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消费者的心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可见,消费者满意度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设计的有用无用取决于消费者的感受以及抉择,没有消费者这一角色,设计就没有意义可言,或者说只能是属于自己的,不能够被评判的,有距离感的艺术。设计心理学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便是消费者满意度,这要求我们从自我陶醉中走出来,做有用的设计,服务于大众的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而不是把设计演变为只供观看的模具。
设计是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关系的系统工程,可以称之为社会工程或文化工程,其出发点是消费者的需求,归宿则是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在过去,设计的着眼点是“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单纯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而现在的设计涉及物质、精神、社会等,外延不断扩展,着眼点也由“物与物”发展为“物与人”的关系。设计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定的思维和手段把技术和艺术的潜力发挥出来。就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而言,设计从简、换位思考、设计内在,是三个颇为关键的要素。下面就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出品的一档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飞黄腾达The Apprentice》中的部分内容为例,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从简
设计从简指的是将表现形式,创意构思,信息传递,以极其精简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很好的成效,反之,则沦为不被理解的拙劣的设计以及广告传播。传递信息应该一针见血,清晰明了,直击受众心理。比如,从包装设计上来说,繁杂的表现形式或者能够带来绚丽的效果,然而信息的传递则不断地减弱。拿食品包装来说,如饼干包装,有些包装袋的颜色设计的纷繁复杂,然后饼干的口味则无从表达,有些时候拿起饼干包装仔细查看也找不到关于口味的信息,只有大片的颜色和明星照片,也就没有充分利用平面设计来挖掘产品的本质,而是不断地去包装形式,让他看着舒服,但结果也只是让饼干久久搁置在货架上。
短小精悍、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才能真正表达出设计原有的内涵,设计也是一样,很多设计都存在信息太繁复,表达的想法太多,而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让人看很久都未能明白它想要表达的内容,信息识别力度是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一个受众根本看不懂的设计,又如何推广、宣传品牌?消费者满意度又从何谈起?好的设计就是能抓到设计的重点,一针见血,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在飞黄腾达的案例中,为微软“办公室会议”新软件制作60秒短片就说明了设计从简在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失败那一队的短片乍一看似乎效果不错,画面的处理以及文字的摆放位置都给人以专业的感觉,符合微软品牌形象,但短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字信息,五彩纷呈的文字色彩以及丰富的文字出现形式大大削弱了信息的识别力。而且画面同一时间出现的文字信息过多,以至于在还没有看完一段文字就马上跳转到下一个画面,让人目不暇接,在看完一整个短片之后,都还没明白该广告想要说明的实质,连评委都皱起了眉头。其实两队的创意点都是针对人们应对日常事务苦恼情绪,想让观众感同身受,而第一队的表现方式就好得多,以讲故事如此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新软件的优点,让有该方面困扰的人群身临其境,引起共鸣,激发购买欲,达到宣传的目的。
为葡萄果仁麦片作大型广告牌推广的案例中再一次见证了设计从简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大型广告牌很少会有人停下脚步,驻足品评,无论是走路还是乘车,受众能够看到它的时间都是以秒来计算的,因此,设计从简在大型广告牌的运用上显得更为突出,不够直击要害,广告就没有办法在短时间给人留下印象。任务中其中一队的广告牌上信息颇为复杂,有很多颜色和元素及文字,让人眼花缭乱,如果驾车经过,根本无法在瞬间接纳如此详细的内容。以父女两人作为广告的代言,表现形式繁杂,同时模特对象年龄特征不明显,导致受众要花时间去考虑画面中的次要因素,也就是两者的关系到底是情侣还是父女关系,同时广告语过于凌乱琐碎,视觉点再次分散,再一次削弱了信息的传播力。另外一组则在明确了广告牌的特殊性的情况下,以新一代年轻人作为主要针对对象,力求从广告牌中推广麦片健康,营养,香脆诱人的这些相关信息,广告牌以一个年轻女孩为主角,张开嘴接着倒出的麦片大口大口的吃,表现形式夸张吸引眼球,信息简练,形式明确,即使人们开车经过,都能瞬间意识到这是健康的、诱人的、香脆的麦片广告。
二.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指的是站在消费者的位置上,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这一点永远都是正确的,正是如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调查这一块一直都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消费者,才能够做出使消费者满意的设计。抛开这条理论原则,一切都只是在做无用功。
在飞黄腾达的案例当中,几乎有很多集都是在侧面阐述着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换位思考是成为取胜的关键点。在这当中也不乏很多反面例子。比如为通用新跑车设计小册子,男队就是有太多的“我认为”,而没有直击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即使有再多的文字信息说明,别人也不会想看,不会想去了解新跑车到底有什么内容在其中。而另一组的队员通过即时采访调查路人,寻味路人对新跑车的感受,并将人们的感受汇总精简,成为跑车宣传册每一页的广告语,而且这个组队员不仅懂得了换位思考的原理,而且也充分理解设计从简的良好传播效应,因此他们队伍的宣传册的设计手法新颖,每页只有一句简短的广告语,但是却非常贴合受众的真实感受,产生对新跑车的认同感,而且信息浏览不累人,人们非常乐意去了解这款车,并有想深入了解的欲望,传播力比前者的一大堆的性能信息罗列要强上千倍。
还有一个是以涂鸦形式在墙上作sony电子游戏机的广告宣传的案例。该案例中的一队过于注重涂鸦的艺术感,只想到如何美观、好看,而没有想到这是在位游戏机做广告宣传,第一个就应该想到玩家这个目标群体,在墙上涂鸦了很多破旧的大厦,但游戏里并没有破旧街道,只有纽约的街道,没有顾及客户,忽略了很多东西,在艺术感上钻牛角尖。而另外一组则在涂鸦之前就意识到游戏的目标群体是18——30岁左右的男性,根据这个范围去街访,由他们提供意见,得到了希望“有钱从天而降”的普遍受众心理,并融入到游戏元素中去,结果可想而知,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助你离好的设计更近一步。
三.设计内在
设计师不应埋头极力去修饰形式上的东西,而应该关注实质上的内容,设计内在而不是设计外在形式。飞黄腾达为Staples设计办公用品解决办公室的凌乱问题这一案例,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原理。有一队设计了一款桌子,玻璃台下放文件,造型非常美观漂亮,队员看到设计成品之后心里兴奋极了并有赢得此轮比赛的信心,从这点看出,他们只是因为外在形式而被冲昏了脑袋,而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并没有为办公者提供便利,只会为日后的办公乱上加乱,安放文件必须一次一次的掀开玻璃盖,这有悖人性化。而另一小组则做到了,做了一个可以旋转的文件安放台,不同的格子可以安放不同的文件内容,要拿文件,只需要旋转装置台就可以轻易获得了,这一对从实质上解决了问题,这方才是设计内在,而不是仅仅只追求形式,因此此队获得了胜利。但是更细节的说,此队还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有一个工作人员问道:“能旋转那能不能固定?”如果只是旋转的话或许有时候受力不均不稳定会自己转起来,找文件又必须转回原来的一面,因此如果有固定功能可以把最常用的文件格一面固定到前面,然后需要的时候再旋转,再固定,更加人性化。
四.结语
无论在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还是设计实践中,设计从简,换位思考,设计内在三个要素都会得到体现:只有做到了设计从简,受众才会乐意去接受,从而感知设计的存在;只有做到了换位思考,才能够直击消费者内心的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同;只有做到了设计内在,才能更清晰明了的传达理念及信息,让受众感受到设计的本质所在而不是形式的点缀。设计师在生活中应多挖掘有用的设计及启发心智的事物,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而不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当中。
一、引言
(一)学习的定义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随时充电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伴随我们生命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定义学习呢?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这是广义的学习概念,包括了人类和动物的各种学习形式。而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人类历史的社会知识经验以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1]
(二)消费者学习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定义引申到消费者行为学中,学习是消费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事实上,消费者的行为很大程度是后天习得的。消费者学习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经验与技能,不断完善其购买行为的一个过程。更具体来讲,是“消费者在市场交易和消费的过程中,由于自利本性的内驱力所使,对产品、服务以及各种市场行为的刺激、诱因、反应和强化的互相影响而获得的,用于指导未来购买或消费行为的经验和知识。” [2]消费者学习是处于商品、广告刺激与购买反应之间的行为,人们无法直接对其评估,因而只能通过消费者行为和知识来推测其学习程度。消费者学习是打开消费过程“黑箱”的重要工具,是理解和实践市场营销顾客导向理念的逻辑起点。因此,深入研究消费者学习理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消费者,更好地打开消费过程的“黑箱”。
二、学习的分类及消费者学习理论溯源
在心理学视野中,关于学习一般被分为两大流派: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行为学派学习理论各种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是由此到彼的联结或联系。认知学派则将学习视为个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了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
[1]资料来源:张旭东,欧何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P203-204
这是心理学中对于学习理论的分类,而在消费者行为学中,各种学习理论被应用到营销上,影响着人们的销售行为。消费者行为学中对于学习理论的应用,分为高介入状态和低介入状态,高介入状态的学习是消费者有目的地主动地处理和学习信息。低介入状态下的学习,则是指消费者没有动机处理和学习信息[2]。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一般包括经典性条件发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图标式机械学习和替代学习或模仿,而分析性推理则属于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概述
[2] 德尔I.霍金斯,戴维斯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 消费者行为学[M].符国群等译(原书第10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286
