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竞技体育训练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体能训练 竞技健美操 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无氧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良好的体能是确保运动员完成高质量成套动作的保障,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活动的基础。因此,体能训练长期以来始终是竞技健美操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作为影响训练成效的重要因素,其选择和应用是否科学、是否合理,会对训练活动的质量和运动员体能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竞技健美操一般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中的一般体能训练,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运用多种非专项的体能训练手段所开展的训练活动,其目的在于改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运动素质水平,借此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通常可以分为一般力量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以及柔韧素质训练等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是,一般力量素质训练。一般力量素质训练,主要可以分为上肢部位的力量练习、下肢部位的力量练习以及躯干部位的力量练习三个方面。其中,在开展上肢部位的力量练习时,为了发展肩关节、肘关节等主要用力部位的肌肉力量,可以采用俯卧撑击掌、单臂俯卧撑、负重俯卧撑、双杠曲臂撑、俯撑跳走、杠铃卧推等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的发展,对于运动员A组动力性类型的提臀腾起和分切类难度动作的高质量完成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开展下肢部位的力量练习时,为了发展运动员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等主要用力部位的肌肉力量,可以采用负重深蹲、负重蛙跳以及团身跳等训练方法;而在开展躯干部位的力量练习时,为了发展运动员脊柱部位用力肌的肌肉力量,通常可以采用仰卧起坐转体、负重转体以及倒挂屈收上体等训练方法。
其次是,耐力素质训练。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无氧高强度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其是以无氧代谢为基础的,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在缺氧或者是供氧不足的情况下,是以磷酸元系统供能和糖酵解系统供能的代谢形式为主的。因此,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一般体能训练中开展耐力素质训练时,通常可以采用计时跑和连续踢腿跳等训练方法来组织开展训练活动,并注意训练活动中训练强度的科学控制。
最后是,柔韧素质训练。针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开展的一般体能训练中的柔韧素质训练,主要可以采用各种徒手体操中各种用于活动肩关节、肘关节以及髋关节的动作练习以及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等各种下肢柔韧性训练方法和体侧屈、体侧转以及体后屈等各种躯干部位柔韧性训练方法来组织开展。
二、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训练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体能训练,指的就是利用与健美操专项动作关系密切的动作或者是训练方式来发展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促进运动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开展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难度组合练习、过渡连接组合练习以及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练习等几种。
其中,难度组合练习和过渡连接组合练习,主要是用于强化运动员各项专项运动素质的,均是以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作为练习动作的。在利用难度组合练习和过渡连接组合练习来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活动时,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安排、因人而异的安排训练内容。例如,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动作的难度和动作的位置顺序等等;而“体能和技能相结合的练习”实际上指的就是国家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所提出的“黄式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通过体能与技能训练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全面促进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提升,在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中也可以合理的借鉴和应用这一训练方法。例如:在训练的过程中,在开展成套的练习之前,先完成20次提臀起,不但有助于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发展,还能有效的促进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正向迁移。
三、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建议
为了确保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应用和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的高效开展,在开展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处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活动中,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其中,一般体能训练发展的是运动员的一般运动素质,是提升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则是促进运动员一般运动素质向专项运动素质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要通过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来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必须要在运动员具备了一般运动素质的基础上,采用与竞技健美操专项技术特点密切联系的专门性体能训练方法,才能够将一般运动素质转化为专项运动素质,以上两点缺一不可,否则,缺了一般体能训练,一般运动素质向专项运动素质的转化就会因为少了基础条件而无从谈起;而缺了专项体能训练,一般运动素质向专项运动素质的转化就没有了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在开展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切忌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割裂开来,只偏重一般体能训练的方法或者是只重视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了有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面相关专著和文献,《健美操》《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法》等共20余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该研究问题的现状与理论,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基础。
1.2.2调查问卷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健美操队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投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常规上肢力量徒手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主要训练上肢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小臂肌。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上肢肌肉的抗阻能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难度动作的基础和保障。
要想增加神经原控制肌肉纤维的数量就要通过锻炼来刺激神经原。一般在锻炼后在随着肌肉的增长,力量也在同时增长。
俯卧撑,要求慢下快起,大臂和小臂呈90直角#孔椋孔0次。
倒立推起,要求核心力量收紧,头部与身体呈一条直线,做3组,每组5次。
2.2常规上肢力量器械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抗阻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仰卧在凳子上,两手宽握杠铃,把杠铃放在大腿上,直臂前举到45#6秒,还原。杠铃重量为能举起最大重量的70%-75%,做3-5组,每组5-10次,慢速做。
仰卧在凳子上,杠铃放在胸前,向上推举杠铃,再还原,杠铃重30-40公斤,做2-3组,每组3-5次。
2.3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可以分为徒手和负重这两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徒手是指运动员根据训练安排,克服自身重力,完成训练任务。
负重的练习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器械训练:主要有杠铃、哑铃、罗马凳、卷腹凳等。传统的器械训练主要以增强运动员的一般性基础力量素质为主,为以后的专项训练做准备,具体的练习方法有:深蹲、半蹲、卧推、卧拉、平推等。
