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的发展现状

农村的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的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的发展现状

篇1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9-0170-02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硬件设施较落后

从农村教育整体上来看,教育资源依旧缺乏,教育设施仍旧处于落后的状态,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比较老化,甚至有的学校没有配备。教学设备缺乏,导致农村的学生对于外面的世界认识过少,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对于电视里出现的事物,只能“望洋兴叹”。

(二)留守儿童难教育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孩子自然就成了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更存在难度。在农村,这些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而有的家长即使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有些孩子逐渐出现了好吃懒做、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问题,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家长不尊重、不服管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手机带来的危害

在农村学校,课外活动较少,艺体设施不够健全,小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在家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孩子也接触到了手机这些新事物,并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对孩子的身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孩子以上网课为由,长时间玩手机,这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尤其近视已经是普遍现象。

(四)假富二代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都喜欢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弥补孩子缺失的爱,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无条件宠溺。在这种情况下,假富二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性,如攀比、享乐心理。可以说现在的小学班主任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孩子的生活保姆。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农村学校设施建设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难依靠自身的運营获得发展,对于国家和政府财政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当地政府要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针对性进行扶助,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小学的投资建设,完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另外,除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还要为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些补助,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设置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为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农村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这个“育人”有两种含义,一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成才;二是做好文化的传递工作,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所以,在农村小学中,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学校则要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帮助小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性。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发展等功能。因此,学校就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组织适当的文化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教师要关心这些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爱的教育感化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几乎人手一机,农村人也不例外。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对外面的世界本就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手机这种新鲜的事物,也非常着迷。往往一拿到手机就开始玩游戏、看小说,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向学生讲清楚手机的危害,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关键家长要与孩子约定,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约束。

(四)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结构

篇3

一、引言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80%,农民依然是社会成员中最主要的力量,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值得整个礼会关注。虽然国家政府对农村教育有政策上的倾斜,但是农村学校的美术学科的开课和教学情况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和落实。笔者在黑龙江省林甸县支教的过程中,就有深刻的体会。在我国教育信息化高速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稳步前进,农村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念。因此,解决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落后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根据文献资料和自身教学经历,看出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美术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校领导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到位。片面重视参加考试的科目,轻视美术这一类不参加考试的科目。正是由于学校领导的忽视,农村的美术教育仍旧是一片空白。很多农村学校领导认为只要自己的学校在年度考核评估中名列前茅,就表示自己的教育工作抓的好,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从而忽视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

2.家长忽视孩子的美术培养。大部分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学习美术也是一个重要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l)家长认为学习文化课知识是首要目标,由文化课的分数认定该生是否是一个好学生。2)学生家长认为学习美术知识不仅是在让学生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并且妨碍文化课学习,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去学习美术,学习美术这种艺术学科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3.美术教师师资队伍薄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1)美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一个美术老师负责儿个年级的美术课程,不增加和更新师资力量导致美术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2)美术教师的资历和学历水平较低,由于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本科比例仅在15%左右,其余大部分美术教师是大专学历,特别是乡镇小学的音、体、美、德、育等教师只有兼职岗位,整体教师业务能力较差。3)由于农村环境恶劣,生活基本条件差,学校环境艰苦,待遇低等多种客观情况使农村教师的身心受剑影响,真正有能力的教师留不住,其他教师对美术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4.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基本建设欠缺,与美术教育配套的学具更是尤为奢侈,举办相关美术展览等营造美术学习氛围的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有些学校甚至连学生的美术教科书都没有,美术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三、关于农村地区美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却忽视对人的全面、协调培养,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只有我们充分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点,才能将美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2.加强教师素质提升,与美术教育发展同步。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人类知识的更迭,教学设备的更新,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变化,艺术观念的变化等等,使得美术教师用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面对现在的美术教育已是落伍,将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所以必须主动接受继续教育,不懈的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篇4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56-02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农村群众文化网。但要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就一定要重视农民自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己走上前台、当好主角,从而使得农村群众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一方面,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文艺创作队伍,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让农民从看演出、参加活动到自己演出、自己搞活动。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培育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在广大农村成立文化科技示范户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文化科技示范户通过赠送的电教设备和文化科技资料,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信息交流,倡导文明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文化科技示范户中,农民学到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了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有效推动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农村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轻文化”的观念在基层尚有市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有些地方文化部门的功能却因各种因素不断弱化,在思想认识上,主要表现为重经济、轻文化。部分村级领导干部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没有正确处理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关系,没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第二,对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这具体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文化事业投入。第三,农村消费习惯不够合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村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等,又有属于私有物品的构成要素,如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等。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也跟农民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文化消费密切相关。我国劳动人民向以勤俭节约著称,这种传统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浙江某地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千场文体活动工程和千场电影下乡活动,因为是免费观看,几乎场场人山人海;而同样的活动一旦进入影剧院买票观看,哪怕是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费,往往是门可罗雀。这种“免费穷享受”和“花钱乐消费”之间的强烈反差,折射出农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文化消费观。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的蔓延,将严重制约农村群众文化的良性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功能

