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

篇1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学生去拥抱大自然,看家乡的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春风,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尽情玩耍,深切地体验到了家乡之美。

阳春三月,大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到了郊游踏青的时节,此时开展春游活动是一个不错的时机。每当这时,我们总会组织学生参加以“拥抱自然、热爱家乡、感受生态”为主题的春游踏青活动。同学们浩浩荡荡从学校出来,唱着欢快的歌儿,带着愉悦的心情,一路上热闹非凡。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桃花、杏花,五颜六色的野花,引来无数蜜蜂。田野里满眼绿色,有嫩绿,有青绿,也有深绿色,让人赏心悦目,徜徉其中,不仅让学生尽享大自然之美,也亲身体验春游踏青的快乐。通过春游活动,让同学们亲近了自然、增长了见闻、舒活了筋骨、活跃了身心、真切体会到了家乡的美好,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

二、学做农活,体验农家乐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超越书本的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参观,参与劳动、采访,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懂得农业劳动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分层设计与活动相结合的“雏鹰奖章”――“种植章”、“喂养章”、“销售章”、“丰收章”等,让学生与父母长辈共同下田、学干农活、学习养殖、学卖菜,认真干一番,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感悟人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我与种菜”活动,大家在父母的指导下亲手种下一棵黄瓜、一片小白菜等,天天盼,天天看,用观察日记、摄影等形式记录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最后在班级布置“小小农田”,展示劳动成果。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跟庄稼交朋友,到田间观察、了解农作物的外形、名称、习性及作用;跟动物握个手,对家里的鸡、鸭、猫、狗等进行饲养实践,将真实的劳动感受记录下来。

这些活动都是在“土”字上做文章,但做到了“土”而不俗,让学生真正享受农村的美,真正体验农家的乐。

三、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具有长久的、多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挖掘这些资源,开发有地方特色的班级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家乡陈集历史源远流长,关于陈集的一些历史旧事则俯拾皆是。清朝林溥编撰的《扬州西山小记》开篇就写道:“西山自古擅风流,乔木森森綮戟修。甲第极多商贾盛,由来人说小扬州”。我们在活动安排中,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学生们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如神墩古遗址、百年十字古道、阮元与陈集……我们设立了小记者章、小考古章、调查章等特色奖章,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学生、小记者,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了关于家乡的历史,心灵受到了启迪,从而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将自己的收获以手抄报、图片展等多种形式作汇报,我们不禁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叫好。

四、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喜看家乡新变化

篇2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金融系作为广东金融学院最大的系部,具有学生人数最多、师资优厚等特点,在发展系级文化建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金融系特色文化活动影响还不凸显的现状,本次调研根据目前已有活动的宣传力度、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度以及实际效果,分别从党员活动、专业竞赛以及公益类活动中挑选出品牌活动进行分析,旨在挖掘出活动效应不够凸显的原因,以精致化理念融入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优化特色活动的质量,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二、调查方式以及问卷回收基本情况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的问卷共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张,男生占35%,女生占65%,有效率95.67%。

三、系级特色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系级特色活动的开展,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本系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所在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参考的一个维度。

1.传统的宣传方式仍占主流,辅以各式宣传

根据数据统计,班委通知是接近半数同学得知我系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达到43%;展板、横幅、传单等宣传是25%的同学得知活动举行的方式,而摊位宣传和微博宣传的作用则分别为19%和11%。传统的班委通知方式占主流,表明同学们大多被动地获知活动信息,班委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到班级对活动的认知。同时多方式、多渠道的方式有助于活动的广泛宣传,有效弥补因为各种外在因素导致的通知不到位或者了解渠道不通畅的情况。

2.参与目的具有趋同性

从调查结果看,有55.4%的同学参与活动的原因是“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有39.1%的同学参与活动是“希望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参与活动的目的趋同,体现出大学生较强烈的提升自我的愿望和需求。

3.专业技能比赛凸显,辅以感恩教育、党员教育等活动

对于我系的各项特色活动,学生参与度参差不齐。其中,“证券招商杯”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胜券在握”投资理财大赛和模拟银行招聘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比赛较受欢迎,参与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1%、16%和14%;同时,作为实践类的“爱心包裹”参与度也达到20%;而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PPT大赛的参与度则低于10%,分别为5%和8%;其他为9%。

(二)学生需求的文化活动发展趋势

1.“学以致用”是王道

有59.4%的同学想继续参加与金融有关的专业技能比赛,如“胜券在握”“招商证券杯”、模拟银行招聘大赛等。大多数同学认为系的特色文化体现在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中,有助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以致用。

在关于“我系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文化活动”一题中,选择学术科研类和社会实践类的人数分别占总体百分比为34%和33%,说明我院的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活动具有鲜活生命力。在接下来的活动建设过程中可以以此三个活动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综合提升我系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

2. 多方共同完善系特色文化建设

在“对我系特色文化建设的期待”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的教学设施、健全的系管理制度各自占了统计数据的29.1%、29.3%以及30.1%。除此之外,关注的内容还包括和谐的教学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独特的精神风貌等。说明大家都明确清楚,优秀的特色文化建设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支持的,在接下来的努力过程中可以借助外力作用,争取全系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三)我系现有特色项目现状及分析

1.现有特色项目现状

学生对我系现有的各项特色活动的认可度参差不齐,其中,“证券投资模拟大赛”和“爱心包裹”认可度较高,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1%和20%;“胜券在握”投资理财大赛、模拟银行招聘大赛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6%和14%;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活动低于10%,分别为5%和8%;其他则为9%。

