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生命的由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21-01
一、流云的由来
宗白华先生将“流云”作为诗集的名称,体现了他对流云的无限喜爱之情,他说:“我小时候虽然爱好玩耍,……天空的白云和复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心最亲密的伴侣。……很想做一个‘云谱’。”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云是多么的钟爱,我感觉宗先生将“流云”作为题目也因它所蕴含的深刻的内涵。首先“云”是干净的、纯洁的,高挂于天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沾染尘世的污秽与恶浊,且能够长久的保持,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感官的享受;其次“流云”是流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透过“流云”也许在不经意间就可以体会到伟大的和谐的宇宙情怀和意识;再次“流云”是流动的,就好像流动的跳跃的生命,代表着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生命精神,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与生命的真谛。
以《流云》为题的诗篇:宇宙的核心是寂寞,/是黑暗,/是悲哀……/落日的朦胧中,/我与宇宙为一。/这首诗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诗中说宇宙的核心是寂寞黑暗悲哀,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呢!
“流云”有着干净清新的形态、强大的深刻寓意,以此为题,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二、物象的选择
《流云》小诗是宗白华写的哲理性的小诗,但并不像别的诗篇那样的晦涩难懂,而是以清新自然的语言、闲和静穆的意境,向我们展现出一种美好的愿望,映射出人生的哲理,让我们了解人生的真谛。
宗白华先生说:“……朝霞满窗时,我也赞颂红日的初生。我爱光,我爱美,我爱力,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暖,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这向我们展示了宗先生生命的活力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赞颂,“光、日、海、云”等都是希望、温暖、宽广、活力的代表 ,“夜、月、星”虽可能会有悲观之情,但却预示着美好光明的来临,而“晨、春、花”等更是带有生命的光辉和美好。因此选择自然之物作为物象,确有一番思考与寓意。
《信仰》中的丰富意象可以向我们进一步的阐释。红日初生时/我心中开了信仰之花:/我信仰太阳/如我的父!/我信仰月亮/如我的母!/我信仰众星/如我的兄弟!/我信仰万花/如我的姊妹!/我信仰流云/如我的友!/我信仰音乐/如我的爱!/我信仰/一切都是神!/我信仰/我也是神!/“太阳、月亮、万花、流云、音乐、红日”都是体现了宇宙和谐,都富有生命、节奏、韵律:而“父、母、兄弟、妹、友”都是内心最真挚、纯真的感情的寄托。美好的自然景物与人的和谐的统一,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大概是这种状态的完美的阐释。
三、意境的创造
华兹沃斯:“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的深的思想。”《流云》小诗很少有那种情感的直接表达,往往是用那些清新的自然物象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人们在体会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同时又会感受到无尽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情调和宇宙的意识,通过这种物我交融、情景交织的美好意境的净化,我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涤,最终明了人生的意义得到人生的价值。
《筑室》就用自然景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晶莹剔透的意境。我筑室在海上/紫霞作帘幕/红日为孤灯/白云与我语/碧日照我行/黄昏倚坐青石下/蓝空卷来海潮音/这首诗将自然中的景物(海、霞、日、云、空)、色彩(红、碧、黄、蓝)、节奏(海潮音)、人(我)交织成一幅画向我们展现出来,构成一种画中有我、我在画中的奇幻的美妙的境界,显示了作者的艺术的人生观。将自己的房屋建筑在海上,是多么奇特的艺术想象啊,将海潮作为音乐来欣赏是多嬷的富有生命的情调,更加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流动性,而诗中的鲜艳的色彩更加凸显出作者的积极的人生观。
四、人格的完满
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照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也就是说,只有独处,才能把迷失在喧嚣尘世里的自己给找回来。其实,生活,为每一个生命都安排了丰盛的精神筵席,只有心灵快乐的人,才能回到它的原乡。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独欢,一定是学会了精神厮守着精神,花开独妍,自嗅其香;一定是懂得了灵魂坐在灵魂的对面,把盏言欢,喜乐对酌。独欢的最高意境是,生命在宁谧中躲起来,然后与另一个自己,在更辽远的宁谧中玩捉迷藏的游戏。
真可谓,天地空旷,生命独欢。
独欢的人,丰沛的心性,常常在寂静中,才能释放出真正的自由来。独欢与群体狂欢最大区别是,群体的狂欢,兴奋更多地流转在肢体和面目上,而独欢,则是在沉静中,获得心灵最大范围的奔放与逍遥。
独欢的人,也许幽闭,但一定明媚。因为独欢的人,一定是一个会玩的人。他们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让枯燥蓬勃,让寂寞吐蕊,让简单深刻,让宁静丰富,他们通过释放自己,进而让整个人生波光潋滟。
独欢是心灵的一种特别的盛开,生命,以这样一种春天的盎然气象,来体现自身的强大,进而对抗人生秋的萧索,冬的凛冽。实际上,生命,若快乐,就是强大,若能不借外在独自快乐,就是无比的强大。