(一)促进农民现代化,增加农民凝聚力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又是传统文化特征最为浓郁的一个人口群体。因此,中国人现代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包括农民的观念现代化、行为现代化和技能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生活经验、新思想观念、新行为方式的能力;具有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革的能力;具有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能力。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形成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的习惯;形成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的习惯,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形成有计划,即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趋于制定长期计划的习惯;形成不断学习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的习惯。农民现代化,就要使农民具有信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任务的心理;使农民具有重视专门技术,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使农民具有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了解生产过程,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的心理等等。然而,由于农村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农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多。相对来说,农民身上的现代性最少,传统的东西最多。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应增强农民的现代社会竞争、开拓、创新、求实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使农民的婚育行为、人际交往、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等更具科学性,而且使农民具有从事各类的专业生产和经营的技能,全方位的提高农民的素质,从而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群众文化如同一块巨型磁石,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群众文化把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组织在一起,通过群体文化活动,创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团结氛围与和谐环境,形成巨大的合力。农村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对农民之间的个性差异能起到很好的磨合作用,能较好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使农民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互较量和欣赏,跳出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建立起基于“文化情结”的团队精神和群体气质,形成集体崇尚的追求目标。

(二)提高农民素质并规范社会道德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摆脱愚昧落后状态。农村群众文化有宣传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办图书馆、文化站及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们文化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还可以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文化活动,传播现代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摆脱小农经济造成的宗法观念、自私保守观念的制约,真正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地规范群众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三)缓和社会心理危机,净化社会风气

“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及农民失去土地等原因,使得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其内容不仅是优秀传统的积累,而且是现代时尚的体现。乡风是农村弘扬优秀传统和倡导时代新风的有效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和历史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往往引领农村社会某一时期思想和精神领域所崇尚的主流,这一主流主导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农民的群体性格,对农民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乡村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乡风。

此外,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又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格局。在这一多维动态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节节提高、层层深化的发展轨迹。全体人民群众在参加群众文化的动态活动中,每个人也受到动态化的“冶炼”,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这一“冶炼”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产生了先进力。可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力。

参考文献:

篇5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国农业机械化也在快速推广。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发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给新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推广农村机械化是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形势下,本省也努力响应国家的政策,今年4月16日福建农业厅和福建省财政厅已下发《关于2013年福建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让地方认真贯彻执行。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漳州也在加大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全面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但在我生活的周围却感觉机械化的程度并不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为此,本文将从漳州市农村机械化推广及发展现状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漳州的地形地貌决定农村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

漳州市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地表高低起伏,山多,丘陵面积广大,总体来说全市地貌属丘陵地带,据统计――低山地带占32.24%,分布在中山周围的本市北部、西部及东南部各县的交界处;丘陵地带占20.95%,分布在低山外延、盆地平原周围,这两个总面积超过漳州总面积的一半多。山多丘陵广,农村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像水稻多梯田,耕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难以作业,真用机械化也难以提高效率,反而加大投入成本,广大山区农民还是用传统的牛耕人种为主。

