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作物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旱地;宽厢宽带;粮—经套作;种植模式;效益分析;栽培技术;贵州平塘
旱地宽厢宽带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比例分厢分带,分别套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1]。该技术是贵州省农推总站高级农艺师冯道友根据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实际情况,在农业种植结构上发明的一种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对优化贵州省农村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塘县经过多年的推广,取得较好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了强化玉米、经济作物和其他高价值作物的集成与配套的多种种植模式,此项技术的应用可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平均增收1 200元/hm2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现就几种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关键技术作如下浅述,以供参考。
1种植模式
(1)“玉米/豆类—豆类/蔬菜—蔬菜”栽培模式[2]。第1茬作物窄带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豇豆、四季豆等,豆类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反季节蔬菜,如黄瓜、白菜、萝卜、胡萝卜、莴笋等,玉米成熟收获前10 d,在玉米植株底部播种四季豆、豇豆,反季节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种种植模式第1茬作物玉米平均产量6 648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1 966.4元/hm2,纯收入6 716.4元/hm2,豌豆和四季豆平均纯收入10 200元/hm2,黄豆纯收入5 025元/hm2;第1茬作物纯收入即为16 916.4元/hm2或11 741.4元/hm2;第2茬反季节蔬菜纯收入为32 250元/hm2;预计第3茬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采取这种种植模式,平均年纯收入为70 916.4元/hm2或65 741.4元/hm2。单作玉米—蔬菜,玉米产量7 500 kg/hm2,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8 250元/hm2,蔬菜纯收入为21 750元/hm2,合计年纯收入为30 000元/hm2。宽厢宽带种植模式与一年两熟单作模式相比,增收40 916.4元/hm2或35 741.4元/hm2,分别增收136.39%和119.14%。
(2)“玉米/辣椒—蔬菜—蔬菜”或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收获前在根部点播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模式栽培玉米产量7 059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706.2元/hm2,扣除生产投资5 250元/hm2,玉米纯收入7 456.2元/hm2,辣椒无论采收青椒、红椒或制成干椒上市销售,纯收入在12 000~16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6.2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6.2元/hm2,增收144.85%。
(3)“玉米/花生—蔬菜—蔬菜”栽培模式。第1茬作物种植玉米,宽带套种花生,花生收获后种蔬菜或萝卜,蔬菜收割完后,及时接茬种植冬季蔬菜。该栽培模式玉米产量6 882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2 387.6元/hm2,纯收入7 137.6元/hm2,花生产量2 250 kg/hm2,按6.00元/kg折算,产值为13 500元/hm2,纯收入10 500元/hm2,后面两茬蔬菜种植与收入与第2种植模式相同,年收益为71 637.705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1 637.6元/hm2,增收138.79%,增产效果显著。
(4)玉米/辣椒、豆类、花生—绿肥/蔬菜—蔬菜栽培模式。如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宽带与前3种模式一样,玉米平均产量7 474.5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降低成本),第1茬宽带收入在10 500~18 000元/hm2,后面2茬蔬菜种植及收入与前一种植模式相同,年纯收入为73 454.1~77 954.1元/hm2,较单作玉米—蔬菜一年两熟增收43 454.1~47 954.1元/hm2,增收144.85%或159.8%,增产效果显著。
(5)玉米/红薯—绿肥/马铃薯。宽带种马铃薯4行,窄带种绿肥,春季绿肥翻压栽玉米2行,待马铃薯收后,栽种红薯3~4行。该栽培模式马铃薯平均产量24.3 t/hm2,以收购价1元/kg来计算,收入24 300元/hm2,纯收入20 550元/hm2左右,玉米平均产量74 74.5 kg/hm2,按1.8元/kg折算,玉米收入13 454.1元/hm2,玉米纯收入10 454.1元/hm2左右(因为玉米前茬种绿肥把绿肥翻压作底肥,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成本减少),红薯平均产量24.198 t/hm2,按1.00元/kg折算,收入24 198 元/hm2,纯收入21 198元/hm2左右。年纯收入为52 202.1元/hm2。该模式比单作玉米—马铃薯一年两熟增收 13 835.1元/hm2,增收36.05%。单作玉米—马铃薯栽培模式中马铃薯平均产量33.515 t/hm2,收入33 510元/hm2,纯收入为29 764.5元/hm2,单作玉米产量7 779 kg/hm2,收入14 002.2元/hm2,纯收入8 602.5元/hm2,全年合计纯收入为38 367元/hm2。除此之外,间作种植绿肥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省工省力、效益高的持续增产措施,也是广辟肥源解决旱地宽厢宽有机肥不足的主要途径。它既可缓解或解决玉米高产与缺肥的矛盾,又能改良土壤,培护地力,比施等氮量的有机肥节省成本75%~80%,且就地种植与施用,效果很好,因此应积极宣传和推广。
