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一地理教学内容

初一地理教学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一地理教学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一地理教学内容

篇1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生发展,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和有效。

一、教学目标的再思考与思维建模构想

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可以分为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地理。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模仿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必然是模仿―运用―提高创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学会学习地理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先学会模仿。为此,对于初一地理教学来说,我们首先应培养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我们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地理具体问题的学习、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地理思维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能力,我想这才是地理教学的逻辑。

二、初一地理教学应建立的具体问题思维模式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词语释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其实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笔者在此所言的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和地理学习方法。它为具体问题的教学提供行为框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章可循,便于师生把握和理解运用。

初一地理由地理基础知识和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属系统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两大类。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有“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新课标之课程目标)。地理技能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基础。从新课标要求和整个初一教材设计思路来看,上学期侧重于地理基本技能掌握,下学期重点突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及运用地图、材料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地理技能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不渝地贯穿技能为重的理念。养成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首先在于让学生学会模仿教师的地理思维。

1.构建地图识读思维模式。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初中地图包括以下几个类型:地理事物分布图、示意图、景观素描图、统计图、漫画等。地图技能包括识读能力、用图能力、填绘图能力和析图能力,识读能力是基础,教会学生识读地图是初中地图教学的立足点。目前,许多教师在地图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识读地图的引导,以致于地图教学成为初中地理教学难以突破的症结。笔者认为突破这一难点,关键要建立引导学生识读地图的程序,构建各类图表“读”“析”模式,让学生模仿。以分布图为例,一幅分布图的阅读,首先要养成学生读图先读地图的三要素的习惯,其次从面、线、点三个层次教会学生观察阅读。“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这幅地图反映的地理信息,如地形区或行政区域或地理事物分布等,二是图中涉及的块状“小面”,如标注的阴影部分、文字标注的高原、平原、丘陵或如经济区、自然带等。“线”包括分界线、山脉、河流、交通线及等值线等。“点”包括重要的城市、港口、矿产及其他标注、注记。析图和用图能力是建立在识读地图的基础上,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从地图上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根据需要和要求分析各信息之间及信息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即搭建信息与需求之间的桥梁。破解地理问题犹如解决数学题:找出已知条件――图中或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知晓问题――需要解决什么地理问题;解题――搭建地理信息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桥梁,这是地理理科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重要 过程。

2.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说明)。人教版初一下册以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引入,老教材第六章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小节,新教材分为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两个小节,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意图都是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建模。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第六章的教学只注意到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教给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和分析模式。区域地理分析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子模:一是地理位置定位模;二是自然条件分析模;三是人文环境分析模;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

(1)地理位置定位模。区域范围和位置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成因。区域地理位置定位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这三个位置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很广,也是后面几个子模构建、分析的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知识框架的逻辑性和形成性。地理位置定位模的建立必须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这不但能形成地理位置学习模的定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定位分析模的形成性同样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一是要以板书方式体现三者相对固定的位置――入眼;二是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入耳;三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地方都要时常强调――入脑;四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逐项分析――入心。

(2)自然条件及分布分析模。自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河流湖泊、气候)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自然条件的分析不必过于追求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出地形、水系、气候和矿产资源四大自然要素,建模时要从四大要素出发,遵循一定的地理思维逻辑进行建模,如地形地势对气候和水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为此它必须成为第一要素――首讲,否则不但影响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

(3)人文环境分析模。人文地理环境是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人类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与民族、地域文化、交通与经济、政治与军事、社会行为、环境保护等许多成分。因此,人文环境的形成不但与历史有渊源,同时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师在建模时要抓住三个要素(人口与民族文化、交通条件、经济发展与结构)从历史和自然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如日本的人文环境分析:

(4)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模。运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材料(包括地图)简要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新课标要求。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又受区域特征的制约。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四者具有承接性和逻辑性,故分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既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又要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抓住主导因素,简明扼要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搭建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思维框架。区域地理的学在于处理“人地关系”,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重心应落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的认识上;落在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

篇2

【关键词】

四环节;情境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我校是首批省级教改试验区,经过几年探索试验,探索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节情境地理教学模式。四环节是指:“预习铺垫——展示提升——释疑解惑———总结反馈”。