尽管上述理论在回答学习动机时有很大差异,但研究者都在试图回答“刺激―反应”或认知模式这一重要命题。具体来说,经典性条件反射专指运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既定关系”,使消费者学会了对于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在强化物的功能和强化时间上与经典条件反射相区别,它通过对消费者某种反应进行强化,使人们在遇到相同情况时,就会产生同样的反应,即消费者塑形过程。图标式机械学习是指在没有任何条件作用下,消费者对两个或者多个概念之间建立联想。替代式或模仿学习是指消费者不仅可通过体验来学习,而且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另外还可运用想象,预期行为的不同后果。认知学习的最高级和复杂形式就是推理,在推理中,个体对已有的信息和新信息之间进行构造和组合,以进行新的思考,从而进行决策。
三、消费者学习理论的研究应用
在有关消费者学习研究中,学习强度、消退、刺激泛化、刺激辨别和反应环境等概念也得到了重视。一般来讲,所学材料越重要,学习强度越大,学习越快而且记忆就越持久。消退的发生则与最初的学习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即学习的内容越重要,强化越多,学习对消退的抵制就越强。刺激泛化是指由某种刺激引起的反应可经由另一种不同但类似的刺激引起。反应环境是影响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取过程能否成功取决于当初的学习质量以及提取环境与当初学习的相似性。
有一部分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应用了心理学学习理论的行为学派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认知学派中推理想象理论。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给予连续强化,即每次正确反映中都给以强化物,个体对正确反应的学习速度很快。但当强化物不在出现或中止强化时,正确反映的消退速度也快。相反,如果强化是间断性的或部分的,既不是对所有正确反映而只是对部分正确反映予以强化时,虽然最初对正确反映的学习速度较慢,但在强化物消失后,行为消退的速度也比较慢。在营销中,给与顾客奖券、奖品或者其它促销物品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增加产品的销售,但当这些手段消失后,销售量马上就可能下降。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品牌方面的研究,认为品牌形象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品牌的间断性体验的基础上的,是消费者在长期的消费体验中经过点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因此,构成品牌形象的各种联想和象征含义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可能逐步消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27 -02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基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又为后续专业课程铺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因此,本文分析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块,并分析实施过程及难点,构建分段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一、《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总结当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授课模式
目前的课题讲授方式主要是“原理+案例”的模式。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所能真正掌握并运用的理论受到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限制,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当中。
(二)教学内容
在“原理+案例”的授课模式下,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常拘泥于理论本身,重理论轻应用。虽然有案例作为辅助,但通常也仅仅是把案例作为理论知识点的拓展讲解,且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书本上的内容,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营销活动中。教学内容中绝大部分是间接经验,无法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封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教学内容中没有真正包含实际应用及直接经验,因而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大于学生,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参与度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
(三)考核方式
当前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分数是主要的评价手段,分数来源于期末考试的一份试卷,虽然有小部分平时成绩,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过程控制等方面是很难计量的,特别是营销实践能力并不是一张试卷可以衡量的。试卷中案例分析等应用型题目大都是纸上谈兵,与实践经验的获取和应用的差异很大。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型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实际营销领域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领域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师资队伍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讲授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的相关专业背景。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讲授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探究一种分阶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当前师资队伍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模块教学法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模块教学法成为解决当前该课程问题和弊端的有效方法。
模块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均为一个专项能力内容,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重实践轻理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提示、示范训练和组织协调作用,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全部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更能掌握应用和操作技能。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模块教学法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如下优势:首先,模块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有所不同。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较为灵活,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相关联知识点的组合,或者是某几项技能的组合。同时,一个知识点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若干个小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可以进行整合优化。最后,将整个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知识模块,由不同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阶段的教学讲授,有效解决了当前该课程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的问题,让教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优势,让学生汲取更扎实的理论知识,获得实践能力。
综上,可以将《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模块教学法定义为:基于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若干知识模块,并围绕模块进行教学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方法。
模块与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独立存在但又与其他模块相关联。模块内部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知识体系。各个模块根据具体要求及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形式。
学生在模块中学到的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模块的设计可大可小,只要满足教学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即可,可以是一个单元或一个情境模拟单元等等。可采取讨论法、谈话法或研究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模块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模块的设计
根据《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特点,将整个知识体系优化组合为以下四个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
模块一:导论。该模块主要介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性质、在营销领域的运用,阐明了解并掌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相关理论知识的意义与价值。重点探讨什么是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为什么要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全面阐述本课程所涉及的篇章内容。
该模块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概念,例如:
1.访问几名大学生,要求他们描述最近三次在餐馆或饭店用餐的情境和他们的体验。从访问结果中总结情境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2.访问几位分别购买了大件商品和小件商品的消费者,研究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模块二: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该模块集中讨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讨论群体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功能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直接影响,侧重于群体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不同文化、亚文化、家庭、群体下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不同。
实践活动包括:
1.分析一种外国文化,并对该文化下的产品进行营销方案的制定,如汽车、手机、主题公园等。
2.分别访问三位不同旅游产品的销售人员,分析各自的目标市场及顾客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对营销效果的影响。
3.分析参照群体在广告中的应用实例,指出广告中的参照群体及影响作用。