这些话都揭示了生命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流逝由生到死的自然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生如意事难得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年以后,便增妻孥之累……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颜氏家训•养生篇》)。即人生在世,到处都是挫折羁绊;幼少之日,要尽供养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历代学道的人多如牛毛,而功成艺就者却如凤毛麟角之稀少。“华山之下,白骨如莽”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了后学世上没有顺心如意的道理。高校生命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们清楚地意识到磨难、痛苦和挫折是每个人生命旅程必须经历的组成部分,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生无法避免苦难;必须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的道理。当各种磨难、痛苦和挫折来临时,应笑看人生,勇敢地正视挫折与苦难,“有钱难买幼时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大苦而后大作,大难而后大成。传统孝伦理不仅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各种磨难、痛苦和挫折,也告知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并让他们在面对各种打击、挫折前有所准备,如何对人生的价值做最后的评定。《颜氏家训•养生篇》曰:“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即既要珍惜生命,但又不畏惧死亡。第三,生命的终结。出生入死,死亡是人生命的幽门,传统孝伦理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颜氏家训•终制篇》就告诫孝子贤孙们“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颜氏家训•养生篇》也指出:“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得汝曹专精于此。”也就是说,即使修佛成仙,最后还得一死,无法摆脱人世间的羁绊。人类就其生物的本性来说,同样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杨雄指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吕氏春秋》也指出:“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死亡意味着生命的完全终止,就宛如一根蜡烛,在完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之后,它终得化为灰烬;就宛如一片树叶,在完成了所有的光合、蒸腾、呵护之后,它终得零落成泥。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生命教育研究的本身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认知死亡,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对任何人来说,死亡的残酷现实深刻地昭示了生命的宝贵。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死亡,才懂得如何去重生惜命,才懂得如何去只争朝夕地努力学习,认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他们意识到死亡,才能从容地应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难以预测的挫折与不幸,才能勇敢地面对死亡;才能让他们的人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二、重生惜命———生命教育的伦理关怀
时下高等教育中生命价值教育凸显,而生命教育的伦理关怀缺失,这很难让当代大学生自主地构建和谐美丽的生命家园,给生命以理性的终极关怀。中国传统孝伦理虽存在一些孝感天地,伤身自戕,悖理反常等非科学的蛊惑,但也包含了大量的重生惜命的思想。其一,珍惜自己生命。《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指出:“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孝经》不仅开宗明义地强调身体发肤来之父母,更强调要懂得珍惜,要“乐天知命”。《孝经•圣治章》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三才章》则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在将孝从自然规律的体现抬到“天经地义”的高度的同时,也把珍惜自身生命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荀子•王制》云:“水火有气而无,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人在水、火、草、禽兽之上,是最高贵的,因为人不仅有生命、知觉,而且还有道义。传统孝伦理不仅蕴涵了重视生命的重要内容,而且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至高无上、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告诫我们每一个人,也包括当代大学生,生命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有且只有一次,其得与失往往只在一瞬间,一旦失去就无法重生,所以无论是谁都必须珍惜自身宝贵的生命。其二,敬重父母生命。《孝经•圣治章》指出:“孝莫大于严父。”本质为爱的传统孝伦理,不仅提倡珍惜爱护自身生命,更提倡敬重、爱惜父母生命。《尔雅•释训》认为“善事父母为孝”,即孝就是敬爱、奉养父母。
《广雅•释言》也指出:“孝,畜也。”孔子认为“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即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时,不仅在形式上不应违背周礼,而且要在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孟子•万章上》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认为最高的孝,莫过于对父母的尊敬。而且,“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章》)。也就是说,孝子对父母的侍奉,日常起居要对父母恭敬,饮食生活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气象、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敬重。《孟子•万章上》指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认为孝子所做的最高标准,没有比敬重父母更重大的。其三,关爱他人生命。《孝经•天子章》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即能够关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传统孝伦理由孝及悌,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亲亲之爱变成了对他人甚至是对一切生命的仁爱,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孝经•广德章》曾指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墨子从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爱亲”拓展到“兼爱”,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传统孝伦理崇尚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不断引领孝子贤孙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不断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所有这些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育,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敬畏生命、珍重生命的态度有着巨大的裨益。
