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07-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alian’s marine industry

WANG Ai-xiang1, BAI Yuan-yu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2. Management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Dalian is an important port city in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Marine industry in Dalian has been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 of coastal regions and its weaken competitive in the traditional superior industri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new idea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fronting problems of Dalian’s leading industries, such as marine fishery, marine shipping industry, marin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coastal tourism industry, the potential of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Dalian can be effectively put to good use as long as i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its marine industry, formulate sound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industr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industry, and strengthen th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marine industry; emerging marine industry; marine leading industry

一、引言

大B市地处辽东半岛南侧,南邻黄海与渤海,北依东三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重要连接点。全市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可管辖海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1],约占辽宁省管辖海域面积的80%[2]。其岛屿众多,气候宜人,海洋产业种类齐全。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是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6.9%。大连市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理应为环渤海地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大连市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73.7亿元,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12.5%,占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4.6%[3]。发展大连市海洋经济,对振兴东北经济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孙才志等对环渤海地区产业布局进行了分析,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认为大连市在资源禀赋基础及社会结构基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生态环境基础及科技智力基础方面发展不足[4]。覃雄合等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测度,认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度处于中度可持续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是制约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乔翔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在经济价值补偿、社会价值补偿、自然价值补偿、海洋经济增殖方面存在压力,并提出了对策思考[6]。郑德凤等建立了海岸带生态足迹模型,设立了海洋生态压力指数,从海洋生态压力方面对大连市海洋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7]。李飞认为,大连市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主要有海洋产业基础坚实、外部环境推动、国家政策支持等[8]。

狄乾斌等通过对大连市1998―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的分析,认为各类海洋产业产值按比重大小排前5位的为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9]。宋欣茹对大连市港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以及海洋产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连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7.3:17.5:55.2演化成为2009年的26.0:19.7:54.3[10]。林原认为,大连市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高技术船舶业、海洋风能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高端服务业、滨海旅游业[11]。包特力根白乙论述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历史,将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传统产业鼎盛发展阶段、多元格局发展阶段和陆海经济互动阶段,并分析了1998―2010年三次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型,并向“倒三角型”结构优化[12]。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选取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四个海洋主导产业对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二、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平稳上升

大连市渔业资源丰富,渔港众多。海水养殖、海水捕捞产业在环渤海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大连市渔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08―201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年增长率为15.1%,渔业产值年增长率为13.8%。2014年大连市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893.1亿元,占大连海洋经济总值的32.3%,占辽宁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6.7%,较2013年增加6.6%,渔业产值442.1亿元,较2013年增加6.5%(见图1)。2014年水产品产量237.5万吨,占辽宁省水产品总量的46%,海洋捕捞产量77.7万吨,其中近海捕捞66.4万

(二)滨海旅游业区域特色凸显

大连市地理位置优越,海岸线长,有170多个岛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被誉为“北方明珠”“浪漫之都”。大连市滨海旅游特色显著,东部以金石滩、老虎滩海洋公园、黄金海岸等海岸沿途观光为特色,西部以海岸海水浴场、温泉等休闲度假为特色,西南以旅顺抗战历史纪念为特色,东南以长海各大海岛旅游为特色。2015年,大连市旅游经济收入1008.7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总收入的27.1%,较2014年增长12.8%;全年接待海外过夜游客人数98.5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2%,创外汇收入5.16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2.1%;接待国内游客6828.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77.2亿元,较2014年增长13.2%[14]。“十三五”期间,大连市逐步健全旅游产品体系,坚持“1+3”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产品,将其作为建设东北亚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核心产品,形成“海岛-海岸-海港”的滨海旅游结构。2016年,大连市与丹东市依托丹大快铁,联手打造“北黄海旅游新干线”,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三)港口运输业出现波动

大连市港口资源丰富,有港口30多个,是中国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东北地区连接国内外的最大出海口。虽然大连市港口吞吐量每年在增加,但是环比增长速度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见图2)。2015年,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5亿吨,占辽宁省全省的39.6%,较2014年下降2%;外贸吞吐量1.3亿吨,较2014年增加3.9%;集装箱吞吐量944.9万标箱,占辽宁省全省的51.4%,较2014年下降6.7%。2015年,大连市拥有海运航线111条,其中外贸航线86条,内贸航线25条;开通航线188条,覆盖13个国家,109个国内外城市,与2014年基本持平。

