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前经济运行形势

当前经济运行形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当前经济运行形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前经济运行形势

篇1

从前三季度的发展势头来看,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不出大意外的话,预计2010年全年将保持恢复性快速增长的格局,增速将超过去年水平。但由于受近期宏观调控政策和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第四季度增速很有可能较前三季度有所回落,工业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下半年增长10%左右,全年增速将达到15%以上。

1、“促内需、保增长”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出口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工业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仍然存在

2010年的宏观调控仍以“促内需、保增长”为主要基调,采取“结构从紧、总量从宽”的政策思路,内需增长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自2009年以来,国家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内需的较快增长,弥补了金融危机以来外需不足的影响。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6.5%。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当前消费者预期指数仍处在上升阶段,虽然7月份呈现小幅回落态势,但总体趋势而言,向上攀升的势头依然明显,说明消费增长能力仍有一定保证。进入2010年,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显现复苏迹象,我国出口快速回升并创下新高。统计数据表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继续走强的趋势,鞋类、塑料制品和玩具的出口增速大于整体的增速,服装出口也在加速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还未大幅损害劳动力密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势头正在减弱,消费增长在短时期内很难替资增长

一是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完成,短期刺激政策效应趋于减弱。2011年是此轮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和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期的最后一年,各项资金投资将陆续完成,各项短期刺激政策陆续到期,投资对工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趋于减弱。二是为防止通胀和抑制流动性,紧缩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8月份,CPI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年内CPI月度同比涨幅回落到3%以下难度很大。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组合政策的实施显示了国家打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后续可能还会有一系列政策跟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基本建设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速将放缓,这将直接影响到以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业和其他关联行业的增长。预计第四季度工业经济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对过剩产能的抑制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进,也将对短期内的工业增速产生影响。

3、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不明朗,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出口需求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变数

受全球债务危机及各国财政压力、美国内生经济增长动力乏力、全球不均衡复苏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2010年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显示复苏势头在减弱,除了国际因素以外,在国内则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两个方面。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开始呈现震荡向上的态势。从短期走势看,这种扩大波幅的升值模式将加大出口企业在汇率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对本身议价能力较低的出口企业利润产生压缩。而今年国家加强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对于改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优化出口产品产业结构的政策也表明,中国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将是长期性的,它反映了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还将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其他“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出口加工类产业受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进而影响到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

(二)2011年工业经济形势预测与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心工作已成定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节能减排”将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分析,相对于2010年的高速增长而言,2011年的工业经济整体将保持平稳趋缓的增长,增速将很有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以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将使工业行业发展出现分化格局。

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迫切,工业发展将加快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同行业的发展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是在投资减弱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增速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产业波动风险加大。二是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有所增强,对我国工业结构改善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在外需再次面临压力的条件下,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制造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面临调整,尤其是受到原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环节的企业生存压力将再次凸显,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转移的步伐将会加快。四是以内需为导向的轻工、家电、食品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受制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整体增速出现大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在宏观经济短期复苏与经济结构长期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加快分化的趋势,部分粗放经营、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被加快淘汰的困局,而具有核心竞争实力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经营状况将会继续改善,并面临兼并重组做大作强的战略机遇。

二、政策建议

(一)立足扩大内需,引导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1、继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

以“十二五”规划为基础,在保障房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民生、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薄弱领域,积极增加新的项目储备,财政预算预留必要的支出空间,一旦社会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调势头,适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同时,继续加快带动和启动民间投资,提升民间投资的信心和意愿,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逐步接过国企投资的“接力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扭转利用外资增速下滑的局面。

2、制定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相关措施,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继续实施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的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继续采取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措施刺激节能、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升级。紧紧抓住3G发展、宽带建设、三网融合等市场机遇,加快推进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以及工业金融等生产业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消费领域。

3、加快推进城镇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

以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整不同阶层、区域、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逐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二)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继续改善出口环境

1、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调整外贸政策

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

2、灵活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

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根据形势适时保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贸易结构乃至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3、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效率

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的能力。

(三)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尽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促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再就业,积极支持企业改造升级。

2、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淘汰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节能减排的先进设备;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投资、补贴、价格等经济杠杆,从研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

3、积极推动大企业集团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清理废止各种不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整合内部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健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28-06

决定经济形势的主要是趋势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从趋势性力量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中长期下行压力较大;从周期性力量看,2013年驱动库存和投资增长的因素较上年增多,但力度较弱、周期较短。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将是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与2012年两大力量同时施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有所不同。政府在做好稳增长、控物价和防资产泡沫风险的同时,应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释放现有经济增长潜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

一、增长阶段转换是当前经济形势的中长期背景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将面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近期经济形势看,这一增长阶段的转换正在发生,经济增速在2010年2季度至2012年3季度期间出现连续11个季度的超长下滑。从失业和物价两大压力测试指标看,经济持续下行并未导致明显的失业和通缩,说明经济运行处在潜在增长率附近。在增长阶段转换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容易引爆,但只要政策得力、改革到位,我国就有条件实现增长阶段转换,在2020年前保持年均7%的增长率。

(一)我国部分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渐削弱

一是劳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尤为明显。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导致部分跨国企业低端生产基地从我国迁出。二是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2005年7月~2012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达31.4%,导致我国出口价格优势减弱。从国际比较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属于较高水平,而2005~2012年印度(-21.7%)、墨西哥(-16.6%)、韩国(-10%)等国货币则出现明显贬值,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中国制造”开始增多。三是重工业比重峰值临近。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1990年G-K国际元)时出现重工业比重峰值,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9 136国际元。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汽车、地产销售有所下降,未来居民消费向服务类需求升级,重工业产能过剩呈趋势性加重。2012年粗钢产量仅增长3.1%,钢价跌回十年前。四是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降幅较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2004~2011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由59.4%下降到56.3%,下降3.1个百分点;投资比重由58.3%下降到48.4%,下降9.9个百分点。

(二)一些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仍然存在,新优势和新动力正在培育

一是我国市场规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优势强大。我国拥有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我国道路、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明显好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我国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主要工业部门在全球领先,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达10.4%,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比重达19.8%,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及劳动力素质较高,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80万,居世界第一,智力资源优势明显。二是产业升级呈现积极态势,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不断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新技术、新业态正酝酿着新的发展机遇。三是东部地区主动转型,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二、2013年的投资与去库存将带动短周期回升

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中由个人或企业自主行为引发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三大商业周期成为影响全球和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力量。

(一)从创新长周期看,当前全球处于低谷调整阶段

长期看,创新的集聚发生及衰退是导致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根本动因。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的全球经济衰退有其内在必然性。20世纪末,由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推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际上已走向衰减,美、欧、日等国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乏力,只是由于美联储反周期政策刺激出次贷泡沫,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全球产业转移而强劲增长,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回流美国支撑其房地产泡沫,从而延迟了这场十年前就该发生的全面调整。这就意味着,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一个创新周期的时代结束了。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调整,在实体经济层面,通过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和技术变革,为下一轮创新周期蓄积力量;在金融层面,发达国家面临长期的去杠杆化,通过资产负债表调整以恢复“再出发”的能力。创新周期的低谷同时也是新技术、新产业积极酝酿的时机,最近以分布式新能源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化、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

