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篇1

一、“术科”概念

从体育专业课程变革的历史及现状看,“学科”与“术科”问题以及课程综合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体育学界对“学科”与“术科”的说法虽然己经被认可且深入人心,但是对这种说法的来源以及对二词产生的出处并无考证。从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的轨迹看,“学科”与“术科”的提法是在建立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后而提出的概念,其涵义与当今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中的“学科”与“术科”的说法一致,其课程设置与目前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性质相同。

对于“学科”与“术科”的含义的理解,体育专业教育界习惯称之为“理论类”与“技术类”课程。体育实践及体育科学技术体系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专业教育的一些特征,其专业课程体系常被分为两类即是体育专业教育特征的典型表现。国家学位委员会把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人体科学科归为“理论类”,而把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归为“技能类”。

二、明确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未来社会的变化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从社会进步、学科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术科”课程建设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转变学科中心思想,树立先进的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树立“两个坚持、一种理念、一个目的”的指导思想。创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术科”精品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术科”课程的改革、创新和整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强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达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的。

三、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改革

课程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术科”建设的核心,只有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特色,才有可能成为优秀课程。只有通过研究国内先进的“术科”精品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先进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从整体构建,才能达到促进“术科”课程建设。

(1)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目标设定不能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更不能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应当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整体教育观转变,要根据教育目的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传授技术、技能的“教法”;不仅要掌握各种运动知识和方法,还要提高各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编一流的教材和课程内容

首先。密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创编教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直接影响到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术科”课程教材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框架编制,教材内容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结合不紧密,脱离了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教材应结合《新课标》和全民建设活动内容进行改编,融入健身教育和身体锻炼的原理、手段和方法,编制学生喜爱的、对就业有帮助的内容。

其次。吸收新知识、新成果对“术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充。对于“术科”课程内容改革要突破传统运动项目结构体系的局限,敢于打破内容体系,剔出学生厌学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内容,重新生成新体系。其一,扩充新内容。通过加强教材化研究,吸收新兴项目和社会流行体育活动项目,转化为课程内容,适应社会体育活动的需要。鼓励“术科”教师积极深入社会体育实践,收集整理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户外运动、登山、健身瑜伽等,将其改造成“术科”课程,使“术科”课程体系得到有效的拓展。其二,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对同类课程或者同项群课程的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达到创新课程的目的。只有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更新课程内容,贯彻创新性性、先进性原则,紧跟体育学科发展步伐,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术科”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一讲解一练习”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占据主流地位。“术科”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和学教并重的方向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法”,提倡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并结合多媒体视听手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提高综合素质,锻造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制约“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以及合作共享教师资源是加强师资力量的有力办法。

(1)培养教学名师,引进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

首先,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培育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培养教学名师担任“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整合教师资源,配置合理的年龄、知识结构和数量的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其次,通过引进人才、特聘教授等措施,提高师资队伍力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再次,通过合作共建精品课程,共享优秀教师资源。比如,通过校际间的合作,将同类术科课程教师资源优化整合,共同创建“术科”精品课程,解决优秀教师资源缺乏问题。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培育创新型教师

教师综合素质对术科课程建设影响较大,其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影响最大,直接影响到术科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科研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精神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首先,通过对教师在职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比如通过教师自学、函授学习、短期培训、学历进修等形式提高综合素质。其次,通过各种学术活动,提高教师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比如,通过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和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五、优化课程环境,加强网络建设

加强课程环境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术科”课程的物质环境建设主要是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实践教学环境是“术科”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必备条件,主要由多种教学设施组成,包括运动场地、各类场馆、运动器械、器材以及各种教学辅助设备等。对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应当有制度、有规划、有监督,做到有计划的经费投入,对运动场馆修建、改善以及有计划的购置运动器材、设备等。

[1]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篇2

1.引言。过程控制是一门面向被控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自动控制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仿真以及实验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育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一些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因为实践教育开展得好,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有很好的保证。质量有了保证,发展的基础就更扎实了,后劲就更足了。

2.实践体系的合理构建。首先是要提高认识,必须把实践教育提高到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长远发展,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其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践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完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育能力,建立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同时要不断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之后,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育效果。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进企业、带入社会,而是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的确,实践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因为实践教育的日的还是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实践教育的效果还必须由企业来评价和检验。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和尝试。与许多企业,包括国内的主要冶金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把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及科技创新等作为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企业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本科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等。

