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的形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外阅读的形式

篇1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一、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读物,使学生内心世界产生震荡

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相机引领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了作者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外,还体会到了文中渗透着的人文关怀,感受到法布尔的人性关照虫性,对渺小的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课外阅读

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一文中说:“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智能,提高语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使感知的内容立体化,思考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都得到提高。应因而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间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出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作为教师遵守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课内课外相得益彰,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反之,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学生用课外学到的知识来弥补课内的不足与空白。既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又使学生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还吸引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记得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上课初始,当我问谁对蟋蟀有哪些了解时,学生除了介绍蟋蟀的生活习性,讲有关它的故事外,还有的学生拿出《昆虫记》为我们读了一首描写蟋蟀的小诗,当时就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想此时,孩子们的情绪是高涨的,课外阅读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因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敏捷的。他们除了从课文中体会到了蟋蟀的聪明,勤劳,专注,还融合了课外阅读的理解,认为蟋蟀还不悲观,有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的认识之所以这么深刻,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所说:“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的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

其次,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恰好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表述。什么是个性化表述?个性化表述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统一下的概念,它的内核,一个是“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个是“特色”:是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独特的言语传递。而这个“真”、“特色”依赖于作者本身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认识的丰富,体验的积累和扩展。作文本该去陈述什么,显示什么,传递什么,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作文仅是像数理化一样的作业,希望有一个套路,然后找一些东西填充。因为应试,更有空的假的充斥其中。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感悟和体验。文字形成的空间远不止文学,它的世界很大,很丰富。在目前学生生活接触面普遍较窄,缺乏更丰富多彩的第一性的生活感受的情况下,阅读是写作个性化的最好的策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在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就在于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特别是构思上的巨大援助力。

三、智育“学困生”,阅读是关键

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促进个性健康的发展。把“学困生”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让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趣更严重,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提高语文成绩。苏霍姆利斯基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需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有预见地引导学困生阅读课外书籍,能够丰富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指导学生读一些励志书籍或文章,谈感受,增强他们战胜学习上困难的信心;引导学生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仿写想象类的小练笔,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推荐阅读古典名著、科普类小品文,选喜欢的情节或段落写在笔记本上,背诵优美句段;找学生座谈,谈谈阅读的收获和感受。

从以上具体操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个别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会拿起课外书读。而且一些家长也说孩子在做阅读题时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也比以前会写作了。我想随着这些学生课外阅读量地不断增大,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会由浅入深,从而深入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功底的形成,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让学生置身书香环境、饱受书香熏陶已引起语文老师的广泛关注。为使学生把阅读成为平时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兴趣是课外阅读的基石。因此,要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一、做学生的阅读向导――激发兴趣

1.大声读给孩子听,引领孩子亲近书籍。

从孩子入学开始,一有空闲,我都会读绘本书给孩子听,在我读着《逃家小兔》、《可爱的鼠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书籍时,孩子进入了美妙的世界。老师读一本孩子们就会爱一本,回家后会叽叽喳喳地和家长讲起书中的故事。读书给孩子听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看书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当孩子在茫茫书海中寻觅时,我常会有意识地向孩子推荐书籍,并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在2011年的汶川地震纪念日到来时,我向学生推荐了秦文君的《云裳》。我首先把封面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读读书名,再结合封面图画展开猜测。然后,我给孩子们朗读了云裳和毛毛在地震发生后埋在废墟中互相鼓励的一段描写,当读到:“云裳听不到毛毛的声音了……”我戛然而止,让孩子进行猜测,孩子们渴望阅读这本书的情感自然流露,这时,我给孩子们发下这本年级漂流图书,惊喜地看到孩子们课余时间都在埋头阅读。我还用这样的方式向孩子们推荐了《大林和小林》、《夏洛的网》、《弯弯》、《草房子》等书籍,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有时,我会事先选好大家喜欢的一本书,让学生轮流读给大家听,从第一个学生开始一个章节或是一个故事,孩子们越读越流畅,越读越喜欢,越读参加的人越多,这样循环读下去,读完整本,在大声朗读中,孩子们变得兴趣盎然,实在令人惊喜。

