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生命科学

医疗生命科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生命科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疗生命科学

篇1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篇2

2014年4月,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提出“医疗城”计划(MedCity),期待把伦敦和英国东南部打造成世界的生命科学首都,并在此建设一个吸引创新与投资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生态系统。

2015年10月,主席访问帝国理工学院哈姆林中心时,带上3D眼镜与最新开发的医疗机器人进行互动,其中包括一个运用于外科手术的蛇形机器人i-Snake。i-Snake不仅具有图像感应导航功能,运动能力也非常强,是专为微创手术设计的。

哈姆林中心的科学家们在医疗机器人微型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已研制出小型手持智能医疗设备和人裸眼无法看到的超微医疗设备。哈姆林中心的科学家表示,“医疗机器人日趋小型化,能通过针头注射进体内,从而避免了任何手术切口。新型机器人还能沿着人体弯曲的结构,抵达目标区域。”

伦敦的顶级大学多年来致力于在医疗领域进行前沿性研究,无论是治疗方案还是医疗设备研发,都将记录在医学科技发展的历史中。

2014年10月,一位因脊髓损伤而导致瘫痪的病人,在接受细胞移植手术后,居然再次恢复行走能力。这一治疗是基于伦敦大学学院(UCL)神经病学研究所教授Geoffrey Raisman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希望在患者脊髓的受损部位上构建一座“桥梁”,让神经细胞能够再生,并覆盖疤痕组织。但什么是这座桥梁的适合材料呢?Geoffrey团队关注到负责嗅觉的神经细胞,因为该细胞是已知能再生的唯一细胞。他们在肢体瘫痪的大鼠身上进行的研究获得了成功。此次,Geoffrey带领团队,将鼻腔细胞移植入脊髓,使得该名患者在瘫痪将近两年后,逐渐呈现复苏迹象并开始重新行走。

Geoffrey教授说:“我们相信这种手术是重大突破,随着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那些在当下感觉前景无望的脊髓损伤致残者来说,将导致历史性的转折。”

伦敦医疗城计划在成立之初,就获得伦敦市长办公室和英格兰高等教育资金协会412万英镑的成立资金。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该计划的合作伙伴。

伦敦医疗城的发展具有先天优势。这里有40多所大学,包括多所全球闻名的高等学府,每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毕业生达到29600人。这里拥有多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孵化器,例如伦敦生物科学创新中心、帝国创新孵化器;也拥有众多生命科学的早期投资基金,如Angels in MedCity(天使在医疗城)、伦敦联合投资基金;这里还拥有享誉世界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包括Wellcom Trust(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癌症研究所;此外,英国三大学术健康科学中心也在伦敦,包括帝国学院学术健康科学中心、国王学院健康合作伙伴,以及UCL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全球知名的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的总部也都在伦敦。

篇3

背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平台

孙博士对记者坦承:他们比较了一些城市,首先选择了北京。因为从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工作并不是仅仅关在实验室就可以做到的。医疗器械的研发涉及到合作伙伴、科研机构以及研究设备等诸多环节,也涉及到和审批及监督单位打交道,这些都是北京的优势。在北京,他们之所以没选择亦庄、大兴等地的园区而选择了位于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园孵化器,则是因为这里背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大平台,而且拥有一支比较专业的为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的团队。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专业化科技园区,它的成立可谓是应运而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被喻为新世纪持续成长的“钻石产业”,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成为各国激烈竞争、势在必夺的战略制高点。而发展生物技术对于发展我国农业、加强医疗保障、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是北京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建设《批复》的精神,发展首都知识经济,所组织开发建设的专业化高科技园区。它以国家生物领域重大项目为主要依托,已成为国家级的生命科学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基地。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具有高起点、开放性等特征,以建设“中国第一、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为目标,面向世界开放,正成为集生命科学研发、企业孵化、中试与生产、成果评价鉴定、生物技术项目展示,风险投资、国际交流、人员培训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园区。

在生命科学园里的生命园孵化器公司于2003年7月成立,注册资金为1100万元,孵化物理空间面积11000平米,提供孵化服务的企业面积超过5万平米。其宗旨在于加速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帮助中小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长。孵化器公司还承担着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运作,并于2004年4月正式面对留学回国创业人士展开服务。

充分发挥专业园区特色

生命园孵化器公司坐落在生命园创新大厦,这座大厦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多功能的会议室、报告厅、公共企业展示区域、公共休息区域等共享空间,同时还建有专业的公共服务及技术平台。

生命园孵化器副总经理范兰丰先生介绍说,生命园孵化器是生命园公司投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目的是为了丰富生命园区的产业服务功能,健全园区服务体系,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我们专注于生物医药,100多家公司全是生物医药企业,而且生物医药基本上涵盖了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有做医疗器械的、有做新药的、有做耗材的,还有做诊断试剂的公司,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外包公司。”正因为大家都是在生物医药产业,100多家公司也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效应。

范兰丰不掩饰这个孵化器的高起点,“既然我们处在北京中关村,这样的话,我们要吸引团队,肯定就是全国最优秀的团队到我们这里来。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留学生回国创业为主,差不多70%的企业都由留学生团队创办,筛选也很严,经我们筛选后入驻的企业比例能达到10%就不错了。”范兰丰说。

按照范兰丰的说法,显然这个孵化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么其到底有哪些优势?范兰丰告诉记者,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全国生物医药行业,甚至在世界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是很有名的一个地方,生命科学园为孵化器搭建了一个大平台。其次,孵化器的工作团队是一个专业的团队,针对医药企业开发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专业平台、人才引进、还有基础设施如实验室建设等。“在北京你想找到上边有纯水,下边有污水处理,然后又通风,还有废弃物回收,并形成了非常好的一个服务体系的孵化器并不容易,说实话,选来选去可能不会超过3个。”

那么孵化器的团队是怎样一支“专业”团队呢?范兰丰告诉记者,目前孵化器的工作人员有12个人,其中学生物、化学,或从这些行业出来的有7个人。另外还有几个人,虽然不是相关专业出来的,但是这么多年和生物医药行业打交道,也学了很多东西。

“专业”的另一个表现是,生命园孵化器公司不仅从房租和服务中获得收入,近年也开始涉足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2008年他们投了一个项目,2009年底退出,获得的资金是原来的三倍。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这支团队对产业有了更深的把握。

