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交流心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人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精讲并加强个别辅导,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者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有利于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向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习者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之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交流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要求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4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交流信息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交流信息能力,必须在具体的交流信息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精心创设交流信息情景
交流信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语言活动,在进行“交流信息”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流情境。只有让学生走进交流情境去进一步体验,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情景。如在教学《爬天都峰》最后一自然段“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这名话时,就可以创设一段精彩的交流情境,让学生扮演老爷爷和小朋友进行对话表演,准确表现爬天都峰的艰难和喜悦之情。②让学生看情景表演。我在教学第一册《小兔运南瓜》,精心设计小兔把南瓜运回家时的情景,让学生表演兔妈妈和小兔的对话:“这么大的南瓜,你是怎么运回家的?”小兔说:“我看见小熊猫骑自行车,自行车轮子能转,我就把南瓜滚回家了。”兔妈妈说:“小兔真聪明!”这段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交流信息情景,并通过看表演将他们引入情景,为参加交流信息做好了内容上的准备。学生看完表演后,让学生分别充当兔妈妈和小兔的角色试着表演。
交流信息情景创设的方式很多,只要教师重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随时可创设交流信息情景。
二、以“互动”为支撑,提高交流水平
交流信息的核心是“交流”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流的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信息”。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如小语第三册的《你说我猜》交流信息时,可让同桌互相描述各自的衣着、相貌、特点。教学《购物讲价》时,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买主要主动问价,卖主要热心回答,双方讨价还价。要使交流信息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认真分析处理教材,寻找出互动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交流信息水平。
三、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交流信息
人的交流信息能力是在交流信息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中来展开交流信息。如组织学生当小小导游员,介绍家乡的名胜风景;当小记者去采访家乡的变化;当小推销员,推销家乡的土特产;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班队活动等。组织这些活动,要让学生自主参加,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信息训练,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梁宁建著,《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一、坚持理念的普及化取向,将心育理念根植于全体班主任的头脑
推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受传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浓缩为分数”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校并不少见。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为智育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班主任的认识,我们先后邀请了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北师大郑日昌教授、华中师大刘华山教授、市教科院教科所张汉强副所长、靳岳滨等专家学者以及颇有教育管理经验的上海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来校讲座,他们的精彩讲演和点拨,极大地推动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水平。同时,我们还派出大批心理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代表到各地心理健康示范校进行考察,不断提升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而形成班主任非抓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的思想意识,营造了大家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操作的专业化取向,将技能提升贯穿于队伍培训的全程
在开展理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对班主任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重点解决有些班主任“有热情,不会做”的问题。
1.专业引领式培训
专业进修:班主任参加心理培训,学校承担50%到100%的学习费用。在此项政策的激励下,四位班主任完成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一位班主任目前正在积极攻读华中师大的心理学研究生。学校还积极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课题引领:我校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期教师在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中,得到专家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提升教育能力。《班级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是在刘华山教授指导下的湖北省重点课题,十年来,其研究成果成为我校班级心理辅导的指导依据。省重点课题《优化情感—社会因素,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结题达到了省级领先水平,课题成果让更多的老师认识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教学成绩提高的相关性,促进了更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校还参加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团体辅导研究》子课题、*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市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建设》的研究。课题的引领,提升了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近两年,我校有30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奖励。
2.技术支持式培训
我们与高校合作,对全校班主任进行“格式塔图形”心理学知识培训,并请班主任亲身体验,做“房、树、人”心理测试,大大提高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兴趣。
在教科院的指导下,我校配备了专业心理测量软件“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专业教师及班主任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接受了一系列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近年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心理健康档案,获得了每位学生的个体检测报告和班级年级的群体分析报告。针对群体分析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相关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个体报告中出现的偏常情况,心理教师协同班主任积极进行关注和干预。心检系统的使用,使心理辅导工作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
此外,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心灵绿阴——教师心理自助手册》,为每位班主任老师订阅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杂志。同时,学校图书馆购置大量心理专业书籍,供老师借阅;学校心理辅导室购置的心理书籍、杂志和光碟,可供班主任随时参考。
