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遗产特征

文化遗产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化遗产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遗产特征

篇1

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地的这项工作,并经历了从起始阶段到现在的过程,其间对许多具体问题进行过相对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界定,我们就应该根据以下三个突出特征,综合地去进行把握。

一、传承性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唇齿间倾谈的、纸页上流淌的、精神意识层面跳跃着的“活态”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文化是由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构成,而文化的进化是传承和积累的结果。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化同样也是通过传承和积累来实现,其细致周密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过传递实现传承,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沉淀达到积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对文明的自主抉择。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种群民族、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群众,世代沿袭所传承的结果。其传承过程,生动地保留并表现了这些人群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并形成了对当时的社会形式、自然环境和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的反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靠冗繁的传承载体和庞大的传承群体。其中,传承载体重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传承群体离不开人们之间所依靠的“口传心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性的传承,包括礼俗仪式、岁时节令和社祭庙会等,主要是依靠群体性传承或者是家庭性传承而构成的传承链传承至今。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和民间知识等文化,一般是由传承人代代相袭而传承延续。一个优秀的传承人,既传承了先人的文化遗产,又以过人的聪慧,按照当时社会发展的节拍推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他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起着重要的链接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手段离不开人的因素,传承人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直接面对的是传承人的保护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其提供生存和发展延续传统文化的环境和土壤,才能实现当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

二、“活态”显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态”显现,它保持了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篇2

关键词: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与利用

收稿日期: 2010-11-09; 修订日期: 2010-12-28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产品研究》(CW091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CLA601)资助。

作者简介:

梁保尔(1953-),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旅游文化。张朝枝(1973-),男,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与遗产保护、旅游规划与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87年、2001年起分别有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词汇。本文2010年底用“谷歌”搜索引擎①,以“世界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2万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词搜索到119万条记录;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作检索②,以“世界遗产”为题名的有1703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4537条记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名的有6304条记录,为主题词的有26391条记录③。与此同时,以英文法文两种文字围合的“世界遗产”徽

记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优质旅游资源的身份标识(见图1)。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遗产目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时使用的一种专有名词,有特定的涵意。然而我们发现,学术界在一些场合使用时,往往以“世界遗产”通称两种类型的遗产,如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列有“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列有“世界遗产类别五: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章节,且此类现象亦非个案

如孙克勤《世界遗产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章节并列,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将这两种遗产并称为“中国的世界遗产类别”等。

。这样一来未免令人感到有些困惑:“世界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遗产类型究竟是同属一个范畴还是分属于两个独立的体系?倘若是分属两套独立体系的话,那么这两种遗产类型的主要区别何在?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些梳理工作。

2 两种遗产归属两种不同的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都属于UNESCO宣布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条。

的遗产保护项目,然而研究发现,这两种遗产,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属于一个统一的范畴。

2.1 有两份独立的公约文本

UNESCO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规定,由“政府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委员会”制定、更新和出版《世界遗产目录》。这份《公约》将“世界遗产”定义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1987年起增列“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992年又增列“景观遗产”,总计为四个类型。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世界遗产”应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自然遗产”之外,“文化遗产”还应涵盖“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的文化遗产部分《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45-4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1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2条。

UNESCO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规定,由“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编辑、更新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份《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五个类别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2条。

。但UNESCO 2001年起在宣布入选项目时,又划分出一个“文化空间”的类型(参见表5),曾一度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议(参见本文3.3叙述)。入选这份《名录》

的遗产保护项目通常就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径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强调是一种所谓“国际”级别的遗产类型。

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泾渭分明,是由两个不同的遗产委员会独立宣布的两种类型的遗产保护项目体系,UNESCO因此为两个相对独立行使权力的“本公约的最高权力机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4条第1款。

制定了两个独立的标识(见图2)。

2.2 有两套不同的遗产目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世界遗产目录》,另一个是《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结束时,《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总数达911项,包括: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704项、自然遗产180项、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27项;2010年在册的濒危遗产项目总数为34项。自1987年至2010年,《世界遗产目录》先后收录中国项目达40项

