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与营销

传统文化与营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与营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与营销

篇1

一、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简述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布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生活和工作中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真实反映民族特质和实际的文化种类,中国传统布艺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和农耕风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是创造新型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制造和使用布艺制品的思想的总前提,它具有特殊的理论、思维基础,对于当前的布艺文化发展有着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优势

首先,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审美形式、生产材料和制作工艺无处不表现出中国的文化特征和传统,是中国传统生活和文化的概括和凝练。其次,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国传统布艺文化具有几千年的传统,这里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广度,有能说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深度。其三,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实用与美观相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都脱胎与传统手工制造,也是方便生产生活的生活用品,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存在是制造工艺、产品价值和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最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是综合性产物。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既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很多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政府部门职能还存在着各种漏洞和弱项,这导致当前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没有有效地引导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科学营销和市场开发的过程,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关键,这导致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自身的缺陷一直存在,且难于克服,特别是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制作人越来越少,制作方法纷繁复杂,生产利润越来越低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一直处于开发前的漫长时期,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认可。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市场有待于开发

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存在着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行业等级标准,这导致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准确性不够,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成熟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开发会引起市场没有权威性的价格,也不具备科学可靠的质量评定体系,同样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可能会因为对不同的人而出现价格上的巨大差异,顾客购买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可信度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扶持,因而事实上是处于自生自灭的原生市场状态。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缺乏品牌企业支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在流通领域就缺少应有的地位。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出现萎缩

首先,目前市面上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全国景点和旅游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几乎一样,既没有做到紧扣景点和地方的特色,又缺乏对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此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因为“后继无人”只能“坐以待毙”,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生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3.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良莠不齐

目前市面上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质朴不等于低劣,很多市面上的传统工艺品生产环节粗制滥造的情况严重,质量低下。民间手工艺产品因为是人工手制,虽然不似机器批量生产的整齐划一,但是仍可制作出大量精品。好的手工艺产品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器物上渗透出手工艺者的匠心独运,这正是旅游者心仪的纪念品。其非均质化也让购买者更加认可其纪念意义。

三、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策略

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要想能够被他人欣赏、被市场认同、长久的存在,应该突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特点,并应该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作用,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有机地融入到旅游的消费之中,扩大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首先,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要突出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地方特色,避免同类商品的同质化倾向,做到既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能保护他人的收入,既延续地方的传统特色又能丰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样式和内容。其次,要建立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品牌,要树立品牌意识,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打上诚信和质量的烙印,在突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品牌同时,达到方便宣传的效果。最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销售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转化为承载五千年历史的载体,既能保证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量,又能促进相关产业和环节的蓬勃发展。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分销渠道策略

现今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呈现出规模小、周期长的特点,一些复杂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还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家庭式生产为主的模式,这对于生产集团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潮流来说无疑是一种制约,应该开发一种新型的策略,将生产和销售脱离,实现生产者专心生产,销售者专务销售的形式。在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上应该统一标准和品牌,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而且还有利于保护生产者利益,增加销售渠道的资金流量,形成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2

基金项目:本文是宿迁学院第四批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JG18);宿迁学院第四批教学改革项目“案例教学在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JG1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收录日期:2014年6月8日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业界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人才对国家经济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的不懈动力,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关宇宙、世界、人生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智慧瑰宝。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汤恩比与日本学者池田先生的对谈集《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指出,要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巴黎会议有一个鲜明的议题:人类在21世纪的生存,需要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当前,人类面临诸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纷纷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形成了一股股学习国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例如,上世纪的日本、韩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面对当前的这种大趋势和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营养,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另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营销人才不断地向国内外进行营销传播,打造我国的民族特色,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型的营销人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践行并营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的大繁荣,实现中国梦。

一、创新型营销人才及其培养

创新型营销人才是具有高尚的创新人格、敏捷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创新型营销人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真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积极探索未知的东西,不迷信权威,不惧怕困难挫折,不怕失败,原意与人合作,乐于奉献,敢于自我挑战;同时,头脑灵活,敢于打破陈规,善于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善于在实践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创新型营销人才包含了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和人格特质等人格要素,也包括了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等思维、知识和能力要素。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能力共同组成了创新型人才这个有机体。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现实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生存发展的平台,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需要。除此外,营销作为一种企事业行政单位、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在运行、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理念和技能,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作为很多高校都开设的营销专业,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道德素质不高,人文素养欠缺,缺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做事情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能够心平气和、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和一些技能证书的获取,等等。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营养,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较完美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创新人格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创新的人格,是创新的个性,一般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陈规、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思想品质的角度来界定,创新者的人格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坚持真理、乐于奉献、不怕失败,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格。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格的塑造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历来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断超越自己,都可以成圣作贤,要相信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个人要养“浩然之气”,“心怀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仁爱,“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帮助塑造较完美创新人格的精神财富比比皆是。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体悟并力行这些智慧,是能够塑造较完美的创新人格的。

(二)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创新性的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东西都可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启迪。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并称三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事物的整体联系,具有明显的整体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取象比类,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来探究人身、自然和社会等不同领域的规律,看重类比思维;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直观体验和体悟,具有直观思维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机械呆板,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等等。相比直线式的机械式的思维,这些思维方法在帮助学生开启创新之门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支持。

(三)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特别是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营销是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营销的创新需要吸取经济、管理、自然、人文、社会、哲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藏,蕴含了大量的涉及各个领域的智慧。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营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比如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营销者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产品的文化意蕴,开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像美国人利用中国文化素材拍摄制作了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向全球市场推广,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在产品品牌和包装策略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彰显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个性;在广告创作过程中,营销者可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来吸引受众,打造自身的独特形象,像乌江涪陵榨菜的广告宣传中强调“中国好味道”,并更换带有国粹京剧脸谱标志的新包装,使得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得以迅速提升;在促销活动中,营销者也可以基于传统文化采取合适的促销人员、时间、地点和方式等等。

(四)传统文化有助于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树立和实施现代营销理念是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商业组织经营、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还是个人工作、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营销理念的树立和实施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营销理念强调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向“顾客”提供更多价值,让“顾客”满意,使“买卖”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仁爱、和谐,强调亲亲、仁民、爱物,“凡是人,皆须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营销理念的本质,使得西方的营销理论增加了几分本土色彩,从而更加方便营销理念被各行各业各种组织和个人所采用和实施。