模块三: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重点讨论内部影响因素、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等。该模块重点研究影响消费者个体行为的内部过程,分别讨论感觉、知觉、学习、记忆、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对消费者个体的影响作用及机制。
该模块中的实践活动包括:
1.设计一则不含产品关键特性的广告并将该广告展示于3位被访者。访问他们在广告中获得的产品特征。如果被访者获得了产品关键特性,分析并寻找他们获得该信息的途径,并总结出从中获得的信息。
2.从你所在的学习抽取样本,选择一种产品或服务进行品牌形象测试,并制定提升该品牌形象的营销策略。
模块四:消费者决策过程。该模块主要分析情境变量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及机制,包括消费者决策过程的性质、特征、阶段、情境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
该模块中的实践活动包括:
1.选择三家手机卖场,描述它们店堂氛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析怎样的店堂氛围是较适合手机产品的。
2.访问3位同学,总结他们在新年、暑假、圣诞节、周末等不同情境下的消费特征。
(二)难点及瓶颈问题突破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实施模块教学法,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难点及瓶颈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1.师资问题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模块教学法要求讲授教师既要精通该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又要对所讲授模块有纵向深入的专业背景和授课经验。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参与到一线实践锻炼,获取深刻的实践体验,这样才能将实践中的知识传递到课堂的理论中去。
2.教材问题
模块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将课程分为不同模块,因此要有配套的模块化教材。当前此类教材极为缺乏,可以由授课教师根据模块划分及教学目标自行编写,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并不断完善教材。
3.实践设备设施问题
模块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每一模块都要完成相应的实践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实践设备设施作为保障。校内,要建立和扩大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室,包括软件操作平台、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校外,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其实践教学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白福贤.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价值工程,2011,(32): 257-258.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肺结核患者90例,病例纳入标准: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无精神疾病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5]。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 2HRS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
对照组予以穴位贴敷,吴茱萸、羊藿、附子、补骨脂、巴戟天混合,研磨成细末状,加入鲜姜汁稀释调和,并制成圆柱形湿药饼,贴敷在肺俞、天突、大椎、肾盂、中府、膻中等穴,并用胶布固定好,每次2 h,每周5次,4 周为 1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
治疗组联合心理治疗,宣传结核病的相关知识及消毒隔离措施,纠正对治疗及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介绍各种不良情绪的控制方法及负性情绪宣泄的注意事项。保持病室的清洁与空气新鲜,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疗法,尽可能消除患者存在的紧张与不适感。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融入音乐疗法,以舒缓、温馨的音乐缓解患者的心态,减轻压力反应。针对排菌期间的患者,正确指导其隔离方法,切断传染途径,并嘱患者将痰吐入统一的痰回收袋中并焚烧,对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进行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提供无刺激性、营养成分合理的饮食方案,并进行饮食指导。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评价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病灶完全吸收、钙化现象消失、胸水完全吸收。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病灶部分吸收、钙化以及空洞缩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且病灶、胸水等无明显吸收、空洞未缩小甚至有扩大的情况[5]。
1.3.2 肺功能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用力肺活量(FCV)、第一秒末呼吸容积(FEV1)、FEV1/FVC%的变化。
1.3.3 心理治疗疗效判定[6]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治疗1周后进行测评,SAS评分和 SDS评分≥51分者分别界定为焦虑和抑郁。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肺功能各项指标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软件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FVC、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评价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 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SAS 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呼吸系统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肺部引起咳嗽、咳血、低热等症状[7]。中医认为,肺结核属“虚劳”、“肺痨”的范畴,其病机为肺阴虚弱、气阴两虚、脾肾俱亏所致[8]。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作用于腧穴,其原理与传统中医针灸相似,通过药物作用于经络继而对患者身体功能进行全方位调整,通过经络的传导将所用药物在相关的穴位上贴敷,使之发生经络感传而达到“气至病所”,同时也利用药物较强的刺激作用,将这种刺激导入相应的部位,特别是背俞穴,而至相应的内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最终起到缓解临床症状及治愈疾病的目的[9-12]。与口服中药比较,穴位贴敷中各种药物免除了胃肠道的破坏,同时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通过皮肤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并作用于人体。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13],穴位贴敷治療中药物浓度曲线趋于平缓,避免了时间-血药浓度曲线的峰谷现象,具有药效强、作用维持时间长的优势,从而增强身体功能及防御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的终末结局,是对人类健康形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疾病之一,其5年病死率接近50%,并随着生存年限延长而逐年上升。而中老年患者中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非常常见,在治疗上,单药治疗很难既控制血压又防治心衰,药物联合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药物选择与搭配怎样能做到既可减少药物用量又能减轻副作用,同时又能达到理想的疗效,成为新的研究方向。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心衰的两大基石之一,已经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除非患者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否则心衰患者必须使用。非洛地平作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代表药物,对血管壁具有高度选择性,不激活交感肾上腺系统,治疗剂量无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可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治疗[1],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8例,均经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且3月内未使用CCB及β受体阻滞剂。排除6个月内发生过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症、器质性瓣膜疾病、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以及对β受体阻滞剂有使用禁忌证的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22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4±5.2)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41例,Ⅲ级37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限盐、利尿剂、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强心剂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 10mg/片)进行治疗,用法:10mg,1次/d。观察组采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5mg/片)与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47.5mg/片)联合用药,用法:美托洛尔缓释片起始剂量为23.75mg,1次/d,非洛地平缓释片初始剂量为2.5mg,1次/d,服用14d后,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及耐受情况将美托洛尔缓释片逐渐加量至47.5mg~95mg,1次/d,非洛地平缓释片加量至5mg,1次/d,共连续服药4个月。加量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维持原治疗剂量;当患者心率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接受治疗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主要通过以下指标:①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显效:心功能改善不低于2级,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好转;无效:心功能无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或死亡。②根据以下检测指标进行评价:收缩压、舒张压、心率、6min步行距离(6-MWT)、血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
