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28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住宅建筑是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国民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住宅建筑作为城乡建设的重点,和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住宅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环境、资源和发展,同时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和居住质量。然而,当下新环境中的住宅建筑设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认清问题,不断分析,总结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1、部分设计规范、标准不协调,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设计规范、标准是城镇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和功能质量以及权益的保障;是提高住宅建筑设计水平、住宅性能,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前提;是住宅建筑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基础。然而,当前部分设计规范、标准相互之间不够协调,且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严重阻碍了住宅建筑设计质量的把控与提高。
1.2、过多注重了外观造型,而忽视了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把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但是在实际案例当中,部分建筑设计过多注重了外观造型,而忽视了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的设计与运用。导致住宅建筑出现了节能差、寿命周期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的现象。
1.3、单元平面、住宅套型不合理
我国城镇住宅形式多样,但基本功能及安全、卫生要求是一样的。住宅既要考虑满足居住的功能性要求,也要考虑满足居住的舒适性要求,以提高住宅的内在品质。可往往很多案例中都存在诸如体形太过复杂、平面凹凸过多导致体形系数过大不利于节能设计;交通核设计不合理,浪费面积造成公摊过大;户内交通线长、尺度不合理、空气对流不通畅;功能分区不合理、各功能空间面积比例不当等问题。
1.4、采光设计不到位
各种光源的视觉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照度条件下,天然光的辨认能力优于人工光,从而有利于工作、生活、保护视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天然光充足,为利用天然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能满足视觉要求。这在我国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对于节约能源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住宅建筑的采光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天然光,为居住者创造良好的光环境,节约能源。但有些案例却通常忽视了这个问题,出现功能空间窗户面积过小、进深过大,进而窗地面积比不够;窗户周围凹凸造型过大、北向离室外连廊太近,从而遮挡窗户,影响采光效果;建筑玻璃的材料类型、颜色选用不当,使其遮阳系数和光学性能与建筑本身不相匹配等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建筑活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解决当下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完善、统一设计规范、标准
相互间不够协调、存在“错、漏、空、缺”问题及不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等的设计规范、标准要及时更新完善。例如: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在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基础上,经整合修订而成。对于我国地方性的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在保留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气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及适当灵活等的前提下,应该由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指导、统一及监管,以此提高住宅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及统一性。
2.2、积极引导绿色住宅建筑
建立绿色住宅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住宅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在住宅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2.3、合理优化单元平面、住宅套型
住宅单元平面的设计应根据居住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活动规律,来布局和确定住宅功能空间的总体关系,使空间布局合理,动静分区,空间面积配置合理,充分利用空间,套内交通组织顺畅,遵循住宅建筑模数的协调原则,减少套内交通面积和公摊面积。2015年即将实施的新规范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5.5.28条中明确了住宅建筑的高、多层分类统一按照建筑高度划分,剪刀楼梯间的设置要求以及楼梯间的前室或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的前室合用(即“三合一前室”)时等的设置要求为合理优化住宅建筑的交通核及单元平面,减少住宅套型公摊面积提供了有利条件。
2.4、重视、提倡采光设计
以GB 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为依据,在住宅建筑方案设计时,按照所在地区的光气候区和对应的采光等级严控窗地面积比和采光有效进深,选用合理、适宜的建筑玻璃材料类型及颜色,采用成熟并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来改善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质量,调节生理节律,益于身心健康。
3、结束语
1 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的汇智园项目位于海门市城市新区,总用地面积65365.8平方米。地块四周道路道路环通、交通便利,毗邻新的海门市政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规划针对目前新区农村居民动迁安置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这一大背景,打造一个设施配建齐全、环境优美、高雅简洁的动迁安置小区。本项目住宅设计使用年限50年,二类建筑,二级防火等级,各建筑按二级防水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 设计依据
由业主方提供本地块电子地形图和相关设计条件书;地块规划定点图;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住宅建筑规范GB 50386-2005;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2003年版);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 DB 32/478-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 (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国家、省、部及地方相关法令、法规。
3 规划指导思想
3.1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思想
经济的可持续性体现在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土地开发的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社区的社会性,即社区在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多样性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作用。环境的可持续性则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减少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3.2 追求高性能标准,建设高品质社区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为整体设计思想,以营造高品质社区为目标,通过对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等性能标准加以控制,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和不同标准的市场需求。
3.3 引导新的居住理念和行为方式
从解决基本住房需求,到追求高质量;从单纯考虑住宅内部和平面功能要求,到对住宅外部环境优劣的综合选择;从对住宅舒适度的一般标准,到对住宅室内环境的高舒适度要求;从满足住宅设备的基本配置,到对住宅配件的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追求。需要从市场经济观念、社会公平观念、以人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出适度超前的动迁住宅小区。
4 规划设计理念
4.1 合理性原则
具备明确的创作理念,独特的建筑个性,优良的景观价值。做到科学利用土地,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和层次,完善商业、交通、水电等配套公共设施,满足人的住食行游等活动需求。
4.2 系统性原则
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形象设计、物业管理方式、商业会所设计进行整体考虑,强调规划的远近期结合,在结合远期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完善内部结构,同时对园区的经营管理、环境形象设计等有所考虑。注重项目整体规划与周边用地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注重对项目内部景观的营造及与周边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过渡和遮挡。
4.3 生态性原则
尊重自然环境,调整生态结构,维护自然生态状况是本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尊重现有景观,通过合理利用和改造,使住区融于原有的自然环境,成为住宅景观中赋予特色而又有机和谐的一环;
4.4 文化性原则
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出发,突出住区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项目开发不是简单的在土地上浇筑混凝土,而是对这一区块长久以来形成的人文、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映,在时间的长河中,凝结历史的精华,记载人类的文明。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方针、政策,有关规范,坚持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努力营造清新明快,格调高雅智能、节能的住宅区。追求建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存。总平面布局在满足日照间距、交通、消防通道的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绿地,达到用地经济, 环境优美。
5 整体规划设计构思
5.1 总体规划设计
