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起源和演化

生命起源和演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命起源和演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命起源和演化

篇1

1859年,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化学起源论。化学起源论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一步步演变出原始的生命体。但这只是理论的推测,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其导师尤利指导下,完成了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实验,即著名的米勒模拟实验,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在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有相类似的电能;其次,各种不同的气体和物质的配合,虽然能够产生氨基酸、醣类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来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再者,类似实验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就是原始的大气层,因而所得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更重要的是,米勒实验中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然而,人们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米勒本人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的生命起源过程相距较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因此,米勒曾提出的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

海洋起源论

在化学起源论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热泉生态系统论,也就是所谓的海洋起源论。它是现在最新的、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由于现阶段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甲烷、氢和二氧化碳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有些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的,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而后来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热泉生态系统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196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在黄石公园的热泉中发现了大量嗜热生物。1977年,科学家克里斯在太平洋底的热泉中,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嗜热微生物。科学研究表明,热泉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硫化金属矿物,一方面有作为新陈代谢重要催化剂的黄铁矿物和硫的出现;另一方面,有遗传物质如核糖核酸的出现。由此看来,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诞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问这些充满硫磺味的热水池或者软泥之中。宇宙生命论

然而,热泉中的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早在19世纪初,人们已在陨石上找到了有机分子,它们是有机合成物诞生的重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利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月球表面或者火星的火山口等地方,探测到了近百种有机分子。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

上述种种证据促使了宇宙生命论的产生,即所谓的生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星际空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问的其他星体――“地上生命,天外飞来”。该假说认为,承载着“生命种子”的陨石或星际分子坠落在地球表面或通过其他途径,形成地球最初的生命。

篇2

摘 要: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近年来,基于多物种比较的演化免疫学发展迅速,既为诸多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答案,也为农牧副渔和医疗保健领域带来了新思路与新技术。该研究围绕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从文昌鱼到人的交替演化过程,将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凝练到适应性免疫的起源上,拟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1)目前并存的多种抗原受体多样性形成机制如何起源与演化?是否还有未知的多样性形成机制?(2)后口动物免疫信号通路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关键适应性免疫信号通路是如何起源?其功能意义如何?(3)不同物种的免疫应答尤其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分子、细胞与组织器官基础是什么?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如何交替演化?(4)哪些新发现的抗原受体与免疫分子具有那些潜在应用价值?哪些免疫新机制与新策略将给病害防御带来什么新思路和技术?该研究分为5个研究方向以中国文昌鱼与七鳃鳗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其他居于关键演化节点的物种,系统性地开展以下研究:(1)抗原受体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起源;(2)特异性免疫识别中结构与功能的演化;(3)免疫信号转导通路的起源与演化;(4)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协作与交替演化;(5)原始淋巴细胞系与淋巴器官的起源与演化。通过系统性比较研究,我们力图阐明各种免疫抗原受体(Ig、TCR和VLR等)的多样性形成机制及其起源演化历程;揭示适应性免疫特异识别和信号传导的分子、细胞与器官基础及起源演化;揭示各类新颖的免疫分子尤其是VLR等的特异性抗原受体的功能特性。

关键词:适应性免疫 起源 演化

Abstract: Immunology is one of leading research fields in life science. The interest and effort on evolution immunology study are growing fast in the last 20 years, and the discovery in the field provides not only answers to many basic scientific questions, but also new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farming, animal husbandry and health care. Our team member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amphioxus-based evolution immunology under the support of last 973 program named “The 100 million years ascend of the origin of the immune system”. Based on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we will continue focus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daptive immunity and try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cluding: (1) where does the origin of the diversity of antigen receptors come from? and is there any other procedure except V(D)J recombination to introduce high diversity of antigen receptors; (2) which molecules are the main players in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Deuterostomia immunity? What kind of functions of these molecules server as? (3) Which molecules, cells and tissues are the fundamental bases for the adaptive immunology?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five project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is 973 program. We will systematically study (1)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antigen receptors; (2)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pecific immune recognition; (3)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immune signal transduction; (4)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nate immunity and adaptive immunity along with their evolution; (5)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immune cells and organs. Through these studies, we will try to elucidate the key time points and mechanisms of the evolution of antigen receptors, e.g. Ig, TCR and BCR; reveal the molecular, cellular and tissue basis for immune recognition and immun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clarify the functions of the ancestor molecules in adaptive immune system.