未来世界经济将逐步向由创新周期主导的潜势回归,在一个低于危机前的中轴波动调整。次生性危机将不断反复,并在世界经济最脆弱的链条上爆发。根据历次创新周期经验,谁能率先实现由短期需求刺激政策向长期供给改革政策的转变,有效调整工资、福利和汇率,激活微观企业创新活力,谁就能在下一轮复苏中抢占先机。

(二)从设备投资中周期看,2013年驱动投资增长的因素增多,但力度较弱、约束性较强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共振。驱动世界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包括平均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技术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升级、全球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经济信心周期等。当前,我国设备寿命和更新周期平均长度为10年,税法规定主要机器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为lO年,我国大多数机器设备的物理、技术和经济综合寿命为10年左右。

2013年,驱动投资增长的因素较上年增多,但力度较弱、约束性较强。政府换届将带动基建投资的积极性,但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和融资平台高负债制约了地方投资扩张能力;房地产销售回暖将带动商品房投资回升;地区产业转移、机器替代劳动和产业升级将继续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但出口低迷、利润偏低、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和产能过剩等负面因素的约束性较强。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投资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在基建投资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这反映了各行业投资潜力的变化;在东部地区投资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其中制造业投资贡献最大,房地产投资次之,说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还有较大空间,2011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6.7%、52.2%;在银行信贷融资比重下降的同时,以企业债、城投债等为主的市场性融资上升,说明金融结构正在进行积极调整,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系列重大结构变化是相互呼应的,并且均发生在2005年后,即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改变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性时点,预计2013年这些结构变化还将继续。

(三)从存货短周期看,在通胀和需求预期引导下,企业将在上半年小幅回补库存

本轮去库存处于尾声,部分行业已小幅回补库存。从2011年4月至2012年底,企业去库存已历时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速从2011年1~10月份的24.2%下降到2012年1~12月份的7.2%。由于本轮经济连续11个季度的超长回落,因而库存的回调期也超过历史平均数。

从主要产品的库存情况看,截至2012年12月份,企业去库存效果比较明显,库存增速处在历史较低水平。2012年,房地产市场回暖有力地消化了商品房库存和家具、家电等消费品库存,两轮近万亿元稳增长投资有效地消化了钢铁、建材、化工等生产资料库存。9、10月份轨道交通项目大规模投放,钢铁库存大幅下降,钢铁行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速已由2012年1~7月的17.6%下降到1~12月的4.2%。2012年11月份前后,煤炭、钢铁、建材、化纤、电子等行业开始小幅回补库存。

综合考虑美国经济弱复苏、我国通胀预期抬头等因素,企业可能在2013年上半年回补库存。但由于经济复苏力度不强与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补库存力度不会太大。

三、潜在增速下降与短周期回升背景下的政策选择

2013年,我国经济将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短期周期回升态势,与2003年经济潜在增速处于高位时的周期回升不同,预计此轮周期回升的力度较弱、时间较短。今年应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在短周期的更迭中实现经济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新要求。随着我国供求条件的变化,经济潜在增速出现下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日益明显。在增长阶段转换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超过以往,一旦潜在增速下降与外需低迷、周期回调等因素叠加,容易导致经济短期内过快下滑。同时,短周期的回升又容易使人产生经济可能重回高增长轨道的错觉,放松转方式、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任务要求。这些新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调控目标、政策手段、实施渠道和政策有效性产生深远影响。

篇3

(20__年3月)

一、总体情况

入春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及早部署,全面发动,精心组织,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全市春季农业生产开局良好。

(一)春季农业生产扎实开展。今春农业生产的明显特点是,行动早,抓得实,进展快、效果好,农民积极性高。全国北方地区15省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春季农业生产早发动、早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迅速掀起了春季农业生产。一是突出分类指导,切实加强麦田精细管理。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通过组织专家现场查看苗情,召开专题分析会等方式,研究制定了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根据气候条件特点和小麦生长情况,因苗制宜,促控结合,分类采取肥水、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目前,已划锄250万亩,追肥320万亩,浇水150万亩,全市580万亩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往年,一、二类苗田占到83%,是近十年来长势最好的一年。二是立足有效保障,积极做好春耕备播各项准备。围绕春季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膜、药械等,积极组织货源,深入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打假护农行动,对农资生产经销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农资放心店实行挂牌经营,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目前已做好175万亩棉花、50万亩地瓜、65万亩水稻及100万亩瓜菜等作物的育苗播种准备和农资供应。农机部门积极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机械准备,检修农机具7.84万台套,完成机耕作业46.9万亩,机播4.3万亩,机械植保480万亩。三是着眼提高农业效益,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抓住当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气温逐渐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采取间作套种、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努力扩大大中拱棚设施瓜菜、越冬瓜菜、速生叶菜、早春瓜菜面积,尽可能增加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目前全市春季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6万亩。

(二)春季造林绿化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以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九龙山绿化为契机,造林绿化发动广、规模大,是今春农业生产的又一突出特点。2月底3月初,先后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和春季植树造林现场会议,对今年林业工作、春季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3月12日全民义务植树节,有市6大班子领导参加的九龙山义务植树活动拉开帷幕;3月22日,启动了情系文化标志城绿化美化九龙山志愿者行动日。目前全市迅速掀起全市春季植树造林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17.26万亩,其中用材林7.19万亩,防护林1.93万亩,经济林6.59万亩,其它造林1.55万亩。

(三)畜牧、水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围绕加快畜牧业发展,在切实搞好畜禽疫病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多数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机遇,加快转变畜牧发展方式,以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生猪、奶牛等畜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第一季度,奶牛存栏4.5万头、同比增长61.9%,生猪存栏、出栏同比分别增长6%和4%。一季度全市肉、蛋、奶产量可分别达到23.31万吨、10.54万吨、5.1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5%、9%和20%。水产业,围绕“大而强、优而特”淡水渔业大市建设目标,抓住春季气温回升有利时机,积极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快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目前,全市水产已放养苗种5亿尾,完成任务的86%。一季度,全市渔业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和2.8%。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明显提速。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去年已建成96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规范化管理、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对今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推进措施,把建设任务目标,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落实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地块。

(五)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按照去冬今春规划部署,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积极组织开展春季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围绕春季农业生产需要,大力开展应急性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36万项,完成任务的92%,累计投资5.02亿元,投入机械7436台套,完成土石方4397万立方米,其中修复水毁工程1067处

,维修排灌站5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2平方公里。在抓好面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南水北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六)惠农补贴政策加紧落实。今年落实小麦直补面积584.94万亩,国家良种补贴项目350万亩,其中小麦良种补贴项目236万亩,玉米良种补贴项目20万亩,棉花良种补贴项目94万亩。目前各项补贴正在加紧兑付,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4月10日前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良种补贴项目供种单位、品种、价格、数量严格依照程序,正在由省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力争尽快兑付到位。近日结合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大了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二、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旱情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16mm,较常年降水减少18.3mm,且县市区分布不均,加之气温偏高,大风较多,失墒较多,土壤墒情普遍下降;另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份全市降水仍然较常年偏少趋势,因此抗旱保小麦生产、抗旱保春季农业生产已成定局。二是动植物病虫疫情流行蔓延。从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预测看,今年受上游地区影响,小麦条锈病呈偏重发生趋势,畜牧业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对当前小麦生长和畜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三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从市场分析,多数农产品价格呈稳中有降趋势;而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及农业服务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下降,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效应,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难度加大。