(6)糯玉米/辣椒—花菜/白菜。第1茬作物种植窄带糯玉米,宽带套种辣椒,辣椒成熟收割后翻犁种植白菜,玉米成熟收获后翻犁种植花菜。第1茬糯玉米套作辣椒,产鲜椒17.34 t/hm2左右,按市场价1.8元/kg左右计算,产值31 212元/hm2左右,生糯玉米产量(包括叶)11.184 t/hm2左右,按市场价2.4元/kg左右计算,产值26 841.6元/hm2,第1茬总产值58 053.6元/hm2,第2茬花菜产量15.345 t/hm2左右,按市场价1.5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7.5元/hm2,白菜产量23.01 t/hm2,按市场价1.00元/kg左右计算,产值23 010元/hm2,第2茬总产值46 042.5元/hm2,全年总产值104 096.1元/hm2。净作模式的产值,第1茬净作生糯玉米产量为14.301 t/hm2左右(包括叶),产值34 322.4元/hm2,净作鲜椒产量28.005 t/hm2左右,产值50 409元/hm2,第2茬净作花菜产量25.74 t/hm2,产值38 610元/hm2,净作白菜31.845 t/hm2,产值31 845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玉米,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72 932.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31 163.7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白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2 254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21 842.1元/hm2;如果第1茬净种植辣椒,第2茬净种植花菜,其全年总产值为89 019元/hm2,比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减少15 076.5元/hm2。可见,旱地宽厢宽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产量,还可提高经济收入,经济效益显著。
2栽培技术
(1)精选作物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杂交玉米选用半紧奏型中熟玉米品种[3],玉米采用营养袋(块、球)育苗拉绳定向移栽;辣椒、蔬菜、地瓜、黄豆等作物也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2)适时播种。适时播种能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根据平塘县的气候情况,玉米的最佳播种期选择在3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移栽;地瓜、豇豆、四季豆3月中旬播种;青辣椒2月中下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黄豆4月中上旬播种。该项技术科技含量高,要求严格,应安排在交通方便、群众经济及文化基础好的区域实施。以267 cm的规格标准开厢。在267 cm的标准厢面中再划分为83 cm和183 cm 2个标准带幅(俗称窄带和宽带),窄带种玉米,宽带种植其他经济效益高的作物。种植作物时按年度种植3~4茬作物,不准在窄带和宽带中套种其他作物。厢面要规范,不能随意改变厢面尺寸,一定要按267 cm开厢来安排。这样才能保证栽培的作物规范,更好地解决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增加通风透光性,控制好种植密度,提高产量。种植作物一定要高矮搭配,才能处理好作物间的群体关系,利于作物通风透光,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栽培作物方式应从各个带幅的中间起栽,然后再往两边按标准尺寸进行。
(3)种植密度。玉米株距17~20 cm,行距40~50 cm,只栽2行;辣椒、蔬菜3行,株距20~23 cm,行距33~40 cm;豇豆、四季豆株距33 cm,行距117 cm,种2行,搭“人”字架;花生、黄豆株距27 cm,行距33 cm,种4行;马铃薯、红薯株距27 cm,行距40 cm,种3行、4行,行距27~33 cm,窝距20~27 cm,绿肥,采取条播,播幅33 cm;生姜、芹菜栽3行;菠菜、红苕、芫荽等栽4~5行。注意栽种作物时两边要向中间挤,窄带和宽带两边均留出17~27 cm的空距,即窄带和宽带作物空间距保证在50~67 cm,以利作物轮换。间距33 cm,株距55~66 cm,确保玉米4.05万~4.50万株/hm2,预留带2.31 m内套种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3~4行(套种时必须留足玉米两边空行50~60 cm,以防玉米后期遮荫影响),窝距66~77 cm。
(4)肥水管理。根据种植的作物及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施肥量,底肥以重施农家肥为主,同时施用钙镁磷肥、复合肥、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足。因种植密度增大,因此需肥量也较其他种植方式增多。旱地宽厢宽带技术,种植的作物密度较大,耗水耗肥量也增大。为了做到肥料不浪费,应采用条沟施肥。基肥的条沟宽度18~20 cm,沟深20~25 cm,追肥的条沟要浅,每次施肥掌握在沟宽10 cm,沟深10 cm较好,然后及时壅土。有水源的地块,在追施尿素后,可进行放水浅灌,没有水源的地块最好在雨前和雨后追施。
(5)科学接茬。在玉米收获前10 d内,在玉米植株基部播种豇豆或四季豆,每穴播1~2粒种子,同时割掉玉米植株雌穗下部叶,使玉米与豆的共生期为7~10 d,玉米收获后,不砍秸秆,留作豆架,节约豆架成本及人工费用。宽带中所种作物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高价值作物,不然会影响本项技术对农民使用的收入。并及时安排布局好接茬作物品种,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益[4]。宽带内经济作物收获后及时翻犁,种植黄瓜、白菜、胡萝卜、萝卜、窝笋等蔬菜品种,9月采收上市,10月接茬种植冬季蔬菜品种。并使收获后作物种植时间相隔30~35 d,要及时对土地进行翻犁和处理,包括翻犁空行、对前茬作物带有病毒的土壤消毒处理和在翻土25 d后施用有机农家肥,让肥料熟化,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6)病虫害综合防治。旱地宽厢宽带病虫防治要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防治。
3参考文献
[1] 余鸿村.旱地宽厢宽带粮—经作物套作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0(2):202-203.
