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

中西方的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方的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西方的文化

篇1

一、介绍

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文化的蕴涵,龙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龙在西方文明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在西方的各个时期也都有龙的影子。无论是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还是在黑暗的中世纪神圣教条中都有它的存在。

二、龙的内涵

1 龙在中国的内涵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教以及佛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学者一般认为,龙王、龙宫信仰是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引进的,由此可见,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意义。

龙还承担着象征帝王的重任,在中国原始社会。龙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这里的龙是作为超自然的象征。到了奴隶社会的初期,随着皇位等世袭制度的产生和奴隶阶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龙被转化为最高统治者的祖先,这种观念也发展到丁封建社会,被封建帝王当作个人绝对权威的标记。

然而,龙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直都高高在上,远离民间的。相反,龙文化在民间早已生根发芽,深深地植入到劳苦大众之中,成为一种代表吉祥和顺利的化身。人们把各种美德和品质都集中到了龙的身上。我们从许多故事和传说中也可以看到:龙是英勇善战的,它什么都不怕;龙是聪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预见未来;龙的本领高强,它变化多端,兴云布雨,鸣雷闪电,开河移山,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则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它能为人民著想的,为了解救人间乾早之苦,它甚至不惜可以冒犯天条。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2 龙在西方的内涵

龙在西方所表达的内涵则与中国截然不同。如果说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存在是积极主动的话,那么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以一种消极和被动的姿态而存在的。龙在中国是龙大于人,而在西方龙则是人――特别是英雄们的牺牲品。龙在西方生活中的存在,只是为了突出人了伟大,这也和西方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有很深的渊源。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财富的守护着,只有打败了龙才能获得财富。龙也成了西方文化中推崇冒险和显示力量的主要参照物之一。

篇2

一、文化和习俗

1、文化

长期以来,文化被视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众多规范”、“象征性的习惯行为”、“观念之流”、乃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等(贾,1997:16)。文化学家Kluckholm对文化的概念归纳出一百多种,还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

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观察视角,也就使文化的定义众说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来说,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观点比较适合此领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Goodenough,1957;贾,1997)。

贾(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习俗

习俗是习惯和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沈,2002)。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确地说明这一点。问候语中的“你吃饭了吗?”和“上哪儿去?”这两个表达方式在中国人看来,这根本没有什么,只是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语,其中也包含有对对方的关切。但在英美人看来,这是一个大忌,这侵犯了他们的人权。他们比较习惯于问天气等环境的东西。

3、文化与习俗的关系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通,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并且文化习俗的类别也很多,如节日习俗、生活习俗、婚丧习俗、竞技习俗、宗教习俗等。本文将以中西方的节日习俗来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节日文化习俗

1、节日文化习俗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是我们观察研究人类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汤,2001)。

2、节日文化习俗的特点

节日文化习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现在节日文化还出现了商业性、国际化的特点。其主题不同、特色各异,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国春节的节日文化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古老节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共同倾心营造的一种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种方式,一种文化,一种习俗,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露。中国人的节日气氛,最浓重的就是体现在过春节上。

1、春节的传说

春节刚开始是人们来庆祝庄稼成熟的节日。在农业社会,庄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个“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人们为自己的劳动收获庆祝一番,欢乐一场,休息一阵,以利再战。年过完就“一元复始”开始新的一轮耕作。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动物,每年冬天它都会下山去破坏农庄、抢夺食物,有时还会危及到村民的生命。乡亲们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来吓唬它。“年”真地被吓走了。以后村民们每年都要纪念这个日子,从而就有了现在的年。当然现在的年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节日,是人们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刻的节日。

2、中国人的“福”字

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贴着“福”字或者是祝福的对联。有时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倒着贴的大红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国人过年,也有一点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欢迎的是门神和财神。门神请来贴在大门之外,为的是替自己把守门户,使得“大鬼小鬼进不来!”请财神的目的更明确:“招财进宝”!但是近年来中国人过年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农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铺这种情况还是有的。

3、节日的色彩

篇3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03-02

面子观是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十分重视面子的问题。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且历史文化和思维习惯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强对西方面子观的了解,认识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

一 中西方的面子观

1.西方的面子观

国外学者对于礼貌做了诸多的研究,提出许多理论模式及研究方法。高夫曼对面子做出的解释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他认为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获取更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为了展示自身的优越。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并且在1987年对这一理论做出修改和进一步的阐述,认为面子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并对礼貌现象与面子问题做出系统的论述。具体表现为,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对方产生威胁时,那么他就会考虑这个行为的实施程度以及对对方的实际威胁效果;人在说话时会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强求感。说话人最终决定采取的礼貌方式、交际策略都是由此产生。

