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洋经济前景

海洋经济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海洋经济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海洋经济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海洋经济概念

对于海洋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尔德·J·曼贡(1977)在他的《美国海洋政策》一书中提及,但是并没有对概念进行表述[1]。在国外,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并不常见,仅见于少数的海洋统计报告、环境统计报告以及海洋发展政策中。

与国外相比,国内海洋经济概念研究的成果更为丰富。但由于研究视角以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的差异,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相对来说,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国家海洋局关于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国家海洋局,2007)。

2 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2.1 国外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国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和海洋产业经济研究。在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研究上,Nathan Associates(1974)评估了美国海洋有关产业的生产总值[2]。Pontecorvo和Wilkinson(1984)分析了海洋部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3]。Kildow(2010)总结了各国研究成果,发现各个国家经济对海洋的依赖都不同,加拿大(RASCL, 2004)海洋经济占GDP1.5%,英国(Pugh,2008)4.9%,法国(Kalaydjian et al., 2008)和美国(Kildow et al., 2009)都是1.4%,澳大利亚(Allen, 2004)3.6%,新西兰(Statistics NZ, 2004)2.9%[4]。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相关分析、测算模型(如投入—产出模型)等。在海洋产业经济研究方面,重点研究海洋产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国外学者还对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产业进行研究。

2.2 国内海洋经济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海洋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门学科:一是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二是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体系,认为海洋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地理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探究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规律。张耀光、韩增林(2010)应用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锡尔熵指数(锡尔系数)等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辽宁省辽东半岛、辽西走廊、辽河三角洲海洋产业的聚集程度的差异及海洋经济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5]。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2010)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三角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地域空间聚集态势明显,形成了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中心的北部轴线,以台州和温州为中心的南部轴线,所组成的“三角两翼”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6]。而经济学研究海洋经济,侧重于海洋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规律的探索。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域分别为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但是在文献研究上却有明显的倾斜。对环渤海区域研究的文章很多,如张燕歌(2009)、孙群力(2007)、李靖宇和徐志坚(2006)、谭在仁(2008)、纪建悦(2007)、刘洪滨(2003)、李峰(2009)等;研究长三角海洋经济的文章相对较少,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有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

3 区域海洋经济研究方法

在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中,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数学或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等。

许旭(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分析》中用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全面反映各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状况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估计[7]。谭在仁(2008)先用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威海发展海洋具备的条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继而结合国内外海洋产业经济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为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8]。张耀光、韩增林等在确定主导海洋产业时,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9]。吴健鹏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区位熵分析分别确定了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10]。

篇2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篇3

引言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达32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食物、航运、旅游等海洋产业发展讯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海洋资源的攫取范围也大幅扩大,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粗放式的海洋产业运行管理模式,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过度的运用海洋资源造成近海水产资源的枯竭,破坏了海洋中的生物链,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各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物排入海洋,导致海洋水体恶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减弱,从而引发赤潮等一系列环境灾害。最终对海洋经济的长期有效利用造成不利影响,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也为未来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但当前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海洋强国之路建设的难点问题。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有效预防和处置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各级政府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风险的基础上,对如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

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1.1 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分析

海洋溢油事故被称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超级杀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一旦发生溢油事故,会对事发海域的鸟类、浮游生物、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岸线滩涂造成严重危害,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且经溢油事故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重新恢复。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种原因排入海洋中的石油及石油产品约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千分之五,这其中以油轮燃料泄露居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石油海运业务也不断扩大,同时,海上石油勘探业务逐步扩大,从而导致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通常海上溢油污染主要分为船舶溢油污染和海上油气田溢油污染两类。

1.1.1 船舶溢油污染。这类污染主要源于海上运输船舶的舱底污水、洗舱污水、海难事故及装卸事故等,通常发生在大吨位船舶途径的海域,并且受到海域水文气象条件及该区域船舶密度等因素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船舶运输管理水平、船舶通信水平以及污染预警机制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中国海域发生重大船舶溢油事故的概率也比西方国家大。

1.1.2 海上油气田溢油污染。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工艺及其复杂,在此过程中若技术支持和管理不到位极易造成溢油事故的发生,事故源可能是井喷、输油管破裂、储油罐破裂等,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时,由于溢油量一般较大,通常会对周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1.2 海水养殖污染风险分析

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1)大规模、高密度的海水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从而改变海洋水体原有的化学平衡,并降低水体的透明度。(2)目前海水养殖过程中,为防止病虫害对水产产量的影响,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化学药物,这些化学药物可能会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危害,此外还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3)海水养殖会破坏原始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恶化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原有物种的基因和遗传多样性。(4)海水养殖会对临海地区的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

2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措施

2.1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是为了在可能发生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之前,对通过仪器或人为观测到的海洋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建立的预警体系指标值做对比,当污染事件可性能存在时,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预警信息,实时报告污染事件的情况,以便在污染事件发生前,相关部门能虿扇『侠碛行У目刂拼胧,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以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2.2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预警机制还非常落后,多采用人工现场调查的方式实现。由于临海面积较大,因此采用这一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覆盖范围有限,还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均较低,无法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3 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基本措施和建议

2.3.1确定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的重点区域。根据各个海域的实际情况和污染程度,对污染风险等级高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确保相关预警机制在高风险地区的良好运作。

2.3.2 建立科学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是评估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直接参考对象,因此,需要各级职能机构积极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生态预警的研究案例,切实根据不同海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预警指标体系。

2.3.3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据库。通过对各海域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各海域的生态环境及水温、气候条件,同时对该海域内潜在污染源的情况进行管理造册,并实时追踪相关数据,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

2.3.4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学模型。基于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知识库,采用科学的评判方法,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学模型,在构建过程中应进行数据模拟和实例论证,确保预警数学模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结束语

高效、健康地利用海洋资源,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粗放式海洋经营管理模式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健全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刻不容缓,同时,各级行政部门应当基于该机制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相关污染事故从重从严处理,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和平,牟林,崔晓健,等.论建立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的必要性[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9):80-83.

[2]葛海祥.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护航[N].中国海洋报,2006-03-21(2).