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营销人才的营销与弘扬,借助传统文化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也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比较少,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和禁锢人性的腐朽的东西。所以,借助传统文化来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有利于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向国内外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种人才的回答,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与一般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内容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相关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内容,引导着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除了一般的培养要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相关的素质要求,像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养性和修齐治平等,强调学生要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要不断向国内外弘扬和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正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心胸,把光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培养内容方面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培养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的构成,决定着向学生教授什么课程的问题。在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定为大一或大二的专业必修课,每个营销专业的学生用至少一学年的时间较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并逐步产生学习兴趣;在大三增加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思维方法、传统艺术和古代文学等方面的课程作为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这在营销中日益强调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日益迅猛的大背景下,这些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营销创新和实践具有较多好处,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大四,我们开设国学经典选读的专业选修课,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道德经》和《孙子兵法》等。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贯彻整个大学四年,使他们耳濡目染、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产生兴趣,逐渐践行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创新教学和考核方式。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须有什么样的老师。要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创新型营销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素质。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授课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学习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在介绍营销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相关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探讨相关问题;再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够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当成说教,使学生把所学课程当成自己拿学分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利用案例式、体验式、研究式、启发式和师生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成长,重视知行合一;在考核方式方面,创新教学考核方式,不但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不但考核结果而且更要重视过程的考核,在教学考核中也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学校改变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校要改变管理观念,由“管”师生转变为服务师生,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校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践行传统文化的精神,“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别人做”,这样才能够上行下效,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为师生树立一个效仿的榜样。学校要在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管理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学习传统文化、力行传统文化和宣传传统文化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论坛,成立一些学习传统文化的教师和学生团体组织,开展推广落实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师生每天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经典读物;积极利用广播、海报、路标、条幅和网络、手机等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不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推动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师生共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特色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在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挖掘和吸收反应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宝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来提升学生的创新人格、启发创新思维、丰富创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致力于向国内外营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曾经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她还会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帮助我们实现中国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2.在讲授新知识时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授课是小学英语课程中的关键部分,它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在讲授新单词、新短语或者是新句型时,肯定会采取领读或者是对话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记忆,使他们记住新知识点。这时,老师就可以在练习的时候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小学英语三年级的HowMany这一单元时,老师在让同学们记住Howmany…这一句型时,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做对话练习。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渗透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知识。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们一年有多少个节气(Howmanysolartermayear?),我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HowmanytraditionalfestivalinChina?)等问题。待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可以公布答案,并让同学们回家查询它们都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下节课找同学介绍。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新句型,还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3.在游戏环节添加传统文化内容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它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记住所学过的知识。而传统游戏亦是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所以,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实施游戏环节时,适当将一些传统民间游戏加以改变,使其适应于正常的小学英语教学。例如:游戏“跳房子(hopscotch)”原本的游戏是在户外地上画一间大房子,房子内有若干个格子,把瓦片放在第一个格内。游戏者站在第一个格子内,单脚踢瓦片从第一个格子踢向第二个格子,以此类推,瓦片不踢出方格为胜,否则被淘汰。教师可以将游戏设计在室内,并将它运用于英语地点名称、国家名称、月份、星期等教学。每个格子里写上一个星期,如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等。将学生分组比赛,每组七个人,分别叫做Sunday,Monday…Saturday等,然后从第一个组开始,以接力的形式进行,一旦出错就下一个组,看哪个组路过的星期最多。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欢乐的传统游戏中记住了单词,学到了知识。

篇4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学习不仅是通过教师的教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媒介来学习。高校学生不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但是我国高校的学来有些弊端,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已经远不如对外来文化那样注重,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文化的传播上也有所影响。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摆正态度,让学生了解本国文化是学生学习外来文化的奠基石,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愿意多花时间去学习本国文化。

1.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状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多除本国文化以外的文化内容。

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学方面把重心放在了英语的教学上,教师与学校都比较偏向于教授学生英语知识,本国文化在教学中学到的很少,所以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应当多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多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把学生往本国传统文化上引导,将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到外来文化知识的同时对本国文化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将本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传承的必要性

(1)加强语言教学,培养文化意 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将本国文化与之相结合,把外来文化用本国文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本国的文化比较容易接受和吸收。在学习时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多去接触一些简单的单词,这些单词要是能够在本国语言使用中经常运用的为最佳。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应当做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不断地进步,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什么行业,对本国文化,对本国事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教学生活化的内在需求。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应当贴近生活,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授,同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喜好进行教学素材的挑选,对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平时的学习。

3.在英语教学中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本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英语的学习,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入本国传统文化,二者共同发展,这样在英语学科的学习时也不放松对本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发挥英语老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所教授的课程外,也要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展,要努力将本国文化进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认可,在教授学生英语学科之外,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传统知识灌输,给学生创造更多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增加他们爱国的情怀,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

(3)一般院校里普遍的授课方式就是汉语授课。对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来说,他们对本国文化的教授显得尤为重视,只有少数的英语专业学院才会注重全英语课堂教授模式。教师在教授时要注意教学的方式,要挑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进行,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丰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

给学生教授英语知识不单单是想让学生学习英语这门学科,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将自己打造成适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时代主人。

对于一个中国公民来说,将本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国家才可以在世界上更好地立足并发展,将中国打造成世界强国。所以高校应当对学生的教育引起重视,将英语教学与本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与起源

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定义游戏。概括来说,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认为游戏是生物和人生来的本能,其主要功能是锻炼和培养技能;人类学家倾向于把游戏看成幼儿学习求生本领的过程;社会学家往往把游戏看成是幼儿社会化的必备条件;历史学家容易把游戏看文化发展的动因。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