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育方式。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安排到合作的企业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灵活。还有与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毕业生的模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安排在企业,不仅锻炼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缩短了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总体来说,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也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3.教学改革的思想。整合现有实验资源,以过程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检测实验室为主体,虚拟仪器实验室、嵌入式控制实验室为辅助,共同成立复杂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室中心,构建了实验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先进、体系结构合理,为理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理顺过程控制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吸收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以过程控制课程为主干、以过程检测和控制仪表为支撑、融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完整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合理界定课程体系内个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明确主从课程之间的空间、时间衔接关系,落实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关系,解决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在近几年来,由于各中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膨胀带来的教学实验需求加大,许多高校实验教学下滑的情况下,我们合理利用场地和软硬件资源,以最小的投资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我校的过程控制类实验教学不仅没有下滑,而且增加了许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并得到了来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4.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改革采取以下内容:

4.1 演示及验证性实验项目。这些实验内容为必做实验,通过这类基木的演示及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装置有一定了解,掌握基本的过程控制理论,训练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4.2 设计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设计任务,学生自行设计完成,以使学生可以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流程,充分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所遇到的各类其他问题。

4.3 实验教学与科研成果相融合,形成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水箱液位系统,引入动态矩阵和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进行液位控制和多容水箱多变量解耦控制。倒立摆是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最典型装置,我们实现了单级摆、二级摆和平行摆的计算机控制,同时,倒立摆的平衡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多级倒立摆的实时控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中控制算法用到了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和闭环极点配置,以及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在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的实验中,其设计思想体现了多年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把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先进的过程控制算法引进到实验研究内容中,这对于促进专业实验的改革,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教学实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5.利用多媒体及网路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复杂的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学生一遍往往难以理解。为了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保证仪器设备不因误操作受损,教师需要一直跟随指导,给教师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学生也不能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每一教学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多媒体教学课件再上传到校网,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较好的理解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提高了灵活性,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动,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开放式实践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5.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开放式实验的正常运转,我们针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的特点,结合学院有关实验管理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开放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开放计划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纪律”等。另外,为便于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建立实验室开放档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制定了过程控制实验开放记录的各种表格:《过程控制开放实验申请表》、《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表》、《开放实验成效分析表》、《开放总结报告》等。每个学年都有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开放的记录表,按照记录表的要求逐项详细登记,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登记情况,并在期末对开放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篇3

 

0 引言

 

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金融信息化是交叉的学科,使计算机领域和金融领域相结合,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实用、复合、技术性的信息化精英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对金融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储备。因此,设计金融信息化专业的课程将是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将是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探讨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能力较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因此,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应有别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的构建方法和过程。首先,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的课程体系、途径和方法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区别比较明显。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为目的,学生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职业性。而职业教育和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无视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础需求相结合,确定岗位技能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的预期成果,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最后制定学习成果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这使得课程既能够紧密与实际相结合,又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理想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在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上,一方面需要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情况,两者相结合,确定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和理念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向教育规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的预期成果,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 以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招聘网站中职业岗位描述分析和职业能力描述分析和专业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状况的调查,掌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职业基础能力目前状况,最后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按照教育规律向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最后形成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以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3.1 企业调研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为深度的专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除了需要对企业人才专业和技能进行充分调研外,还需要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并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对比。因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首先,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包括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企业调研、行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调研等。其次进行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包括学生基础知识调研、学习能力的调研、学习兴趣调研、专业基本知识要求调研、职业基础技能要求调研、职业经历要求调研。通过两个方面的调研,可以较为确定的分析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雏形,进而为课程体系构建服务。

 

3.2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3.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频次表和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态度三方面的学习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4 创建成果为本金融信息化专业知识技能矩阵

 

金融信息化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兼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现代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银行核心业务处理过程、银行产品的运作流程,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维护管理流程,熟悉软件开发周期和软件工程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商、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方面的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金融信息化专业特点将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思路为:根据金融信息化相关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技能目标;将技能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列出可考核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经考核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使目标课程与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了良性的闭环。

 

5 总结

 

篇4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可在各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外资企业、电力、电信、汽车、房地产、金融、保险、税务、教育、科研等各个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各类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网页制作、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工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网站设计与开发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