一、预习铺垫

1.要明确提出列出详细的自学讨论题纲,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教师起路牌,导师、航标的作用。

2.要适时做好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会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阅文,读图积极主动自学、讨论、研究,教师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检测,指导学生采取读书、记忆、比较、归纳、讨论、联想等方法,按要求在书上圈、点、划、批,独立获取知识,找出重点,难点,找出问题答案,并作初步的认知,理解和简单的应用。

3.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目标预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查的过程,等于给学生做B超、做CT,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抓到手,教师要巡回指导普遍了解学习情况,掌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将问题分清主次,概括归类,为“释疑探究”做好准备。

4.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好学习小组,为合作交流提供组织保证。

二、展示提升

根据小组预习的内容向全班同学展示每一小组的预习成果,“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有激情,充满争辩,大家都参与的课堂,开放式的有趣味的课堂,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自信十足,以争辩为乐,以展示为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配角”。在前一阶段预习基础上用二十分钟时间展示预习的成果,可以是知识点的归纳,可以是小老师的讲解,可以是有关问题的辩论,可以是知识竞赛,可以是小品话剧,总之使展示的内容能从各方面体现本课应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提升者和拔高者,在展示中精心策划,学生真正成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路,引导思路发展,教师的注意力是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及时关注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乐学,悦学,掌握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质量。

三、释疑解惑

1.要知道“疑”是什么?才能教什么。这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不是书,而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要教学生不会的,讨论研究不懂的地方,如:初一学生在自学、研究讨论了“经纬度”扫除了80%的障碍,教师发现判断一点的“经纬度”错的较多,就着重教好判断经纬度这一部分,并找出产生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讲的只教学生不会的地方,教师的眼睛要盯着教材,课程标准,但更重要的是盯着学生,并注意及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2.规律和道理必须讲清。强调自学,不等于不讲规律,不讲道理,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讲规律,讲道理,初中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就是道理,讲清道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在揭示规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尽管教师语言不多,只是三言两语,但要能揭示规律,道破原理。在讲解的时候应尽量结合多媒体,这一点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如:地球公转中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结合多媒体演示把这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就易于理解。

3.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在讲清道理,揭示规律后,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在这一阶段,也不能让学生做观众,听众,要做主演,唱主角,要学生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一言堂,还是让学生讨论,质疑,研究。教师讲在关键处,这样教师讲解就更是少而精了,当然这种先学后教的程序,不是教条主义,不搞一刀切。有时就必须:“先教后学”。如初一地理的“时区和日界线”,就必须先教后学,否则学生根本无法学会一句话,一切从效果出发,怎样效果好,学生积极性高,就怎么办,怎么教。

四、总结反馈

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要重组成部分,即要当堂完成作业,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测试反馈总结,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它是确保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得重要环节,初中地理是小学科,付科,不准布置课外作业,但是期中,期末又考纳入总分,这一尴尬的境遇,使得所有的教学内容,作业等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因此每一节课的作业量必须控制在10分钟之内,所有学生必须当堂完成,差生也应当堂完成。测试题要覆盖每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少而精,一般少则四,五题,多则十题,尽量限制在十题以内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评改或相互评改的方法,自己发现错误,相互指正,相互学习。教师应及时有效调控,对共性问题及时补缺,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对这一阶段的测试题应尽量用多媒体,使之直观,学生积极性高。

总之,无论是庞大的天体,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是火山,地震,还是古地理环境的演变,都可利用电脑剪辑录像或用动画在课堂上显示,如讲授七年级上册“地震,火山,泥石流”时就播放相关的课件,这样学生大开眼界,降低了难点,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作者:张中勤 单位: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篇3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篇4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音频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锻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能力的目的,其优势是传统的利用黑板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被大量使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非常显著,但也存在误用、滥用的情况。

