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发环境、利用资源和整合自然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应用是这一需求在土地工作的具体体现,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合理应用用测绘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利用其基础性作用,而且可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过程的科学管理,也可以在现实中缓解整个社会对土地粗放型对土地的需求。
1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和现状
1.1土地开发整理是保障各项建设用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快农村产业化调整,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2当前,我国各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测绘成果质量不符合测量规范要求,甚至伪造测绘成果、虚报测量数据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发展,尤其是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管理工作。
1.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各个时期都会贯穿着测绘技术的应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前期要对整个整理项目区内的地形地貌测绘、最终形成一张地形图,为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底图,保证规划决策的准确性。
2地籍测量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
2.1主要服务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前期和后期。对一些不规则的界线进行裁弯取直,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包括地块界)的平面位置和面积。地籍图,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和补测、修测后编绘的。详细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必须让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甚至是四邻参加,取得他们的确认、签字,以免日后产生纠纷。
2.2工程的前期决策。在这一阶段,对项目区地形地貌,旧村复垦、旧城改造涉及的搬迁人口以及损失评估,旧城镇的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林地、坟墓的分布、面积等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
2.3工程的设计阶段。这些涉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建设计划的审查审批、前期工程方案的优劣判断、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分别为环境管理部门、工程设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提供不同的属性信息,供其决策、协调,作出最准确的反应。
2.4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这一阶段的测绘数据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中期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
3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技术应用要求
3.1勘测图。土地开发整理所使用的勘测图,是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为完成这项工作,有条件的,须在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测区基本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密来满足测图需要。
3.2高程控制。一般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若高程点分部比较合理,这样既可以满足高程控制的需要又可以减少工作量。如有特殊要求或曲面拟合达不到精度要求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如果区域较大,高差大,可以分区域选择校正点。
3.3权属调查。一般按1:500或更大比例尺测图时,可以待测量结束时再调查,但1:2000或更小比例尺测图时必须实地进行实测,对界址点一般采取RTK的方法进行测量,最终形成界址点成果表。
3.4碎部测量及地形加密。用RTK测量时,每天作业前必须检查各参数,并且测量一个控制点作为检核。RTK测不到的地方采用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时应注意测站检查,确保测站设置正确。测量中要加密拟规划建设的沟渠沿线、拟增加和改建道路沿线两侧、土地平整区域的高程点,以达到计算土方量的要求。
3.5勘测与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相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地块改变和归并,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地上他项权力的调整。因此,勘测与变更调查.土地登记如何结合起来,是完成开发整理任务后必须面对的问题。
4 结束语
从土地开发整理测绘的总体作用及服务对象来分析,其核心性质还是地形测绘,包括大量地形、地貌、地物等要素的测绘。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预算及施工放样的要求,土地开发整理的地形测绘内容应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张奇;白易;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测制工程标准研究[J];测绘标准化;2009年01期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043-02
城市城镇地籍图形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系统充分考虑到土地管理方面的特点,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采用了ArcGIS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图形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结合了科学的图形管理流程。既要能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也为使用者提供简捷方便的操作。
1 系统建设目标
