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博物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民族文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因此,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一,积极发展基层博物馆文化事业,增强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需要。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2300座,其中市、区(县)级基层博物馆近千座,占文物系统博物馆数63.9%。(1)近千座基层博物馆遍布全国各地,收藏的文物藏品占全国总量的40%。基层博物馆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窗口,承载着历史之文脉和民族之精神,对培养一方土地的文化气质、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塑造文化魂魄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专业人才、基础设施条件、经费投入和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基层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面临的难题。
过往,基层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馆内文物的保护、藏品展出、野外文物勘察和保护。现今基层博物馆应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基层博物馆在工作中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阳春白雪”的心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基层博物馆建设中来。这就要求基层博物馆运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增加宣传力度,吸引公众参与到博物馆文化建设中来。博物馆设计的各项活动,也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文化需求。
2008年,全国各级博物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有利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履行教育功能,有利于发挥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实行免费开放后,客流量开始增大,如何为观众做好服务,成为博物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重点。基层博物馆观众可以分为五类:(1)以知识学习为目的,如大、中、小学生;(2)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如学者、博物馆研究者;(3)以艺术鉴赏为目的,如文物爱好者;(4)以休闲娱乐为目的;(5)国内外的观光旅游者。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应研究不同的参观者的文化素养与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这种“人本”理念应体现在博物馆工作的每一环节,是基层博物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在充满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中,才能做到优质服务,才能使每个公民真正享受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发掘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精品展览
陈列展览包括常设展览、临时展览,是基层博物馆提供给公众最直接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3),因而如何做好陈列展览,打造有特色、有魅力的精品展览,是博物馆的命脉所在。基层博物馆地域文化浓厚、传统特色突出、观众覆盖面广。但是也面临着代表性藏品数量不足以形成独立的展览专题、设计目标和陈列主题不明确,缺乏合理的逻辑性。这样的展览,难以引起观众兴趣。因而克服藏品不足、把握陈列设计思路,成为打造基层博物馆文化精品的重要课题。
第一,要坚持展览的原创性,挖掘区域人文,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4)基层博物馆当把最能反映本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藏品设为常设展览,作为区域名片和文化宣传阵地,向参观观众展示最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例如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大胆摒弃通史类的传统陈列模式,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区域博物馆陈列体系,以青浦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青浦区是都市上海文明的发源地、上海乃至长江下游重要的贸易区)、江南著名“鱼米之乡”的浓厚水乡文化两大特色,形成了“上海古文明之源”和“申城水文化之魅”为两大基本陈列。2006年初,青浦博物馆获得了“2002~2004年度上海博物馆陈列精品奖”。
临时展览与常设展览对应,周期相对较短,可以补充诠释博物馆文化价值。不同展示思路、不同合作方式、不同展陈目的形成的临时展览,弥补了基本陈列灵活性不够的缺点。这个部分的展览重点在于专而全,可以发挥市内各博物馆间灵活调动,将每个馆打造出一个至多个精品展览,在一个区域内打造出一批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专题展览。这样的展览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内博物馆藏品的功能,实现珍宝同赏。
不论是常设展览,还是临时展览,都要坚持展览的原创性,坚持自主策划、设计并实施,这样才能做到深入挖掘区域历史与文化。区域历史与文化也是最能弘扬传统文化,并取得当地人的认同,为外来参观者提供了解当地灿烂文化与风俗传统的知识与信息。
第二,坚持展览的多样性,不断加强合作交流。
展览的多样性有两个要点:一是,坚持“常设展览要常新”。常设展览是基层博物馆展览的重中之重,是最能反映区域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然后常设展览的“固定性”也相对容易使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因而对已有的常设展览要适时做出相应的改造,增加常设展览的吸引力。二是,开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基层博物馆可充分发挥其在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认同方面的号召作用,联合其他文化、科技单位,共同开发文化资源,打造各种临时展览,共同服务于地区文化事业,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及当代艺术的发展。
地域文化资源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而馆际交流展览可以为临时展览提供新鲜血液。各基层博物馆可与国内其他博物馆合作举办临时展览,可以引进展览,同时也可将自己的精品展览输出。馆际交流展览,对促进更大区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繁荣有相当的积极作用。
三、开拓新的博物馆展示空间
基层博物馆的展览一般是固定在博物馆建筑中,因而展示空间受到一定限制。“流动博物馆”的出现,突破了展示空间固定性的难题,弥补了文物不足带来的系列问题,强调博物馆之外的实在的展示空间。博物馆是流动的历史,流动的博物馆是活的历史。基层博物馆可通过文化知识讲座,送展览到学校、企业、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开拓新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打造不一样的“展览”。情况许可下,还可以根据历史场地,形成一个公众参与其中的情境,强调“体验”这一直观的展示方式对于公众的影响,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进行文博知识有奖问答,向参与的市民赠送纪念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区域历史文化,普及文博知识。
针对学生群体,基层博物馆除了展览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参观博物馆的课外活动,开辟学生们的“第二课堂”。由讲解员结合学校史前历史课程及乡土教育课程,利用馆内陈展的场景以及展示的文物,为学生形象生动地讲解区域历史文化,再现家乡的魅力和风情,体会自己生长生活地方的美好,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将爱国教育落到实处。
博物馆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遏制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瓶颈。作为文化单位,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基层博物馆做好陈列展览、开展教育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保障。基层博物馆不仅需要引进人才,更需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员工提供职业上升空间与个人价值双重实现的平台,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譬如提供在职学习研修、专业培训。目前,文博专业的技术性培训举办的较少,机会稀缺,基层博物馆的培训则更少。基层博物馆应该建立自己的研究平台,加强展览背后的学术研究,提高业务人员的研究水平。
注释:
(1)崔波:《“全国县级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提升项目试点”盘点及展望》,《中国文物报》2006年9月29日第六版
精细化管理是指运用精细化的手段,去实现组织活动的各要素以及组织目标的高效精确的一种管理活动与方法,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是莘莘学子渴望成才、勤奋求学的高等学府,高校必须不断根据最新形势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管理策略,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服务工作在社会化的改革浪潮中,更是要积极探索、提升服务标准、实现精细化管理,才能为高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下内容将对如何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理清后勤服务思路,打好精细化管理基础
