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个人生命故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跟随第二次的晃动中还带有急促和沉闷的断裂声,女孩的全身开始颤栗,她知道可怕的地震来了,随着第三第四次的更加猛烈的震动,无边的黑暗和无边的恐惧把女孩紧紧的包裹起来女孩象一只受伤的野兽,拼命的放声号叫,拼命的拍打、撕咬浴室的门板。然而一切都是徒劳,女孩无力的蜷缩在阴凉冷漠的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腰间一阵颤动,是呼机。女孩匆匆的摘下它,在黑暗中摸索着按到了键子,即看到了绿色的光芒:"林先生请你七点钟到老地方见面。"读着这句话,女孩的泪水又一次涌出来,滑过嘴角。咸咸涩涩的。想着电话那边的他,女孩又再一次尝试着走出困境,但是是再一次的徒劳与绝望。女孩跌坐在地上,把自己缩成一团,眼睛盯着呼机的屏幕。
不知过了多久,女孩睡着了,又不知过了多久,呼机再一次在女孩的手中颤动了:"林先生问你在哪里,请速回电话。"女孩再一次的流下眼泪,我想告诉你我在哪里,但是我办不到啊。渐渐的女孩平静了下来,面对无法挽回的死亡,女孩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呼机第三次震动:"去了你家,看到你留下的字条,请火速回家。"女孩的心又开始躁动。呼机第四震动:"我听到广播,知道你那里发生了什么,相信你此时正拿着呼机读我的话,我们很快会见面的。"似乎有一缕曙光在女孩的眼前闪过。女孩期待呼机第五次的震动 ,此时的呼机成了他生命唯一的寄托。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呼机象一个疲惫的孩子一样睡着了。终于第五次的震动来了:"我去找你,车不通,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无功而返。我相信你不会出问题的,你是一个聪明又好运的女孩。我等待你的归来!"第六次,第七次。。。。女孩在男孩一次又一次的传呼 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恐惧与绝望的时刻,不知不觉已经两天两夜了。
一、“三属”定期抚恤金基本标准,在一九八九年民政部、财政部确定的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调整后的基本标准为:
(一)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家属:
居住农村的,每人每月不低于45--50元;
居住小城镇的,每人每月不低于55--60元;
居住大中城市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0--65元。
(二)病故军人家属:
居住农村的,每人每月不低于40--45元;
居住小城镇的,每人每月不低于50--55元;
居住大中城市的,每人每月不低于55--60元。
(三)“三属”中孤老的定期抚恤标准应适当高于上述规定的标准。
(四)由原人武部移交地方管理的军队干部家属享受定期抚恤的,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元。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教师个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
一般说来,教师的成长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适应或者说顺应教育教学常规――对常规性教育行为的抗争与个人教育意识觉醒的萌芽――教育艺术的成熟与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人教育意识的不断完善与个体教育实践中的自觉创造。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个体教育行为模式中的简单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跳出常规,跳出他人,自立门户,特立独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解答: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甚至,它还包括,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我人生意味着什么?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样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省和觉悟。对教育生活的反思,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个体整个教育生活状态的反思;在更深的层面,还可以成为对教师个体生命存在的品质与意义的反思。
这样,教师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就大致包括了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层次:首先是教师对基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自主性把握,即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立意识的出现,教师个人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更进一步,教师的觉悟逐步达到对教师职业的整体参悟,即对教师职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理解与独到发现,并尽可能地在自我与外在社会要求的协调中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生活,把握作为教师日常行为、一举一动的细微的教育意义的可能性,从而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体现对个人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追求的细心呵护;更深层面的教育意识的觉醒,则还包括对个体教育人生的领悟与觉知,即把教育生活与个体生命内在地结合,把个体在教育实践中的探求、创造、领悟,转化成教师个体职业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发现。换言之,教师的发展,不仅是教师作为职业人的成熟与发展,同时也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生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实际上就是教师教育生存状态的觉醒,是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觉醒,如此我们就可以在自我教育生活意义的主动发掘中,走出庸常的状态,从而获得日常教育生活品质的提升。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教师庸常状态的改善?因为教育是人性的事业,教师自身的生命姿态对学生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富于感性、需要激情的事业,与此相关,一个重要的阻碍就是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出现。当我们带着疲惫与困顿走近学生,我们的教育努力也许将事倍而功半。这时,我们可能就需要真切地回望我们的教育生涯,发掘教师职业人生的价值,认识自我人性与教育实践的细微关涉,给我们的教育行为注入人性的力量,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中显现丰盈的人性魅力,而成为感召、引领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师专业意识的自主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自我教育生活的不断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经验作为文本来解读,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教育生涯的觉知之中,从中获得教师自主意识的提升。教师正是在对自身教育实践不断适应一超越之间,通过外来思想资源与个体内在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的不断碰撞,获得个体教育意识的生长生成。教师个体不断将外来知识融入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也融入个人内在教育意识之中,转化为个体对自我教育世界的发现与觉知。这种觉知可以一步步地扩展到对整个教师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和觉悟,从而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存在的整体觉知,提升教师生命的境界,这实际上就是提升个人教育实践的生命基础。