三、下步打算

根据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继续强化麦田管理各项措施。当前小麦生长已进入起身拨节关键时期,以浇水、追肥、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继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毫不放松地抓好麦田管理各项关键措施,确保夏粮丰产丰收,为全年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同时,尽快启动实施小麦、玉米“十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落实配套政策,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实施进度。

(二)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设施瓜菜、食用菌、奶肉牛、肉蛋鸭、渔湖产品、大樱桃、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目标,调整规模种养基地扶持政策,采取农业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制,继续推进特色产业带和聚集区建设,快速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规模和档次水平。

(三)着眼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市级农牧渔三大农产品检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按照年初规划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目标,落实建设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推进措施。

(四)着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包保责任制,加快培植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333”工程,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投入财政和金融资金30亿元,支持30家农产品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真正培植成为行业龙头和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篇4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大力组织实施“四化”战略,狠抓经济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市国民经济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大部分经济指标在凉州市名列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发展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凉州市统计报表看,我市个别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低于凉州平均水平,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不够平衡,运行质量和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势必对第二季度及下步经济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从而给全年经济目标的顺利完成带来被动。为加强对全市经济运行工作的调度,确保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两不误,千方百计完成全年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目标,特作如下通知:一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当前经济工作的紧迫感。当前,防治非典的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露,特别是对第三产业和外经外贸影响较大,经济建设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防治非典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发展上去,才能为战胜非典、稳定市场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防治非典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双胜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得力措施,努力做好当前各项经济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正视非典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切实抓紧抓好经济工作,不管出现什么问题和遇到多大困难,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不能变,各项政策措施不能变。各分管领导、经济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要定期调度所属单位经济工作运行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当前,要继续坚定不移地组织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精心组织好工业生产,特别对今年落实的投资过千万元的50多个大项目,要加强协调调度,努力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确保大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针对当防治非典的严峻形势,要特别注意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委托招商、招商、网上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认真落实兑现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促进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竭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建设,着力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下大气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抓好非典防治药品和消毒防护产品的储备和市场供应工作,为全市打好非典防治硬仗多做贡献。

三是加强对经济工作的调度,搞好数字的统计上报工作。统计、经贸、外经贸、财政、国税、地税、中小企业办、开发区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发挥对经济工作综合协调作用,认真做好数字的统计工作。要建立经济发展有关统计数字定期通报制度,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各乡镇(街道)及各部门、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公布。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及时上报有关统计数字。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数字统计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使统计数字真正体现出我市各项工作实绩。

篇5

1.全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以上,农业生产呈现稳定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粮食产量略有减少,畜禽、水产、果蔬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增长17.4%,其中上半年增长17.7%,7、8、9月分别增长16.8%、16.8%和16%,增长幅度呈现略有回落态势。服务业增长幅度上升,占GDP比重预计将比上年有所提高。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在2005年增长10.5%、2006年13.4%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2.4%,高于全部投资增长幅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29.2%,进口增长29.5%。

2.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经济较快增长、结构不断调整的基础上,财政收入、企业盈利、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增长。1―9月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49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71.3亿元,增长28.2%。前三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预计达到1123亿元,增长28.5%。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其中工资性收入11238元,增长11.6%;全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0元,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前三季达7779元,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来自工资性收入3291元,增长14.6%。按历年情况,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比年度统计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高,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增长10%左右。

节能减排取得一定进展,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1―9月全省单位GDP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3.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1%,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7%。按国家数字,上半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比上年同期减2.4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05%,降幅分别列全国第1位和第4位。据省环保局等部门测算,三季度污染物减排二项指标进一步有所下降。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力度,据省国土资源厅资料,1―9月供应的建设用地中,存量土地达到2771.64公顷,占20.14%。

3.创业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投入与产出增加。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2亿元,增长34.3%;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科技投入增长26.5%;科研和技术服务投资增长47%;前三季新产品产值3600亿元,增长40.2%,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4.3%。据省经贸委资料,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已组织实施重点项目1287项,计划总投资2312.5亿元,年内约可完成投资1100亿元,这对促进产业升级将发挥重要作用。企业二次创业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两方面推进,在加大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同时,一批企业着力构建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增加,据省工商局资料,到9月末,全省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达到18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1%。

4.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得到增强。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据省农办资料,1―9月全省村庄整治建设共投入92.28亿元,累计建成示范村1181个,环境整治村10303个,提前完成五年建设计划。前三季度,全省地方财政对农村水利事业的支出为87.4亿元,增长28.1%;农村限额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比全省限额以上项目投资平均增幅高出2.5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建设卫生强省“六大工程”有力实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到37%。据省卫生厅资料,目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87%,90%的县(市、区)人均筹资水平达到60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医疗卫生支出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5%和22.8%。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大。1―9月城镇单位新增就业58.6万人,同比增加17.8万人。1―9月,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增加24.5%,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有所加强,1―9月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2070户,有了很好的开端;新开工经济适用房241.1万m2,全年预计达到300万m2以上。

5.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我省经济运行情况看,一是市场价格,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半年为102.3%,1-9月103.3%,9月单月达105.7%,创1997年以来新高。1-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为102.5%,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EPI)为104.7%,“高进低出”压力依旧。同时,农资价格转降为升,1-9月上涨5.6%。房屋销售价格前三季上涨6.4%,其中住宅类商品房上涨7.5%,涨幅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省内价格水平上升,加上国际石油价格走高等因素,对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二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增添新的因素。从总体趋势看,随着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力、土地、水、能源、矿产等生产要素价格必然上升,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支出等社会成本必然增加,企业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理应增加,综合这些因素,企业生产经营正在进入“高成本”时期。同时,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必然要求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品牌创建和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支出。此外,银行贷款利息上升,当前物价上涨引发的通涨预期也将推动工资等成本上升。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特别是石油加工、化工、化纤、造纸、冶金、建材等工业高速增长,使节能减排面临新的压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面临新的问题。主要是,新开工项目减少,企业投资向股市和房地产业分流,使实体经济投资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企业省外投资增多,这虽属企业“走出去”谋发展的理,但与省内产业发展的关系值得关注和研究。五是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不确定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和楼市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增加,国内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都将对我省对外贸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上述经济运行中的情况和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相关。

从国内宏观经济背景看,宏观调控政策从紧,全国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预计将会趋缓。值得关注的是:(1)在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上,货币政策趋向偏紧,土地闸门继续严把,节能减排的约束力强化,推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控制贸易顺差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2)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关注民生、统筹协调的政策措施,将对经济运行状况起到越来越大的导向作用。(3)虚拟经济加速发展,流动性过剩推动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主的资产价格上升和泡沫加大,虚拟经济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应引起重视。