几大服务体系同时发挥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43-02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领域的诸多顽疾已经得到有效的根治,不仅实现人类自身寿命的延长,而且提高了生命健康质量。但是,和现代医学发展以及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相对应的则是,医患纠纷频发,既有各种医疗事故,亦有伤医事件的发生,导致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和恶化。因此,在21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生命伦理道德规范,通过伦理道德的手段协调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要缓解当前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局面,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一、生命伦理及其道德原则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尤其是现代化医疗设备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人类生命健康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困扰人类的诸多健康难题已经得到有效地解决。但是也在生命伦理领域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要紧随时展对生命科学领域的要求,构建相应的道德原则,实现生命科学发展的技术化和道德规范化进程。

(一)生命伦理基本概念

生命伦理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克隆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各种伦理方面的争论实现生命伦理的重大发展。“在美国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将他定义为:运用伦理学的方法,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条件下,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包括道德见解、决定、行为、政策等进行系统研究。”随着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趋前沿的今天,生命伦理学已经转变为研究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诸多伦理学问题,属于伦理学领域的交叉型研究学科。

(二)生命伦理领域的道德原则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在生命伦理学领域已经形成四个基本的伦理学原则: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以及公正原则,用来反映涉及生命伦理学的各项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行善原则是生命伦理学原则的核心,集中体现生命伦理学的发展,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本质目的是提高人类生命健康质量,实现疾病的医治和寿命的延长。为了实现生命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在疾病诊治中要践行行善原则,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自主原则强调医疗诊治活动的开展必须得到患者的同意,要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对医疗诊治中可能导致的后果要提前说明,执行与否由患者自主决定,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不伤害原则强调在疾病诊治和医学实验中,避免对患者的伤害,保护患者的人身权益。坚持患者利益为重,做到医学实验风险最小化,增强风险预估。公正原则主要是鉴于医学资源的有限性,在资源分配、利益分享以及风险承担方面,实现程序以及实质上的公正配,并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生命伦理中的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以及公正原则反映了当前生命伦理领域最主要的道德要求,也是我们构建和完善生命伦理体系中必须坚持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原则。

二、医患关系及发展趋势

医患关系是指以患者为核心的群体和以医护人员为核心的群体在患者就诊、住院和疾病康复期间发生的互动关系,是医疗诊治活动中最主要的关系。我们要明晰医患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医患双方在疾病诊治中地位的发展变化,认识当前医患关系发展趋势,对于缓解医患双方紧张对立和信任度降低现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促进作用。

(一)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医疗诊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医患双方拥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在医学实践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尤其是随着公民民利意识的觉醒,医患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践行情况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建立正常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疗诊治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治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最终决断权,其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强弱同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低有紧密联系,对患者疾病的医治有重要影响。医生的权利主要是疾病诊治权、特殊干涉权、宣告死亡权、隔离患者权、工作学习权以及参与建议权。上述权利是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本质决定的,也是我国法律对医生进行医疗诊治活动的尊重和保护,更体现出社会对医生的职业认可。医生的义务包括诊疗疾病和维护健康、解释和说明病情、医疗保密、宣传卫生知识、发展医学科学、参与社会急救、提升人类生命质量。医生权利的实现要以义务的履行为依据。上述义务既是对医生权利的补充,也是国家对医生权利的制度性的规范。

患者的权利是指患者在医疗诊治以及康复过程中所享受的权利,包括基本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维护隐私权、获得休息权以及要求赔偿权。基本医疗权和劳动权一样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享受而且受到保护的一种基本人权,不能因为任何人为的原因导致破坏;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也是患者重要的权利,患者有权知晓医疗诊治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只有在患者或患者家属认可之后医护人员才能进行疾病治疗。患者的义务指患者在患病期间以及接受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所要履行的相关义务,主要包括保持和恢复健康、配合诊治、及时提供疾病变化信息、遵守医疗机构规章制度、支持医学科学发展、遵守法律法规。患者既应保持自身机体的健康,还应在医疗诊治中,及时反映自身病情变化并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医疗诊治过程中,患者只有真正做到上述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疾病的顺利治疗以及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培训事业的进步、患者对民利重视程度的提高,医患关系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患者实现在疾病治疗和诊断康复中话语权的提升,能够运用多种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并未随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进程而得到完善,相反医患双方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现象频繁发生,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和多元化。

当前医患关系领域中的技术化、经济化、民主化趋势凸显,成为我国今后医患关系调整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医患关系的技术化是指随着医疗器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和现代化医学设备在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医生在当前的疾病诊治中更多的依赖医疗设备而不是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导致医患双方之间无法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尽管现代化的医学设备对医生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也导致医生自身人文素养和心理沟通能力的欠缺,为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局面埋下伏笔。医患关系的经济化主要是由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医疗机构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强调和对自身公益职能的忽视,加之医疗保健制度尚未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故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尚不能满足庞大的医疗需求,加剧医疗诊治过程中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引发医患双方之间的紧张对峙局面。医患关系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在当前疾病诊治和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能够在疾病治疗中更加重视和强调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加之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学健康教育的发展,患者自身的医学素养也得到提升,能够对自身的疾病治疗发表更多的专业性的看法并希望医护人员在实际治疗中采纳。

三、医疗纠纷及其道德原则

(一)医疗纠纷频发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对立局面的主要表现是当前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现象,医疗纠纷主要指“医疗单位(包括卫生行政部门)与患者在诊疗、护理、康复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互相冲突,或发生不良后果及对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导致的争议”。同时分为医疗过失纠纷和非医疗过失纠纷,前者是指医护人员在疾病诊治和治疗过程中由于自身过失对患者人身和精神造成的伤害,后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问题所引起的医疗纷争和矛盾对峙局面,亦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由于自身不合理的医疗要求和医治期望引发的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前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患者都有密切联系。首先,尽管我国医疗保健制度初步建立并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仍旧存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医护人员的培训机制尚未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其次,当前医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降低,缺乏积极沟通意识和心理疏导能力,医疗责任心和人文素养较低,过度依赖现代化的医学设备;最后,患者对自身健康值期望过高又缺乏对疾病治疗的专业认知和判断,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不断下降,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医学鉴定结果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往往无法正确的面对疾病治疗的失败,甚至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不适宜的行为。

(二)医疗纠纷涉及的道德原则

为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我们既要注重医疗机构的制度建设,实现医疗机构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亦应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了缓解当前医疗纠纷不断加剧的情势,我们在道德领域形成三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互相尊重原则、社会公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指导和谐医患关系的