1.4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39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4.6%,观察组39例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3%,经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检测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4个月后,两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心率、6-MWT等方面均有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3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有2例发生干咳,发生率为5.13%,观察组有2例有轻微面色潮红、头痛,发生率为5.13%,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2w后症状均逐渐消失,未影响治疗。两组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的患者。
3讨论
高血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心肌间质纤维化,初级的心肌损伤后又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多种内分泌因子及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长期促进心肌重塑,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最终表现为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引发慢性心力衰竭。多项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交感神经持续过度激活,从而引发心肌重塑,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的活化则是发生心肌重塑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所以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包括长期稳定地控制血压、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抑制心肌重塑等。
β受体阻滞剂能通过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期时间、减少心输出量,减低RAS系统的活性,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预防甚至逆转心肌重塑,已经与ACEI一起并列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两大基石。美托洛尔属于β1受体阻断药,可选择性阻断β1受体,而无部分激动活性,已有试验证明[2],该药可通过拮抗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抑制过度的神经激素和RAS系统的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同时还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多层面保护心血管系统,包括改善心肌重塑、减少心律失常、提高心室颤动阈值、预防猝死等,已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的治疗。但是临床使用中单药降压作用较弱,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而不能长期使用。
第一代的钙拮抗剂由于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而禁用于心力衰竭,而以非洛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由于对小动脉平滑肌有高度选择性,能够显著降压而无负性肌力作用,其具有的扩张血管和轻度增加心率的作用,可以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减慢心率的作用,成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推荐的优化组合[3]。非洛地平不仅可以使血压达标,还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降低血浆BNP浓度,改善心功能,并可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那么在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两者联合应用是否能有协同作用呢?本研究中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联用可以增强降压效果,更好地使血压达标;观察组心率下降也优于对照组,说明两药联合仍可使心率得到良好控制,非洛地平并没有明显增快心率或者其增快心率的作用被美托洛尔所抵消;6MWT距离是预测心力衰竭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独立因子,可用于评价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和活动耐量,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6MWT距离均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增加更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美托洛尔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非洛地平是否参与其中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证实。血浆BNP作为心衰的敏感、特异性指标,在心衰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慢性心力衰竭时左室压力增加而分泌BNP增加,随着心衰程度加重其血浆浓度也增加,与心功能有良好的相关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监测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及指导用药。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浆BNP治疗前后有显著下降,其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药物联用可显著降低BNP,其机理可能是两者合用降低血压、控制心率,降低心脏后负荷,使左室充盈压下降从而减少了BNP的分泌。LVEF和LVDd是评价心功能的常用的重要指标,是传统的评价心功能及预后的指标,在本实验中观察组LVEF治疗后明显增加,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LVEF,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其机理可能是因为两者联用可更好地降压、降低心率,使左室舒张期延长,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压力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力等。但在本实验中两组均未观察到LVDd的改善,两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仪器的敏感性不高有关,也可能是要使衰竭的心室结构和外形有进一步改善需要更长的时间,还需进一步观察证实。
综上所述,通过本试验证明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用于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获得良好效果,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80-02
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中,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比实践占用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所以,如何通过消费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因此,分析消费心理学的教学问题,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消费心理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成绩。
一、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现有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比重失衡
我国高校设立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消费心理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影响消费者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进行讲解,外部因素则是通过经济方面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它们都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学关系不大,所以教材安排设计的侧重点主要在理论方面,而不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并不强,教学内容比重设定失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借助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但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实践。以讲授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提到的也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使得我国高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帮助他们设计实践活动。
(三)学生特点定位不准
高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其重点应该是实践过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学校在设定这门课程时,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导致课程内容设定枯燥无趣,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厌倦,没有实例进行对比。所以说,由于学校对学生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定不合理,最后导致消费心理教学施展不顺利。学生对消费心理学课缺乏兴趣,导致教学失败。所以,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设定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要求的课程,保证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
(四)考核内容深度不够
消费心理学,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多方面地结合,才能深入消费者心理。但高校在设定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对于知识难易程度的设定比较初级、简单,考核时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所以,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会在讲课时侧重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考核的知识点,这使得知识点的设定深度不够,考核深度也不够,尤其是没有实践考核内容。所以,学生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缺乏实践能力。