2.现状分析

我系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方向是银行、证券、投资等行业,因此与银行技能、专业知识有关的活动认可度较高。金融系旨在培养具备银行从业、金融理财师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所以学术型活动应该着重向这个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学生扩展专业素质的第二课堂。目前,我系有历经九届的证券投资模拟大赛和举办过四届的“胜券在握”投资理财大赛,前者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后者注重提高理论分析能力,给学生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在校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党员示范岗与党员责任区PPT大赛的参与度不高。从调研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有50%的同学认为党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没有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在认可党员起到模范作用的同学之中,只有20%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党员积极宣传”。这与党员的数量与质量息息相关,存在部分同学对党员的不了解。因此在党员活动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把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时,学生党员需要对我系特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自身影响力在班级上进行积极传播,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我系党总支举办的“优秀党员责任区、示范岗PPT大赛”至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在金融系学生党员中都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个比赛的参赛对象是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的成员,比赛形式是通过PPT展示责任区或示范岗的特色。相对于其他活动而言,“优秀党员责任区、示范岗PPT大赛”在普通同学中的影响力稍弱,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发挥党员的力量,并通过党员鼓励其所在责任区或示范岗的成员或积极分子积极参与。再者,党员本身的参与带动亦可引起一部分普通同学参与观看,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面的、标杆式的引导。

在针对我系网页、系训的调查中,67%的学生表示从未打开过金融系主页,81%的受访者不知道系训是“融你、融我、融大家”。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上网条件,却没能对学生关注特色文化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这与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分不开的。这部分学生往往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网上听歌、QQ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等过度玩乐。金融系主页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这与学生自我封闭、宣传力度不够、强调力度不够等也是有关的。

学术类比赛和相关活动受到大部分学生的青睐,其原因主要基于它们贴近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有利于他们专业知识的强化,尤其体现在与金融行业正相关的活动。“淘金吧”的期望参与度不够高,主要是因为它才刚刚开始实施,同学们还不能真正体会到其带来的作用。因此对于这项活动应当继续加强其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地把“淘金吧”普及金融知识的优势体现出来,在未来也会在一定层次上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分析金融系的文化活动现状,我们对我系的特色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认识。针对我系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扩大活动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

积极的生活姿态对大学生活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个具备积极生活姿态与乐观开朗心境的人才能更专注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参与健康有趣的文娱活动加强与周围人之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系里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定期开讲座、干部培训以及动员工作会议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建设氛围,重视对特色文化活动的宣传并给予有效支持;充分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对系部特色活动在班会或者走访宿舍期间进行进一步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自己。

(二)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是关键

专业课老师一般都是上课的时候才到学校,要每天随时找得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学生干部可以充当老师和同学互动交流的桥梁:一方面帮同学们联系老师,让同学可以在课后向老师请教探讨;另一方面可以汇总类似的问题,集中约老师进行交流学习。这个过程,更加侧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把问题记录下来再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而作为辅导员,在一般性问题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做得更好。

(三)重点建设品牌项目,打造精品项目

调查发现,校内的品牌活动组织者的宣传方式到位、活动方式对同学们有实际意义,就是单纯依靠品牌和口碑都能吸引很多同学参与其中。金融系的几个品牌活动如“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胜券在握金融理财大赛”和“爱心包裹”等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同时在方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累经验,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活动效果,集中力量出精品活动项目。任何一个省级、国家级的高校活动品牌项目,都需要时间和具体实践的积累,我们需要耐心地重点建设好自己的品牌项目,对于系里这些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品牌项目应该重点扶持,如加强 “优秀党员责任区、示范岗PPT大赛”的宣传,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在系里的作用和影响力。

(四)发展多样化,学术公益并航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兼容并包、百花齐放。能够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都应该学习,可以围绕专业特色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能竞赛,也可以发展各种其他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如辩论赛、文艺活动等等。

二是学术与公益并重。学术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而公益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我系志愿服务基地已达到9个,由金融系青协、红会干部带班级同学前往基地开展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借鉴相关组织经验,改进活动质量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各项活动的效应不一,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应学会总结,从实践中得真知,如活动的初衷是否达到、效果是否理想、提升空间体现在哪里等,进而保留活动的优点,改善活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才会每年都有进步,进而才能举办出更深入人心的活动。

本次调研通过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询问相关人员以及分析调研问卷,大致掌握了金融系的特色文化建设现状和发展方向:在整体上沿袭学院崇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传统,着重打造“证券投资模拟大赛”“胜券在握金融理财大赛”和“爱心包裹”等学术实践类品牌活动;在实际操作层面,争取院系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调动老师同学们的积极性,高效运用各种资源,改进和创新特色活动的宣传方式,在形式上、内容上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整体的活动效果。 “事事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精雕细琢,就可以由量变最终成就精致化的质的飞跃”,系级的特色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不断调整,精益求精的特色文化将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篇3

中图分类号:G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0-02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之一——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略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班级文化使人身居其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爱生尊师,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等措施来实现。

(二)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实验班级把这些班级精神文化内容通过物质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风;教室后黑板上方悬挂班训、上方正中悬挂着班徽;教室右边,是学生书画作品展示;教室后边的墙壁上是同学们出的墙报,其中有一块固定版面是班歌。通过精神文化的物质化,能让同学们随时警醒自己,自己应该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另外,我们也在班内尽量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鼓励。

(三)建立“自由、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自由、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会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特质

