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前景

篇1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概况

所谓互联网文化产业,亦称新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或者数字娱乐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领域。至2016年底,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将分成四部分:一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市场价值将占70%;二是传统媒体,包括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大约将占10%;三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大约将占10%;四是旅游和演出等娱乐活动,大约将占10%,由此将形成7∶1∶1∶1的发展格局。

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平台为王,做平台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赚钱比较多的,做内容的企业赚钱比较少。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这个平台有两个特点:一是向移动化发展,二是这个平台是无边界的。

这些做平台的互联网文化公司不仅做数字文化产业,还做其他内容,如网络零售、金融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会形成同质化大型平台集团。即企业经营的主业大体相同,如现在都做网络文学、游戏、广告,而接下来都做金融等。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格局。数字文化产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创业领域和发展领域都将跟数字文化产业发生联系。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特点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一般条件下,互联网文化产业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规模,即海量的内容;二是要专业化,即做得很细。传统媒体的平台规模效益日渐萎缩,互联网则可以无边界。如百度可以无边界的广告数量,这就是平台的效果,所以它是真正具有海量内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会受到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冲击。所以,今后传统媒体主要生长的路径就是内容的品牌化,即具有别人所不可替代的内容,譬如包括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和娱乐栏目、电视剧等都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新媒体,是新技术条件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形态而言的,如数字杂志、数字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形态,除了满足传统媒体为人们提供信息、交流和娱乐的需求之外,还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独特优势。新媒体之“新”,不仅“新”在技术和形式上,更是“新”在理念上。理念上的创新带来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来文化在创新模式、传播途径和影响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二者的结合更进一步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围绕着新媒体的创新所形成的新媒体文化,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渗入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文化产业和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将来很可能还会受到更大冲击,文化产业中各个板块的新格局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得到更加清晰的呈现。

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互联网公司在影视、文学、音乐、动漫等诸多领域的布局,这让传统文化领域从业者感到来势汹汹。图书、杂志或者报纸等纸质媒体从传统媒体的角度来看是转型不了的,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业务的扩展,而不是将报纸和杂志搬到网上去,那是搬不动的。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的合作也开启了全新的模式,在电视直播和在线互动进行了创新式的结合,开辟了“网台互动”模式。

互联网既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推动了文化产品供给。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跨界融合,创新了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在互联网平台下,众筹、股权投资等新的文化金融模式正在出现。专门的众筹网站的诞生以及淘宝网等许多网站成立的众筹平台,为文化艺术类的项目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家、小企业家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展示创意,预先向大众募集资金。众筹依托互联网拓展,是中小文化企业或个人融资的补充。

在快餐式阅读习惯的潮流下,提升内容品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产业和市场发展水准的关键,而互联网内容产品的核心是产权保护。保护网络版权、培育正版消费理念有利于激发内容创作者的活力,互联网企业既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基于正版内容运营的盈利,也要发挥企业责任,积极打击盗版。内容产业其实最核心的就是版权,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四、互联网文化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考

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自己。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企业的转型已成为必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离不开互联网平台,更需依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数千年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人们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传统企业价值链乃至于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数据、大平台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互联网本身也不再是虚拟不实的经济体。任何文化企业都必须时时刻刻准备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变化。

要将创新机制纳入到企业制度中去。“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和变革的铁律。在文化产业从需求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的今天,对新媒体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迫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显得愈加模糊。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企业更需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在找寻新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努力在行业融合中进行相应的技术与文化创新、内容和运营管理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与用人考核机制创新。同时,先进理念的变革和创新来自于企业的人才创新,这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坚持把以人才为根本,以优秀企业家为中心,作为社会文化建设发展提升的指导,才能葆有文化企业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汶上县政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地。不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的类别进行探讨,能够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开拓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图1所示为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及创新模式结构图。

1.全新业态全新业态的产生一般通过需求创造和技术创新两种途径。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新的资源也随之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少数群体的需求,这一少数群体慢慢积累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后,就预示着一种基于需求的新业态正在萌芽、成长。这种因需求细分而创造的业态从传统文化产业业态中逐步脱离,形成独立的全新业态。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背景下,企业会根据人们在新技术环境下产生的新需求特点,创造出新的内容产品,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比如数字化技术下诞生的微信、微博等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相关应用研发,开启了文化产品的微信支付、在线实景体验等新的消费体验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2.改造业态由于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来自新兴业态和其他产业的冲击,市场被逐步蚕食,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而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进行改造升级是提高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突围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产业的改造业态既包括充分运用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与功能,丰富其文化表现形式,推动业态的不断创新,也包括从引入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的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如日益丰富的数字化移动终端以及以淘宝、亚马逊等为载体的网络商业模式等都为当前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

3.融合业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融合是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在内外部作用下的资源整合、活动延伸、产业链重组的过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这种异业间融合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方式之一。[5]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竞争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文化产业面临激烈竞争的现状而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存之路的探索。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业,既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内容,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服务边界和品牌效应,两者的交叉融合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之举。

二、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或内容等资源、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也对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对资本、内容、组织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商业运作、资本运作、组织管理、表征呈现、内容创意五种创新模式。这五种创新模式既可以作为反观不同类型文化产业新业态得以形成的参照点,也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常态化、持续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商业运作模式商业运作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来孕育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从横向或纵向延伸出相关的产业或产品,以衍生品或延伸业务的开发来实施下一轮的商业运作,不断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走向成熟化。涉及交易、买卖等活动都是商业运作的一部分,在整个商业运作链条中,抽离或改变其中一个元素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产业形态的发展。因此,创新商业运作方式是发展新业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中出现的虚拟交易方式正是创新商业运作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文化产业交易是在固定场所消费有形或无形的精神文化,虚拟交易方式的出现不仅使随时随地的支付方式成为可能,也把消费体验由实地实景扩展到虚拟场景的现实可感体验。比如,“旅游虚拟体验网”即是利用三维虚拟成像技术,使消费者可足不出户进行类似3D场景效果的全景虚拟体验,虚拟体验集景区信息展示、导航导购、景区监控于一体,也有微缩地图指引、快速切换场景等应用。[6]这种新型旅游方式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就要求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旅游业务对旅游体验观赏点进行技术性转化,这样会更有助于虚拟旅游带动现实旅游,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创收。

2.资本运作模式资本运作模式是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中区别度不高的一种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多元化投融资的资本运作方式来发展新业态,尤其是在文化产业中,通过无形资产来进行产业化运作,力图以更小的资本投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由于文化产业新业态很大程度上处于培育期的初级阶段,商业模式并不完全稳定,因此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既是分担发展风险的有效手段,又是完善新业态产业链、拓宽新业态业务所需资金的必然要求。

3.组织管理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组织管理创新模式包括企业内对文化产业中生产和资源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企业或行业内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变革可以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使企业在产业中获取更大的发展自由度和发展自,进而推动具有显著发展潜力的新生业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融合与改造必然要与其他产业或元素相交融,尤其是异业间的糅合会对文化产业中的组织结构模式提出新要求。比如“文物酒店”这种集较强文化性与浓厚商业服务性的整合,使得双方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依托于文物而进行酒店服务业拓展的战略不同,由于“文物酒店”是一种双元素的综合开发,文物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性物品,而酒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文物的开发作出延伸,提供文物宣传及观光的平台,因此在文物管理与酒店管理的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组织管理的创新性设计。

4.表征呈现模式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包括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文化艺术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新业态则可以在这些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等应用来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的呈现,这种新的表征呈现模式可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多终端的呈现、多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各种形式的内容呈现载体日益丰富,数字出版、3D动漫、会展等具有新时代气质的文化产业带来更有创意的表征形式。除传统的书刊出版企业外,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创新文学作品的创作渠道,创造出一些新的形态。例如豆瓣读书正是利用网络平台为大众提供出版发行的渠道,同时出售传统图书的电子版以及经典网络内容的特辑。这些方式实质上都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也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和途径。

