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护理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36-02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不断的改变,社区护理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社区护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我们胜南社区胜辛卫生所的护理内容与模式,也是推动社区和谐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社区护理服务现状
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服务也不成熟,目前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政府及政策的支持明显不足,社区护理工作缺少经费:限于经济条件,社区护理工作存在许多的困难。例如,上门服务时欠缺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造成社区卫生服务部门与社区人群联系不便,这样就对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要落实社区护理服务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全面推广社区护理工作,可以使社区护理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健康保健服务。
2、缺乏社区护理专门课程培训及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大多由离、退休护士或一些高年资护士承担,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充满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不少健康问题。但她们均未接受过正规的社区护理训练,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
3、我们社区护理提供的服务内容局限: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而且受传统的观念以及传统的护理模式的影响,造成社区护理工作内容与医院类似,服务内容局限。开展的大部分项目就是静脉输液、家庭出诊、健康咨询等。社区护士承担的角色就是医疗照顾角色,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咨询服务较少,然而实际的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离国家要求和居民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二、社区护理工作的创新
1、坚持体制创新,建设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网络。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举办主体发生了变化,逐渐打破部门垄断,调动社会各种资本加入社区卫生服务,拓宽了筹资渠道。发展的趋势将是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置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护理将在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2、创新制度管理,完善社区护理运行和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层次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职责,按照满足服务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护理组织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其服务机构、社区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服务技术项目的准人,健全社区护理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护理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护理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管理,为社区健康资源共享及双向转诊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3、创新服务内涵,实现全方位社区护理。根据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社区护理服务将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服务内涵,增加服务项目,使社区护理服务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社区护理将在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创新护理模式。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促进模式为指导,落实社区护理工作服务功能中“防、治、保、康、教”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以“贴近人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供康复服务、保健指导、健康教育为护理服务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分别推行新的社区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
(1)用“多领域”概念与医院的专科护理结合,进行全面的护理服务指导。建立“家医家护”责任制,以家门前的保健责任人制,营造亲情氛围。以“整体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及家庭访视制,应用护理程序落实家庭访视,督导患者的“遵医行为”。
(2)培养大、中护士院校的护士学生的“义工护理服务模式”。学生在节假日定期以聊天的“话疗”及生活服务为主进入社区,为病人、老人、残障人服务,让学生能早日接触社会,体验帮助人的乐趣,激发爱心和奉献意识,巩固对护理专业的热爱,给病人以情感支持,以无偿的服务培养其奉献爱心的热情,拓展了护理服务的内涵和功能。
(3)根据个体需求建立“家庭护理模式”。让患者能在家中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发挥社区护士独特的医护功能,在家庭环境下为残疾、慢性病患者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服务及必要的日常生活指导,促进其康复和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并尝试采用Moos的适应模式护理临终患者。
(4)初步奠定在医院和社区护理之间形成“联动、互动机制”。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对急、重病人帮助联系、引导其到专科医院就医,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使经过医院诊治、正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及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在家中也能得到的规范护理服务及照顾。
三、结语
我国的社区特点决定了我们社区护理的内容与模式,要加大创新力度,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工作。将要使护理工作进入人们生活中与广义健康有关的各个领域,这需要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完善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细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内涵
本市自“十一五”以来,着力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迄今已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医疗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还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亟须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边界。修订草案根据政府、社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定位,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予以细化,明确要求政府将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体现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提供方式既可以是政府直接供给,也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完善政策措施,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支持企业提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老年人特别是失能、患慢性病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是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长期护理供需严重失衡、护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目前,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建立个人、雇主、政府三方分担缴费的社会保险形式,并配套相应的评估、支付和服务保障制度解决这一问题。本市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制度探索,主要包括民政部门实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卫生计生部门实施的以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为组成部分的老年护理服务,以及人保部门实施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上述制度的实施对缓解本市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服务对象覆盖有限、筹资支付水平偏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修订草案着力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了制度性规定,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财政等部门应当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