实践研究表明,后勤服务也就是勤管烦事、勤管琐事,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从繁琐的小事做起,不断地理清后勤管理的相关思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严格按照“树立三种意识、落实五项要求、构建两支队伍”的整体思路去开展相关工作,这其中三种意识的树立指的是树立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为师生的共同进步服务的意识以及为学校管理服务的意识;五项要求的落实指的是要加强学习、健全制度、把握政策、明确责任和尊重劳动;而构建两支队伍指的是建设好高校后勤从业人员与管理人员队伍。要想做到上述工作要求与服务思路,高校领导者要不断地审时度势,总结实践经验,通过每周召开后勤服务工作例会、后勤服务的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邀请外界专家来校指导以及推荐优秀后勤管理人员外出深造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对后勤管理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为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提供扎实的保障。与此同时,要十分尊重后勤各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在职称评定、人才的任用选拔、福利待遇以及考核评比等方面与高校教学人员等群体平等对待,以便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和调动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督促后勤服务工作朝着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二、注重细节,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细”是衡量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高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要根据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各种细节性工作进行调整与完善,以便获得更为理想的工作实效。详细一点来说,首先,要做好财产管理的相关工作,要根据财物并重、管用结合、分工负责的科学原则,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在获得学校授权的前提下,制定诸如《学校公用物品的采购入库管理制度》、《后勤服务细节化标准》等,并要求所有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证各项服务工作的合理运转;其次,要在食堂管理上狠下功夫,要严把食堂物品的采购关,将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此进程中还要开展文明用餐宣传、制定食堂财务公开的制度以及安排专人对师生用餐进行管理等活动,确保学校师生吃的舒心、吃的安全;再者,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窗口,在绿化、净化与美化上狠下功夫,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加怡人的校园环境,比如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卫生监督岗,每周对学校的教室、食堂、操场、学生宿舍以及厕所等各个地方进行全面性的卫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予以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后勤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还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与高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针对后勤管理工作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凝聚更多的智慧,也在拉近与学校人员距离的情况下保证后勤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合理性。
三、提高人员素质,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优秀人才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大势所趋。首先,要注重加强对后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培训开展的进程中,必须要讲究所获得的效果,要根据后勤管理人员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生活阅历、年龄以及工作经验等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训与教育方法,确保在因人而异的培训体系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其次,要选拔任用优秀干部,后勤管理部门的干部要具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热爱后勤管理工作、要有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先进科学的服务理念,这就要求在选拔任用干部之时,要严格按照选拔任用的标准,实行严格的干部任用制度,并且加强对后勤管理干部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水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发挥出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再者,高校要注重给予后勤管理部门的所有人员以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在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物质要求的前提下,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开展后勤管理知识小竞赛等,让后勤管理人员在多样的活动中放松身心、愉悦心情,以更积极的心态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结束语
在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加大的今天,衡量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高校师生员工的满意程度,加强后勤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十分必要。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后勤服务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良好途径和策略,引导后勤服务与管理逐步走向更加高效能、规范化的道路,让后勤管理部门在高校的长足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1、基本思路
以县公司为单元集约管理,将辖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构建以区域、线路、台区为单元的服务网格体系,充分整合现场服务资源,提升现场作业效率。整合用电检查、反窃电、采集现场运维和故障处理、周期核抄、电费催收、现场停复电和优质服务等现场作业,依据用户数、管辖面积和h境等基础数据,拓展客户经理职责,合理测算划分网格,设立集客户服务员、社区(村委)服务员、台区管理员于一体的现场网格化服务综合员,对接政府、社区(村委)、用户,通过整合社区(村委)资源,优化公司内部各相关专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点面结合、一站处理、全程管控、实时响应”的末端融合供电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人在格中转,事在网中办”的服务模式,最终实现“服务诉求在网格内解决,服务隐患在网格内消除,服务质量在网格内管控,服务品质在网格内提升”目标。
2、具体措施
2.1建立管理体系,整体推进
地市公司层级成立组织架构,负责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动态调整和协调推进,推行“定格、定人、定责”三定工作模式,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实行“逐级细分、逐级负责,逐级监控、逐级管理”的推进方式,实行周例会制度,通报研究辖区各方面信息、难点问题,制定工作计划,部署重点工作。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上下联动、全方位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以营销监控中心、班组(供电所)、网格员分层分级履行职责的统一管理模式,监管中心负责横向协调沟通和对班组(供电所)、网格员的监督、工作调度和检查,班组(供电所)负责与社区的联络管理;网格员由监控中心实行统一调度、统一考核。
2.2完备基础工作,稳步推进
(1)建立精益化管理档案
从台区这一最小单元着手,结合营配调贯通工作,完备服务管理档案。由客户经理牵头,实行客户经理、抄表员、用电检查员、采集运维员、资产管理员、生产抢修员、档案管理员等人员联合进台区,对台区网格内抄表质量、电价执行、计量装置、社区(村委)信息、用户信息、客户电话号码等各种基础性档案开展核查、设置格式统一、涵盖各专业的台区精益化管理档案模板,对缺失的资料限期补充完善,形成“一个台区一档案,一个网格一套档案”,提升现场作业效率,提高管理精准度。
(2)合理划分网格管理范围
在综合考虑区域、线路和台区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台区定界、全面覆盖、无缝对接、科学测算”的原则进行网格划分,以县公司为单元,按照城区、供电所管理范围及台区地理分布划分网格,分别由高、低压网格员对接专变客户和公变客户,构筑以线路、台区为单元“服务有网、网中有格、分格管理”的矩阵式服务网格体系。同时根据台区基本特征信息,以台区特征将网格划分为学区网格、城乡结合网格、纯农村网格、居民网格、商业网格等,并根据不同网格属性,测算工作量和职责,合理划分网格员管辖范围。
2.3打造特色服务,高效推进
(1)推行网格化服务“六个一”工程
为塑造优秀的台区经理网格化服务队伍,全面推行一张服务名片、一本服务手册、一个电力宣传栏、一份服务档案、每月一次社区(村委)联系走访、一个供电服务QQ群(微信群)等为主的社区服务“六个一”工程,依托“一栏两平台”(电力宣传栏、微信公众平台、短信平台),以“三个统一”(统一公开身份、统一工作流程、统一管理制度)为抓手,开展“互联网+”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实践,通过辖区内的电力宣传栏、小区物业、掌上电力、微信、短信平台推送电量电费、停电信息及温馨提示,深入社区开展电价电费政策、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等宣传活动,公布网格员服务电话,充分了解客户的诉求,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工作内容全覆盖,运行机制规范化。
(2)提倡“主动优质服务”意识
加强员工思想意识教育,督促网格员转变观念,树立“主人翁”精神、“主动优质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电保姆”式服务。建立网格化服务工作流程,强化网格员调度权限,由网格管理员作为客户直接接触人负责发现、处理、传递客户诉求,追踪并反馈客户问题办理情况,计量和业扩等专业衔接,力争只要客户一个电话,网格员一口对外协调解决。
2.4强化监管和考核,整改推进
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完善服务“网格化”管理职责、流程、制度标准和考核指标,以“分级分类、量化考核、统一规范、科学评价”为原则,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网格内客户诉求办结情况、台区网格“量价费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明确考核标准,以促进网格员工作积极性。
3、预期成效
3.1提升供电企业服务规范化水平
建立“点面结合、一站处理、全程管控、实时响应”的网格化服务模式,结合台区资料摸底,通过详细分析各类服务信息和问题,实施跟踪客户诉求,将涉及客户的诉求、资料和指标等逐一落实到网格中,实现生产、营销和调控信息资源规范和综合运用,将问题解决在一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客户信息收集完善、服务诉求受理处置、服务工作质量和企业责任形象的综合提升。
3.2推进供电企业协同化联动水平
通过逐级落实管控责任,强化客户经理网格员的综合调度权限,实现资源整合、末端融合和部门联动,形成“一个管理网络、一个评价体系、一套运行机制、一个服务平台”的营销服务管理格局,做到责任清晰、有人管事、有人做事,为实现“为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的目标提供保障,有效解决“信息不畅”和“专业壁垒”问题,推进部门、班组间信息共享、工作协同。
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310-01
前言
精细化管理是实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目前各个企业应把加强精细化管理放在发展的重点。如果一个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上不到位,那么该企业在发展上肯定存在些许缺陷;但若一个企业重点强调精细化的管理,那么该企业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得到提高,并且不会随经济的发展而被淘汰。精细化管理是当今的创新思维、是一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人类今后的发展起着舵手的作用,指引我们在正确航道行驶。煤矿工业在后勤服务方面注重精细化管理是必然的。然而,在煤矿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加强精细化管理呢?
