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外阅读的形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一、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读物,使学生内心世界产生震荡
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相机引领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学生从中不仅感受到了作者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外,还体会到了文中渗透着的人文关怀,感受到法布尔的人性关照虫性,对渺小的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课外阅读。
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
二、不善于阅读,就不善于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一文中说:“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智能,提高语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散思维,使感知的内容立体化,思考能力和创新质疑能力都得到提高。应因而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间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出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作为教师遵守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课内课外相得益彰,让学生“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反之,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学生用课外学到的知识来弥补课内的不足与空白。既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又使学生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还吸引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记得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上课初始,当我问谁对蟋蟀有哪些了解时,学生除了介绍蟋蟀的生活习性,讲有关它的故事外,还有的学生拿出《昆虫记》为我们读了一首描写蟋蟀的小诗,当时就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想此时,孩子们的情绪是高涨的,课外阅读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因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敏捷的。他们除了从课文中体会到了蟋蟀的聪明,勤劳,专注,还融合了课外阅读的理解,认为蟋蟀还不悲观,有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的认识之所以这么深刻,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所说:“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的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
其次,写作需要阅读,阅读能发展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情感,阅读的情景会激活人的不同体验,让人生成个性化的感悟。恰好现今我们倡导作文的个性化表述。什么是个性化表述?个性化表述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统一下的概念,它的内核,一个是“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个是“特色”:是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是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己眼中的外部世界,是能承载这些内容的独特的言语传递。而这个“真”、“特色”依赖于作者本身的丰富——情感的丰富,认识的丰富,体验的积累和扩展。作文本该去陈述什么,显示什么,传递什么,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作文仅是像数理化一样的作业,希望有一个套路,然后找一些东西填充。因为应试,更有空的假的充斥其中。选择阅读,就是选择感悟和体验。文字形成的空间远不止文学,它的世界很大,很丰富。在目前学生生活接触面普遍较窄,缺乏更丰富多彩的第一性的生活感受的情况下,阅读是写作个性化的最好的策动,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在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就在于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特别是构思上的巨大援助力。
三、智育“学困生”,阅读是关键
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促进个性健康的发展。把“学困生”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让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趣更严重,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提高语文成绩。苏霍姆利斯基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不需要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所以,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有预见地引导学困生阅读课外书籍,能够丰富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指导学生读一些励志书籍或文章,谈感受,增强他们战胜学习上困难的信心;引导学生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仿写想象类的小练笔,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推荐阅读古典名著、科普类小品文,选喜欢的情节或段落写在笔记本上,背诵优美句段;找学生座谈,谈谈阅读的收获和感受。
从以上具体操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个别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会拿起课外书读。而且一些家长也说孩子在做阅读题时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也比以前会写作了。我想随着这些学生课外阅读量地不断增大,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会由浅入深,从而深入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功底的形成,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让学生置身书香环境、饱受书香熏陶已引起语文老师的广泛关注。为使学生把阅读成为平时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兴趣是课外阅读的基石。因此,要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一、做学生的阅读向导――激发兴趣
1.大声读给孩子听,引领孩子亲近书籍。
从孩子入学开始,一有空闲,我都会读绘本书给孩子听,在我读着《逃家小兔》、《可爱的鼠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书籍时,孩子进入了美妙的世界。老师读一本孩子们就会爱一本,回家后会叽叽喳喳地和家长讲起书中的故事。读书给孩子听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看书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当孩子在茫茫书海中寻觅时,我常会有意识地向孩子推荐书籍,并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在2011年的汶川地震纪念日到来时,我向学生推荐了秦文君的《云裳》。我首先把封面展示给孩子看,让孩子读读书名,再结合封面图画展开猜测。然后,我给孩子们朗读了云裳和毛毛在地震发生后埋在废墟中互相鼓励的一段描写,当读到:“云裳听不到毛毛的声音了……”我戛然而止,让孩子进行猜测,孩子们渴望阅读这本书的情感自然流露,这时,我给孩子们发下这本年级漂流图书,惊喜地看到孩子们课余时间都在埋头阅读。我还用这样的方式向孩子们推荐了《大林和小林》、《夏洛的网》、《弯弯》、《草房子》等书籍,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有时,我会事先选好大家喜欢的一本书,让学生轮流读给大家听,从第一个学生开始一个章节或是一个故事,孩子们越读越流畅,越读越喜欢,越读参加的人越多,这样循环读下去,读完整本,在大声朗读中,孩子们变得兴趣盎然,实在令人惊喜。
2.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对于教材中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有些文章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欲望,我会在孩子学完课文后推荐让学生深入阅读的其他书籍。在学了《狐假虎威》这篇文章后,学生喜欢读故事的情绪自然流露,于是我向学生推荐了《成语故事》。在学生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我带着学生走进了名著《水浒传》。这样的推荐一方面节省了学生查找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在无形中告诉学生“这些书我都读过了”,为学生树立了课外阅读的榜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建设班级阅读环境――保持兴趣
教室就是孩子的阅览室,班级书柜是流动图书的主阵地,家长是阅读的汩汩清泉。
1.让图书流动起来。
在班级后面的书柜中有学校为孩子们配的营养套餐――课外书,还有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图书。首先,我与其他平行班级联系,开展学校配备的图书漂流活动,每月与一个班级进行图书交换,使孩子不断被一些新书吸引。其次,孩子自带的图书进行自由交换,当交换阅读了五本书时,我会给孩子发一张喜报,举行非常隆重的颁奖会,给每个得奖的孩子拍照,送上颁奖词,并且给予物质或是行为上的奖励,让孩子体味到阅读的成就感。
2.让班级的墙壁会说话。
我在班级的墙上开辟了“小蜜蜂书屋”展示角,孩子在阅读整本书后,用手抄报、读书卡的形式张贴自己的阅读收获,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使墙壁成了流动图书的舞台。学生能从大家的阅读展示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始终处于积极参与阅读的状态。