整个地块通过一条内环形车道,连接小区的东、西、北3个出入口,贯通整个小区。其中北面出入口为小区的主入口兼人行出入口,打造小区的景观大道。地块内部建筑以高层为主、结合部分小高层,整体建筑排列南低北高错落有致。组团内部有各自的公共景观绿地,数个院落形成组团。小空间规模的院落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户与户之间的干扰,并有助于形成每个院落各自的归属感和可识别性。
5.2 规划结构:“一心、二轴、四组团”
“一心”:通过内环道路的围合和景观轴线的香蕉,在地块中心形成了大型的中心景观。使之成为整个小区居民活动、休憩、游玩的场所。“二轴”:南北景观轴线和东西景观轴线。“四组团”:为四个相对均衡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空间相对围合。
5.3 交通组织
采用内环的交通体系,各自设计了一条环形车道,并相互连通,满足消防要求。机动车可在入口附近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中部的步行街和景观林荫道可以作为紧急消防通道。出入口设置:本次规划将人流、车流分开,设置三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小区北部,为人行出入口;次入口位于小区西部、东部,为车行出入口。
静态交通:区内停车场设计采用“地面与地下”相结合方式。机动车主要采用地下停车方式,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小区出入口和环形车道设置,可以有效对小区车辆截流。另外为了方便来访车辆停车,在环形道路周边设置了部分地面停车。非机动车主要停放在高层地下室内。
5.4 景观设计
小区整体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强调景观的均好性,因此,在规划设计上以均享为原则,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都能获得等同的价值回报。小区通过构建十字形景观绿带,将各个居住组团串联,并通过空间的围合,形成半私密的院落空间,营造一个亲切怡人的交往场所。
5.5 消防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高层住宅建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不断发展,这对改善城市景观和人民居住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直接关系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安全,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规定。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是否安全快捷,不仅反映了一个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同时还涉及到人员的安全问题。安全疏散设计攸关人员生命安全,要求高,难度大,无疑是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但从实际情况和火灾案例来看,其建筑安全疏散设计仍然存在规范要求与实际需要的矛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难点和原因
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人员疏散的特点包括:(1)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疏散到安全场所;同时,由于不能及时准确得到灾情信息和判断火灾情况,人员起始疏散时间较公共建筑要迟。(2)发生火灾时,在“烟囱效应”作用下,烟气和火势竖向蔓延快,若楼梯间的门关闭不严会使烟气进入楼梯间,增加人员安全疏散的困难。(3)人员集中,容易出现混乱、拥挤的情况。而且在疏散过程中人往往倾向于选择熟悉的路线疏散,先跑向电梯,发现电梯停止使用后,再向楼梯疏散,因此容易在封闭楼梯间门前和防烟楼梯间前室产生拥堵现象。
1.1关于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规定“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可以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尽管《高规》针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合理和科学的修改,即不再要求十层以上层层设单元通廊和连通阳台,改善了建筑的立面造型,降低了安全疏散设计的难度。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规范规定与使用功能、节省投资要求的矛盾,例如:甲级防火门与防盗门难以合一;住户在装修时将防火门换为防盗门;客厅和厨房阳台窗以及相当一部分卧室的落地窗为了增加采光和美观要求,窗槛墙高度难以达到1.2m,为满足规范要求使用甲级防火窗代替不燃烧体窗槛墙,增加了投资又影响了美观;单元隔墙(防火墙)两侧窗间墙宽度受户型局限,难以达到2m;有些户型的厨房阳台窗紧邻楼梯间外窗,其间距《武警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总第148期)•消防评价与设计•也难以达到1.2m。
1.2关于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两个安全出口的条件《高规》对于单元式住宅如何设置两个安全出口,未做明确规定。由于连通单元楼梯间的阳台或凹廊紧邻住户的房间外窗,影响住户的安全和生活,所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于十八层以上的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都不采用这种做法,而采用剪刀楼梯间来设置两个安全出口。同时高层住宅受面积指标的限制,又要满足功能使用的要求,设置两个防烟前室有些情况下十分困难。所以剪刀楼梯间的防烟前室一般都共用,并且再和消防电梯的前室合用,即所谓的“三合一”前室。在实际执行中,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消防监督部门在各自的立场上,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分歧较大,以至于各地在对规范的掌握上存在不同的尺度。形成这种现状有两个原因:(1)国家规范的适用滞后于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和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国外的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开始影响国内的房地产商和建筑设计单位,在户型布局、户内采光、外形美观等方面的要求已经与国家规范的限制形成矛盾。(2)各规范控制尺度不一致,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窗槛墙高度不低于0.8m,而《高规》则要求窗槛墙高度应大于1.2m。《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楼梯间窗与套房窗水平净距不小于1.0m,而《高规》无此项要求。《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电缆井和管道井可设在前室、合用前室里,但检修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而《高规》则不允许在防烟楼梯间前室内设竖井检修门。再如,《高规》允许在疏散走道上设防火卷帘,防火卷帘两侧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启闭的装置。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则规定疏散门只能是平开门。
2解决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安全疏散设计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建筑物的消防设防水平应当考虑投入和回报,其消防投入的价值只有在火灾时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消防投入必须考虑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概率大小和火灾可能产生的损失大小,同时消防投入还必须考虑投入的有效性,杜绝无效投入和重复投入。以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为例,在投入使用的十八层以下的高层住宅建筑中,33%的窗槛墙,特别是阳台落地窗的窗槛墙高度在0.6~0.8m之间;防烟楼梯间的门由于方便使用和采光要求基本上为常开状态;在使用中已经有40%的户门被更换为普通防盗门。且根据火灾统计情况,该城市高层住宅建筑近5年内,发生火灾事故仅1起,火灾直接损失约2万元,并且没有形成火势向上层蔓延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从火灾时保证人员安全快速撤离的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减少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一个和两个安全出口的条件限制,同时从以下几个环节采取措施提高安全疏散设施的整体安全可靠度。
2.1在技术上减少火灾警报的发出时间,保证第一时间通知人员疏散在住户内设置独立式的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并且在厨房设置独立式的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这些投资完全可以抵消设置防火玻璃窗的投资。并且由于十二层以上的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都设有联动控制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口的火灾自动探测器,可以在楼梯间每层设置光电报警器,或者利用带有广播功能的单元门禁系统发出火灾警报。通过提升发现火灾的技术手段,为人员疏散争取时间。
2.2在设计上进一步提高楼梯间和前室的安全可靠度
2.2.1对于单元式高层住宅建筑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情况:(1)在未制定高层住宅建筑专用的防火防盗门产品标准前,适当允许开向公共走道的户门,可以不设防火门。(2)提高防烟楼梯间的实际安全性,将楼梯间的门设为能通过前室的火灾探测器的信号和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的带有闭门释放器的防火门。(3)对于厨房和卧室的窗槛墙的高度可以参照幕墙的防火要求,放宽到0.8m。但是对于客厅的阳台窗,由于一般阳台和客厅之间在顶板上都有高度为0.4m左右的梁,可以减弱火焰向上蔓延的趋势,所以其窗槛墙的高度可以放宽到0.8m以下。(4)加强对机械加压送风机安装和风井施工质量的要求,提高送风风压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风井内壁施工质量不合要求,导致风压损失过大。(5)禁止在楼梯间内设置燃气供气管道。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框架建筑设计的抗震设计计算、构造措施均有一定的规定,但通过近作者几年的建筑工程设计实践得出,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建筑物对抗震设计的要求。
地震时,强烈的震感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底层,若底层的变形超过极限变形允许值,就会导致整幢建筑物的坍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建筑在地震受害现象屡见不鲜。如在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就发现了类似建筑物被破坏的现象,并引起国内外结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密切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了地震时建筑坍塌的原因,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针对框架建筑设计时的抗震要求,提出了建筑框架设计中应加强的几个抗震问题:注重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意识、加强底层与过度层抗震能力、强化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从而达到建筑抗震目的和良好的抗震性能。以期对建筑设计师有所帮助与启迪,达到消除抗震设计隐患。
一、框架建筑设计的抗震能力问题