(一)持久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持久的,并不只是短暂的。一种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在最初的阶段会直接给予学生以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生活阅读的丰富,以及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起初的影响会持久的影响学生,可能是几个学期、几年,甚至变为学生的终生兴趣与爱好,乃至发展成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久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渗透于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当中。当文化变成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变成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中的素养时,这种特色文化自然会对人产生持久影响,这种持久性会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二)渐进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不只是即刻的。虽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即刻的效果,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也许开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建设的班级特色文化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在学生身上的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显现。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时间与个人认知上的发展后,这种影响才能逐渐影响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三)启发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主要是指,建设的一定班级特色文化可能会对某些学生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产生某种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带给他们一些点悟,进而可能会使某些学生生成深度爱好与认知,使对这些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变成他们的持久兴趣与特长。这是因为在学生最初幼小的心灵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一定的合理、健康的文化思想引领,否则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建设一定的良好班级特色文化,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是符合学生发展身心需求的。当学生接触到这样的特色文化后,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使某些学生对这些文化产生兴趣与引导,进而萌发为他们的欲望与动机,产生启发性。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表征

(一)塑成学生“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学生具有个人和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中小学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观念己经有所萌芽或可能初步形成,但还具有可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优良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学生的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一定合理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塑成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健康”班级人际关系

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个体才能和谐相处,健康成长,由此班集体也才能合作共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能够培育健康向上、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发挥班级舆论功能的导向作用和班级文化的团结凝聚力。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健康人际关系,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诉求。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特长化

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3]但学生的这些个性与差异是他们的财富,是他们发展的基点。“正是在分享别人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自己的观点被相对化、重新审视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4]另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可以发展并生成学生的特长。“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更新,这是一个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5]当学生生活、学习于班级特色文化环境中,他们会与这些特色文化产生种种互动与碰撞,久而久之,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生成他们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36-437.

篇4

魂,即班级精神。班级精神不是靠简单说教得来的,而是要根据班级本身的班情、学情,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班级成员从中体验和感悟,并将之内化于每个学生的心灵。班级精神文化包括舆论文化、人际文化等,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实践班级精神的直接体现。经积淀形成的班级精神文化,再加以升华并铸造为班级之魂,统领班级各个成员。

1.打造特色的学校文化活动。为了在学校层面对班级文化施以影响,并引导其最终形成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借助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载体,如依托“文学校园”“科学校园”“合唱校园”“体育节”“缤纷节”等特色文化建设情境,来展示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色文化,丰富班级的精神文化。

2.开发特色课程。除了常规课程外,还可开发学校或班级特色课程来拓展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如有的学校精心打造“国旗下课程”。每周由校长亲自在国旗下讲述后,将讲话的内容延伸到班会课,鼓励学生将在国旗下课程获得的道德认知内化于行动中,为班级精神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3.开展自主的班级主题活动。班级文化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自由,来激发学生生长的驱动力和主体意识。这意味着,班级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只有真正符合学生生长发展需要的班级文化,才能被学生接受,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因此,班级的主题活动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活动的小主人,在自主活动中沉淀与凝聚班级精神,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成长的土壤。

4.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班集体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强化班风和学风建设。班风和学风是班集体发展的产物,是一个班级历史的积淀,对班级的进一步发展和班级成员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班主任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以优良的班风影响班集体的每位成员,促使学生确立端正的学习动机、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展开适度高效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其变化和发展取决于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只有双方在交往中都获得了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产生并保持亲近的心理关系和友好的情感。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受生活阅历和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和适应方面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班级人际关系应秉承“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理念,开展如“亲子活动”“六一联欢会”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构建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凝聚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力量。

二、外化于形,用环境文化塑造班级之象

象,即班级形象。班级形象需要环境文化来塑造。要使班级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要注重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1.营造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学校环境是展现学校文化和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具体的符号和环境文化来塑造。班级环境是学校环境的一个部分,而学校环境决定了班级环境的格调和方向。因此,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班级文化的能量输出源。如,文化墙、花卉墙、诗歌墙、读书走廊、功能室、升旗台等等都影响着班级文化。

2.设计充满个性的班级环境。优美的班级环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班级可通过展示班级口号、标志、每日名言、读书栏,唱班歌,再辅以班级图书角、墙报等展现个性化班级的精彩。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优化人的心境,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使其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和健康成长的“加速器”。

三、意化于规,用制度文化打造班级之道

道,即班级经营之道。道是班级管理的原则、规律、法则、方法、经验,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其对班级发展起约束、维护和激励的作用。班级经营治理要谋道,用适合的“道”开展班级管理,才能让全体学生自觉认同、理解、热爱、实践并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作为一个把握班级发展方向的班主任所要掌控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发挥着规范与约束的教育功能,是班级正常秩序得以维系的保障机制。班级制度文化中既包含有形的规章制度,也包含无形的、不成文的、体现和反映班级传统习惯的非正式的制度文化。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具体的意念化成规范,量身制定出适合班级发展的制度,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班级之道。

1.制定动态生成的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基于学生特点,以班情、学情、师情为本,由师生共同研究决定的,有针对性并且约定俗成的班级规范。它有别于《小学生守则》的和“班主任寄语”,前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不强,后者是班主任单方向“寄”给学生的。班级公约则是经全体成员签名后张贴于教室里,可以达到自我警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此外,班级公约是动态生成的,它随着班情与时俱进。如在学生不团结的班级里,当制定获得全班同学认同与支持的“相聚是缘,见面点头笑一笑;同班是福,团结友爱聊一聊”的班级公约,不团结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创建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理念的传播,要落实到每个教育细节中,更要依托于制度建设,包括班级中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为了保障学生走上健康、自觉发展的道路,在制订个性化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实践证明,创建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对提高教育实效、解决教育问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篇5

