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环境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水环境污染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水环境污染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 [TE9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所谓面源污染,主要是指一种相对点源污染而言的污染类型,它具有隐蔽性、分散性、随机性以及不易监测性和难以量化性等特点,同时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对其认识不足,缺乏防治意识,导致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1、水环境面源污染现状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主要的面源污染类型包括以下几种: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染、农牧业畜禽粪便污染、水土流失污染、农药化肥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等。具体分析如下:

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染: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种农家乐等餐饮娱乐活动不断兴起,加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大幅度拉动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消费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在日渐增长,而且负担也越来越重。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上没有处理,只是堆放在空档处,随意倾倒现象非常严重,比如河道两边、土台上等,这样不仅造成垃圾气味随风飘荡、经地表径流汇入到河道中,造成地表水体严重污染。

农牧业畜禽粪便污染: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目前来看,农村畜牧业主要以猪、牛和羊为主,据测算平均每天每头猪、牛的粪便排泄量大约是人的4倍、18倍, 而且在这些粪便中氮的含量大约是人粪便的25倍和l1倍;含磷量大约是人粪便的6倍和19倍。除此之外,据调查显示,当前养1头牛过程中所产生的养殖废水大约是23个人的正常正常生活造成的废水,同时饲养一头猪所产生的养殖废水大约是7个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水。 而这些因养殖牲畜而产生的废水,九成以上的农牧畜禽污水和废弃物都没有经过处理就随意地排放,若是遇到雨季,则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汇入到河道之中,从而形成面源污染。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村水环境面源污染非常的严重,急需采取应对措施。

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药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已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70多万吨增加到本世纪初的150万吨,而且化肥的使用量也从l700万吨增长至4300万吨。这些药物和化肥只有不到两成附着于农作物的表面,其余八成以上都随着土壤流失了,同时还进入到水体、空气之中。目前来看,农民所采用的施药方式主要是喷雾式,该种方式可能会将药物喷洒到水体之中或者其附近位置处,对该位置处造成水源污染。同时,当施药作业完成后,对于空药瓶或者塑料袋的控制不当,通常将其胡乱丢弃在空出;在喷雾设备清洗过程中,对地表水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施药之后药液经土壤大量渗入地下水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水源性污染 。

水土流失导致水环境污染: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4%,每年土壤的流失量大约占全国总量的67%左右。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由此也会导致土壤营养成份的大量流 失,比如氮、磷等元素会随之进入到水循环系统之中,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逐。除此之外,水土流失可能会导致护坡滑落,土壤中的大量农药和化肥会随水土流失逐渐汇入到水系统之中,进而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2、防治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有效对策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水环境面源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应对:

第一, 加强思想重视,提高管理水平。针对当前我国水环境污染多数来自于农村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思想重视,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或数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针对当前污染区域进行全面的规划,及时有效地对小流域面源污染问题作出综合性治理方案。针对当前农村环境加强管理,尤其是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污水和垃圾,避免地表径流造成水环境面源污染;加大环保意识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中的难题,减轻水环境污染压力 。

第二,加强对农药和化肥施用的有效管理,加大经济帮扶力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不断加大科学施肥、施药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大力推广,从而有效提高农药、化肥的施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民提供绿色有机肥,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目前来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仍需加大对水环境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污染。笔者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饮用水净化、粪便污染消除等。同时,还应当努力研发清洁性的能源,比如太阳能、水能以及沼气能等,通过建设利用装置增大能源的有效利用率,起到保护水环境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固定的垃圾处理站和排污处理厂等,争取从源头与末端上对水污染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

第三,加大环保宣传,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从实践来看,水环境面源污染具有涉及面非常广等特点,若想全面治理必须从思想上加强重视,即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科术推广活动,全面推进科学种田,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环保意识。此外,还要不断加强人工湿地利用,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一种由人工建造、管理的沼泽类湿地生态系统,经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化学、物理以及生物三重性协调作用,有效地实现了水环境污染的有效处理。

结束语

水环境面源污染防治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防治技术创新,以保证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一直保持正常的状态,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许天纯 陆燕强.刍议水环境的面源污染及防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2]徐国梅 张雷.农村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思考与几点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05)

篇2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付出的环境代价是惨痛的,近年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社会焦点话题,特别是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已经严重的危害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工业的重金属的排放形式主要是以水污染的方式进行排放的,工业重金属污水排放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1,2]。根据污水的渠道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开采重金属污水、工业生产重金属污水、民用生活重金属污水和农药重金属污水等。而自然状态下重金属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由地质风化作用造成的。重金属污水中重金属元素具有难以消除、危害性大等特点,有的重金属甚至是含有剧毒性,还有一些重金属元素是严重的致癌元素。

1重金属水体污染分析

Cd、Cr、Mn、Ni、Pb、Hg、Ge、Co、Zn等元素都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在通常的状态下,及其微量的金属元素是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但是这些金属元素一旦超过一定的标准时,就会对水体产生一定污染危害。在自然界下的水质当中本身会含有一定的金属元素,但是这些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微小不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水质中的重金属元素不会对水质和水中的动植物产生影响。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向水中排放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除非使用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否则很难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沉淀和过滤。按照排放量进行排名主要的工业排放企业包括:矿产资源企业、金属熔炼企业、化工企业、造纸相关行业、制革产业、染烫行业等等,在这些工业领域中排放大量的污水同时带有Ni,Pb,Cd,Cr,Hg等重金属元素。重金属超标的污水中是含有一定的毒性,不仅仅会对水质中的生物产生影响,重金属污水还会通过地下水污染地层水源,水源被植物吸收后会在植物体内进行沉积,人类或者是动物吃了吸收了重金属污水的植物后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2重金属污水处理技术