篇4

【分类号】TE921

海洋钻修井机是提升海洋油田勘探开发效率、提升维修作业水平的重要措施,高质量的海洋钻修井机应用是提升油气采收率、加快故障分析和排除的重要保障,是油井持续稳定生产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和故障分析,提升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水平,更好地保障海洋油田勘探开发。

1 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

1.1海洋钻修井机应用改进的必要性

我国海洋钻修井机已经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整机总体设计、并车作业、动力配置、底座及绞车传动等系统以及井架结构体系等方面也不断改进,整体上不断呈现出布局协调、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的特点,占用的钻井平台面积不断减小,适应了海上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同时,钻修井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线路保障能力也不断增强,整机经济性不断提高。

但是,随着我国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力度加大,海洋油田平台类型日趋多样,油田所处海域环境也存在差异,同时为开发海洋油气田,各类作业方式和特殊作业要求也不断增多,需要海洋钻修井机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增强设备的标准化、可移动化和小模块化特点,更好地辅助海洋油田勘探开发。

1.2我国海洋钻修井机的应用特点

高质量的设备是确保使用持续性的必然要求,通过结合海洋钻修井作业实际进行设备应用和改进,可以更好地满足油田开发需要,有效减少设备故障。一是设备的标准化应用。钻修井机标准化应用以设备用途多样性、使用灵活性和作业快捷性作为目标,对主要构件实现通用化生产,对主要设备尺寸进行标准化组合,形成可批量生产、大范围应用的钻修井设备,便于设备维护保养及维修更换零部件,提升作业效率。通过一定区域内的标准化应用,使钻修井机上部和下部移动底座、泥浆罐、井架和钻杆等设备可灵活的进行自由组合应用,提升整机使用效率和寿命。二是设备的可移动化应用。海洋钻井平台相互之间距离较远,设备的搬迁和使用比较不便,因此,通过提升钻修井机的可移动性,可以便于设备在不同海洋钻井平台之间搬迁和使用,利用简单的大型起重船就可以进行搬迁使用,比如海洋油田中比较常用的HXJL80型可搬迁式海洋钻修井机,由钻杆堆场、配电间、井架、移动底座、泥浆罐、柴油罐和净化装置等部分组成,整体设计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最大钩载一般为1800kN、最大可达2250 kN,利用88.9mm的钻杆辅助可进行6000m深度的修井作业,利用127mm的钻杆辅助可进行3000m深度的钻井作业,配备柴油发动机,适用钻台面积为170平方米、高度为8米,泥浆罐容积可达150立方米,下移动底座通过设置平台滑轨,可适应9-11米的移动。在具体吊装移动作业中,可将钻修井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钩次吊装,可将修井机按照下部移动底座和上部移动底座加井架结构的方案分两次进行吊装,还可以进一步将上部移动底座与井架结构分开,进行三次吊装作业。在具体移动作业中,可综合考虑起重船的不确定性、井架的保护性要求以及施工时间、成本等因素,确定具体吊装作业方案,提前进行辅助吊装框、钓耳的设置。三是设备的小模块化应用。适应海洋钻井平台的应用特点,可在使用中进行小模块细分,优化钻修井机整体结构和功能,缩短施工成本和时间,便于出现故障后缩小故障判断范围和构件数量,提高设备故障排除效率。比如,可在平台群内的平台上分别设置HXJL80型的小模块钻修井机,通过设置最大钩载为1800kN的顶驱,配备相应数量的CAT3512型柴油发动机,确保满足钻修井深度要求,并能将钻屑从固控设备传输到处理设备内部,再进行剪切、研磨或筛选等作业,利用高压注入泵提供压力,确保岩屑可以注入地层内部。同时,通过小模块化应用,将钻机分为DES、DSM等模块类型,并细分具体应用模块,将不同模块利用销轴等构件进行连接,尽量将各小模块的尺寸控制在18.6×2.7×3.8米范围以内,将重量控制在25吨以内,便于利用平台供应船和吊机进行设备的维修和拆卸等作业。为后期应用提供便利,还可以将钻修井机设置为整体底盘和辅助吊装框架,便于分模块的应用。

2 海洋钻修井机的故障排除

对海洋钻修井机的故障排除,要在前文阐述的应用优化基础上,对易出现故障的主要设备进行分析判断。

2.1绞车的监测和故障诊断

绞车是钻井起升系统的主要设备,可对钻具进行起下作业,对套管进行下入作业,在钻进中还可以控制钻压、送入钻具,并能起吊重物。绞车故障主要包括噪音或振动异常、结构件毁坏、刹车失灵以及防碰天车系统异常等。可利用逻辑推理原理进行演绎分析,找出具体的故障事件,分析形成故障树,最终找到最小割集和故障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排除。

2.2钻井泵的监测和故障诊断

钻井泵作为钻井液循环的主设备,可以在高压作业下向油井中输送粘度、密度和含沙量较高的动力液,进而冷却钻头、携带岩屑,辅助进行钻进。主要故障包括泥浆渗漏、排压异常、支撑轴温度异常升高等,可利用与绞车故障分析相同的原理进行故障分析判断,形成故障树进行原因分析。

2.3振动筛的故障排除技术

振动筛主要包括筛网、筛架、激振器、减振元件等构件,可以通过机械振动作用和吸附作用将固体筛离。在具体应用中,可结合设备常见故障及特点,设计研发智能控件化振动筛动态特性检测仪,对振动筛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故障进行预判和快速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排除。

3 结论

综上所述,海洋钻修井机作为海洋油田开发的重要辅助设备,对海洋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设备应用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并对主要设备的故障分析及排除技术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设备使用水平,更好地辅助进行海洋油田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1]宋丽,赵冰心,惠雅彬,赵子健.加强机械设备使用和安全管理的刍议[J].林业劳动安全,2013(12).