2 漳州的农业特色决定农村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

漳州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像我们平和的蜜柚是全国有名的,早在清乾隆年间它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漳州的农业遍地开花,华安盛产的观音茶,龙海的杨梅,诏安的青梅,天宝的香蕉,九湖的荔枝,南靖的兰花木耳、漳浦的芦笋等在福建都是响铛铛的。这些农作物大多高大茂盛,很难用机械来进行作业的。像我们平和的蜜柚从开花到采收除了喷洒农药用机械外其它的删果、包果、采收、修枝等基本上都得用人工。总体来说只要是瓜果类的机械化就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水稻、蔬菜类的可以用些机械化,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像三年前漳浦推广过水稻机械化插秧,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流行起来,因为这样的机械它是适合大面积种植的,可我们漳州的农业基本上是家庭式作业,少有上千上万亩的种植量,没有企业化的规模种植,这样的大型机械家庭式生产是不会买的,成本太高了。去年我们这儿倒有外省的人来这里搞水稻机械收割服务,有人请他们帮忙,但效果也很不好,因为一家一户顶多也就三五亩的量,大多村民也就种个几分地供自家食用而已,因此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

3 漳州机械化运用情况

虽然漳州机械化运用总体来说不是很理想,但这几年也在改进。漳州农业坚持发展机械化服务;全面落实农民购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政府也一直在加大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深化实施漳台农机合作;加快推进农机推广应用;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漳州的农机装备总量也在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为251万千瓦。201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240万千瓦,与2005年底167万千瓦总动力相比,增长了不少。其中种植业机械达69万千瓦,与2005年相比增长42%;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达25万千瓦,与2005年相比增长64%;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也有较大增长.

4 漳州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现状

最近几年,漳州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地不断提高。截止2012年末,全市机耕面积175万亩,机收面积38万亩,机插面积4.2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38%以上。近几年来,全市农机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扩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如2009年新增增氧机5725台;新增农产品加工机械3230台,其中茶叶加工机械2542台,水果清洗、分级机688台;新增固液分离机21台;新增食用菌装袋机30台。这些机械的投入,对漳州市经济作物茶叶、柚子等的稳定发展,对农户的增收,意义重大。

漳州农业机械化运用虽没有北方那么普遍,但我们知道漳州立足海西,现代农业也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进行开拓创新,致力于农业机械化的示范与推广,适时引进适合漳州农业发展的新机具、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在农业机械安全方面加大监理能力,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促进漳州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篇6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1.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农村合作金融(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合作基金、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等为主要形式。

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客户以“三农”为主,但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信贷规模任何方面来看其规模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因此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仍然呈现持续低比重 ,由此可见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农村商业性金融因其商业性的特点,直接导致其重点客户不能以“三农”客户为主,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商业性金融也不能有效改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金融农村市场失灵时,政策性金融将成为其有益的补充,但农村政策性金融覆盖面往往过于狭窄,主要支持方向又仅仅限于粮棉油等特定的农业范围或者集中于大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无法满足广阔的“三农”需求。

1.2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现状

中国农民数量众多,单户农户的信贷需求量小而全体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总量巨大:据统计,两亿多农户中有半数以上存在小额短期信贷资金需求,且需求量逐年增加。而这些众多的单户资金需求量仅仅为几千到几万的农户往往不具备融资所必须的担保条件,资金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广大农户更多是通过私人借贷等途径解决资金需求,也有些因无法解决而推迟或放弃了种植规模的扩大或者农机具的购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民的生产性资金的匮乏往往呈现出季节性、临时性的特点,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融资程序的复杂性认同度有限,这些都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资金支持工作持谨慎态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需求量相比于单户农户来说要大得多,但多数的项目贷款给了享受国家农业补贴的或者县镇支持的重点项目,有时一个项目多家金融机构重复资金支持,而其他项目则根本无法取得资金支持。简单的说,项目贷款更倾向政策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节和商业性资金支持。