对含有重金属污水的处理和净化方法已成为社会舆论和环境研究的重点之一,根据目前的技术对重金属污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

2.1物理方法

吸附法是最常见的物理方法,利用一些具有多孔性物质作为吸附剂投放到重金属污水中去吸附水中重金属阴阳离子。活性炭是目前使用最早,并且运用最为广泛的吸附物质,活性炭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但是使用成本较为昂贵,并且难以脱附,由于成本的原因限制了活性炭在重金属污水处理中的发展[3]。所以,寻找一种吸附能力强并且价格低廉的吸附材料是当今研究热点话题。除了活性炭以外,还经常使用矿物质材料、工业废料以及农业废弃物等作为廉价的吸附材料。沸石是最早的重金属污水吸附材料,沸石的骨架结构比较复杂有很大的接触面积,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2.2生物方法

微生物絮凝法是最常见的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微生物絮凝法利用微生物或细菌生物进行新陈代谢产生一定的絮状物,通过这些絮状物进行絮凝沉淀去除重金属的方法[4,5]。微生物絮凝法对重金属污水的处理效果好,并且使用安全、方便、无毒,不会对水质产生二次污染,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絮状物还是水中植物的废料,并且沉积的重金属元素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分离,对重金属污水处理的微生物培育方便生长环境要求低,比较适合大量的工业重金属污水过滤所使用的。利用微生物进行絮凝沉淀法对重金属污水处理效果如表所示。

2.3化学方法

化学沉淀法是根据重金属能够与某些化合物进行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重金属化合物。这些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会在反应区进行沉淀。化学沉淀法所利用的原理都是根据重金属的化学性质所决定的,重金属污水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区后,让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由原来的游离状态变成金属化合物沉淀下来,在通过进一步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离。目前为止最常使用的化学沉淀法主要分为:凝聚沉淀技术、酸碱沉淀技术、三氧化二铁沉淀技术、矿化物沉淀技术以及反应盐沉淀技术等等。

篇3

一、有关外部性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外部性具体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给其他经济单位造成的影响,并且是通过经济活动造成的市场性之外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这种影响与受害方以及受益方均没有利益交流,通过价格看不出相应的经济交易状况。

一般情况下,外部效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的外部效应,一类是负面的外部效应。该文阐述了负面的外部效应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

二、负的外部效应问题的产生

当第三方从他并未直接参与的活动中得到效益或承担成本时,就产生了外部性,也称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当这种影响表现为其他人未被补偿的成本或损失时,就是外部生产不经济性。

当工业企业向河道、湖泊直接排放其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经常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影响其他企业和公众对同一水域的开发利用程度,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该企业并未为此支付成本,或未支付全部成本,即这种水污染行为造成的实际成本并未全部被企业承担,就产生了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显而易见是负的外部性。

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两方面的因素才能形成一种外部性。例如,地处偏僻地区的造纸厂因河流流经的地区少,仅对偏远地区形成微小的社会成本,除非人们搬到造纸厂附近。居住在造纸厂地区的人越多,与水环境有关的外部性就越大。因此,如果更多的居民到造纸厂地区,他们就会谋求命令造纸厂停止污染或进行赔偿。

三、外部性问题关乎资源配置与社会公平

不管外部性对其接受人是否有益,各种资源都可能被生产者或消费者错误配置。如果参与某种生产或消费活动的部分成本转移给他人,那么生产者将有可能对这些活动配置过多的资源。这种资源配置不当的原因就是当外部性存在时,价格制度不能向制定生产和资源配置决策的厂商提供正确的信号。外部不经济性就是只考虑到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支付的或按其机会成果来担负的那部分成本。此时,市场价格不再是一种充分衡量社会效益的指标。

企业排污造成水环境污染这一行为导致的外部的生产不经济性是生产的实际成本,但在它们被自愿地或由法律要求内部化之前,企业不是完全承担甚至是完全不承担的,这就会导致更多的经济资源被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经济利益增长,同时水污染的加剧,使公众或其他人应当享用的社会效益在减少。

外部性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法律中产权界定的不完整。按照法律规定,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有平等地保护生态、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义务。这些人也都具有平等地获取和享受生态服务功能这种公共物品的基本权利,或者说具有利用其所实际占有或使用的自然资源或生态要素来满足其基本需要的权利即追求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权利,或者说平等的发展权利。但是,如果在初始权利分配中只是单纯地认定企业具有污染权,而不要求其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就会影响其他人的平等发展权利,有碍社会公平。

四、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解决制度分析

(一)排污收费制度

在免费排污的情况下,要工厂主动地对排放进行控制是不现实的。要使工厂对排放进行控制就要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为工厂的内部成本,使企业在决策时考虑这些成本。做到这一点,外部性便不存在了。排污收费是使企业排污带来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主要办法。

排污收费制度又称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管理当局依法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者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其优点是明显的。第一,在排污税准确设定的前提下,通过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成本计入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企业能够达到污染排放活动与产品产量最优化。第二,排污收费制度使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动力开发利用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及其他高效率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手段,减少必须缴纳的费用。第三,管制机构的监管成本也可以大大降低。

但是,排污收费制度也存在较明显的缺陷。排污收费制度能够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是合理的排污税率的确定,这要求管制机构了解污染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以及边际外部成本。而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是一个从污染的物理性损害转换到人们对这种损害的主观感受,并用货币价值来计量的过程。因此,对这些边际损害进行一个合理估计和评价非常困难。而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涉及到企业本身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及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企业自身没有动力向政府如实通报这些信息,政府也没有能力去了解成千上万企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因此,政府基本上不可能一次性地确定最优税率,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去寻找最优税率,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在试错过程中还会对企业排污造成大量的效率损失,并且也不可能找到最优税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状态。