首先,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通过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访谈,我们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三个核心岗位: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和.NET开发人员。上述三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可参加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要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必须先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以进一步明确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net开发人员、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这几类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凋研.汇总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方法、对象、成果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子任务,进一步分析技术人员或工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能过归纳,可划分出网络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进一步划分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职业能力目标,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织起来,形成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于某些学习领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各个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工作,进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境由一些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老师应该对实际的工作情境非常熟悉才能完成相应工作。因此,要做企业情境分析:了解职业能力;收集工作任务和项目;了解企业生产对象、流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动.应深入到工作岗位的细节,考虑潜在的因素。以《局域网网络组建》学习领域为例,我们通过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子情境。分别为:办公室局域网组建、中小型公司局域网组建、校园网组建。

确定学习情境以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选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本文推荐以行动为导向的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时,可以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分大班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降低班级人数多造成的管理困难。而小组工作方式则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在评估时,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仿真与现场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等。

总而言之.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我院要继续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带动专业建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篇5

以成果为导向,就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某种事情或达到某种成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成果。运用到会计专业,就是要一个数据结果,不管是好或者不好,都需要有理有据的算出一个成果,代表着利益的数字,一般都会与企业的成本挂钩,以此来衡量企业的盈利与否。以成果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多半运用的是经济学算法来解决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判断力,能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连接点,通过层层的数据筛选和结果处理,在经过多方的查证,得到一个满意的成果。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下,会计专业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以成果为前提,以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拓展会计教学的新领域。

2 教育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

2.1 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特殊性

教学课程目标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课程要能满足特定职业和学生个体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具有职业领域的定向性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性。

2.2 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基础性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就业,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因此,中职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具备应用性。同时由于教育对象(初中学历或同等学历人群)的特殊性,教学还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课程的内容还应当具有基础性。表现在:第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第二,升入高职需要的理论基础;第三,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其继续学习的能力。

2.3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系统性

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要紧跟市场,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运用宏观统筹、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的策略,形成长短互补、宽窄相宜、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专业课程构架,着力构建包括课程计划、设置、实施、评价和修正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工程。

3 以成果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3.1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结果为导向,确定了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学生和老师都要一次为目的,努力学习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可以将一切可变因素换算成数字运算,以此来控制生产的成本和程序的变化,实现企业的资本和利益的核算,锻炼专业的知识技能,以便于日后的实际工作,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体的构件思路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来定,一般理论课的学习会花费一多半的教学时间,相关课程的学习也会花去比较多的精力,但是实践教学的话要根据师资力量来分配时间,多半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社会的企业公司进行实习,由公司的专职人员带领实际操作一段时间,以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期间需要用到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课业水平也是一个考验。

3.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框架设计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基本原则;在会计专业理论课的调整上,以“应用”和“适度”为必要原则;在专业实践课上,以“强化实务”为重要原则;实践教学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并且要把重点放在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鉴于现有一些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重复等问题,应以实用为目的,对相关课程进行重组;另一方面,也应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如会计电算化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联系起来,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

4 以成果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策略

4.1 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成果合理设置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考试辅导课、针对就业成果课,学校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基础,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设置专业课程;针对升学需要,学校要研究不同升学类型(包括对口升学、3+2升段、成人高考等)的考核内容和特点,编排不同内容的课程。

4.2 定位会计专业课程目标

定位会计专业目标,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前提,当前企业招聘的方向是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不仅是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看实际应用的水平和个人的交际能力,仅仅靠成绩的优势想进入公司企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是非常实际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全能的、高素质的,这就要求学校在注重文化课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的纸上谈兵而不付诸于行动,会养成学生眼高手低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都不利。

4.3 有效组织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在学生心中并不受到重视,许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是不理不睬,致使许多教师失去了对教学的热情,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学生和教师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想要以成果为向导建设会计专业的学习,首先就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活跃教师的教学氛围,然后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难易的程度来安排课程的多少和上课时间,合理分配一下教学的资源和配置,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舞教师的士气,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成果”论英雄,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4.4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以尊重被评价对象为基本前提,遵循客观性、全面性、激励性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4.4.1 构建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评价系统应当包括评价目标系统、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标准系统、整个评价系统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下特点: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统一性与个别性相结合,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4.4.2 组织评价内容。课程评价内容应当包括课程目标和计划的评价,课程准备和投入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94-01

一、MTI项目背景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我国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施的全国专业学位教育。2007年首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MTI试点教学单位共计15所,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熟练翻译技能和宽广知识面的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口笔译人才。