三、坚持活动的多样化取向,将求实效作为班级心育工作的最终归宿
1.开设“菜单式”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在每年开学初就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对全校各班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针对调查报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我们列出各年级“心理自助菜单”,各班级自主选择,报到政教处备案,然后申请什么时候上,由谁来上,还差哪些条件,政教处统筹安排。周四社团活动时间按“心理自选菜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利用班会安排适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此外,高三毕业班还定期开设心理讲座,每次大型考试后都要请本校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以解除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2.实施班级为本的心理辅导
每班设立一个心理辅导委员,负责处理班级学生日常的心理问题,设立一个悄悄话信箱,收集班级学生的焦虑、烦躁、意见、建议,然后以合理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班主任,尽量把心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信箱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心理疾患倾向的学生,这时我们就会聘请心理辅导老师来进行心理辅导或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
“周记本”是我校班主任与学生心理沟通的传统有效形式,从军训到高三结束,师生的心灵碰撞在这里展现,对一些特殊学生而言,这是温暖一生的精神财富。在学生珍珍成功地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她和警察的真情故事开始为人们所传颂。这个秘密,被善良的班主任和学校共同保守了三年,终于使这位死囚的女儿阳光、健康的成长。
我校的“心灵绿地”,是一个心灵倾诉和求助的空间。按照*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建设的试行意见》,学校不断投入,逐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轻松安全的环境、一应俱全的软、硬件设施,便于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了拓宽沟通渠道,我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心理信箱、电子求助信箱、“心灵绿地”博客和17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魔灯,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咨询中作用。
3.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我校每班每学期至少办一期心理小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举办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和教室内心理健康教育名言布置等。每年高考前夕,非毕业年级每个班都以学弟学妹的身份办一张心理展板,以“为高三加油”为主题表达祝福和鼓励,营造温馨和谐的备考氛围。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进家庭、社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要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更大的困难,使学习得到成功。”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还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向更大的困难挑战。教师应充分运用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长跑队,每次训练都设定一定的距离目标和时间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完成,久而久之,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班有一位留守学生这样总结说:“耐力跑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每次我都需要努力坚持才能完成,每次完成后都有成就感,都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证明自己可以完成过去一直不敢想象的事,我现在不仅对长跑有了信心,而且做其他的事情也有了信心。”
二、通过集体体育活动,加强留守学生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
留守学生因为缺乏和父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慢慢会使他们疏于和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而集体形式的体育活动能通过集体成员之间的配合形成心理和情感上的互动,通过彼此的团结合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在其他时间段内和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有组织地开展群体参与度较高的体育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如篮球、足球、排球、跳绳等兴趣小组,让每一位留守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兴趣小组,并让他们在团队中担任一些职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体验完成管理工作的成就感的同时也体会到团队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感觉到来自团队的温暖,从而抚慰因缺乏父母关心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心情,培养乐于与他人交往的性格。
三、通过竞技体育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
体育竞赛鼓励人们敢于拼搏、积极向上,并能增强人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常常比一般儿童有更多体验无助、无奈的经历。他们有时更加脆弱和无助,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差。有的儿童会因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而产生深深的自卑感,甚至有的儿童会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放弃努力。
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计划地利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如跳绳比赛、各类球赛、田径赛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体育竞赛活动。但应注意做到:①要详细策划竞赛,以激发儿童上进心为目的;②把儿童按能力分组,让儿童有成功体验,即使失败,也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③通过活动指导儿童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通过体育竞赛鼓励儿童要敢于拼搏,勇于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心,提高挫折耐受力,使留守儿童逐渐把参加体育竞赛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鼓励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胜不骄、败不馁,做一个坚强、自信、乐观豁达的人。
四、开展趣味体育游戏,使留守学生体验快乐,释放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焦虑
一、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说话,不愿意和人交流,较少有情感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人格的萎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双能够聆听的耳朵,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询师那里都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人会批评。只要耐心说出来,都会得到非常平静的倾听并予以安慰。这种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慰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那些自卑闭锁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容易在做事和学习中丧失信心,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总是轻言放弃。在朋友交际中往往也具有破坏力。与此同时,在面对期盼已久的父母时,又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甚至在内心中产生怨恨,亲子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建立来访者关系之后,孩子会逐渐接受咨询师的耐心、友善的态度,并在这种心理尊重的状态下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询师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步说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忧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缓解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的情绪,并由此感受到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确儿童的真实处境