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一)增加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商品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和课程教学内容相符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析实例,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大学生更关注和自身消费有关的商品活动,可以让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法定假日期间去国外旅游购买商品的人很多,假期期间商品的价格波动是什么样的,对消费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利润等。这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实例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法。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尤其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更不容易,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地体会消费者和销售人员之间的心理博弈,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差距。在学习消费者气质和消费能力及心理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其他学生有的扮演学者,有的扮演“暴发户”,有的扮演农民工,有的扮演家庭主妇,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心理活动,并准确地表现出此时角色的状态。然后再扮演销售者,揣测这些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219-02
1 广告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广告心理学,萌芽于本世纪初,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便发展迅速。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盖尔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广告心理学》一书。1901年1月,美国西北大学校长、社会心理学家斯科特最早提出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广告与销售技术;1903年,他出版《广告论》,试图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广告宣传。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对广告学的理论背景起到了支持的作用。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敏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一书,研究了工业心理学的诸多问题。其中,明确提出了广告效果、橱窗陈列等因素与消费心理紧密相关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动机研究的兴起又为广告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广告心理的研究,把广告心理学视为一种“说服大众购买商品和劳务,为促使其采取购买行为而研究其心理与行动的学问”,或当作一种“为促使大众购买而将所研究的心理与行为的结论付诸实施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广告的实际运用中大量使用了心理学原理和模型,为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供了值得信赖的理论依据。
2 心理学策略
2.1 注意理论
根据引起注意时目的明确性与努力的程度。可将注意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两类。
不随意注意是指既无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商场中大大小小的招贴海报,由于鲜艳的色彩,巨大的版面等原因从而引起了顾客的注意,导致了顾客的购买行为。另外,在电视节目中突然插播某条广告,也可以引发消费者的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一个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后,他就会有意关注相关的广告,进行学习,对于出售此类商品的卖场、商店也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关注。
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广告心理策略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产生效应的首要环节。广告以声音、文字、色彩、图画等刺激引人注意,可以从增加刺激物的强度,充分利用对比关系,增加刺激物的新颖性等方面来唤起消费者注意。总之,只有充分运用好注意的心理功效,才能让消费者对商品有所了解。并产生积极的认同。
2.2 记忆理论
记忆,就是指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是对于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对于广告信息的记忆,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人们接触广告与日后产生的购买行为之间可能有相当长的时间间隔,这就要求强化广告在消费者心中的记忆。
与记忆相反,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回忆或者提取时有困难。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干扰,次要原因包括衰退、压抑以及提取失败等等。在广告学习中,干扰是指消费者在广告学习和回忆的这段时间内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影响。
因此,如何避免遗忘,排除干扰,迅速并长期记住广告,就成了广告创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做法有:广告制作要简洁明了,减少广告材料的识记数量-广告信息要适当重复,便于消费者巩固并加强记忆;设置鲜明特征,完善广告内容等等。
2.3 思维联想理论
在想象的心理范畴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联想。它反映了人脑对于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例如。某个钟表厂商将自己标榜为“时间”的生产者,而并非是“钟表”的生产者,就是运用了钟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让消费者产生浪漫、高雅的产品联想。
因此,在广告宣传中,必须有意识地运用联想这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事物间的联系,形成各种联想,方能起到增加广告创意,引起消费者注意,提高广告记忆效果的作用。
3 消费者的心理效应
3.1 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会喜欢那些经常出现的事物。如果刺激频频呈现并因此越发受人喜爱,被人接受,曝光效应就产生了。如果某一个商品在广告中经常出现,那么消费者常常会对该商品做出不假思索的、自动化的偏爱反应。即使人们对某一种商品没有特别强烈的感情,但仅仅通过简单的重复,也可以使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产生积极的正性情绪,从而增加商品的销量。
3.2 移情效应
移情效应是把对于特定对象的某种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通常表现为“人情效应”、“物情效应”和“事物效应”。这些效应在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利用歌星、影星、体坛名将等社会名人代言其公司的产品,就是利用“名人效应”,设法把公众对名人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上来或者迁移到自己组织的知名度上来,这是公共关系活动常用的手段,也是一种典型的移情效应。
3.3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人们看问题时,就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很多广告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都强调是自己是“中国名牌”、“质量免检”,为的就是标榜自己的产品质量上乘。从而提升品牌形象。
3.4 紫格尼克效应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oday's society, graphic design has not what with intense visual picture of shock the audience's line of sight, but to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research of consumer psychology by the success of the capture of the consum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from the design of the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to accurate analysis man's thoughts and emo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graphic design, the design to learn,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of the perfect unification. This paper is to design psychology this theory, timely into the plane of design, continuous exploration have been the perfect, make the plane design more and more accord with huma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aphic design.
Key words: the design psychology, plane design, combining, application and rel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简述平面设计与设计心理学
1.1平面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1.1.1平面设计的定义
设计一词来源于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字时除了“ 设计〞这个词以外, 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 design”。
平面设计是将设计者的思想以图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文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形。也可以用手绘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它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外部线条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事物的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平面设计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想法和信息,用文字和图片把思想传播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意图,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一个设计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有震撼力、艺术的感染力,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事实上它更多的有点象人际关系理论学,依靠自身人格的魅力来征服对象,并成功地再现出人的思想和感情。你的设计代表着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你的智慧和诚意去打动他们,你实际上是一个“出卖”情感的人,平面设计是一种与特定目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
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独特的思维及深厚的美学功底以外,更要有创新精神,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的吸收和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甚至哲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具有丰富内涵的设计作品。
1.1.2平面设计的特征
设计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是商业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观的理解与克制,需要借设计者的作品去反映客户内心真实的想法。