三、内孝外敬———生命教育的价值升华
一、“陕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部分
国外对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由来已久,基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的初中也已经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但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又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专业的教师,所以已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初中阶段,比较系统的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课程,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从课程性质上还是从目标上,都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各有不同,笔者主要针对“陕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分析。“陕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空间很大,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总共有五册,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适度的法制教育、生存合作教育、亲情和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利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网络查询资料、丰富知识、扩宽眼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利用初中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向初中生传播了负面、消极、污移、暴力内容,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的性格,还可能诱发犯罪,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茫然无措,不懂得自救自护;面对社会竞争的影响的时候,他们深受学校、家庭的压力而不知如何排解;面对社会不良思想侵害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去辨别与预防。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自己和欣赏自己,合理解决少年期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为他们如何控制和处理心理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程改革后,依据新课标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生理和精神内容,进而了解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许多思想品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培训,缺少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以提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感染学生,了解并且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用心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中的潜能价值。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的储备,提高自身生命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和强调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内容,拓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二)改善教育方法,在思品德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序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换位思考法、隐性教育法、问答法、实践法、个性化教学法及体验教学法等,动态的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教育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把德育与生命教育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爱生命的教育生态环境圈,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更多的力量影响生命教育,完成教育关怀生命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从哲学的观点上看,我认为,快乐和寂寞是相辅相成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选择,快乐和寂寞的距离是相等的,只是看你如何把握这个两者之间尺度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寂寞。
快乐和寂寞是某个时间段的停留而已,人是具有两面性的,往往在快乐的外表里隐藏着寂寞。快乐和寂寞是摸不到的,它是心里的产物。
快乐是阳光,寂寞是月亮。我们不能说能够隔离哪个,因为,阳光和月亮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主宰不了它的轨迹。这和人生里的快乐和寂寞是一样的,没有选择,我们必须要面对。
曾经有人说,我很快乐,因为生活里的某些事达到了自己的期望,所以,快乐,快乐会让心情愉悦,心情也变得晴朗轻爽。
快乐因为有了寂寞作为对比,就有了让生命彰显活力的景致。快乐因为你的心情而停留,快乐出现时,寂寞就会躲在角落不言不语。
人生无论你多么的富有,多么的有才华,多么的有见地,多么的伟大,都会有快乐和寂寞相随,不会离开你的左右。因为,这些是人生生命的一部分,不管你接纳不接纳,都会光顾你的头脑和心灵。
