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形势

农村经济形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村经济形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经济形势

篇1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篇2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

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

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

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

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篇3

二、2008年农业及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由于2007年的涨价对2008年的滞后影响较大、雪灾、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2008年国内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从土地资源角度来计算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点,在现行食品消费模式下,满足当前国内对农产品的需求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其中大约13%的耕地资源来自于国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市场上有可能面临着不断快速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不断快速上扬的农产品价格。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立足于国内,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千方百计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组织实施振兴油料生产计划。(3)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发挥其调节供求的关键性作用。(4)在流通领域采取措施稳定价格,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5)控制农产品的出口。

三、农村土地问题

现代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土地增值和土地资本化的过程,农村土地一直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当前各地在实践中都在进行各种探索和试验。在未来十几年间,农村土地资本的分配方式与分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将左右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

1.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运作程序和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

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部分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势所必然。其中两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运作程序;二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当前有三种观点,一是“涨价归公”;二是“涨价归私”;第三种“私公兼顾”则最为合理。

2.宅基地问题

2007年1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截至2006年底,全国通过带房入城、新农村建设、村集体直接开发等多种途径,小产权房接近城镇住房的40%,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房产权利类型之一。另一方面,农村居住人口构成变化极大,农村已经成为混居社会,传统农村社会结构解体。关于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问题,我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中已经作了一些规定。在当前的情势下,对于宅基地采取“管住用途,放开产权,认地不认人”的管理政策或许是一种次优选择,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关于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

篇4

上半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0%,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快于城镇居民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长2.7个百分点。6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418万人,同比增加307万人,增长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33元,增长10.3%。

篇5

2002年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同期减少5.9%,9个早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春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8.7%。早稻和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春小麦和南方早籼稻退出保护价后,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继续调减种植面积;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五月长期低温阴雨,一些地方早稻无法适时播种。?

2002年夏粮总产量为9877万吨,比上年减产296万吨,减少2.9%。夏粮减产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江淮及江汉地区,其中山东减少108万吨,湖北减少87万吨,江苏减少63万吨,安徽减少52万吨,河南减少49万吨。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气候条件较上年好,大部分地区夏粮单产高于上年。夏粮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气候条件不利,单产下降。4月下旬以后,黄淮、江淮、江苏地区持续降雨,阴雨不断,对小麦灌桨成熟很不利。2002年全国夏粮单产每公顷

为3582公斤,比上年减少60公斤,减幅为1.7%。因单产下降影响产量166万吨,占夏粮总产量的56%。二是播种面积减少,影响总产。2002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3%,减产130万吨,占全国夏粮减产量的44%。

(二)农民收入

2002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1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元,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主要特点是:

1.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继续增加。2002年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4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元,增长6.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2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元,增长7.5%;出售牧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19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元,增长5.3%。

2.收入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出售上年结存产品较多。第一季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增加23元。从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种看,上半年农民出售粮食人均119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72公斤,占60.5%;糖料人均56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34公斤,占60.7%;蔬菜人均58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25公斤,占43.1%;出售水果人均15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10公斤,占66.7%;出售猪肉人均15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9公斤,占60%。

3.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增长5.2%,保持平稳增长。非农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继续增加,其收入增加额占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1/4。

4.农民税费负担继续下降。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中西部16个省(区),减负促进了农民增收。上半年全国农民的税费支出人均为1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7元,下降3.9%。

(三)乡镇企业

上半年乡镇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运行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5055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工业增加值10476亿元,同比增长8.9%;营业收入82816亿元,同比增长8.7%;出货值4788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利润3446亿元,同比增长8.3%;上交税金1358亿元;同比增长9.9%,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协调稳定态势。

2.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乡镇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8180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销售产值45806亿元,同比增长9.2%;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07%,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销售收入累计达42313亿元,工业利润2297亿元,销售利润率为5.4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3.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上半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12.8%;销售收入14059亿元,同比增长12.7%;出口产品交货值3350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694亿元,同比增长9.7%;上交税金443亿元,同比增长10.1%;工业总产值15708亿元,销售产值14990亿元,产品销售率达95.44%,比乡镇工业平均产销率高0.3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5.3%上升到36.2%,上升了0.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出货值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60.1%上升到9.9%,上升9.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比全部乡镇企业增幅高?2~4个百分点,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4.出货增长加速。2002年前5个月,乡镇企业出口幅度基本上在10%上下徘徊,6月份增