中图分类号 TG444.7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天然气H2S含量13%~18%,CO2含量8%~10%,我公司承建的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集气站项目中,根据设计要求使用了INCOLOY825(φ114×17.5/14.2;φ89×11mm)特种抗硫管材。
目前抗硫管材的焊接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由于管道内输送的是高含硫化氢的天然气,介质输送压力高达30MPa,焊接工艺较为复杂,对焊接质量的要求极高,特别是井口管道使用条件苛刻。参与该项目的国内几家施工单位的焊工没有此类工程的施工经验。也尚无成熟的焊接工艺借鉴,焊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管道使用安全。
其焊接工艺为手工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填充盖面。在前期的焊接技能培训中,组织焊工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不同焊接操作方法的试验摸索,优选的大摇摆操作方法显现出明显技术优势,该操作方法尤为适用于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在施焊中采用此种操作方法进行焊接,焊缝根部熔合及内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
1 焊接工艺分析
近几年来,手工钨极氩弧焊工艺在国内外承压管道建设中应用较广,但是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的方法焊接有色金属管道使用的较少,其操作方式与国内的传统操作方法有显著不同(国内手工钨极氩弧焊的传统操作方法是:手靠着或不靠着工件,采用直线运作焊枪的方式进行熔焊),该操作工艺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而INCOLOY825合金则具有焊接低熔透性、在根焊时需对管内进行充氩保护。结合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及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特性,将大摇摆焊操作方法应用到实际施工中,可加快焊接施工进度,确保焊接质量。
1.1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在规定的焊接参数条件下,焊工操作方式上通过氩弧焊把的陶瓷嘴靠着焊缝坡口两侧 ,采用较大的摇摆幅度和一定的摇摆节奏来熔化焊丝和根部的焊缝,使达到一定的熔孔效应或熔池效应,以在焊接过程中及时观察和掌握焊缝的形成,从而及时调整手工送丝的质量和频率 ,按个人技术水平掌握的良好幅度和频率来摇摆焊接,保证根部焊缝质量。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具有大间隙、小电流、细焊丝、大摇摆的特点。
1.2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结构特点
大摇摆焊焊接接头的结构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焊接接头装配结构
焊接接头的结构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根部装配间隙必须保证 a=3~5mm,在 4mm为佳 ;钝边量 b=0.5~1.5 mm;采用相同材质 、一定直径规格的点固棒点焊组对焊口。
1.3 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优点
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特征如图2所示。
f-摆动频率;A-摆动幅度;d-根部熔孔直径
图2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特征
(1)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焊接接头结构,其根部装配间隙比国内的传统操作工艺间隙大 2~3min。根部打底的第一层焊缝采用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根据熔孔效应判断根部成形质量,保证根部焊透和熔合良好,在焊缝收口处预留 15~20mm焊缝暂时不焊,作为根部焊缝成形的观察窗口(图3)。这个观察窗口为焊工观察 、分析根部焊缝质量提供了良好条件,只要配备一把聚光小手电简就可判断根部质量 ,若有缺陷便可及时做好返工处理。最后再焊接此观察窗口。因此,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能够提高根部的焊接质量,提高焊接合格率,减少焊缝的RT检验返修率,降低 RT检验成本,提高焊接效率 。
图3 焊接观察口
(2)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的焊接接头根部装配间隙较大,在根部打底焊时,如果在现场疑难位置焊接,对于开敞性很差的位置,能够较为容易地达到焊接熔池背面送丝(图4)。控制背部焊缝成形和透明度,提高根部焊接质量和焊接合格率。
图4熔池背面送丝
(3)采用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 ,由于焊接摇摆有一定的幅度和摇摆节奏 ,只要在坡口两侧停留的时间合适 ,层间熔合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由于焊接摇摆具有一定的幅度和摇摆节奏,喷嘴中的氩气保护具有良好的跟踪保护性,对焊接熔池和热影响区有跟踪保护和冷却的作用。因此,采用大摇摆焊接工艺操作可以提高焊缝的表面成形和质量。在整个焊接过程中,减少气孔的产生,细化晶粒,提高强度,同时使焊缝具有良好的致密性 ,对于不锈钢材料还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
(4)大摇摆焊操作难点。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主要是装配间隙、焊接过程中的摆幅及频率、坡口两侧的停留时间、送丝量的控制。如何在焊接过程中合理匹配这些参数,需要通过严格的培训方能达到。
1.4INCOLOY825合金的焊接工艺特点
镍基合金在耐腐蚀、耐高低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但由于其特性决定,在其焊接过程中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方能保证焊接质量。常见的焊接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4.1杂质污染和晶界开裂
镍在高低温下均具有良好的塑性及加工性能,在结晶温度200℃~600℃以上退火可消除加工硬化,提高塑性。镍的化学活性低,在氧化初期形成的氧化膜能防止其进一步的氧化和腐蚀。镍与Cr、Mo等其他元素形成合金后,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抗氧化性能显著改变,热导率和电导率下降。纯镍焊接性能良好,但极易被铅、硫等杂质污染,延晶界开裂。所以在焊接时应注意防止污染。
1.4.2热裂纹及晶间腐蚀
焊缝中的低熔点杂质元素易与镍元素形成低熔共晶物;其熔池流动性差,表面张力大。增加焊缝晶间腐蚀、焊接热裂纹的发生倾向。此外,镍对氢、氮等比较敏感,容易产生气孔和弧坑裂纹。对于含Gr、Mo等元素的焊接接头具有晶间腐蚀倾向,主要是由于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停留时间较长,造成晶界附近贫Gr贫Mo引起。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应采用较小线能量,防止Gr、Mo等元素的烧损;同时,收弧接头要饱满。
1.4.3气孔及氢瘤
O2、H2、CO2在液态镍中溶解度较大,但在冷却时溶解度明显减小,熔池中的气体来不及逸出,可能会在焊缝中产生气孔和氢瘤。因此,在焊接过程中要对焊接区域进行可靠的保护,使熔池得到脱氧,避免气水等缺陷。镍基合金熔化焊具有低熔透性的特点,但不宜采用大线能量增加熔透性,一般采用较大坡口及较小钝边。例如,坡口加工时采用较大坡口角度(75°)和小钝边(0~1.5mm),焊接时摆动焊枪,增加熔深。
1.4.4焊接区域的保护
根据以上几点分析,在镍基合金的焊接施工中对焊接区域的保护极为重要。在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根焊中,必须在管内持续充氩,防止氧化。且在焊接过程中,须对焊缝进行观察,焊缝区、热影响区金属呈银白、金黄色说明气保护效果好,方可继续施焊。
2手工氩弧焊大摇摆操作工艺在INCOLOY825合金管材焊接上的应用
根据以上对大摇摆操作方法及镍基合金工艺性的分析,我们在施工中将大摇摆操作方法应用到镍基合金的焊接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大摇摆操作方法要求较大的组对间隙,在镍基合金的焊接过程中需要足够的间隙以便对内部焊缝进行观察。
(2)镍基合金熔池流动性差,大摇摆焊操作方法可以对熔池进行有效地搅动,有利于熔池内各种气体的逸出,防止产生气孔。且有利于焊缝内表面成型。
(3)镍基合金的焊接要求采用较小线能量。大摇摆焊操作工艺具有细焊丝、小电流的特点,有利于防止焊接接头热裂纹。
(4)镍基合金具有低熔透性的焊接特点。大摇摆焊操作工艺组对间隙大,主要控制焊缝坡口两侧的停留时间,可以对坡口两侧金属有效地熔合,增强焊接接头熔透。大摇摆对焊接熔池和热影响区有跟踪保护和冷却的作用,降低了焊接接头在敏化温度范围内的停留时间,避免晶界贫Gr、贫Mo,以提高焊接接头的抗晶间腐蚀性能。
(5)大摇摆焊接操作工艺结构的装配间隙比较大,焊接填充金属量多,焊缝较宽,变形量大,如果装配控制不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采取反变形措施。
3应用效果