1.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中的运用。教师要把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录像、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中学地理课本文字内容不多,但是蕴含的信息量较大。老师应该多角度地搜集资源,充实课堂内容。多媒体技术网络搜索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生动图形、视频资料,更能及时更新和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学习都有好处。如在讲到气带与风带时,利用多媒体视频图文并茂地给大家播放资料,比口头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料,无论是声音、录像,还是图片,不仅能帮助师生挣脱教科书的有限资料的束缚,使原本照本宣科的课堂变得别开生面、富有情趣,而且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亦颇有成效”。①

2.突破时空限制,使地理知识形象化。中学地理有个显著的特点:知识内容生活化,知识形态抽象化。地理课本中的内容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如风土人情、气候变化,但是这些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脱节。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概念、现象直观形象地表述出来。如在介绍“海啸、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可以通过计算机设计模型,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出动态示意图,配合新闻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及晨昏线的移动”一直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在讲授这些内容时,笔者意识到使用传统的地球仪和电筒不能产生明显的明暗交界线,于是使用软件制作了gif动图。②

3.打破纸质材料的束缚,更广泛地搜集资料。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各种材料都是纸质的,包括地理图表、习题集、备课等,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和丢失,给教学带来麻烦。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改善对地理教学课件、资料、试题等进行编辑、管理、保管的状况,查找方便,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对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非常显著。但是,中学地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是固定不变或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最适合本节教学内容的方式,避免教学模式僵化带来的种种不利。

4.课件要紧扣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课件的优美,过分强调课件的外在效果,形式花哨,内容庞杂。诚然,地理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带给学生强烈的外部刺激,但过多的课件形式、视频、图片会弱化教学内容,造成重难点不清楚,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没有有效强调,对学生的深入学习不利。制作了一套高中阶段的课件后发现,每堂课使用的课件页数不应超过十页,过多有些就会一眼看过,没这页并不影响知识的传授。有的老师几乎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课件,粉笔成了多余的摆设。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的。课件设计应该遵循必要性原则,如果盲目地把所有内容都制作成课件,就和以前的“满堂灌”没什么本质区别了。课件制作前,应充分分析教材,根据教材需要搜集合适的媒体素材。注意时间安排,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作用,注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③

5.网上查阅资料,管控要到位。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资料的链接、搜寻、整理都是在网络中进行的,但是,在网上阅读、查找资源容易造成难以管控的局面,甚至造成部分同学由此沉溺网络。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和资源共享变成部分学生上网的理由,不仅学习效果没有达到,更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

6.看、练分离,学而不用。这是中学地理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一大误区,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动画等由教师演示、讲解,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式。在传统教学中,讲练结合,老师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敏感信息,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对重难点的分析更深刻。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能发现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讨论少了,课堂练习少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他们依赖性明显增强。

7.课件单一,追求形式。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所以,多媒体使用的落脚点是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时尚,不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片面追求使用多媒体,夸大多媒体的功能,造成多媒体的滥用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课件仅仅是几张静态的图片或地图,这与传统的投影幻灯和挂图几乎是一回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多媒体课件,它们和传统教学手段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但也要防止多媒体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客观实际,因材施教,寻找最佳切入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最大功效,为教学服务。

注释:

①钟兆锋.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J].新课程,2013(8).

②同上

③刘薇娜.浅析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3).

参考文献:

篇5

传统的地理教学法是由教师依地理挂图讲解课本内容,再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内容。这个过程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让学生学会依样画葫芦,禁锢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我认为应用不同的板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原图简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原图是指地理教科书中的插图、附图以及教学挂图的原有图幅而言。这些图幅,有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不够紧密;有的内容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不鲜明,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不突出、不醒目;相反,联带、支蔓的内容过多,所以必须加以简化,进行略图构思和设计。对上述各种原图进行取舍、剪裁工作,必须本着舍繁复、去支蔓、弃杂乱、抓基本的原则。例如,南北美洲轮廓略图,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裁。如果为了说明南北美洲形状特征,可以简化成最简单的三角形;如果是说明北美洲海岸线比较弯曲(和南美洲相比)的特点,则需要保留北美洲的四个半岛和四个海湾。总之,简化原因并不是漫无边际、心中无数,对原图随意取舍、任意剪裁,而必须是有计划地、有目地的分主次进行。也就是说,简化原图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慎重处理,该剪就剪,该留就留,达到让学生依教材内容分出主次条件的目的,否则,不但不能使板画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有效作用,反而会使地理知识受到歪曲,造成相反的效果。