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造成了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造成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可以无偿使用环境容量资源,且仅注意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由此可见,征收排污费实际上只是对被污染环境的一种欠量补偿,因而无法将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完全内部化。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

实践中,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以可交易的许可证为形式的。具体方式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污染权(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政府可以用不同方式分配这些许可证,可以销售、出租、拍卖或馈赠,并通过建立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进行合法有偿的交易,企业、政府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以污染许可证为形式的污染权。

篇4

一、现有农村水资源的污染状况

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地球水圈内的水量的总和。包括已经被人类控制利用的可供发电、航运、灌溉、养殖、给水等多种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井、湖泊、港湾和江河等。水资源是每个国家发展经济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所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1.工农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陕西省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位于内陆腹地,大陆性气候,平均每年降水量仅为680毫米。陕西的人均水资源为1332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

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我国用水量最多的地方就是广大农村,但是近年来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也在逐年增加。而且随着陕西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水资源的利用重点将转移到工业等非农部门,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可用水量,加剧了工农用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了水资源利用中的供需矛盾。

2.农村水污染

由于现代农业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和无节制使用,形成硝酸盐,直接破坏了当地的水资源,尤其是对农村应用水的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其次,农村中的生活污水、牲畜和人的排泄物等都不经处理就随便排入水中,容易使水体面临遭受寄生虫的危险;最后,由于地方政府大力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湖、江中,直接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更加剧了农村水资源的污染。水体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利用中的供需矛盾,而且还威胁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的安全和农业生产。

二、环境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片面的发展理念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前提,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所以有些地方的官员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对于某些污染严重、排污不达标的乡镇企业,一路大开绿灯,不仅不处理反而还给予保护。

正是由于这种片面的发展理念,把工业发展与环境发展相隔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工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统筹性,不仅污染了水资源,从长期来看还遏制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信息透明程度低

我国对于环境信息和水资源信息的透明度存在着不少缺陷,公开程度依然不高。政府掌握了公开信息的主导权,从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决定是否公开政府信息,影响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了解和执行。尤其是那种排污超标的企业,由于拥有政府的支持和维护,没有公开企业的排污信息,不仅加速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恶化,也使受害人得不到任何有效赔偿。

3.农民本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我国对于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规定太过抽象,没有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具体程序。尤其是在与水资源有关的公共决策中,农民就更是缺乏有效参与的合法途径和程序。正是由于保护农民权益的合法规定太少,其合法权益就更容易受到其他强势利益的侵蚀和损害。

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形成有效的民间保护机构。当他们在面对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的时候,只能束手无策,或是零散地寻求政府的帮助,而没办法寻求合法途径正确快速地解决问题,而这些弱势群体本应该获得的赔偿,也可能在强势的企业主面前无法实现,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1.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力度,保护湖泊、江河等自然资源,把工业污水的排污标准纳入法律范畴,从法律层面保护水资源。研究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质量,从而有效地解决农村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再利用率,形成再生水合理利用系统。建立科学的灌溉系统,合理利用农药化肥,降低对农村水资源的污染。

2.政府的扶持

政府应从财政、技术方面加大对农村水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节水效果。由于我国农村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大多数农民普遍都难以承受滴灌、喷灌和管道灌溉等高成本投入的灌溉技术,政府应在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产抗旱品种技术和节水高产耕作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对农村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

3.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农村的工农产业布局,加大乡镇工业技术改造,限制高耗水高排放的工业发展,压缩用水效率低的产业,淘汰技术落后、排污量大、用水量高的产业。加大对低耗能的技术的研究开发,降低耗能量高、耗水量高的传统加工业在乡镇企业中比例。优化农业的种植结构,调整农作物的布局,发展高产节水农业。尤其是在水资源相对不足的陕西地区,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雨养旱作农业。

4.联合运用地表水和地下水

提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利用,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通过衬砌等方式改造原有渠道,或是直接将渠道改为管道的输水形式,可大大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5.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

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在城镇普及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活动中。

四、结语

正是由于陕西省的水资源严重匮乏且污染严重,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也将势在必行。可以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很大程度决定了陕西的经济发展前景。农业是国家之本,对农业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更是不可忽视,一定要加强对农村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重视,提高对农村水资源的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发展科学灌溉系统,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农村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志勇.农村水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分析[J].甘肃农业,2005(6):34-35..

[2]任海波.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08(18):109.

[3]范志辉,陈颖.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3):280-281.

篇5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水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建设、人们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上升,但人们却忽视了对于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尤其是农村水资源的污染破坏更加突出。加强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治理,遏制水环境破坏行为,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新疆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以荒漠中的绿洲农业为农村生产的基本环境基础。但近年来新疆地区的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峻,需要人们加强对新疆农村的水环境破坏现象的认识,因地制宜地解决水生态环境破坏、退化的问题,为遏制农村环境破坏、水生态环境退化,推进农村、农业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新疆农村水环境退化原因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有关部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推出了《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并由管理部门主导以此为依据对水生态环境进行管理。但纵观此类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都对于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的规定,从法律层面还缺少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行为的管理依据,因此有关部门还需要完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关制度、法规。

(二)农业活动与经济活动造成污染

对于新疆地区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更多表现在化肥污染、农药污染、乡镇企业污染、规模化畜禽渔养殖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染等方面。新疆地区的农村农业活动与内地具有相似性,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学肥料,采用污水灌溉,导致地下水被大面积污染。相关的试验检测表明,新疆农村地下水中的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此外一些养殖业也对水体产生污染作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治理难度增加,环境日趋恶化。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而且没有指定的堆放垃圾场所和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垃圾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由于缺乏资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空白。