构建。

互相尊重原则是一个互动的道德原则,既要求医生在疾病诊治和治疗中对患者生命权和隐私权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采纳患者提出的合理建议;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措施,尊重他们为自身疾病的治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既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又应科学理性面对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风险,杜绝因疾病治疗失败对医护人员进行的身心伤害。

社会公益原则则是强调医学诊治过程不仅要注重对患者自身疾病的治愈,更要注重维护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并且坚持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本。社会公益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要坚持患者利益优先原则,杜绝疾病诊治中出现的医疗腐败现象,在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维护自身公益性职能不变;二是当患者和社会公众发生利益冲突时,要对患者进行劝解、说服,既要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又应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使患者服从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在医疗机构日常管理和医护人员疾病诊治过程中,要求我们既应注重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以人为本”观念的培育;也应提升医护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心理疏导机巧。

四、多方参与共建和谐医患关系

缓解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需要社会、医疗机构、患者以及舆论的共同参与。既要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尊严,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应完善医疗保健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良性沟通机制;同时患者也要理解并信任医护人员的医疗诊断措施,尊重医护人员为自身疾病康复付出的劳动。

(一)医疗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既带来先进医学理念的引入和现代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医务人员队伍的增加;也导致医疗机构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自身公益性职能,同时制度建设尚未完善,服务水平并未与设备更新和理念升级相一致,导致当前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医患纠纷愈演愈烈。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制度建设,将医护人员的沟通疏导能力和服务态度纳入年度考核和晋升中,从制度上加强医护人员对上述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医患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有针对性的在医护人员中加强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方法的学习,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杜绝因制度缺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加剧的状况。

(二)医护人员:尊重患者主体地位,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1.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以及生命价值尊严。在医疗诊治和医学实验中,医患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尤其在患者自主意识、医学素养和民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为了化解医患纠纷,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更加需要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以及生命价值尊严,实现医患双方地位的真正平等。患者作为社会独立个体所拥有的各项权利并不因为患者所患有的疾病而改变,患者自身的生命价值尊严和恢复自身健康的权利更需要尊重和维护,要杜绝医护人员在医疗诊治和医学实验中对患者的歧视心理和行为。同时,既要重视现代医学设备的诊断数据,也应加强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全方位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要尊重患者在自身疾病治疗中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不能够单纯凭借医学设备诊断数据妄下结论。在整个疾病诊治和康复过程中,既要做到重视疾病的诊治和康复,也应及时疏导和化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及时发现医患矛盾并针对性的进行疏通解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增强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要着力加强医护人员心理沟通能力和疏通技巧的培训学习,明确要求医护人员在医疗诊治以及医学实验中,坚持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既要以社会公众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疾病治疗的根本出发点,亦应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任何医疗诊治方案和医学实验进行前,都应该对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全面的解释说明,只有在获得患者和受试者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疾病的治疗以及医学实验。同时,践行不伤害原则,杜绝因医护人员疏忽导致的患者身体和精神的损伤。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加强提升道德素养,公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坚持以社会公众和患者的利益为本,减少和杜绝医疗腐败现象,推动医疗诊治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实现医学科学发展和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三)患者:合理疏导心理压力,尊重医护人员医疗活动

作为医疗诊治活动最大的受众对象,在当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患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尤其是随着患者医学素养的提高和民利意识的觉醒,患者更加重视疾病诊治和康复过程中自身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的维护。

同时,作为疾病诊治的被动接受方,患者自身由于对恢复健康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学诊治方案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家属的不适应情绪和行为等因素,极易导致自身心理压力过大而且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往往会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出现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攻击和人身伤害等行为,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恶化。故而,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患者的参与和配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及时的面对自身的心理压力,接受医护人员的疏导,而不是单方面的累积扩大,更应对医生的医疗诊治方案加以信任和配合,对其中的疑问和不解应及时的提出,对于医护人员为自身疾病康复所付出的劳动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四)社会舆论:加强监督,合理宣传,正确引导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既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努力,也离开社会舆论的参与、监督和引导。随着舆论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的深入和广泛,其自身职能能够正确地发挥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加剧和部分媒体的误导宣传和虚假报道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获取公众关注和社会影响,部分舆论机构故意夸大和歪曲一些医疗纠纷,导致社会民众不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加剧了社会公众和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心理和不适宜行为。

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我们应该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督促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和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完善培训、学习和晋升机制;也要对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强宣传,对医护人员在社会公众疾病治疗和康复中付出的劳动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提升公众和患者群体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减少误解和纠纷;亦应发挥舆论机构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和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我国的医疗机构改革进程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使之知悉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减少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误解。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个社会主体的参与和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也应增强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同时加强舆论的正确宣传和积极引导,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以及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必将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体系。

参考文献

[1] 沈铭贤.生命伦理飞入寻常百姓家——解读生命的困惑[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42.

[2] 吴素香.善待生命——生命伦理学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6、

篇5

十年磨一剑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于2000年由北京市政府批准建园,并于2001年3月全面开始园区建设,目标是以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重大项目为依托,建成集生命科学研发中试、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企业孵化、产业聚集、风险投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生命园规划占地总面积为249公顷。一期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项目用地130公顷,定位于生物技术的研发、中试与生产,二期为中关村国际生命医疗园,规划用地面积119公顷,定位于医疗服务产业。

经过十年积累,生命园成为生物产业专业园区的品牌已经建立,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和整体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吸引了一批国际国内著名生物医药以及生物农业、生物环保领域的企业入驻。

截至2010年6月,入驻生命园的各类单位已达85家,至今,生命园已聚集了7家国家级研究机构、1家医疗机构、21家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研发生产中心、12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4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目前园区内工作人员已近6000人。

谈及生命园十年发展历程,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郭利感慨良多:“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入园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已经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名声鹊起,园区建设已经由一片荒芜到如今生机勃勃。过去的十年,生命园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今天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上。”

生命园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用几组数据来说明。

截至2009年底,生命园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24.6%;总收入31.96亿元,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5.5亿元,同比增长323%;进出口总额3997.7万美元,同比增长139%;研发投入4.4亿元,同比增长175%。园区以研发创新为主,整体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此外,园区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爆发力逐步显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园区共有在研的国际国内开发项目146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66篇,园区内企业拥有600余项各种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技术167项,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25项。这种创新能力优势正逐步向产业化优势方向转化,一批创新成果正逐步进入产业化阶段,一些尖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