3.招聘故事爸爸、故事妈妈。
亲人的声音永远是最亲切的。我发动少部分家长进教室,当故事爸爸故事妈妈。我特别感动的是有位孩子的奶奶,她是奶奶辈中读书比较好的,她特别支持我,第一个报名。每次来她都会来与我交流:今天要讲哪个故事,用怎样的方法读。她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孩子们特别喜欢她,每次看到她都会叫她“故事奶奶”。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可以扩展小学生的眼界与学识。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那么,如何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教学实践证明,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可以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切活力的源泉。”学生感觉读书是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去读,将课外阅读视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策略。为了让学生对读感兴趣,老师要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读书环境中。让学生迷于读书,主动去读书,老师要最大化让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为此在实际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形式;1.以故事为导语。教师可以把篇幅较大的读物压成一个小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和原故事相关的问题做引导语,挖掘学生的爱好,进一步研析原著。引导学生读《老人与海》,提出问题:“老人是如何一个人呢?读完后告诉老师。”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 2.通过课文激发学生求知欲。《武松打虎》一文讲后,问学生们:“还想知道武松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三水浒传》。” 3.不断开展课外阅读相互交流。让学生说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影响,比较谁的知识多,谁知道的故事多,谁知晓的人物多,并进行文学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支持学生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早读时间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老师要注重把握度,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贪多,做到精读细读,慢慢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并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二、学校建立阅读基地,塑造轻松阅读的氛围
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行不言之教”的作用。老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心无杂念融入到读书氛围中。如何去打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呢,这就需要学校有足够的书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阅读基地建设。针对阅读基地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以学校为中心。使学校的图书室与阅览室合为一体,应当有丰富的书籍,以供在校生阅读。第二,建立以年级为中心的读书室。这个读书室以服务不同年级阅读为宗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的主打阵地,可以摆放各种书目供不同爱好学生阅读,当然老师也可以将其推荐书目组成一个推荐书目架以使一些学生可以有重点阅读。针对阅览室里的书,老师可以依据所教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当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学习《父亲》一课时,教师挑选一批关于作者的故事书,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陶渊明、朱自清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陶渊明”“读点朱自清”。第三,班级图书架。这个图书架的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学生提供一部分,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可以营造很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创造宁静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领略知识的力量,改变以往任务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少年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读书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有严格的规定性,内容统一,进程同步,管理划一等,不能照顾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特点。结果阅读能力强些的孩子把它当作一项作业,阅读能力差点的孩子根本就是勉强抓了个头,最后不了了之。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认识上对阅读的概念与行为“拘谨”起来,把它视作很“专业”的东西敬畏起来,不会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读,最终导致许多孩子不爱看书。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作者的儿子在美国上学,一天在路上遇到邻居家的小孩,只比他儿子高一二个年级,他儿子想跟那个小孩子一起玩,那个小孩兴高采烈地说,他很忙,要去图书馆。教师布置了一个题目,让学生们列出自己身边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查出它们的化学成分,并写出一些基本的化学元素的名称。至于具体选择哪些日常生活用品,并没有具体要求,比如厨具类就有铁锅、不锈钢锅,糕点类也有奶油蛋糕、巧克力蛋糕、苹果派、草莓果酱夹心饼等,名目繁多,教师并不作统一的要求,只要你有理有据就可以。后来听说,这项作业孩子们做得五花八门,觉得好玩极了。他们通常都先选自己好奇的东西,然后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项作业孩子们读了大量文章,某些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大人。听了这个故事,我对孩子阅读价值取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阅读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也随之改变。
1.阅读目标的选择性
课外阅读不是我们原有的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加强,所以目标的确定不应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首要,更不应违背孩子的个人喜好而做统一的要求,要尊重孩子,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自行确定其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无负担的享受,还了生命多彩的真面目,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2.阅读材料的广泛性
课本上的材料大多是文学类的,偶尔有些其他材料也是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的,更何况有一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需要让孩子阅读报刊杂志,补充些科技类读物。如:生活小常识、自然知识、人类未解之谜、科技类读物等;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看通讯报道、时事评论、人物传记等。科技的发展使阅读媒介大大扩大,网络使孩子可以进行更有趣、更立体、更复杂的阅读。因此,应该充分运用这个有效的工具,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中驰骋,在自由阅读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样说,并不是任孩子自己选择,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还是要进行宏观调控。我在选择阅读内容方面注意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原则。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进步很快,教师编选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的识字量、识字能力等因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文字覆盖面应稍稍大于学生的识字量。(2)趣味性原则。所编、选的内容应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图文结合的图画书,情节离奇的故事,令人称奇的太空知识、动物知识等。(3)高尚情趣原则。文章能给学生一些心灵的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4)适于朗读原则。朗读最大的特点是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当然,教师优美的朗读是促进孩子阅读兴趣的强化剂。
3.阅读的实践性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获取信息。一个人在信息社会中优秀与否取决于他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成正比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阅读浅近的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级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5万字。那么,如何把低年级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低年级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呢?
