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TL372+.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的特点

(一)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收入的确认和会计成本核算问题上,和一般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建筑施工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相对集中。核算的科目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这个科目,包括:人工费、直接材料费、分包成本、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这六部分。

(二)分级核算在会计核算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集权式 (,总部集中管理,由公司总部直接编制财务报表)和分权式 (项目部单独管理制,由公司总部汇总报表)。采用总部集中管理的企业公司所有项目的账务都在公司的同一账套中处理,就只有一个账套,各项目部只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并负责编制项目成本报表。而分权式管理是公司各项目部单独开设账套,单独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最后由总部汇总各项目部的财务报表。每个独立的项目部都设有单独的银行账号并单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三)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是以一个独立会计核算的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而建筑工程造价具有分部组合计价等特点。分部组合是指一项建设工程是由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组合而成,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按工程组合计价的特点,所以要确定工程的总造价,则应首先确定单位工程的造价。

(四)建筑企业在核算和工程造价结算上,对于建筑业成品的含义,给予某些特定的假定条件,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建筑工程,就视为“成品”,又称“已完工工程”,在此基础上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进度价款的结算。在实际操作中,建筑企业一般采用中间结算价款的方法,按月将当期已完成预算定额规定的全部工序和内容的分部分项工程,视同已完工工程,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的价款,并与甲方办理结算,及时收回资金进行工程价款的计算和成本结算。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主管领导的权力过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得不到保障。

建筑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式的管理模式,会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也相应的采取集中式、分权式或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般建筑企业为了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工作,都会在集团总部设立财务管理部,负责全集团所有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在分公司、子公司设财务部,负责分公司、子公司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由集团总部直接委派,项目上设立专职的财务核算人员。这样的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看似科学、合理、严谨,但是,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会受各种情况的影响在集团总的会计核算上做文章,影响整个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而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领导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授意或者间接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隐瞒公司承接工程的真实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真实收入与利润。另外财务工作人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要受多重领导的管理。对于最基层的项目上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他在表面上是受集团财务部直接领导,但实际上还要受到项目经理的领导,而项目经理由于权力过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插手项目上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项目的成本收益的核算失真。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核算人员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二)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给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是学历方面,建筑行业属于经验占主导的行业,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二是业务素质方面,部分会计人员既不积极主动学习新会计制度,又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后直接导致会计知识的落后。三是职业道德方面,计划经济下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而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一些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感不强,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动或者被动参与会计资料的造假工作,亦或对其他相关人员的造假工作不予制止,造成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内部控制不利,各类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未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制止。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筑企业得到了很多的推广,“人治”的因素仍然会起到很多的作用,内控落实情况仍不是十分到位,各种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严重的影响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建设

做任何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建筑企业会计的管理工作,改变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一要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注重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第二要加强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第三要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第四要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由于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内控会计监督控制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指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内控制度及其重要性的整体态度、认知以及行动。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指建筑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检查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指建筑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建筑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加强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预防、及时发现及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活动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运行,提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应建立以判断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合法为核心的建筑行业政府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建立业务素质高、客观公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加强对建筑行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会计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优化现场管理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项目部应在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人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2、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3、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二、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1.、实现及时教育,优化施工现场人员的素质。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木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2、优化企业现场班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班组是企业现场管理的基本保证,我们加强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必须以班组为重点。3、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效益。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的效益。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

三、优化现场施工管理的主目标 一是彻底消除施工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科学合理的组织作业,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二是降低物耗及能耗,减少物料压库占用资金现象,不断降低成本;三是优化现场协调作业,发挥其综合管理效益,有效地控制现场的投尽可能地用最小的投人换取最大的产出;四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确保创造精品工程。

四、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施工现场的过程控制。

(1)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各岗位依据其性质,量化为若干小的考评项目。考评结果将是项目部统一管理人员进行评定的依据,评定结果与奖罚挂钩。所有施工班组均进行工作水平等技能考核,经考核不及格者一律不能聘用。

(2)施工机具的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下机具领用登记制度。库管员要按照机具使用要求发放机具,保证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

(3)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好的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施工现场的专项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1)开展自检、互检活动。各工序完成后由班组长组织本班组人员,对木工序进行自检、互检,在自检中发现的问题由班组自行处理并填写自检记录,班组自检记录应填写完善,自检出的问题已确实修正后方可由项目质检员进行验收。

(2)下道工序是用户,认真开展交接检活动。上一道工序完成后,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前,由质检员组织上、下工序施工班组长进行交接检,由下道工序班组长检查上道工序质量,对影响本道工序的质量问题提出意见并填写交接检记录,检员督促上道工序人员进行修正后.下道工序人员方可进行施下。通过此项活动增强了工人本身的质量意识,加强了人的责任感,从而在操作人员中形成人人管质量,处处有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不合格品的存在。

(3)专职检查、分清责任。在班组自检基础上,项目质检员耍对各班组长的各道工序进行检查,从严要求,对不合格的要立即处理,在检查时必须分清产生不合格的原因,是由于工人操作引起,还是由于施工材料或施工方法引起的不合格。查清原因后,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及相应的须防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对于工人操作引起的不合格,要视情况严重程度对工人采取处罚措施,并及时向操作人员讲明处罚的理由,使工人理解“松是害,严是爱”的道理。

(4)定期总结提高现场项目部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定期集中分类.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对各类问题分析总结。针对特别项目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贯彻实施。使各施工管理人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水平。

五、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

施工项目组织机构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关系。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提高项目整体管理水平,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地完成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的变化,形成组织力,使组织系统正常运转,产生集体思想和集体意识,完成项目部管理任务。 六、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师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2、人、材料、施工机械的控制 (1)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2)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显然在施工项目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举足轻重的。 (3)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优化现场施工管理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不断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才能够使企业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得以发展,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学权.土方工程施工项目机械设备选择[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83-84.

2、杜军.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 2004年.