大摇摆焊接工艺具有焊接合格率高 、焊缝成形好、返修率低等的优点,对镍基合金的焊接尤为适合。在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效果良好,镍基合金管道的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大大降低了焊缝返修率,提高了焊接质量,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灌溉系统 产权演变 种植结构调整 模型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的实行,使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破坏或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陈雷和杨广欣,1998)。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于80年代兴起并不断发展,从初期的经营权逐渐深化到建设权、处置权甚至是所有权,农民自己投资并管理水利设施的现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农户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是因为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后,水利工程覆盖面积扩大,各种用水服务加强,会带来农作物产量提高及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减少损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农民可根据水资源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样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这样也可以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Patil和 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革耕作措施与种植制度,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刘昌明和何希吾,1996)。
虽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很少有从实证的角度对灌溉设施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二、研究资料和调查点概况
(一)样本点的选择
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来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青龙、元氏和肥乡县三个县做为调查点,三个县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都比较严重并且都是主要粮食产区,每个县随机抽取10个村作为调查的样本村,选择了开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个年份为调查时期,样本点产权类型比较全且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区别,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表1列出了样本点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可看到青龙、元氏和肥乡三个县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三个县各项指标四个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来越高,元氏和肥乡县在1998年甚至达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指机井,一个机井及其附属设备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统(以下简称为机井)。这里把机井分为集体产权机井和非集体产权机井两种,由私人所有及农民合股所有的机井被统称为非集体产权机井。用非集体产权机井数量占机井总数的比例变化来反映机井产权演变的情况。表1表明机井产权的演变是由集体产权形式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所占比例从到1998年都是逐渐增大的,但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同,青龙县变化幅度最大(从0增加到69%),肥乡县的比例变化达到了7倍多,元氏县也有2倍多。
表1.样本点基本情况
县名
年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占
耕地面积比例(%)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
非集体产权井所占比例(%)
青龙
83年*
1.05
13
0.07
71
90年
0.98
15
0.06
69
4
97-98年
0.93
42
0.06
94
69
元氏
83年*
2.02
94
0.11
93
28
90年
1.92
95
0.10
85
48
97-98年
1.81
95
0.08
100
63
肥乡
83年*
1.62
61
0.15
100
9
90年
1.53
69
0.13
99
54
97-98年
1.50
83
0.12
100
80
注:83年*代表开始年,97-98年的数据为97年和98年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作者对青龙、元氏和肥乡县30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
(二)机井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从开始到1998年,三个县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都是增加的,杂粮、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表2)。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97、98年急剧下降。在元氏和
表2. 按年份分组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县名
年份
总播种面积(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青龙
83年*
1.10
99
38
61
1
1
90年
1.08
98
41
57
2
2
97-98年
1.13
95
55
40
5
5
元氏
83年*
3.47
87
84
3
13
7
6
90年
3.41
88
86
2
12
7
5
97-98年
3.37
93
91
2
7
3
4
肥乡
83年*
2.38
73
66
8
27
23
4
90年
2.39
78
72
6
22
19
3
97-98年
2.50
93
85
8
7
3
4
注: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释及数据来源详见表1。
肥乡县,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从开始年到90年是稳中趋降的,98年元氏县还是略有下降,而肥乡县则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积比例的变化。在没有种植棉花的青龙县,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数据反映出尽管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地区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是有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种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呢?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机井产权状况同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相关关系。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越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越高,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同人均耕地紧密相关(表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负相关,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则与人均耕地成正相关,这可能与我国农民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
在粮食作物内部,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而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表3)。农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从种植一季比较抗旱的杂粮作物转为种植冬小麦—玉米需水较多的两季粮食作物或其他两熟作物,因此杂粮、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是国家订购粮的主要品种,这两种作物产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杂粮、薯类好,符合农民的利益。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民有能力自己投资打井,说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食物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从小米、高粱、薯类等粗粮转向小麦等细粮。
