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魅力

竞技体育的魅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竞技体育的魅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竞技体育的魅力

篇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97-02

Research on the Inner Impetu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LIU Wei-jun, MA Xiao-li, SHAO B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athletic sports and mass media becomes closer and closer at present. They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ne another. 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inner impetus which promo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medi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and expert interview.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sides have the same main inner impetus, that is to say, both sides need to get enough capital for their own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iz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media; interaction

目前在职业化进程中的竞技体育与媒体在互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竞技体育项目不知如何主动与媒体互动,如何互动才更有效。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研究,以为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解决竞技体育与媒体之间的诸多问题而提供理论参考。

1 二者都需要获取发展资金

由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积极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不再主动承担对传媒的保障,从而出现了对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鼓励,另外由于媒体数量的增加,从业人员的增加,提高技术水平所需费用的增加,政府财政也无力承担给媒体以经济保障的巨额费用。这样媒体在经济上逐渐没有了依赖,必须自谋生路。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媒体在对产业化运营方式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自身所面对的是一个有巨大获利潜力的市场,并且在实际的运营中,广告、发行、多种经营等经营活动也为媒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大众传媒越依靠自我谋生,就越需要更多地介入市场,这样,在媒体内部,产业化的动力就随着商业经营行为的发展而逐渐增强,直到产业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追求利益已经成为媒体以产业化方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对广告经营必然热衷与关注,但同时无论印刷类媒体还是电子类媒体,都在试图加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而力求有所创新,以往常被忽视的报道领域,如体育报道、社会新闻越来越受重视,这种日益关注受众的现象,除了大众传媒的自我觉醒外,还与广告客户面临更多的选择有关。而广告费用的上涨,迫使企业开始依据发行量、视听率等量化指标有目的的选择大众传媒,这些举措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可以说,当前在面临着国际、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下,媒体必须从市场中寻找机遇和发展的空间,“而一旦进入市场,媒体就必须把赢利写进工作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经济要求,也是严肃的政治要求。从根本上来看,依靠政府补贴和扶植,不可能形成广阔而持久的市场和受众覆盖。仅有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不能实现赢利的媒体也是无法维持自身的长久生存的。作为一项事业,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为未来的发展解决造血功能。归根结蒂,不能实现赢利,我们的事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职业体育也是以职业体育市场为基础、为依托的。在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共同的大市场中,双方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所有进入市场的经济行为者定然都是自身利益的追求者。因此,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的报道,体育新闻的报道较少涉及舆论敏感问题,体育报道不像别的领域“”重重,可以说“体育报道是目前中国传媒领域中市场化最高,也是发展最充分的一部分”。体育传媒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大众传媒经济创收者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的结合是一种必然。

2 双方互动获得经济效益的途径

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获得经济利益是建立在对于受众注意力成功争夺基础上的。首先是职业体育凭借自己提供的精彩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一社会现象又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关注。“电视台、电台、报纸和杂志社通常都是体育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最大经销商,运动竞赛和表演的画面和与之相关的产品,通过媒体的窗口连接观众,连接广告商和赞助商,从而帮助体育组织实现最大的市场效益。” 媒体为职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激发了社会对职业体育更多的认同感,培育和扩大了职业体育的观众市场,积极推动了职业体育的发展。

媒介对职业体育经营的介入使得许多企业更加支持职业体育,企业通过赞助职业体育而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增加了在大众传媒上曝光的次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刺激大众购买自己的产品、提高销量、增加利润。因为媒介的特殊社会影响力使它成为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阵地,大众传媒对于职业体育的报道增加了企业产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对于树立自己的品牌是非常有帮助的,品牌无疑将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眼下,不少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体育竞赛的广告效力,能将企业形象、产品名称“印痕"般地刻在千万观众的脑海中。对于名牌的建立和新产品的推介,体育比赛场合的广告效力几乎立竿见影!对着眼于市场的企业来说,体育可以成为其展示自我形象与推销商品的最佳“传媒"。

职业体育吸引了大量的赞助商出资赞助比赛,使职业体育获得了充足的发展资金,可以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并且有能力加强运作和策划,提升自身品质,吸引更多的关注;随着职业体育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了更多更广的社会关注,大众传媒也能够从报道职业体育中吸引更多的受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得到更多的广告收益。发行量或收听、收视率的提高又为媒体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客户,从而使媒体获得了巨大收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3 双方互动互惠互利