对于那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要大胆地剪裁,要敢于和善于动原图的“手术”,但对那些与教材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对整体图形特色、反应图形神采的东西,则不可轻易剪掉。如中国轮廓图的东北和西北两端的尖角,以及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南端的雷州半岛,东部的山东和辽东半岛等突出部分,都应保留,否则就体现不出图形的特征,而使图形丧失“神采”;犹如世界各大洲的轮廓略图,应简化成一些三角形而不能简化成一些方形,这样才能显示各大洲分布大势。引导学生领悟教学内容,从中悟出内容和简图间的联系,分辨和认识问题的主次。

二、板画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整合知识体系

板画可以把复杂的地理现象,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代数折线表示出来,在用数学方法表示的同时,又能欣赏到自然的美,并且可以把复杂的地理现象结合板画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地理教学来说,简画容易勾画,尤其对说明一洲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轮廓特征应用价值较大。(1)几何图形表示。如非洲轮廓图和山西轮廓图,可以用简单的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表示出来。(2)代数折线表示。根据教学需要,取舍原图轮廓的小弯曲,用一些曲线略图轮廓。这种表示要笔划弯曲自然,能表示原图轮廓的基本特征,凭教师的记忆和熟练技巧直接勾画。(3)模拟形象表示。对于有些原图的图形,如果细心观察和想象,并给以不失真的适当夸张,经过简化,可以模拟勾画出各种实物形象,有的像动物、有的像用具等等。例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可以模拟成一只长筒靴;我国陕西省像一个侧跪的兵马俑;黑龙江像一只鸭子等等。运用这些方法,便于学生牢固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并且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相互联系,形成初步的知识网络体系。但是由于这种板画过于简单,与实际相差太远,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做说明简单的地理问题时使用。

三、板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初中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几何,对于空间几何一概不知,但初一地理地球与地图、大洲与大洋部分,全部是空间想象知识,要让初一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必须要以地球仪、经纬仪、三球仪以及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板画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例如,经纬线辨别,首先在地球仪或经纬仪上找出经纬线,让学生认识这些线,再画出相应的纬线、经线以及特殊的经纬线,让学生能够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当学生看到平面简图,在头脑中能形成一个立体的原形,或可以把地球以上的经纬线经过头脑加工能化成简图。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转化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给学生留充分的想象时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四、板画可以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教师运用板画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是教师画,也可以要求学生动手画、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及逻辑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板画进行评价,特别是学困生,注重指出优点,及时鼓励,这样让学困生树立自信,抛开自卑,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长期下去,可以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总之,地理板画的作用较大,方面也多,使用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素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可以有效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他们可以手脑耳并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连根.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M].上海教育科研出版,2007.

显得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6]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篇6

案例一:

高一地理教学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运动》,在讲到此处时,由于难度较大,尤其是有关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方面,对学生来讲,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部分内容呢?为此,我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组派两名成员到黑板前,分别代表太阳和地球。第一步:让太阳原地不动,让地球与太阳站在一条线上,眼睛对视,然后让地球自己在原地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之后,当眼睛第二次与太阳相遇时,观察两者的位置关系,二者仍在同一直线上,这相当于一个恒星日。第二步:让太阳原地不动,让地球与太阳站在一条线上,眼睛对视,然后让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公转(此部分需学生自己想怎么走)之后,当眼睛第二次与太阳相遇时,观察两者的位置关系,一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想让两者的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应该怎么办?地球再运动一步,才能使两者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六个组分别做此游戏,让每组成员都感受到二者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能把抽象的空间运动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室中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记住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

案例二:

篇7

1.通过示范表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如果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一节时,先通过与学生共同演示一个小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直面与曲面对观察事物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中来,再通过让学生讲述关于地球的一些神话传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地球的形状的认知过程。通过示范情境的创设。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地球形状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地理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通过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课堂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抓住学生兴趣点,设计问题。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能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探究学习的氛围当中去。初一上学期的地理内容比较抽象难学,特别是第一章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用生活的语言,科学的提问,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扫清障碍。例如:在第一章中讲述地球的自转时,可以引用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问学生:"按照当时的条件,这种情况可能实现吗?"出于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有的按交通工具的速度来计算,认为就是科技发达的现在,也不能实现,有的同桌、前后桌在激烈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最终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同时又复习了赤道周长4万千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课堂中获取到知识。

2.2 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循循善诱。问题是探究的起始点,通过课堂提问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一下学期讲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当中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一地区人口不是很多,为什么人们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 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查书的,有直抒己见的,表述了"这一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等原因,紧接着又问道:"那么当地居民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同学们抢着答道:"当地居民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加剧了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小小的铺垫以后,在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如何结决人口、粮食与环境的问题?" "节约粮食"、"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实行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大兴水利,改良农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等,学生个个争先恐后,虽然答案五花八门,分析起来却头头是道,使课堂气氛达到了。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歌谣、诗词、趣味故事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进入最好的求知状态。

3.1 穿插趣味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讲授的内容适当的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中国地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昼夜温差大,给学生们讲了当地居民"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事情。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志高涨。通过小故事,让学生们既增长了见识,又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3.2 引用歌谣、诗词教学。歌谣、诗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地理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歌谣诗词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合理运用,就可以使教学妙趣横生且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讲我国地形、地势特点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使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在讲内蒙古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等来描述内蒙古草原的壮丽、富饶。引起学生的无限向往,使之回味无穷,仿佛置身于美好的大草原。

实践证明,通过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故事、引用歌谣、诗词来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学到了知识,又是一种享受,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地理教育 困境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万初一学生开始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到了2005年,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初一学生进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经过将近10年的打磨,修改之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2年2月与广大师生见面。

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紧随义务教育之后。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15个高中学科的课程标准,随后的2004年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先行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2010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省区市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笔者针对我国中学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着如下的困境:

1.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地理师资状况不容乐观。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新课程改革之后,乡土地理列入了初中地理必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由原来的上、下两册增加为“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同时选修内容由原来的两个模块增加到现在的七个模块,教学内容的增加,势必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目前,“”之前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大部分已经退休;之后参加工作的地理教师本应该可以成为目前的骨干教师,但是随着1993年的高考改革,全国大部分省份取消地理高考,部分地理教师纷纷转行或者“跳槽”,部分改教了其他科目;高考不考地理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也产生了冲击,高校地理系在这段时期纷纷改名和转产,并压缩地理教育师范生的招生人数,甚至停招地理教育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新教师的有效供给不足;大多数中学在这将近十年之间也没有招聘到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短短十年之间,中学地理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高中会考制度无法保证地理教学质量,地理课程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03年地理学科重新被纳入高考科目,出现了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到城里中学借调地理教师来代课,或者干脆由其它学科教师教地理课程的现象。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之前,甘肃省内只有西北师范大学设有地理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人数不到150人,大多数签到了县城以上的学校,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招收不到一位本科毕业的地理教师。近年来,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本科院校先后增设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年轻地理教师的供给。但是地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偏远地区的中学,非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依然占有很大比例。

二是素质有待提高,普遍体现出知识结构不完善、基本教学技能不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几所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高校在课程设施上普遍存在着“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缺3S技术”的问题。,与以前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大量增加了人文地理相关的内容,涉及到诸如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内容;另外,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可是,很多高校地理系的教学计划并没有因此而做相应的调整,导致我们的地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另外,地理基本教学技能不强也困扰着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突出表现在不会搜集可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观念过于落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笔者在对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该校地理教师习惯照本宣科,课后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将鲜活的地理课上成了有“地”无“理”的所谓“地理八股”。

2.高中选修课程形同虚设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教材的设置上体现选择性,即设置了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了课程框架。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七个模块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但是也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困难。

