理、概念、结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仍然离不开课本。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看书时有浮躁心理,往往匆匆浏览一遍就万事大吉,找不到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2.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3.鼓励提问质疑,锻炼思维敏捷力
现在高考,选择题的解法训练有许多,有的是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结果,有的用到排除法,有的用图像法,有的是根据概念选择正确答案,还有的是多个概念或定律的交差判断题。在解题时,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在已经得出某个选项答案后,还要进一步搞清其他几个选项的错误原因。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巩固所学知训,提高质疑能力,锻炼思维敏捷力。
4.学会融会贯通,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物理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使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5.倡导合作交流,提升创新思维才华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的概念、定律、定理、结论都是实验结果的体现,也需要经过实验来验证。
6.注重总结反馈,强化自主研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学认为,回顾和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不仅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重建课堂教学,小结课堂教学的感想,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回顾、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课后复习环节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可以指导学生写 “一课一得”;让学生对同一类物理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要求学生总结自己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几个误区
1.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例:某位教师在上《磁生电》这节课时,通过奥斯特实验导入课题,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学生讨论后紧接着提出磁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然后就让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情况下磁会生电。结果实验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乱七八糟开始动手了,有的把线圈塞入磁体中,有的连好电路后线圈乱动后发现电流表动了,就高兴的说有电产生了,但究竟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却没有结论。
2.自主学习教师包办
例:另一位教师在上《磁生电》这节课时,同样通过奥斯特实验导入课题,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学生猜想能,紧接着提出自主探究课题“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探究开始老师先介绍器材,然后让学生连接电路,思考一:磁性的强弱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学生就动手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论;老师又提出思考二:不同的载体单根导线,匝数很多的线圈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学生又动手实验,然后又汇报实验结论;老师又提出思考三:当导线朝不同方向,上、下、左、右、前、后运动时,是否会有电产生呢。学生又开始实验。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画出磁体的磁感线,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3.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耗费课堂时间
“自主探究”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只有在自主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1.课前放手预习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抓住重点:明确预习内容,教会预习方法。在学习课文前,要按照“导读”提示自学;在预习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2)通读课文: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3)理解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的内容。(4)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搭石》的预习指导是这样设计的。(1)通读全文,找出生字、生词。(2)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3)课文有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到家乡“美”,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美在哪呢?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体会。(4)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预习指导意在引导学生怎样进行先学,从中领悟自学的方法。
2.课中精心导读 (1)导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出示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威尼斯,让学生去领略异国风光。看完课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导人新课:“同学们,沿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这众多的景物中,作者为什么单写小艇呢?它同这座水上城市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威尼斯,了解威尼斯。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观赏到异国的风光,拉近理解的时空,引起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探索的境地。 (2)导法: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循法自学。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而理解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内容;从题目人手理解课文内容;找中心句,理解文章内容等。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去发现、感受、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导思。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疑问,要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环境和机会,在看似无疑处设法激起学生疑问,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有:从课题人手质疑;从重点处质疑;从矛盾处质疑;抓难点质疑等,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多角度、有顺序地提出问题,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学会思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求克服困难,发展其创新能力。
二、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学生自主与老师引导的关系。二是关注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的目标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过高,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必须与学生对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的深入思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创造自己的思想并把它们表达出来,而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因此,他认为“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这种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因此,倡导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地理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在初中地理新课标(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的学习过程。在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表现时,应重点评价学生:(1)能否提出地理问题;(2)能否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以及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收集、获得资料;(3)能否将地理住处资料恰当归类和将地理住处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4)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5)参与地理观测、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的质量。这些都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也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教材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活动”版块,这些是新教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版块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料收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示图表类和应用信息技术类等,我们统称为活动系统,它们具有教材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教材活动系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一、运用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读图、深入探究能力