篇3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建筑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和中型的项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小型建设项目中将避免多层次的重复建设,中小企业面临着萎缩被淘汰的危险,加入WTO后,行业壁垒在降低,国内市场国际化促进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全面融合,外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优于国内市场,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到内部的攻击。

1中小建筑企业质量控制

中小企业利润低,经历了很多投资规模的扩建,建设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数量明显增加,但在增加的良好形势下,施工企业在工业仍处于不良地位,据统计,近年来,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增长缓慢,资本积累慢,没有竞争力,目前建筑业表面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胶着的状态,市场的整体状况对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不利,要尽量扩大市场份额,大部分建筑企业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利润下降,竞争混乱,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2家庭管理模式的缺点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占建筑施工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出现统一的产权关系以血缘关系相结合的现象,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早期的创业企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企业规模中家庭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家庭、企业和股东的干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功能部门需要执行有关的管理。

3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

法治统治下,应该建立规则和条例,应遵循一定的制度,中小企业建筑施工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要遵循现代企业理论,提高建筑企业的特点,进行建筑行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支持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制度。

3.1建立人员岗位规范

建筑工地领域中的信息流、物流的良好联通能够保证作业的标准,保证领域的秩序,严格执行岗位制度,岗位作业标准的对象是施工生产员工,在企业中要提高技术标准,确保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施工操作程序,包括工作条件、人员岗位等,因此,提高操作权限,满足岗位作业技术质量要求,标准化内控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提高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的保证。对施工现场的过程以及下一个过程负责,过程与程序的质量需要得到保证,建筑公司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通过相互控制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检查和检测,帮助积极推进新的科学的审计质量。

3.2技术培训

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特别是对于承担主要施工的人员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辅导,请专家进行施工的讲解,通过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示范传授技术经验。

4中小建筑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

4.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筑企业对人事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存储管理,金融管理,管理的基本框架重在提高一系列的系统管理方法,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建材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求当事人统一技术标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标准修订成为整个行业的国家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等;不同行业、地区进行技术标准的建立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评估的管理系统,需要细化和完善相关内容,保证工程的质量是确保安全的核心。该方法基于质量控制方法制定内控管理体系,条件影响活动的质量,根据统计对整个过程判断质量的稳定性,判断不同的方法对施工活动的影响,使用质量检测方法要及时掌握质量动态,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通过设置的一个工序内控措施,提高质量,以便良好的进行状态的控制。

4.2材料质量管理体系

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阶段都需要对材料进行控制,根据材料的质量验收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保证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妥善的处理,提高管理系统的作用,系统控制保障质量,对质量验收进行控制,即控制产品质量,其中包括隐蔽工程,对接收部分的验收以及分部工程验收,对整个中小建设施工企业的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工作。

4.3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质量反馈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有关,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创建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量管理需要一个强大的内部信息反馈,根据质量指令,使信息流得意控制,还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质量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上级部门,建立施工现场质量体系是保证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5结语

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意味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使用的系统是有区别的,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适应企业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促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的性质,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避免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机构应该进行相应地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调整,以提高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

篇4

近些年来,我国建设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施工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小,那么,建筑施工企业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切实重视对于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应该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背景之下,加强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就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尽快加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对施工的项目实行全天候的监控,狠抓项目成本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指的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费用的总和数,一般包括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类型。而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施工项目的具体要求,根据科学可行的方案来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项目的各项成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提高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水平,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增加利润率。这就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很多企业的成本浪费现象严重。具体的问题如下:(1)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与相关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尤其是缺乏较为全面性的成本管理思想,从而使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表面上职责清晰,实则问题一出就找不到原因。(2)很多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的“责、权、利”落实不到位,没有真正将项目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这种不健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体制使得很多管理人员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流于形式的做法较多,而实质性效果颇少。(3)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特点不相符合,在项目成本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那种传统的事后核算的成本管理办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施工企业一次性的生产特点。(4)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质量成本的风险管理和监控体系,从而导致了施工项目的质量不过关,有时还会带来较为可怕的损失,甚至是危及到人身安全。一些重大的施工项目如果不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案,很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的不利局面,使得责任成本有名无实,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笔者作为重庆市一家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认为我们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缺乏全面性,缺乏系统性,缺乏预测性以及缺乏动态性等问题,努力改变当前对成本控制不重视的现状,努力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人员素质,严控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的状况,改变成本核算流于形式的做法。笔者认为当代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尽快认清当前成本管理不到位,成本管理内容不全面以及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的不利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切实有效加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具体如下:

(1)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重视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因为只有加强成本意识,完善组织机构,才能有效控制和管理好项目的成本费用,才能有效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竞争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谋得一席之地。目前的建筑市场是放开式的招投标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做好内部管理,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这是非常实际一条途径。当然,我们也要分清哪些因素会影响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比如说成本控制总目标的设定,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材料费的控制,机械费的控制以及民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等因素,然后才能为做好项目成本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2)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做好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还要遵循一定的项目成本管理原则,即包括了全员成本管理,全过程成本管理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管理原则,系统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原则以及创收节支原则,提高全员经济意识,强化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意识,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并同时确定责任成本,在项目内部进行责任的层层分解,并签订责任书,还要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来商议具体的考核措施。建筑施工企业要抓好成本预测和计划工作,强化事前控制和合同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即材料管理,要控制好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尽可能的做好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3)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如果人工费用控制和管理不佳,那么,将会较大程度的造成成本费用的增加。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用,要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控制用工人数,尽量的减少或者缩短工时,从而降低人工费用的支出。建筑施工企业还要努力控制各种施工现场的机械费用支出,加强设备维修和保养,避免各种闲置或者不恰当使用造成的损失,并对于相关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4)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专职的成本管理机构,在企业财会部门内部设置成本管理,对企业的成本实施专业化的综合管理。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工时和材料消耗、设备利用等的制度,科学有效的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落实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落实“三全”成本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奖罚分明,合理安排施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及时调整施工预算成本,强化项目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技术的成本管理方面,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审查图纸,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节约能耗,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要严格控制人工费支出,货比三家,择优购料,提高机械的利用率,认真做好资金的使用计划,及时对各种变更做好增减账,并严格控制好合同的施工周期,强化对于合同的管理和控制工作。(5)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工作,因而,建筑施工企业要认清这种成本管理特点,合理组织安排每一类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科学建立一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管理的体系,建立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内部预算队伍,进行成本预测,制定目标成本,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事后成本核算,更好做好事前预测与事中的过程监控工作,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引导全体员工切实树立起“效益第一”的成本观念,形成人人讲效益,环环抓效益,事事增效益的良好管理氛围,严把资金控制关,制定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严格材料收发手续,加强人工费的核算和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从而加强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体系,不是简单的在项目完成之后对成本进行核算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和大量专业人员进行协调合作,共同努力的系统性综合工程。然而,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并非易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正视困难,认真分析各种导致的原因,并遵循一定的成本管理原则,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切实改善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切实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冯莉莉,薛林立.浅谈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3(3):283~284