Key Words: Adaptive immunity; Origin; Evolution

阅读全文链接:http:///xiangxiBG.aspx?id=42570&flag=1

篇3

龙漫远198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攻读博士学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终于有机会以分子生物手段研究演化,探究基因起源之谜,而龙漫远偶然之中叩开了这扇大门,自1990年起,他以出色的、极富勇气的研究成为“新基因起源”这一领域的开创者。 1993年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后,龙漫远来到哈佛大学沃尔特・吉尔伯特的实验室继续接受挑战,1997年,他完成了对“精卫”基因起源所代表的机制从特殊到普遍意义的证明。龙漫远现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

“在芝加哥大学我的实验室里,聚集着一批来自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的优秀的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共同研究一个叫做‘精卫’或类似的基因。这个基因与我们所知的四百多万个分子序列的基因不同之处,是它极其年轻的生命和奇异的结构。生命的进化,常以百万年为基本的年龄单位(一岁)。此前发现的基因,年龄都在一千岁到三千岁之间,而‘精卫’的年龄大约只有两岁。因此,我们第一次有机会考察一个基因的起源状况。这就像研究人的早期胚胎以推断个体发育产生过程一样。一位美国同事打了个比方,说‘精卫’基因是宇宙之超新星爆炸的产物。”龙漫远回忆道。

何为“进化”?词典告诉我们:“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紧接着下一条:“进化论: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认为现在的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种类少到种类多逐渐变化发展。” 然而,致力于演化科学研究30多年的龙漫远告诉我们:包含进步意义的演化绝不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百年的误读。

今天,人类已经知道许多有关自身存在的环境各个层次单位的起源过程。在宇宙水平上,英国剑桥大学的斯蒂芬・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描述了扣人心弦的宇宙起源图景。对地球的起源及演化,从19世纪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到今天的地球物理学家已对其40亿年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生命的层次上,自19世纪中叶查尔斯・达尔文到现在,人类已经知道物种起源的许许多多奥秘。然而,直到1990年,人类却一直没有机会探究基因这一生命的最基本单位的起源之谜。龙漫远说:“因为20世纪的生命科学还处在发现和调查基因的性质、回答‘基因是什么’的阶段,对‘基因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还无暇顾及。”

留学生:本科时你学习农学专业,为什么后来去美国研究演化生物学了?

龙漫远:我在而立之年才来到美国,寻求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当时我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戴维斯校区,最初给我安排的导师是做果树育种的。他随手拎起个袋子,领我来到果园,边聊边走,看见地上落了桃子就捡起放进口袋。最后递给我满满一袋,说你跟我做,五年桃子敞开吃。当年国内物资匮乏,免费桃子听上去确实不错。我问他:“桃树种下去多久能结果?”他说六年。我寻思这可不行,博士五年毕业还看不到自己的一次实验结果呢。

后来我就在校园里闲逛,看到一个讲座就去听,一个教授恰好在讲分子演化。我立即被迷住了,因为我学过概率论和统计学,那些猜测千万年以前的分子演化过程的模型听起来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我就跟那个教授说能不能加入他的实验室。教授在遗传领域里蹬打了大半辈子,据说他的理论领域太难,学生们望而生畏,所以只带过两个博士生。我的出现让他很高兴,马上收我为徒。几天后,我们一帮中国学生聚会,他们问我选实验室了没有,我跟他们说做分子演化,他们都说我疯了。这专业都没人听说过。他们说,难道我打算学完了就回国?他们这么说很正常,那是1987年,科学家才测出了300个基因的序列,全美研究分子演化的实验室不超过一打。我跟他们说,终于轮到我自己决定自己想干的事了,我只考虑这五年的研究是不是有趣。

留学生:从加州大学博士毕业后,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了哈佛继续深造?