第二种是小负重的器械训练。目前国家健美操集训队在进行有负重的课上训练时只用到一种器械,重量为1KG的绑腿(手腕)沙袋,这种沙袋经常贯穿于素质训练以及技术训练当中,在成套操化训练时绑于脚躁或者手腕处,增强练习时的动作记忆,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
2.4 A组动力性力量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GROUP A:动力性力量―俯卧撑,文森类,提臀起与分切类。
总体描述:这组动作包含的种类有:俯卧撑类、文森俯卧撑类、俯卧撑腾起类、提臀起类、分切类、成分腿高直角支撑类、旋腿类、托马斯类、直升飞机类、开普类。
A组动力性力量需要的一个最基本素质就是俯卧撑撑起动作,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一个运动员上肢动力性力量的强弱。
3结论
(1)当前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以俯卧撑和卧推杠铃为主的动力性训练,主要训练方法是重复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系统的进行上肢力量训练,能够为他们今后系统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肢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学习、掌握和发展;加强上肢力量有利于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对完成成套动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帮助。
(3)竞技运动中人体的最大用力效应,取决于人体各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和协同工作,取决于人体运动系统各运动环节整体活动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人体在专项运动中要发挥最大力量效应,必须使身体各部肌群和各部动作的各类力量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提高人体各环节的用力效果,才能最终发挥和提高人体的整体用力效果。所以,正确地选择训练方法尤其重要,上肢力量训练效应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力量训练的前提和保证。
作者:高鹏
在众多高校中,体育活动首先以体育教学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其次才表现为体育训练,而就竞技体育运动而言,体育运动训练是其最主要的行为表现.因为体育运动训练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尤其是二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原则、特点方面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相互关联与彼此作用.深入了解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在原则、特征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对于推动我国的体育训练工作与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赛事的具体表现行为,通过它人类可以顺利完成预期的体育目标,实现规划中的体育任务,在激烈的体育赛事中获取胜利.通常体育运动训练就是指以提高大学生或专业运动员的体育成绩为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师或专业体育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的专业化的体育学习、体育训练过程.一般专业化的体育训练由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此外体育运动训练还经常通过一种专业化较强的教学过程表现出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员日常进行的多种活动本身就是训练,这种训练经常以练训课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训练课中,学员开展反复、频繁的身体练习活动,从而完成预期的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中,多种外在因素共同影响了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成果.这些因素通常包括训练场地、教学水平、学员自身素质、体育训练项目规则以及体育赛事的场地条件、日程安排等等.就理论方面讲,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首先,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也是每个体育运动员接受专业的体育技能教育与体育文化教育,增强自己综合文化素养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可以确保运动员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技能两方面共同提高.其次,体育运功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有着身身的专业需求,即体育体动员必须以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为指导,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身体动运动训练[1].
2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
2.1全面训练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必须坚持全面训练的原则.所谓全面训练就是指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把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体育项目自身的特征、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水平以及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协调好身体训练与专业训练的比例安排.全面训练是一种经过科学安排的针对性训练,不是一种面面俱到的盲目性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中,借助各种身体练习方法,来达到增强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也就是说身体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从而为运动员获取良好的专项成绩打下身体素质基础.而专项训练是针对某种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它通过多种专业的训练方法,对该种体育项目进行为时较长的专业性训练.专业训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某种专项体育技能.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就体育训练目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体育训练内容而言虽然可能存在些许相通之处,但它们之间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差异性.身体训练是进行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专项训练必须以身体训练为基础,才能逐步提升训练成果,提高训练成绩.两者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上,都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某些时候.在具体的实践训练过程中,二者是很难区分的.因为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实践中,身体各项机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发体内各个器官的相互联系性,使他们彼此作用,共同提升.身体训练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多种身体练习内容和采用多种训练手段,这也为运动员日后专业体育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
2.2区别对待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就是指在进行类型各异的体育运动项目时,体育教练应该综合考虑体育运动项目的类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员的专业运动水平等多种因素,并以些因素为参考依据,科学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从而确保运动员能适宜负荷,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在体育训练中,虽然每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训练特征,训练决定因素以及训练方法,但由于个体的体育运动员的训练状况能够映射出该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开展集体体育运动训练时,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体育人士的关注.比如在进行排球训练活动时,有的运动员扣位球技不纯熟,有的运动员接发球姿势过低,接发球困难大.教练面对这些体育运缺陷就应该合理安排一定的个人训练,并科学协调好个人训练与集体训练的训练比例.目前我国高校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繁多,训练人员数量巨大,但高校的体育教师却非常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正确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尽量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将类似或相同训练项目的学员归为同一个训练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这样就显著减轻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工作中,不但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区别对待,处于同一体育项目的不同训练阶段时,体育教练也要区别对待,制定出最佳的训练方法.一般在进行同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时,训练前期倾向于身体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后期倾向于体育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育技能[3].