教育者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层面。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让儿童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灾难和危机,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带领儿童激发内在的意识,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儿童都较为封闭,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也对自己缺乏信任感。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采用旁观者的咨询立场,帮助儿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而这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目标所在。
因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询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儿童看清自己的当前处境,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开和亲人的暂别,并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三、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他们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在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各种烦恼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如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都带给他们很多烦恼。由此,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了解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做好相关的教育措施。
1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1 学习方面
六年级学生,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以及心理上都比初入学的儿童稳定,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也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方面,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基本特征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习方法上,小学生的学习多数是由老师手把手地教,所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学习不适应,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出现迷茫、焦虑、厌学的情绪。
另一方面,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学习更加广泛,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这样以来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一部分同学求知欲增强,对知识十分渴求,总有一股生怕落后的不服输思想,学习很自觉;而有一部分同学则出现惰性,怕辛苦,或因为知识的掉坎而自信心丧失,破罐子破摔,成绩出现较大滑坡;也有一部分同学协调不好不同学科的学习,学习出现偏科现象。
1.2 生活方面
六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除了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之外,在生活方面他们也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评价,这一阶段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各种人和事物比较敏感,但是也缺乏自我分析和缓解情绪及压力的能力。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生理逐渐发生变化,很大一部分进入青春期,对于身体的变化,很多孩子紧张、焦虑、害怕,羞涩之中又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得以舒缓。这种情况下,很多事他们都处于好奇阶段,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表现在男女同学交往之间,对异性有些朦胧的好感,但是又不清晰,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或者表现为对异性本能的排斥等现象。
2 家庭教育措施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发展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高年级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因此,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代沟明显加大,相互理解和沟通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
六年级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属于普遍、客观的现象,并且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的时间才能适应。在这一适应期,作为家长,首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信心;其次,调整学习成绩的定位,尤其是对曾经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需要重新看待孩子的进步,可以制定具体、短期的目标引导孩子不断进步。
同时,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这将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但从孩子全面、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每一次的考试是在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是某一阶段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检验。在考试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发展情况,包括心理的应对情况。因此,家长在与孩子分析考试情况时,一方面了解分数,更重要的是了解以下这些情况:比如考试前的复习情况、考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情况、考试后孩子自己的心理状态等,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理解“考试”的含义,善待考试。
3 学校教育措施
相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威望在这一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学生的“向师性”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他们可能更多地去关注老师是怎么做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搞好教学之外,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尤其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心理变化很大,比如说一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考试成绩开始变得不那么理想,或者在家庭作业的完成上,不再那么认真,课堂上发呆、做小动作等。又比如,男女同学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有同学风言风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老师在接管六年级学生时,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学生的心理档案,平等对话和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坏毛病,并及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疏通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或障碍,而不是去强制性地杜绝和堵塞。
