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类体育运动

竞技类体育运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竞技类体育运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竞技类体育运动

篇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为体育运动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力。在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推进的同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斗殴、吸毒、服用兴奋剂、黑哨等事件时有出现。如何推动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本文认为锻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风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精神,需要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批判性继承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塑造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之魂。

1.竞技体育运动对中国传统体育道德的吸收和借鉴

随着竞技体育运动逐渐国际化、市场化,物质文明对其影响日渐明显,而竞技体育运动蕴含的风骨却被相对忽视。虽然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竞技水平提高了,竞技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增强了,但中华竞技体育运动独特的民族精神和魅力却未能同步提升,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体育道德的学习。

1.1“射”――竞技体育运动与儒家礼乐文化的结合。

西周的“射礼”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源头。[1]“射”作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最早形式,与“礼”、“乐”、“御”、“书”、“数”并列,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六艺”。“射”既有着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射礼有序宾之贤,询众择善之义,是可以明善恶也”,从这一角度而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从诞生之初时便与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紧密结合,它既要展示出卓越精准的技艺,更要宣扬道德教化。从“射礼”的举办者、举办目的、举办形式及效果来看,“射礼”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普遍性、规范性和政治功用性。“射”既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是具有鲜明政治性和教化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说,“射礼”是我国古代社会集政治、教育、文化、体育等诸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竞技体育运动形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竞技体育运动既是体育运动,同时也应该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服务,这也正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所应当注意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礼仪化的战争”。在竞技体育向国际化、科学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

1.2“淡泊宁静”――竞技体育运动精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

竞技体育运动以其竞技特点为大众所喜爱,然而竞技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竞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运动能力与水平的不断进步,胜者只是一时之胜者,对胜利的追求和努力才是永恒的。老子很早便指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因此,保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竞技心态,对待比赛结果“宠辱不惊”便是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需要学会的课题。以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投入到热烈的竞技氛围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如果每一位竞技运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运动员都能保持此种心态,则诸如黑哨、兴奋剂、斗殴等现象便能从根本上杜绝,竞技体育运动的风气便可为之一变。

1.3“峻法”、“严刑”――竞技体育运动对法家思想的继承。

韩非子曾说:“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逐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峻法严刑是保证国家社会安定的必要武器,同样,峻法严刑也是维护竞技体育运动秩序的必要手段。从法制规范的角度明确竞技体育运动行为的奖惩准则,对促使竞技体育运动各类人员“以规矩为度”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完善的竞技体育法制规范下,完全可以达到“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辞,勇者弗敢争”的效果。

因此,中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之处,尤其要学习儒、道、法家思想之长足,在注重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促使竞技体育为社会和谐、思想发展及群众教育服务,使人们在淡泊宁静的平和心态下,不断致力于竞技体育运动规范的完善,推进竞技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悖离之处

中国传统体育道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是封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体育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因此,它既受到封建社会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也受到中国儒、道、法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还被深深打上了封建统治阶级体育道德观的烙印。全面认识中国传统体育道德是我们批判性继承的前提。

2.1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传统体育道德的性质具有狭隘性。

“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道德最深层的本质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因此,传统竞技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为私有制社会服务的。这体现在传统竞技体育为统治阶级稳固统治,为其遴选才士,助其娱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目的在于锻造奋勇拼搏的竞技精神,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二者在本质上存有明显区别。

2.2竞技体育运动精神与中国封建传统价值观取向存在本质区别。

“封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和竞技体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是压抑竞技体育发展的,这是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和人才观念所决定的”。[3]中国封建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抑制并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1)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生活内容较为单调,诸如“射”、“御”之类的竞技行为被提高到礼教的高度,其形式代表的意义等同甚至超过了竞技结果和能力,对形式的过分重视限制了竞技能力的提高。(2)中国传统思想主张礼让、和谐、轻利和内敛,注重约束自身的欲望,“克己服礼”,这种思想意识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抵制竞争,这使竞技体育没有适合发展的空间。(3)竞技体育需要平等公正原则作为思想基础,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行人治,缺乏民主意识,这使竞技体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根基。(4)从竞技体育运动的前身――“游戏”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国民较为轻视游戏,深恐“丧志”,游戏时不够投入,这也使竞技体育活动的发展深受限制。

了解了上述这些因素,我们便可对中国古代传统竞技体育丧失竞技活力,直至趋于湮没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致力于使当代中国民众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竞技体育道德与文化。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与传统竞技体育道德的关系

中国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同时它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因此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道德既要反映出我国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还必须符合竞技体育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3.1“淡泊无欲”、“重义轻利”的品格是保证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性的前提。

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愈是竞争激烈的项目愈是需要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竞技体育工作人员具有平和、坦率、谦逊、超然于物外的心态与素养,以抵制横流物欲的诱惑。倘若没有“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很难自始至终保持公平公正的信念。这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寻求精神力量。

3.2礼让、仁德是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精神保证。

竞技体育需要竞争,更需要和谐。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在竞技体育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在竞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社交能力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一同得到了锻炼。处理好竞争好胜心与平和心关系、个人与他人关系,需要我们发扬礼让为先、仁德扬道的优良传统。此时,礼让与仁德是调剂这一心态的良药。只有每一位竞技体育工作人员,以及欣赏竞技体育的观众具有礼让和仁德之心,竞技体育的竞技魅力才能更加凸显,竞技体育才能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的社会教育价值需要被人们所重视,这尤其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3以传统文化的知识智慧为养料,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

竞技体育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能展示,它更是智力的较量,竞技者只有拥有高超的智慧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最大量的智慧,它们可以也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的智慧养料,田忌赛马的故事便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智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21世纪的竞技体育事业正在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亟待加强。为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需要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加强竞技体育运动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建设,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美、民族美与时代美。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79-01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要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以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能够得到快乐。生活中,体育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二 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是指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从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民倾注的文化因素。

三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另一种认为,具有统一规范的赛制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至此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四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作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3;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57-01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参与人员,在竞技体育当中也是重要的培养对象。针对当前举重后备人才缺乏的状况,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正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不足,进一步调整自身的教学结构,优化举重后备人才发展路径。

一、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现状

(1)举重后备人才结构失衡。举重生源较为缺乏,是很多地区体育运动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举重人才的选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筛选过程。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培养,主要依靠基层体育运动学校,然后选送到省级的重点体育运动院校,再择优进入国家队,最终成为竞技类运动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当中,需要有众多的基础人才,才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举重人才。这也决定很多参与举重培训的运动人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学校学习的青少年,不一定能够代表国家甚至代表省、市参加竞技比赛,因而影响到很多青少年参与举重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2)举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问题。一是当前体育运动学校之所以出现人才缺乏现状,是因为教学模式等不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在不合适的教学机制当中,举重后备人才的身体、心理上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二是优秀举重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合理,也影响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积极性。三是体教结合的方式推行多年,但力度不足。很多参与举重竞技训练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辅导,所以,他们在学习举重运动时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四是当前有的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上级拨付的经费也有不足的状况,有时办学条件也不利于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着体育运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运动学校举重后备人才发展路径思考