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让快乐洋溢在我们心里,是心态,心态决定了你的快乐。不是吗?这个道理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感受到,那时很肤浅,为了生活小事不开心,心里的承受能力很少,因为同事不得当的做法而郁闷,不开心,其实,都是心里不成熟的表现。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声,表演开始了。两位美丽的主持人华丽登场。她们一一为我们讲解“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的由来。紧接着是一位残疾人歌手登台,他那高昂的歌声,赢得了全场的欢呼声。各色各样的残疾人表演一一登台,让我们看得目不暇接。
活动二设计思想
我们每个人最初的生命形式都只是一个受精卵,那是四亿多个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用世间最伟大的爱将我们培养成人,我们不仅要将父母的生命延续下去,更要将父母给我们的爱传承下来,这样人类才能不断繁衍生息,与其他生物共同创造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圣、可贵的同时轻松接受新知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三畅所欲言(教师经历、学生经历)———生命的守护
1.我讲述自己女儿8岁时突发急性脑膜炎时我的无助(正常人脑脊液中只有8~12个白细胞,而我女儿经检验下来有800多个白细胞,这种情况下,成年人一个晚上只要用一支进口药剂,可我女儿用了两支还是高烧不退,那时的我急得手足无措,可表面还得异常冷静),女儿的坚强让我止不住泪如雨下(成年人做一次腰穿都痛得鬼哭狼嚎的,而我女儿连做两次腰穿都没有哼一声),后来在大家的共同祈祷中女儿总算有惊无险,如今她已成为健康开朗的大学生了。2.让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流自己的压力、困惑、烦恼。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有压力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缓解及宣泄压力。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另外班上单亲家庭学生很多,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时,没有忽视这些孩子的感受。引导这些学生学会宽容、体谅、理解、坚强。活动三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揭开心灵深处的烦恼、伤痛、矛盾、感动,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晓之以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明白呵护生命的重要性。
活动四:师生感悟汇集———生命的绽放
善待生命,积极乐观,有一颗感恩之心。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只要你不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坚持奋斗,命运必将回报给你幸福的微笑,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光明大道,人生道路何尝不是如此?珍惜生命,活着就有希望和收获。只要不放弃生命,敢于面对现实,就一定可以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所收获。活动四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把活动中的感想写在黑板上,形成共勉和共识: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做个守护生命、努力为生命增光添彩的人。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为自己还活着而倍感生命之珍贵,同时也认为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时有少部分人会对死亡心存恐惧,但也认为死亡对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一般情况先,没有自杀和杀人念头的大学生会较为珍惜自己的生命,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是较为珍惜的,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没有自杀和杀人的念头的。最后,在对生命的体验上,这篇文章同时指出,认为自己生命体验是幸福且快乐的占76.9%,不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幸福且快乐的占1.3%,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幸福且快乐的体验自己的生命的占21.8%;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平淡且无趣的占43.2%,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不会是平淡且无趣的占9.8%,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不是平淡且无趣的占45.5%;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暗淡且痛苦的占27.3%,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不会是暗淡且痛苦的占27.3%,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体验是不是暗淡且痛苦的占45.5%;不清楚自己生命体验会是怎样的占53.5%,不清楚自己的生命体验不会是怎样的占2.6%。从这些数据上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较为满意的,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幸福且快乐的,这表示他们较为珍惜生命;而当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近一半的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自己的生命体验究竟如何,也就是说,即使近半数的学生会按照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善待生命,其中2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暗淡且痛苦,这表明他们在受到挫折或者失败时,很容易会选择结束生命。另外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体验不能做出明确的选择和决定,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的看法仍有待生命教育的加强。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古希腊的柏拉图把闲暇分为四层含义:空闲;从活动中获得自由;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休闲的状态。一般说来,闲暇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时间空闲、活动自由、精神悠闲的存在方式。通常,社会学家把闲暇作为时间概念,个人时间分为个人必需时间、工作时间和闲暇三部分。个人必需时间通常包括:睡眠、用餐、卫生、健康等时间。闲暇是除了工作时间和个人必需时间之外的个人自由的可支配的时间。