框架建筑设计中底层带商业门面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使框架建筑设计呈现平面布置多样化,给框架结构设计和结构处理带来了困难,建筑设计师在一些建筑工程设计中,往往为了提供底层大空间,底层框架采用每两开间设置框架梁柱或剪力墙,造成上层有一半左右的抗震横墙由次梁承托,形成了对抗震要求极为不利的现象。设计师在为满足建筑物的要求,将剪力墙集中布置偏于一边,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严重偏离,在地震作用下将出现扭转的现象,从而形成“下柔上刚”,对抗震十分不利,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就是建筑设计者面临的问题。
二、框架建筑结构与地震危害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住宅建筑的发展尤为迅猛,底层带商业门面的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因其施工相对简单,商业门面造价低廉而出售价格高,从而受到房地产投资者的青睐,但却造成框架结构设计上的很大缺陷。
设计师在为满足为商业要求,底层采用大空间,将剪力墙集中布置偏于一边,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严重偏离,在地震作用下将出现扭转的现象,从而形成“下柔上刚”,地震时,强烈的震感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底层,若底层的变形超过极限变形允许值,就会导致整幢建筑物的坍塌,如在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就发现了类似建筑物被破坏的现象。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砖混建筑结构方式,在强烈的地震面前,就会导致整幢建筑物的坍塌乃至整座城市的坍塌。如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一座城市瞬间夷为平地,在地震中遇难人员超过24万人,惨痛的教训敲响了中国建筑行业的警钟。
三、如何才能设计出良好的抗震建筑物
针对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建筑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损失,在建筑规划时,首先应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简化建筑体型,讲究规则对称与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明确建筑设计的抗震目标,确保框架设计符合建筑抗震设计内容。
(一)明确框架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目标
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计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计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计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计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二)加强底层的抗震能力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底层的框架设计结构不合理,在地震时就会因为底层不稳而使建筑物发生危险。在框架建筑设计中底层框架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承受能力。
目前,底层框架建筑设计归纳起来存在两方面的抗震问题:一是底层框架设计因投资者需要存在大空间的使用的问题;二是建筑物一面临街,而且临街面一般不布置抗震墙,使得抗震墙数量过少的问题。要解决框架底层抗震问题,首先采用钢筋砼抗震墙来代替砖抗震墙,加强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能力。
(三)强化框架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底层框架砖房”上层混合结构部分圈梁、构造柱设置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执行。仅满足这些规定还不能完全达到抗震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地震灾害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大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所有纵横墙顶部均应设置圈梁,抗震墙端部均应设置构造柱。事实证明,在国内外多次地震中,凡强化了圈梁和构造柱的框架建筑房屋,在地震中普遍受损较轻。圈梁、构造柱不但能增强框架建筑物的整体凝聚力,提高框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并且能约束墙面裂缝的发展,抵抗来自地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破坏作用。
【结束语】通过对框架建筑存在的设计问题,以及地震对建筑带来的灾害分析得出:只有加强框架建筑设计中的抗震意识、加强底层与过度层抗震能力、强化框架建筑圈梁、构造柱的抗震作用,才能使建筑物达到抗震标准和良好的抗震性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会有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的第7.1.8
0.引言
成都市青羊区光华锦苑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三环路以外,光华大道与成温邛高速之间,临近规划中的青羊区政府行政办公中心。总用地面积为52272平方米,用地大体呈方形,南北最长约260米,东西最长约220米,地势平坦。建设规模为地上部分(共1574套住宅):181平米户型共67套,其中三户为顶跃,133平米户型共829套,104平米户型共182套,97平米户型496套。单元共分为A、B、C、D、E五类,A单元为一梯三户,B、E单元为一梯四户, CD单元为一梯六户。共21层。地下两层:-1层(层高3.8米)汽车库及自行车库、设备用房;-2层(层高3.6米)为人防。小区总平面图见图一。
图1小区总平面图
1、设计指导思想
为做好设计工作,我们设计团队深入建设场地查看,做多方案比较,力求营造新颖的建筑空间,造就优良的高品质居住社区小气候。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建筑之间的围合所形成的公共空间,提高绿化用地面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使户户能观景,力求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合理组织交通,内部道路与已有城市交通网络有机衔接,解决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图二。
图2小区建筑效果图
2.总平面布局设计措施
按该项目设防比选文件的要求,本着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指导思想,围绕着小区区域特征,在力求节约土地,平面布局紧凑的原则下来开展工作。具体措施为:
1.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等基本文化元素,创造真正人性化,适宜居住、环境和谐、邻里关系亲切的住宅组合空间。
2、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使户户能观景,将9栋建筑在基地内较为均质布置,形成宜人的建筑空间,围合成若干个中心景观庭院,力求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9栋建筑错落有致的围合布置,使整个小区空间围而不死,户户均有良好日照及景观视线。
3.为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沿东西两侧道路的建筑底层布置小型商铺;同时为提高小区居住品质,沿西侧道路建筑底层布置成社区活动中心并与中心景观庭院结合,提供最佳活动场所。
4.在交通组织方面,小区主要出入口的布置,充分考虑与现有城市道路的联系,在东西两侧道路上开设车行出入口,并在小区内形成环状交通,方便居民出行,并满足消防及居民搬家、救护等。小区内部采用人车分流方式:在东西车行出入口处均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车辆直接入库,在小区内部为居民提供一个轻松自如的步行环境,保证小区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优雅见图三。
图3总平面布置图
3、建筑空间设计
3.1.绿化景观组织设计
在景观组织方面,小区内的绿化景观同建筑互为渗透,连成一体共同形成区内景观系统,在小区的景观庭院中心设计划分不同主题景观广场,丰富景观层次,满足不同层次人们需要。根据最新的体验式生活中心人居模式的要求,在中心景观庭院中设计雕塑、小品等,将各功能广场紧密联系,使之成为更似一座社区客厅的开放式的景观庭院,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弥补了很多小区缺少公共交流空间的不足。
3.2.竖向设计
地下室顶板覆土高度为1.35米,设计场地东侧平均标高高于城市道路平均标高约0.2m,西侧平均标高高于城市道路平均标高约0.8m
本次工程设计±0.000暂定绝对标准值519.450(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3.单体设计
3.3.1、住宅设计
小区内住宅设计是住户密切关注的重点,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以体验设计的手法,通过科学、实用、卫生、方便、舒适等几方面的仔细推敲,强调住宅平面方正,紧凑经济实用。
所有户型动静分区,干湿分区明确合理,户型均做到明厅、明厨、明卫,同时配置阳台,入户花园,在限定的面积内为住户提供舒适、健康齐全的居住环境。每户住宅的日照均满足成都市的规定。同时在设计中以面向景观为基本出发点,主要居住空间面向中心庭院,与自然光影,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3.3.2、立面设计
项目突出欧陆浪漫的高雅情调,采用隽永的欧洲建筑手法,既有现代主义住宅造型元素,如大面积开窗、飘窗等,又吸收欧洲建筑的基座厚重线脚,着重的竖向线条划分等手法,镌刻出一种欧陆的浪漫高雅情调见图四。
图4立面图
4.消防设计
4.1、本工程住宅为16至21层,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属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耐火等级一级,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防火设计。
4.2、总平面布局
小区四面临城市道路,东西面设车行出入口,在小区内形成4米宽环状消防通道,满足每栋消防扑救面的要求。高层建筑至少1/4周边且大于主要长边直接划等号地,满足规范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设于6#楼底层,有独立出入口。
4.3、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
住宅每个单元一楼层自成一个防火分区,每一单元均设一座剪刀防烟楼梯,二台电梯(均为消防电梯),电梯载重量为1000kg。速度2.5m/s,并直通二层地下室,满足规范要求。
地下室均设自动喷淋系统,自行车库每个防火分区不大于1000m2,共3个防火分区,汽车库每个防火分区不大于4000m2,共设24个防火分区。
4.4、防火构造
所有填充墙均为页岩空心砖,部分为页岩实心砖,防火分区隔墙用200厚页岩空心砖,所有承重构件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均为不燃。
所有设备用房均为甲级防火门,设备管井在前室内均为乙级防火门,地下室相邻两个防火分区间用防火墙或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分开,竖向设备管井每层封板,缝隙用防火材料封堵,设备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开在前室时,为乙级防火门。前室与楼梯间的门为乙级防火门,部分开向前室的户门也为乙级防火门,消防电梯梯井底部设集水坑并考虑了排水措施。
5.建筑节能设计内容及措施
5.1、良好的朝向---根据成都的地理、气候条件,小区采用最佳和良好的朝向,冬季争取良好的日照,夏季建筑争取常年主导风向,并有利于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
5.2、适宜的间距---建筑间距满足当地建筑规划部门规定的技术指标,保证冬季住宅日照和室内天然采光的要求。
6.3、绿化景观---小区规划从生态环境考虑,绿化率大于30%,形成良好的小区微气候环境,也改善了住宅区环境质量。
6.4、住宅采用外墙内保温系统,内保温材料采用30厚中空玻化微珠,外墙窗采用中空玻璃,满足建筑节能要求。
6.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它既要创造单个使用功能所需要的内部空间,又要创造和谐舒适的外部环境。本福利中心的设计正是较好地把握了这一设计理念,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别致的生活空间,对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3】《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设施委员会