笔者翻阅了多个省份的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之后发现,选修模块的分值占到了15%到20%不等,几乎所有的省份命题时坚持“超量给题,限量答题”,即学生可在多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或者两个模块的试题。根据各地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选修模块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念理。然而,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教师数量少、高考压力大,七个选修模块根本开不全,只能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或者干脆开设一门。这样显然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初衷,但实属无奈之举。

3.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

初、高中教学脱节现象是各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初中阶段地理课程在介绍初步的地球、地图及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必修课以讲授系统地理学为主,并兼有地理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程的教育任务。

由于目前中学地理总课时不多且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全部时间用来应付中考复习,地理课程中断一年之后,学生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侧重对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启发,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导致大多数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而高中地理知识又相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同样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

有关专家在解读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时就指出,高考地理部分并不会涉及到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相关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39.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236-244.

篇9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多媒体也逐渐进入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声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觉得上课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人机互动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动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互动方式对于地理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自觉执行力,达成目标。

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1.2人机和谐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地理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题。

2.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有形信息

2.1抽象变为有形。初中地理知识空间感强,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死记硬背,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与思维的训练,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硬背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一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生最终会知识是一些多媒体的作用,但学生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毫无想象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声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觉得上课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能有效地显示的是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旁边还能显示影响气候的其他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的“干巴的讲解”。

2.2理论变为直观。初中地理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地理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区时“,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区时的理解,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时区,结合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区时的理解,播放,引导学生把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区时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3静态变为动态。运动的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用多媒体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地理知识大都可用《多媒体》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现象。

篇10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现代地理科学知识充实地理教学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新技术革命对地理学的影响,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地理教学的内容不再以描述各个地理事物和罗列区域地理事实材料为主,而从整体上阐述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的规律和变化,认识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特征,中国的地理国情和区域差异等。例如,地理新教材用全球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学说来解释地壳变动和全球地震、火山带的分布,用大气圈的结构、大气环流的理论来说明世界气候变化、臭氧层变薄、大气增温的原因和危害。讲农业生产和布局方面,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注意优质、高产、高效,以及农林牧副渔和加工制造、运输、贸易综合发展的道路。工业生产和布局,除了要注意原料、能源、水源、运输等地理条件外,新兴的高科技企业的布局,还要考虑科技力量、信息、对外开放和引进的条件。由于地理教学内容面向现代化,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川省德阳县孝泉师范一个学生学习了高中地理以后说:“以前认为地理课枯燥难学,现在才知道地理学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它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广大的生机勃勃的神奇世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要是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将是一生的憾事。

二、电化教学应用于课堂

电化教学是利用幻灯机、录像、电影等各种电教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内容广泛复杂,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及现象的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困难性。而电化教学正好能解决这些教学上的问题。

1.化虚为实。比如,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笔者曾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步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和商业发展成就,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身临其境”的体会,所以,除能掌握本节内容外,还对地理这门学科大感兴趣。

2.化远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难以想象,因而对学生的讲授及学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录像可高度浓缩、生动表现出星体的位置、形状、运动等特征,把遥远的星体推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样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动植物形态等通过荧屏推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随镜头周游世界中,以实物作对比来体会、理解各相关知识点。

3.化静为动。地理现象中很多都是动态的,如地壳运动等,其漫长的演变和运动过程使人感到抽象又无法察觉它的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但如果通过幻灯或录像可化静为动,让学生直接感觉到地理现象的发生演变过程。

转贴于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1.注重问题的独创。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针对初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坚持很长时间的特点,采用提问题的方式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考,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点,在讲述地震这一内容时,以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神户大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日本神户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我国哪些地方会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带着问题逐一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还可能有否其他答案,提供学生的思考余地。一堂课下来,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以漫画投石问路。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材中倍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苦难的母亲”漫画,要求学生阅读图中内容,提示学生既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内容,又要回顾前面所学习过的关于世界人口的发展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地对一些同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在肯定同学们认识的同时,还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反响也很好。可见,这种教学,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知识进行理性化的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积累。

