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人生命的由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21-01
一、流云的由来
宗白华先生将“流云”作为诗集的名称,体现了他对流云的无限喜爱之情,他说:“我小时候虽然爱好玩耍,……天空的白云和复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很想做一个‘云谱’。”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云是多么的钟爱,我感觉宗先生将“流云”作为题目也因它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首先“云”是干净的、纯洁的,高挂于天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沾染尘世的污秽与恶浊,且能够长久的保持,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感官的享受;其次“流云”是流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透过“流云”也许在不经意间就可以体会到伟大的和谐的宇宙情怀和意识;再次“流云”是流动的,就好像流动的跳跃的生命,代表着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生命精神,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与生命的真谛。
以《流云》为题的诗篇:宇宙的核心是寂寞,/是黑暗,/是悲哀……/落日的朦胧中,/我与宇宙为一。/这首诗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诗中说宇宙的核心是寂寞黑暗悲哀,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呢!
“流云”有着干净清新的形态、强大的深刻寓意,以此为题,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二、物象的选择
《流云》小诗是宗白华写的哲理性的小诗,但并不像别的诗篇那样的晦涩难懂,而是以清新自然的语言、闲和静穆的意境,向我们展现出一种美好的愿望,映射出人生的哲理,让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
宗白华先生说:“……朝霞满窗时,我也赞颂红日的初生。我爱光,我爱美,我爱力,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暖,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这向我们展示了宗先生生命的活力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颂,“光、日、海、云”等都是希望、温暖、宽广、活力的代表 ,“夜、月、星”虽可能会有悲观之情,但却预示着美好光明的来临,而“晨、春、花”等更是带有生命的光辉和美好。因此选择自然之物作为物象,确有一番思考与寓意。
《信仰》中的丰富意象可以向我们进一步的阐释。红日初生时/我心中开了信仰之花:/我信仰太阳/如我的父!/我信仰月亮/如我的母!/我信仰众星/如我的兄弟!/我信仰万花/如我的姊妹!/我信仰流云/如我的友!/我信仰音乐/如我的爱!/我信仰/一切都是神!/我信仰/我也是神!/“太阳、月亮、万花、流云、音乐、红日”都是体现了宇宙和谐,都富有生命、节奏、韵律:而“父、母、兄弟、妹、友”都是内心最真挚、纯真的感情的寄托。美好的自然景物与人的和谐的统一,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大概是这种状态的完美的阐释。
三、意境的创造
华兹沃斯:“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的深的思想。”《流云》小诗很少有那种情感的直接表达,往往是用那些清新的自然物象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人们在体会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同时又会感受到无尽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情调和宇宙的意识,通过这种物我交融、情景交织的美好意境的净化,我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涤,最终明了人生的意义得到人生的价值。
《筑室》就用自然景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晶莹剔透的意境。我筑室在海上/紫霞作帘幕/红日为孤灯/白云与我语/碧日照我行/黄昏倚坐青石下/蓝空卷来海潮音/这首诗将自然中的景物(海、霞、日、云、空)、色彩(红、碧、黄、蓝)、节奏(海潮音)、人(我)交织成一幅画向我们展现出来,构成一种画中有我、我在画中的奇幻的美妙的境界,显示了作者的艺术的人生观。将自己的房屋建筑在海上,是多么奇特的艺术想象啊,将海潮作为音乐来欣赏是多嬷的富有生命的情调,更加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流动性,而诗中的鲜艳的色彩更加凸显出作者的积极的人生观。
四、人格的完满
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照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也就是说,只有独处,才能把迷失在喧嚣尘世里的自己给找回来。其实,生活,为每一个生命都安排了丰盛的精神筵席,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能回到它的原乡。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独欢,一定是学会了精神厮守着精神,花开独妍,自嗅其香;一定是懂得了灵魂坐在灵魂的对面,把盏言欢,喜乐对酌。独欢的最高意境是,生命在宁谧中躲起来,然后与另一个自己,在更辽远的宁谧中玩捉迷藏的游戏。
真可谓,天地空旷,生命独欢。
独欢的人,丰沛的心性,常常在寂静中,才能释放出真正的自由来。独欢与群体狂欢最大区别是,群体的狂欢,兴奋更多地流转在肢体和面目上,而独欢,则是在沉静中,获得心灵最大范围的奔放与逍遥。
独欢的人,也许幽闭,但一定明媚。因为独欢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玩的人。他们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让枯燥蓬勃,让寂寞吐蕊,让简单深刻,让宁静丰富,他们通过释放自己,进而让整个人生波光潋滟。
独欢是心灵的一种特别的盛开,生命,以这样一种春天的盎然气象,来体现自身的强大,进而对抗人生秋的萧索,冬的凛冽。实际上,生命,若快乐,就是强大,若能不借外在独自快乐,就是无比的强大。