篇5

1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性[3]

1.1陆域资源非常稀缺,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从陆域资源来看,浙江省人口稠密而资源禀赋条件差,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201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446.51万人,约占全国的4.06%,而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06%;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1公顷,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更是严重缺乏。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浙江创造了全国第四位的经济总量,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资源紧缺日益成为制约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海洋资源极为丰富,为浙江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浙江区位条件优越,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是全国“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其中深水岸线506公里;能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471公里,大多数集中在宁波一舟山港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深水港群的最佳选址;拥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78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2/5)拥有近400万亩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3%[4]。

1.3已经制定海洋开发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993年,浙江省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开发蓝色国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1998年,提出要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大省。2003年,进一步提出要实施陆海联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努力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初,《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

2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2.1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2.1.1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全省经济作用日益重要

2010年,全省海洋及相关产业总产出12350亿元,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775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18%,是2004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0%。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2.6%提高到2010年的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

2.1.2海洋经济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2010年,浙江海洋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7亿元、1599亿元和18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6:42.4:50.0。与2004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见表1),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2005-2010年,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8%、17.0%和18.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全部海洋经济年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因此比重上升较快。

2.1.3海洋主要产业增长较快,带动海洋经济整体发展

按照产业关联程度进行划分,海洋经济还可分为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2010年,作为海洋经济核心层和支持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为21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7‰其中海洋主要产业增加值1836亿元,占GDP的6.6%(见表二)。2005-2010年,海洋主要产业年均增长19%,比整个海洋经济平均增速高2个百分点。

2.2海洋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2.2.1发挥海洋生物资源优势,海洋渔业发展形势良好

2010年,海洋渔业实现总产出366亿元,增加值209亿元。水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回升,国内贸易市场交易活跃。渔民人均纯收入13350元,比上年增长11%。

2.2.2涉海工业增长较快,临港工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2010年,涉海工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实现总产出6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1%。涉海工业中,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化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发展较快。

2.2.3重点工程建筑继续推进,海洋工程建筑业稳定增长

宁波北仑港工程、镇海100万吨乙烯工程、温州半岛浅滩一期工程、飞云江南岸堤防工程、舟山洋山深水港区三期(港口)工程、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项目、三门核电站等大批临港工业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或按期建成交付使用,充分发挥出滨海地带土地资源优势[5]。

2.2.4海洋交通运输规模持续扩大,港口物流快速发展

2010年,浙江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846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62052万吨,居全球港口第二位。

2.2.5依托特色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发展迅猛

随着宁波一舟山跨海大桥、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通车,舟山群岛、洞头列岛已成为浙江省滨海旅游发展的主区域;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南麂列岛成为浙江省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和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其它滨海区域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出了各种特色滨海旅游项目。

3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6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洞头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当前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体制转轨、结构转变、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洞头作为后发达海岛地区。自身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现阶段。洞头的最大实际是,处于一个好的发展态势之中,发展人均水平不低,但在经济总量上比不上周边地区,水、电、路等要素仍然制约着发展。总体上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与发达地区拉开差距的压力。从产业结构看,传统捕捞业在洞头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低,以养殖、加工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的转型。各种利益格局调整加剧,各类矛盾纠纷错综复杂。渔农民转产转业难。增产增收压力大。污染治理、节能降耗和生态建设等压力增加。从区域竞争看,渔港、深水港竞争十分激烈。沿海港口县市或具有优越的渔港资源,或深水港发展态势强劲。洞头如果稍慢一步,就会步步落后被动。“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洞头的创新发展就是要紧紧抓住海洋经济这个根本。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洞头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抉择。海是洞头最大的特色,最大的资源。洞头是浙江第二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常年洄游的渔类品种较多。是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港口区位务件好,港口资源优良,具有良好建港条件的岸线有30多公里,是温州港外延的理想港址: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共有7大景区400多个景点。是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洞头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海,着眼于海,把“海”的文章做足做深做透。面向大海谋发展。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空问。向海洋要产业,这是洞头今后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的战略抉择。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洞头兼备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有利条件。从宏观发展环境看。随着国家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仍然是全国发展最富有活力的地区。浙江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温州把城市东拓、港口建设、,临港产业发展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洞头自身发展形势看,随着半岛工程全面推进,港口建设进展加快,海洋经济加速发展的平台逐步得到完善。陆岛连通,半岛工程带来的效应,改变了洞头的城市形象。构建了对外交流的信息平台,引导并促进了海岛就业结构和就业观念的转变,使渔农民增强了寻求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发地走上了创业道路。陆岛连通。加速了洞头的区位条件、交通地位、产业层次的历史性变革,洞头要积极融入温州大都市,成为温州城市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的主阵地,成为温州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给待发的洞头带来了发挥优势、迎头而上的巨大动力。

“机遇是金。抓住就赢”。洞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走在前列。

二、坚持科学发展。深刻把握发展过程中三大关系

洞头要实现海上崛起,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的发展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洞头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洞头各种利益格局调整加剧,各类矛盾纠纷复杂,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渔农民转产转业、增产增收,环境污染、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问题急需解决。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任务还很重,难度还很大。因此,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进步,加快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把握空间主体功能分区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更要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维护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政策制定和实际工作中。走和谐发展之路。

二要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关系。洞头很荣幸被列为温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次跨越的着力点。作为后发达地区,要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就必须坚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紧紧抓住瓯江口区域一体化开发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温州大都市,承接温州大都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共享大都市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资源。妥善处理区域一体化与洞头自主发展的关系,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在协作配合中求发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以自身在发展海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积极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中寻找位置,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方式,实现与温州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对接、发展理念对接,形成陆岛联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从而加快推进洞头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城市格局的转型。

三要正确处理好地理改变与观念融入的关系。陆岛连通,融入温州大都市的首要环节是观念融合。观念融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要树立海岛群众的三种意识:一是都市意识。就是要跳出县域经济的理念,跳出海岛渔村的观念,在理念、观念上增强都市意识,以“都市”的要求对待自己,从思想上架起接轨城区的桥梁。二是开放意识。开放,就是融入、承接和互动。要以更加开放的

心态来对待、以更加开放的眼界来审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来谋划,使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更适应陆岛一体化的趋势。三是整体意识。区位变了,其地位和作用也要跟着变。要从温州建设“三大新区”的角度出发,整体谋划,主动呼应,全面对接。力争在温州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把握发展重点。着力抓好四大重点海洋产业

洞头未来发展的空间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希望也在海洋。海洋产业是洞头经济发展的战略聚焦点和重要领域,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扭住不放。要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努力打造实力洞头,走在发展前列。

一要做大临港工业。截至2007年5月。洞头实现临港工业产值11.7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3%。临港工业是洞头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和培育石化工业、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医药、风能发电、海水淡化等新兴临港产业。积极支持和推进大小门岛石化产业发展,建成小门岛石化起步区,建设大门岛石化拓展区,着力打造新兴的温州“石化城”。加速传统企业重组联合,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优化发展和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服务和“一条龙”服务。强化对重点项目的重点支持,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通过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农业科技企业认定等方式做大做强。