一、转变家长观念,重视课外阅读
在农村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能读、能背课本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乖孩子。家长们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很少去阅读书籍,他们全然不知,课内学习后还需要课外阅读。所以,转变家长们原有的狭隘的观念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前提条件。为此,在孩子们踏进小学大门的第一天第一节课,我为孩子们展示了在他们书包中找不到的《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告诉他们,这就是课外阅读的课外书;在第一次对学生提要求时,我说“孩子们,你们的书包天天至少要带一本课外书。”在第一次家长会时,我告诉家长:“你们不仅要辅导孩子们的作业,还要督促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让家长们从孩子们一上学就高度重视课外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不久,识字量少,如果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读书的兴趣。教师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低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利用时间绘声绘色地为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鼓励他们自己也像老师一样自己读,自己讲,并把课外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分享,形成读书的氛围。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有劲,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三分中课外阅读交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除此,我还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如每周评选“阅读之星”、“小博士”、“智多星”等,使学生中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从书学到丰富的知识,才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爱上课外阅读。
三、推荐课外读物,引导阅读方向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现在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阅读。农村家长和孩子们的鉴赏能力、免疫能力差,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推荐课外读物的工作。我认为,凡是对学生有教育性、益智性、趣味性的,不管是漫画,还是小人书,只要学生喜欢,爱读,都可以让他们尝试。如《睡前好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低幼版、《儿歌》、《日记起步》等等。
四、家校互动,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里进行,对于识字量不多的低年级孩子来讲,刚开始阅读有些困难,这就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孩子们上一年级时,我就让家长每天带头和孩子一起阅读,定期和孩子一起上书店购买课外书籍。二年级时,我就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保证每个孩子每天应有30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家长每天督促检查孩子的阅读情况。有些家长喜欢用提问抽查的方式,有些家长喜欢让孩子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不管哪种方式,只要家长做了,孩子们的阅读肯定就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落到了实处。为了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我专门设计了“课外阅读记载本”,让家长填写。主要内容有:读物名称____、阅读字数____、阅读时间____、家长签字____。在学校,除了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交流”外,我校还开设了每天20分钟的“读经典”,让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家校互动,就把课外阅读做得实实在在。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提倡兴趣先行的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兴趣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是一个基础性的教学阶段,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语言的运用练习,都离不开学生的专注和兴趣。在推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寻找阅读材料,这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建构写作系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明确自身的阅读目标和方向,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社会经验和写作素材,提升语言的感悟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在课外阅读的推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视野增长的欲望,则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因而课外阅读方式既是对学生的一个经验考量,又是对教师的一个模式重构。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较于课堂书本教学而言,课外阅读活动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气氛,将学生领进语言活用的世界,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领略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生活的点滴,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边阅读边思考,同时做相应的阅读笔记,如此既锻炼语言思维能力,又积累素材。这一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利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如此模式的课外阅读教学,学生便可以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写作能力,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有内涵的文章。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改革之后,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要求不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模式,而是力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建构具有个性特点的写作知识素材体系。小学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就告诉学生和教师,这一模块需要被着重对待,同时也要有策略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照本宣科。因此,针对与写作能力培养的课外阅读教学就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在传统小学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教授才能亦步亦趋地实现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效果并不显著,也缺乏灵活性和灵动性。而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则提倡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具体深化的教育。如上文所言,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育不仅可以建构一个属于学生的素材体系,还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在阅读中,学生会唤起文字情感感悟机制,投入文字的运用和理解中,其写作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自然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4.建构学生的写作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益处,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水平的提升,其都是为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对于尚处于写作能力培养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写作是一项陌生而又不知该如何下手的学习模块,他们缺乏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素材积累,在一开始的写作之中难免会不知所措。课外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的平台,通过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补缺补漏,建立素材库,建构写作思路,从别人的文章里获得写作经验,从而加强自身的写作情感和语言能力表达。
二、具体措施建议
1.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加入课外阅读内容是需要有一个系统和具体的计划的,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又保证学生课外实践的合理利用,综合这二者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在具体的前期实施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课余时间的具体量及学生日常的作业量,将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难度控制在一个可观的范围内,减轻学生的压力。其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了解,具体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计划,从而保证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最后,还需要从内容上有所把控地加入课外阅读的任务,细加甄选可供学生阅读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精选阅读材料
小学生虽然相对而言课业并不繁重,但其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外阅读内容和类别上就需要教师严格把关,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内容。从具体的材料甄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写作教学任务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关的阅读内容,其内容可涵盖历史、地理、科学、生活等不同门类,细化到年龄和接受度。这样既可以有针对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3.写作练习与阅读相结合
作为英语教学的传统经典课程,外报外刊阅读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将“能读懂国内外英语报刊”作为高校英语教学评估要素之一,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对学生报刊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全面扩展到英语教学各个领域,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然而,由于外报外刊时效性强、内容繁杂、语言地道等特点,教学中师生往往很难做到阅读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课时少又影响了学生对新闻事实报道的深入了解而只停留在理解上。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从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选编、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时效性,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1.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理论基础