(1)转变青少年运动员对举重运动的认知。体育运动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转变对举重竞技类项目的看法。虽然举重类运动项目社会影响力低,但是举重运动项目是对人的意志的磨炼,也是一项基础力量训练。因此,体育运动学校应该鼓励青少年多接触举重运动项目,通过举重运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成长。体育运动学校可以将举重训练作为基础锻炼项目,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充分认识到举重运动项目对于各类竞技类运动项目的积极促进作用。体育运动学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充分说明举重运动项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举重运动中来。

(2)提升体育运动学校举重教练团队教学质量。体育运动学校的举重教练团队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在举重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应该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当代青少年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与传统青少年心理特点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聪明好动、多才多艺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训练模式,关注到个性的差异性,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训练成绩。同时,应该鼓励教练员在日常教学中既关心运动员在举重运动项目方面的技巧学习,也需要关心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优秀的举重后备人才。

(3)加大对举重训练的经费投入。体育运动学校在经费投入上应该得以保障,特别是在举重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上,应该联系各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举重运动项目的资金投入。体育运动学校应该把后备人才的培养费用作为一项专项经费,与财政预算相结合。学校的举重基础设备的维护、更新也需要经费的支持,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日常伙食补贴、训练补贴等,都应该依照有关政策给予落实。这样,通过多种经费补偿形式,形成一种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提升青少年对于举重运动项目培训的参与积极性。

(4)优化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机制与发展前景。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性不强,其就业前景也相对狭窄,这主要受制于举重运动员的社会影响较低,没有像其他一些体育竞技类项目那样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体育运动学校应该完善多种机制,帮助举重运动员解决退役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体育运动学校应该对举重后备人才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和支持、培养多技能的举重后备人才,为举重后备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举重后备人才的流动性,拓宽发展前景。

三、结束语

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体育运动学校相对比较薄弱的项目。体育运动学校在优化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基础上,要积极地从多方面着手,为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资金、制度上的支持,将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到体育运动学校的重点项目,促进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研究现状

一、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概念

竞技体育主要为了尽可能地挖掘和增强个人与集体在身体与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以及比赛,以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和比赛优胜为目的,也称之为竞技运动。部分学者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定义为:为参与竞技运动而作准备的,拥有一定运动天赋的补充人员。

二、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综述

对国外后备人才的研究主要有马志和等(2003)的《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和钰洲(2008)的《对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李贵庆等(2008)的《中美青少年竞技体操训练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熊炎等(2008)的《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都是从竞技体育强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方面探究的,这些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竞技体操强国。

(一)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美国的竞技体育包括职业性质与和业余性质两种类型。美国政府对职业体育出台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例如“反垄断豁免”等)。美国职业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职业体育联盟,它对其属下的职业运动队具有较强的控制权与垄断权,被外界称为“体育卡特尔”。美国的业余体育的中心主要是由各类学校构成的。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有各类学校完成。业余体育运动的协调工作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与私人企业依照《美国业余体育法》来进行的。美国的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依托教育体系,由小学、中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的紧密衔接,逐渐形成了“科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德国的竞技体育主要是由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的,没有特定的体育部门;俱乐部也是公民体育锻炼的主要载体。德国在宪法上规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可以拥有组织上的自治,具有“独立”与“自我负责”的两个基本原则。

德国最早的体育俱乐部出现在18世纪,有较长的历史。根据调查得出,德国俱乐部会员人数大约有2500万人左右。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也分为业余的和职业的。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中会设立青少年部,聘请专门的训练师进行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工作,同时也进行竞技体育运动,其中包括很多的体操俱乐部。职业的体育俱乐主要是培养职业运动员和组建职业队。所以大多数的俱乐部非常注重后备人才的自我培养。每个职业俱乐部一般都有许多青少年运动员组成各个梯队,并且聘请了专门的教练员和辅教人员,负责他们的培训工作。所以德国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俱乐部来培养的。

(三)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英国的竞技体育管理部门是半官方的组织机构——“英国体育理事会”。它是由政府授权,行使政府机构的职能,但不完全受制于政府。英国政府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作为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建立了各级的青少年训练网络,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习惯,发掘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在政府对于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投入资金也是逐步增加,政府的介入和干预也增多。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也是通过各级青少年训练网络培养,他们把优秀体操运动员往上一部门输送,最后通过全国的比赛选拔出国家队队员代表国家比赛。

(四)日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本在中央政府中设置了文部省,其下设置了体育局。文部省体育局是直接负责体育的最高政府部门,体育工作都由文部省体育局统一管理,主要围绕着“体育振兴法”展开,把竞技体育建立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日本政府、民间团体和大型企业对竞技体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干预能力,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由以上的部门、团体以及个人赞助的。日本的竞技体育分为职业和业余两种形式。日本的职业体育协会和所辖单项体育协会具体负责职业体育的运营和发展,但是受制于政府的指导和监督。日本的奥委会具体负责竞技体育,董事会受辖于中央政府。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体育管理的突出特点是:立法授权政府对全国体育进行体育统一管理。日本的“体育少年团”是以学校为中心的业余体育组织,由各个体育协会具体负责。“体育少年团”是培养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五)俄罗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

俄罗斯是竞技体育强国,也是竞技体操强国。他们的体育体制的基础是体育运动学校,体校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体育运动学校一方面解决了青少年和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输送了人才。在各个项目的俄罗斯国家队中,90%以上的运动员是各种体校培养出来的。俄罗斯体校根据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分5大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运动学校、青少年奥林匹克后备力量学校、奥林匹克后备力量中等学校和高等运动健将学校,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也是由上述几类体校培养的。

从以上几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情况来看,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都是大力发展本国的竞技体育,对竞技体操项目的重视程度很高,都具有比较成熟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体育信息传播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在体育运动诞生前,即欧洲中世纪(15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提出以后一直到19世纪末体育运动诞生,“体育”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不过,由于当时年代“体育”一词尚未出现。所以,欧洲教育家使用了“养护法”一词取而代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表述为“德育、智育和养护法”。直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首次使用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概念表达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因此,这一时期也被教育界、体育界称之为体育发展的萌芽时期。

1.萌芽时期的“体育”信息传播特点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由此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新式学校开始出现。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身体教育(即养护法)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内容。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首先在宫廷中开办了被称之为“快乐之家”的学校,采用各种游戏活动作为身体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由此开启了萌芽时期的“体育”发展之路。无独有偶,15世纪40、50年代,随着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人类的信息传播从此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因此,“体育”信息传播从一开始便与大众传播结缘,也为体育运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是,在体育发展的萌芽时期,大众传播还处于发展初期,所以,二者的关联度并不密切。“体育”只是作为一种身体教育方式在学校中发展,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毫不相干。因此,萌芽时期的“体育”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教育类书刊在学校中传播,而没有成为报刊杂志的内容为社会提供信息。尽管这一时期欧洲许多报刊杂志中也有各种古代传承下来的游戏和竞技活动,而且这些游戏和竞技活动也是日后体育运动产生的基础因素,但是,这些活动与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即身体教育并不是同一概念,社会生活中的游戏和竞技活动不过是一种娱乐的内容而已。因此,萌芽时期的“体育”信息传播除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微乎其微。