2009年,园区专利申请85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授权专利143项,授权发明专利111项,有效专利170项,注册商标59项。2009年发表科技论文27篇,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10项,再次创下新高。

从人才聚集效益上看,生命科学园共聚集了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万分之五,400多个博士,占园区从业人口的7,3%,硕士1700余人,占园区从业人口的14%,作为专业化园区来讲,生命园聚集人才的数量和水准与目前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不相上下。

郭利认为,上述数据是生命园十年所取得成绩的最好注释,“经历了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专业园区,形成了高端成果的研发基地,并成为国内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对生物产业的领域划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产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生物技术服务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保健品、医疗健康六大特色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产业化到终端医疗市场的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下游产业链延伸。

在源头创新上,生命园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顶尖研究机构,以及由北京市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共建的国际一流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产业化资源上,汇集了国家爱滋病检验试剂生产示范基地、扬子江集团、江中制药、迈瑞医疗、博晖创新、华邦制药颖泰嘉和等国内知名企业,吸引了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研发生产中心、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日本TAKARA、德国贺利氏等著名跨国公司;在研发外包方面,发起组建生命园研发外包联盟,包括协和洛奇临床检测中心、863实验动物基地、PPD保诺、丹麦CCBR临床和基础试验中心等12家企业,系统建设包括药物化学研发、药物安全研发、临床试验研发等外包服务技术平台;在医疗终端市场方面,北大国际医院在为生物医药研发产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临床和市场资源的同时,将大大改善首都北部地区的医疗条件;生物农业方面,国际种业巨头瑞士先正达和国内种业三强之一的奥瑞金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生物环保方面,引进了污水资源化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处于世界前三强的碧水源科技公司;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的入园为园区专业化产业支撑要素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高端项目的引进,使园区聚集了以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中国科学院贺福初院士、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韩庚辰博士、王保平博士等领军人物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

2006年10月,生命园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成为产业基地的研发核心区,初步形成了从源头创新到临床科研、从现代制造到终端用户的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产业链条和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成为具有国内顶尖水准的高端生物技术产业化研发资源最密集的专业园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员张燕友认为:“经过十年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创新中心。”

将迎来爆发增长的黄金期

有专家预测,生物产业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主导产业,将以每3年增加5倍的速度发展。

从生物技术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领域可以看出,生物技术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等几个产业群。在生物医药领域,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金额增长7.0%,达到8370亿美元。在生物农业领域,1996-2007年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第一次达到6.9亿公顷,以67倍的速度空前增长。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全球工业生物技术发展

方兴未艾,已大规模应用于化学品生产。

虽然生物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其发展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2009年,我国生物产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1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5%以上,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所不多见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之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又明确提出要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2009年11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调整振兴生物和医药产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配套措施及跨越式发展方案目前正在讨论阶段,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前十年的发展,为生命园打下了良好基础。后五年,乃至后十年,生命园将进入一个爆发性增长阶段,有专家预计,生物医药产业的爆发点是今后8-10年,这也与生命园对未来的预测大致吻合。

“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增长极的爆发阶段,生命园将紧紧抓住机遇,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郭利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至少在北京市,生命园能够站到生物医药产业最高端的战略台阶上。”

生命园目前的产值约为2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产值将达到200亿元,2020年,预计达到500亿。

要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一增长和跨越,除了坚持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之外,郭利认为还要从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力度,二是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

“大家都知道搞研发对头,但往往搞不下去,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更关注GDP。”郭利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过程比一般高新技术产业更加漫长,迅速产生效益不太现实,但又不能不重视产业化。特别是北京市,拥有国内一流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更适合搞研发,但又不能无视税收。

“需要有更好的政策来解决这一矛盾。”郭利建议,应在研发企业和地区之间达成一种类似于技术转让费的协议形式,既给不适合在本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放行,又能在企业落户当地上税,还可以通过技术转让费,鼓励研发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研究工作能有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

“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否则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动力、研发动力将消失。”郭利说。

目前,生命园正在开展国际化合作基地的建设。国际化以“引进来”为主,先期主要引进在行业内具有国际化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中介机构,通过其成熟的国外网络,为未来生命园引入更多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做铺垫。因此在短期内,生命园国际企业业的入园数量将会有一个集中增长。

另外在生命园三期扩区的规划中,也特别规划出国际总部功能区,为国际大公司进驻预留一定的空间资源,希望更多的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能在生命园迅速落地生根。

从国内外专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成熟园区若达到自我平衡点,至少需要的空间范围是8-10平方公里,其中,2-3平方公里摘研发创新,3-4平方公里做产业化转移,1-2平方公里提供公共配套。由此来看,为实现园区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生命园在发展空间上至少还面临着3-4平方公里的拓展需求。

2009年3月,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关村成立20周年的特殊时刻,中关村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部分,作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命科学园提出,要打造成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成为首都北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并为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于军谈到:“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园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北京即将着力发展的北部核心地带,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重组中关村各分园及专业园区,也把生命园纳入到中关村发展的大战略当中,因此,生命园将在中关村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更大的机遇,承担更重要的发展使命。生命园应当在物理空间、创新成果、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篇6

临床医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科,是医学基础教育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桥梁,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实践性、技术性以及专业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操作不可分割独立,必须二者结合共同进行。然而,由于当今医学院校扩招、医疗纠纷的增多、患者不能充分配合教学等因素,导致临床教学资源非常紧张,其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亟需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来为临床医学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和基础。湖北医药学院生命科学馆展览面积约500m2,馆藏丰富并拥有先进技术支撑,其中人体标本1000余件(套),不仅有实体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断层标本,还有大量数码切片标本,并融合先进高科技信息技术,如虚拟讲解员、全息成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3D投影等现代化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将传统实体标本与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虚实结合的交互学习平台[1]。临床医学的教学是以基础医学形态学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命科学馆种类齐全的大体标本、显微标本、数字标本以及VR/AR数字化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观察到人体结构的正常与病理形态的对比差异,并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对生命科学馆在外科学、妇产科、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作用进行总结,探索将生命科学馆与临床医学教学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虚实结合仿真医学情境中获得临床专业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专业技能。