外报外刊阅读能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其理论依据主要为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和窄式阅读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理论。
1.1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是克拉申(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核心部分,认为学习者要想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置身于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适当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大量的。学生对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地使用语言。克拉申还认为输入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他用“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部分。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达到“i+1”水平时,学习者才容易理解输入语言,再通过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外报外刊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外报外刊具有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字地道时新,话题有趣并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并习得英语的兴趣。此外,外报外刊文章因其不断产生的新词,特殊句法、修辞等的使用和大量西方文化的融入而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外报外刊输入符合克拉申“i+1”的理论假设。
1.2窄式阅读理论
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是克拉申提出的一种外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能力。窄式阅读能够协调阅读过程,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所偏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每一个话题都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及篇章结构,窄式阅读能为读者提供这样的内在视角。窄式阅读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与题材有关的背景知识,并且帮助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文章。
外报外刊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窄式阅读的内容和机会。西方主流报刊和杂志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办报办刊历史和风格,也会聘请专栏记者、评论员、作家等撰写时事报道与评论,因此能实现让学习者阅读同一风格、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词汇、篇章结构理解等能力。此外,不同报纸杂志对同一新闻时事、专题领域等的报道还能体现不同的观点、论调等,因此,通过对比阅读与分析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1.3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应位置及其如何产生意义,并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及其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是动态的,因此要注重语言形式和功能、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并侧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分析和理解语篇信息。语篇分析模式强调从篇章宏观结构入手,分析主题,以及支持主题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在篇章层次、句子层次、词汇层次上达到对语篇的整体把握的目的。
外报外刊文章有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在用词、句法、修辞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阅读外报外刊文章并对其语篇深入分析与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文章主题与大意、辨别作者观点、理清文字逻辑关系,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2.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界定
“时效性”是一个新闻术语,通常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时”,即“及时性”,强调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效”要求新闻从业者以最快速度把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传播开来而让读者迅速了解。外报外刊阅读课程中的“时效性”则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目标各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能自觉阅读最新的新闻事实报道并把阅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兴趣、习惯和生活方式。
2.1课程内容与时效性
在课程内容上外报外刊阅读的时效性体现在选取、组织最新的时事材料提供给学生上。教师每年更换一批教学材料以保证每一届学生都能在此课程中阅读到最新的时事新闻。此外,除了选择、安排、及时更新材料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关注所选材料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做到题材广泛,体裁合理(以叙述、议论、新闻报道类为主),风格多样。
2.2教学方法与时效性
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上,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转移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听、说、读、写、译多渠道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与输出练习,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使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2.3评价方式与时效性
传统纸笔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不能考查学生在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学习后有没有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培养起课后自觉阅读新闻时事的兴趣与能力。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新闻收集与播报、撰写新闻小结与评论、制作新闻简报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兴趣、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
2.4教学目标与时效性
任何教学活动的效果都要体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上。外报外刊作为一门阅读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体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其次,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还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外报外刊知识和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最后让学生养成一种通过阅读报刊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生活习惯。因此,外报外刊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上。
3.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1~2013年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开展了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如下。
3.1持续开发课程内容
要改善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新闻变旧闻的局限,教师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阅读材料,保证学生阅读到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与评论。同时,为了避免自选教材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的问题,选材也要参考传统教材的体例安排。此外,选材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因此,本课程综合传统教材与自选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反馈,设定了“娱乐与名人”、“体坛掠影”、“信息时代”、“拯救地球”、“经济与金融”、“西方风云”、“中国崛起”和“反恐战斗”8个题材作为教学单元。围绕这8个单元,教师从西方主流外报外刊上选取近三年相关报道,再从中选取适合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六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为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师每年都会收集、积累上述8个领域最新的动态与时事新闻,为下一轮外报外刊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做准备。被替换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以增加学生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通过这种“每年收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替换并保留原有教学材料”的方式,本课程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开发模式,同时由于研究者始终围绕一定的领域收集资料,保证了所收集资料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能让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得到积累,从而能够把握某个领域、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阅读兴趣。这种有针对性的持续关注与阅读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与阅读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就会形成既有传承,又凸显时效性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内容,使课程的时效性得以真正的体现与实现。
此外,外报外刊阅读材料对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光靠理解语言文字就很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更可能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相关中文新闻的收听与阅读能为学生更好理解英文新闻报道提供帮助。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为鼓励、督促学生多听多读中文时事新闻。
3.2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与教学手段