2.体育运动诞生初期的信息传播地位体育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欧洲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欧美各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为体育运动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就大众传播来说,也是如此。欧美近代工业在动力、冶金、机械、化学和造纸业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如19世纪30年代,美国费城出版了《一分钱报》,标志着报纸开始廉价进入“大众化”时代。早在20世纪20年代,广播媒体诞生改变了延续几百年的纸媒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无论在传播范围,还是传播力度方面都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在体育运动诞生早期,体育信息作为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在大众传播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不平衡。在教育领域,体育信息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因为体育运动是在教育过程中孕育和产生的,对近代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体育运动诞生并通过媒体传播,得到了欧美以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学校体育开始从英国走向欧美、走向世界。在社会领域,即普通社会民众的生活中,体育信息传播则没有如此幸运。对于媒体传播而言,体育运动与近代早期社会中的各种游戏和竞技运动一样,仍然是一种消遣、娱乐的内容。媒体传播体育信息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健身和娱乐的需求。对社会民众而言,体育运动不过是富裕阶层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和意义。因此,尽管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从体育运动诞生之日起,就将它视为一项人类共同的运动,旨在实现“体育为大众服务”的目标,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这一时代远未到来。所以,从媒体的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可以看出,早期的体育运动只是娱乐内容的一部分,而且,在媒体信息传播中占有极少的分量,处于边缘地位。

二、体育信息在媒体传播中地位的确立

体育运动诞生伊始,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情结所致,在希腊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报刊、杂志等媒体连篇累牍报道了第一届奥运会将在希腊雅典举办的消息,使成千上万的雅典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期盼着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发生。但是,世界其他国家在体育运动诞生初期,媒体对体育运动信息的传播并不十分热衷,也没有激起广泛的社会效应。其原因在于社会民众以及各国政府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媒体信息传播自然要与社会民众和国家需要相适应,没有表现出对体育运动信息传播的热衷。这一点从第二届法国巴黎奥运会和第三届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的散乱无序和媒体报道的关注程度可略见一斑。如前苏联的瓦•利•施泰因巴赫在《奥运会通史》中所提到,“如果浏览一些当时(指第二届巴黎奥运会)的报纸就不得不肯定,当时的报界对奥运会的反应是非常冷淡的,以至于至今都很难写出取胜者的名单,更不用谈及一个争论至今的话题:到底是哪种比赛是属于奥运会的正式项目。”①顾拜旦也对本届奥运会评价说:“世界上有一个对奥运会非常冷淡的地方,这就是巴黎。”

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以及社会民众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导致没有对体育运动表现出热衷态度,所以,造成了媒体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冷淡。而在英国,这个体育运动的发祥地,直到1908年才获得了第四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英国也因此修建了一座能够容纳7万人的伦敦白城体育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型体育场。可见,英国政府对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在本届奥运会上,“各国代表团第一次高举着自己国家的国旗,而且每个代表团身着不同的服装……这种在入场式服饰上的争相表现,与后来出现的技术成果、建筑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竞争一样,都使奥运会大大超过了纯粹是体育比赛的界限。最终,它逐渐演变成今天这样:它不再只是年轻人的节日,而且还展示了各个领域的成就和繁荣。”③所以,由此开始,体育运动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展示国家形象的一种工具。基于这一点,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力度开始增强,也从此确立了体育信息传播在媒体中的地位。到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媒体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关注程度和传播力度达到了二战以前的极致状态。这一年德国举办了冬夏两季奥运会,希特勒出于政治需要不仅耗巨资建造了气势恢宏的体育场馆设施,而且,派出代表团到世界各地游说,以展示纳粹帝国热爱和平、没有种族迫害的“政治秀”,掩盖法西斯德国企图发动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信息传播方面,德国不仅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渠道宣传和报道本届奥运会,还首次将刚刚诞生不久的电视设备运用于奥运会中进行现场直播,并且向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实况转播。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之所以能够从被忽略的边缘地位转向被重视的主要地位,首先在于它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是以往任何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所不具有的社会地位。

三、体育信息传播的价值演变条件

当今时代,体育信息传播已成为各类媒体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其原因在于体育运动已经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内容之一,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大众需要以及国家和民族需要决定了媒体传播不可能忽视体育信息传播。具体来说,媒体体育信息传播的价值提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社会发展成就了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在教育过程中孕育和诞生的,也是由古老的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演变而来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尽管“体育”(身体教育)的思想已经出现,但体育运动并没有诞生。所以,学校中的“体育”教育不过是借助于各种古老的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作为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保持健康的内容。而这些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尽管可以实现促进身体发展的目的,但并不属于体育运动的内容,因为各种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是自人类诞生以后就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的一种身体活动。体育运动是在社会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内容一部分是由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演变而来(如射箭、摔跤、掷标枪等);一部分是19世纪末新发明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足、篮、排球等)。体育运动的产生,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进步,由此决定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欧洲中世纪教育中出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为体育运动产生建立了理论依据;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变化,使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之后,才有可能追求休闲娱乐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产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同时,体育运动的发展除了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之外,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信息传播的推动:一方面体育运动的发展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内容;另一方面大众传播为体育运动发展扩大了影响。彼此相互依存,共同实现了各自的价值。

2.体育的功能决定了体育信息传播价值体育运动本是一种身体运动方式,它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于促进广大青少年身体发育、保持健康和塑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体育运动诞生以后,不仅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影响又逐渐波及到社会大众的生活领域,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身体竞技方式。因此,就体育运动本身而言,它没有种族、地域之分,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一项身体运动。但是,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政治的影响与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各国政府出于种族延续、国民健康的目的认可并推动体育运动发展;另一方面则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以展示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并为捍卫其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做身体准备。因此,体育运动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政治的工具。就信息传播而言,无论是作为商业工具的媒体传播还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媒体,它传播信息的起点都是一致的:一是国家和民族利益;二是社会大众利益。离开了这一基本点,信息传播就没有意义。所以,体育运动由于其本身的功能所决定,既符合国家利益,又符合个人利益,自然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而古老的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也同样自始至终地存在,也是各国、各民族喜闻乐见的娱乐内容,但它却不可能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这同样是由于各种游戏活动和竞技活动的功能所决定。

篇6

关键词 高科技 体育竞技 发展探讨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带来全新的发展局面,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竞技中高科技的应用

2000年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提出了知识体育的理念,这也是在体育竞技中应用高科技技术的开始,据统计,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就是有超过六十项的新兴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其中。在体育器械、服装装备和训练的体系和方式中都包含着数量不小的科技技术,其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将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与此同时,体育竞技场除了是各国进行体育比赛的场所,也成为了世界各国进行科技竞争与较量的关键场合。在众多的竞技体育比赛现场我们都能看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从篮球场地中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篮架和精密准确的计时计分系统,到运动员们能够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和动力的运动鞋和运动服,从游泳池中能够充分净水与给排水的系统到运动员能够将水中阻力降低到最小的泳衣,甚至是羽毛球拍贴合人体手形结构的握柄,这些蕴含着丰富科技含量的体育用品和场地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随处可见。