目前,在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方面,本市民政、卫生计生、人保等部门分别在各自系统内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护理医院,高龄老人医疗护理等领域的需求评估工作,形成了三套评估体系,这些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仍存在着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老年人重复接受评估、服务转介机制不畅、政策及资源碎片化等问题,致使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匹配。修订草案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对其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照料护理需求等级,作为其享受相应的照料护理服务的依据;对其中高龄、无子女的老年人予以优先保障,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适当补贴。
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紧张、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设施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从源头上加强规划指导和调控,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市民政部门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市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等因素,组织编制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相应的城乡规划。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推进落实。
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资源整合
本市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设施主要为社区老年人托养机构、助餐服务点、助老服务社等。这些机构和设施,目前主要以政府兴办运营为主,社会和市场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结合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强烈需求,亟须加大供给和资源整合。为此,《条例(修订草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包括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等;二是对社区中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加强统筹与整合,通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取多样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三是发挥养老机构的资源辐射作用,利用其自身设施和服务资源,为社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四是规定了家庭照顾者支持措施,为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临时或短期托养照顾、技能培训、扶助器具租赁等服务;五是制定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
在医改的新形势下,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当前护理工作能结合医改的总体要求,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改变临床护理的服务模式,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建设,拓展护理服务的外延,创新护理主观机制,建立激励临床一体护士的长期机制。因此,笔者的所在医院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三贴近”,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在新形势下赋予它新的专业内涵。
1 实施优质护理,加强“三贴近”建设
医院服务的对象是多元化的,服务过程是多样化的,医院的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医疗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的核心。
1.1重视支持护理工作,院领导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支持系统,特别是后勤服务支持系统,把时间还给护士,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和病人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和条件,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确保护理服务内涵建设落实到位。
1.2保障护士的待遇,激励约束机制并存,对护士实行岗位管理。依据各岗位技术含量、岗位风险、实际工作数量和护士满意度、责任大小等要素将护理岗位进行分档分级,并作为奖金分配的依据,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打破以往大锅饭的局面,稳定护理队伍的建设。
1.3简化护理文书,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根据护理文书书写标准,结合临床实际,我院对护理文书书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推行表格化记录,简化护理文书,每班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少于半小时,减轻护理书写负担,简化护理工作流程,让护士更贴近患者。
2 优质护理的实施和意义
实施优质护理的实质是护理改革,他有三个点:切入点、落脚点、关键点。
2.1改革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全面负责
―责任制整体护理。
即:临床护士护理患者实行责任制,是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包括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密切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以优质护理为平台,通过改模式,重内涵、建机制、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质量。
2.2加强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2.3护士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为患者提供全面、合理、主动、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重点就是“重临床、增内涵、强专业、保质量”。
3 优质护理重在体现护理的专业内涵
优质服务要求从服务对象的利益和诉求出发,完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操作,科学简化服务流程,力求实现合规、高效、人性化服务。优质护理重在内涵建设,它要求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体现护理的专业内涵。
在开展优质护理的初期,母婴同室运用问题管理模式针对环境、护理模式和排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的改进[1],但产科的医疗护理工作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肩负着维护母婴两代人健康安全的使命,因此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优质护理的纵深层次推进,激发护士能动性,提高护理内涵、专业化水平是产科护理管理人员思考的方向[2]。我科在护理部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推广母婴床旁护理,扎实做好特色健康教育,提高产妇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推行岗位管理,分层次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素质,为母婴提供温馨、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母婴区床位28张,学历组成本科生5人、大专生13人,职称组成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5人、护士8人,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0人、N3级4人、N2级3人、N1级4人以及N0级6人。平均年龄30.9岁,护龄10.8年,床护比为1∶0.6。
2 方法
2.1 存在问题 科室优质护理质量自查,存在以下问题: ①"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内涵没有落实到位;② "健康教育"没有体现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满意度较低;③ 护理人员在分层次培训内容及计划上不够详尽,落实不够到位;④岗位配置不合理,按照一级病房我科需配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2人、N3级3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
2.2 持续改进措施
2.2.1 成立科室优质护理质控小组 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优质护理质控小组,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计划;按PDCA循环分阶段完成实施计划。护理部随时指导、督促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2.2 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 突出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深入推广床旁护理,完善母婴床旁护理流程,鼓励新生儿父亲在住院期间陪伴照顾母婴,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从细节入手,完善各种流程和制度如母婴入室告知、乙肝疫苗接种告知书、患者隐私保护制度等,充分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各种权利;提供各种便民措施,如为产妇增添哺乳垫,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妇舒适度。
2.2.3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母婴健康教育 实施母婴同室每日健康教育实施及评估记录单,制定每日健康教育内容计划,产妇及家庭健康教育掌握评估表,进行评估、反馈再评估、再反馈,切实使每一个产妇每天都能得到护士规范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规范专科健康教育内容,把核心知识上墙,制成专科健康教育处方、小册子提供给产妇及家庭。针对母乳喂养、新生儿常见问题进行预见性宣教如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含接的技巧、新生儿胃容量、宝宝吃到足够奶水的表现、新生儿黄疸、低血糖、呕吐、皮肤问题等等,制作文字生动,产妇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并将风险意识、安全文化、知情告知融入健康教育指导中。