二、新疆农村水环境治理和改善对策

(一)加强农村水环境管理法治体系

笔者认为,立足新疆农村水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建立应该坚持下述几点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需要结合农村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民族组成结构、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协调发展。对农村经济建设来说,要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而不能竭泽而渔或以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建设的成果,在已经产生污染的农村区域应该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2、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新疆地区的农村水生态破坏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给环境的变迁带来负面的作用。所以应该加强预防措施的前提下,积极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破坏现象,并继续探索更适应农村区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污染的发展模式。3、公众参与原则。环境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家园,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共同的空间,需要发动全社会的人们来一起努力为环境保护贡献自身的力量。因此,要加强新疆农村水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建立,还需要加强人人参与的意识,大力宣传广大群众提高环保意识。而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过于单薄,加强环保教育的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加大措施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农民积极防治水环境污染问题。

(二)加快研发污水无害化处理技术

农村传统的生产运作方式,对于环境的污染较现代机械化作业污染更少,需要适当增加农业运作方式的转变,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大力研发无害污水净化技术,可以有利于新疆这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的需要。

(三)加强生态化农业道路的推广

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第三,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也可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从根本上来讲,农业生产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草)、退田还湖(湿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发展趋势,实现新疆水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制建设。采取“台阶式”的经济技术政策和对策,对不同生产水平的乡镇企业,执行不同行业的技术规定和不同等级的技术标准。其次要加强宏观控制,做好市、区的环境保护控制规划。特别要重点保护水源,尤其是地下水源。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控制养殖业发展规模,加强污水灌溉的研究和管理解决养殖业污染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应科学、合理规划养殖业规模,建立生态型养殖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三、结语

新疆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正遭受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法规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农民环保教育与宣传,以预防和治理水污染的方式相结合,引进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无害污水生态处理系统技术,为农村农业生产探索适合自身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要想彻底解决新疆农村水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控问题,还是需要靠农村居民人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因为造成水污染加快的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口密度快速加大,人口素质偏低。因此在全社会加强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教育,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环境、防治水环境污染的良性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刘洪喜.浅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05).

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市辖两区、两县。其中的东丰、东辽两县是吉林省重点粮食产区。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涉及到的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全面胜利。农业对自然环境有依赖性,同时农业又是对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者”。近几年,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引起辽源市政府的关注,解决好与否关系到辽源市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同时也关系到实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局问题。

1.辽源市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辽源市的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其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排放畜禽粪便、农田废弃物处置及耕种措施不合理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重要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1.1水环境污染

1.1.1水污染

辽源市的农村乡镇工业污水、农村废水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废水包括村庄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两部分,未经任何处理自然流入附近沟渠后排放、渗漏、农灌或流入附近河流。

1.1.2污水灌溉

由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造成农业用水危机,辽源市的部分农田用水从河流中提取,在部分乡镇及城市下游的河流水质严重超标,污水灌溉对农田土方、地下水和农产品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

1.2土壤环境污染

1.2.1土壤退化

由于土地施肥的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对土地的作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化肥使用量的增加,使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并造成对环境和农业的污染,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城镇化建设中,辽源市农村大量优质耕地被转为非农业用地,难以补偿,也使耕地土壤质量下降。

1.2.2农用薄膜对土地的污染

近年来,地膜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废地膜的不易分解,分散性强,造成农田土地污染。

1.2.3农残物的危害污染

化肥、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品的施用使乡镇的水体、土壤、农业产品及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残留量日益增加。

1.3固体废物环境污染

辽源市的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二是人畜粪便,三是农业固体废弃物。

据调查,辽源市每个村民小组均建有2-3个简易垃圾收集坑,垃圾由专人运送附近的垃圾填埋场。有部分生活垃圾散落于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及田间地头。农村畜禽养殖主要为分散式家庭养殖,畜禽粪便主要来源于一家一户,除了大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用肥,尚有约10%-20%的畜禽粪便乱堆乱放。每个村庄的厕所多为村居户外独独的厕所,散落于村内及农田附近,卫生条件极差,无人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包括历史形成,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2.1村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辽源市的各村、屯均未建设生活污染与农田弃水收集及处理设施,污物乱排乱放。生活污水多以明渠排放或渗入土地为主,成为农村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生活垃圾的处理措施极其简单;废旧塑料袋及废纸随风飞扬,雨季垃圾渗滤液流失。

2.2能源结构不合理

辽源市的农村能源使用主要以煤为主,部分村庄使用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但使用率达1%左右,使用率偏低。农村生活能源的使用成本较高,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2.3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低

秸杆等农用废弃物以及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极低,未形成完整的农村能源建设与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与再生系统,70%的秸杆就地焚烧,造成可再生利用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严重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2.4农民生态管理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为各乡、镇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管理维护及运行机制,随地乱倒垃圾、乱排废水,过量投放饲料,过量施用化肥及农药等有害于环境及生态安全甚至食品安全的行为,没有得以控制,农民片面追求高产,稳产,缺乏合理施肥的意识,用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及河流的有机成分增多。

3.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对策

3.1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辽源市农村环境减压的有效途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避免环境超载。辽源重点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村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减轻对土地资源的依赖。

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争取财政支持,建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把城镇建设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3.2实施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布局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转移,加强辽源市的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目前东丰、东辽两县相继建设了工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实行污染的集中控制。促进城镇环境基础的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3.3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新农村建设中,在全市农村范围内着重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及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合理确定养殖业的容量。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利用辽源市的在建项目“秸杆”发电,发展沼气、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3.4加强环境宣传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不仅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加大对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经费投入。