二、体育竞技中高科技带来的作用及发展

(一)体育竞技中高科技带来的作用

影响体育意识:在发展和突破的过程中,科技和体育有着相似之处,这也促使科技和体育两者在进行发展的同时也互相产生着影响和促进作用,体育科技在进行发展时受到了高科技的促进作用,使得人们认识经济体育的层面逐渐发生了改变,让体育竞技在民众的受欢迎程度再次提高。

推广大众体育: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大众体育也进行着科学方向的引导,民众在进行日常锻炼时不仅使自身的体质素质得到了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加强,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现代科技使得体育活动的观赏性得到了提高,吸引了更多的大众投入体育比赛的观看,高科技对体育活动产了巨大的影响力。

发展竞技水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促使了体育竞技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刷新着各种记录,也不断突破着人类的极限。竞技体育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系统,因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再次进行发展,在体育系统进行发展的同时,体育运动的各种成绩也在进行刷新,运动技术和训练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改良和优化。

革新客观事物:在高科技的发展背景下,体育运动是器械和装备都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和革命性的创新,更多的运动员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之下,开始进行寻找和开发更加适合自身体质和特点的运动装备。在这种背景下,各运动品牌也加大了产品的研发力度,不论是运动的训练服和比赛服装,还是使用的球拍和球类等都是将体育运动和现代科技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

创新体育设施和场所: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环保、艺术的思想融入到了多个体育场馆当中,对其中的功能也进行了着重的开发,并实现了绿色环保的能源循环体系,在场馆的建设上采用了先进的纳米材料,将实用性和美观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进行比赛时,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传媒技术,将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精准的捕捉和准确的分析,不仅能够为一些存在争议的环节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也能够据此对运动员的动作要领进行微调,提高成绩。

(二)体育竞技中高科技的发展

统一竞技精神与科学技术:不仅科技的发展成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依托,同时竞技的精神也在对科学技术起着推动的作用。然而,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竞技的精神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将科学技术作为解决体育运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的动力和手段,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服务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带动人类的机体和精神都向着更快、更高和更强的趋势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产生对科技的过分依赖,要通过大众的监督和完善规章对体育的公平公正性进行维护,创造一个健康、绿色发展的体育发展空间,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

服务于体育竞技: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的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将其有机结合到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活动当中,促进体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中,要分析和保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将最好的保护带给运动员,将运动员在运动中受到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科学技术和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能够将积极的作用带到大众社会当中,使运动更具亲民性和趣味性,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结语

体育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体育的价值和意义,不然极易出现对体育竞技中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社会和大众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的环境,让体育在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能够进行更加优质的发展,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7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篇8

Keywords: athletic sports so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竞技体育进入青少年体育领域,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20世纪以来,学生体育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克服传统体操教材的形式化、集体化和造型化,许多国家提出了人们的身体运动应该是以个人的身体为目标的教育,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体操改革运动。竞技体育正式成为教育的内容,与体操。舞蹈并列为主要体育教材。由于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远远超过体操,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竞技体育也是教育社会成员克服现代社会文明病的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要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那么必须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支撑点―软实力。它不同于技术、设施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仲,而“软实力”强调的是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竞技体育又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竞技体育及人的社会化概念的阐述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 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

1.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学生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学生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

四、竞技体育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篇9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训练理论 量与质

一、 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界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训练模式不再仅仅只有肢体教学,还有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教学。由于我国整体体育运动训练学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较晚,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上还非常薄弱,这使得体育运动的训练环节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但是,在伴随我国对体育运动训练的不断重视后,许多地区都相继开始了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并在其中融入了量与质的理念,使体育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理念运用于实践当中,使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更科学合理。

二、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的关系与发展

(一)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因此在理论基础上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这导致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只能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模式上,缺乏专业的理论运动指导。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由于各种国际体育赛制的训练需求,我国开始重视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并在近几年中不断的有多个版本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开始发行,这也表明着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开启了发展之路。从体育运动整体来说,体育运动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其中包含了体育运动一般训练理论,体育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群体运动项目训练理论等,这些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至今为止已得到了有效的创建与完善,并在体育的不同运动形式中有提出不同的理论体系,如体育运动竞技理论体系等。

(二)能够根据不同体育项目训练方式运用不同的训练理论进行指导

体育运动包含了多种形式的运动方式,在运用体育项目理论指导体育运动训练方式时,可将体育项目作为理论指导切入点,形成一套有效的项目教学法。目前,体育项目理论教学在我国已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其能让体育运动训练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教学,掌握不同体育项目的训练规律,并有明确的指导方向,使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指导。同时,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能够使体育运动训练指导具有明确的计划,并能够通过项目教学能有效创新传统的体育训练教学方式。

(三)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构建

体育运动训练不在以往的研究方式中主要是对体育项目进行反复的尝试,再加以验证。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至今,体育运动的训练理论开始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在体育运动的专项运动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最大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上:第一,在体育运动能力上,以经济能力为理论中心。第二,在体育运动项目上,围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了体育运动群训练的研究。第三,围绕体育运动的不同运动场所与形式,构建了体育参赛理论。由此可看出,体育运动训练的逻辑理论是促进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质,也是前提,是提高我国体育运动训练水平的核心所在。

三、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质的关系与发展

(一)体育竞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质的明显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体育竞技上,从我国近几年所参与的奥运会、锦标赛等体育竞技比赛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体育运动中质实现了高速发展。并且在体育项目的整体实力上正在逐渐提高,由此可看出,我国开始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完善,对体育的资源配置也进行了优化与改善,充分发挥了体育资源的整体作用,使我国的体育实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开始递增

我国体育竞技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不仅仅是因为新教学方式的引进,更主要的是因素是因为我国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的多年探索与创新,根据国情发展以及现有资源来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创造出了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最终结果,并将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专业的完善。从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的不断递增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内容普遍倾向于体育运动的训练实践应用领域,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来衡量运动员的体育竞技能力,不仅具备了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实际运用知识,同时,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下,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教材还具备了普遍和特殊两种状况的结合理论,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当中的量与质都得到有效的运用与完善。

(三)体育运动训练形式更具科学性

在中国奥运会来临后,我国的全体人民都已开始进入期待当中,这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奥运会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中的影响力,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体育领域的发展,也是检验我国体育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在面对机遇时,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成为了提高体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训练做好项目备战已成为每位国家运动员十分重视的事情,而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则是提高我国体育竞技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面临多个国家的挑战下,我国必须要走出传统理念,在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上进行突破与创新,不断摸索体育运动的训练技巧与规律。为了提高我国体育运动的训练水平,我国在2008年时期,开展了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使每位运动员能够避免盲目性的训练方式,根据不同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形式做到针对训练。这项质的改变为我国后期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验证素材,也成为了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完善点。

经过我国对体育运动训练方式的多年研究,发现体育运动训练量大、运动强度高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重要方式,若体育运动训练量少、强度低则无法引起运动员机体的应激反映,但是,负荷过大的体育运动训练方式也会给运动员带来疾病以及机体伤害。因此,这要求着体育运动训练需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至今,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衡量方式不再仅仅只体现在运动强度上,而是通过定量来合理规划训练方式,并有其他学者曾提出,体育运动的训练方式可用数学学科来进行衡量,以此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这些方法的研究能够明确表明,我国对体育运动的训练模式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并且已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更具备科学性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技体育的来临后,我国的体育项目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为了使体育当中的各个项目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指导,我国需加强对不同单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征发展单项体育训练模式,从而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业性。在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中,量与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两者缺一不可,从量发展至质是持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使体育运动训练理论得到有效的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012-05