[2]刘牛生.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施工企业管理.2006(9):60~61

篇5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81-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这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同时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着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特别是资金周转困难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施工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强资金的全面管控,已经成为了当下施工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而资金的集中管理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来提高资金集中管理的水平。

1.资金集中管理的优点分析

1.1 提高资金配置的科学性

建筑施工集团企业如果能够将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并且根据子公司的实际需要对其进行资金分配,同时将闲置资金集中起来保证整个集团及其子公司的正常运转,这样可以减少向银行贷款的资金量,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集团利息开支,从而为集团经济效益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1.2 有利于内部监督

目前我国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都包含了许多子公司、分公司、集团直属项目部、子公司项目部和分公司项目部,如此庞大的系统,集团公司的控制管理难度较大,而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分公司和子公司的控制,并且集中资金管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统一财务制度和财务软件,这不仅可以提高集团之间的财务处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加强集团内部控制监督工作的水平,一旦发现问题能够保证集团公司组织力量进行解决。

1.3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管理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融资渠道,这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资金条件的制约,很多时候施工企业都必须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是这种融资方式的难度较大,银行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会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便于降低贷款分风险,施工企业开展这种融资方式也会增加利息支出,从而降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就可以实现提升整个集团的整体实力,这样集团公司可以针对各子公司对资金的实际需要开展银行贷款,不仅可以提高融资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融资的成本[1]。

2.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施工企业对资金集中管理的理解较为局限,因为资金集中管理会涉及到一些权力和利益,很多施工企业只是关注当前的短期利益而不愿从长期的角度考虑,进而阻碍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推进。由于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层对资金集中管理缺乏重视,这就很容易导致大量的资金出现闲置的状况,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施工企业发展缺乏资金的情况,由于资金配置的不合理,从而会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2.2 资金集中程度低,利用效率低下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各项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资金集中能力水平低下,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建筑项目都是利用银行贷款来开展资金的实际运作,而银行为了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专项专用,银行都会在项目地开设三方共管账户,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对资金的自主管理能力降低,这就不利于资金的集中管理,出现资金闲置的问题突出,极大地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2.3 资金监督缺乏控制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对资金的集中管理缺乏监督控制,甚至很多施工企业还存在着资金流和控制流脱节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整个资金的日常管理活动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出现资金管理混乱的问题。资金管理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资金流向不明的情况,甚至会进一步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的情况,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挑战。同时建筑施工企业集中资金管理的水平低下,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资金监督管理制度,这就很难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也无法对整个财务资金状况进行很好的管理,甚至会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2]。

3.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措施

3.1 集团资金管理坚持集权和分权相结合

集团在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必须把握集权和分权之间的管理,如果出现过于集权的情况,就会导致子公司或者是分公司能动性和灵活性降低,这就不利于充分发挥子公司的创造能力,这对企业的发展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如果出现过度分权的情况,这又不利于集团对资金进行统筹规划,这是的资金集中管理就会流于形式,无法得到具体的落实,这种情况下又会降低资金的利用效率,不利于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资金优势。因此集团公司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W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执行方案,避免出现资金管理过度集中和过于分权的情况,在充分保障子公司或者是分公司能动性基础上提供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选择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主要可以选择三种管理模式,其中主要包括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以及财务公司模式,各种资金管理模式的特点不同,这就需要集团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资金管理模式,从而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结算模式主要是将集团及其子公司的所有支付款业务集中起来管理,这种模式往往在资金管理初级阶段应用的较多,同时这种资金管理模式主要应用在规模较小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银行模式和结算中心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共性,这主要是内部银行管理模式是在结算中心基础之上发展的,其具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增加了内部融资信贷职能,这样就可以根据子公司的资金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资金的配置,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集中管理的利用效率,并且还能够给为子公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财务公司模式是资金集中管理较高层次的管理模式,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克服了前两种资金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这种模式下资金集中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集团的筹资能力和投资能力,进而能够极大地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迅速发展。

3.3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工作的动态的监督

3.3.1 银行账户统一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银行账户统一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相关的规定,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银行开立账户之前在集团公司进行报备审批,并且还应该将相关的档案资料信息在集团公司进行备案;第二,如果在银行办理销户以及变更信息等工作,子公司都必须及时到集团公司进行信息的更改;第三,集团公司将子公司的银行账户进行统一管理。

3.3.2 搭建互联网+金融的资金管理平台

现阶段我国各大银行为了顺应时展的趋势,并且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各大商业银行推出了企业网银、银企直联、银企直通等业务,这些银行业务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充分利用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以便于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水平。与此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辅助财务管理工作,搭建互联网+金融的资金管理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而且还可以提升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水平,进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3.3 强化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加强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力度,并且需要根据集团各部门以及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资金预算流程,在实际的资金预算工作中还需要严格落实资金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必须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方法,不断提高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确保资金预算的精度,这样可以提高资金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而有助于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过程包括的内容较多,而且很多工程项目都是由不同单位负责的,为了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而面对资金紧张的问题,各单位之间也可以将资金整合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根据实际资金的需要进行统一调度,这不仅仅可以提高资金管理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Y金利用的效率,进而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近几年建筑施工企业对管理的重视,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周期、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都有了明显的完善。但成本与价格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的因素,而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未来的发展,并也成为了客户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为了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确保成本管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通过对企业战略层面的成本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降低建筑施企业成本的投入,并还有利于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立足。

2战略性的成本管理内涵

通过实施战略性决策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是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更是达到成本管理目的的最佳路径。在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时,其核心价值就是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主要管理部分,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对竞争的来源与威胁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找到企业成功的最优路径。

3管理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组成,以下对这三个基本框架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其能够了解或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3.1价值链分析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价值链的运用,使其能够为企业获取或维持市场竞争的优势。。而针对于价值链主要用途是联系构想、资源、供应商和顾客的流程之间的关系,它可以通过最佳的方式达到竞争性价值链目的。其次,在企业管理中可以是一个消耗资源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其主要是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偏向于哪一个方向。如当管理人员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性的活动时,则就可实现成本管理的自身价值。另外,通过对价值链进行详细分析,可对企业生产重要阶段做实质性的改进,这样可有效的控制与降低成本的投入。与此同时,只有明确自身在价值链的位置与关系,这样才能知道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的位置,使其可有效的强化企业在市场的实力。

