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新形势

经济发展新形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发展新形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发展新形势

篇1

农业对于强化民众生存之根、巩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强国际竞争之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进而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和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关系到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工作的重点。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并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集中表现在:资源呈现紧缺的趋势,环境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仍很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金融支撑十分匮乏。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三、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的过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我国以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为出发点,使粮食产量得到有效增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和谐,农民收入也呈现出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中,仍然保持了农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主要表现在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增强农业供给能力;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提高农业竞争力;以统筹工农业发展为重点,提升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以深化改革创新为保障,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和能力。

四、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特点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特点

一是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等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二是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三是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四是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因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短期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经济驱动和市场力量的强力倒逼,人们是不会去主动转变的。而目前由于一些体制和制度不完善,导致了这种驱动和机制的缺失。这是当前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大问题。我国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对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不应忽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的进一步加工改造受到限制,发达企业数量规模小,知名度低,竞争力薄弱,无法起带头作用。四是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节约的任务更加迫切。五是粮食的产出效益低下,农业对地方财政的直接贡献小。因此转变发展思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至关重要。

五、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要不断运用现展理念、经营方式、科学技术以及设施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应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进而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建议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重点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市场体制优化要素配置,探索新型组织、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和完善保护体系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建立健全科技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不断完善农业市场机制,加快农业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由以往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上争取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近年来,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缓解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转变粗放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五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篇2

农业经济发展应紧密结合具体国情,选择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与技术,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强化资源使用率。现阶段,农业经济应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生产模式、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因素科学统筹安排,合理调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经济发展要依据国家颁布的环保政策,更应在满足日常生活生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一、发展现状

(一)相对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

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是推动农业稳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可是基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不仅现代化技术利用率偏低,并且农业生产模式较为单一,在农业生产期间受限于气候变化,对生产效率造成影响。

(二)仍存在自然环境破坏问题

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增长,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很难恢复。而为保障农业经济有效发展,当前不能只看到农业经济效益,需加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力度。

(三)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在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助力农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目前,由于相对有限的农业技术的适用范围,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力,减缓了发展步伐。依据我国农业当前发展形势分析,化学用品及机械设备的使用范围最广,针对化学用品若是没有严格依据标准使用,极易影响到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如过度应用化肥农药土壤很容易发生盐碱化、富营养化的问题等。另外,加工农产品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有效处理及妥善安置废弃物,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度应用化学用品或是农药,会增大农作物的化学药物残留,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二、发展途径

(一)积极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可以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园区。促进节水农业发展,大范围普及滴灌、喷灌等相关节水基础,生态脆弱区域要限制抽取地下水,加大培育抗旱节水农作物力度。降低化肥农药应用量,如将瓜果蔬菜等重点栽培领域作为试点,同时依据国际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将国内现行标准不断完善,以此增强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能力。[1]

(二)采取“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第一,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基于高度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提供给农产品交易的一个全新思路,以往农业企业主要通过零售或是线下团购的方式进行销售,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提升产品销售效率的同时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便利。进入“互联网+”时代,可以将电商平台作为农产品的主要交易载体,而且还能作为农产品的集散地以实现产品与信息交互的平台,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时刻相连。对此,应汲取成功的平台建设经验,立足农产品建立以电商平台为支撑的生产链及供应链,调整农产品的传统交易方式,即便是偏远地区也拥有快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第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为更好地和互联网相融合,则应通过“互联网+农业”这一发展模式,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保障互联网的有效使用,应将现有通信设备进一步完善,在农村地区提高互联网入户普及率,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还需做好网络设备管理,及时找出潜在故障并对设备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构建网络化服务体系。网络信息技术还能运用到生产服务平台,实时对农产品有效监控,一方面农产品生产会更为快捷便利,另一方面还可以发现农产品生产中产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该服务平台帮助消费者掌握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了解各个生产环节,在确保产品安全的基础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进入互联网时代,农民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受学习教育,在具体生产中渗透网络信息技术。遇到的生产问题应将其及时上传至服务平台,在将问题快速有效处理的同时,提供给农业生产所需的信息数据,从而提供农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相互交融的农业服务。在具体生产环节,农民会提出很多信息要求,如农资、种苗供求信息等。通过农业信息标准,可以规范信息的处理、采集和。依托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升农业信息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整合涉农信息,定期向农户相关信息,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且权威的行业报告,在规范农业信息制度上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发挥农业政策的支持及激励作用

第一,优化农业保险制度。对比非农生产,农业生产会更加依赖自然条件。面对自然灾害问题,美国政府出台了自然灾害补贴政策,那么我国也应汲取美国制定农业政策的经验,提供给农民相应的农业保险。针对因为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引发的损害,多数单个农户难以应付这些损失。通过保障农业生产机制等措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速度。农户可以在农业投资获得稳定收益,吸引其积极参与农业营利性投资。第二,加大补贴力度,革新补贴模式。国家有必要加大农业补贴投入力度,予以粮食产业充足支持,让补贴的保障作用真正体现在种粮农民收入上。基于不断提升的补贴标准,补贴政策会增强家庭增收、粮食增产等方面的促进效应,对此可汲取发达国家经验,将现有补贴方式调整创新。我国各地区依据国家提供补贴标准,按照地区整体财力情况、机会成本适当将现行补贴标准追加。

(四)培养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主体

关于农业经济发展应重视服务实体建设。以农村合作社为代表的相关中介组织,形成功能多元更加开放的服务体系。依托服务实体提供资金、技术及项目服务,提高整体运作的产业化、市场化及社会化水平。其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已有中介组织,依据低污染、低能耗的基本原则指导其分类并服务“三农”。其二,中介组织依据科学的操作规程,形成科学的生产技术规程,在进行生产培育时做到有章可循。另外,中介机构还要对农产品追溯,上市之前由县质量检测中心严格检测,而且要出示准出证明。通过检验的农产品,在进行粗加工之后进行统一包装再销售,同时还应清楚标示品名、生产者、质量等级等,这样产品能够餐桌追溯到农田。其三,进行价格、税收等方面的改革,为中介组织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与政策优惠。其四,做好制度建设并优化其运行机制。为推动中介组织更好的发展,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需为其自身建设提供指导,如依据《经济合同法》等法律条文,将现行的制度规章加以完善修改;重视民主监督规章,定期组织会员大会落实民主管理及决策。