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农村金融体系的行政管制多于市场调节,不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政府通过行政补贴、限价等政策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我国的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农村金融体系,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仍被政府的控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政府认可的大中型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远远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巨大需求和多样变化。政府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矛盾,直接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既伤害了广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又将广大农户推向非正规融资机构,使得农村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2.2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仍未形成,供给和需求难以匹配

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来看,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是什么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政府管制过多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化进程迟缓,农村金融市场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实现同城市金融机构一样的收益,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已经频繁的撤并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点。虽然农村合作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空白,但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仍然呈持续减少趋势。这种情况与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无法匹配。同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多年不变,主要局限于存取款、贷款和汇兑,无法满足“三农”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二,融资手续复杂,不适合“三农”的融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督机制下,金融机构的风控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当局并未对农村信贷产品予以特别规定,而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对农信贷产品也并未体现特别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这种情况让农民的融资需求更难实现,也需要更长时间实现。个别金融机构虽然推出了针对“三农”融资的“绿色通道”,但“绿色通道”的准入要求高,额度控制严格,相对于几亿农民的融资需求是杯水车薪。

受各种因素影响,农业缺乏标准的生产流程,其技术含量、资金回收速度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此,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进行融资操作,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风险控制,甚至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第三,担保机构缺乏,担保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担保机构本是后生机构,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落后于银行机构。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担保机制不完善,担保机构有限,且多数农村担保机构是政策性机构,缺乏必要的市场参与过程,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转。农民的整体文化层次低,对征信的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有限,其还款来源有限,势必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数量,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三农”融资的积极性。农村担保机构的缺失加重了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良性运转的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天方夜谭。

第四,农村金融体系中缺乏证券、保险机构的参与。

完整的金融体系除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非金融机构比如担保、保险、证券等参与其中,农村金融体系也是如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保险、证券等机构参与程度非常低,这使得很多对农融资支持因缺乏必要的市场风控措施而最终无法成为现实。

3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针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3.1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恢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建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适度干预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农村金融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增加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资本充足率等调整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加大征信宣传力度,加快建立全国征信体系;由政府牵头完善涉农保险制度,保障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利益。

3.2建立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进一步开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同时重视非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融资参与者的资金支持作用,通过正规途径使之发挥辅助作用。通过有效金融监管规范各个金融机构的组织活动,防范金融风险。鼓励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参与者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服务“三农”。加大对于“三农”的融资知识、征信知识、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三农”的相关知识水平。建立农民合作社等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区域性合作组织建立农民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便于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准入要求,力争形成机制健全,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市场化农村金融体系。

3.3建立市场化担保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健全农村的市场化担保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除国有资金外还需要大量引入民间资本为农村担保体系建立贡献力量,同时通过政策的倾斜鼓励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开展业务。针对低收入群体和妇女等特殊群体设立担保基金,将对农补贴改为担保基金支持,增加农民的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担保体系,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3.4加强证券、保险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

针对于迅速发展的农村金融需求,加强证券、保险等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通过多种途径分散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必须积极发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实现政策性机构与非政策性机构的相互补充,又要实现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相互合作,最终实现“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的创业致富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金融发展规划》2011 http:///

[2]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 2004(8)

篇7

为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主要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更多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满足生存和生活质量。

一、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没有按照规定开设体育课程和安排体育活动时间。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

(2)体育器材不足。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学校规模越小,器材缺乏严重。有的学校体育器材在配置上不尽人意,这样一来就限制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体育器材,我们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村甚至连乡村学校都没有体育设施,大部分村体育场与学校共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场地和器材地缺失。受学校办学条件上的影响及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制约,备课只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又成了体育教师的一种负担。

(3)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目前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不足,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学目标、特点,改变了教师,就改变了教育,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思想素养高、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部分教师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及身体的锻炼,不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4)农村教师教学单一。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训练,并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现有体育教师知识面窄,理论水平低的情况下,更没有得到过相应的培训或者参加相应的学习,很多教师上课的方式是“放羊式”教学。