5.内容创意模式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活水”。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内容只有具备独创性,企业的商业运作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和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创新和表征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等文化新业态创新模式必须以内容创新为基础。与前面几种创新模式不同的是,内容创意模式的可复制性不高,更有利于差异化的运作,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的核心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内容及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使效益最大化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的目标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对文化产业内容进行创意性开发的“二次”加工处理,依托于具体的内容元素,开发其符号化的内涵,赋予新的价值意义,也是对文化产业内容更深层元素的挖掘和思维再现,这种挖掘和再现是新业态发展的富矿,具有发展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三、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新业态有助于完善产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拓展产业链、开拓商业运营模式、促进资源的创新整合,而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思路。针对以上5种创新模式,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开拓思路,运用高新的技术手段、完善的组织结构,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创新,获得持续的、稳定的科学发展。

1.立足缝隙市场,建构分层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是立足于新资源或新需求而形成的,因此对消费市场进行定位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随着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由小变大、市场细分由大变小,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下,依据市场缝隙理论进行定位,致力于分层化消费市场建构,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最佳选择。在出版领域,诸如基于互联网的豆瓣阅读等平台做得风生水起,是文学创作新业态形成发展的一种类别。豆瓣阅读的成功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广大的读者群、便捷的获取方式等方面,也在于其实行免费与付费并行、引入内容后的再分成等商业模式。实行“免费与自行定价相结合、豆瓣与作者再分成”这种分层付费的方式也便于培养读者的付费习惯;在引入的其他电子书方面则是与出版社按售价进行再分成。目前,豆瓣阅读只是占据部分小众市场,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集中于长尾理论下的用户体验、产品开发等方面,以期培育完善的、有利可图的新业态形式。

2.实施精准营销,培育消费定势人们对于新业态的接受可能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可实施精准营销,对消费者进行逐步渗透,以此培养人们的消费定势、稳定消费需求。2014年,互联网电视成为技术融合背景下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无论是传统电视台、电视制造商还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家庭客厅,尤其是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凭借丰富资源及雄厚的资金,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使互联网电视(OTTTV)散发勃勃生机。诸如乐视网所推出的乐视超级电视在与百度影音推出的“棒子”、湖南电视台推出的芒果嗨Q等一系列盒子的竞争过程中,则占有较大优势。乐视超级电视有效利用了乐视网的巨大内容库,并不断优化系统性能、研发更多的应用系统,这个过程若没有优质的乐视网内容资源作为依托,以原有乐视网巨大用户资源作为基础,单纯凭借高性能的电视机硬件制造及应用商店是很难占据市场的。

3.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重组核心价值链文化产业可以借由新业态来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确保企业持续的创新力及发展活力。利用数字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原有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做进一步优化,以生产具备高产出价值的文化产品,并充分强化此产品的开发空间,形成固定的价值链条和发展路径;对于未得到充分注意力的产品及未能较好开发的文化产业资源,可以利用多种推广渠道,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来开发相应的需求元素逐步吸引消费者,以此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图书出版行业,出版商可将畅销的图书转码为网络资源,实行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销售;可以分专题、分平台进行重新编辑,以特定群体为稳定消费群;可以进行版权分销等二次交易。而对较为零散、尚未确定销售前景的内容,则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由免费向收费,或通过琐碎资源的整合编制特辑来扩大售卖量。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66-03

[作者简介]郭磊(1979-),男,汉族,江西上饶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项目编号:YG201517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文化产业能耗低、污染小、市场潜力大,正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同比增长121%,比同期现价GDP增速高39个百分点。“十”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然而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金融环境的制约,文化产业仍然存在融资难问题。

一、文化产业特性形成的融资约束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特殊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经济特性:一是资产结构上无形资产比重较高;二是具有高商业风险和国家政策风险;三是市场化程度低、商业模式不清晰。文化产业的特性放大了行业内部企业的融资风险,因而容易受到金融排斥。

(一)资产结构的特殊性

文化产业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知识、智力和技术投入。文化产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构成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品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由于文化产业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固定资产等抵押物比较少,现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能完全契合文化产业的特点,这限制了文化产业的融资可得性。无形资产估值的不确定性也是文化企业融资约束的主要因素,文化产业无形资产一般具有创意性和独特性,难以确定交易价格,甚至不具有市场价格;有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地域和人们偏好的改变,其价值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诸如在地域差异、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时尚潮流等因素影响下,资产定价比较复杂、价格波动很大。

(二)高风险性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相比较,具有更高的风险特性,主要是产业自身的商业风险以及国家政策风险。首先,文化产业商业风险较高。因为文化产品是带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内容的创意产品,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并非是基于生理或者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精神上的需求,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与易变性。因此,文化产品创作者很难准确预测市场反应和需求,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行创作,再加上多数文化产品属于非必需品,其市场需求弹性高,文化产品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文化产业政策性风险大。文化产业不但具有市场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政府会对文化产业有选择地给予支持或加以限制,某些文化产品可能存在不能通过意识形态审查的风险。

(三)商业模式不清晰

首先,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耐用消费品,以大众性、一次性、娱乐性为基本属性,大多数产品消费周期性短、实时性强。例如,影视剧、文艺演出具有短期的项目性,演出持续期也只有几个月,不能产生长期和持续的投资收益。其次,由于过去文化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过去一度融合发展,文化的产业属性一度被忽略。文化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链条上原创、制作与环节分割明显,产业链中端的大型传媒机构控制文化创意制作与平台,前端的内容原创企业和后端的文化衍生环节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不利于产业链的发掘和延伸。产业特性导致文化产业整体的融资风险较高,文化产业容易陷入融资困境。

二、金融环境导致的融资约束

在我国,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较短,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联系不紧密,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前景、资产定价等信息的了解较少,特别是一些文化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企业,其盈利模式不是很清晰,因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能契合文化企业的特点。

(一)银行信贷不适合轻资产的文化企业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政策下,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针对传统产业,重视企业拥有的有形固定资产,而适合文化产业融资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由于文化产业资产结构的特殊性,以知识产权和创意项目作为主要资产,无形资产占比大,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缺少银行传统上认可的有效抵押品,这与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匹配。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价值波动比较大,很多银行为规避风险很少开展针对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因而大部分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

(二)文化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难度大

首先,大部分文化企业不具备上市融资的条件。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发行股票与债券,鼓励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增发股票等方式融资,以加快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但上市融资条件较高,目前我国上市的文化企业只有几十家,大部分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财务业绩难以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即使是上市条件最宽松的创业板也要求申请股票上市的公司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千万元,最近一期期末的净资产不少于2千万元。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盈利能力与资产规模等方面的约束,使其很难实现上市融资。

其次,文化产业进行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难度更大。文化产业比一般的产业具有更高的风险特性,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创意性,其价值既取决于生产者的创造也取决于消费者的体验,文化产品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很多文化产品消费周期性短,不能产生长期和持续的现金流,很难被投资者认可,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难度较大。

(三)金融配套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间接融资、直接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得到发展,但是由于文化产业融资的相关配套机制缺失,导致现有的融资渠道不畅通,文化企业实际的融资效果不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第一,专业的评估机构缺位。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的特性,版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是其核心资产,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会受到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多重影响,其价值评估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机构进行评估,但是国内对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的机构较少,严重制约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抵押担保和信用保险缺乏。文化产业固定资产较少,商业风险也比一般产业高,在缺乏抵押担保和信用保险的情况下,无法实现风险分散的功能,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规模为此受到重大制约。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路径