Abstract:[JP2]Body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sports, and it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tool in order to win the gam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games to sports, and then to competitive sports. The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has been out of the game’s category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business and politics, the body's discipline and alienation was in flood, leading to the body lose the subject position, and the call about body return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Modern sports only under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game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scipline in order to show the true value of athletic body,and then reply the freedom nature of body.[JP]

Key words: game; sports; discipline ;alienation ;return

关于体育的起源,劳动说、祭祀说、军事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育是维系人类自身生命发展的一种内在客观需要,而游戏则是这种内在需要的一种鲜明表达” [1]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学者认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相当多的体育项目都是从民间传统游戏发展而来的,一直以来体育都有一种属于游戏的解释,尤其在古希腊体育运动就被定义为游戏。所有的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亦不例外,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在游戏与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身体从被贬损、驾驭的对象逐渐翻转成为它们存在的基础和准绳。人们对身体认识的深入,给予身体在游戏与体育中的展演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引发现代游戏与体育的快速发展。然而,与游戏相比,体育需要付出更大的身体努力,尤其是竞技体育,身体是其最基本的社会化平台和物质载体,没有身体的直接参与竞技体育社会化是无法完成的[2]。在从游戏到体育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体育社会实践载体的“身体”在被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在游戏中的自由天性。

1体育:“身体”的“游戏”[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社会极为古老、原始和普遍的文化活动与实践行为,它出于本能的行为,源自天性的表达,始于自然的纯真,是人类野蛮与文明的集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游戏活动就发展成为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游戏活动与体育运动相互交融、嬗变,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游戏与体育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以致人类都无法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分辨。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对近似于体育运动的游戏有一种本能的倾向。“投身于体育运动,也就是为生存而斗争、狩猎,重新找回受人类基本需求约束的、真实的、动物的身子骨儿”[3]。游戏源自人类的天性、原始的野性和文化的幽默;体育始于身体的本能、运动的天赋和自然的冲动,这两者的相遇发生在远古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成为一种寻找快乐的手段。游戏活动是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帮助体育运动归纳和整理出自身的运行体系,原本体育运动只是一些与身体能力相关联的因素,是游戏让体育运动上升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古希腊这种文化得到最为充分的证明。“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以既定的客观统一的规则进行的,以竞争为目的的游戏”[4]。

从游戏活动视角的解释就是:体育运动就是人类身体本能之中蕴涵的那些运动能力、行为方式、活动内容和能量发泄,是人类自身创造的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和一种延缓种族衰退的努力。它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选择,是游戏活动消遣之余的竞争、决斗、比试的“正经”过程。体育运动就是游戏活动本身隐含的那些最为实在的、自然的文化和行为内容。阿伦・古特曼在其著作《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中通过班尼斯特的运动过程阐述了游戏与体育的基本理念,并形成了一个区分游戏(play)、有组织游戏(games)、竞赛(contests)和体育(sports)的基本模型(见图1)。

[TPZK2.TIF;%95%95,BP][TS(][HT5"K][JZ]图1游戏、有组织游戏、竞赛、体育[5]区分模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体育是“游戏性的”身体竞赛这一结论。从游戏到体育,增加了有组织性、竞争性、身体性的限定。组织使人变得规训,竞争关系着胜败,而身体却是执行规训与竞争的本钱,三者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人类从游戏向体育的转化。

身体是人和动物共同拥有的物质基础。没有身体,就没有人的一切,更没有人类迄今以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所有的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基本事实。从身体的视角看,游戏与体育之间没有明显的鸿沟,都是将身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为工具。奥林匹克代表着西方的竞技体育,其形成之初,追求身体的强健,完美被认为是接近希腊众神的一条客观之路。但是,游戏毕竟不同于体育。尽管我们无法给游戏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康德开始,自由作为游戏的本质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康德认为,游戏的重要特征便是感到愉悦与没有目的。因此,游戏与艺术一样,其本质是自由。即,游戏是一种思想和活动在摆脱生存羁绊下而获得的一种愉悦状态。在游戏中,游戏者通过身体的自由舒展来表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宣泄身体的能量。身体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也往往是分散、杂乱的。但是,当游戏被体育化之后,作为“体育”的游戏则提出了将身体活动加以规范化、技能化的要求。而竞技体育的竞技性、规则性对人类身体能力提出了更多的专业化要求,加之商业与政治的影响,必然产生与竞技目的相适应的身体社会化改造。

[HTH]2体育中的身体[HTSS]

2.1身体的规训

在从游戏到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变革。“一村一寨各不相同的游戏被逐步标准化,制定规则,形成组织,组织大规模比赛等,游戏逐步和工业时代的一个新兴名词――体育(Physical Education/Sports/Competition等)变得不可分割”[6]。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有些人的身体适合跑步,而有些人则适合摔跤或者掷铁饼。在竞技体育中,为了实现“夺标”的目标,体育活动在基本身体练习的意义之上,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层面上的比较。“这种比较不仅是一种游戏意义上的狂欢,更是一种争夺状态中对身体卓越的追求与体现,是有着明确胜负观念的身体竞争”[7]。为了比赛的胜利需要发挥身体卓越性的最大潜力,使之与专业性的运动项目规则相匹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运动员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练习”,更需要一种全面的身体“规训”。

[JP2]“规训”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在其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发掘并最先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即通过精确的计算与控制达到对人的生产与组织,这是一种技术性与肯定性的权力力量。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提到,“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它不是为了减弱各种力量而把它联系起来。它用这种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为了增强和使用它们”[8]。反观现代所有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规训原则适应所有体育项目,在规训框架下无论是身体的集中式训练或分散式训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胜。身体在这种规则体系下“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结合性片断。”福柯指出,“规训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8]。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运作机制”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运动训练,然“规训”亦不同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主要指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9]。也就是说,训练关注的是身体技术、身体素质、人体医学等范畴,是一种身体物理层面的练习;而“规训”是通过行使制度化和规训化的“身体管理”(body administration) ,创造出新型的、顺从的、训练有素的身体。在实施身体规训的同时某种规范和标准必须被引导进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身体和灵魂统一成了一个完整的规训主体,身体的细节姿态、身体的精力和时间,都被用于发挥最大的利润和价值[8]。[JP]

人的未特定化、不完善性与环境保持着非特定的开放性关系,使人通过身体获得教育(也就是体育)既成为可能,又显得必要。人类面对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和不可抗拒的威胁,若不借助文化、身体教育(即体育)的力量,作为一个自然物种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作为遵循自然界竞技法则的竞技体育亦如此。纵观现代的竞技体育,处处都充满着“规训”:运动员为了赢取比赛的胜利,不仅需要反复练习技艺、强化体能、磨练心智,还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为了自身商业价值最大化,需要非常人般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可以说,正是规训促进了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体育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开来,也正是规训成就了天才运动员精湛的技艺,提升了人类的审美,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人类的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可以说是充满了随意性和自由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随意性和自由性逐步受到社会理性思维的规范和改造,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规则体系对竞技体育的规训和改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规训与改造已经潜移默化到运动员的身体当中,成为一种内隐的行为指令,引导着运动员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竞技运动中“人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以成长为成熟的、羽翼丰满的运动员。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 [10]。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人类在自我找寻那些原始记忆中的生命符号。身体运动是长久的过程,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必须学会坚持、忍耐、惩罚和克服,这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竞技体育中的规则体系实质上就是社会体制对身体的规训与改造,其最终目的是使身体日渐适应这个社会,并最终为这个社会服务。