2.中国的面子观

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面子做出研究,她认为面子代表的是人们的声誉,是通过人的成功和不断进步获得的良好评价,也是人们用努力和聪明才智构建起来的声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爱面子胜于生命,很多中国人认为面子是荣誉、声望,也是自尊和尊严,为了维持和保护面子,人们有时可以付出任何代价。面子就好比中国社会的道德戒律,面子表示着一个人的道德完整性。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于面子有关的行为相当重视,譬如“赏脸”“丢脸”“给面子”“照顾面子”。此外,中国人在人际交流中习惯贬己扬人,而对于别人的不当之处,在批评时又习惯先扬后抑,先给予肯定再指出不足,充分顾全和维护他人的面子。这种面子很大程度上标识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群体认可度。

3.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

综上,可以看出中西方首先在对面子的定义上存在差异,中方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形象和个人的社会地位体现,而西方则更加倾向于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看重个人的行动自由和个人的愿望满足,不受约束。前者以社会为中心,后者以个人为中心,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国人的面子多赖于外界所给予的认同和肯定,没有布朗和列文森所讲述的消极面子这一点。比如中国人习惯在宴客时劝酒、劝吃,相互夹菜,虽然是热情好客之举,实际却又有妨碍他人自由之嫌,也就是布朗和列文森所讲述的消极面子。西方更加看重个人的自由发展,解放天性,重视个人隐私。

二 中西方面子观存在差异的原因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中西方礼貌也就存在差异,中西方对于面子的不同看法也源于此。

1.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

受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人强调集体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很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影响下,对集体的重视显得尤为突出,由此产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就顺理成章。突出集体能动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统一的,人应该受集体约束。与此同时,儒家礼教应运而生,强调人与集体、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礼教倡导个人应最大限度地服从集体、社会。中国人的面子主要是建立在社会群体的意识上,是与社会群体对个人的认可程度、认同程度相挂钩的。

西方国家的历史主要是以民族迁徙为主,在不断的迁徙中开拓领域,融合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显得独立、立体,逐渐看重人的自我价值。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强调和突出个人的能力体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主义。同时,西方社会产生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基督教,基督教推崇自我实现,重视个人的思想,这些都对西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更是加深了对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重视。西方人的面子是建立在个人的行为自由,权利、隐私、愿望得到尊重和满足的基础上。

2.中西方人们性格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西方人经常对中国人的某些行为处事,表示不理解。中国人的性格与西方人相比较为内向、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直接、张扬。中国人在利益受到威胁时,不会直接点明,而是会谦让,比如孔融让梨。中国人有时习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别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习惯顾全大局,重视集体利益。然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习惯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胁,努力捍卫自己的消极面子。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考虑,讲求圆满,追求和谐和辩证,思维上会比较笼统、模糊,做事喜欢“留一线”,这一点从中国人平常的说话习惯上便可发现。而西方人的思维属于线性思维,习惯先有部分再到整体,擅长逻辑思考,条理分明地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在合作有冲突时,一般是更加看重实际利益,尽量传递给对方足够的信息,让别人尊重自己,保全自己的积极面子。

3.中西方人们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文化的一大来源是儒家文化,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十分久远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儒家文化十分倡导群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即强调团体的作用,无论是谁都要尽自己所能去服从团体,为团体服务,最终形成团体之间的共识。中国人十分崇尚集体的力量,追求集体荣誉感也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有的时候,宁可用个人利益来换取集体的利益。西方国家由于其地理环境以及受到基督教影响较为深刻的因素,人们所向往的是个人的自由、民主以及独立,其体现出的是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这具体体现在西方人特别讲究个人的隐私和权利。从这个层面来讲,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正是其不同价值观念所作用的结果,中国注重集体的面子,而西方注重的是个人的面子。

总而言之,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只是其文化差异中的一个方面,受到各自历史发展的进程、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不同的影响。随着世界开放程度的加深,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化,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呈现出相互包容的现象。对于面子文化的中西方差异,只有深入到双方的文化内涵中才能挖掘出其本质,了解各自的言语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因不理解而造成的交流障碍,最终促进中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三 面子观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启示

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是经历长久的历史演变聚积而成的,不能因为差异化的存在,就做一味的排斥或抵触。作为中国人,从西方的面子观中取长补短,并对自身的面子观做适当的扬弃是必要的。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多样化,是大势所趋。中国要更好地发展自己,就要与西方积极地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发展彼此。而前提是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在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含蓄委婉的,但西方的面子观与中国不同,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应该充分考虑西方人的面子,尽量做到客随主便,或者主随客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合作交流。

四 结束语

面子观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面子观,它反映了不同地域范围内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其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不断影响下,继而形成了不同的面子观。作为中国人,要在充分了解西方面子文化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交流。