在教材“活动”设计中,一般先让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地理事物,或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是“活动”中比较容易完成的部分,接着,在读图、识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部分问题往往具有一定深度,有的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案例1: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亚洲自然环境“活动”,探究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地势特征。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读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归纳某一地理区域地形、地势特点的能力。
探究过程:1. 读图:读亚洲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 讨论:根据亚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讨论亚洲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情况及地势特征。
3.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探究结论:
拓展延伸:1. 猜想:亚洲的地势特点与亚洲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2. 如何通过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变化的特点
以上系列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合理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从中获取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势特征等地理信息,在这种读图归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地理必须过“地理原理”关,即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还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案例2: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台湾省“活动”探究台湾工业城市分布特点和原因。
活动目的:通过分析台湾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探究工业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
探究过程:1. 读图:找出台湾的主要工业城市;
2. 归纳:工业城市分布的特点;
3. 收集:让学生分别收集台湾地形、主要矿产、农产品、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资料;
4. 讨论:小组讨论影响工业城市分布的原因。参考资料:台湾省地形图、台湾主要矿产农产品分布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形条件、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可将台湾省地形图与工业城市分布图对照起来读,学生会得出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读台湾的位置图,可得出西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外交通便利;读台湾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可知西部农产品丰富,可养活较多人口,因此西部人口多,从而得出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的条件;另外,台湾西部开发历史悠久,这个条件学生可能不能马上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台湾西部与大陆的相对位置,学生便可得出西部离大陆最近。大陆移民可能最早在这里定居,因此开发较早的结论。
探究结论:工业城市的一般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沿海地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劳动力丰富,为工业发展,城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拓展延伸:利用已探究的结论分析澳大利亚或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以上的分析过程就是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过程,也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提高了读图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中,以观察、观测、实验、调查、制作、辩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线,以生活所在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内容,通过实践中的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学习能力,兴趣就会延续,学习地理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增强。
案例3: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活动”,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地理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经济,提出自己的建议。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不利和有利条件,认识到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活动过程:1.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的资料
2. 交流讨论:小组成员根据所收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梳理自己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
探究结论:发展经济应深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才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拓展延伸:下图是我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的低山丘陵。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请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一种能够科学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方案:
A. B.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87-01
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培养小学语文大班额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必要性,体现新课改要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是教师教学中逆向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再现,是质疑、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的结果,是探索与研究的必然,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自主创新的最终体现。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主动性,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
3.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敏捷性,鼓励提问质疑
在课堂上,教师应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生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也由他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可以自己选择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组成小组学习;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的准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这样的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课前,笔者想:九寨沟的风光是美丽的,可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可以通过赏析词句来进一步理解;还可以大量补充课外的音像图片资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如果这些方法都运用,显然在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后来想到既然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学习,那何不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呢?于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平时运用的五种学习方法:读读议议、想想画画、赏析词句、质疑解疑、查找资料,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学习《九寨沟》;可以按相同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临时选出的组长的带领下学习。"