2.3主动积极性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必须清晰地告知运动员进行本次体育训练的训练目的,激发出运动员的主动训练意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训练模式,把运动员看作体育训练的主体.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将运动员脑中“要我练”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我要练”的主动思维,从主观意识上唤醒运动员的训练潜能.因为体育运动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也是一个授人以渔的知识传递过程,所以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及各种训练方法等因素是外因,运动员的个人主观意识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只有增强了运动员的主观训练意识,调动起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运动员才能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吃苦耐劳,深入思索,勇于创新,最终取得优异的体育训练成果[4].
3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极为有限,这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对此有必要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运动训练,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却使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状况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不断从体育运动训练中吸取经验,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5].
3.1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尤其是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其在训练进程中的教学因素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因此各种体育运动训练与高校同一类型的体育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共通性与互补性,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训练方法、科学训练原则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另外,通过研究与总结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训练原则、训练方法等,可以从中归纳一些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比如,个体运动员示范法、教练演示法等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果高校体育教师将这些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可以显著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虽然这些方法以前也偶尔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但是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要变“偶尔”为“经常”,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面普及应用这类方法,真正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再比如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全面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主动积极原则等,也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最常用最普及的原则依据.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则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实施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一点高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具体调整安排.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很都可以借鉴专业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原则[6].
3.2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主要的训练项目是竞技体育,站在广义角度讲,竞技体育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普通的人民大众在精彩激烈的体育竞赛中获得身心愉悦.虽然体育运动训练和高校体育两者的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两者在整个训练过程与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两者所属的范畴也不相同,但是体育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这种共同一致的最终目的也决定了体育运动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部分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一般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时间相对漫长,训练过程循序渐进,这些都证明了运动员从体育训练内容、体育训练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体育训练方法,增强了自己的身体机能,高校体育教学要以此为鉴,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成绩.虽然与国外某些体育强国相比较,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体系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和完善,但是体育运动训练自身就是一种专业高的训练活动,它比高校体育教学的专业性、技能性要强很多,所以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借鉴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轻松化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难题[7].
3.3体育运动训练中先进的体育训练知识与训练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由于专业体育训练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项目训练,它对运动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所以在专业体育训练一般都会采用最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体育训练技能.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先进的、高水准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8]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吸取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此来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革新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最终获得优质的体育教学成果.校方也要积极配合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主动出资为其购买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体育教学器材,优化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条件.其次,高校作为一种教育单位,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规律方面有自己的特长,体育运动训练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吸取教学经验,借鉴教学规律,从而提升专业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再者,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只是在技能上比较突出,但在体育理论知识上就趋于一般甚至有些落后,高校体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体育运动员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习更为系统化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弥补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为以后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运动训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4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专业竞技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1明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地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整个运动训练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我国三级训练体制的初级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以青少年为主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两者协调发展的体育战略的结合部,是实现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一般需要5~10年的训练时间,这就要求训练工作必须从少儿抓起,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一般都是从学校开始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进一步输送到市、省及至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每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2.1课余性
学生在校是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体育训练为辅,必须在完成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原则,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参加体育训练,所以,学校运动队都统称学校业余××运动队,必须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和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特点,设定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及学期、学年训练计划,一般以每周训练2~3次,每次1~1.5小时为宜。月设循环训练竞赛训练,学期设定小型比赛训练等,寒暑假期则可集中时间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所处学校的地理、天气特点出发;从周围人文特点出发,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2.2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课余训练主要进行基础训练,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的课余性特点所决定的,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都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抓起,着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创造优秀成绩做好准备。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3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因此,教练员必须认真探索、努力钻研,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训练出一支较高水平的业余运动队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3.1重复训练法