三、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在新形势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促进作用,能够保障我国经济体系建设的完善性,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市场发展格局予以完善和升级,为其提供明确的转型趋势。其中,在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产量普遍较高,但由于受到了客观性干扰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的农产品占有率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比普遍较低。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占有率,并在国内市场发展过程中占较大的份额,需要结合新形势的时展特点予以全面分析,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产品及生产技术,打造新型优良的农业产业品牌,并在新形势时代背景的助推作用下,促进农业经济逐渐增长。

(二)完善我国经济体系

在社会经济高效化的发展过程中,促使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阶段,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日常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经济体制。不仅如此,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客观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导致相应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无法得到有效创新,阻碍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在农业经济长久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各界的日常生活质量,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能够积极顺应新形势的革新趋势,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予以全方位的分析,采取完善有效的改革措施,突出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在新形势的影响下,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支持,不仅能够结合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予以完善,还可以在多样化创新改革措施的支撑作用下,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且能够使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当中占据较大的份额,维持了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稳定性。

(三)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

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来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关监管部门并未对此方面的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导致农业经济监督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并且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在缺乏有效监督方式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发展项目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于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需要基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农业产品生产形式,要求相关生产部门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质量的监管力度,从而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通过对监督工作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还可以为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维护农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体系当中的稳定性,为农业经济增长奠定了有利基础。

篇3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发挥的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脉搏,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亟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发展趋式分析

作为一门应用于控制经济活动的新兴经济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会计科学由单纯的会计学发展为边缘科学与综合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形式,现代会计科学向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知识领域延伸;会计由静态核算转变为动态核算与控制相结合,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等活动,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已相去甚远,具体表现为:

1.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主要是知识资源。

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3.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4.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二、新形势下会计应对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会计作为炙手可热的职业,对所面临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新形势,更应该不断更新思想和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1.转变观念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抛弃一些陈腐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必须运用全新的思维,创造出一系列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观念。

(1)会计人员应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观念。会计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其工作职能将由“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做好财务决策。

(2)会计人员应具有持续发展的创新观念。会计人员通过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对财务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2.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基石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正确的思想素质决定了其处理业务的原则,业务素质则验证着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会计人员应及时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承担分析、设计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不致于遭受淘汰。

会计电算化后,软件完成了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人发现,因此计算机条件下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执行。此外,更加需要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3.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治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治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治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治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治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会计工作者肩负着公正处理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关系的艰巨任务,会计人员不仅反映、核算、监控着每一位劳动者的贡献、效率和权责,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人员利用最综合的价值指标提供多元利益集合体的经济信息,综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效果。因此,面对这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如何做一名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千秋大业、历史使命,值得更加深远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02).

篇4

[中图分类号] F127.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70-02

一、特区经济的含义及作用

经济特区是在政策的推动下产生的,通过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探路者”,特区经济是伴随经济特区的建立而产生的。本文研究的特区经济主要包括: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及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特区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与众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特区经济的发展注重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了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外部性作用。从宏观看,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突出“正外部性”;从微观看,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出各个市场主体的活力。管理体制的创新理清了所有者、管理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各自行为的自觉性与竞争性。

2.特区经济的发展重视技术的学习与外资的引进,说明了技术、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作用。技术的学习、外资的引进有助于解决经济建设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优化产品结构,使其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特区经济的发展突出了社会效益,促使就业方式多元化和生活观念开放化,体现了社会效益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作用。就业方式多元化丰富了改革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有利于收入水平的提升、生活观念的开放,推动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特区经济的发展比较

特区经济历经30年的发展,GDP从18.8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544.69亿元,增长了700多倍,成为一支推动中国GDP迅猛增长的重要力量(如图1)。如何全面地看待新形势下特区经济的发展,笔者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特区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其构成主体间的发展差异。

图1 1979—2009年特区经济GDP足量和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经五大经济特区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的数据整理得出。(一)通过特区经济的外部比较,分析当前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

1.特区经济的GDP总量大幅提升,但经济增长率呈波动性下降。特区经济GDP总量从1980年的41.27亿元,占全国的0.91%,增长到2009年的13544.69亿元,占全国3.98%。2001—2009年,GDP占全国的比重在3.37%~4.4%之间变化(如表1)。这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区经济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系数不断上升,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对GDP增长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强。

2.特区经济的外向水平不断提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特区经济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5%~20%之间,1995—2009年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占全国的10%左右。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01—2009年的比重数值显示,特区经济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比重呈现波动性下降。

3.特区经济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增幅。科研机构数量、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专利申请量均占全国一定的比重。2009年五大经济特区的年专利申请量之和达到57680件,占全国的5.9%。特区经济的“技术窗口”效应仍然十分显现。

(二)通过特区经济的内部比较,分析各构成主体的发展特点

1.各经济特区对特区经济的贡献不均衡,出现“一大四小”的特点。在GDP、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财政预算内收入等方面,深圳特区的经济贡献系数最大。在GDP增长方面,深圳GDP的快速增长,为特区经济GDP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各个经济特区的GDP差距不断在拉大;在财政预算内收入方面,1995—2007年,深圳特区的规模和增速明显大于其他经济特区,而其他经济特区的预算内收入规模增速保持相对稳定(除了厦门在2004—2007年间的增长较快);在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深圳特区基本在特区经济保持50%以上的比重。