媒介运作的实质是:媒介通过信息服务获得数量巨大的受众群,然后再利用受众资源与广告客户交换资金,而广告客户由此获得向媒介受众传达广告信息的权利。媒介所得的资金弥补媒介争取受众时在生产、发行成本上的损失,并为媒介带来收益。媒介营销的主要特点是二次营销:首先是媒介产品营销,在第一次销售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广告营销,这是第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是为了引发广告销售的潜能。因此,传媒对节目内容的选择是关键,选择拥有庞大观众群的职业体育,获得高收视、收听率或发行量,就会有效吸引各类企业加入广告大战中。

电视媒体利用体育诱人的魅力提高收视率并以插播广告获取回报。如美国观众喜爱的“超级碗”橄揽球比赛期间,每30 s一个电视广告段售价超过百万美元,NBA的广告也令人咂舌,如NBA1996-1997赛季总决赛插播广告的费用为每分钟80万美元,1997-1998赛季美式橄揽球总决赛插播广告的费用为每秒4万美元,1999年超级联赛的电视转播中30 s的商业广告费平均为150万~170万美元。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决赛期间,电视广告费暴涨,每30 s为150万法郎。

职业体育竞赛所具有的吸引力加上电视转播对大众的辐射力,使利用转播体育竞赛插播商品广告成为广大厂商竞相争夺的广告方式。

大众传媒对职业体育的热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转播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纯粹是一种商业行为,传媒机构生存的出路就是要播出高质量具有观赏性的节目,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有了观众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企业商家出钱做广告。观众或读者、听众数量越多,广告就越有价值。媒体所获得的广告收入就越高。企业进行强势传播,是短期制胜的最佳方法。因此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媒体在赛季都将成为焦点,也成为商家竞争的真正舞台,有效的传播必将成为致胜的关键所在。从我国中央电视台1997年全年的广告收入情况可见一斑,体育频道广告收入为4亿元,而加上一套、二套的总收入为6亿元。

《南方都市报》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连续43 d每天拿出包括头版在内的前1/3版面,精编精制“世界杯特刊"。数据显示,世界杯特刊的成功,使《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在当年底迅速从原有的18万份提高到38万份,当年实现广告收入2 000万元,是1997年(800万元)的近三倍。

而从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职业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想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企业赞助的费用和电视转播费是不可缺少的两大主要经济来源。

当前,由于体育赞助给企业和体育双方所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诱人,因而这股风越刮越猛,如今已经席卷全球。问津体育赞助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赞助的方式越来越多,声势也越来越大。

“1998年足球管理中心得到的赞助收入为6 745万元,相当于国家拨款143万元的47倍。此外,体育赞助还是我国各类体育俱乐部来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例如足球甲A俱乐部的冠名赞助在800万~1 200万元之间,篮球甲A俱乐部的冠名赞助平均为380万元,排球俱乐部的冠名赞助为100万~500万元不等。大多数俱乐部的赞助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多年以来,电视转播费也是职业体育收入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在英国,电视转播权收入目前已经成为英格兰足球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92年,天空电视与超级联赛签下一份3.04亿英镑的5年合同,大俱乐部的转播收入增至每年300万英镑。在短短10年时间里,大俱乐部的转播收入增长了100倍。英超1997-1998赛季的电视转播费和电台实况报道费在英超创建8年来第一次突破2亿英镑大关。2001年,曼联的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3 120万英镑,占总收入的24%,是仅次于门票收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职业化进程中的竞技体育与媒体具有相同的主要内驱力,双方互动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是职业化中的竞技体育还是媒体都要积极改变观念,以主动与对方互动的形式适应市场经济,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在互动中得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忠,王芬,郑基松.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华容.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2

一、立井井筒保护煤柱回收设计

各生产矿井在安全环境许可时,要回收趋于报废立井的保护煤柱,快要报废矿井的井筒保护煤柱和工业场地保护煤柱,要采用正规采煤方法和利用本井筒回收,必须用非正规方法和另建新井筒或增加其他工程才能回收的,要在专门设计中论证。回收井筒保护煤柱,要按井筒与所采煤层的空间关系、地质、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采用有效的开采方法和安全措施。

1、立井井筒保护煤柱回收设计步骤

(1)方案设计。包括回收井筒保护煤柱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安全可靠性,回收井筒保护煤柱的各种技术方案,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和方案的选择