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可参见“维基百科”相关条目。

,包括: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2项。中国的“世界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意大利44项、西班牙41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建立了两个相应的目录。一个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另一个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UNESCO最新统计显示

UNESCO官方网站http:∥。

,2010年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结束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录项目总数213项,2010年在册的急需保护项目总数达16项。自2003年至2010年,这两个目录分别收录中国项目28项和6项,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总量达34项

UNESCO官方网站http:∥。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即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种目录而论,其性质亦大相径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项目均须已载于《世界遗产目录》中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第10条。

。如1995-2003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1978年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录》收录项目;1992-2004年被列入《处于危险的世界遗产目录》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于1992年被《世界遗产目录》收录的项目(便于“吴哥窟”及时接受国际援助)

Google 译自UNSCO官方网站的2010年《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册的35个项目名单以及经整改已陆续解除濒危的25个项目名单。

。而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则未必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已列入项目,如中国2009-2010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个项目,皆为UNESCO当年的新增项目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前一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其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3 两种遗产执行不同的标准

3.1 遴选标准不同

UNE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以“突出的普遍价值”为准绳拟定了10条遴选标准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7条对世界遗产的遴选做了规定:()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体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重要的价值观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是传统人类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扭转的变化的影响而脆弱易损;()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本标准最好与其他标准一起使用);()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或保护角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只须符合其中的一条或多条相应的单一标准就会被认定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如“奥斯维辛集中营”、“九寨沟国家风景名胜区”是符合一条文化标准或者自然标准,“莫高窟”、“三江并流”是符合全部文化或者自然标准而入选(见表1)。“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则必须同时满足双重标准才具备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的资格,如“武夷山”、“泰山”同时满足了文化标准与自然标准,特别是泰山同时以7条标准入选,在《世界遗产目录》中十分罕见(见表1)。“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文化,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见表1)。

UNESCO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设立具体的遴选标准,只是表述了一些基本特征或要素,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做了若干限定,如“各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引言。

。各缔约国在此基础上都建立了庞大的名录体系。以中国为例,截至2010年,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7万项之多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副司长屈盛瑞在2010年11月23日召开的新闻会上所的通报,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中,有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10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186项“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77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

,国务院并为之制定了6条遴选标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6条:1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2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3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4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5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6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主要涉及候选项目的杰出创造力、世代相传、文化认同、高超技艺、见证传统、濒临危险等“突出的普遍价值”。这些遴选标准对各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3.2 类型标准不同

本文将已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各种类型的遗产项目尝试着排列了一份比较直观的通表(见表2):

本表综合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参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首先区别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大类;参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再分列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参照《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第2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的口径,继而将“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拆分为“(文化部分)”“(自然部分)”两部分列入相应类别。第二板块,参照《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条例》(1998)二分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五分法和《国家级非

4.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31条:“应把在本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2003)(第一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公约》2003)

1.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注)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宣布的目的在于奖励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条例》1998)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公约》2003/《暂行办法》2005)28+6项

2.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

(《条例》1998)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第3条。

(《暂行办法》2005)(如妈祖信俗、端午节、麦西热甫等)

2.自然遗げ(《公ぴ肌1972)

.文化与自然混ず弦挪(自然部し)(1987增列)

1.自然面貌

2.动植物生境区

3.天然名胜

4项

(总计8项)

资料来源: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06)等并参考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293页图表归纳整理。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5)六分法拟定。通过一种通融办法,把UNESCO宣布的两种体系的遗产类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显示其相互关系,这样似乎比通称为“世界遗产”更妥帖、更容易理解。

相比较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要比“世界遗产”复杂。

第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第12条。

:“为了使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确认以便加以保护,各缔约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拟定一份或数份关于这类遗产的清单,并应定期加以更新。”因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殊的“清单”性质,旨在为中国项目前赴后继地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热身”。很显然,国家级项目和世界级中国项目之间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国家级项目处于一种预备状态,随时可向UNESCO申报“国际一级”的项目。限于篇幅,兹选取两批被收录的中国项目列表,以便说明世界层面与国家层面两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3):

第二,除了UNESCO的分类之外,还有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性分类,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2006-2008)的十分法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316.