3.2战略定位分析

企业中的战略定位分析,主要是指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与竞争者对抗,使其求得长期的发展与生产。而在对抗竞争者时,首先必须对自身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实践调查与分析,然后从行业维中确定企业应进入的行业。其次,通过对企业市场进行分析,使其定位企业应立足的市场。另外,通过对产品维进行分析,可定位出企业适合开发的产品。最后,通过竞争的战略来保障企业在市场或产品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才可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

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之前,对实施的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使其才能确定企业采取合适的总体战略。而在建筑施工企业总体战略实施之前,首先必须对企业的优势、劣势、面临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这样才可确定建筑施工企业竞争的战略。其次,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时,管理人员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使其才能确保成本领先战略具有一定的实质性。另外,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把建筑工程技术、设计、管理、售后服务等诸多领域的成本降低,促使生产成本能够低于其他建筑企业,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立足。以上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使其可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目标。

3.3成本动因分析

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特点不同,所以成本动因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企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前,相关人员明确活动的成本动因,使其掌握与了解成本地位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这样才能为提高活动价值,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力途径。另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同时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生产过程造成的成本动因,而对于企业成本动因又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执行性成本动因两种,结构性的成本动因主要是决定组织基础经济结构,而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指企业的作业程序,因此管理人员只有了解成本动因,才可有效的对成本进行管理。

在建筑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的分析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成本动因主要体现于人本管理与技术创新。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管理,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并了解与掌握施工人员期望的行为,这样才能促进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性,使其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而激励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奖励可通过发放奖金、股票、提髙工资等方法作为报酬。其次,通过开发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技术,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可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篇7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表现出供需关系错位、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低端产品和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传统产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为主,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产业普遍存在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弊端。与此同时,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绿色低碳、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有效供给低,科技、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小。这种发展状态与以往的经济状态不同,有一定的趋势性、且不可逆,对低端产能过剩局面要求企业要弃传统的单纯投资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成为了我国目前比较符合经济形式的必然之举,此背景下,2015年12月中央明确提出改革任务,此项改革要求扭转低端供给,改善不良产能,提出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要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增长点,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加快全要素增长,高技术含量、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产业加大政策力度。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用市场导向来制约政府权力。从生产领域改善供给,解放生产力,控制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职能的巨大转变,代表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为初衷。要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政策的各项落实,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供给侧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它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在资本层面上保证了供给的稳定性,我国逐步推出“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和“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战略都为国内建筑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推进建筑业规范化、国际化,消化国内过剩的建筑产能,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加深建筑工业化这种新型建筑方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选人方面,注重建筑经济、工程施工、土建工程的高端人才,在育人方面加强关于法律法规、建筑经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相关培训,在生产上要向建筑工业化及生产集约化迈进,转变生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职能的巨大转变,代表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为初衷。要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政策的各项落实,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供给侧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它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在资本层面上保证了供给的稳定性,我国逐步推出“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和“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战略都为国内建筑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推进建筑业规范化、国际化,消化国内过剩的建筑产能,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加深建筑工业化这种新型建筑方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选人方面,注重建筑经济、工程施工、土建工程的高端人才,在育人方面加强关于法律法规、建筑经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相关培训,在生产上要向建筑工业化及生产集约化迈进,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在要素投入方面应改善劳动力的供应、提高建筑信息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投入,在企业管理上采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互联网技术等,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在产业结构方面控制产能过剩类行业工程的投入,加大民生类工程和绿色、智能类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资,提供个性化风格建筑产品及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策略

经济发展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与之相适应,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当务之急,要提高各项财务管理能力,做好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工作。

(一)合理利用政策,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具体有施工地域分布相对分散、施工环境差、工程操作过程受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工期较长、临时工较多、基层操作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种种特点都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各种管理问题。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粗放型管理,对财务管理重视和理解程度不够,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账和钱的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压力显现。建筑施工企业要改变落后管理模式就要在管理上提高水平,转型升级。在投资决策前做好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选用新型材料推广新型复合建筑材料在施工的运用。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个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好坏是关于生命的大问题,“豆腐渣”工程带给社会的损失常常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一定要对生产环节的机、物、料科学管理,企业实行计划和预算管理模式,减少计划外临时性采购,对采购环节严加管理,要设置审计部门对采购工作进行监督,从采购环节入手降低不合格工程及返工现象的出现频率,各个环节做好部署,管理要为提高工程质量而服务。建筑施工企业要紧跟中央政策的指导要求,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后,价税分离,遵循凭票抵扣原则,企业在原材料购进、产成品销售、会计处理、等方面较以前营业税税制时期有很大不同,营改增的政策落实的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将会得到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在供货商方面进行选择性梳理,对大型工程设备、施工材料等方面选择正规采购渠道,与正规企业合作,让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完善,做好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规范财务操作流程

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对税收法规的重要性的认识,财务人员要加强对税务知识和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政策走向,落实好供给侧改革的各项要求,理解政策的积极意义。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对各项施工和工程合同进行审核,要求财务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行业的专业术语要熟悉和掌握,对增值税税制管理要积极适应,在账务处理和发票管理上尽快掌握新税制的要求,实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平稳过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要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对各个施工现场的财务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以加大财务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相对复杂、资金往来频繁数额巨大,对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要求较高,在操作流程上要规范化、制度化,要提高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管理不善带来的财务风险损失。在税务筹划上,要紧跟政策,遵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在政策和企业自身允许范围内,合理筹划企业各项施工项目进度。

五、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举措,要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及产业,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模式为主导,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重视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各方面职能工作,加强业务与政策的学习,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规范财务操作流程,努力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职能工作,提高其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最终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整体向前进,紧跟时代,实现建筑产业和建筑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运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转型必由之路.绿色金融[J].商,2015.