1 后勤服务的基本内容
后勤服务涉及面广泛,包括企业的各各方面。当然主要的就体现在员工的衣食住行上,一个企业在后勤服务上是否到位,可以直接在企业生产效率、员工素质上体现出来。企业只有让员工在后勤服务上得到保障,才能给员工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1.1 服装上的管理
第一,企业应设计出自己的工作服分发给每位工人;第二,衣服应统一管理,既工人下班后将衣服交到相关的负责人手里,然后第二天早晨再领衣服;第三,企业可聘请专门清洗衣服的员工,尽可能每天把收上来的衣服洗涤一遍,然后再烘干,保证衣服的整洁。
1.2 饮食上的管理
饮食上就包括吃的和喝的。所以,第一就是给员工提供饮水机及桶装水,方便员工饮水;第二就是食堂的饭菜尽可能多给员工,让员工吃饱。第三要保证食堂饭菜新鲜,菜的种类多,味道不错。
1.3 住宿上的管理
第一,也是最重要一点――保证宿舍的干净整洁,第二,工人一天辛苦工作后最想要的就是安安静静的睡上一觉,所以呢,舒适安静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第三,提供澡堂,并保持澡堂内的整洁,保证员工有热水洗澡。
1.4 交通上的管理
对于每天都要回家的员工进行专车接送上下班,定时定点的长期坚持,体谅员工每天等车,甚至是等到车没座位的辛苦,这在保障员工人身安全上也起重要作用。
2. 煤矿工作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2.1 管理观念上的错误
首先,管理阶层本着“小事不管、大事再管,能不管就不管”、“差不多就可以了”的观念放纵着职员,使他们滋生“这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团体”的想法,因而更加的懈怠。所以,企业在各方面上都存在管理水平低,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如:煤矿安全方面的监管力量差;在煤矿工业发展规划上也无见解。其次,管理阶层为谋取暴利,贿赂官员、偷工减料降低生产成本;违规生产、强占矿产资源。这些都是各管理层自己思想上、道德上的问题阻碍煤矿企业的发展。
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一,企业对各部门的职责没有具体化的规定,导致各部门权责不明,职能交叉重叠,这就直接影响到各部门间的独立又互助的关系,激化了其企业的内部矛盾,阻碍企业发展。第二,缺乏对员工的奖罚机制,管理阶层的错误观念只会使员工更加的怠慢,如:迟到、早退、甚至不上班等等。这就需要企业对按时上班不随意请假的员工给予奖赏。这样才能激发其积极性。
2.3 监管力量不足
第一,煤矿工作主要是在地下,其安全问题最重要。但我国煤矿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因此,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塌方等问题。工作人员必须要检查地质状况,关注天气预报等等,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第二,各部门间要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影响。不仅要有较强的监督意识,而且还应自觉的接受监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3 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后勤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精细化管理的范围广,运用于煤矿后勤服务上可体现在工作计划、员工生活、人身安全以及操作技术等方面。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后勤服务工作中的实施要点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3.1 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服务水平是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后勤中扩展应用的前提。企业应主动给员工提供服务,不断地在衣食住行上保障员工的需求,努力给员工营造友好轻松的工作氛围,确保员工的工作热情。当然,不仅是在物质在的满足,企业也需要给予员工精神上的需求。加强工作期间的文化建设,例如:定期举办员工交流会或定期举办员工文艺表演大赛,加强员工间的和谐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各员工的综合素养。
3.2 人身安全上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的主要措施有两点。第一,合理用人。尽可能根据每位员工自身的特点、专业来安排其工作任务。如:对于安全管理人员的招纳则必须是负责任,细心,耐心,工作认真的人。所以,在用人上一定要谨慎,因为从事煤矿工作不同于别的工作,它是与员工性命相连的。第二,安全管理人员要懂得发现问题,然后处理好问题,努力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当然,要想发现隐患主要是靠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以及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安全管理人员若是有责任心,那么就应做好预防工作,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做到有效的安全管理。
3.3 技术上的精细化管理
在方案设计方面,加强实践论证,结合各种客观条件,如:地表特征,岩石构造,技术水平,瓦斯等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然后再列举不同的多个方案。在实践中否定、修改。
在施工技术方面,要做到既不浪费各项资源又不影响安全使用。这就需要管理阶层优化支护方式,严查断面的规格,严把质量关口。要有专业人员对坡度转弯,分岔,变坡及水沟等都有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作业规程设计方面,作业规程是指导工作人员安全,正确工作的第一手图文资料,一定要做到图文齐全,内容准确,且要根据地质,水文,压力,瓦斯等各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更新作业规程,确保其时效性。以保证作业规程可以有效指导工作人员的现场操作,做到施工方法正确,支护方式恰当,减少事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
结束语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众行业中必抓的重点。精细化管理是精益求精的表现,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企业的一大进步,它会促使管理阶层创新管理理念、明确发展目标、研究发展计划等等来规范一个企业。所以,要想煤矿工业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精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活力与激情;才能实现煤矿工业管理的规范化、有效化;才能不断推动煤矿事业的进步。希望在今后的日子我们能一起努力共同为煤矿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也希望煤矿工业发展越来越好!
面对新的市场经济运营条件,供电企业电力客户服务业务如何从传统供电业务模式向新模式转型,如何合理共享电能营销服务资源,以及如何加强电力服务监管、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已成为关系供电企业高效、稳定运营发展的重要课题。电力营销服务精细化管理就是在立足于供电行业自身特色,深挖电能营销服务内部的潜力,用系统化、科学化、整合化的电能营销经营服务方式,使营销服务业务流程向管理精细化和合理化逐步转型,实现以智能电网为基础和技术平台,从而有效提高电力客户服务水平的目标。
一、实施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的条件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社会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各类型企业经营利润均有明显的降低,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开工率下降,大型工程项目投建进度变缓的现象。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退去,相应供电企业的营销环境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在工业和非工业用电的业务扩展方面同比增速较缓。面临着国际用电发展速度减慢、电网建设快速推进以及供电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等方面的压力,供电企业电能营销相关专业部门希望通过借助先进的技术支撑和成熟的营销业务平台,从电能营销市场分析、电费收缴以及电力客户需求侧等方面来综合分析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的经营状况、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电能需求市场等供电精细化营销管理服务的核心要点。
二、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措施
供电企业是电能营销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供电企业电能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能否高效、稳定地运营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电力客户的期盼。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营销服务各环节的精确、细致、高效、规范上。突破传统电能营销发展思维,科学系统地解决营销服务管理过程中各关键环节以及技术控制要点间的联系。通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进行高服务水平的细化和量化,从完善营销服务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入手,构筑服务理念新颖、服务文化精细、服务质量高效、服务措施全面、服务方式灵活的优质电能营销服务新格局。
1.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制度
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按照国家相关电能营销服务规范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构筑健全、高效、稳定的营销常态管理制度。
2.精细化营销服务的操作标准
在营销服务操作过程中,规范、有序的精细化营销服务标准是供电企业管理制度得以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载体。把营销服务过程中各专业的操作管理工作以程序顺序化的文件工作流程进行固化、细化、优化,从而推进营销业务工作向精准化、标准化、监督化方向发展。
3.精细化营销服务业务流程
按照国家和电力监管相关部门要求,根据供电区域电力客户的基本特性,采用顺序流程驱动的营销业务管理方式,结合先进的技术措施,对传统的营销服务流程和功能进行重新整合,从构筑信息化实时动态共享平台、简化业务办理流程、规范营销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建立电能营销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
4.精细化的营销服务回馈修正
回馈修正是提高电能营销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营销服务水平不断改进和优化的重要环节。建立外部监管和内部营销自查自纠相结合制度,对营销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流程不断进行补充更新,不断优化、细化营销服务管理控制体系,构筑规范化、系统化的高效优质营销服务管理制度。
5.精细化的营销服务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精细化营销服务的核心考核机制。从目标分解化、服务定性、定量化等方面入手,对每个营销业务人员的具体工作效率进行系统、精确的绩效考核。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引导营销业务人员从营销目标、岗位内容、技能操作需求、综合绩效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操作水平。
三、精细化营销服务成效
集中分布式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促进了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电能营销服务体系的建立,增强了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营销服务工作流程的精准化整改更新,有的放矢地推动对营销业务中各项“短板”的实时改进。
1.投诉实时处理效果
结合ISO9002的业务投诉处理流程标准要求,对投诉受理平台和流程进行规范化和精细化整改,有效抓住客户最不满意、业务流程中最薄弱的“短板”问题,提高业务投诉受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使传统电力营销服务投诉类别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缺乏动态监督管理向全程监控实时纠正方向转变。营销服务实现精细化监督管理后,可以将投诉考核从零散向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转变,使得营销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和切入点。根据客户投诉严重程度及投诉项的影响度不同,按照标准细化的规范要求区别投诉事件等级及流程处理,对涉及到高级别的事件实行升级处理,由专门的95598客服监控系统实现在线催办,有效抑制营销服务事故的发生或事故的扩大升级。在传统的投诉管理分析系统中,由于没有精细化实时营销服务监督系统,经常出现客户针对同一问题反复投诉的现象,通过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整改后,可以将投诉问题精准到营销业务的某一指标上,从而不断完善业务流程,促进精细化营销业务制度的形成,提高供电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2.实现服务质量监督常态化
传统营销服务质量监督基本都是通过明查暗访、定期核查等手段进行静态定性分析的。通过对营销服务的精细化整改后,监管人员通过营销业务窗口就能动态掌握营销人员的服务水平,并对业务流程、操作时间、服务质量进行定量分析判断,利用视频监视和用户满意度评价系统实现对营销窗口服务质量水平监督的常态化管理。
作为公共支出的最直接的实施者,公共财政建设要求财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一个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技术性部门。这里所谓的技术性,主要是指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国家各类财政性资金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分配好、使用好,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实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成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门的财政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说明了财政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财政部门在明晰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基本现状,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对公共支出实行“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精细化管理是公共支出规范化的基础。公共支出规范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阶段,公共支出不论是从支出安排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地方财政部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没有公共支出的精细化,或者说,对公共支出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和安排,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共支出规范化管理的。
3、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的最基本要求。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还是在于资金的有效安排,这就必然涉及到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只有做到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使财政资金的安排变得十分清晰,效益的发挥与否十分明了,可能出现的失误能够很及时地得以纠正,财政支出的绩效考核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二、实现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财政公共支出的精细化管理对财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应该包括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结合现阶段财政工作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着重在以下三点。