表3. 按非集体产权和人均耕地面积分组的农作物播种结构情况
分组
分组指标均值
总播种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
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按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
0-0.99
10.18
90
74
16
10
7
3
1-89.9
51
8.24
89
79
11
11
6
5
90-100
98
9.40
88
80
8
12
7
5
按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030-0.079
0.06
6.11
96
67
29
4
1
3
0.080-0.111
0.10
11.61
90
82
22
10
4
6
0.113-0.227
0.14
10.10
84
79
5
16
12
4
数据来源:见表1。
随着机井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表3)。棉花是调查点的30个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变化对其影响比较大,另外棉花的种植还要受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及病虫害的影响,因此表中数据显示产权的变化对棉花播种面积无明显影响关系,计量模型中我们将对影响棉花播种面积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作物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我们调查的样本点中果树栽种面积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园与耕地面积是分开计算的,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把果园与其他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中数据显示,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也是增加的,这与预期是一致的。
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表明农民对水利投资越来越多。农民不但意识到水是一种稀缺且十分珍贵的资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观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种植结构的变化就是农民对此作出的反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农民相应地调整了种植结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单因素分析只是非集体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表面的相关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其关系下结论,因为农作物生产还受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产权与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Aij t=F(Rjt 、Wj t、ln(Qjt) 、(PG/PI) jt-1 、(PC/PI) jt-1、Njt、Dk、Tt )
上式中i代表作物(分别为粮食作物、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j代表村,k代表地区(县),t代表时期,Aij t代表第j村在t年i种农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R代表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由于产权变量是内生变量,为了避免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估计时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体产权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井产权演变的影响因素模型见附表1)。Q代表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公斤/人),是用来测定粮食收购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变量。PG,PC和PI分别代表粮食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价格和化肥价格指数。因为同一时期内,县内各村的价格基本相似,所以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份之间的差异。上式中资源及投入品价格用到的是影子价格,即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非农收入比例N,%)。为了显示地区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采用了地区虚变量Dk和年份虚变量Tt。模型各变量的平均值见表4。
表4. 模型变量
被解释变量 平均值
解释变量 平均值
非集体产权
机井比例(R,%)
42
地下水位(米)
44
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
8
人均耕地(公顷/人)
0.1
人均收入(元/人)
782
粮食播种
面积比例(AG,%)
91
集体经济力量(元/人)
29
教育程度(%)
44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Q,公斤/人)
61
棉花播种
面积比例(AC,%)
5
上年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G/PI) t-1
0.4
上年棉花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C/PI) t-1
2
非农收入比例 (N,%)
40
非棉花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比例(AO,%)
4
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
37
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
63
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
82
注: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力量按90年价格计算,地下水位是调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教育文化程度指样本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和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的数值为合计数,其它数值为变量平均值。总样本数为120个 。数据来源:见表1。
四、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结果
由于粮食定购任务在同一地区内差别不大,主要是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变量同地区虚变量存在较强的共线相关。同时,价格变量在地区间差异很小,主要是年份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模型中的年份虚变量相关较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选用了4种方案对模型进行估计。方案1(表5)和方案3(附表2)加入了年份虚变量而没有用农作物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在地区虚变量(方案1加入了地区虚变量,方案3 则没有)的取舍上对模型进行比较。方案2(表5)和方案4(附表2)是分别对方案1和方案3用农作物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代替年份虚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四种方案的结果(表5、附表2)显示,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同,且产权变量、劳动力机会成本变量在四种方案中的结果变化不大,且基本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说明模型比较稳定,下面采用方案2(表5)来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进行讨论。转贴于
表5. 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1和方案2)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它经济作物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截距
82.530
99.377
7.448
-10.100
10.022
10.723
(25.19)***
(13.14)***
(2.39)**
(-1.41)
(5.69)***
(2.64)***
Pjt
-0.078
-0.082
0.033
0.039
0.045
0.043
(-3.42)***
(-3.63)***
(1.54)
(1.83)*
(3.63)***
(3.54)***
Ln(Qjt)
3.029
2.964
-0.730
-0.649
-2.299
-2.315
(4.07)***
(3.99)***
(-1.03)
(-0.92)
(-5.75)***
(-5.82)***
Wjt