(1)建立完整的、规范的、统一的地籍空间数据库。当前地籍数据来源和数据的格式很多,如CAD、Excel、位图、纸质文件等等,还包括以前安装过的GIS软件所产生的数据格式,如MapInfo的TAB格式、ArcInfo的Shape格式等。通过对CAD格式以及各种GIS数据交换格式的研究,能够实现底层数据的格式统一,建立一个完整的、规范的、统一的地籍空间数据库。(2)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库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成败。由于地籍数据库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形成许多人为的和系统的误差,甚至还可能产生数据错误。因此需要利用GIS的拓扑规则分析功能,自动检查地籍数据的质量并修补错误。(3)利用ArcObjects控件,建立图形输出打印模块,能够自动化的进行制图综合,打印输出宗地图。制作宗地图是土地管理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土地管理部门已经发展到使用数字测图软件制作宗地图阶段,然而传统CAD类软件仍然无法满足宗地图自动制图的要求。随着GIS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制图能力绘制宗地图成为目前的主流技术。利用ArcGIS Engine嵌入式的GIS组件库,开发宗地图自动输出模块,可以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从地籍数据库中提取宗地数据(包括宗地的四至),自动计算并添加宗地图所需的各种制图要素,并且实现宗地图的图形直接输出和打印。(4)建立一个先进的、稳定的、开放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其目标在于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地籍信息处理的信息化程度,使得日常土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作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之一,也为其他政府部门、经济建设部门提供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系统总体框架
地籍图形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业务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土地业务的相关性、土地管理的特点,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建设城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平台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图形管理与办公系统的集成,把业务流程与办公自动化流程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政务信息管理。该系统有两条重要的主线(子系统)。
(1)办公子系统,主要是图形管理的流程,只有制定好了科学的图形管理的工作流程,才能最大程度的管理好这些图形,根据各个流程中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工作,把图形数据一步一步的传下去,只要各个流程(岗位)严格按照制定的分工操作,就能完全管理好图形数据.设计的流程依次为:项目接件、属性信息、图形编辑、质量检查、数据入库。(2)图形管理子系统:就是指图形管理的平台,这个平台上要能快速简洁的实现图形的操作,可以进行图形的输入、编辑、管理,以及图形数据的应用,比如输出,统计分析等。
3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ARCGIS的城市城镇地籍图形信息系统充分地把地籍数据与GIS结合到了一起,将图形与属性相结合,能很方便地控制宗地划分、数据控制等。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和合并。空间数据的编辑包括对矢量图形文件的复制、粘贴、剪切、移动、增加、删除、撤销,以及针对图斑的输入、分割、合并、删除等功能,对栅格图像的裁剪、投影转换;属性数据的编辑包括属性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属性数据结构的修改,以及根据属性数据信息修改图形文件参数等功能。
(2)属性数据管理。
对各种表格进行查看、添加、编辑、删除以及导入已经备份的文件和导出文件表格,同时可以对各种表格进行各种条件的查询打印以及绘制各种图表及根据不同的属性字段进行统计等。
(3)查询统计模块。
查询功能主要实现按图形查询、属性查询、条件查询并浏览的功能。按图形查询,可以在图上用点和范围(矩形、任意多边形、圆)选择任一要素(如行政区、权属单位、图幅、地形要素等)的一个或多个对象,查询其基本属性,要保持图属一致。若显示多个对象属性时用列表显示,并且当单击某一属性记录时在图上显示相应的对象:按属性查询,即以属性为查询条件,查询相应对象的基本属性和图形,由某一基本属性或属性组合查询一个或多个符合条件的对象,并在图上定位显示,同时提供显示多个对象的基本属性。实现对行政区、权属单位、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的查询。
包括地籍日常管理中有关图件的快速查询及由图形到数据表格或宗地属性的快速查询和制图与量算功能。地籍的统计汇总、综合分析及相应图表的输出。
(4)参数设置。
包括中央经线、指北针、图例位置及大小、系统年度、数据路径及公里网颜色等的设置。
(5)管理维护。
包括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有关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输出和历史资料的查询性等。
(6)规范输出。
严格按标准规范输出各类图、表、卡、证及专题图件,如:1∶500标准分幅地籍图、宗地图、土地使用证等,还可以输出用户自定义的图表,如:自定义幅面的地籍图、宗地附图、表格等,另外还可以输出各种专题图件,并且这些图件均可按标准制图规范输出。
4 子系统结构设计
4.1 图形管理子系统
图形管理子系统通过ArcSDE和对Oracle数据库进行访问,在数据库中读取和存储数据。而后,再经过ArcSDE和构造合适的计算和数据模型.通过数据的控制部分及数据的显示部分对图形进行管理。图形管理包括:图像纠正、数据编辑、系统初始化、专题图制作、坐标转换、符号管理、图属互查、时态管理元数据管理,出图、权限管理、数据检查等。其中数据编辑中又包括:基本数据编辑、拓扑编辑、宗地编辑、版本编辑、测绘编辑等。图形管理子系统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4.2 办公子系统
办公子系统通过单点登录可以对土地登记部分、统计查询部分及系统设置部分进行访问操作。其中,土地登记部分包括:申请、变更、地籍调查、审批、公告、登记卡、打印证书、归档等流程;统计查询部分包括:按地类分级统计、按使用权类型统计、宗地查询、历史宗地查询等;系统设置部分包括:系统初始信息设置、系统代码表设置、部门用户管理、流程设置等。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对这些流程进行操作。
5 结语
本章根据GIS的特点,充分考虑地籍信息的特点,将两者的特点相结合,制定出了城市城镇地籍图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和总体的框架,利用ARCGIS平台,对地籍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地籍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潘雨青,陈天滋.基于GML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82-85.