1、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从精细化管理要求来看,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还是属于“粗放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只是侧重于解决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范围的问题,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就更显得杂乱。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中央从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这种努力带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或者说具有很大的临时性、机动性。非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是非理性的期望。就中央财政来看,这种临时性的表现就是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安排是盲目的和方向不明的。不论是按照什么因素安排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在给予地方政府自的同时,也使得财政部的监督显得苍白,这又从另一方面弱化了公共支出的绩效考核,会助长管花钱不管效益的现象。
2、成熟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现行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方式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是带有很深的部门干预的特征。中央财政所形成的资金分块管理的管理模式,“统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资金管理,也直接导致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分散性。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谁能够安排资金,谁就有发言权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财政工作(特别是地方财政工作)成为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初,在广东省的“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诉苦“节省18亿,反挨财政部门批”,这应该是值得财政部门深思的。:
3、规范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对财政公共支出的管理,与其说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倒不如说是已经衍生为一种政府行为。“公共支出”是姓“民”还是姓“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担忧。当前体制下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在支出管理上是鞭长莫及,同时,由于块块之间所固有的项目特征、行业要求、考核标准等的差异性,也使得地方出现了同样是财政部门出来的资金,其管理的重点和要求却不完全相同的现象,给财政公共支出的规范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实现财政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1、合理设置财政部门支出管理机构。改革财政部门现有的、以资金分块管理为原则的机构设置模式。具体设想是在不弱化部门职能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对现有支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1)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合并现有的所有负责资金安排和拨付的内设机构,成立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委员会。财政部门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经过预算编制委员会的审核和签批后,再履行相关法律和行政程序。财政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部长直接负责,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由相应财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负责。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委员会的正常工作,还要相应建立专家库,财政部门在确定某一方面的财政预算时,就在专家库里相应地随机确定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确定。这样,就可使财政部门从复杂的既管钱又管事的现状中解脱出来,变为单纯的只管钱的技术部门,以保证资金安排的合规、合理、合法。
(2)保留财政资金支付机构。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进,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支付的机构要保留,同时,要突出其规范性的特点。要通过对资金支付情况的分析来检查和落实预算编制是否合规、合理和合法,也为预算编制委员会提供相关意见,为相应机构对资金支出的检查和绩效考核提供初步意见。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2
一、引言
社区卫生服务经过近年来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的洗礼,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不仅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发源于基层甚至是社会的最底层,也就是早在二战时期英国为了战后服务所需。因而公益性、大众性和基础性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质,这一点在全世界几乎毋庸置疑。然则社区卫生服务从发源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百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曾经的“市场化”的冲刷,也有社会化、新公共管理乃至新公共服务浪潮的影响,当下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基层卫生服务除了秉持公益这一基本属性之外,社区卫生服务本身包括其管理模式、人才任用和服务提供方式等也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态势,这种多元化反之会促进机构本身的公共性。在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社区卫生的实践探索中,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的例证,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相关概念解析
谈及新加坡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虽然新加坡也在社区层面实行较大比例的公益医疗,但新加坡的社区卫生却是以其出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功能服务开发为著称,可称之为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各级组织和单元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要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规范化,规范化的事情程序化,程序化的事情标准化。①具体说来,关于精细化管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理念,即在工作中要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则态度,把每一项工作都细化到个量目标并以最好的效果和效率完成。在这一点上,精细化管理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即倡导将工作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将其逐一量化完成。但精细化管理是从工作实践中发展而来,而且比目标管理更加“严苛”,强调对工作瑕疵“零容忍”,并且精细化管理还倡导积极运用创新技术和思维对组织进行变革,强调从组织文化层面加强组织成T的追求精细的意识。
三、新加坡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在实践层面,新加坡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但新加坡的社区卫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走在了前列,强调与广泛的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式发展,这样的社会机构包括大型公私立医院、非政府组织甚至是市场等等,目的就是能够博采众长、各取所用以此为基层民众服务。以此发展模式为框架,新加坡在基层医疗卫生方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正是由于这样的相对完整而又专业化细分程度高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存在作用,新加坡优质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及其管理方式在社区得以大放异彩。首先,在“狮城”的社区,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条件去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种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人诊所、敬老院、专科医疗康复中心等,除了这些基层组织,大型的公私立医院也被纳入了基层卫生服务提供的机构范畴,所有的有关社区卫生的机构都由社区发展理事会统筹管理。政府对于私立医疗机构采取政策鼓励、财政补贴的支持态度,主张公私立相互竞争,积极引入市场的作用,通过发挥市场讲求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鼓励公私立相互竞争。公立机构在私立机构存在的外在环境“威胁”下,不得不提高自身的服务效率效果并努力压缩成本,这样机构自身就会越来越趋向于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精细化不仅体现在机构的运行模式和服务提供上,还通过现在日益被重视的转诊制度呈现。转诊制度简单说来就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转送至最合理的医疗机构,这种严密的转诊制度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率的治疗,同时节约了医疗资源。
四、新加坡社区卫生服务精细化管理的借鉴
横向比较中国与新加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因素,新加坡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一)重视市场和社会力量,同时保证公平与效率
关于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自身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界定它们各自的边界问题,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不仅是社区卫生服务,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提供例如教育问题等,都会遇到此类问题。但新加坡在此方面的亮点就是,新加坡本身就是以市场作为主要资源配置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能够在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多方面的张力关系中还能保持社区基层卫生高度的公益性和服务的高效率。这有赖于新加坡在社区实行社区发展理事会对全社区事务实行统筹管理,保证社区公共事务至少不会在大方向上偏离公益的轨道。同时社区发展理事会的存在不仅为公共事务提供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共事务的提供提供了多样发展的保障,即私立、社会机构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参与社区的服务提供,但需要在社区发展理事会允许的框架之内。由此以来,市场力量的有效进入,在总体上就奠定了新加坡的公共服务可以像市场那样高效运作、成本效益精细,至少表现在形式上。
(二)确立完善严密的就医分级制和转诊制度
我国的医疗机构转诊制度已经探索实行了许久,但至今难以改变大型综合医疗机构“门庭若市”,但基层医疗机构“冷衙门”的现状。这种现象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会导致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和闲置,医疗卫生供需不均衡等后果,甚至可能加剧医患矛盾。我国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出台政策措施对此问题加以规范,但就转诊制实行的实践经验来看,收效甚微。这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仅强调转诊,却没有建立在完善的就医分级制的基础上。所谓就医分级制,通俗说来就是“什么样的疾病就去哪里就医”,对于像感冒这样的常见病症等,如没有职业医师出具的需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证明,就必须首先在社区卫生机构就诊,以此做到医疗分流。如果只强调转诊而没有就医分级,那么转诊的实行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与我们长期以来对于公共服务机构实行“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不无关系。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包括英国等多数国家,在实践层面的就医、转诊管理的精细程度都相对高。
(三)统筹管理,力求做到工作量化
前文已经提到,新加坡采取由社区发展理事会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服务机构的介入以及服务效果的测评监控等多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实际上,由这样一个机构的统筹,不仅可以平衡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社区内对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评价和卫生机构服务提供的水平质量进行实时的监控和信息的反馈。全域的社区医疗信息最后都会汇总到社区发展理事会的手中,理事会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再进行下一步的跟踪指导工作。这样一来,包括由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社会投资_办的私立医院和社会性慈善机构在社区卫生上都直接对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在避免了“多头领导”的同时也可以做到理事会对社区卫生的全局把握并量化工作目标。例如,关于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的反馈工作,新加坡的公共管理者们通过理事会这一平台深入社区,在了解了居民需求后,将信息反馈至理事会而不是单个的医疗机构,由理事会权衡各机构的优劣势,对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将最适合的医疗机构配置到居民的医疗需求点上。这样做工便得以量化,除了需求调查、机构的服务测评亦是如此。成立社区发展理事会来保持精细化管理,应该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
(四)深入开发医疗旅游服务
健康产业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产业之一,“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而医疗旅游就是“大健康”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模块。新加坡对医疗旅游的研究实践比较成熟,其医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在社区,当然这首先得益于新加坡发达的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先进的医疗技术,能够将一部分公共医疗做精、做细,甚至采用了酒店式的管理服务,通过这极少部分的高端医疗来为机构筹资,亦可保证其公益属性。其实,能够在社区层面开发医疗旅游,新加坡的做法也颇为大胆,因为在通常我们所知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服务这六大职能中,能够用来做深入精确开发医疗旅游的似乎只有保健和康复这两项职能的可能性较大,但新加坡就是凭借着社区发展理事会的资源统筹、信息跟踪反馈以及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的支撑,新加坡就是在社区做到了医疗旅游的深入开发,这种模式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保障也正是新加坡社区卫生服务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例证。
注释:
①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0(4):37-40.
参考文献:
[1]周策.新加坡医疗保健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发展研究,2010(3):86-87.
1.财政精细化管理的涵义及提出的必然性
1.1财政工作管理精细化的涵义