1生命科学馆在外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外科学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与内科学相比,外科学主要研究如何用手术疗法治疗为患者去除病痛。手术操作是外科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危险性,操作过程中手术的技巧与方法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与患者的后期恢复,任何失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2]。外科学的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充分掌握人体器官结构的正常结构,还需要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检查及手术操作机会。然而,由于近年来医患矛盾、医学院扩招医学生数量激增等社会问题,在医学生实训期间临床实践过程中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减少。同时,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每一个器官结构的手术操作的讲解,必须以正常人体结构为对照,且要求操作者必须十分清晰准确的了解手术部位其血管分布、神经支配、器官毗邻等,内容繁琐复杂,枯燥晦涩,仅仅依靠书本、多媒体图片展示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生命科学馆中的实体标本、铸型标本、塑化标本可清晰展示器官结构在人体的位置、神经支配、血管分布及周围器官的毗邻,且学习者通过佩戴VR眼镜、耳机等切身感受真实的操作环境,对人体结构准确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调动各种感知器官,帮助学习者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心脏手术过程,心脏不仅有大血管出入,且与食管、肺、膈、迷走神经等重要结构相邻,任何处理不当,均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外科实习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往往感到十分困难,且无法重复练习。然而在生命科学馆,可通过完整纵膈的胸部标本、心脏标本等从整体到局部的清晰观察心脏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等结构,并通过VR/AR数字人虚拟人体,仿真手术操作现场,可使学生多次重复的训练,提高操作熟练度,为心脏部分的手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生命科学馆在妇产科教学中的作用

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主干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与妊娠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诊断,手术学部分的临床实习阶段也是妇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妇产科学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加之妇产科检查涉及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其临床教学的现场操作示范与讲授部分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要更难以实施,这极大的影响妇产科学的教学质量[4]。而充分利用生命科学馆的女性生殖系统实体标本、铸型标本以及塑化人标本、各系统多媒体交互平台及VR/AR数字人等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正常与病变之间的差异,了解人类的与卵子结合及受精卵着床与发育过程,并通过虚拟的3D胎儿的发育,了解不同时期胎儿的发育状态及胎儿的分娩机制,来辅助妇产科学的教学。如在教学过程中阴道分泌物取材、双合诊、三合诊及直肠-腹部诊等,传统教学主要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仿真模型等方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生命科学馆的多媒体交互平台及VR/AR数字人技术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为真实体验感,逼真、形象、生动、直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妇产科学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生命科学馆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成像高新科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特别是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其临床思维及技能,影像学基本功培养也是对临床医学生重点培养的项目之一[5]。医学影像学的基础是解剖学和病理学,无论是X光片,还是CT、MR图像的阅读,均需要医者结合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及病理学知识,对所拍摄器官的位置、结构、大小、毗邻等有十分清晰明确的了解[6]。而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轮转多个科室,在医学影像科室的学习时间有限,如何在短的时间内培训指导学生高效的掌握医学影像学知识,提高其阅片技能是医学影像学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关键难题。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理论教学,辅助胶片指认,然而影像科室储存的胶片在经幻灯投影之后结构清晰度有限,且单纯的胶片学习,学生无法与实际结构相联系,导致内容难以理解。而结合生命科学馆大量的正常及病理实体标本、铸型标本、数码标本以及专门的断层标本,在学习任何器官结构的影像学知识时,及时与实体标本或多媒体联动系统结合,并结合VR/AR数字人的交互式学习,通过触摸选择人体不同部位,显示该部位的不同切面的结构、毗邻,帮助学生搭建影像学图片上结构与人体真实结构的关联,便于学生迅速地理解和掌握影像学的基础内容。

4总结

生命科学馆融合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的实体、铸型、塑化、数码等各类标本,并结合先进的人体全息成像系统、VR/AR数字人等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完美融合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优势,更加直观、清晰、逼真的展示了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与毗邻关系,不仅有更充足的实体标本资源供观察学习,更利用虚拟仿真的医疗环境进行实地操作,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临床医学的操作实践技术。在外科学方面,生命科学馆不仅通过各类标本从整体到局部的清晰展示手术器官的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等结构,并通过VR/AR数字人虚拟人体,仿真手术操作现场,使医学生有机会多次重复的练习,以切实提高操作熟练度,从而帮助学生将难以理解记忆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妇产科学教学方面,通过生命科学馆女性生殖系统各类标本、虚拟的3D胎儿的发育、VR/AR数字人虚拟人体等结合,更好的讲解、示范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以及妇产科学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方面,不再单纯依靠胶片,而是充分利用多种实体、铸型、数码标本,解决了传统教学典型结构胶片不足、存放困难等问题,同时结合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从不同切面和断面观察某一器官结构,加深理解。总之,生命科学馆不仅有更充足的实体标本资源供观察学习,更利用虚拟仿真的医疗环境进行实地操作,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更加主动的融入到临床应用学习中,同时也可以提高临床医学的教学效率,使临床医学的教学发生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睿,姚淞元,王配军,等.生命科学馆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医学信息,2019,32(18):1-2.

[2]耿磊,邓俊芳,胡晨,等.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术教学和技能培训实践的探讨[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4):11-13,27.

[3]崔树娜.基于VR/AR技术的情景教学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学应用的SWOT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133-135.

篇7

据《光明网》报道:俄罗斯医学科学院癌症科研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长期饮用氘含量低的水可抑制动物恶性肿瘤的发展,并延长动物的寿命。因此,提出了低氘水对生命体具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冰川水是罕见的天然低氘水,但氘的含量相对较高;目前可人工生产低氘水,可以把氘含量降低到理想的标准,一般用于饮用,50ppm的氘含量性价比较高。

超轻水又称“低氘水”、“贫氘水”是近年来新研发的一种产品,很多消费者并不熟悉。它是采用高科技制造技术,降低自然界水中的氘含量,有修复基因、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含氘量低的超轻水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可以保护DNA免遭破坏,促进DNA修复,对人类克服癌症、抵御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

鉴于超轻水的特殊功效,当前,世界上一些有条件的国家,都在致力于超轻水的研究开发,匈牙利、罗马尼亚、美国等先后公开其研究成果。目前日本、美国、罗马尼亚等已将超轻水作为医疗辅助产品投入市场。

2015年3月,我国首家研究超轻水应用的生命科学机构――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超轻水应用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该中心致力于超轻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该中心的成立,将有力推动超轻水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今年5月,第三届国际低氘会议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这次会议重点是低氘在科研及临床应用中的显著进展,以及目前乃至未来低氘在癌症研究、预防和治疗,包括糖尿病和衰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此次会议,有一家中国企业代表出席――云端飘雪超轻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云端飘雪抢占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云端飘雪超轻水系列产品,包括10ppm、25ppm、50ppm、80ppm、100ppm、110ppm等6款不同规格,应用范围和适用人群也有所不同。

