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作物含义

经济作物含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作物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作物含义

篇1

关键词旱地;宽厢宽带;粮—经套作;种植模式;效益分析;栽培技术;贵州平塘

旱地宽厢宽带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比例分厢分带,分别套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1]。该技术是贵州省农推总站高级农艺师冯道友根据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实际情况,在农业种植结构上发明的一种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对优化贵州省农村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塘县经过多年的推广,取得较好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了强化玉米、经济作物和其他高价值作物的集成与配套的多种种植模式,此项技术的应用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平均增收1 200元/hm2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现就几种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关键技术作如下浅述,以供参考。

1种植模式

(1)“玉米/豆类—豆类/蔬菜—蔬菜”栽培模式[2]。第1茬作物窄带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豇豆、四季豆等,豆类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反季节蔬菜,如黄瓜、白菜、萝卜、胡萝卜、莴笋等,玉米成熟收获前10 d,在玉米植株底部播种四季豆、豇豆,反季节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种种植模式第1茬作物玉米平均产量6 648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1 966.4元/hm2,纯收入6 716.4元/hm2,豌豆和四季豆平均纯收入10 200元/hm2,黄豆纯收入5 025元/hm2;第1茬作物纯收入即为16 916.4元/hm2或11 741.4元/hm2;第2茬反季节蔬菜纯收入为32 250元/hm2;预计第3茬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采取这种种植模式,平均年纯收入为70 916.4元/hm2或65 741.4元/hm2。单作玉米—蔬菜,玉米产量7 500 kg/hm2,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8 250元/hm2,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合计年纯收入为30 000元/hm2。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与一年两熟单作模式相比,增收40 916.4元/hm2或35 741.4元/hm2,分别增收136.39%和119.14%。

(2)“玉米/辣椒—蔬菜—蔬菜”或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收获前在根部点播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模式栽培玉米产量7 059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706.2元/hm2,扣除生产投资5 250元/hm2,玉米纯收入7 456.2元/hm2,辣椒无论采收青椒、红椒或制成干椒上市销售,纯收入在12 000~16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6.2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6.2元/hm2,增收144.85%。

(3)“玉米/花生—蔬菜—蔬菜”栽培模式。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花生,花生收获后种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栽培模式玉米产量6 882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387.6元/hm2,纯收入7 137.6元/hm2,花生产量2 250 kg/hm2,按6.00元/kg折算,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10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与收入与第2种植模式相同,年收益为71 637.705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1 637.6元/hm2,增收138.79%,增产效果显著。

(4)玉米/辣椒、豆类、花生—绿肥/蔬菜—蔬菜栽培模式。如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宽带与前3种模式一样,玉米平均产量7 474.5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降低成本),第1茬宽带收入在10 500~18 000元/hm2,后面2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4.1~77 954.1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4.1~47 954.1元/hm2,增收144.85%或159.8%,增产效果显著。

(5)玉米/红薯—绿肥/马铃薯。宽带种马铃薯4行,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待马铃薯收后,栽种红薯3~4行。该栽培模式马铃薯平均产量24.3 t/hm2,以收购价1元/kg来计算,收入24 300元/hm2,纯收入20 550元/hm2左右,玉米平均产量74 74.5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成本减少),红薯平均产量24.198 t/hm2,按1.00元/kg折算,收入24 198 元/hm2,纯收入21 198元/hm2左右。年纯收入为52 202.1元/hm2。该模式比单作玉米—马铃薯一年两熟增收 13 835.1元/hm2,增收36.05%。单作玉米—马铃薯栽培模式中马铃薯平均产量33.515 t/hm2,收入33 510元/hm2,纯收入为29 764.5元/hm2,单作玉米产量7 779 kg/hm2,收入14 002.2元/hm2,纯收入8 602.5元/hm2,全年合计纯收入为38 367元/hm2。除此之外,间作种植绿肥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力、效益高的持续增产措施,也是广辟肥源解决旱地宽厢宽有机肥不足的主要途径。它既可缓解或解决玉米高产与缺肥的矛盾,又能改良土壤,培护地力,比施等氮量的有机肥节省成本75%~80%,且就地种植与施用,效果很好,因此应积极宣传和推广。

(6)糯玉米/辣椒—花菜/白菜。第1茬作物种植窄带糯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白菜,玉米成熟收获后翻犁种植花菜。第1茬糯玉米套作辣椒,产鲜椒17.34 t/hm2左右,按市场价1.8元/kg左右计算,产值31 212元/hm2左右,生糯玉米产量(包括叶)11.184 t/hm2左右,按市场价2.4元/kg左右计算,产值26 841.6元/hm2,第1茬总产值58 053.6元/hm2,第2茬花菜产量15.345 t/hm2左右,按市场价1.5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7.5元/hm2,白菜产量23.01 t/hm2,按市场价1.00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0元/hm2,第2茬总产值46 042.5元/hm2,全年总产值104 096.1元/hm2。净作模式的产值,第1茬净作生糯玉米产量为14.301 t/hm2左右(包括叶),产值34 322.4元/hm2,净作鲜椒产量28.005 t/hm2左右,产值50 409元/hm2,第2茬净作花菜产量25.74 t/hm2,产值38 610元/hm2,净作白菜31.845 t/hm2,产值31 845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玉米,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72 932.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31 163.7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白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2 25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21 842.1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9 019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15 076.5元/hm2。可见,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产量,还可提高经济收入,经济效益显著。

2栽培技术

(1)精选作物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杂交玉米选用半紧奏型中熟玉米品种[3],玉米采用营养袋(块、球)育苗拉绳定向移栽;辣椒、蔬菜、地瓜、黄豆等作物也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2)适时播种。适时播种能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根据平塘县的气候情况,玉米的最佳播种期选择在3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移栽;地瓜、豇豆、四季豆3月中旬播种;青辣椒2月中下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黄豆4月中上旬播种。该项技术科技含量高,要求严格,应安排在交通方便、群众经济及文化基础好的区域实施。以267 cm的规格标准开厢。在267 cm的标准厢面中再划分为83 cm和183 cm 2个标准带幅(俗称窄带和宽带),窄带种玉米,宽带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作物时按年度种植3~4茬作物,不准在窄带和宽带中套种其他作物。厢面要规范,不能随意改变厢面尺寸,一定要按267 cm开厢来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栽培的作物规范,更好地解决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增加通风透光性,控制好种植密度,提高产量。种植作物一定要高矮搭配,才能处理好作物间的群体关系,利于作物通风透光,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栽培作物方式应从各个带幅的中间起栽,然后再往两边按标准尺寸进行。

(3)种植密度。玉米株距17~20 cm,行距40~50 cm,只栽2行;辣椒、蔬菜3行,株距20~23 cm,行距33~40 cm;豇豆、四季豆株距33 cm,行距117 cm,种2行,搭“人”字架;花生、黄豆株距27 cm,行距33 cm,种4行;马铃薯、红薯株距27 cm,行距40 cm,种3行、4行,行距27~33 cm,窝距20~27 cm,绿肥,采取条播,播幅33 cm;生姜、芹菜栽3行;菠菜、红苕、芫荽等栽4~5行。注意栽种作物时两边要向中间挤,窄带和宽带两边均留出17~27 cm的空距,即窄带和宽带作物空间距保证在50~67 cm,以利作物轮换。间距33 cm,株距55~66 cm,确保玉米4.05万~4.50万株/hm2,预留带2.31 m内套种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3~4行(套种时必须留足玉米两边空行50~60 cm,以防玉米后期遮荫影响),窝距66~77 cm。

(4)肥水管理。根据种植的作物及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施肥量,底肥以重施农家肥为主,同时施用钙镁磷肥、复合肥、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足。因种植密度增大,因此需肥量也较其他种植方式增多。旱地宽厢宽带技术,种植的作物密度较大,耗水耗肥量也增大。为了做到肥料不浪费,应采用条沟施肥。基肥的条沟宽度18~20 cm,沟深20~25 cm,追肥的条沟要浅,每次施肥掌握在沟宽10 cm,沟深10 cm较好,然后及时壅土。有水源的地块,在追施尿素后,可进行放水浅灌,没有水源的地块最好在雨前和雨后追施。

(5)科学接茬。在玉米收获前10 d内,在玉米植株基部播种豇豆或四季豆,每穴播1~2粒种子,同时割掉玉米植株雌穗下部叶,使玉米与豆的共生期为7~10 d,玉米收获后,不砍秸秆,留作豆架,节约豆架成本及人工费用。宽带中所种作物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高价值作物,不然会影响本项技术对农民使用的收入。并及时安排布局好接茬作物品种,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益[4]。宽带内经济作物收获后及时翻犁,种植黄瓜、白菜、胡萝卜、萝卜、窝笋等蔬菜品种,9月采收上市,10月接茬种植冬季蔬菜品种。并使收获后作物种植时间相隔30~35 d,要及时对土地进行翻犁和处理,包括翻犁空行、对前茬作物带有病毒的土壤消毒处理和在翻土25 d后施用有机农家肥,让肥料熟化,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6)病虫害综合防治。旱地宽厢宽带病虫防治要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

3参考文献

[1] 余鸿村.旱地宽厢宽带粮—经作物套作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0(2):202-203.