3.游戏课的设置。地理学这门学科,一方面,知识包罗万象,各种因果关系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外在因素由于高考科目取消了地理,使得地理教学必须从应试教学转化为素质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也须不断更新,否则,就会使课堂上的45分钟枯燥无味。游戏课就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寓地理知识的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基于这点,在中国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内容讲述时,把三大平原和主要的丘陵四个知识点,分别由四个组来承担,每个组负责一种地形区,并在各组选出代表进行评分,由老师监督。在完成内容时,须进行三个步骤:首先,由一位同学朗读。然后,各组的同学自由发言,主要从各地形区的范围、位置,流经本地区的主要河流,本地形区的地形特点等方面加以论证。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每个组完成任务后代表们进行评分 。

参考文献:

[1]徐立松,孟胜修,王燕津,李通.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6).

[2]张振国,连荣地.新形势下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及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篇11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所授内容作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总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用3~5分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理清知识脉络、构建框架结构、点拔学法指导和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将会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之效。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精心准备课堂小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注意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把握地理学习基本方法以及分析运用图表能力。课堂小结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够对课程标准某一方面要求巩固、强化、升华、落实,这样的课堂小结即是成功的。

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线和纬线内容时,最后小结如表1所示。

二、妙用小结撷硕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堂小结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应有学生积极参与,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讲授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于“美丽的星球”是地球还是水球?有的学生难以理解。从地球仪上确实是海洋面积大,但从北半球看确实是陆地面积大,小结时可分别叫上10位学生,用不透明布蒙上眼睛,然后由一位学生转动地球仪,这10位学生用手随机触摸地球仪,最后结果是9位学生都触摸到海洋,只有1位学生触摸到陆地,这一小实验不仅验证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还可加深地理知识印象,改变枯燥讲授形式,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又如,初一地理上册讲解地形图判读,由于初一学生对地形图理解困难,判断山体不同部位时经常把山谷、山脊混淆,小结时可用七字词语描述:“高值低凸谓山脊”、“低值高凸谓山谷”、“两峰中间谓鞍部”、“高线重叠谓陡崖”,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学生很容易记住掌握。还可分小组以竞赛形式看哪组记得牢、用得准,学生热情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还要继续竞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学生经常意犹未尽,课后反馈效果好。表格式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部分的“黄河的治理”内容,用表格式进行小结(见表2)。这样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系统而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把握重点地理知识。

角色扮演方式完成小结,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课后反馈练习中有一题“为我国西南地区五岭县的发展献言献策”,借此契机可在小结时假设学生扮演五岭县县长,思考怎么解决五岭县经济发展问题?接着“王县长、李县长……”争先恐后发言,开动脑筋思索,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带领协作团队乐此不疲,也强化知识、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喜悦。

篇12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图像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地理学科的一门语言,还是进行地理信息表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图像进行地理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图像教学是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几乎所有初中的地理内容都可以使用图像表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图像和使用图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直观的地理信息。为此,教师要重视图像教学方式的运用,培养学生认知图像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一、图像教学的意义

图像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很长时间,这并不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模式,只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人们发现其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图像教学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它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变为具体的图像,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对图像的理解能力,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1.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初中学生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准备得不够充分,所以在学习中无法将地理知识全部掌握,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图像教学应用其中能够将原本比较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变为具体的图像信息,使学生在提升知识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对整个地理空间概念有相应的理解。比如,在对人教版初一地理经纬度内容进行讲解时,由于教材中对于经纬度的概念讲解得不够明确,所以学生很难将其掌握并进行应用,因此,我在讲解的时候用一定的图像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图像的使用能将抽象的文字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在学习时会更加容易。

2.能够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过程中含有非常多的地理图像,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种形式的图像教学来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并以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内容多样和丰富的图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像教学的类型

1.地图教学

在地理教材中,地图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插图,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工具。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了解基本的读图要求,然后运用自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其次教师应该对地理事物进行定位,根据具体要求找到地理中的海陆位置以及经纬度等,带领学生寻找其中的地理现象以及各项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最后,教师还应根据大纲要求让学生对各项事物的具体空间分布特点进行记忆。

2.示意图教学

在地理教材中,地理图像基本上都是成因示意图,该项示意图主要对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的形成等进行阐述,它一般伴随着统计图一起出现。在对该图像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明确其中地理事物所处的基本位置,然后让学生对各项要素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最终使学生明确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并且找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