今年,我校以县教育局2011年2月行政会精神,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交流、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设科学、规范的班级公约是实施文化教育的前提。

在具体的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制订出更加符合本班特色的、更具人性化的班级公约。对于班级公约的制订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施:

(一)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一方面任何一种能够被真正落实的班纪班规必须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看法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现班级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及班集体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修订和完善班级班规。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论,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公约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

(三)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全班学生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增强自信,进行自我教育。

二、设计班级文化墙、构建良好文化氛围,达到表层的影响和熏陶。

在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着相当的部分需要去充实。 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如何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此外,更主要的是,在班级布置上入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比如说墙壁报的设计,在形式应与教育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班主任仅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因为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多了。

三、保持良好的班级卫生及室内布置合理有序,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做、互爱的综合素养。

开展灵活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是活跃班级生活、实现班级目标的有效途径。政治性活动,培育爱国情;规范性活动,遵守文明,讲究礼仪;知识性活动,开阔视野,增添知识;趣味性活动,活跃气氛,舒展性灵;文体性活动,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学习紧张情绪,使学习有张有弛,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顽强拼搏、奋发进取等优秀品质。

在活动方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在班集体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从中得到磨练,而且可以发挥自身的潜能,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感,为班级的建设、文化活动出谋划策,积极参与班级文化活动,在班集体中快乐成长。

(二)、放手交给学生,极力鼓励学生参与班级文化活动。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开展都尽可能地交给学生,使学生感受自身的成就和价值,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和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使他们乐于开展各种班级文化活动。

篇6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创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身的办学品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特色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有所创新立异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整体特征,依据区域、人口、习俗等各方面的差别,根据自身的特质,力求达到更好的教育水平。开展特色教育,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付诸全力。在不断探索与进步中,当获得实践证实培育出更多优异人才的时候,特色教育就会成为品牌。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基层组织。班级生活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着其自身的荣辱,关系着学校各项活动的成败,更关系着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这里,笔者就怎样塑造一个品牌班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立班级奋斗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和领导者,应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可行的奋斗目标。设立目标要依据班级成员的年龄特点、文化基础、素养的要求等因素,来确定自身所要创立的品牌班级的建设目标。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新同学,在建立奋斗目标的时候就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包含近期、远期目标,要形成一个系列。

二、构建有风格的班级文化

新课程标准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成长乐土”的指导思想。倡导给予班级个性文化内涵,教师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家长素养、家庭氛围以及教师的个性等因素出发,与学生一起儿自主选择、自主思考,构建特有风格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来。

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打造品牌班级首先要打造学生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理念能左右人的行动,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炼自身的理念,建立全新的教育观和育人观,以此来统一学生的思想,是建立品牌班级的一项重要使命。

四、打造班级特色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已经成为中小学追求的理想的办学境界。但是作为一个由不同个性的学生构成的班集体,也要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应该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如班级口号的设计便是一个特色鲜明的例子。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笔者便给他们讲了那个经典的“五个手指兄弟”的故事,并使学生从中知道,我们班级要想表现好,就应该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这样才能“百战百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本班的班标――“有力的拳头”和班级口号――“做团结的拳头,做最好的学生”,这便是一种特色。班级特色无处不在,无不以感召同学团结共进。

五、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

积极营造浓郁的班级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熏陶作用。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堵墙”成为无声的教师。

其一,班级展现牌:荣誉证书,评选栏,班级明星展现。

其二,班级环境布置:在前面是国旗,两旁是《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告栏等板块的基础上,依据班级情况设计其他专栏。比如为了学生的安全,在黑板上开拓一块“平安角”,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教室的后面开拓一个“未来作家”板块等。

六、树立学习楷模

学习楷模是构建班级教育品牌的重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要求,都盼望得到教师的认同和表扬,然则由于学生本身性格、素养的影响,总会有一些差别,所以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楷模、“班级明星”,就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对落后的学生给予表扬和激励,设立“进步之星”的奖励等。

七、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本领的最有效的活动之一。通过活动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各方面的本领以及素养,在活动中也会产生互助、合作、谦让等精神,使班级产生强大的凝集力。班级内要不定期地开展不同的活动,如文艺汇演、舞蹈、体育比赛等。在班级文化的挑选上,要依据班级的特点,展开有特点的班级活动。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小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便可以邀请相关的人员,就偷窃、群体打斗、网络安全等方面从法律的角度给学生讲解,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在开展班级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或者建议。

总之,作为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的班级,应该在推行与普及特色品牌教育上竭尽全力,让这样的特色品牌教育惠及每位教师和学生。

篇7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22-01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职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中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

1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倡导以人为本,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技术和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饱含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人翁精神。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及不相交融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必备的文化知识和必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企业文化,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初步了解企业,打好职业基础。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命,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快速融入到本企业的文化中去,用最短的时间适应岗位,为企业带来效益。

由于在以精神追求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和以价值观念为追求的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企业所需的“职业性”,从而不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给企业带来了困扰。

3 打造与企业文化相交融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性”素养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积极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并且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接轨,才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校园文化。