篇7

(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修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一,2010年完工量2 300万综合t,占市场份额的35.1%。亿吨大港数量也居全国第一,连云港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江阴港、南京港都为亿吨大港,沿江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约为5.1亿t,沿海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51亿t。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工程装备、风电、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江苏省海洋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kW,每年发电量25.5亿kW•h,高速齿轮箱、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占领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产业链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战略深入推进

为了摸清“海洋家底”,推进绿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开展了“908”专项调查,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活动,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的专项研究工作。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加快了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三)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江苏省率先完成了省、市两级海域的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海洋环境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当中。全省共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点536个,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适时全省海洋预报;其次,逐步完善了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推行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强化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始投入运行;另外,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新建了2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了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了伏季的休渔管理,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

二、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和海洋绿色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海洋开发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以恢复、重建海洋生态平衡。大力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江苏省虽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环保法规和制度,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仍有待加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无序开发海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海洋绿色制度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补偿制度仍不健全,生态税方面的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同时,还存在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破坏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难以弥补海洋资源环境修复的费用。

(二)海洋经济评价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现行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可比性不强。目前海洋经济核算的重点主要是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和总体规模等,主要计算的指标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而在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时,主要是统计那些可以价格化的看得见的要素,对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要素则很少予以考虑,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导致海洋自然资源不断毁损,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海洋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层次。江苏省港口、渔业、土地、矿产、盐业、能源、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仍局限在盐业、渔业、港口、旅游等方面。科技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都较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产业仍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明显不足,占比仍明显偏低,产业升级较慢。海洋资源开发仍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开发利用阶段,难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海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01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江苏省污染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污染物主要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河口、灌河口、射阳河口、启东沿岸等海域。92.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连云港海域主要受到铬污染,盐城海域镉污染较严重。据测算,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入海的工业污水量都达6000万t左右,生活污水COD每年排入大海的总量也达2万t,海区污染非常严重。苏北浅滩生态系统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呈富营养化,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导致海洋生物逐年萎缩,浮游植物群落简单化,浮游动物密度降低,鱼卵仔鱼密度也呈下降趋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同时显示,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江苏省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海洋绿色制度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合理用海、护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时候,都要依据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依据其破坏、污染海洋环境的程度,缴纳补偿金。另外,要结合海洋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步征收海洋生态环境税。

(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

海洋经济核算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将那些没有统计进入传统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加以考虑,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才能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协调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应尽快开展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对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的成本进行定价,并将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产生的经济成本从国民经济总值中予以扣除,以真实反映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三)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海洋产业是一种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海洋科技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江苏省应坚持海水养殖业、盐业、捕捞业、化工业、港口运输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多业并举,推进海洋产业科技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结合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

篇8

海洋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宝库,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不仅是包括海洋水域范围及其范围内的生物等可再生自然资源,还包括海域内所蕴藏的石油、天燃气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而海上航运的快速发展也是海洋资源的一种利用方式,给我国的海洋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海洋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构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新兴产业亟待发展的局面。

一、海洋产业的类型

传统的海洋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捕捞业、盐业和海洋航运业方面。

海洋水产业和捕捞业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海洋经济的第一产业,近年来维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我国海洋生物种类多样,而且我国的捕鱼业发展较快,渔业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海水养殖发展迅速,在海洋产业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但第一产业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占比有所下降,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等问题。

海洋经济的第二产业多指海洋盐业、油气产业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海洋油气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虽然起步较晚,但油气产量逐年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海洋产业中新兴的海洋滨海旅游业和远洋航运业以及海洋生物医药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能源的利用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居于海洋产业经济的首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滨海旅游也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内餐饮服务、海水养殖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生物医药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提高了海水养殖和渔业的附加值。风能和潮汐能是可再生新能源,对它们的利用还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海洋运输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近海港口的吞吐量逐年稳步增长,新的现代化集装箱及散货深水港口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使得其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高效,不断趋于国际化的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海洋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二、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同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使得海洋资源面临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近海旅游业的发展尽管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区域内人们丰厚的经济回报,但对海域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过度的捕捞和近岸开发使得海洋生物资源面临日益匮乏的不利局面,这些都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和限制,并引导渔民利用高科技进行产业转型,开展深水养殖和水产品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深加工等,给海洋产业经济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发展环境。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近海排放物严重超标,入海的污染物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海域内海水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海洋的净化能力出现超负荷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不利于海洋生态h境的健康发展。

海洋产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的发展虽然日趋合理,但仍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着政策的支撑,但真正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我国近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海洋产业的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各个滨海经济区中海洋渔业、旅游业的产值都很高,但其他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海洋产业的经济结构还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三、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展望

面对海洋产业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调控力度,制定适合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应用高科技的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发展新兴的海洋产业,同时发掘传统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些海洋产业发展较快,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海洋产业的结构逐渐走向合理化,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孙福明,蒋蕴琪.福建省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3).

篇9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污染与海洋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忽视环境保护的过快海洋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这样不仅会大大削弱我国海洋经济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海洋经济增长不应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与约束下进行,即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本文将海洋生态环境因素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由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共包含4个因素层和18个指标,具体的指标见表1。

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T由4个因素层组成,分别为:海洋污染程度(E1)、海洋环境治理(E2)、海洋经济损失(E3)、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E4)。海洋污染程度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受到的各种污染和侵蚀,包含8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面积比重I1,考察海洋受污染的面积占整个海洋面积的比重;(2)海洋主要污染的超标程度I2,考察海洋受污染程度的严重性;(3)水质质量指数I3,考察海洋海水的水质情况;(4)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量I4,考察废水这种主要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5)工业污水未达标排放率I5,考察排放的工业废水的污染强度;(6)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量I6,考察固体废弃物这种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7)海洋生物多样性I7,考察海洋中生物的品种多少,是否受到了污染;(8)海岸侵蚀比重I8,即海岸侵蚀的面积占总海岸面积的比重,考察海岸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而遭受的破坏程度。