(5)教学质量低。随意更改课时,把体育课挪为他用,或是用来补主课,打扫卫生等,重智育清体育表现突出。体育课质量差,上课效率低,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内容单一,时间较短。重视体育教育的程度不够,片面要求升学率。简单又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练习,体育教师也成天愁眉不展,学生也慢慢开始厌倦体育课,无法真正发展体育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体育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技巧的培训,使得很多体育教师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的传播,甚至忽视了对自身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1)与时俱进,促进农村体育创新发展,要积极鼓励创新活动,注重科学研究,通过制度创新和活动创新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加强对新兴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优化农村体育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牢固树立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

(2)从农村实际出发,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只有解决好体育场地、建设好体育组织和开展好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教育也才真正落实到实处。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发展农村体育,也必须以人为本,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符合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农村农民对体育的需求。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以及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篇8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89-02

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稳步提高。

2002年,彬县作为省级实验县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学校评价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2008年,高中进入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阶段,彬县中学、范公中学相继创办为省级标准化高中。2011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919名,创历史新高。不可否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正视和修正。

一、现状与问题

(一)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8年开始,我县农村各乡镇中小学不同程度每学年自然减生达到百人以上。

近三年内,我县共撤并学校10多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0多个学生的小学,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县部分农村学生均200多人。虽几经撤并,但个别学区还保留着教学点。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生源,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部分城区中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大,人数多,教师难以管理,无法正常上课,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师资力量分布不平衡,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我县教师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城区、农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劲不足,难以攀升。全县教师分布呈现四个圈子,即城区堡垒圈、结合部挤压圈、乡镇不平衡圈、偏远紧缺圈。堡垒圈和挤压圈中的教师人浮于事,教学质量难以向高水准发展;偏远圈的教师编制不足,临时聘请的代课教师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只能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普遍偏低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代的育人精神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人才观依然滞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生成性评价层面。

2.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存在“教书、领工资、看小孩”的思想,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

3.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水平不达标。某些非师范教育培养的人员,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借助不正当的手段进人学校从事基础教育活动。还有些教师知识陈旧,致使教学活动质量差。

4.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差。许多教师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不强,甚至有的教师不掌握起码的信息知识和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与应用技能。

5.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不足。在教育设备不足或紧缺的情况下,许多教师束手无策。

(四)传统教育评价模式带来了一定局限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环节旨在构建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以往社会普遍形成的人才观和评价方式,使广大家长和学生形成了“唯分”心理和思维定势。这与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相抵触,无形中加大了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难度。

(五)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长期短缺、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学校硬件设备和教学仪器短缺,学校周边环境差。新课程实施中缺少物质条件或物质条件不足。其次,基础教育的师资紧缺。农村许多学校缺少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学生的学习条件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喊口号,走过场,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农村广大学校缺少优良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又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比城市低,致使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从而加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困难与艰辛。

(六)义务教育管理脱节,高中阶段教育难以接轨

1.管理流程不畅,中学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严肃性与实效性,导致部分小学管理非常混乱。个别教师没了责任心,上课“放羊”;个别教师借口素质教育,上课玩点“花样”,不求实效;个别教师思想转化教育避重就轻,将难以管教的学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学。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就很难保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2.管理权限不清,教育资源难以配置到位

一些地区将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割裂成两半,人为的扩大了资源浪费。一是加大了财政负担,本来是一校的资源配置,都要分成两校配置,本来许多资源小学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但因为是两个板块,而无法实现,造成中学无法了解到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小学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无法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二是使师资缺乏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初中、小学分层管理,互不了解情况,教师流动又不规范,造成初中进教师并非所需、小学出教师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学专任教师奇缺,队伍不齐;年轻教师纷纷调到中学,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比例失调,形成空档。如果小学、初中连成一体,则可对资源实行统一合理调剂,还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二、对策思考

(一)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尽管目前不同地域、学校的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政策应立足于缩小这种差异,而不是扩大这种差异。对我市来说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城区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权益的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的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少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二)争取多方支持,促成农村、城区教育资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各级政府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向某些学校或重点学校倾斜。