2.各经济特区的产值集中度趋同与差异。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用产值计算出的区位商称为产值集中度。LQ=hi/H2Yi/Y,当LQ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LQ>1,表明i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经计算可知,2009年各经济特区的第三产业产值集中度大于或接近于1,表明特区经济的第三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高。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第二产业产值集中度均接近或超过1,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但在第一产业产值集中度极低(除汕头以外)。与此相反的是,海南的第一产业专业化水平远高于全国,第二产业的产值集中度较小(如表2)。

3.各经济特区的社会建设力度相对一致,促使经济特区的建设水平远高于全国水平。无论是民生保障还是城市环境建设上,从统计资料上看,各经济特区的建设力度较大,如各经济特区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在30%~45%之间。

彭清华:新形势下特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三、特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加入WTO以来,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呈波动式下降状态。2006年以后特区GDP增长率连续下降(如图1)。一方面由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快速发展,使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相对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加之土地、住房等因素的制约和国际市场的冲击。特区经济的资本、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正在弱化。

2.各经济特区对特区经济的贡献不均衡,深圳特区的比重最大,各经济特区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这种贡献不均衡问题体现在深圳的增长速度左右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势头,尽管2003年以来海南、厦门的经济增长态势趋于加快,但不能有效地改变特区经济增长趋慢的势头。

3.除了海南省外特区经济三大产业产值集中度基本趋于一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比如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在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都被看做支柱性产业。这种趋同的产业结构促使各经济特区之间的竞争、替代效应大于协作、互补效应。

四、政策建议

1.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抓住机遇,培育和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但不可对政策产生持续性依赖。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和自身潜在能力,培育相对优势,并加以强化。同时要优化特区经济的产业结构,协调投资、出口、消费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弱政策和国际市场的不利变动对特区经济的冲击,确保特区经济的全国影响力不断增强。

2.各经济特区间要建立协作互动机制,根据改革战略的需要和各自优势,培育和发展各自的品牌产业,同时要协调各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差距。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各个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窗口”作用,促进特区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3.各个经济特区要积极融入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当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如厦门、汕头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的建设,喀什则要充分发挥特区经济的优势,带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经济特区融入区域经济规划中,不仅是深入改革事业的战略需要,也是拓宽特区经济的辐射范围,为特区经济在新的历程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288-02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铁路货运行业,巩固铁路货运在我国运输市场的主导地位,从而让铁路货运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1],在分析铁路运输的基本情况下进行科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发展措施与方案研究。以期我国的铁路货运行业能够加快现代化的发展脚步,铁路货运的相关制度能够进一步的变革,不断完善我国的铁路货运营销体系,让铁路货运逐渐向现代化物流的方向进一步的发展。为我国的铁路运输当局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些可靠的数据参考和相关建议[2]。

一、简要分析国内外铁路运输基本情况

1.国外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基本情况

从铁路的分布密度来看,欧洲的南部以及北美的南部比较集中,由于比利时是分布密度最集中的国家,所以是国外铁路运输行业的翘楚[3]。在现阶段来看,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国之一,但是路网的密度不是特别高,相比起欧洲发达国家来说比较低。而随着大陆性的国家对铁路货运的不断重视,举例来说,美国、俄罗斯,在铁路货运市场中的份额基本保持在45.6%。其运输量方面也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逐渐的增长。另外,铁路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与技术经济发展的和谐一致性,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铁路货运改革的风潮。由于铁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尤其是对于一些人口比较众多的国家而言,铁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既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的便利[4]。

2.国内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的铁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其主表现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运输的线路增长速度非常快,与之相应的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中;

2.2国家投资的也比较多,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其涵盖的用户也非常的广泛;

2.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膨胀,从而出现了以贩运物资为主的企业或者公司,从而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四,随着铁路货运企业的市场地位逐渐稳固,部分合资铁路也开始慢慢的建立。

在现阶段来看,我国在从事铁路货运方面的企业与公司非常多,举例来说,神华铁路货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有一些地方铁路单位,也有一些法人单位。其路网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我国的国家铁路以及合资铁路、地方铁路也在不断的扩大[5]。

二、简要分析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的现状和问题

1.货物运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铁路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严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方面的产业不断的调整,交通运输行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尤其铁路运输的行业越来越活跃。但是,即使铁路货运的运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其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的下降。零散的货物一般比较集中于走公路运输,而之前有铁路货运的大宗物资却由水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所取代,所以铁路货运的主导垄断地位在逐年的下降,因此也面临这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考验越来越严峻。其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现状如下所示:

1.1货物运输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变革,让货物的运输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运输的服务对象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形式比较多样化,从而让运输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次是货物的运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信息化的时代深入人心,一些品种比较繁多以及附加值比较高的货物开始增长的速度也比较快。最后是运输方式比较多样化,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客户对于运输方式的选择也比较富余,与此同时对于货物运输的速度与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2铁路货运对于长途运输以及省区之间的物资运输是比较有利的。铁路货运最大的优势便是在于长距离的运输,在交通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来说都是比较强烈的,已经达成了一致的认识。由于我国的资源比较丰富,国土面积也比较大,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存在远距离以及省区之间的货物运输。铁路货运成为长距离运输的主要选择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铁路货运具有运能大的基本功能;其二,铁路货运具有运价比较低的基础优势。

1.3铁路货运是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选择方式。在我国运输行业当中,在一定时期内,大宗货物的运输的方式主要选择的还是铁路货运,其他运输方式不具备运输大宗货物的基本优势。而大宗货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业:其一,能源行业;其二,冶炼行业;其三,建材行业。在能源行业当中,煤炭运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块货物运输,在我国,有七成以上的煤炭运输是通过铁路进行运输的[6]。

1.4铁路运输在联合运输方式当中是港口集疏运系统的主力。港口既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此同时也是外贸进出口的重要通道。港口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交汇处,对于集疏运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般来说,港口的集疏运系统比较科学合理,通达的程度比较高,其主要的经济发展就比较深远、长久,其前景也比较好。