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开展的活动,游戏呈现明显的秩序,遵循广泛接受的规则,没有时事的必需和物质的功利①。”在他看来“游戏即文明”,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有一章节讨专门论“游戏”,他认为人类在游戏中追求和补足“人性的整全”,所以游戏是“人性的延伸”,就如武器是人体的延伸一样。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延伸。具有希望、动机属性的“货币”和内心生活属性的“游戏”与心理的整体延伸相关联。哲学家伯纳德・苏茨对游戏下的定义最为言简意赅: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本文认为此定义最为本质、全面的概括了游戏的特征。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游戏应运而生。一般采用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行业内部游戏设计性的:网络游戏是发掘、调动并满足目标玩家精神欲望的网络互动型精神产品。另一种定义是技术描述性的:网络游戏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相当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此定义主要针对PC网游,是区别与单机游戏的联机而言的,强调玩家必须通过互联网连接来进行多人游戏。本文比较倾向的网络游戏概念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视角而提出的,网络游戏是指为满足广大网络游戏玩家精神娱乐需求而开发、运营的一类文化产品。

(二)网络游戏的起源

毋庸讳言,游戏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并且不同阶段的游戏均有时代烙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游戏占有很大比重,每个人在一生中必可避免地不同程度上参与游戏。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游戏与文明一起诞生。最初,游戏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对生产技能的训练。原始社会中,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必要的跑跳运动与逃避野兽的追踪,或捕猎野兽,于是就产生了以跑、跳、投为内容的各种游戏,并最终发展为体育运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游戏是目前最风靡的新颖游戏种类。许多玩家误认为网络游戏的兴起起源于1994年,但事实并非如此,网络游戏的兴起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的60年代末。1969年,一名叫瑞克・布罗米的美国人编写了一款名为《Space War》的游戏。可以说,此游戏是现在所有形形、品种繁多的网络游戏的鼻祖和雏形。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与数字时代,游戏逐步褪去最初的生存用途与功利色彩,基本上成为一种纯粹的休闲娱乐手段。

二、网络游戏的市场价值

毋庸置疑网络游戏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暂且不谈其负面因素,网络游戏可以激励人的想象力,催生创新能力,正日益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并且其一经出现,迅速为网游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各大文化公司相继投入到“虚拟世界”的打造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网络游戏开发、运营、服务的网络游戏公司。盛大游戏、巨人网络、第九城市(简称)三家公司是当前境外上市网游企业中的佼佼者,三家游戏公司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MMORPG(均占95%以上),2012年度财报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6.8亿元、21.3亿元、1.6亿元。一些互联网科技服务公司瞄准机会,也参与到网游产品开发或运营中来,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腾讯与网易借助其平台、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成功的占据较大网游市场份额,分别排在前两位。

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玩家总数将突破1亿,其中付费玩家占六成比例②。然而形势并不容乐观,我国客户端游戏市场近两年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已然成为“红海”市场。据GPC 和IDC 近期所做调查显示,2010年最受网络玩家欢迎的三大游戏类型分别是第一人称射击(FPS)游戏、赛车类游戏、MMORPG。其中,恰恰是企业“吸金”支柱的MMORPG游戏的受欢迎度正逐步下降。面对网络游戏种类日益繁多、数量逐渐庞大的局势,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网络游戏市场中继续牢牢占据原有的市场份额,甚至抢到别人的“一杯羹”,将是网络游戏公司的营销部门的最大压力来源。

三、网络游戏产品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异同

网游产品营销和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创造、传播文化产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包括文化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品促销等一系列与文化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不同于音像制品、图书报刊等实物文化产品,网络游戏产品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科技产品。不同于电影、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网络游戏重在互动体验,不仅仅包含视觉、听觉享受,而是自己参与生产快乐。不论是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都与传统文化产品有很大不同,因此网游营销必然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有所区别。

(一)网络游戏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相同点

1.营销目的相同

网游产品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目的都是为了及时掌握消费者动态,创造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宣传与销售企业产品与服务,听取消费者回馈,做好商品售后服务,最终实现企业最小投入、最大盈利的目标。电影公司制作发行了一部商业大片,这部影片在各大电影院上映之前,一定有精密的营销计划。在制作影片环节之前就精选剧本、调查影迷喜好,选择最佳演员阵容。影片制作完成后开始采用各种包装、宣传手段以求票房大卖。网络游戏亦是同样道理,在游戏制作、游戏测试、游戏宣传、游戏环节都会利用各种有效营销策略为企业谋得最大化利益。

2.部分营销手段相同

随着近些年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为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提供新途径,网络营销开始盛行。从狭义上来讲,网络营销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体从事的营销活动强调互联网在整合营销中的商业价值;从广义上来看,网络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它是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③。大多数传统文化产品直接运用网络营销手段参与电子商务活动,或者选择采用O2O营销模式带动线下文化产品营销。相比前者,网游产品更加依赖于网络营销手段,不仅仅是出于网络营销决策便利、强大互动、成本低廉、周期缩短、服务高效等优势,更是基于网游与网络的“同根性”,它们都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开展产品服务的新兴产物。

3.均需要营销组合发挥作用

网游产品营销和传统文化产品营销不是仅靠某一种策略来实现营销目的,而是通过整合企业各种资源、采取多种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最终实现企业营销预期目标。比如图书营销,可以采用广告宣传、品牌营销、E-mail网络营销、口碑营销等方式把这本书具有规模的推广给读者。而一款网络游戏即将上市,所采用的广告宣传策略也有不同,在热门网站、热门视频或者网吧、电视等地方插播广告是比较常见的做法。

(二)网络游戏营销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不同点

网游产品与传统文化产品各层面的不同之处决定了营销战略、方式、模式的不同。因此,不能用传统营销的眼光来衡量和决策网络游戏产品的市场营销。

1.产品形式不同

网络游戏产品是虚拟产品,与传统文化实物产品明显不同。它所占据的空间是虚拟的,不与使出产品争夺无存空间。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消费者可以通过观看和触摸了解实物产品。而在消费者消费一款网络游戏前,甚至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仍然对网络游戏虚拟产品的未知数产生好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影视节目、甚至传统游戏产品是以实物为载体的,例如利用电子游戏机打游戏,或者单机游戏,均可在不连接互联网的状态下正常工作,而网络游戏完全依赖互联网,一旦“断网”,将无法获取。