从国际经济背景看,全球经济在经历多年强劲增长后,增长速度可能略有减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17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07年增长5.2%,2008年4.8%,均低于2006年的5.4%。其中,美国2007年、2008年均为1.9%,欧元区分别为2.5%和2.1%,日本2.0%和1.7%,俄罗斯7.0%和6.5%,印度8.9%和8.4%。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和楼市低迷估计不会终结全球经济繁荣,国际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基本稳定。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经济稳中趋降,有助于我国经济降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我国按WTO承诺扩大金融开放条件下,将趋于加大。国际市场农产品和石油、矿产、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高位波动或继续上涨,特别是原油市场期货价格已创每桶90美元以上的高位,这对我国和我省经济的影响将会增大。

二、浙江经济运行特点与全国的比较

1.浙江经济运行轨迹与全国基本一致。2007年浙江经济运行,在全国宏观调控政策下,总体发展轨迹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走高,浙江和全国均创近三年来增长率的新高;(2)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协调性有所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加大了关注民生的力度;(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均大幅度增加;(4)居民消费价格以食品价格上升为主较快上涨;(5)股市和房价等资产价格上升,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分流。

2.浙江经济运行与全国的差异。(1)三大需求增长格局与全国有所不同。全国总体上仍然保持以高投资、高出口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格局,2007年消费需求增速加快,这主要表现在:前三季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加上就业增加和社会保障有所改善等因素,使消费增长加速,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浙江前几年消费和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2005年、2006年人均分别为全国的1.54倍和2.0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前几年浙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2007年1-9月全国增长率已上升到15.9%,与浙江16.4%接近。明显不同的是,2005年以来浙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已高于投资增长率,全国则低于投资增长率9.8个百分点。可见,三大需求增长格局浙江与全国有所不同。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省区域经济运行,具有与全国经济运行不同的特点。在一省区域经济运行中,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并不具有可以准确进行定量分析的“匹配关系”。在宏观经济中,经济增长率可以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拉动率准确进行计算。但一省区域经济,没有海关之类的“边界”,区际贸易和要素流动难以准确计量,加上浙江属于能源、原材料和产品、服务“大进大出”省份,无论投资品还是消费品,都大量由省外国外供给,导致省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大量溢出;同时,浙江产品大量销往省外国外,因而以净出口计算对一省区域经济的拉动力存在诸多局限性。浙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省内需求,而是取决于浙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轨迹与全国有一定差异。在1997―1999年三年经济低谷时期,浙江投资增长率1999年曾降至2.1%,比全国5.1%低3个百分点;2000年增长率大幅上升至20.2%,比全国10.3%高得多。2001―2004年,浙江投资增长率达22.5%到38.9%,但从2004年起,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2005年起投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与全国近几年投资增长率均在24%以上、2007年1-9月增长率仍高达25.7%不同,浙江投资增长率2005年为10.5%,2006年13.4%,2007年1-9月11.8%。投资占GDP的比率,2000年浙江和全国分别为36.9%和33.6%,浙江到2004年达到最高点52.0%,2005年、2006年分别下降到49.8%和48.2%;全国逐年上升,2005年、2006年分别达到48.3%和51.9%,并且还将有所上升。据研究认为,浙江投资增速下降,总体上属于浙江经济发展阶段性转变过程中的理性回调,现阶段保持两位数投资增长处在合理区间。与省内投资增长率减缓相伴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浙江企业省外投资增长快、规模大。浙江人在外省投资经营的企业已有10万多家,投资额估计已达7000亿元左右。这一现象,在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也很少见到。这对浙江省内经济发展无疑有着机遇与挑战“双重效应”。同时,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经营发展也较快,投资方向以流通领域居多,这也是有浙江特色的。据省外经贸厅统计,到2006年底,全省经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的境外生产型投资企业只占境外投资企业的13.82%,而商贸流通企业点占绝大多数(对出口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3)金融市场活跃,运行状况与全国差异明显。2007年浙江金融运行,虽在企业存款同比多增、储蓄存款向股市分流等方面与全国相同,但在以下三方面有较大差异:一是浙江存贷比较高。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比(年末贷款余额占存款余额的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82.6%,比全国67.2%高出15.4个百分点,比广东57.1%、江苏71.5%高得多;2007年9月末浙江存贷比为84.1%,比全国67.6%高出16.5个百分点。二是贷款规模较大。2006年浙江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为全省生产总值的128.8%,比全国106.8%高出22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广东90.3%和江苏85.8%。2007年1-9月,这一比率浙江为184.1%,比全国156%高出28.1个百分点(因贷款系9月末余额,与年度比率口径上不同)。三是与全国流动性大量过剩不同,2007年出现了流动性结构性紧张现象。在商业银行贷款持续快速增长以及股市对社会资金“虹吸效应”凸显的双重影响下,银行体系出现结构性紧张,民间融资再度活跃,民间借贷利率2007年年中已上升到13%以上。

对于浙江金融这些特点,初步认为是与浙江经济结构、民营企业活力等特点密切相关的。从现象上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对资金的需求增加;间接融资比例低,通过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仍占90%以上;企业到省外投资的部分资金来自于省内金融机构贷款。此外,浙江潜在金融风险,除与全国类同的以外,还有民间融资规模扩大带来的某些风险。据省发改委在金华、义乌等地调查,民间融资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如民间借贷资金提供给企业和个人用于归还贷款,通过还旧与借新再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中介组织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以高利借贷易引发风险。总之,浙江金融运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今后浙江经济运行、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发育的影响,需加以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4)对外贸易结构与全国有所不同。浙江外贸出口,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2007年这一状况开始改变,上半年全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分别为447.28亿元和127.38亿元,分别增长30.2%和22.9%,进一步凸显了浙江一般贸易为主的结构特色。1―6月民营企业出口增长38.3%,高于全省出口增幅9.8个百分点,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12.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已占全省出口总额47.4%,进一步凸显民营经济出口生力军作用。

浙江进口总额1990年代初到2004年一般为出口总额的40%~50%,2005年、2006年为40%以下,2007年1―9月37.31%,进口比率有所下降,这与全国明显存在不可比因素。浙江企业购进的原油、燃料油、钢材、有色金属和技术设备等,大量是国有大公司进口的。区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包括进口产品在国内流通,对浙江经济运行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浙江经济运行特点的启示

当前浙江经济运行中的特点,从深层次看,是与浙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联系的,并且反映着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迹象和加快这一转变过程的必然性、紧迫性。

1.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特点,是浙江发展方式转变的初步迹象。2006年浙江人均GDP31874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3998美元,为全国的198%。在这一发展水平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放缓,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下降,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应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客观趋势,也是符合国家科学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要求的。同时,在省内土地供给短缺和商务成本上升的约束下,企业到外省投资大量增加;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重新回复到高于加工贸易增长速度;金融规模相对较大,且民间资金比较充裕等特点,可以说是浙江经济发展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以后经济转型加快的趋势性现象,也是浙江民营经济比重大、发展快这一特色在经济转型阶段走向调整升级的趋势性表现。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因势利导,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整体质量提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广东、江苏两省按人均GDP等指标比较,与浙江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但这两省的投资增长率高于浙江,主要原因是,两省投资的后续空间比浙江大得多。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投资增幅趋缓后,珠江三角洲以外区域的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额已超过珠江三角洲。江苏省在苏南地区苏州等市的投资增长趋缓以后,苏中、苏北投资高速增长。而浙江在环杭州湾地区投资增幅趋缓以后,后续投资空间十分有限,作为后发地区的金华市2006年投资只占全省的9.7%,肩负全省生态屏障任务的丽水、衢州两市投资只占全省的9.5%。