2.铁路货运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

在我国货物运输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铁路货运曾处于主力的地位,在我国数十年的货物运输历史进程当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简而言之,货物运输历史就是铁路货运历史。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综合运输的体系也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铁路货运的体系发展相对于水路运输以及公路运输的体系发展来说要好得多。在新形势下,各式各样的货物运输方式抓住了发展的尾巴,把握好了发展的机会,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从而让我国的经济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打破了铁路货运的垄断与主导地位,与铁路货运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关系,使得铁路货运市场份额在逐年的下降[7]。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铁路货运在运量上仍不输于其他运输方式,但是相比起公路、水路运输方式而言,铁路货运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受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比较大;

2.2受运输价格形成机制的因素影响也比较大;

2.3管理体制以及经营机制的滞后;

2.4铁路货运的服务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

2.5市场营销策略比较不完善,不太符合市场的发展以及客户的基本需求;

2.6货物的集装箱化水平有限。

三、简要分析我国铁路货运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1.铁路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发展的可持续比较强

在我国陆路交通运输当中,铁路运输的整体网络比较强,当之无愧是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主力军,在我国的统一发展规划下,中国铁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路建设格局,举例来说,八纵八横的路网格局。另外,铁路建设还拥有比较完整的设施网络以及信息网络,在基础的设施以及运力方面有很强的资源条件。在沟通国内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流通通道时,也沟通了集装箱海运以及欧洲中亚之间的物流通道。现代化的铁路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经济;其二,舒适;其三,公众化;其四,污染比较少。铁路货运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安全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在大宗货物运输方面占据的优势比较大。在单方向的运输方面来说,铁路运输是航空运输以及高速公路的运输十倍左右。就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说,我国的人口比较多,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分布不是特别均匀,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输格局。

2.铁路货运具有可持续性的基本优势

2.1从消耗的能源角度来看,铁路的运输相比起公路运输以及航空的运输的能源消耗是最少的。据相关资料显示,铁路货运的能源承担总和在7.9%左右,而其他方式的运输总和加起来在35.4%左右,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铁路货运对能源的利用率比较高。

2.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铁路作为一种比较绿色环保的运输方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铁路货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相比起公路、水路以及航空运输来说要少的多,在基本上上能够满足可持续的条件发展。

2.3从拥挤以及相关事故的角度来看,公路运输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比较大,铁路货运相对来说安全性比较高。

2.4从铁路的运输能力角度来看,其运送货物的速度比较快,尤其以高铁的运转速度最为快捷、方便。

四、我国铁路货运在新形势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铁路货运需求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派生性的基本需求,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以及相关趋势,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货运需求[8]。在此基础上,我国的铁路运输部门需要深度把握经济的发展方向,抓住市场的需求,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来发展铁路货运事业。

1.重视货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铁路信息化,铁路现代化的发展在全世界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我国铁路建设部门应该着重对铁路货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高对铁路货运的科技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手段,因为铁路货运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铁路货运的主力地位以及主导地位。在发展铁路货运信息化的系统早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运输组织和经营服务方面的信息建设,从而能够更好的建立决策的系统以及货运的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技术比较先进以及安全功能更加靠谱的铁路货运信息的系统,从而在整体上提高铁路货运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2.加快铁路技术的创新脚步

众所周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也是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也是提高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需要依靠科技的不断发展从而能够更有效的提高铁路货运的总效率。在坚持铁路货运自身优势以及客观发展规律上结合国外的先进发展技术,提高我国铁路货运的技术,走属于我国铁路货运的发展路线。

3.货物的运输集装箱化

铁路货运需要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输能力,全面武装好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水平,大力的发展多式联运方式,从而能够更好的调整基础结构,发展我国的港口事业以及对外贸易发展事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技术不断的进步,正处于一个信息化与技术化的新时代。因此,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铁路货运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空前的增长,上述所说的现象给我国的铁路货运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其货物的运输方式与铁路本身形成了一种比较强烈的竞争关系,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冯新民,姚铁军. 创建铁路货运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新管理体制――基于“五三二模型”下的乘务运作系统化管理研究[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11(01):140

[2]李纪铀,张锦超,贺晓玲. 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模式与方法以及铁路企业运维综合服务台的研究及实现[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5,13(03):147

[3]白云峰.汪秧面.李思雨. 车号识别与自动称重数据记录系统的研发设计及应用――以加强铁路信息管理提升系统安全级别为例[J]. 中国煤炭. 2014,14(S1):201

[4]罗静,彭永昌,李东旭. 我国铁路运输发展趋势研究以及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模式与方法[J]. 哈尔滨铁道科技. 2012,12(02):147

[5]苏顺虎.任化一.吕红兵.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拓展增运增收空间 发展经济营销 努力开创铁路货运营销工作新局面[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3,14(04):124