2.成本和定价不同

虚拟产品的特点就是比实物产品原材料成本低,但科技研发产品的前期投入均比一般低技术产品高。按专业人士的说法,经营一套在线游戏至少要花费五千万元,包括人事、签约金、机房设备、带宽租用、营销通路、游戏内容与技术研发、更新设备、产品上架、授权厂商权利金等费用④。网络游戏盈利模式有发展历程时间短、更新快的特点,譬如从点卡销售、包月消费、虚拟道具销售、销售实物版游戏道具到现在的“免费游戏”等。游戏收费模式大致包含以时间为基础的模式和以项目为基础的两种模式。时间模式是过去大部分MMORPG采用的旧模式,按照玩游戏时间通过点卡、月卡收取玩家的费用,据统计,平均1小时收取0.4元人民币。现在盛大游戏等公司几乎所有的MMORPG和高级休闲游戏,均采用以项目为基础的盈利模式。让玩家免费玩游戏,收入来自于虚拟游戏物品出售(游戏玩家往往会选择购买虚拟装备、武器、服装、配件和宠物等物品,来提高游戏等级和提升游戏体验)。

3.真正实现绿色营销

传统文化产品依靠实体物质生产,图书、杂志、报纸印刷产生大量污染物质,并且浪费有限物质资源。虚拟文化产品的研发采用电脑操作,研发设备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电视剧拍摄、电影放映、演出活动、音乐会演奏要依靠装修豪华的电影院和剧场等实在空间完成,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可避免的制造出一些生活垃圾,而网络游戏基本上依赖个人PC和互联网虚拟空间完成,多次消费重复使用,真正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现代社会所大力提倡的绿色消费。

4.消费形式不同

玩网游与观赏一部电影、听一场音乐会一样,消费过程伴随着体验行为。然而它的互动特性又与电影、音乐会又有所不同,网络游戏所创造的文化体验同时也是由玩家自己通过“敲键盘”这个动作生产出来的。电影、音乐会、舞台剧等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完全是演员、导演、影片后期制作、音乐演奏家和舞蹈表演家们集体创造出的,观众是吸收别人创造的文化体验,有一定被动性(不排除二次文化体验)。网络游戏玩家在打游戏时的“喜怒哀乐”是基于操作技术、经验和等级,完全由玩家自己一手打造。

四、结论

如今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玩家数量庞大、游戏产量骤增、平台复杂多变、营销费用增加使得网游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一款网络游戏从研发到最终投放市场,营销耗费已从前几年的300―500万元不等,到现在千万营销费用的行业标杆。营销费用的增加并不能够提高游戏产品的成功几率。高额的研发和营销费用是否能够物有所值?新款游戏是否能留住玩家?已成为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商的最大困扰。

网络游戏营销策略花样百出,如网络游戏市场定位策略,如何准确定位网络游戏市场,实现精准营销?网络游戏玩家可以根据不同属性划分不同种类,根据性别可以划分为女性玩家和男性玩家,两者对游戏的喜好度有所不同。除此之外,还有网络游戏价格营销策略、网络游戏促销策略、网络游戏的品牌传播策略、网络游戏的广告营销策略、社交式营销策略、跨行业合作营销策略和反“私服外挂”策略等。(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Jane McGonigal: 《游戏改变世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

[2] Johan Huizinga,何道宽译:《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花城出版社,2007年9月.

[3] Jon Radoff:《游戏经济:以社交媒体游戏促进业务增长》,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

[4]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

[5] 曹修源、林豪锵:《网络营销与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注解

① [荷]Johan Huizinga(著),何道宽(译):《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花城出版社,2007年9月.

篇6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社会、家庭、自我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没有国家、社会、便没有家庭和自我。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面前,应以“舍生取义”为原则。我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为民族整体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屈原在《离骚》中的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提倡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和灵魂,是我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和发展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一种人生的精神支柱和价值信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代人同心协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先贤们看来,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应该是相应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种宽容仁爱、真诚和谐的思想能够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和社会,并能将自身和谐地融入自然和社会,培养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加自然更加顺利地融入将来的社会生活。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整体的和谐理念,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各组成要素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保护和谐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3.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意味着必将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这是中国儒教、道教和佛学一致追求的目标。儒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爱,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得”,“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以义为质”,可见,孔子把行“义”,看成是君子的行为,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体现。崇尚气节、看重情操的修养,也是重要表现。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在目前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4.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应效法天的意志品格,自强不息,努力向上。荀子也认为人必须自强不息,强调“学不可以已”,注重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态度。儒家学说倡导积极进取和谦虚谨慎的实用主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管是对国君、人臣、封建士大夫,还是对一般民众,都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不少身处逆境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今天,大力提倡和发扬自强不息的奋争精神,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自强不息的思想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过程,成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有不怕吃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方法

祖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

1.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差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2.示范教育的方法

孔子最早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要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要言行一致,时时处处努力做学生的楷模。

3.陶冶教育的方法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古代教育家十分注重人的陶冶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充分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样教育效果必将更显著。

4.内省的方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学生的内省相结合,灌输是外因,内省是内因,没有学生的自我内省,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5.情感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重情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这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意义无疑是深刻的。

篇7

【中图分类号】G711

在高职院校加强语文学科教育,搭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高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难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譬如:儒家文化中的“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为人处事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这些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在当今大学生中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激发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振奋爱国精神非常重要。加强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倡导核心价值。广泛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提高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和价值取向,朝着社会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譬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大学生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等等。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第一,高职语文在课程体系中缺失。当今的许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大谈特谈的是专业课程或英语课程的设置,而根本没有语文课程,大学语文被看成是可上可不上的。我们说,高职教育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更要为他们提供民族文化传承、个人心智教化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服务,精心酿造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学会做人、学生做事,最终达到提升人性和人力的相互统一。有些院校只看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只强调英语课程重要,认为多学英语就是与全球接轨,就是提升了社会地位。殊不知,语言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后更是多方面实力的综合。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软实力还不够,语言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自信的体现。所以,从教育行政部门到院校的教学部门都应真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中流砥柱,不应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

第二,语文课程学时被压缩和减少。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学制三年制,6个学期,语文课程一般开设为1个学期,每周2学时,按18周计算,共36学时。若除去学生实习2~3周,遇上节假日或大型活动耽误,一学期语文课30节左右,总共20多小时,甚至比不上英语课和体育课。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像本科学生那样具有学术研讨精神,也不像普通高中学生那样有升学压力,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除了上网、玩手机、运动、闲聊,很多人不知该怎么打发时间。故此,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逼着学生背英语,把英语等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而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多读读经典,多背背古诗文,多掌握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可适当增加大学语文的教学课时,毕竟它是举足轻重的母语。