篇8

在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规范和发展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面临着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等问题。为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必须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控制和措施,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以实现施工项目的各项承包指标,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

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概念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实际成本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活动,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条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降低成本,达到成本控制的预期目标。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决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能集中体现企业全部工作的经济效果:如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材料消耗的浪费或节约,施工机械利用程度,工程质量的优劣,工程进度的快慢,管理费用的节约或超支,以及施工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水平。

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

2.1公司的宏观成本管理与控制

公司是全体项目部的管理机构,应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因此,公司对项目部的总体要求应是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甚至以不惜牺牲某项目部的利益而换取整个企业的利益。

所以公司的成本控制应站得高、看得远,不能被琐碎的事物拖累,对每个项目部应要求其提供月度报表,从而监控各项目部的运行情况。公司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外以公司的名义参加招投标活动。

在此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前面提到的前期成本,对前期成本的管理是要求公司领导班子要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时下获得工程不仅仅是招投标实际上发生的费用,因此公司要从工程的质量、公司的信誉上来减少前期成本的投入。

2.2 公司的狭义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概念

2.2.1人工费的控制

1)加强对分包劳务的素质考核,选好分包劳务队是控制和降低人工费的前提条件。

目前,建筑市场的劳务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市场管理不规范,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技术素质作为第一条件,精挑细选。其次是价格因素,素质好的队伍虽然劳务价格较高一些但其能保证质量和速度,相应降低了人工费。

2)混合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原则是节约人工费的好办法。只搞结构和装修的专业队伍其价格比混合队伍低。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的工序情况合理选择,从而达到节约和降低人工费的目的。

2.2.3机械费的控制和降低

施工企业机械费也是建筑产品费用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对机械费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设备进出厂时间是降低机械费的有效手段。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部租赁设备;另一种是自有设备。因此对租入设备的最有效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1)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上就要重点安排好外租设备的进出厂时间,避免租用设备的积压造成的不必要支出。2)在正常情况下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抓进度,抓工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只有在不延误工期的前提下,才能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2.2.4其他直接费的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的直接费是不能直接或明确划入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有关费用,其组成内容主要有:冬雨季、夜间施工增加费、停水、停电增加费、材料二次搬运费、小型工具及检验、试验费等。这部分费用在省定额中占的比例较小,只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增强成本核算的意识,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的观念,提倡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是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大力宣传的政策。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点一滴汇集而成的,加强管理与有效的控制方法相结合,是降低任何费用支出的必经之路。

2.2.5现场经费的控制及降低措施

1)临时设施费的控制。施工企业临时设施是指在施工现场搭设的生产及生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等。主要包括临时设施、文化福利和公用事业房屋、仓库、办公室、临时加工车间以及规定范围内道路、水电、管道等,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区别于其他工业企业的主要费用之一,主要包括临时设施的搭设、维修拆除或摊销等。

2)现场管理费的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费是指企业在施工现场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所需的有关费用。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使用费、保险费、工程保修费、排污费等费用。对这部分成本费用的控制,应区分开可变成本费用和固定成本费用,对保险费、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费用可不作为重点,关键是要把可变成本费用降下来。首先,在实报实销制度下,应明确。

3. 项目部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在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项目部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应抓好三个层次的工作。1)项目领导,特别是项目经理和主管工程师应抓好成本的分解,建立横向到部门,纵向到班组的控制网络,落实责任制,加强检查、考核,按期组织经济活动分析,及时制定相应措施;2)相关业务部门按费用额制定开支,加强实物消耗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建立控制台账,及时提出市场动态分析与对策;3)作业队和班组在确定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实物的消耗,建立日核算、旬分析制度。

下面具体谈谈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和不可预见成本在建筑施工企业成本中的管理与控制。

3.1生产成本管理

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项费用的总和。

1)人工费的成本管理。人工费大约占工程总造价的10%若按定额人工价来进行成本管理,非常不可行。因为人工费受市场因素变化大,所以在人工费的成本控制中应抓效率,尽量减少

用工,采取新的施工措施和先进的施工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2)材料费的成本管理。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70%左右因此材料费便成为生产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必须加强材料在预

算―计划―采购―运输―签收―保管―领料―使用―监督―回收各个环节中的责任制。如采取加强检查、考核并与负责人的奖罚挂钩等方式。3)机械费的成本管理。在预算定额中机械费的组成有:折旧费、大修费、经常维修费、安拆及场外运输费、燃料动力费、人工费、养路费及车船使用费。在结算时机械费原则上不予调整,因此就需要公司与项目部共同参与机械费的管理协调与控制。

3.2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好的建筑物是无言的广告。因而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者应深刻理解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避免因工程质量而带来损失。质量成分四类:

1)施工项目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降级复检等引起的费用,这一类费用是非正常费用,应当减少,并追究造成该费用发生当事人的责任;

2)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这一类费用的发生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签证,会同监理、业主共同处理探讨并作详细的施工记录以便索赔和反索赔;3)质量检验费用,该项费用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4)质量预防费用,对事故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免事故发生时不知从何处出这笔资金,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

3.3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项目部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目标,有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班、增加机械化施工等及因为工期未完而引起的业主索赔在合同中会对工期有明确的限制,并对提前完成进行奖励,推迟完成进行罚款。建设施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此除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外,还应当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记录签证,预防工期索赔和反索赔。

3.4不可预见成本的控制

不可预见成本是指施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除生产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之外的成本,诸如施工扰民费、资金占用费、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损失费、政府部门的罚款等。该项成本的管理应放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组织纪律的管理做到文明安全施工,与当地政府、居民搞好关系,如为了防止工人被砸伤,应明文规定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不得穿拖鞋进入工地,工地应保持整洁。

3.5项目部成本管理的措施

3.5.1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是从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项目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项目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编制本阶段项目成本控制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图等。项目成本管理不仅是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组织措施是其他各类措施的前提和保障,而且一般不需要增加什么费用,运用得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5.2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不仅对解决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对纠正项目成本管理目标偏差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用技术纠偏措施的关键:

1)要能提出多个不同的技术方案;2)要对不同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实践中,要避免仅从技术角度选定方案而忽视对其经济效果的分析论证。

3.5.3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是最易为人们接受和采用的措施。管理人员应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分解项目成本管理目标。对项目成本管理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通过对偏差原因分析和未完工程项目成本预测,可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将引起未完工程项目成本的增加,对这些问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由此可见,经济措施的运用绝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

3.5.4合同措施

篇9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授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够强烈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信用经济。在我们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具备有足够的信用以及风险防范的意识。从一方面来说,建筑施工企业自身要有信用。企业要充分地认识到信誉是企业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信用基础,我们只有坚持了以信用为根本,加强信用的建设,这样才能赢得大量的客户,赢得市场的立足,这样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的竞争处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企业授信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建立和健全授信管理的组织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这涉及到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要把企业的风险防范的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必须要做到组织人员的到位等工作。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当前的组织体系还相当的不完善,存在大量冗员、效率低下等问题,有待改善。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授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授信管理的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缺乏了信用记录或信用的记录不良的企业是很难在行业界生存和发展下去的,而信用记录比较差的个体在信用的消费、求职等多个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建筑业企业一定要立足在做大做强做久这个思路上,树立品牌的意识、形象的意识、诚信的意识,增强和保护自身的信用自觉性与信用主动性,积极地创建以信用为根本的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从另一方面来说,建筑行业企业一定要强化风险防范的意识,要完善信用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生产的经营所面临的一系列市场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表现的形式和可能造成的多种后果,要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自我的保护,要善于防范、控制以及转移经营的风险。

