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度,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在其日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起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与运用。一旦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企业日常的政工工作就得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努力保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力争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努力寻找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各种方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最为核心的思想基础。
(二)企业政工工作与员工切身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发展,只有企业的各个员工都得到了自身最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因此,必须寻求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原告的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尽量寻求这两者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但是,现代化社会企业发展的许多事实却不仅人意,很多企业过多的关注其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其员工的自我发展,对员工的需求与想法视而不见,殊不知,企业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为企业就是由管理者、投资者、员工等具体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就是忽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时,必须关注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化满足他们发展的诉求,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发展。同时,只要企业政工工作时刻不忘其下员工的自身发展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发展需求,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走的非常的顺畅。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作为企业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内在组织机构,其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将企业生产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将企业员工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相互合作寻求共同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利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重要一份子,又因为每个员工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其每个的发展都有所区别,然而,以前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与迂腐,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企业员工与企业生产管理产生巨大隔阂与摩擦,也就会逐渐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与员工出现的相关问题,因而,在这一解决问题的途中,必须将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采用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企业政工工作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宣传工作,让企业政工工作深入人心
在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果有很多员工出现了埋怨或者不满等消极的情绪,就可以证明该企业在其管理过程中与其自身的员工沟通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政工工作就得注意其管理决策者与其手下的员工的沟通问题。首先,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实情。作为企业政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需求与呼声,注重畅通员工意愿表达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电子邮箱、微信、QQ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确保基层的心声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上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这样决策层才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问巡查,深入生产经营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建议。其次,要充分发挥初步研判参谋的作用的作用。作为企业政工,对于收集上来的信息,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法规、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及行业发展动向,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分类筛选处置,通过甄别和整理后,报送给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为企业高层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作用。再次,及时准确地将企业决策层的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及时告知企业员工,使广大员工形成思想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企业决策传达落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在预期内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相关决策既民主又能够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做好思想教育,调动员工投身工作的热情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对实际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企业员工的思想状态对于其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状态一旦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成果。首先,勤于沟通“把准脉”。作为企业政工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雪亮的眼睛,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多提醒,多沟通,使员工始终保持警惕。其次,望闻问切“找病因”。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慰问座谈、谈心交心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一旦发现精神状态不佳的员工,就需政工可以像长辈、朋友、亲人一样,及时的沟通与心理疏导,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找到症结所在。再次,诊断问题“开处方”。政工人员应该像医生一样,在找到病因之后,就需要开出具体的可行的处方,如果是能够及时的解决的小问题,就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如果是疑难杂症,则需要及时汇报给企业决策管理高层,使问题尽可能地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帮助员工一起想重新焕发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为自身与企业更好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重视政工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
软件行业相比其他专业,更容易创业。因此,高校对软件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是学生面向社会、面向职场的重要措施。那么,如何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实践课进行深度融合。
一、软件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大部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比较匮乏,缺少既懂专业又懂创新创业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授软件专业课程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但缺乏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校并没有相关的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承担创新创业工作,造成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软件工程专业所有课程安排均为基础公共课和专业课。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安排,课程安排单一且课时较少,缺乏创新创业课程的完整体系。部分学生仅仅追求修满学分,无实践经验,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指导。
3.缺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生创新创业不单是高校的事情,还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共同培养。目前的情况是,教师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却无法指导大批的学生进行实践,造成学生纸上谈兵,缺乏经验;政府资金投入较少,普及面小;校企合作少,孵化项目投入较少。
二、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设计
1.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高校应引入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其创新创业思维;在此基础上,可借助外部力量(国内外公开课、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软件企业工程师)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坚持高校、企业及政府联合培养的基本原则,构建和完善合作企业师资库,以企业带动就业和创业;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创新创业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以激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动力。
2.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根据软件行业需要,高校要培养能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程开发、测试及用户培训的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培养产品经理及项目经理人才。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要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高校还需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如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心理学、大学生计算机创业案例分析等,培养具有良好软件设计能力、社交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以项目、学生团队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以项目及学生团队为核心,教师应设计符合企业项目特点的课程项目,带领学生完成项目的市场调研、开发设计及市场推广。以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如进行网站设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项目营销、APP开发及运营、参加各类计算机大赛等,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带动及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创业。
4.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高校应坚持高校、政府及企业联合培养的基本原则,聘请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员、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以及政府创新创业工作人员,构建和完善合作企业师资库,以企业带动就业和创业;政府加大投入,帮助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大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三、结语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高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决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孤立进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政府、学校、企业才能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应一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田喜平,陈卫军,等.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安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
