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生物科学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食品生物科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食品生物科学

篇1

引言

食品生物化学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对组分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与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2]。教学内容涵盖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储运变化规律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规律与趋势等诸多教学内容。“食品生物化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类院校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3-6],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抽象,直接结果是学生理解有困难,难以理解记忆;第二,知识点多,直接结果是记忆不扎实;第三,开课学期早,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就开设该课程,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困难。故此,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成型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否则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继而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目的在于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

1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专业设置中,食品专业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二者在课程设置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核心专业基础课[7-9]。“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1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工程认证10门专业课之一,其教学质量将事实上反映专业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1-12]。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年成立,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教学条件支撑,现有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以及食品基础、食品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吉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展开教师和学生双向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当面对大量的高素质本科生生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出口质量,“食品生物化学”这一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更显得刻不容缓。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及走访国内、省内兄弟院校相同和相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特点,对该门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持续调整与改进。

1.1教学课时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现阶段使用教材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传统课程内容构成全部教学内容[13-14]。此教学内容,首先结构基本满足学校专业要求,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同时与教育部在专业教育中强调的强化基础教育、适当缩减专业教学课时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综合以上因素,在连续多个版本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2015,2017版)中持续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总学时设置进行调整,从总学时80学时,首先缩减为60学时,然后进一步缩减为48学时,指导最新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实验部分独立设课。通过对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达到了知识系统、特色突出要求。

1.2教学内容的组成与调节

1.2.1教学内容的组成“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如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对糖类、蛋白质、脂类、水分等要保证其基本学时。同时,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紧贴后续众多的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大量应用,从而凸显其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内容组成既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掌握。如水分教学中就存在着大量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但是借助“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干燥与升华教学内容就有效地提高了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与易记性,从而极大地鼓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1.2.2教学内容的调节“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了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以外,还含有大量的可调节内容,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根据专业的教学实际及时增减调节这部分教学内容,使其不仅与其他专业课紧密衔接,同时使其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2教学模式调整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验授课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各类化学反应,更包含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13年的不断尝试与调整,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科学规划,兴趣引导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难懂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如何在第1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成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的第1步。要上好第1堂课,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堂讲授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做到细节不放过,由小及大,细节处体现该课程的重要性。其次,改革传统第1堂课讲授生化发展史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在第1堂课介绍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实际教学效果表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如连续在2014—2015第2学期(春季),2015—2016第2学期(春季),2016—2017第2学期(春季)3个教学学期介绍了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一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不仅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化反应入手,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生化知识无处不在,如早餐吃的米粥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午餐吃的鸡蛋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晚餐吃的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正是这些不断加入和不断调整中的新鲜内容,确保学生对该课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第1堂课结束时带着问题离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同时鼓励当他们带着问题的解决办法回到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回到课堂,从而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2讲授为主,一法为主,多法互进

目前,讲授法由于其通俗化和直接化的特点,仍是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正是讲授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存在着很大弊端,那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这将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适时加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目标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互进,集中每种教学方法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研讨、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3兴趣引导,实际切入,理论深化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概念、原理、反应式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采用讲授教学将使得整个课程干瘪、枯燥、不生动,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将很难使得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高度专注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十分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刻刻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中。例如,在讲授DNA结构时,以不同物种间的差异与联系为切入点,具体以鸟类、鱼类、人类为例介绍他们DNA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以实际切入,理论深化,在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情绪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4以具象解释抽象,强化实验教学,与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结合

在实验教学方面,突出与食品科学学科相关的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糖酵解过程中间产物鉴定等实验,为了弥补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部分实验的不足。另外,借力吉林大学的各项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生物技能大赛等载体,鼓励并积极参与学生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从而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从2012教学年度开始,带领本科生团队参加以上2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所带团队获得多项校级科研立项与奖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事实证明抽象理论教学与具象科研活动的有效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3综合考查学习情况建立科学的复合型考核体系