篇2

中图分类号 TG444.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天然气H2S含量13%~18%,CO2含量8%~10%,我公司承建的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集气站项目中,根据设计要求使用了INCOLOY825(φ114×17.5/14.2;φ89×11mm)特种抗硫管材。

目前抗硫管材的焊接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由于管道内输送的是高含硫化氢的天然气,介质输送压力高达30MPa,焊接工艺较为复杂,对焊接质量的要求极高,特别是井口管道使用条件苛刻。参与该项目的国内几家施工单位的焊工没有此类工程的施工经验。也尚无成熟的焊接工艺借鉴,焊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管道使用安全。

其焊接工艺为手工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填充盖面。在前期的焊接技能培训中,组织焊工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不同焊接操作方法的试验摸索,优选的大摇摆操作方法显现出明显技术优势,该操作方法尤为适用于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在施焊中采用此种操作方法进行焊接,焊缝根部熔合及内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

1 焊接工艺分析

近几年来,手工钨极氩弧焊工艺在国内外承压管道建设中应用较广,但是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的方法焊接有色金属管道使用的较少,其操作方式与国内的传统操作方法有显著不同(国内手工钨极氩弧焊的传统操作方法是:手靠着或不靠着工件,采用直线运作焊枪的方式进行熔焊),该操作工艺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而INCOLOY825合金则具有焊接低熔透性、在根焊时需对管内进行充氩保护。结合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及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特性,将大摇摆焊操作方法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可加快焊接施工进度,确保焊接质量。

1.1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在规定的焊接参数条件下,焊工操作方式上通过氩弧焊把的陶瓷嘴靠着焊缝坡口两侧 ,采用较大的摇摆幅度和一定的摇摆节奏来熔化焊丝和根部的焊缝,使达到一定的熔孔效应或熔池效应,以在焊接过程中及时观察和掌握焊缝的形成,从而及时调整手工送丝的质量和频率 ,按个人技术水平掌握的良好幅度和频率来摇摆焊接,保证根部焊缝质量。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具有大间隙、小电流、细焊丝、大摇摆的特点。

1.2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结构特点

大摇摆焊焊接接头的结构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焊接接头装配结构

焊接接头的结构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根部装配间隙必须保证 a=3~5mm,在 4mm为佳 ;钝边量 b=0.5~1.5 mm;采用相同材质 、一定直径规格的点固棒点焊组对焊口。

1.3 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优点

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特征如图2所示。

f-摆动频率;A-摆动幅度;d-根部熔孔直径

图2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特征

(1)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焊接接头结构,其根部装配间隙比国内的传统操作工艺间隙大 2~3min。根部打底的第一层焊缝采用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根据熔孔效应判断根部成形质量,保证根部焊透和熔合良好,在焊缝收口处预留 15~20mm焊缝暂时不焊,作为根部焊缝成形的观察窗口(图3)。这个观察窗口为焊工观察 、分析根部焊缝质量提供了良好条件,只要配备一把聚光小手电简就可判断根部质量 ,若有缺陷便可及时做好返工处理。最后再焊接此观察窗口。因此,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能够提高根部的焊接质量,提高焊接合格率,减少焊缝的RT检验返修率,降低 RT检验成本,提高焊接效率 。

图3 焊接观察口

(2)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焊接接头根部装配间隙较大,在根部打底焊时,如果在现场疑难位置焊接,对于开敞性很差的位置,能够较为容易地达到焊接熔池背面送丝(图4)。控制背部焊缝成形和透明度,提高根部焊接质量和焊接合格率。

图4熔池背面送丝

(3)采用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由于焊接摇摆有一定的幅度和摇摆节奏 ,只要在坡口两侧停留的时间合适 ,层间熔合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由于焊接摇摆具有一定的幅度和摇摆节奏,喷嘴中的氩气保护具有良好的跟踪保护性,对焊接熔池和热影响区有跟踪保护和冷却的作用。因此,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可以提高焊缝的表面成形和质量。在整个焊接过程中,减少气孔的产生,细化晶粒,提高强度,同时使焊缝具有良好的致密性 ,对于不锈钢材料还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

(4)大摇摆焊操作难点。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主要是装配间隙、焊接过程中的摆幅及频率、坡口两侧的停留时间、送丝量的控制。如何在焊接过程中合理匹配这些参数,需要通过严格的培训方能达到。

1.4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工艺特点

镍基合金在耐腐蚀、耐高低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但由于其特性决定,在其焊接过程中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方能保证焊接质量。常见的焊接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4.1杂质污染和晶界开裂

镍在高低温下均具有良好的塑性及加工性能,在结晶温度200℃~600℃以上退火可消除加工硬化,提高塑性。镍的化学活性低,在氧化初期形成的氧化膜能防止其进一步的氧化和腐蚀。镍与Cr、Mo等其他元素形成合金后,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抗氧化性能显著改变,热导率和电导率下降。纯镍焊接性能良好,但极易被铅、硫等杂质污染,延晶界开裂。所以在焊接时应注意防止污染。

1.4.2热裂纹及晶间腐蚀

焊缝中的低熔点杂质元素易与镍元素形成低熔共晶物;其熔池流动性差,表面张力大。增加焊缝晶间腐蚀、焊接热裂纹的发生倾向。此外,镍对氢、氮等比较敏感,容易产生气孔和弧坑裂纹。对于含Gr、Mo等元素的焊接接头具有晶间腐蚀倾向,主要是由于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晶界附近贫Gr贫Mo引起。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应采用较小线能量,防止Gr、Mo等元素的烧损;同时,收弧接头要饱满。

1.4.3气孔及氢瘤

O2、H2、CO2在液态镍中溶解度较大,但在冷却时溶解度明显减小,熔池中的气体来不及逸出,可能会在焊缝中产生气孔和氢瘤。因此,在焊接过程中要对焊接区域进行可靠的保护,使熔池得到脱氧,避免气水等缺陷。镍基合金熔化焊具有低熔透性的特点,但不宜采用大线能量增加熔透性,一般采用较大坡口及较小钝边。例如,坡口加工时采用较大坡口角度(75°)和小钝边(0~1.5mm),焊接时摆动焊枪,增加熔深。

1.4.4焊接区域的保护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在镍基合金的焊接施工中对焊接区域的保护极为重要。在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根焊中,必须在管内持续充氩,防止氧化。且在焊接过程中,须对焊缝进行观察,焊缝区、热影响区金属呈银白、金黄色说明气保护效果好,方可继续施焊。

2手工氩弧焊大摇摆操作工艺在INCOLOY825合金管材焊接上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大摇摆操作方法及镍基合金工艺性的分析,我们在施工中将大摇摆操作方法应用到镍基合金的焊接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大摇摆操作方法要求较大的组对间隙,在镍基合金的焊接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间隙以便对内部焊缝进行观察。

(2)镍基合金熔池流动性差,大摇摆焊操作方法可以对熔池进行有效地搅动,有利于熔池内各种气体的逸出,防止产生气孔。且有利于焊缝内表面成型。

(3)镍基合金的焊接要求采用较小线能量。大摇摆焊操作工艺具有细焊丝、小电流的特点,有利于防止焊接接头热裂纹。

(4)镍基合金具有低熔透性的焊接特点。大摇摆焊操作工艺组对间隙大,主要控制焊缝坡口两侧的停留时间,可以对坡口两侧金属有效地熔合,增强焊接接头熔透。大摇摆对焊接熔池和热影响区有跟踪保护和冷却的作用,降低了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避免晶界贫Gr、贫Mo,以提高焊接接头的抗晶间腐蚀性能。

(5)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结构的装配间隙比较大,焊接填充金属量多,焊缝较宽,变形量大,如果装配控制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采取反变形措施。

3应用效果

大摇摆焊接工艺具有焊接合格率高 、焊缝成形好、返修率低等的优点,对镍基合金的焊接尤为适合。在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效果良好,镍基合金管道的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大大降低了焊缝返修率,提高了焊接质量,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灌溉系统 产权演变 种植结构调整 模型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的实行,使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破坏或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陈雷和杨广欣,1998)。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于80年代兴起并不断发展,从初期的经营权逐渐深化到建设权、处置权甚至是所有权,农民自己投资并管理水利设施的现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农户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是因为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后,水利工程覆盖面积扩大,各种用水服务加强,会带来农作物产量提高及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减少损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农民可根据水资源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样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这样也可以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Patil和 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革耕作措施与种植制度,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刘昌明和何希吾,1996)。

虽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很少有从实证的角度对灌溉设施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二、研究资料和调查点概况

(一)样本点的选择

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来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青龙、元氏和肥乡县三个县做为调查点,三个县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都比较严重并且都是主要粮食产区,每个县随机抽取10个村作为调查的样本村,选择了开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个年份为调查时期,样本点产权类型比较全且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区别,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表1列出了样本点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可看到青龙、元氏和肥乡三个县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三个县各项指标四个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来越高,元氏和肥乡县在1998年甚至达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指机井,一个机井及其附属设备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统(以下简称为机井)。这里把机井分为集体产权机井和非集体产权机井两种,由私人所有及农民合股所有的机井被统称为非集体产权机井。用非集体产权机井数量占机井总数的比例变化来反映机井产权演变的情况。表1表明机井产权的演变是由集体产权形式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所占比例从到1998年都是逐渐增大的,但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同,青龙县变化幅度最大(从0增加到69%),肥乡县的比例变化达到了7倍多,元氏县也有2倍多。

表1.样本点基本情况

县名

年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占

耕地面积比例(%)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

非集体产权井所占比例(%)

青龙

83年*

1.05

13

0.07

71

90年

0.98

15

0.06

69

4

97-98年

0.93

42

0.06

94

69

元氏

83年*

2.02

94

0.11

93

28

90年

1.92

95

0.10

85

48

97-98年

1.81

95

0.08

100

63

肥乡

83年*

1.62

61

0.15

100

9

90年

1.53

69

0.13

99

54

97-98年

1.50

83

0.12

100

80

注:83年*代表开始年,97-98年的数据为97年和98年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作者对青龙、元氏和肥乡县30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

(二)机井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从开始到1998年,三个县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都是增加的,杂粮、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表2)。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97、98年急剧下降。在元氏和

表2. 按年份分组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县名

年份

总播种面积(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青龙

83年*

1.10

99

38

61

1

1

90年

1.08

98

41

57

2

2

97-98年

1.13

95

55

40

5

5

元氏

83年*

3.47

87

84

3

13

7

6

90年

3.41

88

86

2

12

7

5

97-98年

3.37

93

91

2

7

3

4

肥乡

83年*

2.38

73

66

8

27

23

4

90年

2.39

78

72

6

22

19

3

97-98年

2.50

93

85

8

7

3

4

注: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释及数据来源详见表1。

肥乡县,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从开始年到90年是稳中趋降的,98年元氏县还是略有下降,而肥乡县则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积比例的变化。在没有种植棉花的青龙县,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数据反映出尽管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地区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是有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种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呢?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机井产权状况同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相关关系。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越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越高,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同人均耕地紧密相关(表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负相关,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则与人均耕地成正相关,这可能与我国农民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