0.031
0.028
-0.023
-0.019
-0.008
-0.009
(0.92)
(0.83)
(-0.72)
(-0.59)
(-0.44)
(-0.50)
(PG/PI) jt-1
2.604
-3.336
0.732
(0.15)
(-0.20)
(0.08)
(PC/PI) jt-1
-5.430
5.713
-0.283
(-2.90)***
(3.21)***
(-0.28)
Njt
0.108
0.095
-0.054
-0.037
-0.054
-0.058
(1.81)*
(1.65)*
(-0.96)
(-0.67)
(-1.69)
(-1.88)*
元氏县虚变量
-9.173
-9.141
4.241
4.204
4.932
4.937
(-3.86)***
(-3.82)***
(1.88)*
(1.85)*
(3.87)***
(3.85)***
肥乡县虚变量
-12.566
-12.825
10.247
10.596
2.319
2.229
(-4.51)***
(-4.62)***
(3.87)***
(4.02)***
(1.55)
(1.50)
1990年虚变量
0.412
-0.068
-0.344
(0.18)
(-0.03)
(-0.28)
1997年虚变量
6.921
-7.253
0.332
(2.23)**
(-2.46)**
(0.20)
1998年虚变量
7.251
-7.047
-0.204
(2.34)**
(-2.40)**
(-0.12)
调整后的R2
0.43
0.43
0.40
0.40
0.29
0.23
F值
10.86
12.26
9.66
10.83
5.41
6.06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会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从模型系数估计的结果来看,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变量在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这意味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传统的粮食作物与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间结构的调整有着显著的影响。
粮食作物方程中,产权变量的系数为-0.082,说明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增加10%(从样本平均值的42%增加到52%),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就要减少0.82%(0.082×10=0.82),而相应地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增加0.39%和0.43%。
从分析中可看出,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的发展对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加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农民在自己投资打井后,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水能够用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外,自己的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及时,农民也敢种植对灌溉用水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二)粮食收购政策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重要原因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在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都达到了1%的统计水平,表明粮食定购任务对农民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均粮食定购任务的增加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扩大,而相应地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
从方案2(表5)与方案4(附表2)的结果比较来看,地区虚变量与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方案2中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的系数大于方案4的变量系数,同方案2中地区虚变量的负值系数有关。
(三)价格信号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粮食与化肥比价每上升1%(从样本平均值的0.4增加到0.404),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1%(2.604×0.3=1.04),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1.3%(3.336×0.4=1.3),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0.3%(0.732×0.4=0.3)。而棉花与化肥比价比每增加1%(从样本平均值的2增加到2.02),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将减少10.86%(5.43×2=10.86)、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11.42%(5.713×2=11.42),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0.56%(0.28×2=0.56)。
(四) 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作物种植结构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外出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可看作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农民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外出就业会对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收入比例在粮食播种面积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方程中均达到了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三个方程中非农收入的系数分别是0.095、-0.037和-0.058,说明非农收入每增加10%(从40%增加到50%),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0.95%,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减少0.37%和0.58%。
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相比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作物,为满足口粮的需要,在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首先减少的是非粮食作物。
五 结论与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促进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粮食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比的升高、粮食订购任务的增加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对这些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讨论如下:
(一)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在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由集体产权形式逐渐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收益比较后进行的合理的行为。同其他制度创新一样,这种产权制度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味着农民生产的优化行为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它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会起促进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速和完善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与粮食发展政策