参考文献

[1]刘亚茹.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

篇4

在文化语言学课上,老师讲到了数字中蕴含的文化含义,比如说“七”这个数字,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数字,为什么呢?在古代传说中,明明有关于牛郎和织女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相见的故事,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七”也应该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才对。我对英语很感兴趣,自然就想到英语中是否也会有相应的说法,发现在英语国家中,人们看重“七”,认为它吉祥有力。对数字的喜好,以及人们赋予数字的内涵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于是我对数字中的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词汇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数字作为词汇中的一部分内容必然承载着文化的内容。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其初始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使用数字的名族的不同,在宗教、历史、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的数字虚化了,并且产生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

1.数字的起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就意识到一只羊与许多羊、一头狼与一群狼在数量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产生了“数”的概念。最早人们利用自己的十个指头来记数,当指头不够用时,开始采用石头记数、结绳记数和刻痕记数。在经历了上万年的发展后,直到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才出现了书写的记数和相应的记数系统。因此,从词源上看,数字最初的意涵就是数目的标记。中国和西方的数字在起源上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用以记数的。

西方人用的阿拉伯数字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并改进,随后传入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十四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加速了“阿拉伯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和应用,并最终被全欧洲人使用。而中国数字,即汉字数字的起源始于甲骨文。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记数,并逐渐演化下来,形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后来随着古人认识的深入和思维的发展,汉字数字单位不断增加,后又有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等等。阿拉伯数字大约在十三世纪时传入中国,但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中国人广泛采用。现在中国的记数系统被承认和采用这两种记载方式,但是阿拉伯数字在计算方面的优势使得它的运用性更加广泛,更易被科学界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大有取代汉字数字的趋势或者说在“使用认同感”上不断占据上风的趋势。

2.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

2.1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价值观。

华夏文化自古崇信阴阳二元说,《易经・系辞上》讲:“易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人的这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审美心态中,就是认为偶数是吉利的。由于对偶数的偏爱,再加上原始宗教和道教都尊崇偶数,便形成了汉民族崇尚偶数的习俗,汉语中偶数及其倍数几乎都含褒义,预示吉兆。而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六”是一个和谐的数字。常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者天地四方,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庄子・齐物论》中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当时似乎就已经有了可能存在四维空间或多维空间的问题。中国人对“六”情有独钟,把它看做吉祥的数字,俗语“六六大顺”就是最好的印证。我国古代有“六经”;诗经中有“六艺”;周代兵书现存有六圈,称为“六韬”;明代有“六子全书”;古代农牧社会以“六畜”、“六谷”为本;周代政区分为“六乡”,官制设“六府”、“六官”。美国前总统里根离任前在贝莱尔市买了幢别墅,当获悉别墅门牌号码是666号时大惊失色,因为三个连写的“6”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兽数字”,是魔鬼的代号。这使得里根想起了肯尼迪总统是在11月22日被刺身亡的,这几个数字之和正好是6,那天又是星期五,而在英语里“Friday”恰好由六个数字组成,凶手又是在六层楼上向肯尼迪开枪的,这三项“6”组合在一起正好是666。由于这些原因,迷信的里根不惜动用总统权力为新别墅更改门牌号。

2.2数字文化与神话宗教。

出于恐惧和迷信,古人把原本不具有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数字神秘化了,像迷信宗教神魔一样崇拜或畏惧。不同或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可以成为或神圣、完美、幸福,或罪孽、丑恶、不幸的象征。数字禁忌,各种文化都有,古今中外相通,虽是迷信,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里就涉及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关于“七”这个数字的文化内涵。

虽然“七”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但是“七”在汉语中是人民常常忌讳的数字。这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都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等;在西方国家,人们看重“七”,认为它是吉祥的,因为上帝在七天之内完成了创造世界万物的壮举,圣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主祷文分为七部分,等等。英语带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等。

2.3 数字文化与谐音、谐义。

由于任何语言的语音结构都是有限的,而客观对象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表现无限的客观对象,便有了同音词,因此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数字文化在汉语中的谐音现象很常见。中国人对数字“四”特别忌讳,因为它与“死”谐音,中国人大都不愿意要“174”和“154”为尾数的车牌或电话号码,因为这些数字听起来像“要气死/要妻死”和“要我死”。而由于“八”在汉语中与“发”谐音,“六”与“路”谐音,因此很多商人喜欢“888(发发发)、168(一路发)、918(就要发)”这些数字。数字的谐义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以“八”为例,由于该数字在汉字中写为“捌”,有“别”在内,因此许慎《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与分别有关的意义,这种离别之忌依然保留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之中。美国更有一个以“88”为名的小城,8月8日是该城的法定假日。“8”在英国也是吉祥数字,最难得的是,1988年8月8日下午8时18分,安德鲁王子的妻子生下一女婴,英王子在一个世纪之中只有这一次集中了这么多“8”的时候喜得千金,成为举国美谈。

