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术科”概念
从体育专业课程变革的历史及现状看,“学科”与“术科”问题以及课程综合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体育学界对“学科”与“术科”的说法虽然己经被认可且深入人心,但是对这种说法的来源以及对二词产生的出处并无考证。从近现代我国体育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的轨迹看,“学科”与“术科”的提法是在建立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后而提出的概念,其涵义与当今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中的“学科”与“术科”的说法一致,其课程设置与目前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性质相同。
对于“学科”与“术科”的含义的理解,体育专业教育界习惯称之为“理论类”与“技术类”课程。体育实践及体育科学技术体系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专业教育的一些特征,其专业课程体系常被分为两类即是体育专业教育特征的典型表现。国家学位委员会把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人体科学科归为“理论类”,而把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归为“技能类”。
二、明确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未来社会的变化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从社会进步、学科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术科”课程建设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转变学科中心思想,树立先进的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树立“两个坚持、一种理念、一个目的”的指导思想。创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术科”精品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术科”课程的改革、创新和整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强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达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的。
三、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改革
课程体系是体育教育专业“术科”建设的核心,只有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特色,才有可能成为优秀课程。只有通过研究国内先进的“术科”精品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先进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评价模式,从整体构建,才能达到促进“术科”课程建设。
(1)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目标设定不能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更不能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应当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整体教育观转变,要根据教育目的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传授技术、技能的“教法”;不仅要掌握各种运动知识和方法,还要提高各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编一流的教材和课程内容
首先。密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创编教材。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直接影响到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术科”课程教材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框架编制,教材内容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全民健身活动结合不紧密,脱离了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教材应结合《新课标》和全民建设活动内容进行改编,融入健身教育和身体锻炼的原理、手段和方法,编制学生喜爱的、对就业有帮助的内容。
其次。吸收新知识、新成果对“术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充。对于“术科”课程内容改革要突破传统运动项目结构体系的局限,敢于打破内容体系,剔出学生厌学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内容,重新生成新体系。其一,扩充新内容。通过加强教材化研究,吸收新兴项目和社会流行体育活动项目,转化为课程内容,适应社会体育活动的需要。鼓励“术科”教师积极深入社会体育实践,收集整理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户外运动、登山、健身瑜伽等,将其改造成“术科”课程,使“术科”课程体系得到有效的拓展。其二,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对同类课程或者同项群课程的整合,优化课程内容,达到创新课程的目的。只有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更新课程内容,贯彻创新性性、先进性原则,紧跟体育学科发展步伐,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术科”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范一讲解一练习”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占据主流地位。“术科”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和学教并重的方向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法”,提倡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并结合多媒体视听手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提高综合素质,锻造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制约“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以及合作共享教师资源是加强师资力量的有力办法。
(1)培养教学名师,引进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
首先,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培育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培养教学名师担任“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整合教师资源,配置合理的年龄、知识结构和数量的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其次,通过引进人才、特聘教授等措施,提高师资队伍力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再次,通过合作共建精品课程,共享优秀教师资源。比如,通过校际间的合作,将同类术科课程教师资源优化整合,共同创建“术科”精品课程,解决优秀教师资源缺乏问题。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培育创新型教师
教师综合素质对术科课程建设影响较大,其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影响最大,直接影响到术科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科研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精神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建设的实施效果。首先,通过对教师在职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比如通过教师自学、函授学习、短期培训、学历进修等形式提高综合素质。其次,通过各种学术活动,提高教师能力,培养创新型教师。比如,通过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和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五、优化课程环境,加强网络建设
加强课程环境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术科”课程的物质环境建设主要是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实践教学环境是“术科”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的外部环境和必备条件,主要由多种教学设施组成,包括运动场地、各类场馆、运动器械、器材以及各种教学辅助设备等。对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应当有制度、有规划、有监督,做到有计划的经费投入,对运动场馆修建、改善以及有计划的购置运动器材、设备等。
[1]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引言。过程控制是一门面向被控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门的自动控制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仿真以及实验的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情、熟悉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育也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一些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因为实践教育开展得好,其人才培养质量就有很好的保证。质量有了保证,发展的基础就更扎实了,后劲就更足了。
2.实践体系的合理构建。首先是要提高认识,必须把实践教育提高到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长远发展,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其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践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完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育能力,建立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同时要不断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之后,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育效果。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进企业、带入社会,而是要加强相应的指导和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的确,实践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因为实践教育的日的还是要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实践教育的效果还必须由企业来评价和检验。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和尝试。与许多企业,包括国内的主要冶金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把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及科技创新等作为合作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企业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本科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鼓励企业在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的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来校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等。
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育方式。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安排到合作的企业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灵活。还有与企业开展的联合培养毕业生的模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安排在企业,不仅锻炼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缩短了毕业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总体来说,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也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3.教学改革的思想。整合现有实验资源,以过程控制实验室、PLC实验室、检测实验室为主体,虚拟仪器实验室、嵌入式控制实验室为辅助,共同成立复杂过程控制综合实验室中心,构建了实验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先进、体系结构合理,为理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理顺过程控制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吸收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以过程控制课程为主干、以过程检测和控制仪表为支撑、融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完整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合理界定课程体系内个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明确主从课程之间的空间、时间衔接关系,落实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关系,解决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在近几年来,由于各中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膨胀带来的教学实验需求加大,许多高校实验教学下滑的情况下,我们合理利用场地和软硬件资源,以最小的投资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我校的过程控制类实验教学不仅没有下滑,而且增加了许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并得到了来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4.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改革采取以下内容:
4.1 演示及验证性实验项目。这些实验内容为必做实验,通过这类基木的演示及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装置有一定了解,掌握基本的过程控制理论,训练了一定的实验技能。
4.2 设计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由教师给出设计任务,学生自行设计完成,以使学生可以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流程,充分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所遇到的各类其他问题。
4.3 实验教学与科研成果相融合,形成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水箱液位系统,引入动态矩阵和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进行液位控制和多容水箱多变量解耦控制。倒立摆是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最典型装置,我们实现了单级摆、二级摆和平行摆的计算机控制,同时,倒立摆的平衡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多级倒立摆的实时控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其中控制算法用到了最优二次型性能指标和闭环极点配置,以及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在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的实验中,其设计思想体现了多年在工业过程控制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把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先进的过程控制算法引进到实验研究内容中,这对于促进专业实验的改革,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的教学实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5.利用多媒体及网路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复杂的过程控制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学生一遍往往难以理解。为了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保证仪器设备不因误操作受损,教师需要一直跟随指导,给教师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学生也不能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因此,我们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每一教学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多媒体教学课件再上传到校网,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较好的理解实验内容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提高了灵活性,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动,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开放式实践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实行开放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5.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开放式实验的正常运转,我们针对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的特点,结合学院有关实验管理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开放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开放计划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纪律”等。另外,为便于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建立实验室开放档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制定了过程控制实验开放记录的各种表格:《过程控制开放实验申请表》、《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表》、《开放实验成效分析表》、《开放总结报告》等。每个学年都有过程控制专业实验室开放的记录表,按照记录表的要求逐项详细登记,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登记情况,并在期末对开放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0 引言
所谓金融信息化,可以广泛的理解为:在金融领域内广泛应用智能创新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实务物理性空间的金融活动构架,变革为虚拟信息性空间构架,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的创新过程。金融信息化是交叉的学科,使计算机领域和金融领域相结合,培养现代金融领域的实用、复合、技术性的信息化精英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对金融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储备。因此,设计金融信息化专业的课程将是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将是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基于成果为本的教学改革探讨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能力较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因此,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和方法应有别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的构建方法和过程。首先,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立的课程体系、途径和方法与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区别比较明显。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型一线人才为目的,学生有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职业性。而职业教育和研究型本科高等教育无视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和学生的文化基础,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紧密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础需求相结合,确定岗位技能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的预期成果,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最后制定学习成果的学习活动和教学内容。这使得课程既能够紧密与实际相结合,又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渐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是技术性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理想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在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上,一方面需要掌握企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职业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础能力情况,两者相结合,确定学生的能力、态度、知识和理念等方面的需求,以此向教育规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的预期成果,根据预期的学习成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 以成果为本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招聘网站中职业岗位描述分析和职业能力描述分析和专业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需求,通过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状况的调查,掌握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职业基础能力目前状况,最后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态度和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按照教育规律向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进行转化,设计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成果,最后形成以专业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
3 以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程序和方法
3.1 企业调研
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构建技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为深度的专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构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除了需要对企业人才专业和技能进行充分调研外,还需要对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并进行两个方面的分析和对比。因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首先,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包括行业背景调研、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企业调研、行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调研等。其次进行学生基础状况进行调研,包括学生基础知识调研、学习能力的调研、学习兴趣调研、专业基本知识要求调研、职业基础技能要求调研、职业经历要求调研。通过两个方面的调研,可以较为确定的分析出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教学体系雏形,进而为课程体系构建服务。
3.2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根据岗位履行的职责分工、从业能力要求不同,对岗位的职责、过程、任务、角色等分析其对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并按照相近岗位群进行整理,列出从业岗位对态度、能力、知识、技术需求的频次表。
3.3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频次表和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态度三方面的学习要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4 创建成果为本金融信息化专业知识技能矩阵
金融信息化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兼备计算机技术知识与现代银行业务知识、现代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掌握金融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银行核心业务处理过程、银行产品的运作流程,清楚掌握金融信息化维护管理流程,熟悉软件开发周期和软件工程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金融应用软件开发商、金融信息系统提供商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IT部门从事金融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方面的研发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金融信息化专业特点将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思路为:根据金融信息化相关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技能目标;将技能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列出可考核的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学习成果形式;根据学习成果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经考核明确教学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使目标课程与实施教学过程形成了良性的闭环。