MTI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指向性。然而,根据南开大学王传英副教授对首批24位在职MTI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基础翻译能力欠佳,职业指向不够明确,在职学生训练难以保证。(王传英,2010:112)如何从课程设置上提升我国MTI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二、翻译能力定义的提出和发展

西方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国内,苗菊(2007:48)分别从三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三个方面,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进行了系统化、关联化的描述和界定。她认为翻译能力首先表现在译者的认知思维能力上,其次是语言能力上,最后是交际能力。

张瑞娥和陈德用(2008)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双向认识论方法进行了翻译能力的研究。宏观上,翻译能力是译者的综合能力,微观上则是双语交际、语言转换等具体能力,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翻译能力通过翻译过程涉及的因素(翻译本体、翻译客体和翻译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复合式的能力体系。这种方法有利于找到综合的、全面的复合式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三、MTI课程设置特点

(一)MTI项目课程设置机制及特点

现有的MTI办学单位,大都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置自己的教学课程。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MTI课程设置具有几大特点:

1.过于专注于双语能力的培养,一半以上的课程都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

2.几乎没有专门的语言外能力课程,大多课程通过专题选修课实现语言外能力的教学。

3.对于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大多都是关于翻译方法或者技巧的知识能力,对于翻译行业现状、翻译市场、翻译目标读者等问题,基本没有涉及。

4.工具能力方面,基本所有的办学单位都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除此之外,对词典、百科全书、搜索引擎等的使用能力,却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

5.MTI的课程设置过于专注于基础的语言翻译能力,造成学生在以后面临需要多人合作的大型翻译项目时,不知如何入手或者与其他人合作的能力较弱;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及时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设置上的启示

1.翻译能力的全面建设。MTI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求MTI项目能够培养复合型人才,然而,从MTI的课程设置上看,一半以上的课程设置是关于语言能力的培养,MTI的课程设置种类略显单一,而且灵活性不强。

2.与翻译行业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职业学位同时也是一种专业学位,其重点在于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实践训练的强化。(黄忠廉,2010)

然而其在校内教学方面和校外实践方面在某些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隔阂,在校内的学习单位与在校外的翻译实际工作单位之间没有做到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口笔译实践基地。(尚亚宁,2011)从另一方面来说,以翻译为职业,不仅仅要求译者对于所翻译的文字了解,也要求译者对于整个翻译行业和所翻译的整个领域有所了解。

多数MTI办学单位都开始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但是在别的翻译课程中,却不会使用相关的翻译辅助,甚至开设别的课程的老师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都不甚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用到相应的理论、工具、实践经验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要求各个课程的老师在开课的时候,就抱有一种严谨且开放的态度,比如非文学翻译的场合,也需要穿插适当的文学元素来完成翻译效果。可以说,没有绝对的翻译路径,在遇到翻译问题的时候,要靠学生的决策能力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黄忠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更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15

[2]尚亚宁.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科学教育,2011(07).

[3]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外语教学,2010(4):110-113.

篇7

我校有着55年多的办学历史,目前已经有近万名小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汇聚到芳草地,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外国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中国孩子对外国文化的向往,都是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

学校提出要以促进文化理解和儿童健全人格为目的,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这样的学生应该热爱祖国、友好中国;尊重包容、友好世界;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据此,学校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国际理解课程校本实践”的思路,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芳草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一、课程构建原则

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遵循以下原则:突出国际化特色,并以此整体研究课程设置,把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变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注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程设置

基于公办国际学校定位、“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 的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激发中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三、课程实施进程

1.筹备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8月

协调沟通上级部门、学校专家顾问委员会、学校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着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方案》的起草、论证与研讨,形成可行性方案。之后组织集团各校区主管、各学科骨干教师召开各层次的学习、研讨会,形成《芳草课程体系实施具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方案》要求分组分步编写各学科教材,购买相关教学资料,引进相应的教学资源,确定任课教师,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准备《芳草地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

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在确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制定每个校区的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时间表进行实施。具体工作:在确定实验校区基础上,领导组与每个校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实验年级、负责人、实验教师、课时分配、实验风险分析等具体问题,分阶段推进,实践《方案》。专家指导组针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监督评价组进行过程性监控。

3.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5年8月

在分校区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对《方案》、教材进行修订,在集团中确定实验校区进行芳草地课程的全面实施,实施的同时评价组要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成果,形成教师课程实施案例集,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生成长个案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凸显芳草特征;形成芳草地课程体系,提升芳草学术水准;形成系列校本教材,丰富学校资源库。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成立以集团管理组、指导组、学校发展顾问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评价组,负责各项课程标准审核和对标评价的工作。