2.2.4 开展母婴延伸护理 把健康教育指导逐步延伸到出院后的家庭、社区,做好电话答疑、电话回访工作,对有特殊需求及未能独立护理新生儿的人群提供上门访视服务。
2.2.5 加强对特殊孕产妇 特别关注妊娠丢失、生殖助孕、未婚先孕、母婴分离等特殊孕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尤其是为丧子孕产妇孩子准备花提篮,充分尊重新生儿的个体尊严,并在其床旁悬挂玫瑰花标识,使每一位医护人员知晓。
2.2.6 进行岗位合理配置,规范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部及片区通过岗位的调配,使科室岗位配置达到优化组合:N4级1人、N3级4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每月的培训结果与月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护士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3 评价方法 将实施优质护理持续改进的2011和2012年的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χ2、t检验。
3 结果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2011、2012年进行比较,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情况(见表1)。
4 讨论
4.1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深化了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体现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 "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即每一位责任护士护理产妇及新生儿时,对母婴进行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外,还要对产妇及家庭一对一的进行康复、健康指导。床旁护理-责任护士一对一的连续、全程优质护理,实现了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知情权,使母婴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针对性强的规范化健康教育,培养了产妇及家属自我照护及照顾新生儿能力,知晓并掌握更多健康教育的知识,促进产妇及家庭各自角色的转变,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实现了护理人员对母婴的"人文关怀";从而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P
4.2 合理的岗位配置,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专业化护理质量 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论工作年限、职称、能力水平高低干的是一样的护理、治疗,是对人力的一种浪费[3]。通过分层次的对护士实施全员培训,提高护士核心胜任力,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4]。通过系统和多种形式的制度化培训,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持续提高了产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应急意识不断锻炼和演练,应对各类护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工作中预见性的提早给予评估、观察、干预,从而减少或杜绝危重产妇潜在发生危险的倾向,使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也快速提高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罗宏.温贤秀.关晋英等问题管理模式在母婴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1)[J].护理研究杂志,2011,25(7):1749-1751.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86-02
上世纪70年代起,家庭病床在我国各地已经初步建立,开始出现了专科性的家庭病床。家庭病床成为社区护理的主要形式。在家庭病床开设中,护士担负重要任务。家庭病床的建立使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护理要求,服务的内容也日益扩大,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医疗护理体系;家庭病床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形式。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承受着着各种病痛,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人与人的疏远及人与自然的隔阂一步步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压抑感,人的健康需要情感的输导和和宣泄。护理人员作为一个白衣天使,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治好病人肉体上的痛苦,更应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真诚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服务观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不仅是医院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
2006年2月至今我院分别在在四个社区建立家庭病床200例: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9~78岁;糖尿病足截肢2例,中风患者83例,癌症晚期3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10例、外伤40例、精神障碍患者10例、上呼吸道感染20例。
2 方法
2.1 深刻把握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护理人员是人文关怀服务理念的具体实施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护理是“以人为本”,在医疗护理服务中,不管服务对象来自哪个阶层、有何种背景,他们都享有追求幸福生活、维护个人尊严、体现自身价值的权利。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理解与自由的追求。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反对野蛮,愚昧的世界观,其核心表现为对人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力。所以,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善待每一个生命,是护理人文关怀的首要因素。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人的意识和意愿,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努力形成“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进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中人性的温暖和关怀,如:一个称呼、一个微笑、一个搀扶、一句问候、一声致歉,都使患者心情舒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1]。人文护理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面,而润物细无声就是我们护理工作的真实写照。人文护理让护患双方互相尊重和信任;让病人的合理需求获得满足;让病人的问题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解决;让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发展。在公作中应时时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做一个让患者真正信赖的守护神。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是护士的天职,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应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系。
2.2 努力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家庭病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护理人员的素质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家庭病床人文护理水平的高低。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四心”,即: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四心”是护理人员应必备的优良品质。首先要政治思想好,热爱护理工作,要有敬业精神,有责任感,真诚地关心、爱护患者,为患者着想。能吃苦耐劳,不计报酬,要有主动性、自觉性。因为家庭病床的特点是面向社会,外出访视一般要独立行动,走千家串万户,一天不知要跑多少路,吃多少苦,完全靠自觉,由自己掌握工作量。护士必须要熟练掌握各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内、外、妇、儿等专科常见病的一般诊疗方法;掌握急诊和院前抢救的各项操作技术。熟悉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内涵修养;通过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知识的累积和熏陶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要积极进行实践,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具有紧急处理及康复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有丰富的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能对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处理。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在面对各种危急时,能够做到镇静从容,忙而不乱,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要有良好准确的表达能力,娴熟恰当的人际沟通技巧有利于处理医、护及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对有效诊治患者,做好社区、医院的卫生服务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家庭病床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任何一项服务都涵盖了护理工作内容,都需要护士的参与和协调。护理人员还应具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协调各方面工作[2]。 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倡导的“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等主题的活动来加强医院人文建设。提升医院内涵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要不断进行总结,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到独善其身。要加强对护理中的难点、疑点进行攻关,做到有突破、有创新,努力把我们的感情及智慧融入到护理工作中。激发工作热情,不断增强爱岗敬业的自觉性。积极引导护理人员树立“精业厚德,同创健康”的思想,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干,努力增强护理人员的事业心。建立健全赏罚制度,对工作标准高,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员应予以奖励;对工作消极懈怠的应予以处罚,真正形成“让不干事的想干事,让想干事的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奉献爱心,争当模范”活动,并进行评选一次,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3]。