5 总结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近几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可在各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外资企业、电力、电信、汽车、房地产、金融、保险、税务、教育、科研等各个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各类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网页制作、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工作。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网站设计与开发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
首先,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工学结合、“双证”课程的融合。
通过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访谈,我们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三个核心岗位: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和.NET开发人员。上述三个岗位的从业人员可参加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要进行行动领域分析,必须先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以进一步明确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net开发人员、网络管理员、网页设计师这几类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凋研.汇总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方法、对象、成果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子任务,进一步分析技术人员或工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能过归纳,可划分出网络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进一步划分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职业能力目标,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织起来,形成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于某些学习领域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各个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工作,进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境由一些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老师应该对实际的工作情境非常熟悉才能完成相应工作。因此,要做企业情境分析:了解职业能力;收集工作任务和项目;了解企业生产对象、流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动.应深入到工作岗位的细节,考虑潜在的因素。以《局域网网络组建》学习领域为例,我们通过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子情境。分别为:办公室局域网组建、中小型公司局域网组建、校园网组建。
确定学习情境以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选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本文推荐以行动为导向的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时,可以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分大班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作为准员工。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降低班级人数多造成的管理困难。而小组工作方式则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在评估时,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仿真与现场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等。
总而言之.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我院要继续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带动专业建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成果为导向,就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某种事情或达到某种成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成果。运用到会计专业,就是要一个数据结果,不管是好或者不好,都需要有理有据的算出一个成果,代表着利益的数字,一般都会与企业的成本挂钩,以此来衡量企业的盈利与否。以成果为导向的会计课程体系,多半运用的是经济学算法来解决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判断力,能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连接点,通过层层的数据筛选和结果处理,在经过多方的查证,得到一个满意的成果。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下,会计专业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以成果为前提,以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拓展会计教学的新领域。
2 教育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
2.1 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特殊性
教学课程目标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课程要能满足特定职业和学生个体发展两方面的需要,具有职业领域的定向性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性。
2.2 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基础性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就业,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因此,中职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具备应用性。同时由于教育对象(初中学历或同等学历人群)的特殊性,教学还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课程的内容还应当具有基础性。表现在:第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第二,升入高职需要的理论基础;第三,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其继续学习的能力。
2.3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系统性
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要紧跟市场,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运用宏观统筹、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的策略,形成长短互补、宽窄相宜、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专业课程构架,着力构建包括课程计划、设置、实施、评价和修正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工程。
3 以成果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
3.1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以结果为导向,确定了会计教育培养的目标,学生和老师都要一次为目的,努力学习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可以将一切可变因素换算成数字运算,以此来控制生产的成本和程序的变化,实现企业的资本和利益的核算,锻炼专业的知识技能,以便于日后的实际工作,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体的构件思路可以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来定,一般理论课的学习会花费一多半的教学时间,相关课程的学习也会花去比较多的精力,但是实践教学的话要根据师资力量来分配时间,多半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社会的企业公司进行实习,由公司的专职人员带领实际操作一段时间,以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期间需要用到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课业水平也是一个考验。
3.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框架设计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基本原则;在会计专业理论课的调整上,以“应用”和“适度”为必要原则;在专业实践课上,以“强化实务”为重要原则;实践教学学时数应不低于总学时的50%,并且要把重点放在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鉴于现有一些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重复等问题,应以实用为目的,对相关课程进行重组;另一方面,也应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如会计电算化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联系起来,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
4 以成果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策略
4.1 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成果合理设置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考试辅导课、针对就业成果课,学校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基础,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设置专业课程;针对升学需要,学校要研究不同升学类型(包括对口升学、3+2升段、成人高考等)的考核内容和特点,编排不同内容的课程。
4.2 定位会计专业课程目标
定位会计专业目标,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前提,当前企业招聘的方向是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不仅是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看实际应用的水平和个人的交际能力,仅仅靠成绩的优势想进入公司企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目标是非常实际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综合性的、全能的、高素质的,这就要求学校在注重文化课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的纸上谈兵而不付诸于行动,会养成学生眼高手低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都不利。
4.3 有效组织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在学生心中并不受到重视,许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是不理不睬,致使许多教师失去了对教学的热情,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学生和教师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想要以成果为向导建设会计专业的学习,首先就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活跃教师的教学氛围,然后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难易的程度来安排课程的多少和上课时间,合理分配一下教学的资源和配置,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舞教师的士气,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成果”论英雄,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4.4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以尊重被评价对象为基本前提,遵循客观性、全面性、激励性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4.4.1 构建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整的评价系统应当包括评价目标系统、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标准系统、整个评价系统的设计应当体现以下特点: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统一性与个别性相结合,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4.4.2 组织评价内容。课程评价内容应当包括课程目标和计划的评价,课程准备和投入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