针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特点,对考核体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采用复合型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考核内容是知识点的识记,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第二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考核方式有小组讨论和小组答辩;第三是实际动手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实验的实际操作,考核方式为实验评分。同时在以上考核体系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如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大学生物技能大赛、“挑战杯”吉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加此类赛事将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更深一步认识。根据这个标准并结合学校相关要求,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成绩(A%)+笔试成绩(B%)。其中,平时成绩的计分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小组报告、课堂测验、出勤情况、课堂答问情况等,笔试成绩的计分项包括结课后学生上交的学结、小组讨论报告和期末试卷。同时,虽然二者在成绩中的占比在多版本教学大纲中始终不变,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每学年开学的执行教学大纲编写中,及时与教学班承担课程的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做到成绩考核系统稳定同时动态可调整。这种考核方式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为基础,综合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因而相对公平和公正,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教互进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素质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从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第二,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学院、学部的学术交流活动,连续参加多年的学术年会,积极与组内组间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脑力碰撞,激发自我,不断学习。作为访问学者,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交流学习,与该领域国外专家就教学科研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交流活动。通过以上的工作,不断自我提升,真正做到了学教互进,有效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40-02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 in classroom,the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and the better traching efficience was obtained.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食品间联系的一门科学。通过研究并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食品;研究有危害作用的微生物,并进行有效检测和监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进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高级专业人才至关重要[1-3]。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繁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更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再加上现阶段大学生生物学知识普遍较差且逆反心理极强,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极可能因为所学知识难于理解、抽象难懂而产生厌学弃学情绪。近年来,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3个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选择优秀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选择内容全面的优秀教材,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目前,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使用的是由樊明涛等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材。此版本教材内容较全面新颖,并且汇集了学科前沿进展。同时,选用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作为参考书,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另外,向该课程的学生推荐国外优秀教材“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和《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微生物学》等作为课程辅助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本校自编了一套《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讲义》,以充分适应专业发展需要,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2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门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与其他相近课程内容重叠的情况,因此根据课程内容主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炼,避免教学内容庞杂重复。例如在“微生物的代谢”这一章,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内容重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微生物代谢过程的讲授。比如,详细讲述了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并介绍了青霉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这几种抗生素如何攻击肽聚糖的合成而达到抑菌作用。这既让学生们感觉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讲述的代谢与生物化学课程所学的明显不同,同时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代谢与微生物的安全控制密切相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材中“微生物与食品制造”这一章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内容高度重复,课程中并没有讲述食品的发酵工艺,而是参考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讲授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传统发酵食品部分,主要是介绍这些食品微生物的特性和用途,这既不会和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冲突,而且还会为以后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开设的设计性实验,向学生们讲述如何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提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和奖励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开展双向共同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首先,在课程讲述过程中留下悬念,以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思考。例如在 “微生物生态学”这一章的教学前,就向学生提出“酿酒虽然都用到酵母菌,但我国白酒的酿造原料是淀粉;酵母菌是不能直接将淀粉发酵成酒精的,我国白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这一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一章课程开始时,部分学生能答出:“我们白酒酿造的酒曲中有根霉和酵母,根霉将淀粉糖化有利于酵母的酒精发酵”。这样就启发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汲取知识。例如,在讲授到食品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相关内容时,提出“水产品非常容易腐败,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微生物所带来的腐败?”,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常识,提出了低温、加盐腌制、晒干和添加防腐剂等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开展实践、探索,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6]。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常规课程教学完成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完成,以拓展学生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然后开展课堂专题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例如,“随著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抗菌物质能否战胜耐药微生物?”“如何分离食品中的乳酸菌?”和“为什么贵州和四川地区产的白酒风味好?”等专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启发与引导,并鼓励同学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最后教师总结讨论内容,并解答遗留的问题。通过研讨式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3 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并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发展学生们的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食品微生物课堂上,经常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之前,先将水产品加工厂和饼干加工厂的生产车间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对比。首先将学生们从课本中带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现实生产中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产品加工厂与饼干厂的生产车间的卫生环境差别如此之大”让同学们思考;最后告诉学生,水产品含水量高,微生物很容易在其中生长,因此水产品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特别严格;而饼干含水量低,微生物在其中很难生长,故其加工过程对其卫生环境要求不严格。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本章教学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奖励式教学

在教育心理学中,奖励是对个体学习需要心理的满足,实施奖励教育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可行性路径[7]。在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采取激励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特意设计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增加平时成绩分。这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而且还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又比如,在食品微生物的显微观察的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到的优秀实验图片可上传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上。这明显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主动总结制片和观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及其他技术性教学设备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多媒体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信息,将抽象难懂的课程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内容。并且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大,教学效果较好。

在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影同行,实现微生物学教学的“动态”发展,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等用图片展示出来;DNA的复制、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和发酵罐的控制等内容用动画来展现;鞭毛细菌的运动、细菌的群体感应和微生物的应用等用视频来演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机能,增强了学生的课程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部分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今后还要继续调整、改进,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教学方法的合理采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杨亚珍,吴华伟,余知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265-266.

[2] 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3] 王远亮,王传花,侯爱香,等.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3):156-157.

[4] 刘唤明,邓楚津,雷晓凌.微生物工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2):215-216.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78-01

食品生物化学是我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一直是我们食品生物化学课题组致力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学科,不仅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等许多奥秘,而且还涵盖了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与食品营养、质量、储藏有关的化学及生物化学知识。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传授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相关改革。下面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经验作以探讨。

1 教学内容设置

食品生物化学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课程系统性不强,各章节相对独立,知识点比较零散,容易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食品生物化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1]。

在教材选取上,我们坚持选用最新的教材,力争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目前采用的是高职高专食品类课程规划教材,郝涤非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食品生物化学》,该教材所述理论知识与食品加工生产联系紧密,侧重于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对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和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坚持 “企业所需,我所设置”,使学生毕业后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达到工作与学习高度融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敬业精神。教学内容包括水与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糖类化合物、脂质化合物、食品风味物质、色素等(11章40学时理论、6项实验20学时及4学时综合训练)。教师将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将之贯穿于食品原料供应、加工、保藏的全过程,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1 问题引导法

问题引导法是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较好方法,它以问题为索引来揭示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2]。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好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寻找答案。如“大家吃的饭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学习糖代谢概况、糖分解代谢等理论性知识;如超市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不同颜色的油脂,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油脂有什么区别吗?它们在风味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脂质化合物这章的内容;如“鸡蛋中含有哪些蛋白质?生吃鸡蛋有利于健康吗?豆腐是怎么制作的?引导学生学习食品蛋白质这章的内容。

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以辅助说明或证明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思考兴趣,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我们选择了一些经典的、针对性强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经教师介绍或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蛋白质时,联系“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豆腐的制作方法”;在讲授糖类化合物时,联系面包表皮的金黄色可通过还原糖和氨基酸的添加量及焙烤温度来控制等例子,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并适当放松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2.3 多媒体教学

由于该课程含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过程,学生普遍反映内容不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给教师授课带来不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flas技术和幻灯片相结合来演示肽平面的旋转、肤链的折叠及DNA双螺旋结构等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缩短了讲解这些内容所用的时间确保了教学的质和量。但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授课节奏,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讲课速度。

2.4 网络教学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得以大大加强。我院食品生物化学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制作了相关学习网站,将多种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把教学计划、教学方案、随堂习题、试题库等放到网站上,同时还建立了讨论群,这使学生与教师既能充分互动,又能及时实现信息共享。

3 考核方法改革

该课程一改传统的试卷式笔试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总成绩中,过程性考核的比例为60%,其中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5%,课堂发言、讨论情况10%,作业完成情况10%,实验报告5%,技能考核20%(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考核评分,考核学生个体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终结性考核的权重为40%,采用理论试卷进行考核。

4 展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了相关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充实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加快《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邵颖,魏宗烽.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认识与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232):111-112.