海洋环境治理因素层描述的是人们在改善海洋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做的努力,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单位海域面积污染治理费I9,考察单位面积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投入;(2)污水处理率I10,考察废水作为主要污染源在排放之前的无害化处理比例;(3)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I11,考察用于海洋污染处理的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4)减灾防灾投入I12,考察为避免和防治海洋灾害而投入的成本。海洋经济损失因素层描述的是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导致的海洋面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成本损失,包含2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直接损失I13,考察海洋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2)海洋环境灾害损失I14,考察由于海洋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海洋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经济在后续发展中可能的能力大小,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人均海洋环保费用I15,考察用于海洋环境保护费用的人均值,反映未来环保发展的经济支持;(2)海洋科研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I16,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研发人员的多少,反映未来在研发上有多少人力资源可以利用;(3)海洋科研支出占GDP比重I17,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支出比重,反映未来科技经费的投入;(4)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I18,考察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

评价方法选择

篇10

关键词:滨海景观设计;海洋文化; 符号;创新

三亚无疑是一座美丽温馨的海滨城市,一个被大自然宠坏的孩子!大自然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柔和的沙滩、最湛蓝的海水、最美味的海鲜、最风情万种的少数民族…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考察,了解到多数新婚佳人倾向于选择海南三亚这个美丽的城市作为其度蜜月的圣地,既然是如此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作为一个滨海区,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展现地,又能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游览休息、海面活动的场所。在城市滨海景观设计中,应该通过对滨海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挖掘能够体现海南三亚滨海城市和滨海形象特征的景观要素,系统研究它的规划和设计。

一.交通流线设计

与城市共享的“面”――贯穿公园东西的景观轴将城市的“风”、“景”引入,同时也将中心湖面的景观映入城市;与公园结构共生的“线”――滨海景观轴步行系统的线性绿化带突出公园的脉络机理,同时产生步移景异的观景线;与空间相融合的“点” ――景观节点像雨滴般渗入各类空间的绿色,创造了优美的小环境和宜人的环境气氛。

统一性特点: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的规划;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人流为主的道路尽量布成直达,以提高环境的完整性;景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临水穿林,对景生情,营造滞留空间。

二. 功能分区设计

中心景观湖区:设计的重点,心形的中心湖、椰林的围护,漫步在温暖舒适的木栈道上、居民闲适的漫步,浪漫的感觉油然而生。入口广场:在开敞的入口处设置了大型的带有喷泉的水上舞台,傍晚时分小区人群可以放着音乐在此歌舞升平,以强身健体,同时也热闹了整个公园。浪漫花海:整个园子扑满花香,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气氛。公园用地:利用本土植物园,突出地域特色,是游客切身感受到三亚的特点。娱乐设施用地:有茶室和俱乐部供游客休息与活动的场所。在这块区域处设置了次入口更加方便游客进入,同时室外的游泳池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滨海公园用地:有观景木看台与滨海防护林,内湖景观相融合,是人们与这块美丽的大自然更加亲近。

三. 植被种植设计

通过植物造景体现景观风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植物种类,为创造风采各异的植物景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植物各有其不同的气质.可以为烘托气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种植设计概念:土壤含水分的不同和受海洋影响的差异,分为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分别为:内陆自然景观到沙滩性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生态自然景观与人造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种植设计注重地理条件,施工时选择了大量的乡土树种作为基本的树种。横向;内侧:人工椰林+草地,中间:沙土=灌木丛,外缘:密植酸豆树+草丛。竖向;上层:人工椰林,下层:沙土生刺灌木+人工草地。道路宽度、树种、绿化布置应形成良好遮荫体系。道路绿化应注重层次感,形成草、灌、乔相结合,花、叶、果相映衬的立体景观效果。区内旅游度假区应努力营造花卉景观,花卉种植应体现自然、乡土风格,避免华而不实的环境设计。

海洋,是自然赋予城市的开放空间,具有连续性,连接性,边缘性的带状特征。滨海区通常作为独特景观特制的区域,其中不乏重要景观点。观景首先要有恰当和足够的观景点。邀月长廊,休闲椰林,亲水木栈台这些景点给游人提供了可观可游可歇的观景点。观景点的设计应做到动静相宜,近水,亲水这些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充足的多方位的观赏场所,以形成滨海区完整的形象特征。

观景点的基本要求是观景点与景点之间具有良好的通视性,以及景点是否在观景人良好的视域和视距范围内。中心湖――以心形作为主要景观设计概念,因此而得名。体现了大方、简洁的景观设计原则;注意动态景观之间的互动性和布置节奏及韵律,注意对劣质景观的视线遮挡,利用地形变化来调节观景者的视线范围,也可利用植被或其他设施来遮挡哪些不利的景观。公园的开场绿地,让市民能够进入公共活动区域,亲近更多的绿地,接近自然生长的形态,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未加雕琢的自然之中;坐在大草坪上,能欣赏开阔的中心湖区,绿树、碧草、白云、蓝天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公园内设计了多种亲水形式,包括草坡的、叠石的、木栈道等等,丰富了景观效果。

结语

滨海景观与陆地景观相比,除了具有阳光海滩波浪等景观元素外,还能更好的实现与大自然的互动性,因此开发前景较大。滨水区具有对城市的开放性,将滨水区作为城市规划的边缘区域,建立良好的景观序列连续性,将人们的活动引导到水边,在规划中应根据当地现有条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三亚作为一个热带滨海城市,应着重发挥其热带景观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植物材料的运用体现热带风光,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徐荧光.对三亚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王胜永.王晓艳.孙艳波对滨湖绿地景观分类的认识与探讨[期刊论文]-山东林业科技 2007(4)

[3]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01

[4]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999

[5]刘旭.图解室内设计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翁毅,周永章,张伟强,等.亚热带沿海景观的旅游保护性开发及建设探讨[J].台湾海峡,2006

篇11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沿海地区,钢筋混凝土桥梁长期处于海水、海风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中,遭受腐蚀破坏的程度特别严重。据工业发达国家报道,钢筋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中的浪溅区及海洋大气区内,使用寿命大幅缩短,结构大量返修,造成的损失往往能达到总投资的40%。所以,海洋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引人注目,越来越得到工程界的重视。以下将探讨海洋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的老化和相对应的防护机理及防腐技术。