媒体支持:《中国住宅设施》 鉴材315网站
解读行业热点 多方思想碰撞 捕捉市场机遇 搭建人脉桥梁
2013年5月9日,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办的“高层住宅建筑担架电梯设计研讨沙龙”在京举办。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林建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朱茜、金融街控股高级设计经理吴晔晟、和泓置地集团资深设计师周春圣、电梯厂家代表以及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沙龙。
观点抢先看
林建平:住宅担架电梯不等同于大进深电梯,特别是医用电梯。
在轿厢设计上坚持利用轿厢对角线。
背包式电梯是解决住宅担架电梯的一种方式。
针对性地给电梯轿厢配置专用担架,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
必须考虑既有住宅建筑电梯改造。
初步设想将担架与电梯配套生产,让“可容纳担架电梯”以新型建筑工程部品的角色进入住宅。但这个思路仍将要进行努力探索。电梯行业需要有思变的动力,建工行业的标准升级需要循序渐进。
朱茜:新版《住宅设计规范》执行初期,对既有设计项目存在一定的影响,各地区已通过一些方法解决。
新版《住宅设计规范》规范颁布后,一些省市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标准,有的要求轿厢的尽尺寸为2100×1100(深×宽),这对住宅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保障性住宅的平面设计。住宅担架电梯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便对住宅平面设计、面积等影响最小。
吴晔晟:从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开发商非常愿意在项目中推广使用符合新《住宅设计规范》所要求的担架电梯,或规格性能更高的担架电梯产品。
周春圣:保障房等项目在设计中尺寸面积规定严格,希望能在满足新《住宅设计规范》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公摊面积的增加,开发商层面期待信息更为及时和顺畅的传达。
电梯厂商:积极应对新《住宅设计规范》,并会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提供相应产品。担架电梯目前仍存在概念不明晰、标准不统一、相关主管单位多的局面。
国家新版《住宅设计规范》(GB0096-2011)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在第6.4.2条规定“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将原《住宅设计规范》中“宜”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修改为“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目前12层及12层以上的住宅为满足消防电梯设置设计的要求,使用的多为轿厢尺寸1.4米×1.1米(宽×深)定额载重0.8吨的电梯,而该尺寸在运送一些特殊病人下楼时很容易遭遇二次误伤。因此,由“宜”到“应”,虽然只一字之差,这其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进步意义是可圈可点的,然而,由“宜”到“应”,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对相关规范标准的起草人还是建筑设计单位,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电梯厂商,都在新规范正式实施后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特别制作“高层住宅建筑担架电梯设计研讨”专题。沙龙研讨也据此背景应运而生。
沙龙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朱茜主持。她列举了其在设计的沈阳和海南设计的住宅项目,这些刚好处于新老规范交接时期,坦言目前在设计担架电梯问题上概念还不明晰,设计人员遵从《住宅设计规范》提出的设置担架电梯的要求,但一些特殊项目比如保障性住宅,本身套型建筑面积就很有限,开发商是非常不愿意因为要设置容纳担架电梯而增加面积。另外关于担架电梯的概念也存在分歧,很多人仍旧认为医用电梯就是担架电梯,或要求采用深型担架电梯。
朱茜提出的这些现象得到了在场的开发商和电梯生产企业相关人员的认同。大家都希望了解《住宅设计规范》编制组对此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请来了《住宅设计规范》的主编林建平建筑师,他为本次沙龙精心准备了演讲材料,将其所负责的《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情况和大家做了分享。
林建平的发言从所负责的《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的研究背景、《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实施后展开的相关调研、专题研讨与宣贯、担架车试制与相关模拟、课题最新结论等方面展开。
他指出,《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课题源于2010年6月25日,《住宅设计规范》审查会上审查专家重点提出了“应进一步明确住宅中可搬运医用担架的电梯设置条件”的意见。与此同时,编制组收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转来的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高层建筑强制配备医用电梯的提案”。期间通过专题论证,2010年10月22日,《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编制组报送了专题报告。报告提出:“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目前在全国全面要求‘高层建筑强制配置医疗急救电梯’是不现实的,即使提出来也没有相应的产品支持。”接着,2011年8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提出申请,要求立项研究“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2012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2]5号函批准列入《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该课题成果将作为《住宅设计规范》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相关条文的指标参数。林建平指出,《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是《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的后续任务,也是修编《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必须论证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的研究,科学、系统地确定相关设计参数,补充完善这两本设计规范的具体技术指标,是本课题的工作目标和具体考核指标。
作为《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的主持人,林建平带领他的团队从工程实例、工程设计安装施工验收及管理、目前担架市场、各地急救中心和国家康复辅具中心使用担架的状况、既有住宅电梯改造等方面展开了全面调研。他介绍到,通过调研,目前有如下几方面结论:1、我国住宅工程中配置的电梯,较大比例采用630kg和800kg的小轿厢电梯。即使部分采用1000kg及以上的,主要依据使用户数配置的。基本没有考虑“容纳急救担架”的问题。不过根据地区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和工程建设年代不同,呈现逐步提高配置标准的趋势。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采用800kg和1000kg及以上的电梯比例相对其它地区高,而且有“容纳担架电梯”的示范工程。2、设计院不参与电梯产品选用,施工图审查环节缺失,竣工图也没有采用电梯轿厢的详细情况。多数城市对既有高层住宅的入口进行无障碍设计改造,但是这些无障碍坡道主要考虑轮椅的通行,医院的急救担架车往往在转弯处遇到困难。 3、住宅中使用担架已经不完全为了急救,逐步成为日常需要。市场上的担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而旧式担架由于长度过长不仅电梯无法容纳,侯梯厅、走廊转角、户门、卧室门等部位也无法让担架顺利进入。担架生产正向着轻量化、可伸缩方向发展。但没有国家标准。4、全国各地急救设备水平参差不齐,担架本身规格不一致,没有国家层面的标准,也没有与电梯的参数相互协调,这给担架进入电梯带来困难。国家康复辅具中心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三姿态轮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另外,围绕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组召开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并结合新版《住宅设计规范》在全国范围进行宣贯。林建平在发言中,特别强调, “容纳担架电梯”不是“医用电梯”,目前,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各地设计部门、审图部门纷纷致电征求意见,正在实施的项目中如何选用担架电梯。由于该课题还未正式结束,所以课题组给出初步的建议,设计与审图暂可按照1500x1600或1600x1500轿厢内空净尺寸考虑电梯设置。
同时,2012年底,课题组做了通过给铲式担架配备推车尝试改进担架的工作。
基于以上多方面展开的实际工作,《住宅可容纳担架电梯配置标准研究》 课题得出了最新研究结论,林建平将其结论与大家做了分享。
1.明确否定大进深电梯(特别是医用电梯)。
林建平指出,目前电梯产品标准中有大进深的担架电梯类型,这种大进深电梯是比较直接的解决方式。但是这种形式的电梯使用效率不高,需要增加候梯厅的进深,从而增加公摊面积,在两部电梯并行设置的时候核心筒还会出现凹角空间等问题。
2.坚持利用轿厢对角线。
林建平介绍,通过课题组模拟和实测等方式,采用改造后的担架,如果合理利用轿厢的对角线长度,电梯的使用效率更高。 测试结果证明采用新型担架,绝大部分工程井道可以不用加大。
3.肯定背包式电梯。
林建平表示,背包式的电梯也是解决电梯不可容纳担架的方法之一。采用背包式的轿厢,可以更加合理利用井道空间。同时,针对性地给电梯轿厢配置专用担架,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
4.必须兼顾既有建筑电梯改造。
《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型式与尺寸 第1部分:Ⅰ Ⅱ Ⅲ Ⅵ类电梯》 GBT7025.1-2008 中规定的800kg的电梯井道尺寸在实际项目中被大量采用。课题目标正努力解决在这样尺寸下电梯可容纳担架的问题。
针对1500x1600 轿厢尺寸是否适用老年居住建筑、在调研中累积的各地经验教训、轿厢尺寸与井道尺寸、载重量与面积、是否编制《容纳担架电梯工程技术规程》等问题上,林建平也表示课题组将会进一步探讨。他表示,目前电梯行业没有思变的动力, 在“载重与轿厢面积”、“轿厢与井道”、“轿厢进深与宽度” 的比例关系等方面坚持必须执行本行业标准的意见。课题组初步设想,提出将担架与电梯配套(捆绑)生产的思路,让“可容纳担架电梯”以新型建筑工程部品的角色进入住宅。是否能按新型建筑工程部品提出标准,还需进行努力探索。林建平在发言过程中表示,建工行业的标准升级需要循序渐进,课题组也将努力协调相关标准,一定要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落到实处,课题阶段性成果将配合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随时推广应用。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omestic real estate industry appear city high home prices, housing supply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our country should strengthen the small family housing and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force, further improve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tical.