4.结论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辽源市的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将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使辽源市的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辽源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科]

篇7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00-1

0前言

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了解到,我国持续进行煤矿矿山资源的开发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在矿区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诸多利益纷争,更会加剧煤矿资源开采所处的环境污染。

基于此,需要针对煤矿环境污染评价工作进行重新梳理,对我国所提出的“三废”资源化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1剖析当前我国煤矿环境污染的实际问题

1.1浅析煤矿开发对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矿区的地表水污染主要涵盖煤矿建筑初期的污染以及运营期间的水质污染两种,通常情况下,生活废水和建筑废水当中的污染物质都会在风力或降水的作用下,深入到地表水系,进而引发地表水质的污染。

同样,在地下水的流动过程中,往往会触及到矿区中的矿物质,在物质间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带入水质中部分化学物质或离子,进而影响到地下水资源的洁净度[1]。

此外,在矿区资源开发的整个期间内,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地下水排放或是径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正常的自然界物质循环。

由此可见,煤矿资源的开发对水质资源的污染较为严重。

1.2煤矿开发对大气污染的情况分析

煤矿的瓦斯物质含量巨大,这是在实际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实情。不仅如此,在进行煤矿井下作业的过程中,还会产生部分有害气体物质。

在工作中,为了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则采取适当的通风方式,将井下的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环境中,这不仅会造成局部的大气污染,而且还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实际上,这些气体化学物质的存在,往往也是井下工作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因为诸多有害气体物质的活性较强,如若将其引爆,则后果不堪设想[2]。

除此以外,煤矿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颗粒物也是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

2煤矿环境污染评价

在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会导致环境污染,特别是在矿区开发管理松懈的情况下,可能还会诱发地质灾害等等风险。因此,需要从当前我国煤矿产业运作的基本状况来剖析其中的煤矿环境污染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从系统化管理的流程来看,需要重点推进煤矿环境污染评价管理工作的执行。

具体来看,水环境评价指标、大气环境评价指标、固体废物污染评价指标以及声环境评价指标等,都是作为煤矿环境污染评价的核心指标。就以水环境评价指标来分析,将矿区水污染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物质的含量进行科学化的测定,挖掘出影响水中生物生存的核心评价指标。经分析,对于水环境评价指标来说,选用pH值、DO、COD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3]。相对而言,煤矿区的大气污染物较为繁杂,主要有瓦斯、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及其排放,都会污染大气环境,经科学化的测定,选取TSP、SO2、CO等物质的浓度,作为评价大气环境污染的指标[4]。此外,对于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固体物质颗粒的污染分析,通常考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土流失量等评价指标来进行污染测定。

3现阶段我国“三废”资源化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分析

3.1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涌现的“三废”资源化问题

为了推进国家所提出的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稳定发展,则提出了“三废”资源化的理念,即将产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循环利用,避免其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于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来说,能源矿产开发中的主要资源――煤炭资源的开发是核心,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有推进煤层气、矿井瓦斯、残矿以及煤系油母页岩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三废”资源化的构想。

3.2解决矿产资源“三废”资源化问题的核心策略

从实际工作过程中获悉,控制矿区环境污染问题的恶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煤矿企业加强环境治理的力度,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及监督条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煤矿资源开发的现状,加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进而令我国煤矿产业链条当中的“三废”资源化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经济环境日益向好。在产业技术转型的驱动下,各项管理评价方法的提出都要顺应低碳、节能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将煤矿环境污染评价的标准与环境治理问题挂钩,进而推进我国矿区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作为原煤产量大国,在保证必要的资源供给的前提下,要极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发展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避免过度损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煤炭资源对于现代人生存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绝不能以牺牲更长远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为代价。实际上,我国相关部门也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严重性,并从水土保持以及建筑分流等方面来改善现有的境况。

参考文献

[1]康亚明,刘长武.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及其在西北矿区的应用前景研究[J].中国矿业,2011,10(10):78-80.

篇8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123-01

1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1.1 水体污染

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水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可以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进而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1.2 大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气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1.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简而言之就是“垃圾”。目前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这些垃圾不但可以污染大气,而且还会对土壤、水体都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为了创建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我们要积极研究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如在环境治理时采用比较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2 生物技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

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现代高新技术,它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内容涵盖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初期仅仅局限应用于农作物的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加工工程等方面,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逐渐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方面运用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生物技术不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而是以以生物为对象,着眼于环境污染中再生资源的利用;生物技术打破传统的高温高压处理技术,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连续性的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可以开辟生产高纯度、优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径,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有力的保障;生物技术可解决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3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探讨

3.1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制约人类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对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分析当前的水处理技术,我们可以得知生物处理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手段,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目前常见的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生物技术有生物膜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法和土地处理系统法等等。其中突出表现在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

3.2 生物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在大气污染处理中的应用历史非常短,还不够成熟。目前在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术法与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比较,具有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3.3 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固体废弃物也迅速增多,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固体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填埋、堆肥、焚烧。其中填埋和堆肥技术属于利用了生物的处理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后,可作为作物生长的优质肥料,实现生活垃圾的部分资源化,这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废物资源的二次利用。

4结论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前景。作为一项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也会不断出现,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原有的技术阶段,我们要不断探索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新理论、新方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毅.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

[2]许云峰,杨涛,兰微.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3]刘艳丽.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9(4).