[4]刘艳,闫国栋,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当前高校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教育格局,但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当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旅游高等产业和教育的问题以及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更制约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双创”是指树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创客”指的是创新创业的客体,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分析和创造将想法变成现实的人。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滞后,并且和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针对性以及时效性不强,创新创业的创客性人才缺乏,学生的实践平台也相对较少的问题,对此,“双创”教育理念为其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创客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核心理念
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
(二)高校旅游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关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关键就是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及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做好教学的保障,确立好教学的目标。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旅游专业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
“创客”思维和理念,革新课内外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当中,主要的任务是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培养创客型人才,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贯彻好创新创业理念,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内容的设计,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地投身创新创业当中,做一个创客的典范,为学生树立榜样。由于旅游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该课程的设置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相结合。针对旅游创客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具体为,教师在课内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讲解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教师洞悉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学生带去新的资讯。课内建立创新小组,通过课堂上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外的课程设置也是必需的。课堂内课程大多以理念为主,所以课外课堂才是最终实践的地方。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去旅游公司实习,将所学的理论投入实践当中,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有考核。具体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力求将学生的创客潜能激发出来。(2)旅游专业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定时做旅游市场调查,掌握最新的动态。创业创新最主要的是发现商机,旅游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的调查结果,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在创客的培养上,为学生列举典型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客的培养。(3)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不断变化的新资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创新创业是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之上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
课程的体系结构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把课堂创业和课外的创业活动相结合。“双创”当中提升学生能力的是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应时之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当中,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课堂创业的实现借助于课堂上的旅游创业游戏,课外的创业创新通过学生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最后在校的大学生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拓宽个体的视野,激发个体的创新创业激情。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不管是当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还是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目的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当地的实际状况才有助于学生在创业时掌握当地的基本情况,实现创客的目标,使课程体系紧贴旅游管理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使旅游管理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市场、贴近产业等,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进行创业创新。
(二)教法与学法研究
1.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当中,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展示课程内容,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的教学理念,高校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采用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就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教师时刻要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的地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小型课题的研讨,依据每组学生的兴趣来进行任务的分配,学生通过参加上述活动,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表现为传授一定技巧、观点、信念、技能等。在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下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客能力。例如,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创新创业启动金,学生完成活动后让学生就有关旅游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写好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并附上过程当中的照片,对那些创新创业活动进展顺利和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生及其工作小组进行奖励,颁发奖金。同时,举办旅游专业知识竞赛、讲座以及论坛等,聘请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做旅游管理的创业创新活动报告,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经验来指导其创业创新活动,逐渐走向创客之路。
2.学生的学法
学生在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基础教学当中要做到基本功扎实,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指导后期的创业创新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并自觉地完成。在创新创业方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耻下问,多向自己的导师请教,多向在旅游领域有成就的人学习,善于发现旅游行业的商机。除此之外,也可以加强同学间相互合作的关系,当今时代强调的是合作双赢,在强大团队的协作下共同实现创新创业,在合作中达到彼此的目的。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探求出新知,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不断进步,适应“双创”时代下创客人才的发展潮流。
(三)教学评价设计
对“双创”背景下的教学评估,针对的是对教学的计划、目标以及在学生改进的综合方面做出的评价,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人员,在展开的具体活动中进行评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座谈会写出对创新创业的独到见解。对具体的课内活动,则通过对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师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小课题研究,筛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在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主管做报告会后,学校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校内举办大型的旅游专业的导游讲解大赛,学校可依据学生讲解技巧,寻找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导游。校外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与旅游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客。在教师评估方面,教师要依据课程设置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对其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多少来进行评估。绩效突出的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总而言之,教学评价是对前面所有环节的最终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总的来说,教学评价是对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期内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这不仅是监督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监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当中的准绳。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布置的实践课题要认真主动地去完成。创新创业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客是学校的精英,学校要善于发现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平台和奖励机制,做好最后环节的教学评价工作。
四、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心在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以及推动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旅游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掌握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旅游市场情况等。本文主要通过初步构建出高校旅游管理的“创客”教学体系目标,以此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双创”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高级的创客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67-70.
[2]张定方,张肖敏.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1-114.
[3]柳百萍,任平,唐岭,等.“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9):177-178.