3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3.1 创建整洁的物理环境。这要求环境干净、舒适、安静,设施方便、安全,环境布置美化。如家庭的病床上不再是刺眼的白色,可使用绿白小格相间的花床单、花被罩,颜色柔和,款式时尚,加上柔和的墙壁和灯光,透出几分家的温馨。还应特别注重病人“观景养眼”的习惯,在家庭的合适位置,摆放特意制作、外形精巧的浅蓝色小沙发,中间的茶几上,一束小花显得盎然生机。另一方面在护理人员的礼仪上做文章,护理人员着装整洁、仪表端庄、态度主动热情、语言文明礼貌、人人注重礼仪,主动帮
助患者。
3.2 创建温馨的亲情环境。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尽一切努力使患者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精心周到的照顾。首先要把患者当作亲人来看待,除关心和解决他们的生活需要外,要着重在一切护理服务中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即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其他权利。要学会理解患者,并不断地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要关爱患者,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为患者建立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给患者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感。其次要把患者看成正常人来看,有人际交往,获得信息的需求,除了合理地安排患者会客、娱乐外,护理人员有责任回答患者对用药、治疗、费用各个方面的提问。解除患者疑虑,特别要保质保量的做好护理健康指导,为患者提供专业预防保健知识,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对待疾病和健康问题。
3.3 创建热情的服务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想患者之想,做到细致入微的关心患者。护理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应敏锐地察觉出各种患者各种的需求并予以满足。除了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生活习惯、需求层次因人施护外,还应认真评估判断出患者心、身护理问题,制订出个体化护理方案,认真实施,真正把整体护理落到实处,使患者处于心身的最佳康复状态。另一方面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护士各种操作规程,重视细节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往往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语言、一个得体的抚摸可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强调护理的预见性,积极预防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3.4 创建畅通的沟通环境 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非常重要,与患者建立恰当的沟通,有利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消除不利于康复的心理,及时开导患者,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增加患者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与患者沟通时,首先应认真倾听患者诉说,了解其所需和要求,尤其是对疾病的叙述,注意患者情绪,以及对疾病治疗的期望值,针对各类患者或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沟通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情绪的语句,不用过多的专业词汇,要通俗易懂,取得沟通的顺利。但是每次与患者交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和疲劳。避免强制的教育态度。有第三人在场时谈话不要涉及病人的隐私,要保护病人的隐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护士应重视信息沟通的双向性,本着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原则,注意自己说话的语调、表情、态度,使患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人性化的服务。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不足,对病人提出的中肯意见要虚心采纳,尽快改正,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结果:我院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他们在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治疗,心理压力小,也免除了来往路途的劳累,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为病人就医提供方便,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护理服务,向社会传播健康知识,体现护士的社会价值。在家庭病床护理中人文关怀理念成功展开深入人心。
讨论:家庭病床护理是医疗机构、患者、家庭“三位一体”的护理形式, 通过有针对性患者的追踪观察,到目前仍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家庭病床的开展仍然是社区护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让病人在熟悉、温馨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必将成为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医院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基础,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创造品牌服务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护理人员作为实践人文关怀的服务主体,必须在实践中不懈努力,才能真正体现护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和价值。用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武装头脑,做人民满意的“白衣天使”。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我们的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护理质量,适应护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病人为中心”是指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一年多来,在管理培训护理人员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心得,活动开展以来,各科室护理工作呈现出崭新面貌,护理工作更加细致,更加贴近病人,现介绍如下:
1.管理培训
1.1 护理部:
1.1.1 完善及健全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如制订并落实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及标准。护理部先后制定出了护理核心制度及重要流程、临床常见护理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重点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及观察要点、特殊检查前后的护理、住院病人饮食指导等,并印刷成册发给每位护士便于学习,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参考及指导,提升护理内涵。
1.1.2 定期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及经验交流,提高认识,转变服务意识,不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知识讲座包括:维护和尊重患者权益、临床路径、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及隐患缺陷、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等;交流经验则以试点病区护士长和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相结合。会上年轻的护士长则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介绍通过全身心的投入,用心管理来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考核模式、标准的改变来提升内涵质量。面对繁重琐碎的生活护理,85后的年轻护士从转变思想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最终获得家属的满意、病人的满意、医生的满意;参加交流的护士普遍反映收获极大,不仅提升了自学能力,推动责任制护理更快、更好地发展,更重要的是把活动真正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上,做到了真做事,做实事。
1.1.3 加强三基培训。优良的服务加精湛的技术才是真正优质的护理,两者缺一不可。“优质”护理并不是只给患者洗洗脸、擦擦身、剪剪指甲这些简单的事情,而是要实实在在把患者装在心里,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所谓的“优质”也是形式。护理部定期对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位护士都有扎实的基本功;让家属放心,让患者满意。