(四)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大连市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制造基地,造船历史逾百年,拥有国内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2014年大连船舶重工集F有限公司位居大连市出口100强企业第2。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大连湾、旅顺以及长兴岛三大造船基地集群效应初步凸显。2014年,大连市船舶拥有量26713艘,总吨位42万总吨,功率79.8万千瓦;投资民用钢制船舶产量107.8万载重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85.5亿元,金属船舶制造15.63亿元,船用配套装备制造45.5亿元,船舶改造与拆除8.2亿元,娱乐船与运动船制造16.2亿元;船舶出口18亿美元,机动船出口265艘,较2013年增加3.1%,净船重量766.7万吨位,较2013年增加2.6%,总功率114.9万千瓦,较2013年增加2.6%[15]。

三、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优势海洋产业竞争力减弱,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是大连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大连市传统海洋产业不断受到挤压。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船舶工业为例。滨海旅游业方面,厦门市以打造高端旅游产品诸如邮轮、游艇为特色,不断扩大旅游市场;青岛市以独特历史、人文为特色,消费市场庞大。除此之外,三亚、烟台、威海、天津等城市的滨海旅游业都各有特色,发展迅速。由于滨海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大连市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受到国内同类城市竞争的挑战。

大连市虽然渔业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市海洋捕捞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近海捕捞规模过大,造成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捕捞品种濒临灭绝,传统作业渔场急剧缩小,一些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其次,由于相关单位积极性不高,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致使建设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导致渔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能力不足,公共安全基础能力难以保证。大连市受渔船落后、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船员素质低等因素制约,相比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发达城市,远洋渔业发展有待提高。再次,环渤海海域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大连市水产品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和藻类为主,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使水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给大连市海水养殖渔业带来巨大损失。

船舶工业方面,2014年,上海外高桥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和青岛北海船舶重工位居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前4,加之世界造船业市场订单的持续下降,大连市船舶工业传统优势逐渐减弱[16]。青岛市、上海市拥有发达的海洋科技资源,众多的涉海科研机构,涉海科研投入全国领先,青岛市已形成高新区、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三大海洋产业基地[17],为青岛市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大连市虽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相比青岛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上海市远超大连。大连市作为国内老牌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较好的海工装备制造基础,尤其是可以依托腹地纵深的沈阳和鞍山等全国著名的装备制造基地,具备了打造全国一流的海工装备基地的基础。但是,除船舶工业外,在其他海工装备制造领域,大连市的知名度并不高。虽然大连市拥有我国较为发达的海洋科技支撑,海工装备制造业是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人才为一体,但是大连市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设计能力不足,缺乏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与对核心技术的掌握。

(二)海洋主导产业资源依赖严重,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压力

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从海洋产业比重来看,2007年大连市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比重为33:30:27:9[9],大连市四大海洋主导产业占据主要产业比重超过99%。由此看出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从产业结构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近些年虽然海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但是总体来看,大连市海洋产业还是以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三大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很低,l育迟缓。“十三五”时期,大连市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

(四)港口运输市场被分割,滨海旅游功能亟待完善

长期以来,大连市一直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港口运输是大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随着周边营口港与丹东港的发展,尤其是营口港的港口货物吞量及集装箱吞吐量的迅猛发展,对大连港的挤压效应不断增大,大连港的腹地箱底资源被分割,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影响到了大连市港口运输业的稳定发展;大连港的主要经济腹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经济不景气,市场规模小,出口能力有限,对大连港的助推作用明显减弱。

滨海旅游业是大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相比青岛、厦门等国内滨海旅游城市,大连市的旅游景点较少。虽然大连市海岛资源丰富,但在海岛资源管理与开发方面相对滞后,特色海岛资源开发不足。全市的旅游周期较短,季节性明显,旅游最佳时期集中于夏季,淡季长,旺季短,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数量不足,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较少,加之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致使大连市滨海旅游业的优势逐渐减弱。大连市虽被誉为“北方明珠”,定位于“国际旅游大都市”,但是相比香港、上海等发达旅游城市,除了旅游功能不完善外,在城市开放程度、城市文化底蕴、对国内外先进文化吸收等方面均相对落后。

(五)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区域间竞争不断增强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鼓励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海洋科技、海洋治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海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美国制定了《世纪海洋蓝图》,日本制定了《海洋基本计划》《第二期海洋基本计划》等[18],确立本国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等重大国家战略项目的获批及落实,增强了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