这些话都揭示了生命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由生到死的自然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生如意事难得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年以后,便增妻孥之累……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颜氏家训•养生篇》)。即人生在世,到处都是挫折羁绊;幼少之日,要尽供养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历代学道的人多如牛毛,而功成艺就者却如凤毛麟角之稀少。“华山之下,白骨如莽”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了后学世上没有顺心如意的道理。高校生命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们清楚地意识到磨难、痛苦和挫折是每个人生命旅程必须经历的组成部分,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生无法避免苦难;必须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的道理。当各种磨难、痛苦和挫折来临时,应笑看人生,勇敢地正视挫折与苦难,“有钱难买幼时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大苦而后大作,大难而后大成。传统孝伦理不仅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各种磨难、痛苦和挫折,也告知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并让他们在面对各种打击、挫折前有所准备,如何对人生的价值做最后的评定。《颜氏家训•养生篇》曰:“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即既要珍惜生命,但又不畏惧死亡。第三,生命的终结。出生入死,死亡是人生命的幽门,传统孝伦理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颜氏家训•终制篇》就告诫孝子贤孙们“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颜氏家训•养生篇》也指出:“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得汝曹专精于此。”也就是说,即使修佛成仙,最后还得一死,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人类就其生物的本性来说,同样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杨雄指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吕氏春秋》也指出:“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死亡意味着生命的完全终止,就宛如一根蜡烛,在完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之后,它终得化为灰烬;就宛如一片树叶,在完成了所有的光合、蒸腾、呵护之后,它终得零落成泥。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生命教育研究的本身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认知死亡,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对任何人来说,死亡的残酷现实深刻地昭示了生命的宝贵。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死亡,才懂得如何去重生惜命,才懂得如何去只争朝夕地努力学习,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死亡,才能从容地应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难以预测的挫折与不幸,才能勇敢地面对死亡;才能让他们的人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二、重生惜命———生命教育的伦理关怀
时下高等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凸显,而生命教育的伦理关怀缺失,这很难让当代大学生自主地构建和谐美丽的生命家园,给生命以理性的终极关怀。中国传统孝伦理虽存在一些孝感天地,伤身自戕,悖理反常等非科学的蛊惑,但也包含了大量的重生惜命的思想。其一,珍惜自己生命。《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指出:“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孝经》不仅开宗明义地强调身体发肤来之父母,更强调要懂得珍惜,要“乐天知命”。《孝经•圣治章》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三才章》则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在将孝从自然规律的体现抬到“天经地义”的高度的同时,也把珍惜自身生命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荀子•王制》云:“水火有气而无,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在水、火、草、禽兽之上,是最高贵的,因为人不仅有生命、知觉,而且还有道义。传统孝伦理不仅蕴涵了重视生命的重要内容,而且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至高无上、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告诫我们每一个人,也包括当代大学生,生命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有且只有一次,其得与失往往只在一瞬间,一旦失去就无法重生,所以无论是谁都必须珍惜自身宝贵的生命。其二,敬重父母生命。《孝经•圣治章》指出:“孝莫大于严父。”本质为爱的传统孝伦理,不仅提倡珍惜爱护自身生命,更提倡敬重、爱惜父母生命。《尔雅•释训》认为“善事父母为孝”,即孝就是敬爱、奉养父母。
《广雅•释言》也指出:“孝,畜也。”孔子认为“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即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时,不仅在形式上不应违背周礼,而且要在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万章上》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认为最高的孝,莫过于对父母的尊敬。而且,“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也就是说,孝子对父母的侍奉,日常起居要对父母恭敬,饮食生活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气象、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敬重。《孟子•万章上》指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认为孝子所做的最高标准,没有比敬重父母更重大的。其三,关爱他人生命。《孝经•天子章》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即能够关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传统孝伦理由孝及悌,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亲亲之爱变成了对他人甚至是对一切生命的仁爱,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孝经•广德章》曾指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墨子从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爱亲”拓展到“兼爱”,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传统孝伦理崇尚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不断引领孝子贤孙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不断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所有这些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育,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敬畏生命、珍重生命的态度有着巨大的裨益。