幅明显加快,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1.3%,比2001年下半年的月平均增幅提高3个百分。出口大

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上半年出口增幅都高达17%~26%,大大高于全国水平,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2002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技术改造加快。据23个省市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近1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其中40%以上是技术改造投资。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江苏、山东、浙江、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商协议投资额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三是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以来,各地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北京、内蒙古、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青海等省市区,2002年上半年的优质绿色食品、名牌畜产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销售情况普遍较好。四是各类乡镇企业园区的崛起,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国有各类乡镇企业园区近万个,入园企业总体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促进了生产要素在较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

(四)农村金融

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145亿元,同比多增394亿元。同时,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运行良好,对农户小额贷款明显增加。

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87亿元,同比多增加395亿元,增长8%;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608亿元,比2001年同期多增加448亿元,增长1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贷款增加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为19.4%,增幅较金融机构平均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农村信用社款增加中,农业贷款增加明显。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达到5511亿元,比年初增加1103亿元,同比多增加387亿元,增幅为25%,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1.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加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68.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从2002年4月份开始,农业贷款余额开始历史性地超过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成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中总量最大的贷款,6月末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40.5%。

农业贷款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农户贷款的增加。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4176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028亿元,增幅为32.7%;农户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为75.8%,比年初上升4.4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增加额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93.2%。农户贷款中,小额信用贷款695亿元,比年初增加368亿元,增幅112.5%;联保贷款268亿元,比年初增加149亿元,增幅125.2%。6月末,全国90%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0%。农村信用社总数的49%开办了联保贷款。农户贷款面(获得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农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比重)达到46%。

上半年,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连续4个月双下降的好局面。到6月末,不

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1亿元,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减亏36亿元,继续保持2001年减亏的良好势头。

二、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贸易

(一)大宗农产品收购与批发市场

粮食价格稳中回升,国内棉花价格平稳。上半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受国家储备粮竞价销售、库存轮换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进入6月份,国内小麦市场价格止跌企稳。销区早稻米价格继续平稳,优质晚稻米价格平稳上扬,普通粳米市场价格走势平稳,北方普通粳米价格季节性回升。目前,我国玉米市场走势已经逐步走出了原有的低迷,市场价格于2002年5月下旬出现上涨,但上涨幅度有所减弱。随着进口大豆到港,国内大豆价格基本平稳。

小麦:6月份,主产区红、白、混合小麦的国有粮食企业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48.7、54.2和52.9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2.3%、0.7%和1.4%。3种小麦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每50公斤分别为48、53和51.6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5.7%、1.6%和3.1%。

小麦价格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小麦产量继续保持下滑势头。二是小麦需求增加,库存减少。三是国内小麦品质、产量提高。优质小麦产量的增加,有助于拉动国内小麦的整体价格水平,对市场发展形成有利因素。四是2002年国内小麦进口压力不大。

稻米:6月份,主产区早、晚籼稻和粳稻的国有粮食企业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47.5元、53.05元和59.37元,与上月相比,早籼稻、粳稻分别下降0.8%和2.1%,晚籼稻价格基本持平。

前期陈早籼稻米拍卖数量较多,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市场对早籼稻的使用需求进入淡季,是早籼稻米市场价格继续平稳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2002年产早籼稻还没大量上市,使普通中晚籼米价格出现小幅季节上升,北方地区受优质大米市场供应量日渐减少的影响,普通粳米价格出现季节性小幅上扬。

玉米:目前,我国玉米市场走势已经逐步走出了原有的低迷,市场价格于2002年5月下旬出现上涨。6月份,主产区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玉米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为47.92元,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每50公斤为49.51元,分别比上月上升4.6%、1.9%。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玉米车板价为每吨1058.75元,比上月上升1.6%;天津粮油批发市场二等玉米批发价为每吨1170元,比上月上升1.3%。