本文中闲暇有三个含义:一是时间层面的,指闲暇的自由的时间;二是活动层面的,指闲暇的实践活动;三是精神层面的,指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的心理状态。闲暇有三个特征:第一,闲暇是一种精神态度,是人所保持的平和与宁静的心理状态;第二,闲暇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闲暇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是在社会规范内的自由。从时间上说,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本身就是财富;从活动上说,闲暇活动具有相对性或结构性,也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性;从精神层面说,闲暇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不管是从时间层面、活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来看闲暇,闲暇之所以为闲暇的根据就是自由。从时间层面看,闲暇是除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工作以外,个人可以支配的自由的时间,自由的时间才使得个体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从活动层面说,闲暇是在自由时间内,由个人自主选择从事的活动,自由是闲暇活动的必需条件。从精神层面说,闲暇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所以,闲暇的本质是自由。
但是,自由是有限度的,个体生活在社会中,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个体在不断追求自己福祉的过程中,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为此,社会建立起一套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侵害。任何个体侵害了他人的利益,社会都有权利制裁。这并不是说要限制个体自由,而是说在不对他人造成有害的影响的前提下,个体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如果个体的发展对他人的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危害或者现实的危害,但没有触犯法律,那么冒犯者应该被正当的惩罚和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因此,闲暇的本质是有限度的自由。
二、闲暇自生命诞生之日
就与道德教育相识
劳动创造了人,但是并不完整。史前人类在满足生存需要的时候,同时也在游戏、玩耍。托马斯•古德尔认为,游戏是文化的基础,并必然先于文化而存在。事实上,游戏先于人类而存在。这说明,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游戏比文明更古老。如果说劳动满足了人类生存需要的话,那游戏就是群体内部建立亲密关系的粘合剂。游戏与劳动一样,对古人类同样不可缺少,因此,与其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还不如说游戏闲暇与劳动共同创造了人类。
游戏还孕育了人类文化。这不是说文化从游戏中产生,而是说在文化的最早阶段里蕴含着游戏的特质。道德同样蕴含着游戏闲暇的特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一般有两个解释维度,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所谓“道者,认知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前者体现的是道德的外部规定性,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所遵守的各种规约;后者体现的是道德的内部规定性,是指个体道德内化的内在规定性。
闲暇是为了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理解闲暇。生命生长的过程是艰难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生命的延续,就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坚硬的保护壳,这就不可避免地把生命的真实掩藏起来了。而闲暇是生命在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压力下释放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是在内心自由的驱动下的行动方式,它使个体能够本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命存在方式。
闲暇使得生命的真实不再遮掩,真正彰显了生命的本色。首先,在闲暇状态下,开放的生命卸妆了,不再戴着面具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生命的本真。我们可以做真正的自己,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自己真实的存在。其次,闲暇的生命是与自己协调一致的生命。只有在闲暇时,生命中真实的自己才真正展现,生命才返璞归真。但是,闲暇不同于懒惰与工作狂。懒惰是不想做自己,放纵自己,放弃自己的尊严与责任。而工作狂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懒惰:不愿意反思自己,以工作为由来逃避自己真实的想法,逃避现实。最后,生命的有限性阻碍了生命的无限发展,而闲暇则是摆脱了人自身的目的性,超越了人的内在限度。因此,“闲暇的能力和沉浸在存在之中默想的天赋以及在庆典中提升自己的精神能力一样,能够超越工作世界的束缚,进而触及超人的、赋予生命的力量”[1]。
道德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以一种隐性的、尚未规范化、制度化的形式存在。闲暇是生命的内在需要,而道德是生命得以升华的催化剂。道德提升了人内在的修养与情操,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的内在差别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的提升需要道德,而生命的进化发展同样需要闲暇来捍卫生命的真实。因此,闲暇与道德在生命的内在需要上真正相识。
三、闲暇教育在生态意义上
与道德教育相逢
21世纪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需要人类改善自己的行为,提升生态道德。“生态道德不仅是指个人在自然界中生存所应遵守的生态规律及由此制定的生态规范的总和,更指个人根据自然的承受能力,以最优的方式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自觉性。”[2]而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传授生态知识、生态规律和相应的生态规范,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觉悟和生态水平,培养出既能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能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性生态人。