龙漫远:1993年,《科学》发表我关于“精卫”基因的论文,然后我在加州大学以最优秀博士荣誉毕业,同年我收到8封来自美国一流大学的博士后邀请。其中包括来自哈佛大学细胞生物系主任、诺贝尔奖得主沃尔特・吉尔伯特的信:“我很高兴邀请您来我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员。您可以继续做‘精卫’新基因的研究和其他与新基因结构有关的研究。”

又是一次选择,而且可能是一次对事业关键性的选择。按我周围美国同事的看法,就我的情况而言,去哈佛是冒险。因为他们认为,我在博士生期间已经作出了第一流的工作。无论我去其他7个实验室中的哪一个,都会顺利做完博士后研究并找到教授职位。去听听智者的声音,是多么有诱惑力的一件事啊!更何况,在那里可以继续“精卫”基因的进化研究。于是,带着一箱子研究“精卫”的资料,我登上了去哈佛大学所在地波士顿的飞机。

留学生:你如今把基因演化做成热门领域了?

龙漫远:当年好玩,也没想到学科这样出乎预料的发展。去年组织国际分子演化学大会,光参会的科学家就有1300人。我很高兴许多人加入到这个新的科学领域中来。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和先前的观点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以前非常大牛的结论。于是我该说的还得说,该做的还得做。朋友们问我哪来的勇气?因为我对我的逻辑和数学有自信。数学的好处,就在于它能为你的推理提供严密的证据。有了数学上的分析,我不光坚定了自己的方向,而且是越走越有自信。我从来不“推销”自己的理论,而是靠后续的更好的工作和证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留学生:你接触到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有什么不同?

龙漫远:中国学生确实可以学得很深,但是论知识面的宽度,美国学生更好。我们国内对本科生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上很专的课程。我们学得很深,但是到头来会有不少东西用不上。说个好玩的美国人用来教育他们学生的话:Try to 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before you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什么都知道点,别只是局限在老师讲的事情里。眼界宽一点,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再去深入钻研。而我们似乎很强调后者,却忽略了前者,觉得蜻蜓点水一样学是不好的事情。我们教育系统的另一个不足就是普遍的不允许犯错误,就导致了学生不敢犯错误,继而不敢提出反对意见。而美国学生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像我的课上,总会有不少美国学生来和我辩论。即使他错了也没关系,关键是要有这个意识去讲出来。

篇4

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人的起源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的关系是什么?在人类的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最初的疑问构成了哲学的萌芽。古代社会,人类的认识水平很低,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故而先民用奇特的构思和想象,丰富了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这就是神话和史诗的诞生。《勒俄特依》作为彝族创世史诗,不仅包含了神话、传说、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它还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史诗《勒俄特依》以“创世”为主线,叙述了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迁徙等,其结构庞大、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显示出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一、朴素的宇宙观

关于宇宙的形成,原始宗教中有各种各样的神灵创世说。宇宙指的是物质世界,是自然万物的总称。彝族先民认为,“宇宙”指的就是天地。彝族先民关于天地起源、发展以及自然万物存在的宇宙观,其中包含着四项典型内容:一、“化生型”宇宙观;二、“创造型”宇宙观;三、自然演化的宇宙观;四、宇宙原始结构说。《勒俄特依》中的宇宙观是“自然宇宙观”,认为天地是由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演化而来。

彝族先民认为,最初的宇宙无天又无地,是混沌的状态。现在的事物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后来才有的,是后来发生的。这是彝族朴素的辩证的宇宙“发生”观。《勒俄特依》在《天地演变史》章节中开篇就讲到:“远古的时候,上面没有天,有天没有星,下面没有地,有地不生草。……上下阴森森,四方昏沉沉。”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混沌的世界,是一个混沌的宇宙,是一个“天地混沌如鸡子”的时代。混沌的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着的。《天地演变史》中写到:

“一天反着变,变化极反常;一天正着变,变化似正常。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天地的二代,地上雾蒙蒙;天地的三代,水色变金黄;……天地的九代,下界遭毁灭;天地的十代,万物毁灭尽。此为天地演变史”