2.4 数字文化与虚指。

在众多的英汉数字习语中,数字并不只是局限于计数,数量的虚拟,在习语中已失去数字的计数意义,而转化为表现时间、空间、物状和心态的形容词,时间之久暂、时空之广狭、物状之大小、心态之忧乐,有时用数量来形容,比起一般的程度定语和状语,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用“三分钟热度”来比喻因为一时冲动而产生的短暂热情,用not in a hundred year来表示“决不,永不”的意思。

英汉数字习语中虚指“多”、“少”或“程度的高、低”等,往往借助于夸张或比喻的手法给人以较为深刻的印象或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但由于英汉满足文化的差异,英汉习语中所喜用的具体数字并不完全相同,且英语习语中数词这种虚指的情况要比汉语少。汉语习语中的数字虚指多借助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等数字。例如:用“九回肠”表示心中的愁闷、痛苦到了极点,用“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诫,“十步芳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等等。英语中的数字虚指则多借助于较大数目的数字,如“hundred”等所构成的数字短语或将其用作复数,“hundreds of”,等等。例如: a hundred and one(许许多多,数以百计),not hundred miles away(近在咫尺,本习语常用于说话人不愿意说出准确位置),a thousand to one(千对一,几乎绝对的),a chance in a million(非常侥幸),a million to one(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等等。

3.结语

数字词,以及与数字有关的知识在东西方的语言文字、习语表达、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了解东西方的数字文化观,对于学习东西方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入乡随俗,入境问禁”。如果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不了解东西方数字文化观的差异,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以致产生严重后果。数字文化中不少数字都与文化禁忌、宗教禁忌、社交禁忌有关,所以应该重视数字文化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有助于不触犯对方禁忌,恰当得体、成功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2]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属于体育文化中的两个不同体育文化体系,尽管是两个平等发展的文化体系,但是,它们的特点也大相径庭,所以对立是绝对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理论,例如五行、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等;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则注重外在和分析,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相互抗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发展和形成。传统的中国体育文化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体育文化中包含的是感觉和经验成分,比较模糊;然而西方的体育文化是将数种医学科学相互结合,主要有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学。中国体育文化注重运动的节奏,神韵,通过外在表现体现内涵,表现和谐和朦胧的美,这种文化比较隐晦抽象;而在西方的体育文化中,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力量是十分重视的,体现的是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礼仪,融合着娱乐成分和表演性质,运动项目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把健康和长寿作为目的,追求身体和心灵合二为一,动静相互结合的养生之道,这样,运动中的竞技成分自然消减。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较为惊险,具有很明显的竞争性,同时体育的健美和趣味性质也较为明显,这种体育文化在追求全面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对运动者的思想道德的修养,容易产生暴力。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力量与速度,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3)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体育锻炼讲究身体从外到内,从表面到内心的一个升华,通过身体运动来提升内心,进而塑造人的品格,这种文化明显的向人格塑造方向倾斜;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注重人的身体胜过注重人格,运动展现的是人身体本身的价值,体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体的培养,人在运动中塑造完美体形,实现人生。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体育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在经验中选择变化,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融,最后形成。体育文化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存在社会中,所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定会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内在统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追求伦理道德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国的政治也对外逐渐对外开放,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得到勃兴。在这样的新的政治环境中,中国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中也加入了很多新鲜血液。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西方开始移植中国的一些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秋千、踏青等,随之西方竞技类体育一统天下的形势也被随之冲破。同时西方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诸多球类项目和田径类体育项目都深入中国,得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的体育属于保健体育,它包含着丰富的人体科学内容,如现今对人类保健仍有很重要意义的一些辩证思维,如身心的统一,动和静的相互结合,内外的相互协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观念与社会需求一致,也被中国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3.中西方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推动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开世界文化的范围。人类体育文化属于休闲文化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在任何时期,任何一种体育文化的存在都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学习吸收其精华部分,以此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健身热潮,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年代悠久,文化却从没中断过,这其中频繁的内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几百年来,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经过长期的磨合研究,我们都从对方的文化中获得新的血液,体育文化中加入新元素使得发展的空间更大,生命力也更强。体育文化中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得到更长期更广阔的发展。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世界各地方的地理条件差异,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方的体育文化发展也得不到平衡。各种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对调节世界体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所以这两种文化能够相互的影响、借鉴。这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使得世界体育的文化体系得到完善,人类体育的功能和结构得到拓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