二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

三要鼓励农村学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宽,允许学校利用节假日和当地地理优势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物价、审计等部门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抢点教育制高点,追赶城区教育的步伐,跨越农村、城区教育间的鸿沟,促成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城区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条捷径。推进教育信息化自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及网上办公,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三)改革师资调配流动体制,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办寄宿制中心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

首先,应建立师资流动管理的配套制度。一要建立骨干教师交流机制,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鼓励编制富余学校到薄弱学校支教,有计划地开展定期交流制度。要采取可行措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师收入上的差距,帮助边远山区贫困教师改善福利。二要真正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任机制,强化岗位聘任,实现教师聘任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建立农村学校学科短缺教师的“对接培养”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其次,应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要对调整布局后的中小学作出统一规划,集中财力办好农村寄宿制中心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需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有限,如果将有限的资金平均分配到各校的话,是难见效果,意义也不大的。有条件的乡镇要以完小或中心初中为重心,联合几所初小,办成寄宿制中心学校,可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范围较宽、路程较远的中心学校,要租车接送学生集中学习。其他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或撤并或隔年招生或办复式班,将农村分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办学,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解决教师难派、管理难到位的问题,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的综合办学效益。

(四)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篇9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3.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4.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二、中国农村金融未来改革发展趋势

1.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主要力量,应当将农业银行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分拆机构,形成集团控股模式,巩固和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以资本为纽带发挥系统优势,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2.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一是经营农业保险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四是继续引进经营农业险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在积极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担保基金补偿机制,增强担保公司资金实力,要在财政支出中按比例提取启动资金,建立市、县、乡多层次的信用担保机构,由财政、银行、企业、社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企业间互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覆盖面,分散和化解风险的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探索贷款抵押新方式,可以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颖.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北华大学学报,2009(4):27-30.

篇10

提高小学教育,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全国务农的人民支撑起祖国的半边天,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重视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因此说有效的提高农村小学教育对于我国的工业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针对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来说有着很深的体会,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现在农村小学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贫乏的教育教学设施

提到农村的小学教育,不得不提的就是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设施,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四、五、六年级)教育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简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相对于城市教育来说,相信这个阶段已经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了,但是农村的教育还是基于传统的板书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方式依旧很死板,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对于运动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但农村小学缺乏一些必要的体育器材,一个班级20-30人仅仅是玩一副羽毛球拍子,一根跳绳,就连简单的足球篮球都没有,相对城市的小学教育来说确实太简陋了,音乐课的教学也只是简单的歌词誊写在黑板上,进行着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死板教学模式,我们暂且不说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即使是学生想学习,但是简陋的教育教学设施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家庭条件差,连买一些基本美术课需要的彩笔感觉都很困难,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学生上学要徒步走上好几公里的路程,至少要提前一个小时从家赶往学校,因为学校只有教室,根本没有学生的宿舍,教室里环境也很差的,地面坑坑洼洼的。因此说,我国教育的发展重心应该慢慢的转向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对农村的教育教学设施加大投入,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基本要求。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匮乏的师资力量

我国的很多小学在一些很偏远的地区,根本无法满足一些高等学历的外地人才的基本生活,有些地方的小学教师现在还是聘请当地的一些稍有文化知识的村民担任代课老师。我们暂且不说能够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要考虑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符合现在学生对知识渴望。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发展,小学的课程安排也是多种多样,鉴于现在农村小学的师资现状,在没有对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前,教师也不能完全的理解新的课程。另外,现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复式教育,两个年级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根本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学生所学的知识老师讲的自然不能够很全面。

另外,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基本还是局限在语文、数学等基本课程,思想品德,信息、科学等课程根本无法授课,有的地方上英语课,一星期也只是一节课,相对大城市来说,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渴望。即使有些小学的课程上安排了音乐、英语的课程,也配上了英语、音乐的教科书,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教育师资还是无从谈起。

三、较为单一的教育授课模式

上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根本不知道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施,甚至一些工作在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更是想都不敢想。他们对学生的教学仍然是死板的板书教学,教师在讲台上卖力的讲,学生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理解与明白。即使在“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有着很严格的改革需求,但是对于现在农村小学的现状来说根本不能根据新课改的需求进行实践。