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他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埋头作画,有的圈圈画画,有的热烈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既有个人代表小组交流的,也有整组参与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现在小学教师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的少,甚至课堂上只是自己讲,不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笔者认为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病因。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式教学,会大大影响到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新课程体系中,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学习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提问、质疑和猜想的环境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思维敏捷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叶老曾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的理想,教师就得开放教学的思想,开放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开放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等的限制,如果缺乏教师的具体指导,让他们放任自流地学,就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让课堂更富有效率和民主化,为把写作业实实在在地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从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着眼,让学生写得具体,写得充分,写有实效,我遵循“目标引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的教学思路,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主要以“静态学习”的方式呈现,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好学案引领学生自能读书,把自主阅读和自主作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与课文发生对话,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我把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的“目标引领”学案设计为:
一读:朗读(2遍以上),要能读准生字字音,分辨并记住生字字形,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思: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写得怎么样;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学习;提出在学习中的疑难困惑问题(1个以上)。
三练:1、字词训练。抄写一类生字(两遍),找最相似的形近字1-2个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用生字组词或扩词;挑选多音字(1-2个),根据不同读音组词;抄写好词(5个以上)佳句(2句以上)积累;自选词语(2个以上),写出它们的近义词、反义词;挑选新词或常用词语(2个以上)造句;找出新词或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写出自己的理解。
2、句子训练。挑选疑难句子或重难点、关键句子或留有广阔思维空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挑选句子(1个以上面)缩句;改文中的反问句为陈述句;把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把字句改为被字句(各1句以上)。
3、段的训练。挑出最喜欢的段或感受最深的段,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4、修辞。抄写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句、段,并练习仿写。
“一读、二思、三练”的“目标引领”学案由教师打印好,每生复印一份,要求贴在语文书的第一页,便于随时翻阅,起好一个阅读导向作用。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课文,把一些词句等训练明确化。不是每一课,每一次作业都要照此面面俱到。依据课文特点、学生经验能力,允许学生增删目标,丰富目标,不同学段、不同的课文写出的自学作业可有所侧重。凭借这些“目标引领”内容,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作业行为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学生遵循“目标引领”内容展开自主学习,读有指向,思有目标,练有内容,学生就能做到边读边思边写,不断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时的教材就变成了一个例子,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学生结合“目标引领”的内容,挑选了“天涯海角、安慰、凄凉、寂寞”等词语进行积累,就“陆续、简陋、危险、野蛮”等词语找了近义词和反义词,用“畏惧、恐惧万分”等词语进行了造句练习,挑选了“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等句子写出自己的感悟,提出了“鲁滨孙在住所前插下杨柳桩子,这对防御野人起了什么作用呢?” “开头说鲁滨孙遇到困难一点也不畏惧,为什么后面却又说他遇到了野人后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生活”等有价值的问题。“预习提示”的问题: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问题大,有一定的难度,是理解课文内容、挖掘人物品质的一个重点。从写的作业情况来看,多数同学只能达到五、六层。于是我就把他作为第二课时合作探究的重点,来达到对人物品质的把握。
“一读、二思、三练”这样的自读导向,贵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实实在在地动笔。由于提供的是如何学习课文的方法,作业的具体内容多由学生读中决定,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可说是放手又不放任,是主导与主体、扶与放的有机结合。这样的作业练习,保证了读书、思考、写作业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发自内心与教材(课文)发生对话,与作者发生对话。学生自读中的感悟,学生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学生在学习中捕捉到的灵感,享受顿悟的欣喜,不是教师的精彩讲解所能有的。学生的读、思、写,凭的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又在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智慧。学生自主作业,既是在积累语言,又是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语言训练实在。写出的自学作业,可以说是酸、甜、苦、辣的结晶。这样的自主作业,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必能陪伴学生一天天走向知识的殿堂,让学生不断品尝到自我成长的快慰。由于每一次作业都有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在闪耀,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学生思维的果实,挖掘了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伟大,学生自信、自强的意识就越来越强。
多读多写,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过程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的有效的学习。学生在读书中的自悟,写出的对词、句的理解,以及还有哪些句子不懂,哪些地方不明白,向教材发出的质疑和问难,无不体现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有力地培养着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在自我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二、达成交流对话,培养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深化;自主探究结果好比是作文的素材,合作探究好比是对这一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提炼。如何将自主作业转化为教学的资源,让它产生更大的激励功能,我认为进行交流与对话是关键。因此,我让阅读课的第二课时主要以“动态学习”的方式呈现,以自主作业为凭借,让它成为合作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连接课本与师生的一座桥梁。这时,教师要着力营造的是一种交往互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相争论时激情飞扬,在质疑解惑后惊喜万分,让爽朗开心的笑声溢满课堂,让师与生、生与生在互动中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
首先,在同学间开展交流
。方式是同桌或小组内进行作业检查、交流。借助自主作业的检查、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启迪,反思自我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促成自我与文本再次对话,对自主作业进行修改、完善。其次,针对疑难、困惑,在同伴间、小组内展开对话。在对话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思想交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解疑、解惑,共同进步、成长。
第三,在此基础上,在班级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交流对话的步骤、内容、方式通常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由学生1—2人读自主作业,在全班交流、欣赏、评议。
2、重点抽查了解自主作业中挑选并理解的词语、句子及阅读中有独特感受的句段。如句子“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一同学是这样谈自己的理解感受的:“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没有任何人与他进行沟通,没有人与他交谈。这样的生活的确很难过下去,不过鲁滨孙还是凭着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活着。” (《鲁滨孙漂流记》)