(2)初步设计。开采方法的设计。包括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布置、开采顺序、推进方向、推进速度等;井筒及装备、井筒保护煤柱范围内主要巷道、硐室及地面建(构)筑物所在地表的移动与变形值预计;建(构)筑物、井筒及其装备的加固保护和维修措施。包括采前的加固保护、加固构件的设计说明书和施工图;开采期间及采后的维修措施,加固与维修材料和费用预算。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2、技术资料和工程图

(1)技术资料。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煤层的层数、层间距、厚度、倾角、埋藏深度、压煤量,煤层与井筒的空间关系,煤层中及其上、下的巷道、硐室分布状况,岩性、断裂构造、岩层含水性、井筒保护煤柱外已开采状况。井筒及装备状况,井深、井壁、井径、罐道、罐道梁、提升设备、井筒内管路、电缆、梯子间、井架(井塔)及井口房的技术特征、安装、布置方式、使用现状及必要的设计说明书。

(2)工程图。井上、下对照图。主要有:地形和煤层底板等高线、地质构造、邻近工作面位置及建(构)筑物平面布置。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要标清地面标高,建(构)筑物位置、煤层的层数、厚度、层间距、埋藏深度、倾角和地质构造等。建(构)筑物的施工图,一般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主要承重构件的支座联接方式,断面尺寸和配筋,管线接头构造及重要设备基础等。井筒剖面图主要有:井壁结构、围岩性质及含水层分布等;通过井筒及工业场地的地质剖面图;井筒横断面图及井筒装备布置图。

3、变形观测

回收井筒保护煤柱时,要在地面、巷道内实施观测。一是地表及建筑物的移动与变形观测;二是井筒保护煤柱范围内的巷道移动与变形的观测;三是井筒及装备的移动与变形的观测。主要有井筒的水平位移和垂直变形,井壁应力变形,罐道水平间距和垂直变形,罐道梁变形和管道垂直变形等;四是构筑物和重要设备及基础的移动与变形观测。主要有:井架偏斜、天轮中心线水平移动、绞车与电动机大轴及基础移动与变形的观测。

二、斜井井筒保护煤柱回收设计

生产矿井在安全环境许可条件下,要回收即将报废斜井的保护煤柱。要按照斜井井筒与煤层的空间关系,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运用有效开采方法和安全措施并提高回收率。

(1)在斜井井筒位于煤层底板岩层内时,要参照跨巷回采经验回收。

(2)在斜井井筒位于煤层内时,要采用从下到上逐段回采、逐段报废井筒的方法回收。

(3)在斜井井筒置于煤层群的上部煤层内或顶板岩层内时,离井筒的垂距不大于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煤层,要采用条带法或充填法回收;离井筒的垂距不小于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煤层,要采用全部垮落法回收。

(4)在斜井穿过煤层或反斜井时,斜井上方的煤层,要参照跨巷回采经验回收。

(5)回收斜井保护煤柱,要在地面和井筒内实施观测。

三、平铜、石门、大巷及上、下山煤柱回收设计

各生产矿井在安全完好的条件下,要回收快要报废的平硐、石门、大巷和上、下山保护煤柱和护巷煤柱。回收平硐、石门、大巷及上、下山煤柱时,要按它所在位置,实行跨采或巷下采煤,运用从远到近、逐段回收、报废的办法。

四、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工作管理

(1)煤柱留设、压煤开采设计、采动损害鉴定由国家、省级政府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具有资质的技术部门进行。在存在分歧时,上级资质单位应对下级资质单位的设计、鉴定组织专家进行修改、提出最终评审意见。

(2)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变更权限

国有煤矿保护煤柱的留设,由国家、省级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乡镇煤矿保护煤柱的留设,由地市级煤炭行业部门审批;保护煤柱储量按照《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的规定处理;经批准后的保护煤柱不可随意变更;城镇及村庄保护煤柱经批准后,煤矿企业要以书面形式把受护范围通知城镇、乡政府及村委会。

在煤矿生产中,可自行留设临时性保护煤柱,但煤矿闭坑前一定回收。各级煤炭管理部门对未及时回收保护煤柱,形成孤立块段,浪费煤炭资源的行为,要按情节轻重,依照《煤炭法》、《煤炭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处罚。