叙事就是讲故事
教育叙事,正是这样一种将外来知识与个人经验性知识整合、引导教师教育意识不断提升的方式。叙事,就是讲故事。教育叙事,就是讲叙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与解释。讲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亲历的教育生活进行观照、反思、寻求意义的过程,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教育叙事的基本类型,从叙事的内容来区分,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片段叙事,即对个人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个印象深刻的片段的叙述,显示事件发生的细节,借以阐明教师对导致良好或者不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反思:生活叙事,即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叙述,借以显明其中所蕴涵的教师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教师教育生活的细微关涉,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育状态、教育经历密切相关,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光在课堂之中,同样在日常生活之中;传记体叙事,即对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乃至教师生涯的整体叙述,借以显明教师生命成长的历程,是对平凡教师人生中细微的“个人‘生命颤动’的揭示”。
从叙事的主题来区分,教育叙事包括单主题叙事和多主题的整体性叙事,即就某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的综合,来展开个人教育生活的叙事。整体性研究是研究教师的整体生活,包括个人家庭生活、日常交往、教学、班主任工作、学习研究以及其他可能对教师个人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经
历,从中梳理出日常生活各方面对教师的影响,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从叙事的层次来区分,教育叙事包括教育教学日志或日记,直接记录日常真实教育生活情景:在记录日常教育生活片段之上的反思性叙事,既不局限于记录,而且能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加以提升;研究性叙事,即对叙事主题加以提炼,对多种原始教育生活材料的搜集整理,从而对日常教育生活加以反复梳理而进行的教育叙事。
从叙事的主体来说,教育叙事包括“他传体”叙事,即通过教师讲叙给他人,由他人来介入对教师教育生活故事的梳理、提炼;自传体叙事,即教师自身对自我教育生活故事的自我梳理与叙述写作,通过对个人成长或成长的某一方面的梳理,去发现这一阶段对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性,或某一瞬间完成了教师对教育的观念性转折的转折点。自传体叙事的实质是“从‘个人生活史’、从‘个人生命经历’中透视整个世界”,因此而“充满生命的体验和生命的感动,容易牵动人心”。
教育叙事,因为直接从个人生命亲历的事情出发,往往带有个人生命的诸多信息,而可能成为一种细腻而幽微的、体贴于个人生命的、不乏温情的个人化的理论模本,成为个人教育意识生长的切实的起点。
叙事的背景与框架
既然叙事是讲故事,是不是怎么讲都行?这里面有个层次问题,一是叙事首要的意义在于说,在于讲述,只要在叙事,本身对于叙事者而言就是有意义的。换言之,不管叙事叙述得怎样,“在叙事”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二是叙事当然还是有一个讲述方法的问题。事件本身是个人性的,但叙事作为意义的显现,必然把事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之中,意义本身并不是一种纯然个人的事件,意义依赖于教师职业人生所赖以生存的基础与背景。叙事意义的呈现有赖于个人对教育、对自我生命的理解与期待。
叙事本身意味着把当下卷入其中,意味着一种对个人历史的评价性的投入,在梳理过去的同时敞开当下自我生命发展的路向。“好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复制教育经验的外在形态,也不是对已发生的教育事件和面对事件的心理状态的复述性回忆,而是有力地参与到对教育经验世界的建构之中,这同时就是参与到一个精神世界的建筑之中,并发现它的内在秘密。教育叙事不仅是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和作为被叙事者的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现者,而且是发掘者和再造者,教育叙事因此成为恢复作为师生生命存在的尊严和价值的方式”,教师凭借叙事而可能成为“新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存在的建构者”。(李政涛:《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第18~21页)
叙事总是内含着一种期待,教育的期待和生命的期待。惟其如此,叙事才可以超越简单、平面的过去事迹的白描,而成为个体教育生活的深度展开,同时展开个人教育生活发展的方向与可能。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个人觉悟的点,找到个人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确实很重要,教育叙事首先是一种姿态,叙事本身就是在显明个人对教育、对自我生命的态度。立足教育生活展开个人的叙事,叙事要敞开过去的教育意义,教育原来就是这样,展开教育的期待,在展开自我过去经历的同时展开对自我生命发展的期待,把当下的自我融进去,敞开自己的教育视野。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棵树的意义显现是有赖于周围的树的存在的。同样,我们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单一的教育事件的意义是有赖于其他的经常性的教育事件的存在,或者说,如果把单一的教育事件放到整体的、一连串的教育事件之中,单一事件所显现出来的意义就会变得不一样,就会丰富起来。事件与事件之间本身就会有一种意义的张力,互相映衬。譬如,我们偶然记录了一个关于师爱的教育故事,从单一的师爱故事而言,所显现出来的主题无非就是教师要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但如果我们积累了多个爱的教育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师爱的主题会随着教育对象、教育主题、教育场景的转变而出现各种细微的差别,这自然就会使我们对于师爱的认识超越简单的呼吁师爱的主题,而深入到师爱的细节之中。
这是一种情况,还可以更进一步思考。单一的教育故事如果只是放在当时的情景之中,它的意义同样是有限的,只能说明当下情景中的教育主题。但如果我们把单一的故事放到我们个人的教育生涯整体之中,放到学生成长的整体背景之中,单一叙事的意义同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比如,我们记录了与一位弱势学生的交往经历,这个故事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以教师的视角,往教师生涯中的遭遇展开,那就是教师是否还可以抓住更多的与弱势学生交往的经历,从中间梳理出对待这类学生的教育主题;一是以学生的视角,那就是更多地收集与这个学生交往的故事,把单一的叙事放到这个学生整体的成长背景之中,这样就能显现出这个学生发展中的细微的教育内容。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叙事如何超越单一的、孤零零的小叙事,而提升叙事的意义。在更高的、整体性的背景中叙事,在充满张力的叙事中显现幽微的教育机理,这才是教育叙事的真谛。
寻找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关键词
教育事件是客观的,但叙事总是主观的,我们怎样去叙事跟我们对叙事主题的期待相关,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叙事,实际上直接地影响着叙事展开的脉络。教育叙事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主题,切入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对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加以梳理、选择、整合、贯通,从而在一种基于教师亲历的现场感的叙述之中,能“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