传统外报外刊阅读教学与精读、泛读等阅读课程教学方法区别不大,以教师讲、学生听并记笔记为主要方式,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本课程时效性强的特点,单调的上课形式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在课外也不懂得去哪里寻找可供他们阅读的外报外刊。此外,媒体业在网络时代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杂志、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大行其道,尤其在年青一代中更是和世界联系的纽带。因此,本实践研究探索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出发,把课程的触角伸出课堂,综合运用传统报刊、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设备,丰富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式。在学期开学初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西方主流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的网址与网站信息,并为本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公共信箱与空间供学生与教师及时交流、分享课程相关信息。授课也选择在能够上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新时事报道与评论。
3.3探索多种作业与评价形式
时效性强的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并发展学生分析、批判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实践研究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设置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作业形式。
教师对教材8个单元的6篇文章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与目的的作业。对于主干文章(Text A和B),教师设计了详细的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包括是非判断题、填空题、同意释义、翻译、简答等,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延伸阅读文章(Text C和D),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撰写100—150字的内容小结,综合考查学生英语阅读、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教师批改后再结合学生的问题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分析。对于两篇专门针对专八考试的文章,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限时阅读并完成阅读理解题。这样,一部分课堂时间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了学生,鼓励了他们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理解题、写作等作业形式检验阅读能力、发现阅读问题,从而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了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此外,词汇一直是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因为词汇量小,往往在阅读时碰到生词就放弃阅读。因此,本课程专门设计了“My Vocabulary Bank”表格,放在每篇课文后面,要求学生摘录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等,通过上下文猜词义、查阅词典等方式了解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每个学生都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外报外刊的词汇库,并形成了良好的词汇学习方式。为了鼓励学生坚持记录生词,教师要求每篇课文由一位同学具体负责,归纳总结课文的单词、短语和美文美句,经过教师批阅后在全班分享,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共同提高词汇量和学习兴趣。
为了维持学生坚持听新闻、读新闻、了解时事的兴趣与习惯,实践研究还要求学生分组为8个单元的题材收集近两年最重大的新闻,并在课堂内进行新闻综述播报。学生要为每条硬新闻提供相关评论性的软新闻,供感兴趣的同学深入阅读。新闻综述播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搜索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和计算机应用等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知识与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种作业方式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收集新闻时事报道,也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收集的材料也能成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
[2]Krashen,S.D.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TESOL Newsletter,15,23.1981.
[3]Dubin,F.& E.Olshtain.Course Desig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Yalden,J.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端木义万主编.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曹晓敏.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2):127-128.
阅读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
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提高阅读材料的有效性选择、创建优良的阅读环境、科学实施和评价阅读教学实践等,成为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
途径。
一、小学语文阅读的教育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师生与书本对话的一个教育过程。这一阐释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通过阅读教材作为媒体,达到提升师生之间、师生与阅读内容之间的有效交流。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阅读教学时,教师还能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因为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通过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作为人们情感表达的工具。在理解某一语言时,既需要对其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也需要体会语言所在环境的感
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阅读教学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保证阅读质量的基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室阅读环境。在家庭阅读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首先,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等,激发学生家长参与阅读和建设阅读环境的积极性。其次,创建良好的校园阅读环境,指的是学校借助宣传栏、节日活动等开展阅读活动。如:我校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都会开展各种主题的读书节,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再次,创建良好的教室阅读环境,可以通过创建书香班级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加强对小学语文阅读刊物的选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材的选取,是保证阅读练习效果的基础。首先,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读物。因为课外阅读大部分是学生个体形式来开展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组织难度。所以,在阅读任务的安排之前,教师要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对每周要阅读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规划,以此来提升阅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3.着力发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记,通过记录阅读中的精彩词语、美文等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读后感、读后反思等相关文体的撰写。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培养,因为良好的积极性是保证学生独立阅读、高效阅读的基础。
4.科学阅读提升教学有效性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阅读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和总结教材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加强对阅读素材的选择,通过选用合适的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使用、阅读评价标准制定实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5.多途径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课外阅读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阅读课等机会,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交流会。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之间表述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等,组织和实施阅读竞赛、阅读写作等。在日常阅读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查找相关的答案,通过作业的布置,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发展
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阅读教学开展环境的创建中,要多方参与。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活动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有指定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主
动性。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对于学习每一门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阅读为其营造一个特殊的“安静”的语言环境,学习者可以从中习得语言的词汇、文句、文化,等等。对于在中国学习英语,并把英语作为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外阅读更显其重要性。刘承沛认为,“学英语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接触了多少英语和什么样的英语。阅读的语言材料最容易得到,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各种有用的书,好书。”大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是导致英语水平得不到提高的一个根本原因。本人将通过目前大专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课外阅读重要性,分析英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
一、大专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认识