三、内孝外敬———生命教育的价值升华
一、“陕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部分
国外对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由来已久,基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的初中也已经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但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又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专业的教师,所以已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初中阶段,比较系统的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课程,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从课程性质上还是从目标上,都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各有不同,笔者主要针对“陕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分析。“陕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空间很大,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总共有五册,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适度的法制教育、生存合作教育、亲情和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利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网络查询资料、丰富知识、扩宽眼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利用初中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向初中生传播了负面、消极、污移、暴力内容,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的性格,还可能诱发犯罪,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茫然无措,不懂得自救自护;面对社会竞争的影响的时候,他们深受学校、家庭的压力而不知如何排解;面对社会不良思想侵害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去辨别与预防。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自己和欣赏自己,合理解决少年期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为他们如何控制和处理心理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程改革后,依据新课标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生理和精神内容,进而了解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许多思想品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培训,缺少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以提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感染学生,了解并且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用心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中的潜能价值。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的储备,提高自身生命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和强调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内容,拓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二)改善教育方法,在思品德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序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换位思考法、隐性教育法、问答法、实践法、个性化教学法及体验教学法等,动态的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教育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把德育与生命教育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爱生命的教育生态环境圈,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更多的力量影响生命教育,完成教育关怀生命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从哲学的观点上看,我认为,快乐和寂寞是相辅相成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选择,快乐和寂寞的距离是相等的,只是看你如何把握这个两者之间尺度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寂寞。
快乐和寂寞是某个时间段的停留而已,人是具有两面性的,往往在快乐的外表里隐藏着寂寞。快乐和寂寞是摸不到的,它是心里的产物。
快乐是阳光,寂寞是月亮。我们不能说能够隔离哪个,因为,阳光和月亮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主宰不了它的轨迹。这和人生里的快乐和寂寞是一样的,没有选择,我们必须要面对。
曾经有人说,我很快乐,因为生活里的某些事达到了自己的期望,所以,快乐,快乐会让心情愉悦,心情也变得晴朗轻爽。
快乐因为有了寂寞作为对比,就有了让生命彰显活力的景致。快乐因为你的心情而停留,快乐出现时,寂寞就会躲在角落不言不语。
人生无论你多么的富有,多么的有才华,多么的有见地,多么的伟大,都会有快乐和寂寞相随,不会离开你的左右。因为,这些是人生生命的一部分,不管你接纳不接纳,都会光顾你的头脑和心灵。
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让快乐洋溢在我们心里,是心态,心态决定了你的快乐。不是吗?这个道理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感受到,那时很肤浅,为了生活小事不开心,心里的承受能力很少,因为同事不得当的做法而郁闷,不开心,其实,都是心里不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