教育叙事之不同于一般性的讲故事,乃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而是在一种理性的参与之中对教育生活作出有意义的梳理与提炼。教师专业意识发展有两种基本知识来源:一种是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理念等,另一种是个体经验提升的知识。教育叙事就是要将原初的教育经验提升成为知识性的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叙事实际上是拓宽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内在知识基础,也使我们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作为教师个体教育人生的“事件”,并不是外在的、被规定的,而是内外结合的、自主的,是教育生活内在经验和外在教育知识的整合、对照的结晶,是外来知识和内在知识的对话,是理性与经验的融合。
教师教育生活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本身,并不在远处,它就蕴涵在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叙事就是要发掘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教育内容,主题的提炼实际上就是日常教育生活本身意义的显现。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的方式,它正是要提示我
们,提示每个教师,我们要改善自身教育生活,我们要关注、思考教育问题,可以直接从我们自己身边的教育生活开始,让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教育生活经验或经历的同时,把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反思、关照、评价、提高的文本,或者说作为一个解读的文本,从而让我们亲历的教育生活自己说话。正是在与我们自己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就有可能产生基于我们自身教育生活的、带有我们自身的生命体温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这种教育的理念或思考,或者广而言之,这种教育的知识,就正是来源于我们自身教育生活的知识,是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经验的结晶。我们提出“让教育生活自己说话”,也就是说让我们充分地、更多地去理解、回顾,找到对我们自己教育生活的切入点,并且,把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变成一个活生生的、有自我生命痕迹的、有灵魂的文本,去解读它、分析它、提炼它,让教师作为个人教育生活主体的主体性得以进一步彰显。
要对教育生活事件做出“‘有知’与‘无知’的相通相融的把握,就不是单靠思维、概念和规律所能完全胜任的,还要靠想象、感性直观、经验、习惯等等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在场的、无知的东西、隐蔽的东西与出场的、有知的东西、显现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叙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个人凭借自身的想象、感悟、盲观、经验、习惯等综合能力来对自己过去教育生活做出观照、反思、评价的过程。作为叙事者的教师个人把自我教育生活作为一个解读的文本,凭借教师必要的外在教育知识积累和教育想象,切入到个体教育生活之中,去发现教育生活过程的优点与缺失,同时也是对个体教育生活的意义的评价与再体验,敞开个体教育生活通向个体意义人生的路径。当我们以探究的姿态切入个人日常教育生活“故事”之中时,我们就会发现,平常的教育生活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教育叙事,叙述我们自己教育生活的故事,每一次叙述都必然带着教师个人当下的生命痕迹与过去的生命痕迹的交流、碰撞。“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
正是通过叙事主题的提炼,而把日常教育生活提高到自我意识之中,从而让我们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琐事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教育叙事因此而成为敞开教师生命意义之门的重要方式。
在细节中呈现意义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教育事件累积而成。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教师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那些被我们关注到了的,以及那些有意无意地被我们忽视的故事,都可能成为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卓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故事。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如何发展的可能路径。正因为如此,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教育叙事,因为其对复杂教育生活中的细微脉络的揭示,而使之区别于一般性的故事讲叙,成为我们对自身教育生活的反思性实践,并成为增长我们的实践性知识、提升这种实践性知识的品格的重要形式。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回溯、观照过去、现在,发现我们未来教育生活的可能路径的过程。
教育的意义、意蕴存在于教育生活的细节之中,叙事研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个人的教育经历活生生的文本呈现出来。“说”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讲故事的过程就是品味、体验、发现、评价、判断的过程。对自我教育生活的不断发现,就成了教师超越昨天、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教育生活状态的基础。叙事研究,让我们自己很好地回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让我们在接近我们自身过去的教育生活的同时,找到超越过去的教育生活的契机。每一次反思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让我们获得对过去的一种弥足珍贵的亲切的感受。同时,又沉淀、结晶出对过去教育生活的宝贵经验、宝贵的个体性教育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在个体性活动中获得的,是教师亲身经历的,这种个体性的、反思性的经验知识,不同于教育学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教育理论和教育话语框架。对教师个人整个教育生活经历的反思,不仅是为了澄清个人的教育生活,而且还可以发现一个教师的成长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把那些司空见惯的材料,发黄的日记、照片等体现当时当地的教育生活情境,浓缩到研究材料中来。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教育生活的历史,也是见证教师教育生涯成长的历史。所以,当我们今天去发掘过去的教育生活的时候,实际是发掘我们作为人、作为职业人的心灵、精神、人格、教育理念及个体成长的历史。
“强调讲故事,就比较强调回到历史现场,强调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去。讲故事是回到当时的历史情景中来叙述那一段历史,而且这一叙述要特别注意一些历史细节的呈现。讲故事是以描述为主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历史细节的呈现,这样才能造成历史的现场感。”好的教育叙事需要一种生命的现场感,让人一下子就能进入真实生命的细微脉络之中,感受教育生活的内在道理。生命的幽微之理是需要细节来显现支撑的,几句梗概性的大话不足以显现教育的生命意蕴,唯有细节才能更多地、更丰富地显现生命的本相。教育是人性的艺术,叙事就是要展现教育所蕴涵的人性之细微机理,有些叙事之所以单薄,就是因为其中缺少了映射生命细微之理的细节,显示不出人性的丰富性,不能敞开对教育与生命的细微理解,少了一种唤发生命幽微想象的现场感。