第三,教学内容职业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前,高职语文课使用的教材基本由原来的纯文学内容或文学与实用语文知识相结合的框架转变为纯粹的实用型语文,以贴合高职教育中所强调的“技能”,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工具性。有的教材以实用写作为主,有的以口语表达为主,有的将实用写作和口语表达相结合。这类教材看似具有高职语文自己的“特”,与学生所学专业更加贴近,甚至是围绕专业编选教材,使语文教学实践与专业关系更加紧密。实际上,这种做法纯粹把语文当做一门技能来掌握,可以说是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回答问题,常常是信口开河、词不达意;平时作业或应用写作,经常语句不通、错别字不少。究其因,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太低,基础知识积累太少。所以,高职语文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是不科学的,也是远远不够的。

三、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给予高职语文教育应有的地位。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将语文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开,但是,语文课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做法严重制约了高职语文教育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学好语文是学生学好专业技术课程的前提,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高职院校首先要树立长远的教育观念,明确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在学校的课程管理中应适当增加语文课时,或适当增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二)重视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爱因斯坦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高职语文教育不能作为专业课的附庸,在教学的内容、方法上不能只专注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要重视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康人格,体现人文价值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对现有高职语文教材或高职语文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套合格的高职语文教材或一套合格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应该遵循“突出实用、提高素质、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原则,突出应用写作、口语交际的实用功能和阅读鉴赏的指导功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为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失偏颇。这就要求不断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和人文特色,在“‘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使学生一方面“专业成才”,另一方面,更要“精神成人”,最终实现长远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三)构建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模式。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效果平平,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模式的陈旧,缺少活力。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认为:“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是不合适的,应该调整和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变化中的鲜活的文化现象和语文现象,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量,学会不断修炼和调整自己获取新的语文信息的能力,通过广泛接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经典,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篇8

德育对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如此丰厚的德育精髓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却很难显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德育与智育发展严重失衡。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往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灌输、技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致使部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情况。教师与家长在过分追求分数的同时却忘记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念。即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有时也缺少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如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甚至很难看到“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优秀传统的品质了。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这个时代的继承者,更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已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的能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群体。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着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发展,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落,甚至是整个国家文明的延续。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急切需要社会的关注。

2.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定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样的外国文化正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受教育环境。我们在欣喜于多元文化为孩子们带来广阔视野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这种文化的输出正渐渐地影响着国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正常接纳,它已潜在地影响到中国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近年来,随着日韩剧、欧美剧在中国的盛行,一些“哈韩族”“哈日族”“血腥”与“暴力”等观念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蔓延,许多孩子盲目地追捧国外文化,不禁让我们为之担忧。面对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摇与冲击,我们在气愤之余是否应该理性地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呢?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和传统了解的并不多,许多人都曾感叹如今的传统节日已少了以往传统佳节的气氛。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传承已开始日渐淡化。长此以往,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不免会缺乏对民族传统的了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一个对本民族文化都不了解的人,又何谈让他爱祖国、爱家乡呢?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紧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小学德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如果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最直接的思想源泉。作为国家的小公民,青少年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小学德育管理及教学工作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价值,更为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最直接的教育平台。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是包含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国人民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在小学教育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传统美德的内容应以生动、形象的神话故事、通俗上口的诗词名句等形式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也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质量。目前,除小学语文教材与小学思品教材涵盖部分传统美德教育外,《三字经》《弟子规》在小学教育阶段已日渐成为比较热门的儿童国学教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爱国爱民的社会责任感。如《望庐山瀑布》《文成公主进藏》等课文。第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小英雄雨来》《》等课文。第三,笃志好学、奋发成才的求学精神。如,《孔子拜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第四,仁爱孝敬、尊师重道的人伦意识。如,《慈母情怀》《我最好的老师》等课文。第五,机智勇敢、虚心谦让的个人品质。如,《草船借箭》《完璧归赵》等课文。第六,勤劳节俭、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落花生》等课文。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如果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基于国学名著来展现的,那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涉及义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以达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传统文化教育可部分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等;学习传说神话,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学习中国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咏春拳等;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古典乐器、民族戏曲等;学习民间传统手工,如,剪纸、风筝、年画等。除此之外,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体现在诸如古筝、围棋、书法、国画、歇后语等方面的学习活动中。

三、扭转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建议

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校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仅能够增强校本课程的特色性,它更是为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利的教学基础。因此,学校、教师及社会急需转变教育理念,以增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文载道”的德育价值。

1.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教师应有计划地增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比重,以便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近年来,由于教育功利化及现实社会对历史文明的淡漠,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忽略。这样的现状急需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源保证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传统历史文化内容与现实存在时代差异,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生命活力。首先,学校可带领学生通过参观文化历史遗址、探访革命老前辈等活动亲身感受历史的变迁,或通过举办古典乐器、国画、书法、诗词朗诵等比赛,在展示学生才艺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国粹文化,如“,走进京剧脸谱世界”“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特色的主题实践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小学课堂。最后,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也是重要的德育宣传阵地。如,以“一起来过中秋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生在固定主题下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节日由来、传统习俗、相关诗词乐曲等内容,在相互展现搜集成果的过程中学国传统文化。

3.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所以,高等教育应重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师范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提升预备教师的个人素养,为今后的小学教育提供保障。

4.创设传统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童年成长的主要基地。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即使是操场上的一棵古树、班级里的一块板报、走廊里的一幅国画,甚至是墙壁上的一句名言警句都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需要的校园并不是奢华浮躁的殿堂,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校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要远胜于生硬背诵古文诗篇。

篇9

一、引言

由于网络交流的便捷和移动通讯工具的广泛,当今社会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各种异质思想交汇,个体追求日益多元化。这是一种思想文化发展的繁荣表现,但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首先,各种思想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主流价值观难以凸显,社会正能量难以弘扬。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势西方文化的挤压和侵蚀下,很难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的延续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进而危及社会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尤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以为首的新一届党和政府充分意识到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形势,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内容提出严格要求和殷切的希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传统价值观无疑是形成当代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它经过长年的历史积淀,凝聚了一个民族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基本看法,表达了民族内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既有共识。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高校思想教育有着关键意义。英语是对外交流的主要纽带,高校英语教学往往直接包含一些西方主流价值观内容。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开始使用英语接触和理解西方思想。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介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西方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研究主要以英语教学中介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切入点,考察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价值观介入对思想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二、语言的双重性