2.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特点,表明浙江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性。回顾近几年浙江经济运行,以2004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为契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建设用地供给和环境容量约束日益突出,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共识,并付诸实施,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已收到初步成效。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增幅低于全国,而GDP增长速度持续上升,重要原因之一是出口持续强劲增长。但是,国际贸易竞争加剧,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随着浙江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省内资源供给约束越来越大,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集约节约利用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和环境;又持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稳定较快的发展。

3.当前浙江经济运行中的特点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当前浙江经济运行中的特点,以上是从浙江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认识的,还可进一步从发展趋势来探讨。

首先,从国际比较看,浙江人均GDP2004年24352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3000美元的门槛水平;2006年31874元,接近4000美元;2007年将超过5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数据看,按1994年汇率计算,日本1961―1973年人均GDP从2200美元上升到14000美元,韩国1983―1994年人均GDP从2870美元上升到8260美元,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就政府经济管理来说,关注的重点无疑应是促进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41 -02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全球经济仍处在调整过程中,世界经济增长低于普遍预期,发达经济体增速继续回升,但回升势头减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加速下滑,全球经济增长率比2014年有所下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比2014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2.0%,比2014年上升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0%,比2014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在2016年2月10日跌至历史新低290点,如果与历史上的最高点 11793 点相比,跌幅达 97.5%。BDI 被誉为世界经济的 “晴雨表”,它由几条主要航线散货船的即期运费加权计算而成,这些散装船运以运输钢材、纸浆、谷物、煤、矿砂、磷矿石、铝矾土等民生物资及工业原料为主。因此,BDI 与全球经济景气荣枯、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关。

2016 年开年,日本著名航运企业 United Ocean 集团、塞浦路斯船东 Primorsk 宣布破产重整。此前,包括韩国 STX 泛洋海运、韩国大波国际航运、韩国三善航运、丹麦航商 Copenship、美国 GMI、中国大连威兰德航运公司、正和航运、日本第一中央汽船株式会社等航运企业纷纷宣布破产。

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目前航运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航运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运力过剩

运力过剩是航运业困难的罪魁祸首。全球需求不旺,运力仍在不断增长,这让航运业深陷泥淖难拔。据克拉克森统计,截至1月底,全球干散货运力总计10703艘、7.79亿载重吨,环比增加约270万载重吨,而2016年全球船厂手持订单量超过1000艘。需求方面,IMF下调全球经济增幅预期,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或降至6.3%,2017年为6%,这加重散运市场对中国需求的担忧。马士基航运称,2015年全球集装箱运输需求量接近于零增长,而集装箱运力增长则达到了8%。其中,欧洲、西非和南美东岸主要市场需求均为负增长。马士基航运2015年的平均运价比2014年下降了16%,其中2015年第四季度平均运价更是同比下降了25%。在亚欧航线上,运价已经创出历史新低。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船舶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这必然导致运价下降。

(二)债务问题

由于航运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航运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作为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其投资风险也比较大。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航运业普遍低迷,运力供需不平衡加剧,运费价格较低,同时受到运营成本的增加影响,主要是船舶日常维护成本、船员高工资和燃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了航运企业的利润下降。2015年度大部分航运企业盈利减少或者面临巨额亏损,这进一步加剧了航运企业的债务问题,因为航运企业每年要支付数额巨大的贷款利息及还款,以及船舶租金等。如受困航运业长期萧条而陷入资金困境韩国第二大航运企业――现代商船在今年1月份向私募基金出售散货资产以换取现金流,以降低高达980%的负债率和偿还巨额公共债务。巧合的是,目前韩国最大航运公司――韩进海运也正在寻求出售部分资产,来缓解其日益恶化的金融情况并偿还到期债务。为应对困境,一些船舶运营企业被迫进行资产减记、出售资产等自救行为。希腊知名的航运家族企业DryShips在去年12月时宣布第三季度资本减值8.2亿美元,并出售了17艘散货船。一些企业也在寻求和其银行协商分批偿还贷款、临时停止偿债协议以及逾期付款的方式以缓解现金流不足的问题。

(三)航运业船舶污染及排放问题

世界上有近九成的贸易运量是通过航运完成的,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成本低、运量大、能耗小和污染排放少的优势,但海运业的污染排放问题不容忽视。船舶在航行及靠港时会排放大量污染大气的废气,包括二氧化碳气体、含氮含硫气体以及大量的颗粒物。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全世界航运业每年产生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及二氧化碳气体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这些污染物的比例分别为:15%,13%,3%,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为了应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设置了四个污染排放控制区,分别是波罗地海区域、北海区域、加勒比海区域及北美沿海区域,船舶在这些控制区航行时其污染物排放需要达到控制区最低要求。但这些区域并不包含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上海、新加坡、深圳、宁波-舟山、香港、釜山、广州、青岛、迪拜、天津),这些港口区域大概占了全球港口污染物排放量的20%。2016年2月1日,我国宣布设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水域3个船舶排放控制区。4月1日起,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船舶减排,我国迈出船舶减排第一步。这意味着今后将会淘汰一大批污染排放不达标的船舶,并且对船舶燃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航运企业来说,一方面淘汰老旧船舶会降低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高品质燃油的使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在航运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转变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利润。

三、航运企业的出路

(一)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在航运发展史上屡见不鲜,特别是在航运市场低迷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因为在航运业不景气的时候,一些航运企业容易出现业绩下滑及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这就为航运企业间的兼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例如最近的一笔并购交易――法国达飞海运集团收购新加坡东方海皇集团,东方海皇之所以出售正是由于其近几年业绩下滑、经营亏损以及承受巨额债务。而达飞集团收购东方海皇后,正好可以弥补它在亚洲航运市场的短处,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海皇获得注资,缓解其财务问题,双方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将缔造一家更有竞争力的航运企业。

还有另一种并购,就是所谓的强强联合,如2015年12月11日获批的中国远洋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的重组。中远和中海在业务范围上高度同质化,在实际经营中是竞争对手,此次合并两大集团,合并吸收同类业务,打造专业化服务集团,其中,中国远洋将成为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服务的上市平台,中远太平洋将成为专注于全球码头业务发展的上市平台,中海集团将成为综合航运金融服务平台,中海发展将成为专注于油气、LNG运输业务的油气运输上市平台。重组整合后的新集运公司将跻身亚洲最大的船运公司和全球第四大海运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整合将极大提高新公司的竞争力。

当然在航运业普遍不景气的时候,兼并重组或者是加入航运联盟,大家“抱团取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些多数局限在大的或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航运企业,小的航运公司多数没有这种机会参与。而小的航运企业或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面临破产,或者发挥自己“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及发现新的业务领域。