设计与美术不同,因为设计即要有美感又要具有实用性、设计要因人而宜、以人为本。设计永远没有完成的概念,只能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设计的关键是在构思的过程中要确立主体,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运用各种设计元素,进行有机艺术组合,使作品能够达到个性化、专业化,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只有通过不断的内在修炼,不断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的经验,才能做出精品,极品和神品,打动别人,对与设计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设计要让人感动,材质造型要让人感动,图形创意要让人感动,结构组合要让人感动,色彩品位要让人感动。
1.2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1.2.1 设计心理学概念
设计心理学起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他在《设计心理学》书中写到“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设计是一门十分典型的与许多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无论是为谁创作,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都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想法,他是在设计时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与其产生共鸣,共同达到视觉和心灵的愉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和心理学科交叉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特征,通过艺术形式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和语言等),通过这些设计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这种心理反应同时又作用于设计上,起到使设计更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最终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设计目标的心理因素,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中“人”的因素,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本人。消费者和设计师都是具有主观思维和客观意识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爱好,这一心理决定和影响了设计。设计产品的丰富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才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才能取得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作品,使设计结果也天壤之别。为避免设计走进误区,更应该从心理学角度予以研究。因此,设计心理学就是研究设计和消费者心理的学科。
设计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设计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设计师应该在实践中运用好设计心理学这门理论的研究,使设计更好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好地为消费者本人服务。现代的奶粉包装设计也运用了设计心理学原理,使设计在社会中更好地被消费者所认同。
(二)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
1.设计心理学中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师们通常运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给消费者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活泼的心理特征,绿色代表新鲜、自然的心理特征。在包装设计中绿色代表绿色无污染的食物,红色代表味道比较辣的食物,这些都是根据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分析而得到的。设计师们应该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功能,使设计能被大众所喜爱。2.色彩在奶粉包装中的作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在现代的奶粉包装中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奶粉包装设计的颜色搭配中,如何使奶粉包装在视觉上吸引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就与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系列奶粉包装中,合适的色彩最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给消费者的视觉带来冲击。
二、分析奶粉包装设计
(一)奶粉包装的设计
设计师在奶粉包装设计中不同种类的奶粉又有其不同的包装设计,这样以方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购买。金属罐包装和塑料软包装是奶粉包装的两种主要包装形式。金属罐包装密封性好,保存时间长,但是金属罐包装不方便运输,价格也比一般的袋装奶粉贵30%,因此金属罐包装相对较少。塑料软包装主要有铝箔结构的包装和镀铝结构的包装。其中铝箔结构的包装保存时间长,成本比镀铝结构的包装要贵。为保证奶粉品质的问题,我国要求婴幼儿奶粉必须使用铝箔结构的包装,成人的等一些奶粉包装可以使用镀铝结构的包装。
(二)举例分析伊利奶粉的包装设计
当今中国奶粉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外的奶粉在中国占用重要的地位,伊利奶粉如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与伊利奶粉的包装设计中的“主视觉”和“色彩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从设计心理学分析伊利奶粉婴幼儿包装设计运用设计心理学来分析伊利婴幼儿奶粉的主视觉:(1)伊利婴幼儿奶粉分为金装和普装两种包装,从设计心理学分析消费者第一感觉就是金装更为精致,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重视,金装的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金装,这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2)金装的伊利婴幼儿奶粉分为四段,第一段是0-6月,第二段是6-12月,第三段是1-3岁,第四段是3-6岁。此奶粉包装设计中的数字写在最显眼的地方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方便消费者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购买。(3)金装的婴幼儿奶粉上分别都有一只可爱的熊宝宝,根据四段奶粉的不同,熊宝宝也是不同的姿态,例如第一段上面的熊宝宝躺在那里玩玩具,第二段的熊宝宝坐在地上玩积木,第三段的熊宝宝趴在地上看书,第四段的熊宝宝在玩滑板车。这些都是根据婴儿这四个阶段而设计的,那只熊就代表了小孩子,消费者容易被可爱的小熊所吸引。(4)进口奶源的字体给消费者一种好感,由于国内奶粉不断出现事故,进口奶源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小熊旁边的四排小字是把奶粉的营养大胆的告诉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信任。2.从色彩分析此奶粉的策略(1)金装的婴幼儿奶粉以金色和白色为主,金色给消费者一种华贵质感,使伊利奶粉的包装更有品味和档次,大陆奶粉很少使用金色为主,增加了奶粉的独特性,使消费者眼前一亮。而白色给消费者纯净洁白的感觉,像小孩子的心一样纯洁,也是在强调伊利奶源的纯净。(2)伊利的标志放在金装的婴幼儿奶粉很突出主题,伊利的标志是在白色的背景上绿色和蓝色围绕着红色的伊利字体组成的,其中绿色代表的是绿色,无污染的绿草地。蓝色代表的是安静,祥和,无污染的蓝天。白色代表伊利牧场营养丰富的牛奶,两个红色的伊利字体代表了阳光温暖的照耀。这些颜色运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表示了伊利的奶粉是在辽阔而干净的草原上、阳光温暖的照耀下得到的源源不断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3)金装伊利婴幼儿奶粉在包装设计中由于分为四个阶段,因此每个阶段的主题颜色,四个数字和小熊身上衣服的颜色都有所区别,第一阶段是以橙色为主,第二阶段以粉色为主,第三阶段以蓝色为主,第四阶段以绿色为主。这四个主题颜色都是明度和纯度相对较高的颜色,放在上面鲜明和谐,刺激消费者的研究,吸引消费者购买。(4)小熊身上的颜色都是金色,使小熊颜色与主题包装和谐,由于小熊代表的就是小孩子,金色的小熊也代表了小孩子的高贵、可爱。也代表了大人对孩子的期望。
三、总结
运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原理进行分析精装婴幼儿奶粉包装的设计,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师利用色彩去增加销售量是我们当代设计师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
作者:彭争妍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
[2]张磊.走进包装设计的世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3.
[3]潘公凯,卢辅圣著.视觉传达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64.
[4]关国红,包装设计色彩配色应用[M].南昌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55.
[5]王子源,包装色彩[M].南昌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74.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创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工业设计创新所关注的内容与日俱增,消费者对美的鉴赏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变得更高。良好的工业创新设计能兼顾产品功能和很好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吸引顾客的注意,在这一层面上,设计心理学就会发挥作用。设计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绝对的引导作用。本文将设计心理学和消费品工业设计结合分析,在一定的范畴内,探讨设计心理学对工业创新设计的影响。
1设计心理学
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业界也是如此。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理论上缺乏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设计的发展。设计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种,在应用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对于工业设计的创新也有着心理引导的作用。心理表达能够让设计更具有灵魂,将设计心理上升到工业领域,将工业创新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吸引大众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设计心理学在不断的发展中,成为一门非常受关注的新兴学科。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利用设计心理学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使产品得到创新与质感的提高。
2产品的工业设计创新