现在的小学老师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师范毕业的,但是任职一两年之后也就回到了城市,不能在农村扎根。一些本地的老师,他们现在已经在很吃力的满足新课改的需求,他们每天不仅仅是要教授学生知识,课下的备课对于他们来说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课程知识的安排每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国家小学课程的知识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但是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堂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没有很大的作用。

四、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

鉴于以上我们所说的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有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投人,比如说修建条件比较好的校舍,合理的安排小学位置的布局,避免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浪费。为小学的教学准备教育教学器材并逐步的完成小学多媒体课堂的设置。

2、对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满足“新课改”的基本需要。另外要鼓励师范学院的教育工作者走进农村教学,为农村小学的教育贡献力量。

3、加快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应该定期的组织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城市的小学中学习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完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评价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工作当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教育重要性决定了我们现在不得不引起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视,全局考虑,领导牵头,推荐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前言

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1、小型水利工程的概述

水利工程最为一个项目工程就是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治理,调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的用处很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用影响深远,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 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水利工程主要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在我国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是必不可少的,既能帮助人民生活又能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2、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发展较为缓慢,只有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率,才能切实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在我国, 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面较广,水利工程规划是流域规划或地区水利规划的组成部分,而一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财政投入资金较小,由于农村发展较慢,资金相对匮乏各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对农村政策的一度照顾,但是我国农村发达地区较少,农村贫困地区较多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很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由于资金的关系,工程进度很慢,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更使得农民积极性降低,工程进度缓慢并且在农村难以进行下去,导致工程施工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时有发生。②农村水利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再者说,水利人员素质较低,致使其效率低下,并未达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许多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或者并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③新建工程难度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现有工程设施尚未全部配套,如有的灌区缺乏田间工程, 有的有灌无排,有的设施已经老化,加上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工程效益还未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

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3.1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3.2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3.3开发人力资源

篇12

一、农村体育的概念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农村和城市共同构成我国的地理概念。农村体育的概念是体育的下位概念,农村体育的参与者包括住在农村的农村人口,还包括住在城市而锻炼地点在农村的居民。所以农村体育的概念应是在农村地理范围内,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在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与我国体育的分类相对应,农村体育由农村竞技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农村群众体育三部分组成。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农村体育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体育相对落后已成不争的事实。研究农村体育,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有助于焕发现代新型农民的面貌和活力,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表征体育战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方向。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农民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研究使用的是最广义的农民概念,即指农村总人口。

三、正确认识农民体育

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而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是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教育和科技不发达的国情相关联的。但农村体育也有其自身优势;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城市也是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的;在农村,新年的龙灯狮舞、端阳的龙舟竞渡、重阳的登山活动、和少数民族的木球、射箭、摔跤、秧、荡千秋、珍珠球等都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农民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绚丽多彩;农村空气污染较城市空气污染低。开展农民体育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四、锻炼项目和时间

我国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地区差异很大,锻炼项目因不同地方、不同年龄而异。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春节、集会等节日、季节性强。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得知: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民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在参与调查的208人中,喜欢和参与篮球活动者占33.7%,爱好棋类者占35.6%,爱好和参与跑步者占27.9%,喜欢和进行气功锻炼者占10.6%,在田间散步者占6.7%,爱好和从事武术者占3.8%;参加体育活动者基本是年轻人,尤其是体育锻炼,像篮球、足球、广场舞等活动全是中青年,以青年为主;棋类活动中,青年、中年、老年均有;田间散步则以中老年为主;近两年村子搞过篮球或者拔河、棋类等比赛一次以上者只占13%。

五、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

农民体育既是国民体育的主体,更是难点。当前,甘肃省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体育差异、区域体育差异,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收入不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社会贫富差异悬殊不会因为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而自行消亡,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甘肃省西北地区的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包括体育政府部门保障(支持)系统,体育团体保障(支持)系统,个体保障(支持)系统,给予法制化和规范道德行为,并纳入整个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作为我国体育发展有益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这个系统主要面对农村非体育人口,在体育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

六、发展对策

(1)更好地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农村体育的作用以及农村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2)正确认识农村体育中的传统项目,进一步传承并发扬光大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的传统项目。

(3)丰富甘肃省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季节差异举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竞赛,以丰富甘肃社会西北地区农村体育活动。

(4)甘肃省西北地区的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这个系统主要面对甘肃社会西北地区农村非体育人口,并保证此系统在体育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

参考文献:

[1]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上海联合出版,1982:349-350.