总之,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获得盈利是一些航运大企业的出路之一。

(二)绿色航运

随着低碳环保规范越来越多地在航运业实施,走绿色航运发展之路是航运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节能环保型的船舶的使用将极大减少船舶航行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随着中国船舶环保新标准的实行,符合国际新标准和新规范的节能环保型船舶更受船东青睐。但这种船舶并未普及,主要原因是该种船舶造价较高,小的航运企业无法负担,如果政府能够加以推广,并且加大补贴力度,相信在船东选购新船时节能环保型船舶将成为首选。

其次,清洁燃料的使用如LNG混合动力船,或者低硫燃油的使用,将会大幅度降低船舶污染。航运企业还可以在船舶上加装净化过滤装置,污染物经过处理再排放,这样也能降低航运业的污染。当然,这些举措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如何在既不过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发展绿色航运,不仅仅是航运企业要思考的问题,政府、环保机构、社会力量及航运业相关的上下游关联方(如石油企业、客户、船厂等)应该携手解决这些难题,这样才能营造绿色航运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Zheng Wan, Mo Zhu, Shun Chen& Daniel Sperling. Pollution: Three steps to a green shipping industry[J].Nature,2016.(530):275-277.

[2]黄顺泉.航运联盟的产业组织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4.

篇7

0.前言

我国地大物博,在过去的钢铁生产中只考虑钢铁的产量,并未思虑到钢铁生产投入的成本。在现如今的人文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使得钢企员工意识到劳动力的价值,同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使得钢铁企业的雇佣成本提高,但钢铁的盛产却无力支撑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我国钢铁业的发展呈中低速度的增长趋势,从2008年至2016年的复合增长只有14.7%,由此可窥钢铁市场经济低迷。本文结合市场的调查数据,大胆提出钢企低成本经济运行规划,并提出一些可行策略。

1.钢企经济生产运转现状

我国钢企由于早些年的大力追求钢铁生产产量,导致钢铁产能过剩,以至于钢铁市场价格低迷。由于“一带一路”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环境更加复杂,钢铁行业仍处于转型脱困阶段,钢价难以大幅上涨。同时,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继续向前推进,地条钢、中频炉等落后产能逐渐退出市场,中国钢材市场需求有望保持稳定,但从总体情况看,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再有,据报告预计,2017年国内钢铁生产将保持高水平,而钢材出口量呈下降态势,因此钢价难以持续大幅上涨。

2.影响钢企经济生产成本的因素

2.1钢铁产能过剩

由于钢铁企业早期缺乏合理的钢铁生产规划,导致钢铁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库存堆积、市场滞销,最终造成了钢铁企业结构失衡。钢铁企业没有独立的资金运转,以致企业频频向银行申请贷款援助,在持m的盈亏失衡的状态下,企业一方面需要向银行或商贷公司寻求资金援助,另一方面要偿还银行及商贷公司提供的本金及利息。长久于此,钢铁企业的微薄收益将流向企业商业贷款的支出,再加上市场员工劳务报酬的增长,钢企的经营成本偏离预计,导致企业经济运营成本上升,致使我国钢铁企业的生存状况受到严重阻碍。

2.2钢铁企业分散建立经营

我国钢铁企业遍布全国,共有2460家,由于企业生产点多、涉及生产面广、生产量集中,使得我国的钢铁市场呈供过于需的局面。同时,全国2460家钢企都生产统一型号的钢材,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全国2460家钢企的独立市场脆弱,市场占有份额低。由于钢企钢铁产能高度分散,钢企产业集中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以致于投入过高的经济成本。

2.3我国钢铁原料匮乏

我国地质资源经勘察发现,我国生产钢铁所需的原材料“铁矿石”的储量匮乏,不得不依赖进口,导致钢铁生产高成本投入。同时,国际铁矿石也制约着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如,国际的铁矿石价格上涨,我国钢企的钢铁价格依旧低迷;若我国钢企提升钢铁价格,国际铁矿石的增长速率往往会高于我国钢铁的价格。

3.降低钢企经济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

低成本经济运行是钢企进行钢铁生产的重要系统工程。尽管我国钢企在装备、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钢企要达到低成本投入的目的就需要对企业生产要素、工艺流程、管理手段和方法等进行全面审视,同时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价格等因素,以实现企业成本目标。

3.1进行钢铁产量缩能

根据供求关系,当市场上钢铁流通量减少,其价格将会增加,同时钢铁流通量减少,相对的对铁矿石的需求也会减少,届时铁矿石供过于求,也会使铁矿石的价格降低,从而减少了钢铁生产的经济成本的投入。根据“十三五”期间我国钢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的统计,可合理制定缩能范围,避免我国的钢铁无法独立自产自供。现阶段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将去产能与降成本紧密结合起来,是钢铁企业提质增效的最直接手段。

例如,沙钢企业集团根据国家推行的缩能政策,积极推动负面清单降损攻关,提升成本优势。在一个工作季度中,仅沙钢企业集团本部累计降本金额便高达29.4亿元。同时,沙钢在集团内部实施钢铁工业4.0规划,将节约的大量资源应用到产品质量管控与高端新品开发中,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并使沙钢在行业受挫时损失较小,在行业回暖中受益较大。

3.2兼并钢铁企业

全国共有2460家钢企企业,由于进行分散生产钢铁,导致钢铁生产成本高且成产过量。钢铁企业进行合并,有利于企业间协和发展,共同盈利。据了解,政府拟制定的钢企兼并,最终保留300家。且由钢铁国企率先作为示范,将5家央企合并成2-3家。具体整合方式可将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钢铁公司进行整合,通过“混改”、引资、并购等方式,保障企业的利益。如,重庆钢铁采取大股东减持股份的方式进行整合,4-6月累计减持公司6.4亿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34%,占总股本的14.7%,成交金额约30亿元,使特钢企业经营有所回暖。

3.3加强中外钢企的合作

由于我国铁矿石资源匮乏,且生产的钢铁供过于求,我国出口的钢铁不足以逆转我国进口的铁矿石的贸易差,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发展中受到阻碍。但“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和非洲等地区钢铁制造装备比较落后,而我国目前大多数所谓的“过剩”产能,对这些地区的需求而言相对先进。我国可抓住现行的“一带一路”政策,充分利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再融资,加大在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各国产能合作将更加紧密,我国钢铁行业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新路。在此过程中,沿线国家也将因中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而获得巨大的发展实惠。

3.4制定合理的钢铁环保生产流程

篇8

随着电厂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运行管理在电厂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连续运行,如何提高广大运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正确、有效、快速处置机组在运行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对电厂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经验,结合当前时期下电厂管理模式,寻求完善运行管理的具体方法,为电厂进一步提高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一、 建立健全生产运行管理制度

运行管理制度对于运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从本质上对运行工作做出规范、严谨的要求,使生产运行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岗位职责,是最基本的运行管理制度,在电厂运行部门中,应规定了主任、值长、班长、主值、副值的职责范围,使每个职员能够各尽其责,并明确相应责任和义务。

交接班制,交接班是上、下班之间交清情况,保证运行连续进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必须认真制定并贯彻执行。

巡回检查制,是及时掌握生产情况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的一项制度。岗位巡回检查必须定时间、定部位、定项目、定内容,使上岗人员人人明白,自觉执行。