Keywords: small family affordable hous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小户型住房及保障性住房主要针对的客户群是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小户型住房和保障房并不代表低品质住宅,相反为了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希望这些住户更能找到归属感,感受到住房的品质与便利。为有效的资源解决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要坚持提供户型小、功能全、质量可靠的小户型住房。这是我们住房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那么如何使小户型的小面积、经济的原则与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好的人居环境这样的矛盾中取得统一就成了现阶段必须攻克的难题。如何在满足住宅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提高住房的得房率,使小户型住宅同样具有舒适性和功能合理性,达到面积小但设计标准高的住房对建筑设计工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1总平面的合理布置
小户型及保障性住房住房一般地块比较受限制,容积率较高。所以经常会出现日照、通风和朝向不佳的情况,尤其在北京这样用地十分紧张的大城市,此种问题更加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总平面布局以及调整户型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由于采用增加楼栋数来提高容积率的方法代价是影响小区的环境品质以及通风采光,故在总平面布局上只能采用增加数量较多的高层及小高层住宅,并且加大楼座的进深,来加大总平面布局的容积率。同时在控制容积率的条件下使建筑单体高低错落
根据各部门意见及相关法规、规范,逐个核对交通、教育、社区中心、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使得居住片区内配套设施齐全,居民生活及出行方便。在满足建筑规模的要求的前提下,总平面设计要尽可能的让出室外绿化及活动场地。停车尽量设置在地下车库,这样不仅能为绿化景观让出地面停车位面积,而且可以做到机动车不进小区,提高了小区的品质,保障了住户安全。
2楼栋单体的设置
在考虑单体设计的时候,应尽量减少独立塔楼单元的设计,而增设板楼拼接单元。充分利用尽端单元良好的景观视野和采光通风条件。适当加大尽端套型面积,使庭院的空间形成围合感,形成宜居的室外环境,增加邻里交流的空间。同时适当加大进深,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使小户型的公摊面积较小,户型设计方面可设计为一梯多户(如一梯三户、一梯五户等)户型,单元两侧的户型可为两居及以上的相对较大的户型,中间设置一居室等相对较小的户型,此种布局方式可使两侧的户型做到南北通透,日照和通风良好,中间的一居室也均可朝南。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梯多户的做法也较容易实现楼座大进深,实现高容积率要求。
3户型合理的面积分配
经过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住宅户型设计有了一定的模式,尤其是功能分区、动静分区等等理念在住宅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但是对于小户型住房由于面积的限制,首要需考虑的是如何在把很苛刻的总面积合理分配给住宅中各种基本居住空间。
《住宅设计规范》第3.2.2条规定起居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3.2.3中又提出“布置家居的墙面直线长度应大于3m”,那么起居室基本的尺寸至少要满足3.0mx4.0m,同时考虑到沙发、茶几及电视柜布置的便利及观看电视的距离因素,因此小户型的开间3.3~3.9m、进深4.0~4.2m的净距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平面尺寸。当然作为户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也要结合空间的使用感受和视野景观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卧室的主要考虑到衣橱、床、妆台等家具的布置,主卧室适宜的尺寸为开间3.0~3.3m、进深3.9~4.2m,次卧室开间可为2.4~2.7m,进深可缩至3.0m,这样均满足《住宅设计规范》中对卧室面积的要求。
餐厅考虑是否结合部分厨房功能而平面尺寸弹性很大,可根据人口数和餐桌的摆放因地制宜。厨房、卫生间的平面则应配合不同的户型布置灵活设计,但要满足《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最小面积要求,尤其是厨房的布置要满足洗-切-烧的炊事操作流程。
在此项工作中,要满足如下要求:
1).要满足规范最低标准,比如满足厨房和卫生间的最小面积要求,厨房台面、起居室放电视柜的长度要求、走道的最小宽度等
2).符合人体尺度的基本要求以及符合目前一般家庭的生活方式及家具尺度;
例如卧室布置床后,双人床两侧或单人床一侧要留550mm左右的人体活动空间;又如壁柜等储藏空间的深度以500m~600mm为基准,这个尺度与人体尺度中的人的手臂长度有密切的关系,壁柜的高度不超过2200,这个尺度为人伸直手臂达到的一般极限高度。
3).极为紧凑的平面组合方式,强调“每个0.1平方米”的有效利用,不浪费每一点面积。
4)、面积的缩小不是等比例的
小户型住房总面积比较小,但这并不等于将相等居室数的商品房套型等比例缩小,而是尽量的缩减走道等的交通面积,尽量将空间划分为长宽适宜的直角空间,消灭不方正的以及锐角等不经济的空间,保证每个空间布置都紧凑合理。在满足不浪费空间的前提下,为了满足所有的功能需求,就需要在现有的空间内充分挖掘潜力合理利用空间,使之功能不单一,能同时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要求;
4-1如入口空间同时满足储藏空间的要求
4-2同时满足卫生间洗面台操作空间与厨房及卫生间入口空间的要求
4-3同时满足厨房的开敞空间与餐厅空间的要求
4-4同时满足厨房阳台和洗衣空间的要求
减少公共面积面积
提高套型使用面积系数。无论设计板式还是塔式住宅,减少公共面积的设计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由小户型组成的标准单元可能会出现交通面积过大的现象,这多是由于交通流线不简捷或楼梯间、电梯间位置选择不当造成的。因此,要尽压缩“交通核”的面积,就成为提高小户型使用面积系数的重要手段。交通面积包括走道面积、楼梯间及其前室、电梯间及其前室的面积。走道面积的精简主要体现在交通流线简捷顺畅;电梯数量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条件下选择下限,同时为了住户方便使用建议选择载重量比较大和速度比较快的单台电梯,以节约不必要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并且切实提高户内的实用率。
5户型灵活拼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家庭成员需三代甚至四代同住的状况越来越多。故我们设计的小户型应具有可持续性,居住单元可灵活拼接,注重多种功能需求的满足,通过细节的精细化设计和组合体设计,实现小户型产品开发和发展的产业化、标准化、工业化和单元化。
上图户型为同一单元的两居户型(约58平方米)和一居户型(约48平方米),在设计时考虑了改造的可能性,在剪力墙上预留部分砌块墙体,经过改造,可以改造为南北通透,采光及通风条件良好的三居室户型,使用功能及动静分区合理。能满足三代人共同生活的要求。
目前国家实施的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决定了小户型住宅的设计和开发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导,小户型住宅是解决大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的关键。所以对小户型住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小户型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更高的空间舒适度,不但实现“居者有其屋”,更能保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享有方便、舒适、耐久的住房,让住户感觉到住宅的品质与社会的公平,找到归属感,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标是我们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4年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 122—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40-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GB 50045-9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GB50096-199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1赵蓓蓓(1976-),女,汉族,河北人,联安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级注册建筑师
2王曼(1978-),女,汉族,北京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中心,建筑师。
3殷晓博(1979-),男,汉族,北京人,中国铁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第六大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部总监。
4任佳(1979-),女,汉族,北京人,联安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级注册建筑师
1.我国的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商品房室内设计有两种模式,一是开发商交付毛坯房,由业主自己或者是雇佣装修单位对室内进行装修和设计,而此种模式的缺陷就是室内设计师和建筑的设计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另一种就是开发商交付已经装修好的商品房,然后由开发商提供几种装修设计的商品房供业主挑选,其缺陷在于忽略了业主对住宅室内的个性化需求。
1.1建筑住宅设计、室内设计、毛坯房三者之间不协调
首先,由于开发商交付的毛坯房中一些门窗,水电设备的设计无法达到业主的要求,从而使业主对其进行重新的设计。其次,毛坯房的设计和装修的时间过长,对附近的居民干扰大。最后,由于对毛坯房进行再装修时会破坏原有的建筑建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2室内设计的个性化与精装房房之间的矛盾
就精装房的设计方案上,开发商提供了几种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价位的装修样式,主要有现代简约式、田园式、欧式、地中海式等,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业主对室内设计的个性需求。就技术而言,精装房是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设计的结果,摒弃了毛坯房装修的缺陷,同时也减少了以后室内设计的材料浪费和人力劳动。从艺术方面来看,如果确定了精装房的设计方案,装修师就能够很容易地进行装修。但是开发商只是从整体的市场需求出发,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室内的设计与整个建筑的相协调。与此同时,开发商的精装修房的设计风格相似,很难满足一些业主的个性化需求。
2.住宅建筑设计的概念与工作性质
“住宅设计属于应用工程学科,因而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政策,如《住宅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还应包括节约用地、节约能源以及节约建筑材料等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政策。”[1]
这些是制约住宅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共同点,同室内设计相比较,建筑设计也有其特点,它更加着重于对平面功能划分、交通流线处理、大体块比例推敲、立面细部设计等方面的表达,同时也要协调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住宅建筑设计主要经历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以及建筑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3.住宅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协调统一
3.1室内的装修师应当参与住宅建筑的设计
对于开发商设计的精装房,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实现住宅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相一致。通常就是在对住宅建筑进行施工前就要对室内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到相互协调统一。也就是室内的装修设计师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前期就应该参与进来。