篇6

1漳河水利经济经营发展基本情况

(1)依托水资源发展小水电经济。漳河水库总库容21.13亿m3,年平均净来水量7.04亿m3,除保障工农业及生活生态供水外,还有部分水资源可用于水力发电。目前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近万kW,供区涉及荆门、当阳两市11个行政村,自供区与华中电网并网运行,保障供区生产生活用电及漳河工程管理局防汛抗旱等用。近年来,漳河小水电先后完成了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增效扩容项目和防汛抗旱变电站建设以及部分输配电设施改造任务,利用漳河水库滩涂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以光补水,水光互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情况下的电力保障问题。(2)依托山水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漳河水库位于湖北省荆门、宜昌、襄阳三市交界处,地处古三国战场的中心地带,是张家界、古隆中、长江三峡等旅游热线的黄金腹地。漳河水库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总体要求,旅游项目开发与投入不断加大,重点完成观音岛、长青岛、观音寺、宾馆半岛景区和漳河旅游港游客中心建设,实现景区统一管理。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级“AAAA”景区,经营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连续三年增长速度均超过30%。(3)依托水土资源发展水产林果经济。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业,走常规和特色水产品养殖与深加工之路。自主研发适销对路的系列水产品,在荆门及周边地区开设漳河水产品直销店和专营连锁店。同时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加强对外销售合作,漳河水产品远销北京、新疆等十多个省市。林果品结合旅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采摘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漳河“李集岛”蜜橘和水产品“脱脂大白刁”品牌逐步建立。(4)服务社会发展供水经济。积极拓展供水市场,做好工农业、生活及城市生态供水,每年为工业生产及城镇生活供水近亿m3。按照水利工程水价管理办法,规范水价分类,成本监审,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切实做好水源保护,加强供水调度,确保供水质量,服务社会发展。(5)依托技术人才优势发展施工服务类经济。利用工程技术人才优势,组织工程施工、监理、设计、水务科技等4家施工服务企业。施工服务类企业注重资质和品牌建设,ISO质量体系建设,开展创优质工程工作,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2011年项目获2016年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多个项目获湖北省水利建设江汉杯,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6)依托漳河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水务科技。漳河工程管理局在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成立湖北省楚禹水务科技有限公司,已具备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两个二级资质和水资源论证、涉密信息系统集成乙级资质。公司研发的CYDSM-2000系列硬件设备已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及安全生产许可证,通过软件企业及软件产品的“双软认证”并获得六项国家版权局注册的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2漳河水利经济经营管理情况

(1)漳河水利经济的经营模式。漳河工程管理局所属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实体单位,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对管理局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享有使用权,确保企业资产品牌保值增值,并实现相应责任目标。(2)漳河水利经济的管理模式。漳河工程管理局对下属企业采取的是宏观管理、放手搞活的管理模式。对企业实行预算管理,以经营目标管理责任状形式确定企业年度经济目标和重要工作事项,从资产管理、重大决策管理、合同管理、用人管理等方面明确管理规定和要求,进行宏观监管和年度考核。(3)漳河水利经济管理创新情况。一是实行岗位竞争,完善用人机制。各企业在人事管理中,对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实行岗位竞争,激发了广大职工坚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水平,从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实行分配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效益工资,职工收入分配总额与生产经营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收入变现率、上交款项等经济指标挂钩,根据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确定,收入分配总额随各项指标增减率浮动。(4)漳河水利经济规范管理情况。漳河工程管理局先后制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目标管理修订办法、经营议事规则、经营性合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生产经营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强管增效。

3漳河水利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4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54- 01

1 前 言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长期性的大量消耗不仅使得全球的能源储备量大幅度下降,而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类似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既要积极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又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其发展压力非常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实现当前的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顺利转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课题。

2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正式作为一个理念被明确地提出是在英国政府的2003年名为“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政府报告当中。所谓的低碳经济,其本质意义是利用更少的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代价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标准。所以,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我国客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现有的经济发展现状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国内通过构建低碳城市的方式来实践“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理论界也开始了对“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深入研究,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发展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于低碳城市,我国不同的学者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例如,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等认为低碳经济城市应该鼓励研发低碳技术、实行低碳生活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在最大程度上减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放弃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经济体系逐渐向高效节能、绿色循环、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清洁发展。付允、汪云林、李丁 等则重点强调为城市构建可持续性能源生态体系的重要性,通过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方式来构建环境友好、能源节约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综合上述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导为低碳经济理念,低碳城市的前提条件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为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手段为低碳技术,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为实现消费模式、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的低碳化,低碳城市的发展方向为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态文明。

3 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1)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措施,是统揽全局的关键策略,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把节能减排作为当下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并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了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要求,可以预见,节能减“排”必将重点向节能减“碳”转变。对于城市而言,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落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应中央政府号召和构建低碳城市的最佳方法。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及早地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节能减排的发展策略,推动社会的低碳转型;同时,也需要大胆积极地探索当前存在约束条件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途径和方式,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主动选择。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都会推动一个新的经济中心的崛起。面对本轮经济危机孕育出的能源产业革命浪潮,我国应当把握机遇,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北京、上海等经济实力较强、科技实力较高、市场体系较完善、开放度较大的城市,更应积极投身于新兴产业技术革命之中,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方面,立足于自身发展,大城市短期内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确保经济与民生稳定任务艰巨,长期则需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下一轮经济腾飞积蓄力量、奠定优势;另一方面,立足于服务全国,这些大城市应当主动承担起在新能源产业和低碳领域的激烈竞争中率先突围的使命,增强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

(3)发展低碳技术,改善燃料结构。首先要限制高耗能企业和产品的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和工业电机系统节能,注重余热余压利用和能量系统优化,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电力、钢铁、水泥和铜加工等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和低碳改造。 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电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城市固体有机垃圾和能源作物等进行发电,制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燃料油,改善燃料供给结构。

4 结束语

城市不仅是一个国家工业、交通、经济、建筑、人口以及物流等因素的高度集中地,更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高度集中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引领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所以,对于低碳经济,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示范点的设想并进行积极地落实,并将培育基于低碳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来实施。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实现城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国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6):103-104.