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引言”中曾这样写到:
黑夜静得让我们心惊。这个大孩子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他坐在破旧的窗台上,讲起了柯南・道尔的故事,故事中的惊险覆盖了我们心中的恐惧。接着,他讲了凡尔纳讲的奇妙的故事、雨果讲的令人感伤的故事、梅里美讲的让人痴想的故事。他叙述的时候,我们不再惊恐地四处张望,不再慌张地想要寻找蜡烛,甚至不再期待电灯重新亮起来。
这个大孩子讲的别人讲的故事,像温暖的手臂搂抱着我们,陪伴我们被遗弃的、支离破碎的长夜。时间、若有若无的时间被叙述填满了。
在这里,“破旧的窗台”、“四处张望”、“寻找蜡烛”、“不再期待电灯重新亮起来”,都是一种细节的再现。正是这种细节的再现,把作者沉迷于彼时的故事之中的,洋溢着生命气息的现场感真实而细微地呈现了出来。
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深入地把握事件中真实生命的细微表现,我们才可能把事件中细致入微的教育机理显现出来,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否则,我们的叙事就只能成为现成教育理论话语的延伸,或者说注脚,写一个故事,无非就是印证几个现成的教育命题,叙事对于教师自身、对于整个教育理论的独特意义都没有显现出来。我们只是在自我头脑里面现有的教育理论名词框架之中来叙事,而没有就真切地融入我们自身所经历的教育事件本身展开叙事,发掘其中细微的教育意蕴。复杂而丰盈的教育生活变成了干巴巴的、枯干的抽象概述,失去了教育叙事应有的生命的丰盈感与血肉的温情,失去了叙事的灵魂。
真实是叙事的生命,真实需要日常教育素材的积累。如果说人生就是道路,那么叙事就是路的敞开,就是把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人生的历程之中敞开。回到教育的事件本身,回到细节,回到事件之中真实的生命存在,显现其中幽微的教育内涵,而不是简单地被外在的教育概念所牵制、同化,真正显现事件本身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教育叙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叙事作为生命的姿态
不管何种叙事,本身即意味着对自我生命经历的一种关切与询问。叙事作为一种生命的姿态,意味着我们会随时留心、充分关注生命周遭中的细节,并且懂得随时收集、珍藏、爱惜这些细节。在这个意义上,究其根本而言,叙事的姿态其实就是一种对自我生命与自我周遭的他人生命的悉心呵护。当叙事成为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对自身教育生活的不断的探问、反思和意义观照成为了教师教育生活的基本姿态,实际上就意味着叙事成了教师改变自身日常教育生存状态的契机,成为教师不断走向美好教育生活的可能的方式。正如叶澜教授所言:
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他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方案的能力,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同时,教师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会使他十分看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未来教育十分期望实现的价值。
戏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不仅使人感官愉悦,而且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引导人从内心进行深层次的审视,净化心灵和提升人格,而且使人成长、使人丰富、使人学会担当。《西京故事》这部大型秦腔现代剧,就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自上演以来,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反响极大。观映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很震撼、很感动,很受教育和启发,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导向作用。
一、剧中主要人物形象介绍
《西京故事》这部秦腔大戏由陕西省著名剧作家陈彦编剧,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李东桥领衔主演,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家长罗天福如何供读两个大学生孩子,并教导他们在城市如何自强不息、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剧中典型人物有罗父(罗天福)、儿子(罗甲成)、女儿(罗甲秀)。
罗父:罗天福,老实本分、勤劳朴实、坚毅执着的农民形象的代表。他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着一家人、以及全村人的期望,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在自己的"西京梦"被儿子彻底诋毁时,在痛定思痛后又挺起了"那从来都没有塌过腔的脊梁骨,"以自己坚毅的品质成功的影响了儿子和周围的人,最后圆了自己的"西京梦"。
罗甲成:罗天福的儿子,刚考上重点大学。他不能接受自己生活的现实,总觉得自己过得低人一等,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做人",觉得姐姐捡垃圾、吃同学的剩饭给自己丢脸了,这种虚荣加暴戾的心态使他一蹶不振,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定父亲的"西京梦",然后做出辍学、离家出走等一系列伤害自己也刺痛亲人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在一家人的辛酸泪中醒悟过来,面对现实,重镇旗鼓,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不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硕博连读。
罗甲秀:罗天福的女儿,作为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女大学生,她没有事事依靠父母,而是在学校勤工俭学,做家教赚取学费,借此来减少家庭的负担,减轻父母的重担。她善良孝顺,自立自强,不断努力,靠自己的双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西京故事》所传递的教育意义
《西京故事》这部戏不像传统的秦腔戏,在表达形式上,唱词简单明了而且还带有对白和字幕,让每个人都听得懂,看得明白。同时从内容上来说,这部剧与现实结合紧密,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或自己周围人身上重叠的部分,而且整部剧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也囊括了目前很大一部分的社会问题,从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阶层问题以及文化传承问题,最后又上升到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自强不息与爱慕虚荣等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深深思考,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具体来说:
(一)《西京故事》传递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罗父一生屡遭挫折,眼看着民办教师工龄20年,快要转正时,新毕业的大学生接替了他;他在村里当村长,按政策该要发放工资补贴的时候,更年轻的人接替了他;在西京城里,通过打"千层饼"已站稳脚跟顺顺当当开始他的西京梦的时候,儿子甲成因为虚荣浮夸、思想扭曲、偏离人生航向而离家出走,使得年迈的他再次遭遇人生重创,多舛的命运几近击垮他。罗甲秀从农村考进西京重点大学,艰难的生活给了她更多的人生考验,她从未气馁,也从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父女对责任和生命的坚守,对道德和人的尊严的维护,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历千年而不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坚守与维护。