1.1.4 开展操作技能的比赛及知识竞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及参与性。如举办“CPR”的操作技能比赛,优质护理服务的知识竞赛。通过此类相关的活动,护士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全院护士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1.2 临床科室:
1.2.1 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基础护理是做好专科护理,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石[2],护士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牢记安全和生活护理同等的重要,把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也渗透在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中,不断改进落后的服务流程,提倡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护士长每天督查基础护理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及时拾遗补漏,使基础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每月进行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强化基本功。
1.2.2 各科室护士长坚持每日晨间提问,每月开展核心制度、重要流程、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及危重患者的病例讨论。对护理部发下的这些小手册进行理论考试,不断强化规章制度及重要流程的学习,更在如何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方面给予相关的指导,不断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丰富了护士的专科知识,拓展了知识面,使临床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专科特色,丰富服务内涵,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有机结合,保障患者安全,体现人文关怀。
1.2.3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不断增强责任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护理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以健康宣教为例,以往护士大多蜻蜓点水,而今护士们会利用业余时间,自行编写健康宣教的规范手册。每条都明确框定出来。此外,护理服务中呼叫器应用频率、患者对护士的熟悉程度等量考指标,也相继得到有效规范。护患相互信任支持,关系融洽。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首先让病区护士相互自查,护士长及护理部定期督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映,听取患者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采取可持续改进的措施,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
1.2.4 各科室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出个性化的意见,以病人为中心,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考虑患者的需求,倡导为病人做每一件事,每一个操作时优先考虑患者的感受,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病区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如微波炉的无偿使用、提供“爱心”热水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代购生活用品;外科监护室的“六个”主动、采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来理解不能表达的患者的需要等都充分体现了护士为病人着想,考虑患者的需求。
1.2.5 加强实习生的基础教育,转变服务理念,规范基础护理操作。在操作时要求与患者多沟通,尽量能使用规范用语,语言也成为整个护理流程的一部分,要求语言亲切,面带微笑给患者讲解、给患者亲切感,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实习生在跟着老师们为患者进行生活护理的同时,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与感悟。
2.成效
2.1 护士责任感明显增强。护士承担起全面、全程负责病人的责任,促使护士必须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病人病情、诊疗计划、护理要点,真正实现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活动目标。
2.2 护患关系进一步和谐。护士真正做到了围着病人转、主动巡视、主动沟通,以优良的服务态度,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全面的理论知识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服务充分认可,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2.3 降低家属陪护率,患者自聘护工减少。由于护士承担了全部的护理服务,大大减轻了病人的家庭负担,病人家属对护士的专业服务感到更加满意、放心,切实做到了让患者受益。
2.4 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感受,提高满意度。由于实施了责任制护理,患者的治疗、护理、各种健康指导等全部由责任护士负责,遇到问题可以随时由责任护士帮助解决,使护患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患者更加信任护士。活动开展以来,实现了护理零投诉。
2.5 护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各项工作流程优化、合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由护士提供专业服务,保障护理质量安全。护士能自觉学习专科相关理论知识,主动给予专业的健康指导、心理疏导、康复护理,丰富了护理专业的内涵,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专科学术水平的发展。
3.小结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知道目前的服务与患者的要求还有差距,研究探讨护理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加以克服和解决,以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深入、稳步、持久开展;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护理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断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我科共收治精神病患者430人,其中精神分裂症318例,分裂样精神病48例,情感性精神病37例,器质性精神病12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3例,焦虑症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其他4例,符合CCMD-3-R诊断标准。
2 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2.1入院初期的人文关怀 患者入院初期,患者处于症状高峰期,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常表现为敌对、反抗、不合作、紧张、害怕、焦虑、抑郁等心理。这一阶段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语言安慰和劝说,根据病情,采取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入院宣教,介绍住院环境、分管医生、护士、护士长及各种住院制度(安全制度、物品管理制度、保护性约束制度等),帮助尽快适应病区环境。在接触患者前要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家庭、婚姻、学习、经济情况、职业及兴趣爱好等,注意接触的技巧及语言的艺术,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满足合理要求。同时落实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安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口腔和皮肤的护理、排泄护理、衣着卫生及日常仪态的护理)、饮食护理、睡眠护理、探视护理等。
2.2恢复期的人文关怀 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恢复,这一阶段,护士应深入患者,用关切的语言询问患者的感受,给患者恰当的称呼,要从细微处让患者感到护士的端庄、热情、认真、和蔼与博学,使患者认识到为他服务的护士有高尚的品格和精深的知识,从而相信、服从护士的管理与服务。
从环境的管理上,保持床单元的干净、整洁,生活用具有标记并集中管理;从患者的生活上,根据饮食爱好订餐(除医嘱有特殊饮食外),根据家属要求提供帮助购物便民服务(如水果、日常用品、衣物等)、提供接听电话及打电话,每天进行仪表整理及指导2次,并让患者照镜子,满足病人的审美要求,起床时间播放轻音乐及指导语,让患者在轻松中得到生活提醒及接受健康教育;平时有组织的开展工娱治疗、文体训练、集体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及心理技能训练等,并在病友当作选举生活委员、组织委员、文娱委员、劳动委员、安全委员、爱心委员,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优点长处,树立信心,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及增强社会责任感。 每月召开家属联谊会一次,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家庭、社会支持与关怀的平台。此期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介绍治疗的方法、各种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疾病的名称、临床表现、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措施。为患者答疑解难,使患者受到鼓舞,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让患者在治疗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治疗。
2.3出院期的人文关怀 这一阶段的人文关怀教育有:出院后坚持按医嘱服药的意义、药物服用的方法及保管方法、生活指导、复发的先兆及应对措施,家庭护理,并告知随诊时间、联系方法、随诊地点,教育时需以患者、家属或单位共同参与,方式:口头宣教及书面指导,并发放资料。