(2007)的十六分法,这两种分类也有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见┍4):

从表上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并没有建立对应的类别,而只是在“民间知识”下设一小类;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类)分类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6类)的分类不能完全对应。

3.3 类型分歧不同

在“世界遗产”分类中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似乎难以截然区分。对于这个问题不妨这样理解:其一从遗产性质而言,它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代表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文化遗产/遗址”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

韩锋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一文中认为,“文化景观”在于“展示人类社会与聚落在自然环境的物质性制约或机会下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和外在持续作用下的演进,突出强调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关系作用”(见 ,200918)。并参见UNSCO《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第47条。

;其二从遴选标准而言,“文化景观”的入选项目只须满足符合文化标准的一条或多条标准,而不必涉及其他的自然标准;其三从类型划分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园林、公园)、有机进化的景观(残余物景观、持续性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自然因素、宗教、艺术、文化)三类。所以说,“文化景观”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应该在于文化方面,或者说,“文化景观”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遗产,这也可以从“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入选标准上予以识别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与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景之中,激发了无数艺术家以美学的态度看待自然,开拓自然文化。

(参见表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关于“文化空间”(“文化场所”)的分类有颇多争议。起因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分为五类,而实际宣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却多了“文化空间”的类别(见表5);与此相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明确有“文化空间”的类别,而实际上在国务院两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却难觅其踪迹

参见相关文献。

――于是便引发了关于“文化空间”的学术争端。

从源头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文化空间”概念来源于《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UNESCO,1989)“文化场所”

《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89)第1条:“这一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场所或民间和传统表现形式)将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文化场所的人类学概念被确定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日程表等)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把“文化空间”解释为“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3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 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 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王文章认为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本身就不是一种逻辑的分类,难免会出现一些跨类现象。乌丙安认为

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认为,“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在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传统节庆活动、庙会、歌会(或花儿会、歌圩、赶坳之类)集市(巴扎)等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

,传统节庆活动就是最典型的文化空间。但这些解读听起来仍然有些费解,关键在于要解释清楚“文化空间”为什么是“非物质”的。相对而言,向云驹的解读比较透彻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20091026,《再论文化空间》20100101,见中国民俗学网http:∥。。他认为,“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人类学”的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类别、样式之一的文化空间,首先必须有实在、实有的场所,这个场所必有物的存在(桥、民居、村落、庙宇、街道、广场等等),或有固定的(如物的永固性)时间周期;其次,这个空间必与人的身体的栖居和精神的栖居相关联,才成其为“文化空间”。栖居必然建造,建造是人在场的象征和天然成分。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有人在场和出场的空间。因此,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如果没有活的人在场,“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话,那就只能是文物、古迹和遗址(“文化遗产”)。向云驹的解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文化空间”的释义作了必要的注脚。

4 结论与讨论

4.1 本文结论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官方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世界遗产目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World Heritage,汉译名“世界遗产”,包括了“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四个类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在颁布的官方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正式命名、因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UNESCO和国实施保护的遗产种类,英文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汉译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UNESCO官方的中文文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9条“有效文本”:“本公约用英文、阿拉伯文、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拟定,六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这一文本将目录译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人类”二字,以表示这是一种“在国际一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4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可知,“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和“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的两个专有名词和各有评价标准的两种遗产类型,共同点只在于,它们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宣布、在国际层面上加以保护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作为热门词汇,社会层面通常的兴奋点在其UNESCO“出身”,比较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是一种统一的世界级的遗产;所以,讨论学术问题时,为避免产生歧义起见,宜谨慎使用“世界遗产”汉译词通称World Heritage和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两种遗产类型。

4.2 问题讨论

两个《公约》的根本宗旨在于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5)第79-95条有关“完整性和/或真实性”条款内容。