参考文献

[1] 杨赞行:谈“三下”采煤的行业管理,河北煤炭,2001.2

[2] 陈俊杰等:断层构造影响下井筒保护煤柱开采研究,煤炭工程,2007.9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前言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为了能够让广大教师更好地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文章从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 基于多媒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对多媒体教学功能的认识不足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中,高中历史教师存在两种比较偏激的想法,是认为多媒体技术完全没有用,完全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种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这两种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效果的发挥。在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师均表现出对多媒体功能认识上的不足,也客观地说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落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和历史素材的选择存在误区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历史素材的认识存在着以下三种错误想法,一是完全依赖于网络历史素材,而忽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及要点;二是单纯地利用多媒体,照抄照搬教材,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教材的电子版,毫无创新意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有些历史教师盲目注重课堂内容的大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而学生也会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些误区将会对教师教学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应及学生成绩当中。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国家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在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2.4 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3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3.2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3.3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能够为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河北 唐山064000)

参考文献:

篇4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简指“物物相连的网络”。移动通信连接的是人与人,物联网连接的是物与物,是一种将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进行相互衔接的新技术。在这里,物体即媒介,物体即信息,物联网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塑造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一、物联网的传播情况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能够在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具体而言,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借助互联网和传感器对现实物理世界各种物体进行感知和互联,因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物物互联,感知世界”。物物互联是指使需要联网的“物”实现互联互通;感知世界则指网络系统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目前,世界各国均将物联网的发展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投入巨资深入研究。

物联网概念最初出现于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中。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1] 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确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指出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泛在网”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2] 2004年3月,韩国情报通信部公布U-Korea战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2004年5月,日本总务省正式提出U-Japan构想,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联网的环境。2005年2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下一代I- Hub”的新计划,旨在通过一个安全、高速、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下一代的联接。2005年,互联网的全球权威组织――国际电信联盟(ITU)了题为《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对其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认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3]

2009年初,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将带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公路等设施中,并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2月,美国经济振兴计划面世,美国政府启动投资百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与改造。6月,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7月,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出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8月,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11月,又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4]

二、 物联网的传播趋势

物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继计算机及通信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浪潮。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的年度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回家前先发条短信,浴缸就能自动放好洗澡水等。[5]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管理、工业监测、食品溯源、智能家居、健康护理等领域,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均能应用。未来“物联网”逐渐会跟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物联网把人们的生活拟人化了,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介入。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期望把IT技术充分运用于各行各业,为每个贴上电子标签的物品提供信息交换的平台,对现有因特网的应用范围进行拓展,形成无所不包的广义互联网,使人们生活的环境具备智慧。物联网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环境的有效融合,建立起更紧密的、基于信息畅通的逻辑联系,从而实现对融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的目标。互联网只是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网络,而物联网则能够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连接起来形成无所不包的庞大网络,实现信息无处不在和智慧地球的目标。

物联网为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变革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支持。目前物联网标准研究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均处于初期阶段,各国之间有协作也有分歧,物联网标准建设未取得整体性突破,物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也尚未形成稳定的、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商业模式。物联网在全面应用后将有望成为超大规模的新兴市场,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庞大产业,并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此外,物联网还将在极大程度上打破物体自然属性的困扰,实现物物相通、人物相融的传播梦想。物联网的传播使物体在不断进行人与物交流、物与物交流中传播信息与生产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物体就是信息与内容本身。人类将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去解读物体和自然,从而改变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物联网的传播伦理困境

从传播角度看,只要信息对他人产生影响,伦理问题就会出现。物联网时代是“物”的时代,那么,物联网时代的“人”又在哪里?物联网突出的泛在性、商业性与开放性将使人类社会的传播伦理遭遇困境。

首先,物联网的泛在性可能引发人际传播的障碍。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际传播,拓展到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传播的对象和范围。这种泛在性加强了人与物的信息交流,实现了更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操作成本。受众在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时也将产生依赖与惰性。物联网的泛在性将会减少人际传播的途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沟通频度降低,人与人之间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人们之间的感情可能逐渐淡薄。

同时,物联网的泛在性也可能造成人的异化。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人的异化指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和控制,使创造物由工具上升为目的的一种状态。[6] 物联网时代人的异化可能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信息焦虑”。人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人们只需使用标准化的操作程序而逐渐丧失了自己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脱离肉体效应”。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某些器官和能力的退化。也许未来的人类只剩下大脑工作,其他器官将失去作用。