工作票和操作票管理制度。“两票”是最基础的运行工作。加强“两票”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两票”填写和执行的合格率,对规范工作现场运行管理管理.提高安全作业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设备定期试验切换制,定期试验是指运行设备或备用设备进行动态或静态启动、传动,以检测运行或备用设备的健康水平。做好设备有关项目的定期工作,可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隐患,及时处理或制定防范措施,从而保证备用设备的正常备用和运行设备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

二、严格运行人员值班行为规范

运行人员是运行管理的第一要素,要做好电厂运行管理工作,必须从源头上加强人员的管理。

1.要求监盘运行人员在工作中应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必须精神饱满,挺胸抬头,经常查看盘面,翻看计算机各设备系统画面,认真做好监盘工作。监盘有操作时,必须仔细看清所操作的设备名称、位置和数据正确时,再确认操作,并注意观察与该操作相关的表计及设备系统参数的变化,杜绝误操作。

2.运行人员要做好运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异常.当出现设备异常、故障时应能初步判断设备故障类型及其影响的范围,第一时间对问题做出处理,并及时进行汇报。

3.运行人员要掌握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的条件及相互影响的参数变化幅值,要预知系统在各个状态下的主要矛盾、主要危险点。对机组设备在任何状态下,即使无法避免带病或缺少监视手段运行,也都能快速地制定出应急措施,不能有消极等待及推卸责任的想法和做法。

三、科学优化管理,提升机组运行水平

管理好电厂,要以提升机组运行质量为工作切入点,一方面建立生产日报、周报及月报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和真实;另一方面要健全生产指标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生产运行数据分析,研究机组最佳运行工况,合理控制运行参数,精心调整设备状态,不断优化运行方案及应急保障措施。

同时要加强现场跑、冒、低、漏的治理工作,及时对泵体、阀门、管道等设备的漏点进行诊治,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汽、油、粉尘等对生产运行及现场环境的影响。针对碎煤机室、粉煤灰拉运、空压机室等特殊环境区域,制定专项管理办法,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做到环境达标,卫生合格。

四、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保证现场标准化、秩序化

要不断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开展现场标准化创建工作,规范运行人员在岗行为。要对生产运行值班操作、巡回检查、交接班、考勤、缺陷及应急处置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并形成考核和评比。

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必须注重运行管理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核环节。目标责任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形成个人向班组、班组向部门、部门向公司的层次管理,着重加强各级人员的责任感,同时激发班组职工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实现班组运行管理科学化、内容规范化、基础工作制度化,并把班组生产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五、加强培训,提高运行人员整体素质

运行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运行管理水平。在电厂运行管理中,要不断提升运行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制定形式多样的员工培训考核方式,开展岗位练兵、实际操作、事故预想、应急演练等培训工作。同时,也可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组织运行人员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发扬“传、帮、带”精神,加快青年员工成才步伐。培训内容应包括:

1.运行规程、安全规程的理解,这是运行人中的业务基础。规程及各种技术规定不能死记硬背,而应加深理解、使之融合贯通。

2.设备结构、系统运行原理,这样运行人员就会在任何异常情况下都能迅速地得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并能用最佳的方法处理故障。

3.岗位技能培训在内容上,注重从实际出发,要针对工作的需要开展培训,加强各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学习,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使职工能够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正确地传达、执行操作指令,使作业活动实现规范化。

六、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生产指标体系

要规范热电厂生产运行管理,促进节能降耗、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强源头管理,注重内部挖潜,加强基础数据采集、评估及分析工作,建立包括生产经营指标、生产运行指标、燃料物资指标、检修指标等在内的全厂生产指标管理体系。做到计划详细、职责明确、逐级落实、监督完善,形成从生产指标计划、制定、分解、执行、监督、考核的闭环,并将基础数据积累融入其中,形成严谨、有效的指导热电厂生产经营工作的数据指标体系。同时,依托电厂内原有的工作系统,形成工作流程的严谨衔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热电厂生产运行及经营管理工作。

七、强化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及水平

电厂运行管理中,要搭建应急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编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加强预案编制人员对预案编制目的、原则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操作性。同时,要通过定期、有针对性地演练,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锻练生产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急反应能力,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确保预案在关键时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预案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市政府召开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我市上半年经济形势,研究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保增促调工作措施,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在会上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当前经济形势作了客观分析。他指出,今年以来,我市把“保增促调”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应对引导,采取积极有效举措,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逐步向好的态势。上半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增长7.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241元,同比增长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3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总产值降幅比一季度回升4.1个百分点。

指出,当前我市经济形势可概括为“逐步企稳回升,不能盲目乐观”。一方面,从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工业经济、企业景气指数、用电用工、城乡居民收入等重要指标看,我市经济运行在严峻形势下呈现企稳回升;另一方面,从经济回升基础、外贸出口速度、企业经济效益、投资增长后劲、财政收支矛盾等因素判断,我市经济发展的困难尚未过去,压力依然很大。我们既要看到经济运行的企稳态势,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不断巩固和扩大有利的积极的因素;同时也不能盲目乐观,应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强调,我市经济发展当前处于十分关键的阶段,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突破重点,全力推进,力争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要高度关注和把握宏观政策调整变化的走向和重点,努力实现“防风险,调结构,争优势”;二要抓好项目建设,努力确保投资合理增长,特别要注重政府投资项目推进;三要抓好招商引资,努力确保经济发展后劲。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年”各项活动,巩固扩大开放合作成果;四要抓好结构优化,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五要抓好财政收支平衡,加大增收节支的力度,努力防范财政风险。

篇10

7月13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虽然时隔三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8%以下,但仍然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目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1—6月份增长20.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进出口保持适度平稳增长,综合分析,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我们既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在预期目标区间,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务院总理7月9日和10日,先后两次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稳增长首先要正确判断形势,既要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要看到经济增长的动力;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增强信心。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稳增长就要稳投资、保外贸、促消费,当前,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的出口和投资放缓,消费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而长期以来,内需不旺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而搞活流通能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此时《意见》出台,无疑对于下半年的稳增长有重要意义。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现代流通更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但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流通环节多、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水平,群众反映强烈。尤其要看到,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流通领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仅是促进流通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服务业大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客观需要,意义重大,不可小视。

现代流通涉及诸多部门和行业。按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当前的关键还在于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把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流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意见》指出,要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创新流通方式、提高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深化改革开放、切实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完善支持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十个方面支持和发展现代流通业。各地应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在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营造流通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广大企业也要充分把握好这一重要机遇和巨大商机,潜心学习和借鉴大型跨国流通集团的先进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营销技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篇11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近几年来最好水平,年初确定的工业发展目标超额完成,实现销售收入1223.13亿元,增长33.28%;利润54.87亿元,增长67.02%;利税133.5亿元,增长42.36%。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条件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初步确定全年工业发展的目标是: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4%;同时根据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绝对额不低于全年的23%、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同步增长的要求,安排落实今年一季度发展目标。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高度重视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强化措施,趋利弊害,切实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按照“抓早、抓准、抓紧、抓好、抓实”的要求,对各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认真学习**和十六届十三中全会精神,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尽快制定和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努力实现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的“开门红”,为全年工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二是认真分析支撑工业发展的各方面物质条件,切实落实好加快工业发展的保证措施。对企业生产中能源、资金、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摸底,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积极督促和帮助企业解决,促进有市场有定单有效益的企业要开足马力生产。三是认真总结分析去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企业在市场营销、两项资金占用以及企业亏损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早提出工作要求和改进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和效益的协调增长。