语言是人们用于交际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使自己的意愿得到表达。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工具性的一面。由于直观可感,人们很容易理解语言的工具属性。事实上,长期以来,甚至到了今天,很多人仍然把语言仅仅看做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认为语言是一种一旦拥有,就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随取随用的工具。但是,自上个世纪,通过文化人类学研究,我们发现,语言并非和其他诸如锄头、镰刀甚或电脑等工具一样。语言和我们的思维、价值观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邓炎昌,刘润清,1989)。也就是说,语言具有人文性的一面。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由此可见,语言具有双重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工具性的一面,语言帮助我们实现人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其他社会活动(比如贸易)得以实现的基础。另外,语言又具有人文性。语言承载着民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语言内在地包含着说话者群体的文化印记。

英语教学中需要考虑到英语所具有的双重属性。英语既是一种用于对外交流的工具,又是思想孕育和传播的载体。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英语都是作为工具看待。英语学习是在工具性目标驱动下进行的。官方英语教学政策背后的逻辑大体上基于英语工具论。比如学好英语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而,英语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包含英语国家的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

英语教育界并非没有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高一虹,2000)。但是,在国家宏观外语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不少学者还是从语言学习这个工具性目标出发,探讨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以达到增强外语教学效果的目的。换言之,外语教育界的学者对于西方文化价值观主要以引入为主,强调英语学习者理解、熟悉和掌握英语文化,从而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英语与西方人交流。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英语课堂里缺乏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有不少人能够使用英语阅读西方作品原著,很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尤其需要加强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以抵制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从语言的双重性反映到英语教学的双重性可以发现,英语教学除了学习英语技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西方学者Philipson就警告过人们,要警惕语言帝国主义,防止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当地文化价值观(Phillipson 1992)。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介入传统价值观,自觉抵御外来文化。

三、传统文化介入与培育

由于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和学界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问题(肖龙福等,2010;赵彩红,2014)。显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上求新求变的极端化运动、文化不自信等因素。在英语教育领域,一些英语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投入英语学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反而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经常出现。纵观历史发展,横看国际形势,在高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已经势在必行。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传统价值观教育介入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发展和稳定之前,积极介入传统价值观培育,从而帮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健康成长。

虽然前面论述了传统价值观介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但是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守教育规律,还需要考虑到这种介入的可能性和最终效果。根据前面阐述的语言双重性可知,语言教育需要文化依托,因为语言的丰富性来源于文化的丰富性。英语学习者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深化自己的英语表达,而这种将中国文化用表达出来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英语教育重在引进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文化交流以输入为主;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不断升温,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总量在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英语学习的目的将逐渐转型为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因此,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价值观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英语表达训练的实际内容,使英语学习的目的更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潜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英语水平考试。从2013年开始,考试中开始包含汉译英项目,占总分的15%,其中翻译的汉语段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种考试题型必将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学会使用英语表达,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声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进行中国文化的英语描述训练,包括翻译、写作和演讲等形式。二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彰显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之优缺点。例如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之异同,厘清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学生对于两者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其教学效果将超越简单的语言教学。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根植在人民大众的深层心理结构,很容易唤起认同感和产生共鸣,比直接传授西方外来文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学习成就感。

四、结语

语言的双重性决定了语言教学具有双重性。英语教学不仅仅传授一门技能,还具有工具性目标之外的教学价值。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有重点地讲解文化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内容,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介入传统文化价值观,达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的双重效果。传统文化价值观介入英语课堂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影响扩大的必然结果。显然,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估手段配套等多方面的内容,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需要有长期的战略安排。

参考文献:

[1]Phillipson,R.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Engla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10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视的是伦理道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天人合一。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将中华各民族联系了起来,这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爱国主义情结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适合民族传统体育普及和推广的场所之一。

1.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特色的身体文化形式,不仅具有现代体育的功能—身体锻炼,同时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性的文化载体,兼具德、智、美及促进人个性发展与完善等文化教育功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式的代表之一。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载:“氏族公社成员们除在生产实践中受教育外,又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进行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些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如傈僳族的过溜索、拉祜族的射弩、苗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有螳民族还注意通过祭祀活动、戒度仪式、成人礼仪等形式教育族人和后人要勇于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如参与战争、保长卫幼、相互帮助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人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诚实、勇敢、坚毅等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

2.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多民族大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此来把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2.1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许多项目都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和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认真筛选、科学地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方法和健身形式有多样化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学有积极的意义。

2.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不一,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方式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这恰恰可以弥补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展,如毽球、摔跤、跳竹竿、跳绳、腰鼓、斗鸡、气功、空竹等等,可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天然优势,给学生带来身体和精神心理上的享受,提高学习和生活情趣,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健身等投入不足的难题,极大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2.3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制增强。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制约,适合不同的年龄群参与。因此,当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些锻炼方法,即便日后步入社会,也还是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容易使人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2.4传承民族文化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高校体育,有利于增进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光碟,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民族传统体育天地。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学不同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形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参与者和传播者。通过高校开展一些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活动,加强了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种文化,并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其社会化发展。

2.5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长期参与的文化活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隐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医学、民俗、民族学、宗教、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其内涵的挖掘、学习和内化,可以使学生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去学习、健身,陶冶身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弘扬它,必将发挥其现代竞技体育无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可以极大丰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爱国热情与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骨干力量。这正是现阶段我国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实现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一步。

3.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作用

3.1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学校要通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展览和专题讲座、组织欣赏和观看体育比赛等手段,充分发挥媒体、板报宣传作用,通过校园网络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活跃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传统体育和终身体育意识。

3.2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特点各异,因此,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适合本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前应该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和理念深入人心。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能力。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受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高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通过教师的学科知识、模范的行为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最终使校园体育文化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作者单位:贵阳学院)