在粮食作物内部,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而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表3)。农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从种植一季比较抗旱的杂粮作物转为种植冬小麦—玉米需水较多的两季粮食作物或其他两熟作物,因此杂粮、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是国家订购粮的主要品种,这两种作物产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杂粮、薯类好,符合农民的利益。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民有能力自己投资打井,说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食物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从小米、高粱、薯类等粗粮转向小麦等细粮。

表3. 按非集体产权和人均耕地面积分组的农作物播种结构情况

分组

分组指标均值

总播种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

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按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

0-0.99

10.18

90

74

16

10

7

3

1-89.9

51

8.24

89

79

11

11

6

5

90-100

98

9.40

88

80

8

12

7

5

按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030-0.079

0.06

6.11

96

67

29

4

1

3

0.080-0.111

0.10

11.61

90

82

22

10

4

6

0.113-0.227

0.14

10.10

84

79

5

16

12

4

数据来源:见表1。

随着机井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表3)。棉花是调查点的30个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变化对其影响比较大,另外棉花的种植还要受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及病虫害的影响,因此表中数据显示产权的变化对棉花播种面积无明显影响关系,计量模型中我们将对影响棉花播种面积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作物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我们调查的样本点中果树栽种面积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园与耕地面积是分开计算的,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把果园与其他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中数据显示,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也是增加的,这与预期是一致的。

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表明农民对水利投资越来越多。农民不但意识到水是一种稀缺且十分珍贵的资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观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种植结构的变化就是农民对此作出的反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农民相应地调整了种植结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单因素分析只是非集体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表面的相关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其关系下结论,因为农作物生产还受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产权与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Aij t=F(Rjt 、Wj t、ln(Qjt) 、(PG/PI) jt-1 、(PC/PI) jt-1、Njt、Dk、Tt )

上式中i代表作物(分别为粮食作物、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j代表村,k代表地区(县),t代表时期,Aij t代表第j村在t年i种农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R代表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由于产权变量是内生变量,为了避免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估计时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体产权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井产权演变的影响因素模型见附表1)。Q代表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公斤/人),是用来测定粮食收购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变量。PG,PC和PI分别代表粮食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价格和化肥价格指数。因为同一时期内,县内各村的价格基本相似,所以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份之间的差异。上式中资源及投入品价格用到的是影子价格,即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非农收入比例N,%)。为了显示地区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采用了地区虚变量Dk和年份虚变量Tt。模型各变量的平均值见表4。

表4. 模型变量

被解释变量 平均值

解释变量 平均值

非集体产权

机井比例(R,%)

42

地下水位(米)

44

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

8

人均耕地(公顷/人)

0.1

人均收入(元/人)

782

粮食播种

面积比例(AG,%)

91

集体经济力量(元/人)

29

教育程度(%)

44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Q,公斤/人)

61

棉花播种

面积比例(AC,%)

5

上年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G/PI) t-1

0.4

上年棉花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C/PI) t-1

2

非农收入比例 (N,%)

40

非棉花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比例(AO,%)

4

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

37

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

63

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

82

注: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力量按90年价格计算,地下水位是调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教育文化程度指样本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和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的数值为合计数,其它数值为变量平均值。总样本数为120个 。数据来源:见表1。

四、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结果

由于粮食定购任务在同一地区内差别不大,主要是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变量同地区虚变量存在较强的共线相关。同时,价格变量在地区间差异很小,主要是年份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模型中的年份虚变量相关较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选用了4种方案对模型进行估计。方案1(表5)和方案3(附表2)加入了年份虚变量而没有用农作物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在地区虚变量(方案1加入了地区虚变量,方案3 则没有)的取舍上对模型进行比较。方案2(表5)和方案4(附表2)是分别对方案1和方案3用农作物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代替年份虚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四种方案的结果(表5、附表2)显示,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同,且产权变量、劳动力机会成本变量在四种方案中的结果变化不大,且基本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说明模型比较稳定,下面采用方案2(表5)来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进行讨论。转贴于

表5. 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1和方案2)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它经济作物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截距

82.530

99.377

7.448

-10.100

10.022

10.723

(25.19)***

(13.14)***

(2.39)**

(-1.41)

(5.69)***

(2.64)***

Pjt

-0.078

-0.082

0.033

0.039

0.045

0.043

(-3.42)***

(-3.63)***

(1.54)

(1.83)*

(3.63)***

(3.54)***

Ln(Qjt)

3.029

2.964

-0.730

-0.649

-2.299

-2.315

(4.07)***

(3.99)***

(-1.03)

(-0.92)

(-5.75)***

(-5.82)***

Wjt

0.031

0.028

-0.023

-0.019

-0.008

-0.009

(0.92)

(0.83)

(-0.72)

(-0.59)

(-0.44)

(-0.50)

(PG/PI) jt-1

2.604

-3.336

0.732

(0.15)

(-0.20)

(0.08)

(PC/PI) jt-1

-5.430

5.713

-0.283

(-2.90)***

(3.21)***

(-0.28)

Njt

0.108

0.095

-0.054

-0.037

-0.054

-0.058

(1.81)*

(1.65)*

(-0.96)

(-0.67)

(-1.69)

(-1.88)*

元氏县虚变量

-9.173

-9.141

4.241

4.204

4.932

4.937

(-3.86)***

(-3.82)***

(1.88)*

(1.85)*

(3.87)***

(3.85)***

肥乡县虚变量

-12.566

-12.825

10.247

10.596

2.319

2.229

(-4.51)***

(-4.62)***

(3.87)***

(4.02)***

(1.55)

(1.50)

1990年虚变量

0.412

-0.068

-0.344

(0.18)

(-0.03)

(-0.28)

1997年虚变量

6.921

-7.253

0.332

(2.23)**

(-2.46)**

(0.20)

1998年虚变量

7.251

-7.047

-0.204

(2.34)**

(-2.40)**

(-0.12)

调整后的R2

0.43

0.43

0.40

0.40

0.29

0.23

F值

10.86

12.26

9.66

10.83

5.41

6.06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会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从模型系数估计的结果来看,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变量在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这意味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传统的粮食作物与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间结构的调整有着显著的影响。

粮食作物方程中,产权变量的系数为-0.082,说明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增加10%(从样本平均值的42%增加到52%),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就要减少0.82%(0.082×10=0.82),而相应地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增加0.39%和0.43%。

从分析中可看出,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的发展对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加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农民在自己投资打井后,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水能够用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外,自己的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及时,农民也敢种植对灌溉用水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二)粮食收购政策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重要原因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在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都达到了1%的统计水平,表明粮食定购任务对农民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均粮食定购任务的增加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扩大,而相应地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

从方案2(表5)与方案4(附表2)的结果比较来看,地区虚变量与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方案2中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的系数大于方案4的变量系数,同方案2中地区虚变量的负值系数有关。

(三)价格信号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粮食与化肥比价每上升1%(从样本平均值的0.4增加到0.404),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1%(2.604×0.3=1.04),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1.3%(3.336×0.4=1.3),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0.3%(0.732×0.4=0.3)。而棉花与化肥比价比每增加1%(从样本平均值的2增加到2.02),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将减少10.86%(5.43×2=10.86)、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11.42%(5.713×2=11.42),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0.56%(0.28×2=0.56)。

(四) 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作物种植结构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外出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可看作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农民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外出就业会对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收入比例在粮食播种面积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方程中均达到了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三个方程中非农收入的系数分别是0.095、-0.037和-0.058,说明非农收入每增加10%(从40%增加到50%),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0.95%,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减少0.37%和0.58%。

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相比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作物,为满足口粮的需要,在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首先减少的是非粮食作物。

五 结论与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促进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粮食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比的升高、粮食订购任务的增加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对这些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讨论如下:

(一)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在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由集体产权形式逐渐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收益比较后进行的合理的行为。同其他制度创新一样,这种产权制度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味着农民生产的优化行为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它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会起促进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速和完善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与粮食发展政策

过去的研究指出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会加强灌溉管理,维持灌溉系统的持续运行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还会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在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成为产权演变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政府则要考虑用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抵消由于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给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要有准确、合理的市场信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生产时虽然还受国家政策及口粮需求等条件的约束,但已经在按价格信号的引导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此,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建立信息畅通、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粮食收购政策的制约

目前粮食收购政策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制约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也意味着在华北灌区,取消粮食收购任务,经济作物面积将显著增长,而粮食作物面积则显著下降。而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靠粮食收购政策来维持粮食总量供给不是长远之计,这进一步论证了科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 附表1:产权演变模型

影响产权演变因素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截距

-177.785

(-1.61)

自然资源条件

W地表水源比例

0.428

(2.76)***

W地下水位

65.548

(3.01)***

人口压力

ln(LP人均耕地)

-84.815

(-2.33)**

政策因素

水利扶持政策

13.162

(1.92)*

水利贷款政策

-61.877

(-2.05)**

经济条件

ln(人均集体收入)

1.497

(0.78)

ln(农民人均收入)

-10.892

(-0.81)

文化程度

EDU文化程度

-0.035

(-0.046)

市场化程度

R道路

22.000

(2.13)**

村虚变量

年份虚变量

调整后的R2

0.75

F值

9.54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在产权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的几种不同方案中,选用的是调整后的R2比较高的方案,这样产权变量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水利扶持政策、水利贷款政策及表示市场化程度的道路变量是虚变量,变量值为1分别表示样本点能得到水利扶持及贷款政策和有道路通过(模型的分析详见王金霞、黄季焜和Scott,2000)

附表2 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3和方案4)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他经济作物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截距

77.451

90.703

13.088

-1.357

9.461

10.654

(24.50)***

(11.54)***

(4.43)***

(-0.19)

(5.61)***

(2.56)**

Pjt

-0.078

-0.083

0.029

0.034

0.049

0.049

(-3.16)***

(-3.40)***

(1.24)

(1.50)

(3.74)***

(3.78)***

ln(Qjt)

1.396

1.275

0.008

0.125

-1.394

-1.400

(2.11)**

(1.98)*

(0.01)

(0.21)

(-3.98)***

(-4.10)***

Wjt

0.047

0.044

-0.039

-0.037

-0.008

-0.007

(1.30)

(1.20)

(-1.15)

(-1.07)

(-0.42)

(-0.39)

(PG/PI) jt-1

-3.925

13.371

-9.446

(-0.22)

(0.80)

(-1.00)