2.4跟踪社会化护理 患者出院后仍需较长时间服用药物,家庭康复护理成为医院整体护理的延续,护理人员对患者出院后15天、1个月、2个月、每隔2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治疗、康复情况,适时提供护理咨询及健康指导,更好的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3 结果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采取一系列的人文关怀措施,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住院氛围,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率均在95%以上。
4 体会
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尽可能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情患者,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3]。使患者生活得舒适、愉快,增加治疗和护理效果,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护士的精神风貌,护士的人文内涵不断丰富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12-02
自从1860年南丁格尔开创近代护理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化。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护理模式。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患者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其内涵与现代医学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一致的,开展中医整体护理,一是要转变观念,二是要提升素质。
1 转变理念
护理理念是护士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思想与行为的信念和价值观,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有不少传统的护理理念都在制约着护理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更新理念,转化角色,以适新模式的要求,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1.1 转变“被动执行医嘱”的消极工作态度: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不再附属于医疗,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加强对病人疾病本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要求护士在现代护理理论指导下,给予病人有计划、全方位地护理,达到促进病人身心的康复。
护理人员上班,不能机械单一地执行医嘱,要学会观察、了解病人,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病人需求,以人为本地制订病人的治疗或康复计划,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工作。
1.2 转变“以我为中心”的习惯思维及工作方法:“以病人为中心”是医院的工作中心,也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中心。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往往习惯于“以我为中心”,把我的工作、我的程序、我的制度放在第一位,忽略了病人的需要。
实施中医整体护理,应该视病人需要为第一位,工作程序、制度应根据病人需要、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完善,比如外科住院病人,在每一天的康复治疗方案中通常包括服药、输液、针灸、拔罐等内容,病人需要的治疗时段不同,护理人员除了考虑医学标准、排班合理等因素外,还要考虑适合每一个病人的需要,再做出人性化的合理安排。
1.3 转变“整体护理只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狭隘认识:系统化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它的内涵除了把病人、把护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外,还应“把与护理有关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病人住在病房,除了医疗、护理、水、电、汽供应,安全、医疗设备的配置与保养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各方面协调一致,才能确保护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实施整体护理,还要注意到,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社区医学的兴起,护理工作的范围开始走出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大量的护士需要进入家庭、社区,对慢性疾病患者、疾病康复期患者等进行健康指导、康复训练和心理治疗,这是整体护理的必然延伸,需要护理人员树立这样的理念。
2 提升素质
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服务的内涵将 加深刻,如何体现以病人 中心,提高护理质量,满足病人的需求?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当然提升护士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抓学习、抓培训。
2.1 营造优秀的护理文化:护理文化是渗透在护理活动中的灵魂,其实质是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为此,要在医院护理人员中形成“文以化人,德以修身”的先进文化氛围;要改变“护士的劳动是无文化含量的简单劳动”的错误观点和“重医轻护”的不良做法;要形成人人“献身护理事业,争当南丁格尔”的舆论环境;要营造“争做有文化、有修养的学习型护士”的良好局面。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进修学习活动:医院应着力推进护理先进文化建设工程,将护理心理学、护理交际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等融入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内容之中,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护理语言训练、护理礼仪培训、健康教育演练等等。经常开展以培育和提高护理人员人文素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礼仪表演、护理操作、文艺节目等活动,举办宣传橱窗、网站,开办美学知识讲座等,使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3 建立完善的护理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护理基础业务考核,很少考查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等,也很少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语言、交际能力、护理礼仪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教育水平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考查和考核中,既要注重知识存量,又要注重现实表现;既要做到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又要把护理部的考核与患者及其亲属的评价结合起来。要把人文素质评价机制与护理人员选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岗位任用、评先评优等管理机制挂起钩来,促进护理人员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现代的、科学的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方法,它需要现代护理理论指导,正确地执行护理程序及充足的护理人员,更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而护士自身认识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升是最重要的,广大护士深刻理解以“人”为中心,彻底改变功能制护理方法,切实把护理程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之时,方是整体护理名符其实之日。
参考文献
[1] 王春香.对系统化整体护理几个概念的理解[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1):877
【中途分类号】R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9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正逐步被“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模式所取代。如何做好人性化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必须解答的问题[1]。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护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不论是形式或内容上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前被认为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的护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因素在护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现。“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正逐步被“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模式所取代。今天方兴未艾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做好人性化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以下就笔者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几点浅见总结如下。
1 人性化的服务行为
1.1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护士要将人文关怀的意识渗透到护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患者入院时要笑脸相迎,热情问候,做一个全面的入院介绍和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要多倾听患者的感受,以朋友式的交谈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恐惧感和孤独感。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对护士充满信任,心情舒畅[2]。与患者沟通时,从患者不同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她们的需求,从每一个细节中寻求最佳的人性化表达,从而给患者最细微、最体贴的照顾,缓解心理压力,以利于早日康复。加强护患沟通,适时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之外的服务,体现护士的仁爱之心[3]。