[2]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

篇8

一、私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较少获得金融支持

我国私营经济的贷款额度较少,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贷款额度更少,一些企业根本无法获得贷款。这说明私营企业的发展已经基本走上了一条自我积累、自筹资金、自我发展的道路。为取得进一步发展,私营企业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还有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由于缺乏资金,私营经济丧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在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私营企业资本有限,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规模生产互相矛盾。所以私营企业为取得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站在创新的角度,大多数私营企业实施的都是单纯的模仿性创新,以及技术革新、改造与改进等层次较低的技术创新,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专门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它们在研发上投入的经费是杯水车薪,导致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从相关调查数据看,中小私营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的经费只在全国研究经费中占据40%的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70%的水平要低很多,这直接造成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技术竞争力相当弱,制约私营经济发展。

(三)存在家族管理弊端

当前,我国依旧有很多私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其管理模式对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利。家族企业通常是把经营权与所有权统一在一起,重大的管理权、决策权几乎是由一人掌握,虽然这能帮助企业迅速决策、统一领导,但由于企业规模在持续扩大,专业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私营企业通常仅依靠经验来开展管理活动,管理内容得不到创新,极易导致企业管理制度被人治取代,企业主自以为是,进而做出的决定也缺乏理性。另外,家族式私营企业对员工一般都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任人唯亲,更忽视对人才的培养等,这些都是造成私营企业管理混乱的因素。

二、新形势下私营经济发展策略

(一)追求企业自身效益,健全中小金融体系

私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基础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及时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步走向现代化,切实搞好经营管理,重视开展市场调研工作,确保经营项目与市场需求相符,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私营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强化,严格建立财务制度和纪律,坚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禁止出现账外账、假账等。私营企业还应增强自身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是企业获得银行金融支持的重要条件。

当然,中小型私营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国有商业银行来解决融资难问题,因为大银行做小企业贷款的难度较大,它们需要的是跟企业规模、制度等对应的中小金融服务。因此,应围绕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多层次金融体系,包括中小型私有金融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民间金融机构等,以适应中小型私营企业有序发展自身经济的融资需求,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学选择创新战略

目前,私营企业的普遍状况是规模小、效益低,所以应把降低消耗、讲求效益摆在首位,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持久动力。私营企业应依据市场需求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并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集团,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产业优势,使企业能聚集足够的财力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1]。

站在技术变化程度的角度,私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包括模仿性创新、独立性创新及联合创新,这三种创新战略模式都有弊有利,需科学选择。按照私营企业经济发展实情,主要应选择模仿性创新与联合创新。一方面,模仿性创新的技术变化程度相对较低,适合实力较弱的中小型私营企业,不求最先、但求最好,最终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联合创新能帮助私营企业借助外部力量,有助于把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高校等联合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技术与产品创新。在新形势下,私营企业不能一味进行模仿性创新,而应结合联合创新、独立创新等,牢牢把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机遇,从而逐渐形成自身优势。

(三)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加强建设人才队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家族式私营企业应逐渐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勇于打破家族式管理,朝着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2]。所以私营企业应采取股份合作制方式合并同类中小型生产企业,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允许、鼓励资金雄厚、效益良好的私营企业积极与国有企业合作,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提高盈利能力;改变任人唯亲的陈旧观念,通过宣传与教育帮助员工树立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动员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改变企业主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等。

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应重视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企业实施现代管理制度提供人才支撑,从而推动知识创新。企业应彻底改革人才考核与培养机制,把计划经济下的人才教育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使人才队伍建设能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从而培养一大批高能人才,取消传统的家族式人才户籍制度;改革人才选拔机制,使企业里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激励科技人才自觉为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力量;鼓励科技人才大胆走出去,使他们能适应国际竞争。

三、结语

私营企业要想成功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的要求是不断追求和提高自身效益,建立健全中小金融体系,并坚持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战略进行科学选择,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而不断提高竞争力,最终取得长足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59-02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县一级就在整个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山西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山西省119个县中91个产煤,没有产煤县的“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经济转型。山西省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8.8%,没有县域经济的翻番,就没有全省经济的跨越或发展。因此,山西省经济要全面转型,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转型为基础;山西省经济要真正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依托。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各地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加大政策、科技扶持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自,创新管理方法与模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局面。

山西省县域经济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小于全国平均规模;二是县域产业结构排序虽与全省产业结构排序相同,但县域经济以工业为主的特色比较明显;三是县域农业是全省农业的主体,县域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四是县域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较低,居民消费能力不足;五是县域财政包袱沉重,收支矛盾突出;六是县域之间人口规模和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差异较大,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的差距也较大;七是县域之间农业生产条件禀赋差异较大,农业经济实力差距也较大;八是县域之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三、关于加快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山西省县域经济基本以工业为主,因此优化县域工业结构是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重头戏,必须实施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县情,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特色优势,下大气力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地方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大力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化、板块化发展。一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结构调优;二是以品牌建设和节能降耗为重点,着力把产业水平调高;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布局调好;四是以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并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竞争力布局调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区域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重引导优势产品集中布局,继续抓好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走富民强国之路

非公有制经济是适合县域经济的有效形式,政府部门要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山西省县域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较高,但其发展水平、外向程度、科技含量等均不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因此,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培养造就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推动民营企业管理创新和提档升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在经济上要给予奖励,在政治上给民营企业家应有的地位和荣誉;激发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积极创业的热情,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大县城战略和百镇建设工程,积极培育块状经济

要按照山西省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三个城镇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一核一圈三群”的总体布局可以使城镇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得到提升,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块状经济将得到更强的实力。

(五)打造优质城市环境,为县域经济营造环境

城乡统筹、城市发展,关键在于城市的环境。当前,城市的扩容已成为政府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大压力。开发建设城市、经营城市,县级政府是主导而不应是投资主体,政府应把投资多元化推向市场来吸引投资,依靠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四面八方的力量来开发当地资源。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增强吸引力。出台和完善优惠政策,规定县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下限收取,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宽松、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加大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力度。二是优化治安环境,增强保障力。实施“三道禁令”。即凡没有文件依据的不准罚没、收费和执法;任何部门都不准下达收费、罚款指标;没有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准执法收费。设立投诉中心。县优化办向社会公布投诉热线,每天24小时受理各种咨询和投诉,做到有诉必理、有案必查。三是优化服务环境,增强感召力。以一流的硬件设施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县优化办以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进驻“中心”,狠抓服务,将全县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多项行政审批服务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窗口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四是优化人文环境,增强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盂宪江,刘福刚.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EB/OL].ww.省略.