(PC/PI) jt-1

-3.678

3.035

0.643

(-2.00)**

(1.76)*

(0.66)

Njt

0.236

0.222

-0.191

-0.177

-0.045

-0.045

(4.56)***

(4.45)***

(-3.95)***

(-3.79)***

(-1.62)

(-1.72)*

元氏县虚变量

肥乡县虚变量

1990年虚变量

-1.259

2.156

-0.897

(-0.52)

(0.96)

(-0.70)

1997年虚变量

4.019

-3.333

-0.686

(1.28)

(-1.14)

(-0.41)

1998年虚变量

4.317

-3.143

-1.174

(1.38)

(-1.08)

(-0.70)

调整后的R2

0.33

0.33

0.32

0.32

0.11

0.12

F值

9.36

10.77

8.84

10.03

3.77

4.47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刘昌明和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6

陈雷和杨广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第6期,第1-4页

王金霞、黄季焜、Scott,“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74页

Darra, B.L.and C.S.Raghuvanshi,Irrigation Management,Atlantic P&D, 1990

R.K.Patil and S.N.Lele,"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Problems in Implementation" in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Rome, 1995

篇4

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业机构中的制造业部门及其农业机构内部生产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国家或某个农业领域的工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和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在任何地区的农业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可持续的农业结构可以帮助当地发展最可持续的生产方案,优化农业技术,保持农业产品需求和供给平衡关系。本文将简要介绍西藏农业工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基本思想的变体,讨论实施工业活动的措施。

1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宏观层面上,西藏农业更加单一,农业落后,农业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缺乏科学规划。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藏的农作物品种较少,主要是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农产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不成比例,严重阻碍了西藏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研究,85%的西藏地区被用来种植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这需要大量的土壤肥料,很容易滋养作物的不稳定,同时减少土壤的肥沃。与此同时,经济作物的比例仅为15%左右,不足以满足西藏的粮食需求。此外,西藏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机械技术落后于东部,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地区分权管理和粗放经营,规模程度很低,很难抵抗害虫和疾病,分权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不一致的农业管理和分散管理、作物品质不稳定,不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农产品,植物品种分散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规模农业管理系统,与市场经济难以实现有机联系,无法取得良好的规模效应。西藏地区,另一方面,广泛种植大麦、小麦等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种植比例太大,通常在成熟时期的过剩将降低销售价格,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太小,产量太低,当过度慷慨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发展畸形。此外,农业机械技术在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容忽视。但就其实际情况,对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受到一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的发展信息化,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是手动操作,很少有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情况,因此,西藏地区农机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第二,西藏现有农机实体大多缺乏完整成熟的信息设备配置,无法充分发挥定位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农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没有有机融合,导致了农机技术中信息技术的缺失。第三,从市场来看,农机产品市场仍然供不应求,目前农机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市场供应不足,制约了西藏农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2基本思路的选择

结合西藏地区农业发展、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引导广大农民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全面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模式,促进写作规模管理的分权管理系统,促进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更新农产品品种。

3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3.1运用产业化运作模式

西藏农业不利条件的管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企业合作或合作组织提高专业和系统的农业营销服务和质量管理依赖方法,形成品牌农业产业管理模式。西藏地区应正确运用产业运作模式,突破原有农业产业的市场瓶颈。例如,青稞农户应与啤酒厂、面粉厂等企业合作,生产优质青稞酒、青稞面条等产品,促进所有产品流向市场,获取利润,增加西藏农民的收入。

3.2促进多元化发展

促进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西藏农业管理机构应该确定当前发展形势下,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差异,在同一时间生产的作物和农副产品搞好生态旅游产品和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3将信息技术与农机技术相融合

篇5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节水灌溉的意义

水是一切生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干旱缺水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单方水粮食生产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下的水平。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时的“精细灌溉”,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浣的历史意义。

二、节水灌溉的含义

“节水”一词通俗易懂,更确切的提法应该是“高效用水”。“节水灌溉”的真正含义,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灌溉用水,最大限度的满足作物需水,以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的气候、土壤,社会条件和条件下,节水的标准和要求不同。节水灌溉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水、高产、优质、高效。此外,还有一些概念常被混淆使用,如“农业节水”与“节水农业”。“农业节水”与节水灌溉的含义类似,但节水的范围更广、更深,包括生物节水、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节水等。它是以水为核心,研究如何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节水和最终目标是建设高效节水农业。“节水农业”类似“节水型农业”,是农业的一种类型,重点研究如何按照节水的要求规划、建设、和管理农业。两种提法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不同,适用的场合不同,不能混淆或互相代替。

三、适合我县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实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适合我县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1.新建井灌区节水灌溉模式

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

2.井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对于蔬菜、果园、经济作物、极度缺水地区的粮食作物也可采用喷、微灌)、田间平地,实行小畦灌溉,并与非充灌溉及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在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基础上,以不定面积发展灌溉。

3.渠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我县渠灌区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尝试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4.井渠结合灌区节水灌溉模式

这类灌区的特点是单一依靠渠灌还是单一依靠井灌都存在水资源不足,或引起其它生态问题,必须实行井渠结合灌溉。对这类灌区要开展地面水与地下水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联合调度。渠灌部分进行适度防渗输水渠道,井灌部分采用管道输水;田间采取长畦改短小畦灌溉及覆盖、化学节水、节水灌溉制度等农艺和管理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农业高效用水。

5.集雨节灌模式

适宜开展集雨节灌的地区主要在山、丘区,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兴建骨干水利工程难度很大,而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因此,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生产条件落后,农民收入低,是我县主要的扶贫地区。对该地区要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与农业节水措施的紧密结合,即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窑、水池、输水管、输水沟)和等高耕种开挖鱼鳞坑拦蓄节水,深耕水保墒、覆盖抑制蒸腾保蓄、调整农作物布局的适水种植、增施肥料,提高水肥利用率、坡地粮草轮作、粮草带状间作和草(灌木)间作少雨水径流等农业蓄水利用技术措施相结合,田间采用小畦灌、点灌或滴灌。

6.城郊农业节水灌溉模式

城郊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值高、生产率高、为城市生活服务。因此,必须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郰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蔬菜小畦灌、保护地发展和喷灌,灌溉用水管理实施自动化控制。

7.节水抗旱灌溉模式

我县各地区,均存在着季节性缺水问题,在农作物播种季节或某个生育阶段经常性的发生干旱,而在其它生长季节或生育阶段则降雨可满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所以要选用适宜当地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和平整土地、修建梯田、植树种草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合理耕作、采取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

四、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境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技术体系的核心。

1.渠道防渗技术

采用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膜料等多种方法时行防渗处理,与土渠相比,渠道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90%,并加快了输水速度。

2.管道输水技术

用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可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配水的利用率可达到95%。

3.喷灌技术

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劳、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增产10~30%,但耗能多、投资大,不适宜在多风条件下使用。

4.微灌技术

包括微灌和滴灌,是一种现代化、精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灌水同时可兼施肥,灌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微灌已由果树、蔬菜等少数经济作物向行播大田作物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微灌的主要缺点是易于堵塞、投资较高。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微灌产品生产能力。

5.改进地面灌技术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地面灌溉仍将是我县主要灌溉方式。地面灌溉并非“大水漫灌”,只要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使沟畦规格合理化,可减少灌水定额1/5~1/4。

五、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篇6

当下,关于转基因的话题搅得人们懵懵懂懂,不知所措。那么,转基因的含义是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有哪些差异性,转基因食

品的利和弊将对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等等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和疑虑的问题。

当转基因再次敲醒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一新生事物呢?本刊特意邀请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吕晓华教授,就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用科学数据和专家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和阐述,为我们揭开转基因食品的另一面。

转基因食品的特性

《养生杂志》:多年来,转基因食品已渗入经济作物的方方面面,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接受还是不接受,每天都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那么,转基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我们不知晓的特性?

吕晓华:转基因食品是指那些转入由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细胞中提出的基因而获得良好特性的生物制成的食品。这些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其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的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所用载体基因称为标志基因;接受基因的作物称为亲本作物。

目前研究开发的转基因生物主要是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烟草、棉花、番茄、甜椒、水稻、玉米等。

转基因食品具有高产、生长期短、能抗病虫害、便于储存运输、改善营养成分、品质、以及去毒等特性。食品作物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其对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的需要,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将转基因技术用于农业可以不断增加粮食和其他食品作物的产量,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

《养生杂志》:你曾在美国工作和学习一段时间,那么,美国民众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如何?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普及吗?

吕晓华:据报道,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80万公顷,其中加拿大、美国种植面积高达23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84%。1999年全球播种的转基因抗虫玉米种量达到了1/3,2010年全球转基因种子销售额达到300亿美元。早在1999年,美国的玉米和大豆有50%采用转基因种子,也就是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已经开始生产含高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和含高番茄红素的抗癌西红柿。用西红柿、南瓜、酵母、土豆、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原料制成的食品已经在美国的超市出售了。

《养生杂志》:中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把转基因引进到农业经济作物中的呢?

吕晓华:转基因技术应用试验进入我国也有相当长的时间。1991年开始,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经推广1000万亩,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一年可减少杀虫剂用量5000吨以上。北京大学开发出转基因植物20多种,已进入大田实验6种,商品化许可的3种。在国内,其他转基因水稻、蔬菜应用研究亦取得了可喜成绩。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养生杂志》:虽然有不少专家力挺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和安全,但目前为止,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达成一致的科学共识。尤其在国内,公共对于转基因食品普遍持怀疑态度。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转基因食品?