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党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一、强化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真正做到信仰上不动摇、方向上不迷失,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使自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二、结合工作实际,做好本职工作。系统地学习经济理论、管理科学等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工作中的“新知识含量”,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工作严格要求、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待他人胸怀坦荡、宽宏大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养成认真、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三、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创新意识,是做好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前提,也是搞好新形势下自身改革的重要保证。积极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在遵循工作规律的前提下,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去干、去闯,对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做得对的热情支持,做得不够的积极引导,做得不对的及时帮助纠正,以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14(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14(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我们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1)体系构建的目标:培养高级的专业应用型人才(2)体系构建的规范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人才的培养计划相一致,并且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规范,使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3)体系构建的整体化: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按各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协调统一,贯穿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过程,并分层次逐步深化提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我们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通过对学生的某项专门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该领域的工作能力、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将整个学科知识贯穿起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模拟生产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实习:实习是每个高校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时所必须的,因为通过实习可以对所学知识如何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应用有充分的了解。具体可以学院内部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学院联系单位学生进行实习,或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教师通过学生的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鉴定。(3)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及毕业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勤工俭学、学术讲座、社会服务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提高自己的对综合素质。(5)创新创业:我们学院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采取开放实验、科研科技活动及创业大赛等活动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 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 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29-01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universal process of a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project,this paper proposed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快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长远的重大意义,我国今后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举措;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作为社会寄予厚望的高素质人才,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从大学生自身来看,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力。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兴趣组合式。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3.导师推荐制。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51.064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要求惠及每一个学生,着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即“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然而,高职院校要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还任重道远,面临许多困难。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一般只有经管类专业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其余专业基本是让学生通过选修课方式接受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二是借助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通过邀请一些已经成功的创业人士举办和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来进行交流和指导;四是借助学校的学生创业园为少数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2 高职院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准确,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看,一方面有不少人认为创新教育在大学阶段实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创新教育效果甚微;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适合全部学生参与,认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是极少数,开展“普惠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意义不大。因此,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对象看,很多大学生对创新缺乏正确认识,同时认为自己毕业之后不会去创业,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创新创业类课程。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完善
不可否认部分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更多的专业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附属部分,经常是个别选修课或举办几场创新创业讲座就算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目前的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关于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相距甚远。
目前,各级教学主管部门按照要求正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但适用于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尚未形成,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完善。
2.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强调综合性与应用性,目前高职院校满足条件的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非常少。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工商管理经济类课程的专业教师;二是负责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辅导员及其他行政人员;三是学校聘请的行业兼职教师。前两部分是授课的主力军,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但对于创业教育来说,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不熟悉企业的运作和经营。行业兼职教师虽然有创业实践经验,但大多缺少授课技巧和经验。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首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更不用说优质的师资力量。
3 高职院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脱困途径
3.1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连续性,分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消除观念困惑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灌输到整个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且想要创业,高职院校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对于具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及品质,助力他们在创业实践中获得成功;对于创业意愿不强但可能将创业作为就业不理想情况下的另一选择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创业基本知识与技能,让他们能较快转向自主创业;对于完全没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了解创业基本知识与创业精神,了解创业过程的艰难,从而学会珍惜职业。
3.2 分层、分块,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将课程体系分层设计:第一层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通识性课程,课程内容可包括创新思维与方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价值观、创业基本知识与能力;第二层级针对有较强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专门课程,课程内容可包括创新创业技术与方法、初创企业市场营销、中小企业政策法规及管理沟通等,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第三层级针对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开设实践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将创业知识运用到真正创业实践或模拟创业实践当中。第一层级开设为必修课,后两个层级以选修课方式开设。
结合当前开展“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分块、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将各个层级课程内容中的部分内容设置为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方式完成。其次,由于行业兼职教师缺口极大,将各层级课程内容中需要行业兼职教师来承担的部分以合班大课的形式进行授课。
3.3 内修外引、专兼结合,打造研究型与经验型互补的师资队伍
尽管通过分块及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设置能够节约不少师资力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选聘、培训、外派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法培养一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邀请部分热心于教育的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行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内修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研究型与经验型互补的师资队伍。
另外,我省已经开展实施“创业导师培育工程”,该工程计划至2020年年底完成5000名高校创业导师培训,创建一批创业导师工作室和创业导师团队,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结对活动,将建立创业导师培训管理平台和课程资源库。高职院校可以借力该工程,充实师资队伍建设。