过去的研究指出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会加强灌溉管理,维持灌溉系统的持续运行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还会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在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成为产权演变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政府则要考虑用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抵消由于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给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要有准确、合理的市场信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生产时虽然还受国家政策及口粮需求等条件的约束,但已经在按价格信号的引导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此,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建立信息畅通、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粮食收购政策的制约
目前粮食收购政策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制约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也意味着在华北灌区,取消粮食收购任务,经济作物面积将显著增长,而粮食作物面积则显著下降。而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靠粮食收购政策来维持粮食总量供给不是长远之计,这进一步论证了科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 附表1:产权演变模型
影响产权演变因素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截距
-177.785
(-1.61)
自然资源条件
W地表水源比例
0.428
(2.76)***
W地下水位
65.548
(3.01)***
人口压力
ln(LP人均耕地)
-84.815
(-2.33)**
政策因素
水利扶持政策
13.162
(1.92)*
水利贷款政策
-61.877
(-2.05)**
经济条件
ln(人均集体收入)
1.497
(0.78)
ln(农民人均收入)
-10.892
(-0.81)
文化程度
EDU文化程度
-0.035
(-0.046)
市场化程度
R道路
22.000
(2.13)**
村虚变量
略
年份虚变量
略
调整后的R2
0.75
F值
9.54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在产权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的几种不同方案中,选用的是调整后的R2比较高的方案,这样产权变量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水利扶持政策、水利贷款政策及表示市场化程度的道路变量是虚变量,变量值为1分别表示样本点能得到水利扶持及贷款政策和有道路通过(模型的分析详见王金霞、黄季焜和Scott,2000)
附表2 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3和方案4)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他经济作物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截距
77.451
90.703
13.088
-1.357
9.461
10.654
(24.50)***
(11.54)***
(4.43)***
(-0.19)
(5.61)***
(2.56)**
Pjt
-0.078
-0.083
0.029
0.034
0.049
0.049
(-3.16)***
(-3.40)***
(1.24)
(1.50)
(3.74)***
(3.78)***
ln(Qjt)
1.396
1.275
0.008
0.125
-1.394
-1.400
(2.11)**
(1.98)*
(0.01)
(0.21)
(-3.98)***
(-4.10)***
Wjt
0.047
0.044
-0.039
-0.037
-0.008
-0.007
(1.30)
(1.20)
(-1.15)
(-1.07)
(-0.42)
(-0.39)
(PG/PI) jt-1
-3.925
13.371
-9.446
(-0.22)
(0.80)
(-1.00)
(PC/PI) jt-1
-3.678
3.035
0.643
(-2.00)**
(1.76)*
(0.66)
Njt
0.236
0.222
-0.191
-0.177
-0.045
-0.045
(4.56)***
(4.45)***
(-3.95)***
(-3.79)***
(-1.62)
(-1.72)*
元氏县虚变量
肥乡县虚变量
1990年虚变量
-1.259
2.156
-0.897
(-0.52)
(0.96)
(-0.70)
1997年虚变量
4.019
-3.333
-0.686
(1.28)
(-1.14)
(-0.41)
1998年虚变量
4.317
-3.143
-1.174
(1.38)
(-1.08)
(-0.70)
调整后的R2
0.33
0.33
0.32
0.32
0.11
0.12
F值
9.36
10.77
8.84
10.03
3.77
4.47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刘昌明和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6
陈雷和杨广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第6期,第1-4页
王金霞、黄季焜、Scott,“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74页
Darra, B.L.and C.S.Raghuvanshi,Irrigation Management,Atlantic P&D, 1990
R.K.Patil and S.N.Lele,"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Problems in Implementation" in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Rome, 1995
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业机构中的制造业部门及其农业机构内部生产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国家或某个农业领域的工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和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农业在任何地区的农业发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可持续的农业结构可以帮助当地发展最可持续的生产方案,优化农业技术,保持农业产品需求和供给平衡关系。本文将简要介绍西藏农业工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基本思想的变体,讨论实施工业活动的措施。
1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在宏观层面上,西藏农业更加单一,农业落后,农业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缺乏科学规划。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西藏的农作物品种较少,主要是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农产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布不成比例,严重阻碍了西藏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研究,85%的西藏地区被用来种植青稞、小麦等麦类作物,这需要大量的土壤肥料,很容易滋养作物的不稳定,同时减少土壤的肥沃。与此同时,经济作物的比例仅为15%左右,不足以满足西藏的粮食需求。此外,西藏的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机械技术落后于东部,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地区分权管理和粗放经营,规模程度很低,很难抵抗害虫和疾病,分权管理模式往往导致不一致的农业管理和分散管理、作物品质不稳定,不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农产品,植物品种分散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规模农业管理系统,与市场经济难以实现有机联系,无法取得良好的规模效应。西藏地区,另一方面,广泛种植大麦、小麦等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种植比例太大,通常在成熟时期的过剩将降低销售价格,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太小,产量太低,当过度慷慨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发展畸形。此外,农业机械技术在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容忽视。但就其实际情况,对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受到一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的发展信息化,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是手动操作,很少有应用信息技术控制的情况,因此,西藏地区农机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第二,西藏现有农机实体大多缺乏完整成熟的信息设备配置,无法充分发挥定位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农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还没有有机融合,导致了农机技术中信息技术的缺失。第三,从市场来看,农机产品市场仍然供不应求,目前农机产品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市场供应不足,制约了西藏农机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2基本思路的选择