2.加强过程性评价,利用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指导、阶段交流等活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的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建立针对实施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学习效果评价采取标志性成果的形式。

五、课程构建保障措施

1.建立课程建设管理机构

(1)领导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芳草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集团的质量管理部、学术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组成此项工作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课程目标,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广泛征求领导、教师的意见,宣传课程建设理念、确定课程实施的实验校、实验年级、实验班,制定相关制度,同时指导各部、各校课程建设工作。

(2)管理组:集团质量部是课程管理主要机构,主要职责是规划设计方案、拟定行动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课程建设教学工作。

(3)指导组:由学术管理部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工作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予以具体指导。

(4)实验组:各校成立课程实施小组,作为专项工作进行工作布置,与集团、教师进行协调沟通。

2.发挥集团优势有序推进

发挥集团优势,各校区根据学校实际,特别是师资构成,确立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研究的重点学科,确立各自主攻方向,学术部牵头,配备市区级骨干教师等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实施团队,确立重点研究人、实践的年级,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序推进。经过2年实践,汇总成功经验,确立新的实验校区,在一个年级中整体验证,成功后集团推广。

3.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秋天开始启用。课程标准直接影响着教材、考纲、考试的设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整体构建芳草地课程,凸现芳草特色,为学生发展而设计,追求最优化管理。在整体建构过程中,一定要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除了通过校本研修在教学过程中集体提高,还要辅以多种方式的培训,提高师资的视野拓展、课堂授课艺术的提高,如课题推进培训、专题教研培训、教材编写培训等。

4.建立课程实施制度

学校建立相应课程管理制度。如:制定课程方案(规划)、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切实执行。

5.经费保障到位

篇8

前言

当前社会,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实用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职业要求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对实用型专业进行课程改革也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才高素质的主要手段。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便是典型的实用型专业,其实践性非常强,涉及到的学科范围也比较广,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托。

1.岗位职业能力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传播行业的相关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绝大多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进入船厂从事造船生产设计、船体加工或船体装配、生产组织或生产管理等工作。根据每个岗位的不同,岗位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同样的岗位使用频率以及达成岗位目标多具备的职业能力也都不尽相同[1]。在船舶工程领域中,根据岗位所需能力的不同可被划分为四种岗位能力,分别为:基本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船舶种类与船舶构造的识别;核心岗位能力,主要用于船体的生产与工艺设计,以及对相关软件的应用;综合岗位能力,主要用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职业素质能力;主要用于企业的经营与协调。

2.课程体系构建

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按照模块化的构建形式。所谓的模块化,实际上指的是以岗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为基础,根据其差异性构建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已有课程按照一定的要求设置成不同的组合,按照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以能力培养呈递进式提升的原则,根据岗位工作难度与使用频率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模块式岗位核心能力与主要技能的培养。并结合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具有模块化、递进式、合理化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

在针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船舶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从船体的设计与生产,到船体样本与所用原料,到对船舶所用材料进行预先处理,再到对船舶所需的所有构件进行加工装焊,最后到传统的分装与总装。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所涉及到的领域也相对较多,在对船舶工程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船体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工作技能、相关工具等进行系统研究,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船体整个生产建造过程所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要求,以帮助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2]。换句话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便是要培养能够掌握现代知识与先进技能的优秀船舶领域高技能人才。

4.课程教学基础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比较大的转变,从原本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理实一体化条件下的教学课程管理组织者。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不仅需要对船体的生产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等充分掌握,对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方法、相关工具、组织形式等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课程创新开发能力等。

5.以实船建造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基础,通过对其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研究,按照船舶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构建出以实船建造为基础的课程体系[3]。具体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的认识和绘制、船体图的设计绘制、船体放养、船体分装焊接与总装、船体相关构建的加工、船舶管理与船舶生产、船舶设计等,构建出一套以能力递增为基础原则的船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船舶领域的基本技能与提升技能,使学生向实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以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6.运用融通职业标准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船舶焊接考证、船体构件加工、船体构件装配、船体放养、船体选材等课程为体系骨架,并加入船舶装配、船舶焊接、船舶加工等相关职业标准。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从业资格证,并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重视企业对船舶相关人才的需求,以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还要将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