然后在确定住宅建筑设计的方案后,由室内的装修师提供一写想法,然后同建筑设计师共同商量,确定建筑设计的空间以及室内的空间,然后根据室内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虽然室内的装修设计无法避免地要受到住宅建筑的设计限制,但是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可以根据已定方案进行一些补充、修改。
室内设计师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方案进行反复的商讨,统筹安排好设计中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电、暖气、通风设备等各种设计要相互配合,避免一些因为人为设计的不协调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和建筑隐患,从而实现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
3.2住宅建筑设计风格与室内设计的融洽
住宅建筑的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融合主要包括心理融合、文化融合、视觉的延伸。这样就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室内空间在内涵、风格、文化、视觉上更好地传达出一种精神,从而使整个住宅建筑达到内外统一。
3.2.1心理的融合
每一栋建筑物都有其外在的风格特征,而室内的装修设计工作就是要能够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体现出外在的风格,从而达到住宅建筑与室内的内外协调统一。因此,对于室内的设计应当着重考虑到所设计的空间效果能够在心理层面上做到对住宅建筑的拓展。而在室内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将那些对人们产生心理作用的元素,如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雕塑、图案等融入其中,对人们产生一种心理暗示,从而达到心理的融合。
3.2.2视觉的拓展
通常,人们对物体的体验和感受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感知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而表现在建筑学上,就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元素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塑造,从而提升内部空间的美学价值。在具体的室内实践设计中,可以引用住宅建筑外形的设计元素,例如将住宅建筑外部的色彩、图案、材质、造型等间接或者是直接地使用到室内空间中,使室内设计从视觉效果上与住宅建筑外部的设计理念相配合。
3.2.3文化的统一
在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实现建筑与文化的统一。因为所有的建筑设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时期、风土人情、地理位置、社会制度而单独存在。住宅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从外部到内部都体现着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从设计的角度上看,住宅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室内的空间结构共同承载的时代文化和地域文化精神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所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根据住宅建筑的风格来确定室内设计的方向,比如可以利用不同的图案、色彩、符号等元素所代表不同的象征意义来渲染室内的地域文化以及地方特征。同时也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设备、材料、仪器等对室内的空间进行布局和完善,从而渲染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氛围。
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是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四个之城”目标特别是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按照创建标准,要求建筑行业单位执行相关规范,确保各类新建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率100%。本委直管的市政道路、公园、游园广场、公共建筑改造率不低于60%;其他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达标。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宣传培训,全面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创建意识。迅速组织传达学习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动员会精神,动员全市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广大从业人员,全力投入创建工作中,努力将创建目标任务与“四个之城”建设紧密结合,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有机融合。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贯彻《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技术要求,使住房城建系统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并在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全面提升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
(二)加强监督管理,在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严格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严格要求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标准》等各类规范标准。
(三)强化整改落实,确保本委直管的市政道路、游园广场无障碍设施达标。针对市政道路、游园广场无障碍设施不够规范,损坏、侵占等现象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市政处、园林局等单位要对直管的道路、公园、广场等无障碍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对盲道、缘石坡道、无障碍标志牌、建筑物出入口坡道、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无障碍厕所厕位、无障碍路线图等内容重点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制订计划,全面进行整改,确保达标。
(四)强化指导服务,努力提高全市各类道路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的达标率。对辖区政府开展属地管理的道路、游园、广场、住宅小区无障碍设施整改,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宾馆、医院、商场、学校等公共建筑物无障碍设施整改,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工作安排
(一)宣传发动、组织培训阶段(4月10日—5月10日):依据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要求,召开市住房城建系统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动员会。组织全市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广大从业人员,开展《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业务培训,使住房城建系统广大从业人员自觉贯彻执行无障碍建设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调查摸底阶段(4月10日—4月25日):对我委管辖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广场现有的缘石坡道、盲道、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安全走道及楼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标志、无障碍行进路线图、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低位电话等无障碍设施进行调查摸底,对照标准逐项查找,对调查摸底情况进行汇总,制定整改工作计划。
(三)整治改造阶段(4月26日—8月31日):对我委管辖范围内的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广场的无障碍设施,按照整治改造计划全面落实整改补建,完成改造任务。为区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无障碍设施整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四)检查整改验收阶段(9月1日—9月30日):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对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情况进行检查,对本委系统管辖的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及办公楼等无障碍设施改造进行全面检查整改验收。
(五)迎接创建考评阶段(10月份起):委系统各单位收集创建资料,上报委创建办汇总,整理、装订创建工作台账,迎接市级省级创建考评,对创建检查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四、工作保障
中图分类号: 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1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核心及重要性
1.1促进环保,建设绿色住宅。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关注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和居住的生态环境、舒适度、健康指数。在倡导节能环保理念的背景下,对住宅建筑进行节能设计,避免因高能耗带来的资源浪费、健康伤害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住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1.2实现节能,降低生活成本。现代建筑设计引入节能减排机制,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如保温技术、控制建筑形体、新型墙体材料、双层钢化玻璃等技术材料的使用,有效提高了住宅建筑的热环境质量,提升住宅见者的热效率,既节约能源,又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1.3减小能耗,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消耗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建筑耗能、工业耗能与交通耗能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硬伤,而建筑能耗就占总消耗量的1/3以上,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从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上实现节能降耗,改变建筑耗能过度的现状,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美事。
2 中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3 住宅建筑设计基本的节能意识
在我国的大部分冬冷夏热地区住宅的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为住宅的主要空间争取良好朝向,满足冬季的日照要求,充分利用天然能源,无疑是最基本的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的设计,是最基本的节能措施。因此,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中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两个获得日照。”在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规定了住宅的日照标准的最低时限。