总的来说,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还没有定型,还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来华留学生因为心理疾病而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甚至产生自杀行为的时有发生,这类事件对留学生本身与其家庭都构成了极大的伤害。留学生属于外国公民,这一特殊身份导致留学生们在处理心理疾病时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学校的名誉乃至国家间的关系。
我国留学生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同时留学心理健康问题也迫在眉睫。要解决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该对留学生的这一群体予以深刻分析,确立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针对性地成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机制,通过减少留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国现有的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表现为以下几大方面。
1.心理辅导与教育机制较为薄弱
我国现只有部分高校开始成立专门的留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此类中心专门为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大部分高校仍坚持辅导员保姆式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机制。2007年《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出台,规划中提及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辅导的盲区。
2.法律政策薄弱
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与其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相连,因此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各高校均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致力于为大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文件专门用于指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199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教育大纲》;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等文件。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均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为大学生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但是,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受到国家外交政策影响较大,初期发展十分缓慢。在留学生教育工作中大都以尊重对方国家文化为原则,对其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十分的缓慢,目前我国还并未出台专门针对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
3.预防措施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通常由辅导员开展,一般都是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并已经开始影响其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辅导员才开始关注并解决其心理问题。现行体制下,只有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且这种问题不仅表现在情绪上,已经影响到该生正常学习生活时候,才会引起重视。一旦发生危害性突发事件,便会缺少前期的预防工作,酿成大祸。
二、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
1.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较早的心理健康教育源于三类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第一类为特殊儿童研究。19世纪80年代,魏特墨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咨询诊所,开创了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先河[1]。19世纪90年代,法国比纳开办了儿童心理研究社并制定了比纳-西蒙力量表用于鉴别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此类研究主要着眼于存在智力问题的儿童教育,旨在协助儿童恢复正常智力水平。
第二类是学校开设的早期职业辅导。20世纪初,在戴维斯的倡导下,学校开始每周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并预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第三类是心理卫生的发展。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正经历工业化阶段,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两极化问题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出现了各种社会心理疾病,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发起人克利福德?比尔斯所写的《一颗找回自我的心》震惊了所有专业和非专业群体[2],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自此,学校开始由社会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辅导课程,解决其学习和就业问题,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问题仍然被极少关注。
2.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而来。最早将健康的定义延伸至精神层面的是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提出的健康概念,认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
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3]
目前为止,普遍认可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源于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会上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为最佳的状态,其具体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有幸福感;在生活与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能感。
综上所述,从以上专业机构给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相统一的个人,身体的疾病会影响到心理的状态,而心理的状态也同样会影响到身体的病症。身体健康延续了生命长度,而心理健康则保证了生命的宽度。
3.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来华留学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还需要面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的各类心理问题。因此,研究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为复杂。目前为止,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都集中在身心健康、交际能力、自我评价、学习态度、智力水平、情绪稳定、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自我评价。能够对自己做出积极向上的正确评价,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积极的期望。智力水平。留学生具备同龄人应该具备的智力水平,能适应当前的学习要求和压力,能准时完成学业。情绪稳定。留学生能保持长期稳定的良好情绪,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能自我化解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不钻死角,不认死理。生活态度。留学生要具有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对学习生活有热情有激情,并能制定短期的学习目标。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留学生在新环境中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做事情符合社会准则。当出现文化冲突时,能做出判断,对异国文化要有包容的态度,能够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差异。能处理好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思乡情绪和心理问题。
三、建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机制的思考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的模式,具有心理健康指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连的特点。