该公司主要从事氢同位素分离及生命科学制品的研究开发,2008年公司在生命科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制取超轻水,填补了国内超轻水领域的多项空白。2010年,在丹东创建超轻水生产基地――丹东云端飘雪超轻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同时在北京成立销售公司――北京云端飘雪超轻水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此后,两年中,云端飘雪超轻水为北京、广州、深圳、福建、沈阳、长沙、南宁、内蒙、吉林、江苏等地的癌症患者免费提供“生命之水”,很大程度缓解了患者的病情。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癌症患者同时患有的糖尿病等宿疾也有了大幅度的缓解。

据悉,云端飘雪超轻水企业是自主创新、填补亚洲超轻水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被世界同行所赞同。云端飘雪超轻水目前发展很快,在功能性食品行业、功能性护肤品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将大量应用。云端飘雪超轻水已经被纳入医疗康复协会指定用水,并与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共同创新,推出多款生物医疗产品和功能性食品,并为生物医疗行业提供原料,提升产品的功效,为健康产业引领新概念,推动生物科技的发展。

据大连世纪新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柯香文介绍,云端飘雪超轻水经过几年的市场推广,产品远销国内外,受到用户的普遍好评。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健康需求,云端飘雪超轻水从单一的产品,扩大到不同标准不同价位的多种人群需要的细分产品。

多年来,云端飘雪为大量癌症儿童捐助超轻水,在践行企业责任的同时,也履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强强联合

共同开启超轻水行业未来

篇8

1、具备在化学及相关领域取得职业成功的科学和技术素养,有志趣和能力成功地进行研究生学习;

2、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成长为行业和社会中的骨干人才;

3、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化学生物学专业就业前景

总体来说,生物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专业适用面比较广泛,比如制药、医学、科研、以及一些化学相关行业。不过与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不多。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它将是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核心科学之一。

特别是基因组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后基因组学时代,通过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对基因、细胞、遗传、发育、进化和脑功能的探索正在形成一条主线,随之而来的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将在生命科学中成为重要角色,而实现这一系列研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人才,因此为此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化学生物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命、医药、材料、化工、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新能源、医疗设备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教育/培训/院校;

5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6 医疗/护理/卫生;

7 检测,认证;

8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工程师、化验员、销售代表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销售工程师;

2 化验员;

3 销售代表;

4 研发工程师;

5 销售经理;

6 质检员;

篇9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国际经验;启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发展目标。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大概可归纳为散在式发展和集群化发展两种模式。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服务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地理群聚现象对于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逐渐得到重视。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业在各类行业中作用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一些大型城市逐渐出现了服务业的集聚[1]。Illeris和Philippe以及洪银兴指出,由于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分性,以及非物化、不可储存性等特点,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强的空间聚集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2-3];Dipasquale和Wheaton、阎小培和姚一民等通过对美国波士顿和中国广州市的服务业空间分布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了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的特性[4]。健康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服务业一样具有空间聚集发展的特性。健康服务业的集群化运作将有利于区域内实现健康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个别发展集群化健康服务业的探索,例如,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等,目前这些集群基本处于筹划和建设阶段,更多健康服务业集群尚处于初步规划当中。事实上,国际上已经存在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健康服务集群,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的案例和经验,有利于为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规避潜在的问题。

2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国际范围内,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各国的实践过程中,既有运营成功的集群,也不乏运营失败的案例。

2.1成功的案例及经验

2.1.1在经济发达的都市圈选址在国家范围内,健康服务业集群的选址是最基础和重要的步骤。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将健康服务业集群选择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内。例如,在美国,3/4以上的现代生物产业资源集中在波士顿、旧金山、费城、纽约等9个都市圈,这些都市圈所拥有的医药企业数量、获得科研经费、风险投资水平以及相关商业活动都远高于其他地区[5]。再如,在英国,仅伦敦市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就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囊括了多家大型制药公司、世界级研究机构、医院和医学院校、生命科学公司、生物医学工程公司、临床研究机构以及保健产业企业[6]。

2.1.2以医疗设施或科研院所为核心建设集群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建设需要明确集群的核心或主体,在此基础上扩展与之相关的服务业链条。纵观国际上著名的医学集群,大多选择以医疗设施作为核心进行建设。例如,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德克萨斯医疗中心(TheTexasMedicalCenter)以各类医疗设施群为建设核心,包括21家著名医院、6家儿科护理医院、8个专业护理设施、3所公共卫生机构、2所大学、3所医学院、6所护士学校、2所药学院、1所牙科学校、8家学术和研究机构以及13个支持机构(2012年)[7]。同样位于美国的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UPMC)作为一家大规模综合型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将22家医院、400个定点门诊和医生办公室以及健康保险等相关机构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医院为核心的集团化发展之路[8]。再如,位于英国伦敦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主要依托牛津、剑桥两所世界著名的大学而产生。他们不仅为集群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和人才,促进了技术的转让和产业化,更通过品牌力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人才和资本[9]。

2.1.3提供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主要是指优惠政策的增加以及限制政策的减少,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例如,美国波士顿医疗服务业依靠政府的研发税收减免政策促进了集群的创新和发展;英国的剑桥生物园依靠完善的投资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成为世界最尖端生物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一;迪拜健康城拥有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可以实现100%免税、100%外国所有权、无公司税、无所得税、无关税、无限制的资本、贸易壁垒和配额、竞争定价、诊所租赁服务[7]。

2.1.4充分重视和利用教育资源随着科技转化速度的提升,产、学、研关系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健康服务集群发展的原动力。充分重视和利用教育资源对健康服务业管理或规划意义重大,国际上依靠教育资源提升健康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做法较为普遍。例如,美国波士顿地区依靠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怀特希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吸引和聚集了世界顶级的科研人才和企业,使波士顿成为著名的“医疗圣地”。再如,英国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两所著名高校以及英国医疗研究委员会(MRC)、巴布拉汉姆机构(BabrahamInstitute)和维康基金会(WellcomeTrust)等研究机构资源,成为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前提[9]。