(一)完善间接融资制度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金融机构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建立适合文化产业融资特征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针对文化产业以轻资产的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以实现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基本覆盖。强化信贷风险控制,准确识别和管理文化产业融资风险,除了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版权集合质押贷款等信贷服务,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使信贷融资成为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让拥有优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文化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

(二)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机制

政府可以为文化企业上市提供配套服务,对不同层次的文化企业制定对应政策,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对盈利能力较强并且资产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可以寻求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对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可以争取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对于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则可以选择场外市场挂牌。近年来,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兴起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注入活力,同时,也需要完善和规范发展场外市场,明确场外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地位,规范运作规则,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场外市场融资功能与交易功能,健全场外市场信息披露规则,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通过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完善融资配套机制

为促进文化产业顺利实现融资,需要发展和完善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了保障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应扶持担保机构的发展,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资等多种渠道扩大担保基金的规模,通过政府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分散融资风险;建立再担保机构,分散和转移担保机构风险;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为知识产权质押、投资入股、融资担保和流转变现等投融资行为创造条件;促进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项目推介、投资引导、并购策划、项目融资和产权交易组织等服务;为各类文化产权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及专业服务,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紧密结合;为文化的项目孵化、企业升级、转企改制、并购重组、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增资扩股、招商合作等提供一揽子的质押贷款、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兼并收购等综合金融服务及基础平台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02

文化产业范畴是和第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文化可以渗透到各个产业,从而提升其价值,引领潮流,带动发展。在当前全球化红利衰退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整体经济上升。当前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抵御风险能力差,创意同质化严重等现实矛盾。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快风,撑托起文化产业发展之帆,对于解决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期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近年来,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表现在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占全区GDP的比重不断扩大,对地区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10.42亿,提高到2015年的约1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6%,提高到2015年的约19.4%。文化产业规模壮大,经济战略地位的逐步攀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1.2 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稳定发展

文化产业按行业门类主要分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两大类。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是最大的领域,属于锦江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据201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锦江区文化产品生产类企业共有699家,占全区文化产业单位的73.50%,营业收入为1683亿元,占比达88.44%。而以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业设计等为主体的设计产业正加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迅速发展。

1.3 文化产业新兴领域发展不断提高

工艺美术品的销售是锦江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工艺美术品销售单位达59家,营业收入达到17.2亿元,占文化创意总收的8.81%。该领域主要涉及黄金及珠宝工艺品销售。同时,锦江区是商贸区,人流、物流较为集中,文化休闲娱乐业在近几年里得到迅速发展,总体规模日益壮大,2013年文化休闲娱乐业共有单位有1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

2 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经济贡献不足

与北、上、广、深的文化发达城区相比,锦江区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散、小、弱”的特点,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大的龙头企业偏少,4A广告企业数量停留在个位数。以北京朝阳区为例,共有41574家文化企业,2012年地方经济贡献达80亿元,单体企业地方贡献为19.24万元;而全区单体企业地方贡献仅为6.7万元。

2.2 品牌效应不足

从事文化创意领域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竞争力薄弱,开发模式过于单一,重点打造以商贸业和休闲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尚未对旅游纪念产品、知名品牌构建全产业链,资源有效利用率不足,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难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 互联网金融下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3.1 解决文创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协助文创企业抵御风险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进入高速发展期,有效缓解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大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为文创企业融资迎来了“春天”。在互联网金融中,P2P和众筹掀起了一场新的融资模式风暴。从2013年中国网贷公司地区分布数据来看,四川省网贷公司所占比率为4.21%,相比广东(2331%)、浙江(19.66%)等地而言比较低。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加之政府投资力度难以维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带来的资金缺口,就造成了锦江区文创企业难以抵抗资金断裂带来的风险。故政府应扶持P2P来扶持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在保证网贷安全性的同时,为文创企业提供P2P网贷绿色通道,以构建文化产业资金风险抵抗的防线。而众筹模式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资金的来源者不再局限于银行等渠道,而是来源于大众,开创了人人皆可成为投资人的新模式。在2015年最受欢迎的10种众筹活动中,社会事业(274%)、商业和企业(16.9%)居前两位,这比较符合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通过众筹模式,既能降低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又能降低由于投资周期长、市场前景不确定而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3.2 打造文化品牌大项目――互联网金融传播巴蜀特色创意产业文化

互联网金融具有的跨地域特点有助于传播巴蜀特色文化。无孔不入的广告等传播媒介遍布于地铁、街道、商超、通讯设备等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中衍生的口碑效应、品牌放大镜效应,可以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巴蜀特色创意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品牌。具体而言,一是以区内各大旅游点为支撑,如三圣花乡、塔子山公园等,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来开发产品;二是利用锦江区丰富的次生文化,诸如茶馆文化,打造民俗文化品牌,集传统和现代改造,赋予其新内涵;三是打造文化工艺设计品牌,结合四川传统的川绣、蜀瓷、蜀竹等手工艺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

3.3 激发文化消费需求――互联网金融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由于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广泛,对刺激文化消费需求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壮大了消费者队伍。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广大消费者能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创新的金融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降低了消费者获得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门槛;其次,缓解流动性约束,增加消费需求。互联网金融通过便利化的支付方式和消费信贷等方式,增加消费的便利性和即时性,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内在动力;最后,增加消费者的财产收益,并通过财富效应扩大消费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服务主要是针对收入较高人群,门槛较高;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一种低门槛、标准化并且具有规模效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增加了普通消费者的财富收益,还增加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在互联网金融解决锦江区文化产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要修炼文化产业的内功。在互联网金融下,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找准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契机。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多思维、全方位开发消费者的内生性需要,忽视人的价值的文化产业只能是空洞的市侩娱乐,而不是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创新,突出人的主体向度也就成了未来锦江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欧阳神州.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J].学习与探索,2014,(06):2526.

篇5

一、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必要性

自1989年深圳“景秀中华”开办以来,中国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浪潮此起彼伏,获得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估计,大陆目前有各种类型、样式和主旨的主题公园3000多个,形成了华侨城、宋城集团、华强集团、长隆集团、港中旅集团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集团。在笔者看来,中国主题公园需要继续推动连锁经营战略,一方面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收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可以实施品牌化战略、完善企业的产业链结构,简而言之,无论是从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发展模式来讲都获得了相应的路径来完善和优化。

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已经进入到了连锁加盟店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与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在物流系统和店铺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特别强调物流系统的链接和稳定,而主题公园则强调通过故事或创意或主题来吸引游客,与此同时,由于投资额大和避免同质化竞争,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数量比较少;其次,规模增长迅速、资本运作活跃,欧美全球性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以欧美市场为基本市场,不断进行全球化运作,而重要的手段便是资本运作,以收购作为品牌扩张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第三,连锁业态多样化趋势明显,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并不局限于单一业态,而是实行连锁业态多样化战略,充分利用并扩大品牌效应,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最后,国外主题公园在连锁经营的类型上偏向于直营连锁类型和直营连锁与特许经营的复合类型,而目前绝大多数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都采取单一的直营连锁,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资金资源和人才储备,对各个连锁成员的人、财、物等进行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以避免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经营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化经营和相关战略缺乏,表现为集团化规模都比较小,以华侨城为例,无论在资本投入还是市场占有量,其集团化经营都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扩张方式上仍然采取企业或集团内部孵化的成长型扩张,而国外成熟的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扩张战略采取了并购的方式,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资本运作程度低。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价值链短、品牌化效应低,表现为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虚拟产品和价值链延伸。以迪斯尼乐园为例,不仅仅拥有大量传统主题公园所需要的基本业态,而且还通过故事的实物化和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以达到产业链链条的延伸,从而获得足够的附加值利润。必须指出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基础的价值元素,即能够带来品牌化效应的创意或故事,这是中国主题公园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第四,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业态比较单一。第五,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面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尤其是本土化的国际竞争,即国外主题公园已经盯住中国庞大的游客市场,已经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业务拓展市场。