篇9

1 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当前,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制约现代农业发展、障碍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吉林省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污染。主要分为地表径流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排放的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其中,以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物污染为主;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随降水进入农村水体所产生的污染;农村居民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污染等。这些污染导致农村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物质含量高,不仅污染环境,也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二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有:农村居民获取生活能源和取暖燃烧秸秆、木柴或燃煤而产生的烟尘;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等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产生的恶臭气体;生活垃圾长期堆放所产生的腐化气体等,都会污染大气环境。

三是土壤污染。对土壤产生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中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吸收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板结、变硬等问题。此外,在长期采用覆膜种植技术的地区,由于无法降解的地膜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四是农村固体生活垃圾污染。农村居民的固体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由于缺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完善的垃圾处理程序,加之农村生活生产缺少规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极低,绝大部分都是露天堆放,或遗弃于河道、池塘里。而且生活垃圾是不断产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堆放中不断产生有毒气体和病菌、释放有毒物质,对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2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2.1政策体系

当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主要依据是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国家层面上,主要有201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了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的保护,是直接的法律依据;2010年环境保护部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作为环境保护部的政策性指导文件,适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其他方面,《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均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指导意见。

吉林省层面上,《吉林省环境保护条例》对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作出了详细规定,但缺少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关注。2014年《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实施“六大工程”,重点完成30项整治建设任务。《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吉政发〔2011〕26号)提出到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任务。2015年的《吉林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指出要加快改善全省水环境质量,切实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用水安全。

从政策体系上分析,不论是国家还是吉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环保法律的缺位也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处理难、污染主体责任落实难的现状。

2.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体系的建议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人为之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由于发展的需要,从环境获取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排放到环境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废弃物也迅猛增加,既造成环境污染,又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再生能力的下降。我国能源以燃煤为主,由于我国煤炭热能利用率不高,除尘脱硫率又很低,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量燃煤就使我国大气质量严重下降,表现出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通过对城市环境污染现状以及群众举报投诉的深入调研及分析,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难点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餐饮娱乐业排放的油烟、烟尘、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形成的矛盾,排污管网等不完善,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就近排入河流,水环境质量下降;三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功能变化导致区域化环境污染问题逾发严重;四是个别地区环境意识较差,在治污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始生产,成为新的污染源。

2、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造成城市环境破坏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或产权难以界定。另一方面,环境资源多是公共物品或公共资源,如空气,人人都可享有它,人们在使用水、大气、土壤、森林等公共物品时随心所欲,将它们用作各种用途包括用于处理各种废弃物。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热、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甚至是一些应用常规技术就能很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如烟尘、污水、垃圾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足需要。

2.2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步伐加快,重化工业的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建材、冶金、化工、石化和能源等基础工业增长较快,而它们恰恰是自然资源消费多、“三废”产生量大的部门。加之工业布局不合理、欠科学,许多重污染企业仍然设在人口日益密集的城市,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3 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由于没有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

2.4 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力

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这些项目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在计划外以各种方式出现,大有与日俱增的趋势,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3、几点有效防控污染的建议

3.1 严格执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第一,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这是解决污染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对布局不合理的工厂坚决拆并,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产品实行淘汰制度。第三,征收排污费。除实行“超标收费”外,还可实行“排污收费”。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项政策的效果将会越来越显著。

3.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设施的水平。通过园林绿化、整治城市水系及旧城改造等途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应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城市环境问题由多种因素构成,涉及许多部门,需要这些部门共同采取措施,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只有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3 加强城市化进程的综合管理政策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本着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前题,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土地规划、建设、环保的发展政策,引入环境管理体系,综合管理城市发展的理念,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与协作,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3.4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环境决策民主化

目前的环评审批是政府主导型,要真正发挥环保审批的作用,必须向公众参与型转变。发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环保审批过程中,使公众成为影响环保决策的一支力量。环保部门在审批重大项目和环境敏感项目时,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的监督,并完善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切实将公众意见落实到环保审批当中。

3.5 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办法,要打破目前这种“低附加值没有效益减少环保投入维持生存”的恶性循环模式,关键还是要推行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实现减排增效。不断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施产品活动全过程管理模式,重点培植行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争取达到零排放,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营造节能降耗、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努力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4、结语

居住环境可以说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应深刻地认清当前的形势,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在“边发展边治理边利用边保护”方针指导下,处理好经济、环境和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参考文献

篇11

近些年,电视及网络媒体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充分说明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虽然我国的环保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对现阶段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是环保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仍然还是在恶化,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很多区域出现了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酸雨污染地区。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自从人类脱离了刀耕火种的田园生活以后,尤其是进入新的城市和工业化的社会以来,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的污染导致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经有过比较好的控制,但是最近几年水污染现象又有所恶化。现在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重。森林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对于森林覆盖率的要求不低于 30%。尽管建国后我国持续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希望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但是却导致森林破坏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过度放牧以及环保问题不够重视,管理不善,造成了 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更加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重视环保工作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我国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渐完善监督体制,有效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运用多种措施积极解决环保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法,加大处罚力度。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要进行重点查处。加强对于工业开发的监管,对于影响环境的问题要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各级的环境监管机制,对于相关部分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执法情况进行监察,对于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三)增加环保的资金投入。要着力加大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投资,政府需要把环保问题的财政支出列入政府投入的重点项目,加大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以及环保各种问题的建设等的投入力度,认真执行国家对于环保问题的相关政策,确保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相关事务的经费。积极宣传环保的意义,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丰富资金筹划的渠道,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募集社会资金治理与环保事业。

(四)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给公民和企业提供一个保护环境的平台,例如垃圾的收集与回收,废物的处理等,从而保证环境,水质以及空气的清洁。在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也是政府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政府应该积极为民众提供这种服务,如果当地的政府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也要明确这方面的职责,不能推卸责任。

(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由于不同事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是不一样的,随之带来的环保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工业活动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最大的,相对来说第三产业是最少的。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清洁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和谐。