(二)对内部组织人员要具体落实,建立健全授信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以授信管理部门为主要负责中心的信用管理这一体系。大中型的建筑企业可以设置专职的信用管理的部门,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设置信用的监理,将授信管理的业务外包化,由专业的授信管理公司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授信的管理。授信部门要收到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的直接的领导,统一和高效地组织以及协调企业的营销工作、财务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我们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的情况,将授信管理的职责在每个部门之间来进行合理的分工,授信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根据其业务的范围和工作的职责承担起不同的授信管理工作,要按照不同的管理的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强化财务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责罚制度,从体制角度上防止个别的部门或人员盲目的决策或投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授信风险。其次,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输入,要提高授信管理人员的素质。财务内部授信管理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授信管理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的经验。我们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选拔和培养,或者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信用人才的队伍,并加强对他们在经营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和业务的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的素质。

(三)我们要抓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控制的各个环节

从事前控制的角度上来看:要加强对企业客户的资信方面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客户,既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财富来源,又是企业最大的外部的风险来源。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授信管理,首先我们要做好客户方面的资信管理。这要求了企业要全面地收集并且管理企业客户的信息,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的数据库,并且要及时修订和充实;我们要实行严格的、经常性的资信的调查制度,筛选信用比较良好的企业客户,淘汰那些信用不良的企业客户。对于客户信用情况的这些调查工作,既可以让企业内部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也可以委托给专门的社会授信的机构来完成。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授信服务的体系的逐步推动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地利用统一的诚信信息的平台和统一的诚信评价的标准对于业主本身信用状况的评估,这些工作的核心是在于通过对客户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的收集、归纳以及分析,来进行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和偿债能力的评估,以防范很可能发生的授信风险。从事中控制的角度上来看,我们要健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内部的授信管理的相关制度。财务内部的授信管理制度指的是建筑企业在交易的决策过程当中执行的一套科学而又合理的信用审批的方法和相关的程序。这个制度所关注主要的事项在于授信政策的制定方面和制度的合理运用方面。从事后控制的角度上看,我们要严格实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在建筑行业的市场中,大多数承包商面临的最大的信用风险就是业主大量地拖欠企业的工程款,在财务这个方面上显示的是大量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此现象不仅仅会使企业本身的资金周转方面发生相当的困难,而且还会加大机会成本、财务的费用以及财务的风险。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授信管理最后的也是重要的一道程序,同时也是授信管理的中心的一个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和健全应收账款的档案,建立赊销的审批制度、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制度、赊销客户的监控制度、账龄分析的控制制度、欠款的催收制度以及坏账的准备金制度等多种管理办法;对于不同的业主和生产阶段要采取不同、多样的收账等政策;我们要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应收账款这一块的管理和清收工作,我们要明确责任以及权利,要实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工作业绩的考核制度;我们要坚持对业主资信的状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要严密监督工程合同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文件.

篇10

资金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完善与否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是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1 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1 增强资金使用效率,平衡企业各方面发展

在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大量的资金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加强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资金充足,不仅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减少并防止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的停工、误工等现象的发生,还能降低因资金不足而对外借贷产生的财务费用,降低施工成本,进而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同时,增强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还能满足施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对资金的需求,例如由于安全事故或者工程质量造成的劳资纠纷、损失赔偿等。

1.2 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施工企业往往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加强资金管理,有力于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把握资金的运作情况,确保资金处于可控状态,加强对下属单位的控制力度。这样,当施工企业下属单位之间资金分部不均衡时,企业可以有效调动资金充足的一方向资金短缺的一方流动,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对企业集团内进行资金合理配置,协调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2 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2.1 履约保证金返还期限过长

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之后,按照中标通知书的要求应当交纳一定的履约保证金,一般为中标价的50%左右,在约定的时间内,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及时的交纳,则会被业主视为主动放弃签订合同的权利。因此,建筑施工单位想尽办法也要按时将其交上,一时也不会拖延。但是履约保证金退还的条件相对非常严格,基本上都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予以退还。但是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的工期一般都比较长,短的有一年,长的甚至会有几年的时间,在工程顺利竣工后,业主又有可能迟迟不来验收。业主在没有正式验收工程前,不会退还履约保证金,再加上施工合同上一般只是规定验收合格后退还该保证金,但是对于何时验收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因此业主迟迟不退还履约保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时候业主对于这笔资金根本就是没有着落,因此故意对工程不进行验收,此时建筑施工企业只能耐心等待,没有任何好的办法。

2.2 资金管理不集中,使用效率不高

建筑施工企业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外各个地方,施工项目分布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当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内部多级法人分散占有资金与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相矛盾,这样很容易会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部分下属公司进行多头开户,资金闲置、沉淀现象频有发生,一些项目有时会为筹集小额急用资金而为难,看到下属公司资金短缺的现象,总公司又拿不出钱来,因此银行贷款金额总是居高不下,并且财务费用有增无减。另外,在建筑施工企业有的总公司内部各个分公司之间往来款项拖欠严重,并且总公司清欠办很难及时进行清欠。再者,有些施工项目在自身经营状况好时,总是想摆脱公司的束缚、控制和监督,自行其是,但是当经营情况出现恶化时,又过度依赖公司总部的资金支持。

2.3 施工企业垫资金额过大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逐渐趋于白日化,再加上近期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企业多活少的形势更加严峻,这样使得部分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提出了一些不利的要求。在这其中,垫资成为最普遍的手段,成为考察施工队伍和签订施工合同的重要条件,有的施工项目垫资金额甚至高达50%左右。在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工程价款,所有的资金开支基本都是依赖于它,因此工程价款的定期结算对施工企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但是一些施工企业计价结算意识比较差,只是顾于施工生产,对工程款拖延并没有及时的催收,只是一味的让单位进行垫资,没有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