吕晓华: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几个安全性问题。

第一,标志基因传递。转基因食品中新基因或活的微生物标志基因是否会传递给人或家畜的肠道微生物,危害人或家畜的健康。如果转基因食品作物中的抗生素抗性标志基因,通过转基因食品传递给人畜肠道微生物,并在其中表达使之转变为抗药菌株获得抗药性,这就有可能影响人畜口服抗生素的药效。

与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编码相同的标志基因,不应用于转基因食品,从有这种标志基因微生物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应该检查有无活的细菌和抗性编码的遗传物质,以及能否在人肠道中定值。本身是活菌或活菌的转基因食品需要保证菌株的纯净未发生突变。

第二,潜在致敏性。大多数转基因食品植物中都引入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有的不是人类食物的成分,这种异种蛋白质可能引起食物过敏。

第三,影响人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中的标志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引起菌群谱和数量变化,菌群失调影响人的正常消化功能。

第四,使食品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转基因食品营养成分的变化幅度较大,可能对人群膳食营养发生影响。

第五,天然毒素。芥酸、番茄毒素、棉酚、龙葵素、酪胺、组胺等天然毒素在转基因食品中含量偏高。

第六,重金属。由于新基因产物可能产生代谢的干扰,故转基因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改变亦应考虑。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有哪些方面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由于转基因食品差异较大,传统安全性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正在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

1990年FAO/WHO首先提出比较法,即把转基因食品作物与相应的亲本作物进行比较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相对安全性。

1993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生物技术安全性专家组提出实际等同性概念。即一个转基因食品经化学鉴定与其亲本作物“实际等同”就被认为无新的健康危险性,不再进行膳食摄入量,以及营养学和毒理学评价。

1996年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欧洲分会提出等同性和相似性定标法将转基因食品分为三类。

第一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或原料实际等同。生物的每个代谢物清楚,人摄入量与相似传统食品相差不大,全部DNA来自亲本生物,基因水平与亲本相同。这类转基因食品不需更深入的资料即可做出安全性评价。如Zeneea公司制成的转基因番茄酱与对照番茄酱36个化学指标分析结果与对照比较相关水平达到98.9%,且不含基因产物,故可评为“实际等同”。

第二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和原料十分相似,但某些性质有差别。具有或没有某种新的成分或性质,对新食品中新成分要重点进行安全性评价。

第三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既不等同也不类似,这类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原料需作深入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请给我们讲解一下转基因的“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2000年FAO/WHO联合专家委员会,就生物技术食品问题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总结1996年以来的工作,讨论是否可以根据新的科学信息建立新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新的科学研究评价“实质等同性原则”概念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局限性。

会议认为“实质等同性原则”方法是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但不是安全性评价的全部内容。因为实质等同性不能给危险性定性,因而只能是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会议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比较结果,如果出于食品本身的性质所得到的数据不足以充分支持安全性评价,就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尤其是主要食品之一的食品,没有食用史的食品,基因修饰而改变代谢方式的食品。如果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相比较出现一个或几个新基因及产物,并可能将其分离出来。则可按食品添加剂试验方法进行毒理学实验。但必须保证所试验物品在化学功能上与转基因食品中得来的一致。对长期食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时应作毒理学实验,90d动物喂养试验是最低要求,是否做其它毒理学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养生杂志》:那么,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有怎样的管理办法?

吕晓华: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初步制定有转基因食品的法规,通过一定程序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审批。

早在1990年FDA就证实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凝乳酶是安全的,这种酶作为添加剂用于乳制品生产。1992年FDA制定出管理新育种技术(如DNA重组技术)开发的新品种作物制成的食品及动物饲料法规大纲。1995年巴西成立了国家技术安全委员会(CTNBIO)制定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条文。

1997年FDA颁布“新植物来源食品咨询程序指南”中要求开发转基因食品的单位向FDA提交安全性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转基因食品名称、用途和目的、来源、特性、标志基因功能,基因表达产物特性与功能,及表达产物在作物食品中的含量,表达产物致敏性及毒性,安全食用的依据,转基因食品与亲本作物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天然毒素的比较,有关安全性和营养评价的其他资料。

1997年底FDA已完成玉米、番茄、黄瓜、木瓜、棉花、油菜、黄豆、菊苣、水稻等40多种转基因食品的咨询工作。这标志着基因种类计有抗生素抗性基因、除草剂耐受基因、金属代谢基因、氨基酸代谢基因、影响植物激素代谢基因,其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应用最广泛。

《养生杂志》: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呢?

吕晓华:1993年12月科技部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主要从技术角度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宏观调控。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从保护我国农业遗传资源,农业生物工程产业和农业生产安全角度对转基因作物的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入或商业化生产进行管理。2000年7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转基因植物作了规定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该进行安全性评价,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性控制措施,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方字标注,并应提示使用的安全控制措施。

2001年5月22日国务院公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7日农业部公布三个配套细则:《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志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从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入、商业化生产等进行全面管理。

篇7

1 本地区的小麦种植环境及效用分析

本地区处于传统的长江流域的农业种植区,一年四季温度较高,降水量丰富,太阳光照的时间比较长,气候湿润,地表形态比较平整,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小麦生长。同时区域内河流网络众多,湖泊数量庞大,可以很好的解决小麦的灌溉a的问题,这里的环境昼夜温差相差不大,气候文泽湿润,相对湿度较大,有利于小麦的生存。我国的地区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理划分区域,也是我国规划设计的农业生产地区。在我国长江地区花生生产的规模较大,产业集群密集,农业生产部门较多,能够极大的提高小麦生产总量和质量,促进地区小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高当地小麦的单位亩产量,为我国小麦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小麦高产技术的农业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部门的科技进步迎来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性革命。在农业经济作物种植技术领域中,小麦种植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小麦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利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小麦作为我国传统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大,土壤与气候适应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高,深受广大农作物种植户的喜爱。另外,小麦这类农作物在作物轮作周期内起着较好的用地养地作用,可以涵养农田土壤肥力,圈养水源,保持农田土壤营养含蓄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对小麦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播种面积也不断地扩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更好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在相同的农业种植化背景下提高小麦的质量一直以来是许多种植户深切关心的话题。在问题不断化的背景下分析,科学性的小麦栽培技术具有很广泛的农业领域应用前景。此项技术可以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限制条件下,切实的解决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问题。

3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技术简析

3.1 光照强度的要求

小麦是喜光的作物,对光照的要求较为严格,所以在田间进行合理密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好树苗间的间隔,把握好距离,提高植株的受光率,合理密植程度能使树苗植株子叶面积发育趋向于动态合理的水平,叶子规范化地生长能够减少阳光反射,增加光在子叶单位面积的截获和能量吸收程度,使叶子内部的叶绿体群体内部受光的影响较大,增强叶绿体的活性,保持植株的健康状态,从而受到时效性的可控生长。

3.2 对植株的护理要求

小麦的根系大多是肉质的侧根,经不起踩踏,所以在栽培时,尽量使用疏松细碎表土培植,然后用脚轻柔的踏实,浇灌定根水。定植完成后,要对植株稍作调整,以3-5个饱满芽为佳,固定幼苗,免遭风折。栽植后,要保证土地的湿润、土壤的肥沃,避免出现受渍受旱现象,增加成活数量。定植两个月后,开始追肥,每株每次用尿素50-100克、加水10-20公斤进行浇施,夏秋季节更要做好苗的防旱保湿工作。

3.3 施肥的规范措施

主要施基肥、萌芽肥和壮果肥。施基肥时,应该以有机肥为主如农家肥,并且以适量的磷肥和速效肥辅助,施肥的时间通常在摘果后到叶落前的一段时间,倡导早施,每株施五50kg的厩肥,复合肥0.5kg,过磷酸钙1-1.5kg。萌芽肥一般在伤流开始后开始萌芽前进行,以复合肥加稀粪尿施肥,每株施半公斤至1kg复合肥,粪尿20-30kg。要重施壮果肥,通常在花谢后的一月之内施肥,并结合多次叶面肥,壮果肥是施以鳞钾为主的复合肥。夏秋天要加强防旱,雨多的天气,要及时清理围沟,搞好排水,夏秋天要重视灌溉,温度如果持续在35℃以上,叶片出现干枯迹象时,要立马灌水,盛夏每隔五天左右需要灌溉一次。以土壤覆盖来保水防旱,效果也非常的明显,土壤覆盖不但可以较好的保水,使树根生长旺盛,而且当覆盖物腐烂后,又能为葡萄提供养分肥料。

3.4 病虫害防治

小麦所在的环境主要诱发的病害有黑斑病、炭疽病等,主要的虫害有金龟子类、蚧壳虫类、叶甲叶蝉、根结线虫病等。炭疽病不仅危害植株的茎叶,对果实也会造成危害,在萌芽时撒施2-3次800倍菌灵可以防治,如果出现根结线虫病,可以使用甲基异柳磷或者30%的呋喃丹毒土进行防治,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要根据小麦实际的状况进行量化的病虫害管理和预防,防治较大规模的病虫害的发生,为农业的发展造成损失。

4 结语

随着国家粮食产业快速的发展,小麦的高产技术也逐渐的被推广到了我国大部分的农业种植区域,在进行高产化的轮作模式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农业发展的措施,深刻的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规范,合理的把握好农业生产化前提下的农业动态因素,同时把握好发展中的技术进度和技术角度,优化多方面的资源配置,竭尽一切因素,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20-02

1 工程简介

新疆某水电站工程为径流式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开发任务是水力发电。水电站整个动力引水渠道长31km,引水流量为138.8 m3/s,装机容量220 MW(4×55 MW),保证出力126.4 MW,年发电量12.79亿kW・h。

工程建设征地呈带状分布,征地影响范围涉及3个乡(镇)、15个行政村及4个县直单位的386户移民。工程建设永久征收土地7551亩,其中耕地2421亩、园地122亩、林地1339.6亩、牧草地3228.8亩;临时占地3210.3亩;拆迁房屋面积5827.7 m2,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项目恢复改建等。

工程永久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为:耕地补偿基数参照新疆自治区新计价房[2001]500号文规定的一等耕地标准,即1200元/亩;补偿倍数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以下简称《移民安置条例》)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执行,其中,土地补偿费10倍,安置补助费6倍。

工程建设基准年为2008年,设计水平年为2011年。征地移民安置补偿投资主要材料及价格采用2008年12月价格水平。工程建设工期34个约。工程建设征地于2010年正式实施。

2 问题的提出

在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阶段,15个永久占地村中有1个村的16户被占地户认为工程永久占压他们的承包耕地为菜地,按照种植粮食作物的一等耕地标准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他们不能接受,应该按照菜地的标准进行补偿。为此,他们拒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并多次阻挡工程建设正常施工。在经过多次上访无果的情况下,最终诉诸法律,不仅给全县移民安置工作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而且使工程建设工期拖延2年之久。