从大连市与青岛市的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连市的总体经济状况都好于青岛市,在开发区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也优于青岛市。但是近些年,大连市和青岛市的差距逐渐拉开。在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方面,青岛市已经反超大连市,2016年青岛市成为全国第12个万亿城市,大连市仅为815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青岛市较早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例如电子家电产业),工业名牌产品也远多于大连市。2. 青岛市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包括整个山东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即墨、胶州、平度、莱西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之列。3. 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城阳区、即墨市的快速崛起,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青岛开发区与大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消除。

(六)海洋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增大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2014年大连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0150.3万吨,仅次于上海;直排入海27086.4万吨,居全国首位[16]。相比上海、深圳、宁波等港口城市,大连市在港口基础设施、海洋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不足,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海洋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大连市船舶工业和港口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较大,由于大连长兴岛、甘井子区等地的不断开发,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产生的污染物直排入海,不少海域如大连湾、营城子、庄河新港、普兰店湾等附近海域中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每年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灾害对大连渔业经济产值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连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依托黄、渤海地区,大连市海域面积较大,深水岸线长近3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养殖空间大。大连市东部海域海水交换能力强,适宜推广海洋牧场,实现渔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些年,大连市依托丰富的海岛资源,借鉴国内外海洋牧场成功经验,发挥獐子岛、长海海洋牧场示范作用。在近浅海养殖基础上,离岸深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另外,大连市拥有众多天然优良港湾,适宜海洋生物资源生长,可以引进适宜大连水域的国外海水养殖新品种,如鲍鱼、刺参等。

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大连市船舶工业制造基础深厚,拥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产业发展环境优越。近些年,世界船舶制造业市场不容乐观,面临产能过剩困境。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十三五”时期大连船舶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今后,大连市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要注意向腹地纵向延伸,加强跨地区产业合作,搞好地域技术协作,加强自主研发、自主设计核心配件,依托沈阳、鞍山等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打造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以新型集装箱船、大型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型海工装备为主,共同建立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将大连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海工装备基地。

大连市在沙滩浴场、近海、海岛、城区旅游方面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潜在竞争力很强。目前,全市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根据2016年中科院公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大连排第4位。今后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应以度假旅游为主要发展目标,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项目,制止无规划盲目式的旅游开发。开发新的反季节性旅游产品,缓解淡旺季旅游反差。加强游轮、游艇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海底、海上观光项目,涉海体育,邮轮、游艇旅游。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事业投资,打好旅顺历史文化牌、口岸优势牌。完善剧院、主题公园、广场、特色美食、教堂、主题旅店、星级酒店、会展、节庆旅游设施建设,办好国内、国际主流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大连市岛屿众多,沿岸潮汐能充足,滩涂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累,资本条件充裕。另外,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大连市起步较早,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大连市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海洋能源开发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食品加工业与海洋药物产业、港口物流、海洋风能等领域。大连市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进行海洋产业布局,特别是要完善大连长山群岛、长兴岛以及黄海海域的海洋产业布局,尽快形成新的海洋主导产业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步伐。

五、大连市海洋产业发展策略选择

(一)做好海洋产业发展划,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从海洋三次产业发展序列看,今后大连市海洋发展的策略选择是:一要优化提升海洋第三产业。从产值比重看,今后一个时期,大连市的海洋产业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要支撑。在巩固提升传统海洋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涉海金融保险、涉海法律服务、海洋科技教育、海洋信息服务等。二要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努力寻找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寻求海洋制造业的新突破。三要努力拓展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控制近海养殖规模,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发展离岸深水养殖,壮大海洋食品加工,发展远洋渔业等,努力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技术含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发展海洋产业应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低碳为主要理念,精准施策,严把项目用海准入关,提高用海生态门槛和产业准入门槛,整体推进海洋三次产业发展,促进全市海洋产业逐步向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过渡。

(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

大连经济一直是一种典型的“腹地经济”模式,作为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重要出海口,大连经济与东北地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任何时候大连市都要重视依托东三省腹地经济,重视跨区域经济合作。对此,在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以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应努力加强跨地区经济合作。大连市是一个港口贸易城市,开放程度比较高,有百年以上的开放历史,同时大连市经济也是一种开放型经济模式。“十三五”期间,大连市要进一步巩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深化对外开放,要突出观念意识和商业规则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主动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利用外资,尤其要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以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环黄渤海蓝色经济带”,加快推进大连湾、大小窑湾、金州湾、普兰店湾四大海湾海洋经济圈发展,依托现有的城市产业基础,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临港产业集群等,尽快形成产业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内港口竞争,大连市港口转型升级应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大连市港口竞争力,提高港口产业的经济效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三省、华北地区的经济严重下滑,而深圳、杭州、重庆乃至青岛等城市经济表现不俗,主要原因是上述城市较早实现了产业转型尤其是服务业转型,特别注重超前进行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逐步打造出了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持续的努力,大连市正在形成以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服务产业集群,并依托口岸经济,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海洋+”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建设大连市蓝色优势产业集群。