管理精细化来源于西方的发达工业生产管理的经验。在现如今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强大,要想提高产品的效力,要想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杜绝浪费,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是一种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日常管理中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运营和管理上的成本,最大程度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活动。
财政管理精细化,就是把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引入到财政的管理领域。树立精益的思想和治理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工作的规范化,健全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以科学为前提精细化地实施管理,有效地避免大而化之的管理,逐步提高财政的实效。
1.2提出财政管理精细化的必然性
第一,财政管理精细化是目前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新的管理运动,提倡用运工商管理的方法和理论,来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管理精细化的方法和思想被世界各政府部门和管理领域广泛运用。目前我国各地也积极地引入管理精细化思想,并且在各管理领域充分应用。财政部门作为我国重要的职能管理部门,也不会脱离公共管理的特征。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思想被引入财政的管理领域,是管理模式改革的大势所趋。
第二,财政管理精细化是财政建设的必然要求。按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深化公共财政管理的变革,使财政的收支能体现党和人民群众的意志,并且使他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下。
第三,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时提出,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将处于重要的位置,并且它将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或主要职能。政府履行职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财政,财政部门是我国政府的一个经济管理的重要部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包括服务型财政的建设。
第四,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是财政支援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财政部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部门,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财政领域中普遍有“重分配轻管理的”“重争取轻管理”的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是财政支援经济发展,保持经济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2.当前财政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分税制度改革奠定了财政管理创新的基础,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近来财政工作为适应市场的经济发展,为加强宏观的调控,为加大财政的监管力度,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财政的管理制度作出的有益摸索。并且还开启了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的宏大序幕。
首先,部门预算改变了传统资金分配的方式,优化资源的配置,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能力。其次,集中收付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以拨代支”的方式,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国库管理欠缺法律的有效监督,一系列的制度个还不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还在摸索中。第三,我国政府推行了采购制度,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但是全国政府的采购市场还未形成。
另外我国的特殊国情形成了我国财政信息化管理的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精细化。
3.构建财政精细化管理的模式
建立其模式最基本的思路也就是在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的把财政管理的效率提升上去。
3.1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模式中的一个目标
我国建立其管理模式是一方面是使管理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是使其效率与质量都得到提升,从而把有限资源产生的成果实现最大化。
3.2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中的两条主线
为了使的其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将“两条主线”抓好,并且要始终将其贯穿到财政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培植观念。精细化的管理是一种管理的理念。我们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人们深入浅出的贯彻其管理模式。让人们形成自觉接受并主动实施。所以培植观念会直接的影响财政管理精细化模式的成功运行。实践行动。其中包括调查研究、明确并承担各个主体的责任、总结完善其管理模式。
3.3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中的三项改革措施
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中的三项改革分别是执行主体的改革、执行体制的改进、完善其执行的环境。
一是改革政策执行主体。政府应从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位置上退下来,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政府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动财政精细化管理更好地贯彻国家政策意图,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
二是改进政策执行体制。政府可以考虑面向社会,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体制,推动财政精细化管理顺利进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一部分由政府执行机构和人员承担,另一部分可以面向社会,引人非政府公共组织或其他组织执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各种执行人员的责任心,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而且可以加强政策制定系统与政策制定系统以外的公民社会的沟通与互动,减少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
同时,在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中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对每个执行机构及执行人员行使权限、尽职尽责的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对没有完成执行任务,或执行效果不佳,造成严重损失者,追究其执行责任。
三是健全政策执行环境。建立健全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理财行为的权责统一。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财政管理中,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而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的,都要实施过错责任追究。通过有错必纠、处罚到位、惩教结合,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3.4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中的四项保障措施
我国财政管理精细化中的四项保障分别是法律、科技、人员与机制的保障。
第一项:法律保障。我国的((预算法》虽已出台多年,但法与法之间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以法压法”现象比较严重,预算管理受多个法律制约,实施中受到很大冲击。为适应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等规范管理的要求,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建议修改《预算法》及相关法律。同时做好注册会计师法(修订)以及印花税、非税收入管理、彩票管理、政府采购、资产评估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工作。
第二项:科技保障。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加快“金财工程”建设。“金财工程”建设是依托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的过程,是提高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客观需要。“金财工程”建设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做到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标准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在统一的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建立网络四通八达,系统运行通畅,资源信息共享,监控辐射有力,覆盖所有财政资金的财政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第三项:人员保障。要真正实现财政管理的精细化,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职业人才,通过人才的职业化实现管理流程的职业化、精细化、标准化。要按照建设法治财政的要求,加强对财政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切实提高其依法理财能力,使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能固化到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之中。
第四项:机制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各机制,解决财政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障财政管理效能的提高。如:财政监督控制机制、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过错责任追究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一是要规整预算的编制和管理的细化,二是要对国库的管理进行强化,三是要将采购规模方面扩大化进而完善政府采购的制度,四是要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力度进而将其纳入收缴管理的改革中去,五是要规范财政专项的资金管理从而使其资金的实效达到提升。我们要按照规划逐步分析和实践,使其管理模式在我国财政的管理方面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邵磊落.班组精细化管理的五个误区[J].现代班组,2008(08)
[2]王永建、蔡剑.樊城赢在精细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04)
[3]申永平.如何做好施工现场监理精细化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
现在我们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应当进一步深刻理解。有人讲: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能不能说明白,而是看他能不能干明白。对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有异议的。对任何事情,说不明白,那就是认识不到位;只有把事物认识清楚,才能说明白,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实践。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崔市长把它引入到行政管理领域,引入到具体工作中,我们确实还有一个提高认识、深化理解的过程。这方面,我看广礼讲得很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精细化和服务的质量会随着劳动分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不仅是精密细致的问题,更应该看到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行为。在这样一个新的要求下,我们能够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行为,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操作,应该说还有一个认识和研究的过程。我认为在实践中,至少要从以下三点来认识和理解:
一是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从政府角度来说,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崔市长说过,要把如何抓好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最高施政准则。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目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众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代表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强,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具体事要有人管,有人负责,这体现了政府的本职要求。说到底,也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履行政府的职责。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十七大报告中将“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成“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增长是相对总量上的一种改变,而发展方式是全方位的。从全国来看,目前的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但报告中没有提到“总量”的问题。而长春不是这种情况,尽管我们发展很快,但总量不足问题依然突出,而且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目前又正处于这些问题的爆发期,所以我们要进行“双向革命”:一方面是进行工业化革命,在工业化中期要咬定工业不放松,没有工业基础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现代化的革命,在目前竞相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我们既要做发达城市、发达地区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做的事,也要做发达城市现在正在做的事。促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同时,还要跟上时代步伐,那就是抓好民生。所以我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最实际的落实,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三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要求我们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平时讲的执行不到位,其实就是管理不到位、控制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人事局提出过要搞绩效考评。我兼任过三年机关工委书记,对责任制考核中存在的难量化的问题比较清楚。目前,机关责任不容易量化,有些社会化工作也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一种新的考评手段和方式。崔市长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我们目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一个具体推动和具体的操作。所以,要深刻认识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在行政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二、要选准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