而留学生来华学习时是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价值观等已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突,给生活造成压力,并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称之为“文化休克”[4]。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西方传统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当留学生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生活学习时,本身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的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同时,留学生们来自世界各地,相互之间也存在文化、宗教及信仰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文化冲突。因此,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结合其身体心理特征,积极探索建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体系,解决留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1.建立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无法完成正常学业,因此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心理状态的指南针,建立起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有利于辅导员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加强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来华留学生大都刚从高中毕业,来到异国他乡求学,极其容易出现强烈的思乡情绪。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减少思乡情绪,提高人际交流能力,从而减少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
高校应建立起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聘请心理健康学者担任咨询师的工作,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生源国文化,解决留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各类问题。
4.提高留学生辅导员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服务管理来华留学生的一线工作人员,来华留学生的专任辅导员应该具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师技能,提高其心理问题敏感度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当前,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信心教育”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积极创设民主氛围,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贵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培养留守学生自心信,首先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内环境。在与他们的密切交往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
1.帮助留守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我一方面通过课堂提问,让留守学生在同伴面前有更多表达机会,同时也尽量让他们多得到同伴和老师的及时评价,让留守学生体验学习成功来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不同留守学生设立不同的标高,对学习上有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教学统一标高的留守学生,只要他付出了努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及时给予表扬。
2.我对待不同的同学会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会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对待七年级留守学生时既要像家长,又要像朋友;到了八、九年级,我对待留守学生的态度是严而不厉,良师益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鼓励,少批评,当众不批评”和“批评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课外,经常和学生交心,了解其父母情况和其在家生活情况,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使留守学生和正常学生一样快乐生活,创造了良好的自信教育氛围。
二、尽量提供“表现”机会,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留守学生,仅靠老师的表扬,鼓励还不足以牢固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不是凭空建立,它的建立有赖于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可能有些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暂时上不去,而他在某项活动中的成绩很突出,正是这种突出表现,树立了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从精神上站起来,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我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多种渠道,尺量给留守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
三、努力改变评价方式,保护留守学生的自信心
一、在口语训练中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心理调适能力
语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而且,由于口语加强了交流、沟通,能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
(一)课前演讲
口语表达是人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的基础,演讲更是情感的倾诉,才识的展示。课前演讲的选材范围灵活广泛而丰富多彩,可涉及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既可以以理解、尊重、合作的积极心态为话题,也可以挫折、自卑、嫉妒等负面情绪为话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我想要的生活”、“面对挫折怎么办”、“贫困并非你的错”、“自信让我如此美丽”等话题,可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提高正确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能力,进而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这样的口语训练,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人前能说得有条理,有内容;另一方面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关键是要选好切入点,精心设计说话题目,使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二)课堂讨论
语文教师在课堂进行口语训练时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氛围,通过恰当引导、亲切的鼓励可以消除学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让学生有安全、自由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在公众场合自由表达,敢于评论别人的意见,展示自己的观点。为使学生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内容可涉及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但设计的说话题目要有针对性。
(三)职场模拟
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笔者在口语训练时设计了求职招聘、面试答询、商务谈判等种种场景进行“职场模拟”。每次模拟前,都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形式多样的视频资料作为示范样本,如在模拟“面试”前播放《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的精彩片段,在模拟“商务谈判”前,剪辑影视中的相关情节,让学生在观看时注意观察和思考;然后再分组进行创造性改编和模仿,同学们的扮演角色或由抽签决定或由自我推荐;模拟表演之后进行分组讨论与公开评议,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并对胜出方予以不同形式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模拟现场不间断的笑声掌声都证明了情境教学的强大吸引力!