篇4

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由于食品物性学课程数学公式多,涉及流变学、数理方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3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物性应用案例讲述食品物性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在实验室条件许可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例如,可以用牙膏来解释流变学的含义:使用牙膏时挤出要容易,挤出后要求挺括,在牙刷上不能下陷,刷牙时又要轻松,这就要求牙膏遇到剪切时黏度迅速下降,静止时又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以保持坚挺。学习液态食品的流动特性时,首先让同学回忆倒水和倒油的现象,油是稠的,流动慢;水是稀的,流动快。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现象?若不让它们流动还会出现这些现象吗|51?可以用薯片的脆感、果冻带弹性的滑软感来解释食品质构对食品风味的重要性;用水果可制成原电池引出食品的电学特性;用通过加热可使食品失去水分引出食品的热学特性等|41。在进行质构学部分讲述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市场上的面包,同样的重量,大小差别很大?除了菌株以及焙烤工艺的原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然后再介绍要想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要了解原料的物性。在面包生产中,面粉的物性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面粉颗粒度、面粉的成分、添加水分的多少等,直接影响着面团的流变特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构。

2学生专题讲座

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他们课程压力相对小,时间自由度大,研究积极性高,自信心更强。因此,学生专题讲座是研究生教学的有益补充|3]。对于研究生来说,单纯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关注学科前沿,并具备查阅文献和总结报告的能力。尤其对于一年级的研究生,这种训练十分必要,不仅锻炼学生査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食品物性学究竟在食品科研和实际生产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通过査找文献和阅读最新研究论文,

关教学资料,特别是关于食品物性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方面的信息,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强大实用性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食品物性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布置各小组的专题讲座题目(表1),要求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应题目的课件制作、课堂演讲和提问解答(30min)。教师提问、点评,肯定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分析和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科学型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思维、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专题讲座题目举例见表1。

在食品物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进行着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穿插到各个知识点中,如在讲授食品的光学特性时,可讲述现代成像技术和现代光谱技术,如核磁共振、CT、超声、高光谱成像技术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应用的最新科研动态。

3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食品物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课程总学时中分配一定量的实验学时配合理论教学。在实验项目类型设计中应包含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应覆盖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果实硬度计、黏度仪、物性仪、色差计、热分析仪等。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验装置,如空隙率测试装置、黏弹性模拟实验装置等[11。笔者在讲述“食品质构学”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感官评定实验,实验由二年级的研究生组织,由一年级的研究生处理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实验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为以后进人食品加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篇5

食品微生物学是专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种类、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的一门学科。其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对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1]。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后,学生再按照实验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内容设计上存在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设计型实验偏少[2-3],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只参与部分的实验过程,其它的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处理,如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实验器皿的处理等,学生没有参与,造成了学生没有掌握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只会进行实验操作,不会实验前、后处理。等到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会发现,企业所做的实验都是综合性的实验,基本上没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从样品检验准备到检验过程,再到检验后对样品和培养物的处理,都由自己完成,没有人为他们做准备。而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实验却只学到了中间的检验过程,因此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用人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4]。基于以上背景,如何使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学习完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验后,就能符合企业对食品检测岗位的人才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课程教学团队课改的初衷。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5]。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

1.1以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即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以实用型为主,这正是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区别。基于此,“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企业与微生物相关的岗位,如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结合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对微生物检测方面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对食品企业对微生物相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调研的方式,来确定“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1.2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只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不重视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实验流程的掌握。实验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实验器皿的包扎、样品前处理方法设计、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等工作通常是实验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实验后的处理,如实验器材的清洗和检验环境的消毒处理等工作学生也没有参与,或者是仅有少数几位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这就造成学生仅掌握中间的实验操作部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思路和流程,与企业对微生物的人才的需求相差较远。改革后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重视学生对微生物检测准备工作的设计和训练。学生经过改革课程的训练,能够形成系统的职业技能,且能够取得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的国家职业资格书,迅速适应企业检测岗位工作。

1.3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完相关的微生物课程后,必需到企业实习,通过企业的考核后方能取得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学分。这有助于学生接受更新的知识,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2.1依据岗位需求定内容,依靠行业建课程

根据食品相关行业的岗位需求,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除了不实用的内容,减少了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与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的内容。同时,注重微生物与食品学科的交叉,及时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推进与食品行业的接轨,同时增加了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前沿知识的了解,满足行业需求。2.2实践教学中心化,职业技能培养综合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大幅提高实验课的课时,使理论与实验比例为。

2∶4;在实验安排上,实行先教基础性实验,再教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确定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增加实验的课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强化学生实验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探索创新、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的高技能素质。

2.3注重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教学

在实训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理念。即以实际食品微生物应用于生产过程为设计依据,以利用微生物生产不同的产品为任务目标,按照食品微生物操作技术为对象进行项目设计。从最基本、最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对食品中微生物各项指标的检测技术进行分类训练。通过布置任务提出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根据食品检验、发酵性食品厂生产以及产品检验、生物技术支持、各实验检测机构等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教师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预习后教师对实验的内容与注意事项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教师边回答学生的疑问,边对学生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启发方式与学生一起探讨,使“教、学、做”有机的融合成一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服务于特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些都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即学生在学校学的就是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用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零对接。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为主要内容开发出来的课程教学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目前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一种重要模式。

作者:蔡尽忠 单位:厦门华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2]张晓伟,王加华,王德国,等.内容单元化及授课方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2,41(12):111-112.