二、五种价值实现方式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的模式不能照搬企业连锁经营的方式,而应该根据中国主题公园现阶段发展的具体特征和竞争格局,选择能够增强中国主题公园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

1,并购模式

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基本商业模式是并购模式,原因在于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必须实施连锁经营战略,而实施连锁经营战略最重要的策略便是推动中国主题公园的资本化的并购战略。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能够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如下问题: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缺乏规模效应。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能够迅速地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能够带动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如降低主题公园的创意开发和管理的总成本。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战略引导角色。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增大,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大该集团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确立该主题公园在中国主题公园市场竞争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当下中国主题公园存在数量众多、同质化的激烈竞争格局。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缺乏人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能够扩大集团的资产规模,还可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从而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推进。第四,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品牌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可以提高知名度,从而有助于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主题公园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收益。第五,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可以实现规模效益,还可以在加剧的行业竞争中,能够扩大主题公园的经营范围,分散行业竞争带来的市场分先,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和利润。

并购模式作为中国主题公园快速发展或盈利的基本方法,仅仅针对和适用于具备资本充足、资源充足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主题公园。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不仅仅能够带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几率,同时也能够带来发展的风险。首先,中国主题公园实施并购战略需要大量资金,如果自身资金不够充足或筹资不当,就会对主题公园原有的资金机构和财务杠杆生生不利风险,增加主题公园的运营的财务风险,尤其是现金流面临紧缩的管理风险。其次,由于中国并没有相应的主题公园价值评估机构和相对完善的财政税收记录,可能存在资产评估不实的风险,因此需要中国主题公园在并购阶段,根据客源、基础设施、员工安置等多方面因素来相对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才行。第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长期存在的不信任的市场关系,中国主题公园的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家并购和反收购的风险。第四,中国主题公园并购面临如何安置员工的经营风险。如果对员工安置问题没有妥善地处理,便存在沉重的包袱问题,增加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因此,中国主题公园不能很好地处理并购所带来的运营风险,将可能面临“规模不效益”、“规模负担”的并购困局。

2,内容为王

中国主题公园普遍存在主题单一、缺乏故事和内容的基本问题,需要推动故事和内容的打造。所谓“内容为王”,指的是创意、故事、节目、信息、活动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决定着整个主题公园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基础和高附加值。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并不意味着能够成为主体公园的故事,也不意味着都具有商业价值,换言之,并不是任何创意都能够成为所有主体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价值增值的基础,原因在于,首先,创意是个性化的、艺术化的,就其艺术特质、个性特质而言,本身便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因此,进一步商业化的可能性比较低;其次,创意是片段化的、不完整的,还需要系统化地进行更多创意的整合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创意或故事;第三,创意的呈现,一方面需要科技的支撑、另外一方面需要资本和人才的支撑,可能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主题公园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呈现;第四,创意的呈现,缺乏主题公园的战略支持,即使主题公园员工有好的创意,如果缺乏战略支持,仍然无法得到完整地实施;第五,创意的呈现,还需要获得政策和社会制度的默许和认可。

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运营而言,内容为王主要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科技的层面,强调科技元素的融合所带来的对于游客的体验,如各地主题公园打造的3D或4D体验中心;其次,故事的层面,强调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呈现来加强游客体验。因此,打造和提升主题公园的内容能力,需要从科技层面和故事层面来实现。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故事和内容打造和提升而言,企业创意能力的展现并不需要着眼于新颖性上,即重新打造一个新鲜的故事或新鲜的元素,而更需要发挥整合能力,即使是各种旧有的元素,仍然能够通过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资源整合而达到“新颖性”。

故事或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国主题公园运营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原因在于:首先,主题公园运营的实质是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的一部分,而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强调故事或内容对于消费者的吸引能力,这是区别于传统的自然主题公园的原因所在;其次,主题公园运营还需要大量的延伸或衍生产品销售,而延伸或衍生产品的出现需要契合于主题公园公园的故事或内容,因此,要求主题公园的故事或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所以,在主题公园的策划、建设过程中,需要为延伸或衍生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留下足够的空间,甚至为整个主题公园的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

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故事或内容最重要的表现便是,模仿或复制某一个优秀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营销,然后通过门票和简单的餐饮销售而获得收入。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模仿或复制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但仅仅适用于市场的简单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言和已达品牌化发展阶段的中国主题公园而言,便需要独立的故事叙述和内容设置,而这种故事或内容是整个主题公园集团品牌化发展的价值基石,否则便不存在品牌化的可能,也不存在所谓高附加值的延伸或衍生产品系列的可能。针对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发展的具体特征而言,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主题公园存在通过创意授权的方式来组织连锁经营的可能性,虽然不及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打造和提升的商业模式更具优势,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主题公园企业而言,相对于其企业的整体性实力和发展阶段而言,仍然是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商业模式。

3,产业链模式

主题公园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通过故事或内容来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和回忆的新型旅游形态。有学者指出 ,根据文化创意的价值增值实现的产业链为基础,可以把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内容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内容本身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渠道和消费渠道作为赢利来源的产业,文化产业衍生品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为基础、依托制造业的设备生产出延伸或者衍生产品的产业,甚至也包括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金融、市场咨询以及后续服务等服务的产业。

延长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对于文化企业而言,通过文化元素、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开发,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也是文化产业新的形态不断更新、拓展的根源。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要采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基础便是拥有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或者享有较大附加值空间的品牌授权。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展中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和竞争力,“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多是不同行业之间结合的产业链,不是仅仅指某个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或者说,当我们将文化产业链时,大多数时候是讲电影、电视、游戏、影星等各自延长的产业链,或者是文化产业族群中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产业链。除了任何行业都具有的上下游产业链之外,文化产业还有三种产业链。一种叫做内在的产业链。所谓内在的产业链就是‘内容为王’和‘一意多用’,与其他的产业共享同一种内容……即一种共享同一个故事资源的产业链。第二种产业链叫做协同的产业链。所谓协同的产业链就是不同产业或产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协调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第三种叫做整合的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不仅要求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而且还要求产业的配套经营,包括资本、人才、政策、资金和环境等方方面。”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满足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的基本要求,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更是需要深入地切合于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需要注重区位的科学性、故事的完整性和管理的伦理性,因此,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不仅仅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延伸的基本要求,还需要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延伸的其他几种形式中寻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产业链可以变现为:首先,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总部需要有独立的创意人才团队和管理人才团队,并且把创意的汇集和深化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总部的基本要务,而且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长期化战略,很多优秀的故事或内容都是经过很多年许多创意逐步汇集、深化或升华而得来的;第二,以某一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而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集团,需要让各个主题公园完整地呈现故事或内容的要求以及企业的战略要求,成功地把各个主题公园打造为关于故事或内容以及相关品牌的营销体验性平台,从而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作为整个产业链延伸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平台,而且成为相关延伸或衍生产品的积聚和销售平台,在笔者看来,这是很多中国主题公园甚至国外主题公园在打造主题公园的产业链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环节;第三,以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开发相应的内在产业链结构,比如以故事或内容打造的动漫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舞台剧、动画片、动漫电影、游戏以及相应的服装、玩具等等;第四,以故事或内容的某些元素,开发相应的外在产业链结构,比如把某一个主题形象租借给其他公司进行进一步价值链开发,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主题公园需要做好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和授权方面的法律事宜;第五,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还需要做好协同的产业链延伸。而协同的产业延伸正是笔者正要谈到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需要注意的跨界的商业模式。