3.景观图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景观图像一般分为摄影图以及描绘图。两种进行比较,一般摄影图真实感比较强,而描绘图一般是突出重点内容。景观图最能吸引学生。由于地理环境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广阔性,导致很多的地理形象以及具体的地理事物学生无法想象,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景观图,增强地理事物的直观性,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4.统计图教学

统计图一般需要借助于数字资料,能够直观反应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使用该图像进行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该图像进行认真分析还能够推导出一定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三、图像教学的步骤

1.新课的导入使用图像

新课程导入不光是课堂教学的开始,还是进行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图像运用到新课程的导入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在进行导入时,教师应该选取一些具有艺术性质、感染力比较强的图像,这样的图像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选择好图像之后,教师还应该设计出与图像内容相符合的引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设置疑问的时候使用图像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经常会设置一些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给学生一种目的性的导向。在设置疑问时,利用图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将图像和知识结合在一起,最终在理解图像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地理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设置出一些比较具有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并且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学生如何进行图像分析

在进行图像教学时,对图像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图像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图像信息进行提取,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理性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图像中基本的地理现象以及一些地理事物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图像的基本方法。

4.教学生如何进行图像比对

这一环节主要就是对同一幅图像以及同类型的图像进行对比,在进行对比时,主要对其中的内涵以及基本的形态等进行比对,从中找出一定的差异以及相似的地方,最终使学生对图像以及图像中的地理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和全面。

四、图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将图像不断完善

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会按照教学需要制作出很多模型以及各种挂图等。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图像利用好,在课堂教学时,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图像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

2.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图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绘图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及认识,让学生去黑板上进行绘图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态度。地理教材中文字部分的叙述一般会非常难记,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培养出一定的地理思维,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内容并绘制出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也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画图能力。

3.养成用图和看图的习惯

篇13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因此,老师教学时要学会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明白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让地理教学更生活化。

一、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重要性

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从以前那种单方面注重与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方向,转向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地理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忧患意识,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身周围环境,了解社会和了解生活。在此过程中,相应地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增强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知道其实现实生活就是地理教学的真正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使地理教学走进生活,使理论教学结合实际现象,使学生更喜欢地理这门既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科学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的策略

1、采用生活情境与地理知识结合的教学法

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如果配合相关情境会更快地接受。因为好的情境能够让人们产生愉快的心情,使大脑活动效率加快,这样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得到稳定而持久地保持。所以,在平时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口述表达的方式,将当时情境描绘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接受。比如老师在讲授某地区的区位因素时,如我国东北地区,首先需要向学生展示此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再相应地说明其地质构造,同时对其风土环境进行相应地阐述,尽可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此地区的了解。老师在描述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现实生活情境,采用对比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描述地区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老师通过自身创设的教学情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学生能够随着老师的讲解融入情境之中,跟着老师的节奏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在地理教学课堂中,老师还可以采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事例讲授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初一地理教学中的《季风气候的特点显著》为例,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①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形成原因。知道季风气候给我国降水带来的影响,能够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②主要学习过程和方法:运用资料图表,给学生清晰地展示气候的特点,让学生在研究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分析气候特点的方法。③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课程的最后,通过学生和老师对季风气候特点的评价,让学生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认识到季风气候的资源性和灾害性,树立合理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致降低。所以,我认为讲授这样的课程,老师们应尽量多结合一些相关实例。比如在讲季风气候时,可以利用当地天气状况和季风性气候地区的天气状况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对于季风气候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季风气候对于自身的影响,加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做到学以致用。

3、采取所学为所用的方法

为什么学习地理知识?答案是我们需要在生活中运用它,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地理知识为未来生活的服务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时不能只会理论而不会实践,这样是达不到学习目的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针对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特点进行讨论思考,并找出相应适合的种植地点。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自身思考,了解水稻的相关特点,以及主要的种植方法和地区,使学生对其特点的认识相应的增强。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时效性,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填充素材,使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接,践行所学为所用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问题,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