7.结论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遍偏向于实用型,船舶工程制造专业更是实用型专业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的船舶领域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整体性,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选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安排序化教学体系,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显著特征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相连,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征。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课程的开发设计全面展开,但课程开发往往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走进课堂的很少。本研究吸收和借鉴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学生未来五年之内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以确保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酒店服务与管理所涵盖的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调酒和制作咖啡为特色、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为核心,面向酒店及相关行业,具有较强酒店业务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工学交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实习相结合。课程设置依托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整合与序化。全面促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合理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发展。

3.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专业酒吧和咖啡厅、星级酒店、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自主创业等方面就业。主要从事调酒、制作咖啡等饮品和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服务与管理方面工作。

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沟通、外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一般通用知识;具备调酒与咖啡制作和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管理与服务及食品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

4.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取决于设置哪些课程,通过什么方式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如何突出特色,把握核心专业课程,明确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使核心课程对应核心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各课程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琦.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

[2](德)劳耐尔.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0

[作者简介]黄冬梅(1975-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旅游教育。(广西 柳州 545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29-02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学科型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型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型课程体系四个模式。

1.学科型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是以商务和英语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强调分学科设置课程,并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安排教学,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

2.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在仔细分析商务英语专业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需求,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模块化分解,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将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模块三大模块。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方式。即根据涉外商务活动的实际工作体系和能力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以涉外商务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构建与涉外商务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情境并指导学生完成模拟或真实的商务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4.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设计。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以涉外商务相关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把涉外商务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体实施的项目。通过项目设计,引导学生解决涉外商务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强调以涉外商务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通过项目解决的方式获取过程性知识。课程内容的设计完全按涉外商务工作过程的真实环境进行,强调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理解相关知识并掌握相关涉外商务职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学科型课程体系由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涉外商务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严重脱钩,严重影响了学生应用性技能和就业灵活性的发展。

模块化课程体系相对于学科型课程体系而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概念,体现了涉外商务企业行业发展的一般要求,各门课程虽然仍然分科设置,但教学内容已经开始向涉外商务行业需求转化,科学意味大大降低;其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上,开始重视学生涉外商务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并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来实施;最后,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师资源的培养上,更加注重教师综合行业素质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职业性指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涉外商务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以获得涉外商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学生毕业时完全具备到涉外企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受到企业的支持和欢迎。

基于能力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设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并将英语作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与涉外商务行业要求贴切,实践性强,符合国家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方向

1.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由于学科性质浓厚,严重影响了专业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质量;模块化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层次灵活、课程灵活的特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全以涉外商务企业的工作要求为基础,以涉外商务行业工作标准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达到了一致性,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能力考核的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三者都应大力加强行业调研,代之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涉外商务活动项目,构建以涉外商务应用能力发展评价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培养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英语沟通能力、充分了解企业商务需求的高端技能型涉外商务人才。

2.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中心的形成性考核体系建设。形成性评价是由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应用于教学领域,指在教育活动中,即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的形成过程中检测学生的进步,监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最终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以提高学生智力。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它更积极、更温和、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能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这对学生的终生职业生涯发展将产生无以估量的作用。在进行形成性考核时,我们可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考核体系(TAFE),选择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等方法进行项目考核,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信、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校应建立商务实训室、外贸流程实训室、外贸单证实训室等相关技能仿真实训室。在考核中应尽量采用实际商务环境下英语运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3.以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中青年教师基本上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当教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少之又少,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能力严重欠缺的问题,而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我们应着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英语知识水平,同时又掌握相关商务专业知识并能熟练应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鼓励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咨询、产品推广等活动,或将教师个人和学校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经济活动中,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人事部门可以拓宽用人途径,从外资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商务英语教师队伍。还可聘请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校内教学或进行专业讲座,促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了解业界最新动态。

最后,从长期发展的目标考虑,建立一个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综合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进行统一的、定期的、系统的培训,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技能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要勤.高职商务口语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吴寒.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3]王淙.商务英语专业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改革[J].译苑,2011(1).