2.1.5重视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拥有规划和政策制定的权利,在任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例如,美国的北卡莱罗纳、纽约等多个州和地区把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有效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10]。英国政府通过成立12个地区发展委员会帮助集群尖端生物技术研发,助力剑桥生物园的发展壮大[11]。而在德国,政府主张仅对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的健康服务集群进行支持,因此,更多的集群发展相对缓慢。行之有效的中介组织则能够在健康服务集群的发展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例如,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就是由基金会发起的,丹麦—瑞典生物谷学会对生物谷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波士顿医疗生物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以及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委员会等中介机构在协调企业、政府和公共教育部门之间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

2.1.6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实现双赢健康服务业具有产业和福利事业的双重属性,不同的发展思路将导致不同的侧重点。国际经验提示,很多健康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最初都是起源于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而在发展过程中则逐渐过渡到对健康服务业两种属性的均衡发展。例如,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最初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本地居民的医疗需求,在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后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就业支撑,而健康服务产业也是波士顿的第一支柱产业。再如,迪拜健康城提出的初始目的也是为中东地区居民提供高质量健康服务,同时强调健康服务业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国际上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在经济发达的都市圈选址,包括美国波士顿、旧金山、费城、纽约都市圈的现代生物产业和英国伦敦市生命科学产业集群都是如此;以医疗设施或科研院所为核心,包括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和英国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包括美国波士顿医疗服务业集群、英国剑桥生物园和迪拜健康城;重视和利用教育资源,包括美国波士顿医疗圣地;重视政府作用,包括美国北卡莱罗纳、纽约等地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和英国剑桥生物园;重视中介组织的作用,包括丹麦—瑞典生物谷学会、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基金会、波士顿生物技术工业组织、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委员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双赢,包括美国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和迪拜健康城。

2.2失败的案例及教训意大利伦巴迪(Lombady)地区的生物医药集群是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失败案例。伦巴迪地区是意大利生命科学研发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化学和制药工业的主体所在,建立了若干科学集群来促进生物医药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米兰是意大利主要的金融中心。伦巴迪地区在产业基础、研究力量、融资渠道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但最终该地区却未能成功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伦巴迪地区失败的原因及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教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2.1创新能力不足对于以生物科学为核心的发展集群,创新能力是保证集群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伦巴迪地区的创新性企业总量偏少,创新水平较低,技术链条不完整,对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2.2.2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来自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健康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为集群开拓发展空间,拓展资金供给渠道,减少发展障碍。伦巴迪地区的基因研究虽然一度在世界上占据领先水平,但由于政府的忽视导致集群发展资金短缺,严重阻碍了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2.2.3产、学、研联动程度偏低产、学、研的深度联合有助于人才的培养与利用以及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对于健康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伦巴迪地区的产、学、研联系很弱,组织机构和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不利于适宜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更加加重了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的种种问题。此外,德国大部分发展缓慢的健康服务集群也是国际上失败的案例,造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对我国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启示

从我国健康服务业近年来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集中程度较低、服务质量欠佳、相关政策不完备等问题[13],这些问题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发展健康服务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共同之处。本研究总结出国际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以期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以及相关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有所裨益。

3.1选址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的特性对产业整体发展的规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具有更多种类、更大规模的健康服务产业基础,医药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较为密集,金融、投资体系相对完备,中介组织和机构相对发达,劳动力市场相对健全,用人机制也相对灵活,更加适合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3.2强化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从休斯顿德克萨斯医疗中心和迪拜健康城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健康服务业集群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既可以将高端服务作为特色,也可以侧重发展基础性健康服务。集群需要提供种类尽可能多的健康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保持规模效应,扩大影响力。但同时,也必须要有若干一流、有特色的健康服务,以保持集群的不可替代性。

3.3营造相对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健康服务业发展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需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的资金参与建设。投资软环境是目前制约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至关重要。

3.4注重医、教、研一体化和健康服务集群特色的培养发展应结合当地的地区特点和产业优势培养健康服务集群的特色。国际上大部分成功集群的建设都与大学、研究机构直接相关,并注重研发和技术转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学教育和研究资源较为丰富,医药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也都在全国领先,建议其在集群建设时,强化与本地医学院校、研究机构、优势产业的联合互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每个健康服务业集群的特色。

3.5强化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国际经验证明,在健康服务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政府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建设初期,政府的引导可以大大提高产业集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但是政府的参与是有边界的,单纯依赖政府扶持形成的产业集群往往很难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政府在推进健康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应严格限定政府职责范围,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营造正常氛围为主,为好的项目牵线搭桥,对部分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予以扶持,但不干预市场,重视引导和培育集群自我发展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集群核心竞争力。类似的,行为高效、组织有力的中介组织在健康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也将起到调节各企业关联、催化集群总体效率和产出的作用,我国应在这方面增加重视程度。

篇10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篇11

人类由鸟而发明了飞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极大的便利了人类的出行;这个仿生例子,由此我们将感叹生命科学和机械工程之间的的关系是妙不可言。

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使机器人技术和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使人类的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用于军事作战、反恐防爆等领域。

生物体发展灵巧的运动机构和机敏的运动模式,这成为机器人发展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1960年,美国科学家观察研究,创立了仿生学。它是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通过学习、模仿、复制和再造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及控制机制,来改进现有的或创造新的机械、仪器、建筑和工艺过程。仿生学在机器人科学中的应用,推动了机器人的适应能力向非结构化、未知的环境方向发展。科学家们向生物学习,创造出了众多高性能的仿生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是以机器人技术和仿生学的发展为基础,人类通过研究、学习、模仿来复制和再造某些生物特性和功能,制造出能够代替人类从事恶劣环境下工作的仿生机器人,对于仿生机器人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因此出现了功能、形状各异以及工作原理不同的仿生机器人,种类繁多。

仿生学是科学促进机械工程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人类由鸟而发明了飞机;由青蛙制成了电子蛙眼,如今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所以说生命科学和机械工程之间有着妙不可言的关系。生命科学促进机械工程的发展。仿生学也是科学促进机械工程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

说到苍蝇,大家都嗤之以鼻,觉得心中立刻涌出一股憎恶感,更不用说将它与处在科技前沿的宇宙飞船、火箭、潜艇等联系在一起,可事实就是如此,这些高科技机械装置的发展,苍蝇起了很大的作用。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中。另外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个“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另外,机械工程的发展推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些医疗、研究等方面的器械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的提出,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离不开显微镜的作用。17 世纪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出现了细胞学研究。这时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之诞生了组织学。光学显微镜的出现使医学的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由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只有数个微米,只能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而像病毒以及细胞的各种显微结构,如核结构、DNA 等大分子结构,光学显微镜就不能分辨了。20 世纪60 年代又出现了电子显微镜,使人们的视力达到能看到千分之一微米的微小个体,可以观察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由此可见,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是光学、精密械、电子学等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还有在影像学诊断方面,20 世纪50 年代X 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今天, 由于CT、核磁共振等现代化医学工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出现了飞跃,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说明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物机械的发展密切相关……