3.1 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与企业管理方法接轨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些是专门为就业服务的,如德育课、各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以本校为例)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上进行改革,使之更多地向企业文化靠拢,就会更好的为就业服务。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若能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接近,对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将会是莫大的帮助。

3.1.1 课程改革探索

德育课、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的设置皆是为就业服务,但如果只是在理论知识上照本宣科,与岗位要求仍然脱节,对学生的帮助意义不大。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效果必会有所不同。例如,《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笔者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将公司化管理模式融入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班级、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三者进行角色转变:以班级为单位构建公司,跟其它公司一样,分部门,实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架构: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董事长的角色由教师扮演,控制整个公司的宏观运作,课代表则扮演总经理的角色是执行者与整体协调人,最后以组为单位划分部门,每小组选择一个部门负责人,其他学生都将成为公司的员工,各司其职。考核和成绩的判定也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让学生率先接触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特点成果显著。其余的课程如专业课、礼仪课、口才训练课本身就是为就业服务,与企业的交叉点更多,相信进行改革会容易得多,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3.1.2 校园管理方式的尝试

现行的学校、班级制定的校纪及班规等行为规范虽对学生有警示、规范作用,但只限于条条框框的遵守纪律,并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管理的特点。如对待迟到、病假等事情的处理方式,企业会不折不扣的扣工资,但学校绝对不行,只能用操行分来代替,迟到的学生照样会迟到。如果班级能在管理模式上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大胆尝试将“班级操行分表”改为“学生工资表”,将学生的各项表现量化成“工资”用分数体现出来,日日结、周周算、月月评,将扣除或奖励贴上墙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激励会更接近企业管理。

3.2 以活动为载体,让接近企业文化的常规活动如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学校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达到教育学生、打造自己独特校园文化的目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与普通学校有所区别,应该朝着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的方向发展。以本校为例,每学期一届的技能大赛、每年的模拟招聘及校园文化节中的礼仪短剧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并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活动平台。

3.3 邀请优秀企业专家参与到打造校园文化的行列中来,让校园文化建设富有职业气息

企业、行业专家会从本企业文化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给出实际建议,若能邀请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参与到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将本企业优秀的适合学校的理念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所了解、熟悉,进而更好地在顶岗实习中进行实践和体验。企业的凝聚力也会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加强,那么企业效益必然也会随之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会越大。学生也会在不断地实践和体验中,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融入企业,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

篇8

高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套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用来教育同学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它可以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

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班级形象、提高班级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

班级文化表现出一个班级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文化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班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班级文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地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环境、制度、精神、行为等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必须是以上各种因素全面、协调建设的一个过程。

(3)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班级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要切实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院采用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一体即“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两翼即“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瞄准就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1.良好的氛围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基础

(1)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也将激发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他们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通过开展“教室文化大比拼”、“特色班级环境建设”、“书香教室建设”、“示范班级创建”等活动,全方位地提高了班级的环境建设。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院利用“为奥运添光彩”、“纪念建国60周年”等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作用。班级素质拓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晨跑活动、周末文化广场、班级DV大赛、宿舍篮球赛、教室文化大比拼等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学生自主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开展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充分发挥班级“原创文化”的示范作用。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原创文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发现并推广了来自于学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原创文化”。近年来我院先后推广了计算机科学系由班级学生自我创作、自我编辑,充分反映班级文化、充分体现班风学风的“班级月刊”、教育科学系以宿舍为单位充分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宿舍文化的“宿舍周刊”、物理系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中文系的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等,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安排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了学校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毕业生与学校、老师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了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3)充分发挥宿舍、小组活动的支撑作用。宿舍、小组等是班级内的最基础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开始我院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数学系进行“小组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试点,通过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依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我院目前拥有艺术协会、杏花雨剧社、飞扬学社、大学生法学会、口才与交际协会、摄影协会、家电维修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4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学、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班级文化,同时围绕大学生头脑中的“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授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院化学系、生物系各个班级试点开展了“名师有约”活动,即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构筑全员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化学系、生物系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多的特点,由名师做学生学业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探索新的育人、班风建设模式。同时,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系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抓手,在学生继续深造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两个系近几年的考研率均在60%以上,其中,2010年化学系参加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考研录取率达到71%,985、211院校录取率分别为25%、51%。

三、关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我院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时段性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大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知识的需求、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应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来促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化学系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学风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主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大四以升学或就业技能培养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例如,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教学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建立了学生个人素质档案,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篇9

主题是文化构建的灵魂,而班级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所以在选择上: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结构,使其能接受,会共鸣;二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使之成为引领学生前进的路标,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养育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三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如“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梦想”“爱国,从身边做起”“我成长,我快乐”等都是符合初中生身心需要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

巧妙布置环境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师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和班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班级精神,班级环境的文化布置,就是这种精神的物化。班级环境文化的布置,要做到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结合,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得到教育、得到陶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又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引导班级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某班以“民主和谐,阳光向上”为主题,教室里除了有公布栏、小组竞赛栏和黑板报等正常的布置外,班干部还特别开辟班级“BBS(电子布告)栏”,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发帖子,参与问题的讨论。班主任也先后为班级设计了“中学生形象设计”“中学生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绿色学校与环保”等讨论话题。班级环境文化的布置,还要注意教育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所谓教育性,就是思想要有先进性,内容要有知识性,形式上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所谓创新性,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推陈出新。如“BBS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了创新性原则,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收到较好的反响。