笔者对所在外语学院大二英语专业约150名学生进行调查,仅不到15%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随着网络技术以及媒体广播的发展,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剧。这种更直观的娱乐学习方式使绝大分学生摈弃传统的书籍阅读。在进行英语原文书籍阅读时,由于词汇量不足以及语法的缺陷,大部分学生无法坚持阅读,甚至只看了几行就因种种阅读困难而放弃。图书馆里的英语原文书籍资源有限,内容不够新颖,学生也因借不到书或无法找到喜欢的题材而放弃阅读。
根据笔者的了解,几乎所有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都非常了解。由于自身的惰性,缺乏引导,缺乏资源,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有想法却无行动的状态。大专学生普遍存在一个学习问题,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过分依赖老师的讲学。由于课外阅读是自主学习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而学生恰恰缺乏此项技能,因此,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积极地进行技能实践。
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中国,官方语言为普通话,且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英语通常是作为第二、第三语言的身份出现。语言环境的缺乏,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障碍。如何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是中国学生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阅读,即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最直接的语言环境。英语中的语言技巧,文化,历史,等等,都完整地呈现在书籍中,学生可以在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我对话。
大部分大专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匮乏、表达能力有限、写作水平低等学习问题。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提高词汇量的方法,不同类别的词汇,词汇的不同用法,都完整地体现在书籍中。不同书籍的表达方式及写作风格有所不同,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最直接学习到不同文本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对比起课堂上有限的学习资料,阅读无疑是英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技能。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与行动之间的矛盾,需要英语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有效的调节,以此来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
1、选取阅读材料
大部分学生在选材方面都碰到困难,不清楚哪类书籍适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有帮助。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选取阅读材料。相对于大专一年级的学生,英语教师可选择简文版,减少学生读原文小说的压力。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可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原文小说,并且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可选择文艺类的题材给女学生,选择科幻类的题材给男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
2、纠正阅读中所出现的不良习惯
在阅读中,很多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遇到不会的单词马上查字典,遇到不会的句子马上请教同学老师。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不查字典和请教同学的情况下,进行完整阅读。对于不懂的词汇和文句,可根据上下文进行反复猜测和揣摩。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学习英语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提高阅读的速度。
3、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大部分大专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学习的惰性。因此,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一个课外阅读的计划,促进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可计划一个学期需要读多少本英文书籍;可规定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一本英语原文小说的阅读,等等。这种计划式的课外阅读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初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惰性,提高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频率。
4、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
英语教师在制定课外阅读的计划的同时,应布置好阅读后的任务。检验一个学生是否进行课外阅读,是否有所提高,教师可在阅读计划完成后布置任务。比如,可让学生提交阅读后的英文读后感,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可以对写作能力进一步的深化;可以在阅读前即设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后回答;可以根据文中出现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小测试;等等。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阅读,进行学习。
四、结语
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大专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莫大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习惯,是需要广大英语教师的努力引导,为学生制定计划,即时纠正和检查,引导学生逐渐培养自主阅读的意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37-02[ZW(N]
[作者简介]黄林芳(1973―),女,福建福州人,本科,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新区小学教师,小学中级。
阅读是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技能,2011版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都不是凭空养成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由量变到质变,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曾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这是仅通过教科书无法达到的,所以需要另外有所凭借,这个凭借就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以及养成阅读的习惯。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目标,说明了阅读不仅是读内容,更是“读”方法。方法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了阅读的策略,所以只有通过课外阅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在课外阅读时,学生只是冲着兴趣去读一个作品,而不去体会作品中包含的文体、结构、情感等知识,不去应用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那么课外阅读的作用就很显得轻薄,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差。
一、学习迁移的内涵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属于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普遍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中,有时是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有时是新的经验改变原有经验结构,并形成新的经验结构。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学习者新旧经验的相互影响和整合。通过学习迁移,学习者的经验结构更概括化、系统化,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从迁移过程中经验整合的机制来看,迁移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二、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升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一)利用同化性迁移,提高阅读效率
同化性迁移指的是不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迁移,学生先获得关于某个上位的知识,然后这种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产生影响,这样能节约学习的时间。比如,在学习说明文时,在课内教师通过对教材例文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认识了说明文这一体裁是对某一物件进行说明,一般是从其外形、特征、用途等方面来加以描述,常用到打比方、列数字等写作手法。如果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就可以找一些相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他们就能较快地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顺思路,对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也会有更深的认识。这是通过课内对说明文的学习,形成的对一般说明文的写作手法、顺序的认识,然后直接应用到具体的、新的说明文中。这样大大节约了分析文章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利用顺应性迁移,形成阅读策略
顺应性迁移指的是原有的经验结构难以满足新的经验而发生变化,新的经验促使旧的经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迁移,是学生将经验概括化、类化的过程。通过顺应性迁移,学生能逐渐获得阅读的策略,形成稳定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某个名家作品时,在课内通过对该作品各部分的分析,能够总结出该作品的中心主旨和思想感情,至于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感情的问题,就可交由课外阅读来解决。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同作者的作品,或者介绍作者思想发展历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的作品,又或者是对课内所学作品进行赏析和评价的文章,这能加深学生对该作品和作者的认识,使得学生的思想更为丰富。通过阅读课外材料,学生能形成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和思维,即鉴赏一个文学作品需要综合的信息去提供评价的依据。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课,在教学的最后,可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适时引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推荐《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带领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深沉的爱。这样课内外衔接的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欣赏的能力。这种欣赏的能力不是由教师教会的,须由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当他对某一作品的感触越深,对作者越是有同理心时,他就能越接近作品的核心,这些就成为了他欣赏到的东西,这离不开课外阅读的充实。当他学会从搜集来的阅读材料中形成完整线索,能从同理心中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再遇到下一个阅读对象时,他便会自己去寻找相关素材进行阅读,以完善自己的认识。