工业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在充分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时更要懂得创新的必要性,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结果。在上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就有了比较权威的定义。工业设计需要合理的训练体制,专业的技术知识,敏锐的经济与视觉感受,建立在专业知识非常完善的基础上,赋予材料全新的理念,在结构上得到创新。整体构造、形状、色彩以及装饰都能焕然一新,在品质和风格上也能得到升华这就是现代工业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实际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审美观念相当于设计心理学而存在,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大众对于消费品的高要求,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工业设计的生产与创新。工业设计的创新与大众的消费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的利益也是相互平衡发展的。
3消费需求心理主导工业设计的创新
工业设计的创新与大众的心理需求是分不开的。大众通常最直接关注的就是产品的功能性与质量。科技在不断发展,大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审美观的不同对于产品的设计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设计中所运用的创新理念是否达到审美的要求,对于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工业设计创新中,设计师本身的认知与美学心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创新就要着重于集优点于一身,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大众精神内在的需求。设计师的审美与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工业设计创新的进程与最终产品的呈现模式。设计师必须汲取新事物,将最新的思想融合到工业设计中去,以了解工业设计的功能性为基础,在形式上做好掌控,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合理的分配设计模式,尽量在各个方面将产品设计做得更加完善。
4工业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与人是分不开的。工业设计的策划与创造,设计师的主观意见和思维是占首位的。产品的最终设计往往都是设计师来决定的,所以设计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应精通设计心理学,以更好的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来设计产品。工业设计的创新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精益求精。工业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创新也有着引导作用,恰当的心理表达能够让工业设计更具有灵魂。将设计心理上升到工业领域,工业创新与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吸引大众,在大众的消费需求满意度上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5国外设计心理学应用的启示
相比国内,工业设计在国外的发展比较早,由于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设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工业设计做出的贡献非常多,所以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程备受推广,知识体系相对来说非常完善。在我国,工业设计应在满足大众的最低需求上,追求更加个性化的设计,迎合现代化的发展,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产品的设计必须凸显消费者的审美理念。设计师应积极研究不同类型的工业产品,在不断的创新工业设计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国内工业设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消费者对于产品使用后的反馈也要重点关注,具体在工业设计创新中,就是要关注什么样的创新意识更受大众欢迎,产品还有哪些不足,消费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购买此产品的等等,从不同的产品使用者分析得到相应的消费心理。专业化的工业创新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自身发达的生产技术,将设计出更多的经典产品,以满足大众对于消费品的高要求,同时还能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工业设计的生产与创新。
6结束语
设计心理学对于工业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心理学更有利于让工业创新形成统一的整体。顾客对于工业设计产品的要求早就不仅是停留在产品质量上,产品外表也受到重视,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可以吸引顾客更多的注意。工业设计的创新不仅是凭第一感觉,而是要将形态与特征结合当时的心理共同呈现出来,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审美,也更要符合大众的心理,因此设计心理学在不断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色彩;图形;文字;艺术心理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并刺激其购买的饼干外包装让饼干包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艺术心理学方法在设计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艺术心理学方法就是从心灵事实的角度去研究文学艺术。在饼干包装的设计上就是以消费者心理为出发点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二、艺术心理学方法在国内饼干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艺术心理学方法在饼干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人的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审美的第一视觉以色彩为主,色彩与人反应的某种固定联系使其具有倾向性,不同的颜色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暗示,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红,黄,橙这些暖色调,一般给人以热烈,兴奋的情感,表示热情,温暖;而青,蓝,绿这些冷色调,则给人以清爽,冷静的情感,比如,康师傅3+2饼干的包装设计以红色为主,给人幸福,欢快的感觉。而且红色很具有中国本土风味,中国人过节日都会有红色相伴。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
(二)艺术心理学方法在饼干包装设计中图形的应用
图形的设计能够直接的传达产品信息,艺术心理学方法中格式塔心理学能够很好的指导图形设计。为了充分发挥饼干外包装的情感作用,饼干包装中图形创意应从“美味”与“爱心”处着手,增强情感诉求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旺旺雪饼。深入人心的旺旺卡通图形的创意设计。可爱,呆萌。其永远合不拢嘴的大嘴巴的设计更是让消费者爱不释手。
(三)艺术心理学方法在饼干包装设计中文字的应用
情感的设计在很大一部分上是依靠文字的排版。其与色彩与图形一样重要,文字设计在饼干包装设计中发挥的作用的也不可忽视。达利园旗下的好吃点饼干包装,“好吃点”这个名字就已经赢得市场了。第一,“好吃点”这三个字比较口语化,消费者比较容易记住。第二,“好吃点”三个字比较接地气,通俗易懂,也传达出该产品好吃的广告语。第三,“好吃点”的字体设计简单大方,黑色的字体上点缀了两点绿色和两点红色,红绿对比使字体看起来比较鲜活,尽管是红绿对比色,不仅没跳出画面,而且在整个包装中也格外的和谐,使该饼干包装富有灵气。
三、艺术心理学方法在国外饼干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国外饼干以众所周知的卡夫品牌为例。奥利奥饼干包装从色彩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典的蓝色包装在消费者的心里已根深蒂固,蓝色的主导色给人带来一种清爽的感觉,加上白色的“奥利奥”字样使整个包装显得异常鲜活。给消费者带来清爽,活力之感。在图形的创意设计上。我发现在奥利奥饼干的周围总是流淌着白色的牛奶,而且这种白色正与“奥利奥”的白色字体呼应,形成视觉上的美感。在文字设计上,“奥利奥”三个字体运用了三层叠加法,即最上层为白色的“奥利奥”字样,第二层为蓝色的背景,最后一层为白色的背景,这样的字体设计不仅仅传达了夹心饼干的信息,而且字体设计看上去清新可爱,富有节奏感。闲趣饼干也是卡夫旗下销售较好的一款饼干。在色彩设计上,以黄色为主,当消费者饥饿在购买的时候,看到了醒目的黄色,就会产生兴奋的心理。另外,清新的黄色与醒目的八边形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抢夺消费者眼球。在黄色带来的兴奋背后,一点蓝色的点缀又给人带来冷静的心理。在图形的设计上,经典的蓝色八边形的图形设计,具有趣味性。这种带有棱角的八边形让消费者联想到包装内装的饼干造型,也是八边的形状,加深了消费者对该饼干的印象。在文字的设计上,闲趣饼干本身想传达的情感就是休闲与趣味。通过闲趣字体的设计,就将这种情感体现出来了,闲趣字体的笔锋就有轻松自在之感。加上“闲”字头上一颗麦穗的设计,仿佛带领消费者走进了金灿灿的麦田,感受休闲自在的田园风光。将消费者内心所有的烦杂琐事,统统抛在脑后,享受此时的静谧与愉悦。消费者每次看到闲趣饼干都会产生亲近感。
四、结语
运用艺术心理学方法恰当处理饼干外包装在色彩、图形、文字这三方面的视觉语言,拉进饼干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饼干包装更加具有亲切感与感染力。这样的饼干包装定会在市场站稳脚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2-33.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设计心理学对于把握消费者心理,可以推动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产生,进而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1]。本文将综合分析设计心理学与产品设计,探索设计心理学应如何高效应用到产品设计之中。
1设计心理学概述
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设计心理学包含了心理学诸多的基础知识与原则。对于任何设计或者实践活动而言,人都是第一要素,对于设计心理学而言也同样如此,人的心理与需求就是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例如,格式塔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等。故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对所涉及的基础心理学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合理地甄别与选择,更好地把设计需求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设计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消费者的需求,在其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做一个较为细致地了解,并基于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建模。其次,设计心理学还需要对被研究者的使用过程进行研究,对被研究者使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再者,为了能够对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实现进步升级,还需要对用户的评价反馈进行分析,因为用户的反馈与评价是对设计的肯定或考核。最后,设计心理学还需要研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审美以及产品的各种使用环境。而作为产品设计师也只有在综合考量了以上几种因素的条件下,才能设计出更加出色的产品,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机理