建立健全制度文化

健全的制度,是文化活动得以实施的保障。班级文化建设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如班级规约、奖惩制度、竞赛规则。而且所有的制度都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明了,使之能指导他们的行为。如“BBS栏”发帖活动,班级制度规定: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就学月主题发帖子,正方贴在一边,反方贴在一边,班主任每周一次点评,每学月做一次总结。再如小学低年级常见的“看谁红花多”的班级文化活动,就必须让全体学生都明了有了哪些成绩就可以戴红花,从而指导他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篇10

《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所论及的就是“以文化人”。文化从它的发端之初就是与教化、教育、感化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有人说,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的宗旨在于发挥学校文化的力量,将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渗透其中,创建学校精神、文化价值、学校道德,整体塑造学校形象并使之成为师生、学校生存发展的本色底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一、寻根固本,一校一品,彰显学校特色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思想者,要有清晰的办学思路,明确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善于谋划学校与老师、学生的可持续长远发展。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校长及其行政一班人办学智慧的结晶。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寻根固本之旅。学校文化来源于对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真谛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该校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发掘、总结、提炼、升华。惟有如此,才能在保证办学不偏离正道的前提下,文化具有扎根生长的肥沃土壤。我东温泉镇中心学校深入挖掘地域温泉文化,传承“孝泉”佳话,确定了“让东泉温润你一生”的办学理念,倾力打造感恩特色校园文化和“八好泉之子”日常养成教育。构建了“洁雅身心 兼善天下”的校训,“澡身浴德 厚积薄发”的校风,“赏识关爱 教喻有节”的教风,“效山乐水 品学兼修”的学风,“润德修己 厚泽于人”的管理理念以及“巴渝泉文化特色名校”办学目标的文化理念体系。立足地域温泉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之根,夯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之本,彰显温泉文化之特色,既有传统优秀文化之底色,又有地域特色文化之亮色,是其他学校所不能复制的,是东泉学校傲立瞩目的最重要原因。

二、润情启智,体验笃行,丰润文化磁场

如果说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是人的大脑、人的思想,需要仰望星空,那么学校文化载体就是人接地气的双足,需要脚踏实地。文化载体之重要犹如生命营养需要血液循环来承载和传递。

(一)课堂是人生的重要驿站

本质意义上,课堂生活是一种文化的重组与建构,是社会文化与个性文化,化与儿童文化和谐共生的过程。构建课堂生态文化:尊重、交流、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有的相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之间应有的学习方式。课堂不仅应有知识的探求,更应有文化的传承;不仅有生活的多彩,更应有生命的灵动;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师生今天获得饱满丰盛的幸福人生。

东温泉镇中心学校着力于“温润课堂”――“起于情,动于智,润情智,练为用”模式的探究构建,打造“润情启智”的常态、生态课堂。利用课堂主阵地承载着学校文化育人功效。在温润课堂中,教师态度是温和的;学教氛围是温馨的;学教进程是教喻有节的;学教感受是温暖的。从“温润课堂”走出来的学生是“效山乐水,品学兼修”的,从“温润课堂”走出来的教师是“赏识关爱,教喻有节”的。

(二)环境是文化的强大磁场

如果说校园是一个文化磁场,一个小“宇宙”,那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职员工就是一个个文化原子、分子。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能动改造者。自己被浸润磁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浸润磁化身边人的同步过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也。文化及其环境不仅是静态的,更应是动态的。外显文化浸染内隐文化,内隐文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然流露方为最佳效果。

东泉学校通过主题文化墙,“醉美东温泉”楼道文化,班级感恩文化展示来强化外显物质文化,营造文化浸染氛围。此其一,更重要的是行为文化的养成,其核心在于“动”在于“小”。学校以“八好泉之子”过程争创、评价促养成为校园文化的激活点,即依托“把旗升好,把课上好,把路走好,把饭吃好,把地扫好,把话说好,把节过好,体艺特长发展好”具体的生活、学习小细节来抓学生日常良好习惯养成,贯穿、承载“泉者,荡涤污秽――洁雅高贵的气质;泉者,奔流不息――活泼灵动的性格;泉者,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信念;泉者,滴水穿石――坚韧顽强的意志;泉者,绕山蓄坝――锐敏聪慧的心智;泉者,润泽万物――感恩助人的善行”的品质教育。“泉水叮咚响,滴滴闪闪亮”,学生在日常的体验、笃行细节中很好地发挥了动态文化磁场的浸润功效。

(三)主题活动是文化的生长点

学校文化推进的瓶颈问题在于怎样落地生根,内化外显到师生的言行中。东泉学校构建了文化实施(评价)体系,着力建设班级(“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班团队活动)、年级组(传统节庆系列活动)、校级(年度健康艺术节暨感恩季系列活动)三级主题文化活动体系。使文化活动主题化、序列化,并以主题鲜明度、师生参与度、活动创新度三维来评价。不断积累、丰富学校文化活动资源库,促进文化与时俱进生长丰盛。如此,一方面活动组织者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炊之有米;另一方面师生在浓郁、丰富的主题文化活动实践体验中浸润学校特色文化。如今,学校感恩升旗仪式,《泉之韵》校报,“我们的节日”,“健康艺术节暨感恩季系列活动”正逐渐形成学校文化品牌。

(四)校本课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篇11

一、优化氛围――奠定校园棋文化深入开展的基石

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学校文化既有物态层面的建设,也有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创造。

(一)优化有形文化。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创设个性化的棋文化氛围,三棋知识、棋手介绍、经典残局,一块块校园棋文化宣传阵地,一个个“战场”,使整个校园成为了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二)深化动态文化。