前段时间,我到日本丰田公司考察时了解到,他们用一个很小的流程改革,促进了整个丰田公司的大发展。通常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但丰田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能生产三到四种车型。他们就是通过在流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改革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以什么角度切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要提出“政府成本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政府行政有时候是不讲成本的,从政府角度看了也很着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入手,科学利用我们政府可掌控的各种资源,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因此在行政工作中,要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建好城市,把一个美丽整洁的城市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上下功夫,这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亮点。崔市长提出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民生无小事”等原则,是我们抓好民生工作的指导原则。因此,民生工作也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把百姓关心的煤、水、电、气、热等问题落实到每个家庭,是我们工作中的大事。如果我们真正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那么精细化管理工作就应该把关系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切入点。
三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温暖。我们每个部门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人人有管理、事事有管理,每个角度都有管理,那就做到精细化了。如果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按这个要求去做,整个精细化管理也就会上台阶、上水平。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强调协调配合,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开展下步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根据目前的工作情况,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今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蓄力量。传统的方法还是典型引路,我认为今天做交流发言的几个部门都可以作为典型。希望大家再进一步挖掘深化,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在其他部门中推广。按照崔市长要求,我们明年要继续开展“查找改”活动。因此我们要把精细化管理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一个成果,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延伸和深化,进而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查找改”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说“查找改”活动是阶段性的,那么精细化管理就要全过程、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各项工作中去,同时也要注意与政务公开、政务管理结合起来,与“查找改”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作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精细化管理这个平台作为强化政府职能一条主线抓实抓好。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事务都有其两面性,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防止认识上的偏颇和行动上的偏差。精细化管理绝对不是搞“繁琐哲学”,也绝不能因细废大,更不能因推行精细管理而忽视或弱化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精细不是“小器”,应该是一种深度、一种行为,是培养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成一种人的内在气质和工作习惯。我们要树立一种精神,把精细化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长期工作中,经过十年、二十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逐渐把精细化管理变为长春市政府的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内涵。
一、要充分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大意义
现在我们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应当进一步深刻理解。有人讲: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能不能说明白,而是看他能不能干明白。对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有异议的。对任何事情,说不明白,那就是认识不到位;只有把事物认识清楚,才能说明白,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实践。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崔市长把它引入到行政管理领域,引入到具体工作中,我们确实还有一个提高认识、深化理解的过程。这方面,我看广礼讲得很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精细化和服务的质量会随着劳动分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不仅是精密细致的问题,更应该看到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行为。在这样一个新的要求下,我们能够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行为,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操作,应该说还有一个认识和研究的过程。我认为在实践中,至少要从以下三点来认识和理解:
一是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从政府角度来说,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崔市长说过,要把如何抓好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最高施政准则。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目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众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代表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强,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具体事要有人管,有人负责,这体现了政府的本职要求。说到底,也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履行政府的职责。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十七大报告中将“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成“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增长是相对总量上的一种改变,而发展方式是全方位的。从全国来看,目前的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但报告中没有提到“总量”的问题。而*不是这种情况,尽管我们发展很快,但总量不足问题依然突出,而且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目前又正处于这些问题的爆发期,所以我们要进行“双向革命”:一方面是进行工业化革命,在工业化中期要咬定工业不放松,没有工业基础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现代化的革命,在目前竞相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我们既要做发达城市、发达地区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做的事,也要做发达城市现在正在做的事。促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同时,还要跟上时代步伐,那就是抓好民生。所以我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最实际的落实,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三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要求我们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平时讲的执行不到位,其实就是管理不到位、控制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人事局提出过要搞绩效考评。我兼任过三年机关工委书记,对责任制考核中存在的难量化的问题比较清楚。目前,机关责任不容易量化,有些社会化工作也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一种新的考评手段和方式。崔市长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我们目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一个具体推动和具体的操作。所以,要深刻认识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在行政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二、要选准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
前段时间,我到日本*公司考察时了解到,他们用一个很小的流程改革,促进了整个*公司的大发展。通常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但*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能生产三到四种车型。他们就是通过在流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改革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以什么角度切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要提出“政府成本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政府行政有时候是不讲成本的,从政府角度看了也很着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入手,科学利用我们政府可掌控的各种资源,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因此在行政工作中,要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建好城市,把一个美丽整洁的城市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上下功夫,这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亮点。崔市长提出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民生无小事”等原则,是我们抓好民生工作的指导原则。因此,民生工作也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把百姓关心的煤、水、电、气、热等问题落实到每个家庭,是我们工作中的大事。如果我们真正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那么精细化管理工作就应该把关系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切入点。
三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温暖。我们每个部门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人人有管理、事事有管理,每个角度都有管理,那就做到精细化了。如果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按这个要求去做,整个精细化管理也就会上台阶、上水平。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强调协调配合,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开展下步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根据目前的工作情况,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今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蓄力量。传统的方法还是典型引路,我认为今天做交流发言的几个部门都可以作为典型。希望大家再进一步挖掘深化,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在其他部门中推广。按照崔市长要求,我们明年要继续开展“查找改”活动。因此我们要把精细化管理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一个成果,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延伸和深化,进而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查找改”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说“查找改”活动是阶段性的,那么精细化管理就要全过程、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各项工作中去,同时也要注意与政务公开、政务管理结合起来,与“查找改”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作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精细化管理这个平台作为强化政府职能一条主线抓实抓好。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事务都有其两面性,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防止认识上的偏颇和行动上的偏差。精细化管理绝对不是搞“繁琐哲学”,也绝不能因细废大,更不能因推行精细管理而忽视或弱化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精细不是“小器”,应该是一种深度、一种行为,是培养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成一种人的内在气质和工作习惯。我们要树立一种精神,把精细化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长期工作中,经过十年、二十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逐渐把精细化管理变为*市政府的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内涵。
现在我们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应当进一步深刻理解。有人讲: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能不能说明白,而是看他能不能干明白。对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有异议的。对任何事情,说不明白,那就是认识不到位;只有把事物认识清楚,才能说明白,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实践。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崔市长把它引入到行政管理领域,引入到具体工作中,我们确实还有一个提高认识、深化理解的过程。这方面,我看广礼讲得很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精细化和服务的质量会随着劳动分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不仅是精密细致的问题,更应该看到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行为。在这样一个新的要求下,我们能够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行为,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操作,应该说还有一个认识和研究的过程。我认为在实践中,至少要从以下三点来认识和理解:
一是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从政府角度来说,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崔市长说过,要把如何抓好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最高施政准则。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目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众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代表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强,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具体事要有人管,有人负责,这体现了政府的本职要求。说到底,也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履行政府的职责。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十七大报告中将“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成“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增长是相对总量上的一种改变,而发展方式是全方位的。从全国来看,目前的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但报告中没有提到“总量”的问题。而长春不是这种情况,尽管我们发展很快,但总量不足问题依然突出,而且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目前又正处于这些问题的爆发期,所以我们要进行“双向革命”:一方面是进行工业化革命,在工业化中期要咬定工业不放松,没有工业基础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现代化的革命,在目前竞相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我们既要做发达城市、发达地区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做的事,也要做发达城市现在正在做的事。促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同时,还要跟上时代步伐,那就是抓好民生。所以我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最实际的落实,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三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要求我们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平时讲的执行不到位,其实就是管理不到位、控制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人事局提出过要搞绩效考评。我兼任过三年机关工委书记,对责任制考核中存在的难量化的问题比较清楚。目前,机关责任不容易量化,有些社会化工作也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一种新的考评手段和方式。崔市长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我们目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一个具体推动和具体的操作。所以,要深刻认识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在行政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二、要选准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
前段时间,我到日本丰田公司考察时了解到,他们用一个很小的流程改革,促进了整个丰田公司的大发展。通常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但丰田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能生产三到四种车型。他们就是通过在流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改革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以什么角度切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要提出“政府成本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政府行政有时候是不讲成本的,从政府角度看了也很着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入手,科学利用我们政府可掌控的各种资源,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因此在行政工作中,要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建好城市,把一个美丽整洁的城市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上下功夫,这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亮点。崔市长提出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民生无小事”等原则,是我们抓好民生工作的指导原则。因此,民生工作也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把百姓关心的煤、水、电、气、热等问题落实到每个家庭,是我们工作中的大事。如果我们真正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那么精细化管理工作就应该把关系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切入点。
三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温暖。我们每个部门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人人有管理、事事有管理,每个角度都有管理,那就做到精细化了。如果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按这个要求去做,整个精细化管理也就会上台阶、上水平。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强调协调配合,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开展下步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根据目前的工作情况,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今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蓄力量。传统的方法还是典型引路,我认为今天做交流发言的几个部门都可以作为典型。希望大家再进一步挖掘深化,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在其他部门中推广。按照崔市长要求,我们明年要继续开展“查找改”活动。因此我们要把精细化管理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一个成果,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延伸和深化,进而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查找改”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说“查找改”活动是阶段性的,那么精细化管理就要全过程、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各项工作中去,同时也要注意与政务公开、政务管理结合起来,与“查找改”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作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精细化管理这个平台作为强化政府职能一条主线抓实抓好。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事务都有其两面性,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防止认识上的偏颇和行动上的偏差。精细化管理绝对不是搞“繁琐哲学”,也绝不能因细废大,更不能因推行精细管理而忽视或弱化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精细不是“小器”,应该是一种深度、一种行为,是培养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成一种人的内在气质和工作习惯。我们要树立一种精神,把精细化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长期工作中,经过十年、二十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逐渐把精细化管理变为长春市政府的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内涵。
一、要充分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大意义
现在我们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还应当进一步深刻理解。有人讲: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能不能说明白,而是看他能不能干明白。对这句话,我个人是持有异议的。对任何事情,说不明白,那就是认识不到位;只有把事物认识清楚,才能说明白,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那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实践。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崔市长把它引入到行政管理领域,引入到具体工作中,我们确实还有一个提高认识、深化理解的过程。这方面,我看广礼讲得很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的精细化和服务的质量会随着劳动分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细化不仅是精密细致的问题,更应该看到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行为。在这样一个新的要求下,我们能够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种行为,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和操作,应该说还有一个认识和研究的过程。我认为在实践中,至少要从以下三点来认识和理解:
一是政府职能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从政府角度来说,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崔市长说过,要把如何抓好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最高施政准则。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目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众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代表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强,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具体事要有人管,有人负责,这体现了政府的本职要求。说到底,也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履行政府的职责。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十七大报告中将“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变成“经济发展方式”,因为增长是相对总量上的一种改变,而发展方式是全方位的。从全国来看,目前的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但报告中没有提到“总量”的问题。而长春不是这种情况,尽管我们发展很快,但总量不足问题依然突出,而且历史遗留问题过多,目前又正处于这些问题的爆发期,所以我们要进行“双向革命”:一方面是进行工业化革命,在工业化中期要咬定工业不放松,没有工业基础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后劲;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现代化的革命,在目前竞相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我们既要做发达城市、发达地区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做的事,也要做发达城市现在正在做的事。促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同时,还要跟上时代步伐,那就是抓好民生。所以我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最实际的落实,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三是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要求我们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平时讲的执行不到位,其实就是管理不到位、控制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率,人事局提出过要搞绩效考评。我兼任过三年机关工委书记,对责任制考核中存在的难量化的问题比较清楚。目前,机关责任不容易量化,有些社会化工作也很难用数字来衡量。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一种新的考评手段和方式。崔市长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我们目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一个具体推动和具体的操作。所以,要深刻认识精细化管理的意义,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在行政工作中的重大意义。
二、要选准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
前段时间,我到日本丰田公司考察时了解到,他们用一个很小的流程改革,促进了整个丰田公司的大发展。通常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种车型,但丰田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能生产三到四种车型。他们就是通过在流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改革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以什么角度切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要提出“政府成本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政府行政有时候是不讲成本的,从政府角度看了也很着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入手,科学利用我们政府可掌控的各种资源,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因此在行政工作中,要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把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千方百计降低行政成本。
二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建好城市,把一个美丽整洁的城市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群众对政府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上下功夫,这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一个亮点。崔市长提出的“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民生无小事”等原则,是我们抓好民生工作的指导原则。因此,民生工作也是我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把百姓关心的煤、水、电、气、热等问题落实到每个家庭,是我们工作中的大事。如果我们真正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放在首位,那么精细化管理工作就应该把关系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切入点。