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州、县人民政府及其移民管理机构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协商,县土地管理局、农业部门及菜篮子办等部门也多次试图对16户被占耕地重新确定土地性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移民监理单位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现场调查。具体情况为:工程建设永久征收该村耕地741亩,全部为水浇地,共计涉及97户村民。其中,征收这16户村民的承包地为110亩。在2005―2007年期间,这16户村民有的种植了小麦或玉米,有的种植了洋葱、胡萝卜或是甜菜、胡麻等,基本上是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倒茬种植,一年仅能种植一季。但是,并没有收集到每户的详细资料。

监理单位也查阅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以往类似案例,但是,要改变土地属性、按照菜地进行补偿,还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3 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1 国家政策层面的制约

(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我国土地按现状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12类,其中耕地又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

(2)关于菜地的定义。

经查阅,目前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菜地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在《国家建设征用菜地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暂行管理办法》([1995]农(土)第11号)中,对城市郊区菜地进行了约定,即是指城市郊区为供应城市居民吃菜,连续3年以上常年种菜或者养殖鱼、虾等的商品菜地和精养鱼塘。一年只种一茬或因调整茬口安排种植蔬菜的,均不作为本办法所称的菜地。

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村16户被占耕地均不能定性为菜地。一是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没有对菜地进行单独分类,而是把用于种植蔬菜的土地涵盖在耕地中。而耕地的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也不是按种植类别进行分类的。二是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这16户的被占耕地连续3年以上全部种植了蔬菜,只是部分农户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根据需求倒茬种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等,是轮作地。三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农作物,即一年只种一茬,也不符合现行城市菜地的标准。

3.2 土地补偿费测算问题的制约

(1)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均是采用亩产值倍数法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移民安置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16倍。

我国对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采用的是土地被征收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乘以一定的倍数。从根本上讲,这种计算方法不能体现土地本身的实际价值,同时倍数计算法也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种植的农作物是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断调整的,很难确定3年中种植作物变化情况。二是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难以对农作物的产量作出准确的统计,调查也难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三是农作物的价格随市场波动,年度之间和年内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都是不确定的,很难确定统一的计算价格。四是在实际工作中,取规定的下限还是上限相差很大,很难实行。

(2)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确定。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 290-2009)条文说明,经济社会“样本调查的方法分别采用搜集农调队的典型资料、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社会指标的调查主要采取搜集县农经局统计年鉴资料、农调队资料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由设计单位等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所以,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情况、设计人员的水平高低,都对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数值有着直接影响。

3.3 移民安置规划阶段的相关制约

(1)规划设计人员对于国家政策认知程度的制约。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土资厅发〔1999〕97号)”,《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这里的“该耕地”,是指实际征用的耕地数量。而“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中的“该耕地”,则是指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因此,在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时,“该耕地”的概念是不同的。征用耕地土地补偿费中的该耕地,可以理解为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的耕地(一般以县为单位),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可以用区域内的平均数值;而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中的该耕地,是指被征地村或村民小组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应与村、组平均前3年产值挂钩。不能采用相同的数值进行计算。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采用工程建设征地区域内前3年耕地亩产值进行计算,作为补偿基数,再乘以相应的补偿倍数即可。这种计算方法没有按照“该耕地”的不同含义进行区分,以此确定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有违公平、合理,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2)地方移民机构和乡村干部等工作深度的制约。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的规定,实物调查成果应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公示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其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应由户主签字;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物,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企业的实物,应由企业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应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在实际工作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属于企业的实物或是企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均能根据规定由相关物权人进行签字、认可,但是,对于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调查,按照规定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一方面这是由我国土地的公有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又现行的于土地承包经营相矛盾。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认可的仅仅是被占土地的性质和面积,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农户实际种植了什么。

综上所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征地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菜地补偿这样细节性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到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到工程建设,甚至社会稳定。

4 建议

(1)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新疆自治区“关于下发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土地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通知(新计价房[2001]500号,简称自治区500号文)”中都涉及到了菜地的补偿问题,如,自治区500号文规定:“种植特种作物的耕地、菜地、果园的年产值应高于本表一等耕地标准”,“棉花地最高不得超过1.5倍;果园地不得超过2倍;蔬菜地不得超过3倍;葡萄地不得超过4倍。其他经济作物按实际年产值测算”等,但对菜地没有明确的界定。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政策、标准,使其更具操作性,为更加合理的实施补偿提供政策依据。

(2)在进行实物指标调查时,应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根据工程建设不同阶段,逐步深化、细化实物指标调查,特别是对土地的调查,在实施阶段进行土地分户时,应对每户的土地的性质、种植结构进行调查、登记,并有影像记录备查;县、乡移民机构,尤其是乡、村干部,应切实负起责任,尽量提供符合实际的经济统计资料,认真做好实物指标调查、核实工作;同时,应加大土地征收中农户的参与程度,以维护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对实物指标成果公示期间,涉及人员一定要认真核对,在确定数量、地类、面积无误后,再进行签字、认可;以避免影响在后续工作。

(3)遇到国家现行政策对实际存在的补偿问题没有严格界定时,征地移民参建各方应参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不突破政策框架的前提下,对有争议的补偿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约定,以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并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施工。

(4)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征地补偿的计算依据是征地“前三年”的平均亩产值,这种单一的“前三年”平均产值为计算依据,没有考虑未来几年土地地价增值、产值增加、物价涨幅、科技进步及全社会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从另一方面讲,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从进行可行性研究到征地移民开始实施直至工程建设开工,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根据我国近年来国民总值增长率都在8%以上进行推断,我国农村的耕地收益,无论是传统的种植,还是调整结构以后种植其他的农产品项目,每年的收益也都是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征地移民补偿中,建议充分考虑未来几年的物价上涨等因素,实行价格动态管理,使征地补偿更加公平、合理。

参考文献

[1] 张穹,矫勇,周英.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1-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6号),1998.

篇9

五带: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按纬度划分为5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温度带: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类型: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16种: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石油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在一定地域内较稳定、区域性的多种农业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6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基本相同,前者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后者侧重农业的区域特点,即各农业部门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3.集约农业与农业机械化

集约农业: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通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产量,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4.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灌溉农业:干旱时以大水灌溉方式保证农业生产模式。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和土壤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农业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俄罗斯的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我国新疆和甘肃等地。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如我国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都是河谷农业。

5.农作物与农产品

农作物: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农产品: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如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粮油作物等。

6.气候生长期与作物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以上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即生长期。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作物生长期:植物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期。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7.热量与光照

热量: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太阳辐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下垫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等。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则相反;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

光照: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二是天气。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三是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气候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

8.间作、套作、混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篇10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在指定区域或某特定选区内,利用艺术设计和其本身地形地貌,加上植被选择,将所选区域变为园林景观的过程,给人们带来审美欣赏。风景园林设计力图在满足各个方面的硬件设计后,能增加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赋予它更多地欣赏价值和人文价值,有其特殊的环境含义。所以在我国,园林设计不只是把一块地绿化,更多地是一件设计工程,让社会更美丽,让人民心情更愉悦。而在植被选取上,茶树又是很有传统传承并且植物类型多,花期和设计方面比较轻松的植物,所以在运用上就多了起来。

1茶树作为园林植物所具有的特点

茶树经过变异和人工培育,产生了丰富的品种,形态造型各异,这让茶树作为园林设计植物有了更大的选择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它的特点,也是它入选园林设计植被的原因之一。第一,茶树种类很多,造型各异。茶树是山茶属植物,它不仅有高大的乔木,还有半乔木和灌木,所以在植株类型上也很丰富。在这些不同植株上,分支、叶型和颜色都又是千差万别,造就了茶树的观赏种类繁多。而且茶树的叶片寿命很长,所以常年都是绿绿葱葱,这对观赏园林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举个例子:奇曲种,有些茶树的分支呈“S”型,似一条龙盘旋,可以安排在设计景点中作为中间的压轴植被,再辅以其它矮灌木,是一个极富有中国文化象征的设计。又如佛手种,它的叶片很大,下垂或水平生长,似佛祖的手。这种特征在自然界很少有,所以是人工培育的结果,但是却极有观赏美。第二,茶树花期很长,而且花叶共簇。茶树的花一般六月中开始分化,九月到十月开花,到十二月中才谢,花期多达三个月之久。很多植物的开花期短短一月,在这上面茶树的优势更加明显。茶花洁白,并且枝繁叶茂,将茶树作为园林景观的一员,可以补充冬季园中花稀少的窘迫。而且茶树果实成熟期长,可与花共在枝头很久,与我国文化中的“子孙同堂”有相同意味,更有内涵。所以从这点来讲茶树也很适合风景园林设计的植被。第三,是茶树的分支层次分明,修剪之后的可塑性良好。它的分支结构和芽的轮次很明晰,多年培育的茶树分支就会从疏到密,由粗变细,形成半米左右高的单丛植株,只要稍加修剪就可以变成行道旁的群体绿化带。而且茶树的芽长的很快,不用担心因为修剪导致树木生长不均。因为它长的快才能经常修剪,而经常修剪又对植物生存有促进作用。总之,茶树在造型方面也完全不用担心。第四,是茶树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茶树的适应范围很大,它能在温带生活又不怕严寒,她需要肥沃的土地但是土地贫瘠它也能生长,阴阳对他来说都能生长,土地干旱与否对它影响也不是很大,总之它的良好适应性让它优于很多园林植物如冬青、黄杨等。而且茶树易成活,无论是种子播种还是扦插还是移苗,几年之内就能成型。

2茶树在园林中的地位和用途

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只把茶树作为经济作物来种植,并未想到它可以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像是这样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也不满足园林设计的宗旨。而现在茶树在风景园林中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它现在已经是很多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植被,江南水乡园林中经常用它来装点,行道树也常用它来点缀。近些年,一些茶博物馆和茶园运用茶树作为园林植被,无一不展示着茶树在园林风景中的比重。与其他树木相比,茶树的寿命、造型、花期、抗逆性以及种植方面都是个中翘楚,既能作为陪衬,又能独挑大梁,既能日常观赏,又能凸显文化,绝对是极为重要的园林植物。这些都体现了茶树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茶树的诸多优点让它的用途也多了起来。它不仅可以作为观花植物、观叶植物,也可以被用来作为盆景栽培。观花观叶,可以种植在公园或园林,也可是街边货形道路旁或花坛四周,以草地作为依衬,更显其魅力。可以把种茶园改为观光园,这样在茶树作为经济作物的同时又能让人们观赏,体现它的双重价值。一些小枝的茶树还可以插入花瓶中作为小的观赏植株,尤其在冬天其他植物不开花的情况下。野生茶树有很多是我国保护植物,传承着我国文化。这些茶树都是弘扬茶文化,丰富游园景点和风景园林设计考虑的植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茶树的优点以及它的诸多用途和在植物界乃至园林景观界的地位。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它也是不可多得的设计素材。