棋艺文化长廊在发挥它巨大辐射作用的同时,也显现出它内容固定、更新困难的弱点,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学校创建了一块“棋艺文化动态板块”,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三)升华精神文化。

精神是学校文化之舟,是学校底蕴所在,是学校发展的血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也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自2002年,东方红小学就将棋文化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学校邀请棋协领导到校进行了“棋文化”历史的专题讲座;坚持每周开展一节棋艺课;鼓励每位教师阅读有关“棋文化”方面的书籍;并在全校师生层面进行“棋文化精神”大讨论。让师生深入挖掘棋文化精髓,是学校棋文化特色深入开展的基石。

二、建章立制――铸就校园特色文化深入开展的保障

如果说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外显性,有效的运作则是校园棋文化建设的动力系统,确保棋文化建设有序开展。学校在原有的制度、保证经费、保证人员等基础上,强化了社团、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改进,用棋文化的理念管理学校,使棋文化建设走上健康的轨道。

(一)以学校管理诠释棋文化精神。

东方红小学位于繁华的湖北宜昌市中心地带――西陵区气象台15号,学校始建于1960年,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深入挖掘棋文化的精神内涵后,学校最终以“整、圆、虚、和”来定义东方红小学“棋文化”精神,以“走好每一步,点亮每颗星”为办学理念,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过程,将“整、圆、虚、和”的棋文化理念逐条落实到学校管理中,学校教学科研的扎实有效、德育活动的精彩纷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无不是对棋文化的践行。

(二)成立“三棋文化社团”。

马卡连科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教工社团和学生社团的成立是校园三棋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推行三棋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对于学校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能否传承学校文化,关键在于学校有没有为教师的给予积淀和锤炼,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为此,学校不仅聘请棋协专职教师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做到人人会三棋,在校本教研、校本管理上,更是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教育智慧的开启。

(四)开足开好三棋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学校充分利用好校本教材,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把三棋教学列入课程安排,在各年级开设棋类课,三棋课程的扎实开展为学校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特色教科研――促进特色文化深入的有效手段

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引领学校呈现高效、良好的运行态势是特色文化创建的关键和核心。

(一)特色教研,提升特色文化的有效保障。

学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开展三棋教育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棋文化建设与课改进行兼容,加强棋艺特色教研组的研讨活动,探索棋艺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校把探索棋艺的教法做为每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2次三棋特色教研活动。通过研讨确定三棋课的授课方式,为特色文化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特色教学,提升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学校注重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思维碰撞,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下棋更是如此,三棋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棋艺教学同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学习共同体,让师生思维不断得到碰撞,产生新思想,进一步提升特色文化。

四、多维活动――拓展校园特色文化发展壮大的资源

“活动是载体,活动是激励,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因此放大特色的效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课内外棋类活动,为学生提供较为宽阔的空间和较多的“习得”机会。学校在活动安排的取舍上,以“整”的精神纵观全局、以“圆”的连续贯穿始终、以“虚”的灵感创新方式、以“和”的理念引导学生。

(一)搭建活动舞台――展示自我。

学校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上。在开展三棋的活动中,充分利用三棋的艺术性、竞技性、趣味性,在开发学生智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首先学校成立“三棋”俱乐部,班班建立小棋社,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彰显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校园棋文化风采。其次,抓住契机,结合校情,挖掘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棋类活动,各社团举办“校园三棋小论坛”、班级三棋赛、亲子对弈、擂台赛、校园小棋迷侃棋、棋文化知识竞赛、东方棋艺擂台赛等等,活动中,赛者绞尽脑汁、斗智斗勇,观者或频频点头、或扼腕长叹,完全沉浸在三棋氛围中。第三,广泛发动、创设条件、精心组织,每年开展两次校园棋文化节,做为对学生开展棋文化活动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全面展示。第四,加强外联,经过努力,学校成为了“宜昌市三棋训练基地”,“宜昌市智力运动会”主办方,多次举办了宜昌市少儿围棋和象棋升级升段赛,《湖北教育》时政杂志、《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三峡晚报》等新闻媒体还大篇幅报道了东方红小学开展棋文化活动情况。

(二)传播三棋文化――传承精髓。

学校在感受棋类古老而高雅的文化同时更多的考虑如何让这棵“古树”开出“新花”,这就要求师生在学习中求发展和创新,通过棋文化建设与课题研究,使师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用身体验、用心感悟棋文化带来的良性熏陶,塑造有涵养的自我,传承棋文化精髓。

教师是传播棋文化的形象大使。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专家讲座、专业引领等举措,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道德情操、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层次,打造良师益友、名师高徒的人文氛围。学生是传播棋文化的主力军。通过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向身边的人、向他人宣传三棋、传授棋艺,以棋会友,让三棋文化这朵奇葩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

(三)扩大辐射范围――彰显特色文化。

篇12

1.建设流淌着的绿色文化,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优美的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具备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一直以来,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打造校园绿色文化环境,让教育、文化和艺术环境脉络交织,相互依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景观风格。我们在学校的走廊过道、教室食堂的墙壁上张贴主题鲜明的文明标语,营造立德树人的育人氛围,让全体师生时时处处浸染在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之中。拓展学校育人新渠道,大力建设校园的绿色文化工程,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浓浓的绿色,洋溢着浓浓的生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情操的熏陶和美的心灵教育,这是校园环境绿化的宗旨和目标。