[2] 刘禹宏,韩淑珍.东西部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折[J].开发研究,2005,(5):l15-118.

[3] 仇方道,朱传耿.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04,(4):468-472.

[4] 柯美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J].中国改革,2005,(12):61-64.

[5] 郭来喜.关于开展《中国中部崛起纳入国家行动》的倡议[J].人文地理,2004,(1):125-128.

Study on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Shanxi

WANG Zhen

篇10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236—02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落实国家农村政策基层单位,在新形势下,乡镇经济的发展和财源建设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乡镇的财源建设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相统一,经济发展得好,就自然建立起了稳固的财源,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2005年免除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后,地方财源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1 加快经济发展的措施

1.1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2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抓大促小带中间”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励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高度重视劳务输出,鼓励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发展地方经济。

1.3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结合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布局合理、区域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1.4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一回收一积累一再投资”的良性运作机制。坚持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经济。

1.5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努力造就一批专业招商队伍,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围绕上下游项目配套,在产业招商上求突破。围绕木材加工、轻工食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进行项目包装和对外招商;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创新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推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 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措施

目前困挠乡镇财政发展的矛盾较多,主要表现:①税源与任务的矛盾。乡镇经济发展不够,原有财源逐渐萎缩,后续财源补充不足甚至没有。②收入与支出的矛盾。财政收入不高,入不敷出,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③管理与服务的矛盾。一方面是预算内资金紧张,预算外资金失控。④吃饭与还债的问题。由于财政部门承担着担保风险、还款风险,与保吃饭、保稳定形成了新的矛盾。

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化,要解决当今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市场活力,就必须从加强财源建设人手。如何更好地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经济发展,支持把“蛋糕”做大,以使税源长流不息,是乡镇财政部门要深思的问题和必要的任务。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乡镇财源建设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真正把培植、壮大乡镇财源建设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对乡镇财源建设的指导、扶持力度。各乡镇要积极转变理财观念,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经济体制下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实际情况,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思想推动经济发展。

2.2调整结构、培植财源是乡镇财政建设的关键培植、壮大乡镇财源的根本途径是迅速调整本地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经济结构,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中长期利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主要表现:①各乡镇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并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跟踪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经营转变。培育壮大加工、流通型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增值率,提高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②乡镇政府要努力营造好良好的群民创业氛围,以创业促发展、在鼓励中创业,对本地的能人志士给予大力扶持,通过能人志士的带动,让农村所有的知识、技术、管理和资金的活动得到充分展现,齐心协力建设美好新农村。③各乡镇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经商环境。④乡镇要结合自身的人才、资源、区位等优势,有目标、有计划,大胆利用本地资源、逐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

2.3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是乡镇财源建设的保障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减少财政人员经费开支,清理清退超编人员,提高办事效益,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比例是解决乡镇人员日益膨胀的问题。逐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主要表现:①乡镇财政体制在落实执行中央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在财力分配上要坚持贯彻保护和调整乡镇积极性的原则下,对下划的人、财、物要充分调动乡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②对落后乡镇和发展后劲大的重点乡镇多给予奖励优惠返还政策,促使其加快发展,为财政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③进一步支持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招商人市,达到以市活商、以商促贸、以贸活财的目的,不断提高工商税收的比重,培养壮大新的后续财源。

篇11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03-02

引言

所谓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及各产业内部配置,如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简单地说,产业升级就是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发展为高技术企业。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可能在于就业的改变、就业方向的改变。这里面也要认真分析落后国家的特殊条件。我们有什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确实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是我们没有技术优势的产业,而我们有竞争力的行业和将来作为本土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行业,恰恰是传统产业。目前,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卖出去的东西基本上也是传统产业的产品。美国经济有很多东西在往外转移,其称之为夕阳产业。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的那些市场对于美国来讲,可能不是带动经济的市场,这些年的需求主要都是新经济带动的。

一、产业升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产业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产业升级的诱因就是生产能力的低下、效率的不足、生产成本高等因素。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能力,为企业能够腾出更多的资金去搞研发工作。目前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很早就已经实现了生产的流水化工作,把更多的复杂的工作以生产流程式的模式通过流水线来实现。单一的操作内容,提高了单个位置的生产效率,从而也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所以说,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产业升级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于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区间。随着产业升级和调整,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比如国内某个手机厂商,以高配置的手机为市场推广的重要内容,辅以饥饿销售的模式,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现如今,该手机公司已经从当初手机的设计公司,发展为以手机为中心的生态链。重视生态系统建设和发展的该手机公司,在手机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发展的机会,一举打破了外国手机企业近乎垄断的手机市场,为后期其他国产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的例子。所以,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企业产业升级和调整的机遇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抓住发展的机遇,积极地推动产业升级和调整,适应现代企业竞争和发展,对于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产业升级可以凝聚企业品牌力量,加强市场认可度

随着企业产业升级,更多的企业把优质的产品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产品的质量合格、生产管理标准化,会提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品牌力量。重视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口碑的案例还不少。国内著名的冰箱生产商海尔电器,当初从一个国有的小厂,因为冰箱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怒砸冰箱求质量的案例。从此,海尔人从思想上落实了对质量的意识,加上海尔企业自身的转型和升级,投入很多经费进行附属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在欧洲和美洲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其产品的拓展和销售遍布全球很多地区。后来,其质量为先的生产理念,成为了国内很多企业做质量管理的案例。

(四)产业升级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降低企业治理污染的投入

最后,产业升级和调整,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为环境保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内蒙古关停各类高能耗、高污染的煤炭企业,要求其他煤炭企业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转向发展,以清洁能源的发展目标要求煤企彻底的升级产业和优化生产结构模式。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未来更多的企业应该是坚持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模式,告别粗放式的发展而向精细化、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结构转变,推动现代企业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措施和方向