这种理性生态人是生态道德的践行者,范围涵盖了个人、企业、政府和各种社团组织。这种理性生态人既是理性的也是生态的。理性是指生态理性――不仅要实现对有限的生态事实和问题的正确认识,而且能够把握生态事实和问题背后的规律,以此来摆脱表层的生态现象的迷惑。生态是指理性生态――符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能挖掘生态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不是任凭表面的生态现象摆布。
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目标――理性生态人要秉持“敬畏生命”的思想信念。面对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理性生态人不仅仅要怀有尊重生命的情感,还要怀有几分敬意,培养一种对生命负责的理念和关爱一切生命的精神。敬畏生命承诺的是一种无限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理性生态人的内在同情心,对生命保持高度敏感的感受性,敬畏所有的生命,避免随意地、粗心大意地、麻木不仁地直接或间接伤害和毁灭其他生命。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赋予自己内在的道德约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道德生活。
闲暇教育同样需要生态化。生态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相关闲暇技能,培养受教育者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支配自由时间,达到自由自在的存在方式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闲暇才能够成为真正的闲暇,不损害他人的自由的闲暇。闲暇与道德教育在生态理念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闲暇教育在本质上与道德教育契合
从共性论的角度来看,现代德育实践的本质是一种以追求人生的价值、意义为内容的精神性实践活动。现代社会提倡民主、释放个性,德育为弘扬人生价值,探究人生意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阵地。而闲暇道德也是为了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从属性论的角度来看,现代德育的本质体现在它对学生价值观的建构上。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形成有意义、有价值的道德生活,形成处理道德问题的基本标准,从而超越现实平庸的生活的制约,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如此,德育的手段不是思维改造、情感感化、行为规范,而是重塑价值观。现代德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和道德理想的形成。
从特殊矛盾论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学生的现实道德生活与理想道德生活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前一矛盾决定了学生道德生活的建构与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引导,而后一矛盾决定了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要立足于学生自主建构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上。道德是个体选择的结果。道德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择。现代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德育活动的教育性与学生道德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同时考虑学生道德的最近发展区。闲暇道德教育的矛盾依然是教师的教育性和学生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总之,现代德育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建构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活动,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学生价值观的活动,是以教师的教育性与学生的发展性为主要矛盾的。而闲暇的本质是自由,有限度的自由,是学生在可自由选择的活动中学会有意义地利用时间,达到人生的自由自在的一种精神境界。闲暇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自由的实践中探求人生的价值,是以教师的教育性和学生的发展性为特殊矛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重塑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活动。闲暇教育在本质上与道德教育达到了契合。
参考文献:
人在努力得不够、用心得不够的时候,总喜欢创造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开脱自身,以便下台。总认为自己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总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因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受他自己的信念所制约。成功与失败的差别是:成功者总是以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刚好相反。因此只要一句赞美、一个微笑或拥有一颗真挚分享的心,就可以给他人带去和分享美妙的成功感受。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客户。也许这只是小小的善,小小的德,但都是成功的颗粒。
有人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是梯子!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些话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是用品?是保姆?是工具?还是服务员?教师自己的思想呢?教师自己的感情呢?教师自己的灵魂呢?我们的教师面对重重压力,困惑横生,左顾右盼,不知心向何方!
当今,大家谈教育谈得较多的是责任,是道德。但是,如果离开主体的思想感情来谈,一定是外在的,是生硬的,是僵化的,就会过于注重规训而忽视教化。试想:一个没有感情的教师,一个失去灵魂的教师,一个仅仅承担了工具作用的教师,如何取得自己和学生的认同?如何引领学生思想和精神的成长?