一、钢筋混凝土桥梁性能老化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钢筋和混凝土复合的材料结构,结构的各项性能不仅取决于钢筋和混凝土各自的物理力学性能,也与钢筋与混凝土的协调工作能力有关。一般而言,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机理主要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混凝土的腐蚀机理主要为碳化。在海水中,甚至在海潮影响区域的大气环境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氯离子,氯离子极易诱发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发生电化学腐蚀,而且发生腐蚀的时间远远早于混凝土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这种电化学腐蚀的速度快且易产生点腐蚀,不仅严重削弱钢筋截面,而且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尤其对于以承受疲劳和冲击荷载为主的桥梁结构,危害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承载力降低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劣化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但最后造成的结构破坏形式却可能是突然的和脆性的。对于钢筋混凝土梁而言,一般将其设计为具有一定延性的适筋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具有有效的粘结作用,二者协调变形。但是,对于腐蚀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当钢筋锈蚀到一定程度,混凝土保护层开裂甚至脱落以及钢筋与混凝土界面上生成的疏松的锈蚀层都会影响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当锈蚀量较大时,粘结性能的退化已不能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建立起足够的粘结应力,钢筋的强度得不到充分发挥,承载能力下降。

(二)结构破坏形式改变

粘结性能的破坏导致钢筋不能发挥其塑性性能,结构的破坏形式从延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对于点腐蚀,由于存在初始缺陷和应力集中,桥梁的寿命将会大幅度降低。更为重要的也是容易忽视的是,钢筋锈蚀不仅会导致结构性能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结构的不对称损伤,比如,在海岸和近海工程中,迎海面损伤通常大于背海面,浪溅区和水变区的损伤通常大于大气区和水下区;钢筋锈蚀差别很大,也有可能造成结构的不对称损伤。这种不对称的损伤可能引起结构实际的受力状态改变,如由延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弯曲破坏转变为扭转破坏等等,导致不可预料的结果。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桥墩立柱非均匀锈蚀后结构可靠度的分析发现,结构的实际可靠指标通常更低,如果仍按通常截面缺损的分析方法评估非均匀锈蚀结构的承载力和可靠度,则会使结构处于更加不安全状态。某地一座桥梁的主梁,迎海面钢筋锈蚀非常严重,而背海面则相对轻微很多,在车辆作用下突然发生破坏,破坏的形式已经不是弯曲破坏,而是侧向失稳破坏,这种破坏形式的转化主要是因为一侧的钢筋锈蚀量太大,几乎已经锈断。

二、防护机理及防腐技术

(一)防护机理

由上述腐蚀机理可知,处于海水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发生钢筋腐蚀是由于海水中的氯离子渗入到钢筋周围,当其浓度达到临界值时就会破坏钢筋表面的钝化膜从而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钢筋腐蚀。因此,从防护机理来说就是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或延缓钢筋周围发生阴极或阳极反应,这样就能有效地阻止或延缓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钢筋腐蚀破坏。

(二)防护措施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措施有基本措施和补充措施(特殊防腐蚀措施)两类。

1.基本措施又称为第一类措施

它的基本内容是通过设计、施工,最大限度的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氯离子渗透性以限制环境侵蚀介质(氯化物、氧和水等)渗透混凝土,从而预防钢筋腐蚀。

(1)选用抗海水侵蚀性能好的水泥品种

抗硫酸盐水泥:它的熟料成份主要限制铝酸三钙的含量不大于5%、硅酸三钙的含量不大于50%,铝酸三钙与铁铝酸四钙含量之和不大于22%。这种水泥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很强,且水化热低,由于不掺混合材料,所以抗冻性也较强。

普通硅酸盐水泥:掺有活性混合材料,所以氢氧化钙的含量比较少,对抗溶出性和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比硅酸盐水泥要强,其它与硅酸盐水泥相同。

(2)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密实度高的混凝土孔隙率低,抗海水渗入的能力强,使用寿命也就长。当混凝土材料的配比确定后,水灰比小和施工质量好的混凝土密实度就高,因此,混凝土浇筑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并认真施工。

(3)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水泥用量

混凝土抗压强度越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就越好,耐腐蚀性也越好。另外,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水泥用量也能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混凝土强度高,密实性好,水泥用量多,则碱度高,碳化速度就慢,可以长期保证钢筋表面的碱度,对防止钢筋过早的电化学腐蚀十分有利。对同龄期的混凝土进行碳化检测,发现水泥用量439kg/m3的C30混凝土,其碳化深度只有0~0.5mm,而水泥用量 297kg/m3的C20,碳化深度就有2.0~3.0mm。

(4)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

根据结构情况,适当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延缓氯化物到达钢筋表面的时间。

(5)防止混凝土开裂或严格控制裂缝的宽度

钢筋腐蚀产物——铁锈的体积约为原先铁体积的2.5倍,所产生的膨胀压力会造成混凝土的开裂、剥落,裂缝的产生又会招致更严重的腐蚀。实验表明:许多情况下,先是由于结构裂缝引起钢筋腐蚀,腐蚀的结果使得裂缝扩大、混凝土剥落。因此在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上,应尽量避免裂缝出现,或严格控制裂缝宽度。

2.特殊防腐蚀措施

(1)混凝土表面涂覆浸入型涂料

浸入型涂料是一种粘度很低的液体,将它涂(或喷)于风干的混凝土表面上、靠毛细孔的表面张力作用吸入深约数毫米的钢筋混凝土表层中,它与孔壁的氢氧化钙反应,以非极性基使毛细孔壁憎水化或者填充部分毛细孔使孔细化。目前使用的侵入型增水涂料属有机硅化合物,其中以异丁烯三乙氧基硅烷单体作为硅烷漫渍材料效果最好,保护期可长达15年,但材料费用较高,国内尚不能批量生产。

(2)钢筋阻锈剂

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少量外加剂,靠它来阻止或延缓金属和电解质界面的电化学反应来阻止金属腐蚀。目前,我国主要用于不得不使用海砂作为钢筋混凝土细骨科时而采取的一种防护措施。

(3)阴极防护

根据钢筋腐蚀的电化学原理,阳极反应(钢筋腐蚀)必须同时放出自由电子的电化学本质,采取措施使其电位等于或低于平衡电位,不让钢筋表面任何地方再放出自由电子,就可使钢筋不能再进行阳极反应(腐蚀),阴极防护的方式有牺牲阳极和外加电流两种。阴极防护技术,在欧美等国家已经用于环境恶劣的重要工程上,我国目前尚处于开发阶段,由于成本和管理要求较高,在我国推广该项技术尚有一定阻力。