。国家为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06)第3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第二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表”分列了8个资源主类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第4.3条款,见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http:∥。

,其中的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等类别多与“世界遗产”(自然、文化)有关,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等类别则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换言之,本文讨论的两种类型遗产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吸引物有着有高度的相关性。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为例。旅游通常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旅游要素进行生产性传承,如昆曲(人类2001)(国家145 Ⅳ1)

人类、国家、国家三推分别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人类2005)(国家101 Ⅱ70)、京剧(人类2010)(国家172 Ⅳ28)等

参见表3。

是通过旅游“娱”的要素的发挥、通过剧场演出和票房收入解决一部分传承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购”的要素的发挥,使濒危手工制作技艺在各类旅游摊档令人爱不释手的小商品形态中保持“活态”,如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国家898Ⅷ115)、龙凤旗袍、亨生和培罗蒙奉帮裁缝(国家三推Ⅷ6)、上海鲁庵印泥(国家917Ⅷ134)、曹素功墨锭制作(国家三推Ⅷ73)、油纸伞、西湖绸伞(国家923Ⅷ140)、嘉定黄草(国家830 Ⅶ54)等;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嵌入现实生活,成为居家旅行、日常用度的趣味盎然的选择,最典型为“吃”要素的发挥,如存续我国城市历史文脉的“老字号”项目等(见表6)。

令人瞩目的是,在2010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睦、味觉上的美好体验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平衡的“法国美食大餐”(人类2010)首次以一国美食而被UNESCO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见UNESCO官方网站;并参见《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报道《法国大餐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美食大餐”是庆祝个人或群体生活重要时刻,如:出生、结婚、生日、纪念日、庆功和团聚等活动时的一种实用的社会风俗,通过节日盛宴,法国人聚集在一起享受独特的美食艺术。“法国美食大餐”的入选,对旅游资源而言,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遴选将逐渐从诸如中医针灸

王乐,吴越.申遗后针灸精髓如何传承[N].文汇报,20101125;吴越,王乐.如何让老外弄懂活血化瘀[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10)(444 Ⅸ5)、中国活字印刷术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人类急2010)(国家918Ⅷ135)、中国书法

莫三相.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人类2009)(国家839Ⅶ63)之类主要依赖于诠释系统予以转化的项目趋向于开始关注存活于现实生活中的通俗旅游吸引物了,这对于旅游资源利用和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鲜活的信号。オ

(鸣谢:谨对上海师范大学张萍、姚小梅所承担的资料整理工作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罗哲文.世界遗产大观[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69.

[2] 邹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6:8.

[3] 刘红婴.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4] 孙克勤.世界遗产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26209.

[5] 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5.

[6]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293,300.

[7] 冯骥才.符号中国[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上卷22、136;下卷200、202、210、220、270、302.

[8]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1):1.

[9] 任思蕴.活着――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N].文汇报,20101207.

[10] 莫湘.汉字书写――怀恋中国人的文脉载体[N].文汇报,20101227.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5-0159-03

大数据时代渐渐到来,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有效管理和利用信息,是当今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在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蜡染、刺绣、银饰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大量涌现;苗音组合、侗族大歌等民族音乐形式百花齐放;这些数以万计的多媒体信息,需要采用先进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类别划分,从而提供后续的支撑与分析服务,以推动贵州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基于特征的聚类分析是根据图像的数字特征把数据划分为某些类别,它主要考虑同一类内的数据彼此相似,不同类的数据彼此分开,进而有效管理数据、分析现象。本文通过对提取方式和聚类算法的比较介绍和运用,以数据挖掘的视角阐述特征聚类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推广运用。

1 数据准备与特征选择

1.1 图像的采集

图像采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包括前期规划、中期控制、后期处理等,采集图像的方式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算法生成效果。

目前,我们获取数字化图像的主要方式是:单反相机+2D扫描仪+3D扫描仪、摄像机+CF卡等。拍摄方式会有限制,例如场景宏大约束、噪点控制等,本文涉及图像质量较高,在拍摄图像时使用三脚架定点拍摄。考虑到摄像机的成像质量与采集成本的性价比,已渐渐使用单反摄像