4,跨界模式

跨界的商业模式,指的是原本属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元素与其他产业或行业的元素重新组成一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可复制化的盈利模式。笔者针对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价值实现方式的研究的主题而提出跨界模式,原因在于:首先,中国比较优秀的主题公园集团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产业或行业存在关联,或者本身便是从某些产业或行业脱胎而来的;其次,在中国主题公园激烈的竞争市场格局中,各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并非把主题公园的运营作为最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都在主题公园业务之外同步地开展着其他的业务;第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炙热的大环境下,由于主题公园的开发具有大量的土地,应该各个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都在进行房地产的开发与销售。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主题公园已经在尝试旅游与其他行业跨界的商业模式。从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房地产行业都是一个具有投资前景的盈利行业,因此,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最重要的跨界商业模式便是旅游产业+房地产行业+N的模式。以旅游行业作为投资元素或驱动,带动周边房地产行业的升值,从而获得足够的商业收益。

5,品牌化模式

篇6

近年来,青岛也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2013年,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15.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8.6%,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已成为青岛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论坛期间,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就与全球数字娱乐联盟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如西海岸发展集团董事长王志军所言,西海岸将借此打造一个世界级水平的娱乐、创新和文化新区。

以“融合:数字娱乐的现实与未来”为主题的论坛,旨在商讨全球化与大文化视野中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在数字娱乐产业的未来趋势、数字娱乐内容的创作、新技术对数字娱乐产业的促进、数字娱乐平台、数字娱乐节目模式创新,以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教育和研究等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代表们也就此发表了精彩见解。

被看好的中国市场

欧阳敬东:媒体市场在中国是新兴的市场

就国家发展政策而言,我国文化产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升级。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我国是英超(联赛)最大的海外市场,也许再过5年或者10年,我国会超过英国,成为英超最大的市场。

在数字传媒方面,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有约8亿的手机用户,微信也已是世界最大的社交平台。目前,我国移动App每年有3倍的增长,传统数字传媒领域的增速也在60%左右。对任何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而言,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价值利用方面,我国还未达到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

数字媒体的发展,已远不是单一国家和地域的概念,而是全球化最好的例证。在海外,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互联网电视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占有率,到任何一个三星、四星级的酒店,不仅可以看到CCTV4,还可以看到湖南卫视。

传媒行业是一个产业升级和产业互动的过程,不论是传统传媒到数字传媒的过渡,还是海外知识产权与我国国内市场的对接,中国都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媒体市场在我国是新兴的市场,需要通过探索找到好的方法来推动内容业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框架建设。

Hax Hole:中国市场是未来成长的基点

进入21世纪,音乐行业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适应数字时代,而一种流媒体或定制化服务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形成。由于这种模式的转变,英国和美国音乐行业去年的收入也大幅增长。

虽然国外产生了很多商业模式,但这些商业模式并没有在中国大规模的推广。环球音乐在中国有3亿用户,2013年由于手机移动的音乐服务创造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使得音乐粉丝愿意为此付费。2013年,环球音乐总计实现收入8300万美元,而美国仍是主要的市场。当前中国音乐市场仍需解决盗版以及盗版背后的很多问题,比如艺人的开发、培养等等。

付费音乐仍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市场也将是环球音乐公司未来成长的基点。我们有很多专业的录音人员、推广人员、唱片制作人等等,现在也在培训中国的相关人员,后台服务人员,并在挖掘有潜力的艺人,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目前正在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联通、中国移动等公司建立合作,希望它们成为环球音乐的合作伙伴,以帮助环球音乐以及中国的写词人、艺人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也帮助这些公司走向世界。

环球音乐希望能在中国的在线音乐市场、卡拉OK市场上分得一块更大的蛋糕。环球音乐的音乐库体量庞大,甚至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歌曲,而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还需要监管者、商业人士及行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如果能创建一个合法的、低成本买到音乐作品的生态环境,将对各方产生积极影响,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梁信军:伦敦是中国投资者最愿意去的地方

中国在很多投资者眼中是新兴市场,是全球第一、第二大主流市场,将来中国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会是美国市场的两倍、三倍。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行业,移动互联网跟商业相结合产生了电子商务。去年,我国电子商务规模超过美国。

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不但会成为我国货币基金市场的第一大趋势,而且会影响票据市场,移动互联网也会与健康、旅游教育、房地产销售、汽车销售等其他众多领域相融合。而英国在创意产业领域有着较强优势,英方在最开始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可以把重点放在中国市场。

目前,我国已经从生产大国转为消费大国,与中产阶层生活相关的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比如升级消费、体验式消费、个人金融、移动互联网,以及健康领域。我国已经是资本大国,政府也在鼓励私人的人民币财富更加国际化。中英两国的公司应该多加强合作,伦敦跟香港地区一样,―定会是中国投资者最愿意去的地方。

电视产业的前景

王志浩:免费电视服务“惯”坏了消费者

篇7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3]。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4]。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见图2。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篇8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

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

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7]。“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篇9

“文化事业”这一概念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体制的产物,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实行的是计划管理模式。当时的文化管理体制只强调了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属性,重视其公益性,忽视甚至排斥了文化作为消费产品的市场属性。这种体制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体制”,其运行模式是“财政支持型”、“社会福利型”,俗称“政府办文化”。

根据权威解释,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资本市场的企业群体或事业群体。它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叫做文化产业园。

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认为,国内的各种各样的园,现在都改名叫文化产业园了,或者叫文化产业园或者叫创意产业园或者叫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话,他初步统计了一下,中国4个直辖市平均1个直辖市大概有100个园,省会城市平均20-50个不等,地级市大概3个,县级市大概1个。所以,合起来大概将近1万个,如果加上主题公园都算的话,现在大概有12,000-13,000个,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是不能算的。虽然有这么多的名义上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可真正能够达到积聚的标准的,却是很少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很多的文化产业创意园事实上并不能实现最初的目的,达到规模化效益。

文化是产品

在高科技和数字化条件下,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平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此背景下,“闲暇时代”和“休闲经济”已经到来。资本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原来的单一的货币资本逐渐转化为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多元资本形式,其中文化资本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产业园是做什么的?

答案其实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无外乎四个字“消费文化”。但这四个字背后的故事,则千奇百怪,形形。

文化如何被消费?在这个问题的背景下,陈少峰的论述颇有代表性,在陈少峰的论述中,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联系比较弱,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无中生有”。陈少峰认为,“无中生有”是说文化产业没有现成资源来做支撑,所依赖的是创意。举例来说,故宫每年的门票收入约在5.6亿元左右,收益不可谓不高,但故宫不是文化产业,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能说是一个旅游景点,而上海世博会就属于文化产业,它因创意吸引了8,000万名观众去参观。

日本和韩国为了促进发展文化产业,都设有政府支持的文化振兴机构。日本的PROMIC(财团法人音乐产业·文化振兴财团)、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等,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从事文化振兴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

日本的PROMIC是由日本文部省建立的财团法人机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则直属文化观光部。这些机构都是由政府出面,由大企业财团出资,目标在于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向国外发展的机构,也为中小文化企业创业和融资提供了方便。

近些年来,韩国的文化产业振兴院在韩国音乐、影视制作和网络公司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电子游戏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对世界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文化聚集效应