篇11

就如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兴趣,西方友人同样对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兴致。然而双方对本国文化信息的不对等,很难使交流持续。例如学生普遍重视圣诞节,西方的情人节,对中国本土七夕的来历就模糊不清;熟悉情人节的英文翻译方式,对本土传统的端午节等节日就不大了解,甚至连春节的英文翻译方式都不熟悉。大部分学生对本土各个节日的认知,仅限于中文名称以及天数不等的假期。同时,学生们会为与外国友人交流而熟悉西方传统节日的名称、来历以及庆祝方式,特意为交流而准备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学生却不在多数。因此,就出现了当谈及圣诞节、万圣节等学生口若悬河的情况,而在问及七夕、中秋的来历时,大部分学生就目瞪口呆。

不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造成了中国元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学生掌握了主谓宾等语法知识,会背诵课文的单词表,而与英语为母语的本土人士交流仍感困难,因为学生对本国的文化并不了解,在交流中不能提供与其对等的文化信息。于是,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极容易停留在”Howareyoudoing?””Fine.Thanks,andyou?”等寒暄层面,再往下深入就无话可谈。

高校英语教学中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普遍做得不够。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语教材本身就不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尤其在非专业英语教学中体现颇深。当英语仅是一门基础课程时,其课时、教授内容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普遍思考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非融入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又多不能在英语考试试卷中体现出来。

第二,教师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当前高校,注重对英语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很少。由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欠缺,也缺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课堂上自然无法很好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第三,学生本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感兴趣就缺乏学习动机。而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使得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不强,意识不到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这种循环往复的情形,使得学生除非具有考试压力,并不愿意了解本国传统文化。

第四,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充斥着浮躁与空虚,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学习成了一种追逐利益的手段,而并非目的本身。有的人就惰于了解传统文化。于是就多有学士熬夜浏览快餐小说,却少有学生静心阅读传统类文化类书籍。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当然是为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导入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实际上仅仅是从一种文化的学习转到了另一种文化的了解,并非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也就造就了与他人交流时内容的贫乏。

学习英语时,我们不应该只注重英语本身,只注重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最终的结果就是文化的遗失,自身语言的贫瘠,且不利于民族自尊心的养成,不利于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的培养。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容易导致对西方价值观的盲目崇拜,所以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之说法。

学习英语的人更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利用语言这一媒介传播至国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传道者与受业者均重视传统文化。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自己对文化精髓尚一知半解,要如何教授。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负责,亦是对教师的考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相结合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进高校英语教学,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学贯中西”的人才,是英?Z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该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编撰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考虑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编入相关内容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节日。

谈到用英语表达本国传统文化一事,现今高校生多是反应传统节日的英文翻译名称。实际中国的传统文化除节日外,还包括了民俗习惯,传统风俗服饰、传统食物,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等。关于此项,英语专业学生多有开设中国文化(ChineseCulture)一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课时原因,极少有机会渗透本国传统文化知识,而教材内容多是体现传统文化。因此,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考虑将中国元素渗透进去,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尤其针对非英语专业高校生。

第二,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营造氛围是有必要的。

篇12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Universities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erves to instill patriotism,a positive philosophy of life,and humanitarianism. To emphasize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rich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ith lofty moral standards,high cultural attainment,a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a sense of national pride,and strong self confidenc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humanitarianis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而思想素质教育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思想素质教育的成败得失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问题。就人才的个体而言,思想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合格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将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真正使思想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虽然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外来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的思想对我国固有思想文化正在进行着有力的冲击。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只凭有关的思想理论教科书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过人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人格理念的提升,都会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念,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爱国思想的确立,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母题。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先哲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影响。我国古代有成就的文人大多是优秀的爱国主义者,他们一生的经历行事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而他们留下来的文章著作则是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结晶。

在我国众多的爱国文人中,屈原是杰出的代表。屈原一生经历行事的本身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思想的内涵,他的那种“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操守,那种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那种为了实现美政理想而“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致死不渝的爱国信念,都如同经天之日月,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而屈原创作的楚辞作品始终充溢着这种强烈而执著的爱国思想,几千年来它一直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典范题材。屈原的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哺育了千千万万个爱国主义者;即使在今天,屈原作品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楚辞作品仍然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历史文化典籍中蕴涵的爱国思想通过学生的阅读或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许多先烈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应该永远成为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典范。

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抗击金人侵略的斗争中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爱国词人辛弃疾年逾花甲,仍以廉颇自喻,报国之情弥烈;范仲淹高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念;大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为民族从容就义;这些都是何等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壮烈行为!通过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学生将会懂得,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典籍中充溢的爱国思想感情也并非是著者的矫情,而是著者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饱蘸着著者心血的情感结晶。“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毁家纾难,精忠报国,不成功,便成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篇章。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诗文典籍,对后人都将永远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昭示。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倡的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有着重大的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是与忠君思想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时代,国君就是国家的代表与象征,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与“爱国”几乎成了同义语。从屈原以来的历代志士仁人,几乎都把“忠君爱国”当作高尚人格的终极追求。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今天不能接受而予以批判否定的“愚忠”的思想。例如岳飞就因为愚忠致使抗金大业功败垂成,自己也残遭奸臣杀害,从而留下千古遗憾。就今天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而言,“愚忠”思想当然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应当予以批判和扬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将这种思想与行为放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社会背景中去分析理解,在批判其思想糟粕的同时,发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强调对于传统爱国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发扬与光大,这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实践将会证明,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一定会起到十分有效而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格风范

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的理想。人格与理想是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知识再多,能力再强,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他就不可能将这种知识和能力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甚至还会走向

面,危害社会和人民。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人格的建设人才。人格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突出表现,人格的高下,突出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优劣。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德”尤其是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才育之间的关系:即德是才之魂,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因此,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理念。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人格与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练。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而儒家“士穷节乃见”,“君子固穷”等人生信条,则要求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持独立特行的品节操守。孟子还认为,一个品节高尚的人必须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说“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摧毁他的信念。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它有许多糟粕,但儒家提倡的人格思想,却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也是积极的影响。而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淡泊超远、追求人生自由的思想,则是对儒家人格思想的有效补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基本特质。