(六)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环境保护队伍人员的自身素质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适应经济需求,很多从事环保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仍然采用一些老办法,不会创新,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环保工作的质量。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优秀的人才选进班子,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积极优化环保队伍的人才,对人才进行素质能力的提高,把环保干部输送到党政系统,把优秀党政干部吸引到环保系统。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促进我国环保队伍建设的提高。

(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对于环保产业的税收要以其排污水平的高低实行差别性税收政策,基本的税收基数根据国家环境污染物标准(排放总量)设定,如果符合国家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的),则依据基本的基数进行收税;如果排污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或者排放总量的),则对其以超标排放的倍数(或超出排放总量的排放量)为标准进行收税;如果排污水平很好,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则以低于的排放倍数(或者减少排放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减税,甚至是免税。还 应针对环境服务所得税建立其减免政策,针对环保设备及服务制定出口退税政策。将环境服务质量的水平与经济收益进行关联,对环境质量产品实行依据其质量高低进行定价的政策,加快排污权交易政策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快速推行。除此之外,还要为推动环保产业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内外部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洪平,谢i.为发展竖起环境法制的坚强“后盾”[J].环

境保护.2011(20)

[2]董树彬,张启发.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双向互动

篇12

1.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很多区域出现了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酸雨污染地区。

1.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自从人类脱离了刀耕火种的田园生活以后,尤其是进入新的城市和工业化的社会以来,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的污染导致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经有过比较好的控制,但是最近几年水污染现象又有所恶化。现在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1.3植被破坏更加严重

森林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对于森林覆盖率的要求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持续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希望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但是却导致森林破坏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很多地区过度放牧以及环保问题不够重视,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更加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重视环保工作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我国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渐完善监督体制,有效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运用多种措施积极解决环保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1.1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法,加大处罚力度。

2.1.2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要进行重点查处。

2.1.3加强对于工业开发的监管,对于影响环境的问题要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2.2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2.2.1建立健全各级的环境监管机制,对于相关部分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执法情况进行监察,对于突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

2.2.2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2.2.3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

2.3增加环保的资金投入

2.3.1要着力加大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投资,政府需要把环保问题的财政支出列入政府投入的重点项目,加大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以及环保各种问题的建设等的投入力度,认真执行国家对于环保问题的相关政策,确保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相关事务的经费。

2.3.2积极宣传环保的意义,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丰富资金筹划的渠道,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募集社会资金治理与环保事业。

2.4加强政府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

给公民和企业提供一个保护环境的平台,例如垃圾的收集与回收,废物的处理等,从而保证环境,水质以及空气的清洁。在环境领域的公共服务也是政府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政府应该积极为民众提供这种服务,如果当地的政府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也要明确这方面的职责,不能推卸责任。

2.5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不同事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是不一样的,随之带来的环保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工业活动对于环境的污染是最大的,相对来说第三产业是最少的。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清洁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发展和生态发展相互和谐。

2.6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环境保护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环境保护队伍人员的自身素质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适应经济需求,很多从事环保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仍然采用一些老办法,不会创新,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环保工作的质量。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思想解放、视野开阔的优秀的人才选进班子,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积极优化环保队伍的人才,对人才进行素质能力的提高,把环保干部输送到党政系统,把优秀党政干部吸引到环保系统。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运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促进我国环保队伍建设的提高。

篇13

S村水系比较发达,几条主干道旁均有沟渠相连,村中还有很多湖泊,房屋多建在水系旁,水质情况却不容乐观,沟渠上大多漂浮着塑料垃圾。根据访谈,20世纪80年代以前,居民用水主要是河水,“当时河水比较清澈,可以钓鱼、洗菜、洗澡、游泳”。自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通自来水后,居民不再喝河里的水,不过可以洗衣、游泳。从2003年开始,一批废品回收和加工企业相继进入该村,污水直接排入水系,不用的“垃圾”也扔入水中,水质不断恶化,直至变成黑水,甚至干枯。陈阿江对水体的功能进行了区分,提出“水体功能层次论”这一概念,水的功能具有层次等级,高级功能是用于饮用,低级功能则是用于纳污[2]。从上述S村水环境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河流功能的退化与水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厂乱排污水对水系环境有着巨大的破坏。由于水体的高级功能具有资源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想回到以前的“天蓝水清、稻香鱼肥”几乎不可能。尽管废品产业的进驻为S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破坏了村庄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废品回收和加工以塑料为主,资料显示,2008年S村加工颗粒的有45户,收旧户100多户。自2003年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以来,一些原本分散在南京市区的废旧塑料收购点自发地迁到了S村并且越聚越多,这些人一开始也给S村带来不小的房屋租金收益。但随后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需要用水,塑料加工厂均建在河流湖泊旁,方便就地取水,当水受污染后,他们用网撑起一片方形的区域,与周围有漂浮物的水隔离,从中取水,生产后的污水又排到河水湖泊中。而回收的“废物”并不是所有的都有用,于是在加工厂看来是“无用的垃圾”便被直接扔到河里,在处理废弃物的同时又进一步造成了废弃物污染,为其买单的却是S村的村民。此外,在大众消费的时代,我们的消费大大超出了生存所需,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乱扔,也对人居环境造成了灾难。

1.2大气污染S村另一个环境污染问题便是大气污染,一是垃圾堆积散发出的气味;二是在水泥砌起来的垃圾箱里焚烧垃圾所散发出的烟雾;三是加工厂里飘出来的有毒刺鼻的气体。大气污染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扰,部分村民出入戴上口罩。“现在还好点了,前几年每到晚上,他们就烧电缆,为了里面的铜丝,那气味别提多难闻了,搞得晚上都睡不安生,我们反映过,后来他们就收敛点了。”一位村民说,他还反映村里孕妇一旦怀孕便会搬出去住,生完小孩再回来。废物回收利用本该是件好事,做得好便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但这种简易的不规范的小作坊加工点,帮助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带动村庄出租业、商贸市场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村里的居住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下面将根据贝尔提出的3个层面对S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S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解读