(三)利用重组性迁移,丰富阅读积累
重组性迁移指的是原有的经验基本不变,只是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种迁移过程提高了知识的增值性,使学习者的经验更系统化,知识形成一个网络结构,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语文教材因为篇幅有限,只能是一再精选,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例文,不会有什么长篇巨作,这是语文教材的局限之处。若是学生对某一主题的内容或是对某一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比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少年闰土》后,可借机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鲁迅作品《故乡》《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通过品析鲁迅先生力透纸背的笔力,及其作品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练传神的语言,来读懂文章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并体会到鲁迅同情旧社会中的小人物的情感。如此搜集相关主题的名篇佳作或者课文的原著进行阅读,去丰富自己的视野,积累课外的知识经验,逐渐地,学生自身储备知识的网络就会越来越大。
三、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积极创造学习迁移条件,有效衔接课堂内外
迁移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但迁移并非能自然发生。有时候学生的原有经验能够迁移并运用到新的经验当中,但由于原有经验处于一种惰性状态,不能被激活、应用,就不会与新的经验产生作用。要发生迁移,学生的原有经验还需能够被激活、提取,这需要有适当的条件,让学生去发现新旧经验之间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去创造迁移的条件,使课内外衔接起来。
1.选择具有相似性的阅读材料
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而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影响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学生越能发现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就越能实现学习的迁移。如教师可从文章结构的相似度、内容的相关度等方面寻找与教材课文具有相似性的阅读材料,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发生迁移。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迁移能力的高低与其是否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很大的联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后面的学习将更轻松、更独立。学习方法是学习迁移能够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比如,在教学时,教师会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的办法解决生字词,这是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接着再对文章条缕分析,讲解各段落之间的联系,或综观全文大意,提炼中心主旨,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虽各环节的顺序并不一定,但这大致就是阅读作品的方法了。通过教师的指导与教授,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后,便能将这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自主阅读便不是大问题了。
(二)注意适量性原则,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可根据每个单元教学的主题或侧重点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给学生,但数量不宜太多,因学生每周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数量太多的话,学生势必粗略读书,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同时,课外阅读读物不宜全权交由教师来安排,还需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利,让他们享受阅读乐趣。
中国外交官学院、博士生导师素亚青曾指出:“学习英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量阅读,单凭几册课本是学不好英语的。只有在一丝不苟地吃透精度课本的同时,不求甚解地大量阅读,才能培养语感,锻炼英语的应用和思维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确实打好基础。既然广泛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培养学生英语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必要性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1.现行的课文教学篇目少,篇幅短,不能保证充分的阅读活动;2.精读教学担负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故课文生词和新知识点的密度大,不适用于流畅阅读的训练;3.精读实质上是综合训练,大量时间用于为语言点的复习掌握而安排的听、说、写操练上,读的专门训练不够。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有时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喜欢阅读学生,由于知识面比较广,理解力强反应总是很快。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补充。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探索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何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探索和尝试,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1.激发阅读动机,形成阅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习缺乏动机,再好的教育也无法把一个学生变成一个有优秀的学习者,同样,阅读缺乏动力,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为学生注入内部动力,让学生运转起来,变为想阅读,要阅读,并最终真正地行动起来。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地探索。笔者觉得可以从下面几点引发阅读动机。
(1)明确阅读目的。明确阅读目的就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读.理由有两点:①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得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②现阶段的阅读就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目的,便会主动地去实现,并会为之做出持久不懈的努力。
(2)选材要合适。要想学生主动地去读书,必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材料,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地就会读下去。当然选择的材料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材料太难,学生就会有挫败感而最终放弃阅读,但阅读材料太容易,他们又会觉得厌烦而最终失去兴趣,所以阅读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3)建立新型阅读评价机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读书日志来记录每天的阅读情况,并定期阅读并密切关注进步。如图:
阅读记录
姓名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阅读材料名称_________
阅读材料字数_________
阅读时间_________
2.把关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技巧,形成课外阅读能力
在中考的指挥棒下,要有目的地阅读,即要让学生独立阅读,但又不能是“放羊式”的阅读。最好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书、人物传记、历史、地理知识、外国民俗风情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材料,如:在阅读9AUnit5 Hollywood’s all-time best
Audrey Hepburn 一文后让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在阅读9AUnit6 Detective stories一文后让学生阅读一些有趣的故事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思想性强,内容健康;(2)材料难易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3)题材涉及面广,趣味性强;(4)文章体裁多样化;(5)语言地道、规范。读完后应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对其不足也应激发、引导和帮助等。另外,教师还要授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以避免学生盲目阅读,耗时耗力又收效甚微。比如:①快速地浏览。不管生词的存在,把短文从头至尾读一遍,初步了解大意和时态。②巧妙的猜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在进一步精读的基础上,考虑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尽量准确地判断个别生词的含义。③独立的分析。对难度稍大的问题,要在反复精读短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找出答案。④准确捕捉主题句。根据问题划出短文中与之有关的句子,以便正确做题。⑤合乎逻辑的判断。对短文中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要根据短文内容,通过认真分析推断,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总之,要让学生感到进步,有成就感。
3.以写促读,培养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训练又可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因此,把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很有必要。
写作必须言之有物,所以离不开素材的积累,而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促进了阅读。教师可以把Free writing作为周末作业,字数在100左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性写作。教师可以用每天的Dailyreport来检查学生的Free writing,写得好的给予表扬,不足的给予指正。也可以把写得特别优秀的作品贴在班级的宣传栏里,供其他学生欣赏。另外,在牛津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中都有一节写作课,教师可以就写作话题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一些好作品。
当然,以写促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还可以利用阅读课中出现的话题,设计一些同步写作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在语言训练中学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给一些阅读文章,让学生就文章内容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等。阅读和写作息息相关,在写作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有话可写,学生对写作的兴趣高了,也会相应地提高阅读兴趣。
虽然笔者的探索培养课外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还在尝试阶段,但学生阅读能力较以前相比,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增加,从应付英语课外阅读到喜欢英语课外阅读,而且积极主动去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外阅读。通过广泛的英语课外阅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大大开阔了眼界,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阅读能力,使英语整体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然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细水长流,贵在坚持,必有所获。