陈少峰觉得,我们以前思考的时候都是习惯先从产品入手,比如能不能开发出一个杯子,先想怎么做杯子,然后考虑这个杯子怎么卖。可是现在思考可能比传统的产品层面更进一步,就是可以用模式的角度来思考,当然这两个角度都可以,但是他建议用模式比用产品来思考要好。比如,如果想成立一家电影公司,可以先找到院线,将剧本给对方看,然后再找开发延伸产品的人、搞电视剧的人、搞植入广告的人,每件事情都先弄清楚了,把做电影变成一个模式以后,再去拍电影,至少会化解很多风险。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目标界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至今为止国家从政策层面上予以的最高级别的定位。从地方政府和产学研各界的角度来说,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

总体上说,陈少峰认为,在新的时期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转变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法。

第一,实现制造业方法向现代文化产业方法的转型。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是文化与科技双驱动发展的方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即结合数字文化产业的趋势发展的方法,是以现代文化艺术和设计提升制造业和其它服务业的方法,是注重创意成果向其它服务业转化、尤其是向生产和制造业转化的方法。由此,就需要我们转变硬件思维,具备创意思维,实现高附加价值的增长。

第二,实现产品盈利向商业模式盈利方法的转型。文化产业的盈利方法不是依靠单一的产品,而是依靠企业价值最大化,依靠产业链形态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依靠竞争模式的转变,以及结合新的产业趋势,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方法。

第三,实现由内容为王向内容与平台结合的方法转型。在国外和国内,人们普遍认为内容为王,因而注重文化内容的地位。如果我们以音乐与体育赛事为例子来分析,可以看出,平台的地位胜于内容的地位;而最好的方法是内容产业与平台传播的资源整合方法。

第四,实现注重内容原创向内容创意资源多样化开发即价值增值产业链的方法转型。单一的文化内容向多样性行业和延伸产品使用产生的价值增值产业链开发,是文化产业最本质的方法。

第五,实现筑巢引凤向孵化企业的方法转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法不是依靠办工厂的方法,因为我国缺乏大批成熟的文化传媒企业;这就要求各地政府所主办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应当承担孵化新企业和培育龙头企业的职能。同时,在举办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时,应当实现由文化搭台向文化唱戏的转型,即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仅仅视其为一种交流服务。

第六,实现由投资带动型向人力资源增值型的方法转型。不是由投资为主,而是以人力资源的积累、开发和价值实现为主要目标,其经济价值的衡量不是投资的收益率,而是综合性的评估,即产业发展的收益和效益不仅要体现产值、利润,还要体现在从业人员工资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

第七,实现产品规模经济向品牌与产品附加价值为主导的方法转型。应当持续降低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制造业的比重和物质化产品规模经济的比重,持续提升单一产品和同等规模产值中的附加价值,并且以品牌经营带动附加价值的持续提升。

第八,实现已有资源利用或者资源依赖型向资源创新型的方法转型。要摆脱争夺历史名人、模仿历史建筑以及许多所谓的本地文化艺术表演传统等的所谓资源概念和做法。

在这样的前提下,陈少峰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华流”。为什么提这个概念呢?因为很多人把中国特色的文化当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其实这完全是两种东西。文化产业是现代的,而怎么样融入中国的文化特色,又能够用现代的方法把握形成有影响力的流派,或者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特征,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陈少峰提出了一个疑问“现在做什么样的文化?”“其实国人是很模糊的。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传统的问题,恐怕是怎么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创造力融合在一起的问题。大家可以想象我们用孔子跟乔布斯去战斗,能赢吗? ”他反问道。

陈少峰把文化产业分成三块,即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延伸产业。目前中央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比较重视传媒,但陈少峰认为我们今后应该以内容为主,传媒为辅。如果我们花了400亿支持新华社,就应该有800亿支持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内容的话,相当于高速公路上跑着奥迪、奔驰,都是别人的汽车,等于给别人服务了。文化与传统结合,应该树立内容为主的角度。

现在的情况是传媒和平台产业以国有企业为主,非常有钱。现在很麻烦的是,做内容产业的没钱,没钱就做不出大制作,就无法进行可持续经营。为什么很多企业制作水平差,好像急功近利,恐怕他们有时候有迫不得已的现实。陈少峰认为,国家今后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应该多针对一些民营的企业,扶持重点放在内容上,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应拥有同样的地位。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靠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人家会说你是代表国家意志,要坚决抵制你们,我们要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才能进行并购合作。

产业的思考

就现有的发展经验而言,基本上只有三种形态才是真正的文化产业集聚园。第一种叫做总部基地的形态,指的是以企业总部为主,附带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文化产业集聚园发展形态,国内很多文化产业集聚园都采取这样的发展形态。

第二种是大型交易中心的发展形态,指的是通过建立大型的交易中心而获得规模化的发展,上面所说的企业总部也需要在这里设置交易席位,或者企业总部也设置到这里或者把交易中心设置到企业总部那里。例如,深圳笋岗工艺品城可能改造成这种发展形态,包括线上和线下的交易,可以成为很大的交易平台。当然成为大型的交易中心,还需要进一步详细的规划才能完成,比如便利的交通设施、充足的创意资源和文化产品、 配套的售后服务设施等等。

第三种是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产业集聚形态,其中有一半是音乐体验,叫体验性的主题公园加产业集聚形态,产业集聚就是中国移动为主的相关音乐企业的入驻,然后体验式的公园就是一年365天,每一天有非常多种的音乐在那边体验,叫体验性的主题公园加产业集聚园合一。

陈少峰认为,只有这三种形态才算是比较正式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当然,既可以单独地以一种形态出现,也可以以其中的两种混合或者三种共同混合的方式出现。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第三种形态呢?只要是文化产业园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可体验的特征,便是可以使用。比如做影视产业园或者基地,可以在里面建立一个主题公园,同时旁边也可以成为一个影视基地或者是一个影视总部基地。大型的交易平台也可以做成一部分体验,当然这个交易的体验必须辅助上很多商业的配套设施。这是产业集聚园的基本的形态。所以大家用六个标准和三种形态来衡量,基本上便可以知道哪些文化产业园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聚园了。有一个雅昌艺术馆,它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平台的收入模式没有搞定,而雅昌艺术馆最好的方式就是既做平台又做艺术品投资,两个结合起来最可行。因为它有这么大的平台,去推广自己旗下的艺术家是很方便的。换句话说,做一个整体的平台也没关系,可以做自己的平台,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是培养自己的艺术家,而这样的模式便可以跟收藏的投资结合在一起。最近的一家公司发展得很厉害,在上海叫艺谷,专门做国宝产品的仿真,那个模式现在的商业前景不错,但是它的模式的完整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讨论。

文化产业如何选题?最关键的一点是所选择的产业领域要有一定的传播基础。2011年中国动画电影《兔侠传奇》、《摩尔庄园》等5部电影,合起来的票房收入相当于《功夫熊猫2》票房收入的1/58,总产值相当于《功夫熊猫2》总产值的1/580。在这5部动画电影当中,以游戏为基础的《摩尔庄园》收入最高,或者说投入产出最划算,因为它已经有一定的用户基础,然后再去做电影。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要拍电影,最好先做一段时间的电视剧,再运作电影,这样就有一定的传播基础。

今后,可能很多影视题材来自于网络小说,比如,网络小说《步步惊心》拍成电视剧也挺火,因为网络小说的读者与影视剧的观众是同一群受众,所以,如果已经有一定的网络小说基础,或者一些畅销书基础的话,再进行改编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效果就会很好。我们看好莱坞的电影要么故事是历史上有传播基础的,像《泰坦尼克号》,要么是从畅销书改编而来,美国人的畅销书产业与其电影产业其实就是一个产业。

篇10

民族风引领国际化

要助推产业发展,必须先认真分析和思考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化、链条化、全球化新趋势。