篇6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当前,中职院校的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创新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环节。缺少情景教学,还是只注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门强理论性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部分的内容理论抽象、难懂,传统的黑板教学的模式并不能达到目的。为教师授课还是中规中矩,按照课本的知识给学生进行大满灌式的上课模式,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对于当前中职院校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还是凭一张试卷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大部分学生也认为对于本课程的学习以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重点的复习考试以后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除此之外,中职院校的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不能够有效的促进和督促学生的学习,并且不能够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本门课的学习上。

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就国内而言,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仪器或设备相对较少。这就对于本来很抽象的食品生物技术学科来说,一些抽象的生物技术表述在传统的教学课本中很难使学生完全明白,教学创新遇到很大的阻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很少能获得最新的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这就制约了中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创新改革的脚步。

中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的措施

完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不同教育类型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本情况等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别。对于中职教育中的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来讲;大满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它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无法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因此,中职教师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食品生物技术不光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完善教学形式,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习更加接近于生产实践,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使他们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加强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有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中职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开展不同教学内容的有力保障。中职食品生物技术学科的评价机制可以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机制,其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取作业布置、沟通、实例分析等评价方法进行,让其占总成绩的65%;终结性评价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占35%。食品生物技术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增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在学习中的运用。综合考核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能力。

篇7

摘要:对专科班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旨在提高专科班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使一个学习基础比较弱的群体能够比较轻松理解和接受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为今后的学习或研究奠定一个较好的专业基础。关键词:生物化学;专科;教学研究;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36011 调整教学大纲,适度降低学习要求生物化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树立“以生命为本”的理念,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将其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正在建设中的精品课程,近年来,我院在生物化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授课形式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究,并着力于增加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针对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了不同学时和内容的教学大纲。对于食品科学本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32学时。对于食品科学专科来说,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和更新。1.1 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课程结构合理;教学内容新颖且精要;与相关课程衔接得当,力求适应本专业的需求;注重课程基础内容与学科最新进展的有机结合,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 第一模块: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为蛋白质、核酸、酶等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理化特性等。第二模块:物质代谢:主要内容为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各条代谢途径的生命意义,各代谢途径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第三模块:基因信息的传递:主要内容为从分子水平阐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即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等。1.2 实践性教学包含两个方面(1)实验教学:验证基本理论的论证性实验和生化基础技能性实验,从课程内容体系来设计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社会实践性活动:创造力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素质的培养,除大纲已安排的实习内容,课程教学还应补充个案分析、科研设计或上网查阅并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活动,以满足创新运用、追求个性发展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就业接轨的实践能力。 2 强化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实际出发,实施综合教法。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课程体系结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体系和学生总体认知水平,对教学各环节综合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从各自的教学目标出发,将各种教法进行筛选改造与优化组合,并使这些教法和手段能与多媒体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交替使用。(1)筛选改造与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因材施教,凸显实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广与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强调实施综合教法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即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以及交互功能强等优势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效果。近几年制作和收录了大量的彩色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网络版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师授课全程录像,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精细的动画展现,教师比较容易讲清楚这些生化过程,节省了许多时间,并在课堂内留给学生充分的理解、记忆时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网站,使教学网站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方便使用,并且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助学习平台。(2)课堂教学中还需充分利用教师体态语言的作用,注重参与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教学民主,通过“启发、引导、推荐、互动”,突出以生命为本,将教学强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实验在理、工、农、医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全面学习和掌握对各专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更充分地、深层次地理解掌握好每一堂实验课内容,并通过课程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取决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基础。如何使学生们在进入实验室前就对将要进行的实验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对操作流程、操作要点、正确的实验现象、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理有个基本的感性认识和普遍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课前预习。针对实验课教学,我们采取以下一些改进措施:(1)课前完成实验预习报告;(2)做实验之前,先认真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充分理解实验步骤;(3)实验过程中,尽可能规范操作,以减少实验误差;(4)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同时完成实验报告。特别是对于专科班的学生,生物实验的专业基础了解得比较少,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还比较薄弱,更是需要对实验课进行较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以提高了实验课质量。4 通过布置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印象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我们以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内容为主线,制作了多媒体网络版课件,网络版课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学习指南、理论教学、专题讲座、实验教学、练习题、在线答疑、教学动画、教学录像等。网络课件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促进了教学相长和教学互动,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专科班的学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布置重点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促使学生去看书,去和同学们相互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以考促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 总的来说,面对专科班生物化学的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这一门课的基本理论和原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生命的现象,并应用于指导实际的工作或研究。参考文献[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等.对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7.[2]郑铁生,姜旭淦,徐顺高,等.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教学改革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5,12,(3):2526.[3]徐洪,赵涵芳.开展生物化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若干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1):13.[4]韩晓琳,吴福国,郭子林.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及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3):2627.[5]李月.设计性计算机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创新能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4):7881.[6]封昌权.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194,(3):6366.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课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目前,很多教师都能使用一些软件制作课件,在课件制作中,视频素材的应用非常普遍,来源也十分广泛。但是,尽管我们从网络上能收集到所需要的资料,但针对性强的少,文件较大,大多数的文件格式,用一般的播放器无法进行剪辑处理,对于多媒体教学意义不大。以“人的生殖和发育”为例,人的生殖和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述整个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能将此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的视听等多重器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孕育与诞生和艰辛,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情。然而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获得整个过程的视频很困难,费时费力,但获得人的生殖和发育的各个时期的图片相对容易。因此,对现成的视频素材进行整合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获取和处理视频资源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

一、生物学视频资源的搜集和获取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在生物学资源光盘中获取;②在互联网上搜集(例如中央电视台网站有很多可供点播的生物学视频资料,可在线观看或下载);③在计算机上录制实况生物学电视节目(可用软件录制或用电视卡录制);④用数码摄像机录制身边的生物学视频。

二、生物学视频资源中各种素材的编辑

生物学视频文件往往很大,而我们需要的往往是其中的几个视频片段,甚至只是几个画面、几段声音。那么,怎样才能将它们快速提取出来呢?使用的软件和方法有多种,例如目前计算机普遍使用的 Windows Me/XP操作系统中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就是一种使用简单、具备一些实用的视频编辑功能的常用软件。下面介绍一种较新版本的软件——会声会影11.0(Ulead Video-Studio)及应用方法。