2.2身体的异化(危机)

竞技体育是运动员以竞技比赛为基本手段,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11]。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是竞技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相对其他体育形态,它对身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色彩的不断加重,加之一些国家社会体制的影响,“冠军效应”日益明显。运动员为了名利双收,不断地开发竞技体育中夺取比赛胜利的物质载体――身体――的潜能,一些无节制的开发必然导致身体健康性、平等性的破坏。

[JP3]在身体选材方面,现代的教练员一般都借助科学的测试,首先选择那些具有所参与竞技项目特定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少年儿童;而一些天生羞怯的、身材与所参与竞技项目不符的选手即使再有兴趣也只能靠边站。在一些国家,在少体校中“业余训练”的孩子只要在某个项目中显现出一定的运动天赋,他们很可能成为长期集训名单上的一员并从此开始他们的运动生涯。年少的他们很少懂得自己享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以及健康权、教育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不受歧视权等各种权利。现代的选材方式实质上就是竞技体育管理者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对其参与者主体身体的控制来实现身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12]。在身体训练方面,竞技体育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成功论成为训练当中教练员激励运动员的主要手段。为了追求奖牌, 无视训练客观规律,过早地专项化训练、片面地加大训练负荷、盲目地增加训练的强度、难度,直接导致运动员训练伤病的事件层出不穷。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少儿开始投入专业训练的,常年超负荷训练和向极限挑战,致使绝大多数运动员留下不同程度的伤病[12]。比较有影响的“王德显事件”中的艾冬梅由于长期超负荷训练,其脚部重度畸形,医生甚至称相当于 70 多岁人的脚,这是长期超负荷、不当训练的结果[18]。在兴奋剂方面,医用药品的发明一开始是为了治疗疾病、拯救病人,如利尿剂,它能排除心力衰竭者滞留的体液。但是在一些对体重有控制的项目中,运动员往往采用它降低体重以达到以“大”打“小”的目的,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在“邹春兰事件”中,早期 6 年的训练时间里,在“非主动”情况下每天一粒“大力补”,一共 2 000 多粒药物吃到了邹春兰的身体内。虽然这些“大力补”让邹春兰增强了肌肉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但也使其出现了扁平,喉结增大,胡须、腋毛、体毛明显,声音粗重等男性体征,并且卵巢、肾上腺皮质、垂体、甲状腺等器官患有疾病,这种药物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正在危害着邹春兰的生命[13]。标准体系下身体的平等化是竞技体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可以无限制地研究各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运动器械,却不能容忍运动员服用一点点兴奋剂。因为它不仅损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破坏了运动员身体的平等性,使得竞技体育的上空缺少了公正、公平的标志性旗帜。[JP]

[JP2]一般认为,本能欲望是人类堕落之源。因此,竞技体育中为获胜而对身体不惜一切代价的开发也被认为是人类过度的物质贪欲造成的[14-15]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利益驱使仅是竞技体育异化的表层原因,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源在于运动员的身体成为精神、社会的奴隶,退化为夺取比赛胜利的纯粹工具[12-16]。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职业化发展,竞技体育运动早已与政治、经济等种种复杂的因素搅为一团而成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起初纯粹的“游戏”内容逐渐丢失殆尽。因此,当竞技体育呈现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的情况下,也就违背了体育的本质性规定,表现出体育活动中运动者丧失主体地位,甚至被物化的体育所支配的异化现象[17]。[JP]

[HTH]3扬弃:竞技体育与游戏精神[HTSS]

竞技体育(competitive sport)是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让体育运动饱含激情,在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它不仅使竞技体育的水平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还带来非凡的市场效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以职业运动员的出现为标志的。在体育发展史上,最早的职业运动员出现在工业化水平最高的英国。1823 年,在英国牛津举行的划船比赛中首次出现了“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概念[18]。时至今日,职业化已经成为全球体育发展的普遍现象,奥运会已俨然成了职业运动员的舞台,那些没有经过专门特殊训练的业余运动员极难问鼎竞技体育的奖牌。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的“规训”是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由于过度地追求运动成绩,正常的身体规训已经达不到人们的期望,问题(异化)自然就产生了。然而,问题不在于“规训”本身,而在于“如何”以及“为何”规训。这在深层次上涉及到我们对竞技体育本质的认识。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界普遍将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在我国体育界存在着关于“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的争论,本文将二者视为同一个范畴)理解为一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11]。这种理解方式重在说明竞技体育与一般大众体育运动之间的区别,它在清晰地传达了竞技体育的“竞技性”的同时,未能为其固有的“游戏”属性留有余地。事实上,在ICSPE(国际竞技体育协会)的“竞技宣言”中,“凡是含有游戏的属性并与他人进行竞争以及向自然障碍进行挑战的运动,都是竞技运动”。尽管各国学者对“sport”一词的具体解释各不相同,但在强调“sport”的游戏基础和游戏特性方面却是一致的。从 play 到game 再到 sport,展现了人类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规则下向对手或自身的极限挑战、超越自我的追求过程。比赛或竞争当然也是游戏的一般表现形式,但是,在富含“游戏”精神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是自由的,他能够主宰并支配自己的身体,免于任何外在的强制和奴役,因为“在被命令之下所进行的游戏已经不能叫做游戏了”。人们在竞技中相互尊重、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尽情享受挑战人体生理、体能极限所带来的无限乐趣。然而,现代的竞技体育已不是从前的游戏体育,伴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许多竞技项目成为人类社会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但是这一职业又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性职业,往往夹杂着许多商业与政治因素。由于商业与政治的过度干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箴言早已被“胜利就是一切”所取代,独立、自主、自由的游戏精神已荡然无存。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一切对于身体的有意或无意的损害往往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牺牲”,甚至可以为了取胜而不惜一切代价。体育的目的是人,人是体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作为体育一部分的竞技体育自然逃离不了这一本体论命题。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人自身。身体是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因此,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完善,让人类生活积极健康而富有乐趣,而“竞技”应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当“手段”超越“目的”成为唯一、至上而追求时,体育必然会远离其“游戏”的本原。这是现代竞技体育中各种身体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胡伊青加[19]指出: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灿烂的结晶,产生于游戏,发展于游戏,并理应作为游戏而继续完善成熟下去。也有学者认为,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过多的政治性干扰是对竞技体育游戏精神的践踏,也是导致竞技体育偏离游戏轨道的主要症结,要想遏制运动员身体的异化,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向游戏本原回归,摈弃目前虚假的价值观念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重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框架[20]。我们提倡让竞技体育向游戏“回归”,但这不是在形而上学的“回到原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竞技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之一,“回到原点”是文明倒退的表现。作为“游戏”的竞技体育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有着严格的规则性、组织性,有些项目对人的体能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这些身体素质和技能必须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化训练才能具备。此外,与最初更多强调的竞技参与相比,现代的竞技体育也是一种观赏服务。运动员在赛场上只有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可见,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了圆满完成比赛、展现高超的技艺,身体规训势在必行。如果像在日常游戏或一般体育运动中那样“自由”“任性”,竞技体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回归”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辩证地“扬弃”――既要保持游戏的精神,又要合乎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在这里,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是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核,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4结语[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本能的宣泄、天性的放肆,是自由的回归。竞技体育是具有游戏精神的身体竞争,它是不能离开游戏而独立存在的,失去游戏保护的竞技体育也将丧失人类在心灵上的认可。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在游戏规则化发展方向上的行为标准,它意味着文明,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象征着人的自由权利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然而,当体育的“竞技”这一“手段”超越体育的“育人”这一“目标”时,体育就远离了“游戏”的本源,身体的异化也就产生了。为了复归竞技体育中身体的自由本性,现代的竞技体育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同时需要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参考文献:[HT5"SS]