(二)《西京故事》传递着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罗甲秀的经历,在许多高校都发生过,许多媒体也多有报道。为了求学,她甚至偷吃过别的同学剩余的食物。但是她并不以此为辱,也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昂着头勇敢地面对,支撑她的就是人生当自强的信念,就是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去奋斗的人生观,这是对生命和价值再好不过的诠释。而弟弟甲成则是另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考上了重点大学,觉得父母卖饼为生、姐姐捡拾垃圾让他丢人,让人看不起,他的虚荣自卑心理扭曲了他年轻的心灵,一度出走家庭、学校,甚至绝望轻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刻画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
(三)《西京故事》传递着生活的意义、人生的责任、生命的价值。为了供养一双儿女读大学,罗天福一家住在简陋的用厂房改造过的大杂院里,靠打千层饼为生,他宁肯一分一分攒钱,也不愿卖掉家中的两颗已有六、七百年的紫薇树;罗甲秀为了不给贫困的家庭再增添负担,为了减轻父母的千斤重压,靠自己羸弱的肩膀托起自己人生的一片晴空。戏剧正是用罗天福们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爱,人生的责任人在于奉献,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
(四)秦腔《西京故事》,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给大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人生在世,似乎总在进行着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就像经历黑夜之后,注定要走过黎明。
生命,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流逝,轻盈而安静。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一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杂与喧嚣中,被刻上了深深浅浅的沧桑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活本是一场虚妄。
我们每个人就在这场虚妄里跋涉、拼搏、坚强,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当我们能够微笑着面对自己的伤口时,那些停留在时光深处的忧伤,早已被洪荒无声的转走。
深深懂得,这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也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生命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在路上,有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有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有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
也许,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一位诗人说:假如生命是一首歌,就要谱写快乐;假如生命是一条路,就要奔腾雀跃;假如生命是一团火,就要燃烧洒脱。
是的,一些得到,不一定会长久;一些失去,未必不会再拥有,重要的是:要让心,在阳光下学会舞蹈;让灵魂,在痛苦中学会微笑。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不必抱怨生活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的个性;如果沙漠失去了风沙的狂舞,就失去了原本的壮观。人生,就像一次次弹跳,总有升,总有落,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淡看成一种必然,放平心态,得不到的东西不去强求,风雨来了,坦然面对,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微笑着去品味孤独,去战胜痛苦,也许你会发现:天也蓝,海也蓝;也许你会品味:苦也甜,乐也甜。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易中天说:“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简单了”。其实世界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是复杂的人心让这个世界变得复杂了。人生没必要自寻烦恼,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微笑着面对每天的生活,做好自己该做的,欲望少一点,自由多一些,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做简简单单的自己,又何愁不会快乐呢?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因为,微笑是生活中的阳光,寂寥无助的时候,不妨微笑,那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伤痛沮丧的时候,不妨微笑,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支持;成功得意的时候,不妨微笑,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回报。微笑可以使人快乐,微笑可以使人年轻,微笑可以让人充满激情,不论得与失,成与败,微笑都是人生的最佳选择。
对着朋友微笑,那是一种热情;对着亲人微笑,那是一种挚爱;对着陌生人微笑,那是一种善良;对着仇人微笑,那是一种大度。微笑,是强者对人生最完美的诠释;微笑,是从从容容的人生态度。微笑是一种心境,是宠辱不惊,花开花落的豁达;微笑是一种风度,是气吞山河,海纳百川的大气;微笑是一种真诚,是以诚相待、心底无私的坦荡。微笑是人类最好的名片,一个懂得微笑的人,生活中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孩,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常会乱动.医生根据她的情况断定她活不过6岁.可是这样一个女孩,她坚守着信念,坚强地活了下来,还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在一次演讲会上,她告诉了我们使她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我们一看,她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长的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悠扬的古曲如佛界的“梵音”,灵动的舞姿是观音的“宝像”,无声的世界包含着生命的坚强,天使的微笑露出心灵的祥和。
――题记
很早我就倾听过史铁生的故事。他的《我与地坛》更是让我感动不已,是他给了我无声的震撼。史铁生说过: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生命的昭示。它越是体面地生着,让我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这些以往蹒跚的脚印去看那不断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史铁生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对生与死的理解。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日子,即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于是他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焉知生”。他这样告诉别人:有时候人太害怕回到虚无里去,却忘记了自己本从虚无里来。他在另一首诗歌里写到:“午后如果阳光寂寂,你是否听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之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生死同一。”即过程便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在史铁生眼中的死,是倍加的温馨。读到此,史铁生告诉我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史铁生最崇拜的是卡尔・刘易斯。他们见面时,史铁生没有丝毫悲切,因为他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之后,卡尔・刘易斯也输给了跑进9.79秒的约翰逊,而后又知道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民说:不管他什么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我被这话感动了。不错!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那些肉体残疾或者心灵残疾的人以更多的关怀与同情吗?读到此,他劝诫我不要在心灵上有残疾。