2.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对于教材中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有些文章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欲望,我会在孩子学完课文后推荐让学生深入阅读的其他书籍。在学了《狐假虎威》这篇文章后,学生喜欢读故事的情绪自然流露,于是我向学生推荐了《成语故事》。在学生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我带着学生走进了名著《水浒传》。这样的推荐一方面节省了学生查找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在无形中告诉学生“这些书我都读过了”,为学生树立了课外阅读的榜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建设班级阅读环境――保持兴趣

教室就是孩子的阅览室,班级书柜是流动图书的主阵地,家长是阅读的汩汩清泉。

1.让图书流动起来。

在班级后面的书柜中有学校为孩子们配的营养套餐――课外书,还有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图书。首先,我与其他平行班级联系,开展学校配备的图书漂流活动,每月与一个班级进行图书交换,使孩子不断被一些新书吸引。其次,孩子自带的图书进行自由交换,当交换阅读了五本书时,我会给孩子发一张喜报,举行非常隆重的颁奖会,给每个得奖的孩子拍照,送上颁奖词,并且给予物质或是行为上的奖励,让孩子体味到阅读的成就感。

2.让班级的墙壁会说话。

我在班级的墙上开辟了“小蜜蜂书屋”展示角,孩子在阅读整本书后,用手抄报、读书卡的形式张贴自己的阅读收获,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使墙壁成了流动图书的舞台。学生能从大家的阅读展示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始终处于积极参与阅读的状态。

3.招聘故事爸爸、故事妈妈。

亲人的声音永远是最亲切的。我发动少部分家长进教室,当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我特别感动的是有位孩子的奶奶,她是奶奶辈中读书比较好的,她特别支持我,第一个报名。每次来她都会来与我交流:今天要讲哪个故事,用怎样的方法读。她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孩子们特别喜欢她,每次看到她都会叫她“故事奶奶”。

篇3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可以扩展小学生的眼界与学识。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那么,如何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教学实践证明,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可以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切活力的源泉。”学生感觉读书是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去读,将课外阅读视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策略。为了让学生对读感兴趣,老师要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读书环境中。让学生迷于读书,主动去读书,老师要最大化让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为此在实际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形式;1.以故事为导语。教师可以把篇幅较大的读物压成一个小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和原故事相关的问题做引导语,挖掘学生的爱好,进一步研析原著。引导学生读《老人与海》,提出问题:“老人是如何一个人呢?读完后告诉老师。”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 2.通过课文激发学生求知欲。《武松打虎》一文讲后,问学生们:“还想知道武松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三水浒传》。” 3.不断开展课外阅读相互交流。让学生说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影响,比较谁的知识多,谁知道的故事多,谁知晓的人物多,并进行文学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支持学生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早读时间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老师要注重把握度,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贪多,做到精读细读,慢慢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并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二、学校建立阅读基地,塑造轻松阅读的氛围

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行不言之教”的作用。老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心无杂念融入到读书氛围中。如何去打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呢,这就需要学校有足够的书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阅读基地建设。针对阅读基地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以学校为中心。使学校的图书室与阅览室合为一体,应当有丰富的书籍,以供在校生阅读。第二,建立以年级为中心的读书室。这个读书室以服务不同年级阅读为宗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的主打阵地,可以摆放各种书目供不同爱好学生阅读,当然老师也可以将其推荐书目组成一个推荐书目架以使一些学生可以有重点阅读。针对阅览室里的书,老师可以依据所教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当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学习《父亲》一课时,教师挑选一批关于作者的故事书,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陶渊明、朱自清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陶渊明”“读点朱自清”。第三,班级图书架。这个图书架的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学生提供一部分,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可以营造很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创造宁静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领略知识的力量,改变以往任务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少年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篇4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有严格的规定性,内容统一,进程同步,管理划一等,不能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特点。结果阅读能力强些的孩子把它当作一项作业,阅读能力差点的孩子根本就是勉强抓了个头,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认识上对阅读的概念与行为“拘谨”起来,把它视作很“专业”的东西敬畏起来,不会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读,最终导致许多孩子不爱看书。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作者的儿子在美国上学,一天在路上遇到邻居家的小孩,只比他儿子高一二个年级,他儿子想跟那个小孩子一起玩,那个小孩兴高采烈地说,他很忙,要去图书馆。教师布置了一个题目,让学生们列出自己身边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查出它们的化学成分,并写出一些基本的化学元素的名称。至于具体选择哪些日常生活用品,并没有具体要求,比如厨具类就有铁锅、不锈钢锅,糕点类也有奶油蛋糕、巧克力蛋糕、苹果派、草莓果酱夹心饼等,名目繁多,教师并不作统一的要求,只要你有理有据就可以。后来听说,这项作业孩子们做得五花八门,觉得好玩极了。他们通常都先选自己好奇的东西,然后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项作业孩子们读了大量文章,某些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大人。听了这个故事,我对孩子阅读价值取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阅读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也随之改变。