3 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抓好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建筑施工企业做好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应当及时做好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必须做到日清月结,定期或不定期的同银行进行对账,对在银行的近期收支和存款余额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其二是应当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可以实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会计法》、《银行法》、《票据法》等财经法规的学习,并且可以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资金效益和运筹的探讨活动,从而达到强化资金效益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三是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保障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需要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因为它涉及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消除阻碍,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将施工企业的计划、生产、采购、施工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资金管理保障体系。

3.2 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

首先需要积小钱办大事。建筑施工企业的下属单位或项目部,在成立之初基本上都在当地银行开了账户,在这些账户当中会有一部分余额,如果仅从单个账户来说,资金数目不会很多,但是当将这些都集中起来看,将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可以满足较大的资金需求。其次,需要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按照需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由于施工企业进行生产的项目各不相同,面临的机遇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对资金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企业通过对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让急需资金进行发展的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机遇。再者,在施工企业内部需要进行有效的融资,从而节约财务费用和融资成本。充分利用各分公司的闲置资金,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融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节约银行利息,还有利于统借统还。

3.3 合理运用资金

合理运用资金是企业获取最佳效益的基础。例如在施工企业资金筹集过程中的汇率风险、贷款条件;在办理中标履约保函、信用证中应当尽量采用反担保方式;在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将周转资金压缩到最低限度,为了减少资金占有量对采购的材料和设备进行延期付款;在结算之后及时对资金进行回收。对拖欠款进行及时的分析,实施奖罚机制,责权分明,奖罚及时,必要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利益。总之,在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和运用,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得企业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特征;管理者素质要求;员工激励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characteristics;requirements for manager competency;staff moti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34-02

0 引言

本人长期从事高校《建筑企业管理》教学,又经常深入建筑施工企业搞培训,对建筑施工企业有所了解,现就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有关“人”的管理谈谈看法。

1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特征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事建筑物和构筑物生产的具有营利性质的经济组织。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人员、资金、物资设备、时间和信息。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人员是推动企业运营的主体。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发挥特定功能的系统,必须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自我运作与发展,具有诞生、成长与消亡等“生命周期特征”的生命有机体。

由于建筑产品具有体积庞大、复杂多样、整体难分、不易移动等特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具有生产人员流动性、施工现场复杂、露天和高处作业等特点。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取“项目制”的组织管理模式,突出了“管理职能”的作用,强调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2 建筑施工企业中“人”的管理

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项目经理,只注重对工作的管理,强调对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的控制,忽视对员工的有效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强调“人是企业运营主体”,本人认为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应该采取“人员管理与工作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对人管理与对工作管理的双线结构体系”,突出“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如图1。

2.1 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企业中“以人为中心”的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而管理者的素质是形成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是做好管理工作、取得管理功效的极为重要的主观条件。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项目部的各级管理者,应该具备相关的管理技能,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①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一线管理者应具备。②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人际技能对于现代管理者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基本功。没有人际技能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的。③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概念技能包括:对复杂环境和管理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处理与决断的能力;对突发性危急处境的应变能力等。其核心是一种观察力和思考力。这种能力对于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高层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不同层次管理者对管理技能的需要存在差异性。见图2。

2.2 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的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与人的工作积极性相关的因素有两大类:①保健因素。即不能直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间接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它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当人们得不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不满,从而影响工作;如企业员工的基本工作与生活条件等。②激励因素。即能直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它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对于企业员工,主要表现为: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与兴趣、工作的挑战性、从中得到的认可与赞美、个人成才与晋升的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发展前途等。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会对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被管理者,大部分人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各类人员工作流动性大,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注重员工的“保健因素”的满足,如: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工资绩效奖励;提供福利,节假日为员工发放一定的奖金与物资福利。尽管如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难得到长久、持续的满足,假如某一项工作缺失或做得不到位时,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

2.3 有效激励员工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日常管理,除了按常规的倚重于“结构、制度、纪律、惩处”等传统的“硬”管理外,本人认为应该“以人为核心”,采取注重人的“情感、文化与环境”等因素的“软”管理。其中,应该发挥“激励因素”在建筑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激励的核心作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是管理的核心,通过有效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会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绩效。特别是在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的现代社会,激励已成为管理者最有效、最重要的领导手段。激励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使内在的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的过程。

2.4 有效的激励手段

2.4.1 薪酬激励 薪酬是企业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要及时奖励工作业绩优良的员工,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2.4.2 智力激励 智力激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企业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员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

2.4.3 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4.4 情感激励 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发挥特定功能的企业系统,必须在企业的管理中强调“人是企业运营主体”,突出“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尤其要改善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同时,依据“双因素理论”有效地对一线员工进行激励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洪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年7月.

篇12

前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属于法制社会,也是合同和契约经济的社会;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现代社会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合同社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受到企业合同管理的影响。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了WTO以后,中国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国际轨道,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建筑市场的秩序的整顿工作。然而,我国不完善的法律体系,较为淡薄的法律和合同意识,导致很多建筑市场不依照法律办事、不严格执行法律现象的发生。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须紧抓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降低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而增加企业收入。

合同的管理是指合同的审批、签订、执行、变动、休止以及违约的相关处理等过程,并对全过程的计划组织与调节控制以及诉讼和督查的总称。然而,企业合同的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潜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建筑施工的企业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风险,因此,在建筑施工的企业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而且加以识别合同管理中的潜在法律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尽可能地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以最大限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建筑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行的是首先进行定价然后成交的期货式交易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建筑行业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同时,因为建筑工程一般投资量大、施工周期长、材料设备损耗多、质量要求较高、产品的地点固定、受自然和环境影响等特点,在关系复杂的市场中,发包方与承包方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责、权、利三方面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市场中关于约束业主的规范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合同常出现仅对单方面有约束力的现象,把施工的承包方置于劣势地位。目前,建筑市场的法制环境逐渐趋于规范化,且当事人具有自治原则,在这种新形势下,怎样强化企业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并有效防止和避免市场中的合同风险,保障企业在自身保护和科学化管理中的效益最大化,这是目前施工企业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常见存在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

在建筑施工企业合同中,经常出现的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合同自身所产生的风险,另一种是潜藏于合同条款中的“陷阱”。

(一)工程款中支付条款存在的风险

按照时间进行划分,支付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工程款一般按照预定款、工程进度款以及尾款和退还保质金来进行。目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工程款的拖欠问题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的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很多施工企业带资施工或垫资施工,严重扰乱了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营,以此同时,很多“烂尾楼”现象也随之出现,导致施工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合同前后不一带来的风险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工程的变更和洽商等多方书面文件与协议在众多合同文件中是最具有法律效益的,而且,后来补充的签署文件与协议与之前签署的相比,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在展开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若工程管理人员在执行合同时,遇到签署的文件和协议与之前遇到的不一致,且存在对自身的不利因素,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三)合同中采用固定价格的风险