记得原野在《人生》中写道:“人生从自己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泪。人死,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原野用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在这其间的生命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读到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在给史铁生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他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在他的写作之页,他以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美丽而丰满的文章。他体验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欢乐与高兴。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残缺的身躯给予我无声的震撼,他的微笑承载的是生命的苦难。
一、作品内容简介
《six feet under》,是HBO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制作播放的一部风格另类,充满内涵的电视剧,故事围绕从事殡葬业的Fisher家族展开,Fisher一家五口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殡仪馆,在美国殡仪业大势并购垄断下,他们仍努力坚持家族式服务。这是一个从事殡葬业的家庭,从人死去后尸体的整容到遗体告别,到最后入土为安的一系列服务。而且除了人不埋在他们的房子里外,整个过程都在这个家庭所居住的大房子中进行。这个家庭是The Fishers,这个Funeral Home的名字叫Fisher and Sons。故事以Fisher家人生活经历为主线展开,其间穿插殡仪馆的经营故事,以每一集死一个人的稳定节奏推进,死者的灵魂不但能亲眼目睹自己的葬礼,还能够与生者进行对话,回首自己的人生,而生者会因死亡而被触动,思索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
二、包装特点
1.剧名——先锋剧的艺术化命名
这是一部讲述死亡故事的剧集,大部分故事都是在那个小小的殡仪馆发生的,HBO在定剧名的时候并未因循惯例,按往常那种相对平实直白的方式命名,如《Rome》(《罗马》)、《Band.of.Brother》(《兄弟连》)、《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Oswald Maximum Security Penitentiary》(《监狱风云》)……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有些文艺、委婉的名字——《six feet under》(《六尺之下》)。
“六尺之下”究竟是什么呢?六尺之下即为黄土。根据欧美国家规定:人死之后土葬的话必须埋在低于地面六英尺的深度,因此,六英尺之下就是被埋葬的意思。
故事中,每集开头都会有人以各种方式辞世,葬礼过后,尸体被掩埋在地下,Fisher家族殡仪馆成为他们人生的终点,《six feet under》这个名字淡化了死亡这一主题天然的沉重感、悲伤感、孤独感,仿佛逝者并未远去,而是与生者同在,生与死之间并没有那么的泾渭分明,地面就是那界限,死亡并不远,就在地下六英尺!万物都在走向终点。剧名和剧情相得益彰,从死亡出发,来探讨人生和生命,在死亡主题中描写了一些很人性化的东西:真实、关怀、理解、宽容、爱。
2.片头——死亡的符号串联出的人生历程
(注:获第54杰艾美奖的“最佳主题配乐”、“最佳片头设计”)
该片是以Fisher家族成员在父亲去世后各自的经历作为故事主线,每一集几乎都以某个客户的死亡作为开端,进而深入描绘一个人死去所引发的后续反应: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亲属友人乃至Fisher一家人带来的冲击、体悟与省思。
片头配乐是一段九十秒的音乐,几下钢琴和弦,诡异、空灵、跳跃,音乐配衬着一格格画面:乌鸦掠空飞过——空旷草地上一棵孤独的树木——两只紧握的手——手陡然松开——正在清洗的双手——死尸推床的车轮——尸床上露出的双脚——旋转着的蓝天白云——殓房的空旷长廊上前进的推车——棉球擦拭死者——洁白的花朵从绽放到凋谢——棺木——乌鸦——阳光下的灵车——家庭合照——墓碑——乌鸦——孤独的树。画面一幕一幕展示一个人的最后旅程,配乐旋律悲伤却依然高雅,敲击乐一出现,片段的动感就相应加强。
片头选取的都是死亡气息浓重的符号,镜头语言简洁凝练的,剪辑的节奏平静从容 ,一气呵成,没有悬念、惊悚、突变,只有克制的悲伤,没有血腥,只有阳光透过的冰凉。用一种十分隐晦同时富有宗教意味的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尸体被处理的过程:防腐,入殓,出殡,入土为安,直到墓前的树长到参天那么大。尤其是选取了几个很特别的拍摄角度,仿佛逝者像旁观者一样,在理智、淡定的冷眼审视着自己的身后事。
这部剧集其实是以家庭为核心,藉由家庭中不同成员的个性、性向、人生际遇等等讨论人生与社会各个面向的现象与事件,而最根本的,就是藉由生、老、病、死的必然观看与反省生命中的每时每刻。片头用一个个简单的死亡符号、生命嘎然而止的小小片段串联起一个人简单而又孤独的一生,就像片头中那辆疾驶的灵车一样,每一生命走到最后就只有一个结局,人人能通向的,其实只有死亡这一条归宿。。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在过程中曾拥有过、经历过、又错失过的东西。
片头和整部剧集统一选用偏灰蓝色的阴冷色调,就连天空都带着雨过天晴后的湿濡感,镜头有点让人压抑,弥漫着一种克制且内敛、饱含感情的悲伤。
迎着阳光奔向死亡?
3.黑色幽默随处可见——诡异的殡葬业的广告
在《six feet under》中会突然插播殡葬业的商业广告,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卓尔不群,商业广告贩售的是名牌防腐液,下葬撒灰器、高档灵车、死尸修容霜、尸体香水、葬礼花朵……制作班底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让人拍案叫绝,广告总是插播的,产品总是奇怪的,但插播的时机选择很恰当,不突兀,对产品的陈述很自然,让人觉得是顺理成章的说服力强的好广告。
例如在修复掉入绞肉机死去的工人尸体那集中,插播的是推销尸体修复强力胶水的广告,在老Fisher车祸去世时,插播的是高档灵车的广告,和普通车辆的商业广告一样,灵车的广告依然是主打香车美女、品味档次。
殡葬业的商业广告让人会心一笑,黑色幽默元素既是对现实社会的反讽,也冲淡了死亡主题的沉痛,气氛得到适当平衡。死亡是常态的,也是个巨大的商机,尸体不是可怕的,死者也是需要尊严的 ,借Fisher家的殡仪馆这个点,能看到各种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广告与剧情的巧妙过渡剪接产生了一种奇诡的效果,张弛有度,静寂压抑的的死亡、葬礼等世俗仪式化消弭隐藏的痛苦、理性无奈的静谧感突然被看似荒谬的广告打破,成为剧情推进的小小爆破点,压抑后的豁然开朗,映射出生命的无常。
4.OST——失语的旋律
在这个卑微的世界里,有许多卑微的人活着,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生儿育女,一代传一代麽?还只是为了做世界里的小丑呢?这些问题让他们更加陷入迷惘,他们不知道怎样开航人生的风帆,驾驭缰绳,命运的安排使他们走过岁月的一段素白。生死对他们来说了了此生最后向卑微的世界说一次再见而已。过多的留恋,过多的残忍。
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以为自己会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从悲伤的热火中熬过苍白的残忍的故事,我回望过去风影,却在等待的过程错过,我不知道怎样撰写人生,一味的梦幻,真实中映照出邪恶。以为华丽的故事有华丽的结尾,却是写者的恶作剧。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我们的错觉误导人生的方向。
人生就像一本没有剧本的电影
进入十月我敏感的身体已经感觉到了冬天的脚步正正悄悄走进我。阴沉沉的天气,感觉整个人都打不起精神,情绪变得很低落。我不是情绪化的人,可是每到冬天我就有种莫名的忧伤和感慨。