以上,是我对海洋环境中钢筋混凝土桥梁防腐技术的粗浅探讨,希望在国际、国内对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已有较多认识和研究的情况下,正在建设的工程能够吸取国际、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不要沿着老路重蹈覆辙。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张云莲. 聚丙烯纤维与海工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 2002(11)

[2] 施惠生,王琼.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用复合胶凝材料的实验研究. 2003(9)

篇12

【引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在人类不断发展活动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严重。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重金属、近海水产养殖、生活垃圾、海上溢油、赤潮灾害等。特别是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海洋生态环境一种处于恶化状态,并且生物的多样性也同样遭受着破坏,所以当前应该在了解海洋污染实际状况的基础之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遏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1重金属造成的污染

重金属在海洋中的主要来源包括人为来源以及天然来源:人为来源,主要含有农业劣质化肥的使用、工业污水的排放、海洋以及矿山油井的开采等;天然来源,主要含有大气沉降、地壳岩风化、火山喷发等。一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地发展着工农业,促使海洋的重金属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1]。因为大部分的重金属元素在河流输入中,因此河口水域的重金属污染相对就更加严重。

1.2海水养殖造成的污染

近海养殖对海洋渔业环境污染来源,主要含有:投放的药物以及化学药剂、磷以及氮等营养盐、粪便以及残饵等有机物。近海养殖对海洋渔业环境的影响相比于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没有很大,然而不重视近海养殖所造成的污染,沿岸生态环境将会受到这些排放的有机物以及营养物的明显破坏。近海养殖主要利用网围以及网箱等养殖方式,这种高密度的养殖方式必须要投入非常多的饵料,养殖生物也会产生非常多的排泄物,而过剩的大部分饵料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将会对海洋渔业资源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

1.3石油类造成的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不但包含着石油开采井喷事故、海上石油勘探泄漏、油库事故、以及油轮事故等,同时也含有含油废气沉降、工业废水排放、海上采油废水的排放、船舶以及港口作业含油污水的排放等。与此同时,石油在装卸以及运输、油轮的大型化趋势,也会促使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的概率增加[3]。

1.4赤潮造成的污染

赤潮是我国海洋灾害中主要的一种,事实上就是海洋生态的一种灾害,同时也是具有灾害性的一种水色异常现象[4]。在我国海洋经济中,海洋水产业是其中的支柱型产业,而频发赤潮会对我国的海洋水产业造成严重影响,这样也会对我国健康发展海洋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另外,赤潮也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早晨直接或间接危害,有毒的赤潮不但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并且会促使人类食用水产品发生中毒事故[5]。同时,赤潮的出现也会对海洋生态的恶化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威胁到海洋生物的活动,甚至会促使海洋生物数量减少,严重损害到生态系统。

1.5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我国近海海域的垃圾以塑料类、泡沫类和木制品类为主。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近海海面垃圾主要以海面塑料类垃圾为主,海底面垃圾大多数都属于塑料类垃圾,而海洋垃圾主要来源是人类海岸活动。捕捞以及航运等海上活动所造成的海面漂浮垃圾以及海滩垃圾[6]。因此,我国近海海域存在非常严重的海洋垃圾泛滥现象。

2.海洋环境污染对渔业的影响

2.1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影响

在海洋环境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是其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污染,因为人在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后会患有水俣病,人体在受到镉污染后会患有骨痛病。重金属元素的主要特点就是难降解,以及具有非常大的毒性,并且这些重金属汞、镉等在水体中,能够通过生活用水或者是饮用水直接作用于人体,也可以被水生动植物吸收,之后在食物链的作用下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同时,水生生物也会受到重金属的严重危害,鱼类的免疫能力会在高浓度的重金属溶液影响下降低,重金属锰、锌、铜的积累会严重影响到鱼类的体长以及性别。

2.2生活垃圾污染造成的影响

在海洋中塑料制品不能够被分解,而海洋中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塑料类垃圾,不仅会对海底、海面、沙滩的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严重威胁到海洋的生物。例如:在海水或者沙滩中常常会出现塑料包装袋,会吸引海龟以及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的注意,它们会将塑料垃圾作为主要的。如果这些海洋哺乳动物不能够挣脱缠绕物,这样将会出现死亡现象。还有一些塑料垃圾会被海龟以及海鸟等生物误食,常常会堵塞生物的胃以及食道,这样容易促使生物饥饿而死亡。同时,在珊瑚表面常常会附着塑料袋,这样会直接影响到生物寄居在珊瑚的生存状况。生活垃圾一样也会污染海边风景保护区、污染近海养殖业以及污染水质,促使经济出现巨大的损失。

2.3海上溢油污染造成的影响

一旦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石油就更加容易进入海洋并且快速地扩散,同时在海面上也会出现厚厚的油层,将会导致油层内的海水缺氧,生物在这个水域会由于缺氧而死亡。海面的油层也会对潜水摄食的鸟类造成威胁,一旦鸟类羽毛上附着了油污,就会发挥其保温以及防水的作用。如果鸟类有摄取溢油,就会促使其内脏受损,鸟类最后就会由于中毒、寒冷以及饥饿而死亡。海浪也会将油污冲到岸边,这样将会对海滩造成污染,对近海养殖业造成破坏,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海洋生物体内由于长期积累非常多的石油有害物质,一旦人们误食被污染的贝类、虾以及鱼等,将会促使健康受到威胁。倘若某一区域被污染,海水的涨落将会促使这一区域污染出现旋转性的扩散现象,也会受到定向风以及盛行风的影响,促使污染物流入更远的水域中,就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4赤潮污染造成的影响

赤潮污染,不仅仅会对海洋生态的平衡造成破坏,同时也会对渔业资源以及水资源造成危害,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海洋,实质上属于复杂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海洋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位于比较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中,赤潮污染将会破坏这种平衡状态。在发生赤潮的初期,水体中的耗氧量以及叶绿素a等将会在藻类的光合作用下会有明显增加,导致部分海洋生物不可以正常生长繁殖,甚至出现部分生物死亡等状况,这样将会对海洋生态的平衡造成破坏。在鱼类的鳃上附着赤潮生物产生的粘液,将会促使鱼类窒息而死亡。在发生赤潮的后期,出现大量死亡赤潮生物的不良状况,在水体严重缺氧以及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也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促使海洋生物中毒或缺氧死亡。另外。部分赤潮生物也会通过自身的作用产生毒素,将水中的生物毒死。养殖的经济藻类会受到浮游植物的危害,其会污染紫菜以及海带等经济藻类,将会降低养殖业的经济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海洋环境出现的污染对我国渔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该针对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制定出有效措施,加强监督以及管理海洋环境以及渔业,可以实施分级以及统一领导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对于临时出现的不良状况就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另外,还应该采取应急措施以及紧急预案,预防出现突发状况,有效地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黄子琦.浅析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特征与治理思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10):139-139.