结合西藏地区农业发展、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引导广大农民特色农业产业化的趋势,全面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模式,促进写作规模管理的分权管理系统,促进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更新农产品品种。
3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3.1运用产业化运作模式
西藏农业不利条件的管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企业合作或合作组织提高专业和系统的农业营销服务和质量管理依赖方法,形成品牌农业产业管理模式。西藏地区应正确运用产业运作模式,突破原有农业产业的市场瓶颈。例如,青稞农户应与啤酒厂、面粉厂等企业合作,生产优质青稞酒、青稞面条等产品,促进所有产品流向市场,获取利润,增加西藏农民的收入。
3.2促进多元化发展
促进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西藏农业管理机构应该确定当前发展形势下,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特点满足人民需求的差异,在同一时间生产的作物和农副产品搞好生态旅游产品和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3将信息技术与农机技术相融合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节水灌溉的意义
水是一切生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干旱缺水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单方水粮食生产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下的水平。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时的“精细灌溉”,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浣的历史意义。
二、节水灌溉的含义
“节水”一词通俗易懂,更确切的提法应该是“高效用水”。“节水灌溉”的真正含义,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灌溉用水,最大限度的满足作物需水,以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的气候、土壤,社会条件和条件下,节水的标准和要求不同。节水灌溉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水、高产、优质、高效。此外,还有一些概念常被混淆使用,如“农业节水”与“节水农业”。“农业节水”与节水灌溉的含义类似,但节水的范围更广、更深,包括生物节水、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节水等。它是以水为核心,研究如何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节水和最终目标是建设高效节水农业。“节水农业”类似“节水型农业”,是农业的一种类型,重点研究如何按照节水的要求规划、建设、和管理农业。两种提法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不同,适用的场合不同,不能混淆或互相代替。
三、适合我县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实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适合我县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1.新建井灌区节水灌溉模式
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
2.井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对于蔬菜、果园、经济作物、极度缺水地区的粮食作物也可采用喷、微灌)、田间平地,实行小畦灌溉,并与非充灌溉及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在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基础上,以不定面积发展灌溉。
3.渠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我县渠灌区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尝试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4.井渠结合灌区节水灌溉模式
这类灌区的特点是单一依靠渠灌还是单一依靠井灌都存在水资源不足,或引起其它生态问题,必须实行井渠结合灌溉。对这类灌区要开展地面水与地下水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联合调度。渠灌部分进行适度防渗输水渠道,井灌部分采用管道输水;田间采取长畦改短小畦灌溉及覆盖、化学节水、节水灌溉制度等农艺和管理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农业高效用水。
5.集雨节灌模式
适宜开展集雨节灌的地区主要在山、丘区,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兴建骨干水利工程难度很大,而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因此,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生产条件落后,农民收入低,是我县主要的扶贫地区。对该地区要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与农业节水措施的紧密结合,即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窑、水池、输水管、输水沟)和等高耕种开挖鱼鳞坑拦蓄节水,深耕水保墒、覆盖抑制蒸腾保蓄、调整农作物布局的适水种植、增施肥料,提高水肥利用率、坡地粮草轮作、粮草带状间作和草(灌木)间作少雨水径流等农业蓄水利用技术措施相结合,田间采用小畦灌、点灌或滴灌。
6.城郊农业节水灌溉模式
城郊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值高、生产率高、为城市生活服务。因此,必须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郰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蔬菜小畦灌、保护地发展和喷灌,灌溉用水管理实施自动化控制。
7.节水抗旱灌溉模式
我县各地区,均存在着季节性缺水问题,在农作物播种季节或某个生育阶段经常性的发生干旱,而在其它生长季节或生育阶段则降雨可满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所以要选用适宜当地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和平整土地、修建梯田、植树种草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合理耕作、采取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
四、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境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技术体系的核心。
1.渠道防渗技术
采用混凝土护面、浆砌石衬砌、膜料等多种方法时行防渗处理,与土渠相比,渠道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90%,并加快了输水速度。
2.管道输水技术
用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可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输配水的利用率可达到95%。
3.喷灌技术
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劳、节地、增产、适应性强等特点,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节水30~50%,增产10~30%,但耗能多、投资大,不适宜在多风条件下使用。
4.微灌技术
包括微灌和滴灌,是一种现代化、精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省水、节能、适应性强等特点,灌水同时可兼施肥,灌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微灌已由果树、蔬菜等少数经济作物向行播大田作物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微灌的主要缺点是易于堵塞、投资较高。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微灌产品生产能力。
5.改进地面灌技术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地面灌溉仍将是我县主要灌溉方式。地面灌溉并非“大水漫灌”,只要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使沟畦规格合理化,可减少灌水定额1/5~1/4。
五、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