吃好午饭我回房间打开本本听听音乐,写点东西,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每天的生活状态,一直是我的一个习惯,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真切表达我的喜怒哀乐。人生就像一本没有剧本的电影,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昨天刚刚过完36岁的生日,我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人生?其实有时候人生真的象一本没有剧本的电影,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永远不会预知下一个角色是什么?但我们必须用心演好,我们不需要在乎这个角色是A还是B角,重要的是用心把这个角色演好她。人生有时候就是一本未完的电影,一部永远不知道剧情的电影。
我想看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和我一样随着演片的脚步穿越时空回到十年前。演片中那略带青涩的爱情和校园生活让我们随着时间的胶片回到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赵薇用电影的方式向我们那段刻在我们心底的青春,我们都是70后所以更能理解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很容易得到共鸣,我想说这部电影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让我穿越时空回到十年前回到没有色彩的青春。或许我的人生注定是一部没有色彩的电影,也没有剧本的是空白的,没有文字没有影像。也许从我出生起就注定我的人生是一部没有剧本没有色彩的电影。注定了一生平凡度过,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部电影片段组成的,每段故事就是一段胶片,也许某一段是黑白的某一段又是彩色的。电影可以重拍可是人生一旦走过就不会回头。就像逝去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在文字、音乐、演片寻找我们所走过的人生以及青春。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需要在乎角色是什么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出色的表演。我选择了用文字诉说、呐喊、发泄情绪。我用这种方式演绎者我的人生百态。当然我选了文字这条路就等于选择了寂寞。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居然选择了文字,不止一次问自己选择这条路对吗?可是答按却始终没有。我不止一次说过文字是上天恩赐我的一份厚礼,起初我不愿收这份厚礼,可是当我打开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我很感谢上天恩赐的这份厚礼,他让我的人生变得缤纷多彩,让我在失意的时候陪着我鼓励我给我力量勇敢的向前。他让我明白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要走,只是每人的路走的不同而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故事还有遗憾。有的时候生命就像一次单程旅,需要我们义无反顾地向前走,不要遗憾,不要抱怨,因为这是一条单行道。一路前进,我们会发现自己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很多,也许得与失就在一瞬间,当我们回头望去一路走来的旅程会发现遗憾也是一种美。况且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童话故事很美很唯美,但终究是童话。
人生就是一卷卷胶片组成的,因为是没有剧本的所以我们无法预知未来我们只有按照我们自己的感觉走。电影有长有短,而且里面的角色各异,每个角色都很鲜活。而我希望我的人生是用一行行的文字组成,希望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用文字写下每天的生活。我会日复一日的写觉不会停下来,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只因为我选择了它选择了与文字一生相伴。
十个月后,我足足在母亲既温暖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我即将要出生的前一天的下午,母亲就开始肚子痛了,痛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辛辛苦苦的把我生了出来。她还说,当她用温暖的怀抱抱起我的时候,她已经知道有新的生命新的气息等着父母来照顾了。后来,父母一起把我接了回家,每天都照顾我,为我换尿片,为我洗澡,为了哄我睡觉而唱歌,为我冲奶。
我母亲就说到了这里,因为晚上了,我听着听着就困,之后,大家都去睡了,故事留到明晚在说。
这部影片讲述了主人公杰克和露丝在豪华巨轮上相遇,他们两个人深深爱上了对方,豪华巨轮在海上航行,不料却撞上了一座海面上的冰山,巨轮进水,船长让老弱妇孺上救生艇,其余的人统统等待死亡,当露丝上船时,她又回到船上寻找杰克,两人决定等到船快沉时才逃生,到了水里,他们趴到一块木板上,但轻轻的木板只能坐上去一个人,杰克把露丝推了上去,自己在冰冷的水里冻死·····
生死只在一霎之间时,杰克选择了露丝,他伟大的爱救下了露丝的性命,他将自己冻死在水里,他是神圣的,而在生死之间,却有许多无耻之徒,有人用钱收买船长,用钱玷污了纯洁的生命,有个人居然未保自己不沉水底,按住露丝的头,人性的好坏,在这里就能展现,生与死之间,人类显而易见恐惧死亡,但是,有些东西比生命重要,选择别人生的人是高尚的,伟大的爱情打败了恐惧,杰克让露丝好好的活下去,他让自己人生中挚爱的生命逃离了死亡,走向了生。
相比之下,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的人,如李甲,他为了钱财将杜十娘卖给别人,他跟杰克相比,他是多么无耻、渺小、不屑呀!
死虽然令人害怕,但身边的人能够好好活下去却能让人感到开心,生命并不代表只是自己一个人,其他人或动物也是生命,自私自利将别人应有的权利夺去,你的人生也不会快乐,
一、关于电影《七磅》情节的介绍
电影《七磅》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特别是故事的事情起因,对于在大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已经感觉司空见惯了,就是一场车祸。在一个深夜。男主人公蒂姆开车送家人回家,在开车的途中因为打电话分心而导致了车祸的发生。在这场事故中,蒂姆心爱的妻子也撒手而去,并且还搭上了其他六条无辜的生命。在这场事故之后,蒂姆整个人变得十分沮丧,为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悔恨不已。蒂姆决定自杀,但在这之前,他决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已经濒临困境的人们,以便完成对自己罪行的救赎。蒂姆把自己的肺留给了自己的弟弟ben,把自己一半的肝脏给了一个在儿童福利保障和家庭服务中心上班的黑皮肤女人holly,把自己海边的房子送给了被自己丈夫虐待的女人connie,让这个苦命的女人和她的孩子彻底摆脱暴力的家庭,为冰球教练george捐献了自己的肾脏,把自己的骨髓捐献给了以为患有白血病的儿童nicholas,为失明男子ezra移植了自己的眼睛,与此同时他爱上了适合自己心脏移植的女子emily,感觉自己的生命重新找到了希望。但是如果自己不把心脏捐献给emily的话,emily就没有生还下去的可能。蒂姆把所有的事情都清楚地交代给自己的朋友以后,按照自己原先的计划把身体的七个部分分别捐献给了他指定的七个人,用自己的一条生命挽救了七个人的生命。
电影《七磅》的名字就有着很深的西方文化主题的烙印。第一,这部电影有着深刻的文学作品的原型,故事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本文由收集整理人》。讲的是一次犹太商人夏洛克借钱给一个人,但是借条上这样写的:“如果在将来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你没有如数如期将借的钱归还的话,那么我将在你身上的任何地方割下一磅肉来偿还。”电影《七磅》这部电影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男主人公蒂姆因为车祸欠了七条人命,所以就用自己身体的七处器官作为偿还,这些捐献的器官总体重量也刚好大约是七磅。电影中蕴涵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电影片名中的“七”在基督教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在《圣经》中,上帝就是花了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人类,人类犯罪以后,如果得不到上帝的救赎就要到七层地狱中受苦。同时,“七”这个特殊的数字在影片中也可以随处可见:车祸中丧生的人数刚好是七个,主人公用身体挽救的生命也是七条,主人公捐献的器官也是七件,主人公捐献的器官的总重大约也是七磅,主人公自杀的时间也刚好是七秒。
二、罪与救赎的西方主题文化