(一)会声会影11.0软件的介绍

该软件为Ulead公司出品的一套较新版本的编辑软件。它的最大特色是带有一个直观的、基于步骤的界面,操作简单。编辑视频步骤为捕获、编辑、效果、覆叠、标题、音频和分享;提供三种视图方式,分别是故事板视图、时间轴视图、音频视图。主要功能包括:捕获和编辑视频素材、添加转场和覆叠效果、添加标题和字幕、合成影片中的声音以及分享和输出影片、刻录影碟。与PPT文件相比,可以避免多次翻页进行文稿切换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及文件链接可能产生的错误,而且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调节播放进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试用版可从很多软件网站上下载安装。

(二)生物学视频的重新编辑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添加图片素材。打开会声会影11.0,单击步骤栏中的“会声会影编辑器”按钮,进入操作界面。在对素材进行编辑之前,首先要将各种素材添加到各个编辑轨道中。会声会影中的“时间轴视图”中有五个轨道,分别为视频轨、覆盖轨、标题轨、声音轨、音乐轨。添加素材的方法有:①从预览窗口右边的素材库中选取相应的素材并将它们拖放到时间轴的对应轨道中。 ②单击“时间轴视图”上方的“将文件插入到时间轴”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取相应的素材并将它们拖放到时间轴的对应轨道中。在时间轴的各个轨道中可以根据需要拖动文件来调整素材的顺序。这里我们将在素材库中选择“图像”单击“加载视频”按钮,弹出打开图像文件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选择人类生殖和发育各个时期的图片,单击“打开”按钮将其导入。③将这些图片拖入视频轨,并按照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排列好这些图片的顺序。选取两张图片作为片头和片尾。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变化,可以通过拖动图片的长度,增加画面停留的时间来放慢播放速度。

(2)添加转场效果。为了使图片之间的切换更加自然、流畅,可以在两张图片之间添加转场效果。具体操作是:单击“效果”按钮,切换到“效果”面版,素材库中将显示大量的转场效果。我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效果将其拖动到两个素材之间,当鼠标的右下角出现一个“+”符号时释放鼠标,系统会自动将转场效果添加到两个素材之间。

(3)文字输入与编辑。双击预览窗口出现光标即可输入文字。在输入文字标题时,预览窗口中会显示一个浅色的矩形,这是标题安全区,它是为文字推荐使用的最大尺寸。在此区内可针对每一张图片输入其对应的发育时期的名称作为标题,如在片头图片输入课件的题目“人的生殖和发育”,在其他图片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如“”、“卵细胞”、“受精卵”、“精卵细胞开始融合”、“受精卵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等等。用鼠标选中文字,然后点击预览窗口右侧的编辑就可以对文字的大小、颜色 、字体样式、对齐方式等属性进行设置。如果文字以静态的方式出现,将会给人一种呆板、沉闷的感觉,可以通过选择各种动画效果对文字进行动态编辑,在此让文字说明以飞行的形式出现,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文字的动态感。注意将标题轨上的文字长度通过拖动调节至与胚胎发育每个时期的图片相同的长度,以确保图片与文字同步出现与消失。

(4)添加音频素材。添加音频包括为项目添加录音和音乐。音频步骤由两个轨组成:声音轨和音乐轨,可以在素材库中选取人类生殖和发育各时期形态特征的录音解说并将其添加到声音轨。具体操作是:单击加载音频按钮,弹出“打开音频文件”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选择所需要导入的音频文件,单击“打开”按钮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音频与图片同步开始和结束,要使声音轨上的录音的长度与视频轨上的图片的长度保持一致。会声会影还具有录音功能,因此还可以通过录音的方式来添加音频素材。具体操作是:单击预览窗口右侧的录音,调整音量对话框将显示。当对麦克风说话时,仪表会闪动。单击“开始”按钮,然后开始录制。录制时,可根据预览窗口上的生殖和发育图片和进度进行解说,以使录音解说与画面同步。当录音结束,单击停止,这时录制好的音频素材将自动添加到时间轴的声音轨中。播放时,录音解说就可以和图片融合到一起了。

(5)保存文件。当完成视频编辑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输出视频。这里可以选择[文件-保存]或[文件-另存为],先将视频保存在会声会影项目文件,这样可以随时返回到项目并进行编辑。一旦将其保存为视频文件,以后将无法修改。

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很快将图片编辑成了动态的视频文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文件,可以连续向学生展示多张图片及对应和文字说明、录音解说,这样,可以避免多次翻页带来的麻烦,节省了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08-02

本科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教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科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对其未来的继续深造或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1]。《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亦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将很大程度上反映专业教学水平。由于生物化学专业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专业知识的覆盖的范围亦广泛,这给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许多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性。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及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又兼顾教育的个性。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局限性

教学是教与学同时存在,并相互统一的过程,教与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采用课堂讲解、写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学生一般情况下是被动地接受[2]。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知识的灌输者;“填鸭式”教育就是对此种模式的形象比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也来越显现出严重的问题,当前高科技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越来越不能得到满足。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教师自然而然地会成为课程教学的唯一权威。在这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似乎都仅仅成了机器,只做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②课程教学除了授业之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传道”。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学会思考,让理论知识生成生活智慧,形成“思想”,而这也应该是贯穿于生化课程的灵魂。而传统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取灌输式和强制式的,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只产生机械的“短时记忆”而已,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很多学生期末考试一结束就把知识全忘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体现。

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教学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食品物流管理等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涉及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的综合性学科。《食品生物化学》从食品科学技术的角度,以人和食物为中心,概述了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和与人类食物质量特殊有关的营养组成、结构和性质,并着重从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特别是蛋白质、酶、核酸等大分子的结构和生物功能来研究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新陈代谢、感应、运动、生长、繁殖、遗传等以及一部分生物所特有的保护、免疫等生命现象。