3、就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及困惑,鼓励学生提出来或向教师发问,然后组织有效的讨论、交流活动。教师也可围绕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时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使教学的重点目标得以落实。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前四个自然段多次描写到“冷”,这是为什么?在讨论中,学生就逐步明白了“冷”既指自然环境“冷”,又指社会环境“冷”(坐马车的人、小男孩、爸爸等),这样一来,对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挖掘也就更丰富了。
4、交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表达方法上的感悟。
这四个方面交流对话的内容,不是平均用力,通常把二、三两个方面作为重点。要努力消除学生对话中羞怯、畏惧心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理解、看法,讲出自己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不同的观点产生碰撞。教师要顺学而导、适时点拨,既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又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做到“精要点讲”,开启智慧,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正确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就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不论是同桌或小组内进行的作业检查、交流、对话,还是在全班开展的广泛交流与对话,合作探究的意识熏陶蕴藏其中。师生间、生生间对疑难及困惑展开的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力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探究的品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趋正确,更趋全面,更趋深刻。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学生就一定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习得有用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心灵和精神得到有效的充实。
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交流对话” 教案一例
《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学生按学案指向,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作业。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抽查“自主阅读”情况。
1、朗读。你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吗?
2、能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吗?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预习提示”问题: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学作业”中各自做的情况,互为补充,使答案渐趋完整。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主要从吃食、居住、安全、孤独等四个方面)。
2、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句、段中感悟出来的。
3、你对文中哪些句、段还比较感兴趣,挑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4、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向同学和老师提出来的吗?先在小组内提出,讨论、交流;小组解决有困难的,再全班讨论、交流。
四、总结课文。
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如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
1、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启示。
2、教师谈自我启示,提出希望、祝愿。
1教师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依赖心理,有一个兴趣导入点,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想方设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自主独立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的能力。1.1 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习和探究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课堂教学技术和管理策略方面提高充实自己,以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地做到解放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和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协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用考试、分数等来压学生,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体育有关的知识,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兴趣,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民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怕说错,要敢于动脑,更要敢于动手,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1.2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堂,要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师的管理要讲策略,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内容安排要有针对性,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安排集体项目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提建议,想办法,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其次,师生关系要和谐,体育教师要设法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尊重别人和遵守游戏或者活动的规则,要做到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静的下来,这种管理既有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生方面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的进步大多都取决于自己的观念和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不能仅是老师的事情,不能总是要求教师怎么这么做,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情,要投入全身心去完成的,而不是随着老师的讲解去学习,自己要强迫自己培养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比较适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尤其在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中,能有效地利用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学习的独特环境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和观念是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学生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学习和能够学好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才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会在学习上动脑筋,才会想到自己独立钻研,才会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情,才会想方设法去探求事物内部的规律,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培养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遇到了问题或获得一定收获后,教师就要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中将问题展示出来,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如:在游戏教学中,如何才能在遵守活动规则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任务短跑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起跑动作、手臂摆动、冲刺技术等技术要点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和方法。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在讨论中教师还要借助问题进行引导,如:传球不准是因为什么?速跑中速度提升不快是因为什么?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练习后展示,展示再总结,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并在合作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变过程。小组、小集体合作模式则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才会成为一种快乐,只有让学生融入集体,才能发挥集体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不仅符合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伟洪.体育教学中运用自主式学习方法探讨
[J].新课程学习,2011,(12上).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8-02
《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说的是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共同发展。另外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动探究意识呢?