融合化。从发达国家文化发展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来看,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边界正在打破,与旅游、体育、通信、制造业等融合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国内一些提供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已经开始研制自己的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硬件产品,有的企业还开始兴建自己的通信传输网络。融合为文化产业开启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链条化。内容是文化产业的火车头,其发展能带动整个产业链。近年来,传统音乐产业链发展困难,数字音乐产业却生机蓬勃,一些传统唱片公司、音乐网络公司每年在数字音乐方面的收入超过千万元,大大促进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为例,在上游与包括全球知名的索尼、华纳等500多家版权提供商合作,向下游发展俱乐部会员近1亿人,2011年正版歌曲累计下载量超过13亿次,产值超过200亿元。

全球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立足国家民族文化根基、瞄准国际市场,用主流文化产品有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近年来,我国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在国际上引起关注。无线音乐基地是中国移动面向全球用户的一个窗口,仅去年就配合外事部门接待世界各地来访者近100批次、1000多人,这些慕名而来的外宾大多是各国的文化官员、文化企业负责人,对无线音乐这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发展非常感兴趣。

思路是源头水

技术+模式激发产业活力

每一次新技术出现催生的产业融合都能够带来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巨变。怎样才能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思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原动力。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化产品、渠道、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思路不断涌现才能让文化产业有更强的活力。前几年,传统报纸、杂志受到互联网新闻的冲击很大,中国移动与传统媒体联合推出的手机报产品,很快就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全国90%以上的主流报社都已推出手机报产品,用户规模接近1亿。四川藏、彝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我们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态歌曲,通过无线音乐传播这些“天籁之音”,不仅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找到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也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助推器。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流行和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为数字出版、数字音乐等文化形态与新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中国移动推出可以让用户通过网络将音乐内容在自己的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种设备上进行分享的新技术,刚刚推出便受到音乐爱好者的推崇,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篇11

李明伟将西十区的商业模式称作“水母模式”,上游服务于整个产业链,通过交易行为产生的数据库,得出包括销售、针对具体现场活动的定价、营销、推广和快速分销的服务,在下游完成一站式购票,形成文化活动的社区。

“只要线下有黄牛,互联网就有机会颠覆传统市场”李明伟说,因此,西十区选择首先进入了尾票市场,解决好票不易得,烂票无人做的尴尬局面,彻底打破尾票市场当中的信息不对称,让价格更为市场化。

传统渠道当中,好票基本上不会出现,主办方会将票源牢牢把控。利用西十区的交易平台,演出商可以随时掌握价格波动,解决信息滞后的问题,使好票可以有合理的溢价。对于基本上被黄牛包销的尾票,西十区可以通过买卖的数据分析,帮助演出商分阶段售票,以可调节的价格将票卖出。而利用手机端,销售流程会很方便地完成,加上完备的验真机制,越临近演出开始,西十区可以体现出的作用越大。

篇12

文化产业的融资现状

文化产业有极其显著的特征,它和大部分传统产业不同,在负载了市场价值的同时,它还具有传播社会价值的特征。传统产业,比如房地产,有单纯、甚至于完全的商品价值,可以通过经济利益来评价投入产出关系。如果把文化产业也只看成一个挣钱的买卖,是行不通的,国家不同意,老百姓不答应,产品也卖不出去,因为文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

就文化产业投资现状而言,不能离开文化产业现阶段的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人才结构,同时,人才结构也解决了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的特质决定了资金是必备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条件。

在文化产业业态没有完全明晰的时候,政府推出十分严谨的、可行的政策性框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文化产业界和金融界来说,都存在一个人才结构的问题,懂金融的不了解文化产业,懂文化产业的不了解金融。当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文化产业的各相关领域在一种语境上才是最有效、最实际的,包括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现在报道的或有些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而是在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的特殊性而言,完善阶段的路还很长。现阶段可以搞金融试点,针对好的、有产业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做金融产品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问题,作为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的依据。

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不仅能极大提高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而且能提升无形的非物化价值,使文化产业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成长潜力和整体竞争力,进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可以说,先进技术是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影响力的新引擎。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率。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既能丰富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又能加速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的内涵。风靡全球的3D电影《阿凡达》、享誉上海世博会的动感名画《清明上河图》,既大大拓展了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艺术视觉审美。

今后,文化和科技融合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功能是产生附加值和增强实力,既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新动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与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不断激发文化创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经济生长点。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就,但也面临着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不足”:

第一个不足是文化产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我国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体制内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体制外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专业文化人才较少;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才较多,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的高校毕业生较多,但既具备文化专业素质又懂产业运作的人较少;单一专业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较少。

第二个不足是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但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则还没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安排研究得还不够,没有统一的规范,比如文化产业促进市场建设、准入制度,进入壁垒门槛、退税及特殊性税费政策等都还没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文广新局虽已整合到位,但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效应的产业来说,国家旅游和体育总局这两个部门还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造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链和产业链被行政壁垒割裂,阻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第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有待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努力实现在一个事业单位中将事业任务和产业义务分开,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打造区域文化战略品牌联盟。

第三个不足是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处于较大的逆差状况。文化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都还比较低,每年进口为数不多的国外电影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为数众多的国产电影收入相当,以技术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比重很小。文化贸易中的许多制度设计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与产品供给不足,对无形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支持还很欠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具有国际公认的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与建设与我国强大经济实力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远不相称。

・下篇・ 文化产业振兴带来的机遇

成长转型期的机遇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关键时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效率、资本积聚以及创新驱动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费结构方向发展,人口红利在文化消费中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制度保证。所以如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来我国被当作“世界工厂”,为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很多行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产业链低端,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大企业所占据,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倒逼”,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

文化产业兼具生活业和生产业双重特征,其生产性特征可为传统产业在生产上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提供创意创新支持,因而传统产业的升级客观上要求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业的需求与融合大大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效益平台支撑。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和数字出版业、日本的动漫和数字艺术设计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都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网融合的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会不断向文化产业领域扩散与融合,文化产业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民营资本的春天

《纲要》提出了“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将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综合运用行政、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多种手段和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对于国有企业和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介入文化产业的机遇,对于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并得以做大做强,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春天。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会上表示,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在市场培育主体方面,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核心文化企业上市,同时还要把一批有潜力、有创新点的重要的国有、民营企业推动上市。在流通方面,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造交易平台,健全中介服务,支持文化物流基地等文化产品的流通网络建设。在消费方面,着力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通过支持中西部地区影院建设、全国演艺院线等增加文化消费平台,鼓励文化消费。

三是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国家将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推动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并扶持重点文化企业的海外发展。

在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方面,据副部长孙志军介绍,目前五大银行已经参与贷款投入文化产业超过2300亿元。上市公司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30家,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超过300亿元。一系列的财政税收政策也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拖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

今后中国文化产业会处在一个有利的发展期,我们要不断吸取以往经验,摸索制定出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不断打破地区、部分分割和垄断等不利因素,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造就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领域支撑技术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产主体技术吸收能力。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服务生产效率。

篇13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43 -03

一、研究综述

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因国家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不同而不同。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文化产业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为:文化产业是从事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与服务的创造、生产和分销的行业(1998年),是将文化产业视为版权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和休闲产业等的集合,是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涵盖艺术、设计在内的意识形态等)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现有研究文化价值实现的方法大多是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研究,普遍采用了DEA评价方法。徐文燕依据近年投入产出数据对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率趋势进行了分析测算,得出不仅需要增加要素投入,还应该在增加产业投入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的结论;于泽依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江苏省42个部门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对江苏省文化产业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作出分析,倪蓉以2013年江苏省13市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其投入产出进行排名,阐述了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黄志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进行了分析,指出特定的外部市场条件和市场架构是文化价值实现的关键,差异化竞争和价格歧视是价值增值的主要因素;夏蓓蓓对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综合排名进行了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对网络文化的价值也有相关研究,但专家更多侧重于政策和建议层面研究,对互联网应用产生的文化价值的定量描述还缺乏足够研究。王娜归纳了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研究了网络文化价值实现的问题和路径;苏宏元由赛伯空间为起点,研究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多面性以及技术支持和新的文化存在形式;蒋婉洁对江苏网络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从供应链视角研究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现有研究大多是从供应链视角研究企业文化。赵世钊基于贵州安顺“三个一”空间战略布局,研究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机制构建;王影从供应链优化视角研究了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集群成长路径;唐中君设计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协调性评价量表,并得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协调性还处于中等水平的结论。因此,从供应链视角研究文化产业互联网应用的政策、方法、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价值提升具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文化产业供应链总体现状分析