彝族先民认为,万物都是由变化演变的过程而来。运动和变化是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这里包含着彝族先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勒俄特依》认为,“水”乃是万物的始祖,由水才演变了其他的万物。“水”生万物说,世间万物都是由水演变而来。它把天地万物的形成归结于“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相对于创造型宇宙观中的“神”创万物说,《勒俄特依》更显示出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

《开天辟地》章节中,恩体谷兹让众神仙去开天辟地,“阿尔师傅啊,膝盖当砧磴,口腔当风箱, 拳头当铁锤,手指做火钳,制成四把铜铁叉。”四把铜铁叉交给四仙子去开辟东西南北四方。结果,“风从东方吹进来,从西方吹出去。水从北方流进来,从南方流出去。”接着,“丝惹低尼啊,请来阿尔师傅来,将那四个铜铁球,制成就把铜铁帚,交给了九个仙姑娘。拿去扫天地。把天扫上去,把地扫下来。”《勒俄》还谈到几个仙小伙利用铜铁斧去“造地”。《开天辟地》中写到:“一处打成山,做牧羊的地方;一处打成坝,做放牛的地方;一处打成田,做栽秧的地方;一处打成坡,做种荞的地方;一处打成哑口,做打仗的地方,一处打成沟谷,做流水的地方,一处打成山山凹,做安家的地方。”从此大地上有了树木、流水、平原、动物。

这里的神人“开天辟地”和创造万物,还不同于后来宗教有神论的神创――无中生有的“创造”。这种劳作和生产劳动一样,这些神是是被夸大和神化了的人。更多的是赞美人的力量,劳动的力量。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二、对生命和人类起源的朴素看法

彝族先民认识世界和人类认识世界的顺序是一致的,都是先天地后人类。《勒俄特依》并没有秉承大多数神话的人类起源神造说,而是采用了较为合理的自然演化说。

首先,彝族先民认为,万物源于雪。《勒俄特依》中写到:“天上掉下泡桐树,落在大地上,霉烂三年后,升起三股雾,升到天空去,降下了三场红雪来,九天化到晚,九夜化到亮,为成为人类来融化,为成祖先来融化。做了九次黑白蘸,结冰来做骨,下雪来做肉,吹风来做气,下雨来做血,星星做眼睛,变成雪族的种类,雪族子孙十二种。”

彝族先民认为人类来源于“雪”,不同于“神创说”和“化生说”,彝族先民关于人类的起源是一种“物质变化说”,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它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其次,彝族先民把生命和人类的起源看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自然演化的结果,并且提出人和猿是同祖的关系。《勒俄特依》中详细地叙述了猴类进化的过程。猴进化到第九代阿吕居子的时候,“形状虽象人,叫声似猴音。树叶当衣穿,野果当饭吃,有眼不看路,有嘴不吃肉,有手不做工,如熊掰树梢,如猴爬树顶。”,在这里为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类人猿的生活画面,也就是人类的早期生活。《勒俄特依》为我们展现了人类起源的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勒俄特依》与彝族的自然生态观念

在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中,体现了一种“人和大自然是兄弟”的自然生态观念。这是彝族先民在漫漫岁月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生存中得出的经验和领悟。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彝族先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本为同源体,《勒俄特依》中雪生十二子,就说明了人为动植物同源共生。彝族先民把自己熟悉的动植物作为人类本源而加以亲近,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也说明了这一点。

《勒俄特依》洪水漫天地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惩戒人类的与否与是否保护动物相关。《洪水漫天地》章节中记载:“恩体谷兹家,派遣阿格叶库臣,身除魔器,手拿套猪绳,赶头黄脸独野猪,来到地上方,将土翻还原,居木长子将他捉,居木长子啊,长子说大话,说要将他杀;次子说哽话,说要用棍打;居木幺子啊,幺子说话留后路。”长子和次子都因为要伤害这头猪而死亡,最后只有幺子居木武吾(阿普笃慕)生存下来。后来通过动物的帮忙,居木武吾与天上恩体谷兹的女儿联姻,人类得到了繁衍生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是兄弟,要在相互依靠、相互帮助中生存。