(四)专项训练
演讲、论辩等具有挑战性的口语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
笔者先后在所带班上组织过成语接力赛、古诗词诵读擂台赛、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多种语文活动,都很受学生欢迎。在“手机上网的利与弊”、“早恋的利与弊”为论题的辩论会上,辩论双方为了证明各自观点成立,都查阅了大量资料,收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事例作论据,论辩时正反双方或引证材料或联系生活、针锋相对展开了唇枪舌剑。在激烈的辩论中,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全身心的投入活动,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有着丰富的心理体验。很多同学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集体活动中的某项任务,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写作训练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情日记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心理不适很多时候是由于内心郁结造成的,因此,通过感情宣泄的方法调解心理,是一种效果明显的行为辅导手段。青年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压力沉重,社会适应不良,都会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学生烦恼、苦闷、内心纠结无助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心情日记(或叫心理日记)来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调节心理的目的;而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情绪产物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进一步化解学生内心的冲突,帮助学生度过一个艰难的时期,当学生转过头来再看这些成长经历时,也能够有所启发和感悟。
笔者在所带的几个班级倡议坚持写“心情日记”的习惯,并且延续至今形成了制度。学生心情日记已成为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它让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把握学生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二)情景作文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剖析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青春期,他们对社会的独特看法、对人生的感受,心中丰富、热烈而又经常跌宕的个人情感,必须找到一个倾泻点,写作正是心理倾诉的最好平台。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要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勇于进行自我剖析。例如在《认识自我》的习作中,让学生勇敢地剖析评议自己,一方面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中逐渐成长。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话题作文利于优化心理品质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因势利导,把学生常思常想的焦点,讨论、关注的热门话题纳入作文教学内容,不断满足学生倾诉的需要,这样既能解开他们的心结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如谈谈“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重建圆明园的意义何在”、“对郭美美炫富的看法”、“超女整容致死引起的思考”等,都可以拟题让同学们评论一下,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注,帮助他们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于是,我找轩轩谈话,共同制定写作业规则,并和家长达成共识:每天的作业要在七点前通过微信传给我,对于每次作业的照片,我都会认真留言点评。
刚开始的两天,轩轩为了赶在7点前交作业,回家后,都匆匆忙忙去写,急急忙忙就拍照传到我的微信里。虽然写作业的速度上来了,但是字迹龙飞凤舞,质量不高。我给予肯定,并留言:“能提前完成,很好。如果能静下心来写,一定可以写得不错。加油!”接下来几天,作业就工整很多。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家庭作业完成得都很好,满满都是对号。可是,课堂作业出错率却很高。我很是不解,通过与家长交流,得知轩轩依赖性很重,一碰到有点难度的题就不愿动脑,直接就去问家长。而且自尊心极强,容不得家长打错,都是家长给检查,再订正,于是,我微信留言:“要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比全部做对更重要。题错了不要紧,要敢于面对,并细心改正。”我还把课堂上做错的题剪切后,发给轩轩,告诉他不仅要改错,还要明白错在哪里。
我还给他传了另外一个孩子字迹清晰、书写工整的作业图片,作为参考,让家长和孩子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格式规范,提醒轩轩:“作业格式还不规范,字有点拥挤,这也许是容易作业出错的另一个原因吧。”接下来几天,轩轩的作业较之前工整了好多,准确率也提高了不少。
我是教语文的,或许轩轩认为,只要完成好语文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其他老师没要求,我可以晚些写。果不其然,轩轩妈妈告诉我,轩轩急急忙忙传完语文作业,就又开始磨蹭了。
于是,我在微信里继续留言:“从今天开始,我负责监督你所有作业的完成情况,所以,你要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业都传给我。”这下给孩子来了个措手不及。也许孩子会认为,老师这不是多管闲事吗?但我是这样想的,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让孩子钻空子。这到底有没有成效,只能靠时间去证明。后来在学校里,我也抽出时间和轩轩交流心得。孩子的进步越来越明显。
现在,每次传完作业后,我或给孩子发个笑脸,或给孩子竖个大拇指,或针对出错的题目,提出订正意见。关于其他作业,我在字迹美观和工整上o予鼓励。我告诉轩轩,他的字很有筋骨,如果静下心来,别把字写歪,应该能写得更美观。
表扬和激励是有魔力的,果然,轩轩的字越来越工整美观。孩子的进步越来越大,作业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微信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作业的发送,而更多的引申到家庭教育上来。前天,轩轩妈妈留言:“这几天轩轩进步很大,特别是孩子脾气温和多了。”我回复:“其实,我们大人平时也要温和,要学着处理自己的情绪。一个拥抱,一个笑脸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与鼓励。”从留言中,我也看到了这位妈妈的反思:“我总是拿宇轩和其他孩子比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比较是不公平的,越比越差,越比孩子越没自信……”看到家长的认识这么深刻,我也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