1 建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必须先建立合作小组。我一贯在建立合作小组时采用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的合作小组,实际上这样随机结合的小组往往会更方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分组既节省时间又避免因分组学习噪杂慌乱局面,在教学时有的组讨论的十分激烈,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而有的组则一声不发。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四人或六人的小组,还要给组内的每个成员一个特殊任务。如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当“小组主持人”负责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让平时比较认真听讲的学生当“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同学的发言情况。让善于表达、善于总结的同学当“汇报员”负责把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让比较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当“监督员”负责监督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再让小组成员为自己的合作小组取个名字,这样更可以增强小组凝聚力。
2 激发合作兴趣,引发自主探究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愿学、乐学、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如何做到激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合作学习激趣。许多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以书讲书,那么学生一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情境中,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新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向学生讲述了搜集西沙群岛的一些丰富物产或图片,我又结合自己上网找到的一些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作了进一步介绍。学生深深地被西沙群岛的丰富物产吸引住了,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课文中所描绘的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改变教法合作学习激趣。如果每个教师每天都用同样的教法来向学生授课,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厌烦,缺乏趣味,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创新,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生字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先自主想办法来学习,不懂得在组内质疑、解疑的同时,交流识字小窍门,并多种方式合作学习,如:“猜字游戏”、“抢读字”等形式。又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我抓住问题“蛇与庄稼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并且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就选择画画法,有的学生则选择列表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培养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顾名思义,当然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作为,发表自己的想法,相互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而实际上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好动、好胜、喜欢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说自己的根本不懂得听别人的意见,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最基本的合作能力 “听、想、说、动手”。“听”就是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见解。“想”就是有独立思考,把听到的认真思考一下并判断别人的话是否有道理,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同,有否补充和不明白的地方。“说”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动手”就是动手记住问题的关键。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男孩》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说出来,一个同学在说时,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这个同学说得与自己想的相同吗?有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轮到自己说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全部说出来,最后再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合作能力,合作效果、学习效率都大大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通过评价,强化合作意识
《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评价学习过程,又要评价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评价他们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针对四人小组,在评价方式上,我采用下面几个方面:①小组中各成员的参与情况;②小组完成任务情况;③小组中合作的协调性。还可以给受表彰的小组一些特殊的称号,如:“创新之星组”、“好孩子标兵组”、“黄金搭档组”等等。这样充分激发学生的群体效应,强化他们正确的合作技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74-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当前,国家正在着手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指出:“改革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对物理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自主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重视课本阅读,善于提炼发现
虽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复杂,许多的定理、概念、结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仍然离不开课本。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看书时有浮躁心理,往往匆匆浏览一遍就万事大吉,找不到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在教学中,尤其是名师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每次上新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两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答案,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二、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三、鼓励提问质疑,锻炼思维敏捷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老师给学讲题,进行概念分析或定理论证,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和推理步骤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明白,不讲解题依据和思路,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极作用,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甚至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极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现在高考,选择题的解法训练有许多,有的是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结果,有的用到排除法,有的用图象法,有的是根据概念选择正确答案,还有的是多个概念或定律的交差判断题。在解题时,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在已经得出某个选项答案后,还要进一步搞清其他几个选项的错误原因。所在,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巩固所学知训,提高质疑能力,锻炼思维敏捷力。
四、学会融会贯通,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物理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使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五、倡导合作交流,提升创新思维才华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的概念、定律、定理、结论都是实验结果的体现,也需要经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好手段。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演示实验,通过课堂上的分组演示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激励学生开展讨论,并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虽然是短暂的讨论、演示和探索,但凝聚了各个小组集体的智慧,是合作的结晶,智慧的体现;学生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采取开放实验室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实验方案或单独完成实验,然后开展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大辩论,比较实验的优越性,以此推广小组合作实验经验,教育学生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集体活动,尤其是实验,它是同学间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外探索性实验是目前学校课外实验教育的一种新方法,物理教学可组织学生课外实验小组或课外研究课题,让学生借助家长、同学或其它机构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实验作品,以体现合作交流的优越性,提升创新思维才华的培养,拓展物理教学改革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