合同中将价格固定,即在双方签署合同时,应该在专用的条款内容中把合同的价格条款事先约定好,具体包括风险费用与风险波及范围的有关计算方法,且不再调整那些在约定风险范围内的合同条款。这种合同方式,使建筑施工企业承受了最大的风险。若合同采用总价固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减少双方的价格争议,承包商便不再有那么多索赔机会,同时承包商承担了更大的价格风险和工作量风险。承包商市场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虽具有较高的工作量预算却没有很具竞争力的报价,中标难度大,若降低工作量预算,势必会使自己承担更大的亏损风险。

(四)工程变更时带来的风险

工程项目一般具有较长的施工时间和较大的项目复杂性,因此,在执行合同过程中,时常会涉及到工程变更的有关问题。若是承包商在施工中,对施工的有关设计提出更改意见或者提议更换设备材料等合理建议时,须经过业主双方的同意才能进行变更。否则,若进行擅自变更,即使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要让承包商来赔偿因此带来的损失,且还要延长工期,导致业主的反索赔。

二、防范和规避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措施

在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合同时,要探索该怎样降低和避免风险,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一)采用合同担保的方式避免欠款的风险

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许多承包商应开发商要求自行垫资或不付预付款等方式,直接进行施工,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风险。为了能够保证施工且可以收回自行垫资,承包商要要求业主给出书面担保,且在合同条款中对担保的期限和范围给出明确的规定,让业主出示支付担保,以保障工程款可以如期付给承包商。合同担保这一形式的实施,可以很好地避免拖欠工程款现象的出现。

(二)减少避免合同中的矛盾和文字的二义性解释

施工企业的合同一般条款很多,因此合同的矛盾与文字的二义性在所难免。尤其在国际工程中,因为不同的语言和国家的工程惯例之间存在差异,对同一条款的理解却不同。根据一般惯例,承包商要对合同的理解负责。所以,若承包商对合同的意义和标准理解不是特别透彻,而且对于那些出现前后矛盾的地方,应向业主征询以彻底搞清楚。若业主没有给出及时回复,那么承包商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争取对自身最有利的解释。

(三)做好调研工作,完善专用的条款

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投标之前,要及时发现并分析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在工程中标后进行合同谈判时,必须用专业条款切实对风险范围作出规定,这个规定的范围越明确详细,施工企业在执行合同的管理时担受的风险越小。

(四)在施工过程中全方位的实行合同管理制度

在对合同实施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管理时,必须找准合同这个核心,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所以,承包商要在签合同时检查合同的内容,保证合同文件齐全、内容和条款完整性、公平合理性以及准确清晰性。检查合同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完整,将合同文本和标准的合同结构与文本进行对比,以做到为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提供决策指南。在执行合同时,应严格遵照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对施工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坚决杜绝违反合同的有关条约与规定现象的出现,将合同的风险最低化。

小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施工企业单位管理的一个核心,这项工作具有十分繁重且复杂,贯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始终,与企业管理工作的中的风险的防止与规避息息相关。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是企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保持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市场中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朱建生. 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J]. 中国经贸. 2011,(22).

篇13

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预期利润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以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建筑企业具有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于综合平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配置各项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影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建筑行业的制度安排与市场供求情况。首先,我国建筑企业一般至少设置两级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即企业公司本部和下属的项目经理部两级,这就导致建筑企业公司本部对项目经理部的财务控制相对薄弱。其次,受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其财务管理还呈现一种“供过于求”的状态。

(二)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管理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而且已经制定出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也不够彻底,或者有制度根本不执行。其次,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财务责任也不明晰。财务工作出现问题后,责任不能及时准确地落实到相关组织与人员上,致使部分财务人员继续违规操作,造成建筑施工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最后,企业管理层中常有“小团体”存在,财务管理人员常常无所适从,更无法及时地把问题反映上去。

二、建筑施工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为了能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其他经济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协调起来,必须有一条贯穿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系统和管理工具,它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面预算管理,按“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进行管理,并按责任归属设立各责任中心。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审批,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短期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予以具体化,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励员工参与实现经营目标,从而实现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策略地紧密结合。通过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用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反馈分析,采取必要措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预算目标,达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中控制,从而有利于落实经济责任制,有利于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一些建筑企业领导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缺乏了解,对如何正确地实施和运行全面预算管理不清楚,甚至会把这项管理工作当成自己正常业务工作之外的一种负担。在预算编制时注重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轻视全过程的资源安排和组织,很多人将预算管理简单理解成财务部门的事情,缺乏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公司在编制全面预算管理时,其他部门很少过问或者不参与,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全面预算管理缺乏组织保障

全面预算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大力支持。由于在很多施工企业中,大家往往将全面预算管理当做财务部门自身的事情,造成各部门置身之外。这就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过程中存在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保障的问题,有的施工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有的企业尽管在形式上成立了全面预算管理机构,但是组织不尽合理,组织机构不够健全。项目不能按预算执行,造成预算的变化,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推行。

(三)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滞后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撑。需要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这就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施工地点偏远,信息化管理难度很大,而且信息化建设本身价格昂贵,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个巨大的资金压力,再加上有些施工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差强人意,远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检查制度执行力不够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作业复杂、项目部众多、人员众多,给预算执行带来很大的难度。而且施工企业面临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很多,天气变化、地质情况、业主的诉求、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经常会使工程进度、成本等发生变化,常常使预算目标的确立偏离实际。施工企业领导有时不得不为了整体利益而使得部分项目不能按照预算执行,造成预算的变化,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推行。

四、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作为施工企业应该树立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要做好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全面预算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是预算的提供者和执行者,因此,施工企业在全公司范围内上下共同组织学习全面预算的管理理论知识,增强全体员工的认同感,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业务运作,对公司价值具有重大影响。

(二)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全面预算管理既涉及到公司战略,又影响到日常管理。因此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必须理顺全面预算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承担起项目负责人的角色,直接介入预算管理的授权、预算的审批等具体环节,形成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一个企业的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标志,从中可以看出该企业对全面预算的认识。随着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越来越高,企业可以建立事业部制企业组织形态。

(三)先进科学的信息系统的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