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形体礼仪的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首先是理解"执行力"的内涵。执行力就是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自己已面临的任何难题,坚守承诺,不打折扣以结果为导向的行动。邓老师以"兰花瓶"事例为"执行力"做了很好的阐述。在我们的工作中,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和基本技能是提升执行力的基础。只有较好的业务能力和基本技能才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升执行力的保证。我们的工作中不缺少各种工作制度,缺少的是对各种制度的不折不扣的有效执行。解决问题的理念是坚决执行,马上行动。同时执行不仅要看错与不错,更重要的是看结果好不好,有没有满足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次是服从:巴顿将军说:服从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西点军校第一条军规:服从、完全服从、绝对服从、无条件执行。在医院也一样,医院战略目标一致,员工思想高度统一,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医院将更快、更强的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是九院所有人的智慧汇成
九院的大海
其次,在充分认识银行服务礼仪价值后,应做好服务礼仪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提升自我形象。
银行业是个风险高的服务行业,这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应具备严谨、认真细心、责任感强、风险意识高等素质。在平常的工作中,每位银行从业人员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过于散漫,应将自己饱满热情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客户。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三声”。办业务时,要认真倾听客户的问题,及时为客户办理业务。想客户之所想,及客户之所急。真正做到顾客是上帝。
第二,从服务道德上讲,应尊重客户,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在我们的柜面服务中,经常会遇到脾气暴躁、难缠的客户,我们不能以牙还牙,与客户争吵,仍应微笑面对,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着想。谦和礼让,与客户交流沟通。我相信,只要我们以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客户,客户终会理解我们的,一切复杂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49一02
一、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相关概念
“胜任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首次提出,指能将某一工作中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胜任力结构主要由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五大部分构成,通常用“冰山模型”来加以形象说明。其中,知识、技能位于“冰山”的水面上,是显而易见的部分,经过学校或职业培训便可获得,较容易提高,一般以学历或证书的方式来标记,被称为基准性胜任力。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位于“冰面”以下,是隐藏在深层不易观察到的部分,较难运用训练加以改变,被称为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是对胜任者基本能力的要求,因此,临床医师的基准性胜任力是一名合格执业医师胜任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
胜任力模型指的是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构建胜任力模型,能够具体指明从事本职位的人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合格地完成该职位职责的需要,也可以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依据和信息源。
二、传统培训体系与基于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的比较
传统的培训体系局限在知识、技能等表象内容上,按部就班地进行需要确定、目标设置、计划拟定、活动进行及总结评价等五个环节展开工作,体现了培训设计的系统性。但是因为培训内容的确定缺乏针对性、培训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培训成员参与程度不够、各组织对成员培训投入不足,导致出现培训课件制作很精彩、培训教师很优秀、培训组织很有效率,但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从普通者与绩优者绩效差异人手,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培训,有的放矢突出培训的重点,使得分析结论与绩效具有很好的表面效度,因此更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临床医师培训体系设计
(一)建立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
建立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是对临床医师开展胜任力培训的前提。构建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包括定义绩效标准、选取分析校标样本、获取校标样本有关胜任力的数据资料、建立胜任力模型、验证胜任力模型等五个步骤。
(二)分析临床医师培训需求
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开展胜任力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培训主管人员和工作人员等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临床医师的临床诊疗能力、职业发展愿景、社会诉求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以明确培训的必要性及相关培训内容的过程。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需求的确定不仅要分析临床医师现有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问的差距,也要考虑医疗单位的组织结构、成本承受能力等,同时还应具备可实施的基础和条件。
(三)制定与实施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
1 确定培训目标
我国以五年制为主体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生临床实习时间不足一年,加之考研对临床实习的冲击,医疗环境的变化,导致医学生毕业后临床实践能力较差、基本操作不规范、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欠缺、首诊误诊率较高,严重阻碍了临床医师的自我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良性有序发展。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的目标在于通过培训,提高临床医师的临床实践诊疗能力、适应当前医疗环境的能力,增强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为实现临床医师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2 确定培训内容
临床医师胜任力的培训内容,以胜任力的重要性及可塑性的高低为标准划分为四类:重要性低、可塑性低的内容以自我培训为主;重要性高、可塑性低的内容因很难通过培训提高但又很重要,作为选拔的重点考察能力;重要性低、可塑性高的内容,在不耽误现有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小规模的组织内训;重要性高、可塑性高的内容,作为重点培养能力,选取最好的师资和课程,进行集中培训。
3 确定培训人员
基于胜任力模型临床医师培训的对象应选择实际临床工作水平与理想的胜任力水平存在差距的人员。
4 确定培训方式
在目前的培训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包括学术沙龙研讨、PBL教学法、使用标准化病人、病例讨论、情景模拟培训等。临床医师不仅要有熟练的技能,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技巧,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的设计要尽可能使“自然”的、非结构化的活动成为结构化、有计划的培训活动,使培训收到全面的效果。
5 培训成本分析
提高临床医师的基准性胜任力,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胜任力培训。但是,临床医师的鉴别性胜任力较难运用培训加以改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成本,且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时就需要权衡分析,是招聘还是培训,医疗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及实际现状做出决定。
6 培训计划的实施
在培训具体实施阶段,需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关注培训的每一项进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在目前国家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培训还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经费、考核、评价、奖惩等落到实处,使培训能够按预定计划有序进行。