(四)注重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连市应十分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规划一、二、三产业。应注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稀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对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科学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海岛资源、滩涂资源;加强海域监管力度,不断完善海水质量检测体系、污染物入海排放量达标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海洋环境监管方面的地方法律;扩大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范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海洋生态受益补偿力度,完善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合理开发海岛资源,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明确管理主体,防止管理重叠以及管理盲区,避免资源过度使用或浪费;推进无居民海岛、海岸、沙滩、滩涂、海岸线、重点污染海域修复工程建设;统筹兼顾长山列岛渔港群、北黄海岸渔港群和东渤海沿岸渔港群,实现全市海岸线渔港均匀分布;加强基础服务功能建设,为渔船提供安全回港避风、停泊休整等良好服务,提高渔港防灾减灾能力。

(五)夯实海洋科技基础,营造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现代城市竞争本质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目前,大连市海洋科技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等海洋科研院校。但与青岛、天津和上海等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海洋科技支撑力较弱。大连市应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引进海洋科研院所,诸如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技术等的研发单位,努力提升大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为此,大连市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对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等产业的补贴力度。推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搭建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狄乾斌,王小娟,刘东元.金融危机对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9):91-95.

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5):863-870.

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6-03-16)[2017-02-10].http:///gongbao/nrjingji/nr2015/.

孙才志,杨羽E,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覃雄合,孙才志,王泽宇.代谢循环视角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测度[J].资源科学,2014(12):2647-2656.

乔翔.大连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2011(7):76-79.

郑德凤,臧正,苏琳.大连市海洋生态压力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1):94-98.

李飞.统筹资源突出特色推进大连海洋经济科学发展[J].大B干部学刊,2012(3):47-49.

狄乾斌,王小娟.大连市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0):887-891.

宋欣茹.大连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1):112-116.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辽宁经济,2012(1):79-83.

包特力根白乙.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产业结构和推进方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11-415.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5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015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3-25)[2017-03-12].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2&id=11193.

2015大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篇2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11-04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据《中国药典》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广西北海市是我国南海珍珠的重要产地之一,广西珍珠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水珍珠养殖非常重视,广西珍珠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北海市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防城区为重点的珍珠主产区,产业链基本完善,每年珍珠产量占全国海水珍珠一半以上。广西现有珍珠综合加工利用企业18家,产品包括药品、食品、化妆品和工艺品等。以珍珠贝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系列副产品年产值3亿多元,占全国海水珍珠综合开发利用产值的90%以上。虽然广西拥有雄厚的海洋珍珠养殖基础,但是珍珠价值的开发仍以传统的装饰品、工艺品为主,在药用、保健等新兴产业方面的专利技术较少。目前许多疑难杂症长期未找到理想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新药研发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力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是解决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国海洋珍珠产业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海洋珍珠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而专利分析则是基于专利数据,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功能的专利情报,为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基于专利分析技术手段对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我区海洋珍珠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cn/)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我国珍珠产业技术领域2002~2011年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共检出中国相关专利728件,其中广西专利28件,占申请总数的3.8%。

1.1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图1 珍珠产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我国首件公开珍珠系列专利出现在2002年,从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有关珍珠专利申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9年,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珍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共申请了110件发明专利。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由于受到资金和市场限制,再加上后续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公开量处于一个发展瓶颈状态,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1.2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珍珠系列专利申请数量前十位申请人分析得出,前十位申请人共计申请专利180件,其中企业申请87件,占总数的48.3%;高校申请42件,占总数的23.3%;个人申请数为51件,占总数的28.4%。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海南某公司,拥有39件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由个人申请和广东某高校申请,分别拥有发明专利数量37件和24件。