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大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节,他们的作品都是自己崇高的人格思想的真实流露。屈原刚肠疾恶、修身洁行、出污泥而不染纤尘的高风亮节,司马迁正直不阿、受辱不屈、发愤著书的执着精神,陶渊明淡泊明志、弃官归隐、追求人生自由的品格操守,都在他们的诗文歌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我们仍然要提倡:富贵不能其心,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节。尤其是今天道德严重滑坡、物欲横流、腐败滋蔓的情况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更要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高尚,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从一定的角度说,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向他们灌输知识更为重要,而人格的塑造必须要有精神榜样,我国古代这些有着特立操守的志士仁人就是光辉的典范。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教育中接受榜样的人格力量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品位得到逐渐提升。特别是文学典籍,其淘情冶性的作用又不同于一般的思想道德理论的直接灌输,文学作品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人格力量能够潜藏于读者的心灵深处,对他们产生人格的熏陶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讲,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审美情趣,他就会自然的排斥一切庸俗丑陋的东西,在行为方面就会有较高的取舍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文学鉴赏活动则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华夏子孙万世取用的精神宝藏,其中所蕴涵的崇高的人格精神更具有发掘的价值。鉴于此,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开展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以期取得积极而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使之成为性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人道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

关心和乐于帮助他人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我国的侵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人生观念已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金钱锈蚀了人的美好心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已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世哲学,有些人甚至变得自私冷漠,寡廉鲜耻,不择手段地侵占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满足一己的私欲。社会公德的败坏和沦丧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强调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人道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文艺复兴中诞生的。但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子著作就已经反映了朴素的人道思想和人道精神。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反对猛于虎的苛政,提倡施行仁政;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等等,都闪耀着人道思想的光辉。我国历代的文学家们继承和发扬了先秦诸子的人道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始终表现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终极关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的“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等等,无不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精神。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化典籍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思想的共鸣。谁都知道,当一个人居于高堂华厦之中,食膏粱,饮琼浆,空发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高论,那是很容易的事。但中国古代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作者大多命运蹭蹬,处于窘迫维艰的困境。他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的作品没有仅仅就个人的不幸怨天尤人,痛苦不堪,而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予以极大的关切,一个没有博大的胸襟、充满爱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在这方面,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轻时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远大抱负来到长安,,但是,由于权奸当道,政治黑暗,他的理想很快破灭;在物质生活上也开始陷入困境,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于“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劳动人民,认清了黑暗现实。对劳动人民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写出了《三吏》、《三别》这一类的杰出诗篇,唱出了那震撼人心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晚年的杜甫四处漂泊,贫病交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即便如此,他还是那样为民请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境界,都源于杜甫心灵深处潜藏的博爱精神。而蕴涵在杜甫诗作中的这种关心民众、体贴他人的博爱思想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召作用。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先秦儒家著作和杜甫诗歌这一类文学作品表现出的人道思想,正是我们要挖掘的精神宝藏。

当然,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道主义还是有区别的,但任何新的文化和新的思想都有所承传,人道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我们必须代代相传,永不废弃。因此,在思想素质教育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人道思想的精华来教育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教育他们对他人要有爱心,对社会要有责任感;而培养充满爱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正是高校思想素质教育的主要宗旨和目标。

篇13

十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祖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教育学生懂得维护国家荣誉、民族尊严,尊重他人人格、谦虚礼让等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学生管理应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语、行为、心态等细节方面着手,用传统的“诚、信、恒、公、勇”及“恭、俭、礼、善、让”等对学生作指导,规范和训练。这是一个耐心细致、日积月累的教育培养过程,是日常行为习惯的涓涓细流,是汇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大海。研究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结合政法类院校警务化管理的育人作用,找出警务化管理工作的原动力,相信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天、地、君、宗、师”,教师声望崇高。但今日的校园内,师生冲突屡见不鲜,有些学生顶撞老师甚至采取报复手段,无感恩之心,加之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很多学生片面强调所谓的“人人平等”,形成虚荣、攀比、浮躁、自私、任性、骄横等不良品德和恶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对于我们加强德性修养,充实自我心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迪。政法类院校具有普通高校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性,是以警务化管理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因而结合自身特点,从中借鉴、吸收、发扬有益的道德教育方法来指导当前的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进一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进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1.借鉴传统文化,促进警务化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借鉴传统文化,促进警务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并以此形成无形的、有效的约束力,使学生自制、自立、自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政法类院校通行的警务化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命令性、服从性,但很少涉及这样做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根源上,教育学生,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及为何要这样做。如果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警务化结合,更能体现严格管理下的人文关怀,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从而解决学生思想认同、行为自律,创新学生参与警务化管理的途径和形式,培养听指挥、能吃苦、守纪律的符合政法行业工作要求的良好纪律作风与行为习惯,进而深化警务化管理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使警务化管理规定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职教师德建设

《大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还设计了人生修养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经过多年的德育工作,我深刻体会到,一位教育者的德行对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体会到师生之间有理解才能有尊重,有平等才能有和谐,有鼓励才能有向上,有沟通才能有爱,而有了爱便拥有了一切。以人为本,以爱育爱,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涵养自己的气质、风度和品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确信其教育指导的正确性、真实性,从而“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3.发挥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课有机结合

《弟子规》强调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爱国主义等内容均有所涉及。可以将《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与现有课程相结合,把传统文化和我院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党课》等德育课程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事实、经典故事、人物传记、朝代历史、诗歌散文、古典音乐、传统礼仪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生动活泼,意蕴深厚的教学资料,将使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更有说服力,从而大大拓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视野,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

4.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基础和养料,丰富其内容结构,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在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立足点上,以学生为本,弘扬传统与倡导创新并举,扎实推进新时期政法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创建和谐校园。学校可以通过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也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内凝聚力、外渗透力、融洽力和再生力。它必将根据系统进化功能形成新的结构,并依靠自身活力发展现代化。”日本企业运用《孙子兵法》将产品推向世界,中国海尔的企业管理得益于《老子》,这都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通过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政法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探索出一条适合政法类院校学生特点的德育之路,找到警务化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通过经典的熏陶,将历代圣贤的道德智慧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奠定其真善美的人生,是学校高层次的人文管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们的幸福明天提供最无私、最纯洁、也是最强大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孙通海译注.庄子[M].中华书局,2007.

[2]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出版社,2008.

[3]丁鼎.礼记解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涛译注.论语[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丹.《老子》思想溯源[M].巴蜀书社,2012.

[6]魏征,虞世南,诸遂良.群书治要[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