关键字: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权属调查;
一、地籍测量的概念。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二、地籍测量内容。1、根据地块权属调查结果确定地块边界后,参照表10-2设置界址点标志。2、界址点标志设置后,按照下述“二”中的测量方法进行地籍要素测量。3、测量内容:包括区划、权属、地类、地形四要素的所有面、线和点状对象,外加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
三、地籍测量的特点。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现阶段我国进行的地籍测量工作的根本的目的是国家为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借助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为地籍提供了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地理参考系统。
(2)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无论是产权的初始登记,还是变更登记或他项权利登记,在对土地权利的审查、确认、处分过程中,地籍测量所做的工作就是利用测量技术手段对权属主提出的权利申请进行现场的勘查、验证,为土地权利的法律认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权证明材料。
(3)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量技术是普通测量、数字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面积测算、误差理论和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等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对图形、数据和表册的综合要求组合不同的测绘技术和方法。
(4)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地籍测量工作从组织到实施都非常严密,它要求测绘技术人员要与地籍调查人员密切配合,细致认真地作业。
四、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有何区别。
地形测量:指的是测绘地形图的作业。即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地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和高程进行测定,并按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和注记绘制成地形图的工作。地形图的测绘基本上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利用航空像片主要在室内测图。但面积较小的或者工程建设需要的地形图,采用平板仪测量方法,在野外进行测图。
地籍测量: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
五、地籍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测量方法:原则上采用数字地面测量,即使用全站仪或其他解析型地面测量仪器,配合棱镜,实地测量测站至待测碎部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差,同时输入待测点图式编号及其相关点的连接码,并采集待测对象的主要属性数据。
精度要求:地物(貌)点测定精度
①地物(貌)点分:地物(貌)按点位精度要求分为三类:
A、类地物点。又称主要地物点,指主干街巷或支巷的拐点和巷侧建筑物的明显角点B、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城镇明显建筑物角点和村庄内明显建筑物角点。C、类物(貌)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他地物(貌)点,主要指无法准确定位的地物(貌)点。
②平面精度。地物(貌)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出表1(表略)的对应规定范围。同类邻近地物(貌)点间的距离中误差应不超出表2的对应规定范围。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7.1规定值方宽50%。表1地物(貌)点平面点位中误差(厘米)
③高程精度。地物(貌点)高程精度按表2(表略)等高线间内插点高程中误差要求。表2 等高线间内插点的高程中误
六、关于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的比较
1.要素。地籍测量重点在权属要素(包括权属界线及与之有关地物要素),对于常规地形测量所要求的高程点、等高线、管线等地貌要素无强制要求。地形测量除不表示权属界线、地籍编号等要素外,原则上对地表的所有地物、地貌均应予以表示,可以根据比例尺及用户要求对其取舍。
2.方法。目前的全野外数字成图手段可应用于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因对地貌、管线等要素不做要求,野外碎部采集及内业编辑成图工作量大大减少,但后续的宗地图制作、入库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因为入库而对图形的拓扑关系要求很严格,体现在地籍图编辑上就要求严格的做好点、线、面的编辑与检查。
地形测量因为为全要素测量成图,野外采集与内业编辑比较繁琐。但是地形测量到编辑成图为止,基本没什么后续工作(除非建立数据库)。因此,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图的成图,首先删除地籍权属界线、注记,然后进行地形要素的补测,这一步是主要工作量所在(需补测线杆、检修井、高程点、交通附属设施等等)。
[Keyword]: Ground measurement; transformation of squatter settlemen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ownership; the development of;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 前言
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历史形成、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使得棚户区改造中的地籍管理非常复杂,在改造中形成很多阻力和困难,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搞好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国计民生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必须要做细做好,协调好开发利用的关系,从而促进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做好地籍管理中的测量工作,有效的利用地籍管理方法做好棚户区的改造工程中的土地测量,是目前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化解社会纠纷,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 地籍测量的概念与应用
地籍测量是在对地籍的信息统计过程中进行的具有政府行为的基础性测绘工作,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也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地籍测量是以土地权属为基础,对每宗土地进行权属界线位置的测量,计算宗地面积,从而形成一整套基础资料和地理参考系统。它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线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测算、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籍变更测量,以及在规划开发时的有关测量工作。其服务宗旨是为土地管理服务、为保障土地权属服务、为国家生产和建设服务、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服务、为城镇房地产交易服务,地籍测量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是对土地这种自然要素,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利用价值,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在法律规定中,土地资产是作为一种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和排他性,是土地经济形态的表现和资本物的表现。现在城市建筑中,民居建筑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城市规划改造中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房屋建筑的土地资源一方面是由市民个人出资有偿使用的土地,另一方面它又经过了复杂的环境、人文、历史等发展,其地籍价值不能依据单一标准衡量,因此,就使得城市规划中的棚户区改造时,土地管理工作异常复杂。
地籍资料在统计整理过程中,必须具有可靠性、精确性、概括性和完整性。在城市规划棚户区改造中,首先要对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例如地理位置、范围、行政隶属、用地概况等进行详尽的调查,才能更好的做好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工作。由于城市棚户区的复杂性,调查内容包括变更地籍资料、土地利用分类、初始权属、地籍的区域划分、宗地划分等内容要充分考虑调查摸清,界址认定过程中把握宗地的相邻精度、几何条件等因素。在测量工作中,从事地籍测量的人员应该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具备相当的技术水平,必须坚持“权属合法、四至清楚、面积准确”的原则,对统计数据相互校核,准确无误。地籍测量完成后要进行地籍图的绘制,绘制内容包括:宗地编号、利用类别、等级、面积、权属界线、界地点、以及行政区划界线与房产情况,地籍图是地籍测量的最终结果。
三 地籍测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意义
地籍测量结果的应用在棚户区改造中,测量内容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对地籍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以及在地籍测量与调查中的其他信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正确理解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土地管理的角度看,在城市规划棚户区改造中,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和棚户区建筑老旧程度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危旧房屋改造的需要,也是实现城市布局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地籍测量结果的应用对实现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维护、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基础上,有利于有效协调人与土地关系,把握社会生活中人类社会和土地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人与人之间、代际之间及地区之间的关系和谐;有利于土地流转之间的平衡;避免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资源、社会、生态和环境的协调;把土地的支配和使用本着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目标来开发,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带动经济的可持续性。