1.3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在相关海洋珍珠专利申请地域分布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浙江、广东、江苏、海南、上海、湖南、山东、广西、北京、天津。浙江省以175件发明专利位列第一,广东省排名第二,拥有83件专利。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其相关产业暂时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广西相关专利申请量暂处于第八位,共有28件发明专利,仅次于山东的29件。湖南处于内陆地区,周围无临近海域,但在珍珠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却高于我区,达到30件,其主要原因是该省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洞庭湖淡水珍珠养殖,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详见图2:

图2 珍珠系列专利地区分布图

我区共拥有28件海洋珍珠系列的发明专利,从专利权人分析看,其中个人专利17件,企业专利7件,研究机构专利4件;从申请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看,其中关于珍珠养殖方法专利技术6件,珍珠加工专利技术7件,珍珠医药专利技术4件,珍珠保健、食品专利技术10件,其他专利技术1件。

1.4 珍珠系列IPC分析

我国海洋珍珠系列的专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制品方面,包括治疗消化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38件、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36件和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32件,同时含有其他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154件、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66件、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41件等医药配制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医药保健食品类应用拥有75件发明专利。

2 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放缓,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的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科技含量低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和滨海旅游为主,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港口海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海洋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北部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海陆联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

从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相关专利申请来看,2002~2009年是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高速发展期,专利申请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全国相关专利申请步入平缓阶段,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广西北部湾是我国唯一养殖海水珍珠的海域,“南珠”以其凝重结实、浑圆莹润、光泽绮丽、形态优美而美名远扬。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珠还合浦”,更使合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水珍珠的“圣地”。受行业大环境影响,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南珠养殖在广西持续萎缩,家庭式养殖逐渐消失,转入大公司主导的阶段。目前,北海市南珠年产量不足历史顶峰期的1/10,防城港市之“珍珠湾”养珠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

2.2 海洋珍珠产量与相关专利产出不成比例

据文献报道,多年来,广西珍珠产量最多,且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检索时间范围内,检出的相关专利数量广西28件,排名第八。主要原因是因为广西在海洋珍珠产业发展过程中短期行为突出,重“量”不重“质”,资金多用于扩大传统产业的规模,而少投入原始创新。特别是珍珠药物、化妆品、保健食品开发等新兴技术领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职务发明数量与我区海洋珍珠产量规模不成比例。

2.3 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匮乏

由于广西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的改制以及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珍珠养殖业逐渐萎缩,原有的珍珠研究机构大多已撤销,专业领域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科研机构,不但难以开展系统的珍珠深加工产业研发工作,更缺少了与国内外珍珠科研机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直接被“引进来”和被“再创新”。另外,新技术开发不足而导致无法获得足够的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培养不足,加上原有的科技人员有些转业或者外流,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珍珠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0人,其中研究生数量6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大学生的数量73人,大专生31人,其他人员10人,是沿海各省区市人数最少的地区,而且层次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广西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开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3 基于专利视角分析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对策

3.1 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但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目前,广西珍珠产业急需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带动和促进广西珍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广西珍珠产业,明确广西珍珠的商品定位和产业定位,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新规划应增加创新资金投入与产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珍珠深加工业,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提高珍珠质量和产业品牌效应。

3.2 加大创新投入,增加专利技术产出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珍珠产业专项基金。从自治区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珍珠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财政、科技、水产等政府部门以项目的方式资助给有技术、会创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引导其开展珍珠养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其次,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增加专利申请量。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急需在政府补贴、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获得政策优惠扶持。另外,对于珍珠产业专利申请过程中所产生的的费用给予减免,并且对已获授权的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以刺激更多研发机构或者个人开展专利申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 成立专业研发机构,培养科技型研发人才

当前我区海洋领域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海洋珍珠产业的发展。我区应借鉴浙江、广东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珍珠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加强大学-产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我区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传统的珍珠养殖和简单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受各方面限制已难以为继,开发新兴海洋珍珠医药、保健产业增长极是解决当前我区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珍珠在抑制脂褐素、清除自由基、防衰老、抗肿瘤方面有明确的药理作用,从检索的专利来看,目前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以珍珠有效成分为分子模型进行合成或半合成,开发高效低毒的海洋药物的相关专利。现阶段是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黄金时期,我区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和引导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开发,开展知识产权战略部署,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总之,增强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以名牌产业“合浦珍珠”为依托,建设国家级海洋珍珠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珍珠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锦锋,唐丽永,黄若谷.当前广西海水养殖珍珠

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

报,2008,(5):114-116.

[2] 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

选择[J].东岳论丛,2002,23(3):18-21.