能否开展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到国家、高校及学生个人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惠式”创新创业教育还任重道远,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大学生各方形成合力,开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倾注了巨大热情,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还不够清晰,热衷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个别优秀团队的培养,对制度创新研究还不够,对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多,导师队伍建设力量不强,因而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环境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思考。
一、明确目标定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召开的东京会议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后,二者分别发展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基本确立。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普通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通识眼光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立组织架构
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畅运行的坚强保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精神,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设计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内外联络沟通、统筹教学、就业、学工、系部等部门相关工作。成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等社会师资的日常管理。在院(系)层面,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综合科室主导,协调教学、学工开展课程制定、平台建设、讲座组织、竞赛协调、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在学生层面,可由团组织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协会,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双创”氛围。
三、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通识性需要,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还要考虑特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一)开设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全员性、基础性的教育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一学生开设通识性必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入校就获取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创业的意识及热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专业发展匹配课程
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广度,增强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可强化创新创意教育,着眼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管理专业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新方法设计创业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国际贸易知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领域,等等。
(三)开设服务创新创业群体课程
对已经开始创新创业的学生群体,应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公司法、市场营销、财务税务、人力资源、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集中辅导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开展模拟创业问题培训,把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班级的模式,以专业化的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集聚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不断促成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落地生效。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系统化、强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创建训练类实践基地
以院(系)为主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创建实训室、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实践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战”环境训练、开放实训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创建竞赛类实践基地
由学校主导,为大学生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环境和必要条件。鼓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各类工作室、竞赛团队,建立指导老师跟团制度,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资助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助力竞赛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
(三)创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
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能感知社会、了解市场,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四)创建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
学校可与校外机构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区,应当逐步建立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税务、融资、财务等方面的支持,达到既在市场风雨中长见识、增本领,又在平台扶持下长知识、增经验的目的。
五、完善机制保障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必须完善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激励机制
应在学分转换、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学干遴选、就业推荐等事项上,对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政策倾斜,既要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又要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潮。
(二)建立考核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对学生全面考核指标当中,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融入到考核方式内容中,建立互动式、沟通式的考核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作用,倒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三)建立服务机制
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创意分享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创业团队互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服务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孵化,立足市场,产生效益,反哺其他创新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41-03
【作者简介】何雁,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流管理。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渗透融合的必然性
(一)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业者素质的人才,其实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教育手段,转化成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1]
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2]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非常吻合:首先,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学、报关报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英语、计算机基础技能等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通用性强。其次,物流专业更加强调创新性。当前物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固守传统运营模式的物流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物流企业必须将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作为其发展重心。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以创新性教育为重心,呈现新常态的特征。第三,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物流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更体现在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物流企业也注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方面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互吻合,两者具有整合的现实条件,这构成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物流专业整合的理论动因。
(二)理念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相互吻合――整合的支撑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将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因为它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创业型大学十分符合。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约52.3%。未来,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内涵成为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由祥曾在其论文《试论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压力,指出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符合发展创业型大学这一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
二、基于整合视角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内涵
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强调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整合关系,这种整合是以两者理念和目标的吻合为前提。由于受到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三个内在规定性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整合来进行教学改革。物流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体现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五个方面。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改革
理念是先导。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之缺乏可实践的操作平台,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活学活用的动手实践能力。物流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整合,专业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更新。应打破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三个融入”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融入经济社会、融入国际合作”。[3]