[1]何维民,苏义民.关于体育原点的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14-19.

[2]常乃军,赵 岷.竞技体育场域下身体的社会化改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1-6.

[3]瓦诺耶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M].徐家顺,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

[4]吕予锋.什么是体育―― 一个适合进行法律分析的体育行为定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3):10-12.

[5]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纪录: 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译.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36.

[6]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1(1):33-36.

[7]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1-464.

[8]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155,375.

[9][JP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12.[JP]

[10]马廉祯,谭华.追求卓越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一个哲学的探究》评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5):18.

[11]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6):1-3.

[12]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55-58.

[13]陈淑奇,龚正伟.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1):19-23.

[14][JP3]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软化、弱化[J].体育文史,2001(3):20.[JP]

[15]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07- 1309.

[16]张之沧.论身体的异化和复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9-24.

[17]谭华.体育本质论[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篇1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竞技体育的内涵

竞技体育属于体育的一部分,最主要的特点是体育竞赛,该竞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让竞赛者之间相互切磋创造优异的成绩,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在比赛过程中尽享竞技体育精神。竞技体育能够让参赛者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还能提升参赛者或者参赛团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

2缺失竞技体育知识的主要表现

2.1竞技体育中“育人”职能的缺失

“育人”是一种教育属性,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育人”是主要的生命线,如果运动失去了教育性质,那么获得胜利也必将埋没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当前,在竞技体育领域,我国对人才培养的方式仍然过分注重于专业训练,而没有对运动员进行较好的文化教育。这种培养方式不能让运动员通过自身的拼搏精神来增强自身的实力,更加彰显竞技体育的魅力,却使得些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过低,没有达到与其自身体育运动应有的水准。

2.2在竞技体育比赛中缺少“体育精神”

2.2.1当前竞技体育制度的限制

我国竞技体育的制度是政府主导、下级执行的制度。这种制度具有垄断的特征,割断了竞技体育灵活变化、全面发展的前进道路,将竞技体育变成一个牵线木偶,麻木死板地站在国际舞台。“举国体制”使竞技体育变成了高高在上的明星,断绝了其与群众、学校的联系,同时也阻碍了竞技体育培养下一代主力军的光荣事业。

2.2.2当今运动员培养体系的不完整性

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存在多方面的不完整,一方面,对于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比较刻板单一,注重训练而忽视文化,这就导致运动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教练的拣选并不严格,因此导致了运动员整体水平提高很慢。

2.3竞技体育运动中缺少诚信因素

从道德层面上来讲,诚信是思想、语言、行为的一致性统一。要想建设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这个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在社会的转型期,诚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诚信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国家得以立国的根本所在。因此,在竞技体育中体育的诚信更是尤为重要。

3构建竞技体育知识的途径

3.1确定可持续发展在竞技体育中的内在含义,强化竞技理念

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发展”的内涵被人们研究的更加深刻,发展进入到更深的层次。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追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可持续发展(SD)基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变成了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同的新型发展观,该种观点一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全方面,必然涉及到竞技体育,在对运动员进行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时,强化竞技体育的理念,一定要对运动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训练,让运动员进行全面发展,实现其终身体育的发展。

3.2摒弃以物为本,强调知识理论

在这个知识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竞技观念和操作方法也随着全人类的思维形式以及行为活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对于知识以及信息的联接更加注重,越来越看重知识信息一体化。伴随人类的发展观从“以物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体育这项重点在于增强身体素质、锻炼身心健康的事业也会纳入到“以人为本”的道路当中,并且即将成为新时代、新社会和新教育方式中的主力军。

3.3发扬体育精神、学习奥林匹克文化

顾拜旦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与先行者,他点燃奥运圣火的初衷绝对不是为了名利或是虚势做作。相反,他设计的奥运五环标志代表着五大洲的联系与团结与友爱之情,更代表了他对全世界的运动员都能走出国家、步入世界,与世界各国的运动员竞相切磋、公平竞赛,为国争光,为自己的辛勤付出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美好期望。奥林匹克精神是团结、友爱、平等、包容、无私和奉献等,这将人文精神融入在体育运动之中,又凌驾于体育运动本身,使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与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一特点使其作为一种模范理念传播世界,使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神圣事业,丰富着人类的生活。

4 结语

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处于上升期,竞技体育为我国赢得荣誉,但是竞技体育知识的缺失的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竞技体育知识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软实力,通过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在竞技体育中对运动员进行竞技体育知识的强化尤为重要,形成中国人值得骄傲的竞技体育精神,为国争光。

篇12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小肌肉群 力量训练

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运动与竞技已经融入到了平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活动,其中对运动员的科学培养成为体育运动的关键。然而很多教练在开展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多数注重大肌肉群的锻炼,忽视了对小肌肉群的训练,造成了大小肌肉群失调,许多技术动作难以完成,更为严重的是容易造成小肌肉群薄弱处的损伤,影响了体育运动竞技的成绩。因此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加强对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不断增强小肌肉群的力量,提升运动员的整体能力。

一、小肌肉群的概念及其力量训练的意义

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教练员开始重视对小肌肉群及其力量的训练。小肌肉群主要是指手上掌面、腕部、手指以及脚上掌面、腕部、脚趾等多个方面的小肌肉群体。一般情况下,教练对运动员实行专项的大肌肉群训练,却轻视小肌肉群,进而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失衡,相比之下小肌肉群更加脆弱,特别是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非常容易导致小肌肉群损伤。通过对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能够平衡两者的力量,能更加顺利的完成高难度的技术动作,进而更好的保护运动员身体,促进运动员全面的发展与进步[1]。

二、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的作用

(一)从力学方面分析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的作用

1.顺势收缩力

大肌肉群是人体力量的主要来源,但小肌肉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肌肉群产生力量之后,紧接着小肌肉群开始产生收缩力量,进一步增强人体整体的力量,加快人体运动速度,在跳远、游泳等体育运动项目中作用显著,对体育竞技成绩影响较大[2]。