近年来文化产业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转型以及升级换代的挑战,也为江苏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2015年底,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167亿元,列居全国第二,占GDP比重超过5%,具备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业态。不断的创新、科技双轮驱动使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成为江苏经济最抢眼的增长极。采取了创新驱动、嫁接科技、借力金融以及拥抱国际市场等政策和方法,文化产业创新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互联网颠覆了经济,也颠覆了文化产业。江苏省以智慧江苏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网民总数为441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5%。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813万人,网购使用率为63.7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江苏光缆线路总长度、互联网省际出口宽带、移动电话基站数、宽带用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江苏青少年初次接触互联网的平均年龄为7.5岁,使用手机上网频率不断增加,保持每天都上网的青少年比例达56.6%。近年来,也涌现出了如苏宁易购、同程、途牛等一系列引领市场占有率和文化旅游的标杆企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14年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为82.49,从2010年的全国第六位跃升至全国第四位、各省区第二位。互联网正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并对经济、政治、文化、体育、教育等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互联网的应用,可以促进文化消费需求,推动文化产品的供给。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明显特征,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前景广阔。同时,江苏省内文化领域也存在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供给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接,推动文化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江苏省内各地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针对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线上展示与线下O2O体验相结合的文化资源服务模式,也有待创新,将传统传承文化数字化、网络化还需进一步发展,力争实现文化传播的高质量网络化和集成化。

三、江苏省文化产业互联网应用及文化价值实现机理

(一)供应链视角下文化价值实现的框架

互联网应用,激发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又反作用于文化供给。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在交易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及价值水平的评价,与该产业所处的市场条件和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化产业传播技术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且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存在形式,但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发展并不是乌托邦世界,而是现实世界的拓展和延伸。

江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引擎。由江苏省统计局数据可知,2012、2013、2014年江苏市场经营单位机构个数分别为16583、16323、15630个,从事市场经营单位的从业人数为90743、95594、86299人,文化科研的机构数量为10、10、9个。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近年从事市场经营单位的机构在减少,从业人数也出现先增后减的现象,文化科研的机构数量变化不明显。

图1 供应链视角下文化价值实现框架

图1显示,不同于普通商品的交易平台,文化产品的交易平台的产品创新性、综合性更为突出,且以虚拟产品为主,文化产品的交易平台交易额近年来增长迅速,呈现出定价方式多样,交易方式多样化。且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可以集投资方、管理、推广、交易、渠道、服务为一身,显示出与一般供应链不同的特性。南京市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南京文交所”)作为江苏备受关注的一个综合性文化金融平台,对丰富江苏文化金融合作载体建设、活跃江苏文化金融发展氛围、开拓江苏文化金融新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至2014年,南京文交所累计交易额547亿元,2015年,南京文交所累计全年交易额7830亿元,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成为江苏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的标杆企业。

(二)供应链视角下文化价值实现的动力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下,文化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文化产品的可重构、多重价值等特性激发了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文化创造力,也改变了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兴趣,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了文化产品爆发性的增长。图2显示,文化产业通过四通八达、网状的信息通道,打通了文化领域产业链,为文化产业供应链上各行业跨界和融合提供了接入可能。众多实体采用整合资源,集中优势、互相协作、风险分担且共同受益方式,多家实体共同成为供应链的链主,呈现出了“互联网+文化+科技+金融”等业态,将有投资价值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资源,设计成投资者需要的产品。如近期在南京文交所一级市场挂牌和二级市场交易,利用科技手段开发的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使文化产品和金融资本直接对接的创新交易业务,推动文化实体经济的发展。

图2中显示动力源之一的跨界打造影视、文学、动漫、音乐、游戏等多领域的全方位业务。腾讯公司最早提出的“泛娱乐”战略融合的概念,是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展开电影、音乐、动漫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拓展,满足市场需求。从产业链上、下游纵向看,它们贯通资金、内容制作、宣传推广、演艺明星、发行销售、衍生产品等多个环节,把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的隔阂逐步消融,减少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交易成本,并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量化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对客户的精准营销及服务,满足市场多种需求,创新市场需求。融合的过程中,既是自发的,也需要政府推动,要在深度融合中强化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国内外文化企业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境外文化领域投资合作,形成的新实体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特别是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对于拓展国际业务需要给予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

图2显示的动力源之二是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企业上市,引导各类投资机构投资创意设计领域,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创意设计保险产品,拓展创意设计的企业贷款抵(质)押等多衍生业务,拓展文化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探索文化金融试验及试点。近年来江苏省扶持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的资金达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4.8亿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

文化和金融的融合会产生双赢,会促进文化产业,提高质量、传播效率以及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完善金融资产的支持和金融资本的优化,也为金融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为金融机构开拓市场和业务范围,培育新盈利增长点以及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四、江苏省文化产业互联网应用及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跨界融合通道

互联网对于文化产品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以其传播优势,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在多实体、多行业的融合中,首要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诸如鼓励支持建立小微文化企业的“孵化服务平台”、“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动漫游戏版权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法律监督的平台型企业和平台经济群体。

互联网平台颠覆了传统资讯生产的组织形式、传播途径和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将资讯传递成本变得非常低廉,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传播费用。江苏省将继续发挥优势,打造旅游、影视、数码、游戏等新实业,同时将一些“准经营性的文化”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的范围,鼓励形成新实业。支持企业与互联网技术、电商企业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充分发挥江苏省电子商务优势。加快推动影视美术、动漫游戏、书籍报刊、建筑设计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依托“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多项奖项,推动优秀作品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视听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江苏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以及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

(二)利用现有优势,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我国动漫产业经过了十余年的积累,形成了以江苏、广东、北京为主的国内动漫产业生产地的格局。在2004年,江苏已建立了常州、无锡、苏州三大“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在人才、技术领域也有不错的积累。因此打造动漫企业创作生产的高地将成为江苏省今后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发挥动漫产业优势,弘扬文化遗产,同时打造动漫产业集群,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丰富、夯实文化产业链。

伴随着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物质财富生产已逐渐显现出相对过剩的状态,知识产品生产和再生产以及数据产品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并将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向。以知识文化、数字文化生产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如影视、动漫、网游等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要进一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承及普及,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推进大众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主体,鼓励骨干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和交叉持股等多种形式,力争形成一批大中型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共同打造航母性文化企业。

参考文献:

[1]徐文燕,张玉兰.基于DEA的文化产业投入与产出效率趋势实证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05):51-55.

[2]于泽,朱学义,魏娟.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文化产业波及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6):234-239.

[3]倪蓉.江苏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5):5-7.

[4]卢兵霞.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表现及其实现途径[J].理论观察,2015,(09):40-42.

[5]苏宏元,郭莹莹.网络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呈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3-115.

[6]金民卿.全球化的文化效应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J].学术探索,2011,(02):106-112.

[7]黄志峰.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初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32-38.

[8]赵世钊,杜成材.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供应链机制构建[J].人民论坛,2016,(08):78-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