生活,就是“生的平凡”“活得精彩”,在一天天的烦躁的日子里,我们奋斗、我们坚持、我们思考、我们独立,生活为我们增长了见识、增加了知识、增添了趣味。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它与你同在,指导着你前行,指点着你弯腰,它带你见识世界,让你去品味好与坏,让你去承担责任,它教会你什么是诱惑,它教会你什么是虚假,它教会你什么是放手。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张白纸,那么生活就是一位技艺超群的画家,他用巨大的调色板染遍了你的世界,春的绿、夏的乱。秋的黄、冬的白,他在为你与时间作斗争,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快乐的生活。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本毫无趣味的书,那么生活就是一位想像非凡的作家,他用神奇的笔填满了你所有的空虚,在你的书里添加了跌宕起伏的情节。爱、恨、情、仇,他让你感受到世间所有,让你的世界丰富多彩。
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源于教育观念的工具化和实用化。从宏观方面讲,当今的教育是工具理性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几乎一致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选拔标准,把教育定位为特殊商品――人才的生产车间,“生产”出来的大都是“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这些“人才”除了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过硬,基本缺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可,极度缺乏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从微观方面讲,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此大环境下,过于注重学生到课与否、获奖状况和违纪等情况,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知识技能之外的更为重要的德性、人文教育,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与爱好,久而久之会引起学生的逆反甚至仇视心理,高校偶有发生的殴打甚至残害教师的事件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学生工作者由于工作内容的繁杂,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数据表格和大小会议,大多只能关注学生群体中最好(即学习成绩较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基本不会违纪的学生)和最坏(即学习成绩较差,经常旷课或有其他违纪行为的学生)这两类人,且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学生内心进行人性教育,造成学生工作非常被动,例如,个别学生病态的心理特征没有及时被发现,学生自杀或者残害动物的事件频频发生,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的泼熊事件;学生群体特别是宿舍成员间矛盾未及时解决,最终变得难以调和乃至造成流血或者伤亡事件,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例,这些血淋淋的事件残忍地告诉教育工作者,学生的生命意识极为淡薄,不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他人或者动植物的生命。除了这些漠视生命的学生带给社会沉重的教训与反思外,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消极、茫然的人生态度,生活空虚,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对于任何事情抱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未来更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直呼“活着没意思”,这些行为也让社会发出“他们是怎么了”的感叹,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如花的年纪、激扬的青春、坦荡的前途面前如此挥霍,全社会都在思考,也在尽力扭转这种局面。
众所周知,生命是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于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人生态度不端正、生命价值和意义不明确的大学生来说,怎样肩负国家的建设事业?如何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可以说,这样的大学生是隐藏在发展大道上的地雷,可能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探索生命教育的途径极为迫切和必要。
二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生命教育的着力点
1 培养生存意识
培养生存意识,实际上也就是珍惜生命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前提。生命的存在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和人生的质量。哲学认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即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者,人活着不仅仅为自己、为身边的亲人,也要为他人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侮慢,任何残害他人或者动植物的行为,都是藐视生命的行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意识,一要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向青少年灌输见义勇为、舍已为人的精神,却很少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然而只有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帮助并保护他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将学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不能只停留在提醒、告诫的语言表面,而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必要的救护知识与技术、法制教育、自我防范等教育的宣传和讲座,利用学生工作QQ群、社团活动、校园文化长廊等共享相关知识与宣传图片,以唤起全校师生的重视。二要进行生活态度教育。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曲折地前进。面对挫折和困难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它。只要积极地重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勇于越过挫折和困难,当事过境迁后会感觉到当时认为的挫折和困难也不过如此,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一次的攀登高峰或者越过低谷中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学生工作要警惕学生的消极、懈怠心理。三要进行死亡体验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避免谈及死亡,中国人忌讳死亡由来已久,死亡虽令人害怕但不可回避,因为它是自然规律。人也正是因为直面死亡的恐惧而更加留恋生命并从而珍惜生命。因此,学生工作者可以尝试组织大学生到学生家庭参加丧葬仪式,通过陪同到火葬场感受失去亲人的痛心,通过在灵堂接受亲戚朋友的吊祭感受一个生命的离去对身边的人造成的伤害,这将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提高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差,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一家基本只有一到两个小孩,家庭成员对当代大学生的溺爱心理严重;另一方面和现今的社会环境有关,“应试教育”背景下家庭和社会都对“学习有成”抱有最高期望,往往当代大学生不被允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其他事情全部由家长一手包办,家庭和社会都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工资,生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孰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如一个碎片,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无法在社会中长久且正常的生活。高校学生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动手能力,特别是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从军训开始抓起,大学生的仪容仪表、宿舍卫生情况都能说明生活自理能力,在大学的各种社团活动或者班级团会中要适当增加防火、防盗、防骗等自卫知识;二是加强适应能力,一个人对环境特别是周围人群的适应能力越强,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越小,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增强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增强心理的调适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使他们直面挫折,并加强耐挫力的培养;四是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救能力,要求学生工作中开展“心肺复苏”“火场逃生”等等知识讲座。