取代。

1.2 文化遗产图形图像特点

文化遗产的图形图像边缘性强,颜色对比度与灰度值特征易于表达,不仅有花纹信息,还有形状、色度等其他视觉信息,作品的色泽、线条、构图、装饰等特征也各不相同。不同类别作品图像中提取出的图像特征不尽相同,而同类别图像的特征应具有相似性,可作为作品聚类的依据。

1.3 特征的选择

一般图像特征可分为四类: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

1.3.1 颜色对图像或图像区域的方向、大小等变化不敏感,所以颜色特征不能很好地捕捉图像中对象的局部特征。颜色直方图是最常用的表达颜色特征的方法,其优点是不受图像旋转和平移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借助归一化还可不受图像尺度变化的影响。

1.3.2 纹理特征与颜色特征不同,纹理特征需要在包含多个像素点的区域中进行统计计算。在模式匹配中,这种区域性的特征不会由于局部的偏差而无法匹配成功,对于噪声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缺点是当图像的分辨率变化时,所计算出来的纹理可能会有偏差。

1.3.3 许多形状特征仅描述了目标局部的性质,要全面描述目标常对计算时间和存储量有较高的要求;形状特征表示方法,一类是轮廓特征,另一类是区域特征。图像的轮廓特征主要针对物体的外边界,而图像的区域特征则关系到整个形状区域。

1.3.4 空间关系是指图像中分割出来的多个目标之间的相互的空间位置或相对方向关系。通常分为:相对空间位置信息和绝对空间位置信息。由绝对空间位置可推出相对空间位置,表达相对空间位置信息比较简单。空间关系特征的使用可加强对图像内容的描述区分能力,但空间关系特征常对图像或目标的旋转、尺度变化等比较敏感。

实际应用中,文化遗产图像大都具有较为规范的几何形状,人为控制也保障了较少的杂质,考虑到算法复杂度与聚类精度,选取颜色、纹理两种有效的特征,存储于向量中,并使用空间关系特征与其他特征来配合。

2 特征提取方法与过程

2.1 图像预处理

对单个图像的特征进行提取,首先就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此来对图像中的噪声进行过滤,尽可能对图像中的有效信息予以保留。预处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直方图均衡化、非线性的统计滤波器、拉普拉斯增强算子、高斯低通滤波器等。

2.2 色彩空间与色彩特征提取

色彩空间是在某些标准下用通常可接受的方式简化色彩规范。色彩模型通常可以用坐标系统来描述。目前广泛使用的色彩模型是RGB(红、绿、蓝)模型、HSV模型、YUV模型、YIQ模型等。

2.2.1 RGB模型。

RGB模型是通过红、绿、蓝3个颜色亮度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叠加来得到各种各样的颜色,该标准几乎包括了人类视觉所能感知的所有颜色,目前运用最广。

MATLAB中,每一个像素都在特定空间位置的彩色图像中对应红、绿、蓝3个分量。提取命令为:

PR=RGB_image(:,:,1);

PG=RGB_image(:,:,2);

PB=RGB_image(:,:,3);

2.2.2 HSV模型。

HSV模型(hue、saturation、value)表示色调、饱和度和数值。该系统比RGB更接近于人们的经验和对色彩的感知。

RGB模型、HSV模型、YUV模型、YIQ模型等在特定情况下相互转换,以实现更好的显示效果。例如在MATLAB中RGB转为HSV的函数为rgb2hsv,其调用方式如下:

hsv=rgb2hsv(rgb);

HSV转为RGB的函数同理。

2.3 边缘检测与形态骨架提取

2.3.1 边缘检测提供了物体形状的重要信息,对于二值图像,边缘检测是求一个集合A的边界,记为B(A)。可以考虑用多方位的形态结构元素,运用不同的结构元素的逻辑组合检测出不同方向的边缘。