3.1植物搭配

我国的野生山茶花除了华东山茶花的变种耐寒,其他品种都是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所以在种植方面会稍微限制土壤条件和光照,但人工培育一段时间后情况会好转不少。所以在进行植物搭配时,要挑选适合山茶树生长的的土壤以及一系列与它相似或互补的植物搭配生长,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山茶树生长时其他植物也能好好生长。在园林设计中最常见的是把山茶树和杜鹃种植在一起。因为杜鹃花和山茶树对于环境各方面的要求基本一致,所以不会出现生长上的不合。并且杜鹃花的颜色极为丰富,与山茶花相配更显美感,花开更有层次感。而且花期相错,正好可以延长观花时间。还有一类植物和山茶树相配,就是冬青。它是观叶植物,正好和山茶树相补,并且它是半阴植物,在生长上与山茶树也是相补的。

3.2配置方式及绿化应用

风景园林设计的配置方案一般有五种,在这五种的基础中加入茶文化,进行绿化应用,会有别样的设计和配置。首先是庭院绿化。山茶作为庭院绿化植被一直是大家偏爱的,可以追溯到唐代。山茶树形态优美,枝叶翠绿,加上花开颜色有几分禅意,让人们比起大红大紫的其他花卉对山茶的喜爱更多了一分。山茶属的观赏植物颇多,庭院绿化中加入它绝对是点睛之笔。可以单株培育也可大面积种植,栽在堂前或中庭最适。如果要再加入些人文思想,可以配以石头山。用石体的坚韧来衬托山茶的高洁,也是个不错的主题。或用短枝山茶属植物作为围院的“篱笆”,花篱更增加艺术氛围。其次在公园和风景区的公共绿化。用山茶属植物可选用冠形大而形态优美花枝繁茂的种植,如紫袍、十八学士等品种。独株也不会显得单薄,反而在它繁花之季落花缤纷,美不胜收。除了单独种植,还可以和其他树种合种,如玉兰树。用繁花锦簇的山茶和高雅的玉兰相辉映,给景区或公园游客们应接不暇之美感。此外,在公园一些高大乔木之下,可以种植山茶树的灌木,例如微花恋蕊。在乘凉的大树下,花团锦簇也效果很好。公园中一定不缺乏曲径通幽的长廊,在他们之间种些山茶,加些石景,布置成参天大树,小小茶花,落石参差的园林景观。公园中还可以中西结合,在雕塑周围用茶花点缀,凸显西方浪漫。第三是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绿化包括正常行驶道路和高速路。可以高速公路两旁种植茶树,但要修建整齐,不要枝叶横生,它的作用只是让司机在开车途中不要太过劳累,有时间休息。而在市区街道就可以将山茶和紫薇一起配置种植,再加上小叶女贞形成道路中间的绿篱,在可以在道路两旁种一些行道树遮阳。层次丰富的植被景观能最大程度延长观赏花期,还可以满足山茶的种植条件。第四是关于厂房和矿区周围的景观设计。因为这些周围有很多污染,而山茶属有很多种类对空气中的这种污染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实验证明山茶花的对抗性是最强的,所以在这些地方中茶树最好。除了抵抗能力好,山茶花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能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所以它是最好的种植植物。再加上一些龙柏、梧桐等搭配,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空气质量。最后是专业的茶园。这里的山茶花种类很多,而且研究的时间也很长,也是大面积种植的地区。在这里做一个专门的茶树园林,用来设计,种植,是再好不过了。它可以有观赏景观也有科普景观,也可以作为种植研究新品种的基地,还可以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验基地,总之就是创造一个茶园林,供各种人直接体验。山茶园中可以摆放盆景和山茶地被等景观,让人走进园林就有一种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惬意。

4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与茶树的设计结合是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园林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茶树的重要地位在园林设计和经济作物里都有了很好地体现。它不仅体现出了作为经济作物的特点,还将现代园林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茶树树形美,四季常青,加上花期长,各种优点造就了他的地位。随着中国不断培育新品种的茶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茶树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风景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让我国的茶文化进一步得到推动。虽然茶树在风景园林上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对于园林设计中利用茶树植株的研究还远不能停止。如何更好地规划园林,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品种带来最大美感和人文价值都还有待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现阶段茶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已经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韩文炎,沈朝东.茶树在同本木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2005,(3):46-47.

[2]王开荣.茶树应用刍议[J]。茶叶绿化,2014,(3):34-25.

[3]曾贞.谈谈观光茶园的建设[J]。茶叶通讯,2011,(1):23-25.

[4]德李,波,王瑾.山东园林总厂绿阔叶树种的选择和应用[J]。中国园林,2009,(6):30-33.

篇11

加快发展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而如何加快发展又是困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更加依赖科学技术发展,对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技术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早在1995年,总书记就敏锐地捕捉到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脉搏,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论断无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本文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进行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劣势及原因分析

1.优劣势分析

(1)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分析

①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来说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一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如盐城地区拥有大量富饶的土地资源、盐业资源和滩涂资源。如较好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果。

②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普遍低下,人力资本相对较为富余,落后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无疑可以节省产品生产成本。

③科技发展空间较大。江苏省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工程研究中心都集中在长江沿线的经济发达地区,而在落后地区苏北则一个也没有;已建立的53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和9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也都全部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地区。所以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潜力大,空间大。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劣势分析

①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二产业是落后地区的主导产业,而且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落后地区由于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扩张,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工业是弱势产业,大部分依靠传统工艺、陈旧设备生产初级产品。

②缺少发展资金。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是一个较大的瓶颈,进行科技研发的动力不强。落后地区的企业本身就缺资金,R&D经费就更为紧缺,开发新品乏力,加之企业资信度较差,要想获得当地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困难很大的。

③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且人才流失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能提供给高科技人才活动的平台太低,所以很难引进较好的人才和留隹较好人才。发达地区不仅有高薪的回报,而且有技术创新的用武之地,这些有用的科技人才与其在落后地区受穷、受气,不如到发达地区施展才华,求得生存和发展。

④自己的核心技术较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些地区基本上是空白,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均很低,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率也很低。未能充分与当地的科技力量对接,有效转化科技成果。

2.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能力脆弱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第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差,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育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在调查的110户大中型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的31个,不足三分之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我国大中型企业平均水平为1.28%,这些企业只有0.99%。由于研究开发跟不上,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5.6%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5%~30%,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也已经达到20%~30%。第二,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第三,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据调查,经济欠发达地区初加工、粗加工产品产值占轻工产品产值的90%以上,占全部工业产品产值的63.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0.1%,比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这些地区2000年出口产品总值平均为2.8亿美元,占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10.77%,绝对量的比重均低于人口比重。同时,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仅占0.43%,以变性纤维、差别纤维为原料的高附加值纺织品出口几乎为零。第四,投入不足和低水平延伸现象还相当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区利用外资规模小的问题十分突出。2000年,平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5000万美元,不到发达地区平均数的十分之一。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的战略研究

总的战略为“借势”和“造势”战略。“借势”是指借助外部的优势,借助天时地利,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此阶段为技术引进阶段的模仿创新。“借势”之后还要“造势”,即对所引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创造性模仿创新和改进性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赢得后发优势。

1.强调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

(1)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资源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战略要求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即地区内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所决定的产业区段,选择培育主导产业,利用后发优势获得较高的财富积累,促使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后,再顺应这一变化,选择新的优势主导产业,进入更高一级的产业段,扎扎实实地推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如盐城市为一农业占主要地位的老区城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我们应充分发挥其农业特色,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种植业品种结构,逐步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尽快向种类多样化、品种优质化、产量高产化、价格高价化发展。其次,应充分发挥我市的红色老区的旅游资源,向外推介我市的优势旅游项目如新士军纪念馆、糜鹿自然保护区、绿色食品示范区等。

(2)提升产业竞争力

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瞄准对产业发展方向起重要作用的先进技术、实用技术,采取引进、合作开发、消化吸收、二次开发等多种形式,提高技术创新与产业的结合度。从第二产业看,选择工业主导行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用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工业升级。培植一批技术先进、质量一流、品牌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加工中培育形成特色产业。要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现状出发,扩大来料加工规模,鼓励引导来料加工向“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加工生产基地转变;促进家庭来料加工向来样加工、来单加工和自办企业转变;从定牌生产到自创品牌转变;从配套加工向掌握核心技术转变,逐步提升来料加工产业层次,不断提高附加值,通过加工,发展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2.强调创新体系和组织建设

(1)在创新思路上,积极打开门户,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吸取养分

努力解放思想,积极转变观念全面推进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面对“入世”后的经济全球化,要主动出击,与狼共舞,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吸取养分,决不能满足现状,消极等待,贻误良机,延误发展。

(2)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德欣的《地球村落里的困惑》介绍,我国因人类不良行为导致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6%,每年还约有50亿吨土壤流失。在近30年里,中国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6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还有600余万公顷耕地和三分之一的草地面临沙漠化的威胁,而这些区域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在追赶发达地区的过程中切忌饥不择食,而是要坚持“三不要”原则,不要重复建设,不要搞“夕阳工业”,不要以重污染换取眼前利益。

(3)整合本地区的科研力量,建立本地区科技支撑体系,进行多组织合作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强调机制创新

(1)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即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并举,避免后发劣势

“后发劣势”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晚,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而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欠发达地区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即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并举,避免后发劣势。

(2)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培植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已经表现出来的优势相比较时,一种虽然已经或有可能具备,但尚未有效发挥其应有资源配置效益的那些潜在要素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可以是本地区原有的物质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可以是那些本地区原有或经过努力可以获得的如以专利技术、制度规则、政策服务等方面的无形资源。所以政府或者是相关基层单位必须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培植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