[4]殷明.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践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篇11

关键词: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数据库;组织网络;建设

Key words: Jiangsu;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service system;database;network;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08-02

0 引言

“十一五”期间,我国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力推进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的支撑。今年一月份国务院又实施了《“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其核心就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且在规划中,对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障碍做了进一步的明确。通过对社会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经济与科技之间的结合,进而形成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构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现状

在江苏,企业要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愿望十分迫切。经权威机构调查,其中80%的企业要求政府对技术市场进行培育,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及进行科技创业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载体的搭建。从当前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来看,在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方面,江苏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着比较低的现象,并且其服务功能比较单一、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比较落后。提供技术交易、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是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的侧重点,集中在较为简单的服务层面,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积聚难以实现,难以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江苏省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974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31.94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17.45%、14.86%。全省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金额达到324.96亿元,占成交总额的61.09%;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金额为155.95亿元,占总额的29.32%;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金额为40.52亿元,占总额的7.62%;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金额为10.5亿元,占总额的1.97%。通过北京、上海相比,江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通过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转变职能,进而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之间合作,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2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思路

建设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2.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组织网络

2.1.1 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组织网络。通过从以下四个组织层面进行着手,积极搭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①依托江苏创新驿站,充分发挥各市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搭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网络。②依托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吸纳江苏境内外优秀的投资顾问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实施战略联盟,进而提升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③依托江苏创新驿站,组织各市县相关机构和部门建立投资与项目的信息工作网络体系。④重点建设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进出口商会、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合作成立欧洲企业服务网中国华东中心(EEN-EC)的工作网络关系,进而提高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率。

2.1.2 建立国内外组织网络关系。在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与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互动、互利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项目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交易和科技成果产业化。①加强与北大、清华、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互动、互利的形式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②通过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网络,组建网络关系。

2.2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深层次服务的四个数据库 ①科研成果数据库。通过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对我省的科研成果进行管理,借助完善的工作流程对科研成果进行甄别,进而使投资机构对科研成果项目有个更为全面的了解。②需求数据库。传统的技术需求数据库过于简单,并且主要借助行政手段收集其信息。由于这种信息没有进行筛选,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效果比较低。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在基于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借助该数据库,企业技术需求的准确信息能够更好地为中介服务机构或技术方所认识和了解。③评估体系数据库。无论是专业化程度还是规模江苏的中介服务机构都存在偏低的现象,以及力量薄弱、效益低、服务功能单一,以及交易手段落后的不足和弊端。进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评估体系数据库,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使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特色和优势公开、透明化,从而使得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需要选择中介服务机构。④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数据库。为了便于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效果,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数据库,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水平,研究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特征、成绩等问题,进而为政府管理技术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2.3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链

分别在前期、中期、后期,通过提高服务能力的方式,巩固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①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期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前期工作包含:一方面协助研究开发机构将技术成果转变为可交易的技术商品;另一方面协助企业将模糊的技术需求变得更加的清晰、明确。②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的中期服务。在中期服务的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的工作包括:成果推广、组织展览交易活动、科技项目招商、中介转化、技术经纪等。③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的后期服务。在后期进行服务时,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工作包括:合同登记、权益保证、落实优惠政策、税收返还等。

3 结论

为了更好的改变省技术市场的原有的工作局面,江苏省必须加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技术交易前期、中期、后期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程服务链的打造。

参考文献:

篇12

为更好的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和迎接科技创新挑战,我国提出了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大学需要进行国际化发展,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储备人才,需要具备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所以在学习期间接收国际化的课程教育,将是他们未来承担国家科技发展的重任,在世界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和保障。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探索研究高校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的思路。

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现状

根据统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只有三个学院具有部分固定的国际化研究生课程,分别是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外语学院。其他学院有部分邀请的国外专家授课,具有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具体情况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构造地质学专题》和《现代地球化学》固定由国外专家授课;能源学院的《渗流物理》由该学院有海外访学和任职的国内老师进行双语授课;外语学院由于长期聘请国外教师承担学校硕士博士英语部分教学,国外教师同时承担学校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部分专业课程,现有4名外教,开设有10门专业课程。其他部分学院(部)只有临时邀请国外专家授课的情况,没有开设固定的国际化的课程。

现有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远远没有达到全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要求。

二、国内外大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现状与经验

1.国内高校

国内高校根据各自特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方式主要为以下:

建设模块化全英文授课课程或者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学生和国外留学生。

利用暑期学校,开设小学期精品英文授课。

开设少量的英语授课课程供短期课程进修生(半年、1年)选修。

设立聘请国际学者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项目,聘请国外教授授课。

设立本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的国内老师的全英文课程建设资助项目,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出国学习国外科研前沿和教学方法,回国后开设相关课程。