MATLAB中提供了专门的函数bwperim用于判断一幅二值图像中的哪些像素为边缘像素。其调用格式如下:

BW2=bwperim(BF1);

clear all;

clc;

BW1=imread('circles.png');

BW2=bwperim(BWl);

subplot(121);

imshow(BW1);

tltle('原始图像');

subplot(122);

imshow(BW2);

title('边界图像');

2.3.2 形态骨架描述了物体的形状和方向信息,具有平移不变性和逆扩张性,形态骨架函数表达了形态骨架的所有信息,因此,根据形态骨架函数的模式匹配能够实现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识别。

在MATLAB中可以利用bwmorph函数的skel操作算子来实现骨骼化。

BW1=imread('circles.png');

subplot(131);

imshow(BW1);

图像色彩、纹理、形状等特征的提取,为图像的自动分类提供了必备的数据基础,提取后根据主成份分析方法,再将特征值进行降维。

3 聚类算法对比与聚类执行

3.1 聚类分析算法概述

聚类与分类的不同在于,聚类要求划分的类是未知的。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类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类间对象有很大相异性,这是一个无监督学习过程。

3.2 聚类分析算法对比

3.2.1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是一种基于爬山式优化搜索算法,此法快速有效,但对初始值敏感;对输入顺序敏感;常陷入局部最优等等;根据对象移动的衡量参数和簇的表示方法的不同,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主要分为:K-means算法、K-medoid算法、Clarans算法、Pam算法等。

3.2.2 基于层次的方法对按数据分层建立组,形成一棵以组为节点的树。层次聚类法并不试图寻找最优的聚类结果,而是按照一定的相似性,对最相似的部分进行合并,它的缺陷在于一旦某个划分错误,将无法改正。

3.2.3 基于密度的聚类在发现任意形状的簇上有很大优势。其主要思想是:只要邻近区域的密度超过一个阈值,就把它加到与之相近的聚类中去,继续聚类;但要对密度参数和噪声阈值进行仔细选择。

3.3 图像聚类算法选用

基于网格的算法要求硬件设备较高,基于模型的算法是在有概率分布的假设下进行的,模糊聚类确定的是大量界限不明的问题,和本研究领域相关性不大,在此不再

赘述。

本文根据其他文献与整合若干实验结果,选定以划分算法为主,并将层次聚类法与K-medoid聚类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多阶段聚类。在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中,使用dijkstra算法和随机漫步距离进行聚类效果比较,衡量出了dijkstra算法的更优。两种融合聚类算法,成功解决了不易聚类的数据的客观聚类和易于聚类错误的数据的主观

聚类。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文化遗产数字图像特征的有效提取方式,颜色信息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类别数较多时,Gabor变换、纹理特征等方法能保证分类结果的可信度。未来的热点还应探究融合不同的聚类思想形成新的聚类算法,综合利用其优点;并对聚类的结果进行准确评价,以判断是否达到最优解。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使聚类分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克刚.基于数字图像特征的古瓷片分类研究[D].西北大学,2009.

[2] 曹世翔,等.边缘特征点的多分辨率图像拼接[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48(9):1788-1793.

[3] 曹健,李海生,蔡强,等.图像目标的特征提取技术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3,30(1):409-414.

[4] 马飞.数据挖掘中的聚类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5] 唐旭晟,陈丹.基于局部边缘特征的快速目标检测