(四)评估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
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必须在实施培训后对其效能进行评估,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回路。对培训进行评估可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两部分。过程评估可以采用美国学者斯塔夫比姆的CIPP评估模型。它由背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等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评估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结果评估可以采用目前国内培训工作应用比较广泛的评估方法:柯氏模型。它由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层评估组成。基于胜任力的临床医师培训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流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重点,应将CIPP评估与柯氏模型相结合,开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临床医师培训评估。可分成以下三个步骤:
1 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前评估
在进行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前对是否存在培训需求以及培训目标、培训的配套支持、培训设施、培训资源等培训可行性因素进行评估。
2 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CIPP模型的重点内容。通过问卷调查、重点访谈等方式,评估受训的临床医师对培训组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环境等的评价。依据评估结果,对后续培训项目进行调整、改进,不断完善培训工作。
3 临床医师胜任力培训后评估
【关键词】
市场化;集体企业;员工培训
新形势下的电力集体企业已经被改革和市场推向了竞争大潮。坐、等、靠、要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要扎牢根基,立足市场,观念的转变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挖掘尤为重要。为此,把握症结,有针对性建立新型电力集体企业的员工培训体系成为必然。
1 新型电力集体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尽管电力集体企业走入市场化以后愿意适应形势而做改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未完全脱离原来主业管理模式下的惯性思维和依赖,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不强,造成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和力度不够。
(二)培训期望不高。集体企业改制不久,人员缺乏,精力有限,对培训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和思考,一些重要、关键的培训项目得不到实施,造成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期望不高。
(三)培训机制有待完善。首先,对培训需求没有进行认真的、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多为常规的、重复的、形式化的培训项目,培训与需求脱节。其次,集体企业时常采用员工培训员工的方式,这使得培训的信度和效度降低;即使请外部的专家进行培训,也大多采用单向灌输方式,使得员工感到枯燥、困乏、厌倦、无兴致。再次,集体企业大多的培训项目省去了效果评估和后期跟踪环节,没有对参培员工从培训反响、知识技能提升、态度转变、效能提升等多个维度进行调查、考核和评价,使得培训流程有头无尾,效果不佳。
2 新型电力集体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思考
(一)树立竞争观念,增强忧患意识。集体企业必须改变过去依赖主业的思想,把主业视作大客户而不是“衣食父母”,平等合法参与市场竞争,牢固树立市场基础。必须以不断增强和具有竞争力的员工团队投身市场竞争,才有可能使集体企业在全面开放的电力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充分认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不断更新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是拥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新型集体企业应该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天对培训的投入是为了明天在企业竞争力、市场份额、信誉度等方面有更多的产出。
(三)要认识到员工培训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培训可能无法立竿见影,但可能几十年有效。因此,集体企业需要系统思考,前瞻思维,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并认真的付诸实施。
(四)积极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图书室、阅览室、读报角,多开办一些读书班、学习班,适时举办专项讲座,分专业开展技术技能比武,广泛开展学习交流和座谈、征集学习心得,深入挖掘学习先进典型、评先彰优等活动,着力营造“想学、懂学、能学、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员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1、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计划。①企业培训计划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前提,与发展方向相适应。②要摸清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家底”,掌握现有人员素质现状,充分调研和了解企业当前或近期培训需求。③培训计划要按照“广泛参与、自下而上、综合审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制定,特别要注重收集员工自身的培训提升愿望。④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入职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内部培训、委外培训等要综合平衡,兼而有之。⑤要针对每个具体培训项目,视不同的培训对象,设定不同的培训预期,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
2、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实施有效的培训。①可采用灵活、便捷的现代化培训手段,如刻制光盘、内部网上共享下载等。②可以在部门之间开展岗位交流,以提升工作协作。③外部培训可采用外派培训或者引入外部讲师进行培训,以开拓员工的眼界和思维,使企业的管理与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接轨。④要注重“体验式”培训,敦促培训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现场操作和角色扮演等,提高培训的生动性和有效性。⑤培训计划要在不影响生产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实施,如果不能协调妥当,那培训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会日益激化,失去受训单位和部门的支持,培训也只能是空谈。
3、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培训效果的评估标准可参考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级评估标准:反应评估――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满意程度;学习评估――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行为评估――员工在培训后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结果评估――培训使生产经营或技术管理方面所取得的业绩。具体可由培训归口部门和业务部门针对上述四个方面,分别采取检查培训记录、汇报反馈、问卷调查、书面考试、实操验证、行为考察、交流谈话、数据采集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等手段进行。培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重点测评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员所在的业务部门重点评估学员经过培训后,其行为变化和绩效的提升情况。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passenger rail service etiquette and physique training curriculum
Yuan Li-hong , Mi Yu-qin , Li Xin
(Beijing Jiao to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Beijing 102200)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ity rail transit rapidly i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rail transit service personnel. This paper fully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ervice etiquette and physique training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occupation attainment, occupation skill.