二、大力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

开拓市场是组织经济运行的关键。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把开拓市场作为组织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企业当前的生产和营销状况,深入调研分析面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市场,尤其是要加大对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一是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市场形势,要根据汽车、建材、机电、纺织、轻工、化医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供求情况,对重点市场及早进行研究和分析,搞好前瞻性预测,指导企业安排好全年产销计划,促进产销衔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积极抓好节日市场促销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一季度适逢元旦、春节、元宵节等我国传统节日,是市场营销的黄金时节,掀起开拓市场的热潮。要组织和动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烟草、家电等企业,针对当前节日特点,搞好市场供应和促销,满足人们的节日需求。三是要抓住农民增收的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农村市场。要积极开发适合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消费特点的工业消费品,使更多的耐用品进入农村家庭,丰富和活跃农村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四是积极抓好重点建设项目订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仍是今年国家投资的重点,我省南水北调、引黄调水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相继开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增加,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和有关企业要继续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加强沟通和联系,早争订单,多争订单,扩大销售,带动工业产品的生产。五是大力抓好工业产品出口,积极发挥我市在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优势,努力提高产品订货量,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放假期间,相关企业更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大营销工作力度,促进企业生产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三、认真抓好重点技改项目的投产达产,尽快发挥投资效益

重点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将是明年工业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各县(市)区、各行办及企业集团要把技改项目的达产达效作为一季度的一项重点工作,要积极与有关方面配合,采取有利措施,确保重点技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一是对重点技改项目搞好摸底排队,加强对项目施工进度的调度,督促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对项目进度慢的要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积极帮助已竣工项目落实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有什么问题协调解决什么问题,尽快启动生产,发挥生产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进一步搞好重点技改项目的筛选论证。围绕市场需求,选择对全局有带动作用的好项目、大项目要抓紧抓好,努力实现项目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为明年的技术改造特别是争取国债技改项目、双高一优项目等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明年全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四、搞好生产要素的供求衔接,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篇12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工业经济指标回落较明显,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持平,经济发展稳步前行。1-5月份,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分别增长6.8%、-5%、0.3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3%,市民、农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8%、14.3%,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4%,国地税税收同比增长6.4%。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全区整体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平稳、三提高、三下滑”。

(一)“三平稳”

(二)“三提高”

2、居民收支提高,消费价格高位徘徊。1-5月份全区市民、农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87%、14.3%,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3.8%、17.4%,收支持续较高增长,跑赢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今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103%以上,主要是食品价格指数较高,在107%左右。5月份食品价格较上月下降1.8%,但1-5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仍然达到了107.3%。

篇13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分析交流当前中心城市工业经济运行形势,探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目标、新思路和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有56个中心城市共计240多名负责工业经济运行工作的同志参加了本次会议。国家工信部党组成员朱宏任总工程师作了题为《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推动中心城市经济运行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报告,围绕“调整、创新、融合”主题,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对经济运行部门下一步要把握的重大问题,做出了部署,也提出了要求。代表们结合各地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交流了各地在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协调工作、加快推进“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既沟通了情况又达成了共识,既增进了友谊又明确了任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次会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深入分析形势,统一认识,加强了运行工作的交流。二是结合“调整、创新、融合”主题,帮助大家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方向,明确目标。三是介绍工信部产业政策工作进展情况,搭建了中心城市与工信部开展项目、资金支持合作的桥梁。

在此次会上,各中心城市都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交流、完善中心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石家庄、太原、唐山、武汉、长沙、苏州、杭州、深圳、哈尔滨、沈阳、、大连、福州、郑州、淄博等城市提出的加强信息共享、加快中心城市网络建设等建议,非常好,有利于我们改进和完善系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在实现中心城市经济监测信息和运行分析报告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连接有关部门、各省市、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监测协调网络系统,上下互动,双向服务,横向交流、纵向共享。融合顺畅、运转高效,发挥区域优势密切协作,不断提高工业运行监测质量。

2、进一步创新形式,开好中心城市会议。中心城市会议每次都得到工信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各中心城市的大力支持,我们每次都与承办城市精心策划,创新形式,丰富会议内容,我们不仅在这里加深友谊,交流感情,而且大家相互借鉴,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将把分片座谈会、主题研讨会、专业培训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拓宽视野,探索思路,提高对复杂形势的研判和把握能力。

3、加强工信部行业管理职能。许多中心城市对工信部增加工业发展投入,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要素保障协调工作,做好与国家统计局衔接工作以及加快工业立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意见。

对于大家提出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梳理归纳和研究,涉及其他司局职能的,我们将转给其他司局。

二、关于下一步需要重点注意和把握的几项工作

(一)对于工信部党组成员朱宏任总工程师在此次会议上的报告精神,各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回去后要做好传达贯彻,并把讲话精神落实到经济运行监测工作实践中。

(二)“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是国务院赋予工信部的六项重要职责之一,是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措施、提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依据。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提高经济运行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大运行、综合运行协调”职能是内在需要。随着地方机构调整都已陆续到位,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职能上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一些地区在保增长、调结构方面的经济运行综合协调作用更加强化。比如,山东、辽宁、陕西、青海等省实行分片包干工作制度,协调解决工业运行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江苏、湖北省等经济运行部门牵头实施做大做强工业考核奖励办法;多数省区市经济运行部门均承担帮助企业拓展市场职责等等。地方领导同志常讲,经济运行是工信(经信)部门的旗舰,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无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是资源紧约束下,做好煤电油运的综合协调,都是经济运行工作的长期任务,因此,运行是“龙头”。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运行工作必须以加强要素综合协调,提高工业运行质量为主要工作着力点。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运行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提高运行分析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对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要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用统计数据从政策调整、外部需求变化、投资和消费需求影响等方面,分别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一步创新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思路,增强预测、预警、预控,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一是加强对问题趋势深刻透彻剖析和把握。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经济平稳的支撑,不能被统计部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一片大好的表象所误导,2011年上半年增速较快掩盖了下半年的持续下滑,上游行业利润大幅上升掩盖了下游行业的亏损,大企业盈利掩盖了小企业困难。要充分估计我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把分析工作考虑得更细致一些,做好应对更加严峻复杂局面的准备,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避免出现大的起伏。二是定期登陆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网站上每个季度国务院新闻办工业经济运行,以及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春夏秋和全年报告等,都有我们最新的对工业,特别是对各主要行业的分析、监测和预测情况。三是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静下心来想,收获很大。

(二)加强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在生产要素“硬约束、紧运行”的状况下,经济运行要素保障的任务更加繁重。要强化要素保障职责,做好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组织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源向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效益好的企业倾斜,确保工业平稳运行和质量效益提高。2011年冬至2012年春各地要加强对煤、电供应形势的跟踪分析,完善协调机制,尽最大努力保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