篇4

目前对于博物馆文化产业的问题具在着不同的认识,由于博物馆属于社公公益性组织,各博物馆公共资金支持力度、办馆理念及经济活动中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展的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上都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所以本文也简要的从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展的理论层面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依靠政府事业上投入,其他融资途径的资金收入几乎没有。但依靠政府事业性投入,对于当前发展中的博物馆事业则远远不够。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这就导致博物馆所接收到的政府事业性投入资金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同时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由于软、硬件设备的投入,使其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博物馆运营和维护的成本则会有很大的增加,这就导致现有投入的事业资金无法满足博物馆正常运营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所以急需博物馆从自身经营管理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博物馆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引入产业经营模式,从而加快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建设,使博物馆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二)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经济和文化意义的实现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规划、领导,可以说一切都是由政府包办的,博物馆做多事与政府给多少钱是成正比的。所以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博物馆事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则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和工作思路,将产业经营引入到博物馆发展当中,使博物馆能够积极主动的运作起来,针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机制。所以在博物馆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与经营理念进行完美的融合,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合理的运营方式,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中品,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但应该注意的是,博物馆在发生文化产业过程中,其所产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文化方面,可谓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双赢局面。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其自身的造血机能和生存发展能力也得到增强。而在这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精神性和感知性消费,与实体产业相比,其更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和满足感。而且通过文化产业的建设,使公众对文物等学术界的东西,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喜爱。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的特征

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经营犷史翼熟扮博物缤经鹜瞥理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它以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此为认识基点,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是指以博物馆为主要资源的、从事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种文化产业。它包括以收藏、展示、传播、研究等一系列与博物馆业务紧密相关的、或作为其外延的、或支持和补充性的活动。从总体上讲,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不同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博物馆“三产”。归纳起来,博物馆文化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

博物馆的基本社会职责是在最直接的人类文化、自然遗产与当代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一条文化的桥梁,使这些资源得以保护、认识、尊重和可持续利用。可见,博物馆工作的对象,既有物又有人;既有历史又有现实;既有文化艺术又有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可利用资源,既有人力资源又有藏品资源;既有场馆资源又有技术资源;既有环境资源又有品牌资源。对各种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有纵深性又有扩展性。

(二)结构完整,具有体系性

众所周知,博物馆为社会大众提供的是精神文化产品或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与博物馆机构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的。之所以用“体系”来表述博物馆的文化产业,主要撷取其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结构的严谨而内部关系密切;二是指结构的复杂多样和庞大。换而言之,博物馆业务功能的结构完整性,决定了博物馆文化产业自成体系。所以,逐步建构和完善一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科学合理的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体系,这是我们必须争取达到的目标。当然,这不是一跳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奋斗过程。

(三)文化投入量不同,同时渐进性强

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属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博物馆不同的产业类型或项目中,其中的文化投人量(或称为“文化涉入”)是不一样的。高文化涉人意味着本博物馆文化力的积累和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以此为“圆心”,强有力地、持续性地释放文化能量,并辐射产业,带动博物馆微型产业链的形成。然而,一座博物馆的文化力是需要长时期培育和养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结束语

我国博物馆发生文化产业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具体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还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所以需要各位业界人士,要在把握博物馆公益属性和精神文化产品特征的同时,不断的在思想、方法和实践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加快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5

鉴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双重属性,它主要经济特征有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源自无形资本,其初始创造成本高,而复制、传播成本低。

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一般来源于两个部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比如同样是矿泉水,超市售卖的和饭店售卖的价格就有很大的差距,同样是运动鞋,著名品牌的价格比普通品牌的价格要高出不少,这两个例子中的价格差主要是由商品的无形资本所决定的。对于大多数满足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的产品来说,有形的物质成本是绝对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是产品的附加价值,厂商获取最大利益的竞争力是通过降低有形成本以及提升无形资本来实现的。

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其价值同样是由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两个部分构成,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决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主要因素是所包含的无形资本,有形的物质成本一般在产品价格中的比重是非常小的。比如,一盘售价为30元的唱片,其物质成本大约在1元钱左右,决定唱片价格的主要是光盘所负载的音乐价值,购买唱片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性消费。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源于无形资本,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成本低,相反,无形资本的创造可能比有形资本的创造成本还要高,而且由于它是“无形”的,这种资本的价值实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形资本的风险很大。无形资本的创造需要大量的创造性投入,加之它的风险成本很高,所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初始创造成本往往较高。但是,由于文化创意的无形资本是以信息符码的方式存在的,所以它的复制、传播成本很低。

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件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价值很高,但是整体文化创意产品的创造过程的成本并不低,而且有较大的风险。