三是要把精细化管理体现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加温暖。我们每个部门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工作做好,做到人人有管理、事事有管理,每个角度都有管理,那就做到精细化了。如果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按这个要求去做,整个精细化管理也就会上台阶、上水平。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强调协调配合,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开展下步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根据目前的工作情况,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探讨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今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积蓄力量。传统的方法还是典型引路,我认为今天做交流发言的几个部门都可以作为典型。希望大家再进一步挖掘深化,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在其他部门中推广。按照崔市长要求,我们明年要继续开展“查找改”活动。因此我们要把精细化管理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一个成果,看作是“查找改”活动的延伸和深化,进而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查找改”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如果说“查找改”活动是阶段性的,那么精细化管理就要全过程、全方位地渗透到我们各项工作中去,同时也要注意与政务公开、政务管理结合起来,与“查找改”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作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精细化管理这个平台作为强化政府职能一条主线抓实抓好。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事务都有其两面性,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防止认识上的偏颇和行动上的偏差。精细化管理绝对不是搞“繁琐哲学”,也绝不能因细废大,更不能因推行精细管理而忽视或弱化全局观念、整体观念。精细不是“小器”,应该是一种深度、一种行为,是培养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成一种人的内在气质和工作习惯。我们要树立一种精神,把精细化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我们的长期工作中,经过十年、二十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逐渐把精细化管理变为长春市政府的一种理念和一种文化内涵。
关键词:财政资金 绩效评价 公平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的公平性评估
财政绩效实质上反映的就是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政府行政运行的效率。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考核办法、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对特定的对象设置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以及财政性资金使用后获得的结果等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这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新的政府资金管理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这里的“绩”,是指公共财政支出所应达到的而且是可以量化的目标。这里的“效”,是指公共财政支出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也就是公共财政支出完成以后所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财政资金绩效的评价要围绕经济、效率、效益、公平展开。财政资金的公平性评估是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的一个方面,通过调查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等,评估财政资金的公平性,分析财政资金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财政资金的公平性评估内容包括: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及财政公共服务提供公平性评估。
财政资金的公平性评估的公平标准。按公共学者弗里德里克森的观点,社会公平分为以下几类:单纯的个人公平,即一对一的个人公平关系;分布化公平,指在相同类别下的公平关系;集团性的公平,指社会个类别的团体或次级团体所要求的公平对待;机会公平,由于每个人生来天赋不一样,以后的发展也必然会不同;世代间的公平,指人类相邻代际之间的公平。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的公平,是从财政分配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来评判。财政分配符合一国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正义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用以衡量财政分配是否公平的正义标准,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正义观念,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认为合理的分配结果和分配程序。财政资金的公平性评估就是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提高社会大多数人的福利水平。
开展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的意义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的公平评估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接受政府公共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吗?”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更重视效率、效果,对公平不重视。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公平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来说,公平评估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一)是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走出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将社会看成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平等、文化繁荣、生态平衡综合均衡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平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预算应体现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提供高效的、无差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预算管理只有充分注重绩效,预算支出讲求公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行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使政府更加关注社会对无差异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通过反馈问责,促进政府公平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配置的公平性。
(二)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透明、高效政府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平日益关注。中央也明确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强调要关注民生、体现民意、注重公平。但面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人员臃肿、效率不高、考核体系不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地区不均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中的公平性评估关注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公平性和公共服务提供公平性,本质上与透明、高效政府建设的要求相一致。因此,财政资金的公平性评估有助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透明、高效政府。
(三)有利于完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做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遵循法治原则、民本原则、责任原则和绩效原则。实现财政资金公平配置,提供无差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也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当前存在的由于财政资金配置不公产生单位之间“苦乐不均”、地区之间公共产品和服务差异巨大等现象,表明预算管理离科学化、精细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开展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通过合理设立评价目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建立反馈机制,实行“奖优、治庸、罚劣”,可以促使各部门自觉采取措施改进预算管理,从而完善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共性指标构建
(一)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的基本方法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定量分析以项目支出基本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为主,通过指标计算得出数值,与目标进行比较;定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各因素的综合分析,得出文字性评价结论。具体方法包括:
目标比较法:指通过对财政支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分析完成目标或未完成目标的原因,从而评价财政预算绩效的方法。
成本效益法(又称投入产出法):是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所产生的效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绩效的方法。
因素分析法:指通过列举所有影响成本与收益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的方法。
历史比较法:指将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时期的支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横向比较法:指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地区间的支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绩效的评价方法。
专家评议法:指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议,得出评价结论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又称公众评判法):指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收集、分析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和判断的方法。
询问查证法:指评价人员以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会谈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了解评价对象的信息,从而形成初步判断的方法。
由于公平性评估主要是对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公平性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平性进行评估,在评估时,主要财政资金结构、节省程度(节省程度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一般原理是:当产出一定时,投入成本越低越好;当投入成本一定时,产出越大越好)、所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衡量。在评估方法上应以目标比较法、成本效益法、横向比较法、专家评议法、问卷调查法(又称公众评判法)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进行评估。
(二)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的共性指标
1.构建评估指标的指导思想。依据评估的目的和评估内容设计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指标。公平性评估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估标准,对财政资金配置及其结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公平性考核和评估。鉴于我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还处在起步阶段,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规范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增强预算单位的绩效观念。因此,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评估。绩效评价目的决定了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 绩效评价的内容决定了指标设计的内容, 依据评估目的和评估内容设计评估指标,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确保财政资金公平性评估取得实效。
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设计绩效评价的公平性评估指标。“产出” 和“成果”是绩效预算的两个重要概念。所谓“产出”指的是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谓“成果”指的是项目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是为了体现财政关注资金使用绩效,在美国、澳大利亚等绩效预算和绩效考评工作起步较早的国家, 产出和成果框架是政府编制预算和考核资金绩效的最普遍原则。公平性评估也应关注资金使用成果,只是关注的重点是财政资金公平配置和无差异提供公共产品中的财政资金的成果,即财政资金使用在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的成果。
2.公平性评估的共性指标。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公平性评估指标选择中,主要指标要围绕财政支出结构和提供的公共产品来进行选择,构建定性评估指标和定量评估指标。既包括生均教育经费、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等定量指标,也包括服务质量、公众的满意度等定性指标(见表1)。设置了财政支出结构公平性和公共产品(服务)公平性两个一级指标。财政支出结构公平性指标主要是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来评估财政资金配置的公平性;公共产品(服务)公平性指标是从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结果来评估财政资金的公平性。二级评估指标包括生均教育经费、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经费、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人均环境保护经费、人均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资、万人拥有学校数(不含高校)、万人医院数(卫生院床位数)、万人拥有的公共基础设施数、公共产品(服务)公众满意度。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财政资金的公平性评估是通过调查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评价资金使用的公平效果来分析财政资金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评估内容包括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和财政公共服务提供公平性评估。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接受政府公共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吗?”在评估时,主要从财政资金结构、节省程度、所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衡量。在评估方法上采用目标比较法、成本效益法、横向比较法、专家评议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公平性评估主要指标分为定性评估指标和定量评估指标。一级指标包括财政支出结构公平性和公共产品(服务)公平性。二级评估指标包括生均教育经费、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经费、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人均环境保护经费、人均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资、万人拥有学校数(不含高校)、万人医院数(卫生院床位数)、万人拥有的公共基础设施数、公共产品(服务)公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