《食品生物化学》共4学分,理论授课为52学时,实验课12学时,共设3个实验,其中1个综合实验6学时,2个验证实验,各3学时。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及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1.上好《食品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被认为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最难懂的一门课。一般学生都会对这门课有恐惧感,觉得上课可能听不懂,考试可能考不好。因此如何在第一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传授学生一些学好这门课的方法技巧,就成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的第一步。要上好第一堂课,教师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堂讲授的每一个细节。其次,在传统的第一堂课讲授都会大谈生化的发展史,事实证明在第一堂课多介绍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如介绍当年与生化相关的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第三,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生化知识无处不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这门课充满热情。最后,在第一堂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带着问题的解决办法回到课堂,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科学故事教学、问题驱动以及形象教学的课程教学方式。科学故事教学的模式指的是教师选择生化发展史中的一些经典科学小故事如:DNA双螺旋的发现、维生素的发现、核酶的发现等以文字或小视频的形式给学生。教师首先讲解理论知识点,再对相关科学故事进行讲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科学故事让学生更深刻领会该知识点的重要意义并调动学生的科研探索的兴趣。问题驱动教学是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以专业知识相关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组讨论、总结阐述。让学生自己讲解清楚知识点。而形象教学的模式是让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多采用打比方、作比喻等较形象的方法来讲解生化中复杂、抽象的问题。如:讲解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时可用“农夫与蛇”的经典故事来打比方;可以将癌基因与抗癌基因比作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思考如何用简单形象的方式记忆复杂的生化知识。

3.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食品生物化学的许多理论知识较抽象,难懂,单纯讲授有困难,且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生物化学中的物质代谢是课程内容的重点及难点,涉及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分解与合成代谢,有许多关键生物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催化的酶。通过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如,在讲解糖代谢时,结合现今社会糖尿病高发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清楚认识糖的代谢过程,帮助他们意识到维持血糖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的可能出现高血糖症的长辈如何合理安排膳食;如,在讲解脂代谢时,结合学生比较关心肥胖和如何减肥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认真学习脂肪分解与合成代谢的过程,开展有关如何科学减脂的课堂讨论。

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应用对改善学生被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同时让复杂枯燥的生化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生化不仅对大学学习重要对他今后的生活都十分重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前,《食品生物化学》考试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造成了学生考试压力过大。而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死记硬背概念、理论知识上,学生只记标准答案,尽量保证一字不差地照搬,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后,《食品生物化学》考核方式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适当地放宽比例,将期末成绩调整为55%,平时成绩占45%,其中课堂出勤率占5%、随堂测试占20%,课程实验占20%,同时学生在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若表现突出可予以加分。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那些平时迟到、旷课,实验不认真的同学,光靠考前突击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3]。整个教学过程就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意义十分重大。为此,我们在工程教育认证相关理念的指导下,清楚认识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针对传统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太单调、教学过程死板、师生交流少等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问题,进行了《食品生物化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我们的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主体地位,主动学习;丰富课堂讲授方式,使课程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体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性及创新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4]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新颖性,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其次情境问题要有双向性,让学生“活”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甚至于与教师进行辩论,形成良性的双向交流。再次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态的,而教材则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创设的问题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所创设出来的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活泼的方式展开,如课堂小组讨论、辩论、课后查找资料等等。以《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工程这一章的学习为例,先请同学们回答目前市场上有售的果汁饮料,询问其色泽、口感等问题。再将市场上销售的果汁与新压榨的果汁进行展示,从色泽、口感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新压榨出来的果汁存在黏度大、色泽浑浊的问题。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市场上销售的果汁经过了怎样的处理呢?

二、提出问题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也是教学实施的中心。所选?裼肴范ǖ奈侍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同时使授课内容和新知识自然地被引入和接受。在提出问题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分析创设情境,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提炼问题。以解决果汁澄清的工艺问题为例,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直接压榨的果汁与市场上销售的果汁的差别。学生以此引出一些问题:造成黏度和浊度大的物质有哪些?可使用哪些酶进行相应的降解?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酶?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利用教材中食品酶工程这一章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介入探究,为学生提供信息,向学生进一步的提问,帮助学生自主通过归纳得出答案、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教师应对“正确”答案有所掌握,学生通过探究应被引导到所要形成的结论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思维活动的指导者。[5]以解决果汁澄清的工艺问题为例,果汁的澄清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剂和酶制剂两种不同的方式完成,而本次授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掌握酶制剂处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提出酶制剂处理方法的一些优点。最终学生得出利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处理的方案。在方案实施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确定酶的使用浓度和使用条件。最终还可以在实验课中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测定未加酶处理和加酶处理的果汁的透光率,测定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单独处理和联合处理的果汁的透光率,比较不同处理的透光率有何区别。甚至可以通过设置创新课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果汁澄清的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设计,得到关于苹果汁、山楂汁、葡萄汁、草莓汁等不同类型的果汁所对应的酶制剂处理方案。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12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生理的需求上升到对品质、风味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在食品原料储藏、食品加工及流通、消费等领域,无论是否主动利用微生物,微生物都会从多方位进入相关环节中,直接影响食品的生产。尤其是微生物在生长代谢中可能产生对人有毒害作用的产物,将严重危害食品的安全性。这就要求食品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应用微生物学的技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科学地防控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因此,对于食品类的本科专业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生产实践调整微生物学授课的内容,特别是实验课的内容,使微生物学课程能够通过实验教学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1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的应用性强,课程一般包含有30%到50%课时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往的实验课程一般是在基础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开设,往往涵盖了较多比例的微生物基础性操作,这些操作的实验比较费时,涉及的内容也很多,虽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但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前些年,河南工业大学食品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所安排的显微镜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的课时可达实验课时的三分之二或更多,虽然学生通过训练对于显微镜使用技能可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于常见的微生物形态也有较多的认识和了解,但这些内容在解决食品专业的实际问题中没有对应的结合点。根据一些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学生反映,他们本科时所学的许多内容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而具体涉及的一些操作由于没有得到专门的训练,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适应期才能对于相关的操作熟练掌握。