再一方面,机械工程的发展也拓宽了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域。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微观分子世界。潜水艇的出现,使人们能够进入深海中研究古老的生物,由此,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例如在加勒比海产的一种属被囊动物中,发现含有强细胞毒作用的成分。这种成分对L1210白血病、P388淋巴白血病和B16黑色素瘤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除萜类化合物之外,还有从另一种褐藻中分离出邻醌化合物。它能与微管蛋白反应,从而抑制微管组合。从海绵中分离出的两种有细胞毒作用的新颖聚醚类化合物,对P388和L1210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海参纲动物中分离出的皂甙,从软体动物中分离出的多肽或蛋白质化合物(“蛤素”,“鲍灵Ⅲ”等)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抗白血病作用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只在陆地发现不了的,正是机械的发展,拓宽了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使人类能够进入深海,探索新领域,为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也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的仪器和装置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效率、丰富了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促进了生命科学的飞跃发展。

仿生机器人的外形与所模仿的生物的相似性,也是仿生机器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军事侦察和间谍任务中,如果仿生机器人的外形与所模仿的生物外形完全一致,将能更隐蔽地、更安全地完成任务。2l世纪人类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仿生机器人领域中,研发多功能仿生机器人将弥补年轻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家庭服务和医疗等社会问题,并能开辟新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目前,仿生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其所具有的高度灵活性和柔性已受到机器人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机器人作业环境的复杂化和未知化,人类必须向自然界学习,从自然界获取丰富多彩的实例以寻找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学习、模仿、复制和再造,发现和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不断提高。仿生机器人在军事领域,未知环境探测、抢险救援、娱乐和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已经成为2l世纪机器人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张铭,葛文杰,柏龙等. 星面探测仿生弹跳机器人设计、仿真及实验[J]. 机器人,2009年 第6期.

篇12

1、记忆棉也叫慢回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下属企业美国康人(HEALTHMAN)公司所研发,是一种开放式的细胞结构.具有温感减压的特性.也可以称作为是一种温感减压材料。

2、美国康人(HEALTHMAN)公司把这种材质应用在航天飞机上。为了绥解宇航员所承受的压力,保护宇航员的脊椎,特别是航天飞机在返回和离开地面时宇航员所承受的压力最大也最危险。为了保护航天员的安全,故发明了这种材料。他与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并称为太空科技的两大发明。21世纪最大的科学将是生命科学,太空科技为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九十年代初,瑞典Fagerdala公司再次开发为民用(医用)产品,最先在医疗急救、监护系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然后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像日本等注重健康的国家迅速普及。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3

关键词: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亦称生物学)的世纪,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据权威机构预测,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将成为新一轮自然科学革命的中心。为了普及生命科学教育,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高校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对于优化非生物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非生物学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这必将引起高等教育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更为突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正在把握时展的机遇,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改革旧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1]

20世纪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把生命科学的发展放在首位,在这样一个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大变革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就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规格较之工业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2],尤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跨学科专业的建设势在必行,要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甚至在必要时可以中途转系、转校国家教育部颁发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对于“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这一项目中,对于在高校非生物学类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将出现多样化,从未来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出发,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确立高等教育应为快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有约束,又有自由学习的课程。[3]要求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牢固的、经久发挥作用的核心基础知识,又具有个性的、宽而广的知识面。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传授知识,关键是为了培训大学生的技能,培养大学生以全新的方式,用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生命科学也不例外,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给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首批批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据介绍,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下文简称“基地”)是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三者的结合体,通过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与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技术手段新、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4]“基地”在完成国家建设目标,进行高层次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大学非生物学类学生和教师缺乏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和意识、造成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结构调整的现状,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率先为全校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基础普及课程,加快校内外生命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

高校给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要延续从选修到必修,从普及型课程到提高型课程,从学分少到学分多的发展过程,在课程设置上要有系列性,延续性。要有一批专门从事公共生命科学选修课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并能在教材编写工作中作一些探讨。

二、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20世纪里,生命科学有了重大的进展,以至在自然科学中越来越居于显赫的地位。2000年4月6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南京的一个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指出,“假如说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生物学对人类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恐怕比物理学对世界的影响更深远……”生命科学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对农业、医疗、制药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保、能源、信息等方面。因此,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5]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健康等,都对生命科学给予了重大的希望。如果我们浏览一下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生命科学的分支已多得难以计数,更有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学科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生命科学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整个科学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所起的作用一样,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以至在人类思维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使命中,生命科学将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认识和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对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也有帮助。

人类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它已经从生命科学的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力量,近几十年来,生物公司和相关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生物技术紧接信息技术而崛起,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在生态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引发一系列新的变化,也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6]例如克隆人类胚胎的研究将给21世纪的医学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克隆人的出现将给未来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带来严重的后果。转基因技术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节省未开发土地,从而为野生生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担忧的,转基因食品究竟会不会对人产生有害的作用,科学界目前对此尚无定论。类似的还有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环境等。这些问题已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所能单独解决的问题,还需要相关学科领域共同解决。

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充分证明,人类生存方式的技术含金量渗透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世界高新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更为直接地面对着人的生命,影响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级化、科学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能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高素质是不行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进入产业化,这仅仅依靠生命科学专业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必须懂一些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在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全面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另外,由于学科交叉,知识相互渗透,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需要掌握一些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知识面太窄,那将对个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要求通才,全才,高校有义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今天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培养自己适应知识变化,工作变化,环境变化及人类生存的能力。

另外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已出现诸如人口、资源、能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已经或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使经济的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而所有这些都与生命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对他们将来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是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深层次地传授给学生许多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在讲授某些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四、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对生命科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的水平上,而那些知识毕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阅读比较专业的生物杂志和文章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自学生命科学的需要。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那么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就显得非常必要。[7]

知识经济要求教育部门培养出具有多种知识及多元文化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是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是势在必行的,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向显智,陈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北大生科院编写组.生命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杜占文.世界不需要转基因食品[J].科技文萃,2001,(11).

[5]李柯.生物技术挑战信息技术[J].科技文萃,2001,(9).

[6]高力.制约规范生命技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N].科技时报,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