1.阅读目标的选择性

课外阅读不是我们原有的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加强,所以目标的确定不应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首要,更不应违背孩子的个人喜好而做统一的要求,要尊重孩子,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自行确定其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无负担的享受,还了生命多彩的真面目,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2.阅读材料的广泛性

课本上的材料大多是文学类的,偶尔有些其他材料也是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更何况有一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需要让孩子阅读报刊杂志,补充些科技类读物。如:生活小常识、自然知识、人类未解之谜、科技类读物等;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看通讯报道、时事评论、人物传记等。科技的发展使阅读媒介大大扩大,网络使孩子可以进行更有趣、更立体、更复杂的阅读。因此,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有效的工具,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中驰骋,在自由阅读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样说,并不是任孩子自己选择,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还是要进行宏观调控。我在选择阅读内容方面注意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原则。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进步很快,教师编选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的识字量、识字能力等因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文字覆盖面应稍稍大于学生的识字量。(2)趣味性原则。所编、选的内容应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图文结合的图画书,情节离奇的故事,令人称奇的太空知识、动物知识等。(3)高尚情趣原则。文章能给学生一些心灵的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4)适于朗读原则。朗读最大的特点是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当然,教师优美的朗读是促进孩子阅读兴趣的强化剂。

3.阅读的实践性

篇5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获取信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中优秀与否取决于他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级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5万字。那么,如何把低年级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低年级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呢?

一、转变家长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在农村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能读、能背课本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乖孩子。家长们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很少去阅读书籍,他们全然不知,课内学习后还需要课外阅读。所以,转变家长们原有的狭隘的观念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前提条件。为此,在孩子们踏进小学大门的第一天第一节课,我为孩子们展示了在他们书包中找不到的《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告诉他们,这就是课外阅读的课外书;在第一次对学生提要求时,我说“孩子们,你们的书包天天至少要带一本课外书。”在第一次家长会时,我告诉家长:“你们不仅要辅导孩子们的作业,还要督促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让家长们从孩子们一上学就高度重视课外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不久,识字量少,如果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读书的兴趣。教师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利用时间绘声绘色地为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鼓励他们自己也像老师一样自己读,自己讲,并把课外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分享,形成读书的氛围。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有劲,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三分中课外阅读交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除此,我还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如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小博士”、“智多星”等,使学生中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从书学到丰富的知识,才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爱上课外阅读。

三、推荐课外读物,引导阅读方向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现在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阅读。农村家长和孩子们的鉴赏能力、免疫能力差,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推荐课外读物的工作。我认为,凡是对学生有教育性、益智性、趣味性的,不管是漫画,还是小人书,只要学生喜欢,爱读,都可以让他们尝试。如《睡前好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低幼版、《儿歌》、《日记起步》等等。

四、家校互动,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对于识字量不多的低年级孩子来讲,刚开始阅读有些困难,这就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孩子们上一年级时,我就让家长每天带头和孩子一起阅读,定期和孩子一起上书店购买课外书籍。二年级时,我就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保证每个孩子每天应有30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家长每天督促检查孩子的阅读情况。有些家长喜欢用提问抽查的方式,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不管哪种方式,只要家长做了,孩子们的阅读肯定就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落到了实处。为了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我专门设计了“课外阅读记载本”,让家长填写。主要内容有:读物名称____、阅读字数____、阅读时间____、家长签字____。在学校,除了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交流”外,我校还开设了每天20分钟的“读经典”,让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家校互动,就把课外阅读做得实实在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