针对本课程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实用性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课程承担教师进行了企业实践需求调研和课程改革的论证,调整了一些实验内容。例如以前设置的实验课中专门有显微镜使用的内容,考虑到中学的生物课程中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应用基础,而且显微镜使用的基本操作比较简单,但实际针对各种不同微生物类群的观察,有一些细微的方面必须在具体观察时才能进行训练,因此,将显微镜使用的技术训练分散到具体微生物类群的观察中,总体省去了3个学时的课程,训练的效果不仅没有降低,相反,学生观察食品中重要微生物类群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2 重视实验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微生物学应用大部分实验往往是由许多环节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内容,每一个环节看上去是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但均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有效控制每一步的系统误差,最终的结果可能难以反映实际的状况。如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粮食及农产品中真菌的测定等均为综合性实验,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够完成的工作。如果将实验内容进行分割,课程的教学比较方便,但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对实验时间做了必要的调整。例如,将培养基的制备与农产品真菌检测进行整合,利用对培养基和器皿灭菌的时间进行农产品菌悬液的制备和稀释,然后将整个检测操作一次性完成。这样的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检测农产品的真菌需要准备哪些器材,而且知道为什么准备这些材料,明确所做的准备与实际应用的对应关系。这种对一个应用技术的完整认知使得实验操作的知识整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根据微生物学课程考试的相关统计,通过相关改革实践后,有关微生物检测综合考试题的得分普遍有明显提高,说明学生对该方面知识掌握得更加准确、全面。

3 适应实际应用的发展,及时更新实验内容

微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微生物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如果要根据新的教材做实验,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对实验内容安排进行调整,学生所学的知识肯定与生产实践脱节,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和相关标准的变化,适时调整实验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技术发展的沿革和变化的内容,阐述技术发展的原理,使学生不仅学到了最新的技术,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综合性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索实验原理的兴趣。例如,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是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性常规的微生物检测,通过该实验的训练可为将来从事食品微生物学检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近几年来,我国国家标准对常规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了许多更新,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在实验课中也对所用的方法进行了更新。在GB/T 4789.3―2003 国家标准中,初发酵使用的是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而更新后的标准GB 4789.3―2010中使用的是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这一培养基配方在表观性状以及检测原理方面也有很大的变化,同时该方法已经变更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在食品检测中必须执行。如果我们仍按照教科书上的安排进行实验,势必会造成教学和应用的严重脱节。因此,尽管在培养基的制作成本方面有较多的增加,我们仍按照新的国家标准进行了实验改进。当学生通过实验课了解了检测的原理、掌握了新的检测方法,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将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有利于缩短岗位的“磨合期”。

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传统微生物实验课程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操作过程的板书,在实验介绍时,老师按照实验教材的内容,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进行讲解,当涉及主要的实验操作时,授课教师要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微生物个体微小,许多实验操作非常精细,依靠示范操作很难被学生看清楚,往往实验演示的效果较差。由于教师不能逐一了解学生所观察的内容,以至于有些学生将显微镜中看到目镜、物镜中的污染物及载玻片上的花纹作为菌体,导致发生错误的实验结果。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装配了一套微生物学教学多媒体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的显微镜网络系统组成,系统实时性、互动性强,在微生物形态学实验时,可由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图像进行监视,了解学生所观察到的生物是否正确,可以单独进行通话、辅导。如果是共性的问题,可以将图像投影到大屏幕中进行讲解。在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技术要点时,应用多媒体系统的视频播放功能,使得教学演示更直观,授课的效果更好。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操作过程进行近距离、多方位的拍摄和特技制作,使一些关键性的操作可以被所有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并可以在学生实验期间反复播放,供学生模仿和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显微镜调节的技巧讲解,原来的单机实验只能对一个人进行指导,或只能进行抽象的讲解;现有的系统可以在大屏幕上进行动态调节和实物讲解,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直观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另外,有时候为了避免学生进行一些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提醒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加以避免,可以播放往届同学的实验结果、实验过程的视频或递交的作业,其教学效果也很理想,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留下较深刻的记忆。

5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验准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准备涉及的工作比较繁琐,尤其是一些材料的准备工作更是如此。如果由实验教师来完成,学生所做的实验其实不是完整的工作,同时学生可能也会感觉实验操作过于简单,所做的工作只是添加一些试剂而已,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排除了学生操作人多、事杂,不易管理的困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准备所需的材料,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例如,实验所用器皿清洗,移液管、试管、平皿的包扎,无菌水的制备等均由各组实验学生自己完成,设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由于场地、设备的原因,无法由学生自己操作的实验,而且这些操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有重要影响。例如,培养基灭菌操作时间长,设备有限,不能由学生自己操作,但没有经过一次全过程的高压蒸汽灭菌训练,学生今后工作时可能没有把握直接去进行这个操作。对于无菌室的应用也是如此,虽然工作不复杂,但没有经历训练仍是一个缺陷。对此,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研究课题到实验室进行必要的参观和训练,以便在工作岗位中对涉及微生物学相关的技术都能熟练处理,为培养知识全面和训练有素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洪涛,贾英民,张柏林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2,23(3):102-104.

[2]李秀婷,宋焕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会及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217-218.

[3]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3-155.

[4]张秋香,王刚,田丰伟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会及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65.