“人和大自然是兄弟”,这一思想启迪了一代代彝族人的生态观。于是,彝族就产生了敬天敬地的天地观,敬山敬水的生态观,敬动植物的自然观。彝族把各种动物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加以保护,把山水视为灵物,这种敬畏自然的思想在彝族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至今,彝族地区保存着人和自然相处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种“人和大自然是兄弟”的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彝族先民在《勒俄特依》中对宇宙的发生、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起源的观点都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其所强调的人类和大自然是兄弟的自然生态观念,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勒俄特依》的很多观点还不是依科学为根据的,但较之历史上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是很先进的了。

【参考文献】

[1]王天玺,李国文著, 《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学》, 云南教育出版社 , 2000.4,第55页冯

[2]元蔚译,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第3页.

[3]《勒俄特依》,冯元蔚,4-5页

[4]《勒俄特依》,冯元蔚,14页。

篇5

在计算机行业中,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这个定律说的是,单位面积的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就增加一倍。由于这个定律的存在,电子微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呈现指数增长,并且一直在持续着,于是芯片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

有人根据摩尔定律描述的速率向过去反推,寻找芯片上最早出现晶体管的时刻,那个时间点是20世纪60年代,和芯片上出现晶体管的实际历史比较吻合。

另一个利用摩尔定律反推的例子是科学出版物。从1960年到1990年,科学出版物大约每15年增长一倍。如果我们根据这个增长速度回溯,就会找到科学出版物最早出现的时期,大约在1710年,也就是大科学家牛顿的时代,正好是现代科学开始的时期。

那么,如果把摩尔定律应用到生物进化领域,会有什么有趣的结论呢?

美国的国家老龄化问题研究所的阿列克谢・沙罗夫和自己的同事一起,把摩尔定律用于生命的复杂性的研究。生物学家知道,生命的复杂性随着时间而不断增加,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到更复杂生物如蠕虫和鱼,最后到哺乳动物。复杂性的增加呈现出指数增长的变化,很像是摩尔定律描述的现象,所以沙罗夫用摩尔定律的方式套用到生物复杂性上,结果发现,生物的复杂性大约每3.76亿年增长一倍。

生物复杂性增长与芯片晶体管增加都遵循摩尔定律,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生命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是有许多碱基对构成的。碱基对就好比是芯片上的晶体管,基因就好比是芯片上不同位置的晶体管群,能够执行各种功能,而细胞中的染色体就像是芯片,上面“镶嵌”了大量的基因。

生命起源

比地球年龄还早?

现在,有趣的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从现在的生物复杂性反推,寻找生命首次出现遗传物质碱基对的时间点,也就是生命真正诞生的一刻,会是什么时候呢?

沙罗夫很快就计算出了那个时间点:距今97亿年前,误差上下不超过25亿年。换句话说,生命起源于大约100亿年前,至少也起源于距今70多亿年前。

此言一出,许多科学家都跳了起来,因为科学界公认,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他们立刻发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根据摩尔定律计算的生命起源的时间竟然比地球的年龄还久远很多。这怎么可能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沙罗夫把摩尔定律用于生命起源研究,可能是有问题的。也许生命的复杂性的增加并不是匀速的,也许早期的时候生命的复杂性增加得很快,而到近期生命复杂性的增加变慢了。所以沙罗夫用近期的复杂性变化趋势来预测生命起源的时间,就会把生命起源的时间点估计得更古老,而实际的生命起源时间没那么古老,应该还在地球年龄以内。

但沙罗夫不同意这些科学家的判断。他提出,许多古老细菌的孢子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可以在冰层中潜伏几百万年,然后遇到好的环境再次焕发活力。它们可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复杂性变化不大。所以从生命演化的历史上看,复杂性的增加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匀速的。

沙罗夫相信生命起源于100亿年之前。因为天文学研究表明,太阳实际上是从宇宙中的上一代恒星的灰烬中产生的,所以生命完全有可能在上一代恒星的时期就已经诞生了,此后那些恒星虽然爆炸消失了,但一些生命的“种子”保存在恒星爆炸后残余的星际尘埃和气团中。等到太阳这批恒星产生,太阳系这样的星系出现后,生命的“种子”降落到地球上,开始了第二次进化。

我们是第一批智慧生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