[3] 庞许明,黄庆锐,贾友宏,等.广西珍珠产业发展

现状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103-108.

[4] 何毛贤.我国珍珠养殖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其对策

[J].水产科技,2000,(6):29-31.

[5] 王德刚,杨义菊,孙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S567.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6-0148-03

AbstractWendeng District in Weih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is one of the earliest areas to introduce and cultivate American ginseng in China. The American ginseng from this area possesses high quality due to its unique advantage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interview with farmers and manufacturer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lanting status of American ginseng in this area were analyzed, and the market and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bussiness practice, industial structure and present problems were studied. In the end, the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ginseng industry.

KeywordsAmerican ginseng industry; Status; Strategy; Weihai

西洋参又名花旗参,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目前北美主产区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区[1]。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火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肺虚久咳、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等症状[2],既是上等中药,也是滋补之圣品。

我国引进西洋参产品已有200多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引进种植,80年代初现威海文登区张家产镇口子李村在山东省率先种植西洋参成功并推广到其他地区 [3]。因此,威海市文登区也是我国最早开展西洋参种植的地区之一,产业发展也随之展开。

笔者在参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种植农户以及相关生产、加工企业的走访和调查,研究了威海市文登区西洋参的种植现状和产业结构,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促进山东省西洋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威海市文登区西洋参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情况

共走访调查18个西洋参种植专业村、3个西洋参种植合作社、30多个西洋参初级加工厂并深入文登西洋参文化馆学习。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该地区西洋参种植面积达到3 000 hm2,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0%~75%,约占全省面积的95%,年出圃面积666.7 hm2,年总产量为5 500 t,年交易量约占全国同期同品种的30%以上,总产值达6亿,绿色基地认证面积533.3 hm2 [4]。

1.2产业结构

目前威海市文登区西洋参产业在颐阳酒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渐由以前较为单一的种植模式转变为集技术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的双赢格局,企业与农民互帮互助、风险共担,农户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2威海市文登区西洋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2.1产业化水平不高

一是规模小、成本高。该区域西洋参种植与北美等产区相比,规模依然偏小,规模效益低;种植模式多为小农户分散经营,市场竞争力和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较弱;前期投入较高,仅种子款就占总投资的32.9%[5]。二是产品附加值低。部分西洋参仍以原料出售,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果肉等附加产品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三是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产品的市场认知和占有率较低。

2.2科技水平不高

一是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目前该地区西洋参灰霉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影响西洋参产量的一个主要病害[6],立枯病、猝倒病、黑斑病及金针虫、地老虎、象甲等普遍发生,新出现的一种根腐线虫病可使西洋参减产5%~10%。二是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新型种植技术难以系统推广,导致产量和质量提高困难。三是土地利用率低,重茬问题明显。目前该区域种植方法单一,重茬间隔期为20年,张家产最早开展西洋参栽培,由于连作障碍得不到解决,目前已经出现无地栽培的现象。

2.3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度不高,缺乏健全的市场监督法规及系统的检测体系和先进的检测技术,造成产品整体质量相差很大,良莠不齐[3]。二是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众多商家特别是不法电商打着文登西洋参的旗号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使消费者产生误解,极大损害了文登西洋参的声誉,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3西洋参产业的发展对策

3.1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1.1加强宣传,扩大市场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文登西洋参,增强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赖感,扩大国内、国际市场,拓展产品销售途径。

3.1.2加强品牌建设相关种植、加工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要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品牌识别度和竞争力,增加品牌文化内涵,维护品牌形象,促进西洋参产业的良性发展。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行政管理和司法监督及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形成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和维权、争端处理机制,提高市场占有率。

3.2提升产业化水平

3.2.1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购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扩大西洋参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将农户、公司和基地紧密结合起来,互利共赢,形成产业化、专业化、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建立示范基地,辐射推动西洋参的发展,根据市场规律适时指导农户扩大西洋参的生产规模。

3.2.2科学规划,综合协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西洋参种植区域,充分发挥区域的种植优势,增加单产,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综合协调农牧、林业等相关产业开展环境保护和治理,减少化学品投入,发展生态西洋参。

3.2.3延长产I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西洋参的茎叶资源提取皂苷、挥发油、多糖等有效成分,利用茎叶开发西洋参茶等相关产品,多方向利用西洋参,提高产品附加值。