篇12

严格来说,食品微生物学是属于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涉及到很多学科、很广范围的的课程。食品微生物学主要是对和食品有关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些食品和这些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开发出有益的微生物,并将其利用到相关的食品生产、制作和保存上,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食品;同时也对危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研究相关的检测技术并将之运用于食品安全监测和监控上,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人们食用之后发生食品中毒事故。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它是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必修课。而如何让学生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安全控制、以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市场对于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则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来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经验,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和探索,以期望可以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调整教学计划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培养高素质实用性的食品安全人才,就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调整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分配。而根据一些相关的课程安排情况,我们建议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7:3调整到6:4,或者5:5。通过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加强他们对食品微生物学实用技能的掌握,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教材

教学离不教材,教材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一个工具,因此,选择的教材合不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则是一个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笔者在这里就选择了浙江大学编写的《食品微生物学》,这套教材的结构比较完善,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也比较合理,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比、较全面的食品微生物知识,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和过程,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3.1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如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样重要,这是所有的教师都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的是“授之以鱼”的方式,主要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变这种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性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采取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学会应用。例如在进行大肠杆菌的讲解时,直接向学生讲解:大肠杆菌的长度是1纳米到2纳米。这样的感觉就很死板,很没意思。笔者在这里是这样说明的“1500个大肠杆菌首尾相连的长度差不多就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通过引用了芝麻来进行对比,就显得生动很多了。另外,合理利用课堂讨论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活跃了他们的课堂思维,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就微生物和食品酿造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酿造食品和比较感兴趣的酿造工艺,并分析酿造食品的制作和微生物之间具有什么联系等,最后教师再适当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学习的氛围,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考虑到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概念比较丰富繁多,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采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例如真核、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的营养类型的比较等,这些比较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教学手段。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教学手段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清晰的微生物图片,播放一些比较形象生动的动画,从而为学生展示一个微观下的奇妙世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加强理论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搬教材内容,文字要尽量精简,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不要只顾对着幻灯变照本宣科。

结语:随着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食品的制造、保存、检测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实用型食品安全人才,既是食品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篇13

《食品微生物学》是探讨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着食品各专业学生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也将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具有长远影响。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知识点多而分散,内容抽象,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较快,导致民族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

 

因此,为提高民族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外,针对学校地域和民族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本文根据笔者课程团队近年来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对《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理论、实践及课程建设等体系进行优化,以供各位同仁交流讨论。

 

一、树立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与动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各民族同学由于信仰与观念不同,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内容理解也不同,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因此在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绪论章节时,就应该讲述清楚课程的实质,由浅入深地通过讲述新疆少数民族特色发酵的历史、发展大事和未来,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观念,消除对食品微生物课程的认识误区,激发对课程的热爱。

 

(一)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引入学生生活中一些《食品微生物学》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调查自己生活中的食品微生物,去接近我们身边的食品微生物。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针对学生身边自己所感兴趣的与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现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每组寻找一种或几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食品微生物,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然后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章节里面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都让每组学生找代表介绍自己所选择的食品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例如某个小组学生可以选择酸奶中的发酵微生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了主要是乳酸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微生物的形态、革兰氏染色、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及其代谢产物、微生物的遗传等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让该小组同学分享乳酸菌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分享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更多鲜活实例进入课堂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说话,配合多媒体和板书教学,将食品微生物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迈入食品微生物的世界,共同探讨、研究。例如,在讲到发酵微生物的时候,举出有益及有害正反两个方面让学生去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中国的白酒文化博大精深,存在数个香型,其口感也有较大差异,这就是因为在白酒发酵过程中所选用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新疆拜城酸奶远近闻名,它与市售酸奶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拉丝,这也是因为所选用的发酵微生物不同而使酸奶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胞外多糖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

 

同时,在学生的生活中,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水果腐烂、粮食发霉等食品变质的情况,但是同一种食品可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质情况,例如享誉国内外的新疆红枣,其最常见的腐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受损处长霉,另一种就是果肉长黑斑,这两种腐烂现象是由不同的有害微生物所引起的。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做法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理解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整合改革《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制订新的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与食品科学的交叉学科,为优化教学内容,我们根据微生物基础知识、课程重点、难点和前沿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设置了微生物学操作技术、微生物形态和结构、微生物营养、生长与代谢四个单元,根据微生物与食品的作用关系,设置了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微生物与食品保藏、食源性病原感染三个教学单元,形成了七个体系相对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形象具体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任务等教学信息明确,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读懂课堂教学的结构流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组针对民族生的学习特点,广泛研讨,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统一规划课程重点难点,改善了因不同授课教师导致讲解的知识点差别较大,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的弊端。

 

三、结合企业生产状况,改革课堂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通常《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递和接受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产生了依赖心理。为了少数民族人才教育培养要求,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构建开放式、一站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地位,为学生创设探索发现微生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企业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利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机会,进入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亲自动手准备生产材料,增加动手锻炼机会,有利于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慕萨莱思是用维吾尔族特殊工艺生产的一种葡萄酒,老师带领民族班学生在慕萨莱思企业生产中进行的课程教学实践,采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加强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全面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考核体系,增强教学时效(一)采用网络平台,丰富教考内容

 

由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具有特殊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课程讲解及实践中往往会使用大量图片信息,因此便于网络单元测试、网络学习。经过实践,课程组采用网络测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在完成每一模块教学后进行测试,通过教学平台公布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老师在网络平台上阅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质量来评定成绩,增强了教学时效。

 

(二)“一站到底”,考核形式新颖

 

“一站到底”原本是江苏卫视播出的一档全新益智类答题节目,它打破了以往答题类节目的固定模式,采用场上参与者分别单独厮杀,让不同职业、社会标签的参与者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PK,是一档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挖掘个性,又充满悬念的全新益智攻擂节目。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引用该模式,将学生分组,组与组之间分别派人进行轮流竞答,让学生针对所学过的一部分内容(三到四章为宜)进行PK,可以将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作为竞答优胜者的奖励。这样既展现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本色,又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敢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面对台下同学的勇气和自信心。这种竞赛式的习题课模式就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一份全面、有针对性、概括性强的试题库,并附上参考答案,在竞赛答题的同时带着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