玉米价格上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其一,玉米需求增长。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饲料消费逐年增加。其二,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国家政策如转基因细则、铁路运费下调、退税政策、扩大内需、粮食转化等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我国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其三,出口效果显著,推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扬。

大豆:6月份,主产区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大豆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为87.00元,比上月上升0.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三等大豆车板价每吨为2092元,比上月上升2.7%;天津粮油批发市场三等大豆车板价为每吨2175元,比上月升0.7%;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二等大豆批发价每吨为2440元,比上月下降0.2%。

(二)农产品集贸市场

2002年以来,农副产品市场货源充足,消费需求继续平淡,集贸市场价格继续下降。上半年,68种主要农副产品市场全国平均价格与2001年同期相比,65%的品种价格呈现下降趋势,35%的品种价格小幅上升。其中,粮油、猪肉、仔猪、蔬菜集市价格明显低于2001年同期;牛羊肉、禽蛋市场价格高于2001年同期。?

粮食:早籼米、晚籼米、粳米全国平均价格每500克为0.98元、1.06元、1.19元,与去年同期的1.00元、1.11元、1.14元相比,分别下降1.8%、4.5%和上升4.4%。

特一粉、标准粉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1.23元、1.01元,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1.6%和0.8%。

食用油:主要品种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2.86元、3.36元、4.72元、3.23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6.9%、5.5%、6.8%和5.8%。

猪肉:鲜猪肉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6.90元、5.85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3.9%和3.1%。

仔猪:仔猪市场销售较为平淡,除春节价格上涨略高以外,3~6月仔猪价格稳中有降。上半年仔猪每500克全国平均4.28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1.4%。

牛、羊肉:主要品种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7.53元、8.9元、8.08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上涨4.9%、0.3%、3.4%。

鸡蛋:鸡蛋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2.54元,比上年同期上涨7.1%。

蔬菜:与上年同期相比,2002年上半年全国集市多数蔬菜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国家计委价格中心监测的27种蔬菜价格中,有23个蔬菜品种价格下降,多数品种价格同比降幅超过10%以上。

(三)农产品进出口

2002年1~5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而进口下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9.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其中,出口值为66.7亿美元,同比增长6%;进口值42.5亿美元,同比下降6%。农产品贸易顺差2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1.粮食(不包括大豆)进出口量均增长,谷物呈净出口格局

2002年1~6月,我国粮食累计出口479.6万吨,同比增长10.9%;进口159.1万吨,同比增长4.4%;粮食净出口320.5万吨,同比增长14.5%。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米进出口双减少;玉米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小麦进出口快速增长。

大米出口65.9万吨,同比下降27.5%;进口10.3万吨,同比下降14.6%,净出口55.7万吨,同比下降26.5%。

玉米出口348.6万吨,同比增长11%;进口0.7万吨,同比下降55.1%;净出口347.9万吨,同比增长11.4%。

小麦出口55.6万吨,同比增长200%;进口45.3万吨,同比增长140%;由上年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2.油料进口大幅度下降,出口量增加,而食用植物油与之相反

油料:受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2002年前5个月我国大豆和油菜进口幅度减少,大豆

出口则快速增长,1~6月油料出口60.6万吨,增长15.8%;进口373.4万吨,下降49.8%。其中,大豆进口325.8万吨,下降45.5%,出口18万吨,增长51.4%;油菜进口47.1万吨,下降61.8%。

?食用植物油:2002年前6个月进口96万吨,增长12.2%;出口5.8万吨,下降13.6%。

3.棉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蔬菜、水果出口速度快于进口增长速度

棉花进口4.2万吨,同比下降35%;出口5.6万吨,同比增长22%。食糖进口56万吨,增长33%;出口23.2万吨,同比增长4.2倍。蔬菜进口4.9万吨,同比增长5.6%;出口203.2万吨,增长12.2%。水果进口52.1万吨,同比增长16.5%;出口86.3万吨,同比增长32.9%。

4.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长,水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

受欧盟全面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2002年上半年畜产品出口值13.3亿美元,同比下降8.5%;进口值9.6亿美元,同比增长4%。水产品出口值20.2亿美元,同比增长6.4%;进口值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