其次,物联网的商业性可能会冲击传播的人文精神。国际众多权威机构预测物联网将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十大技术之首,其产业规模远远超出现有的互联网市场。物联网的商业性极其显著,可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市场价值。商业性会诱导人们利用物联网的技术谋取商业利益,漠视人文精神崇尚的人的生命、尊严、情感、价值、自由等意识。这种商业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冲突将会在物联网传播发展中不断加剧。

此外,物联网的开放性还可能导致传播伦理失衡。物联网在革命性地推动人类社会信息化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传播伦理问题。由于物联网的技术与覆盖特性,其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比互联网更广泛更严重。物联网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个终端连接进入,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可能导致信息的泄漏,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可能导致网络系统的瘫痪。物联网目前最主要实现的是一个全球性的商品互动网络,经济安全更为人们所关注。因此运营商、各行业在应用时都应慎重,项目应用前期做大量的测试来验证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物联网中商品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安全保密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物联网中,个人隐私将受到更大的威胁。目前,隐私权保护中日益严重的个人信息数据的网络泄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如果物联网被恶意地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隐私和信息就会被窃取,其所造成的隐患将是巨大的。物联网还让国家信息面临威胁,因为它涵盖了电网、铁路、公路、桥梁、供水系统等众多领域。

综上所述,物联网传播旨在拓展物的智慧,但无论多么智慧的物体也仅是媒介而已,永不能也不应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这种“物对物”的信息传播,实质还是为“人对人”的信息传播服务的,不能脱离人际传播的框架研究。物联网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凭空存在。因此,在任何人类社会的传播图景里,传播技术的革新都应促进人际交流,体现人文精神,符合传播伦理规范。

注释:

[1]Anon.21 ideas for the 21stcentury[J].Business Week,1999(8)

[2]参见“什么是泛在网”,中国物联网网站

[3] [5]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 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上,集合语音、视听、图像等元素于一体的数字信号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兼具加工、编辑、存储、查询和检索等复合型功能,既可以直观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生动地描绘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组织关系,还能够对一些知识点的变化过程加以动态演示,从而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现实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对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造成阻碍,这需要高校教师重新审视和界定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1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

国际经济学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性理论,而纯粹的理论学习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脱离书本,仅仅靠粉笔和教师口述就能够完成,老师从开始讲到结束,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往往一个环节落下则整个理论体系就完全不知所云了。作为九零后的学生,生长和生活在一个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环境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过于老套,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课堂学习需求。例如在配额保护措施章节中,如果仅仅采用黑板和口述的方式往往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和抽象,无法令学生感同身受,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多媒体则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影音等多样化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辅助以图片和视频,寓情于景,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带动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视、听、思的有效结合。

1.2 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内容

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知识复杂、形式繁多等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迅速地将书本资源摆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原有书本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充,增加课堂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例如国际经济学中各章都有很多图形,如果每个图形都在黑板上画就会浪费太多时间,手绘的图形不规范、不美观,而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图形既美观又形象生动,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消化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1.3 培养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学由过去的灌输式主导型转变为启发参与式主导型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寓情于景的感觉,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虚拟现实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其角色转变为教学的设计师、教学方向的引导者、知识学习的合作者,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提出和发现新问题,更好地加强对于重点、要点知识的记忆。

1.4 鼓励了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将知识内容线性地组合在一起,而这对于国际经济学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理论是一环扣一环的,所以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单一的线性学习方法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光、影、声、色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调整和选择学习计划和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家中和宿舍进行自主(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5页)性学习。

2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弊端

2.1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偏离了教学本质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许多的优点,但高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讲授过程,教师的决定性地位不可替代。因为机器的讲授过程是生硬而缺少亲和力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那么教师仅仅扮演着放映员的角色,基本上等同于学生自己在看课件,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只有与学生的亲切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讲解和与学生的互动才是教学的根本,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高科技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的职能。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头脑中仅仅是堆积了大量陌生难懂的图片、术语和知识逻辑,如果没能及时讲解,学生就不会真正学懂。

2.2 限制了教师口头和肢体语言表现力的发挥

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容易让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缺少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大大减少,从而放弃了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少感染力和个人魅力,时间长了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例如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章节中,所涉及的图型过于复杂,如简单地照搬课件,那么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此时需要教师举实例(以智能手机的价格变化为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说,适度的板书和口头肢体语言仍是不可忽视的,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3 过度依赖多媒体容易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