3 升华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生命本身有着崇高的价值,不仅仅意味着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寿命的延长和外表的魅力,而在于心灵的善良和人格的健全。因此,学生工作者的真正使命是使大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充分发挥人生的潜能和价值,从而最终实现自我。要使生命有质量,必须把握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但奉献并不是指舍已为人、舍生取义,哪怕只给社会增添了一丝温暖也算是生命有了一次价值。学生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学生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改变眼高手低的心态,心甘情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三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 理解并践行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是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我国提倡“以人为本”、创新的教育理念,大多数高校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坚实的保障,无法贯彻落实,逐渐变成空洞的口号。学生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工作者过于目标化、利益化,越来越注重与考核密切相关的方面,如大学生的到课率、考试违纪舞弊率、就业协议签订率以及参加竞赛获奖率,等等,基本放弃了对大学生当下生活状态的关注;部分关注学生生活状态的学生工作者也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造成只能暂时解决眼前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以系统地向学生传输生命教育知识的方式遏制生命教育缺失造成的遗憾或悲剧。
2 增强教育主体的生命意识
教育的第一原则是教育者先受教育。如果担当教育重任的教育主体――教师对生命意义都缺少领悟,不懂得尊重生命,就根本无法引导、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用说要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学生传达成长过程中的深刻体验。所以,要加强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生命教育的普及培训,让学生工作者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珍惜每一个教育学生的机会,对每一个生命负责;学生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活动,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型人格;不论任何方面应尽可能做到人性化管理,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关注其精神生活及其需要,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温暖;对待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根据条件利用自身承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等渠道进行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有关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后,进一步学会心理适应的技巧,实现自我认同和与人交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确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和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军事理论课上讲授有关“生存技能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就业指导课上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态度,有效规避就业过程中的骗局或者陷阱,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高校工作者也可通过生命教育的专门培训,在工作之余开设与生命教育相关的通识选修课,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懂得珍惜生命和正确的实现人生价值。
4 开展经常性的生命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能触及并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医院婴儿室、殡仪馆等,让学生审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感知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教其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组织开展参观类活动,如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场所,使大学生感受如今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珍惜生命并懂得如何才能实现生命意义,还可以以反面教材为参考,如参观看守所、戒毒所,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包括到孤儿院做义工、福利院做临终关怀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关心他人,培养人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发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其切身参与、直击心灵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丰富了精神世界,升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构建生命教育网络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网络。如政府需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成立生命教育机构,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指导;新闻媒体和网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珍爱生命的社会氛围;家庭是生命成长的摇篮,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予孩子良好的人格熏陶,同时营造欢乐、民主的氛围,教育孩子学会认识生命的珍贵。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形成合力作用,使各种教育形式在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
6 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处于实践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多探讨生命教育的提出、内涵和途径,缺乏实际的具体工作或问题的可操作性,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这就要求工作在一线的高校学生工作者们结合工作内容或者专业方向进一步探讨并深化生命教育的研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为生命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经验,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更应加快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关基本理论和有效方法,使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赵迎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25).
[2]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3]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7).
[4]张月梅,刘海涛.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讨――基于发达国家生命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20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