5.对欧洲出口大幅度减少,对其他洲出口增加;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进口减少,从其他洲进口增加

2002年1月31日起欧盟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我国对欧盟出口大幅度下降。前6个月对欧盟出口值7亿美元,同比下降25%;对整个欧洲出口10.3亿美元,同比下降12%。此外,对非洲出口比下降19.3%。但对亚洲、北美洲、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8%、27%。

三、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环境

总体来看,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环境是紧中有松。一方面,国内农产品需求依然不振,供大于求,上半年食品价格下降0.9%,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继续低迷,也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价格的回升;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运行较稳,但增长势头也远不及前几年10%以上的增幅;因加入WTO,国际贸易障碍与纷争陡增,畜、禽、水产品等出口都受到严重阻碍;农村税费改革正在试点,粮棉等大量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还难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权利;国家应对WTO的新的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基本政策框架尚未形成。因此,农村经济运行环境的主要特点仍然是偏紧。但另一方面,政策环境相对得到较大改善,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产品流通和深度加工,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面对加入WTO的形势,有关部门及时制定了农产品关税配额、转基因农产品进口方面的规定和条例,有效保护了国内农产品贸易。2002年上半年粮食类产品进口比过去明显下降。据美方估计,这将可能使美方减少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

(二)加大对涉农价格和收费的检查力度。有关部门重点对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情况、农村电价和农网改造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4个方面进行检查,查处了一批乱收费案件。据主管部门估计,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已接近完成。在农网改造完成的大部分地区,电价每千瓦时降低0.1~0.3元,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300多亿元。

(三)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到200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6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1635万亩,总计3502万亩。2002年,国家计划新增退耕还林面积34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993万亩。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而且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消化库存粮食,拉动粮价回升。

(四)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除8个粮食主销区放开购销市场外,一些粮食产区也加快了改革。如江苏,甘肃、广州、湖北等省,放开了相当部分品种的购销和价格,并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这为农民寻找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降低大宗农产品运输成本。国家决定,从2002年4月1日起,到2005年底,对经铁路运输的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玉米、大豆以及皮棉、棉籽征收的铁路建议基金实行全额免征。福建、安徽、浙江、贵州4省经国务院批准征收的铁路地方建设附加费,同时对上述粮食、棉花品类实行全额免征。同时,为鼓励发展散装粮食运输,还降低了部分铁路运输环节(主要在东北)的收费。这一举措,十分有利于促进大宗农产品流通,增强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加强减轻乡镇企业负担的监督。国务院7个部、委、办、署联合制定了《减轻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对乡镇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标准,须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家计委、财政部或省人民政府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各省人民政府审批的收费项目及标准,须分别征得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同意。该办法对禁止增加乡镇企业负担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

(七)规范农村金融。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加强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八项措施,其中主要内容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得以物抵货,不得指定购物单位,不得强行转账;不得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扣收信用社股金、贷款利息保证金以及各种税费和乡村统筹资金;严禁贷款给个人和企业从事股票交易,严禁发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防止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流入股市;不得向乡镇政府、村委会发放贷款,不得用信用社贷款垫发工资和各项统筹,不得发放以村组名义统一承贷并用于完成上缴各项农村税费的贷款。这项规定,对保证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力度起到了督促作用。

(八)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造成农产品出路少,产品增值低,没有形成“增产——增收——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农民增产不增收。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我国不到80%。为此,2002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启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采取以点带线、点线面结合的办法推进。上半年已批准首批粮油加工18个项目立项,主要有大豆、稻米、小麦、玉米、特色油脂、马铃薯深加工等,总投资30亿元,新增加工能力209万吨。

(九)农业部门为农民办实事。农业部宣布,围绕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为农民办好13件实事,其中包括:推广大豆优质高油生产技术、提供果茶良种苗木、组织农资打假、加大畜牧防疫力度、组织农业科技下乡、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加快县乡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这些实事,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除经中央批准的16个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外,其他一些有条件的省份也进行了改革试点,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以上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尽管其中多数还是开头,而且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经济运行的不利环境,但就其方面和内容来看,则是多年未有的。

四、全年展望

(一)农业生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