3.3加强科技推广力度

3.3.1推广标准化种植合理调光调水,一年生西洋参的最佳光照程度要控制在10%~15%,两至三年生的则要控制在25%左右,根据栽培标准建立遮阴棚;注意土壤含水量保持20%~30%、pH值在5.5~7.0之间;研发推广易降解无污染的新型农药。

3.3.2克服连作障碍选择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为前茬作物,不能选用花生、果树等,以免加重病虫危害;改进整地技术,施有机肥;开发利用EM等微生物制剂,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内含微生物的分解,改善土壤环境,缩短轮茬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

3.3.3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选育抗锈腐病、根腐病、立枯病的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通过中短期培训帮助农民改进种植技术,提供管理水平。

3.4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

3.4.1加强政策扶持和监管监督由于西洋参产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存在投资风险及投资成本较高的缺陷,政府应制定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帮助参农稳定生产,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根据国际上对生药有效成分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生产加工质量控制标准,建立质量监督体系,保证药材质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取缔假冒伪劣产品,形成质量监督诚信体系,保证市场秩序。

3.4.2多渠道吸引资金西洋参种植成本较高,多渠道吸引资金是实现西洋参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在给予充分政策支持的同时也要保证政策稳定性。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3.4.3形成新型服务体系利用多种现代传媒手段向广大农户及时提供最新种植信息和市场动态,帮助农户规避风险,获得更大利益;鼓励相关人员建立西洋参合作组织,为广大农户提供指导和服务,发展订单式种植,同时为农户提供相应物资,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赵树清, 载新荣. 西洋参研究进展[J]. 广东药学, 2005,15(6):63-65.

[2]孙黎明, 刘方杰, 刘静,等. 文登西洋参应用以及种植技术方面的研究[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5(9):38-39.

[3]荣加林, 徐静. 威海地区文登西洋参区域品牌发展现状与意见[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20):292-293.

篇4

[6] 邱祝强,谢如鹤,林朝朋.广州地区生鲜农产品销售物流安全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7(7):125~127.

[7] 邓红生,黄邦海.广州市有机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8(3):91~94.

[8] 甘信华,刘 峰.物流业与三次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39~41.

篇5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3-02

引言

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的新兴海洋产业群体。分为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1~3]。海洋新兴产业则把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滨旅游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产业划在其中。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深海采矿业等[3]。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尤为重要。

一、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从2006—2011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见表1),且尽管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海洋产业处于低靡状态,但是中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仍然保持稳步增长。

1.门类齐全、总体规模小,有较高的成长空间。中国具有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但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占海洋总产业的产值比重很小,远落后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形势。根据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海洋新兴产业中,除了滨海旅游业所占比值为33.27%,剩下的其他海洋新兴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尤其是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

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规模不断变大,主要经过了产业结构单一阶段、二、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阶段 [4]。

3.各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由于各个省市自然禀赋和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的差异,使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主打海洋新兴产业(见下页表2)。

(二)存在的问题

1.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阶段具有差异性。中国海洋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医药、油气和化工等产业的产值在2006—2007年间均有显著增加,但是海水利用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电力业的增加值很小,而且海水利用业的增加值有变小的趋势。说明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2.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由于传统渔业的过度束缚,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知之甚少。这样一来,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形成全社会经济参与和支持发展型海洋新兴产业,减慢了其发展的速度。

3.研究人员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研究海洋新兴产业的科研人员较少,自主研发能力弱。由于科学、经济效益、技术和研究开发的可行性都不大,导致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技术推广的规模和速率都很小 [5~7]。如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研究人员仅约为1万人,并且后续力量不足。经费、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创新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化。

二、发展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政府应该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加强海洋新兴产业的宣传来让公众逐步认识到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加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及各级海洋从业者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认识,以便更好地发挥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选取不同发展方式。优先选择增值快、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性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中国,考虑到海洋资源和开发的风险,应优先选择那些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的产业发展,如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作为战略性产业,使其成为中国未来海洋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3.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建立科技创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大投融资的灵活性,形成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并运用市场机制,注重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改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海洋经济,2012,(1):79-83.

[2] 汪科.宁波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三江论坛,2012,(11):10-13.

[3] 孙吉亭.海洋产业资源与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3.

[4] 徐胜.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探索[J].海洋经济,2011,(2):6-11.

[5] 李毅.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J].海岸工程,2002,(4):46-51.

[6] 仲雯雯,郭佩芳.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163-167.

[7] 于婧,陈东景.实现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3):123.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in China

LI Xue-ying,XUE Zhong-yu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