【Key Words】 service etiquette, physique exercise, urban rail passenger students, Qua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是从事客运的服务行业,其生产效能是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具有鲜明的社会服务特点。运送对象是乘客,摆正自己与对象关系的位置,确立“服务为本,乘客至上”的道德意识,讲究服务信誉,千方百计维护乘客利益,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是城市轨道交通职业道德的核心。轨道交通服务礼仪是运营企业员工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言谈、举止等对乘客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是轨道交通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人员的个人素养和服务质量代表城轨运营企业的形象,影响公司效益。因此,城轨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优秀的身心素质、精湛的职业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表、优雅的仪态、规范温馨的语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基本身体姿态训练和体态语言训练是形体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规范、程序式、多种手段的练习,可以增进身心健康,外塑优雅的气质形象,提高体态语言的规范和形体素养。
一、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对城轨客运专业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1、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城轨服务人员每天要面对成千上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和不同文化的乘客,每天都要与陌生人沟通。各种突发事件常有发生,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些服务人员能处理的很妥当,有些服务人员无法平息乘客的怒气。因此,作为一名成熟合格的城轨服务人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学生在接受礼仪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不但充满自信、心态平和,而且举止优雅,从容面对困难得失,保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大部分服务人员长期要在地下工作,空气质量欠佳、上下班高峰人多拥挤、声音嘈杂、引导疏导乘客、解决纠纷等工作量大,因此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通过规范、系统的形体训练能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体能,适应城轨工作环境的要求,符合人体美的标准。
3、对学生体态美的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服务性行业,这决定服务人员必须举止得体、体态优美、气质高雅。通过服务礼仪和形体训练课程的学习及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坐、站、行、蹲、微笑、手势等基本仪态,纠正错误及不规范体态,使学生懂得如何欣赏形体美、表现形体美,塑造学生优美的仪态和形体,为学生将来走进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形体基础。
二、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对城轨客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
通过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的情感教育,这也符合城轨客运行业的职业需求,符合社会的审美特点,启迪学生对于美的情感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美的职业道德、美的仪容仪表、美的体态、美的举止、美的待人接物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重要作用,增加学生对职业形象的情感、责任心和热爱程度。
2、对学生职业品质的培养
城轨客运专业为地铁公司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工作性质决定城轨客运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服务为本,乘客至上”的道德意识,讲究服务信誉,千方百计维护乘客利益,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是城市轨道交通职业道德的核心。客运服务人员在每天的工作岗位上,常会遇到客流量较大、人多拥挤、疏导乘客、解决问题、乘客投诉等问题,通过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的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宽容、真诚、坦诚、镇定、吃苦耐劳等的职业品质,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较大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礼仪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突发事件,从而树立自己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对学生职业行为素养的培养
服务与礼仪是服务人员向交往对象表达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息息相关,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德规范体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使得学生懂得互尊、互助的道德风范;懂得诚实守信、公正正直的处事规范;懂得遵守公共秩序卫生的基本规范等,规范了城轨客运专业学生的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必不或缺的环节。
因此,城轨客运服务人员良好的礼仪素养和形体素养,能更好的促使自己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更好的尊重交往对象、尊重自己,增加交往的信心,构建与他人的团队意识品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乘客的满意度,使乘客感到地铁是温暖的家。
三、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对城轨客运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窗口行业,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决定了城轨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与城市轨道环境相匹配的职业技能素养,即整洁、得体、端庄、优雅、敏捷、亲切、成熟。服务人员除亲切的笑容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处理矛盾纠纷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城轨服务人员内在的修养,外在的优雅举止、优美的仪态、亲切的微笑能给乘客留下很美好的感受。通过礼仪学习,运用于社会实践,是服务人员多种能力发展的通行证。
礼仪与形体训练的融合教育,培养学生端庄的仪容仪表、高雅的仪态、温馨的表情、规范的人际交往,培养学生掌握服务与礼仪、形体训练的操作技能,并运用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多方知识,争取多方的理解和帮助,为在将来工作中为乘客提供更优质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静.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