通过在心理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能够简单表示人们的购买过程,即S—O—R,其中S表示受到刺激,O表示信息处理,R表示做出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通过感官来接受相关产品信息的刺激,然后在经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形成相关的形象或判断,最后在指导其自身作出是否购买的反应。在这一模型中,认识与意向这两个因素主导了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其中的认识过程,主要包含人的思维、知觉以及感觉,这里主要是指人对于产品的认识,都是从大脑对于产品的感知开始的,然后才是对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形成初步认识。而对于意向过程而言,其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注意以及意志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感是指行为人对于产品态度的反应,注意是指行为人对于产品的指向性或集中性,而意志是指人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2]。然而从心理活动发展到现实的交易行为还需要一个过程,即需求――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为动机对行为进行支配,而需求将直接影响动机产生。需求是指行为人对于某特定目标的欲望,这属于心理的范畴,需求为行为的产生提供动力。故此,在实际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应当对人的感觉、意识和思维进行研究,还应当重视对行为人需求心理的分析研究。所谓人的心理活动,就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主观反映,将现代心理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用到产品设计当中,就能够让产品更加适应人的心理需求。但是,作为消费者的心理,不是简单地反应,而是交织着复杂的情感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人的审美观以及心理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会随着时间与条件的变化而转移。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文化水平逐年提高,人们的求新意识也日益突显,致使现代人的消费心理呈现日趋多元的趋势,再加上当前市场上各种促销方式的产生,导致了市场竞争日渐趋于白热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各大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抓准消费者的心理。而适应消费者的心理不应当仅从促销商品出发,还应当充分考虑所设计的商品的适销性。所谓产品的审美功能,就是指产品通过其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以此来唤醒消费者的审美感受,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3]。这种功能是基于人的情感以及情绪的,是一种精神功能。审美感受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要依赖产品的外观的形态、质感以及色彩等因素。作为产品,其外在形式是先于功能传达到人脑之中的,消费者通过视觉对产品的外在形式进行反应,从而引发心理的感受。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有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也要有美的形式,以此来让消费者通过视觉唤醒对于产品的美感,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故此,在产品设计阶段,设计者必须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做细致地分析研究,通过应用诸如色彩与比例、对比与呼应以及重点与主次等法则,设计出更加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总之,产品设计师应当对设计心理学做充分地研究,重点关注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各种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用现代工艺手段,设计出实用性强、外观又好的优秀产品。
3当前我国产品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制造业与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在产品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设计效果不佳,预期发展目标达不到等,具体如下:
3.1对消费者的需求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个人印记,对于消费者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了解消费者对于产品性能以及审美的需求,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符合群众的需求。例如,我国工业汽车行业的发展初期就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创新,通常都是注重对国外车辆的引进。与此同时,在实际的汽车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很少将人们的性格、审美以及偏好等因素与汽车设计结合起来[4]。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汽车严重缺乏创新性,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本土化的特点却又十分不足,进而致使人们对于这类工业产品的满意程度一直不够。再者,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过度地追求创新发展,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标新立异,表现出过分独特的色彩,但是这类标新立异的设计由于缺少科学的市场调研,再加上设计师个人能力的不足,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2缺乏必要的反馈与信息支持
所谓反馈,其内涵就是对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基于信息支持,让用户提前了解关于产品的使用以及操作结果等方面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产品设计人员在研究出新一代的产品的时候,上一代的产品可能还未完全投入到相应的市场中。但是就这部分产品而言,其研发或者设计过程必然缺少充足的市场调查研究。而当一小部分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进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设计人员通常也不会对产品的市场流通做必要的反馈工作,具体表现为缺少对产品的操作顺畅程度、操作失误率以及是否符合消费者的真切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致使其难以对后期加工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4设计心理学应用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转变设计理念
传统的设计理念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故此应当被更加科学的设计理念取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关注人的感受,并以设计心理学的要求为基础,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当自觉向设计人员传输人本化的设计理念,以为了用户需求而设计作为基本出发点。
4.2应用科学的产品设计调查方法
以往人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较多的关注点都在产品的质量以及功能之上。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无论是审美水平,还是审美需求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会关注产品的质量与功能,还会对产品的审美设计做一定的考究。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综合全面地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真正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5]。但是在实际的用户需求调查研究中,容易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受调查用户不愿意配合等情况。针对此问题,就需要在产品设计的实际调研中,依据不同用户的特点进行区别调研,应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方法,为提高产品设计的市场适应性打下坚实基础。
4.3建立建成科学的用户模型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消费心理学是教学实践性的首要环节,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第二教学引入方式的实践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消费心理体验进行整合。如在讲述“欲望、效用”这一组心理概念时,教学设计引入美国经济学家萨?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让同学讨论什么是幸福?有的说:“吃好、穿好就是幸福。”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反对,并大声说:“玩好才幸福。”有的同学又说:“身体健康是幸福……”幸福是一个主观感受。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消费的过程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从幸福方程式看,要使幸福增加就要提升等号左边分子效用的值,降低分母欲望的值。进而提出效用和欲望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一个主观感受没有客观评价的标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同一个人对同一种物品的消费,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故效用是不相同的。推销商品就要推销该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大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幸福感就越多,消费者就会快速并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购买。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加深对抽象的心理学概念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市场营销策略的策划中
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从营销实践性中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自己的消费心理体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解消费心理学,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的促销经营策略。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消费心理学源于生活、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对消费心理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的情景设计:让同学们分析自己身上穿的服装,回答购买这件衣服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有的说保暖、有的说耐磨、有的说颜色漂亮、有的说款式流行时尚、有的说买这件衣服是因为降价、有的说我的衣服是名牌……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如果你就是这家服装企业的决策者,产品怎样才能激发顾客购买?”引发学生对企业应用消费心理学制定营销策略的兴趣。企业在开发设计产品时就要了解消费者购买的心理动机。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突出使用价值、舒适安全、稳定适用、经济合理;实现产品的心理功能:象征意义、审美价值、个性化、追求流行时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要考虑目标群体的经济能力。在与顾客沟通促销是要突出品牌的个性化与流行时尚。让消费心理学回归企业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处处存在消费心理学,了解消费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力,强化职业教育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