2.建设画廊楼道廉政文化,培养师生廉洁意识

廉政文化作为校园绿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师生绿色健康理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廉政画廊是学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学校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一次创新和尝试。师生们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通过廉政画廊这扇小小的窗口,表现校园廉政文化的主题。以校园廉政小橱窗,发挥“滴水映日丈光芒”的教育辐射作用:引领教师践行“热心爱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优质施教”服务宗旨,使全体师生确立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让全体学生在校园浓郁的廉教氛围下,自小接受积极向上的人格熏陶和教育,将防腐倡廉之根深植在学生的意识中、行为里,让廉洁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学校的廉政画廊文化,让全体学生沐浴着廉政清风健康成长,让全体教师在激荡的浩然正气中奋发向上。

3.巧构建筑外观文化,注重室内细节文化

建筑外观文化是校园绿色文化的大褂子、主气场,它引领着整个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良好的校园建筑外观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合力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我们抓住学校环境的改造、建筑物的新建、加固等一切机会,面向未来,立足育人主题,在建筑物的设计、塑型、命名等方面开动脑筋,让每座建筑的外观和命名既要彰显其功能和特色,还要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不但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构建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建筑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大褂子,那每一处室内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细节。从学生教室到教师办公室,从学生的专用教室到教师宿舍,从学校的厕所到就餐的食堂……每一处室内布置,都洋溢了浓郁的绿色文化气息,散发着催人奋发的无形力量,引领着全体师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眼下,我们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正朝着整体化、规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开启绿色教育之门,让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吐露芬芳

校园环境的净化和绿化、建筑设施的美化都是显现的绿色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则像一个人的灵魂,寄寓在学校的各项文化设施中,蕴含于细节中,内化在师生间,是抽象而深刻、无声而持久的精神气场。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绿色课堂实施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是旨在焕发学生生命力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充满活力,自由生长,不断超越。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我们对每一个教育个体进行细致的认识、关注、理解、承认、引导,从而影显学校绿色教育精神实质――“尊重”。

绿色课堂教育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有机渗透,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工作中,学校以现行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各科课本为本,在现行的课标和课本界定的范围内做足绿色课堂教育的文章。以绿色教育“尊重”的核心理念,引领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注入人文关怀,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成长和发展。绿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学生看作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个性。绿色教育强调的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学科的教学规律,要求教师的学科教学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的本质和思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2.树立示范性教师道德形象,实现学生的绿色教育和发展

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打开着的德育之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绿色教育的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则是人才的培养者,树立教师个人的文化形象,对带动和影响学生的绿色教育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当然,在注重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又不能忽略学生精神文化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我们施行学校绿色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通过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让学生群体形成一种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以促进学生绿色、健康发展。

在学校实施绿色教育过程中,教师道德形象的建立与学生绿色教育互相影响、相互促动,不可分割,要想建设好校园绿色教育,必须让两者实现互动协调发展。

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绿色教育的内涵

篇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中央苏区教育简论”、“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乐”、“中央苏区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苏区精神与文化”等特色文化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

第二模块是技能训练型课程。该类课程以文化技能训练为目标,主要包括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而开设的“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客家音乐民俗与田野采风”、“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等课程。课程内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型课程。该类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客家文化丛谈”等,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贯彻史论结合、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苏区与客家文化进行了系统简述。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地方文化视野,拓展其继承文化传统的素质。

二、创新“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的联动式教学体系

通过十多年来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不断探索与积累,建立了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共同作用,三个空间维度(课堂、社团、社会)相互联接,三种互动方式(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交互运用的联动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体系(见图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借助“课堂、社团、社会”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开展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苏区文化、客家文化精华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图2“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联动式教学体系模型

1. 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利用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以苏区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动”,有力地促进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苏区历史与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成为“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具有浓厚本土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社团、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客家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点”、“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远县镇岗围民间美术教学实践点”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共和国摇篮瑞金、苏区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在赣州市周边中小学建立了10余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开展课程教学互动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通过教师、专家等引导,坚持在学生中开展“红色班级”建设活动,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兴国班”等一批红色班级。借助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与客家文物博物馆及谷雨诗社等学生群团组织,每年开展“大学生红色故事会”、“红色题材优秀影片展播”、“红歌大赛”、“苏区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等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坚持举办“客家文化展”、“客家书画摄影作品展”、“客家音乐舞蹈汇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实践方面,利用苏区和客家文化的直观性、亲近性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动,学院成立了“红色宣讲团”,联合井冈山大学组建了“赣中南红色文化宣讲团”,让学生深入同学中宣讲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发挥学生自我宣讲、自我教育的互动作用。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员向赣州市中小学生宣讲和传播苏区精神。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服务团下乡村宣传和传播客家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苏区、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认识与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总之,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社团、社会”与“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保证有效实施特色文化课程。

1. 成立课程建设的研发机构。赣南是中央苏区所在地,苏区精神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苏区和客家文化,成为学院凸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源。学院建成“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与“客家研究中心”,发挥研究基地的研究优势,将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2. 挖掘课程建设的实物资源。学院注重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先后建设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和“客家文物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展示,系统勾勒苏区与客家历史文化沿革与概貌。学生通过参观活动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之间开展讲解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对学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打造由专家、教师、老等组成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学术骨干组成的高素养校内专业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了著名党史、文化史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与交流。近几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总参谋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共话成长,播撒红色文化种子,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家园。定期邀请健在的老或老后代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4. 制订加强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使特色文化课程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学院出台了有关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工作方案》等,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及教师在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