1.2 拓展护理内涵,转变服务理念: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在于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人性化护理的本质是“以病人为中心”,其思想内涵是“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病人的身心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护理。因此,要求妇产科护士深入地学习和认识人性化护理的实质和内涵,改变护理观念及行为,走出被动执行医嘱、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主动去和病人进行交谈,了解病人,询问病情,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整体护理与人性化护理相结合。做到热情、耐心、细心、精心、主动、亲切,让病人及家属得到热情的接待,耐心和蔼的讲解、细心关爱的询问、精心细致的治疗和护理。
1.3 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尊重病人对治疗、护理操作的自主选择权,做到知情同意,适时表达出对病人的理解与同情,为病人提供医疗费用一日清单,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对患者所做的任何操作或护理,都应该解释它的作用,注意事项等,使患者清楚自己接受的治疗及护理,让患者更充分的参与到治疗当中。
1.4 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任何护理操作都应得到病人的同意,而不是强加,这是护理事业本质的回归。缘于职业道德的使命感。用“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为病人服务。要有深厚同情心,体贴病人和家属的焦急痛苦心理,给病人及家属以亲切的关怀和细心的照料。护理是共性的,然而落实到每一个病人时,又具有个性。要做好人性化护理,要求在护理每一个病人时,都要换位思考,了解其需求,尊重其意愿,有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能在心理上、精神上处于良好状态。
2 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温馨的住院环境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要为她们提供温馨、舒适而且有家庭氛围的住院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我院开设优质病房,有套房、单间和双人间等,生活设施全,房间布置采用家庭式的颜色,并备有会客室及阅览室,使人少了病房的感觉,多了一份温暖愉悦的感觉和家庭的温暖。在病区的走廊中挂上全科医护人员的照片及科室介绍以及母婴知识的宣教板,既美化了环境,也使患者对科室建设有个大致的了解。
3 主动服务
人性化护理鼓励护理走出被动执行医嘱、被动等待病人求助、一切以方便操作为前提的误区。本科积极开展“走进病人”的活动,主动与分管病人及其家属深入交谈,了解病人、了解病人家庭、制定护理计划,对生产孕妇施行有经验助产士全程“一对一”陪护,根据自己的分娩经历,在不同的产程阶段,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使产妇采取不同的以抚摩、按摩等方法来缓解分娩的痛苦,随着产程进展给以积极的帮助,不断地鼓励及安慰产妇,使产妇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分娩过程。
4 讨论
开展人性化护理,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创优质服务,是当前我国医院改革的主旋律,是当前护理学大的发展方向,她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是业务上的精通,更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上的关怀。这就要求现代的护理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要做到人性化护理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及技术技巧,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更科学更专业的利用各种手段为患者解除痛苦。在当前医患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通过人性化的护理可以有效减轻医患矛盾,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医疗行业,互相理解,减少纠纷。为减少医疗纠纷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具体到妇产科领域,更是能帮助产妇进行顺利分娩,减少意外的发生,为此我们必须要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学习心理知识,真正达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肿瘤发病率逐渐提升,仅据江苏省的一次调查显示,每年因肿瘤死亡的就达12万多人,其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都居全国之首[1]。我院作为无锡地区以治疗肿瘤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每年治疗肿瘤病人近3-5万人次,在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同时,临终关怀护理应受到关注。
1 临终关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患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临终关怀是对临终阶段患者包括其家属的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临终患者处置死亡的方式。在我国临终阶段指患者处于生命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2]。
2肿瘤临终关怀的现状
2.1国外现状
临终关怀自1967年英国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的建立为起点,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临终关怀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我国现状
我国从事临终关怀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临终关怀的临床服务模式开始形成。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尚缺乏完整的体系,医院、社区、家庭未形成一种完善的网络支持系统,终末期疾病的病人,尤其是现在许多住院的晚期癌症病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面临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除需要医疗服务中各专业人员的合作外,还需要卫生保健系统的支持。
2.3我院现状
由于我国实行的保护性医疗制度,加之近年来公众对此项制度的过度强化,对开展临终关怀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肿瘤病人的护理以疾病护理及对症护理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临终关怀护理。
临终关怀重视病人及家属的参与,最终的目的是减轻病人的疼痛及终末期疾病各种症状带来的痛苦,对家庭造成的影响减至最小,让病人自然的过度到人生的最后阶段。在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今天,注重患者人文关怀已提到肿瘤护理前端,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将进一步提升肿瘤专科护理内涵。
3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3.1满足基本需要做好心理护理
3.1.1 掌握临终患者心理
临终患者大多要经历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五个心理变化过程,护理人员应抓住患者临终这种特有的心理期,加强与临终患者的沟通,评估患者的认知度,尊重、理解和同情患者,帮助其面对现实,平静对待死亡。
3.1.2 满足临终患者需求
临终患者非常需要最大的同情、支持和家庭的容忍,情感因素是提高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他们失去自信和自尊,渴望社会关爱,希望得到亲人尤其是配偶子女的关怀和。尽量为患者安排单人病房,允许家属或朋友陪护和探视,护理人员尊重患者的要求,帮助患者了却未尽心愿,让患者平和、安详地走完人生旅途。
3.2做好对症治疗和开展舒适护理
3.2.1加强专科护理
肿瘤临终患者随着疾病进展,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丧失,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增加营养支持,保持床褥干洁平整,加强皮肤护理。
3.2.2开展癌痛护理
肿瘤临终患者常常伴随疼痛,它可以使肿瘤患者产生恐惧和绝望,甚至加重病情,我院肿瘤内科积极开展镇痛护理,规范使用镇痛药物,设法解除疼痛及其他难忍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临终患者在疼痛中死亡。
3.2.3注重人文关怀
应为临终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环境,尊重患者信仰,争取患者家属、单位、同事对患者的理解、关爱、支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善后关怀,患者去世后,鼓励家属让哀伤情绪自然流露,不要强迫自己坚强,因为对哀伤的抑制会使人免疫功能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肿瘤临终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护理也很重要。
3.3开展死亡教育重视悲伤辅导
3. 3.1转变护理观念强化死亡的真实感
肿瘤护理人员要转变护理观念,真视死亡,生老病死是社会现象,生者必须接受死的事实,鼓励生者面对死亡,谈论失落,来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生者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3.3.2鼓励悲伤者表达悲伤情绪
大部分悲伤情绪都会令人不安,护理人员应认知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正常的,仔细评估程度,鼓励悲伤者作适度地表达以舒缓不安。
3.3.3帮助悲伤者处理悲伤情绪
悲伤者顿失亲人,必然会产生陷入绝境的无助反应,护理人员应帮助悲伤者适度处理,理解悲伤者的感受,给予适当正反方面引导,帮助其逐渐走出悲伤困境。