[2]周明莹,夏斌,马绍赛,等.多溴联苯醚的特性及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3,30(04):142-146.

[3]杨建毅.浙江省海洋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13(02):140-145.

篇13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56-02

一、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产生背景及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海洋资源的开采,海洋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海洋污染加重,为了使海洋环境免受污染,这些已是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仅仅靠个别国家的整治远远不够,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合作,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法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数十年来,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以国际与区域协定为主,辅以国际惯例与一般法律原则,最终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整合下,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框架。

同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都进行相关的环保实践:三个国家都有相对统一的海上环保执法机构,能够统一行使海上行动,都有各自的海洋环保法律体系,注重加强在海洋环境的各方面之间的合作。

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海洋环境方面污染十分严重,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中,渤海和东海污染程度较重,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入海口污染程度相对严重,近几年的海洋沉淀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淀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污染较重,我国海洋生态所能承受的范围已经达到极限,因此需要我国进行大力整治,以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2.发展过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海洋事业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只是为了加强海事行政管理,却没有颁布一些关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总的来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海洋环境的作用,为以后制订海洋环保法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七十年代,我国为防止沿海岸海水受石油污染,197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暂行规定》,在对沿海水域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成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史上的重要转折。八十年代,我国国家议事,议程层面已经将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正式提到议面上来,自1982年4月国务院颁布《海水水质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有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也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更加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更加推动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目前我国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关海洋保护的规定为依据,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以专门的法律法规为主体,以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为补充,同时与国际公约相协调的海洋环保法律体系。

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立法滞后

我国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其原因在于海洋环境本身具有不可逆性,隐显性和灾害放大性,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须在立法上要有提前预知性,超前性,同时这种立法也告诉我们不能只等到发生了污染环境的时候才想到进行立法,可能在立法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事情又接连发生,这样只能使海洋环境受到更大的损失,希望立法部门能及时发现,相关政府部门提高警惕。

2.立法空白

我国早在1979年提出要对海岸带进行管理立法,在实施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开端之时就被提出反对意见,结果导致海洋环境保护仍未制定,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体系是随着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在初步建立阶段总会有很多不足和立法空白,相比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均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对海洋环境进行治理。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没有确立,如海洋生态健康标准,生物多样化的标准等等,这些也需要我们进行重视,同时还有法律与法律之间还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3.执法不严

海洋环境保护需要多个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光仅仅靠一个部门进行处理是不够的,但是问题就来了,尽管我国规定了各海事部门的职权范围,明确分工职责,但仍然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交叉问题。“五龙治海”的局面就形成了,环保部门,海洋部门,海事部门,渔政部门和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环境治理,这样一来,产生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整体影响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自从《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对解决海洋环境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有着重要意义,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可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规定模棱两可,不符合国际要求。当然我国的法律应根据本国国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是,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中,有很多技术规范的内容,我们如果没能及时发现,甚至不管不问,必然会影响到法律的执行,例如《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冲突,《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还有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也就是说,《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缴纳排污费,就可以超标排污,而2008年修订后颁布实施的新《水污染防治法》中第九条就规定:“企业应遵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提出的禁止性要求,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同时,《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二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修订,那么就不能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发生相关的事故,就容易发生纠纷。

三、针对我国海洋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强立法、有法可依,完善法律存在的不足

针对立法空白的现象,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立法的完善和填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与《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与时俱进的方针,使之能真正反映出中国现阶段海洋环境保护状况。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对待,总结过去一些法律经验,进行整合完善,切实加强对我国海洋环境的治理。

除此之外,针对某些条目存在立法空白进行适当补充修改,真正做到依法治海,有法治海,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发挥地方制订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制订和颁布有关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同时将地方法律法规同宪法的法律相结合,进一步实现发生纠纷矛盾,通过法律进行制约,减少法律法规的立法不足所引起的各种法律纠纷,从而提高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治理和监管工作。

2.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及时查漏补缺避免法律之间冲突

我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还有不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时要向国际法律看齐,取长补短,建立本国健全的有关海洋环境保护体系的法律法规,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同时要防止出现个别法律法规之间步调不一致的现象,以避免出现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国的法律质量还达不到国际公约的认可,很多国家也同样不认可中国的在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更应该加强对立法质量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上关于海洋环境方面治理监管。同时要积极参与世界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活动,努力在维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活动中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还应学习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在海洋环境方面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真正实现海洋强国的道路。

3.进一步明确职责,执法必严,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

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序执法,针对出现“多龙治海”的现象,各海事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分工,确定海域管理,确保规范化管理,有序执法,强大执法队伍,加强监督任用专业海事人才,引进专业海事装备,组建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做到执法必严,执法及时,提高我国海事执法能力,壮大执法队伍。

我国目前在海洋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及时改进,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多关于海洋法律法规将不会强有力地执行下去。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到分工明确,细致合理,执法严格有序,处理海洋问题合理,从而得到人民认可。不断在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实现我国发展海洋强国的目标。

四、海洋环境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也带动了海运业的繁荣,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环境事业方面的纠纷法律案件日益见多,海洋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属于国家海洋事业的组成部分对国家治理海洋,管理海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必然会建立一套完整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来维护国家海洋环境,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针对现在海洋环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去改进,多方面入手,更好地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法律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海运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呈现出一片洁净、健康、生机勃勃的蔚蓝海洋。

参考文献

[l]《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杨紫煊.《经济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谭永烈.《浅议海事立法与执法》《中国水运》.2002年4期。

[4]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

[5] 实建刚.《海洋环境保护概论》

[6]《海事法规汇编》.(上下卷)人民交通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