(一)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融合

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转变。传统的产业中,往往重视粗放式的生产和发展,对于精细化的现代生产发展理念不置可否。在企业产业升级和调整的过程中,企业要积极地引入现代科技的发展理念,用先进的技术优势推动企业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成品良品率和合格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精细化、优质化、科技化方向l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条的完整

优化产业结构,是把传统产业结构中与现代生产与发展不相符合的条件或者项目剔除掉,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和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企业在转型之前做好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出具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可行性报告与分析性报告。这就需要企业立足市场与产品,结合产业自身的发展前景,突破现有的产业格局,辐射到周边产品的产业链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且合作意识强的协调共赢的社会。比如波音公司在生产飞机时,会结合每个国家的优势产业,结合本身飞机设计和建造的需求,把飞机的生产流程拆解化。通过每个国家的优势产业的生产,最后把零部件运回美国组装,这样的生产模式加快了波音公司飞机的制造速度和品质,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产业结构与产业链条的完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动企业产品的优质生产,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效的技术和管理团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这过程中,人才是科技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条件。企业认识到科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应该认识到人才在科技和企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好的科学技术离不开优质的专业人才指导和生产。企业在产业升级和调整的过程中,要切实地重视到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和建立起一支高效的技术和管理团队,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调整。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发展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属性的文化。现代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这些文化的背后,是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对客户服务的认识、对企业管理的强调和对员工管理的人性化。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沉淀和发展,对于产业的升级和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有利于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操,端正思想态度,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外的窗口和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客户对产品认可,同时也是对企业管理和技术的认可。

结语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势在必行。企业在产业升级和调整中需要充分地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充分地考察和调研,分析和研究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可能性。如果后期对于产品的需求度小、可替代性产品多,企业应该注意到转型,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生成能力去实现其他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甚至转型,都是每个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需要去面对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和挑战,对于企业经济甚至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光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和政策取向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

[2] [英]罗斯玛丽・哈里森,[荷]约瑟夫・凯塞尔.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M].周金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 高■.城市住房保障与保障对象的就业问题研究:理论分析与杭州经验[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4] 陈晓文,王海宾.蓝色经济区战略下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基于青岛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2,(3).

[5] 刘扬,陈莹.刘易斯拐点显现期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6).

[6] 赖瑾瑜.论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与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1,(6).

[7] 石柳,张捷.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2).

篇12

关键词: 电力系统;营销策略;降损节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对于电力供应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的不间断爆发,也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电力企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应当针对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其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保驾护航。

1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

1.1 电力营销策略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时代的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对电力企业的前途规划了新的蓝图。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主要依赖于电力营销工作,而在当下,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工作宥于传统,在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许多地区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能源匮乏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广泛存在,电力供应不足使得电力营销工作始终处于起步阶段,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方面无法同电力营销需求相适应,加之缺乏精干优良的电力营销队伍,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市场调查,难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电力营销方案,从而导致电力营销工作不能真正从需求侧出发进行合理调控,缓解电力供应紧张问题。

1.2 资源能耗问题

能源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气候恶化,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的未来和发展与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全球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倡建设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电力产业属于供能型产业,其健康运营有赖于大量的能源消耗,电力产品是电力营销的核心产品,良好的电力系统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电能的关键环节。一些电力基础设施过于老旧,电网设计多年不曾更新,电路老化问题等不仅造成了电能损耗,而且电力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指引下,电力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全社会对环保的关注以及碳市场上碳价的波动,都会对电力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求多方面之间利益平衡,才能尽可能减少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正常经营行为带来的影响。

1.3 办公管理制度问题

由于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的办公管理在许多方面与普通企业均有所不同。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办公管理机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如机构之间联系不足,人员冗杂,一些工作人员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热情有限,办公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针对新形势下的电力企业办公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正确的认识,也就无从及时转变工作思路,部门之间不能充分沟通和交流,影响了办公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管理体制的缺漏和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严重影响着电力企业办公工作的有效性,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企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阻碍了电力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作用,同时也使电力企业饱受诟病。

2 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策略

2.1 完善电力市场,倡导科学用电

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有目共睹,做好电力营销工作不仅是电力企业的效益目标,更是电力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外部市场挑战,也需要从电力营销策略方面入手,对电力市场结构进行优化完善,从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应依托国家进行能源C构调整这一机遇,转变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积极开拓市政,商业和居民用电等消费市场的同时紧紧把握工业用电市场这一主线,准确思想定位,做到电力生产和电力营销的有机统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力营销机制,关注客户需求,积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创新和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建设,大力宣传科学用电理念,引导客户规范用电方式,加快和优化电网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使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2.2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是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我国电力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三十八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与全球平均水平,并呈现出增速快的特点,因此,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责任重大,传统电力行业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兑现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出的承诺。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从多面入手,将低碳理念渗透在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力度,全力应对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降损节能减排是电网经济运行中的关键环节,应当参考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手段,采取提高供电电压,改善配电线路等方式,实现配电系统灵活化和系统化,引入碳捕集技术,发展新能源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电网改造,减少电网运行中的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智能电网,发展面向低碳目标的电力调度技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电力产品模式,提倡科学低碳个性化的用电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呼吁每一个人为低碳经济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电力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

2.3 加强企业内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办公管理工作趋向复杂化和多元化,建立一系列与电力企业办公管理工作相适应和匹配的制度迫在眉睫。电力企业应当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小处做起,从细节做起,加强企业内外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和调控电力生产和电力营销等环节,为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在办公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对企业办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保留现有制度中适应生产发展的部分,对于僵化陈旧,背离发展方向的部分予以裁撤,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和市场需求,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在管理制度创新中予以体现,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取舍。在人员机构建设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突破常规,注重对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基层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增加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电力企业要与时俱进,把握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办公管理工作中注重对新型管理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引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和未来进行充分适时的评估,明确企业的短板和发展方向,使办公管理工作有理有据,有章可循。

结语 :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此方能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方挑战,为实现全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13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