第二,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双重的质量标准,即物化的表达形式质量与内容质量。

我们对于一双运动鞋的质量的评价,主要是看它的材质好坏、看它是否结实耐磨舒适等等,质量评价的基础是运动鞋的物质形态,这种质量评价在实践中当然也受到心理因素的作用,比如运动鞋的款式、品牌美誉度等。对于运动鞋的质量评价代表了消费者对于大部分产品的质量评价方式。

文化创意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的这种价值构成,使得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评价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标准是双重的,既有物质形态的产品质量评价,也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质量评价,后者往往更为重要,更被消费者所重视。消费者购买一本书,对于这本书的质量评价,主要是要看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对于阅读者有价值(比如教育价值、理论价值、情感价值等等),纸质、印刷、装帧等物化的表达形式虽然也是对书籍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显然关于内容的质量评价是最主要的。

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存在双重质量标准,因此在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市场监管等各个环节都显示出与一般产品的不同来,即需要可量化的质量标准,也需要不可量化的软性质量标准,后者往往显得更为棘手,也更为微妙。

不可量化的软性质量标准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属性特征,是一个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第三,文化创意产品属于人类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或附加值生产需求,它的需求弹性较大。

弹性概念在经济学中用得很广泛,它是指在一个经济函数中,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是用来测量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于某些需求决定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更具体地说,需求弹性是一种需求决定因素(自变量,包括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广告费等)的值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量(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需求弹性分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决定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复杂,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也分别有各种的影响因素。如果仅就需求的性质来说,一般情况下,越是基础性的需求越是刚性需求,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越是高级需求越是软性需求,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相对于大量的物质性的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基本上属于非刚性的软性需求产品,它主要是满足精神性的直接消费需求或提升附加值的生产需求,前者比如音乐会、戏剧演出、电影等文化创意产品,后者比如广告促销、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

人们的收入增长,满足了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需要之后,那么精神方面的需求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反之,如果人们的收入下降,满足或维持基本生存与安全需求是必须的,那么,精神方面的需求往往成为首当其冲要削减的对象,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就会大幅度的减少。那些创意设计类的文化创意产品也是如此,它的作用是提升工业或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在经济衰退时期它的需求往往不足。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变动对于需求量的影响也同样比较显著。比如,书价的增幅如果超过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销售量就会有大幅度的下滑,尤其在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第四,文化创意产品大多具有公共品的特点,即文化创意价值的消费具有某种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一杯水,一个人喝了三分之二,另一个人最多只能喝剩下的三分之一。一件衣服,已经穿在了我身上,其他人就不能同时穿着它了。但一部电影却不是这样的,几十人、上百人可以同时观赏,每个人都可以完整地欣赏这部电影,即使是放映结束后,除了胶片有些微的磨损,电影内容本身依然是完整的,并没有被消耗。

以上的几个实例说明,与大多数的实物形态的产品相比较,文化创意产品大多具有某种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广播,多一个人听或少一个人听,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收听,大家同时收听同一台节目,也不会因此产生利益竞争。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很难的。例如,公共文化广场的建造,可以为提供资金支持的市民们提供一个参与并享受文化生活的良好空间和氛围,它的开放性也让那些即使是没有对此作出贡献的人或外国人也能享受到同样的好处。

文化创意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实践中一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技术手段来规避。比如通过收取门票来获得竞争性消费,通过设置无线接收密码等手段来实现排他性收益。

第五,文化创意产品的供给创造文化需求也创造文化消费者,文化创意产品在消费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价值循环累积效应。

供给创造需求,这个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判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买方市场的出现,逐渐被需求决定供给的认知所取代。其实,更为符合实际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是一种互动均衡的关系,供给会影响需求,需求也会影响供给,只不过在生产力相对不足的时期,供给的影响更大,而在生产力过剩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需求的市场作用更为突出。文化创意产品的供需总体上也是符合这种互动均衡规律的,但是对于创造性的产业来说,供给的意义和作为显然更为重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