总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引进加二次创新,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才能在“高手如云”的当前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篇12

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为原理,使用经济合理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精华,从而合理利用资源展开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粮食、能源、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必须根据秦皇岛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为支撑,提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在经济活动内完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自我维持和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除去人为政策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系统自身效益的情况及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也表现在农业生产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确保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保证。

 

二、秦皇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秦皇岛市的气候资源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渤海之滨,市辖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海港区、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秦皇岛市地貌特征多样,以低山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3%,全市的耕地面积共有293万亩,多数为棕壤褐土质,占整体耕地面积的72.7%。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上河流众多,覆盖范围大的河流主要有48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28亿立方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均气温为11.1摄氏度,无霜期约为170~188天,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年日照量在2700~2900h,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形成了春季干燥多发,冬季寒冷少雪的特点。本市从事农业的人约为190多万,人均耕地不足1.5亩。秦皇岛共有20万亩浅海和6万亩沿海滩涂,这一天然资源为秦皇岛水产养殖业提供最佳的天然环境。本地区粮食作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花生等。气候、水资源、土壤等有利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适合大面积的耕种农作物。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之后,秦皇岛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状态。

 

(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秦皇岛市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水库防洪标准不高、河道险工险段较多、灌溉工程老化、地表蓄水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本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设置完善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因不合理的建设和生产等人为因素,致使秦皇岛市有些河流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滑,水土涵养能力逐渐减退,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

 

(三)农村市场设施比较落后

 

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创建电脑信息网络,与外界信息沟通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步骤迟缓。秦皇岛市的海阳和昌黎县是本市农副产品发展最好的地区,2012年,秦皇岛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69个,产业化经营率为67%。本市多数市场交易设施比较简陋,配套服务落后,市场规模不大。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现阶段,秦皇岛市某些龙头产业依然出现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本市有8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屈指可数,拥有现今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的龙头产业仅有1/4,同时名牌产品不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团队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三、秦皇岛市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机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种植业必须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设,逐步落实农业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和旅游业,在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升单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增加优质小麦、甜玉米高淀粉玉米的面积,逐步提升农产品产量,扩大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种植面积,达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化。采用延长产业链条,创建绿色生态型农业模式,提升整个种植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林木业根据秦皇岛市人民的加快林牧业发展建议,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工程为重点,依照水体流失和开发利用合理结合的原则,给予生物、技术、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种植乔木、灌木、草地创建水木防护林,为涵养水源、改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提供最强大的支持。根据秦皇岛市整体的规划纲要,以建设重点区域森林绿化工程为基础,促进长城沿线生态防护林和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大力开发风能、地热能,从而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

 

(三)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严格落实国家的良种补贴、种子产业化等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市场有针对性的引入不同优良品种。增大繁育和推广力度,促进品种快速更换的程度,从而创建完善的营养良种繁殖体系。创建土壤信息化平台和专家施肥系统,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提供统测统配各项服务措施,从而达到平衡施肥产业化、系列化的服务。引进一系列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成果,有助于现代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大力开设农村成人教育,借助农业、广播、科技等方面的优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继续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力度,提升全体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和技能。

 

四、结束语

 

篇13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3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频繁,各类农业外宣资料、合作手册、科技信息和国别报告等均涉及农业专业术语翻译。这些术语承载着大量农业科技信息,在农业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规范、专业地翻译农业术语对于准确传递信息、规范术语使用、推动农业交流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所指的农业专业术语不仅仅是指一般狭义的种养农业,而是指涵盖了“农、林、牧、渔”各个子领域的广义上的农业术语集。

二、农业专业术语的特点

1.专业性强。农业英语属于科技类文体,而用词专业化是科技文体的特征之一。笔者参与的项目中专业词汇丰富,例如ammonium sulphate“硫酸铵”、potassium chloride“氯化钾”、calcium ammonium nitrate“硝酸铵钙”等。

这些农业术语专业性强,客观、准确地表达某一农业专业概念。在翻译时译者必须查阅相关农业专业词典,才能了解其确切含义并且做出符合行业规范的翻译。

2.缩略词多。农业英语中有大量术语,为了便于使用和记忆,人们按照有关缩写规则为这些术语制定了缩略形式,即缩略词(acronym)。缩略词是指把一个名词词组的各组成单词的首字母拼在一起,此种表达方式非常简洁[2]。这些缩略词也逐渐为业内人士所熟知。例如:Sub-Saharan Africa(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们通常缩略为SSA;Ministr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食品和农业部),通常缩略为MOFA;而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灌溉和排水国际委员会),通常缩略为ICID。这些专业缩略词涉及与农业相关的方方面面,翻译时要求译者了解其全称、内涵,并给出符合国际惯例的中文释义。

3.派生词多。为了保证农业术语的精密性和简约性,大量农业术语都是通过派生方式构成的。这些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词缀(包括前缀和后缀)衍生而成的新词,并且在整个农业英语术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agriculture(农业)即有前缀agri-(农田)和词根culture(培养)组成;hydroelectric(水力发电的)由hydro-(水的)和electric(电)组成。

面对这些派生词的翻译,译者需要了解每个派生词的构词方式,清楚其前、后缀和词根,并根据专业词典做出相应的准确翻译。

4.复合词多。除去上面提及的缩略词和派生词,农业英语中还有海量的复合词(compound)。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构词方式:(1)单词型复合词。指不用连字符,直接由两单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如livestock“牲畜”、coconut“椰子”、cottonseed“棉籽”等。(2)连字符型复合词。指由连字符连接而成的复合词,如combine harvestersCthreshers“联合收割脱粒机”、track-laying tractors“履带式拖拉机”等。(3)短语型复合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以短语形式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如cash crop“经济作物”、deciduous forest“落叶林”等。

三、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难点

1.词汇空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我们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生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夏鄂琼指出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存在的,那么语言就有可能出现空缺现象[3]。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汇空缺。

在翻译农产品shea butter时,笔者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开始,笔者在诸多农业专业词典中均未找到该农业术语的释义,只好求助于网络。百度百科上的解释为:“乳木果油(shea butter),是从乳油木的果实中萃取出的珍稀油脂。由于气候及种植业方面的原因,乳油木只能在非洲大陆存活。其果食可供食用,果仁则用来生产乳木果油。”从该释义中可见,shea butter原产于非洲,因气候原因在国内几乎见不到农民培育该农产品。这也是造成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在处理此术语时结合网络资源、护肤品介绍以及求助非洲留学生的方式,最终处理成“乳木果油”。像这类因文化差异导致对等词空缺的术语,译者一定要多方查证。

2.译名混乱。另一大难点是译名混乱。在整理和翻译农作物生产情况时,笔者发现某个农作物在不同的资料中竟有好几个不同的中文释义,主要表现为以作物的别名代替中文名。这给术语翻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也违反了术语翻译单一性的原则。例如加纳主要的粮食作物plantain。了解加纳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和风俗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加纳有一种大蕉,比我们国内常见的香蕉大3~4倍,是当地人民的主食之一。大蕉必须做熟以后才能食用,炸熟或者煮熟之后变得甜软可口,广受加纳人民欢迎。目前笔者看到的plantain的中文译名有“芭蕉”、“大蕉”、“车前草”等。在《英汉畜牧词典》上,其释义为“车前草属、车前草”。而《简明英汉农业词典》的第二条释义为“芭蕉、大蕉”。根据加纳人民的实际饮食情况,plantain应翻译为“大蕉”。

3.普通名词专业化。上文已提及专业性强是农业专业术语的一大特点,也即我们熟悉的日常英语词汇在农业领域被赋予了特定的专业含义。这类普通名词专业化现象也给我们的农业术语翻译带来了挑战,需要译者仔细斟酌并根据其所运用的专业领域选择其专业释义。如术语monoculture由前缀mono+词根culture构成。Culture在普通词汇中是“文化”之意,但在农业领域就转变成了“种植、培育”之意。而结合前缀mono(单一),我们可以推测monoculture为“单一种植”或“单一培育”的意思。根据《英汉畜牧词典》,monoculture的释义为“单播”,即单一播种,是指当时加纳很多大型农场采用了单播的方式,比如专门种植可可、橡胶或者椰子,不与其他作物混种。再如术语cash crop中的cash,本意为“现金、现款”,但跟crop结合后,cash crop却转义为专业术语“经济作物”之意。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带有普通词汇的农业术语运用在农业领域时,便具有了独特的专业释义。这类专业性强的术语比比皆是。译者在翻译时,要对那些似是而非的单词特别敏感,及时识别专业术语中的词义转换现象,切忌望词生义。在结合各专业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查阅相关专业词典,准确辨别每个术语的内涵和专业用法,做出符合行业规范的翻译。尽量避免因滥用、错用词汇而引起歧义[6]的现象。

4.译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农业术语翻译的好坏还与译者本身的专业素养有关。目前很多从事农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翻译培训,翻译出来的农业资料生硬、可读性不强。另一方面,职业翻译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但因不熟悉农业各个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往往死译术语,造成农业专业术语的误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对外交流。例如上文提及的国家农业推广计划中的“农业推广”一词的翻译,如果按照词典的解释很有可能会翻译成“promotion program”。而事实上,专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或者有一定农业相关背景知识的人一般了解农业推广的专业释义为“extension program”。虽然是一词之差,但翻译的地道、专业与否,行家一眼就能看个究竟。因此,要把农业术语译的规范、可读性强、可接受度高,译者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相当重要。

四、结语

农业专业术语量大面广,要准确、规范地翻译好这些农业科技术语,译者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还要了解农业专业术语的特点、构词方式、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及丰富的农业专业背景知识。此外,碰到自己不熟悉的新术语时,还需要本着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及时参考国内外第一手文献资料,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查阅专业字词典,或结合农业英语语料库等方式多方查找专业释义,切不能只照搬字典上的释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规范、统一农业英语术语译名,为农业英语教学、农业学术研究,以及农业国际交流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莉.农业专业术语翻译方法管窥[J].海外英语,2011,(4):164-165.

[2]汪庆伟.农业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8.

[3]夏鄂琼.浅谈农业专业术语的翻译[J].湖南农业科学,2005,(2):68-7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