2.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对于土地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中加强土地管理,使得土地价值再实现,保护耕地的总量维持平衡,在城市规划中以棚户区改造代替新建土地开发建筑,对于提高土地质量、利用率和生产率等方面,起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目的。
3.在城市改造中,对规划区域的土地数量、质量进行详细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有利于控制建设用地、农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和质量及其变化,通过严格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临界水平,并建立科学的地籍管理档案,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控制和纠正。
4.对城区发展规划用地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建立土地资产核算制度,科学地评价土地的资产价值,在土地资源管理中,按照会计核算体系,在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时,充分考虑旧区改造的社会价值,除将土地占用成本计入土地资产成本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损失,将其计入成本核算,从而得出土地利用的真实效益。
5.通过科学严谨的地籍测量技术实现了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土地再利用与土地权属变更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利于在城市规划棚户区改造中有效化解社会纠纷,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四 结语
地籍测量结果的应用为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法律依据,是一套从实际出发,涵盖变更地籍资料、土地利用分类、初始权属、地籍的区域划分、宗地划分等内容的测绘技术,为改造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和权属变更提供了公平合理的法律依据,是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发挥好地籍测量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为土地管理服务、为保障土地权属服务、为国家生产和建设服务、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服务、为城镇房地产交易服务的宗旨,指导棚户区改造的土地权属再分配关系,切实保障改造区域内居民的土地利益和合法权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一项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 并以规定的点、线、图式符号、文字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的目的是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为城市的合理规划服务。
2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包含着地籍调查和地籍图测绘两方面工作。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 重点是搜集和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用途、数量和质
量等地籍信息。地籍测量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采集、处理和表现土地权属、位置、形状、数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籍要素的定位信息, 并以图形
形式加以表示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地籍图, 它的主要要素是宗地的权属界线, 这些界线有的是可见的线状地物, 也有的是不可见的点位连线等。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 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共同点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都是涉及图形的测绘, 因而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1)测图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据的基础理论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是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或地物特征点的
平面位置。
(3)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4)测图方法相同。
大比例尺数字测量和地籍测量均是先控制测量、图根测量, 再碎部测量。测量成果输入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5) 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 5cm/km 时,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 5cm/km 时, 当面积小于25测区时, 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6)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格网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 )数编码, 纵坐标在前, 横坐标在后, 中间短线连接。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不同点
(1)测图目的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 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 应用范围较广。
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 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 应用范围狭窄。
(2)工作量不同
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 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的,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 所以地籍测量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大很多。
(3)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 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 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 6mm , 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 8mm。
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 1mm ,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 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 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 地籍测量对细部界址点的测定精度要求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一般地物点的点位测量精度的要求高。
(4)图上表示的内容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 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
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量测的, 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此外, 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 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5)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表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 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 比较详尽。
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 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 但它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 起定位和衬托作用。
(6)依据的规范和图式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 作业依据是1993 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式。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 :500、1 :1000、1 :2000 比例尺( 地形测量规范) 》和相应的地形图图式符号。
5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资料与大比例尺地形图
5. 1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 我们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 及时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5. 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 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 缩短成图周期, 降低成本费用, 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 因此,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结语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两者虽然在表示内容上、取舍上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却有着割舍不断地联系。在此建议政府部门应当对整个城市的各个部门的测绘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测绘,避免重复测量,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测绘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