2.及时用力

小肌肉群是确保大肌肉群力量方向的重要支撑,大肌肉群在产生力量时,小肌肉群伴随着发力,对大肌肉群的力量方向进行纠正与引导,防止动作过大引起的反作用力。例如运动员在进行奔跑时,大腿中的小肌肉群帮助整体力量的到位,促进力量的更有效的发挥,提高两腿的变换频率。

3.等长收缩

小肌肉群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平衡的作用,在运动员进行运动或竞技时,身体的移动需要一个稳定支持点,而由于一些小肌肉群的等长收缩作用,固定了相关的运动关节,实现了运动员身体的稳定。

(二)从生理学方面分析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的作用

肌肉力量的强弱是由中枢神经决定的,为了充分发挥出肌肉的力量,一是通过调动更多的运动单元投入到运动竞技中,二是经过加快神经冲动次数增加肌肉力量。通常情况下,在运动员肌肉力量施展高于85%时,需要加快神经冲动次数作为支撑,而低于85%时,则需要较多的运动单元参与进来[3]。在高水平的体育运动与竞技中,运动员力量发挥的差距决定了成败,所以要加强对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其运动支撑作用。

三、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把握训练时机,充分锻炼小肌肉群

小肌肉群训练的时间是有最佳训练窗口的,通常情况下,女生在11岁左右,男生在12~15岁之间,此时期正是女生男生快速成长阶段,也是力量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要抓住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的有利时机,从小开始对小肌肉群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促进运动员快速健康成长。

(二)掌握训练原则,保证训练效果

在体育运动竞技时,运动员如何进行正确发力,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建立起肌肉用力顺序的条件反射,在对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时,要遵循一些特定的原则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小肌肉群及其力量的增长,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在运动之前,要确保大肌肉群处在等长收缩的情况下,通过小肌肉群力量的施展克服大肌肉群力量发挥的阻力;其次,让一些肢体保持一定的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多关节肌的参与,把力量放在训练的小肌肉群中,对其进行定向训练;第三,在对小肌肉群进行训练时,大肌肉群应处在疲劳状态下。

(三)注意大小肌肉群的关联,促进全身均衡发展

当运动员开展肌肉力量锻炼过程时,要注意大小肌肉群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首先对大肌肉群开展训练,其次开展小肌肉群的训练,强化对肌肉力量的薄弱处,促进身体的均衡发展,防止同时对一块肌肉群进行训练,让肌肉群拥有时间调整和恢复,保证训练作用的有效发挥[4]。

(四)预防运动创伤,保护运动员安全

保证运动员的安全是体育训练和运动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日常的运动与竞技中,运动员容易造成运动创伤,进而影响了竞技成绩以及运动员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首先,在体育运动和竞技中,运动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和热身运动;其次,可能由于运动场地、运动设施设备的问题和缺陷,造成了运动员的运动创伤;第三,在体育运动与竞技中,运动员走神或情绪波动,影响了技术动作的发挥,造成失误或偏差进而引起运动创伤,所以无论在日常训练还是竞技中,运动员要注意力集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负重训练法

负重训练法主要有负重弓步前蹬走、凳上负重提踵等。第一,负重弓步前蹬走就是运动员在前进状态时,一腿向前,一腿用力向后伸,形成弓箭步;第二,凳上负重提踵就是身体脚着地,腿与膝关节形成九十度,在膝上加上负重,两只脚同时做提踵训练,下落时缓慢,上升时快速。

(二)橡皮条训练法

利用橡皮条进行俯卧收小腿训练等。第一,俯卧收小腿训练就是把踝关节用橡皮条进行捆绑,开展屈膝动作,脚后跟最大限度的的贴近臀部;第二,原地大小折叠跑就是在站立的状态下,把踝关节用橡皮条进行固定,原地进行大小腿折叠跑动作,通过橡皮条训练法可以帮助提高小肌肉群的收缩力量和速度。

(三)全蹲训练法

全蹲训练法主要加强对踝关节和脚掌的锻炼。第一,全蹲跳法就是运动员将两腿自然开立,脚尖向前,整个身体保持全蹲的状态下,借助踝关节的支撑力,脚掌蹬地向前方进行运动,此训练法主要是增强对脚掌与踝关的锻炼。第二,全蹲走法就是运动员将两腿自然开立,脚尖向前,整个身体保持全蹲的状态下,利用踝关节与脚掌的力量向前走动,同时,两只手进行摆动,在行走的过程中借助脚掌和踝关节的力量,其中膝部也需要参与蹬伸之中[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在体育运动中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教练与运动员的关注。尽早的抓住小肌肉群锻炼的有利时机,遵循科学的、系统的原则与方法强化开展小肌肉群及其力量的锻炼,从而促进运动员全面均衡的发展,增强其运动能力,在体育运动和竞技中充分展现运动员的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家磊,刘根平.体育运动中的小肌肉群及其力量训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94.

[2] 冯宝葆.浅谈小肌肉群训练对运动能力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17):44.

篇13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重庆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训练队作为研究对象。以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19名教练员,86名田径运动员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采用计算机检索法,从学校图书馆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通过查询中国期刊网,在体育类数据库以“田径运动发展”“重庆市田径运动发展”为检索词查阅文献,并参考了《运动训练学》《体育科研方法》等本x究相关的书籍和论著,以了解与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调查和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

根据论文的需要,设计了关于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教练员、运动员调查问卷,并针对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问卷的发放调查。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发放于2013年5月,笔者实地进行发放和回收,给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19名教练员和86名运动员。以下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3.实地调查法

通过亲生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实习,对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田径运动训练开展情况,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从而探讨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田径运动训练开展的具体情况。

二、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基本概况

重庆体育运动学校是重庆市唯一的一所体育类专业学校,是重庆是最高级别的运动学校,属市体育局主管,有一套班子和后勤服务保障队伍,承担为重庆市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为社会培养体育服务和从业人员,并且肩负着解决市体育局下属训练单位适龄学生就读中专取得中专文凭的任务,有专业运动队承担全国运动会任务,同时带有二、三线训练队伍,主要是加梯队建设,也从事群众建身活动的开展。

三、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教练员调研分析

(一)教练员年龄结构

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员的年龄结构体现了教练员群体的实力和创造力。年龄在50岁的教练员占总调查人数40%,这是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教练员的中流砥柱。36~40岁的教练员占21%,41~45岁的教练员占15%。教练员以年龄较大的为主,需要吸纳一些优秀的年轻教练员补充团队力量。

(二)教练员的运动技术等级

重庆体育运动教练员的运动技术等级统计如下:

由表可见,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教练员以前运动成绩较好,均在国家二级以上,其中一级以上运动水平占到了66.7%。

四、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运动员调研分析

(一)运动员年龄结构

对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训练运动员基本情况的调查,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86名田径运动员,其中男生64名,占74.4%,女生22名,占25.6%。

(二)运动员等级调查

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运动员运动等级的高低,是运动员训练成果或比赛成绩的体现,评定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主要就是比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运动员等级。运动健将4人,占总人数8.1%;国家一级运动员20人,占23.3%;国家二级运动员为44人,占51.2%,二级一下的运动员占到17.4%,可以看出运动员的整体成绩比较乐观,通过二级运动员及以上水平的人数达到82.6%。

结论:针对于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教练员和运动员做了简单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数据,希望对后期研究重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田径运动的研究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