因中学生体育技能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容易遗忘,采用重复训练法非常重要,如推铅球动作,要使他们掌握“蹬、挺、送、推、拨”这几方面内容,就要单一解释、不断分解、练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渐渐化为自己所掌握的动作技术,成为动力定型。
3.2变换训练法
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因单一训练项目,单一训练方法很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失去兴趣。所以采用变换训练法很是关键,如在不同地方练习同一动作,在同一地方练习不同阶段动作,通过小组赛形式变换训练方法,通过游戏方法来变换训练方法都能达到很好地训练效果。
3.3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可分为持续耐力法、交替法和法特莱克法三种。持续耐力法是指在有氧范围内,以接近相同的速度和负荷强度,并完全根据练习目的来确定持续时间的一种耐力训练法。如中长跑的训练:让学生在田径场上用基本相同的速度跑完一定圈数。交替法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通过有计划地变换速度,在某阶段以很高的强度进行练习,使机体内短暂地获得氧债,在下一阶段又降低程度,重新获得补偿的一种耐力训练法。比如中距离跑的训练一般采用的变速跑,可采用直道加速跑、弯道慢速跑或直道慢速跑、弯道加速跑的方法进行训练。
3.4循环训练法
每个分解动作的完成,以及整套动作的完成,都应是练习一次两次能成功的,必须采取不同的循环方式,如耐力循环、速度循环、力量循环等,除预先确定练习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其它方法形成不同的循环方案,以达到提高兴趣,推迟疲劳的产生。
4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
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是保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给教练员老师一个完整的思路,一个经过认真研究得到的训练保证。训练计划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目标以及重大比赛的周期来制定,一般采用下面几种。
4.1训练计划
制订全年训练计划要根据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本年度的训练目标、任务来制订,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掌握程度、参加比赛的次数、级别分为上下部分,即按学期划分,另外可根据竞赛任务和项目特点,制订单周期或双周期计划,全年训练计划的总目标和各项指标要切实可行、留有余地,并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在综合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4.2阶段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主要以全年训练计划中该时期的训练目标,上下时期阶段的训练为依据来制定。制定的内容要更具体、切合实际。阶段训练计划有着不同的类型,有基础阶段训练计划(以身体训练为主,其生理负荷较大量强度的增减应相互配合并保持在一个相当水平上)。准备比赛的阶段计划(是参加比赛前专门安排的训练计划,主要进行模拟比赛训练,以适应比赛的场地、气候、环境等)。比赛的阶段训练以及临时性短期集训训练。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明确阶段的时间由几个小周期组成的。
4.3周训练计划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周训练一般每周2~3次,每次1~1.5小时,要设置周训练计划表,制定周训练计划应考虑各项目的特点。可根据训练课的主要内容安排,一般在准备期采用,对身体机能要求较高的周期性项目,如中长跑,可以训练负荷为主来安排,一般在准备期后阶段和比赛前阶段采用。
4.4训练课计划
训练课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它要根据周训计划来安排的,内容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动作顺序、课的内容与手段、组织形式、时间与负荷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训练计划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基本环节。
5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关键词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问题 发展
一、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
陈小平认为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注重身体基本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整合机体各项素质以便优化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对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达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1]。这种训练方式科学而高效,特别是在竞技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训练中,身体功能训练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及特点
程红艳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不同的专项可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从而使专项运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得到加强[2]。张唤运用了多种训练方法,例如双手持实心球前平举蹲起、双腿系弹力带双手前平举蹲起、持杠铃全蹲、持杠铃半蹲、单膝跪瑞士球上体前倾等[3]。王雄认为功能性训练还可以理解为利用功能解剖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来选择训练手段,以防止受伤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4]。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各阶段发展动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提出了功能性力量的概念,并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探究与尝试。2000年后,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功能力量的重要作用。2009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开始引入中国至今,国家体育总局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院校开始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并成立相关教研室,北京体育大学早在2004年就设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首都体育学院是于2012年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等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体能训练专项班。
四、身体功能训练解决了哪些问题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能将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也能减少传统的训练所带来的损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更丰富,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运动时,更能加强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的协调合作,从而提高运动员技术的高效性。张有明认为身体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它是传统身体功能训练的基础[5]。
五、身体功能训练在体育中取得的成果
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其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训练中取得较好成果。马菁菁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标枪教学训练的一部分,使其与其他技术训练相互协调配合,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及方法,使功能性训练为标枪的教学提供最大的帮助[6]。张志鹏认为传统教法难以适应现代标枪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训练过于枯燥,训练肌肉群不完整。投掷步的教学、训练过于简单。
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今后的发展趋向
对于传统的训练来说,其教学方法陈旧、训练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无论是对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准备部分的训练中,使用多种步伐的下肢练习,多种状态下抛接实心球的上肢练习,运用瑞士球,悬吊绳,抗阻等核心力量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在技术教学环节运用器械辅助或教练员辅助进行变换式的抗阻练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非运动员进行单一重复的练习。随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在体育中运动以外,还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结论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含多种训练方法,更多的训练形式。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结合其他专项的训练方法,以达到使练习者改善核心稳定性、掌握专项运动技巧,从而提高专项运动能力。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训练中得到推广使用,各相关院校开始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并成立相关教研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打破了创痛的训练模式,能将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也能减少传统的训练所带来的损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已被用于各专项的训练,也运用到训练的热身活动、准备部分、技术教学环节当中,还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2):3-9.
[2] 程红艳,李瑞洗.新理念下的体能训练方式――身体功能训练方法[J].科学园区.2012(11):72-73,54.
[3] 张唤.功能性力量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6):562-564.