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应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即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应根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物流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对物流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例如顺丰创始人王卫的创业故事),挖掘物流专业创新性、创造性知识点,把创新教育元素加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为了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将之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物流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物流专业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新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物流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物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全面系统开设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的创新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组织物流学科带头人、物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锐性。借助发达的网络媒体渠道,推出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只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地开发开设课程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创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把握两个主要的原则:一是创业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二是创业课程与物流专业课程的交叉和联系。除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创业课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物流专业的创新性教育内容,开设一些物流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与创业,以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形式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此教学方法在“知识本位意识”影响下日益“空壳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必须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此项目下的每个任务、每个活动的实施,把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中领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4.教学活动的改革
实践性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物流专业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毕业生仅有继续深造和就业两条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空有创业激情,却无路可循。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应该学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创业组织(如2015年6月由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发挥政、校、行、企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仓储工厂模拟、创业计划竞赛、专业化课程、企业家座谈、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专业社团、创业协会、物流专业俱乐部、高职院校创业园等,搭建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可以由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教师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学生物流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和校企合作单位――京东合作,在校园创业园建立一定规模的“京东校园服务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送货、快递等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到物流服务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职业能力。
5.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传统物流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的是学术导向,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培养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创业型人才出发,物流专业必须由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更多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此外,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创业方案评价、学生创业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体地说,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还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物流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园”、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一、政策网络环境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涉及的各个网络行动者分布于不同的政策网络环境当中,而政策网络环境已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络行动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1)政策社群:它是一种具有高度稳定与限制性成员的网络,垂直的相互依赖建立在共同传达服务的责任基础上,它与其他的网络(民众、国会)隔离。这种网络具有高度垂直依赖性与有限的平行沟通,它们是高度整合的,主要建立在政府的功能利益上。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政策社群主要指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央政府负责统领全局,规划宏观发展方向和路线以及对地方政府实行垂直领导与管理。(2)府际网络:指代表地方政府利益的网络,其最大特点是有限的地方参与者追求地方上提供的所有服务,垂直互赖性有限,但有广泛的平行沟通,以及能渗透到其他网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政策执行者,又是地方区域改革具体政策的最终制定者。(3)生产者网络:是经济团体(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扮演主要角色的网络,成员流动性高,垂直互赖关系有限,政府以来这些网络传送物质与传播知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中生产者网络主要是高等院校和企业。(5)议题网络:特点是参与者人数众多、垂直的互赖关系有限、平行的沟通并未整合,网络整合度很低,相当不稳定,通常处于政策网络最外层,其内部成员的网络资源相对匮乏,角色定位较为边缘化,很难与其他网络行动者有效互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议题网络主要指个人与家庭、大众媒体等。
二、政策网络行动者分析
政策网络行动者分析是根据罗茨的政策网络资源的分类方式,对分布于不同政策网络中的各类行动者具备的资质条件与拥有的资源禀赋进行分析,并据此得出他们在网络中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发挥怎样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据此探究问题进展的原因以及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构成的政策网络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个人与家庭等。
(1)社群网络:中央政府
政策网络资源主要包括五种:权威、资金、合法性、信息和组织,将其占有程度分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五种程度。中央政府在权威、资金、合法性和组织方面获得了高占有水平,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却处于中等水平。由于除信息资源之外,中央政府的网络资源占有情况达到了高级程度,特别是权威与资金的高占有水平可使其占据政策网络的核心位置。鉴于此,中央政府作为其他网络行动者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被纳入政府以诚意来,便可以就该问题向全社会一系列指明方向的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方案。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多项政策,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发展,并于2015年5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并提出改革的九项任务与措施。
(2)府际网络: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政策网络资源的整体占有情况较好,没有明显短板。尽管在权威和资金方面比中央政府第一个级别,但其占有水平仍处于较高层次,高于其他网络行动者。在合法性与组织方面,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样,处于高水平级别,同样是其他网络行动者所无法企及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作者简介:王茜,浙江嘉兴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方政府在信息资源的占有方面处于高水平级别,这与中央政府的中等占有情况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当地高等教育资源、创新创业环境、创业文化氛围等方面较为了解,所以由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方案是较为合适的。中央政府基于这方面的考量,在改革实施意见时更多依靠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然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具体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对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态度,重视与否。若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反对态度、或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将严重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效果。
(3)生产者网络: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d体,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过程的重要行动者,高等院校拥有较高的合法性、信息、组织和权威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议程设置和政策执行过程的重要推动者。一方面,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为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制度优化,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议程设置的重要推动者;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作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人才的主要机构,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该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问题。
(4)议题网络:个人和家庭、大众媒体
除了上述案例中具有重要影响且采取必要行动的政策网络行动者之外,还有一些行动者由于身处政策网络最外层且不属于直接利益相关者,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实际上,他们或者在不经意间参与到改革过程当中,或者可能会受到最后出台方案的影响而相应改变其行为方式,因而有必要对这些网络行动者进行分析以保证分析研究的完整性。
个人和家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的创业氛围,且极容易影响个体的创业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能力是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资源,良好的教育观念、态度和能力、正确的创业观对孩子的创业思想和理念的形成会产生积极影响,而厌恶风险、排斥创业的家庭观念必然会阻碍个人创业的热情,不利于个体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阻碍个体实施创业项目的绊脚石。大众媒体作为议题网络中的一员,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问题的广泛参与者,但不会受到改革结果的影响。大众媒体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新媒体,它们都对创新创业改革进行了报道与宣传。前者主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介将创新创业问题带入公众视线,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对该问题进行及时追踪与广泛宣传。由于媒体的基本职能是真传递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和积极推动发展,加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其发展趋势和改革进程在两类媒体的共同传播与引导下,不仅促使更多公众观众与了解这一议题,还对各类行动者采取的行动进行及时、准确、全面报道,为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搭建起信息桥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