4 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措施
4.1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以外墙为例,JGJ26-1995标准规定,在建筑物形体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小于0.3时,部分地区传热系数不超过1.16W/(m2·K),而目前常用的内抹灰砖墙,传热系数都大于上述节能标准数值。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
4.2改善门窗性能
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其中传热损失为1/3,冷风渗透为1/3,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
4.3供暖系统节能技术
平衡供暖、热量按户计量及室温控制调节、管道保温都是节能工作发展的方向。平衡供暖是指利用计算机对供暖系统进行全面的水利平衡调试,改善供暖质量,同时节约能源;而且即将出台的《地板取暖细则》也将对地板取暖的应用和普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地板取暖是通过埋设于地板下的加热管——铝塑复合管或导电管,把地板加热到表面温度18至32摄食度,均匀地向室内辐射热量而达到取暖效果。地板取暖相对于传统取暖优势明显首先,第一,房间温度分布均匀,第二,地暖有利于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可以杜绝灰尘团和浑浊空气的对流,给人一个清新、温暖、健康的环境。第三,高效节能。第四,节省空间。
4.4屋顶节能技术
平顶屋顶和尖顶屋顶都可以采用设置保温层的办法到达节能的目的,提高顶层住户的居住质量。现在新的趋势是众多楼盘出现了屋顶花园。“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绿化形式,不仅能为城市增添绿色,而且能减少建筑物屋顶的辐射热,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在如今大部分小区内用于绿化的规划用地所剩不多的状况下,发展“屋顶绿化”便成了住宅添绿的重点。
但屋顶绿化在北方市场中,并不一定会成为流行趋势,因为一方面受北方特殊气候的影响,如冻土层比较深,天气干燥等,容易形成“败景”;另一方面在技术上要求较高,必须考虑楼体的承受力,顶层的排水和遇到大风天气等问题,提高工程造价。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天然的洁净能源,也是居住建筑设计上广泛推广的节能设计之一。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太阳能热水器仍以一家一户的零散安装使用方法为主,存在破坏建筑结构、热水温度不稳定等因素。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就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也是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结语
总之,只要按照节能新标准严格把好节能设计关,监督好施工节能用材关,就能有效提高居住建筑节能效率,降低建筑能源耗费,节约居家生活成本,为住户打造真正的环保节能、舒适、健康、方便的高品质住宅,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效地节约土地和能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建筑热式技术与恰当应用新材料、新构造相结合,搞好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促进建筑节能和利用自然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建筑热功能的进一步改善,是我国建筑工作者进入21世纪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引 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建筑用地的紧张,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对于建筑用地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才能高效的,集约的利用好有限的土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而高层建筑的应运而生正是人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高层建筑的设计在保证高层建筑的可靠性,安全性,长久性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有效的高层建筑设计是提高施工能力的的前提与保证,这同时也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挑战。
1 高层建筑设计的原则
1.1 功能适应性原则
高层建筑的设计因其功能不同,一般具有不同的功能空间特征。因此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体系模式,它们相互之间的空间布置也会有很大差别。要求不同的内部空间特征与不同的结构相适应。
1.2 高度合理性原则
建筑结构的结构体系不同,其力学特征与整体性能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结构体系有其各自能够适应的的高度范围,在其合适的高度范围内,才能使得整体的综合性能得以发挥。
1.3 场地适应性原则
场地适应性原则主要指的是高层建筑的地基承载能力和其防震能力能够符合建筑的整体需要。
1.4 空间整体原则
高层建筑的设计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体系,而是由许多子结构与若干的组成部件构成的一个整体的空间结构体系。只有这些子结构与部件能够协同与配合,才能保证整个建筑的空间整体性与其整体的稳定性。而一个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与其各自的子结构与部件的刚度,强度,受力状态分不开。
1.5 施工方便性原则
建筑设计的施工方便性原则指的是建筑设计的不同将会影响甚至决定着施工的工艺,难度,施工工期乃至施工质量。
2 高层建筑设计的常见问题
2.1 在高层建筑中设计的作用
高层建筑一般都设置在城市中的商业区,也就是比较繁华的地段,这些地段由于交通系统比较庞杂,而高层建筑要承载这些街道交通的压力,因此在设计中,高层建筑应当考虑其交通因素,因而要限制建筑的高度与层数。除此以外,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对这些重要的交通通道进行扩宽,增强其通行能力。就目前国内外的抗震研究成果而言,结构弹塑性的分析会是抗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项目。然而结构的弹塑性分析不仅较复杂,而且其计算方法与具体的应用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就抗震设计而言,建筑的立体与平面设计应当对称而且规整。建筑的刚度变化以及质量分布也应当均匀。
2.2 高层建筑的设计要点
2.2.1 高层建筑的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的设计规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推荐性的与强制性的,现在许多的发达国家,多采用的是推荐性的设计规范,由于结构的工程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不可能完全依照规范,而是以规范为指导,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经验判断,因此在推荐性的规范下,设计人员应当负全部责任。在我国,更多的是采取强制性的规范,设计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依照法律,按规范设计,如果设计人员不遵循相关的规范,所有设计的后果将由设计人员承担,这同时也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许多设计人员在建筑出现事故时,以设计规范来推脱自己的责任。强制性的规范有其不足之处,就是设计人员无法灵活的去适应设计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人员很难处理设计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这样不利于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也不利于激发其设计的积极性。这主要是我国长时间的计划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政府机构的精简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状况定会获得好转。
2.2.2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安全问题
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涉及到防火、抗风、消防、配电、安全通道、电梯等很多方面。为了确保高层建筑运行安全,要建立健全的安保体系,引进专业的人才进行安全设计与维护,对各个环节制定严格规范的安全手册与标准并严格执行。此外,也要加强对高层建筑业主、租户的宣传教育,建立相互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
2.2.3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垃圾处理问题
高层建筑中由于其设计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往往人口密度也很大,这就会造成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就需要高层建筑的设计者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垃圾通道,使用户可以通过垃圾通道很方便地把垃圾送进统一的收集间内进行集中处理。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当然,如果建筑中没有设计逐层的垃圾通道,也可以由大楼物业安排保洁人员进行逐户收集再集中运出。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会增加很多的人力成本,同时对高层建筑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议采用垃圾通道的垃圾处理办法。
2.2.4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排烟问题
排烟问题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排烟不畅往往会伴随着高层火灾事故,而且由于烟气窒息或是中毒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也是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很多高层建筑在设计中为了提高使用面积,将居住用电梯与消防电梯合二为一。一些不具备自然排风条件的楼梯间也没有采取在入口处设计阳台或凹廊促进排烟的安全措施,同时,很多高层建筑中的防火门经常性的处于关闭状态。这些都是造成排烟不畅的主要原因。高层建筑的排烟设计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人为本,结合人们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在考虑到高层建筑外部造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在安全性与垃圾处理及排烟的问题。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也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不仅要遵循相关的设计原则,更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肩负起责任,灵活的运用规范,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不断掌握更为合理的结构计算方法。为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Abstract:Today, we have a wide assortment of design schools and different value-orientation whereas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merely meeting design standards and codes, so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reaffirm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rchitects. It is even more necessary to improv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al codes.