2.1环境污染的物质层面分析

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它涉及消费、经济、技术、发展、人口与人体健康等。从物质层面来看,人们是如何塑造出现在所面临的环境现状呢?从表面上看,S村的环境污染和恶化主要是因为废物回收和加工,但不仅是这样,其背后还有更深的社会经济原因。

2.1.1生产方式的变迁(潜在因素)S村处于城郊结合部,城市化的浪潮不断席卷这个村落,城市的扩张,为村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多样的谋生手段,村民可以去城区打工。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就不种地了,田地开始荒芜,在原有的田地上,村民不断地建造房屋,出租给外地人。但水和土地只有用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只保护而不用并不是解决之道。不再种地,不再用地,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和联系也在慢慢减弱,农业生产基本上退出了S村人的生活。而20世纪80年代初自来水的推广和普及,使得河水的高级功能找到了可靠的替代者,即使河水遭到污染也不会无水可喝,水体“饮水”的高级功能不再使用,功能不断退化。村民维护水和土地的意识也不断减弱,面对经济收益的诱惑,村民以牺牲环境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2.1.2加工企业的进驻(主要因素)2003年是一个环境发生变化的分界线,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S村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废物回收和加工企业的进驻,形成集聚效应。一方面S村处于城郊结合部,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租金也便宜;另一方面S村水系发达,符合工厂的取水需要。S村成了理想的选择,在积聚效应下,加工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从废品利用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些小加工点的介入弥补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上的不足,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序经营以及废水未经处理便倒入河道,带来“二次污染”,产生恶性循环。

2.1.3拆迁过渡期(破窗效应)S村的环境污染如此严重,环境破坏如此肆无忌惮,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处于拆迁的过渡期。据村民反映,该村15年前便说要拆迁,真正拆迁从2006年开始。调查小组发现并不是成片拆的,有些地方拆了,有些地方还没拆,一方面是补偿条件没谈妥,另一方面是政府也不急,因为城市扩建还没建到这里来。这种结构上处于拆迁的过渡期的境况产生了一种类似“破窗效应”的现象。一方面,反正要拆迁的,趁拆迁前赚取点利润———村民获取地租,加工厂商赚取利润,即将拆迁和获取收入是村民能忍受环境污染的重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反正已经污染,多点污染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破窗效应”表明,环境对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一扇窗户如果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S村环境污染的逻辑便是这样,村民等着拆迁和补偿,企业主等着拆迁后再换个地方,至于环境的修复,就留给政府和开发商来做,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填埋后建高楼,再重新开发新的小区景观。

2.2环境污染的观念层面分析

环境问题还涉及人们的文化、道德观和社会经验等,S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背后,还有着深层次的观念因素,或者说文化因素,它影响人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首先,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村民与“水和土”逐渐脱离,保护水和土地的观念不断淡化。其次是村民对待土地的观念发生变化。福斯特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一概念,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被看作是商品,是一种谋取财富的手段,要穷尽一切带来利润[3]。种地获取的收益比出租土地和房屋的效益少,再加上谋生方式的变迁,为了利益最大化,出于“土地伦理”,人们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最后是“公”和“私”的观念变迁。鸟越皓之指出人与对象之间存在物理或心理距离,距离越短,关注程度增加,而对于垃圾的关注范围,越是远离自身,人们关注越少[4]。个人出于“私”的考虑,以环境代价换取个人的利益,而“公”的水系与人的日常生活越离越远,利益的考虑屈从于环境的维护以及弱势的地位最终造成“公地悲剧”。调查发现,村民自家房子里面的卫生还是有保障的,与门口河流里面的垃圾形成鲜明的对比。

2.3环境污染的实践层面分析

如何把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中的要素结合起来,更好地去解决环境冲突呢?面对环境污染,S村居民也曾有过环境抗争行为。2008年,村民曾给市环保局打过电话,后来,又给媒体打过电话,当时做了一个实验,把鱼放在水里,没几分钟,鱼便死了。从收集到的资料看到,在2008年,S村的环境问题曾引起多方关注,媒体对此进行了调查和报道,市环保局也下令进行了整顿,对河流也进行了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为什么直至现在,S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仍存在着,而且还在继续恶化,而在实践层面,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在治理上,正如陈阿江教授在《次生焦虑》里所说,文本法和实践法是分离的,我们习惯根据情境来行动或定义行动的意义。第二次调查时,正好建邺区对S村的加工企业下令整改,还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停自来水供应、限制大工厂的运行,大工厂停工了,只剩下一些小工厂还在运转。与第一次调查相比,能看出来整改有些效果,空气好闻一点,水面干净了些。不过,治标不治本,要求治理河道,村头沟渠上漂浮的垃圾确是捞起来处理了,但村里的河道没什么变化。在执法上也存在着困难,一方面加工户和少数村民受到利益的驱动阻挠执法,另一方面按目前的法律规定,每次执法从最初介入到最终做出处罚都需要3~4个月的时间,加上没有暂扣物品的权力,给那些非法加工点提供了可乘之机,随时转移财产和设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一轮整治之后好上10d左右又开始反弹,然后再整治再反弹。此外,外地人和流动人口的增长也增加了环境保护的难度,外地人并不把村庄当成自己的领域,从而不受当地道德观和“地方性知识”的约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