临终关怀护理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使护理关爱及照护病人的内涵不断充实丰富,对优质护理服务及肿瘤护理专业发展,有着无穷的空间和潜能。作为肿瘤患者的护理人应转变护理观念,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改变护理实践的内容, 使护理关爱及照护病人的内涵不断丰富。重视护理人文关怀,使肿瘤临终患者在真正人间温情的照顾下,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3]。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对癌症、慢性疾病晚期病人支持照护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帮助,从事临终关怀的专业人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这一特殊领域中,发挥着各专业的特长,为社会、家庭、个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家庭分布于都匀市市区内的25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 104例,女152 例,出生天数7~27d。随机抽取126例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从产科出院时均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天数、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操作方法
①干预组新生儿出院后3d,有专业护士按预约时间上门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沐浴、脐、眼、皮肤、口腔等护理技术现场示范、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纠正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每户15min左右,并设立咨询电话,解答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专业授课内容包括:新生儿特点,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采用一对一操作示范,然后调查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情况。②对照组新生儿出院后采用传统的育儿方法,未进行家庭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从沐浴、脐部护理、眼部护理和皮肤护理4个方面观察家庭护理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情况;②从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和脐炎4种疾病观察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的发病情况。③发育指标、体格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长、头围,测量者为经过培训的护士。④智能测量标准,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检查过程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测量资格证书的护士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比较
由表1可见,126例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比例显著提高,且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表1 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护理知识与干预前比较,*P<0. 01
2.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脐炎发病率除结膜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表2 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质量增长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对新生儿体格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3 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 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 01
2.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
由表4可见,两组新生儿行为能力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水平。表4 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 01
3 讨 论
由专业护士上门示范新生儿护理操作,用一种直观的、手把手的指导方法把知识传授给产妇,易被产妇接受和掌握,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产妇。为新生儿沐浴是产妇难以掌握的操作,通过专业护士的示范和讲解,使产妇明白沐浴能更好地清洁皮肤污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进行新生儿抚触等,纠正了以往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皮炎、红臀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另外,传统的坐月子房间紧闭门窗,喂奶后不拍背,也得到了纠正。从表1可见,干预后126例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实行“无陪护”护理服务面临的问题
在试行之前,我院对病区里的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共发放50份问卷调查,90%人员认为实行“无陪护”护理服务比较困难,归纳为来自医院方面和病患方面的问题。
医院方面:①护理人员的价值观问题。护士寒窗苦读多年,终于掌握了一门护理技术。她们认为“无陪护”护理服务只能是一种理念,而难以真正实施起来。②基础配置的问题。我院中风内科床位40张、护士10名,床护比为1:0.25,护士工作量大,治疗任务繁重,按现在的配置无法承担过多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患者方面:①认为“无陪护”护理服务满足不了患者亲情陪伴的需求。患者因疾病本身而产生焦虑感,同时又会因为对医院环境不习惯而造成恐惧感、孤独感。②担心“无陪护”护理服务会使住院费用大幅增加而无力承担。目前我院的一级护理费用是9元/日,一个陪护工的价格是50~80元/日,相形之下护理技术含金量颇低,而一旦增加了护理费用则担心这部分费用能否纳入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如果全部由患者承担,对于有人力承担陪护且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难以接受。③担心在无家属的陪伴下,无法监督医方对患者的诊疗过程。④怀疑医方服务能否对患者尽心尽力。
开展“无陪护”护理服务的对策
为了顺利开展“无陪护”护理服务,得到患者的认可,针对面临的问题,我院在实行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宣传“无陪护”护理服务的意义:要做好护理人员的思想工作,改变以往的护理观念,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开展“无陪护”护理的必要性。①减轻了家属的负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加上我国提倡优生优育政策,双职工的家属和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多,一旦亲人生病,家属便存在着工作、家庭两者难以兼顾的窘境,由护理人员提供精心、专业的照护,解决病患及其家属后顾之忧,无疑能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到安心和放心。②保障了患者的安全。③融洽医患关系。④有利于病房的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⑤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护理安全。
增强配备:在原有护理人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名护理人员,使床护比达到1:0.5。同时取消了不必要护理文书的书写,实施了临床订餐、送餐、消毒供应下收下送,药房送药到科室等措施,把护士还给了患者,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待在病房。
护士爱护病患,医院关心护士:一方面,尊重护士劳动,提高护士待遇,统筹绩效向临床一线倾斜,使护理人员的回报与付出成正比。另一方面,合理搞好护理排班,以实行人员分层次使用,做到劳逸结合。
坚持按需、自愿原则实行“无陪护”:“无陪护”护理服务不搞一刀切,根据患者的需要和病情,尊重患者选择权,不强制患者选择“无陪护”护理服务,允许患者家属陪而不护。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减轻病患负担: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检查,严禁乱开大处方和自费药品,控制药品费用在医疗总费用的比率,在总费用没有增长的情况下,适度提高一些护理项目的收费。
许多基础护理项目的不收费或低收费,使护士为患者付出辛勤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建议制定与护士劳动价值相符合的基础护理收费标准,提高分级护理收费,使护士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和有效激励。同时,应将提高的护理收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得起“无陪护”护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充分体会到医疗改革带来的便利,从而将“无陪护理”服务在全国得以推广。
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开始评先
卫生部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将从全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各级各类医院中评选出50个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300个先进病房和600个先进个人。
“优质医院”要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数量达到病房总数的60%以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要对临床护理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对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医院要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工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形成推动优质护理服务深入开展的长效机制。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需要。②护理教育观念亟待转变,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改革。③护理教育设施与社会及医院发展要求不平衡。④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及质量亟待优化。
1.2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①强调护理治疗、忽视健康恢复。②了解健康促进理论,但实践应用少。③临终护理工作缺少专业人员的介入。④工作压力大,造成环境适应性差。⑤计算机技术水平低。⑥知识结构中,人文知识、心理学缺乏。⑦科研创新意识薄弱。
2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