Keywords: architectural;principles;design standards;codes
中图分类号:TU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5-01
两千年多前维特鲁威就将建筑三要素归为“实用、经济、美观”,尽管不断变化的流派风格不断地挑战这一命题,但是它仍然坚固地站在建筑类教科书的原理一行,这个原则指导我们大规模高速度地复制完成一个又一个建筑工程。然而建筑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所包含的目标和内容也随时代而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几乎没有条件去谈论建筑的精神属性,更没有人去实践理想城市问题以及文化、生态等问题。今天,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的确应该认真思考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规范了。
1 “实用”和“经济”依然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过去讲“在可能情况下的美观”,现在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社会财富的悬殊,资本和权利的力量正在瓦解建筑的基本原则。然而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建筑设计必须有所制约,就是在考虑资源、人口、土地、能源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前提下,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如果脱离国情,仅仅是表现资本和权利的设计欲望,而不关心具体的国力、普通大众的生活,那么就脱离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标准,就不能称为好的建筑。
同时,“实用”、“经济”是一个社会的综合结果,而不是技术上制订一个不变的体系。维特鲁威的三个基本原则延续至今如果仍然有意义,是因为它具有社会发展的动态内质。不同社会形态同一个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对实用经济的不同理解要求。因此实用和经济原则是对应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是任何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市场是建筑设计的评判标准
所谓建筑设计标准,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是国家投资,需要控制规模,在建筑面积、用地、设备、装修等方面规定上限,便于解决既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又不铺涨浪费。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除政府投资项目外,一般就不必制定建设标准性质的建筑设计标准。如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可以制定经济实用住宅设计标准或廉租住宅设计标准,而商品住宅应根据市场上需求来确定项目的标准。比如,《住宅设计规范》中统一制定套型及其使用面积已不适用。舒适程度是和造价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是规范的要素之一,但是不能因此就过份地强调经济,比如大连的一个开发区正在拆迁近60万平方米寿命不足二十年的建筑群,当初就是过于强调经济,从而造成现在更大的浪费。因此,经济的原则应该从长远发展的全寿命角度综合看。
因此建筑标准应该交由市场来检验,这些年来,好的建筑和好的建筑师是通过市场的考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专家的或建筑的标准来评判的。市场会促进整个建筑的繁荣,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好建筑的标准也就不断地丰富。
3减少强制性内容对建筑创作的限制
国外技术标准大多是产品标准和基础标准,而且是推荐性的标准,建筑设计标准规范较少。一般建筑设计除必须遵守建筑技术法规外,就应用设计资料、指南、手册等。标准体系应在技术法规的基础上制订,除少数为建筑法规指定的技术标准是强制性以外,大多数技术标准是推荐性的。我国当前状况是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开发商讲求经济利益,设计师力求标新立异,形式主义盛行,不讲求建筑的实用,而且有的是浪费资源和能源,破坏环境。还有是设计人员水平有限,年轻一代功力不够。因此,强制性标准规范还不能取消,但应逐步减少,将强制性的内容逐步提升到技术法规中去,并向推荐性标准转移,要建立推荐性标准的权威性,成为标准体系的主体。要真正区别强制性与推荐性内容,不要设过多强制性的内容来限制建筑创作。
4职业道德是建筑设计的衡量标准
当代建筑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保护传统的保留性建筑。第二个趋势是保护环境,提倡绿色建筑。第三个趋势是数字建筑。关于绿色建筑,并不是把绿色放在建筑上就叫绿色建筑了,而是要有很多的标准,有绿色建筑的一套系统。仅就能源的问题来说,太阳能、风能都可以在设计中应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应标准和规范。好的建筑要尊重环境、体现节能、环保,凝聚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是依靠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建筑创作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有标准就会有限制,有了束缚则无法创作。但是建筑设计应该有原则,应该提倡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正义、诚实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以建筑创作的理念引领未来生活。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创作原则,是依靠建筑师的良知和知识能力营建未来社会,把握社会发展和经济命脉才能创造好的作品。
5在建筑规范中创新
规范是带有法律性的东西,一方面永远是滞后的,另一方面永远有通融的空间。规范永远不是为了建筑的多元化而制定的,然而并不就是说有了规范就不会有多元化的设计。最主要的是建筑师要理解规范建立的意义在哪儿,变通方式同样能达到创新的要求。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ies pit, build the newly-built building and highway in real estate Angle, so the planning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project and the demand is higher.
Keywords: pit,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傅 嬿 付 京
一、概述
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东孚市政环卫设施维修站工程位于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洪溪路与孚坂路交叉的东北侧,北临沈海高速公路,南面为建设中的佳鑫花园(安置房),总用地面积4539.107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业主提供的区域现状资料。
规划局提供的用地红线及地块规划设计条件。
业主提供的相关要求。
相关规范及标准:
三、指导思想
以绿色健康、方便使用为目的,兼顾使用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力求营造适合海沧地域特点的安全、使用便捷、清新、现代的市政建筑环境。
体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创造合理使用的空间环境,在每一细节上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四、规划手法和特点
1、道路规划
场地呈东西走向,按规划要求布置南侧入口,以6米宽道路贯穿场地东西两端,围绕主体建筑,右侧布置机修专区、洗车专区、大小停车位和露天堆场等,左侧布置12mx12m的回车场,各功能区以绿地有机分隔,主楼前后设置步行空间,便于使用。
2、建筑布局
根据场地及其使用特点,使建筑融于城市环境,提升基地所处区域的空间品位,美化城市面貌。
建筑对外引入最多的空气阳光、自然景色,对内力争环境的均好性。
3、环境保护与卫生防疫
营造场地生态环境、卫生环境、空间绿化、自然景观、噪音控制及选用建筑装饰材料等,均采用绿色环保节能产品。
五、建筑设计
1、设计目标
建筑设计一方面要使建筑融于城市空间、自然环境,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一方面又追求别致、新颖的艺术品位,而提升该区域的城市空间景观质量。
2、设计原则
建筑以市政建筑风格定位。
建筑功能追求合理的、均好的使用性。
建筑造型追求与内外自然环境的对话。
底层有庭院,顶层有大面积露台,延伸使用空间。
3、建筑风格
建筑方案设计,在风格上力求兼具简洁明快的时代特征和闽南的地方文化底蕴,并配合总体布局形成清新、现代的市政建筑环境。
立面设计采用了拱卷回廊,利用骑楼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内外交融的灰色空间,更好的与场地对面的佳鑫花园(安置房)形成呼应、协调的关系。
4、建筑功能
场地内主体建筑建筑办公维修综合楼的建筑面积1022.39 m2,一层布置机修间、变配电间、仓库等建筑面积470.32 m2,四周都具备良好的采光、景观条件,便于使用者室外作业。二层大小办公室4间、会议室建筑面积共330.75m2,三层值班宿舍5间,建筑面积221.32m2,为使用者提供值班、休息、室外活动的场所。场地入口在南侧的洪溪路,入口处单独设置门卫室,建筑面积64.96 m2。
六、消防
1、总图
场地内道路设置6m消防车道,消防车可直达建筑的每个角落。
2、建筑
场地内主体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业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耐久年限为50年,消防类别为工业建筑类。
3、消防给水系统及其他灭火设施
因洪溪路上已建有市政室外消火栓,且可满足本工程消防要求。故本工程未设置室外消火栓,变配电室、楼道配备灭火器。
七、节能
建筑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护结构采用保温节能措施,内墙采用保温沙浆,屋顶采用挤塑聚苯板,外门、窗采用塑钢中空玻璃窗,可预埋太阳能上下水管,且所有给排水器具均采用节能产品。
八、环保
场地内影响公共卫生的主要因素为机修、洗车排出的油污、废水及卫生间废水、废气,以及生活垃圾。机修、洗车排出的含油污等的废水经洗车隔油沉淀池初沉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最终至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亦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最终至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垃圾采用塑料袋封扎后集中处理。
九、经济技术指标
十、结构设计
1、概述
房屋建筑为框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三级。设计耐火等级二级,基础设计等级丙级。
3、自然条件
1)、风荷载
基本风压W=0.40KN/m2
2)、地震动参数
本地区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为0.35s。
4、材料
1、砼:C30。
2、钢材:钢筋直径≤8一般为HPB235级钢;其余钢筋为HRB335级钢和HRB400级钢。
3、砌体:地面以下砌体用 MU10烧结实心砖,M7.5水泥砂浆砌筑;
地面以上砌体用 MU10空心砖,M7.5混合砂浆砌筑。
十一、给水排水设计
1、给水系统
本工程的水源为市政给水管道,供水方式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给。
本工程从洪溪路引一条DN80的市政给水管道至维修站内,此管道沿站内道路接至各用水点。
2、排水系统
站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站内雨水由雨水口收集后,排至市政雨水管。
站内机修、洗车排出的含油污等的废水经洗车隔油沉淀池初沉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最终至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亦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最终至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
十二、电气设计
1、设计依据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9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9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 50057-94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
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
2、配电部分
(1)、用电等级及供电电源:
主体建筑为多层普通办公楼,供电等级为三级,采用中压(10kV)单电源供电,10kV配电柜采用环网柜,根据单位面积功率法,办公负荷为约78kW,预留今后维修间一些吊车、电焊机、电钻等负荷,安装总负荷按120kW计算。所以本工程变配电站设一台160kVA变压器。
(2)、供配电系统:
本工程采用高供低量的计量方式,在低压配电柜内计量。
(3)、防雷与接地:
在各楼屋顶沿女儿墙敷设避雷带,利用结构柱内钢筋作引下线,利用基础内主钢筋作接地极。采用联合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
本工程接地保护采用TN-C-S系统。
(4)、照明:
主体建筑全内除考虑普通的住宅照明外,户外考虑泛光照明及庭园照明。照明灯具以低耗高效的灯具为主。办公楼内设疏散指示灯,变配电室设应急照明灯及疏散灯。
3、弱电部分
(1)、通讯系统:
本工程内的电话全部为直线电话,按每个办公桌一门电话计,宿舍一户一门计。
(2)闭路电视系统:
本工程的闭路电视系统信号取自城市的有线电视网,在第三层设前端装置,每户设一只电视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