[3]李季芳,周西宽,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篇1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42-03

[作者简介]陈春光(1985―),男,河南周口人,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一、网络教育的内涵及在农村的兴起

网络教育是一种依托计算机信息平台,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支持下实现各类知识教育活动的教育新模式,因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而发展迅速。开展网络教育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还需要构建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具有组织、管理、教学等具体措施的科学体系。具体来讲,网络教育指的是运用互联网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教与学的平台。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相对费用低、社会资源共享性。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上网用户规模达到5.64亿,2012年比2011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网络普及率为42.1%,比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新增网民数和网络普及率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网络普及工作稳步推进,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12月底,我国网络用户中农村人口占比为 27.6% ,相比 2011 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 1.56 亿,比上年底增加约 1960 万人。 到 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60%,农村地区只有 23.7% ,但是从 2011 年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中的普及增长速度开始小幅超越城镇,结束了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条件在改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

二、网络教育的意义

传统教育不管天冷、天热,还是大风大雨,学生都必须到学校上课,如果不按时到校上课,就将错过学习的机会。而网络教育则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网络教育突破了这个难点,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主角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活动变得沉重、枯燥、单调,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而网络教育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充分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交流机会和范围。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强大的记忆和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进行统计并分析。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答与说明,供所有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查阅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师正确的鼓励引导下,在学生中会形成积极思考提问的学习氛围,基于学生具有比较、竞争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回复记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农村来说,网络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应用网络教育的资源,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另外,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在现实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劣势,网络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弥补作用。

三、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课上,比如政治课、历史课等,中学生使用频率远超过小学生。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农村网络教育内容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内容分成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两部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教学素材、教学方案、教学重点参考、课后学习资料、习题解答资料等,教师还可以直接使用相关的教学范例。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进修,及时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等。第三,在网络平台上上传与教学同步的辅导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辅导材料,使学生有一个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的空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东、中、西三区域不均衡的现状,经济实力是决定教育水平也是决定网络教育水平的根本。网络教育必须在拥有电脑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者中才能进行,网络教育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网上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能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生来说,是很难拥有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又何谈计算机技能?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开展,导致了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有关数据显示:在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

网络资源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低下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网络及远程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是农村网络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此外,互联网的双面性对农村的网络教育影响很大。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时事动态,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其他资源。但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也会使青少年以为找到了精神寄托,挣脱了束缚,导致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放任自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今农村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家里一般只剩爷爷、奶奶等,他们根本管不住孩子。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都不强,极有可能打着学习的幌子,去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最终影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四、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开展了整整十年时间。通过从刚开始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到今天的计算机教室等基础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深入认识,都为网络教育的推行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教育将在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掀起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五、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要更好地开展我国农村网络教育,需要政府给予财政上的倾斜、科研单位加大研究设计力度、企业吸收转化积极推广,也需要学校重视。只有整合多方面力量,才能使网络教育平稳地向前推进。

我们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接纳新事物、新技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互补充,交叉使用,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应试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做法。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让整个社会接纳网络教育这种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项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教育新体系。

目前,我们对如何管理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有何优势与不足等问题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如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网络教育的教学软件平台、典型示范网络课程和网络教育效果的研究等。与此同时,应充分了解农村开展网络教育的困难所在,在政府、科研、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各层面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提倡教师学习并掌握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真正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丹.网络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8).

[2] 李玉海.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信息导报,2006(1).

[3] 曹凤余.网络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远程教育,2001(6).

[4] 田桂平.大力推进我国网络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5] 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 赵国宏,朱新梅.论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7] 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8] 唐章蔚.农远工程背景下区域教研基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9] 倪少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