电影《七磅》的背后蕴涵着浓重的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的主题:罪与救赎。影片的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男主人公在车祸发生后的自我忏悔和救赎进行的。“原罪”是基督教信仰中的原点,也是对人类进行人事和剖析的前提条件。《圣经》中记录了人类鼻祖夏娃和亚当禁不住撒旦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后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带上了“原罪”。“原罪”和违背法律犯下的罪恶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关于原罪的产生,西方神教的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认为是人类和上帝不断背离和疏远的必然后果。和罪行对比,“原罪”有着下面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原罪”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逃避的。除非无生,则无“原罪”;第二,“原罪”没有特定的伤害的对象,这个受伤害的行为和过程没有固定的受害对象;第三,“原罪”救赎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一生对上帝的归依和对自我灵魂的沉重的忏悔来实现的。西方基督文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带有罪恶的,这种罪恶又衍生了其他的罪恶。既然人生来就是有罪的,那么如何进行自我灵魂的救赎一直是西方文化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基督耶稣成为人们精神归依的目标,教导人们用一种宽恕的博爱的心去爱护他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能因为环境的不好和他人的险恶去做坏事,最终完成自己对灵魂的救赎。
三、西方文化主题下对电影《七磅》的解读
电影《七磅》中的镜头画面整体上显得十分压抑,男主人公蒂姆整天板着一张臭脸,目光是充满了压抑和痛苦、绝望和矛盾。主人公蒂姆人生的悲剧以及他所拯救的七个人都是有着不完美人生,这些都似乎符合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一个基本主题:人生来就是有罪恶的,人生下来就是受苦赎罪的,人的命运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尾的。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人生的救赎和忏悔。
电影《七磅》中的主人公蒂姆原本有着前程似锦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家庭,蒂姆正是通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和对他人友善的方式来完成对原罪救赎的,从而实现在人生的尽头可以从容面对上帝对自己末日的审判,从而升入天堂。但是开车途中的一个电话造成的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安排,一场车祸,七个生命无辜地离开了世界,其中也包括他心爱的妻子。《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中有言:“不可杀人”,可是蒂姆由于自己的一时大意杀死了七个无辜的生命。电影中的很多细节中都反映了蒂姆的深刻忏悔:一个人在雨夜中在海边表达着对死去妻子的思念和深深的自责之情;一遍一遍地回顾看着新闻对于车祸的报道;自己一个人在夜里因为车祸而经常噩梦不断;和emily交谈的过程中,他对自己的一生的评价是“不值得一提”。可是当这些心灵的忏悔还是无法释放他灵魂深处的愧疚的时候,蒂姆做出了更加惊人的决定:用自杀的方式以求得到灵魂的救赎。倘若蒂姆什么也没有去做,只是在妻子死后直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他和这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就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他感人的地方。真正让观众感到震撼的是蒂姆精心设计的自杀计划,蒂姆的自杀多了平常人自杀中少有的环节——救人。为了实现救人的目的,蒂姆开始展开了自己的计划:收集资料,进行救助人员筛选,散尽了自己的家产并捐献了自己的身体器官去延续他人的生命。主人公的这种灵魂救赎的方式在让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不仅反思到:救赎的道路究竟在何方?这种救赎的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主人公蒂姆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造成的错误用自杀的方式进行赎罪本来就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即使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圣经》在引导人们进行原罪救赎的时候也没有鼓励人们用消极的态度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其中“不可杀人”的教条中的“人”既是指他人的生命,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生命,因为人没有权利去伤害或者损害自己生命的权利。此外,为了实施自己的自杀计划,蒂姆又犯了其他的世俗之罪:冒充弟弟ben税务官的身份去调查别人的税务记录情况;在没有经过emily本人和亲属同意的前提下进入了emily的病房中;迫使他的朋友dan接受处理他自杀后遗体捐赠的嘱托;对于接受他遗体捐赠的人,蒂姆隐瞒了这一残忍和血腥的重生计划,又让他们背上了一重罪恶。我们不能断定,这样的人生和灵魂的救赎会让蒂姆得到上帝的宽恕吗?“一命”和“七命”,孰轻孰重,我们无从断定。
转贴于
电影《七磅》中惟一的转机就是在蒂姆遇见emily之后,在emily强烈的求生欲望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影响下,蒂姆逐渐抛弃了自己原先的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重新燃烧起对于人生生活的火苗,虽然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挣扎反复出现。但是正是在这一段时间,蒂姆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开始自己打扫自己的住处,开始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他更像一位丈夫那样照顾emily,帮助她修理机器,和emily互诉苦衷的情节把影片发展推向了,此时蒂姆说出了自己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和emily结婚生子在一起幸福地平静生活。我们坚信这是蒂姆此刻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此刻的主人公蒂姆心中重新燃烧起了生活的欲望和勇气,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那种人生消极颓废的态度荡然无存,但是此刻蒂姆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如果自己不将心脏捐献给emily,那么她就会死亡,可如果自己自杀了,他就永远和emily不会在一起了。蒂姆一个人在大雨中冲向了医院,向医生咨询emily生存的几率。此时此刻,主人公蒂姆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是每一位电影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的,接下来主人公蒂姆做出了果断的选择——自杀,拯救emily的生命,这一举动无不使所有的影视观众瞠目结舌,也正是这一超出常人想象的举动使电影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同样是自杀的举动,但是二者的含义却完全不同了。电影《七磅》中的主人公蒂姆的人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为了挽救和延续emily的生命,蒂姆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人性伟大的光芒,也是一种伟大的爱,同样这也是一种罪恶,一种让天堂的上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审判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