参考文献: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大的教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注重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教育资源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得到了教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小学教学处在教育的初级阶段,教学工作者要适当地引入课外阅读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其对语文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下面将就课外阅读资源的利用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手段
1.为学生营造较为合适的读书环境及氛围
较为合适的读书环境及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合适的读书环境及氛围。例如,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作品展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学间分享自己近期所读到的课外读物,能够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教室的墙壁上粘贴各种具备激励和警醒作用的名言、诗文和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来营造较为浓厚的读书氛围。
2.进行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能够真正地投身于课外阅读中去,需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若处于较为自由的状态下,能够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讲故事、读书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演讲比赛等诸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一种较为感兴趣的环境下掌握各种课外知识。
3.给予适当的指导
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比较喜欢阅读各种形式的课外读物,然而,他们仅仅是想通过阅读课外读物了解其所涉及的故事情节,对于文中所涉及的其他内容仅仅是左进右出,毫不走心,也就涉及不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了。若是学生一直处于这样的阅读状态,那么,开展课外阅读的目的将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提升课外阅读效率。
4.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在小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够将阅读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呢?笔记可以说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教学工作者在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多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进而来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读书笔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样式:(1)提纲式读书笔记,注重作品内容的记录和总结;(2)心得笔记,注重心得体会;(3)摘录笔记,注重文章所涉及的好词佳句。
二、开展课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在教学任务中占很大份额。因此,教学工作中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较为科学地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方法,此外,还要尽最大可能地达到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要求,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真正地融入阅读中去,而不是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学习负担。教学工作者为学生安排的课外读物,要充分考虑其故事性和生动性,适当安排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以讲述的形式将自己所读展示给大家以及对特定作品进行集体阅读等,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2.注重规范学生的阅读方法
进行课外阅读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一样,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课外阅读角度而言,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为欠缺,并且对课外读物的鉴赏和辨析能力差,所以,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学工作者应该给予适当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还应该传授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具体的办法是:(1)传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正确步骤。在学生开始阅读时,教学工作者应该适当传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技巧,即先大致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再进行较为细致的阅读,而且还要适当地思考和做读书笔记。(2)鼓励学生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当属能够使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所以,教学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而有效地提升阅读效率。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较为重要的一项拓展活动,课外阅读在整个素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的开展,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学工作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为重要。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在一种自由、安全、平和的心成下进行独立探究的发现性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和特点、爱好各取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合理进行人生规划。这样的阅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吗?
其次,学生的课外阅读还直接影响到其语文学习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将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没有课外阅读,或不注重课外的阅读,语文新课标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了。况且,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必须立足于大量的阅读。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就从实质上取消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其结果是学生的语文积累极为薄弱,导致语文能力低下。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2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学生的课外阅读同其他的教育较为一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最有效的办法是学校要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同时,从推进课程改革的高度为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办实事。要加强学校班集体的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让学生有稳定的课外阅读场所;订购报刊、新书。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健康的足够的精神食粮。其次,学校班主任应大力宣讲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据了解,有不少学校就缺少这方面的行动。
学校领导要重视。老师还应承担起改善学生家庭课外阅读环境的责任。可以通过家访,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讲明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告诉学生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不可以读,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健康。
3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学生的课外阅读,并非都是开卷有益。还应解决好读什么和时间安排的问题。就很难保证阅读效果。根据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在现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合理分配时间,不浪费有限的阅读时间,在寒暑假,要求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平时则可让学生利用学生、复习功课之余的零星时间多读一些健康的报刊杂志。我们学校近几年来安排;“在文化导读”之课。这项活动开展和很好,有老师引导,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用于学生平时朗读背诵。在课外阅读方面,老师应率先垂范、也要因势利导,老师应里学生读书的示范者。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心得,使学生感知老师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一个学生告诉我说,他在课外学得了查找资料,发现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如抓重点句、精读、略读等方法都用上了,由此感到一种满足和喜悦。
课外阅读需要兴趣。没有兴趣的阅读是无味的,课外阅读也需要生活。因为读书不是一种孤立的精神活动。因为它总是联系到具体的人和事,联系到个人的成足和经历的细节。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不至于一阵风之后的过去了。教师应以兴趣和生活这两个方面去引导,当然,老师还应采用不同的形式的评价来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有效持续的开展,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从而以改进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
4学生的阅读应注意评价
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评价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赏析交流,可从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或一段动人的精辟议论入手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整部作品。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读书乐趣,教师应进行鼓励点评,以此,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又得到了情感的陶冶,思维的启迪及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