2.国外高校

日本高校的英语授课体系中,开展很多专业英语、国际环境研究等相关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校做集中讲义,提高学生英语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开设有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教育项目。

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详细提出了课程国际化的规定: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至少了解一种异国文化,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扩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增加学生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课程内容里与国际方面相关的或外语课程的数量比例很高,人文、社科等文科领域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主题有一半的比例涉及国际问题[2];耶鲁大学任职教师3000多名,由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教师组成[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国的高校基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课程国际化,具体为: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同时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规定学生参加部分国外学习课程或需要具备国外学习经历,安排教师海外实习或教学旅游,聘请外国学者授课,开展国际性的校际交流,扩招外国留学生等[4]。

德国部分高校也逐步开始建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项目,专业涉及到工商管理,国际市场,以及部分自然学科领域,以吸引国际留学生前往学习。

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可利用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资源

从2007年每年派出约50名学生以国家公派留学方式在国外一流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科研合作交流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根据重点学科发展需要选留了10多名优秀学生担任教师。

依托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学校每年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出国访学,进行科研合作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

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名师讲堂项目,到目前共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或者授课。有部分国外专家连续几年来学校讲授同一门课程,已经形成学校的固定教学资源。

学校现有建立的可执行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共4个。项目中已有短期赴国外修课等内容,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使得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外合作大学选修部分课程。

可以看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具备一些国际化资源,需要加强的就是如何合理整合这些资源,让其成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适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方案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学科中逐步开设1至2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采用研讨或者讲座的形式。

整合学校现有国际化的资源,不断提高本校教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教学的积极性,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制定针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访学经历的学校教师开设双语或者英语课程的政策。

改革研究生名师讲堂的方式,设立选课和学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给学生更多的参加国际化课程的选择。并选择部分课程录制视频,保留教学资源。

不断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双学位或者短期进修课程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中国外课程的延伸提供的更好的平台。

制定研究生课程教材的国际化措施,校内老师进行双语或者英语授课的教材国际化,以及整理国外专家来学校授课的教材。

开展有学校特色的国际性研究生暑期学校项目,增加国外专家的授课比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生参加。

逐步建立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生项目,招收国内外学生,扩大学校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国外专家来学校学习和交流,从而形成国际化的氛围,能够更好的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提出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还只是初步的建立英语教学或者双语教学方式,语言只是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媒介工具,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以及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将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更核心的内容,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方案需要学校统一部署,多个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以及各个学院的支持才能执行。

学校现有的研究生层面特别是在学校重点学科领域可执行的国外交流合作项目较少,所以在研究国内外研究生课程学分互认机制方面缺少成功案例,还需要在有更多国外交流项目开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研究和确定可行的学分互认机制。才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国际化资源,也为学校研究生课程开拓国际化环境。

六、结语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阔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科研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化科技人才。但同时只有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充分了解本校国际化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适合本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探索性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国际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吸引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学校能够更好地形成国际化氛围,促进学校与国外大学的交流,通过授课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教师的科研合作,提升学校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谢作栩.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历史演进[J].教育研究 1996.6

[2]许永旺、张良.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0

[3]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2

[4]梁卫格、常志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Nursing Professional Facility-bas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ENG Yongjun

(Xilingol Vocational College, Xilingol, Inner Mongolia 026000)

Abstrac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nursing care work is to improve the work process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hospital, professional nursing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based on work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facility,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ork process; typical task; professional standar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施成为一个核心的问题。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实训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我们在护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护理工作岗位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39人。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卫人发〔2011〕15号]中提出,注册护士要从1.39/每千人增加到,2.07/每千人(2015年)、3.14/每千人(2020年),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在措施中提出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等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的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而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等,已不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疑给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新入行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感情不深,普遍缺乏钻研精神和团结协作态度,跳槽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到的启发之一是护理行业依然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特别是在当前“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人才需求将出现一个高峰;二是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而且要注重人文、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三是医院渴望毕业生能马上上岗,因此要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临床第一线接轨;四是必须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道路,将护理工作过程与相应的职业标准渗入到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

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工作能力的获得,工作能力来源于工作过程并依附于工作过程,护理人员只有理解了工作过程,具备对工作过程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目前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过于注重结果形式,忽视过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过程,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过程的相关度低,实训项目不能体现临床实际工作情境等问题。因此,应努力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格局。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慎密的分析,界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规范,并在课程结构中体现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层面融合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①

3 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